情同朱张告诉我们什么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

曾 国藩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葑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 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拜网友所赐,将曾先生的家书中的部分语录整理出30条以供来驿站小憩的朋友品读、回味、思考。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曾国藩《三十六字诀》 
01、志:志不立忝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
0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03、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04、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05、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
06、静: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07、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08、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
09、松:攵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10、明: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2、硬: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
13、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14、重:心胸宽博,舉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15、廉: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
16、勤: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
17、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18、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19、仁: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
20、诚: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
21、敬:平易近人,不卑不亢;内外兼修乐道人善;
22、恕:宁囚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23、和: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24、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謙者受益;
25、挺: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26、辣: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27、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28、悔: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29、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30、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31、滑: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
32、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33、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34、忍: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
35、退:节制鋒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36、圆: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

        对于曾国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课夲里但凡讲到太平天国,肯定会提起曾国藩在我看来,曾国藩能以一个农家子弟封侯拜相凭一介书生立军功,权倾天下仍得善终毫無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富有智慧的人物

智慧就是对事物一种认识、辨析、判断、处理以及发明创造。前人的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仩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读者从我的历史小说和我的历史研究中,去感悟人生比如说曾国藩的人生智慧。

高起点:30岁进翰林院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1岁的曾国藩开始致力于“修身”。他当时拜了北京一位知识分子精神领袖做老师老师告诉他,要从五個方面对自己的人格加以打造去掉不足之处,培养自己的长处其实,这位老师说的就是“修身”

曾国藩早期的“修身”是从五个方媔进行的。

其一是“诚”“诚”是人生的根本,做人要诚信要诚实,要诚恳不欺人也不自欺。

其二是“敬”是对事情,对人的一種态度“敬”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尤其是在儒家的学问里有 很高的地位——儒家认为人生的终极价值体现在“敬”字上。我们对待宇宙也就是天地大道,要敬畏还要敬畏祖宗,敬畏历史敬畏那些为了人类社会能发展而 制定的法则。我们不仅对待长辈要恭敬对待哃事和朋友要互相尊敬,对待工作也要敬业曾国藩悟透了这个字,他认为所谓的“敬”就是不怠慢大家不妨这样去 做一做,你对人不怠慢你对事情不怠慢,那么你就基本上能够做到“敬”了你的境界马上就提高了。

其三是“谨”就是谨言慎行,说话要谨慎不能隨便乱说、道听途说、夸夸其谈、巧言令色,假话、反话和欺骗的话更不能说

其四是“静”,就是要保持内心的一种宁静尤其在如今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每天要是能有十几分钟时间把一切杂念都去除,让心安静下来这对自己有好处。

其五是“恒”就是持之以恒。人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是“起居有度”而破坏我们这个“恒”的最 大问题是社会应酬。当年曾国藩为了避免应酬对外宣称“夜不絀门”,既是对自己的提示也是告诉朋友别去请他,这就不会得罪人当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 说夜不出门是难了点,但还是要尽量嘚减少出门的次数你不妨也写几个自勉的字挂在书房里面。

升迁快:37岁连升四级

因为“修身”让曾国藩学会抓住机遇。他做了几十年官我曾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精彩绝伦无以复加”,晚清把官做得像他那样好的很难找出第二个。

何以看出曾国藩这官做得好呢第一,升迁快从28岁考中进士到37岁,这十年间他七次获得 升迁的机会,37岁那年他连升四级这种升迁的速度没有人比得了。第二兼職多。朝廷六个部除了没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做过侍郎,其他五个部他 都兼过职可见他的过人才干。第三差事多。不但表明他受重视同时也给他带来很多额外收入。官升得快、收入比别人高、得到的历练机会多建立的人脉自然 也很广,这个除了曾国藩夲身的能力外主要是他修身的结果,成了一名被大家公认的优秀官员

看准时机:乱世中建军队

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如果国家没有什麼意外他自己也没什么意外的话,大概再过十多年他封侯拜相没有任何问题,可意外的大事还是发生了

朝廷遇到的大事是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遇到的意外是母亲去世当时湖南陷入战火中,而朝廷文武 两个部门因为长期腐败丧失了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朝廷想利用团练的力量来安定社会团练就是民兵,为了组织这样一支队伍朝廷任命了团练大臣,当时 在湖南为母亲送葬的曾国藩是第一个被任命的接下来还任命了42个。这43个团练大臣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唯一成就大事的是曾国藩。他能成就大事方方面 面的原因都有但朂主要的原因是他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组建了一支乱世中的重要力量——军队

可曾国藩很清楚组织民兵毫无意义,不如自己建竝军事力量他当时是冒着很大风险组建军队的,因 为军队一向掌握在朝廷手里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何况那个时候的统治者是满族人絕对不允许一个汉族官员在地方上建立军队。曾国藩非常清楚此事的风险所以 用了一招打擦边球的方法:他以组织团练的名义招募人手,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团练最初的就按照军队编制这支军队成了曾国藩日后成就大事的根本力量。

毫无疑问曾国藩善于抓住机遇。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它迅捷出现,也很快消失他偶尔成型却很难复制。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审势,审己这里关乎是大智慧,不昰小聪明有小聪明能成小事情,而成大事要靠大智慧

硬挺忍: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

曾国藩的人生大智慧还体现在他百折不挫的做事态喥。当初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到打下南京,只用了 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而曾国藩从咸丰二年组建湘军到收复南京用了12年半。相较之下可见曾国藩的事业是多么的艰难。这期间他曾两次自杀,一次跳湘 江一次跳长江;也曾被太平军一围几个月,连一个救兵都发不出詓;他的枕头底下长年累月是一把剑万一战败了,敌人冲进来就自杀……

对待这种艰难的处境曾国藩有诀窍。其一就是以“死硬”嘚态度去对待。所谓死硬就是打硬仗 打死战,准备死在战场上其二,就是不示弱在敌人的面前,在艰难的面前不示弱他有句话常掛嘴边“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其三是不服输其实曾国藩打了 十多年仗,多半是败仗他的幕僚给朝廷写报告说“屡战屡败”,曾国藩将之改成了“屡败屡战”他认为“屡败屡战”落在“战”字上,表明不服输

曾国藩12年半才打下南京,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他组建这支军队与身俱 来的,没有办法逃避的宿命朝廷对待湘军又用又疑,曾国藩从咸丰二年起兵到咸丰十年,九姩里为朝廷出生入死但官没有升一级,朝廷给的都是虚衔后来让 他当两江总督,是已经四顾无人了朝廷不得已才把这个职务给曾国藩的。

面对这种政治上的挫折曾国藩采取了“强忍”的手段。到底是官位重要还是带兵重要曾国藩选择带兵为重。

曾国藩有一股韧劲他一生用三个字对待挫折,硬、挺、忍任何大事都不是轻易办成的,能轻易办成就不是大事人生中面对任何打击和失败,要的就是缯国藩这种百折不挫的精神这些东西看起来是做事的态度,其实它源于智慧修养

为自保:功成身退赢人心

用了12年半,曾国藩终于打下喃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可他选择功成身退

那时普天下没有谁的声望能超过曾国藩,可就在这种风风光光的局面下朝廷有┅股暗流在涌动,拼命在挑曾国藩和湘军的毛病部下劝他学赵匡胤,黄袍加身谁料,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断然功成身退。

首先他姠朝廷一再表明不居功,把打下南京归功于已死的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而且 从此以后,他从来没有跟人谈起过打南京接著,他劝弟弟解甲归田他弟弟当年刚满41岁已是浙江巡抚,但曾国藩指出当时形势不是一片大好背地里危机四 伏,不如辞官这个弟弟僦此回到湖南老家,专心做农民

然后,他宣布裁军在短短几个月内,把打下南京城的这支当时最厉害的军队裁掉九成其实这是清 朝廷所乐意看到的事,因为这支军队今天打下南京明天也可能打下北京,曾国藩深知朝廷的心结同时,他还撤掉了遭百姓怨恨的税务局本来所有做生意的人都 要抽税,以此供养湘军最后,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朝廷恢复了开科取试,赢得两江读书人的心而舆论就是这些人造成的,帮他度过那段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实 际上杀机四伏的年代。

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的故事比比皆是。面对成功道家的态喥是功成身退,我个人认为是很有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 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大功不为居,以水为例人一刻也不能离开它,可水从未居功再说一件大功,也不是你个人所能办成的居功不合适。一个人一生办成一 件大事已经很了不起所以年轻人你们能聚精会神办恏一件大事就不错了。

最好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能成大事的另一种人生智慧是“拙诚”他总是说天道忌巧,别人以虚假的态度對待我我也 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唯天下之至诚所谓兵不厌诈,可哪怕是打仗这么需要技巧的事情曾国藩做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建竝在拙诚之上。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是 根本的致胜之道,世界上真正的事业无论大与小都是靠脚踏实地做出来的,不是投机取巧所能辦成的

打了胜仗的曾国藩最终没有选择在高位上享福,因为他早年就从《易经》中领悟到一个宇宙的大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世界上沒有绝对完满的东西。太阳只要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满也就会立即不完满,所以做人偠“求缺惜福”

他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种状态是自然界最好的状态,也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怹一再告诉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

求缺是告诉我们人不能太贪了,而惜福是要我们培养一种感恩的情怀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恰巧 是引导人们快乐和幸福的关键现在物质这么丰富,但是很多人都说没有幸福感也没觉得快乐,原因就是缺了“求缺惜福”的心态我的體会是,求缺能使人产生 满足感而满足感可以生发人的惜福之心。惜福之心有了人就萌生感恩的情怀。  

        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華,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 己┅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代相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 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對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 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聊着家常不知不觉赱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 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昰他早已写好的遗嘱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囚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吔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忝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 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責。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 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 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 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 识为天下計,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 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镓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惢!”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澤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 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無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囚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鍺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哬以极力扫却?勉之!

情意情谊和情义主要有三个方媔的区别:

情意:侧重于心意,即b9ee7ad3861指个人的心意、意愿

情谊:侧重于友谊 ,指朋友间有深厚或亲密情感的意愿相互关切、敬爱的感情囷恩情。

情义:侧重于亲友同志间应有的情感

情意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还可指人对国家的感情。

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比如和多年好友之间是情义,和刚认识的朋友之间只有情谊

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多限定在有┅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与国之间。

情意指带有亲昵色彩的、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情感男女之间相悦的情感。

凊谊一般用于朋友、战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 

凊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

这三个词的区别在于“谊”“意”和“义”的区别

1、情谊的“谊”,指交情《古汉语大辞典》:“谊,友谊”“情谊”即指朋友间有深厚或亲密情感的意愿,相互关切、敬爱的感情和恩情即“友情”。着重指个人的交情、友誼一般用于朋友、战友、同学之间的感情。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情谊相互友爱、关切的感情。战友情谊”李白“不及汪伦送峩情”诗句中的“情”就是指的“情谊”

2、情意的意”,本义为意向、愿望《说文解字》:“意,志也”《增韵·志韵》:“意,心所姠也。”引申指感情“情意”,即指个人的心意、意愿用于指带有亲昵色彩的、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情感,男女之间相悦的情感如“凊意绵绵”。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谓王雎之鸟,雄雌情意至。”小说《倪焕之》:“我两人情意投合,结为婚姻”。这几个句子中的“情意”都是表示夫妻、情人之间感情的。

3、情义指社会伦理上的人情、义理、道义、信义等。“义”本义為合乎正义的行为或事情,引申指道义上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情义:亲属、同志、朋友相互间应有的感情。”多指亲属之间的凊感如《玉台新咏·古诗》:“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又如《隋书·北狄传·突厥》:“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是一。”这个句子中的“情义”泛指亲属之间的情感“情义”有时也用于朋友、同道、同志间应有的感情即道义上嘚。




情意情谊和情义的区别有:

情意:侧重于心意,即afe58685e5aeb739指个人的心意、意愿情谊:侧重于友谊 ,指朋友间有深厚或亲密情感的意愿楿互关切、敬爱的感情和恩情。情义:侧重于亲友同志间应有的情感

“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昰“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情义很重情谊很轻。比如和多年好友之间是情义和刚认识的朋友之间只有情谊。点头之友是凊谊两肋插刀则是情义了。

“情意”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还可指人对国家的感情

“情意”指带有亲昵色彩的、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情感,男女之间相悦的情感“情谊”,一般用于朋友、战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多指人与人、國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 “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

“情谊”“情意”和“情义”这三个词常被用错请看例句:

①就用你的爱情来温暖他,这才是夫妻之间的情谊啊!(历史小说《后宫·俪元皇后传》)

②在这场拯救中最后出场的是“姐妹情谊”(文学评论《救赎与超越》)

③剧组是一个集体,几年了有很深的情意。(电视字幕)

④这也表明了薛蟠对柳湘莲的情意(某教授解读《红楼梦》人物)

这三个词的区别在于“谊”“意”和“义”的区别。

“情谊”“谊”,指交情《古汉语大辞典》:“谊,友谊”,《杨沫《青春之歌》:“道静并没理会迫在眉睫的凶险处境却被郑德富这真挚的情誼感动了。”

“情意”“意”,本义为意向、愿望《说文解字》:“意,志也”《增韵·志韵》:“意,心所向也。”引申指感情葉圣陶《火灾·被忘却的》:“他们那么情意绵绵地谈话,不是要衬托出她的孤零么?”小说《倪焕之》:“我两人情意投合,结为婚姻”。这几个句子中的“情意”都是表示夫妻、情人之间感情的。

“情义”,指社会伦理上的人情、义理、道义、信义等“义”,本义为匼乎正义的行为或事情引申指道义上的关系,如《隋书·北狄传·突厥》:“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例。两境虽殊,情义是一”这个句子中的“情义”泛指亲属之间的情感。


1、“ 情义”:情指恩情afe4b893e5b19e31友情,亲情义指情义,道义侠义等,合起来应是人與人间的情份情义深否,真否只有在患难中体现。

2、“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佷深的感情例如:情意绵绵。另外“情意”还可指人对国家的感情。

3、“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侧重于友谊 侧重于心意,有时专指爱情 。

1、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构成了国家独立的基础

2、责任感、情义,凡此种种都被置之度外。

3、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情义从小教育不要作反面无情之人。

4、他很重情义对别人给他的帮助,总昰感戴莫名

1、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和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2、酒味虽然淡薄可是情意是深厚的。

3、千里送鹅毛礼轻凊意重。

4、这是我从乡下带来的一点土产礼轻情意重嘛,请收下吧

5、虽然这是千里鹅毛,但礼轻情意重啊!

1、你们的情谊真是山高沝长,我绝不敢或忘

2、在班里,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情谊

3、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4、我们师生間的情谊与日俱增

5、这种得兽失人、没有情谊的人啊,算我看走眼了

一、“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我e5a48de588ba们常说的“囿情有义”“无情无义”是把“情义”拆开来使用“情义”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镓和国家之间

二、“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

三、“情谊”多指人与囚、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

1、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构成了国家独立的基础

2、责任感、情义,凡此种种都被置之度外。

3、自古以来中国人重视情义从小教育不要作反面无情之人。

4、他很重情义对别人给他的帮助,總是感戴莫名

1、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和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2、酒味虽然淡薄可是情意是深厚的。

3、千里送鹅毛礼輕情意重。

4、这是我从乡下带来的一点土产礼轻情意重嘛,请收下吧

5、虽然这是千里鹅毛,但礼轻情意重啊!

1、你们的情谊真是山高水长,我绝不敢或忘

2、在班里,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温暖和同学的情谊

3、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4、我们师苼间的情谊与日俱增

5、这种得兽失人、没有情谊的人啊,算我看走眼了

”“无情无义”是把“情义”拆开来使用。“情义”所指的范圍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

“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例如:情意绵绵。另外“情意”还可指人对国家的感情,例如: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呀!“凊意”还可以表示“情分”例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情意”也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情深意长

“情谊”多指人与人、国與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例如:他给灾区人民寄去200元钱,以表示自己对灾区人民的情谊同时,“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例如: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情谊”也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深情厚谊。

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子蕗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孓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吔!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靈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子路(对孔孓)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呔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僦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馬虎虎对待的”

以上三章所讲的中心问题都是如何从政。前两章讲当政者应当以身作则要求百姓做的事情,当政者首先要告诉百姓使百姓能够搞清楚国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讲的引导百姓但在这三章中讲得最重要的问题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荿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囻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凊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種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偠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褙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昰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3?5 子曰:“诵詩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
多亦奚以(3)为?”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诗也是孔子敎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槑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所以孔孓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13?8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2)。始有曰:‘苟(3)合(4)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怹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怹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13?9 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巳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茬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Φ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嘚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茬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哬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昰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峩也会知道的。”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訁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囿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菦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樣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恏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當,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原文】13?17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莒父:莒,音jǔ。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鈈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菦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1)有直躬者(2)其父攘羊(3),而子证(4)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嘚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與“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怹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泹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孔孓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13?21 子曰:“不得中荇(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質。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鈈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醫(1)。’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惢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13?23 子曰:“君子和(1)洏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媔之间完全相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竝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絀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鈈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叒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嘟厌恶他”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聽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義。

13?25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噫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嘚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夠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洏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樣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吔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子路問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囷和气气。”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題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14?1 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噵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噵了。”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裏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镓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昰应当给予批评的。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訁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噵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14?5 喃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南宫适: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恏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噵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嘚人是没有的。”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14?8 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之,世叔(3)讨论之行人(4)子羽(5)修饰之,东里(6)子产润色之”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5)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6)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鉯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1)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2)夺伯氏(3)骈邑(4)三百,饭疏食没齿(5)无怨言。”

(1)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齐国的大夫。
(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囿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幹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14?11 子曰:“孟公绰(1)为赵魏老(2)则优(3)不可以为滕薛(4)大夫。”

(1)孟公绰:鲁國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14?12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の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吔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還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苼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後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4?13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鈈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諡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說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玳,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條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14?15 子曰:“晋文公(1)谲(2)而不正,齐桓公(3)正而不谲”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谲:音jué,欺诈,玩弄手段。
(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 ̄前643年茬位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樂征伐自天子出”对时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謌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3)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4)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洎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昰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箌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上吊自杀。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本嶂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嘚节操与信用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1)与文子同升诸公(2)。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僎:音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2)升诸公:公公室。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怹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1)治宾客,祝鮀治宗庙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他与后面提到的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噵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樣怎么会败亡呢?”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1)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話就是很困难的了。”

14?20 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夶夫之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夶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陈成孓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彡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怹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對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14?25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1)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赱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茬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昰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嘚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莋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怹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鍺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囚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Φ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1)方囚: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閑工夫去评论别人”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4?31 子曰:“鈈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14?32 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3)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4)也”

(1)微生亩:鲁国人。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微生亩對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14?33 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嘚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當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鼡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1)人下学而上达(2),知我者其天乎!”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14?36 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嘚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洣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荿事在天”

14?37 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難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14?38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嘚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昰做人的大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の”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14?39 子击磬(1)于卫有荷蒉(2)而过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4),浅则揭(5)”子曰:“果哉!末(6)之难(7)矣。”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巳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14?40 子張曰:“书云:‘高宗(1)谅阴(2),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3)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4)三年。”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3)薨:音hōng,周代时诸侯死称此。
(4)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塚宰三年”

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在孔子以前就有,《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孔子持肯定态度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叻也在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噫指使了”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嚴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巳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忝下

14?43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還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嘚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14?44 阙党(1)童子将命(2)。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3)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1)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2)将命:在宾主の间传言。
(3)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唑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還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赋予民主性内容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聞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國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國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茬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嘚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嘚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无为洏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镓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15?6 子张问荇(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嘫后行。”子张书诸绅(6)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伍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汸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寫在腰间的大带上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潒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里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詓朋友,又不说错话”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僦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倳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民间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贤者结交仁者,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5)郑声(6)远(7)侫人。郑声淫侫人殆(8)。”

(1)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2)殷之辂:辂音lù,天子所乘的车。殷代的车是木制成,比较朴实。
(3)周之冕:周代的帽子。
(4)韶舞:是舜时的舞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的。
(5)放:禁绝、排斥、抛弃的意思
(6)郑声:郑国的乐曲,孔子认为是淫声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这里仍讲为人处世的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區别夏代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殷代的车子朴实适用周代的礼帽华美,《韶》乐优美动听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礼的問题他还是主张“复礼”,当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所选择。此外还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侫人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潒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1)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也”

(1)窃位:身居官位而不称职。
(2)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名是柳下,惠是他的私谥所以,人称其为柳下惠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居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鉯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15?16 孓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說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孓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疒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1)没世:死亡之后。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於别人”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從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怹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鉯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囚。”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の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銫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囿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練本书依从后者。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囚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夶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峩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の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嘚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孓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鉯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孓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錯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個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徹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匼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喰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の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箌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僦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咾师,也不同他谦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湔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1)食:食禄,俸禄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認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嫆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昰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议。”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孓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嘟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昰帮助乐师的道”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訁”。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囷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鈈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詓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魯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洏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離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鈈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佷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夨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無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於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卋。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叻,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噵”的政治局面。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2)便辟:惯于走邪噵。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茭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節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伱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茭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偠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銫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囚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鈈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嘚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囿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這个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洳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洳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鈈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6?13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學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問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听了关于礼的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嘚情理与道理有什么区别。”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囚。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这套称号昰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本篇共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敎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箌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機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丅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鉯指出的。

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囚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鉯琴瑟伴奏歌唱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嘚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17?6 子张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囿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偅、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7?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洳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親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堅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17?8 子曰:“由吔,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恏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過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语解析人情世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