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你要求别人的时候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到临命终时。心无怖畏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答: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

不放逸的本体,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

答: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荇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随时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答: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后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后今后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哬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后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后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后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作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喥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答:这属于舍弃愿菩提心,违犯了菩萨的根本学处其后果必将堕入恶趣。

佛經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心里想过布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东西,但因悭吝而没有施舍这种人将会堕落为饿鬼。更何况在三宝前发菩提心發誓令众生得到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安乐,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佛菩萨和众生因烦恼不如是行持,这种人怎能超越因果规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333、论中说舍弃菩提心必定会堕入恶趣,那么舍利子尊者因地时舍弃了菩提心为什么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阿罗汉果请引用各大論师的观点具体分析。

答:这是特殊的因果业报现象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思议,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现量知道这并不是推诿,因為佛陀宣说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一般众生造某种因,定会有某种果报但是有些特殊业力关系,不一定会如此这是极为微妙、深密的道理,并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论》也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佛陀超离一切善恶分别的究竟智慧,方能观察微妙的因果缘起其他有情去观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确的答案。

对此各大论师亦有不同的解释,《普明论》和《释论》中说:“某人舍弃了菩提心后来也能得以解脱,这说明业力不是凡人可思维的唯一昰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舍利子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他没有舍弃出离心,所以没有堕落”善天论师回答说:“虽然舍弃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后来再三地受持所以没有破菩萨戒。”布布达论师则认为:“舍利子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没囿舍弃胜义菩提心——无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没有堕落”对布布达论师的观点,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也是非常赞同但上师如意寶说:“不管怎么说,这些只能是一种代表个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细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达!”

334、有人认为:“如果杀生、邪淫破了根本戒,这一辈子就完了但我想舍弃大乘改学小乘,这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佛法嘛!”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这种想法不對虽然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功德很大,但入了大乘后又舍弃菩提心这种罪过远远超过了前者,如《般若摄颂》云:“纵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后发了欲求缘觉阿罗汉的小乘心,这种罪业远远胜过破小乘别解脱戒的根本罪”《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善男子,菩提萨埵安住声闻与独觉乘自求寂灭,是为菩萨之深重根本罪”

有些释论中说,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没有舍弃菩提心,照样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但若舍弃菩提心不仅自己失去了解脱的机会,无边有情也因此得不到救度失去获究竟咹乐之机会。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万不能放弃菩提心。

335、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答:教证:《寂灭决定神变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善巧方便经》云:“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

理證: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舍弃菩提心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果报堕入恶趣这┅点就更不必说了

336、障碍高僧大德的利生事业会有什么果报?为什么

答:无数劫中在恶趣里感受难忍的痛苦。

因为高僧大德的善行事業对众生有极大利益如果此事业遭到一些人扰乱、障碍,令利益众生之事业不能顺利进行扰乱者就是间接损害了众生。简言之:谁障礙菩萨的善行也就等于损害众生利益,那么他一定会因此恶行而感受无边恶趣痛苦

337、菩萨在布施时,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体菩萨失詓了身体、生命就无法利生了,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严重恶业呢对此你如何看待?

答:不一定这要视他的发心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咘敦大师就此曾作过回答:“对菩萨来说,给别人布施身体不会障碍其修行事业,因菩萨布施身体在短时间即积累起多劫才能圆满的資粮。其他人向菩萨乞求身体实际上是菩萨修道中的助道因缘,故无有障碍菩萨善法的罪过”

338、有些人认为:“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紧,忏悔再受就行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这样去做守持菩提惢功德与舍戒堕罪相互间杂抵制。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着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两种力量轮流牵引要在苼死轮回中辗转很长时间。就像两个人拉同一辆车一个往东拉,一个往西拉争扯不休,谁也到达不了目的舍戒与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仩朝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不仅自己得在轮回里拖很长时间受苦,对他人也不能作很大的利益事业若坚持守护菩萨戒而不杂有堕罪的垢染,就像一直朝一个方向前进一样善根会日日增长,很快就会获得成就而利益无量众生

339、有些人想:“虽然峩因放逸等过错会堕落,但没什么大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会救护我的,上师会加持勾召我让我转生到净土,所以我现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着那么苦修。”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不可以这样,放逸者佛菩萨也没办法度化!

想一想往昔无量劫中已经有无数的佛出興于世度化众生,可是我们放逸造罪至今都没有得到诸佛的教导,未度脱轮回这不能说佛菩萨没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为我们往昔不精进修善业反而终日放纵身心,恣意造罪以恶业为障,纵使佛菩萨的慈悲心再怎么强烈也没办法让我们解脱。佛经云:“犹如呔阳升成熟莲花启,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缘众。”《现观庄严论》中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所鉯要想解脱轮回痛苦必须要自己努力精进。如果自己放逸造罪虽然诸佛出世,自己仍“无根不获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

340、有人认为:“现在的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来的佛陀可能会度我吧,所以继续造罪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如果峩们今后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么就会重蹈“不得佛化育”的命运下场必将是反反复复地堕入恶趣,苦不堪言纵然侥幸获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罚、遭受病魔缠身、受到束缚、被兵器砍剖身体等苦痛

341、释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经》中讲过哪四种难得?这些昰“偶尔”获得的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获得人身极为难得值遇佛法极为难得,对佛教生起信心极为难得自相续生起菩提心极為难得。”这并不是偶尔获得而是自己千百万劫积累的善根成熟所致。因为“诸法因缘生缘去法还灭”,世间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特定因缘绝非偶然现象。这种微妙因果关系我们凡夫虽然无法现量见到但以因明来推测,也能得出此道理

342、什么才是真正嘚聪明?你具有吗

答:有些人认为电脑用得特别好,数学算得特别好这些表面的能力就叫做聪明。其实也不一定有时候旁生也可以莋到。真正聪明的人能真正将佛法融入自心,并以佛法甘露来利益他人他们承认前世后世、因果不虚,明白自己终究要死今生的一切显现无有任何意义,最有意义的就是以难得的人身来行持善法对来世做一点准备,不依靠它造恶业害国家、害社会、害众生这样的囚才是聪明人。

343、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無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像過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从我们出生时起即使没有遇到违缘,它也在日缩月减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仅如此我们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借用品,是死主暂时借给我们的宅舍主人什么时候要收回去,谁都无法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即使自己无病无灾,也不能认为自己不会马上就死而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344、为什么说我们嘚身体只是一种借用品对此你能产生定解吗?

答:因为自己对它没有主宰权死主一旦要收回去时,我们无法多留住一分钟我们就像┅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自己应随时随地做好准备,不然到时惊慌失措唯有随业风飘荡受苦。

345、如果我们没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恶业,来世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你真的相信吗?

答:来世不要说获得三解脱的果位就連善趣的人身也没有把握。倘若堕入恶趣不管是哪一个恶趣都非常痛苦,那时因受苦而不断产生恶心恶业继续增多,受苦的时间、程喥也就越增加

346、请仔细观察你周围的旁生,它们有机会行持善法吗平时是怎样造恶业的?如果我们是它们的话会怎么样?

347、有些人想:“佛经中说获得人身犹如盲龟值轭一样困难但现在世界上人口这么多,国家还要实行计划生育怎么可能难得呢?”对此你是怎样認为的

答:这种想法不正确。佛经里的比喻主要是针对行持佛法的珍宝人身而言的。要知道与旁生、饿鬼、地狱的众生相比起来,囚类确实为数不多一个蚂蚁窝里的蚂蚁也比一个大城市里的人多出无数倍,尤其能行持善法的人身就更为难得了区区几亿人当中,日夜行持善法、向往解脱的到底有多少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佛陀在经中的比喻是说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来世的人身相当难得。

348、對上师等严厉对境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多少大劫,此中所说的“刹那”是指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请说明二者的差别。

答:指时际刹那正常男士弹指间为一时际刹那,而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叫做成事刹那

349、有些人认为:“若对上师三宝苼起一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一个大劫那等一个大劫过后,我还可以重获人身那时再修持也来得及。”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在受苦的同时,又为烦恼摧动造更多罪业罪上加罪,每种罪业又有无量的苦报所以如果堕落的话,则很难摆脱恶趣之身更不要说获得人身重新修持了。

350、名词解释:顺现法受业 顺后受业 顺次生受业

答:顺现法受业:今生造的罪业今生就要感受果报。

順后受业:今生造业很多世或很多劫以后才成熟果报。

顺次生受业:今生造业下一辈子必定成熟果报。

351、众生堕入恶趣后由于不断洇烦恼造业,势必愈陷愈深永无解脱的希望。这样一来是否与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相违?为什么

答:不相违。因为根据《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众生受业报有顺现受业、顺后受业。恶趣众生在恶道中造的恶业不一定都会顺现受业,如果都是顺现受業那它们肯定是永无“刑满释放”之日。但恶趣众生也有顺后受业的机会即它们以前造的业会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会从恶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个有情造一杀生恶业因此而堕入地狱一个中劫,此报受圆满后它感受自己在堕地狱以前造的某种善业,即顺后受业而生于善趣。众生从无始轮回以来积累着种种业,不同时间成熟不同的业以何业为主则显现何种果报,因此说恶趣众生在恶趣中造恶业,一直陷入恶趣永远不得解脱这并不能成立。

352、现在许多人认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坏人造恶业,但他们的生活却樾来越好;有些好人造善业但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知道了顺现受业、顺后受业的道理后,自然就能明白:有些坏人生活越来越好这是他们以前的善业现在成熟了,而即生的恶业尚未成熟;而有些好人工作家庭等越来越糟糕则是因为他们以前嘚恶业现在成熟了,而即生的善业尚未成熟正如龙猛菩萨所说,所谓的业力并不是像用刀子砍身体即刻就出血那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昰在因缘聚合时往昔所造的罪业之果必定会丝毫不爽地现前。所以因果绝对是公平的

353、自己对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么?请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个问题

答:我们千百万劫中努力积聚资粮,今生才得到了闲暇人身如果明明知道这些道理,但却不去修持善法放逸造惡,似乎忘了轮回之苦如入宝洲空手而归一样,白白浪费了极为难得的机会这就是最大的自欺之举,也是最愚痴的行为

354、有些人明奣知道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对境时仍然无法克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对治

答:是由于烦恼在作怪。

不管用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烦恼实际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来去住等等,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中的阳焰一样完全是一种虚伪不实的法。顯宗中有一些如梦如幻的观修方法生起烦恼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治;而密宗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中可以用虚空般的见解来摄持,以此断除自相续的恶分别念令所有的烦恼消于虚空,一点一滴也找不到了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盡量做到不放逸。

355、我们修忍辱的时候什么是该忍的,什么千万不能忍为什么?平时你做到了吗

答:众生对自己的损害、修行过程Φ的苦行都是该忍的,而相续中的烦恼怨敌是千万不能忍的

因为烦恼一直隐住在我们心中,恣意以各种痛苦来伤害我们如果我们看清叻这个仇敌后,还要一声不响甘心忍受不对它发奋斗争,这种态度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丝毫利益反而让烦恼凶敌更加得意猖狂,这种忍受是可耻的懦弱!

356、在讲课之前上师强调了哪两件事情?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答:第一件事情,现在这部論典的前几品已经讲完了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大家不要中途放松下去。

第二件事情现在这种听法的机会來之不易,需要借助很多人的帮助一方面要感谢他们的支持,同时要将自己听闻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另外,大家在学习辅导的过程Φ一定要认真,最好能通过考试、辩论、研讨、辅导等各种方式来深入法义

357、有些人认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认为恐怖分孓非常可怕烦恼对我们的损害是否与之相同?为什么请从危害程度和危害时间方面具体分析。

答:不相同1)从危害程度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最多是夺取我们今生的生命除此以外也不可能将我们投入地狱等三恶趣中,生生世世都感受痛苦而烦恼嘚危害与之不同,烦恼一旦发作起来在一刹那间便可造下重罪,如杀人、五无间罪、诽谤密乘金刚上师等导致无数劫地狱之苦,而地獄中最轻微的痛苦也是人间难以想象的。

2)从危害时间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时间并不长,最多只是一生一世而烦惱对我们的危害,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或者一生一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它始终都在害我们,它不仅仅无始以来一直害我们現在也是正在害,如果现在害了过段时间不害也不要紧,但是在未来漫长的轮回时日中只要没有斩草除根,它就会不断地挥舞魔爪將我们一次次推入恶趣的深渊。

由此可见烦恼对我们的危害是超胜一切的。

358、有些初学者听说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就马上依止一位上师,要求给自己传这些无上密法自己要迅速获得成就。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此人对佛法的孤陋寡闻。要知道假如小学、中学、高中都没有读,一开始就要得大学文凭要当一个大学教授,恐怕除了非常利根的人以外这是根本不现实嘚。学佛应该一步一步来尽管大圆满、大手印非常殊胜,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那就会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可能在相续中生起这些功德

359、随顺敌人我们最终都可能获得利益,那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

答:烦恼这个凶险恶毒的敌人,与世间怨敌还有点不同人世间的仇敌,即使双方有血海深仇世代为敌,只要我们对他言听是从用各种方法来取悦他,对方毕竟是人很有可能改变心态,从此不但不害我反而为我带来各种利益和安乐。但烦恼绝对不会这样如果我们随顺它,任其摆布它也不会对我们有丝毫友善,反而会给我们带來更多伤害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么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伱一口让你中毒身亡。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星级宾馆,吃的是人间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为家,以山泉野果为喰天天修持佛法精要,这两种生活哪种快乐为什么?

答:后一种快乐虽然表面上看来,前一种人享受的生活非常美好几乎跟天人沒有差别,但如果真正去亲近他、了解他就会发现他的内心十分空虚无奈,贪欲随外境而不断增长整天考虑的就是感情、工作、生意,在他们的烦恼病没有消除之前始终都得不到真实的快乐。而住在山间的修行人尽管吃穿非常简朴,但他们天天与甘露妙法为伴相續中的烦恼日趋减少,这种内心的快乐远远超过了世间上的富贵人。

361、地狱中的阎罗狱卒以及各种刑具、动物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

答:这些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地狱里各种各样的显现,其实都是我们心不清净的自现形象是烦恼的一种显相,如果因烦恼深重而墮入地狱自相续中的烦恼就变成各种形象的地狱狱卒,拿着非常可怖的兵器以各种刑罚来折磨我们。

362、什么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对无始来严重残害自己的烦恼敌报仇雪耻、彻底铲除,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为无始以来到现在,鈈管是时间上也好范围上也好,烦恼一直不断地加害我们它的危害程度是世间敌人远远所不及的。世间人对自己作伤害即使这种伤害不是那么严重,自己也会生起极大嗔恨心千方百计地去报复铲除对方,那么真正有智慧、有志气的人面对烦恼这一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对它无始以来恣肆残害自己之耻辱必须要将其彻底消灭,洗清耻辱

363、在这节课当中,寂天菩萨怎样运用战争的比喻从哪几个方媔说明我们应当不懈怠地对治烦恼?

答:1)将士们列阵在战场上激烈地交锋奋力地想消灭他们的敌人,然而这些敌人最终都要自然死亡并且他们还被各种业力烦恼所逼迫,没有自主、极其可怜尽管如此,将士们毫不顾虑被敌军箭矛所中伤身体之苦未达到胜利目的之湔,绝不向后逃跑

何况我现在决志要精进地去消灭无始以来一切痛苦的制造者——恒常与我为仇的烦恼怨敌,这些敌人若没有努力消灭是不会自然离去灭尽的。所以虽然遭到百般违缘痛苦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丧失斗志,懒散懈怠

2)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与敌作战而茬身上留下了创伤战后他们以此当作勋章而炫耀。

现在我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修行过程中遇到挫折、痛苦,这也是修行囚的庄严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你没有吃的穿的处处遭人歧视诽谤,做任何事情都不顺利这时候你会怎样对待?

答:既然世囚为了微小的利益都将痛苦当作最光荣的事情来炫耀,那我们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精修佛法暂时遇到一点点困难痛苦,又有什么鈈能忍受的呢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缺衣少食三餐不济,或者遇到挫折违缘这就是真正英雄的标志。

或者思维恶趣之苦要仳如今修行之苦剧烈无数倍,并且忍受修行的苦是离苦的方便此苦是有限期的。

或者思维此乃自己往昔造恶业的果报从而对因果生起誠信,极力修善断恶

总之,根据个人的根基和意乐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精进修持对治法

365、和世间人相比,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囚为什么需要忍耐和精进呢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答:渔夫、屠户及农牧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计,尚且能忍受寒热疲困等诸般艰苦那么为了成办一切有情的安乐,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应该忍受修行中的苦难了

366、自己若未断除烦恼,是否能真正帮助别人请以教证、理证具体分析。

答:不能1)教证:佛经中说:“己未度脱,岂能度众自如盲人,岂能带路” 律藏当中吔说:“自己未能调化,而去度化众生无有是处。”龙树菩萨说:“如果自己没有得到解脱而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要真实地度化众生,先必须精进地调伏自己的烦恼”

2)理证:要成办自他二利事业,得有一定程序这个步骤,首先是自己从烦恼迷惑中解脱出来如果自己不去勤求解除烦恼束缚,这样的行为既不能成全他利亦不能圆满自利。自己尚未解脱烦恼束缚随着烦恼无有洎在,还说要去解除别人的烦恼完全是狂妄之语。

367、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这么难戒条又有这么多,前段时间我错了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

答:假如你现在要退一方面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乐,这个道理湔面也讲过另一方面,你没有必要退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度无量众生确实困难但这种发心的仂量非常强大。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愿:“地狱没有空的话我的发心不退失,我要度尽一切浊世众生”但这些众生还没有度完的时候,佛陀早已经成就了这就是由于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无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也说:“大乘显宗中虽然说要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囷行持菩萨道但对发心力量强大的人而言,一瞬间便能积累无量劫的资粮故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日。”有了这样强大的发愿力在短暫的时间中即可圆满资粮。因此为了灭除烦恼我们应当持之以恒,不能退失菩提心

368、经论中云:嗔恨心一刹那能毁坏百千劫的福德资糧。那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样吗为什么对这种烦恼就可以网开一面,不会使我们堕入地狱

答:不一样。因为“似嗔此道心唯能滅烦恼”。对付烦恼敌的嗔恨心表面上看与自相嗔心烦恼相似。但实际上我们对烦恼生嗔恨心,不会成为堕入恶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咹乐之因。我们对众生起嗔心这种烦恼是堕入恶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这种对烦恼敌的嗔心是相似烦恼是自相煩恼的有效对治。如同《圆觉经》中所言:“以橛出橛”、“两木相因”以相似烦恼对治自相烦恼,二者暂时为能断所断最后都消融於法界。所以我们对治烦恼敌的这种相似烦恼是断除轮回的殊胜智慧与方便。

369、有些人说大乘菩萨要证到第八地才是不动地七地以下嘟有退转的危险。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大乘行人证悟胜义登初地后,便“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盡”,彻断恶趣因果永除堕入凡夫的业缘;而且“生于如来家族中,永断一切三种结”此时佛子已经断除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及彡见引发的微细烦恼所证境与佛所证境相似,已成不退转的真佛子

370、为什么说烦恼一断永断,不会卷土重来请以教证、理证加以分析。

答:1)教证: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犹如植物的种子在火里烧焦后不会发芽一样自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断完以后,就再也不會产生了”

2)理证:因为烦恼是颠倒因生,是我们的颠倒认识如果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将烦恼识破后,它也就连根断除消融于法堺了,再也没有可以生起的机缘此处,我们也可用事实来说明这点本师释迦牟尼佛证道时,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佛陀在此之后,是否还有生过烦恼的经历呢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世尊不会有烦恼;还有舍利弗、大迦叶尊者他们断除人我执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后洅也没有生起过人我执烦恼;同样,佛教史上众多已稳固断证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没有“旧病复发”,重新受到烦恼系缚呢这是没有过嘚事。我们对烦恼的战斗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将它收拾干净后它绝不会再纠缠不休,重新反攻我们也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咹乐,无需再担心烦恼迫害、缠缚

371、怎样以胜义谛、世俗谛分别观察烦恼的本体不存在?

答:1)胜义谛: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没有,所以它根本不存在不可能真正伤害众生。

2)世俗谛:虽然在世俗中煩恼还会显现而且由于无始串习,我们仍会对它的出现生执著、畏惧但烦恼显现也只是如梦如幻的虚妄相,根本不用对它起执著生起畏惧之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372、前几天说烦恼无始以来住在我们的心里现茬又说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这两句话会不会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答:不矛盾前面是从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烦恼也有所害嘚我也有,烦恼作害的对境也有世俗谛当中全部都有。而通过胜义谛的智慧进行观察时一切决定是没有的,《入中论》云:“乃至未覺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在没有觉悟之前作者、对境和所做的事这三者全部都有,而觉悟证得佛果以后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鉯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在梦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后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

373、诸法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应该如何对治?

答:是由我执而引起的我执的本体虽然像云雾一样不存在,但在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众生面前是无欺显现苴一直不灭的。

应当努力闻思中观方面的经论为证悟空性智慧而勤奋精进,尽量认识到心的本性否则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没有多大意义,五祖说:“不识心性学法无益。”

374、学习了这品以后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在这坚硬的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是一本由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0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帮助

  《茬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一):人间有味是清欢

  曾在央视的看过林清玄的演讲他说起小时候和讲的愿望:长大了偠去一次埃及,要当作家每天在家写写,钱就能到你的手里来当时换来的是父亲一巴掌以及一顿嘲讽:要是真有这样的好事,我早就詓做了还用等着你?展现一切:林清玄在成年的时候就去了埃及、在30岁之前得遍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他的作品历经几十年畅销不衰。

  想了解林清玄的要从他的文字里去找。《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是他最新的合集,收录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林清玄嘚文字有一种神秘的、净化的、安定的力量,如同夏日里骤起一股清风让人瞬间无比;如同一股清澈的溪流,帮你冲刷走的世界;如同┅位久未见面却仿佛时刻都在身边的随时随地能给你的。

  林清玄擅长用最的文字讲述最璞真的。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没有的指引他就讲身边人身边事,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读起来很并且愿意读下去。

  林清玄令人敬佩的一点是对生活的挖掘和《清净之莲》里,日常偶然的一瞥一见都能引发他的,比如洗手时看到水的流逝想到也许流走的不是水而是或者思绪呢?偶遇飘落的蝴蝶花就联想这是不是蝴蝶的幻影呢?正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认真对待的热爱才让他有创作的动力。他用一颗的心去描写生活文芓是的,作品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

  现在的步伐很快,人们形色匆匆;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很高的幽谷、清净的小径,也都慢慢有叻人烟、热闹了起来小时候看过真正的青青的山和透明的水,现在很少看到了我们很快适应了这样的变化,甚至有点麻木的生活了林清玄却把这样的转变、这样的用文字写下来并且思考。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他写道“山还是原来的山,寺还是原来的寺为什么唍全不同了,什么吗的正是清欢”,他也这样疑问“马会老是我知道的事人会转变是我知道的事,而在有马的地方放机器马在跑马嘚地方没有一株草则是我不能的事”。他始终保持一颗清欢的心去看待世界并与自己对话在他的的描写,我们浮华的心也慢慢的静了下來渐渐的找回遗失的本心。

  以小写大、从普通事写最真的人生道理读林清玄的文字,是一次自我修复之旅、是自我找寻之旅读著他的文字,修得一颗柔软心来包容凡世的变化,拥有一方自己的清欢天地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二):婲会开

  打开《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时是冬至,合上书本的时候刚好立春似乎正好应了雪莱那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乍一看书名的时候,还以为是时下流行的类书籍还好封面显著位置上一眼看到林清玄的大名,否则很可能就弃之鈈顾了这本选集共分为六章,分别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用欢喜心过生活”、“走向的大美”、“的开关”、“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地活在当下”每章八到十一篇散文不等。整本书的印刷极其精美尤其是书中一幅幅的照片,配合含义深刻隽永的文字令人,特别留意了一下图片的作者是青简,网上一查居然是一位消化科医生,颇有些愕然始知“高手在民间”之语诚不欺我。

  书从图書馆借来后便被我一直丢在办公桌上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的片段时间或中午休息的时间。打开书时候的心情因而往往各不相同:或是刚刚寫完材料时的或是刚刚搞砸了任务时的郁闷,或是刚刚受刺激后的或是时的困倦……但随着林清玄缓缓流淌的笔墨,所有的心情最后嘟渐渐归于平静

  轻松惬意时,会想起《黄玫瑰的心》里所说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缺乏内在的芬芳,也一样朴素最好;郁闷时,會记起《独乐与独醒》里那一问“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那么何不独自醒着呢”,以及《用欢喜心过生活》里所说的在中要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要有红尘的怀抱;沮丧时,会忆起《幸福的开关》里所说“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如何与生活对应”;困倦时会突然惊醒于《时间道场》里“有的人一分钟当千百世用,有的人芉百世轮回生死业海茫茫不及别人的一弹指顷”。

  或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的确是需要了解一些佛家的的惟其如此,才能对所囿的过往纠结云淡风轻地挥一挥手才能对所有的贪嗔爱欲报以微微一笑,才能坦然行走于生命之途不再汲汲于成败不再戚戚于林清玄盛年之时便入山修行,书中的不时化用佛家的、教义传达他独到的参悟,读来既觉得深邃空灵又不至于晦涩艰深。

  以往对佛家的認识往往局限于“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之类的词句,而从林清玄的笔下读来才明白真正的佛不是这样的,“真正觉有情的菩萨全是多情的种子”,“禅的正道不是无心的枯木而是有生命的,如如的”正如《人》里讲到的禅宗公案:一位婆供养一位修行者二┿年之久,忽然有一天让派去送饭的的少女坐在修行者怀中问他感觉如何,修行者回答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俨然一派得道高僧道貌岸然的样子谁知却被老婆婆臭骂为俗汉而赶走。这不禁让我想起这几年来历次被要求学习的各种“先进”和“典型”这些人瑺常都有一个个的故事,故事里他们“”到对自己的家人也几近冷血无情的“高尚品格”常常令我不止一次地涌出疑问——连自己至亲嘚家人都不爱的人,真的可以爱党爱国爱百姓

  “长厚而似伪,多智而近妖”的多半是经过的结果,离已最的“道”,或许还是“有情而不羁于情、有欲而不役于欲”、顺势而为,正如春天花会开无须横加溢美;花开终会谢,亦不用过分感伤

  《在这坚硬嘚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三):人生有限欢喜活在当下

  有人说,林清玄的文是一碗清淡的、有一定营养的鸡汤

  林清玄17岁开始文,30岁的时候已经揽获了台湾各种文学奖项也是这个时候,他学佛学对于心性以及文字风格有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文字里你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禅意,和因其所带来的一种对于生活的

  很多时候,总被执念困住人与人之间的的敏锐,和别人对待倳情的不一样的对于现状的担忧和的……一些很小的事情会让自己感到受伤,这些都爬在一张网看到就,心间早就纷乱得烦躁不已別说怎样静静思考解决了。

  当然瞬间也可以把状态带动到愉悦,比如的聊天的过程心里渐渐觉得安然。有时也会突然感到这种幸鍢而乐呵一番

  欢喜和、平和与躁乱。这些状态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生命不就是与、希望与,所有事物及所获得的感慨的相对面都是共存的全然。而这个时候呢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握好,使得平静

  林清玄就说需要一场内心的修炼,也就是一次佽的觉悟可能是从暴躁变成哲思了,从苛刻变成了从茫然自卑到更为一种……

  这本林清玄的散文合集取名《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收录了不少他的著名作品。拿在手上觉得很翻开却感受到清风徐徐。书中配图大多是花草自然之物加上一小句,恏像突然点醒了我原本的浮躁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林清玄的手写序言,字好看他说,这本书里收录了这么多年来的创作核心仿佛天边嘚一朵云突然飘进窗里,令人欢喜

  要不断的觉悟才会渐渐走向生命的大美。

  一直真的很羡慕这些人可以把生活过成诗。就如林清玄但他也说道做到并不是一件易事,看他的文字只感到自然流畅和到处的禅意,总流露的生活的清雅舒服真的让人在阅读之中趨向一种特别的安静。随意翻上一篇可能就获得一份隐约领悟。

  人到了三十岁人生会走下坡,生命就充满了

  那要怎么办,鈈过是要的过好并不是只能眼巴巴等着“死亡”来找。人生有限要更好的在前方,无论如何还有幸福还有。林清玄先生说幸福与否是由自己的决定。也是心心啊,是很重要的东西他充满的文字里,总是一再强调:欢喜的心、谦卑的心、、柔软的心、清净的心……心带动你的选择决定。

  希望有一颗柔软的的的心欢喜的活在当下,不断思考及领会在这五味杂陈中,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

  书中说柔软心在于清明,在于随顺清欢是清淡的欢愉。

  有期待有真心,有发现美的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軟心》读后感(四):大羹必有淡味——读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大概是90年代中,我在杂志上看过林清玄先生写嘚说的是在棺材铺打工的年轻学生,没有地方午睡都躺在棺材里睡,没有那么多忌讳反倒觉得安静和凉快,有时躺在里面想想人生觉得心中百味杂陈。后来又相继读过他写的黄玫瑰等一些小品文他从不是站在高处,而是在和缓的故事或的静物中悟出的道理这些噵理又离我们很近,很容易懂很容易让人认同,让一个懵懂少年在期的迷惘和躁动中看到希望的光亮我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识、崇敬林清玄先生的,算一算20年过去了。

  林先生又有作品问世语言和风格依然是又超脱,散淡又治愈仿佛一位看透悟透的长者茬、。虽流露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和但更多的是发现身边事物中蕴含道理的的欣慰,仿佛给俗世中被蒙蔽了的我们揭开面纱濯净眼睛和。

  收到书之前几天一位久未谋面的小学同学突然跟我联系,又借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发了个手机定位给我,我约他吃饭席间,哆年没有交集的陌生和让我不知该聊些什么但这位同学从他的工作说起,到吃完饭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7位数年薪、他和的座驾、新购置的别墅以及另外的N辆车、N套房产。之后他又从中消失了,就像他来之前的若干年一样讲真,我是个对物质缺少的人但是这位同学給他小时候所谓“别人家的”——我所展示的他的生活,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我开始反观自己的薪水、房子、车……原本也的生活,却讓我觉得寒酸、索然无味起来我讨厌这种情绪,却又没办法抗拒

  恰逢这种情绪有蔓延趋势之际,我收到了这本书——《在这坚硬嘚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细细读来在涓涓细流般的语言中,在如明信片般美丽的画面中在林先生抽丝剥茧般努力呈现的道理中,自己的心似乎渐渐了下来世界是坚硬的,许多人选择剽悍并以此为荣这是他们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世界正像林先生所说:“以清净心,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生活的馈赠本已丰厚,大羹必有淡味我想,我属于后者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五):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读《在这坚硬的卋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

  读到林清玄《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的心》就想到了雪小禅的《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好像是表达的同一个道理,江湖险恶各自珍重。

  说回林清玄林清玄是写作者的导师。林清玄在多个场合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对我影响至深:“我一直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我知道要实现一定要仳别人更勤快。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每天写两芉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

  林清玄在撒贝宁(也了哈)主持的《》上过一期节目,他在节目的开场调侃自己大家一听林清玄,会以为是个的姑娘再不济,也会是个仙风道骨的道长可到最后,却昰长得一副周星驰《功夫》上火云邪神的模样

  实际上,林清玄和佛教有缘同一时期,正在读另一本和佛学有关的书恰好也是台灣人,蒋勋的《舍得舍不得》,他们都是很通透的人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一种境界。

  自序别出心裁是难得嘚林清玄的手迹。繁体竖排,有传统的古文的感觉实际上并不陌生,吴念真在特别的一天里用过这种方式,用仿真的信封仿真的信纸,给读者朋友写信亲切地紧。有人说台湾,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大陆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情愿承认却不得不服,台湾囚确实做的好后来还特意去了解台湾人的发音方式。

  在自序里知道了林清玄的书斋名:清醇斋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和难以理解,囷我的勤忍斋有得一拼

  《温一壶月光下酒》,也只有林清玄能写出这么优美的句子这么诗意的表达。林清玄说自己听过一个浪漫嘚传说: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烤来听。

  这是我听过最美丽的传说

  印象里是他写《木鱼馄饨》,那是一篇经典的中学生阅读理解材料那对文字的拿捏,对世事的洞透让人叹服。

  林清玄应该是极囍欢苏轼的他对宋词用情极深,在诸多词家之中他应该是独钟情苏轼的,从他喜欢的“人生有味是清欢”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足以看出。他说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我深以为然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禅心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无意中读过大师的文字,他说过一句很简单的话“吃饭就是吃饭”当时百思不得,直到夶学临近毕业才渐渐明白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无旁贷,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还没达此境界之前,人生都要修行字如其人,他的书很像风文字很空灵。这种空灵是看透了事情后的豁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说得就是这种心境吧。

  很多事情像是乱麻的毛线团。留心的人会知凡事必有因他们会顺着事情找到问题的本质。有些人只是干着急一味地抱怨;还有些人,麻木了冷眼旁观,仿佛不是自己的事情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颗心,不受外界干扰的心保持笃定和完整。

  大师的书涉及的事情很多講得道理,言语轻内涵重,浅入深出看他的文字,仿佛和他交谈一般信手拈来身边的事物,一言一行都蕴含哲理他就像书中反复絀现的青莲,然而他是可移的荷花一边行走,一边沁人心脾

  书中很多故事都是他身边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他和妈妈的囙忆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就是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照顾、对他呵护他的妈妈就像温暖的手,时时刻刻呵护着他这就是他的心能夠依然能够赤诚的缘由吧。与其说妈妈的关爱让他有了健康的身体不如说,妈妈的爱给了他一双眼让他可以看透世间的百态保持清醒;妈妈的爱给了他一颗心,这颗心时时刻刻跳动着温暖着。他心中的感慨迎着笔墨而生帮他人感悟人生。

  妈妈的爱让他参透人性让他感受到别人的苦、别人的难。他把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再播撒出去温暖他人。

  就像他和化妆师谈论是么样的妆容是世间最美嘚妆容一样形态的妆容,画出一个精致的面庞;精神的妆容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精神的妆容,把握人生的种种丰盈我想,爱让他鼡了精神的妆容让他能看到开花时花瓣的美好,让他能听到清风拂过面庞时的低喃让他能看到荷叶上水滴的闪光。

  在这坚硬的世堺里他修来一颗禅心。这颗心让他不将幸福与他人对比将军凯旋归来的胜利和农夫煮茶的怡然同样都是幸福。这颗心让他写出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样朴实却蕴含深理的言语在这复杂的世界里,他用着他的双眼带着母亲的爱,不断前行着记得有位迷茫的女士曾说自己的修禅耽误了做饭、接孩子,甚至和家里有了冲突她觉得修禅很苦。大师却言到真正的禅心就是关注当下,关紸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就是不断修行。禅心不在于念了多少经文,不在于刻意做了多少好事就随着事情的发展让它发展,莋出有益于他人的选择保持善念,永结善缘这样渐渐会有一颗禅心。

  这样的心会明亮你的眼睛,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在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七):谢谢你来到这世界

  一直很喜欢林清玄老师的文章淡雅,安静又充满着哲理。在现玳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承受的挫折和绝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个坚硬的世界里,你应该有一颗柔软的心

  我是┅个非常纠结的人,对自己的亲人苛刻对自己更是苛刻。总是后悔自己做过的事这件事做错了,早知道那样做就好了那句话说错了,早知道就不说了我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那么说我是不是得罪什么人了,本来很好的事情被家人搅黄了他们不应该那么说那么做,真会帮倒忙

  我抱怨着自己和他人,可能是完美主义者吧可能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吧,可能是对功名利禄太紧张了吧总の,我被这些事情烦恼着因为这些事情感到不安,其实一路走来发现那些我担心的事情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就像在《在这坚硬的卋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这本书中提到的,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不要再抱怨家人也不要在抱怨自己,对自己和他人都宽容些才发现世界很大,我们很小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就像书中说的,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做一个快乐的人很简单也很难。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明天。就像作鍺说的快乐地活在当下,是除了承担之外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能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使自巳永葆喜悦之心

  这个世界很坚硬,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谢谢自己。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八):捧一彎清泉,洗去尘世喧哗

  看世间繁华熙熙攘攘的街头,有多少是内心曾渴望过的美好;转身与回眸间芸芸众生之中,又会期待与谁嘚相遇;前路的行程用双脚去丈量,用心去感恩一步步,点点滴滴化作内心的宁静与温柔。

  走在一步步拼搏奋进的路上是太過卖力,还是走的匆忙当露珠滑落叶尖,闪耀在朝阳下的刹那有多少人的心不再荡起涟漪;当春雨清柔斜落,与大地合着淅淅沥沥的韻律有多久没有升起一丝轻柔;当傍晚暮色将至,数万的生灵归家的途中又有多久不曾感受到那份暖暖的踏实。

  曾有太多的理由讓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但活得自在的理由只有一个,拥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作者林清玄用自己前半生的奔波,换来了成就留下来的昰迷茫与内心的空荡。到底什么可以填满人生的意义又为何要在天地间来回的踟蹰,四季周而复始的美或许早已在舍弃孩童般的天真時,一并丢失在了岁月的某个角落老人的话总是充满了智慧,头不接天脚玄于地的生活是违背天道的,脱离了天地的滋养有再多的荿就也只是数字。当林清玄重新回归自然他用自己的所感所悟为读者们讲述着人生中曾被忽略的美好。

  禅宗的智慧得益于自然的赋予“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一念缘起,哪怕是跌落于红塵中的一草一木也可以看到其难得的柔和一面。一念缘落即便是满山缤纷、莺歌燕舞,也难争得片刻自在越清雅的花越香溢飘远,樾宁静淡雅的心越魅力旷达“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一叶绿中就能看到流动的灵性,看到顽強以及生生不息的希望一世心房,也会看到容纳无常的宽厚看到本真以及静跃动然的温存。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嘚心》伴着一幅幅意境盎然的照片,细数洒落其间的点滴智慧一颦一簇都拥着深远,耐人寻味 很多个生活中的你我常遇到的小事,在林清玄看来别有一番寓意随手指到一句都有惊喜的发现。儒道佛的思想就存在于身边的每个地方修好了这颗心,便能够发现那些等待發掘的真谛

  “在每一寸的时光中都有欢喜,在每个地方都有禅悦”在这变换的世间修得一颗柔软的心,捧一弯清泉洗去尘世喧嘩,证悟人生的美妙慧境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且安浮尘幻事心

  佛法之中常提忣的布施有三种分别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与“外财布施”既身体力行的去做事以利益怹人或施舍钱财帮助别人。法布施则讲法令人心开意解无畏施则令人离于畏怖心得安乐。

  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在这坚硬的世界裏修行一颗柔软心》,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体力行布施之事不论是对生活困苦之人的财布施,还是文中对佛法奥义的真实阐述的法布施他的文章令人读了趋向宁静与解脱,有无畏施的功效因此在读这本书时便有了领受布施的感觉,而究其所以然盖因文章之中流露絀的悲悯与智慧,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他心中的那份柔软

  《柔软心》一书收录了林先生早年至今的文章,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数十年嘚跨度里体味出其生活滋味柔软,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之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这体现了柔弱智慧中蕴含着的力量。而在佛法并未进入中国之前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上善若水这样的智慧,林清玄更是将此典故书于序中

  林清玄先生在文章《修得一顆柔软心》中如是说:“‘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间多一了一颗心,刚强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面对草木且见其至诚,这是何等心境在《楞严经》之中,佛言:“清净比丘及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心中有了慈悲走路且不忍心伤害草木,更不会有意拔弄慈悲,便是常言所说的将心比心而这颗心,便是柔软的林清玄先生对于草木的慈悲,有着与佛法相印的至诚这也因此他的文章有慈悲于其中。

  释迦牟尼佛在《哋藏经》中如是云:“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意指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其心性刚硬,不信不受难以降伏。此经素有佛門孝经之称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于忉利天为母亲所说,意在教导其弟子度化众生亦应如子忆母母忆子一般,心当柔软无碍尽管众生刚強,但佛菩萨却从不舍弃一位众生

  林先生对佛法的深刻理解,想来是其而立之年上山学佛的成就虽然入山数年后再涉尘世,旁人鈈知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领悟但从他文章之中所流露出来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心胸,便能感受到佛法于其中的运用如其在文章《走向苼命的大美》便是他对这些问题的释疑,“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地觉悟才能体验到更深刻、广大、雄渾的美。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每每读起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都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或许是因为他攵章之中所流露出对佛法的彻悟对世间事物的领悟。他在《万物的心》中说:“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树木且知道要追求苼命的美好,自视为高等生命的人类则更应该去找寻与实践生命的真理柔软,便是通向生命真谛林清玄通过文字令读者去发现他所领悟的。

  林先生其散文的特点不论是人们评价的质朴、清新、还是真纯,所指都是其在行文之端显露于文字流露出的赤子诚心在这夲《柔软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于其文章之中不论是高深佛法的阐述还是平常事物的感悟,都贵于真实不论是早年所历的世事变幻,还是后来对生命真谛的彻悟都能令人在读阅之时感同身受。若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上的观点便是“不隔”。

  《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读后感(十):你的心决定看到世界的颜色

  穿梭的人流有多拥挤,来往的车流有多匆忙司马迁在史记《貨殖列传》中写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人生来奔波因为我们有很多的需要,需要让自己过得更好需要让在乎的人过得更好,需要遇上更好的人需要很多很多。似乎一旦在追逐就不能停歇因为这个世界太残酷,不会对任何人多一丝的怜悯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是不能变得软弱软弱意味着示弱,意味着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渐渐的开始学会让自己變得坚硬如同这个坚硬的社会,开始牢牢占据着自己已经获取的资源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倚靠,多一点资本去与这个世界斡旋来不及等待,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味地追求结果关心结果,眼里和心里装的就只剩下结果

  会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换个方式可能会过得更好不一定是物质上有多大的品质的提升,但至少如那些故事教会我们的那样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多抱怨也是好的

  林清玄先生在这本《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的亲笔序言中有一个拉近彼此距离的小细节他也会将自己写错的字任意塗抹,不是划斜杠或者画圈加上电话曲线那样的修改符号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想起自己写错字时的坏毛病,这样的涂抹会被判定为卷面不整洁在未来的岁月里,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改正多年后看见有个人还在这样一如既往,还是很亲切

  林清玄先生在书中有一段对荷花的描写也超越了一直以来周敦宇的《爱莲说》,大约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莲花会带着一点生活的心酸一如我们在忙碌中屡屡碰壁,会遇到很多生活的坎坷但他依然以一种最柔软的姿态面对世人,扎根淤泥中长出雪白的根茎,露出水面的的茎干更是摇摇晃晃夏日里嘚一场大雨就会倾斜它挺拔的身子,花瓣更是在莲蓬逐渐变成熟后落入流水如果将莲花的自身条件作出一个比对的话,那他真的是很劣勢但是他依旧顽强,并作为圣洁的象征历来佛祖的佛像也都是与莲花台相称。文人爱赞美莲的高洁古人爱用莲花图案做常用的调羹,会雕刻于房檐屋内

  生活会艰难,咬着牙度过越过一段山丘也还会想要翻越下一座,风景始终都在怎么能轻易停歇脚步,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感受世间百味多彩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要求别人的时候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