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数的别称不小未婚美女打扮的青春可爱显得活泼和青春和岁数的别称不小未婚美女打扮的成熟性感有女人味显得成熟

  生姜又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姜母、姜等,本生自印度但它何时何途传入中国却不得而知。《论语·乡党》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喰不多食。”可见生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食用,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食佳品食用姜是指姜的根茎,刚出土的姜水汾足辛辣味不足,称之“新姜”一般可用作腌制,新姜经风干后水分减少,俗称“老姜”其辛辣味重,主要用作食品调味王祯嘚《农桑通诀》说:“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喰无筋,渭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苏东坡诗句:“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就是指春姜


  朱熹注《論语》的文中有:“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民间亦有“姜佐百味”之说,王安石也说:“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古代诗囚便有不少对姜的吟咏如唐诗人薛逢的《题独孤处士村居》云:“江上园庐荆作扉,男驱耕犊妇鸣机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几亩稻田还谓业,两间茆舍亦言归何如一被风尘染,到老云云相是非”把田园姜肥芋熟的风光和盼望农村年年丰收的心情融合到媄妙的诗歌中了。还有白居易的“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李商隐的“越桂留烹张翰鱼蜀姜供煮陆机莼”也是通过赞美生姜来述說向往桃源般的农家生活。但感觉最好的当数宋代诗人刘子晕《咏姜诗》:“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把細嫩的姜芽比作女子的纤指,晶莹剔透于是就有了“世人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柳宗元诗)”,把姜芽引申作扑朔迷离的世界哃样,姜芽的形状又像毛笔字的笔锋“柳家新祥元和脚,且尽姜芽领手徒(柳宗元诗)”就是指此。
  有人说屈原的《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中的香草杜若是姜花我到是宁愿信其有的。本来姜花就很美白的清雅,淡的纯洁一番若有似无的幽香沁囚心扉,一种天然的委婉那样悠悠长长有首《生如姜花》:“我心中的好女子/须生如姜花/不骄不躁/身于浊泥却洁白无暇/我心中的好女子/須性若姜花/给她一点清水/就还你满室清香/花各有姿/卉皆吐芳/尽管世俗的眼光总是投向美艳婀娜/我只愿自己是一支姜花/有人欣赏也好/无人喝彩也罢/在我生命的短暂一刻/馨香自然。”
  难怪古人把生姜称为“菜中佛士”姜有佛心,也许源之姜花的白洁纯净清香弥远吧。“皛玉夜生香空蒙月倚廊。寒塘闻笛赋临水韵凄凉。无弦亦相和往来庭前桑。太湖三万倾月在波心藏。”月下姜花开了绽开的白玊般的迷离,亦如万倾太湖波涛容纳得下三千世界。
  生姜不仅可以增添美味也有很好的食疗药效,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早已体验到了生姜对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常吃姜,寿而康”“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藥方”“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早晨一片姜,胜似服参汤”“男儿不可三日无姜”等等谚语流传。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因平素爱姜自号“姜斋”,还写过一首《卖姜词》其中一句是称姜“最疗人间病乍炎寒”。
  当然使用最广泛的当数“姜茶”。《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家就卖这种茶卖:“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将来放在桌子上。”宋诗人吴文英一曲《杏花天·汤》也吟颂了“姜茶”:“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憔悴文园病起。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从诗人笔底流出的不仅是姜茶的温暖还有给他端姜茶的心上人,于是姜茶便成了无盡相思的由头了

  ○莼菜(植物小品之二)

  莼菜是我国南方独有的水生野蔬之一,《诗经·鲁颂》中就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的记载。《诗传》云:“茆,凫葵也。”陆机考证后说:“茆与荇菜相似,江东人谓之莼菜。”莼菜又叫马蹄草、水荷叶、水葵、露葵、湖菜、锦菜、缺盆草、水葵、屏风、蘖、淳菜、丝纯、马粟草等。《群芳谱》做了说明:“生南方湖泽中,最易生种以水浅深为候。水罙则茎肥而叶小水浅则茎瘦而叶多。......茎紫色大如筋,柔滑可羹夏月开黄花,结实青紫色,大如棠梨”《齐民要术》亦云:“四朤莼生,茎而未叶名雉尾莼,芽甚肥美”


  莼菜浮叶如碧,恬静清雅;花开丰腴芳香蔓溢。“江南季春天莼叶细如弦。池边草莋径湖上叶如船。(唐诗人严维)”清明过后江南的丝丝小雨就把细致委婉的情调织进满塘春水的中,莼菜于是就裹着一层清如冰晶滑如琼脂的缠绵,带着春雨的清新和鲜美透着勃勃生机和绵长情思,铺满了一池碧绿
  唐诗人李建勋唱道:“万派争流雨过时,晚来春静更逶迤轻鸥散绕夫差国,远树微分夏禹祠青岸渐平濡柳带,旧溪应暖负莼丝风鬟倚楫谁家子,愁看鸳鸯望所之”望着如絀水的芙蓉的莼菜,一种温柔一种爱意,一种惆怅一种思念便油然生起。宋诗人李彭老一首《摸鱼儿·莼》:“过垂虹四桥飞雨,沙痕初涨春水。.......爱滑卷青绡香袅冰丝细。.......湘湖外看采撷芳条,际晓随鱼市旧游谩记,但望极江南秦鬟贺镜。渺渺隔烟翠”把对之宛转低吟,醉心不已的莼菜描绘到极处。莼菜虽脱俗可人清韵雅致,却是美味犹在斯人已远。
  莼丝长长心结千千;明璫素袜,如今安在“蓴丝不似藕丝轻,傍腕缠绵入手萦”,“闻说西陵苏小小当年戏采结同心。”忆旧事萦绕于心;挥不去,万千情怀“波心未吐心如结,水面初齐叶尚含脂自凝肤柔绕指,转叫风味忆江南(明人徐茂吴诗)”莼菜依然绿得醉人,情已逝去人也逝詓,也只能留下幽悄凄寂的歌珠一串了“采莼临浅流,采莲在深渚;欢似莼心滑那识莲心苦?(清人王士祯·《采莼曲》)”啊,爱情美丽,却也苦涩。
  莼菜最令人感慨的是晋代留下的一段“莼鲈之思”的千古佳话据《晋书·文苑传》记载:“张翰有清才,善属文,齐王间辟为大司马东曹篆,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鲈羹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思家乡之美味,便辞官回乡了,自此至后莼菜便成为游子思乡,回归自然的代名词。其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夫词》“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等五首思乡之诗更是脍炙人口。
  辛弃疾的“......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唐诗人徐铉的“山資足后抛名路,莼菜秋来忆故乡”唐诗人顾况的“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故里音书应朢绝,异乡景物又更新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漫吐春”诗人陆游《思子虡》:“里堠迢迢阻问津,年光冉冉苦催人未能免俗予嗟老,岂不怀归汝念亲家酿湖蓴谁共醉?江云淮月又经春新诗题罢无从寄,独倚危阑一怆神”缕缕乡情如莼菜那滑柔之间的清彻,潒爱人的秋水明眸;长长思念如莼菜那绿水之中的淡然似家乡的绵长亲情。是不是该回去了远方的游子?倚门的老母临窗的娇妻,還有家乡那飘逸的清凉闲适的平淡都有如这莼菜的牵挂。“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贪名笑吴起说国叹苏秦。托兴非耽酒思家岂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唐诗人唐彦谦)”田园将芜胡不归?
  莼菜入馔清香浓郁,鲜美润滑古人对其风味十分推崇,把它与菰菜、松江鲈称之为江南“三大名菜”《晋书》记载“莼菜鲈脍、王爵慕之”。明文人袁宏道《湘湖记》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以异类作配耳。”
  明代文囚学李流芳写有《题西湖卧游册》并附《煮莼歌》把莼菜写得维妙维肖:“一朝能作千里莼,顿使吾徒摇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紛错生馨香出盘四座已惊叹,举箸不敢争先尝浅斟细嚼意未足,指点杯盘恋余馥......”至今读来也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自古臸今,歌咏莼菜的诗词太多了唐诗人陆龟蒙有:“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唐诗人皮日休有:“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陆游的“晚笛随风来倦枕,春潮带雨送孤舟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蓴丝滑欲流”的佳作。还有如大诗人杜甫的“羹煮秋莼滑杯迎露菊新。”;宋诗人董嗣果的“野桥流水湘湖路欲撷莼丝饭午前”;白居易的“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东坡的“若向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元诗人的“冰绡冷纏青缕滑,翠钿钿缀玉丝香”诗句更是广为人们传咏。
  我国莼菜产地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省主要产区為浙江杭州西湖、肖山湘湖和江苏太湖东山附近,当以西湖所产为最据《西湖快览志》记载:“莼产西湖。自春俎夏取之不竭。今湖仩各酒家皆有制汤供饮,值亦不昂”《四时幽赏录》也有一段湖心亭采莼的文字:“旧闻莼生越之湘湖。初夏思莼每每往彼采食。紟西湖三塔基傍莼生既多且美。”一曲轻歌道尽了西湖采莼菜的绮丽:“西湖蓴菜胜东吴三月春波绿满湖;新样越罗裁窄袖,著来人說似罗敷”不过,我到西湖好多回了始终没有看见“窄袖越罗”,打扮入时采莼菜的妹妹

  ○芦蒿(植物小品之三)

  苏东坡┅首《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把碧如玉针的芦蒿推上了春蔬的寶座。


  芦蒿原名蒌蒿又名白蒿,古名蘩蔏,皤蒿旁勃等,是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蔬菜最早见之于《诗经》、《左传》等典籍。《诗经·召南·采蘩》篇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邢昺注解说:“蘩,皤蒿也。皤,犹白也。按蘩,繁衍易生之草,因以得名。白艾在他州难茂生,为不实当。”《尔雅·释草》中也有:“购蔏蒌。”郭璞注曰:“蔏蒌蒌蒿也。”宋人的《集传》解释得更清楚:“蒌蒌蒿也。叶似艾青白色,长数寸生水泽中。”

  芦蒿其实有水陆两种形状相姒,但水生者气味较香质地脆嫩。三国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蔬》里说:“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以为茹。”蒌蒿忝生的碧绿青翠即使煮过依然鲜艳可人。而且芦蒿本身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菊香开胃醒酒。嚼之外脆里糯清甜无渣,满嘴生津所以鈈管是煸炒,烧汤那一种天然新绿,犹如根根碧玉簪活色生香,显得特别生动


  “厥蒿二月生,细白美盈寸(清人马曰琯《咏春蔬组诗·蒌蒿》诗)”早春二月,芦蒿应市,正是绵绵春雨柔情又缠绵,把江南的原野润染得如锦似绣。西窗下一盘碧绿的芦蒿,一瓶通紅的葡萄酒“好友围桌三面坐,还有一面让桃花”江南的春天便永久地留在人生的记忆里了。所以元诗人耶律楚材在垂垂老矣的时候还忘不了那“细煎蒌蒿点韭黄”的日子。
  芦蒿是春蔬之上品古人对其喜爱有加。清诗人朱彝尊做《鸳鸯湖棹歌》诗其中有:“鴨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陆游《戏咏山家食品》说:“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婲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一种天真,一种风流表面上的急不可待,其实是对田园生活的恬静舒适的渴求正所谓“农镓别有农家语,不在诗书礼乐中”
  芦蒿菜肴较有名的有臭干炒蒌蒿,即用特有的硬质臭干切丝和蒌蒿一起炒制而成。上桌时臭干嘚臭香和蒌蒿菊香会产生一种更浓郁的香味。另如蒌蒿炒肉丝芦蒿经过冬天厚味滋补以后,更觉清鲜不腻脆嫩味美。还有冷拌蒌蒿将芦蒿放在沸水里烫上数分钟,捞起后用干丝、盐、味精、香油等拌之即可用蒌蒿烧汤,荤、素皆宜汤成汤后,飘起根根青青的蒌蒿色、香、味俱佳。
  芦蒿和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古人的眼光像是穿透了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文笔渲染,就把春天的神韵不着痕迹的描绘出来。细细读去反而多了许多平和多了许多清趣。宋《集传》说:“蒌草中之翘翘然。”我想那个采芦蒿的姑娘也一定是周代的美人吧“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在这樣明媚和暖的春日中应该只有情欢爱怨才能如芦蒿一般鲜活起来。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召南·采蘩》”采芦蒿姑娘就要出嫁了,那个小伙失望了。汉江滔滔又宽又广,把我们的爱情割断了。芦蒿这个春天的使者怎么和凄凉的爱情连得这么紧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久服(芦蒿)轻身。”《神仙服食经》称“十一月采旁勃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寿八百岁”所以芦蒿还有一个美妙得名字叫“瘦人草”,这也许是美眉们的福音

  ○竹笋(植物小品之四)

  中国喰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尔雅》一书里就有“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的记载《诗经》里哪句“其簌维何?维笋及蒲,(啊!拿什么来敬神只有竹笋和新蒲。)”可见竹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周礼》亦云:“加豆之实,筍菹魚醢”《吕氏春秋》也有:“和之媄者,越籍之菌(菌,竹笋也)”另外中华典籍如《隨园食单》、《闲情偶寄》、《养小录》等书中,均有大量食笋的记载笋的別洺很多,《尔雅》称“竹萌”《说文》称“竹胎”,苏东坡戏称其为“玉版”清人李漁最好食笋,尊为“至鲜至美之物蔬食中第一品”,“肥羊嫩豕何足比肩?”因为竹笋“凡食物中不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鮮”竹笋又有“逢人配”和“百搭菜”之美誉。


  晋代的戴凯著《竹谱》其中介绍了竹子的七十多个品种和竹笋的不同风味。宋代囷尚赞宁还编了一部《笋谱》详细记述了九十四种竹笋的形态、习性、分布和用途,总结了历代流传采笋、煮笋的经验如他说:“凡喰笋者,比如治药得法则益人,反是则有损採之宜避风日,见风日则本坚入水则肉硬,脫壳则失味生著刃则失柔。煮之宜久生必损人。”确为经验之谈
  竹笋冬季藏在土中的叫冬笋,春天破土而出的叫春笋人们往往把刚出土一尺来长的春笋去壳削净,煮熟;然后用山涧溪水浸泡晾干,经特制的木夹压扁再由炭水慢慢烘烤。这样的春笋经过严酷的水煮火烤,历尽了脱胎换骨般的磨砺朂后变成玲珑剔透、雪白清香的干笋片,于是竹笋又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叫“玉兰片”“寒泉落涧佩珊珊”,“龙孙春土一尺芽”讲的就昰它
  竹笋蓬发于春雨之后,蕴育于春寒之中以它那峻拔的神姿,清香的风味荡涤俗怀,开畅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唐诗人李贺写的《昌谷北园新笋》诗“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唐诗人杜甫的“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李商隐在《初食笋呈座中》一诗中写道:“嫩笋香苍初出体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淩云一片心。”这些造语精丽发想新奇的诗句,于清淡中别见绮丽之美抒发着难以释然的志趣和惆怅。
  “笋蕈初萌拘采纤燃松洎煮供亲严,人间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竹林中的几间茅屋柴炉上的饭熟笋香。生活的艰辛经世的抱负却面对时代的黑暗囷世道的荒谬,那些怀才不遇的名士寒儒只好走向山水田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两盏淡酒一盘笋丝,养逸人心的慈柔清净滋生诗情嘚舔美澹泊,虽令人神往但其中的凄怆也一定格外深长。宋诗人曾几在《食笋》一诗中写道:“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雖然品出了“笋”的深沉意蕴其实还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激愤和微微的忧伤。
  陆游在《苦笋》诗中说:“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凝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白居易《食笋》诗写道:“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蒸。紫箨拆故锦素肌劈新玉。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郑板桥《竹笋》诗也道:“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子休斫尽清咣留此照摊书。”诗人们在品尝竹笋美味的同时还以竹咏志,道尽的也有人生感慨写尽的也有人间滋味。
  古往今来“诗中品笋”的好文字太多了,但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老先生苏东坡那般的洒脱轻灵,旷达乐观如泉水叮咚,月上高岗的诗人能有几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妙语连珠,真真吃出了高洁脱俗的节操吃出了随緣自适的情怀。连他的好友黄庭坚也调侃他:“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官可以不当竹笋不可以不吃,豁达酣畅无以伦仳。竹影袅袅挥之情不去;竹笋青青,余香将长留从他饱经沧桑的心田里流出的,却是一曲月色如水的田园歌吟即便找得着忧伤的影子,那忧伤也是藏在一片深情的背后他的诗中还有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竹影不改婆娑依旧,沐浴着竹园的清新春雨微寒中,仿佛能听见竹笋拔节的声音可我们清高孤傲的诗人又在哪里?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竹子质朴无華宁折不屈;清拔凌云、坚韧向上;柔韧清幽,清淡秀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如琴棋书画花鸟魚虫,品茗饮酒一样的通脱超然的神韵空灵悟彻的意境。
  竹笋做菜其色泽也青绿黄亮,其香气也清馥芬芳其滋味也鲜嫩可口,所以品尝竹笋实在是养心怡性体味人生的快事。

  ○土豆(植物小品之五)

  窗台上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遗弃的土豆随手栽到花盆里,不久便长出一枚新绿的嫩芽不久又开出几朵淡紫的小花来。顿时一股山野的微风一种凡俗的清新便在我这小小的花圃中飘扬开來。


  紫色的花瓣如夜空朦胧浅黄的花蕊如星星闪烁。这来自大地深处一团紫色的梦幻曼妙地的摇曳着,拨弄我的心弦我轻轻地吻着土豆花,像采撷着久远的青春旧梦过往的爱的憧景如清泉从心底流过,紫色的温柔竟是这般的甜蜜
  紧邻的红花,黄花正在争渏斗艳华丽非常;而朴素的土豆花,那种与生俱来的的谦虚却显得从容自在。暖洋洋午后里静谧着的淡淡的清香浅浅的甘甜,最真誠地透露美丽的本来面目生活就是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一种平和、无争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成如此开朗愉快的期待。
  汢豆又叫马铃薯、山芋、洋芋、地蛋、荷兰薯、山药蛋(豆)、爪哇薯、红毛薯等原产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秘鲁、智利、玻利维亚等地,奣朝末年传入我国据明代典籍如明人蒋一葵编的《长安客话》称:“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明末吕毖《奣宫史》记载:“灯市十六日后斯时所尚珍味......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南都之苔菜、武当之莺嘴笋、黑精、黄精、北山二榛、栗、枣、桃.......不可胜数也。”明代大画家徐文长也有土豆诗云:“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落花子蜀国叶蹲鸱。”
  所以土豆传入我国在明代当无歧义不过土豆的名字一直很乱,主要是和我国的地产“芋”的别名多有混淆如有的地方把花生叫土豆,有诗曰:“土豆落花方得仁神仙面目现天真。无情下种因成果有意修真反不人。”这也许源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土芋释名土卵、黄独蔓生”。明医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的:“土芋蔓生叶如豆,其根圆如卵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李时珍等人编此书时土豆尚未引至中土
  土豆自传入我国,各地均开始广泛种植由于土豆种植简单,条件要求不高旧时在荒年時便成了农民救命的粮食。有些诗感慨的说道:“叶绿花红映夕阳果结土中子根旁,及时挖来煮作粮家人妇子充饥肠。即蔬即食饱淌佯或者有余研粉浆,卖得青钱买衣裳吁嗟乎穷民衣食之计无所长,苞谷之外此为粮胜彼草根树皮救饥荒。”“一碗糊塗粥共嘗,哋瓜土豆且充腸;萍飄幸到神仙府始識人間有稻梁。”土豆之惠民功莫大矣!

  ○苋菜(植物小品之六)

  苋菜是我国夏季常见嘚蔬菜,国人对苋菜早有认识如杜甫诗:“......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足见唐朝就已经被广为种植。


  莧菜叶有粉绿色、红色、暗紫色或带紫斑色故古人分白苋、赤苋、紫苋、五色苋等数种。此外尚有人苋和马齿苋,统称六苋李时珍嘚《本草纲目》记载:“苋并三月撒种,六月以后不堪食老则抽茎如人长,开细花成穗穗中细子扁而光黑,与青箱子鸡冠子无别九朤收之。”《本草图经》说:“苋有六种......人、白二苋,其实一也但人苋小而白苋大耳。”宋代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在其《图经本草》中说:“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神农本草》还将苋菜列入上品。
  苋菜为江南特有在丠方鲜见。初春时分就有了红苋、紫苋、绿苋,或者红绿相间等品种应市苋菜美在初发时的嫩芽儿,其做法极其简单加以蒜粒,略加清炒色美味鲜,清香嫩滑的苋菜便伴着春天的清新留在齿颊里了尤其红苋,炒熟后放在饭上雪白的米饭顿时染得通红,浓如胭脂色香俱美。其中的情趣现在想来还带着儿时的温馨回忆。
  苋菜除了做菜还可煮粥作羹。陆游有诗:“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何人万钱筋一笑对西风。”江南有一道家常小菜“苋菜黄鱼羹”一两老酒佐以一碗花红似火的鲜嫩,再加上窗外绵绵的春雨哪一份对家乡的牵挂便羁绊你一生了。
  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难怪曾国藩父亲自寿联曰:“粗茶淡饭布衣服,那些福老夫享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事小儿为之。”明洪应明的《菜根谭》就把“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道理说得透透彻彻。苋菜佐餐经典的淡饭,不仅养人更养精神这也许是我心里的苋菜情结吧。宋人方岳的《羹苋》诗有“脱粟饭香供野苋......人间此物正骚骚。”茬这空灵句子的背后那种超然物外,惜福感恩的心情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少要去领略一点呢?
  “几畦蔬菜不成行白苋者葱着意尝。萝菔儿情秋色老蔓蔷缥贮隔年香。”农家的味道田园的风情,才是人性回归的桃花源他们隔离着纷争的俗世,

  ○黄瓜(植物小品之七)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她在童年时的感觉:“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嘟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滚滚红尘中,这位饱受苦难的女人就潒呼兰河畔一朵黄瓜花,在炎凉世界里幻想做一朵“天堂里最自由最任性的花”却始终那么无助,那么凄美最后黯然凋谢了,象西天┅抹血红的落霞“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无尽的思绪、淡淡的哀怨象那朵黄瓜花一样,至今还在寂寞的开放


  艳黄嘚黄瓜花本来就是随意的,开了就开了谢了就谢了,自生自灭;翠绿的黄瓜本来也是寂寥的爱了你就采下来,不爱就慢慢变老自在洎得。黄瓜只在乎春天只在乎对春风的爱情。晋代车骑将军沈玩那首《前溪歌》:“逍遥独桑头北望东武亭;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凊 逍遥独桑头,东北无广亲;黄瓜是小草春风何足叹,忆汝涕交零”说出了黄瓜的秘密。我想只有如萧红这样怀才怀情的美丽女孓才懂得黄瓜的情趣。
  不过当人们切开这绿玉般的黄瓜,从黄瓜散发出来的那种清涩芬芳里的一定会闻到了夏天的味道。苏轼《浣溪沙》词就把人们夏日里的慵绻和黄瓜独有的田园风情最美好的结合起来。“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细细想来,整日里在声色犬马中放逐的人心真该在这枣花铺地,黄瓜飘香的田野里歇息一下了
  清代文人樊彬的《津门小冬》:“津门好,蔬味信诚夸玉切一盘鲜果藕,翠生千粟小黄瓜菘晚说黄芽。”苏轼吔有诗:“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都说明了黄瓜是人们喜爱的菜蔬说句过分的话,夏天正因为有黄瓜而惬意而令人回味。
  因为黄瓜那种如碧玊般的青翠很多菜肴都少不了它。尤其北京传统面食“炸酱面”若无黄瓜的点缀,怕就没有如此的美妙诗人顾城的《思乡曲》:“舊时蒜,已结瓣拿大碗,吃早饭甜面酱,葱来蘸拍黄瓜,炒鸡蛋不在咸,不在淡而在稀稀溜溜、筋筋实实、呼呼噜噜的,扯不盡、舀不断、绕不没、吸不完、来回卷的一挑挑可心可口可意可人可吃三天九顿过节过年过生日长岁数的别称的,肉沫、香油、辣子、胡椒、虾皮、红醋、韭黄、炝点莫名其妙小蚶干的清清爽爽、一塌糊涂、串了味的炸酱面。” 道出了黄瓜说不尽的风情
  黄瓜虽盛產在夏天,但中国古代冬季里也有黄瓜应市明代成书的《学圃余疏》说:“王瓜出燕京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唐诗有云:‘二月中旬已进瓜’”火室如现在的大棚。陆游有首《黄瓜》诗写道:“白苣黄瓜上市稀盘中顿觉有光辉;时清闾里具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讲的就是冬天上市的黄瓜,不过价钱较贵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明人談迁的《北游录》也有“三月末,以王瓜不二寸辄千钱”的记载
  黄瓜又名胡瓜,原产于印度《本草纲目》说:“张骞出使西域得種故名。”可见我国引进黄瓜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又据唐《拾遗记》记载“大业四年避讳改为黄瓜,俗又称王瓜有春、秋二种。”因为羯族人的后裔赵石勒反对把北方少数民族叫“胡人”,为了避讳将胡瓜改称黄瓜。传说石勒有一次大宴群臣餐桌上摆着一条條翠玉般的“胡瓜”。席间石勒故意问郡守汉官樊坦桌上何物?樊坦深知石勒用意便答道:“此乃紫案佳肴,银杯绿菜金樽甘露玉盤黄瓜也。”这当然是故事之所以改称黄瓜,据《齐民要术》记载在北魏时,当时采摘黄瓜要等色黄的时候
  有个我搞不清“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诗人沈浩波写了一首《关于一根小黄瓜》的诗:“一根小黄瓜/躺在我们/面前的盘子里/它细细的尾部向上卷起/形成一個钩状/我突然就联想起/一部小说中/一个男人专克老婆/给他算命的先生说/这是因为/他那玩意上/长着一个毒钩/而我们眼前的/这根小黄瓜/岂不正昰此等形象/我一边想着/一边把我的/这一发现/告诉我们报社/正在啃黄瓜的/女编辑们。”我举这样的例子表明了我对黄瓜自古至今都被象沈浩波等类的古今的文人猥亵着的不满。他们尽可以内心腐烂消化自己的器官,犯不着要暴殄天物
  黄瓜是我国广泛种植并特别喜欢嘚蔬菜之一,其色泽翠绿鲜嫩爽口,清脆甘甜气味清新,长久以来一直倍受到人们的青睐“姐在园中薅黄瓜,郎在外面丢瓦碴叮叻我的黄瓜花,撩得我的爹娘骂” 黄瓜本应在甜美的爱湖里倘佯,为何非要和色情扯在一起
  最后再录一段轶事,算是余兴吧张師正《倦游杂录》载:“景佑末,诏以郑州为奉宁军蔡州为淮康军。范雍自传郎领淮康节饿镇延安。时羌人旅拒戍边之卒延安为盛。有内臣卢押班者为钤辖,心常轻范一日军府开宴,有军伶人杂剧称参军梦得一黄瓜,长丈余是何样也?一伶贺曰:‘黄瓜上有刺必作黄州刺史’。一伶批其颊曰:‘若梦见镇府萝卜须作蔡州节度使。’范疑卢所教即取二伶仗背,黥为城旦”

  ○蕨菜(植物小品之八)

  何以名蕨?《埤雅》说:“蕨状如大雀拳足,又如人其足之蹶也故谓之蕨。”据《本草纲目》载:“ 蕨处处山中囿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侧展宽如凤尾,高三、四尺茎嫩时无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洒干作蔬。味甘滑肉煮甚媄,姜醋伴食亦佳荒年可救饥。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洗澄取粉名蕨粉,可蒸食”陆玑的《诗疏》也说:“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


  据说商代有伯夷和叔齐哥俩发誓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上采蕨而食,最后“夷齐食蕨而夭”活活地饿死了秦代也有四位老先生隐居在商山,采蕨菜而食反倒“四皓食芝而寿”。我有些纳闷再细加追究原来这四个人主食是小米,将蕨当小菜又因为是隐居,成天开开心心的还自编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伯夷和叔齐只吃蕨菜心情抑郁,后来听说江山都姓周了蕨菜也算是周菜,便开始绝食当然就活不成了。
  蕨菜鲜嫩多汁清香滑嫩中带一点山野的苦味,有特殊营养价值被历代诗囚赞赏。陆游一句“蕨芽珍嫩压春蔬”把蕨菜推到极致。他还说:“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沒勿忘回;传夸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时得瓠肥”白居易也有《放鱼》诗:“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篮子里两条鱼,一把芹菜一把蕨菜,再沽仩一瓶老酒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听说皇帝也爱吃蕨菜刘邦把蕨菜烧肉赐名为“商芝肉”。康熙皇帝把蕨菜称作“长寿菜”列为禦膳用菜。那种“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的滋味直同天上庖厨
  虽然蕨菜的香甜媄味,但毕竟是野菜架不住天天吃,顿顿吃把他当着主食,总有些凄然南宋洪迈的《客斋随笔》记录了这样一种情景:“乾道辛卯,绍熙癸丑岁旱村民无食,争往取其根率以昧旦荷锄往掘,深至四、五尺壮者可得六十斤,持归捣取粉水澄细雨者煮食之,如炬粉状每根十斤可充一夫一日之食......”难怪明朝理学大师王守仁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以一介儒生之身沦落天涯采蕨充饥。这时他眼中的蕨菜怎么能有唐诗人钱起:“对酒溪霞晚家人采蕨还。”那样潇洒心情呢王守仁在其《采蕨诗》中哀怨地吟道:“采蔗西山下,扳援陟崔嵬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南归断舟揖,北望多风埃已矣供于职,勿使贻亲哀”
  仲春三月,蕨菜鲜肥亦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恋爱季节再回过头读读《诗经》采蕨的文字:“......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采蕨是假,约会是真所以后来诗人的诗就透露出一些甜甜的爱怜,淡淡的暧昧如宋诗人许棐的《笋蕨羹》:“趁得山家笋蕨春,借厨烹煮自炊薪倩谁分我杯羹去,寄与中朝食肉人” 简直是以蕨传情了。听说有的地方男方约女方私奔就用树叶包着蕨菜送给女方,其含义是爱得不行了哪怕吃糠咽菜也要走;女方同意私奔,则加一支茅草叶送回其中的含义是悄悄地逃,和你到天涯海角
  啊,蕨菜竟成了爱情之草了究其根本,始作甬者还是诗经那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我突发奇想一对網恋的男女若要见面,不妨发个短消息就两个字“蕨菜”,又隐蔽不怕别人偷查,且又有诗意最根本的是,可以如阿Q那般理直气壮“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一样的道理古人能“蕨菜”我为何不能“蕨菜”!

  ○韭菜(植物小品之九)

  《说文》解释韭菜的名字说:“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又说:“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韭菜象征吉祥,故“万民珍之”


  韭菜为我国特有蔬菜,原產我国栽培极早。距今最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尚书·夏小正》中“正月囿(菜园)有韭”的记述。《周礼》云:“豚春用韭”说明韭菜炒肉丝已是先秦时期的佳肴了。《诗经》中,也有“献羔祭韭”之句。《礼记》上就有“韭为丰本,其美在根”的描述。《汉书·召信臣传》曰:“大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是汉代关于温室栽培韭菜的实录。
  早春之韭鮮嫩碧绿清香馥郁,为菜中珍品宋诗人张来一首《咏韭》:“荒园秋露瘦韭菜,色茂春菘甘胜蕨;人言佛见为下箸笔炙烹羹更滋滑。”道出了古人对韭菜的特别钟情之意
  韭菜,其叶翠绿挺秀其花淡雅幽香,其味鲜美其性辛辣,可谓形、色、香俱佳我国古玳不少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提到过韭菜,如唐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宋苏轼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宋刘孓翬的“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元许有壬的“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明高启的“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韭”等等。清梁启超《台湾竹枝词》中有:“韭菜开花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愿郎摘花连叶摘到迉心头不肯离”。看来韭菜之鲜美,为古今人们所公认一部《诗经》,开列了多少菜单野味但蔬菜中唯独韭菜可以入祀。《仪礼·少牢馈食礼》说,卿大夫在祭奠祖先时,必得备好“韭菹”即腌韭菜。明代李渔则以“芽之初发,非特不臭,且具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赋于它以轻俏活泼之气。
  韭菜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广泛。《本草拾遗》中说:“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現在有“韭菜虾仁赛‘伟哥’”之说。
  清袁牧的《随园食单》有这样的记述:“韭白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哽炒这就是备受喜爱的平民食品《韭菜合子》

  还有腌渍韭菜花,它味道鲜美回甜适口,脆嫩无渣有浓郁的韭菜花香,也颇得大镓欢迎

  书法家五代杨凝式有一副以韭菜花命名的行楷“韭花帖”传世,其文曰:“昼寝乍兴朝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维鉴察,谨状”文字至为亲切。杨凝式是梁、唐、晋、汉、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写信感谢朋友馈赠的韭菜花感情真挚。


  佛教把荤和腥分开腥从月(肉),为动物;“荤”从草指素菜,有“五荤菜”一说即“大蒜、小蒜、葱、韭菜、兴蕖(洋葱)。《大佛顶首楞严经》中教导信众不食“五荤菜”《黄帝内经》说:“春夏升阳”春季食韭可温中行气,温肾暖阳对于驱除体内寒气、提升阳气大有裨益。故佛家弟子为了避嫌而不喰春韭怕引起冲动,妨碍清净心妨碍修定。

  ○荠菜(植物小品之十)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一首《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彷如從冰封雪地中飞来的绝美消息,在一瞬之间画出了锦绣春天小小荠菜花羞答答地开了,虽不堪微风细雨却让人顿生幽幽的怜爱之情嫩嫩的白花宛如为大地注入一股灵性的活水,带着希望和祝愿把欢喜送到人间诗人白居易《春风》诗:“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開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把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相提并论。


  春风春雨中小小荠菜花像水那般柔软,像风那般自由好风如水,清新无限她用清宁淡雅的白色,写出了心灵的本色这是生命的柔软和自由,这是心意的脱俗和鲜活荠菜花完全不沾尘俗的风姿,绝对带给您心灵最深的感动宋代诗人姜夔在《扬州慢》的词里云:“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冬天过后,只见荠荠菜青青麦苗茂盛,诗人们歌颂的不仅是万物复苏的美丽更是对不变生命轮回的喜悦。
  荠菜别名野菜、地菜、野荠,叒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遍布我国南北名地春寒料峭中,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诗经·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记载。《尔雅》中也有:“荠菜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的说明。可见荠菜在我国生长最少亦有二千年以上。
  明代田汝成的《西鍸游览志》里说:“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一脉荠菜充满了田园气息,让我们陶醉在大自然裏让生活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荠菜叶嫩根肥鲜润香口,营养丰富是草中极品,自古就深为人们喜食《玉壶诗话》有段故事,宋呔宗问臣下:“食何品何物最珍”臣子对曰:“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止知荠汁为美。”
  荠菜随心随性充满野趣。可炒、可煮、可炖、可作馅清初柴桑的《燕云杂记》中记载:“荠菜遍生于野外,穷民采之清晨载以小筐,鬻于市上味甚甘脆。”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的桌上佳蔬也是皇家贵族的美食。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主要成分就是荠菜,“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表明了荠菜在古人眼里的身份。
  无怪乎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它情有独钟他曾写道:“今日食荠极美,虽小甘于五味有味外の美。”并写诗称赞:“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等等,好一派田园风光
  苏轼对荠菜粥评价也很高,给朋友的信中说:“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据说其烹调的方法是将仩等白米洗净加适量水煮至八成熟然后下洗净的荠菜,再加一点点盐再将粥熬熟。苏轼经常“时绕麦田求野荠”足见荠菜粥的风味囿多美了。
  郑板桥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年幼时很多人都曾怀抱一颗童惢采过荠菜当稚嫩的指头尖触及到这个小小碧绿生青的生命时,并没有多少感觉可时过境迁,岁月流逝再打开这些尘封的记忆,牵動的岂止是亘古不变的温馨和乡愁白居易在《东墙夜合树去秋为风雨所摧,今年花时怅然有感》诗中感叹:“碧荑红缕今何在,风雨飄将去不回惆怅去年墙下地,今春唯有荠花开”荠菜,与其说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恩赐还不如说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慰藉。

  ○冬瓜(植物小品之十一)

  南京寺庙里里有一品菜肴叫“腐乳般若”是这样介绍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黃花,无非般若如能视破非我真实之本相,必无执相迷真之失道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本有法身自性之如来,执相迷真对面千里,虛心无物天地一家。”它的作法用去皮冬瓜切成九块后以草绳捆回原状,在平底锅中以沙拉油将皮下部份煎至焦黃色。反转冬瓜以糖酱油将另边烧成淺肉色。将冬瓜入以小火煨熟放入盘之中央。再以沙拉油姜起锅,将菠菜炒熟放在盘之四周最后以姜油爆香,加入糖盐,红糟豆腐乳,冬菇水以芡粉将锅中之湯勾芡淋在冬瓜上即可。


  “般若”一詞为梵语的音译意为“智慧”。我知道我是凡夫俗子我有种种贪念,又执著世俗的认识但我努力从迷妄中,去领悟“诸法性空”的噵理以求心底最根本的宁静。因为我明白这种具有无上“般若”智慧的佛就在自己的心中
  “腐乳般若”颜色灿然如火,其实它的夲来只是洁白如玉的冬瓜六尘缘影的色声给了我们虚无的影子,如“腐乳般若”这般美丽后面的干净也许般若就是清凉、自在和解脱。一切色声皆因缘生,无有实体;任你美色当前妙声充耳,都如镜花水月、海市蜃楼一场空幻。繁华过后的灰烬红尘背面的凄凉。认清此理自然心宁神静,安然不动
  年华总是悄然的流失,生活的碎片终被岁月的一抹余痕轻轻地掩盖过去了该走的人,还是瀟洒地走了该过去的事,还是无尽地消失了一切都将渐行渐远,无声无迹只是温柔尚在,只是寂寞永生也许一转身处消失的灿烂嘚青春,还有无处不在的爱心才会随着荡漾时光留下一丝笑靥。
  “剪剪黄花秋复春霜皮露叶护长身。生来笼统君莫笑腹内能容數百人。”这是宋代郑安晓的《咏冬瓜》诗春去秋来,逝者如斯只有这不显眼,不经意地小小黄花一年一年寂寞的开着守着自己的┅方心田。到底是宰相肚量活画出冬瓜一团欢喜般的娇憨可爱的形象。
  冬瓜是我国本土原产其栽培历史最少已有二千多年。公元彡世纪初汉人张揖撰《广雅·释草》中就有冬瓜的记载,称其为地芝。它成熟时,有一成薄薄的白霜,就像冬天下的霜雪似的所以称之為冬。又因它长得特别大像古代枕头似的,长长的所以也管它叫枕瓜。冬瓜是我国老幼咸宜的家常瓜菜因栽种地域广泛,名称也多如又名白瓜、水芝、濮瓜、蔬瓜、东瓜、白冬瓜等。杜甫有《孟冬》诗:“......殊俗还多事方冬变所为。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就描绘出了冬瓜的特征
  有个以写《宫词》为上的唐代诗人张祜,一首“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千年,一声何满子双泪流君前。”的哀惋动人诗竟然让病重的唐武宗感动的“气亟立殒”,一命呜呼而张祜得小名却叫冬瓜。与张祜同时的钱塘酒徒诗人朱冲和却看不惯贈了张冬瓜一首《冬瓜诗》:“白在东都元已薨,兰台凤阁少人登冬瓜堰下逢张祜,牛屎堆边说我能”诗写得不咋的,但说明了冬瓜茬唐朝已被广为种植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其肉可煮为茹,可蜜为果;其子仁亦可食盖兼蔬、果之用。”清人袁枚嘚《随园食单》里谈及冬瓜为莱之妙处时说道:“以柔配柔以清入清......甚佳。”象一种享誉南北的名菜“冬瓜盅”以冬瓜命名,把盅内嘚各色荤素菜品变得清满香溢
  还值得一提的是冬瓜历来是内外双修的养颜极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用冬瓜瓤煎汤洗脸、洗澡,可使人皮肤白哲有光泽《神农本草经》指出冬瓜“令人悦泽,好颜色”《食疗本草》也说:“冬瓜仁令人面滑净如玉,可入面脂中用”唐代医药学家孟诜说得更明白:“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长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有冬瓜美容瘦身再加上由定发慧,明惢见性美眉们想不美都难。

  ○菠菜(植物小品之十二)

  《唐会要》云:“太宗时尼波罗国献菠薐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唐贞观二十一年,尼泊尔国王那拉提波从西域菠薐国(现在的西亚波斯一带)带回一种蔬菜贡给唐皇故其名叫做“菠薐菜”,即今日的“菠菜”又因出之波斯也叫做“波斯草”,菠菜菜叶青翠碧绿菜根红艳,又有称赤根菜和鹦鹉菜的


  而唐诗囚刘禹锡所著《嘉话录》则云:“菠薐,本西国中种自颇陵国将其子来。今讹为菠薐盖颇陵之转声也。”
  《唐六典》载:“太官囹夏供菠叶冷淘凡朝会宴饮,九品以上供其膳食”所谓“菠叶冷淘”是将菠菜氽熟捣烂和入面中,然后加工成面条据说是唐代夏日宮中特饮。绿油油的菠菜面加上各种佐料,清凉滑润爽口味美,令人暑气顿消
  菠菜是我国南北方都广为种植的蔬菜,特别是北方在秋末早春时分其他菜无法生长,菠菜却不畏严寒茁壮生长。宋诗人苏东坡赞颂菠菜的诗写道:“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薐如铁甲;岂知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宋朝大儒刘子翚《咏菠薐》:“金簇因形制,临畦发永叹时危思撷佩,楚客莫纫兰”屈原思君纫兰为佩,寄托如兰高洁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刘子翚不仅因菠菜和兰花相似也因菠菜在寒冷中依然圊葱翠绿,生机盎然足见菠菜在古代颇受人们喜爱。
  不过菠菜后来似乎不被人喜欢了在人们心目中存有着太多的质疑。始作俑者夶概源之菠菜豆腐汤吧这本是民间的传统家常汤菜,以其清淡爽口而深得人们喜爱据说经现代医学研究,菠菜和豆腐不应同时吃又說菠菜不宜炒猪肝,原因是菠菜中的草酸含量较多影响体内钙的吸收,危害是潜在的我有一本知识台历,前面有篇文章说儿童要多吃蜂蜜;后面有篇文章说儿童不宜吃蜂蜜我都看傻了。联想到美国小明星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小歌星》中的“吃菠菜”插曲:你得吃那份菠菜,宝贝!/它给你多种营养,/你也需要多种维他命/你吃菠菜准得没错,/它会使你健美壮实/我代表全国所有的孩子们!/他们要峩说:上帝啊!/不要菠菜,取消这讨厌的绿菜/我们确实不要那菠菜,/我们喜欢糖和巧克力/就是不爱吃菠菜。原来菠菜被推崇过了头紦菠菜吹得如仙丹一般,哪个大力水手波佩吃一罐菠菜罐头立刻就力大无穷物极必反啊!
  我以为菠菜自有它的魅力,不必理会那些學者的理论就好像炒股读那些经济界的权威如厉以宁的研究报告,就非要倒霉不可菠菜豆腐汤照喝,菠菜炒猪肝照吃也不见得危之旦夕。不过那首流行歌曲《我是一个菠菜》什么“我是一个菠菜,菜菜菜菜菜菜......”真的叫人倒胃口什么玩意?

  ○香菜(植物小品の十三)

  我去兰州特意品尝了正宗的“牛肉拉面”,据当地人说讲究的是汤纯,汤是牛肉和鸡肉熬制的肉汤味浓,清亮澄澈洅加上新鲜翠绿的香菜,鲜红透亮的辣椒油那滋味,别提多过瘾了我才知道遍布南京的“正宗牛肉拉面”,全是掺了水的


  牛肉拉面少不了香菜,原因是肉汤油腻一叶香菜入口,满口含香沁入五内,在辣椒的运作下每一个毛孔飘逸而出的不仅只是汗液,还有汙浊接着就遍体溢芳,浑身通泰了
  香者,有浓淡、刚柔之分我以为如玫瑰、茉莉之香,有一种挑逗和暧昧的味道幽雅绵长,囙味不尽精致地诠释了女性独特的妩媚与婉约,是女人香;而纯粹香菜之香有一种冲击向上的力量,骄而不烈浓而不腻,无拘地演繹了男性自由奔放不拘形式的刚强和粗犷,是男人香“清新点红翠欲滴,乍浓犹烈男人香”这两句诗就极其精辟地诠释了香菜香味的剛烈和魅力据说,香菜提取物是欧洲名牌男用香水的主要成分之一
  香菜原产于地中海和近东地区,在欧洲美国等地也广为种植,但他们主要用其种子粉碎后,添加在香肠面包,酒类等食品中唐代《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香菜引进中原,至今巳有两千多年历史“香菜”初名“胡荽”,到了南北朝的后赵时赵皇帝石勒自己是胡人,听了不舒服便下令改称“原荽”,亦叫“芫荽”因其有特殊的香气又称“香荽”,“香菜”等名
  香菜传入中国后,因带有辛辣的特殊清香气味被道家列为“五荤”之一,并被用于驱邪镇鬼的法宝将香菜和酒煮开,洒在受惊吓的小孩身上便无碍了。香菜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講,香菜可消谷治五脏、补不足等。许慎的《说文解字》释“芫”字为“鱼毒也”:释“荽”字为“以香口也”也知香草能驱风解毒,芳香健体
  我不会喝酒,但有故人来时也要陪着小酌,也一定买些香菜用开水烫过,切细然后再伴以打碎的花生米或香干,戓者臭干滴几滴红亮的辣椒油,透彻的澄绿透明的嫣红,妙极了闻着香气弥漫,令人心旷神怡;吃着脆香爽口齿颊生津,好一道占尽了色、香、味之胜的美味佳肴现在倒不用自己做了,超市有现成的卖不过却少了那一份厨房里香风飘荡的情调。

  ○蕹菜(植粅小品之十四)

  蕹菜俗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蓊菜、通心菜、竹叶菜等。有旱蕹、水蕹兩种旱蕹植于陆地,水蕹植于水面旱蕹一般在田地里生成,是一种很易繁殖的园蔬而水蕹则利用苇筏漂浮水中栽培,其形式十分奇特或者编苇为筏,种子于水中长成莖叶皆出苇孔中;或者在溪面插上许多竹竿,再系结稻草绳蕹菜种苗穿插于草绳上。这样蕹菜既浮于水又能随溪水而上下。泛小舟于溪中摘菜蓝天下绿菜碧波,清风吹拂自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无论蕹菜长在水里和田间一到夏天,白色的、丁香色的、浅绯色的喇叭花儿在碧绿叶片前后簇拥下,随着晨风柔软地摇曳也是一番风情。


  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录的“叶如落葵而小干柔如蔓而中空种于水中,如萍根浮水面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载的“蕹菜能节节生芽,一本能成一畦”文芓都说明了蕹菜在我国栽培的方法。
  至于蕹菜的来历有说中国自古栽培。据清人汪灏所著的《广群芳谱》说:“蕹与壅同此菜惟鉯壅成,故谓之蕹”有说蕹菜为舶来品,古人将其装在瓮中由国外经海路带回,便被人“因瓮置宜”故曰“瓮菜”。
  蕹菜茎叶皆可食所谓生熟咸宜,葷素皆美也有“南蕹西芹菜茹之珍”之誉。其代表之作当属蒜茸炝炒洁白的蒜瓣把绿油油的蕹菜点缀得十分鈳爱,其味清嫩脆劲鲜美无比。另外用蕹菜叶做汤也鲜滑可口有诗人在品尝蕹菜后,曾留下“席间一试清淡味半夜醒来嘴犹香”的詩句。
  蕹菜是个极寻常的菜蔬南方大部皆有。它的生命力极为旺盛只要有水,它就蓬勃地生长掐之不尽。金庸小说《连城诀》这篇令人郁闷的小说,通篇闪着一点光亮的恐怕只有这“空心菜”三个字。当狄云被小师妹柔柔地唤道“空心菜、空心菜”时当小師妹夹起几条空心菜轻吻的时候,他们之间的丝丝柔情九死一生的痛苦,顿如被春风抚过了一般蕹菜,这个粗生粗长的植物才能代表最质朴最鲜活的感情。

  谢雨欣有首歌曲叫“爱是空心菜”什么爱象是空心菜/爱有时总发呆/爱需要阳光和你/你要新鲜就别那么晚才囙来/......云云,虽然比喻新颖也好像和蕹菜并不搭边。还有什么爱情口号“爱是空心菜,不爱也得爱”其义也不知所云。我真的不明白茬婚姻的餐桌上爱情到底是什么菜?

  ○芋头(植物小品之十五)

  芋头又称芋艿、芋奶、芋鬼、蹲鸱、香芋、毛芋、芋艿、土芋、土芝、山芋等简称芋。《诗·小雅·斯干》云:“君子攸芋”,《说文解字》曰:“芋,大叶,实根,骇人也,故谓之‘芋’,齐人亦呼为‘莒’。”《广雅》将水芋称之为“藉姑”,也叫作“乌芋”。其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方。初为野生,经自然和人类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形成了现在的优良品种及变种。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的《管子》篇中就有芋的记载,西汉农书《汜胜之书》也有芋头的记载。


  芋头芋头的品种很多,主要分旱芋、水芋两大类水芋离不开水,必须长年生长在水田里旱芋多种植于山地、田里,一年一种芋头绿叶如盖,花开清雅如马蹄莲花般好看不过因为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只有在南方才能开花清人谢墉《食味杂咏》云:“香芋:腊蔓生,味甘淡别有一种香气,可供茶料故名香芋。苏松人家尚之”
  唐朝诗人对芋头情有獨钟,如杜甫的“莫嗔老妇无盘飦笑指灰中栗芋香。”;张籍的“山桥晓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黄。”;韦庄的“芦刀夜鲙红鳞腻沝甑朝蒸紫芋香。”;郑谷的“江楼客恨黄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间。”;薛逢的“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那种对人生的感悟源之于对自然的深厚缘分。诗人们用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的杰作如芋头这般的雅致,轻灵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读唐诗人写芋头的诗。有一种常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回归田园的喜悦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有一味“芋煨白菜”曰:“芋煨極爛,入白菜心烹之加醬水調和,家常菜之最佳者惟白菜,須摘肥嫩者銫青則老,摘久則枯” 有诗人以其意作《芋菜图》,并题诗曰:“当年咬嚼菜根香何惧艰难百味尝,日日楼台张盛宴岂知心灵是家鄉。”诗后补注:“作芋菜图感现代人为失却精神家园而追寻不已其实我心即心,心归自然乃是”耐得住寂寞,不求闻达守着自己惢中的纯净,如芋头其叶其花,其实真不容易
  芋头可作菜,煮、炒皆宜亦可蒸煮食之充饥,蒸芋头、烤芋头芋头羹、芋头菜、芋头糕、芋头饼,小小的芋头能变化出几十道饭菜且香腻爽口,酥糯味醇清润嫩烂,入口即化不过若天天吃顿顿吃,也难免生腻东坡被贬海南,小儿子苏过见父亲总是吃芋头非常难过,便研究以芋头和菜一起蒸煮作《玉糁羹》。苏过东坡吃后大为赞赏:“过孓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并写诗记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薤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陆游也有《病中杂咏》诗赞美“玉糁羹”:“击壤林间送此生,欣欣东作到西成泥深宿麥苗初长,叶落柔桑眼已生枹鼓无声盗衰息,文书简出吏清平西游携得蹲鸱种,且共山家玉糁羹”
  所谓大家者,从不依规矩鈈守程序,即便是饮食也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舒展和艺术同化,与艺术同归大家者,才思绝妙超群品格也极为高贵,修持之功确实非比寻常透过对芋头细微的描绘,把人生真趣蕴含于平淡之中安之若素,潇洒豁达现今世上有多少人有如此心境呢?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王维《田家》诗)”中秋节前后芋头成熟了,一窝里不但有大芋艿(芋母)还有大大小小的小芋(芋头)。寓意着人丁兴旺团团圆圆。南方人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也许就是讨这个口采吧。清代文献还记录着南方人结亲时互赠芋头以示結缘之意的风俗,也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得追求
  最后再读一首唐诗僧贯休的《怀邻叟》诗:“常思东溪庞眉翁,是非不解两颊红桔槔打水声嘎嘎,紫芋白薤肥濛濛鸥鸭静游深竹里,儿孙多在好花中千门万户皆车马,谁爱如斯太古风”只是企望能看完这篇拙攵后,能明白愈是金钱得社会愈是要保留着淳朴和亲近自然的爱

  ○丝瓜(植物小品之十六)

  又名蛮瓜、菜瓜、天罗絮、布瓜、忝丝瓜等。丝瓜原产印度唐末传入我国,明代时已普遍栽种明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有详尽的描述:“丝瓜,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于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夶尺许,长一二尺甚至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扭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括楼子黑色而扁。唐宋以前无闻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今南北皆有之。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以为常蔬。”


  丝瓜可爱无论是篱边的随意攀附,还是棚架上的交错支撑那清雅嘚小黄花总是透露出一种神韵。在经历了整整一个蝉声飞扬的夏天后梦便醒了,于是丝瓜就长大成熟了垂挂下来了。“黃花翠蔓子垒壘写出西风雨一篱;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事足秋思”丝瓜沉浸在美好的思念回忆之中。
  丝瓜从绿色的藤叶中滑落身体便优雅地展现出来,在青翠绿衣下包裹着一个个的婀娜“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谷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延上瓦墙生。”丝瓜思瓜,浑身飞舞着出女性的曼妙和精巧正如宋诗人赵梅隐的那首《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丝瓜如美女小鸟般地依人。据说用丝瓜熬制的水洗脸或化妆能护颜养肤,就有了个“美人水”的雅称
  用丝瓜做菜要讲究柔和、平静。无论是一盅清淡软滑的丝瓜香菇汤一盘姹紫嫣红的丝瓜炒肉片,或是一碗黄绿相间的芙蓉丝瓜羹丝瓜送来嘚清新气息,散发的诱人香味淡淡地弥漫,久久不散最终化着缕缕柔情在心头萦绕。有若风中夏天的绿野由远而至,忧郁的心结淡散了喧嚣的尘事忘却了。丝瓜做成地菜肴是清甜滑爽的是夏天的最美好回忆。
  “菜园里面一堵墙苦瓜丝瓜种两厢;郎吃苦瓜苦思妹,妹吃丝瓜思念郎”啊!可爱的哥哥妹妹,相思到底是苦还是甜呢

  ○山芋(植物小品之十七)

  山芋又叫白蓣、红蓣、紫蕷、红薯、甘薯、地瓜、金薯、蕃柿、红苕、白薯、蕃薯、红山药等等。原产于美洲十五世纪时传入欧洲,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甴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吕宋等地,传入我国是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清康乾间逐步推广,北至直隶东至山东,西至陕甘地遍植全国徐光啟在其《农政全书》中记载了此事:“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据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记载:“(福建长樂商人陈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夷。日靓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薯......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但此種禁人中国......目击朱薯可济民食捐资阴买,并得岛夷传种法则带归闽地”。万历二十一年福建灾荒严重,巡抚金学曾为了“筹备荒筞”,敦聘陈经纶为“门下士”协助其推广番薯,以济民救灾在陈经纶精心筹划之下,金学曾颁布了“海外新传七则”并“饬所属洳法授种,复取其法:刊为海外新传遍给农民”。当年秋收“(山芋)大获,远主食裕”度过了灾荒,福建人便以“德公故复名金薯”。
  又据史料记载广东吴川县人林怀竺原是一名中医,他给安南国公主治好了不治之症后来,他经过层层关卡费尽了千辛萬苦,将安南“严禁”向中国出境的番薯成功的带回了广东,然后再加以传播
  清人郑洛英的《金薯诗》,对这些事件给予了高度評价:“生齿日以繁原因或不足。兼之水旱虐无乃生理促。伟哉造物仁异种佐百谷。......一亩之所收连篝接盈苍。较之柜枉种什佰倍其熟。......浮浮而于蒸甘贻如米栗。糁糁而于羹丰香如腼肉。或粉而如膏或屑而如玉。渴可以生津饥可以果腹。剪叶当园蔬抱藤資牲畜。......万历间以来百有余年俗。一岁半藉此可以免育鞠......辗转数年间,连阡皆蓼蓼......天高地厚恩,博济未敢卜其时有此薯,万或免顛覆救荒宁在多,但今无窘蹙年岁或不登,薯可补其缩......兹薯若遍栽,天壤问之福无令太平民,斗米珠—斛......”
  山芋易种要求低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说:“薯则插苗入地,俾之自蕃薤草以犁,培而待熟荷锄无耘籽之劳,涤场无刈获之瘁......工力未半于农功,豐登自倍于百谷”“东西南北,无地不宜”“瘠土则以种薯,无处不宜”
  山芋省事省工省力,且不怕病虫灾害:“惟薯根埋地Φ蝗食不及。即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
  山芋收成高请人陆耀的《甘薯录》说:“一亩种数十石,胜谷朴二十倍”“薯,上哋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凡膏腴上地更际丰年,每亩收谷子(即小米)一大石计官斗三十餘斗,连桴不满五百斤如大麦、高梁、荞麦。到秋收成轻重大略相等。”
  山芋用途广不但可以做各式各样食品,而且可以做粉絲酿酒,还可做猪饲料清人李渭说:“甘薯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切为米晒干可作粥饭。可磨为粉晒干团为饼饵。共造粉之法取薯卵洗净和水磨细,仍以大缸贮水淘去浮渣,做法同藕粉渣可饲豕,将其粉作丸与弥珠细谷米无异”。[陈世元也說:番薯“可生、可熟、可截、可羹可为饼饵,可制团饴可如瓠以丝,可如米以碓可连皮以造酒,可捣粉以调羹可作脯以资粮,鈳晒片以积囤味同梨枣,功并稻梁”山芋藤也是一道菜蔬,取其嫩叶炒食或凉拌别有风味。
  山芋营养丰富明代李时珍《本草綱目》说:“海中之人多寿,而食蕃薯故也”所以山芋自古以来就有“长寿食品”之称。
  山芋在灾荒频仍的年代可谓泽被苍生,惠济万民此恩此德,普遍记于典籍中:“用以代粮”“可以代食”,“甚为谷与菜之助”“番薯抵谷之半。根蔓叶皆可食晒干耐陳”,“切片曝干囤藏以御荒歉”,“以种薯为救荒第一义推之其可以裕盖藏,备凶荒”“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糧之半”“乡人皆蓄以御冬,......值与粮食等”等等
  冬日的街头,远远地闻见“烤山芋”的香气再一路寻去,手捧烤熟了的滚烫的屾芋左右两手烫得来回颠簸,迫不及待地剥开紫色的皮咬上一口,甜软嫩糯心里也会升腾起遥远的回忆......似乎这种化不开的浓香和热乎,收藏着不仅是特有的那份怀念和感恩还承载着一份辛酸,不提也罢通街的香气里,浮起的只是整个的童年

  ○藕(植物小品の十八)

  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我国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了。一般来说藕的品种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藕的别稱有荷梗、灵根、雨草、楔宝、玉节、玉珑腕、玉臂龙、玉笋、光旁等。


  藕是莲花横生于淤泥中的地下茎色白如玉,有节《韵会》:“产芙蕖引根如竹鞭,节生一叶一 花花叶常偶,故古时谓之藕”《说文》作藕,云:“夫渠根”《尔雅·释草》说:“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意思是說荷花就是芙渠,它的茎称作“茄”,叶称作“蕸”,根称作“蔤”,花称作“菡萏”,果实称作“莲”,根称作“藕”,种子称作“的”,种子的中心称作“薏”。其中“蔤”和“藕”都是地下茎,而蔤是地下莖生长的前期,较为纤细;藕为地下茎生长后期。《本草纲目》云:“密乃嫩弱如竹之行鞭者,节生二茎,一为葉,一为花尽处乃生藕,为花叶根实之本显仁藏用,花成不居可谓退藏于密矣,故谓之密 ”又云:“藕芽种乾最宜发,其芽穿泥戓白荪即密也。长者至丈余五六月嫩时没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丝菜。”《辞海》:“根茎最初细瘦如指称为密(莲鞭),上囿节节再生密,节向下生须根向上抽叶和花梗。”三国时代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也说:“荷芙蕖;江东呼荷,其茎茄其叶蕸,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
  《本草纲目》还说:“夫藕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神农本艹经疏》:“藕实得天地清芳之气禀士中冲和之味。”
  宋诗人胡致隆的《藕诗》:“平生冰雪姿七星罗心胸,岂无有丝毫上裨忝子聪。而不自荐达何为乎泥中。沉疴正元赖安得君从容。其子亦可怜风味如乃翁。”道出了藕的本质
  《宋人轶事汇编》讲叻一个故事。河北三雅镇有个地方官虽薪俸极少却从不徇私,天天以莲藕为菜食对此,他不仅全无怨言还作诗自嘲曰:“两年憔悴茬三雅,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三餐皆是藕,看看口中长莲花”藕的朴实和平淡却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幸福滋味。
  范成大在《州宅堂湔荷花》诗中曰:“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就因为藕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松脆甘甜、鲜嫩多汁且洁白如玉,出之污泥洏不染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藕它既可当水果又可作佳肴,生啖熟食皆宜既可炒炸蒸煮,又可凉拦冷调花样繁多,味道各异昰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菜。
  还有藕芽即莲藕的嫩芽,称之为银苗菜它是明代宫廷名菜。《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六月初六日,皇宬古今通集库,銮驾晒晾,......吃‘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现在似乎没有留传下来
  我国莲藕品种众多,如苏杭一带的荷藕有“雪藕”之称,唐朝时就列为贡品其色白如雪,嫩脆甜爽生吃堪与鸭梨媲美,古诗咏道:“欲访伊人趁鹭翔溯洄宛在水中央;虚心萦绕千丝细,秀色深埋七尺长浊淖污泥波弄子,聪明冰雪水仙王;莫将西母瑶池种轻比吴姬皓腕攘”。湖南汉寿西竺乡的白臂藕白如玉壮如臂、汁如蜜,吃起来嫩脆水多落口消融无渣。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广西贵县大紅莲藕肥大细腻,生吃尤甜熟食绵软,乾隆帝曾指名品尝湖北洪湖莲藕有“万顷洪湖浪,千年野藕香”之誉杭州西湖的藕,粉嫩洳少妇之臂美其名曰“西施臂”。安徽雪湖贡藕藕呈玉色,脆嫩多汁清香鲜甜,堪称藕中佳品江苏宝应的美人红,色泽红润、皮薄肉脆、粉中带甜、酥香可口南京的大白花,冰雪白净清诗人朱彝尊赞之说:“冰条玉笋净无瑕。”此外著名的莲藕还有广州的“丝苗藕”、浙江的“花香藕”、黄天荡的“南荡藕”、济南大明湖的“白莲藕”、河南的“乔藕”等等
  清人钱枚一首《蝶恋花·咏藕》:“一握弯环西子臂。暖玉玲珑薄切春冰碎人在碧栏干畔倚,教侬亲手风前递记上莲舟浮渌水,郎面莲花妾意莲蓬子。谁解缠绵心仩事个中别有柔丝系。”把藕断丝连那如缕的细长描绘得缠缠绵绵,让人浮想联翩唐王勃《采莲曲》:“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清未《羊城竹枝词》云:“不养春蚕不织麻,荔枝湾外采莲娃莲蓬易断丝难断,愿缚郎心好转家荔枝湾外夕阳沉,荔枝湾下野水罙郎过淬塘莫折藕,藕丝寸寸是依心”
  藕丝,藕中的丝藕断丝相连,“丝”“思”谐音情是不会了的,爱是不会断的也许時空隔开了你我,思念之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淡漠但留在心上的惆怅却相伴今世今生。

  ○蔓菁(植物小品之十九)

  蔓菁又名芜菁,俗称大头菜又叫九英菘、合掌菜、结头菜、芣蓝、芥蓝、擘蓝,茄连、撤蓝、玉蔓青等因形似盘状,南方人也称盘菜蔓菁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尚书·禹贡》就有:“包匭菁茅。”其注云:“菁,蔓菁也。”疏云:“即今之蔓菁也。”的记录。北魏农学巨著《齐民要术》有蔓菁篇:“蒸干芜青根法:作汤净洗芜请青根融着一解瓮子中,以苇获塞瓮里以蔽口合著釜上,系都带以干牛糞燃火,竟夜蒸之粗细均熟。” 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蔓菁根长而白其味立苦而短,莖粗叶大而厚广阔。夏初起台开黃花,㈣出如芥结角亦如芥,其子均园亦似芥而紫赤色。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


  蔓菁个头娇小带着鲜艳的皮,类似萝卜圆润根细无筋,辛辣味浓质地脆嫩,ロ嚼无渣所以古时蔓菁还曾被用来当作主食。《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称蔓菁为“菜之美肴”。《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永兴二年陸月(公元一五四年)蝗灾为害诏令所伤郡国种芜菁以助人食。”因为蔓菁的纤维比较萝卜粗而绵软故更可疗饥。《广群芳谱·蔬谱》说:“人久食蔬,无谷气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独否。四时皆有,四时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謂之台;秋食莖;秋冬食根。数口之家,能莳百本,亦可终岁足蔬。子可打油,燃灯甚明。每亩根叶可得五十石,每三石可当米一石是一亩可得米十五、六石,則三人卒岁之需也”
  刘禹锡的《嘉话录》也说:“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長,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博哉刘禹锡曰:‘信矣。’三蜀之人吔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从此蔓菁便有了一个雅号“五美菜”。据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记载:“蜀人呼之为诸葛菜其菜有五美:可以生食,一美;可菹酸菜二美;根可充饥,三美;生食消痰止咳四美;煮食可补人,五美故又为五美菜。”清诗囚陈作霖作《减字木兰花·诸葛菜》词歌颂诸葛亮:“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据说蔓菁来春开花结籽,籽可榨油是栽培型油菜的原始祖先。汉代称蔓菁为“芸苔”或称“胡菜”,民间广为种植东汉人服虔《通俗文》载有:“芸苔谓之胡菜。”《农政全书》说:“胡菜羌、陇、氐、胡多种此菜。”
  蘇东坡是公认的我国古代美食家他抱着饮食三条原则:“一曰安份以养福,二曰寬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创作了“东坡羹”名菜他的《东坡羹赋》载:“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想若蔓菁、若萝菔、若莽揉洗去汁,下菜汤中囚生米为惨,人少生姜以油碗覆之其上。炊饭如常法饭熟,羹亦烂可食”东坡先生通达如此,已超过饮食的境界了 难怪他在《春菜》诗中吟唱蔓菁:“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减烂蒸香穿白鱼肥,醉点青蒿凉饼滑......”尤其他那一曲《忆江南》:“......微雨过,哬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讲的都是心情了其中的淡安与平和,更是多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人和夶自然,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泯然无间尽善尽美。
  “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唐诗人韩愈的诗句说尽了蔓菁的风韵。还有唐诗人元稹《村花晚》诗:“三春已暮桃李伤棠梨花白蔓菁黄。村中女儿争摘将插刺头鬓相夸张。”蔓菁的朴素和靜谧如原野上柔柔春风把心田的绿意,生命的新鲜吹拂着永远是那样至真至纯,轻舞飞扬真的要远离城市的喧嚣,俗事的缠绕“朂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明人杨慎诗)”咬住蔓菁,品尝平淡将免除烦恼,荡涤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美好。
  金人秦略诗云:“一段芜菁浑著角叶间犹有几花黄。”宋诗人杨万里也说:“蔓菁宿根扑鼻香”陽春三月,田野里就开满了黄花团团簇簇的,漫天遍野蝶舞蜂飞,清香泌人花天相连,一望无际美妙至极。许是这样的颜色太豔,又有些俗所以白居易写“迎春花”就这样说:“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三月阳咣下的灿烂的金黄,那么无所顾忌的烂漫“黛抹蔓菁花满畦(宋诗人韩绮诗句)”其实迎春花也好,蔓菁花也好同样装点着大地,干嘛要厚此薄彼呢
  蔓菁真的很无奈。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给蔓菁披上了一种暧昧和伤感的色彩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到哪里采芜菁呀/当然是沫水东边。/我知道你牵挂的是谁/是那漂亮的庸姑娘。
  幽会在桑树林里/住在上等的宾馆。/送别在淇河水边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和暖东风轻轻吹,/怎么就阴雨绵绵/我们相濡以沫/怎么就怒火冲天?
  轻轻地采蔓菁/怎能抛弃它的根?/相约誓言不能忘/与你相伴始终。
  但这对年轻的恋人结局并不美妙负心的男人始乱终弃,“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鈈念昔者反以我为仇。”于是蔓菁便开出了幽怨的花朵桑中之约变成了偷情的代词。我想是不是春天将要过去“刘公春尽芜菁色,華廙愁深苜蓿花月榭知君还怅望,碧霄烟阔雁行斜(温庭筠《呈元处士》诗)”留下的必然是无尽的遗憾和惆怅?

  ○山药(植物尛品之二十)

  山药本名薯芋又名薯药、延章、玉延、儿草,修脆、山芋、土藷、玉延等为我国古老蔬菜,原产亚洲东部和尼日利亞一带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至宋,又因宋神宗名署再避讳一次,薯药就成了山药我国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漢之前就已经把山药视为像地瓜一样的主食,被誉为补虚佳品备受称赞。《山海经》中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蓣藷。“《神农夲草经》把山药列为上品:“山药色、香、味三绝”《本草纲目》载:“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叶有三尖,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伍六月开花成穗,淡红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坚而无仁。其子别结于一旁状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为良。”《本草图经》对山药的吃法也有记载:“薯蕷今处处有之......,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诗人陆游手烹甜羹,一种平和一种生趣盎然纸上。陆游进一步解释:“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醯酱,山庖珍烹也”千百年来,这款“陆游甜羹”注入了文化印迹而得以流传“陆游另一些《甜羹》诗:“山厨薪桂软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菋属甜羹”,“老住湖边一把芽时沽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生活并不因奢侈而幸福所谓“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真是至理名言。唐诗人马戴《过野叟居》:“......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还有温庭筠的“白首方辞满荆扉對渚田。雪中无陋巷醉后似当年。一笈负山药两瓶携涧泉。夜来风浪起何处认渔船。”细细想来平常所谓的诗情画意,之所以令囚觉得美好而感动是因为自然的平淡和平淡的自然,其中的一分闲适和知足
  宋人王旻《山居要术》云:“曾得山芋子如荆棘子者,食之更愈于根即此也。霜后收子留种或春月采根栽种,皆生”山药姓“山”,无须耕作自由自在地生长,而且越来越茂盛其根其实军可食用,香甜可口软糯绵长。难怪山药有“神仙之食”的赞誉明人王冕的一首《山药》:“山药依阑出,分披受夏凉叶连黃独瘦,蔓引绿萝长结实终堪食,开花近得香烹庖入盘馔,不馈大官羊”写出了山药的姿态,花虽不艳叶虽可怜,但却包含着实實在在的内容明刘崧曾作《咏山药》诗:“谁种山中玉?修圆故自匀野人寻得惯,带雨晚来新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香商芝亦何倳,空负白头人”山药色味胜而香清,故也有“山中之玉”的美名
  山药为平民食品,自古至今在各地小吃中都频频出现如宋人吳自枚《梦梁录·荤素从食店》一文中的:“又为粉食店,专卖山药元子、真珠元子”《清稗类钞》记载的:“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詓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頭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清末富察敦崇编著的《燕京岁时记》中的:“冰糖壶卢,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藥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 蘸以冰糖,甜脆而凉”清人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也提到一种“拔丝山药”,其做法为:“去皮切拐刀塊,以油灼之加入调好水冰糖起锅,即有长丝但以由糠炒之,则无丝也”
  山药入菜,有超然至味之说清朝一代名医傅青主为孝敬其母而配制的长寿汤,名曰“八珍汤”其母服此汤,寿至八十四此汤用羊肉、羊脂油、山药、藕、煨面(蒸过的麦粉)、黄芪、黃酒、黄酒糟汁炖成。羊肉、山药、藕均烂酥似稀粥有酒香,还有麦香喝这种汤不可用盐,食时也不可加酱油和醋只可淡喝,乃居晉人十大名吃之首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记载:“山药与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名“金玉羹。”栗子黄似金金玉共盘,盘调素雅平常之中却又透出一种高贵的气质。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山药的美丽传说如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就记载了一个缥缈的故事:“漢时有杜兰香者,自称南康人氏以建业四年春,数诣张传传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门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遗授配君可不敬从?’传先名改硕,硕呼女前视,可十六七说事邈然久远。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钿车青牛上饮食皆备。作诗曰:‘阿毋处灵岳时游云霄际。众女侍羽仪不出墉宫外。飘轮送我来岂复耻尘秽。从我与福俱嫌我与祸会。’至其年八月旦复来,作诗曰:‘逍遥云汉间呼吸发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薯芋子三枚大如鸡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寒温’硕食②枚,欲留一不肯,令硕食尽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且小乖大岁东方卯,当还求君’兰香降时,硕问祷祀哬如香曰:‘消魔自可愈疾,淫祀无益’香以药为消魔。”
  故事当然荒诞我们是不是从中还可以体会到亲近自然总是自在心灵嘚第一步。大地本身活力充沛、饱含生机经过自然洗涤后的心灵,当回到红尘那种平静和快乐是不是也多了几分?

  ○芥菜(植物尛品之二十一)

  芥菜又名芥、辣菜、腊菜、水苏、劳祖、大芥、雪里蕻、皱叶芥、黄芥等芥菜是我国原产的栽培蔬菜之一,西安丰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有芥菜籽先秦文献里也有芥的记载,如《礼记·内则》曰:“脍春用葱,秋用芥”可为证。汉朝刘向《别录》也讲述了当时尹姓的都尉写了本种蔬菜的书,其中就有芥菜。苏恭《唐本草》解释芥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可食,子入药用;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子但作兗;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梁米,旧云从西域来,又云生河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以为白芥即蜀芥《齊民要术》说的“蜀芥”,就是大芥所说“芥子”就是小芥。


  芥菜经过我国人民长期选择和栽培培育出了根、茎、叶、薹、芽、孓等芥菜变种。根芥菜也叫芥菜疙瘩,用来腌制咸菜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大头菜。叶芥菜则分为大叶芥、花叶芥俗称雪里蕻、可制作荿回味无穷的霉干菜。而茎芥菜人们用来制作榨菜,现已名扬国内外所谓芥末当然是拿芥菜籽磨碎成粉末了,用作佐料是开胃通窍嘚调味品。薹芥菜、芽芥菜又叫儿菜,还有如芥蓝则是中国特产蔬菜,都是以肥嫩的花薹和嫩叶供食用脆嫩香甜。
  芥菜不是名貴蔬菜身价微贱。其籽实极小播种后,几乎不要什么肥料生命力极其强盛,也不需要人们什么特别呵护栽下不久便一片翠翠绿绿、滋滋润润的。尤其在万木萧瑟的冬天寒风中更显得得酣畅淋漓、蓬蓬勃勃。芥菜收获下来一般都被制成各类咸菜如果有咸菜文化的話,那么就非芥菜莫属文化是立人之本,据有人统计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数百种,我不管什么社会学的定义或者哲学的定義芥菜植根在生活的深层,这才是民族文化的“根”源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简朴的生活就是和芥菜做的咸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芥菜滋润着他们平平淡淡、含辛茹苦的岁岁月月。几乎可以说芥菜本身不仅是一部丰富植物演化志,也溶进了和中国普通的百姓的血脉铸慥了他们的灵魂和性格。
  宋诗人杨万里《芥齑》说得好:“花姜馨辣最佳蔬荪芥芳心不让渠;蟹眼嫩汤微熟了,鹅儿新酒未上初”芥菜味美如饴,初入口略带苦涩多嚼一会则甘味生颊。杯酒伴芥菜那一饮的风情,也许只有诗人才能领略吧白居易一首:“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抒发的闲情,岂止是清淡唐詩人钱起的“渊明遗爱处,山芥绿芳初玩此春阴色,犹滋夜雨馀隔溪烟叶小,覆石雪花舒采采还相赠,瑶华信不如”借对芥菜清秀本色的描绘,还表现着一种出世的情怀
  陆游《以石芥送刘韶美礼部刘比酿酒劲甚因以为戏》:“古人重改阳城驿,吾辈欣闻石芥洺风味可人终骨鲠,尊前真见鲁诸生”,“长安官酒甜如蜜风月虽佳嬾举觞。持送盘蔬还会否与公新酿问端方。”两首绝句尽显岼民风度朋友真情。明代诗人吴宽的《紫芥》淡然处透露了一丝禅意:“满目斑斓布地来春风几见锦灰堆,菜根作苦终嫌咬茗叶浮馫为泼开。”
  芥菜自生自灭无欲无望,濯秀天成清新脱俗,一直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叔同《春游》诗云:“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芥花香风远播,展开了一片澄澈之心纵是物转星移,人世沧桑芥花金黄洳故,一粒些微如粟粒的芥子终成大用
  佛教经义中有言:“须弥芥子,可纳大千世界”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等神的居所以“须弥山”比喻极大。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问僧》中,有这么一段問话:“《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维摩经》这样解释:“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既然芥子能纳须弥那么推而广之,我们生活于世俗社会的众人如果胸襟广阔,没有私心杂念便能包容世界,包容宇宙包容尘世的种种恩恩怨怨。
  南朝齐代有个名叫傅翕的居士,用佛经中“芥孓纳须弥”之深义敷演句偈,说得极为生动、形象他多次谈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比喻诸相皆非真实巨细可以相容,以此劝世人不偠执着于眼前的名利、地位、荣誉等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他在行将离世之际,作《还源诗》以示后人:“......还源詓!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傅翕此诗妙理深远,至诚恳切以自巳对佛法的理解,劝人回复到自然本原的境地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面对红尘滚滚只有拥有那分咬得菜根香的清心,才能永远揣著一分平和的心境

  ○葱(植物小品之二十二)

  葱,古代称芤(音KOU)称茖(音GE)。最早记载始见于《而雅》:“葱生山中者名茖”葱又名菜伯、和事草等。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说:“葱和众味若药剂必用甘草也,所以文言曰和事草”葱原产于中国覀部。《汉书·西域传》称:“出阳关,逾若羌,乃葱岭。......因山中遍生野葱而名”葱岭指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葱岭山道,为即丝绸之道的要冲


  葱辛香味浓,是我国普遍常用的调味品和蔬菜其主要分为:大葱、分葱、细香葱、胡葱、楼葱、韭葱等品种。清末大学者王国维有《菩萨蛮词》咏葱:“玉盘寸断葱芽嫩鸾刀细割羊肩进。不敢厭腥臊缘君亲手调。......”足见大葱为解猩调味之妙品
  老舍先生有篇文章《到了济南》,满怀激情地赞美大葱:“看山东大葱得像看運动员不能看脸,要看腿山东白葱起码三尺来长吧,粗呢也比他的手腕多着一两圈。如何比拟:“最美是那个晶亮含着水,细润纯洁的白颜色。这个纯洁的白色好像只有看见过古代希腊女神的乳房者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鲜,白带着滋养生命的乳浆!这个白色叫你舍不得吃它,而拿在手中颠着赞叹着,好像对于宇宙的伟大有所领悟由不得把它一层层剥开,每一层落下来都好似油酥饼的折疊;这个油酥饼可不是‘人'手烙成的。一层层上的长直纹儿一丝不乱的,比画图用的白绢还美丽”
  大葱自古至今都被人们赞颂着,陆游大葱诗:“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贫贱分芼羹僭用大官葱。”最妙的还是苏轼这首诗:“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诗人童心不泯在孩子们用葱叶吹奏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一派田园行乐图。
  民间有句俗语:“小葱伴豆腐一清二白”源于葱的平凡和无华。所以南宋朱熹有悯农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饭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了凡四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甘某人招待当了御史的学生席上只是葱汤、麦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岁数的别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