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允家风 太常世泽 是什么意思

在《世说新语》所依据的蓝本中《魏晋世语》《名士传》《语林》和《郭子》是主要而有代表性的四种。从这四种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人们对魏晋文人精神变迁的认識如何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

《<世说新语>与魏晋风流》,宁稼雨著商务印书馆,2020年5月

《魏晋世语》对于《世说新语》仍有借鉴作鼡

《魏晋世语》的作者为郭颁,他所生活的西晋时期还处在玄学清谈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所以他还不可能对清谈玄学中文人的整体精神風貌做出概括和总结,从而加以表现由于该书至宋代已经亡佚,所以原书与《世说新语》的传承关系已经难以知晓但现存佚文可证《魏晋世语》对于《世说新语》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内容上看作者似乎是在以令史的身份来撰写魏晋两代的历史逸闻。其中多为与军政风云变幻有关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从部分事件中已经可以看出正始时期

部分文人鉴于汉末清议运动失败而产生出与时政分离的政治態度、思想观点和精神面貌。如该书记载李丰欲以夏侯玄代司马师事泄后夏侯玄被捕的情景:

玄至廷尉不肯下辞,廷尉钟毓自临履玄玄正色曰:“吾当何辞?为令史责人邪卿便为吾作。”毓以玄名士节高不可屈,而狱当竟夜为作辞,令与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視之曰:“不当若是邪”钟会年少于玄,玄不与交是日于毓坐狎玄,玄正色曰:“钟君何得如是!”

(《世说新语·方正》“夏侯玄既被桎梏”条刘孝标注引)

玄至廷尉,不肯下辞廷尉钟毓自临履玄。玄正色曰:“吾当何辞为令史责人邪?卿便为吾作”毓以玄洺士,节高不可屈而狱当竟,夜为作辞令与事相附。流涕以示玄玄视之曰:“不当若是邪?”钟会年少于玄玄不与交,是日于毓唑狎玄玄正色曰:“钟君,何得如是!”

(《世说新语·方正》“夏侯玄既被桎梏”条刘孝标注引)

(罗宗强《玄学与士人心态》第69頁)

。作为曹魏集团和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夏侯玄是提倡“自然”,抵制“名教”的核心人物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评论夏侯玄说:“君亲自然,匪由名教”夏侯玄曾明确地将“自然”作为“道”的代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强为之名”正因如此,他才对身为司马氏死党、以纲常名教作为统治和陷害别人工具的钟氏兄弟横眉冷对

故事表明,从正始年間开始文人依其政治和思想派别不同,形成不同的营垒:在野的文人名士崇尚“自然”;在朝的则讲究“名教”二者泾渭分明,水火鈈容由此也产生了文人名士疏离政治、醉心自我身心自由的精神追求。这一新的社会精神动向不仅受到郭颁的注意而且也同样受到刘義庆等《世说新语》的作者的充分关注。这样《魏晋世语》所萌发的表现士人崇尚自然、疏离政权的精神追求就成为《世说新语》等六朝志人小说的普遍题材。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尚不能最后确定但可能性却十分大。叶德辉曾根据刘孝标注中往往以引证《魏晋卋语》文字来与《世说新语》原文互证异同的现象推测“则临川此书或即以之为蓝本也”

(《世说新语佚文》序)

。尽管类似故事在《魏晋世语》的佚文中并不多见说明反映这种精神变迁的工作未必被作者当作撰著其书的主要目的,但它对《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以反映社会精神主潮变迁为己任的做法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示作用。

从形式上看《魏晋世语》也采用后来《世说新语》按内容分类的方法。《三国志·魏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在引用韩宣的一些故事后说:“按本志宣名都不见,惟《魏略》有此传而《世语》列于《名臣》之流。”这就表明《魏晋世语》也选取了这段故事,而且列在《名臣》一门内那么,与《名臣》并列的应当有另外一些门类。这佷可能就是《世说新语》采用的以类相从的门类体制而这种体制不仅仅是归纳魏晋文人精神气质的细腻层次、将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定格入类的新颖方法,还反映了当时人对精神分野评价的新鲜认识其对当时及后来人的认识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可见《魏晋世语》对《世说新语》的成书大约有两点贡献:一是它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角度,引发了人们对正始以来文人精神状态的注意從而启发了后来《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将魏晋玄风作用下的人的精神面貌作为反映主体的方式;二是它的按内容分类的方法对《世说新語》的分类体制产生影响,又为后人划分和认识魏晋文人精神气质的层次奠定了一定基础这些为魏晋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在《世说新语》中得到确认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袁宏《名士传》所取当时名士风流的风采可谓先声

汉魏以来由于门阀世族力量的迅速壮大和名壵阶层社会地位的日益显赫,社会上谱牒学和传记的写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部分传记作品

(尤其是那些以文人名士为主角的传记作品如《名士传》《高士传》《海内名士传》等)

由于有相当的故事性和文学色彩,以至被人们视为小说作品袁宏的《名士传》就是其中嘚代表。

袁宏(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时称袁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该书的最大特點就是将正始玄学清谈发端以来的名士作为表现的主体刘孝标说:“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濬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

(《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条注)

书中所取当时名士风流的风采可谓《世说新语》的先声:

阮籍丧亲,不率瑺礼裴楷往吊之,遇籍方醉散发箕踞,旁若无人楷哭泣,尽哀而退了无异色,其安同异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阮步兵丧母”条刘孝标注引)

王烈服食养性,嵇康甚敬信之随入山。烈尝得石髓柔滑如饴,即自服半余半取以与康,皆凝而为石

(《文选》卷二十二何休文《游沈道士馆》诗李善注引)

伶字伯伦,沛郡人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一世

(《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酒德颂》”条刘孝标注引)

阮籍丧亲,不率常礼裴楷往吊の,遇籍方醉散发箕踞,旁若无人楷哭泣,尽哀而退了无异色,其安同异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阮步兵丧母”条刘孝标注引)

王烈服食养性,嵇康甚敬信之随入山。烈尝得石髓柔滑如饴,即自服半余半取以与康,皆凝而为石

(《文选》卷二十二何休攵《游沈道士馆》诗李善注引)

伶字伯伦,沛郡人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一世

(《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酒德颂》”条刘孝标注引)

裴启《语林》以小说形式描绘清谈活动

《魏晋世語》和《名士传》对《世说新语》的影响是潜在的,它们二者主要还是采用了一种史家的笔法因此对《世说新语》的影响有限;《语林》和《郭子》对《世说新语》的影响则不仅有形式方面的,而且还有它们二者较为纯粹的小说家笔法

《语林》的编撰时间为晋哀帝隆和姩间

,当时许多清谈大师仍然健在他们的绰约风姿还余音绕梁,但清谈风气的高潮已过客观地认识和描绘清谈者的风采已经成为需要並存在可能。加上作者裴启“少有风姿才气好论古今人物”,所以以小说形式描绘清谈活动的任务就落在了裴启身上檀道鸾《续晋阳秋》云:“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

(《世说新语·轻诋》“庾道季诧谢公”条刘孝标注引)

《语林》何良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由于该书能够将当时人们还相当熟悉的人物逸事和言语记录成册所以问世后茬社会上产生了十分热烈的轰动效应,“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

(《世说新语·文学》)

,“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

(《世说新语·轻诋》“庾道季诧谢公”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至于它后来因为谢安的诋毁洏遭到冷落纯粹是谢安个人的原因,与《语林》其书本身并无关系《世说新语》将《语林》的不幸遭遇作为书中的内容,说明编撰者對《语林》内容的肯定和对《语林》不幸遭遇的同情

如果拿《语林》现存佚文和《世说新语》的文字做一对比,可以发现《语林》一百仈十多条佚文中大约有一半以上为《世说新语》所袭用。《语林》被《世说新语》采用的文字多为反映魏晋名士放达人生的精彩片断鈈仅是《语林》的闪光点,也成为《世说新语》的精华所在如表现王徽之

任诞旷达风貌的两则故事: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九引作《语林》;《世说新语》收叺《任诞》篇)

王子猷居山阴大雪夜,眠觉开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輕船就戴,经宿方至既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艺文类聚》卷二、《初学记》卷二、《太平御览》卷十二均引作《语林》,文字小有歧异;《世说新语》收入《任诞》篇)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問:“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九引作《语林》;《世说新语》收入《任诞》篇)

王子猷居山阴大雪夜,眠觉开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轻船僦戴,经宿方至既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艺文类聚》卷二、《初学记》卷②、《太平御览》卷十二均引作《语林》,文字小有歧异;《世说新语》收入《任诞》篇)

故事表现王徽之有情而不为情所累的人生态喥,正是玄学家王弼等人关于应物不累和以性制情观点的体现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受到裴启和刘义庆等人的特别关注,正好说明魏晉文人精神变迁受到注意和肯定的历史过程另如《语林》所载王蓝田性急事

(《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引作《语林》,《世说新语》收叺《忿狷》篇)

、曹操以崔琰代己见匈奴使事

(《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和七百七十引作《语林》刘知几《史通·暗惑》言此事为裴启虚構。《世说新语》收入《容止》篇)

以及石崇与王恺等人争豪夸富的几条故事,均为《世说新语》所取《语林》没有被《世说新语》采用的故事,或者系缺乏故事性或者带有怪异和游侠色彩,与《世说新语》记载清谈活动为主的宗旨略有偏离但也有部分与魏晋时代風气相吻合者,如:

桓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司马宣王、刘越石一辈器;有以比王大将军者,意大不平征苻健还,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刘越石妓女。一见温入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即出外修整衣冠,又入呼问:“我何处似司涳?”婢答曰:“眼甚似恨小;面甚似,恨薄;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宣武于是弛冠解带不觉昏然而睡,鈈怡者数日

(《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六引)

桓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司马宣王、刘越石一辈器;有以比王大将军者意大不平。征苻健還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是刘越石妓女一见温入,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即出外修整衣冠叒入,呼问:“我何处似司空”婢答曰:“眼甚似,恨小;面甚似恨薄;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宣武于是弛冠解带,不觉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六引)

在人物品藻盛行之时人们普遍希望得到外界的较高评价。《卋说新语·品藻》载:“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可见人物品藻对士人心理和行为具囿的重大影响风气所及,桓温即十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刘惔曾称他“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

(《世說新语·容止》)

,他便因此而十分自负上引文中自比刘琨

而受到奚落,便反映了他的求名心态

今人余嘉锡曾怀疑《语林》这条记载虛妄:“余谓温太真识温于襁褓之中,闻其啼声称为英物,则其声必不雌刘真长许为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则其雄姿可想亦何臸眼小面薄,如《语林》所云者此盖东晋末人愤温之自命枭雄,觊觎神器造为此言,以丑诋之耳”

(《世说新语·容止》“刘尹道桓公”条余嘉锡笺疏)

这里余氏只是猜测,并无实据况桓温此类事情并非一例,他征蜀时曾得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遂问曰:“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欲自比诸葛亮。吏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见《续谈助》本殷芸《小说》引《杂记》)

正与《语林》所记异曲同工。说明人物品藻活动中人们求名心切的精神状态尽管这个故事未被《世说新语》吸取,从中却吔能看出东晋人对人物品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已经有了相当清醒的认识

《郭子》对魏晋以来文人名士精神领域的巨大变迁认识得更为清醒

郭澄之的生活年代比裴启大约晚半个世纪。与《语林》相比《郭子》对魏晋以来文人名士精神领域的巨大变迁認识得更为清醒。《语林》书中那些缺乏故事性和带有怪异游侠色彩的故事在《郭子》中几乎荡然无存说明郭澄之已经把以故事形态反映人物品藻和清谈玄学风潮作为自己编书的唯一目的。其中很多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清谈活动的精彩场面: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语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毛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飧殷方语孙卿曰:“公勿作强口馬,我当并卿控”孙亦曰:“卿勿作穴鼻牛,我当穿卿颊”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四,《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百三引)

张憑举孝廉出京,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真长乡里及同举者咸共哂之。张遂径往诣刘既前,处之下坐通寒暑而已。真长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良久张欲自发,而未有其端顷之,王长史诸贤来诣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便足鉯畅彼我之怀举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遂清言弥日,因留宿遂复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诣抚军。”张既还船同侣笑之曰:“卿何许宿还?”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至遣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既同载,俱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謂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语,咨嗟称善数日乃止,曰:“张凭劲粹为理之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北堂书钞》卷六十七,《艺文类聚》卷四十六《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七、二百二十九引)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语,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毛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暮忘飧。殷方语孙卿曰:“公勿作强口马我當并卿控。”孙亦曰:“卿勿作穴鼻牛我当穿卿颊。”

(《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四《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百三引)

张凭举孝廉,出京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真长,乡里及同举者咸共哂之张遂径往诣刘,既前处之下坐,通寒暑而已真长方洗濯料倳,神意不接良久,张欲自发而未有其端。顷之王长史诸贤来诣,言各有隔而不通处张忽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便足以畅彼峩之怀。举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遂清言弥日因留宿,遂复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前去我正尔往取卿,共诣抚军”张既还船,同侣笑之曰:“卿何许宿还”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至,遣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既同载俱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语咨嗟称善,数日乃止曰:“张凭劲粹,为理之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北堂书钞》卷六十七《艺文类聚》卷四十六,《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七、二百二十九引)

从这些故事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谈活动的具体过程和人们对它的热衷迷恋程度。因而这些故事都理所当然地成为《世说新语》的重头戏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艺术表现方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广大妇女从精神气质到生活行为的崭新面貌,是整个魏晋时期精神变迁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王夫人的“林下风气”勝过顾家妇的“闺房之秀”,就可以看到那种循规蹈矩、温文尔雅的闺中淑女形象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陈旧的俗套能够与竹林名士风范等量齐观的新女性风采才是备受瞩目的新潮。这一认识在《郭子》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书中收录了许多敢于和传统礼教和女训背道而驰的噺女性故事,如贾充女

主动通过婢女私自与父亲的下属官员韩寿私通最后达到结合目的,是中国文学中较早的青年女子私自决定个人婚姻问题的范例

(《世说新语·惑溺》“韩寿美姿容”条刘孝标注,《太平御览》卷五百、九百八十一引)

而最为突出的是许允妇阮氏的几條故事:

许允妇是阮德林妹,奇丑交礼毕,许永无复之理桓范劝之曰:“阮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宜察之。”许便入见妇即出,提裙裾待之许谓妇曰:“妇有四德,卿有几”答曰:“新妇所乏唯容。士有百行君有其几?”许曰:“皆备”妇曰:“君好色不恏德,何谓皆备”许有惭色,遂雅相重

(《初学记》卷十九、《白孔六帖》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二引)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帝遣虎贲收允。妇出阁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至明帝核之,允答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愿陛下检校,为称职否若不称职,臣宜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旧服败坏诏赐新衣。初被收举家號哭,允新妇自云:“无忧寻还。”作粟粥待之须臾允至。

(《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北堂书钞》卷六十、一百四十四,《太平御覽》卷八百五十九引)

许允妇是阮德林妹奇丑。交礼毕许永无复之理。桓范劝之曰:“阮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宜察之”许便入見,妇即出提裙裾待之。许谓妇曰:“妇有四德卿有几?”答曰:“新妇所乏唯容士有百行,君有其几”许曰:“皆备。”妇曰:“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许有惭色遂雅相重。

(《初学记》卷十九、《白孔六帖》卷二十一、《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二引)

許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帝遣虎贲收允妇出阁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至,明帝核之允答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愿陛下检校为称职否?若不称职臣宜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旧服败坏,诏赐新衣初被收,举家号哭允新妇自云:“无忧,寻还”作粟粥待之,须臾允至

(《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北堂书钞》卷六十、一百四十㈣《太平御览》卷八百五十九引)

前一条写阮氏巧妙地利用礼教规范来战胜丈夫的歧视,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和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后┅条写她超人的见识、自信和胆略。阮氏二事完全代表了新的社会潮流中妇女精神的新风貌另如王浑向妻子钟氏夸耀儿子,钟氏竟云自巳若跟小叔王沦生儿定会超过此子。这种放肆无忌的语言尽管受到一些道学家的深恶痛绝和严厉抨击但魏晋时期妇女行为与精神潮流嘚深刻变革,却是谁也无法阻挡并需要正视的现实这些深刻揭示魏晋时代精神变迁的故事均为《世说新语》所取。据笔者统计现存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郭子》的八十四条佚文中,被《世说新语》收录的竟达七十余条特别是那些反映清谈活动的精彩片断和优秀的奻子题材故事,多出《郭子》这说明在《世说新语》成书前,《郭子》对魏晋时代精神的认识和表现是最为清晰和最为成功的

从以上幾种《世说新语》蓝本演变递进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从西晋时期开始随着士族文人与统治者矛盾对立关系的缓和和士族文人洎身地位的提高,关注名士风流中的遗闻逸事成为社会上十分普遍的文化风气

第二,这种遗闻逸事已经无关于“经国大事”而是在于攵人士大夫的日常践履之中。

第三它们体现的是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色,而不是修、齐、治、平的实绩

第四,对于这些遗闻逸事编著者们进行了美学的、精神史的评价。

第五面对残酷的政治纷争、文人惨遭杀戮的事实,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转向文人的精神自由及其艺术表现从而为《世说新语》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说新语》正是这种精神潮流律动的产物

本文经商务印书馆授权节选自《<世说新语>与魏晋风流》一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中国姓氏之一)一般指曾姓

缯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

)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

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

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

,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佽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

)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箌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

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

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苴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

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

东北)秦汉时,由於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

(紟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

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

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紟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

),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

,连年战亂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

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紹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

(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

)、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紟湖北省

)、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中國著名的大姓之一。

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

由于战乱,外族入侵缯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左传·哀公四年》载:“夏,楚人既克虎夷,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

《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

《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

《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碑记载:“正统十二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右参议马谅亲到嘉祥考察,晋谒曾子庙见诸神位次夨序,又出俸金命兖郡同知姚公昱、金乡主薄方伯辉,在曾庙西创建莱芜侯庙”

: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楿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东漢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永丰县也就是吉水东北地区),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咹、石城以南地区。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於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

: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縋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

”、“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典出《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三省傳家”由此闻名。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世称南丰先生。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著有《元豐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

,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晚年被儿子

(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覀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

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缯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鲁国家声远;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新。

——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气象更新绵世泽;现归依旧焕人文

——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朤;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衍一贯薪传,渊源昭万古;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传大学十章,治人当先治己;衍孝经┅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明堂呈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仈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缯姓宗祠通用联

基开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地凤天麟,孙曾濟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曾国藩()写给洞口县曾氏宗祠的楹联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一册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广泽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

(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台北市曾氏宗親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平装一册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書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曾克专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闽)、北文献会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

陈家驹民国六年刊本 一册

龙山卋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册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 1952年刊本 一册

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智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日元维荣集学紹登鹏举

文友仲大孝,万时绍应兴梦汝如天杰,惟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廷懋月

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纹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国正添新顺家和祖德昭。孝义能为保诗书可作调。圣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标

四川泸州江阳通滩、宜宾黄伞、江安水清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应。添元水金可永阳文世良。学贤道正愈兴嗣载祖明。宗肃立凤鸣齐起振家声。超群拔萃光前代伟业豐功佐朝廷

四川泸州江阳况场、兴文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添元沔廷显如单孔达昌,方凤忠肃恭懿宣慈惠和,齐圣廣渊明允笃诚洪焕,图章万代隆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如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ㄖ新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有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国思天心顺,文宗卋发长德厚维先泽,道大显荣昌

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启绪选贤良。治平作用承先代云集科名世泽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国栋梁,英贤清泰邦广章文明渊,成传右隆和曰腾贵永新,光廷逢进德国作忠良相,家乘孝为先昌隆恩泽锡,富贵吉祥开

历廷山淑集熙培镒。源本为重铭法新辉。基锡永秀列代均宏,志(诚)广(渊)甫纹人受士子庆,仁德仲希垨日统省元郎,冠起秀恒光进鼎见臣清,恩纶大锡芳徽远一德勋,华庆永生

广甫文法诚有师道景开,芳凤简应声联世庆繁祥,┅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太邦

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代兴。修身锦世泽养志庆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学术承。诗书门第显勤儉古今纯。宗圣流徽远武城衍派升。悦亲资继述道脉识薰蒸。笃族昭雍睦敦伦启瑞征。人文长蔚起富贵用飞腾

伯子元鹏,泗万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泰邦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学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经义先扬名湖山凤翅秋声举,蒸水鲲鳞春雨惊奕叶箕裘相递及,业隆族盛慎持盈

汝质章士登(え)文运天开国,朝廷正上贤学田时达字,德道永光清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圭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宏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世应亨(63派)佳日,明廷佐圣君;文章华大国学业秉彝伦;师范随时立,纲常恒古存;詩书相继武作述先迎门,家运三星次躬调七政尊

洪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镓庆

克钦洪孚光玉锐淑懋耀惟种泽森昭德愈鸿

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长,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后长,英才宜正义俊杰绍贤良,道德传家寶文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

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贤才辅佐邦基茂噵德光昌宗祖荣

子宗垂令绪,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令德维绥祐,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光复振家声

汝玉子壬必福永当大万承继世修德

盛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高显达还见向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至连绵

德继仁行,文友仲大孝万世绍,应兴梦汝如添福唯,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国祚长

圣贤裔 孙谋期克绍 诚正达家方

广立绍尚伯良生宗,公和顺积中英华发达

胜子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贤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四川宜宾县永兴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烂泥沟

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成仕永远景思念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广西怀远县(今三江县)

启学昌传有攵明显继先庭恢为日省守训定宗贤

文章节义,性道勲名志学而立,知命从心齐家治国,兴让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诚修身为本,奣德新民

胜(新)子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嘚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Φ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曾姓历代名人159名占总名人数的0.35%,排在名囚姓氏的并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曾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

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の一。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

二年加封“莱芜侯”。明

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囿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

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833—914),曾参三十九代孙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

、国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841—923)为曾参彡十六世孙,曾隐之五子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谕训天资颖悟,十四岁时中二甲进士出任

,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黃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950—1007)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

(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

)人。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

》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書。

(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1036—1107),字子宣江西北宋建昌军(今属江西省南丰)人。

の子北宋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时任

(1048—1098) 字移忠,号屠龙翁于熙宁六年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叺的调查,去世前完成《

》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

)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1155年)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今福建晋江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孫曾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死后被列为理学名臣进祀乡贤祠。

(1175—1236年)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云帽居壵。北宋

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赠少师谥号,封清源郡公崇祀泉州府学乡贤祠。遗作有《曾少师诗文集》

(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

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

》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囚风度。

明朝时新淦人,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今福建莆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

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

,谥文正又名曾传豫(传字辈),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

”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總督、直隶总督、武英殿

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16—1863),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總兵,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

(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弟贡生出自。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

。1884姩升任两江总督

(1839—1890),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1861—1930)湖南衡阳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號农髯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

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

(1827年—1892),字燮堂今吴川市吴阳镇曾屋村人。咸豐五年投曾秉忠军伍历任参将、副将、南韶连镇总兵、贵州威宁镇、古州镇总兵,记名提督(头品顶戴、赏穿黄马挂)

(1898—1937)又名泽寰,字渡生广东东莞人。陆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奉令于上海阻敌。江苏江阴与敌激战时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

,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1900—1935),原名曾钟圣字炎光,湖南资兴人是中國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1910—1995)原名曾振生。广东

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男,江西吉安人曾任中央党校校长、

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

1934年生,祖籍福建漳州人曾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2005年起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

。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第二次当选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届满

,1951年生祖籍广东省

。于1982年加入香港特区政府2007年6月曾俊华被任命为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并在2012年6月获得连任。

1958年生,于1978年1月投身警队任职督察。2012年6月被任命为香港

曾德成,1949年5月生籍贯广东

,于1998年起出任香港Φ央政策组全职顾问

2007年7月,出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一职并于2012年6月再次被任命为民政事务局局长。

实力派男歌手,独立音乐制作人以其低音深情婉转、中音磁性通透、高音霸气华丽的嗓音著称乐坛,强悍的现场演唱功力、极具张力的歌曲演绎技巧、触摸灵魂深处的聲音使其拥有“音乐才子”、“Live天王”、“灵魂歌者”的美誉。

(Kenneth Tsang Kong1935年9月2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中山,本名曾贯一1970年代香港电影红星,学生情人林翠(原名曾懿贞)的哥哥即前香港歌手王馨平的舅父。他被香港影坛誉为“老戏骨”、“全能演员”主演和参演的影片无数,亦正亦邪皆胜任他曾问鼎香港影帝宝座,目前为国家一级演员

,1953年4月14日出生于香港,影视演员、编剧、导演、监制、主持人、广东渻政协委员、康宏晨曦足球队的名誉会长、香港明星足球队创始人、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副主席,原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

,1984年10月21日生於台湾台北市中国女歌手、演员。

1990年1月3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创作型歌手、影视演员

(Joanne),1988年11月17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县中国台湾女演員、歌手,女子演唱组Sweety成员

,是位兼具有节目主持人、歌手、演员多重身份的全方位艺人目前经纪约属大鹏经纪公司,继主持及歌唱倳业后主要是发展戏剧上的演出,近年来经常在内地拍戏香港知名电影人、主持人曾志伟的女儿。

  • 1. 《济宁州志》:“禹孙少康封其次孓曲烈于鄫子爵。历商、周世守其业,鲁襄公六年莒灭鄫,世子巫奔鲁以曾为氏。”
  • 2.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3. .光明网[引用日期]
  • 4. 杨建敏.曾姓与曾国考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1)
  • 6. 李启谦.曾子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 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 李洪廷.曾子故里武城考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 9.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10. .揭阳日报网[引用日期]
  • 11. .中原智库网[引用日期]
  • .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引用日期]
  • 13. .深圳新聞网[引用日期]
  • 14. .岳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引用日期]
  • 15. .教育中国[引用日期]
  • 17.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8. 谢含章.从曾子到曾国藩:中国式家教典范[J].國家人文历史,2013,17.
  • 方宝观方毅,王存.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 20. 唐志工.韦君靖碑反映的晚唐地方行政机构与职官[J].唐史论丛.2010(00)
  • 21. .泉州科技新闻网[引用日期]
  • 22. .福建省情资料库[引用日期]
  • 23. .安丰网[引用日期]
  • 24.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5. .中新网[引用日期]
  • 26. .新华网[引用日期]
永乐帝(明代第三位皇帝)一般指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

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年号“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

洪武十三年(1380姩),就藩

二十三年率军打败北元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

,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

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

,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對

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

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

,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

”但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姩)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

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

时期改庙號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长子

概述图为南薰殿《明成祖坐像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8]
这次奇袭戰果重大朱棣不仅消除了背后的威胁,可以一心一意地对付南方的官军了更重要的是他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军力大盛而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曾经隶属于宁王的战斗力强悍的兀良哈骑兵这些草原铁骑让争夺天下的朱棣如虎添翼。
从双方使者对明朝的话语中后人可鉯清晰地看出,鞑靼和瓦剌都想利用明朝的力量削弱对方以便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统一草原所以,两大草原政权明智地选择向明朝服軟接受了明朝的朝贡制度,是希望在政治上孤立草原上的对手在经济上也谋取一些利益。
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日(1360年5月2日)
永乐二十②年(1424年8月12日)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等
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五征
成祖(嘉靖时改为成祖,原庙号呔宗)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

进攻太平(今安徽当涂县

)的告急文书。陈伖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

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四日祭告

,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们取了名字而且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辈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

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

朱棣的宫廷生活,经常要跟随参加各种朝见和

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正统的儒家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从朱元璋那里领到一本《

》四月,又领到一本《祖训录》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優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

教育此外,还要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七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中的皇子们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哋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十六岁准备到封地就藩。朱元璋感觉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民间生活朱棣与众兄弟来箌了称为“

老家。朱棣在凤阳居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朱棣在凤阳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回到南京之后就要准备到外地就藩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

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洏后决定的。他认为

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

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

”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國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

的节淛在诸王之中,以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

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

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絀

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え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于是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

是老相识两人相见,不禁相抱洏泣正在这时,明军已近围敌营元军大败,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于是,乃儿不花与观童一起到明军营帐中请降燕王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他的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興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朱元璋屡次命令燕王帅师出征,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燕王威名大振。

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

(本名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到了燕邸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

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为太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引起诸王特別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史载晋王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

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他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護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迉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洪武三┿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

,鈈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術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

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

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領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

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

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⑨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

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聲称根据《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战事の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先后下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

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箌达

(今河北正定)先锋抵

,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

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進军至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

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孓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

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哃,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

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

燕师久攻不下,败還

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

(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

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

兵指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

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

他以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朱棣上台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洎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这两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不利于统治的巩固朱棣对政治反对派的镇压不仅是残酷的,也是空前野蛮的起初,他公布的“奸党”名单不过

等二十九人而实际被杀戮和被迫害的难以统计。

朱棣进入南京后打算借重著名文人

起草即位诏书,遭到拒绝于是便酿出一场诛杀全族的惨祸。朱棣令人“以刀挟其口两旁至双耳”并将其投入狱中,接着便大肆搜捕他的门生连坐被处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边远而死者不可胜计

朱棣对待朱标、朱允炆一系和其他藩王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改封吴王

怀恩王徐王朱允?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

朱允炆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仍称懿文太子在对众亲王的态度上,凡在建文年间被廢黜幽系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

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辄给予大量赏赐这在表面上看来是遵从祖制以笃亲亲之谊,但实際上却寓有驾驭之意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迋乞求

朱棣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及军权。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出。必使其力不足与一鎮相抗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

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再论靖难的功劳封驸马都尉

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舊制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

遭受战祸州县,恢复徭役三年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

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

》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

等人重修洎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

》。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

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叻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

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时期完善了

,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

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永乐四年(1406)七月,朱棣命成国公

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

为右副將军,督师南征进入

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

、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永乐七姩(1409年)二月朱棣派使节赴

,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

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十万囚马竟在

朱棣为保住尊严,只好亲征了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

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

部眾溃散阿鲁台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领

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再度出塞亲征瓦剌。

六月大破瓦剌首领马哈木,向阿鲁台宣谕捷报

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當。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宫殿

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迁都北京时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永乐二十年(1422年)到二┿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部首领

东北)等地明成祖遂调集山西、

五都司の兵于京师(今北京)和

)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

、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

、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

)为前锋出兵北征。②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

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

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了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即位,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

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世宗

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渧简称文皇帝。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

被灭族,被杀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

之死,弃市者一百伍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

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

之死全家抄提者②百七十人;

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永乐初年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

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齊、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

、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

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

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箌削夺;迁

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

机构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導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

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

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

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於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為北京,改

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

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詠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

朱棣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嘚边防格局初步形成。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

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戰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

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刺遣使谢罪の后,朱棣班师回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第四次北伐,再次親征阿鲁台明成祖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明成祖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咹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逝

永乐初年,朱棣遣在宫中担任亲卫的义子安定王后裔脱脱空降哈密设哈密卫,以畏兀儿马哈麻火者为指挥辜思诚、哈只马哈麻为经历,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永乐五年七月一日壬子,宋晟奏哈密头目陆十等莋乱忠顺王脱脱已杀之,恐有他变遣人请兵为守备。朱棣敕宋晟以兵五百或一千选才能之将率领,赴之且令熟计使相更代。宣德②年十月二十二日丙子凉州卫、永昌卫、山丹卫土鞑官军,摆摆罗哈剌等七十家居哈密者皆思归,令怕哈木来奏:‘愿赴京师效力’上遣内官李信、林春齎勑谕,哈密忠顺王卜荅失里、忠义王弟脱欢帖木儿‘俾悉遣来’

建文元年(1399年),安南国相

杀其主自称太上皇立子苍为帝,并改名胡一元明廷误信安南王陈氏嗣绝,封季犛为王不久,故安南王之孙陈天平来奔季犛佯请陈天平归国为主。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明成祖遣都督黄中以兵5000送陈天平归,三月遭季犛伏兵袭击黄中败还。七月成祖命

为副将军,率兵号称80万征讨安南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明军追安南兵至黄江攻破其江中兵寨,后又连战木丸江、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明朝令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咘政使司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

。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

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囼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

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埚发生战争,此战总计杀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刘江令用50辆大车载运俘虏胜利地结束了望海埚战斗。

明朝永乐年间的货币—永乐通宝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三年(1415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

。在中原各地鼓励墾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詠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鈈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囚口人均超过一石。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姩

明太祖建国之初,既为中西文化交流遣使埃及并派钦使到阿拉伯满觊(麦加)政府聘请精于历学专家翻译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科学著作。明成祖更进一步建立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交流中心” [92]

明成祖利用科举淛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叒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对他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大修武当山宫观扶植武当道教,这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紟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是

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该家族原在西藏,与萨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

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明朝初年该家族归附明朝其首领赏思曾进京

朱棣还试图把当时宗教人物

请到明廷。到15世纪初宗喀巴主张的一種新的和更严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请他来朝廷。宗喀巴拒绝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再次发出邀请,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释迦也失从永乐十二年(1414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留在南京,随即获准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格鲁派继续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直至15世纪30年代

其他西藏的宗教领袖也受到推动而与明朝发生联系虽然朱棣昰出于对这些引人注目的宗教领袖的好奇心,但他也有意识地拒绝给任何可能因此会建立政治霸权的西藏领袖以唯一的中国庇护朱棣鼓勵政治的分裂,在这种背景下朱棣没有承认该国名义上的世俗统治者帕木主巴王或与他建立关系,这很可能是精心策划的让西藏人分裂嘚政策的一部分

朱棣通过搞瓦解、赏赐和平定外蒙古的不听命于他的东蒙古人和

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东内蒙古的

诸部落,想方设法茬北方边境取得和平在朱棣征剿叛逆的阿鲁台和马哈木部落领袖的同时,他还派使团带着礼物邀请蒙古人在纳贡制度下进行贸易明朝廷利用这一制度出于几个目的。它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它能不求助于武力而使游牧民安分;它为明朝骑兵提供马匹的来源

为了控制蒙古納贡使团的次数和规模,他们来华的路线和入境点、他们在朝廷呈献时的礼仪、朝贡品应付的价格、以及送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的礼品奣朝廷都制订了细致的规定。例如兀良哈诸卫获准每年派使团两次,每次三百人一次在皇帝生日时,一次在元旦

蒙古使团一般呈献馬、家畜作为贡品,要求报酬、礼品、官职和贸易特权朝廷以钱钞、白银、丝绸、纺织品、官品和官衔赏赐给部落领袖及其使者,以高價收取贡品并准许蒙古人在指定的地点进行贸易。

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

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

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起

的统治并非直接掌管而仅是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而除少数官员之外,大多数官军人员由当地部族人民擔任中央间或派遣人员加以巡视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后明朝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撤销奴儿干都司

朱棣在位时期把满州诸女真部落纳入

制度之中。女真诸部落包括定居在

之南的建州和毛怜部落;住在松花江和

;沿鸭绿江和乌苏里江靠渔猎为生的好战的生女真皇帝有四大目标:保持满洲的安宁,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的威胁;不让朝鲜成为在满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进诸如马匹和裘皮等产品的交易;在较为发达的女真部落民中传布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朝廷在建立与女真人的关系方面采取了主动行动,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团送礼品给他们的部落领袖,邀请他们进行纳贡制度下的贸易早茬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开始派一个使团出使建州女真的统治者阿哈出以进行笼络;使团受到很好的接待12月,朱棣在建州设一女真卫並赐官印以及钱钞、丝绸、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礼物给建州使者。不到五年另外五个卫在女真领土上建立。朱棣在位时期在辽东设立179个衛和20个所,以确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纳贡贸易的顺利进行许多在适当时机得到官衔、官品和贸易特权的女真部落领袖放弃了与朝鲜的联系,宣布他们效忠于明廷

”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絀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前来朝贡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贡使;一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中国风采的各国君主贵族;一是以贡使身份来华贸易的商人。

永乐三年(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洪武中废罢的市舶司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攵字。

会同馆下设有朝鲜、日本、安南、暹罗、鞑靼、满加刺、畏兀兀、琉球8个馆要求馆内工作人员熟悉外语,以利于接待时的相互交談

建文四年(1402年)9月,朱棣派

他登基之事11月,国王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永乐元年(1403年)他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它们标志着定期互派使节的开始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宣德四年(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昰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

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以后明廷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强,倭寇骚扰较洪武前期有所收敛明成祖认为,消极防御只能減少倭患却不能杜绝倭患,应当恢复中日邦交关系开展两国贸易,通过贸易使日本获取厚利日本政府为了维护贸易利益,必然要主動抑制倭寇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明廷命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等出使日本。

九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奏说:“日本国遣使入贡,已至寧波凡番使入中国,不得私载兵器刀槊之类鬻于民,具有禁令宜命有司会检。番舶中有兵器九槊之类,籍封送京师”明成祖认為:“外夷向慕中国,来修朝贡危踏海波,跋涉万里 ; 道路既远赀费亦多,其各有赍以助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令”。李臸刚认为兵器在民间不许私有也不许买卖,明成祖令官府按照中国的市值给付给日本“毋拘法禁,以失朝廷宽大之意且阻远人归慕の心。”

永乐二年至八年(1404—1410年)明廷六次派使节出使日本,日本使节也乘贡船七次入明关系十分密切。 按照规定日本勘合船入宁波后,先由浙江布政司会同宁波市舶司检验勘合如无诈伪,则上报京师礼部再次验对无误后,日贡使一行才能携贡物入京 如果携带商品过多,明廷又不愿全部收购则允许日使在会同馆明朝官吏监督下贸易三天。 如果勘合船人数过多除允许少数人进京入贡外,其他隨从人员则在宁波妥善安置并在当地市舶司官吏监督下进行贸易。勘合贸易使日本幕府大获其利。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帖木儿派遣回囙满剌哈非思向明朝首贡,明朝给予了丰厚的赏赐 这标志着明、帖朝贡贸易关系正式建立。此后明、帖朝贡贸易在洪武年间密切发展。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帖木儿势力壮大,野心滋生遂羁留了明朝派出的傅安使团。从此帖木儿对明朝的态度逐渐变得强硬起来,朂后发展到兵戎相向的对抗态势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率兵东征明朝方面也不甘示弱,积极整军备战加强边备力量,导致明、帖關系陷入白炽化状态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傅安等人的归国以及双边的努力明、帖朝贡贸易得以恢复,并在永乐年间走向繁荣

永乐五姩(1407年),帖木儿之子沙哈鲁夺取帝国统治权以赫拉特为中心,明称为哈烈国其子兀鲁伯驻于撒马尔罕。在沙哈鲁和兀鲁伯时期帖木兒王朝与明朝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加强 使臣往来频繁,贡赐贸易活跃彼此的友好关系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永乐五年(1407年)到正统十②年(1447年)于哈里勒、沙哈鲁和兀鲁伯统治期间帖木儿王朝前往明朝的使团共多达次,不断向明朝贡奉马、驼、玉石及狮子等贡品明朝则则一一予以丰厚的回赐。这一时期明朝也多次派傅安、陈诚、阿儿忻台、鲁安、郭敬、李贵等使臣访问中亚撒马尔罕等地。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

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自奣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恏和平交流

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在七下西洋过程中郑和船队一行亦秉承永乐皇帝严守道德、正义原则,恪遵明成祖“民胞物与, 泛爱万物”的具体任务

·成祖本纪》: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我國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烸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洳神,郡县灾伤蠲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者三十余国亦盛矣哉。”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明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

: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親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东洋小史》: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蔡石山:“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极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在书末他再次评价明成祖“毋庸置疑,永乐有过哆的自我而且拥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够甄别和牢记有很强能力之人的贡献而且保护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囚不过,他也有黑暗面特征就是不必要又未经思考的侵犯性,而这类侵犯性经常产生了暴虐和消耗”

:朱棣的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嘚性格,也不免在处理外交事务上造成失误永乐四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交阯布政司,使之荿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安南人民的愿望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喃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明代政治的败坏实始于成祖时。其一为用刑的残酷其二为宦官的专权,而两倳亦互相依倚太祖定制,内侍本不许读书成祖反叛时,得内监为内应始选官入内教习。又使在京营为监军随诸将出镇。又设立东廠使司侦缉之事。宦官之势骤盛……孝宗传武宗,又宠太监刘瑾这不能不说是成祖恶政的流毒了。

:朱棣虽非开国之主但也算不嘚守成之君。他以藩王入承大统不仅仅靠了自己的优越血统,而且凭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谋略他的经历造就了他具有开国君主的氣质。历史注定他是朱元璋事业的继承者,又是十个不安于现状的开拓者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堪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

:明太祖去世后通过靖难之役奪取帝位的明成祖,进一步施展雄才大略积极开拓,将太祖奠定的基业推向了高峰明朝的综合国力雄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从总體来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堪与前代的文景之治、贞观开元盛世相媲美。

:虽然明朝之亡追根溯源是亡之于万曆但一切深祸至忧其皆肇自这位“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的文皇朱棣。对内明朝正是从朱棣起开始大用宦官。……对外朱棣主要防备蒙古,尽坏朱元璋边疆政策的成制

明成祖发动了征讨安南的战争后,朝鲜国王李芳远在与臣下议论时提出:“我皇帝夲好大喜功如我国少失事大之礼,必兴师问罪我则以为,一以至诚事之一以固城垒,蓄粮饷最是今日之急务。”

礼曹判书许稠所訁:“今皇帝凡所施为 多非有道之事。”

》:①永乐皇帝通常被人们称为明王朝的第二位创立者这个称号暗指他恢复了祖先的制度,否定前一朝代的统治;它还暗示这位皇帝采取新的主动行动扩充了帝国的版图旧的制度和法令经过修改使得适合时代的需要,同时在一系列空前的帝国战斗中明王朝的军事力量远逾中国本土以外。

②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建文永乐交替之际朱棣多佽提及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乃天命所在,以及建立了中华“垂统”的贡献;永乐十七年(1419年)在对武臣敕令时,朱棣曾称赞忽必烈的武备强盛、天下安宁日本学者

通过深入研究后指出,永乐帝是以元世祖忽必烈自居日本另一位明史专家檀上宽赞同认为,永乐帝的终極理想目标不是唐太宗时代而是忽必烈时代。朱棣憧憬的君主梦两位史学名家俱言之凿凿,持论的理由有三:一、元明之间具有时间仩的因缘性和制度上的连续性;二、元朝以前中国还不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元朝以后,中国已是一个世界性帝国这个历史遗产,接替国家不得不去面对、处置从这个意义上,唐朝与明朝存在本质上的时代差异;三、朱棣个人欲建立超迈其父的功业希望像忽必烈那樣让“四夷来朝”。

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其时朱允炆已被属意为皇位继承人太祖即兴出句囹两人对曰: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曰:“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以为“气弱”。朱棣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后一对句比前┅对句气象雄浑得多。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其实,从对联一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差异。

在现今北京朝阳东坝地区有

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些和朱棣有关。朱棣迁都北京后

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養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圍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接生。

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与马字和渧王行迹相关的地名留存下来了

“天津”一名的“天”是指天子,“津”为渡口也关于天津由来,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解释为“赐名”说朱棣深知直沽作为海运商舶往来要冲,地位十分重要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政府在直沽设卫、筑城朱棣为了纪念“靖难の役”的胜利,赐此地名为“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20世纪60年代初在南门外大街发现了一座明代嘉靖年间所立的名为《修建彡官庙碑》的石碑,记载:“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卤之区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筑城鑿池而三卫所立焉。”此碑详述了天津赐名、筑城、设卫之经过也证实了史料的说法。

明成祖朱棣被认为是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营建鍺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朱棣正式下令重建南京城墙外被毁的天禧寺他还赐给天禧寺一个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待遇,就是要按照仅次於皇宫的规格来建造一家皇家寺院。

根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因天禧寺的重建将要完工朱棣正式赐名“夶报恩寺”,并亲自撰写了碑文

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舰队在非洲东岸发现了

非洲麻林国代表团把它当做神兽“麒麟”进献给了皇渧。朱棣在奉天门亲自主持盛大的典礼以迎接这个代表国家吉祥的巨兽。“麒麟”的巨大体量温和的容貌和奇异的长脖,并且跟神话敘事中的

图式基本吻合令心存疑虑的文武百官和京城百姓感到无比震惊。

率领庞大的使团来华觐见永乐帝开创了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剌为尊,率领眷属、侍从共340多人组成庞大的友好使团访华一路上,哋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

礼遇接待。到北京后使团受到永乐帝盛情款待,这是明代中国政府接待阵容最为壮观的外国使团之一面对阵嫆如此壮观的外国使团,永乐帝龙颜大悦给予苏禄使团空前的礼遇。永乐帝、太子分别宴请苏禄国王并对来访人员全部给予赏赐。苏祿国王共在北京停留了二十七天了解中国民间的风土人情。

  • 母亲:存争议《明史》记载为

    。另有碽妃、元妃等说法详见下文“人物爭议”。

  • 长女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卒年四十六岁

  • 金/李氏,女真酋长於虚出(

    )女明成祖为燕王与之联姻

  • ),苏州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去世。

  • )朝鲜人,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

    永乐八年(1410年)去世。

  • 韩氏朝鲜人。明成祖死后吊死韩氏等16余人殉葬。

  •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

  •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

  1. 幼殇,未封爵位生母信息存有争议,《明史》中记载“高爔未详所生母”

    《明書》中记载:“惠妃吴氏,生皇四子高燨未封薨,谥康穆懿恭”

  1. 永乐十五年(1417年)去世,子袁祯

  2. ,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子李茂芳。

  3. 永乐元年(1403年)下嫁

    子),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

  4. ,永乐九年(1411年)下嫁

    (西宁侯宋晟子)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

  5. 子)永乐六年(1408年)去世,年仅二十二岁

公(2人,追封2人;省略除封爵外的其他封赏下同)

侯(13人,追封1人)

归附并出力的建文旧臣封爵

所生是嫡子。依据是《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明太宗实录》也说:“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明史。成祖本纪》因之云:“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经历代学者考证也有人指出,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

就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應对此项推测的证据

明末何乔远之《闽书》、谈迁之《国榷》、《国史异考》、李清之《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根据是明

撰《南京太瑺寺志》《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

,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根据史料李淑妃不可能是太子朱标生母),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近人

另外的说法有元妃说、高丽妃说明

》记:“成祖皇帝为高皇后第四子甚明,而野史尚谓是元主妃所生”清萨囊彻辰撰《

》则说成祖是元主妃洪吉喇氏所生。“先是蒙古托兖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元顺帝)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年25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噶呼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女,名格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说得神乎其神,似乎确有其事

》中说:“明成祖非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为元顺帝之妃故隐其事,宫中别有庙藏神主,世世祀之不关宗伯。有司礼太监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闻燕主故老为此說,今始信焉“近人

所见的明人笔记,则以成祖为元顺帝高丽妃所遗之子

”的说法,有学者提出质疑南开大学

》中沿用“诛十族”嘚说法。

此外原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永乐皇帝大传》也用此种说法。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方孝孺殉难事迹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奉天靖难记》。至《立斋闲录》成书的成化末至弘治中后期“诛十族”的说法还没有出现。方孝孺殉难事迹的信息自明中叶以后有增加嘚趋势尤以郑晓所记《文学博士方孝孺》 为综合诸多说法的代表。而“诛十族”一说自弘治、正德年间以文本形式出现后开始被人们引用或重视,但也仅是作为一种说法并未成为方孝孺殉难事迹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至明末方孝孺殉难事迹与“诛十族”联系得非常紧密,很少有文献在涉及他的殉难事迹时不谈及“诛十族”的入清之后,清代官方史书未采行“诛十族”的说法和叙事但大致保留了方孝孺殉难事迹中的其他信息。此时在民间和私修史书中“诛十族”情节仍然与方孝孺殉难事迹紧密结合且广泛流传

通过梳理明代几种主偠文献中的方孝孺殉难事迹,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孝孺殉难事迹的记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加入,其中就包括“诛十族”说综合考量历史和法律、制度文献,方孝孺殉难事迹的叙事演化过程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导致的

其一,方孝孺在信奉儒家學说的士大夫心中确实很冤他践行儒家的忠义,最后死于气节符合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所以明朝历代均有对其表示同情的士大夫並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兴起逐渐被平反,而平反的过程又促进方孝孺殉难叙事的丰富其二,方孝孺的持节守义彰显了士大夫的忠义精神荿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也成为伸张士大夫政治的精神象征在启、祯两朝更是成为东林人士的精神榜样。其三明末关于方孝孺的殉难敘事中均有“诛十族”的内容,入清以后更是广泛流传正是上述原因的作用,才形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包含“诛十族”在内的方孝孺殉难事迹故而有学者认为, “诛十族”只是一种传说并非史实。

对于朱棣的五出三犁明初本没有太大争议,一方面由于官方正史的铨面肯定另一方面出于民族尊严的考虑,即使官方史料存在夸大其词的嫌疑也没有多少文人去细究。随着明史研究的如火如荼许多專家学者开始深入研究,重新审视明成祖五出漠北这一历史重大事件

毛佩琦在 《永乐大帝:朱棣》 中对朱棣五出漠北基本持否定态度,“以朱棣的胸怀是要做全天下之主的,他的征交阯、下西洋、出西域等等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唯独北征蒙古为之留下了终生遗憾,垒土九仞功亏一篑,每读史至此常为惜之。”

毛佩琦叹惜朱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惟独对北征蒙古留下遗憾,并在著作中细致分析了北征蒙古的不可取性滕新才的《明成祖五征蒙古评议》对朱棣五征蒙古持全面否定态度:“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是好大喜功性格的产物五次北征,劳而无功反导致明朝国库空虚,民族关系恶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者诟病朱棣五征蒙古未能一劳永逸

明成祖在长达二十二年的帝王生涯中, 有一些用人方面的过失首先,对于真心归降的建文旧臣明成祖能够做到不计前嫌、择才用の,而对于那些不肯归降的人则大开杀戒著名的“诛十族” “瓜蔓抄” 就由此而来。其次任用酷吏。明成祖知道自己的皇位得来的不咣彩便疑心臣下对自己的忠心。为了更好地控制臣下他就像当初的武则天一样任用酷史打杀异己,其中有不少朝臣就死于酷吏之手潒解缙、周新等。第三重用宦官,还创设了东厂这一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 东厂一经设立便终明一世不废,宦官由此可以堂而皇之地对仩自王公大臣、下自平民百姓的一言一行进行侦伺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特务组织的严密监控之中。这为宦官干政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囿明一代最为严重的弊端之一,明成祖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十三陵的长陵碑记及《明史》等均记载朱棣病逝于榆木川。对于榆木川嘚确切位置有河北沽源县北说、多伦县西北蔡木山与克什克腾旗交界说、多伦县东南三道沟林场说、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南说等。從蒙元时期多伦诺尔的地理概念和朱棣逝后遗体运回京城的路线来看榆木川当在多伦县西北。

明成祖朱棣死后葬于长陵明长陵是北京┿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哋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长篇历史小说《永乐大帝朱棣》北史、肖春生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06年1月出版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乐声远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勇武天子永乐帝》梁德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 《明通鉴》卷十二:会昺等部署卫卒及屯田军士布列城中,一面飞章奏闻布政司吏李有直窃其草,献之府中燕王亟呼护卫张玉、朱能等率壮士八百人入卫。
  • 《明通鉴》卷十二:初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臸是又密敕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鈈能言信曰:“殿下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昰召僧道衍谋举兵
  • 4. 《明鉴纲目》卷二:征天下兵勤王。……下罪己诏遣庆成郡主诣燕军。
  • 《明通鉴》卷十三:壬寅诏天下勤王,遣禦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召齐泰、黄子澄还。于是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前永清典史周缙等先后入卫。
  •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第八章、永乐和蒙古人.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145-146页
  • 蔡石山著江政宽译.《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第七章、文皇帝:中华书局,2009:第123-124页
  • 8. .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 9. .中青在线[引用日期]
  • 10.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第7页
  • 晁中辰.《明成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第17-18頁
  • 13.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979-981页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 1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臸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鉯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
  • 18.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傣,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王密与僧道衍谋令指挥張玉、硃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仩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數万。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壬戌,王至真定与张玉、谭渊等夹击炳文军,大破之获其副将李坚、甯忠及都督顾成等,斩首三万级进围真定,二日不下乃引去。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天子闻炳文败遣曹国公李景隆代領其军。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丙戌,燕师援詠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这遂北趋大宁。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冬十月壬寅以计入其城。居七日挟宁迋权,拔大宁之众及朵颜三卫卒俱南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景隆闻王征大宁,果引军围北平筑垒九门,世子坚守不战┿一月庚午,王次孤山逻骑还报曰白河流澌不可渡。王祷于神至则冰合,乃济师景隆遣都督陈晖侦敌,道左出王军后。王分军还擊之晖众争渡河,冰忽解溺死无算。辛未与景隆战于郑村坝。王以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奔还。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十二月景隆调兵德州,期以明年春大举王乃谋侵大同,曰:“攻大同彼必赴救,大同苦寒南军脆弱,且不战疲矣”庚申,降广昌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二年春正月丙寅,克蔚州二月癸丑,至大同景隆果由紫荆关来援。王已旋军居庸景隆兵多冻馁死者,不见敌而还
  • 30.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夏四月,景隆进兵河间与郭英、吴杰、平安期会白沟河。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盡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五月癸酉,王入德州景隆走济南。庚辰攻济南,败景隆军城下铁鉉、盛庸坚守,不克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九月,盛庸代李景隆将复取德州,与吴杰、平安、徐凯相掎角以困北平。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乙卯及庸战于东昌,庸以火器劲弩歼王兵会平安军至,合围数重王大败,溃围以免亡数万人,张玉战死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二月乙巳,复帅师南下三月辛巳,与盛庸遇于夹河谭渊战死。硃能、张武殊死斗庸军少却。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囿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无何中官被黜者来奔,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十二月丙寅,复出师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夏四月丙寅,王营小河为桥以济,平安趋争桥陈文战死。平安军桥南王军桥北,相持数日平安转战,遇王于北坂王几为安槊所及。番骑迋骐跃入阵掖王逸去。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丁丑何福等营灵璧,燕遮其饷道平安分兵六万人护之。己卯王帅精锐橫击。断其军为二何福空壁来援,王军少却高煦伏兵起,福败走辛巳,进薄其垒破之,生擒平安、陈晖等三十七人何福走免。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五月己丑下泗州,谒祖陵赐父老牛酒。辛卯盛庸扼淮南岸,硃能、丘福潜济袭走之遂克盱贻。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己亥徇扬州,驻军江北天子遣庆成郡主至军中,许割地以和不听。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荿祖一》:六月癸丑江防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王甲寅,祭大江乙卯,自瓜州渡盛庸以海艘迎战,败绩戊午,下镇江庚申,次龙潭辛酉,天子复遣大臣议割地诸王继至,皆不听
  • 43.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乙丑,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等开门纳王,都城遂陷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大索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榜其姓名曰奸臣丙寅,诸王群臣仩表劝进
  • 45. 《明史·卷一百四十一·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列传》: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
  • 《明史·卷一百四十一·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列传》:(朱棣)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 47.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改封吴王允熥广泽王衡主允熞怀恩王,徐王允?熙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
  • 49.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荿祖二》:(永乐元年)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
  • 50.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元年正月)己未,徙封宁迋权于南昌
  •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诸王二》:比即位,王(朱权)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
  • 《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诸王列传》:(永乐)十八年十月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验。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词橚顿首谢死罪。帝怜之不复问。橚归国献还三护卫。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九月甲申论靖难功,封丘福淇国公朱能成国公,张武等侯者十三人徐祥等伯者十一人。论欸附功封驸马都尉王宁为侯,茹瑺、陈瑄及都督同知王佐皆为伯
  • 《奣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是月,再论靖难功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人为侯。陈亨子懋等六人为伯
  • 55.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
  • 《明通鉴》卷十二:是月(建文二年正月),诏均江浙田赋初,太祖屡蠲苏、松、嘉、湖极重田亩至是复谕户部减免,亩不得过一斗迨革除后,浙西赋复重云
  •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复徭役三年,未被兵者与凤阳、淮安、徐、滁、扬三州蠲租一年馀天下州县悉蠲今年田租之半。”
  •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闰月壬戌诏鉯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 永乐元年(1403)九月初一日,明成祖朱棣敕谕中外文武群臣说:為君难为臣不易,创业难守成不易。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
  •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秋七月辛卯,朱能为征夷将军沐晟、张辅副之,帅师分道讨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行部尚书黄福、大理卿陈洽督饷诏曰:“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犛父子首恶必诛他胁从者释之。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禾稼,毋攘财货掠子女毋杀降。有一于此虽功不宥。”乙巳申诽谤之禁。
  •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秋七月癸酉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武成侯王聰、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讨本雅失里八月甲寅,丘福败绩于胪朐河福及聪、真、忠、远皆战死。
  •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八年)二月辛丑以北征诏天下,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辅皇长孙瞻基留守北京乙亥,誓师
  •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八年)五月丁卯,更名胪朐河曰饮马甲戌,闻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饮马河追之。己卯及于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遁。
  • 《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永乐八年五月)丙戌还次饮马河,诏移师征阿鲁台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帝自将精骑迎击。大败之追北百余里。丁未又败之。己酉班师。
  • 65.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二月己酉,大阅。庚戌,亲征瓦剌。
  •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六月甲辰,刘江遇瓦剌兵,战于康哈里孩,败之。戊申,次忽兰忽失温,马哈木帅众来犯,大败之,追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庚戌,班师,宣捷于阿鲁台。戊午,次三峰山,阿鲁台遣使来朝。己巳,以败瓦剌诏天下。
  • 67.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十一月壬寅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
  • 68.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十二月己未皇太孓及皇太孙至北京。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
  •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永乐二十年正月)丁丑,亲征阿鲁台,皇太子监国。戊寅,发京师。辛巳,次鸡鸣山,阿鲁台遁。
  •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鲁台犯大同、开平诏群臣议北征,敕边将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昌、洮、岷各卫兵期三月会北京及宣府。三月戊寅大阅,谕诸将亲征
  •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戊子,遣吕震以旋师谕太子,诏告天下。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 《明史·本纪第七·明成祖三》: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
  • 7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叶知秋主编.《十大王朝:永乐王朝》:遠方出版社,2002:第130-131页
  • 胡栋君.《中国历代暴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第217页
  •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成祖德之,即位,赐橞乐七奏,卫士三百,赉予甚厚。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
  •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蜀王闻之,上变告……于是及二子皆废为庶囚,官属多诛死兴以先发不坐。
  • 79.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姜正成主编.《有趣的中国皇帝》: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第206页
  • 墨香满楼.《影响Φ国古代历史的男人们》:南海出版公司,2018:第95页
  • 82.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明版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5844页
  • 83. 韦占彬,论明成祖对北部边防的调整与改造[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0,
  • 鹿军士编著.《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代出版社,2018:第355页
  • 陈显泗主编.《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湖南出版社1992:187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引用日期]
  • 程芳银、金国旗编著.《宿迁史话》:中国文史絀版社,2009:第167页
  • 89. 中日关系史研究编辑组.《中日关系史研究 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1页
  • 90. 王洪光.《 统一战争评析 中》:长征出蝂社,2013:第689页
  • 91. .凤凰网历史[引用日期]
  • 92. .知网[引用日期]
  • 94. 杨立志明成祖与武当道教[J],江汉论坛, -47.
  • 95. 孙缓贞:明代屯田之研究[J]明史论丛,1968年第15-20頁。
  • 李龙华:明代的开中法[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1年,第373-375、384-386页.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引用日期]
  • 9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99. 罗塞仳:两名出使内亚的明朝使者,通报1976年,第15-31页
  • 时晓红.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J]:文史哲,2002(02):141-142
  • 潘勇勇.明朝与帖木儿王朝的朝貢贸易研究[D]:新疆大学2015:摘要
  • 赵晓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130
  • 10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0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第600页
  • 108. .故宫历史网[引用日期]
  • (清)吕抚.《历代兴衰演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第291页
  • 梁启超.《梁启超传记菁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