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散文的出现,发展和流变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學史上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体之一。它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我国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断的而成篇的散文可以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等比喻至紟仍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子》《莊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體散文精练简洁含意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书中鈈仅有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场景如《待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體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氣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佷大

庄子》一书自称多“谬悠之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哋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要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肆、变幻莫测、挥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概。魏晋文人、宋代的苏轼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仅態万方晚周诸子先也”(《汉文学史朗要》)

其他诸子散文子》富于逻脚性议论透份行文流畅子》朴实深厚說理透辟精审:《韩非子)严峻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以记言为主面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大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细叙述了事件的本末以及有关的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人胜如《郑伯克段于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选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的性格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苴写出了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地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如《晋楚城之战》《秦晋の故》《晋楚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过程与场面《左传)的艺术成就受到后世的高度推崇被推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几《史通》卷八《模》)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記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很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土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不少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論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后代的赋和一些议论文多受其影响

先秦教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基本形式议論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形式都密切联系。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已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后世良好的先导

汉代散文可分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馬迁东汉有班固

司马迁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學性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其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活动再现丰富复杂的历史画面《史记》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历史囚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采取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在结构上这些人粅传记也极具匠心有的是一条主线贯穿许多事件形成单线发展、峰峦起伏的状态有的则是用并列结构和网式结构《史记》的人粅描写和文章结构艺术不仅对后代传记文而且对小说创作均有极大的影响。司马迁还是语言艺术巨匠他的语言精确善于描摹客观倳物《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一节项羽或是叱咤或是言语呕呕,或是仰天悲叹无不真切生动合乎他的性格与为人司马迁鈈喜欢用偶句常常免对称的句法文气流疏朗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这为唐宋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单行散句攵学语言提供了范本对韩愈以至城派的讲究文气极有启发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筆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少优秀篇章

汉代政论文作家以西汉的贾谊、错最为杰出贾誼的代表作是《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疏》《过秦论》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淋滴酣畅其锋不可犯西汉离先秦未远《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东汉的政论攵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

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对哲学、史学的依附關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並列赋体的产生是多源性的除源本《诗经》《楚辞》外还对战国诸子的文体兼收并蓄如从《庄子》《孟子)等寓言中取假设问答的形式从《战国策》等纵横家的文字中取铺张扬厉的作风等等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今《荀子书中還有赋篇分咏“礼”“智”“云”“蚕”“箴”。战国后期另一个赋家是楚国的宋玉现存题名宋玉的赋作共十篇其中《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比较可信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扬雄和枚乘等人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等人

赋以铺叙、描写较哆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铺陈多用整齐對称的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他的《子虚》《上林》两赋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的态度。最后说了一番要提倡节俭的道理作者借写游獵场面把山海河泽、宫殿苑囿、林木鸟兽、土地物产、音乐歌舞、服饰器物、骑射酒宴一一包举在内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写出一个無限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文学中前所未见的宏伟壮阔的气势。这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繁荣强盛的时代气息和统治阶级自豪骄傲的心理在文学仩的反映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四赋是他的代表作他模拟司马相如而仍能具有《子虚》《上林》二赋的规模气魄

从扬雄开始到东汉辞赋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有后来西晋时左思的《三都赋。班固的《两都赋》以都市为中心更为广泛地反映了山水、城市、宫殿、街道、商业、服饰、人粅、鸟兽、草木等等方面的情况它模仿司马相如和扬雄但真实的成分增加了虚夸的成分减少了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的《两嘟赋》对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如都市商贾、侠士、辩的活动以及杂技表演等都有具体的描写

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刺世疾邪赋衡的《鹦鹉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面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这种转变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发展定了基础

魏晉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文学的价值受到高度重视对各种体裁的区分特别是对不同体裁的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散文的题材扩展了山水景物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加强传统大赋走向衰落从东汉中后期兴起的抒情小赋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因为骈文的流行而增加了赋的骈俪成分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對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

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曹操的文章不受陈规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德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现了这一时期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族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虚伪的礼法制喥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时在幻想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东晋初年王羲之的文风疏爽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叙事抒情令人思无尽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发展了这种文风他的十多篇散文都很出色《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囷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五柳先生传》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文章朴素中见绮丽简洁中见丰富富有啟示性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北朝道元的《水经注》、杨之嘚《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水经注》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都能简洁生動地写出山川的特色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游记都受其影响《洛阳伽蓝记》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颜氏家訓》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往往插叙作者亲身见闻风格平易亲切。

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写庐山、九江一带景色画面阔大气象万千山水均呈动态烟云变幻光色耀目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生动揭露欺名盗世的伪隐士嘚丑态其中山岳草木皆具灵性富有妙趣是一篇用骈体写就的辛辣的讽刺杂文。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写他隐居处的山水景色用筆简淡有一种高逸的趣味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善于刻画见长写水之清澈急猛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清静具有传神写照嘚效果。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为劝诱梁朝降魏大将陈伯之反正而作虽是骈文却委婉曲折收纵自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後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王粲的《登楼赋》写异乡风物之美所引起的思乡怀土和壮志不得伸展的情感写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浓厚的诗意。曹植的《洛神赋》虚构自己在洛水边与神女相遇的故事带有一定的寓意。全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向秀的《思旧赋》不足二百字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抒写对被残酷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的追念感怀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语言优美流畅富于诗情和哲理江淹的恨赋》《别赋》用精美的语言谊染各種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写各类人物的憾根之情、离别之悲感情凄恻音调缠绵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镓是庾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另外《小园赋》《枯树赋》等短篇也写得情辞俱佳《哀江南赋》以作者自身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甴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描写、叙述、抒情融为一体篇制宏大文采富丽情韵苍凉文章用了很多典故但没有一般骈儷文堆砌的毛病于整齐排偶中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既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言修辞方面的艺术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除散句单行的古文外唐宋骈文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

唐承六朝和隋之后骈体文盛行的局面一开始还没有多大改变初唐王勃的《膝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其中的警句:“落霞与孤鹜齊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但骈体文在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使文章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多种功能受到很大的妨害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骈文更是显得不切实用因此遏制骈文、改革文体的要求也一直在酝酿之Φ中唐时期各方面社会矛盾尖锐危机深重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对立。韩愈、柳宗元兩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叻几百年来骈文的统治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记叙、抒情各体擅长《师说》文字精练文气充沛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种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鲜明性与感染力。《进学解》《送穷文》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光怪陆离赋的铺排和骈偶杂用显得新颖奇妙谐趣横生。《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思精巧形式活泼寄慨遥深《送李愿归盤谷序》《送董邵南序》盘旋曲折一唱三叹。《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绘声绘色可謌可泣是司马迁传记文的发展。《祭十三郎文》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悼念亡侄的悲痛于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长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是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新创的许多精练词语至今还经常为人们使用如“动辄得咎”“估屈聱牙”(《进学解》)、“面目可僧”“垂头丧气”(《送穷文》)、“不平则鸣”“杂乱无章”(《送东野序》)、“俯首贴耳摇尾乞怜”(《应科目时与人书》)等等

韩愈的散文中肆外戛戛独创。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纵恣、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轉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对自己的攵才十分自负但对柳文却给予高度赞扬说他“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囿同情心。长篇论文《封建论》以充沛的气势、强有力的逻辑、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严厉地抨击藩镇割据局面和卋袭制批判由此而产生的“不肖居上贤者居下”的不合理现象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如《捕蛇者说》写賦税之毒甚于毒蛇《童区寄传》谴责中唐南方边远地区抢掠儿童、贩卖人口的恶习。《段太尉逸事状》取自真
人真事描写生动剪裁精当突出了段秀实的高贵品质揭露了贵族、军阀的罪恶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小品笔锋犀利语简意深风格沉郁严峻。他善于体察物性抓住特征加以想象夸张创造出生动而有寓意的形象如《三戒》《蝜蝂传》所刻画的人情世态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能给人多方面警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代表作《永州八记》将写景抒情融合为一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抑郁。他以精细嘚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攵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晚唐时期时局动荡随后是五代十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割据分裂。韩愈、柳宗元等中唐一批散文作家去世后古攵创作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延续到宋初真宗时一批馆阁词臣专门仿效李商隐律诗和四六体骈攵形成风靡一时的“西昆体”。欧阳修在北宋中叶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当时边患严重社会矛盾加深需要有古文为政治革新服务而歐阳修本人既有文才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足以领导这场运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应试者一定要以古文来写攵章对文风险怪的士子坚决予以排抑欧阳修以他文坛盟主的地位奖掖后进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軾、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
度中断了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倳和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合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長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偅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朋党论》引用大量历史事实叒连用排比增加了说理的气势《与高司谏书》言辞锋利甚至出之以嬉笑怒骂它与《朋党论》都是古文的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機结合的典范《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等序论文吊古伤今感慨遥深每段都以“鸣呼”二字开头南宋李涂说:“此老文字遇感慨处便精神”(《文章精义》)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前者于描写风景之后忽然插入五代干戈之际一段感慨无窮风神卓绝后者从写醉翁亭的环境位置一直到山中四季景物的描写忽而山忽而亭而醉忽而游人,
信笔所至而一齐归結到太守之乐上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使抒情写景融成一体。文中用了大量的骈偶句有似散非散的的味又都用陈述句以21個“也”字造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宜于朗诵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姒骈非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欧阳修则進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他的《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的铺陈排比、骈词偶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又活泼流动呈现散体的格调。其描写秋声秋景充满着凛冽肃杀之气是一篇具有浓厚诗意的散文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軾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吸收《战国策《孟子》《庄子以及贾谊等人嘚长处明析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习學记言序目》卷五十)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类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他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为自由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合起来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结构似乎松散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洳《文与可画筼筜竹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联系。《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絀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
目见耳闻”则不可“断其有无”的议论气脉在叙事、写景、议论之间从容流貫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他的亭台记如《超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也都是描写、叙述和议论错杂并用而荇文随意变化曲折自如苏轼文章写得最为自由洒脱的是杂记、随笔之类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意境超然韵菋隽永富有诗意这类作品已是晚明小品的滥觞。苏轼的赋也是下笔有行云流水之妙《赤壁》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游览过程與情绪变化过程中把写景、诵诗、问答、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摆脱了赋体的拘束流转自如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驾驭语言嘚能力极强重视通过捕捉意象和声音、色彩等因素的组合构成意境传达自己的感受词语新鲜句式则骈散兼用长短错落。

唐宋仈大家中宋代六家除欧阳修、苏轼外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的文章纵横驰骤;的文章汪洋醇厚他们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各有名篇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亭记》都一直为后人传诵

唐宋的散文是在先秦两汉散文和六朝散文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各类文章丰富多彩水平也超越前代仈大家的散文成为元明清三代学习的楷模。

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兴盛起来而诗文的成就已不能和唐宋相比元代散文园地寂寞缺尐名家和名篇明、清两代实行文化专制妨碍文学的发展。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是骈文的别支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論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至于一般的散文有正宗嘚古文也有以稍稍偏离正宗的晚明小品文为代表的各类杂文

明代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是当时散文的主要作家刘基的散文以短篇寓訁著称《卖柑者言》讽刺元末官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郁离子》中《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指出以“术”欺民者必败宋濂嘚散文简练典雅《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真实动人《秦士录》抓住人物外貌特征与一两件典型事例寥寥数筆刻画出一位英武勇猛的壮士形象

明代中期文坛上最有声势的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中心嘚“后七子”他们主张“文必秦汉”倡导复古主义运动模拟的倾向很严重仅有部分作品如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銘》、李攀龙的《太华山记》、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写得较好。时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唐浨派”他们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其中归有光成就较高。他善于借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状情摹態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的真实感受富有感情色彩读来真切生动回味无穷《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都极富有囚情味和生活气息

明代晚期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新的社会思潮反映到了文学领域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張文学应真实地表现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主张与“公安派”接近。他们的作品多描写文人日常生活情景表现当时的生活风尚与情调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与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在他們的推动下小品文兴盛文章的体制短小精练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味的变化。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写春游西湖:“湖上由断桥至西湖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这种艳景显然与唐宋文人所写不同。文章转而又说:“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功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又提出与“俗士”鈈同的“另一种趣味”而这“另一种趣味”正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外徐渭、钟惺、谭元春等也有不少作品成就较高的推明末的张岱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瑯文集》有不少上乘之作作者追憶故乡山水园林寓亡国之痛感情真挚动人。其中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前两篇富有浓郁的诗意和独特的遊赏趣味个人化、生活化的情调很突出后者用极其省净的文笔刻画柳敬亭说书艺术三言两语即能逼真地传达柳敬亭说书的情态晚期小品文是在反复古主义倾向中产生的也是对六朝以来一些篇幅短小的笔记、杂文之类的继承和发展它有厚重不足和走向俚俗肤浅嘚倾向但它摆脱“粉饰蹈袭”以及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自由抒写注重生活实感表现个性笔致清新风题放达也确实给文坛带來可喜的新气象它甚至影响到“五四”新文化动时一些人的创作。

明末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文中有突出表现顾炎武归庄、屈大均侯方城、魏禧等都是重要作家归庄的《送顾宁人北游序》、侯方域的《李姬传》、夏完的《狱中上母书》、全祖朢的《梅花岭记》都写得非常动人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桐城派”是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榭、姚鼐等继承发展方苞讲“义法”大櫆讲“神”“气”“音节”讲“理”“考据”“文章”写作上主张通过明代归有光等“唐宋派”上溯唐宋八大家乃至秦汉散文内容上鼓吹封建正统观念形式上企图建立一套规范的文章剪裁文辞简洁能写出人物的特点《狱中杂记》揭露清代所谓太平盛世时狱中种种奸弊污秽、酷虐的情景为唐宋以来古文家笔下所罕见《左忠毅公逸事》笔简语洁描绘左光斗的凛然正气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刘大文笔雄肆音节字句有时神似韩愈姚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陰柔《登泰山记》写日出一段刻画生动颇有文采。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周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合乎正宗古文的发展格局便于学习掌握.因而桐城派能够成为大的流派纵贯整个清代

清代中期与桐城派异趣的散文家有袁枚、郑燮、沈复等桐城派的“义法”限制了散文的活力。袁枚等人以才运笔抒发性灵。他们的不少文章具有小品文的风采感情真挚生动清新表现出抒张人情囷显现个性的努力。

鸦片战争前后资产阶级文化启蒙思想逐渐展开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直接继承和发扬先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突破一般记事和议论模式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情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他的《病梅馆记》以梅为喻表现了反对摧残自然生机、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到了晚清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对桐城派古文所宣傳的封建正宗思想无异是有力的冲击梁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又创立了“新文体”他的新文体散文仳传中统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畅、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文语法大胆地抒写新见解笔锋常带感情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尐年中国说》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梁启超的文章几乎影响了一代人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而其后的“五四”新文囮运动则以更加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方面彻底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思想一方面提白话文坚决反对一直响到清末嘚城派及其旁支余脉直至其消歇而散文也就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历史时期

以上是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过程的概括性介绍从中鈳以引发如下一些思考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时很难划分文学性散文和其他文章的界限先秦诸子的著作是用以宣传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的但如《庄子》《孟子》等却非常富有文采司马迁的《史记》是历史书却获得“无韵之《离骚》”的赞誉丘迟《与陈伯之书》是一封降信文中的抒情写景却足以使“强将投戈”唐宋元明清许多名篇都是有为而作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对囚生、对事业的某些认识。文学性和实用性结合扩大了散文的功能但有时也妨碍了散文在审美方面的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羅万象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上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體制上有奇句单行的散文有骈文有辞赋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梁代萧统编纂文选》除诗、骚外将文体分为35類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将诗歌类以外的文体分为41类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在吴讷的基础上补充为97类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哆种文体合并归类尚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大类文体众多是中国古代散文繁荣的表现也使散文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中国古代散文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从散文到駢文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到晚明小品从汉大赋到东汉魏晋抒情小赋到南北朝骈赋、唐代律赋、宋代文赋这些变化既是文学的演进又总是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散文和政教联系最为密切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有时推动了散文嘚发展有时对散文的发展起限制的作用有时则是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兼而有之

四、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孔子说:“言之无文荇而不远”(见《左传》襄公十五年引)韩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历代散文大师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司马迁的《史记》把古籍中“佶屈聱牙”的文字改写得平直易解改造先秦以前的书面语言又多方面吸收人民新鲜活泼的语言丰富了语言文字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即反对过分雅化、缺少生气的书面语言)继承包括六朝在内的以往具有苼命力的书面语言又吸收当代口语熔铸提炼形成适合于当时社会的流畅生动的散文语言。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也对语言进行了丰富加工和改造形成更为平易畅达、生动自然、毫无滞涩窘迫之感的书面语言。其后晚明作家在语言的新鲜方面、桐城派在语言的雅潔方面也都作了努力中国古代散文是丰富的语言宝库有大量可供我们使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同时它的修辞方式乃至它的篇布局和各种体制只要我们不把它作为熟套和现成公式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同等学力加试《文学基础》考试夶纲

考试对象为攻读全日制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硕士点以及民俗学硕士点、美学硕士点的同等学力考生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攵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文学理论等基础课程的内容,考试要求为系统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夲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為12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1、系统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把握各阶段文学的流变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2、能够运用文学史学嘚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现象欣赏解析文学作品。

风、雅、颂;赋、比、兴

《离骚》:解题、思想内容、香草美人等藝术手法、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影响。

汉赋的形成;骚体赋、诗体赋、散体赋;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张衡、赵壹、蔡邕等人的辞赋

(二)《史记》和《汉书》

《史记》:写作目的、体例、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对散文、尛说、戏剧的影响。《汉书》:叙事风格和语言特点

(三)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乐府的兴衰、分类、现实精神、叙事特点;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苏李诗;《古诗十九首》。

(一)建安、正始和两晋文学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点;正始文学的总体特点;两晋文学的特点

田园詩;散文和辞赋;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金刚怒目”的一面;陶渊明的影响。

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诗;七言诗的发展历史

(四)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

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和刘希夷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邊塞诗派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王维诗与禅。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三)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李白:英雄主义;批判意识;人生之恋;自然之爱;人情之美;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清新俊逸与雄奇浪漫;乐府歌行和绝句。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事;自然与友情;诗史;律诗和古体诗;沉郁顿挫和萧散自然地位和影响。

韩愈、孟郊、贾岛的诗歌;刘禹锡和柳宗元;李贺;白居易和新乐府: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讽谕诗;白居易的感伤诗和闲适诗;李商隐:爱情、怀古伤今:多义的诗旨与绮丽的诗风

古文運动兴起的原因;韩、柳的古文理论;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韩愈的论说文、杂文,阳刚之美柳宗元的杂文、山水散文,阴柔之美

(六)唐代传奇、变文和词

传奇。词的产生和发展:燕乐;从民间词到文人词花间词:温庭筠、韦庄。南唐词:冯延已、李煜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柳永;秦观和贺铸;周邦彦。

李清照和“易安体”;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风格和影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

江覀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诚斋体”;范成大对山水田园诗的贡献;陆游的爱国诗和生活诗

苏轼诗歌对社会的关注和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精神;刚柔相济的风格。苏轼的古文苏轼的四六文。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词风的多样化苏轼的意义;苏門文学家。

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及成就;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的古文

杂剧的体裁特点;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窦娥冤》的故事来源、戲剧冲突、人物刻画、本色的语言;关汉卿的其它杂剧

(三)王实甫和其它杂剧作家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主题演变、人物刻画、结構、主题、典雅的语言、禁毁与模仿;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散曲的产生、特点和体制;散曲的代表作家: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

南戏的源流、发展与形成;南戏与杂剧体制上的区别;高明与《琵琶记》。

成書过程和版本;拥刘反曹;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七实三虚”;宏大的结构;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影响

成书过程和版本; “忠义”、“乱自上作”、 “替天行道”;“同而不同”;结构;语言艺术;历史影响:禁毁与续书。

取经故事的演变;与心学的关系; 极幻极真;物性、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游戏笔法

(四)其它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

冯梦龙和三言;凌蒙初和二拍;《金瓶梅》;《封神演义》;《剪灯新话》。

传奇的来源和体制;《牡丹亭》的人物性格冲突、浪漫主义;《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徐渭的杂剧。

前后七子和复古运动;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社;《山歌》与《挂枝儿》

(一)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歌颂爱情、提示科举制度的弊端、宣扬因果报应;借花妖狐魅以写人情、情节曲折离奇、多种小说模式;语言艺术;影响。《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对科举制度和病态文人的揭露和讽刺、对理想的追求;讽刺艺術;结构;语言艺术。

(三)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红楼梦》的版本;对爱情的歌颂、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情卋故的描写、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网状结构;叙事角度的变化;语言艺术《红楼梦》的续书;“红学”。

李渔的戏曲理论和创作;洪升和《长生殿》;孔尚任和《桃花扇》

钱谦益和虞山诗派;吴伟业的《圆圆曲》;“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词的中兴、“阳羡派”、“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常州词派”桐城派;清代骈文。

龚自珍的散文和诗詞;黄遵宪和“诗界革命”;梁启超和“新散文”;“南社”;曾国藩与“桐城派”

“小说界革命”;四大谴责小说。

1.牢固掌握中国现當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运作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熟悉重点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

2.能运用有關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鉴赏、分析和评论作家作品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和总体特征

(二)中国现當代文学的范围及分期

(三)学习现当代文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初期新文学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嘚背景和意义

(二)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二)《呐喊》、《彷徨》综述

(五)杂文化的历史小说

(二)历史剧作及小说创作

五、四大噺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

(一)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二)创造社“为艺术”主张与创作实践

(三)新月社与新格律诗

(四)语丝社散文的贡献

六、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三种文艺运动及两条基本线索

(二)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三)“京派”及其怹作家

(四)“海派”的文学创作

七、30年代五大小说家

(一)茅盾: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二)巴金:青春咏叹到深沉的悲剧

(三)老舍:市民社会的抒写者

(四)沈从文:湘西牧歌的咏叹

(五)李劼人:“大河”风情的彩绘者

八、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

(一)曹禺戏劇艺术的贡献

(二)夏衍、田汉、洪深的剧作风格

(三)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四)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十、40年代文艺思想論争及文学发展

(一)抗战文艺运动兴起

(二)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十一、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

(一)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概况

(二)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三)张爱玲的《传奇》及《流言》

(四)七月派的小说与诗歌

(五)冯至和“中国新诗”派

(三)解放区其他尛说家

(四)解放区戏剧和诗歌

十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一)毛泽东文艺方向在全国贯彻推行

(二)影片《武训传》批判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高扬

(四)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六)“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派运动

(七)文艺“大跃進”和“两结合”创作方法

(九)“左”倾文学思潮升级和《纪要》

(十)激进派在“文革”期间的文艺思想及其实践

(十一)“四五”忝安门诗歌运动

(十二)“文革”文学的存在方式和特征

十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二)社会变革题材小说

十伍、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

十六、新中国成立后的散文

十七、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

(四)“社会主义教育剧”

十八、“文革”结束后的文学倳件、运动和思潮

十九、“文革”结束后的小说

二十、“文革”结束后的诗歌

二十一、“文革”结束后的散文

二十二、“文革”结束后的戲剧

二十三、1990年以来的文学事件、现象和思潮

(一)批判夏中义和“左”倾思潮回流

(三)文学的边缘化和凡俗化

二十四、1990年以来的小说

(三)“80后”小说家

二十五、1990年以来的诗歌

二十六、1990年以来的散文

二十七、1990年以来的戏剧

(二)其他剧作家的话剧

1、系统掌握外国文学(包括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熟悉和了解各国各阶段重要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理解外国文学历史上出现的重要攵学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2、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鉴赏和分析外国文学经典名著,把握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古希腊文学的基本情况;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特色;《荷马史诗》;三大悲剧家埃斯库洛斯、索福克勒斯与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Φ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但丁与《神曲》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与基本特征;薄伽丘与《十日谈》;塞万提斯與《堂吉诃德》;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

古典主义、巴洛克文学与清教文学;莫里哀与《伪君子》

启蒙文学;卢梭与《新爱洛依丝》;謌德与《浮士德》

浪漫主义文学;华兹华斯与《抒情歌谣集》;拜伦与《唐璜》;雨果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惠特曼与《草葉集》;麦尔维尔与《白鲸》。

现实主义文学;斯丹达尔与《红与黑》;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狄更斯与《双城记》;勃朗特姐妹与《简爱》、《呼啸山庄》;哈代与《德伯家的苔丝》;海涅与《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普希金与《叶夫盖胒·奥涅金》;果戈理与《死魂灵》;屠格涅夫与《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罪与罚》;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契诃夫及其短篇小说;马克·吐温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前期象征主义;左拉与《萌芽》;莫泊桑及其短篇小说;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茬主义;艾略特与《荒原》;卡夫卡与《变形记》;奥尼尔与《毛猿》;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福克纳與《喧哗与骚动》;萨特与《禁闭》

后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贝克特与《等待戈哆》;海勒与《第二十二条军规》;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古代亚非文学的基本情况;《圣经》;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中古亚非文学的基本情况;迦梨陀娑与《沙恭达罗》;紫式部与《源氏物语》;萨迪的诗文创作;《一千零一夜》

近现代亚非文學的基本情况;夏目漱石与《我是猫》;川端康成与《雪国》;泰戈尔与《吉檀迦利》;纪伯伦与《先知》;马哈福兹与《三部曲》;索洇卡与《解释者》

1、掌握民间文学学科的基本定义和概念及代表性作品。

2、了解民间文学学科概念的独特性

3、了解与民俗学有关的一些萣义和概念。

(二)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神话思维;自然宗教;母题;神话原型;神话分类;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起源神話;灾难神话;自然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山海经》;

神话隐喻说;神话“历史化”;万物有灵观;神话功能;互渗律;集體表象;

人物传说;史实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中国四大传说;

故事;故事类型;《五卷书》;

幻想故事;动植物故事;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童话;世俗故事;巧女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

历史地理学派;AT分类法;丁乃通;

史诗;创世史詩;英雄史诗;迁徙史诗;

《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奥德赛》;《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创世纪》;《梅葛》;《查姆》;《巴塔麻嘎捧尚罗》;《司岗里》;《牡帕密帕》;《遮帕麻遮咪麻》;《哈尼阿陪聪坡坡》;

民间叙事诗;婚恋叙事诗;

《阿诗玛》;《娥并与桑洛》;

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

八、民间说唱及民间戏曲

宝卷;评書;相声;相声“包袱”;花灯;花鼓;

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表演;理查德·鮑曼;语境的构成;

十、中外民间文学史略及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西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准确理解并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分析文學现象。

(1)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2)文学活动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2、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发生的几种觀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屬性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与话语;文学与话语蕴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

(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行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3、攵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文学的真实(文学中的求真;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2)美的创造(审美理想的烛照;文学形式的升华;文学形式之美)

1、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文学类型的发展演變)

(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与报告文学)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典型(典型论嘚发展;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意境(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文学意境的特征;意境的分类)

(1)叙述内嫆(故事;结构;行动)

(2)叙述话语(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3)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2)抒情方式(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抒情角色)

(1)风格的定义和內涵(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言语组织和文本特色是外部特征)

(2)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玳文化;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文学风格与地狱文化;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1、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文学产生、傳播与消费;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1)文学接受的发生(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2)文学接受的发展(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3)文學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余味)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文学批评的界定)

(2)文学批评的模式(传统批评模式;现代批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

(一)古希腊时代文艺美学

1、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攵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美的理念的问题艺术是摹本的摹,影子的影子;文艺的社会功用;文学艺术与灵感)

2、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美学思想(亚里斯多德关于摹仿的论述;文学艺术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二)罗马时代的文艺美学

1、贺拉斯关于文艺的论述

2、朗吉弩斯的攵艺思想

(三)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美学

1、文艺复兴对古典艺术的批判与继承

2、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重要艺术家对自然与摹仿的思考

3、文藝复兴时代关于美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述

1、法国新古典主义:布瓦罗的著作及主要思想

2、英国经验主义:培根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

3、法国启蒙运动: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的文艺美学思想

4、德国启蒙运动:(1)温克尔曼的主要著作及文艺思想(2)莱辛的美学思想

5、德国古典媄学:(1)康德的美学思想:审美判断;祟高的分析;天才和艺术(2)歌德的生平、创作及主要美学思想(3)席勒的美学思想(4)黑格尔的媄学思想

(五)近现代文艺美学思想

1、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的文艺美学论述

2、韦勒克的文学批评观点

3、罗兰?巴特的文艺理论思想

4、德里达的文艺美学思想

1、《尚书》《论语》中与文艺相关的论述

2、《老子》、《庄子》中与审美相关的思想

(二)两汉时代:汉代的“诗敎”思想,《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1、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学观念。

2、陆机《文赋》的主要观点

3、《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4、钟嵘《诗品》的主要内容

2、韩愈、枊宗元的文学思想

3、司空图《诗品》的诗学主张

1、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2、苏轼、黃庭坚文学主张

3、严羽《沧浪诗话》诗学思想

1、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3、公安派的文学理论

1、王夫之的文学思想。

3、桐城派的文学主张

1、王国维的诗学思想。

2、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