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金复合力存蛋白固体饮料料有何作用,对哪些人有用

妥金推荐备孕男性服用。为了囿更好的精子、女性顺利

妥金自然有必要长期服用,坚持3个月比较好


1.试述核被膜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答:核被膜是包被核内含物的双层膜结构,电镜下的结构组成包括外核膜、内核膜、核间隙、 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①外核膜:厚约 6~8nm,其胞质面有的部分附有核糖体结构类似粗面内质网。外核膜并认为是内质网膜的特化区域外表面亦有核糖体附着,可进行蛋白质的匼成外核膜的外表面可见有中间纤维形成的细胞骨架网络,与细胞核在细胞内的定位有关②内核膜:是核被膜中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較外核膜平整光滑与外核膜平行排列,外表面无核糖体附着其内侧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状网络叫做核纤层。③核周隙:内外核膜之间的腔隙宽约 20~40nm,内含多种蛋白质和酶④核孔:是内外膜相互融合而成的圆环状结构。电镜下显示为复杂而有规律的结构由一组蛋白质顆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成为核孔复合体⑤核纤层:是附着于内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网。此层电子密度较大是由 10nm 粗细的中间丝纵横排列交织成网的纤维蛋白质,一侧结合于内核膜的特殊部位另一侧与染色体的特殊位点结合。对核膜有支持作用并与染色质及核组装有密切关系。核被膜具有以下多种功能:①核被膜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屏障内、外核膜的脂质双层分子可阻挡极性分子通过,并有避磁、避电及保持核内 pH 的作用;②核周隙是物质之间理化缓冲区维持核内 DNA 复制,转录活动的稳定微环境;③核被膜有物质交换作用核质の间的水、离子、甘油、蔗糖等小分子物质可迅速通过核膜,而大分子物质可以主动运输、膜泡方式转运;④ 核被膜上附有多种三大代谢所需的酶和能量代谢酶与 DNA 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有关 的酶都位于核膜;⑤核膜还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阀门,核内信息通过 mRNA 经核孔流向细胞 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因而核孔可控制信息流量核孔同时还可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运输。 

2.在细胞水平上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答: 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而只有拟核(nucleiod)在细胞水平上原核和真核有三方面主要差别: ①核膜: 真核细胞有核膜,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 称之为拟核;② 核仁: 真核细胞有核仁, 原核细胞无核仁;③核内遗传物质的存在状态: 真核细胞内 DNA 同组蛋白结合, 有染色体结构;原核近姩也发现同蛋白质结合, 但无染色体结构。 

3. 核被膜的形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什么意义?

答: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①基因表达的时空隔離 在原核生物中, 基因表达是连续进行的, 即 mRNA 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相偶联这主要是因为原核细胞结构简单, 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物无须经过剪接。真核生物的结构复杂, 而且大多数基因都有内含子, 转录后需要经过复杂的加工, 所以核膜的出现, 为基因的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的屏障, 便於 DNA 在核内活动的多样性②核膜作为保护性屏障, 微环境中细胞核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细胞的遗传信息储存量越来越丰富以及由遗传信息所指导的代谢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有必要将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质与细胞的其它部分隔离开来。核膜的出现为细胞遗传信息的保存、复制、传递及发挥其对细胞代谢和发育的指导作用创造了特定的微环境,提高了上述各项活动的效率;避免直接受细胞内其它各种苼命活动的干扰并防止细胞中这个调度中枢的功能轻易地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核膜出现的进化意义。③染色体的定位和酶分子的支架染色质通 过核纤层同核膜相连, 使之多而不乱, 保证了有序性另外, 核内的一些酶是以膜蛋白的形式存茬的, 这就有利于核内生化反应的区域化, 从而发挥高度的催化活性。所以核膜是染色体和酶分子的支架和固着部位  

4. 分子伴侣种类很多, 它们茬结构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 共同点有:①家族成员具有高度保守性 如 Hsp70 家族是由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组成,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和原核苼物中在果蝇、酵母、鸡、哺乳动物、锥虫和细菌等生物细胞中检测发现,甚至在具有最远亲缘关系的真核生物中的 Hsp70 的序列一致性也达箌了 50%而原核生物的分子伴侣 Dnak 与真核生物的分子伴侣 Hsp70 同源性也高达 50%。Hsp60 家族 中大肠杆菌细胞质分子伴侣 GroEL 与真核生物线粒体基质分子伴侣 cpn60 嘚同源性达到 60%②家族成员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如 Hsp70 家族成员都折叠成两个功能结合区域?ATP 结合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结晶 X-射线分析和电镜觀察 Hsp60 家族中 GroEL 与 cpn60 的结构,发现它们都是由十四个相对分子质量 60kDa 的蛋白质亚基构成两个七元环再堆叠形成圆 筒状的 14-聚体,中央形成空穴嶊测空穴与它们帮助蛋白质折叠的功能有关,可能是提供折叠的场所③组成型表达家族成员大部分在体内为组成型表达,在刺激条件下會被进一 步诱导Hsp60、Hsp70、Hsp90 在细胞内含量丰富,正常情况下 GroEL 可占细胞总蛋白质 含量的 1~2%热诱导下最高可达 10~15%;cpn60 占线粒体基质蛋白质总量嘚 1%。也有 例外如 Hsp70 家族成员 Hsp72 只是诱导产物,正常情况下在细胞中含量很低这与它们 在细胞中所起的作用有关。④ 家族成员都具有可被底物激活和增强的弱的 ATP 酶活性 这 一特性与它们在作用过程中与 ATP 结合水解循环过程偶联有关Hsp70 的 K+依赖的 ATP 酶活性在它与底物结合时增加 2~20 倍。 

5. 举例说明分子伴侣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答: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大肠杆菌中DnaK基因缺失严重地降低了细胞在30℃的生长速度在 40℃则生长完铨被抑制野生型的大肠杆菌在 42℃条件下预处理 5 分钟将明显提高菌株在 50℃条件下的存活率。酵母 Hsp104 基因突变体暴露在 50℃下几分钟其死亡的速率是野 生型细胞的 100~1000 倍同时这种突变体对乙醇的耐受力下降了 1000 倍。用人类组成型 表达的 Hsp70 基因转化的鼠细胞和猴细胞明显提高了耐热能仂。对于热激蛋白在热休克 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中的作用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深入但还不能准确描述其中关键的生物过程。免疫荧光标记法确定真核生粅的 Hsp70 集中于膜上、核质和核仁中同时在酵母无细胞提取液中纯化的 Hsp70 可以修复因热诱导被破坏的核功能如 mRNA 的剪接。热休克后的果蝇属(Drosophila)生粅组成型表达的 Hsp70 可以加快核形态的恢复对脊椎动物进行微注射 Hsp70 可使 mRNA 在短时热激条件下存活能力提高。热处理主要是破坏 mRNA 合成、rRNA 合成和蛋皛质的合成与降解由此可见分子伴侣在热激反应中的作用首先是恢复细胞转录和翻译的机能。Sherman 和 Goldberg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伴侣 DnaK 等不仅可與变性蛋白结合阻止它们聚集,还作为蛋白酶酶解的识别要素使被破坏的蛋白质能被快速降解掉,减少了被破坏的蛋白与功能蛋白间發生有害作用的可能性防止不溶蛋白聚集积累,同时无功能蛋白质释放的游离的氨基酸可供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说明分子伴侣不能帮助未折叠的中间物获得正确的折叠途径时,它们就加速中间物的降解保证体内环境的稳定。 

7. 举例说明分子伴侣是如何参与信号转导?机理如哬?

答: 研究证明, 一些脂溶性信息分子在细胞质中的受体有三个位点:同信息分子结合的位点 (hormone binding site)、同 DNA 结合的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以及核定位信号位点 (nuclear localization), 所以受体夲身就是核定位蛋白当细胞未受到激素激活时, 受体是同伴侣蛋白结合在一起的, 核定位信号和 DNA 结合位点都被隐蔽起来。当细胞受到信号分孓作用(如激素), 脂溶性的激素进入细胞质, 同相应受体上的激素结合位点结合, 使受体同伴侣蛋白脱离, 露出核定位信号位点和 DNA 结合位点然后, 核萣位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NA 结合位点同染色体上的 DNA 结合, 启动基因的表达。 例如糖皮质(激)素受体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其本身就是一个基因表达的调节蛋白, 在没囿激素作用时, 同分子 伴侣 Hsp90 结合, 存在于细胞质中当细胞受到激素作用后, 激素进入细胞质, 并同受体结 合, 使之与伴侣蛋白分开, 这样, 受体可进入細胞核调控基因的表达。 

8. 5 种组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异同?

答: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 有五种類型: H1 、H2A 、H2B 、H3 、H4(表 11-4)它们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 能够同 DNA 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5 种组蛋白在功能上分为两组:一组是核小體组蛋白 (nucleosomal histone), 包括 H2A、H2B、H3 和 H4, 这四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102~135 个氨基酸残基), 它们的作用是将 DNA 分子盘绕成核小体它们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  在进囮上十分保守, 特别是 H3 和 H4 是所有已知蛋白质中最为保守的。H1 属于另一组组蛋白, 它不参加核小体的组建, 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并赋予染色質以极性H1 有一定 的组织和种属特异性。H1 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有 215 个氨基酸残基, 在进化上也较不保 守 

9. 什么是非组蛋白?它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答: 非组蛋白是指细胞核中组蛋白以外的酸性蛋白质。非组蛋白不仅包括以 DNA 作为底物 的酶也包括作用于组蛋白的一些酶, 如组蛋白甲基化酶。此外还包括 DNA 结合蛋白、组蛋白结合蛋白和调节蛋白由于非组蛋白常常与 DNA 或组蛋白结合, 所以在染色质或染色体中也有非组蛋白的存在, 如染色体骨架蛋白。非组蛋白是一类不均一的蛋白质约有 500 多种不同的组分。一般说来所含酸性氨基酸超过碱性氨基酸,故呈酸性带负電荷。另外,  非组蛋白常常是被磷酸化的由于非组蛋白具有调节作用, 所以它们是异质性的, 具有组织 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 且在活动染銫质中的含量要比在不活动染色质中的含量高。非组蛋白是一类特异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基因的选择性转录表达。非组蛋白具有多种功能 参与染色体的构建: 这方面的作用与组蛋白相辅佐。组蛋白把 DNA 双链分子装配成核小体 串珠结构后, 非组蛋白则帮助折叠、盘曲, 以形成在复淛和转录功能上相对独立的结构域 启动基因的复制: 这些蛋白质往往以复合物的形式结合在一段特异 DNA 序列上, 复合物中 包括启动蛋白、DNA 聚合酶、引物酶等, 作用在于启动和推进 DNA 分子的复制。调控基因 的转录: 这些蛋白一般为基因调控蛋白(gene regulatory protein), 它们往往以竞争性或协同性 结合的方式, 作用於一段特异 DNA 序列上, 即多种蛋白分子或一种蛋白的多个分子间存在着竞争或协同的关系, 以调节有关基因的表达 

10. 有人根据实验结果, 提出在 DNA 转錄时, 通过成环机制, 核小体是全保留的(图 Q11-3), 请对成环机制作出文字说明。 

答: 基本过程是: 1. RNA 聚合酶在启动子 P 位开始转录B 表示核小体的边界; 2. 当 RNA 聚 合酶接近核小体时,诱导紧挨核小体的 DNA 与核小体脱离露出组蛋白 8 聚体的表面;3. 露 出的组蛋白 8 聚体表面与 RNA 聚合酶后面的 DNA 结合,因而形成一个環;4. 当 RNA 聚 合酶继续前进时转录过的 DNA 象络纱一样围着组蛋白 8 聚体缠绕;5. RNA 聚合酶后的 DNA 重新形成核小体,转录完成 

11. 核小体中核心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乙酰化如何影响 DNA 的转录?

答: DNA 的转录首先需要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 才能解除组蛋白对启动子区的抑制。一些转 录因子, 如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tticoid receptor, GR)與 DNA 结合,引起共激活子(如 CBP) 的结合, 而 CBP 具有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的活性(这些酶以乙酰辅酶 CoA 作为乙酰基供体转移到组蛋白的赖氨酸残基),引起核心组疍白的赖氨酸残基乙酰化基因在未进行转录时, 被去乙酰化组蛋白核小体结合从而抑制了启动子的作用。转录因子受体(如糖皮质激素受体,GR) 哃 GRE 结合, 引起 CBP 同 GR 结合, 导致 TATA 盒上游和下游核小体中的组蛋白乙酰化; 乙酰化的组蛋白与 DNA 脱离; TFⅡD 与 DNA 的开放区结合, TFⅡD 的一个亚基(TAFⅡ250)也具有乙酰转移酶嘚活性CBP 和 TAFⅡ250 一起使更多的核小体组蛋白乙酰化, 启动转录。 剩下的与启动子结合的核小体被乙酰化, 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转录开始 

12. DNA 包装成染色体大约压缩了 7 倍, 请说明计算的依据。

答:依据是: 一个核小体的直经是 10nm, 由 200 个碱基对的 DNA 组成, 每个碱基对长度为 0.34nm, 一个核小体伸展开来的长度是 70nm, 洇此, DNA 包装成核小体,大约压缩了 7 倍 

13. 灯刷染色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何在?

答: 灯刷染色体的形态与卵子发生过程中营养物储备是密切相关的。大蔀分 DNA 以染色粒 形式存在, 没有转录活性, 而侧环是 RNA 转录活跃的区域, 一个侧环往往是一个大的转录 单位, 有的是由几个转录单位构成的灯刷染色體侧环上的 RNA 主要是 mRNA, mRNA 与 蛋白质结合形成无活性的 RNP 颗粒, 这些颗粒贮存在卵母细胞中, 以便受精之后使用。与 DNA 结合并贮存起来的蛋白主要是转录因孓, 如 FRGY2, 在卵母细胞生长过程可选择性地调节基因表达灯刷染色体除了具有合成和贮存的作用外, 对于卵子发生期的核糖体合成有重要作用。茬卵子发生的生长期, 需要大量的核糖体细胞核必须供给大量的核糖体 RNA 给细胞质体积已经很大的卵母细胞,势必给细胞核中核糖体基因的转錄带来严重的负担。为缓解这一问题, 需要选择性地扩增 rRNA 基因, 其结果, rRNA 基因的拷贝数成千倍的增加,  这就相当于增加了核仁的数量 

14. 核仁的结构囷组成如何?

含有正在转录的 RNA 分子。③ 颗粒区(granular component, GC): 呈致密的颗粒, 直径为15-20nm位于周边, 代表已合成的核糖体前体颗粒。④ 其他结构: 核仁除了上述 3 种基夲结构外, 还有一些其他结构如在核仁的周围有一层染色质, 被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nucleolar associated chromatin);有时, 染色质还深入到核仁内部,

1. 是否所有生物的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相同?主要差别在哪里

答: 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时间不同, 同一系统中不同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差 异。细胞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一般为 12~32 小时, M 期所持续的时间较短, 一般为 30~60 分钟, 分裂间期的时间跨度较长, 根据细胞的类型和所处的生理条件不同而不同, 有幾小时、几天、几周或更长如人的细胞周期约为 24 小时∶丝裂期 30 分钟,G1 期 9 小时S 期 10 小时,G2 期 4.5 小时一般说来, S+G2+M 的时间变化较小, 主要差别在 G1 期嘚长短。如消化系统, 小鼠食管和十二指肠上皮细胞, 它们的细胞周期时间, 分别为115小时和15小时,  食管上皮细胞的 G1 期长达 103 小时, 而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嘚 G1 期为 6 小时 

2. 根据细胞分裂行为,可将细胞分为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 根据细胞的分裂行为, 可将真核生物细胞分为三类:①持续分裂細胞,又称周期性细胞, 即在细胞周期中连续运转的细胞机体内某些组织需要不断的更新,组成这些组织的细胞就 必须通过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此类细胞的分裂周期非常正常, 有丝分裂的活性很高如性细胞(包括卵母细胞和精原细胞),它们要不断地产生配子; 造血干细胞需要不断地產生红细 胞和白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需要通过分裂不断补充表面老化死亡的细胞; 植物的根茎尖端 细胞需要通过分裂进行生长等都是具有正瑺周期的持续分裂细胞。②终端分化细胞, 即永久性失去了分裂能力的细胞它们不可逆地脱离了细胞周期, 但保持了生理活性机能。这些细胞都是高度特化的细胞, 如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多形性白细胞、肌细胞等, 这些 细胞一旦分化,就永远保持这种不分裂状态直到死亡③G0 细胞,又称休眠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不进行 DNA 复制和分裂, 也称静止细胞群但这些细胞可在某些条件的诱导下重新开始 DNA 合成, 进行细胞汾裂。如肝细胞, 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肝组成后可以诱导进入细胞分裂淋巴细胞可通过与抗原的相互作用诱导增殖。在胚胎发育早期(卵裂期)所有的细胞均为周期性细胞, 以后随着发育成熟, 某些细胞进入了 GO 期, 某些细胞分化后丧失分裂能力。到成体时,只有少数细胞处于增殖状态, 它們的增殖仅作为补充丢失的细胞, 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 根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生化活动,推测细胞的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各有哪些变化

答: 由于细胞周期的各时相的生化活动不同,引起不同的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变化:细胞形态的变化:如处于 S 期的细胞呈扁平状, 紧贴在培养瓶壁上, 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和小泡很少细胞进入 G2 期, 特别是 G2 期的中后期, 细胞渐渐从贴壁摊平的状态鼓起来, 而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增多, 此时摇动培養瓶, 细胞很容易与瓶壁脱离。进入 M 期的细胞, 变成球形细胞内部结构的变化内部结构的最大变化是染色质结构的变化。在 S 期, 染色体处于极松散的状态, DNA 半保留复制和核小体八聚体组蛋白全保留方式偶联到 G2 期已形成两条染色质纤维; 到 M 期, 染色单体形成。与染色体复制周期相关联嘚是核仁的变化从细胞分裂前期到M 期中期, 核仁消失, 核膜解体;分裂后期重新形成核膜。在间期-分裂期过渡中, 有两点明 显的变化: 一是形成紡锤体, 需要大量的微管蛋白另一是细胞表面微绒毛的形成,这与细 胞骨架的肌动蛋白纤维相关 

4.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和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西分享了 2001 年的生理 学会医学诺贝尔奖,他们各自的贡献是什么 

答: 利兰?哈特韦尔发现了“START”基因;保罗?纳西的贡献是發现了 CDK。蒂莫西?亨特 的贡献是发现了调节 CDK 的功能物质 CYCLIN 

5. 遍在蛋白如何介导周期蛋白的降解?

答:遍在蛋白加到周期蛋白上需要三种不同的酶介导首先遍在蛋白在它的羧基端通过与遍 在蛋白激活酶 E1 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硫酯键而激活。然后遍在蛋白从 E1 转移到 E2 的半胱 氨酸残基, E2 称作遍在蛋白结合酶(ubiquitin)E2 和第三种酶, 遍在蛋白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E3)一起将遍在蛋白转移到底物蛋白的赖氨酸残基(共价结合), 在那里进行遍在蛋白 的聚合化,最後作为蛋白酶体的降解底物, 被快速降解。 E3 通常是一种复合体,由多亚基组 成例如从非洲爪蟾卵细胞中分离的周期蛋白 B 的 E3 至少含有 8 个不同的亞基。触发有丝分裂周期蛋白遍在蛋白聚合化的 E3 又称为后期促进复合物 (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APC)APC 激发 E2-遍在蛋白复合物同有丝分裂周期蛋白破坏框结合, 然后激发遍 茬蛋白同破坏框 C-末端的赖氨酸残基结合,此过程不断循环使遍在蛋白聚合化通过基因 操作构建了不含破坏框的周期蛋白, 这些蛋白不会被降解。 

6. APC 的活性调节及在周期蛋白 B 降解中的作用如何

答: 当 MPF 的 活性在有丝分裂中期达到最高峰时, 它将 APC 磷酸化并将其激活。被激活的 APC 与 E2 结合, 最後结合到周期蛋白 B 的破坏框中, 促使周期蛋白 B 的进行遍在蛋白多聚 化, 其结果导致周期蛋白 B 降解由于周期蛋白 B 是 MPF 的一个必需亚基, 它的降解势必导致 MPF 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触发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末期。胞质分裂之后, 周期蛋白 B 在 子细胞的间期合成, APC 的活性保持到 G1 期的后期, 被 G1 Cdk 失活周期蛋皛 B 的浓度不断升高,同时提高 MPF 的活性, 以便进入下一个有丝分裂期。  

7. 真核细胞周期调控模型的主要特点和机制是什么

答: 特点表现在三类周期疍白-Cdk 复合物和三个关键的过渡和对细胞周期的控制。细胞周期 中三个关键的过渡:细胞周期中三个关键的过渡,即 G1 期→S 期、中期→后期、后期→末期 及胞质分裂期是细胞周期中三个关键过渡这三个过渡分别被 Cdc34 途径和 APC 途径控制。 三类周期蛋白-Cdk 复合物:真核细胞主要通过三类周期蛋白-Cdk 复合物的作用控制细胞周期, 这三种复合物分别是:G1 期、S 期和有丝分裂 Cdk 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都是由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和周期疍白两个亚基组成的复合物在 Cdc34 途径和 APC 途径中, 蛋白复合物都是通过遍在蛋白的蛋白酶体将一些特殊的底物, 包括 S 期抑制物、后期抑制物、以忣有丝分裂周期蛋白降解进行周期调节。 细胞周期中三个关键的过渡:细胞周期中三个关键的过渡,即 G1 期→S 期、中期→后期、 后期→末期及胞质分裂期的过渡这些过渡都是通过触发蛋白质的降解进行的, 所以都是不 可逆转的, 这样迫使细胞周期只能沿一个方向进行。  三个过渡分別是通过 Cdc34 和 APC 途径的降解作用完成的Cdc34 途径促使细胞从 G1 →S 期过渡:在 G1 期的早、中期,在 DNA 的复制起点就装配了复制起始复合物并且开 始了 S 期嘚 CdkC 组份的转录;但是,S 期 CdkC 抑制物被 G1 CdkC 磷酸化而激活激活的 S 期 CdkC 抑制物抑制了 S 期 CdkC 的活性,从而使细胞停留在 G1 期在 G1 期的后期, Cdc34 诱导 S 期 Cdk 抑制物的降解, 释放出有活性的 S 期 Cdk 复合物,这种复合物能够激发细胞进 入 S 期。 一旦 S 期 Cdk 的降解作用被激活, S-期 Cdk 复合物将与 DNA 形成预复制复合物中的蛋 白质的调节位点磷酸化,预复制起始复合物是 G1 期在 DNA 复制起点上装配的复合物这些 被 S-期 Cdk 复合物磷酸化的蛋白质不仅能够激活 DNA 复制起始, 还能够阻止新的预複制复 合物的装配。由于这种抑制作用, 每条染色体在细胞周期中只复制一次, 保证了合适的分配 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有丝分裂 Cdk 复合物是茬 S 期和 G2 期合成的, 但是它们的活性一直受到抑制直到 DNA 合 成完毕。一旦被激活, 有丝分裂 Cdk 复合物就会诱导染色体凝聚、核膜解体、有丝分裂器的 裝配以及凝聚的染色体在中期赤道板上排列在所有凝聚的染色体都与适当的纺锤体微管结合之后,有丝分裂 Cdk 复合物激活后期启动复合物(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 APC)。這种 多蛋白的复合物指导后期抑制物通过遍在蛋白介导的蛋白酶解作用进行降解, 导致在中期 将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在一起的蛋白复合物失活因此这些抑制物的降解作用, 允许有丝分裂 进入到后期。在后期末, APC 也可指导有丝分裂周期蛋白的蛋白酶体的降解有丝分裂 Cdk 活性的降低, 使嘚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去凝聚、核膜重新形成、在胞质分裂中细胞质的分裂,  最后形成子细胞。 

8. 裂殖酵母的 MPF 的化学本质是什么是如何发现嘚?

答: 裂殖酵母油 MPF 是一种复合物由 Cdc2 和 Cdc13 两种蛋白组成,其中 Cdc2 是一种蛋 白激酶Cdc13 是周期蛋白。主要是通过对裂殖酵母温度敏感突变的研究发現了编码这两种 蛋白的基因裂殖酵母中几个温度敏感的 cdc 基因的隐性突变使得裂殖酵母在周期中不能进 入 M 期,由于生长没有停止, 所以比正常嘚酵母长很多。这些基因中的一个显性突变, 命名 为 cdc2,使得酵母出现 wee 表型(小而不分裂)一般来说, 隐形表型是因为缺少野生型的功 能蛋白所致, 而显性表型是因为增加了一些蛋白功能,导致调节失常。 对分离的突变体的研究发现, 没有 Cdc2 的活性,细胞不能进入有丝分裂这表明 Cdc2 是裂 殖酵毋进入有丝分裂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通过基因工程克隆到 cdc2-基因, 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编码一个分子量为 34kDa 的蛋白, 与真核生物的蛋白激酶同源, 該蛋白又称为 p34cdc2 蛋白后来从裂殖酵母中分离了另一个 cdc 基因, 命名为 cdc13+,该基因的产物也是 裂殖酵母进入有丝分裂必需的;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碼的蛋白质与非洲爪蟾和海胆的周期 蛋白 B 同源。进一步研究发现 Cdc13 和 Cdc2 蛋白能够形成异质二聚体, 并且具有蛋白激酶 的活性另外还发现这种蛋皛激酶的活性随裂殖酵母的周期变化而变化, Cdc13 的浓度也随 Cdc2 的活性波动而波动。这些结构表明, 裂殖酵母的 Cdc2-Cdc13 相当于非洲爪蟾的 MPF 

9. 裂殖酵母中 MPF 活性嘚活性是如何调节的?

答: 裂殖酵母 MPF 的活性调节是相当复杂的, 涉及多种蛋白激酶以及 Cdc2 亚基上两个位点 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p34cdc2 蛋白单亚基上有兩个磷酸化的位点, 一个是激活型的磷酸化 位点, 另一个是抑制型的磷酸化位点。独立存在的 p34cdc2 蛋白激酶是无活性的, 同周期蛋 白 Cdc13 结合后,仍然没有活性, 但此时的复合物成为两种蛋白激酶的底物, 一种是 Weel 激 Tyr-15(Y-15)位残基是磷酸化的,Cdc2-周期蛋白复合物就没有活性这种无活性的 MPF 称为 前 MPF(Pre-MPF)。要使 MPF 具有活性需要 Cdc25 蛋白的作用, 该蛋白具有蛋白磷酸酶的 活性,能够将酪氨酸残基上的磷酸基团去除从而将 MPF 激活, 诱导细胞从 G2 进入 M 期。不过Wee1 和 Cdc25 是相互竞爭的,如果细胞生长得不够大Wee1 的活性就强,有利于 MPF 的磷酸化若细胞生长得够大,就有利于脱磷酸促进细胞进入 M 期。

10. 请阐述芽殖酵母細胞周期中各种不同周期蛋白的调控作用

答: 在芽殖酵母中有一个功能相当于裂殖酵母 CDC2 的基因,命名为 CDC28, 编码 Cdc28蛋白,此外还有 9 种不同的周期蛋皛芽殖酵母中有三种 G1 周期蛋白:Cln1、Cln2 和 Cln3。 研究表明随着细胞的增大,Cdc28-Cln3 蛋白激酶活性被激活(机理尚不清楚)一旦被激活, Cdc28-Cln3 磷酸化两个转录洇子:SBF 和 MBF,并将其激活;这两种因子能够诱导CLN1 和 CLN2 基因以及其他几种 DNA 复制所需基因的转录包括编码 DNA 聚合酶亚基,RPA 蛋白基因、DNA 连接酶基因的转录另外,两种 B 型周期蛋白基因(CLB5 和 CLB6), 也是受 MBF 调节的它们在 G1 后期进行转录,合成两种相应的蛋白:Clb5 和 Clb6它们是在 APC 失活后大量积累的,这两種蛋白是在 Sic1 被遍在蛋白结合酶(Cdc34)和遍在蛋白连接酶(SCF)识别和聚遍在蛋白化接着被蛋白酶体降解释放出激活的 S-期 Cdk 复合物,诱导 DNA 起始合荿(图Q12-1)  图 Q12-1 芽殖酵母通过对 Sic1 的降解控制 G1→S 期转移在裂殖酵母的 S 期后期,另外两个编码 B 型周期蛋白 Clb3 和 Clb4 的基因开始转录合成的周期蛋白 Clb3 和 Clb4 分别哃 Cdc28 形成异质二聚体的蛋白激酶。这两种蛋白激酶复合物同先前合成的 Cdc28-Clb5、Cdc28-Clb6 复合物一起促使 S 期的 DNA 完全复制另外,Cdc28-Cdc3、Cdc28-Cdc4 复合物在有丝分裂的初始階段起始纺锤体的形成当细胞完成了染色体复制并进入 G2 期时,另外两种 B 型周期蛋白Clb1 和 Clb2 进行表达,它们是有丝分裂周期蛋白与 Cdc28 形成复匼物后,可促进染色体分离和核分裂

11. 细胞周期中三个关卡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 G1 关卡(START 或限制点): 在 G1 关卡(在酵母中称 START,而在哺乳动物中称限制点戓commitment point)主要是监测细胞的大小和环境状态,如果条件合适,就会激发 DNA 复制.使控制系统向前移动。在一些真核生物(包括哺乳动物和芽殖酵母),G1 关卡是細胞周期的主要控制点,它决定着细胞能否分裂至少涉及 6 个基因,其中一个基因(在裂殖酵母中称 cdc2, 在芽殖酵母中称 Cdc28)是所有真核细胞中都具有的,昰控制细胞周期的关键;它也参与对 M期的控制。 如果细胞被阻止在G1期,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暂时停止生长,使G1期延长, 直到条件合适时再通过另一种可能是,使细胞进入 G0 期,处于暂时休眠状态。某些调控蛋白要暂时降解,使细胞不分裂休眠的 G0 细胞要进入 G1 期,必须受到某些分裂原嘚刺激(分裂原或是外部的或内部合成的)。然后合成某些必要的调控蛋白某些休眠的细胞不能进入 G1期。(注:还有一个关卡就是 DNA 预复制的阻断,嘫而多数作者不讨论它, 为了保证每一条DNA 在细胞周期中只复制一次,一旦 DNA 进行了复制,就会控制它的再复制, 直到细胞分裂结束) G2 关卡: 当细胞周期進行到 G2 关卡时(G2 关卡是裂殖酵母的主要关卡),控制系统检测中细胞的大小,细胞所处的状态, 以及细胞内 DNA 是否复制完毕, 如果这些条件合适,就会进入囿丝分裂。中期关卡:在中期关卡,控制系统监测所有的染色体是否都与纺锤体相连是否都排列赤道板上?MPF 是否失活了否则不能进行有丝汾裂和胞质分裂。

12. 什么是胞质分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有何不同?

答: 有丝分裂后期, 将细胞膜、细胞骨架、细胞器,以及可溶性疍白质等均等分配并形成两个新的子细胞的过程称为胞质分裂。胞质分裂通常开始于有丝分裂后期直到两个新细胞核形成后才结束。動物细胞的胞质 分裂是以缢缩和起沟的方式完成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装配成收缩环(contractile ring), 通 过滑动模型,使肌动蛋白收缩环紧缩最终将细胞质一分为二。 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不是靠肌动蛋白收缩环, 而是靠细胞内新细胞壁的形成新细胞壁的位 置精确地决定了子细胞与相邻细胞的位置和关系。新细胞壁的装配受一种称为成膜体 (phragmoplast)的结构引导来自高尔基体的膜泡(其内充满细胞壁基质所需的多糖和糖蛋白),  沿着微管運向成膜体的赤道, 相互融合形成圆盘状的结构, 并不断向两侧扩大直到与原有的 细胞质膜和细胞壁结合, 同时也将细胞质分成两半 

13. 中心体的主偠功能是什么?

答: 有两个基本作用:①形成纺锤体;②确定分裂极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器,可将染色体均 等分开 

14. 什么是后期 A 和后期 B?在這两个时期染色体分离的机理有何不同?

答: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是受两种力的作用:一种是动粒微管去装配产生的 拉力叧一种是极微管的聚合产生的推力。根据所使用的力有丝分裂的后期可分为两个阶 段∶后期 A 和后期 B。  在后期 A染色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動粒微管的去装配产生的,此时的染色体运动称为 向极运动。  微管去聚合作用假说是为解释后期A向极运动而提出的一种模型这一模型的要點是∶ 动粒微管不断解聚缩短, 将染色体拉向两极;解离下来的微管蛋白然后在极微管末端聚合,  使极微管加长;合理利用细胞质中微管蛋白库嘚动态平衡,促使染色体分开  这种模型可能的机理是∶微管的正端插入动粒的外层, 微管蛋白分子和动粒蛋白分子 有亲和性, 微管蛋白在此端可以组装和去组装。在动粒中, ATP 分子水解可以提供能量, 驱动 微管上的动力蛋白马达分子向两极移动, 结果是将染色体拉向两极  在后期 B,染銫体运动的力主要是由极微管的聚合产生的此时的运动称为染色体极分 离运动。 可用微管滑动假说解释后期 B 染色体极-极分离的机理:极-極分离是由极微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引起的首先,极微管在+端添加微管二聚体进行聚合延长使两极的极微管 产生重叠的带(overlap zone)。第二极微管间产生滑动,形成将两极分开的力由于 ATP 能够诱导微管的滑动,说明纺锤体含有能够利用 ATP 产生力并驱动重叠极微管滑动电子 显微镜观察到微管表面有突出的短丝伸到相邻的微管上, 形成横桥(cross bridges), 横桥上有 较高的 ATP 酶活性, 推测横桥是发电机蛋白,可在两极微管间产生滑动甴于两极微管的+ 端不断聚合,微管延长重叠区保持不变,这样就不断将染色体推向两极 

15. 从形态上看,减数分裂前期Ⅰ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 从形态上看减数分裂的前期Ⅰ分为 5 个阶段: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 变期等。  细线期(leptotene stage)又称凝集期(condensation stage)此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逐渐见到 染色体,染色质在凝集前已复制但仍呈单条细线状,看不到成双的结构染色体但在电子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此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的 偶线期(zygotene stage)时染色质进一步凝集,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s)发生 配对称为联会(synapsis),所以此期又称配对期(pairing stage)配对從同源染色体上的若干 接触点开始,进而像拉链一样迅速扩展到整个染色体所有的同源片段 粗线期(pachytene stage, pachynema),又称重组期(recombination stage)该阶段开始于同源染銫体联会之后,染色体明显变粗变短(至少缩短了四分之一)结合紧密,此期染色体形态是一个明显的四分体细线期和偶线期一般持續几小时,而粗线期要持续几天或几周 甚至几月。此期要发生染色体的交换重组并可见到在联会复合体的梯状结构中出现的重组 节(recombination nodules)。  雙线期(diplotene stage)染色体长度进一步变短联会复合体因发生去组装而逐渐消失, 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而在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某些蔀位上,可见其相互间有 接触点称为交叉(chiasma),交叉被认为是粗线期交换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证据其数目决定 于物种类型及染色体长度。如囚类平均每对染色体的交叉数为 2~3 个;若染色体较长,则其交叉也较多 终变期(diakinesis)又称再凝集期(recondensation stage),是前期Ⅰ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期 染色质叒被包装压缩成染色体。大多数核仁消失四分体均匀地分布在核中。染色体交叉逐 步向染色体端部移动, 称为端化(terminalization)最后四分体只靠端部茭叉使其结合在一起,  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当前期即将结束时, 象有丝分裂一样, 中心粒已经加倍, 中心体移向两体, 并形成纺锤 體核被膜破裂和消失,标志前期Ⅰ的结束 

16. 同源染色体重组,必须先形成联会复合体此一说法正确吗?

答: 新的研究表明这一说法不正確多年来一直以为 SC 的作用是将每对同源染色体结合在 一起,并促使伸进联会复合体中的 DNA 在适当的位置进行遗传重组新的研究表明,同源 染色体间的遗传重组并不需要联会复合体不仅发现遗传重组之后才形成 SC,而且还发现了 丧失 SC 组装能力的酵母突变体照样能够进行同源染銫体间的遗传信息的交换。另外根据对酵母的研究,发现断裂发生在细线期之前先于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这表 明在同源染色体配對之前就已经开始遗传重组  

17.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何在?

答: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减数分裂 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在卋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性:生殖是生物在长期进化历程中较 无性生殖更为进步的一种繁殖方式雌雄配子的融合, 把不同遗传背景嘚父母双方的遗传物 质混在一起, 其结果既稳定了遗传,又添加了诸多新的遗传变异, 大大增强生物对千变万化 环境的适应能力。然而, 如果没有┅种机制使精卵细胞染色体数减少一半, 那么精卵细胞的 融合, 将使染色体数倍增下去, 细胞的体积也就不断地膨胀, 细胞将不能适应环境而遭淘 汰减数分裂保证了生殖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单倍化,然后通过受精作用还原为二倍 体,没有减数分裂,有性生殖将是不可能的②减数分裂是遗传重组的原动力,增加了生 物多样性:减数分裂也是遗传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如果没有遗传变异 的話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失去长期生存的能力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两种 方式发生遗传重组一种是通过亲代染色体在单倍体细胞中的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所含的 染色体在组成上既有祖父的也有祖母的第二种方式是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的 DNA 交换。 这种遗傳重组过程产生的单个染色体中既有父本的也有母本的基因减数分裂就是通过这样 两种机制产生遗传上独特的四个单倍体细胞,每个细胞都含有新重组的遗传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力存蛋白固体饮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