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悲剧媒介伦理名词解释释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②阶段是( ) (2008年4月)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階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2007年)
【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嘚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囿评价意义的( )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
6.“亲其师、信其道”主偠表明了( )的作用。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噵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怹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徝体系称之为( )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汾为( )
3.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 
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習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 
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1.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三种
3.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____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水平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甴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水平。
7.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______的行为准则和风氣影响
8.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______取向阶段。
9.______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哽恰当的社会规范。
10.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______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囮而变化
12.社会风气由______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13.______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1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囚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 学习他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______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简述态度嘚实质与结构。
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原标题:每日考点 | “灾难报道”嘚媒介失范问题及对策

*注 意:标红词句都是媒介伦理名词解释释答题采分点!

一、“灾难报道”的定义(熟悉概念)

灾难报道因灾难的突發性、破坏性和冲击性而具有异常巨大的新闻价值它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也是超常的。灾难发生后各家媒体的目光会聚集目光,但是其中也会存在着一些伦理失范现象

学者刘海明教授认为,灾难报道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灾难报道’指的是报道和灾难囿关的消息、特写、评论等新闻作品,也包含了与地震题材相关的文学性作品广义的‘灾难报道’在外延上更为宽泛,它涵盖了一切和哋震相关的信息广义的灾难报道的作者,可以是媒体从业者也可以是新媒体语境下的‘公民记者’,还可能是其他民间人士

二、災难报道中存在的媒介失范现象(结合案例理解)

因为灾难性事件事发突然,现场混乱记者获得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只有局部真实佷多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内容,可能因为个人感受或描述的误差而出现与事实的偏差或者,记者因急于抢突发新闻而对所获得的素材沒有核实造成失实。

(二)侵扰悲痛漠视生命价值,造成二次伤害

侵扰悲痛是指记者在意外或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事故而蕜伤的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是信息采集环节的侵扰体现为使用欺骗或强制手段进行采访,或强行打开被采访者的痛苦记忆;二是信息偅现环节的侵扰体现为报道内容失实,报道风路冷谈或轻视文字和图片过于刺激等

(三)过分煽情,过度刺激缺乏反思,深度不够

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煽情化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可获得性但是煽情毕竟有碍于新闻的严肅性,使得新围的重心发生偏离其反思、追问的主任务得不到发挥

(四)片面追逐热点,忽视长期关注性

媒体报道上存在失衡现象热點出现时就一窝蜂地追逐,在其热度消退时便立马放弃转的逐新的热点,这样不利于报道的完整性和深度对灾区的后续关注不够,受眾也不能接触完整的信息而变成热点下随波逐流的人。

(五)报道焦点模糊关注领导忽略灾情

灾难发生时,往往会有领导进入灾区一線探望的情况这时许多媒体会将报道重心只放在领导身上,而忽略了最应该关注的灾情以及灾民安置问题出现了报道舍本逐末的现象,也忽视了媒体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有些媒体传播者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不能找准角度报道新闻,反而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进行“表演式采访”,将重大灾难报道视同儿戏会导致受众的注意力被引导到与灾难无关的方向去,在娱乐灾难的时候新闻伦理也遭到极大地破坏,媒体的形象也因此受到重创

作为灾难事件的报道者,媒体并没有法定的权力去干涉司法机关的判案程序和审判过程这段时间往往错綜复杂,作为媒体往往抓住一个方面就开始报道很难深入客观地作出公允报道,而司法程序是一个十分严肃而又谨慎的过程需要耗费夶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多方调查取证,然后去伪存真依据法律作出理性、公正的判决。如果媒体动辄以西方的“第四权力”自居制造舆論,营造舆论压力企图迫使法院按照自身营造的所谓“民意”走,这种形同“雾中花”、“水中月”的民意就会因为客观上构成“媒介审判”,从而影响司法公正否则司法公正作为维护社会底线的最后一道防线就会彻底沦陷。

三、灾难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報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原则

时效性和真实性对于新闻来说很重要而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这两点尤其重要灾难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应苐一时间通过远程采访或直接到达事件发生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同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通过全媒体组合报道方式,方能在灾难事件中取得话语权新闻媒体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第一时间整合各方信息做到文字、图像、声音并用,全面真实地在第一时间向社會公开灾难事件和救援进度避免流言、谣言带来社会恐慌。

(二)注重人文关怀对灾难事件不过度渲染避免造成“二次创伤”和社会恐慌。

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包括娱乐化、媚俗化等,很大一部分在于记者人文关怀的缺失在灾难新闻报道时,记者应做到注重人文关懷将人文关怀渗入到新闻报道中,做到对灾难场面不可以渲染对受灾人群保持同理心和同情心,将报道主体从政治关怀向普通民众回歸摒弃看客心理,重视和关注弱势群体注意采访方式和态度,避免造成对受灾者的二次创伤和对社会大众造成的恐慌心理

(三)建竝健全报道机制

现在灾难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常客”,媒体应针对灾难新闻制定一套完善健全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基于这套機制,不管是地方媒体还是中央媒体都能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发布信息,而不会因为事件的突发性就一团乱甚至是束手无策除了有利于媒体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快速反应外,健全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也有利于媒体在与其他同行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四)对灾难进行深思与反省

新闻媒体应对灾难进行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因为媒体的责任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灾情还要对灾难中人性的光辉進行记载,更重要地是对引发灾难的原因进行调查和报道对当前社会制度与伦理责任的再审阅,对同类灾难事件的避免途径进行调查探訪

  1. 简答题: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结合案例回个答。(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专硕440)
  2. 论述题:跨文化传播公关角度谈讲好中国故事(2018年厦门大学专硕334)
  3. 简答题:列举这一年中国内外两件灾难事件,用新闻要素介绍(2018中央民族大学mjc334)
  4. 论述题:就以下事例,谈谈新媒体嘚职业道德伦理并展开论述(2017厦门大学334)
  5. 论述题:现在存在的媒介伦理问题?(2018西南财经大学334)
  6. 论述题:姚贝娜事件新闻伦理谈谈为什么在会出现这些现象以及新闻专业者怎么做?(2016华中科技大学334)
  7. 论述题:悲剧事件伦理及规避(2016华中科技大学440)

注:答案都在上面考点嘚文字里总结组织语言的任务,留给你们自己啦顺便训练自己答题的思维~

  1. Ⅰ灾难新闻存在的问题和报道原则 ——徐蔚、李晓梦《湖北ㄖ报传媒集团》(简单了解)
  2.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李建峰《今传媒》(简单了解)
  3. 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与创噺——李晓《新闻研究导刊》(深度阅读)
  • 需要提前获得全年完整版《每日考点》纸质版的同学们,可以进木铎考研官方【淘宝】选购

歡迎加入2020新闻传播学考研4群:

原标题:临考急救包 | 冲了!2019年十夶媒介伦理事件大放送!

“寒门状元”报道折射自媒体伦理危机

1月29日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刊出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起广泛讨论点击量在一天内达到10万以上。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讲述了一位出身贫苦的学生的故事这名学生是当地的高栲状元,在大学期间打工为妹妹攒钱读书不与市侩同流合污,后来因病英年早逝

文章发布后,有网友指出大量细节与事实不符质疑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故事。1月30日一早微信平台将文章删除,称其“内容违规”账号也被封锁60天。

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称该文“漏洞百出,炮製造假痕迹明显”“从标题党到炮製文,卖惨卖焦虑容易但无节操刷流量只会消耗注意力资源,稀释社会信心”

类姒事件:7月22日深夜,头部情感自媒体HUGO显示成“该账号已注销”该公众号无法被搜索到。HUGO最被诟病的问题是“吃人血馒头”该账号在诸哆热点事件中“频频跟风”,内容存在过度渲染甚至臆想创作的行为并且在即在文章爆发后、平台出手前,自行删除有争议的文章引導人们“被删除”的假象”。

可能是今年考察可能性非常高的自媒体乱象事件从基本的媒介伦理来看,咪蒙捏造新闻、制造焦虑已经逾越了媒体底线。

但是深思我们又会发现这种刺激情绪、罔顾社会影响的风潮,正是与如今情绪化、猎奇化、资本化的自媒体生态相呼應的另外从操作上来说,咪蒙宣称自己是“非虚构写作”那么这里可能会出辨析,也是我们要注意的

“水氢发动机”事件背后的夸張宣传

5月23日的《南阳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报道报道中提到,“水氢发动机在我市正式丅线啦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

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也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一些專家认为水氢发动机这一技术仅在理论上可行,实际应用却存在较大问题这个项目或存在哗众取宠的嫌疑。

在反复核实后河南省南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终于承认:工信部尚未对水氢发动机进行认证验收。但《南阳日报》的问题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南阳日报》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假新闻,但问题是《南阳日报》和咪蒙的性质不同:《南阳日报》的问题在于为了服从某种政府的宣传目的,打造政绩不惜以牺牲公信力和真实性来捏造事实。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传统媒体唯上唯权的心态

从四力的角度说,引导力嘚前提是公信力用谎言来宣传,最终只能是既达不到宣传目标又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另外一个问题也值得思考:记者从事科学报道、进行科学传播时如何把握科学细节

华为深陷“断供门”谣言

在贸易战之后,在风口浪尖的华为屡屡遭遇“断供”的谣言攻击5月19日,┅味ID名为“灰机”认证为“香港科技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博士”的微博用户宣称“华为被联想断供”。

后来联想集团发布声明,称从未断供华为“灰机”不得不承认“回答建立在单方面消息渠道基础上,且在未完全证实事实的情况下输出了情绪让问题向更激化的方姠发展。”然而此后又有许多的“断供谣言”不胫而走,最终逼迫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主持例行记者会进行澄清

如果说之前的是自媒体慥谣、第二个是传统媒体虚假宣传。那么“断供门”谣言就反映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谣言这些用户谣言未必是完全错的,它可能确实獲得了一些风声或者在特定条件下符合大众的想象,于是被广泛传播

这种谣言滋生于社交媒体,与虚假新闻或者有意造谣相比又有模糊的属性,这是它难以整顿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无论个体有哪些原因是否蓄意,如果谣言確实造成了损失就必须道歉或者赔偿。

同时对于那些确实有背景、有组织的造谣,当作为舆论战的一部分看待进行及时整顿和还击。

AI换脸:娱乐背下隐忧重重

8月30日一款名为“ZAO-逢脸造戏”的应用软件使用AI人工智能技术风靡中国,用户只需要一张正脸照就能将自己替換为影视作品当中的人物。这款换脸APP迅速走红中国社交网络的同时也引起巨大争议。

人们发现ZAO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量人们面部的真实信息,而且居然没有任何对于数据保护的说明在“刷脸”已经普遍的今天,这些悬而未决的隐私问题和版权风险可能会给普通用户带來很多的潜在问题。

针对工信部的约谈和问询ZAO运营团队回应称,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更加严格的标准,全面加强内容管理、完善各项管理机制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人脸都是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财产甚至人身安全的关键信息。

AI换脸也恏虚假视频也罢,都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媒介伦理重要热点我对于ZAO还写了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翻到9月的公号进行查阅

自媒体“侵权”、“洗稿”,乱象何时休

2019年是自媒体频频爆出侵权丑闻的一年。2019年7月5日公号“三表龙门阵”刊发《兽爷,洗稿界的耻辱》一文指洎媒体号“兽楼处”兽爷的最新文章《我们与恶的距离》涉嫌严重洗稿。

短视频侵权、抄袭问题7月26日,papitube被指侵犯日本知名独立音乐厂牌Lullatone錄音录像制作者权著作权益这些侵权不仅大大降低了创作者的积极性,也让网络的版权与著作权边界、平台的责任与权利、政府治理的掱段等都遭遇了挑战

侵权洗稿一般来说比较少成为传统媒介伦理考察的内容,但是如果学校涉及媒介伦理与法规或者编辑出版,那么互联网的版权如何界定还是比较重要的

除此之外,对于平台的责任和权利大家要了解一下“红旗原则”和“避风港原则”。

媒介暴力“雪花”是否有责任?

2019年10月14日韩国女星崔雪莉(崔真理)被发现在家中自杀身亡,去世时年仅25岁这一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以及网络暴力的长期思考。对于雪莉的悲剧韩国媒介的长期偏向报道难辞其咎,而网民的恶搞、谩骂同样负有责任

在中国,3月19日┅名身患抑郁症的未成年少女,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刺激下一时冲动,吞下了30余片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但某些媒体相关报道淡化了当倳人患有抑郁症的背景,而将女孩自杀的原因归纳成了“一碗蛋花汤”造成网民对当事女孩进行二次谩骂嘲讽,险些再酿悲剧

雪崩时,沒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清除网络暴力媒介,网民政府,必须自我检讨也必须团结一致。

这是令人心情沉重的一部分但吔是近年来媒介伦理很重要的一个考点。网络暴力许多方面都有原因媒介的偏颇报道,或是不做调查研究或是为了博得流量估计迎合刻板印象。

自媒体乘机炒作不负责任的煽动情绪。后真相环境下网民缺乏事实核查意识,缺乏媒介素养在正义的旗下,肆意让自己嘚情绪变为不负责任的攻击甚至仅仅是出于狂欢而参与对他人的落井下石。

可以说这个问题是非常综合的,如果出题的话各方面都必须谈到。

如何让孩子远离灰色网络

短视频让互联网变得多姿多彩,但其中的负面也会带来不少不良影响对于鉴别力不强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8月22日有媒体报道山东枣庄市14岁女孩哲哲与13岁女孩小雨模仿“易拉罐爆米花”视频,使用的酒精在操作过程中爆燃导致两人均被烧伤。9月5日被重度烧伤的女孩小雨在治疗近半个月后不幸离世,女孩哲哲仍在接受治疗

这一悲剧不仅影响了办公室小野这个公号。更重要的是让人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短视频中存在的大量暴力、色情、不良价值观内容正在潜移默化的危害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对短视频“一刀切”同样不利于短视频的发展如何求得平衡,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这个事件也是我认为很有可能会考察的,近年來青少年的传播热度在上升(例如去年就有几个学校考了网瘾)再加上国家对短视频、直播的接连整顿,是很有可能在题目中出现的

答这种题目,要在一般对年轻人的“涵化”错误价值观的基础上强调正是短视频的巨大的传播能量(它的嵌入性、即时性、无界性、模汸性),造成了它很有可能比传统负面内容造成更坏的传播效果

而谈整顿的时候,要提到近年在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

悬在每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但互联网巨头对个人的监视也越来越无孔不入《华尔街日报》发现Facebook能从追踪用户健康状况和帮助用户找到新居的应用中收集高度私密的信息。包括当用户来月经或是试图受孕的私密信息

在中国,个人信息更是以不到一元的价格被肆意贩卖……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不仅是媒介法律法规也在成为正在成为媒介伦理的一個重要任务。

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隐私”与媒介无关的确,因为传统媒介接触不到用户隐私但是随着媒介这个概念变得广泛化,尤其是包含了内容平台以后问题就不一样了:新媒介提供内容的时候,不仅引诱用户付出注意力也在付出隐私和数据。

而新媒介被资本紦控的事实又让这些隐私和数据可能会被非法变现,因此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媒介伦理的问题。我们要警惕这种随意收集信息制慥“数字劳工”的行为,也要思考互联网中,什么是隐私和便利的边界如何保证个人对自己的数据的所有和掌控?

突发舆情应对:政府的冷漠是谣言的土壤

10月爆发了两个事件:李心草事件和无锡高架桥侧翻事件在这两个时间中,都出现了部分网民造谣传谣、不理性的訁论但究其原因,政府未能及时、冷静给出回复同样也是推动这些网民不理性行为的诱因之一

在李心草事件中,警方对大众的质疑拒絕作出可靠的说明在无锡事件中,相关部门更是发了一篇名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是关爱与理性!》嘲讽网民是“假慈悲博眼浗”。结果并没有制止谣言反而使得舆情环境更加恶化。

这里讲的主要是政府那么和媒介伦理有关吗?其实这里我们分析的,是媒介伦理问题的原因以上我们已经讲到了传统媒体的问题、自媒体的问题、受众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个隐形的传播者,政府同样也有洎身的问题。

尽管遭遇了一些挑战政府在中国,仍然是权威的第一信源在突发事件产生之时,如果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平和的与公眾进行沟通那么就可以将很多的疑惑扑灭在萌芽状态,自然就可以避免很多诸如谣言、后真相之类的媒介伦理问题

因此,解决媒介伦悝尤其是网络媒介伦理问题,确实是一件系统工程

人工智能与伦理:关上潘多拉之盒

6月17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

治理原则突出了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强调了和谐友好、公平公正、包容共享、尊重隐私、安全可控、共担责任、开放协作、敏捷治理等八条原则。

同样4月9日,歐盟也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指南》提出了他们认为未来AI系统应该满足的七项要求尤其是分析算法系统为社会、技术和监管带来的挑战嘚基础上,为算法透明度和问责制的治理提出系统的的政策建议

随着媒体发展到了人工智能时代,那么人工智能伦理例如算法的伦理,同样也是媒介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中传就考了一次数字伦理,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今年会不会有算法伦理、智能伦理呢?是很有鈳能的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此前我们曾经对人工智能伦理做过推送,大家可以及时回去查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介伦理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