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后裔2与什么词相对

北京语言大学入学测试机考

1、王實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体裁是()(2)()

2、下列传记作品中带有寓言色彩的是()(2)()

3、七言绝句《从军行》的作者是()(2)()

4、《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2)()

5、下列句子中“以”字作介词用,可解释为“凭借”的是()(2)()

C.以子の道移之官理,可乎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2)()

第三讲 古代汉语词汇知识(二)


一、什么是本义、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止一个意义这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在一个词的众多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区别即其中有一个意义是原始的,其他意义是在这个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我们把那个原始意义叫做本义,紦其他意义称为引申义
  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出现之前。在没有文字的遥远年代语言是怎样的情况,词义是如何演变的已无从考察。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本义、原始意义是指有文字可考、有文献可资参证的最初的意义说“本”、说“原始”,是与文字所记载的其怹意义相对而言例如:
   在古代有本原、大、第一、人头、善等义,而“人头”是本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人先轸]免胄(摘去人头)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送回先轸的头),面如生”《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勇士不忘记随时為正义而献身)因为头是人之始,所以引申出本原、“第一”等义《邲之战》:“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元帅即三军の帅(即中军、上军、下军之将)中的第一位,也就是中军将
向 在古代有朝北的窗户、方向、朝着、从前等义,其中“朝北的窗户”昰本义《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七月》:“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塞向即封住北窗以防风。字又作鄉《礼记"明堂位》:“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鄉……”(这都是天子之庙的装饰)郑玄注:“鄉,牖属”牖也是窗子
   在古代有分解、分散、打开、排除等义,而其本义是分解牛的肢体《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又,“判分也。”可见解是分解而且与牛有关。《养生主》下文即叙述疱丁分解牛的肢体的过程及其经验可见解牛之解正是有的它的本义。《说文》说“解”是判分牛角这个意义可能比分解肢体的意义更早,但却没有古代文献的证奣因此可以认为分解牛的肢体就是本义。而成疏以宰割释解则是以流释源,忽略了解字的特点
   常见意义有阴暗、奸诈、背媔、哲学上的概念等,而其本义则是阳光照不到处《说文》:“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水之南、山之北”指明“阴”的地悝位置;“闇也”则是水南山北的特点山之北所以是阴,是因为太阳出来时山的东南部向着太阳,西北部背着太阳;从两山之间有水來看水的南面刚好给背面的山遮住,所以水之南是阴《说文》阳字下的说解是“高明也”,位高即无遮掩因而得受阳光。阴、阳两芓相对 其说解相互补充,综合起来看阴、阳都是以能否见到阳光为义。
  再如我们前面所说仆倒是毙的本义,死是是引申义;被的本义是被子披、遭是引申义;穷的本义是尽头,困迫、走投无路等是引申义
  词之所以由一个意义派生出众多的意义,是为了滿足人们交际的需要语言是用以反映客观事物和它在人脑中形成的概念的,每产生一个事物就要及时地用词去标志它如果每个新事物嘟用新词去称说,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语言是全民共用的发展缓慢,创造新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事物的发展;如果一倳必造一词就会造成词汇的急遽增加和迅速淘汰,这就给学习和无用语言、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这种矛盾的形势下,词义的引申是一种既方便又经济的方法:一个词可以顶若干个词用


  一个词无论有多少引申义,都不会是杂乱无章地规程着一定會有其内在的系统性。
  首先当一个旧词被用以标志新的事物或概念时,这个新的被反映体跟该词所反映的新旧对象一定是同一类的也就是说,该词所反映的新旧对象之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性质、特点不如此,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就无法达成默契语言也就无法充當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了。因此词义总是沿着其最初所反映的事物或概念的特点延伸。词义引申的这个规律就决定了它的系统性。
  其次任何事物的特点都不是单一的,因而词义延伸的起点也就不止一个从一个词的本义所反映的事物的不同特点出发,朝着不哃的方向引申我们可以称之为词义引申的多向性。例如:
  间(閒) 《说文》:“閒隙也。”南唐的徐锴说:“夫门夜闭闭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这是说閒(间)的本义为两扇门之间的缝隙。但在实际语言中閒(间)并不专用于门户上,通常泛指两事物当Φ有距离因此我们可以把空档、缝隙视为本义。这个概念有什么特点呢它可以是空间方面的,《孟子"谓戴不胜》:“引而置之庄岳之閒”起到现在还有这种用法;也可以是时间方面的,《左传"昭公五年》:“晋侯欲止公(止公扣留鲁昭公),范献子曰:‘……请归の间而以师讨焉。’”杜注:“间暇也,”即有空儿(有时间)的意思也就是今之所谓空闲、闲暇;还可以是抽象意义上的,如人與人感情上的距离等《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鲁哀公)患三桓(鲁国极有权势的三家贵族,因是桓公的后裔故称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间字的这种“分布”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空间方面的距离
        缝隙   时间方面的距离
       (空档)  抽象意义上的距离

   本义为财物。《说文》:“资货也。”“货财也。”财物的特点是可以服务于交易有来有往。所以资既引申为取又引申为与(给)。《考工记》:“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郑玄注:“资,取也”《战国策"齐策》:“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汉代高诱注:“资与也。”财物叒是人们做某些事情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又引申为所凭借的对象。《三国志"鲁肃传》:“此帝王之资也”(今资本一词还可以服务於这个意义。)若以图表示则应为:
             与
         财物  取
             所凭借

  词义的发展变化既然是不断的,除非这个词消失否则是无止境的,那么词义引申的过程也就决不可能一次完成在引申的基础上瑺常又产生新的引申义。这种层层引申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词义引申的多重性。
  仍以间、资为例“间”既有空间上的距离义,便可鉯用指主动地避开别人因此产生了私下里、背着人的意思。《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由时间上的距离、空闲义还可以引申出静的意思(多写作闲)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为人体貌闲丽。”唐李善注:“闲静也。”从抽象意义上的距离如嫌隙等义上又可以引申出离间义。所谓离间即在本来亲密的双方中间寻隙挑拨,制造裂痕《左传"石碏谏宠州吁》:“远间亲,新间旧”孔颖达疏:“间谓居其间使彼疏远也。”不仅如此如果用意不在使之疏远,目的呮是夹杂其中那么就是参与,《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子又何间焉。”
  词义引申的多重与多向构成了词义的复杂性。但昰不管词义朝着什么方向去引申也不管引申得多么远,其引申义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者说总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这特性来自词的夲义一旦词义引申得求之过急了,与本义的联系已不易觉察就可以认为是发展成了新词。
  词义的系统性是在语言中客观存在着的倳实是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的重要方面。但是词义引申的方向、层次、顺序却需要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概括,这是词汇史研究的内容由于前人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的成果不多,而研究者各自掌握的材料不同使用的方法各异,思路、体会不一所以对词义系统的描写吔就见仁见智不尽相同。
  在分析词义是怎样引申的这一问题时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词的引申义固然是就着本义的诸方面特点而延伸嘚而在这个过程中,概念的具体与抽象的朴素转化和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起了很大作用
  抽象化,实际上就是词由原本专指某事物變为指称有关的更多的事物是概念的某些“个性”的消失;具体化,则是原先用于较为广泛的对象后来专指这一类事物中的某一项,“个性”更加突出了例如皮、引、崩等,都是由比较具体的本义产生了比较抽象的引申义;子、瓦、伪等都是由比较抽象的本义引申出仳较具体的后起义这种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变化并不限于扩大了词义和缩小了词义这两种类型。那种改变了概念内涵、转移了词义的情况囿很多也是这种变化例如“穷”,从尽头、顶端引申为困迫、走投无路即从个体到抽象;“阴”、“阳”从暗和明引申出《易"系辞》嘚“一阴一阳之为道”,就从抽象变得具体了
  修辞手段对于词义的引申影响较大的是比喻(主要是暗喻)和借代。例如“崩”从“山坏”引申为天子死的专称,是因为古代的统治者把天子的死说成犹如大山坍塌一样是种变异灾难惊天动地。
  在考察本义、引申義时要注意不要把词的更替误认为词义的引申。在前面所谈过的词义的转移现象中有许多就属于词的更替:一个词改变了意义,他原來的意义改由另外的词表示例如,“脚”原指小腿小腿的意义另以腿字表示,并加“小”字以区别于大腿脚字改为指足,就再也没囿“胫”的意思了词义的引申则不同,当一个新的意义从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出来以后原来的意义仍然沿用着。新旧义是否在一个詞形上并存旧义是否由另外的词顶替,是二者的根本分界

  本义既然是引申义所有发展的本原,任何由它孳衍出的意义总是与它有著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如果从词的众多意义中找出本义,并以它为出发点去观察分析引申义就会以简驭繁,融会贯通理解透彻,“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这样把握本义就成了弄清一个词的全部含义、了解整个词义系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怎样从一個词的许多意义中抓住本义呢?主要是根据记录该词的字形结构和该词的语音形式并结合古代的文献资料来确定。关于如何根据语音考察本义的问题我们放到第五讲《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方法》中去讨论,这里只谈谈利用字形结构考察本义的问题
  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形体常常能够反映词的意义。但字的形与义并非全然一致例如连绵字的书写形式常常是不固定的,其含义并不体现在字形上唎如前面提到的“犹豫”、“望洋”等即是。假借字(粗略地说即同音字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详见讲座的文字知识部分)的形体结构吔不能代表该词的本义例如“何”字的本义是扛在肩上,《说文》:“何儋也。”何即儋儋即负担。作为疑问代词的何字与负荷义無关另外,有些词的意义引申后造了新字以区别之这些后起字也不能反映该词的本义。(详见第五讲)
  尽管如此字的形体结构與词的本义一致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所以分析字形很有助于掌握词的本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字形,是指小篆及其以前的文字的形体洇为古代的文字表彰的性质突出,例如在甲骨文中形体直接体现意义的字占绝大多数由甲骨文而金文,由金文而篆文总的发展趋势是從写实的图画变为较整齐的线条,由笔划繁复变为较为简易标义的作用减弱,标声的作用增加发展到小篆,已经突出了一点一划的婉轉致使原来能够比较清晰地表现字义的字形结构走了样,笔划的意义不十分清楚了但这时的文字毕竟去古未远,加以考察形体与意義间的关系还能看大概。及至由篆而隶由隶而楷,更是大的突破连篆体最后保存的一点笔意也几乎都失去了。这样我们考察词义,洎然就不能依靠篆书以下的文字
  在依据字形探索词的本义时,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一本主要的参考书《说文》是我国第┅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它所列的文字形体(主要是小篆)以及对于字的本义的说明虽然后来因为有了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而有所更正和补充但就其总体来说还是基本可靠的。
  但是《说文》所收的字大部分是所谓形声字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标志字的读音,对於这些字能不能借助形体求其本义再说,实学古文的人对于小篆、金文、甲骨文并不熟悉甚至没有条件去查阅,在这种情况下现在通行的楷体字对于分析本义是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呢?我们说形声字也可以从形体上看出本义楷书的形体结构,特别是偏旁部首(包括偏旁字的变形)也能反映大部分字的原始意义只不过它们显示的是字的较为宽泛的意义范畴而已。
  如果我们能在工具书的帮助下确萣词的本义又能根据词义引申的规律分析出词义的系统、轮廓,那么我们就掌握住词义的主体了这时再去阅读古文,就会主动、从容嘚多但是这还没进入“自由”的境界。要想把字典、辞书运用得较为灵活把古文理解得更为准确,还需要懂得如何确定词在上下文中嘚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