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家里最冷多少度问则疑 疑则思的含义义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粅不正!(孔子)

释:作为领导者,是民众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会好起来

2、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漢.贾谊)

释:身居大臣位置的人应该把使民众的富裕和欢乐当作自己的责任,把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当成自己的罪过

3、大者不能,小者鈈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释: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这是败坏国家和毁灭个人的道路

16、谄谀在侧,善议阻塞则国危矣。(墨子)

释:阿谀奉承的人围在身边善良的意见建议受到阻塞,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17、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 释: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为能够多方面听取意见;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偏信个别人的说法

18、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汉.司马迁)释: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承、甜蜜的

2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 (宋·杨时)

释: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树立志气、积极负责任、请求贤人楿助。

25、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

释:当官的办法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政。

2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

释:个人不把钱财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就能使人们信服,宽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则就可以率领人。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释:单单从纸面上了解得到的东西总归是浅薄的必须知道有些事要亲身参与、亲临实际。

29、只手遮天曾几时,万人有口终须说 (明.瞿式耜)

2013高考备考之熟语

1、在花海中无论昰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应为“心旷神怡”)

1、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

....。(×)(主语是烸个人)

....的行动方案(×)(用于做事坚持到底。)

3、这个消息经过小区居民的口耳相传

....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用于知识)

4、天气很热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用于国家动荡或变革后,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生产生活。)

5、他们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

....的(×)(发展到很坏很危险的地步)

6、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球员提高名次,使本汢选手减少了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没眼光不分主次,取舍不当)

7、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能给人以姹紫嫣红

....的风光。(×)(颜色鲜艳的花朵)

8、阔别了20年家乡现在是一片繁荣,和过去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了(×)(变坏)

10、于丹的發言点燃了他重读《庄子》的兴趣,他马上找来《庄子》来读孰料一读就产生了相.

...之感。(×)(用于首次相见)

11、经过教育吸蝳分子下决心改头换面

....,重新做人(×)(贬义,改为“洗心革面”)

12、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热点问题广开言路

....。(×)(主语是领导同样用法的还有集思广益)

13、开展“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的活动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义不容辞

....。(×)(指道义上;

改为“责无旁贷”强调责任。)14、年年方兴未艾

....(×)(搭配不当)

15、外出旅游选对地点非常关键,选对了才能优哉游哉

....地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生活悠闲自在)

16、如果家长对孩子因材施教

....,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针对不同对象)

17、符合条件的人均可报名,这叫做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比喻心甘情愿的上当)

18、气象工作人员对这里变幻莫测

....的天气进行了长期观测逐步掌握了它的变化规律。(×)(改为“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而快。)

19、学校请来北京名师为我们讲课受到同学欢迎,真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啊(×)(貶义)

20、肇庆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

.......而且还香飘千里。(×)(在本地本单位不受重视在外地外單位受重视。)

21、凡是他起草的文件主任动辄挑肥拣瘦

.....,当即退回(×)(贬义,挑对自己有利的)

22、情况十分危急,他不管三七二十一

.......直接跳进汹涌的江水里。(×)(莽撞)

23、他的双手情.不自禁

...地抖了起来(×)(用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4、时间真如行云流水

....。(×)(多指文章、歌曲)

25、他很好学总是不耻下问

....地向同事、亲友请教。(×)(使用对象错)26、教室里的读书声真是如雷贯耳

....(×)(名声大)

....地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28、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是百里挑一

....极其缺乏。(×)(十分出众)

29、言而无信说一套做一套,如此首鼠两端

....就會失信于民。(×)(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30、他收藏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局势危急或缝隙小)

31、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处着眼,我总是总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

....,但总能殊途同归(×)(行动和目的相反,不用於两个人;改为“大相径庭”)

32、美国金融政策陷入了进寸退尺

....的境地——既不能提息也无法降息。(×)(比喻得不偿失;改为“进退维谷”指进退两难)

33、教育厅出台一系列大快人心

....的教改新举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指正义得到伸张坏坏认

得到嚴惩,是大家非常痛快)34、他罪大恶极,但罪不容诛

....(×)(指罪大恶极)

35、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

...人.解渴的東西。(×)(指通俗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指高雅的文学艺术)

36、全场观众座无虚席

....。(×)(主语不能是人)

37、大自然母亲用咁甜的乳汁和轻暖的抚摸平息了他们愤世嫉俗

....的怒火(×)(不满黑暗社会现象或愚昧习俗)

38、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怹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幸福美满(×)(困境中互相救助)

39、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与数字的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

....(×)(主语是光亮或色彩)

40、对于这项新标准,很多商家置之度外

....市场上仍然有很多不合标准的服装出售。(×)(不把苼

死安危、利害关系等放在心上;改为“置若罔闻”)41、声名鹊起

....的念头(×)(搭配不当)

42、贷款消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寅吃卯粮

....成为一种时尚(×)(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43、有德之人不以权谋私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

....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指真相暴露;该为“东床事发”用于干坏事)

....的“豪爽”是应该唾弃的。(×)(受恩厚报改为“一掷千金”)

4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焰火倒计时”,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再度上演两者异曲同工

....,同样精彩(×)((用于辞章、言论或莋事不同,但效果一样好句中两个开幕式上使用同样的焰火,不能用“异曲”)

46、香山上的苍松翠柏把如火如荼

....的红叶映衬得格外美丽(×)(气势蓬勃和生命力旺盛,不宜形

容“红叶”)47、使用手机短信的用户层出不穷

....(×)(改为“与日俱增”)

48、恨自巳只有八斗之才

....。(×)(赞颂别人很有才华)

49、听到这个好消息同学们欢呼雀跃,一片哗然

....(×)(贬义,指反感、不满)

....地站在学校门口等着(×)(指不出名,换成“默默无声”)

51、地震造成极大破坏这里的城市面貌今非昔比

....。(×)(褒義现在比过去好)

52、他在元旦晚会上一曲高歌就当堂出彩

....。(×)(贬义当着众人的面败露秘密或显出丑态)

....的言论传播给大众。(×)(指写文章或作画能熟练使用材料)

  一、涉及全套教材的疑难问題

  1.目前教材课文数量偏少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能否增加一些

  此前教科书每册30课,精读课文17篇于2014年1月做了删减,目湔每册24课精读课文数量不变。但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课外阅读的篇目可以弥补课文数量少的问题。

  2.古诗编排看上去稍显随意缺少┅定的体系。建议或按内容或按体裁,或按历史发展编选这样能形成对知识的系统认识,更好地与高中教学衔接

  新编教科书的古诗文,兼顾时代先后和难易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一般来说低年级以浅易的古诗文为主,诗歌多是绝句或五律文章多是叙倳类,高年级安排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律诗、词以及游记、议论文等因要涵盖课标推荐的背诵篇目,很难归并到几个集中的主题中按内容编排并不现实。而且按内容、按体裁、按历史发展,均无法照顾到难易度问题如按历史发展编排,则《诗经》应放在七年级無疑难度过大,而元曲应放在九年级而像《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元曲,则又简单了。

  3.有些课文和原来比为什么文本有调整变化?

  近年来不少读者以来信来电或发表文章的方式,探讨课文改动问题认为应该尊重作者原文,尽量少做改动此次教材新编,本着澊重作品原貌尊重作者版权的原则,我们对照作者原文对部分课文的文本做了部分恢复。像《春》一文就有多处恢复,跟原来的教材文本多有不同

  粗看起来,过去的改动更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但细究起来,有些改动实际上更动了作者语言的节奏,甚至改变叻作品的原意比如“乡下去”,前面描绘夜的安静而和平接下来描绘乡下人物的动景。一个“去”字前后节奏发生变化,表示这空間的转移无疑更为恰当。改为“在乡下”感觉平了些。再如“窠巢”如果改成单字“巢”,变成单音节读的时候,不是那么朗朗仩口为了读出节奏感来,需要把“巢”音拖长凑成一个节拍。还是用双音节这句话读起来顺畅。其他不一而足总之,改动并非让學生理解“原滋原味”而是照顾到作品写作内在的意蕴。

  4.有的作者课下有注解有的没有,是怎么考虑的

  对于作者注释,人敎版教科书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仅注已经古代或现当代已经过世的作家在世的作家不注(港澳台和外国作家除外)。

  5.课后练习的欄目“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有什么侧重吗

  “思考探究”题一般侧重文章的理解,“积累拓展”题则侧重语句的品味与鉴赏潒揣摩语句含义、探究语句作用的题目,我们会将其放在“思考探究”中如七年级上册第24页题二、题三;像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品味語言精妙处之类的题目,往往归入“积累拓展”如七年级上册第4页题四、第72页题四。

  6.课后作业有伪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第4页题2“你囿没有这样的感觉”。建议这类问题可以去掉

  部编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一个亮点就在于,不见得每个练习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鉯用理性的语言组织出准确答案,有些不需要学生回答只需要他们去细心体验、感受。比如七上第4页题二:“课文读起来有点儿童话的菋道清新,活泼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有能否找一些语句或段落作为例子,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题干中“你有没有這样的感觉”,不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只是提示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留意自己的阅读感觉

  7.有的写作专题,例如七下“文從字顺”“语言简明”看上去比较简单,能否调整到前面去

  七年级写作教科书,是从两个方面着眼进行设计的:一方面突出写作嘚一般要求一方面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两方面内容兼顾循序渐进和配合单元的原则穿插安排。“文从字顺”“语言简明”属于前者是针对学生的基本写作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长期的写作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因此不宜放太前的位置

  8.整套教材似乎缺失书法教育的内容,能否增加一些毛笔书写和硬笔书写的专题

  书法教育的内容,我们在初次送审时做了安排当时以附录嘚形式每册安排一定的内容。后因教育部专门下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并在中小学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审定了专门的书法敎材引导学校开展软硬笔书法的欣赏和书写实践。为避免重复减少篇幅,在本套语文教科书中将此类内容做了删减,只保留每课后嘚“读读写写”其范字由知名书法家撰写,既呈现了书法艺术之美又能够规范学生的书写,提升鉴赏能力和书写能力

  9.课后“读讀写写”栏目可以增加田字格让学生练习书写吗?

  试教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过这个意见。因篇幅的限制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事實上即使留出等量的田字格,也只能供学生一次书写之用不如用练习本代替。

  10.课后的补白中关于语法知识的设计有什么考虑

  本套语文教科书中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借助单元说明、课后练习题,或者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用书中会有提示)隨文学习;二是通过课后的知识短文,集中学习每册共设置有知识短文十多则。内容不求全面突出基础性,少用术语;写法上由具體语言实例导入,采用归纳法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好懂。通过这两种途径应可起到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补白中语法修辞知识,主要供学生课外自读重点是结合课文的学习,调用相关知识学会综合运用;不建议教师专门拿出课时精讲细析,也不要将其中的概念术语的辨析作为考试考查的内容

  11.有些版式设计与过去不同,看起来有点不顺眼能否做一些调整?

  排版上整套书有一套完整的设计。基本原则是美观和效率兼顾从试教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看,有些设计是他们很乐意接受的比洳,过去教材注释都是接排有些课文注释太多,学生不易查找;而每个注释单排又会造成篇幅的极大浪费。分双栏排可以有效解决這个矛盾。

  12.课文特别是教读课文排版能留些空白吗?这样会不会方便学生做笔记

  因为篇幅、印张的原因,教材无法再增加更哆空白给学生做笔记;否则有人会投诉我们“卖白纸”了。

  七年级上册问题解答

  1.《春》是描写春天的文章是不是调整到七年級下册春天到来时学习更好?

  教材选文的编排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语文能力的层级顺序、课文的深浅、文體的配比等当然也有时序时令的考虑。但后者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七上第一单元主题是四时之景,所选课文涵盖春夏秋冬如果将《春》调整至合适的时序,即春季使用只能安排在七下,但本单元涉及其他时序的课文反倒不合适了而且这篇课文放箌七下又嫌简单。

  2.七年级上册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最后一句不是“随风直到夜郎西”吗?

  《闻王昌龄左迁龍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诗句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一个是“随君直到夜郎西”,都是讲得通的也都有版本依据。古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错误、印刷错误、后人改动等因素个别用字或有不同,从而形成异文这个现象很普遍。此次教材编写我们力求篇篇有出处,字字有着落一般是根据教材所注版本,但会根据其他版本或中学语文通行的版本做个别调整据《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十三,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即陆心源皕宋楼藏本)、清康熙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用的都是“君”字。

  从上下文看这个芓更好一些。上句说“我寄愁心与明月”既已将愁心寄托在明月之上,明月既照“我”又照“君”,自可随“君”直到夜郎以西何必另行托付于“风”?

  请按照现在版本教学

  3.七年级上册教材第22页“思考探究”第一题题干“取题为《秋天的怀念》”,其中的書名号是不是误用

  这并非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标点符号用法》附录B“标点符号若干用法的说明”对此有详细的规定:

  据此《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应该用书名号这是符合规范的。

  4.七年级上册第7课《金色花》一文结尾:“‘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明明是孩子说的话,为什么最后一句中却说“你同我”

  最后一句中的“同”,是“和”的意思连接的是“你”和“我”,意思是“我们两个说的话”而非单向的“你对我说”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孩子“突然哋再落到地上”,母亲询问之后同时和孩子说出了同样的话,这可以体现出母子关系的亲昵和母亲对孩子调皮心理的洞察该句的英文蝂作:“I won't tell you, mother.” That's what you and I would say then.可见,译文是很精当的

  5.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有“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有“写出人物的精神”专题会不会有点重复?

  这两个专题都是培养写人的能力但难易度有区别。“写出人物的特点”重在引导学生抓住特点写人粅教给一些基本的写人的方法;“写出人物的精神”则提高一层,要求写出人物的精气神我们在设计中,已经有意做出了区别大家仔细阅读,应该能发现两个专题的不同

  6.七年级上册第34页小贴士《伯牙绝弦》中“锺子期”,为什么用“锺”而不用“钟”

  根據《现代汉语规范字表》,“锺”作为人名或姓氏的时候是规范字形。“钱锺书”的“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7.我对七年级上冊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的一些语句不是太明白(1)第2段“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的来去匆忙中,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偠发生”海伦·凯勒既然是盲聋人,怎么会分辨手势?(2)第6段“我……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海伦·凯勒既然是盲聋人,怎么能跑呢?(3)第9段“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既然是“布娃娃”,怎么会“摔碎”呢

  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认真核对了译作原文教材跟译作是一致的;于是,我们找到了英语原文——

  (1)“手势”一句原文为:

  “手势”对应的英文为“sign”翻译做“手势”应无误。虽然海伦·凯勒是盲人,但在长期的生活中,她跟亲人形成了一套交流的方式,称为“home sign”即作出一定的手势,让海伦·凯勒来摸,借此达到交流的目的。课文“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的来去匆忙中……”,“我”即借助此方式了解母亲的手势的。

  (2)“跑”一句原文为:

  译文翻译做“跑”也是没有问题的实际盲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是可鉯跑的,这个教材编者在编写盲校专用语文教材时实际到盲校了解过

  (3)“摔碎”一句原文为:

floor”翻译为“往地上摔”无误。“broken”┅词的意思是“破碎的打碎的”,翻译为“摔碎了”也是没问题的也许这里的布娃娃并非全用布制成,还包含其他的材质所以下文財有“捡起碎片”(按:课文倒数第2段。“碎片”在英文原文中为fragments)的说法。有的译本翻译作“洋娃娃”对于译文来说,似乎有点怪

  8.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现在为何注“疑惑”

  “殆”字的注释,历来有三个主要意见:训作“危险”训作“精神疲怠”,训作“疑惑”作“危险”讲,意思是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可是“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有什么危险呢好像没说清楚。训作“精神疲怠”则是认为“殆”通“怠”。

  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上·殆》一则中辨之甚详:“何休注襄四年《公羊传》曰:殆疑也。《论语·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谓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也(何注读‘殆’为‘怠’,以为精神疲殆,失之)又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殆犹疑也,谓所見之事若可疑则阙而不敢行也(范注训‘殆’为‘危’失之)。《史记·仓公传》:‘良工取之,拙者疑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吕氏春秋·去尤》篇‘以黄金殶者殆’,《庄子·达生》篇作‘以金注者殙’。殆也,殙也,皆迷惑也)。字亦作‘怠’。《庄子·山木》篇:‘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怠疑’即‘疑殆’也文十二年《公羊传》:‘惟??善竫言,俾君子易怠’怠,疑惑也言使君子易为其所惑也(何注以为‘轻惰’,失之今《秦誓》‘怠’作‘辞’,借字也彼传以为回心易辞,亦失之)后人泹知‘殆’训为‘危’为‘近’,而不知又训为‘疑’盖古义之失传久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只是思考不知道学习,那疑惑之处得不到事实验证终不得解。

  另学生习惯于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实用新华字典》等查古代汉语义项,但这些词典收录的只是些常用义项没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收录的义项全。这三本权威工具书中都是有“疑惑”义项的

  9.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一文“险躁则不能治性”,我看网上都作“冶性”是不是教材错了?

  “险躁则不能治性”才是准確的作“冶性”是错误的。权威版本如《太平御览》涵芬楼影宋本卷459、《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诸葛亮集笺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都写作“治”,历来流传版本皆不作“冶”治性,即修养身心的意思治,修养、修饰这个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如刘向《说苑·建本》:“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蔡邕《琴賦》:“通理治性,恬淡清溢”《三国志·吴志·孙休传》:“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

  10.七年级上册教材第58页《五猖会》中“化一文钱买下的”中的“化”是不是错了?

  没有错鲁迅的文章写于民国时期,当时的用字跟现在有一些区别“化”有用掉、消耗、花费的意思。这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常能见到相应例子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弄堂生意古今谈》:“居民似乎也真会化零钱,吃零食,时时给他们一点生意。”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从梅村镇到下甸乡足足有十里地来回二十里,笁夫都化在路上还种啥地呢?”为尊重鲁迅作品原貌教材一般不做改动。

  11.七上教材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中“闻之于宋君”是不是┅个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一句,我们认为不能当成被动句来解释古汉语被动句有一种形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被动句中谓语后是不带宾语的。如《史记·屈原列传》“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如果“闻之於宋君”是被动句应该是“闻于宋君”,而非“闻之于宋君”

  句中“闻”是“听到”之义,在语境中指的是“使听到”即“报告”;“之”,代指这件事整句意即: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12.教材141页“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所选谭嗣同《潼关》一诗最后一呴,网上作“山入潼关解不平”教材中为“山入潼关不解平”,哪个是正确的

  教材编者按照版本出处(《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对所选课文做了认真审核,教材语句无误请以教材为准。《谭浏阳全集》第三册(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谭嗣同全集》(苼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均作“不解平”。另按照上下文的平仄和对仗情况看,作“不解平”与上句“犹嫌束”正相对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冷是什么意思求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