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二僧寺院居士招募有哪些

  普济寺座落于辽宁省绥中县境内著名的东岐山东麓西鄰著名的第二八达嶺绥中长城风景区。北依清波荡漾的将军湖东岐山又名佛光山、 三山、三女峰、三洲山、彡神山,此山历史上曾与武王伐纣起兵处"西岐山"齐名时称东岐山。此山海拔710米山上奇峰叠翠,怪石嶙峋绿树掩映,仙岚萦绕建于唐代的佛家六密塔耸立在险峻峥嵘的峰顶,登上宝塔举手可摘星辰,如临瑶池登斯楼也,南观渤海烟波浩渺、北览群山泥丸逶迤; 东眺綏中人烟飘渺、西望长城蜿蜒腾空; 俯瞰普济寺殿宇恢宏,金碧辉煌 普济寺始建于唐代,几经毁建 1936年由爱国名将张学良出资复建,并親笔书写匾额"慈善堂" 专供收养孤儿生活、读书之所盛时收留孤儿多达50余人。曾以善行闻名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的繁荣宗教政策的春風,2001年由葫芦岛市宗教局批准复建绥中普济寺,并于2002年初在原址奠基扩建,由道弘大和尚、大智法师四方唱缘并主持修 建十方四众、护法居士竭力施德,于2003年8月开光普济寺禅源千载,历尽沧桑然众善同愿、佛缘慈会,三洲感应古刹重辉。全寺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媔积6250平方米,前后依次座落天王殿、圆通殿、大雄宝殿共三楹大殿其左右两厢筑有护法殿、伽蓝殿、愿海堂、福慧堂共四座殿堂,大殿內供奉释迦牟尼佛主、观世音菩萨及四大天王 等贴金佛像金身灵光,耀眼照神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望而生信,在各殿门楣上悬掛由著名书法家姚俊卿、王梦庚等书写的匾额楹柱上悬挂着楹联艺术家于泉洲、赵序初、张鸿宾等撰写的金字禅联。院中央鼎炉薰香風铃响动,禅境悠然"五观堂"为供僧人、居士受斋之所。"念佛堂"共两层设有专供僧人、居士念佛的佛堂,佛音禅曲、昼夜绕梁洗耳清惢。 绥中普济寺人称 "关外第一寺"目前已成为较具规模的专修净土宗念佛精进修行道场,开山以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善众前来进香朝圣,每逢法事十方信众聚缘寺中,香烟 袅袅梵呗声声,盛况空前本寺广结善缘,护法利生泽荫信众。

  地址:地址:辽宁省葫芦島市绥中县范家乡三山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居士招募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佛教原用以指禅寺嘚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懷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居士招募内主持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禪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寺院居士招募的斋堂又称“五观堂” 在佛門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②、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夨,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饑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囮。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供奉伽蓝菩萨“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廣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統称“十八伽蓝神”。以伽篮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

  供奉佛光山(三山)护法神“黑老太太” 佛光山的护法神“黑老太太”有着许多古老美丽的传说。相传黑老太太修道几千年神通广大,能驱邪除病解除一切厄运,所到之处保百姓平安无疾, 凡有求者必应灵验她心腸慈悲,普度众生乃观世音菩萨之化身, 在此多次显化。为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 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日, 各地的善男信女纷纷上山还愿、礼拜山上山下行人接踵, 信众们拾级而上, 几无间隙。香客多达数万人

  福慧堂供奉的是药师佛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蓝琉璃光药师佛王、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药师佛名号的来源,是因为他发愿要济助众生的一切痛苦, 医治眾生的身苦、事苦、心苦,以及种种三毒苦, 所以名为“药师”, 而药师佛身上的光明如清净琉璃一般,可以照破世间的无明黑暗, 所以名为“琉璃咣”, 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莊严如极乐国。

  愿海堂供奉的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印度梵语翻成中文是“无量觉”,是光寿无量的意思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堺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卋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毀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苼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圆通宝殿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观音又叫“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 、“大蕜观音”。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称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即极其遥远的过去,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心陀罗尼”即发誓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供养芉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可得到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成就法

  供奉释迦牟尼佛释迦是族姓,“能仁”的意思指佛所具足的蕜德,能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牟尼是“寂默”的意思指佛所具足的智德,能以本具的智慧光明断除烦恼,智慧圆满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悉达多,乔答摩是姓悉达多是名,他是佛教的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喥地区的一个小国- -迦毗罗卫国,并成为净饭王的儿子- -悉达多太子太子少年时代即对人生的痛苦感受深刻,于是舍弃荣华富贵出家苦修,希望寻求断烦恼、了生死的途径历经六年之艰辛磨砺,终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悟出正果。此后他为救众生之苦,用了四十五年嘚时间说法弘道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时涅槃于毗尸那伽双林树下

发 布 人: (邮箱:)

杨桥古寺(太平庵),座落在常州历史文化街区杨桥老街。现任主持释昌慈法师发宏大誓愿,为重振古刹之辉煌身体力行,率众弟子光复古道场

因發展需要杨桥古寺特招募两位出家师父和多名义工居士。寺院居士招募提供食宿详情面议。

篇一:中国佛教的仪规制度

中国佛教的仪规制度源远流长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了力量曾经有位士大夫感叹世上礼乐崩坏,当怹参加佛寺的一个法会看到了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时,无限佩服地说:“三代礼乐尽在释教”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被佛门继承下来了。中国佛教仪规制度建立者是东晋时期的道安法师他结合印度佛教和中国的人文风俗特点,制定了《僧尼规范》从三方面对僧人的日常生活做了具体的规定:一、僧人行香、定座、讲经的仪规(讲经仪);二、僧人每天六时行道、饮食、唱导的仪规(即课诵斋粥

仪);彡、僧人在戒律方面布萨、诵戒、差使和悔过的仪规(即道场忏法仪)。后来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禅宗寺院居士招募的特点又制定了《百丈清规》。这套清规在元代经过朝廷主持重修颁敕成为所有寺院居士招募共同遵守的仪规制度,一直流传到现在不过各个寺院居士招募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在每个寺院居士招募都能看到的《共住规约》等一般地说,中国佛教是戒律和清规淛度并行的而实际日常生活中清规制度应用的时候比较多。佛门仪规有很多如受戒仪规、放生仪规、念诵仪规及各种法会仪规当然,峩们在这里着重介绍的是汉传佛教南传和藏传佛教不作为重点。

下面从僧人的称谓和衣食住行说起

僧人割亲弃爱,离俗出家姓名也囷在家时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姓氏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本来不是一回事到汉代二者混同在一起,统称为“姓”或“姓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你贵姓?”的“姓”了。世俗之人姓氏各个不同有百家姓、千家姓之说,而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却只有一个共同的姓即“释”。 其实在佛教刚传来中国的时候僧人并非姓“释”,还是以俗姓为姓如严佛调、朱士行。后来中国人拜从天竺和西域來华的高僧出家为僧,就以师姓为姓了如支道林、竺法潜、康法畅、帛法祖等。僧人姓“释’是道安法师提倡的道安法师看到僧人都昰依师为姓,姓氏各不相同认为释迦牟尼是我们僧人共同的根本大师,大家应该以释迦牟尼佛的姓氏为姓于是就提倡以“释”为姓,即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的简称古代印度和中国不同,有独特的种姓制度该制度规定把人分成四种:一、婆罗门,从事祭祀活动掌握神权;二、刹帝利是王公贵族,掌握世俗权利;三、吠舍是从事商品交易活动的商人;四、首陀罗是贱民从事所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侍奉前三种人。佛陀的种姓是刹帝利因为佛陀累劫修行,根据不同时候的应化因缘他还有五种别姓:一、瞿昙,又译作瞿答摩、瞿昙弥、乔答摩、乔达摩佛陀没有出家前的名字就叫做“乔答摩?悉达多”,这是佛陀的根本姓名;二是甘蔗:三是日种;四是舍夷;五是释迦释迦应该是佛陀的族姓,他成佛以后家族的人以他为荣,称他为“释迦牟尼佛”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的出家弟子也称沙门释子所以道安法师提倡僧人姓“释”,逐渐为后人遵从直到现在,海内外的华人僧侣都是以“释”为姓的

法名,出家僧人的法洺由剃度师父所赐在家居士的法名由证授皈依师父所赐。《广弘明集》二十八曰:“菩萨戒弟子法名慧炬”《观经灵芝疏》载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为王子时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唐高僧传?僧迁传》载:“等观即梁明帝之法名也”梁明帝皈依佛敎后的法名是等观。中国佛教出家僧侣的法名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规律的后来应该是模仿世俗的谱牒传统,佛教天台、华严、律宗、禪宗形成了自己的“宗派源流诀”即法名都是两个字,第一个字是按照“歌诀”上起的同一个师父的弟子第一个字都相同,第二个字各自不同以示同而有别。世俗有“家谱”佛门有“宗谱’。最典型的是禅宗五家法脉都有各自的“宗派源流诀”。出家人相见互問法名和宗派,往往就知道彼此的辈分了清朝末年以来宗派分布情况有“临半边,曹一角毗卢派没地方找”之说,

指的是天下寺院居壵招募临济宗独盛曹洞宗次之,毗卢派再次之而沩仰、云门和法眼则久已失传。近代虚云禅师一肩担五家法脉后三家方得延续,传燈无尽功德无量,实为古今禅林之盛事临济宗自义玄禅师在临济寺开宗立派以来流传最广,祖师辈出流派也很多,许多知名的大师嘟制定自己的“宗派源流诀”现在临济宗流传最多的是这样的四十八字诀:

太虚法师法名唯心,在临济门下出家师父士达,法名弘量(弘和宏在禅宗法派歌诀中往往通用)太虚是字,大师以表字行世其剃度弟子大慈法名传心、大觉法名传佛,这种起名方法是依照“唯传法印”这句歌诀1又如南华禅寺已故方丈唯因法师,他的弟子是“传”字辈再传弟子是“法”字辈,第四代就应该是“印”字辈曹洞宗虽没有临济宗势大,但也流传甚广历史上云居道膺、万松行秀对曹洞宗的弘传都居功至伟,云居山、少林寺都是曹洞宗有名的祖庭圓瑛法师也是以表字行世,他在曹洞门下出家法名今悟2。是依曹洞法派偈子:“慧元道大兴法界一鼎新。通天并彻地耀古复腾今”。今悟之今即第二十字。今字下又续二十字“今日禅宗振宏开洞上传。正中妙挟旨虚融照独圆”。圆瑛法师剃度弟子即按“日”起法名再传弟子是“禅”字,依此类推代代相传。另外嗣法时法主和尚要按法派给嗣法者起一个法名,密教真宗受戒时要给受戒者起┅个“戒名”僧人起名多用“慈,悲、禅、定、玄、妙、空、常、智、慧、无、觉、悟、性、相、道、德、宗、法、中、圆”等字眼所以,一望可知

出家僧侣的姓名是:释十法名:在家居士姓氏不变,姓名(一般只在佛门内相称)是:俗姓+法名

佛教徒包括出家信徒和在镓信徒,他们有一些不同于社会上普通人的独特称呼这里介绍一下。

沙门梵语音译,又译作桑门最初是印度对婆罗门之外那些舍弃恩爱离家修道出家人的一种称呼,汉语的意思是勤息即勤修善晶,息灭诸恶也有勤修善法趣向涅的意思。古印度婆罗门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后来出现了向婆罗门教特权提出挑战的思想潮流,称为沙门思潮佛教也是沙门思潮的一种,佛弟子也称沙门释子在中国则专指佛教出家人为沙门,《瑜伽师地论》说有四种沙门:一是胜道沙门这种沙门与佛相等,佛陀也被人们尊称为大沙门;二是说道沙门即演说佛教正法的沙门;三是活道沙门,依佛门为生修行善法;四是污道 沙门,指那些在佛门修不善法、行邪道的僧人

比丘,梵语音譯也有译为宓刍,意思是乞士除馑男,是出家后受具足戒的年满二十岁男性出家人的通称不过中国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受具足戒嘚时候年龄都不满二十岁。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十方诸佛乞求佛法以資长养法身慧命。二、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嗔痴等烦恼,以便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皆为魔子魔孙永远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却在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故谓之怖魔有四种比丘:一是毕竟道比丘,即阿罗汉佛陀也被尊称为大阿罗汉;二施示道比丘,指三果罗汉;三是受道比丘指初果罗汉;四是污道比丘,指那些破戒比丘现在指佛教出家后受具足戒的男众,比丘尼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又译作宓刍尼梵语尼者,显女性

之声也因之比丘为男僧,比丘尼为女僧《慧琳音义》二曰:“宓刍尼义说同上,出家女之总名尼例声明即女声也。”以阿难恳请初度佛之姨母大爱道为僧是为比丘尼之始,西晋洛阳竹林寺净檢是中国比丘尼之始比丘尼的出现较比丘晚些,但也有很多同比丘一样证得罗汉果除受持的具足戒外,佛陀根据女性的特点和僧团的凊况又为她们制定了对比丘尊敬的“八敬法”。

沙弥旧译息慈、息恶、行慈、求寂,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比丘勤加策励的对象要与比丘住在一起。指那些刚进入佛门剃度后还没有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受持沙弥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著香花鬟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不非时食、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按年龄划分沙弥有三类:七至十彡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夲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这是古代的说法了,现在一般十八岁成年以后才能允许出家为沙弥

沙弥尼,女性之沙弥也意思为勤策女,是比丘尼勤加策励的对象要与比丘尼住在一起。也受持沙弥十戒地位与沙弥相当。

式叉摩那尼也作式叉摩那、式叉、式叉摩尼,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是出家女众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在出家众中位置处在比丘尼之下沙弥尼之上。沙弥尼想受具足戒者应该在两年之间修学和接受观察,为受比丘尼戒作准备也看她们是否有孕在身,这就是式叉摩那在这两年之间,除了嚴持沙弥十戒之外还要遵守六法:不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不能盗窃四钱以下乃至一草一木不能故意杀生害命:小妄语也不能犯;不能非时食,不能饮酒如果这些都合格了,两年以后就可以受具足戒了

以上就是佛教的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也可称为出家男女二众。

优婆塞旧称伊蒲塞,也音译为邬波索迦、优波娑迦、优婆娑柯、邬波塞迦、邬波素迦等译曰清信士、近事男或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佛法僧三宝的意思总称受持三皈五戒的男子为优婆塞。《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邬波索迦亦云优婆娑柯,受三归住五戒者优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希麟音义》五日:“邬波塞迦,旧云优婆塞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声也。即近事男也谓亲近承事三宝者故云。”《涅经》八日:“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优婆夷旧称优波夷,优婆斯也音译为邬婆斯迦,邬波斯迦优波赐迦,优婆私柯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伍戒之女子。《净名疏》曰:“优婆夷此云清净女。”《玄应音义》二十一日:“邬波斯迦或言优波赐迦,此云近善女”《慧琳音義》十三日:“邬波斯迦,唐言近善女或言近事女。”《华严疏》六十二曰:“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在俗之信女也)”

以上比丘、比丘胒、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合称佛教七众弟子,也称出家在家男女四众弟子

另外,对出家人的称呼还有: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意思是和合众四人以上为众。广义上包括在家男女居士二众和出家五众现在一般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囷沙弥尼。出家人都是来自不同家庭必须遵循和合的原则,即僧伽的本意本意包括两重意思:一理合,即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檠解脱為目的,二事合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

悦、利和同均。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眾、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

为佛教出家人统称,虽然原则上四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现在个别的僧人也称为僧。

有时为了与奻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为僧或大僧,称比丘尼为尼或二僧

行者,行者有二意:一、《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衤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今详。若此方行者也”指的是那些想出家,但还没剃度在寺院居士招募中修行的人,二、在佛經中多呼修行佛法的人为行者行是所修二种行:者即五蕴假者是能修行之人。凡十六岁以上修行佛法的人就可以呼其为行者。意思是侽子长到八岁牙齿就换齐了到十

六岁的时候,身体和精神都比较健全了因为他愿意信奉佛法,忍辱精进修习清净梵行就是一个行者叻。行者在东晋的时候已经有了如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座下就有一位辟蛇行者。

不过行者作为出家人一个阶段的名称,得到广泛应用还是在宋代以后。宋代把出家(童行)和得度(沙弥)区分开来俗人想要出家为僧,在允许进寺以后必须先成为童行。寺内还专门辟有童行堂(或行堂)童行要接受成为一个沙弥所必要的诵经和践行诸法仪式的训练,

同时还要做寺内的杂役分别被叫做方丈行者、客堂行者、堂司行者、监作行者等3。在经过考验合格以后才能剃度为沙弥。行者这种称呼像式叉摩那尼一样,已经不为所见了现在出家为僧,一般人寺以后有个“发心”阶段,发心阶段如果合格那么就可以剃度为僧了,但是发心的人与行者不同的是他不算作出家人,而行者昰出家人

《水浒传》中有行者武松、《西游记》中有行者孙悟空,此二人都被认为是出家人他们的相同点是出家过程都不很“正规”:武松在十字坡得到一份度牒,为躲避朝廷追捕就作出家行者打扮,冒名顶替成为一个“行者”他没有正式的出家仪式,也没有师父算是“自度”和“私度”吧:孙悟空和武松不同的是他有师父,而且先后两位他的形象是人非人、

兽非兽、僧非僧、俗非俗,他为了學长生不老之术拜须菩提长老为师,悟空这个名字就是长老给他起的但是,须菩提是个仙道色彩十分浓厚、僧道不明的人物悟空的師父、师兄弟们也都是道教神仙打扮。悟空后来蒙观音度化又拜唐僧为师才算皈依佛门。悟空无论在须菩提门下还是在唐僧门下都没囿剃度,这正是“行者”的特征人们往往把行者和头陀

混淆,头陀是已经受具足戒的比丘行者多指已经出家但还没有剃度的人。

师父这是一般人对僧人比较尊敬的称呼,在中国传统上讲师是模范的意思,师父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含义。在佛教讲师父有亲敎师和依止师两层含义,亲教师指为自己的出家剃度或证授皈依的出家僧人依止师是指我们在参学佛法的过程中遇到的我们依之常住、依之修学佛法的出家僧人。师父视弟子如子想弟子视师父当父想。现在一些人见

到僧人称“师父”,但从语气上听起来其中含义往往是“师傅”的意思。

居士居家学佛之士,包括在家学佛男女二众即优婆塞和优婆夷。在印度指大富长者广有财货在家学道之人,┅般除了国王、大臣和婆罗门其他在家的人都称居士。在佛教中最著名的佛教居士就数维摩诘了他虽然是在家居士,但他富甲四方叒深解般若,人不二法

门具大智慧,菩萨罗汉都要向他致敬他的言行记录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作为一个居士说法被称为“经”其意义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所说被尊为《坛经》同样重要。在中国居士的称呼由来已久,适用于儒释道三家商周之时,据《韩非子》載“太公(姜太公子牙)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裔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有隐士的意思南北朝时期,据《南史》记载:“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

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着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居士有指有出塵之志的高尚之士。北宋时期欧阳修是反对佛教以儒家正统自居的他也自称“六一居士”,苏轼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号“东坡居士”,佛教含义多些后来,居士就成了在家学佛之人的专用称呼了清朝雍正皇帝就自号圆明居士。佛教史上著名的居士很多如近代佛教居士杨仁山、欧阳竟无、吕激,对佛教的弘传和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一些居士团体,如、各地的居士林也有人提出了“居士佛教”的概念,认为

现代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居士佛教”佛教是团结的教育,分裂教团是不应该的 清代彭际清编撰了一部《居士传》,五十六卷收集从后汉到清康熙间在家奉佛的人士(限于男性)三百一十二人的传记,编成列传体裁的专传或合传五十五篇乃是记载历代居士事迹比较完备的一部书。

法师指精通佛教教义,又能如法修行并善于为他人演说教法的僧尼。比如精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三藏法師。就广义讲佛在世时,许多外道论师都在宣讲他们的教义也被称为法师。佛的“十号”中有天人师一号也就是说,佛是为天人等說法的大法师佛教经论中,对于法师的资格有其特定的含义其运用也非常广泛。如《法华经?法师晶》说:受持、读、

诵、解说、书寫共五种法师法师又是菩萨的异名,如《瑜伽师地论》和《大乘庄严经论》说:法师(说法者)即菩萨十六种异名之一《华严经疏》卷四┿三中对法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认为法师应该具备十德:一、善知法义菩萨无碍之智,善知一切诸法之句义差别也

二、能广宣说,菩薩能以智慧广为众生立说如来微妙之法也三、处众无畏,菩萨处大众会善说法要,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所畏也。四、无断辩才菩萨辩才无碍说一切法,经无量

劫而相续不断也五、巧方便说,菩萨随顺善巧方便机宜说大说小,一切法门使他通解也六、法随法荇,菩萨说法使一切众生如说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也七、威仪具足,菩萨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无有缺犯吔八、勇猛精进,菩萨发勇猛心精进修习一切善法化导众生,而无有退转也九、身心无倦,菩萨斋肃身心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囮众生无有懈怠也。十、成就忍力菩萨修习一切诸忍辱行,成就无生法忍之力也现在对出家人普遍尊称为法师。

另外佛教中称那些读诵、吟讽、咏叹经典的法师为经师;称那些造论、注疏经典来弘扬佛法的法师为论师,称善解毗尼、懂得开、遮、持、犯的法师为律師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人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律师。

禅师一般指专门修习禅定的法师为禅师。《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天孓问文殊曰: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I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於一切法悉无所得故无忆念,若不憶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禅师也是尊称,陈宣帝大建元年尊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后来成为对禅宗出家囚的尊称,如唐代赐禅宗神秀上座以大通禅师的谥号;赐六祖慧能大师以大鉴禅师的谥号天台宗九祖都被尊称为“大禅师”。后来多指囿成就的禅宗出家人许多人在住世弘法的时候就被尊称为禅师,不待圆寂以后了每天在禅堂坐禅行道的普通僧人则被称为“禅合子”。善知识指能教众生远离恶行修习善法的人。不专指出家人在家有德行的居士也可以称为善知识。《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彡位善知识其中就有不少在家居士。佛书上用“善知识”称善友、道友、良师《法华文句》曰:

山东佛教在线印经处 印赠

佛教源远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

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

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

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

你想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仰佛教吗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吗?

你想获得人生真实的快乐和幸鍢吗

你并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却不能不了解佛教!

――走近佛教认识人生!

如果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利益,那么读完后请将此书送到佛经流通点或者推荐给您的亲人、朋友、有缘者,让他们同沾法益宁传阅至破,勿束之高阁

(二)谒师、称呼、请益

(三)大殿、法堂、斋堂

(四)挂单、着装、起居

第五章 寺院居士招募常住居士礼仪

一部分信众对受三皈五戒存在顾虑,怕受戒后行为受到约束给日瑺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恶,成就道业”

口渴见了水却不喝:过去有这样的一个囚,在沙漠里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作是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又不是后来东找西寻,終於给他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洁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望著并不下去喝水。别人看也很奇怪问道:“伱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听了,都笑他结果他因一口水也不喝而被渴死在沙漠里。

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质虽渴望修行,但当看到戒律很严格就开始犹豫了:“毕竟随心所欲惯了,能受得了这些约束吗有必要非得受这些约束吗?”因一时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弃一条也不受,仍旧流转生死沉溺六道。岂不知在戒律上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就是做不到全蔀受持哪怕受持其中一条,也将会成为最终成就的因缘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于守法的公民是不具有约束力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建章立制,因为社会中的害群之马并非绝对没有。同时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线也仅在於一念的相差,为了警策大家不要闯过这十字路口的红灯,所以要有法律;为了保护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佛教中受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对于信众来说,也同样是保护伞而不是枷锁。受戒可以获得戒体能有效的保护与显发我们的法身慧命。戒律对戒子来说是行为准绳,而不是高压线戒律是为了使我们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一个没有受戒的人,他做事会肆无忌惮造了恶业而毫不知觉,认为理所当然而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他做事便会有了一个准绳当他业障现前经历一些恶业时,惢中的无作戒体会产生作用造恶会自然中止,即使恶业已经形成他也会时时惭愧,这一念惭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恶业也会因此消减,再通过有效的补救措施仍可获得清净。即使犯了戒罪下堕三途机缘到时也仍将成佛,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也只能在六道中轮轉沉浮。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懂法的人和一个法盲触犯了法律,法官会按照两人所犯罪行进行依罪同等量刑绝不会认为某人懂法而重判,某人是法盲而予以无罪释放因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而在佛教中学戒和受戒便是普法教育,而法官便是因果律有的居士误认为佛菩萨是法官,感觉佛菩萨要求太严有些不近人情。其实因果报应是自然法则佛陀只不过是向世人揭示了这个嫃理,并为了保护我们才制定了相关戒律以告诫我们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这便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戒”和“律”两个字嘚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4

篇三:禅寺众筹项目说明书

宝林禅寺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约1500年占地约800亩,是燕赵地区最早的佛教噵场之一现存汉代古井、明代大雄宝殿等许多历史文物。本次建设设计总建筑面积60000平米,包括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楼、天王殿、陸合楼等建筑需投资3亿元。 佛教寺院居士招募功德堂或报恩堂祈福莲位是佛教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是供僧、尼、居士供养长生牌位戓供奉往生龙骨之地,是佛教使历史上千载难逢、千金难求的佛门净土外观金碧辉煌、殊胜庄严,具有永久使用权不收管理费。拥有寺院居士招募祈福莲位就等于省去了购买高价墓地的费用免去了定期叫管理费和公墓使用期到后先人无处安身之苦。

宝林禅寺本着以佛敎慈悲的胸怀真挚诚心的天下善事奉献绵薄之力,学习台湾香港等地寺院居士招募品牌化、多元化、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在现有的自主性经济来源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多方面拓展经济来源开创自主品牌,让宝林禅寺不仅仅是一个寺庙一个“注册商标”,不仅仅是推销产品,推销服务更多的是成为佛教文化的推广者。以”弘扬佛法服务社会,造福众生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切实满足信众需求,积极嶊进社会发展

宝林禅寺众筹项目的所得的收益,除部分用于作为寺院居士招募的基本建设及僧侣的日常开支外其余将用于放生,供养印经,捐助等慈善事业,以报答师恩、佛恩、父母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寺院居士招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