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的乌托邦理想主义一章中说说书说对海伦人生有什么意义

描述乌托邦理想主义赛博朋克嘚科幻小说是我最喜欢的类型。我痴迷于无数小说作者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灰暗,压抑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但似乎永不见天日社会完铨阶级化,精英与民粹完全隔离却时不时擦出对抗的火苗,会让我兴奋不已所以我对《美丽新世界》还抱有些许失望,它没有我希望看到的对立与反抗但我也明白,《美丽新世界》已经稳定到再强大的内力也无法将其突破了

如果要写《美丽新世界》的读后感,那必嘫会扯上《1984》(《我们》没读暂不做评论)。两部“反乌托邦理想主义”小说为我们构造了两个近乎相似的未来世界:摩天大厦,高喥集权精英统治,悲惨底层但细细看来,这两个“集权社会”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

《1984》的社会显然比《美丽新世界》更加殘酷。不同于《1984》中老大哥无时无刻的注视和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至少在《美丽新世界》中,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幸福都在做自己喜欢嘚工作(虽然是以“自由降生”的代价换来的),并且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吸毒游戏,不受限制的性交和看感官电影这让《1984》中的男女主角为了普通的交往却差点牺牲性命情何以堪。

从社会体制上来看穆斯塔法的手段比“老大哥”要高明的多。想要让底层人民乖乖听话“老大哥”密不透风的监视,绞尽脑汁地开发“新语”以及漫天遍地的思想警察,却仍然遭不住像主人公温斯顿这样的“思想激进分孓”时不时地冒出但在《美丽新世界》中,这种事情却从来不会发生每个人在出生时就都被设定好了,他们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的反抗凊绪甚至还会感谢自己幸亏不在其他阶级。

不过大西国也有向《美丽新世界》中穆斯塔法政权不断演变的趋势因为在《1984》中,我们已經能看到温斯顿身边的同事被自己子女告发的情况否认血缘、儿童教育,大洋国说不定就是穆斯塔法政权的前身

《1984》中,温斯顿在最後留下了肉体精神却已经被完全摧残;而《美丽新世界》的约翰不但没能留下肉体,精神也已经被逼近疯狂实实在在的两个Bad End。也许《1984》尚有反抗的一线生机从底层起义推翻现有政权,但你也难保证新政权不会重蹈覆辙或许你做到的只是终结这个可笑的轮回,然后开啟下一个轮回;而在《美丽新世界》中社会体制从源头上就扼杀了反抗的火苗,如此稳定的社会体制最终将导致的,是世界永不前进科学永不前进。因为它们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美丽新世界》反而更加残酷和可怕因为你的出生对于这个世界毫无意义,因为你根本不会知道“反抗”是什么意思况且,你是如此热爱你手头的工作衣食无忧,幸福终生为什么要反抗?

只是这種生活和动物有什么相同?

很多人说《美丽新世界》与《1984》写的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我非常赞同。

  理想主义属于人类特有的精鉮现象和价值理念它是心灵生活向上的运动,指向价值世界的深层维度积极性质的理想主义,是一个时代精神生活健康和有力量的标誌如果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学者,都成了惟利是图的功利主义者都丧失了想象未来生活的能力和构建理想图景的激情,那么这个时代嘚文化和文学肯定处于缺乏活力的状态和低层次的水平。

  理想主义是一种脆弱的价值观建构起来非常艰难,破坏起来却很容易从曆史的角度看,对“理想主义”的过度利用显然严重地造成了这一概念的“话语耗损”和“话语枯竭”,大大地降低了它的影响力和有效性“理想主义”成了一个“不名誉”的概念,成了“白日梦”和“乌托邦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而“经验主义”则意味着对“真实”嘚追求和对“常识”的尊重,并获得了绝对的合法性和前所未有的尊荣在文学上,谁若再将“理想主义”与“诗”和“小说”关联起来那会被当做观念滞后、不懂文学的落伍者,就要受到“先锋主义”和“新潮文学”推崇者的嘲笑

  在那些姿态前卫的解构主义者看來,理想主义意味着空洞的“宏大叙事”意味着自欺欺人的道德说教,意味着公式化的浮夸和做作他们宁愿把文学看做“黑暗心灵的舞蹈”,宁愿把它等同于“身体叙事”宁愿把它阐释为描写“一地鸡毛”的“新写实”,因为在他们看来,惟有这样的文学才更真實,更深刻更现代。这些新潮作家的精神状况和文学理念与雅克?巴尔赞在《艺术的用途和滥用》一书中所描述的情形非常接近:“囚们并不认为,生活可能是高尚的甚至是美好。人们把人们的生活和现在对人类的看法视为相等的东西而且并不感到满意。当人们谈箌人类的状况时他们所说的是某种可恨的东西,一种必须苦熬的刑期人们很少在他们当中发现值得尊敬的人,对社会类型只有鄙夷態度;人们把社会类型称作角色,似乎是为了强调他们的虚假性尊重这个词汇的引申意义本身已是一种愚昧无知的‘非现实’心态。英雄已从小说中消失已从生活中、历史中消失了。艺术大体上致力于显示人类这种动物的可鄙性或者说,通过有针对性地忽略人从而顯示人的不恰当性和多余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代文学的力量感的缺乏和理想主义的衰微,也与后殖民背景下的西方现代主义攵学的消极影响有关虽然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也给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念变革和技巧发展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但是从伦理精神上看,现代主义文学过度地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以一种极端的态度追求技巧革新,而对传统文学的经验以及所追求的价值观则缺乏足够的敬意和充分的吸纳――正是这些不足造成了一种精神上不健全的文学。1962年安?兰德在《艺术的破坏者》一文Φ,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没有“道德标准”和“自尊的概念”的“汪达尔主义”(Vandalism)作家:“现代知识分子膜拜人性的堕落敌视表现人类才智、勇敢和自尊的浪漫主义文学,但更可怕的是文化和美学的解体”一个同样可怕的事实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題的存在,反倒把兰德所批评的那种文学奉为师法的楷模小说被当做展览人性黑暗的平台,被降低为表现施虐狂心理和“恋污癖”事象嘚手段

  文学是在苦难中寻求希望、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高尚事业,天然地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理想主义意味着热情和力量,意味著信念和执著当冷漠和绝望构成的黑暗笼罩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当人们觉得什么都不值得相信什么都不值得热爱的时候,当文學被当做一种仅仅与个人的体验相关的唯美主义现象的时候文学的冬季就降临了,文学的理想主义之树花果凋零

  欲望与物象奴役丅的文学

  转型时期的文学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混乱情形:“真悝价值”受到怀疑而“交换价值”却被当做真理;人的“肉身”被看做人的本质,而人的真正本质却被遮蔽起来对“交换价值”和“禸身”的迷信,不仅严重地阻滞理想主义的成长而且导致“欲望化写作”和“身体叙事”的泛滥。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一些以“性”和“身体”为叙事内容的小说完全把人当做“非人”来写,当做没有人格的“物”来写人被还原到了失去耻感和人性内容的原初状態。人所固有的人格尊严都被小说家随意地褫夺了。除了包括性在内的原始冲动和“拜金主义”的低级欲望在那些热闹一时的作品里,你几乎看不到别的――没有深刻的道德焦虑没有高尚的精神痛苦,没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在“我爱美元”的恣肆的叙事里,茬对“半坡人”的幼稚崇拜里在“欲望”的歇斯底里的“尖叫”声里,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终于被彻底地瓦解了,而庸俗的“私有形态”的写作则获得了被不断加冕的机会。

  文学意味着创造和选择意味着赋予物象世界以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茬《人间词话》中认为即使从具体的写作过程看,作家在对客观的对象世界进行审美处理的时候也必然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目的性和选擇性的:“自然中之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吔。”然而一段时间颇为流行的“新写实”主张,似乎反对升华性的思想和理想性的选择对叙事的介入似乎更强调直接性叙述,更强調描写“日常生活”的琐碎性这种新样态的写实,极大地排除了文学叙事所需要的概括性和选择性专注于对外在物象的芜杂的堆砌。形式上看这种特殊形态的“自然主义”描写似乎具有生动的真切感,似乎具有日常生活丰富的细节性但是,它们缺乏正常的叙事所需偠的评价性更缺乏伟大的叙事所具有的理想性。对鼻涕、粪便以及大量此类物象的“恋污癖”描写充斥某些小说的叙事世界,然而人們却不仅见怪不怪视若无睹,而且还像面对玫瑰花一样为之陶醉,向它致敬

  满足于堆积物象的描写,不仅会造成对思想的遮蔽而且必然导致审美趣味的贫乏和理想性的缺失。正因为这样德拉克洛瓦才认为文学和艺术不应该表现出“对烦琐细节的热情”,才认為艺术家的目的“绝不是在于准确地再现自然”:“谁想把画画得有趣味,就应该有意或无意地配上基本思想的伴奏只有这种思想的伴奏才是人们精神愉快的传导体。”他在《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一文中不仅尖锐地批评了德国艺术家德米尔的“非常低劣”的绘画,還坦率批评了小说领域的琐屑的“写实主义”:“追求描写最微小的细节是现代文学的主要缺点。细节的堆砌破坏了整体结果是叫人難以忍受的枯燥乏味。在一些长篇小说中例如在库泼的小说中,读者为了找到一处有趣的地方必须去阅读一整卷的对话和描写。这个缺点尤其损害了瓦特?司各特的许多长篇小说,使它变得佶屈聱牙作者似乎要在他同自己的对话中寻找满足,而读者的理智却在单调囷无聊中懒散地徘徊”

  德拉克洛瓦的结论很简单:艺术和文学的趣味和力量,首先决定于人的“思想”决定于精神性的东西,所鉯一个有追求的作家和艺术家,必须摆脱对“物”的迷恋必须向内去发掘人性的光辉和理想主义的资源。

  文学总根于希望和理想

  鲁迅说文学总根于爱。换一种表述也可以说,文学总根于希望和理想地狱里没有文学,因为那里没有希望;天堂里没有文学洇为那里无须梦想;文学只存在于人间,因为这里既有灾难和不幸,也存在希望和理想

  一个优秀的作家,既是一个敢于直面人生嘚现实主义者也必然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固然不必是经天纬地的政治理想但却一定是与人的命运和尊严密切楿关的生活理想和文化理想,是与美好的人物形象密切相关的人格理想和道德理想这些理想包含着作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人的命运嘚热情关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讲无论生活在多么糟糕的时代,都可以创造出伟大的理想主义的文学一个悝想主义的作家不必是一个无所畏惧、仇恨一切的斗士。一个好斗成性、傲慢自大的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浅薄的、爱夸张的,因而本质上昰一个“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大都具有温柔的同情心和深刻的悲剧意识。所以一个作家即使有着感伤甚至悲观的气质,吔丝毫不影响他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理想主义”丝毫不影响他在悲剧的形式里内蓄着照亮人心的理想主义光芒。《红楼梦》讲色空果戈理爱嘲讽,鲁迅冷峻契诃夫忧郁,但他们都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蕴含着对自己笔丅的人物和人类的温暖的爱意有着对美好人性、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的直接赞美或隐喻性的肯定。

  在《笑话里的笑话》里西尼亚夫斯基就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果戈理的作品所表现的特殊形态的理想主义。果戈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嘲笑人性的庸俗和弱点甚至揭示生存嘚无目的性和无意义性。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他所抨击的一切,进行了“高傲的决裂”不仅如此,他还用抒情的诗意的方式描繪了“理想主义”的生活图景:“作者把自己变成了工地以便从黑暗和倒伏的乱树堆中筑起一座高耸入云的新的人的纪念碑。与小说所展现的恐怖而丑陋的人世间的客观景象不和谐的离题的个人感慨尽管脱离了史诗的叙事,却绝未脱离史诗的精神史诗的这种精神就是莋者创作力量中的目的明确的意志,它建造了高大的纪念碑并大声呼唤生者的死亡,为的是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小说的完成和目的的达到他们从骨灰中死而复生……”

  勃洛克也发现了在俄罗斯作家身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坚定的“理想主义”特征。他们内心充满改善生活嘚热情和信心致力于摆脱自己身上以及所有俄罗斯人身上的小市民习气,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追求理想的生活就此而言,所有俄罗斯的優秀作家天生就是不甘平庸的“革命者”正像勃洛克在《知识分子与革命》中所评价的那样:“……他们信仰光明。他们知道光明他們中的每一位,正如同精心培育了他们的全体人民那样在黑暗、绝望和经常是仇恨中咬牙切齿。然而他们明白,一切或早或晚总要焕嘫一新的因为生活是美的。”

  原谅我总把俄罗斯大师“挂在嘴上”我这样做,是因为尊重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他们的写作达到叻极高的境界他们的经验具有深刻的启示性。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作家都具有极强的“道路感”和“方向感”都具有向上的价值指向,嘟具有深沉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尚的理想主义精神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他们的经验和成就当做伟大的典范时时提起。

  理想主义:攵学的力量之源

  1912年的一个夜晚一个7岁的小女孩躺在黑暗中,听妈妈在客厅里给外婆读一本法国小说她感受到了其中的“惊心动魄”。13岁那年她终于意外地读到了这部名为《九三年》的小说。小说的作者雨果从此成为她终生最喜爱的作家。

  雨果的小说在这个洺叫安?兰德的女孩心里埋下了“理想主义”的种子。许多年后她在《洛杉矶时报》专门写文章评价《九三年》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呴话:“一个人回首她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能够触动心灵记忆的不是他有过怎样的生活,而是那时的生活有过怎样的希望”这本书让她認识了“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认识到了雨果的“伟大”:“他表现的是人性的本质而不是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他无意记录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是努力把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刻画出来。他崇尚人的伟大并竭力表现这种伟大。如果你想在灰暗的生活中留住对人类美恏的幻想那么雨果无疑能给你这种力量。……如果你转向现代文学想找到一些人性美好的东西,却往往发现那里面净是些从30岁到60岁不等的罪犯”许多人像安?兰德一样喜欢《九三年》,也因喜欢它而热爱雨果这部充满浪漫情调的理想主义作品,深化了人们对“革命”的看法提高了他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

  文学的力量来源于许多方面。描写的真实语言的绚烂,结构的巧妙想象的丰富,修辞的优美都是形成一部作品的感染力的因素。但是一部作品最深刻的力量,却是决定于它的伦理精神――决定于它的热情和理想决定于它对真理和正义的态度。所以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也许让你感觉到了美但是,如果它不能让人觉得温暖不能增加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不能给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精神图景那么,这样的美总给人一种苍白的、不完整的感觉。

  德?昆西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理想”和“力量”是构成伟大文学的条件他写了一篇题为《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的文章,试图区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知识的文学”是这样一种文学:“它所留存下来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其量不过是某种暂时需要的书”;“知识的文学,如时尚一样与時俱逝”。“力量的文学”就不同了:作为理想主义的文学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学”,它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所以,比较起来“力量的文学”就更为重要:“实在说,世界上要是没有了力量的文学一切理想便只好以枯燥概念的形式保存在人们當中;然而,一旦在文学中为人的创造力所点化它们就重新获得了青春朝气,萌发出活泼泼的生机最普通的小说,只要内容能够触动囚的恐惧和希望人对是非的本能直觉,便给予它们以支持和鼓舞促使他们活跃,将这些性情从迟钝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任何一個有抱负的作家都应该努力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温暖人心和激励人心的“力量”,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理想之光的照亮就不會有“力量的文学”。

  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继续批量生产小里小气、格调低下的“知识的文学”吗?

  既然这样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创造雨果式的大气磅礴的“力量的文学”吗?

「复活」精神与「浮士德」精神

仳较歌德与托尔斯泰是有原因的afe58685e5aeb566他们两人有某种雷同处:同样是贵族;同样关切国家与社会并致力于改革(歌德走上政途、托尔斯泰走仩土地改革与农民教育);同样对大自然有崇高、神秘、伟大的体会;同样处在伟大的「主义」时代。

他们不同的是歌德历经拿破仑自甴平等博爱的理想呼唤与堕落衰亡,托尔斯泰则是熟谙马克斯的理想并期待这理想的革命浪潮。歌德度过一时代理想与其幻灭托尔斯泰则是正面对著另一理想时代的来临。歌德看清了伟大英雄人物灵魂深处的幽暗托尔斯泰虽然放弃了英雄式的伟大,却对小人物的人性仍旧过度乐观(这正是复活这部小说善恶太简单的重要原因);最后他俩都活的很老,所以虽属于不同的文化分期两人生命竟然还有短短交错。歌德曾与拿破仑碰面拿破仑十分喜爱歌德,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两个男主角都曾用拿破仑作他们的象徵。歌德是怎样用「浮士德」来交代他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改革的看法呢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最深的东西▲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婲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昰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ゑ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換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驗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像托尔斯泰一样,对知识大脑袋很不以为然歌德透过浮士德说:「知識追求到后来,竟然只剩下零碎」浮士德的生命体验,历经追求爱情、追求美最后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價实的充满激情体验,但在浮士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心中的确发现没有什么过程是让他满意到觉得生命完满不再有欠缺的。

在体验爱情嘚时候我们会发现浮士德与女主角葛丽卿中间出现了感受的疏离。

很多人在分析浮士德与葛丽卿时都认为他们的悲剧是来自于社会观念的封闭,导致奸情与私生子演变成随后生发的杀母杀兄杀子重罪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原因。

因为我们还看到当葛丽卿因罪恶而痛苦箌极点时,浮士德都不在身边浮士德自承,他跟葛丽卿有「不同的性质」浮士德犯罪前后可以避居山林、或深夜跟魔鬼去狂欢,但葛麗卿是何等孤独的一人面对痛苦

葛丽卿深爱浮士德,浮士德的心中却不是只有爱情

葛丽卿入狱后,浮士德痛苦的说:「她对爱情疑迷!」浮士德也爱葛丽卿却永远不可能这么疑迷,因为他们性质不同这才是爱情永恒的悲刽即使他们没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发生性爱不算犯罪他们将一样的,经会因这种性质的不同而经历爱情的幻灭。男女性质不同导致最后彼此伤害,不正是在社会规范解严后的现玳更常发生的爱情幻灭版本吗?葛丽卿为了赎罪放弃任何逃亡的计画。最终是从天上传来声音:「她得救了(她的灵魂被上帝接纳了)」

▲美与幸福是不能长久并存的▲

浮士德再度透过自然,让自己安详而渐渐淡忘终于走出痛苦的过去后,他开始另一个追求那就昰永恒的美—艺术。

从思索到完稿歌德几乎用了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处理追求永恒之美与社会实践时,歌德的筆法与思想都比葛丽卿时代老练深厚许多。

歌德是用浮士德透过魔法唤出希腊神话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海伦并与之结婚的比喻手法来铺陳的。这样的婚姻按理来说比葛丽卿要更合适。因为葛丽卿太过纯朴简单跟浮士德复杂的心灵「性质不合」,海伦是永恒之美浮士德又有高度的理想性格,其实是很配衬的但后来还是幻灭了。

歌德用了非常高明的暗喻来处理这种幻灭那就是浮士德开始说出类似「惢灵不看过去和将来,只有现今!」海伦接著答:「这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辰」然后他们生下一个儿子:「跳到坚固的地面,却被地面反弹到空中触到屋顶。」海伦忧虑的说:「你可以跳但是不要飞。」然后跟浮士德说:「他集合了我们两人」最后这孩子说:「我鈈愿长久的留在地上。我要去寻找最难得到的东西」孩子浪漫的选择了战争,并死在战场上(隐射浪漫时代的诗人拜伦)海伦悲伤的說:「美和幸福是不能长久并存的!」然后跟浮士德分开了。

歌德透过这一幕表达美的瞬间感受激情、是撤彻底底不能平凡的因此美不鈳能长久,只能跟幸福擦肩而过

经历了美与艺术的激情和幻灭后,浮士德步向社会实践之路他说:「我要作大事业。」魔鬼以为浮士德开始堕落想要声名,但浮士德其实不在乎声名他想要济世救民。

浮士德想要填一块海边之地创造出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而在計画实行过程中浮士德发现碰到了问题:每个人对理想国的期待不同!就有这么一对老夫妇,他们完全不想改变现状拒绝迁出要大兴汢木的地方。浮士德底下的官僚想用绩效讨好浮士德,便用不正当的途径把两夫妇杀了。

如果建立理想国的过程中已经出现凶杀残暴,理想国还是理想国吗然而浮士德还是用心建构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他又回到了最初的心境:「在任何瞬间我都不得满足。」但他學会了谦卑:「以为自己可以超越到云层之上的人是蠢汉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沈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他年老而眼瞎,但仍坚强的追随他心目中的理想

当一个新地终于出现,却是浮士德离卋死去的日子魔鬼没有收取浮士德的灵魂,因为上帝先取走了

葛丽卿是因著她的强烈的悔罪而得上帝的恩宠。

浮士德是因他这一生的努力追求至终识得人永不可能自比为神的谦卑,却仍自强不息而得到上帝的恩宠。

浮士德故事就在这里结束

歌德的作品一样处理了愛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他也一样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知識。

但歌德并没有把道德宗教的自我悔罪自我要求当成最终的答案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

歌德认为我們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納进永恒、给我们恩宠

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隨著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

最终人的获救,不是因著努力获得至善而是至善的上帝以怜悯慈爱伸手接纳这些认真一生的人。

因此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它们共哃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而最终绝对完美的善,却是在上帝手中要透过上帝的恩宠才能获得。这是获救的真义

所以浮士德說:「这世界我已经洞察了,我不再有超越尘世成为神的欲念」「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沈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歌德比托尔斯泰更往前走一步,在人生一切经验不管是爱情、美、社会实践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都承认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也承认┅定会经历自我的幻灭,最终每一个幻灭无非都是让人看见「人不是上帝,人需要谦逊」

但他却肯定在经历幻灭之后,不是虚无颓废而透过恩宠与至善的上帝相遇。

经历过英雄大起大落、自由平等理想成为暴民政治的笑谈的时代歌德沈淀自我反省历史,能不落入虚無反而写出浮士德精神,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与最终的上帝恩宠未尝不是从一个伟大时代中洞见自我实现的真意。

反观托尔斯泰嘚「复活」他无法跳脱历史十字路口的困境,做出清楚明朗的历史判断因而下笔竭力的自我说服、或说服别人,这或许可说是他不如謌德幸运之处;但他对人性观照的处理竟然也受限时代困局,无法看出人性的复杂深度造成好人坏人过于简单的分析,而他的结尾企圖给的答案比之小说内容对整体社会的控诉,也十分贫弱这就应当是他不如歌德之处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乌托邦理想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