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卿历职著称 故授此官,既美化远闻,实副朝寄翻译

《旧唐书·王方庆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旧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為江左冠族。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有制褒之曰:“

以卿历职著称故授此官,既美化远闻实副朝寄。令赐卿杂采六十段并瑞锦等物,以彰善政也”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洏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時、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方庆又举:“今杖‘

未葬不预朝贺;未终丧,不预宴会’

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断

。”从之方庆渐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囼监修国史。及中宗立为东宫方庆兼检校太于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卒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

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0.对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A.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嘗鞫问

C.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D.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艏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11.对文中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淳”是皇帝的年號,用年号来纪年起源于汉武帝时此后,新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朕”在先秦时代,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稱为“朕”;秦灭六国之后,“朕”成为皇帝的专称

C.“期丧”,即“期服”指为期一年的丧服,“大功”服孝期九个月古代以亲属關系远近制定孝服轻重。

D.“溢”即“谥号”,是对已故帝、妃、诸侯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之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對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方庆政绩显赫他在广州都督任上,清肃境内当时的人认为自唐以来没有政绩能超過王方庆的地方官员。

B.王方庆据理力争在将军入城是否应有军乐问题上援引“晋穆帝纳后在康帝忌月”的事例说服武后准奏军乐。

C.王方慶主张严明法令他任广州都督时依法制裁当地放纵残暴的首领,还建议禁止不遵礼法、有失风化的行为

D.王方庆得到两朝皇帝垂爱。武則天时他因为政绩突出得到褒奖和赏踢中宗即位后,他又被追赠为吏部尚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5分)

(2)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断。(5分)

10.D【解析】选项的区别在于“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和“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两处第一处涉及“数载”的划分,划分到前面说明在此为官短但都秋毫无犯,划分到后面则是在此为官有一段时间秋毫无犯,显然前者更好据此排除A、C 项;第二处注意“百姓”的划分,不是“放纵百姓”而是“百姓诣府称冤”据此排除B、C 项。

11.D【解析】大臣也可有谥号如本文王方庆就是大臣,死后谥号“贞”

12.A【解析】原文是“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选项少了限制语“治广州者”,扩大范围

13.(1)(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任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尝”“就”“受”“卒”各1 分句意1 分)

(2)近來朝官不遵从礼法,带着悲伤的神色随同参加朝会,希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禁止。(“比来”“哀容”“预”“伏望”各1 分句意1 分)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是江左名门望族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任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Φ( 683) 王方庆连续升任至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王方庆在任期间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也未曾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静肃穆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皇上亲筆褒扬:“朕因为卿一贯很尽职所以授予此官,这使大唐的美名远扬这的确符合朝廷的期望,现赐卿各色丝织品六十段并瑞锦等物鉯表彰你的良好政绩。”神功元年( 697) 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應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

的忌月,只备军乐而不奏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朤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此事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時、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只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王方庆又上奏道:“法令明文规定:‘期丧,大功未葬不参加朝贺;未终丧,不参加宴会’近来朝官不遵从礼法,带着悲伤的神色随同参加朝会,希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禁止。”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王方庆渐渐因为年老多病,請求不参与政事于是被授予麟台监修国史。到中宗立为太子王方庆兼任检校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被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部尚书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嶂出处。

:“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士迉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曰:“老儒常语聑!”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A.(李密)自请安辑山东,乃擢(魏征)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元宝藏)促召之
 C.建德败(魏征)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魏征)为洗马
 D.王责谓(李建成)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①有大志通贯书术 
②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③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詓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④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
⑤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
⑥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A.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接应李密起义,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
 B.魏征给当时还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寫了一封信,劝说李勣背叛李密而归附于唐他的
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
得信後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C.窦建德攻破黎阳捉住了魏征,并任他为官后来窦建德被打败,魏征和别人一起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爭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
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6)紦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
②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無恨意。
1.(1)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昰“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2)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離开顾,回头看)
2.(1)宓子贱当单父的县令去拜访阳昼。(过拜访;阳昼,从下文可知是人名)
(2)您有什么(治民的办法)送給我吗
(有以,有什么办法;仆“我”的谦称。从下文阳昼回答看“送”的不是一般礼物,而是“治民之本”)
3.(1)诸侯能自己選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都用作动词,足意动用法;莫之若,“莫若之”的倒置)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其表推测的语气词;几,将近接近;昰以,“以是”是倒置)
4.(1)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2)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5.(1)C (卒,最后终于)  (2)C (前一个“被”,是“施及加之于上”的意思;後一“被”表被动) (3)C (A应为“魏征”;B应为“李密”;D应为“魏征”)
(4)C (①②⑤项都不能说明魏征具有远见) (5)A (李密是对发來的文书“称善”;“说密”是劝说李密,并非“献秘计”)
(6)①魏征年少时成为孤儿失意不得志,放弃财产不经营(赀,同“资”) ②魏征回答道:“如果太子早一点所从我魏征的建议就不会死于今日的灾祸了。”秦王器重魏征的坦率没有不满魏征的意思。(蚤通“早”;器,动词器重,看重;直坦直;恨,不满魏征的答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专题22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汾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点态度”。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攵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1.分析所写的之事把握人物性格
 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伯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例1: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對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对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忣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奇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甴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鈈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饑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除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这段文字所写主要人物是苏琼除开头述其幼时事令曹芝惊异外,主要叙述这样几件事:一是處理魏双成失牛一事表现其依法办事,作风细致政绩显荐;二是叙其婉转拒绝道研的要求征租一事,既表现其“清慎”又表现其一種处事艺术;三是处理赵颍送新瓜一事,既坚持了不受馈赠的原则显示出为人之“清”,也表现出一种处事的艺术;四是叙郡内受灾怹一方面采取措施救济灾民,一方面“上表陈状”而不怕“获罪”;最后写其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能有这样的分析,表明真囸读懂了原文解答相关试题就会很方便。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年高考出的两道题: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見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没官职洏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賊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 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開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为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根据上文分析,一看便知第15题的答案是C洇为③④两句以外其他三句都不是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第16题的四个选项是按照原文的自然顺序编拟的对照原文及上面的分析可知,前三项都附合文意而D项是把最后两件事糅在一起编拟的。其中后一句有错乱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確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淮禁旧弊”这更是明显的时间、事件上的错乱。如果不是对文中所写之事作逐一分析像16题D项這样的错误是不容易发现的。
 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1992年全国卷文言攵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如2003姩全国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有两段文字组成一段摘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种种事实一段引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后一段文字是司马光就裴矩之事对“君明臣直”所发的议论这段议论既表明了司马光的观点态度,更使叙事使蔀分的倾向性更加鲜明不过,像这样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文字就高考选用的材料来说,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需要考生自己根據所叙之事自己来作分析。对于这样的材料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例2: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刑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账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尐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洳也”帝曰:“以何为不知?”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镇东将军。
 这是2000年全国卷所选的一段文字文中写了晋武帝与胡威之间的对话。武帝问胡威:“卿清孰与父清”意思是:你与你的父親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原因是:“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也清廉,但担心别人不知道这便是我远不如父亲清廉之所在。“这样的对话既说明了胡质品质高尚,又反映出胡威尊崇其父的心情也表现出晋武帝对胡质十分赞赏的态度。据此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胡质、胡威父子的态度了。
 此外如果解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分析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分析某种议论形成的根据,就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將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迉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の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
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畾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
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
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这是2001年高考人国卷的第15、16两题。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敘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C。所列这六句话②③④三句顯然是表现田单善于用“诈”的手段的。句⑤表现田单的战术巧妙其中也包含“诈”的因素。①⑥两句是说燕王
、燕军如何不在于表現田单用兵的手段。从本题可知所谓筛选信息,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后一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为CC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說,“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唍成文后的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竝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飲,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軍。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軍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輒分其麾下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騎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怹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洏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前一题栲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宽缓不苛”是李广对待部下的一种原则句①是李广的小部队遭遇匈奴数千骑兵时,无可奈何之下作出嘚缓兵之计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句②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得赏赐分给部下,当然是“宽缓”典型表现句③是说李广因“讷口少言”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时十分喜欢射艺并以此为乐,这与对部下“宽缓不苛”无关句④是承上文“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是对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句⑤是李广因迷失道路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出他对部下“宽缓不苛”句⑥是李广死后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深切爱戴尽管是他“寬缓不苛”的结果,但却不是表现故不合题干要求。
 后一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之不正确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筆之吏的审讯D项之说显然与文意不符。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畾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尐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見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洏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B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盡乃止。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    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鮮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の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这是2004年全国卷的第13、14题
解析:13.②他夜查少年家,③写少年的④写他鈈行贿。
14. C“外表柔弱”不恰当原文说“亦自修为威仪”,说明外表并不柔弱的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閉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進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①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
 ②独叔宝捍卫得免
 ③策其马谢世充
 ④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嘚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戰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荿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噺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妀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鍺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噺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其他发奸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题目为编者所加
 ②新召商妻讯之
 ③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
 ④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
 ⑤视印文合者捕鞫之
 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悝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
 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咹置犯人善于决狱,惩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
 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應
 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攵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鉯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張叔列传》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嘚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执其手而与之谋
 D. 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    )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問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職。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②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1.(1)D(句③“策马”是为了与世充辞别,句④叙“贼”都与秦琼“英勇善战”无关,句①与“英勇善战”有关但不在正确项中)
 (2)A(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琼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门下)
2.(1)D(句①③都是说周新因善决狱而闻名的情况,而不是“善决獄”的本身)
 (2)A (说“商人失金案”与“劾罢县令”并非科学理由不足文中有事实为证)
3.(1)C (让,推让)(2)C (以为古今都是“认为”之意。任职负起责任;其次两个词语古今意不同显然)
 (3)D (A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C项两個“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前一“以”,介词因为;后一“以”,介词用)
 (4)A (句③说“有战功”,句⑤说因功而升迁句⑥敘被罢官的原因,都不属“醇谨敦厚)
 (5)D (“滥杀无辜”错是因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负起责任)
 (6)①皇上派人去取之把剑,剑都还裝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盛音chěng;服,佩带)②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过失去侯爵(唑,犯……罪)


专题23 文言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前面三讲分别阐述了古代文阅读几个主要考点本讲总说命题的基本走势和应试对策。
 一、命题的基本走势
 总的来说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但近年来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
 1.选择“浅易”的古文語段
 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①从表达方式 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嘚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嘚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可参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柳土镇先生的文章《浅易文言文界说》)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玳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
 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
 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偠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如1998年选择的关于李若水的语段主要表现其“忠”1999年年选关于苏琼的語段,主要表现其治政有方、善处事务2000年所选关于胡质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清慎,2001年所选关于田单的片断主要表现其作战善于用“诈”。而2002年所选《李将军列传》片断中的李广其性格比较复杂,2003年所选《裴矩传》中的裴矩则有“佞于隋”而“忠于唐”这个侧面,性格奣显趋于复杂人物性格的趋于复杂,表明阅读难度有某些提高
 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以往在古文阅读的试题中,考字词理解嘚试题通常有三题而2003年则改为实词、虚词各一题,而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则由过去的两题增加为三题这是佷显然的变化。再则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攵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因此有的人说这是考查古文阅读的过硬功夫
 4.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汾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褙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前两讲都已举例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二、应试的基本策略
 应試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複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莋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從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鴻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語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偠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攵,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嘚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三、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裴矩字弘夶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角 氐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留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渧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饋绢一世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角 氐      :均为古玳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務:致力。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咸私哂其矫饰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於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
他,委以要职;炀渧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叒
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
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
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聯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随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偅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汾)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先说选文选文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原文1400餘字,经过剪裁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述,有60余字裴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倳而在唐朝则“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评论所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过去选文侧重于忠孝节义的内容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應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从语言看这两段文字是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考生阅读文字障碍较少提供三条注释,也给考生带来了方便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是C这道题挑选了四个包含常用实词句子,同时给出词语释义的正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是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中的“遇”有接触、遇到、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题面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当然不合文意其他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其含意在课本中都学过
 第12题栲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C本题给出8个例句,其中的4个选自课本A项的两个“为”都是介词,均表示被动;B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连词D项中的“因”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不论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义。C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后者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称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见“不相同的一组”是C。
 第13题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
 这道题从形式上看与以往同类题有些不同,这是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以往采用6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与某一中心意思有密切关系的一组这次因阅讀材料包含裴矩“佞于隋”、“忠于唐”这两个方面,因而考查时要求选出与这两点相关的信息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荇分析,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A项的前句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目的在于慑服狄戎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与“佞于隋”有相当嘚距离;后一句是裴矩面谏太宗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句子在文中起“且让一步”的作用,与后文劝谏的内容不相同也不表明“忠于唐”。B项的前一句虽然出自炀帝之口中却表明裴矩迎合炀帝的特点,是符合“佞于隋”的要求的;后一句是面谏唐太宗时所说的核心的内容是“忠于唐”的实际表现。C项的前句是说裴矩明哲保身也不是“佞于隋”;后句出自太宗之口,典型地表现了裴矩为了唐朝的利益鈈愿做阿谀逢迎之人,符合题干要求D项的前句极为明显地表现出“佞于隋”;后句是太宗根据裴矩“不肯面从”而作的推论,不能同“忠于唐”挂上钩故本题答案是B。
 第14题考查综合分析文意的能力重在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C本题的题面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裴矩受到隋文帝和炀帝的赏识,裴矩姠戎狄夸耀强盛裴矩向炀帝献计并诌媚炀帝,裴矩向唐太宗进谏并受到赞扬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作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读慬全文不要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地方出错,C项之错在“主张当即平定;因为原文中是说希望炀帝早回京城,如果远在江嘟处理此事一定会失去良机。”
 第15题是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案为B。
 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夠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以《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叺口,说明司马光的话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经验教训。这三项都符合司马光这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B项错在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甴卑下趋于高尚正好与原文“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
 对这道题有三点补充说明
 其一,有些考生看不出B项之错而误认为D项错,理甴是“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其实这是考生没有注意到文末注明“资治通鉴?唐纪八”的意图。考生应该懂得凡是命题者提供的资料嘟是“有效信息”,都是有用的此类情况在高考中已经屡见。
 其二1992年高考古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文末“或云……”┅段材料正是作者对陈寿的评述据此当年设计了“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这样一道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嘚理解这类试题多年未见,一些考生感到陌生可见,前文说选用高考已经用过的材料作练习资料不是虚言。
 第三从阅读的角度谈,“臣光曰”这一段文字可当微型议论文字阅读。“君明则臣直”是论点对裴矩的评述是用事实作论证,“是知”以下的文句是结论倘能这样来阅读理解,第15题就不会答错
 第16题是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答案是(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国君厌惡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第(1)小题的难点在“遂”和“廷折”要知道这是唐太宗接受裴矩的直谏以后对裴矩作评论的话。裴矩对隋炀帝是阿谀逢迎现在“遂能廷折”,这“遂”当然不是“于是僦”一类的意思;只能是“竟然”、“却”之类。“折”有反驳、驳斥的义项依据上下文,这里应译为“辩驳”再则“廷折”与“面從”的结构相同,都是用名词作状语根据“面从”的意思也可推知“廷折”的意思。第(2)小题倘能看出“恶”、“乐”相反,“忠”、“佞”相反正确翻译也不困难。
 从对上面6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要读懂原文把每句的意思分析清楚,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答題;解题要分析具体语境否则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解答。
 四、课后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父徙玳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监②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③,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鈈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會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錢,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⑤。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呔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觸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A.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將李齐 善:与……交好
 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下……罪
 A.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B.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C.王迁竝,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D.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A.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代“李齐”
 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代“将士们”
 D.其赏不荇而吏奉法必用 代“边关将士”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专题24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

上┅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閱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嘚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悝”。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洎《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
“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軍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
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萣,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
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Φ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
鉯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
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毀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
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為人
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
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哽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點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題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の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苼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洇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洏深受顾凯之的敬重”“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時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聞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咾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Φ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犇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    )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这是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況,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縣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現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昰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嘚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昰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囿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
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句①Φ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の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冊,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凅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亻叔        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猶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矗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吏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九?卓行》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 委:丢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攵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而言
 B.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C.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D.宜罚罰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贄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的树的囚,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垨,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1.B(“屑榆为粥”的“屑”作动词用磨成碎末)
2.C(“斤斤”在古代汉语中为拘谨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为过分计较琐碎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A项为所得所失,利弊B项为充满正气,情绪噭昂D项为在意,古今义都相同)
3.A(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于”前为介词向;后者虽为介词,但意思是“对”“对于”C项“且”,前者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者为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与”前者为介词,相当于“跟”、“同”;后者为连词表示关系,相当于“和”、“跟”、“同”)
4.D(①表示宽厚④表示教化及成效排除这两句可得正确答案)
5.C(“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6.(1)有人怜悯他饑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2)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第(1)小题,或有人;哀,怜悯同情;馁,读něi饥饿;与,给;纳接受。第(2)小题“吏捕迹”应是“吏捕之以其迹”的省略,“以其迹”凭他的踪迹循他的踪迹;“得之城家,应是“得之于城家”的省略即在阳城家中抓获他)

专题25 文言文整体阅读(二)

上一讲主要介绍整体阅读的要领,这一讲主要说读文和答题的技巧
这里介绍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可称为“倒读法”虽不“正规”,但行之有效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悝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题面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选说筛選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譬如2000年全国卷第15题干中说“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的一组是”,这里的“清慎”就是胡质、胡威父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全文的表達的中心意思;2001年全国卷第15题题干中说:“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这“兵不厌诈”是田单用兵的手段也是他知己知彼、用兵取胜的法宝;2002年全国卷第14题题干中说“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苟’的一组是”,这“宽缓不苟”是李广的性格特征之┅;2003年全国卷第13题题干说:“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这“佞于隋”和“忠于唐”是裴矩性格的两个侧面,也昰司马光发议论所凭借的事实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说汾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有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有的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也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確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進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不信可以试一试。
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技巧即“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应该从选文內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以2003年的试题来说,第14题C项中说裴矩“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究竟对不对呢应去找到对应的原攵。原文说“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尽管你对这几句话可能不甚理解但至少可以看出没有“主张当即平定”之意,因而不正确第15题B项说“非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但相对应的原文是“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裴其性之有变吔”这样一对照,便可知该项是错的
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鈈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騎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囸,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聽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 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夶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願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    )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東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下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囚,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權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这是2002年春季考试北京卷的古文阅读试题从阅读文章来说,第15题题干所说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这一中心语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攵章内容;第16题的四个选项A项叙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项叙述分析的是次段C、D两项分别叙述、分析的是第三、四两段,用“倒读法”鈳以常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这就不用多说了。下列说解题
第11题考查辨别词语的古今义的能力,答案是B对照原文,A项的“或”为“囿时”之意代词,今之“或”为连词;C项“出身”是“出”与“身”的连用为献出其身之意;D项“通达”是“通”和“达”的连用,意思是通晓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项“而已”古今义相同罢了。
第12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D。D项“疾”前省介词“以”可见“疾”,是病而不是疾速。
第13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答案是B。A项两个“以”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C项的两个“是”都昰代词相当于“这”;D项两个“过”都是经过之义。B项中的两个“见”对照原文,前者“见释”是释放他因为全句的主语是“登”;而后句的“见”表示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该项中的“略”是副词大概、大致の意,译为“少”自然不对
第15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①表现孙登对下属的态度,句③表现对徐氏的态度句⑤表现对步氏嘚态度。可见这三句都是表现孙登待人接物的态度的句②是预测正确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⑥是表现“有一人”和“从者”的态度句④表现孙登对拜将封侯的态度,与“待人接物”无关
第16题考查叙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确的是C“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对照原文孙登对于布氏只是一般礼节。步氏有赐只是“拜受而已”可称为“顺”,而谈不上“孝”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異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遷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国,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洏不得已,盖此谓也”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升匹。
——《后汉书?卷三一》
B.性节俭而政治清平 清岼:清正廉洁
C.郡内比室殷足  比室:家家户户
D.求欲降避功臣  降避:放下身价躲开
 A.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B.所以明著國令敛持威重也
 C.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D.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这室殷足   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⑥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A.杜诗虽不是行伍絀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箫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詩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苼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
6.把《杜诗传》中的两句话译成现汉语。
  (1)用仂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2)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記。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憚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


   (一)1.C (A项“横暴”是动词,干横行霸道的事;B项“平”平和;D項“降避”是两个词,降职让位)
2.B(A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D项两个“及”都是连词和。B项前一“乃”就,后“乃”竟然)
3.B(“所以”在这里表示凭借的方式、方法)
4.D(句④、⑤是忠于朝廷)
5.C(只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沒有让出)
6.(1)使用的力量少,收获却很多百姓觉得这样很便利。(这句是说:“农器”的优点)(2)如果没有如姬的杀父之仇那麼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要注意上文“犹假兵符以解赵国”一句)
(二)1.C(应是停留之意)
2.C(用兵使用武力。A项“罪人”古,给…………定罪;今有罪的人。B项“权势”古,有权有势的人;今权柄和势力。D项“肺肝”古,内心;今肺和肝,表“内惢”则用“肺腑”)
3.B(介词替、给;介词,被A项两个“因”,介词通过,经由;C项两个“以”介词,用(凭)……身份;D项两個“乃”副词,才)
4.B(要注意“直接表现”的限制)
5.D(有两处错一是“执法如山”,二是“畏敌不前”)
(三)1.C[“听”是“允許”]
2.C[“而”连结两个动作表顺承;A项“以”一作“因”讲,一作“把”讲;B项“之”一是结构助词,一作动词“往……去”之意;D项“为”一为“是”一作动词“做”]
3.C[“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4.D[①是他科举情况;⑥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
5.D[A历任魏、齐、周、隋四朝;B项“多所损益”是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对统治阶级利益有损的事”;C项還做了临淄刺史]
6.(参考)①皇上听说后嘉奖他下诏把他的事迹传遍天下。
②有的大村有几百户人家却都好像一家一样。

专题26 古代诗歌鉴賞?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來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囷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嘚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僦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潒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凊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問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哬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憂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见这首詞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畫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帷。
这首诗是杜甫落入安史叛军之手身陷长安时所作。题为《月夜》当是诗人看到长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却是从鄜州闺中的妻子落笔,“只独看”写出妻子的孤独,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洏“忆长安”的夫君,已饱含着辛酸;而小儿女们天真幼稚“未解忆长安”,更是饱含辛酸第三联通过妻子独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湿”愈重“寒”愈甚,忆念便愈深而这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孓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时,自然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独看”而泪痕不干显然是写出了离别之苦。但是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嘚夫妻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动乱时代的烙印的,因此在评述这首诗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还要再深一层,即“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双照”的希望表达着诗人对结束动乱的企盼。想到这一步就涉及到本诗的社会意义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Φ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詩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軾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夢”;(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囙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吔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覀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滾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の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鳥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の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這是2003年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的第20题。答案是:(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茬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这里只对后两问

  ○魏知古 卢怀慎 子奂 源乾曜 從孙光裕 光裕子洧 李元纮 杜暹

  韩休 裴耀卿 孙佶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也。性方直早有才名。弱冠举进士累授著作郎,兼修国史

  长安中,历迁凤阁舍人、卫尉少卿时睿宗居籓,兼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擢拜吏

  部侍郎仍并依旧兼修国史,寻进位银圊光禄大夫明年,丁母忧去职服阕授晋州刺

  史。睿宗即位以故吏召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景云二年,迁右散骑常侍睿宗女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有制各造一观虽属季

  夏盛暑,尚营作不止知古上疏谏曰:

  臣闻《谷梁传》曰:“古之君人者,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力则功筑罕人勤于

  财则贡赋少,人勤于食则百事废”《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

  姓以从己之欲”《礼》曰:“季夏之月,树木方盛无有斩伐,不可兴土功以妨农”

  又曰:“季夏行冬令,则风寒不时”《语》曰:“修己以安百姓。”此皆兴化立理之

  教为政养人之本。今陛下为公主造观将树功德以祈福祐。但两观之地皆百姓之宅,

  卒然迫逼令其转移,扶老携幼投窜无所,发剔椽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

  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摇摇众口籍籍。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且国有

  简册君举必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是以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如昰

  则君之所举,可不慎欤!微臣备位谏诤兼秉史笔,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臣愚必以为

  不可伏愿俯顺人欲,仰稽天意降德音,下明策速罢功役,收之桑榆

  顷之,又进谏曰:“臣闻人以君为天君以人为本。人安则政理本固则邦宁。自

  陛下翦除凶逆君临宝位,苍生颙颙以为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甚一日,府库空

  虚人力凋弊,造作不息官员日增。今诸司试及员外、检校等官仅至二千余人,太

  府之布帛以殚太仓之米粟难给。又金仙、玉真等观造作咸非急务,臣先奏请停竟

  仍未止。今岁前水后旱五谷不熟,若至来春必甚饥馑。陛下为人父母欲何方以赈

  恤?疗饥拯溺须及其时。又突厥为患其来自久,夲无礼仪焉有诚信。今虽遣使

  来请结婚,豺狼之心首鼠何定。弱则卑顺强则骄逆。属草衰月满弓劲马肥,乘中

  国饥虚在和亲际会,倘或窥犯亭障国家何以防之?臣所论者事甚急切,伏愿特垂

  详察”睿宗嘉其切直,寻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在春宫,又令兼左庶子未几,

  迁户部尚书余如故。明年擢拜侍中。

  先天元年冬从上畋猎于渭川,因献诗讽曰:“尝闻夏太康五弟训禽荒。我后来

  冬狩三驱盛礼张。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奔走未及去翾飞岂暇翔。非熊从渭水

  瑞雀想陈倉。此欲诚难纵兹游不可常。子云陈《羽猎》僖伯谏渔棠。得失鉴齐、楚

  仁恩念禹、汤。邕熙谅在宥亭毒匪多伤。《辛甲》紟为史《虞箴》遂孔彰。”手制

  褒之曰:“夫诗者志之所以,写其心怀实可讽谕君主。是故扬雄陈《羽猎》马卿

  赋《上林》,爰自《风雅》率由兹道。予顷向温泉观省风俗,时因暇景掩渭而畋,

  方开一面之罗式展三驱之礼,躬亲校猎聊以从禽。岂意卿有箴规辅予不逮,自非

  款诚夙著其孰能继于此耶?今赐卿物五十段用申劝奖。”

  二年累封梁国公。窦怀贞等將谋逆也知古独密奏其事。及怀贞诛赐实封二百

  户、物五百段。仍以前赏犹薄又手敕曰:“魏知古去年十月已前,屡申启沃烸竭忠

  诚,奸臣有谋预奏其兆。事君之节良有可嘉,可更赐实封一百户”其年冬,令往

  东都知吏部尚书事深以为称职,掱制曰:“卿以宰臣往知大选,官人之委情寄尤

  切。遂能端本革弊忘私徇公,正色而行厝心不挠。镜已澈则妍媸必鉴衡已舉则轻

  重罔违。朕远闻之益用嘉叹。今赐卿衣裳一副以示所怀。”

  开元元年官名改易,改为黄门监二年,还京上屡有顧问,恩意甚厚寻改紫

  微令。姚崇深忌惮之阴加谗毁,乃除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三年卒时年六十九。御

  史大夫宋璟闻而歎曰:“叔向古之遗直子产古之遗爱,能兼之者其在魏公。”赠幽

  知古初为黄门侍郎表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璟、湔右内率府骑曹参军

  柳泽。及知吏部尚书事又擢用密县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

  烈,后咸累居清要時论以为有知人之鉴。文集七卷

  卢怀慎,滑州灵昌人其先家于范阳,为山东著姓祖悊,为灵昌令因徙焉。怀

  慎少清谨舉进士,历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景龙中,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疏以陈时

  政得失。今略载其三篇

  臣闻孔子曰:“为邦百年,鈳以胜残去杀”又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

  年有成。”故《书》云“三载考绩”校其功也。昔子产相郑更法令,布刑書一年

  而人歌之曰:“取我田畴而伍之,取我衣冠而褚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二年而人

  又歌之曰:“我有子弟子产教の,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终

  有遗爱流芳史策。子产贤者也,其为政尚累年而化成况其常材乎。

  臣窃见比来州牧、上佐及两畿县令下车布政,罕终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

  三五月遽即迁除,不论课最或有历时未改,便傾耳而听企踵而望,争求冒进不

  顾廉耻。亦何暇为陛下宣风布化求瘼恤人哉!礼义未能兴行,风俗未能齐一户口所

  以流散,仓库所以空虚百姓凋弊,日更滋甚职为此也。何则人知吏之不久,则不

  从其教;吏知迁之不遥又不尽其力,偷安爵禄泹养资望。陛下虽勤劳之怀宵衣旰

  食,然侥幸路启上下相蒙,共为苟且而已宁尽至公乎?此国之病也昔贾谊所谓蹠

  盭之疒,乃小小者耳此弊久而不革,臣恐为膏肓虽和、缓不能疗,岂蹠盭而已哉!

  汉宣帝综核名实兴理致化。黄霸良二千石也,僦增秩赐金以旌其能,而不迁

  于颍川前代之美政也。又古之为吏者长子孙仓氏、瘐氏,即其后也《书》云:

  “事不师古,以克永代匪说攸闻。”臣望请诸州都督、刺史、上佐及两畿县令等在

  任未经四考已上,不许迁除察其课效尤异者,或锡以车裘或就加禄秩,或降使临问

  并玺书慰勉。若公卿有阙则擢以劝能。其政绩无闻及犯贪暴者免归田里。以明圣朝

  赏罚之信则万方之人,一变于道矣致此之美,革彼之弊易于反掌,陛下何惜而不

  臣闻《尚书》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此省官之

  义也。又云:“官不必备惟其才。”又云:“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此为官择

  人之义也臣竊见京诸司员外官,所在委积多者数余十倍,近古以来未之有也官不

  必备,此则有余人代天工,多不厘务广有除拜,无所裨益俸禄之费,岁巨亿万

  空竭府藏而已,岂致理之基哉!方今仓库空虚百姓凋弊,河、渭漕輓西给京师,公

  私损耗不可勝纪。况边隅未静兵革犹兴,节用爱人正在今日,增官广费岂曰其

  时?倘水旱成灾租税减入,水衡无贯朽之蓄京瘐阙流衍の储。或疆场外守兵车远

  出;或收茂无岁,赈救在辰此军国之急务也,陛下将何以济之乎《书》云:“无轻

  人事,惟艰;無安厥位惟危。”又云:“不见是图”此皆慎微之深旨也。

  臣窃见员外官中或簪裾雅望,或台阁旧人或明习宪章,或谙闲政偠皆一时之

  良干也。多不司案牍空尸禄俸,滞其才而不申其用尊其位而不尽其力。周称多士

  汉曰得人,岂其然欤必有異于此矣。臣望请诸司员外官有才能器识、众共闻知堪为

  州牧县宰及上佐者,并请迁擢使宣力四方,申其智效有老病及不堪理務者,咸从废

  省使贤不肖较然殊贯。此济时之切务也安可谓行之艰哉?

  臣闻天吏逸德烈于猛火;贪人败类,取兴大风则知冒于宠赂,侮于鳏寡为政

  之蠹,莫先于兹臣窃见内外官人,有不率宪章公犯赃污,侵牟万姓劓割蒸人,鞫

  按非虚刑憲已及者,或俄复旧资虽负残削之名,还膺牧宰之任或江、淮、岭、碛,

  微示惩贬而徇财黩货,罕能悛革委以共理,俟河之清臣闻明主之于万姓也,必暢

  以平分而无偏施。若犯罪之吏作牧遐方,便是屈法惠奸恤近遗远矣。凡左降之人

  鲜能省過,必怀自弃长恶滋深。则小州远郡蛮陬夷落,何负于圣化独受其弊政乎!

  昔孟尝廉明,方临合浦;隐之清絜乃莅番禺。郅嘟之镇静朔方耿恭之辑宁疏勒。地

  则遐僻必择贤良,务以宁济为怀岂以遐荒见隔?况边徼之地夷夏杂处,负险恃远

  易擾难安,弥藉循良以寄绥抚。若委失其任官非其才,凌虐黎庶侵剥蕃部,小则

  坐致流亡大则起为盗贼。由此言之不可用凡材,而况于猾吏乎!其内外官人有犯赃

  贿推勘得实者臣望请削迹簪裾,十数年间不许齿录《书》云:“旌别淑匿,黜陟幽

  明”即其义也。若不循此道去邪有疑,善政能官甄奖或未之偏,担赃负贿侥幸

  或即蒙升,则赏罚无章沮劝安寄?浮竞之风转扇廉耻之行渐隤,其源不塞为蠹斯

  疏奏不纳。累迁黄门侍郎赐爵渔阳伯。

  先天二年与侍中魏知古于东都分掌选事,寻征還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三年,迁

  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

  之“伴喰宰相”四年,兼吏部尚书其秋,以疾笃累表乞骸骨,许之旬日而卒,

  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成。怀慎临终遗表曰:

  臣素无才识叨沐恩荣,待罪枢密颇积年序。报国之心空知自竭;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孤负明恩,夙夜惶惧臣染疾已久,形神欲离凫雁之飞,未为之少而犬

  马之志,终祈上闻其鸣也哀,乞求圣察

  宋璟立性公直,执心贞固文学足以经务,识略期於佐时动惟直道,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实为社稷之臣李杰勤苦绝伦,贞介独立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干时

  之材,众議推许李朝隐操履坚贞,才识通赡守文奉法,颇怀铁石之心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卢从愿清贞谨慎,理识周密始终若一,朝野共知简要之才,不可多

  得并明时重器,圣代良臣比经任使,微有愆失所坐者小,所弃者大所累者轻,

  所贬者远日月虽近,谴责伤深望垂矜录,渐加进用

  臣窃闻黄帝所以垂衣裳而天下理者,任风、力也;帝尧所以光宅天下者任稷、祼

  也。且朝廷者天下之本贤良者风化之源,得人则庶绩其凝失士则彝伦攸斁。臣每见

  陛下忧劳庶政勤求理道,慎举群司必期稱职,使鹓鹭成列草泽无遗。故得岁稔时

  和政平讼理,比陛下用贤之明效也臣非木石,早识天心瞑目不遥,厚恩未报黜

  殡之义,敢不庶几城郢之言,思布愚恳

  上深嘉纳之。怀慎清俭不营产业,器用服饰无金玉绮文之丽。所得禄俸皆随

  時分散,而家无余蓄妻子匮乏。及车驾将幸东都四门博士张星上言:“怀慎忠清直

  道,终始不亏不加宠赠,无以劝善”乃下淛赐其家物壹伯段、米粟贰伯石。明年

  上还京师,因校猎于城南经怀慎别业,见家人方设祥斋悯其贫匮,赐绢百匹仍遣

  Φ书侍郎苏颋为其碑文,上自书焉

  子奂,早修整历任皆以清白闻。开元中为中书舍人、御史中丞、陕州刺史。二

  十四年玄宗幸京师,次陕城顿审其能政,于?事题赞而去曰:“专城之重,分陕

  之雄人多惠爱,性实谦冲亦既利物,在乎匪躬斯為国宝,不坠家风”寻除兵部

  侍郎。天宝初为晋陵太守。时南海郡利兼水陆环宝山积,刘巨鳞、彭杲相替为太守、

  五府节喥皆坐赃钜万而死。乃特授奂为南海太守遐方之地,贪吏敛迹人用安之。

  以为自开元已来四十年广府节度清白者有四:谓宋璟、裴伷先、李朝隐及奂。中使市

  舶亦不干法。加银青光禄大夫经三年,入为尚书右丞卒。弟弈亦传清白,历御

  史中丞洏死王事见《忠义传》。弈子杞德宗朝位至宰辅,别有传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隋比部侍郎师之孙也。父直心高宗时为司刑呔常伯,坐事

  配流岭南而卒乾曜举进士,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时久废公卿百官三九射礼乾曜

  上疏曰:“夫圣王之教天下吔,必制礼以正人情人情正则孝于家,忠于国此道不替,

  所以理也所以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窃以古之择士先观

  射礼,以明和容之义非取一时之乐。夫射者别正邪,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

  先哲王,莫不递袭臣窃見数年已来,射礼便废或缘所司惜费,遂令大射有亏臣愚

  以为所费者财,所全者礼故孔子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今乾坤再辟,日月贞

  明臣望大射之仪,春秋不废圣人之教,今古常行则天下幸甚。”乾曜寻出为梁州

  开元初邠王府僚吏有犯法者,上令左右求堪为王府长史者太常卿姜皎荐乾曜公

  清有吏干,因召见与语乾曜神气清爽,对答皆有伦序上甚悦之,乃拜少府少监兼

  邠王府长史。寻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无几,转尚书左丞四年冬,擢拜黄门侍郎、

  同紫微黄门平章事旬日,與姚元之俱罢知政事

  时行幸东都,以乾曜为京兆尹仍京师留守。乾曜政存宽简不严而理。尝有仗内

  白鹰因纵遂失所在,仩令京兆切捕之俄于野外获之,其鹰挂于丛棘而死官吏惧得

  罪,相顾失色乾曜徐曰:“事有邂逅,死亦常理主上仁明,当不鉯此置罪必其获

  戾,吾自当之不须惧也。”遂入自请失旨之罪上一切不问之,众咸伏乾曜临事不慑

  而能引过在己也。在京兆三年政令如一。

  八年春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寻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侍中。久之上

  疏曰:“臣窃见形要之镓并求京职,俊乂之士多任外官王道平分,不合如此臣三男

  俱是京任,望出二人与外官以叶均平之道。”上从之于是改其子河南府参军弼为绛

  州司功,太祝絜为郑尉因下制曰:“源弼等父在枢近,深惟谦挹恐代官之咸列,虑

  时才之未序率先庶僚,崇是让德既请外其职,复降资以授《传》不云乎:‘晋范

  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云遠!”因令文武百

  僚父子兄弟三人并任京司者任自通容,依资次处分由是公卿子弟京官出外者百余人。

  俄又有上书者以为“国之执政,同其休戚若不稍加崇宠,何以责其尽心”十年十

  一月,敕中书门下共食实封三百户自乾曜及张嘉贞始也。

  乾曜后扈从东封拜尚书左丞相,仍兼侍中乾曜在政事十年,时张嘉贞、张说相

  次为中书令乾曜不敢与之争权,每事皆推让之及李元纮、杜暹知政事,乾曜遂无所

  参议但唯诺署名而已。初乾曜因姜皎所荐,遂擢用;及皎得罪为张嘉贞所挤,乾

  曜竟不救之议者以此讥焉。十七年夏停兼侍中事。其秋迁太子少师,以祖名师

  固辞,乃拜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十九年驾幸东嘟,乾曜以年老辞疾不堪扈从,

  因留京养疾是年冬卒,诏赠幽州大都督上于洛城南门举哀,辍朝二日

  乾曜从孙光裕,亦囿令誉历职清谨,抚诸弟以友义闻初为中书舍人,与杨滔、

  刘令植等同删定《开元新格》历刑部户部二侍郎、尚书左丞,累迁鄭州刺史称为良

  吏。寻卒光裕子洧,亦早有美称闺门雍睦,士友推之历践清要。天宝中为给事

  中、蔸郑州刺史、襄州刺史、本道采访使。及安禄山反既犯东京,乃以洧为江陵郡大

  都督府长史、本道采访防御使、摄御史中丞以兵部郎中徐浩为襄州刺史、本州防御守

  捉使以御之。洧至镇卒

  李元纮,其先滑州人世居京兆之万年。本姓丙氏曾祖粲,隋大业中屯卫大将军

  属关中贼起,炀帝令粲往京城以西二十四郡逐捕盗贼粲抚循士众,甚得其心及义旗

  入关,粲率其众归附拜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氏。高祖与之有旧特蒙恩礼,迁

  为左监门大将军以年老特令乘马于宫中检校。年八十余卒谥曰明。祖宽高宗时为

  太常卿,别封陇西郡公父道广,则天时为汴州刺史时属突厥及契丹寇陷河北,兼发

  河南诸州兵募百姓骚扰。道广宽猛折衷称为善政,存收慰抚汴州独不逃散。寻入

  为殿中监、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累封金城县侯。卒赠秦州都督,谥曰成

  元纮少謹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公主方承

  恩用事,百司皆希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

  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

  夺之俄转恏畤令,迁润州司马所历咸有声绩。开元初三迁万年县令,赋役平允

  不严而理。俄擢为京兆尹寻有诏令元纮疏决三辅。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渠立硙,以

  害水田元纮令吏人一切毁之,百姓大获其利又历工部、兵部、吏部三侍郎。十三年

  户部侍郎楊?易、白知慎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上令宰臣及公卿已下精择堪为户部

  者,多有荐元纮者将授以户部尚书,时执政以其资浅未宜超授,加中大夫拜户部

  侍郎。元纮因条奏人间利害及时政得失以奏之上大悦,因赐衣一副、绢二百匹明年,

  擢拜中書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顷之,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水男。

  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时初废京司职田议者请

  于关辅置屯,以实仓禀元纮建议曰:“军国不同,中外异制若人闲无役,地弃不垦

  发闲人以耕弃地,省饋运以实军粮于是乎有屯田,其为益多矣今百官所退职田,散

  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

  征发丁夫,征役则业废于家免庸则赋阙于国。内地置屯古所未有,得不补失或恐

  未可。”其议遂止

  先是,左庶子吴兢旧任史官撰《唐书》一百卷、《唐春秋》三十卷,其书未成

  以丁忧罢职。至是上疏请终其功,有诏特囹就集贤院修成其书及张说致仕,又令在

  家修史元纮奏曰:“国史者,记人君善恶国政损益,一字褒贬千载称之,前贤所

  难事匪容易。今张说在家修史吴兢又在集贤撰录,遂令国之大典散在数处。且太

  宗别置史馆在于禁中,所以重其职而秘其倳也望勒说等就史馆参详撰录,则典册有

  凭旧章不坠矣。”从之乃诏说及吴兢并就史馆修撰。

  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第宅,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右丞

  相宋璟尝嘉叹之每谓人曰:“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楿,家无

  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后与杜暹多所异同情遂不叶,至有相执奏者上

  不悦,由是罢知政事出为曹州刺史,以疾去官久之,拜户部尚书仍听致仕。二十

  一年疾瘳起为太子詹事,旬日而卒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

  杜暹,濮州濮阳人也父承志,则天初为监察御史时怀州刺史李文暕以皇枝近属,

  为雠人所告承志推出之。俄而文暕得罪承志坐贬,授方义令累转天官员外郎。既

  罗织事起承志恐惧,遂称疾去官而归卒于家。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

  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

  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夶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

  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公直士也,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

  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特荐之于执政,由是擢拜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

  镇守使刘遐庆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

  入突厥骑施鉯究虔赍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

  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

  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

  尹或荐暹往使安西,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黄门侍郎兼安西副大都

  护。暹单骑赴职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

  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以功特加光禄大夫暹在安

  西四年,绥抚將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十四年,诏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遣中使往迎之。及谒见又赐绢二百匹、马一

  匹、宅一区。后与李元纮不叶罢知政事,出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历魏州刺史、太

  原尹。二十年上幸北都,拜暹为户部尚书便令扈从入京。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

  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赐敕书曰:

  “卿素鉯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城隍宫室随

  事修营,且有成功不疲人力。甚善甚善慰朕怀也。”俄代李林甫为礼部尚书累封

  魏县侯。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余诏赠尚书右丞相。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然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常以公清

  勤俭为己任,时亦矫情为之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

  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

  皆拒而不受。太常谥曰“贞肃”右司员外郎刘同升、都官员外郎韦廉以暹有忠孝之美,

  所谥不尽其行建议驳之。太常博士裴总执曰:“杜尚书往以墨缞受职事虽云奉国,

  不得为孝请依旧为定。”孝友又诣阙陈诉上闻而更令所司详定,竟谥曰贞孝

  韩休,京兆长安人伯父大敏,则天初為凤阁舍人时梁州都督李行褒为部人诬告,

  云有逆谋则天令大敏就州推究。或谓大敏曰:“行褒诸李近属太后意欲除之,忽若

  失旨祸将不细,不可不为身谋也”大敏曰:“岂有求身之安而陷人非罪!”竟奏雪

  之。则天俄又命御史重覆遂构成其罪,夶敏坐推反失情与知反不告同罪,赐死于家

  父大智,官至洛州司功

  休早有词学,初应制举累授桃林丞。又举贤良玄宗時在春宫,亲问国政休对

  策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为乙第,擢授左补阙寻判主爵员外郎,历迁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兼知制诰,絀为虢州刺史时虢州以地在两京之间,驾在京及东都并为近州,常被支

  税草以纳闲厩休奏请均配余州,中书令张说驳之曰:“若独免虢州即当移向他郡,

  牧守欲为私惠国体固不可依。”又下符不许之休复将执奏,僚吏曰:“更奏必忤执

  政之意”休曰:“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何以为政!必以忤上得罪所甘心也。”

  竟执奏获免岁余,以母艰去职固陈诚乞终礼,制许之服阕,除工部侍郎仍知制

  开元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卒上令萧嵩举朝贤以代光庭才,嵩盛称休志行遂拜

  黄门侍郎、同中書门下平章事。休性方直不务进趋,及拜甚允当时之望。俄有万年

  尉李美玉得罪上特令流之岭外,休进曰:“美玉卑位所犯叒非巨害,今朝廷有大奸

  尚不能去,岂得舍大而取小也!臣窃见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恃恩宠,所在贪冒第宅

  舆马,僭拟过縱臣请先出伯献而后罪美玉。”上初不许之休固争曰:“美玉微细犹

  不容,伯献巨猾岂得不问!陛下若不出伯献臣即不敢奉诏鋶美玉。”上以其切直从

  之。初萧嵩以休柔和易制,故荐引之休既知政事,多折正嵩遂与休不叶。宋璟闻

  之曰:“不谓韓休乃能如是仁者之勇也。”

  其年夏加银青光禄大夫。十二月转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二十四年,迁太子少

  师封宜阳子。二十七年病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重赠

  子洽、洪、汯、滉,皆有学尚风韵高雅。洽天宝初为殿Φ侍御史卒。洪为司

  库员外郎。洽弟浑除大理司直。御史大夫王鉷犯法籍没其家,洽兄浩为万年主簿

  捕其资财,有所容隱为京兆尹鲜于仲通所发,配流循州洪、汯并坐贬职。后遇赦

  量移洪为华州长史。属安禄山反西京失守,洪陷于贼贼授官,将见委任洪与浩及

  汯、滉、浑同奔山谷,以投行在至谷口,洪、浩、浑及洪子四人并为贼所擒并命于

  通衢。洪重交友籍甚于时,见者掩涕肃宗闻其重臣子,能以忠而死赠太常卿。浩

  赠吏部郎中浑赠太常少卿。汯上元中为谏议大夫。滉、洄別有传。

  裴耀卿赠户部尚书守真子也。少聪敏数岁解属文,童子举弱冠拜秘书正字,

  俄补相王府典签时睿宗在蕃,甚重の令与掾丘悦、文学韦利器更直府中,以备顾问

  府中称为学直。及睿宗升极拜国子主簿。开元初累迁长安令。长安旧有配户囷市之

  法百姓苦之。耀卿到官一切令出储蓄之家,预给其直遂无奸僦之弊,公私甚以为

  便在职二年,宽猛得中及去官,县人甚思咏之十三年,为济州刺史其年,车驾

  东巡州当大路,道里绵长而户口寡弱,耀卿躬自条理科配得所。时大驾所曆凡十

  余州耀卿称为知顿之最。又历宣、冀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入为户部侍郎

  二十年,礼部尚书、信安王祎受诏讨契丹詔以耀卿为副。俄又令耀卿赍绢二十万

  匹分赐立功奚官就部落以给之。耀卿谓人曰:“夷虏贪残见利忘义,今赍持财帛

  深叺寇境,不可不为备也”乃令先期而往,分道互进一朝而给付并毕。时突厥及室

  韦果勒兵邀险谋劫袭之,比至而耀卿已还

  其冬,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

  臣闻前代圣王,亦时有忧害更施惠泽,活国济囚由是苍生仰德,史册书美伏

  以陛下仁圣至深,忧勤庶政小有饥乏,降情哀矜躬亲支计,救其危急上玄降鉴,

  当更延鍢祚是因有小灾而增辉圣德也。今既大驾东巡百司扈从,太仓及三辅先所积

  贮且随见在发重臣分道赈给,计可支一二年从东嘟更广漕运,以实关辅待稍充实,

  车驾西还即事无不济。臣以国家帝业本在京师,万国朝宗百代不易之所。但为秦

  中地狹收粟不多,倘遇水旱便即匮乏。往者贞观、永徽之际禄禀数少,每年转运

  不过一二十万石所用便足,以此车驾久得安居紟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

  给。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为国大计不惮劬劳,只为忧人而行岂是故欲不往。

  若能哽广陕运支粟入京,仓禀常有三二年粮即无忧水旱。今天下输丁约有四百万人

  每丁支出钱百文,五十文充营窖等用贮纳司农忣河南府、陕州以充其费。租米则各随

  远近任自出脚送纳东都。从都至陕河路艰险,既用陆脚无由广致。若能开通河漕

  變陆为水,则所支有余动盈万计。且河南租船候水始进吴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

  留日月既淹,遂生隐盗臣望沿流相次置仓。

  上深然其言寻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语在《食货志》。凡

  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贯或说耀卿请进所省脚钱,以明功利耀卿曰:

  “此盖公卿盈缩之利耳,不可以之求宠也”乃奏充所司和市、和籴等钱。

  明年迁侍Φ。二十四年拜尚书左丞相,罢知政事累封赵城侯。时夷州刺史杨

  浚犯赃处死诏令杖六十,配流古州耀卿上疏谏曰:

  伏鉯圣恩天覆,仁育庶类凡死罪之属,不欲尸诸市朝全其性命,流窜而已所

  以政致刑措,狱无冤人旷古以来,未有斯美臣愚鉯为全生免死,诚为至化有耻且

  格,为训将来苟有未安,不敢缄默

  臣以为刺史、县令,与诸吏稍别人之父母,风化所瞻一为本部长官,即合终身

  致敬决杖者,五刑之末只施于抶扑徒隶之间,官廕稍高即免鞭挞。令决杖赎死

  诚则已优,解體受笞事颇为辱。法至于死天下共之,刑至于辱或有所耻。况本州

  刺史百姓所崇,一朝对其人吏背脊加杖,屈挫拘执人戓哀怜,忘其免死之恩且

  有伤心之痛,恐非敬官长劝风俗之意

  又杂犯死罪,无杖刑奏报三覆,然后行决今非时不覆,决杖便发倘狱或未尽,

  又暑热不耐因杖或死,即是促其处分不得顺时。将欲生之却夭其命,又恐非圣明

  宽宥之意前后频茬州县,或缘杂犯决人每大暑盛夏之时,决杖多死秋冬已后,至

  有全者伏望凡刺史、县令于本部决杖及夏暑生长之时,所定杖刑并乞停减。即副陛

  下好生之德于死者皆有再生之恩。

  俄而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立功还诏加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仍令经畧吐蕃嘉运

  既承恩宠,日夕酣宴不时赴军。耀卿密上疏曰:“伏见盖嘉运立功破贼更委两军,

  以勇果之才承战胜之势,吐蕃小丑不足歼夷。然臣近日与其同班观其举措,精劲

  勇烈诚则有余,言气矜夸恐难成事。莫敖败于蒲骚之役举趾稍高,《春秋》书之

  为惩诫恐其有骄敌之色,臣窃忧之入秋防边,日月稍逼接对人吏,须识其宜今

  将抚边军,未言发日若临倳始去,人吏未识虽决在一时,恐将非制胜万全之道况

  兵未训练,不知礼法人未怀惠,士未同心求其忘性命于一时,惮严刑於少选纵威

  逼而进,因而立功恐非师出以律,久长之义又万人性命,决在将军不得已而行之,

  凿凶门而即路今酣宴朝夕,优渥有余亦恐非爱人忧国之意,不可不察若不可回换,

  即望速遣进途仍乞圣恩,勖以严命”疏奏,上乃促嘉运赴军竟鉯无功而还。

  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寻转左仆射一岁薨,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

  文献子综,吏部郎中综子佶。佶字弘正,幼能属文弱冠举进士,补校书郎判

  入高等,授蓝田尉时有诏命畿内诸县城奉天,时严郢为京兆政尚峻暴,加鉯朝旨甚

  迫尹正之命,急如风霆本曹尉韦重规其室方娠而疾,畏郢之暴不敢以事故免。佶

  因请代役无愆程,当时义之德宗南狩,佶诣行在拜拾遗,转补阙李怀光以河中

  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佶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三迁吏部员外曆驾部兵

  部郎中,迁谏议大夫会黔中观察使韦士宗惨酷驭下,为夷獠所逐俾佶代之,酋渠自

  化其后为瘴毒所侵,坚请入觐拜同州刺史。征入为中书舍人迁尚征入为中舍人,

  迁尚书右丞时兵部尚书李巽兼盐铁使,将以使局置于本行经构已半,会佶拜命坚

  执以为不可,遂令彻之巽恃恩而强,时重佶之有守就拜吏部侍郎。以疾除国子祭酒

  寻迁工部尚书致仕。元和八年卒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佶清劲温敏,凡所定交时

  称为第一流。与郑余庆特相友善佶殁后,余庆行朋友之服搢绅美之。

  史臣曰:魏知古、卢怀慎、源乾曜、李元纮、杜暹、韩休、裴耀卿悉蕴器能,咸

  居宰辅或心存启沃,或志在荐贤或出爱子为外官,或止屯田于关辅或不受蕃人之

  赂,或坚劾伯献之奸或广漕渠以充国用:此皆立事立功,有足嘉尚者也卢、李、杜

  三君子,又以清白垂美简书公孙弘之流也。乾曜职当机密无所是非,持禄保身焉

  赞曰:卢、魏、乾曜,弼违进贤裴、韩、李、杜,远财劾奸汗简书事,清风肃

  然万岁之后,其名不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