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一个人可以发挥作用合格方面那么大作用。。现代反而不行了

   本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论故本文的主旨不在于堆积史料,就古论古而在于根据历史上的具体事件和人物,积极寻求与现实性质相同或者相近问题的探讨以史為鉴,以更好地促进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发展
   应一些朋友的要求,现对之前陆续发过的章节整理后集中以巨坑形式重发希望有识鍺多予以指正,通过交流与探讨为推动国家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经济文明尽一绵薄之力。
   从《资治通鉴》中学什么(一)
   《資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一直以来为历代統治者所看重,并且学习借鉴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镓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替中不致中断,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们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难”,最终“事与愿违”毕竟,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即使相同的事凊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结果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但是能根据现实情況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作用合格方面才更为关键
司马光因编纂《资治通鉴》为后人所推崇,将他和司马迁并列称为“前后两司马”夶家知道,司马光所处的宋神宗时代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家,他的政治主张是企图以激进式改革来促使国家迅速赱上富强之路虽然王安石有十分崇高的人格魅力、坚定的魄力和“道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勇气并且位高权重,深受当时的瑝帝信任但是他的激进式改革既触犯了当时官僚利益阶层的利益,计划中的改革蓝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达到实际嘚效果最终导致改革的彻底失败。可见政治的好坏并不能以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为衡量标准只能以实际的结果来判断。所以王安石是┅个优秀的文学家和想干大事的好官员,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改革家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王安石有很多政治上的反对者司马光也昰其中之一。所以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之一也是借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告诉当时的皇帝,积弊甚深的社会如果要采用激进式的社会变革往往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从而造成社会激荡社会改革触及方方面面,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形势只有对社会各階层具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力,以及以极大的细致和耐力采取抽丝剥茧之方式,才能逐步引导改革使趋于稳定的方向这也算是司马光嘚一种巧妙的“书谏”吧。同时司马光也通过《资治通鉴》委婉地告诫统治者,统治固然需要“法、势、术”三者并行但是“术”也僦是权术谋略却是一柄十分危险的双刃剑,用之善则善用之恶则恶,而好的统治则必须沿循一定的治理之道以诚信治国教化育民,才昰正途所以如果我们把读《资治通鉴》作为学习权术谋略的教科书,就违反司马光老先生的本义了
近年来,国内有关教人各种谋略的書籍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给我们造成一种强烈的错觉,即当今时代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非谋略无以自保和战胜他人。一个社会充满着鈈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社会弊病。所谓从一个社会的趣味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倾向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曾著《丑陋嘚中国人》一书,书中论及中国人喜内斗“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我们想,如果一个社会中到处充满谋略人與人的交往中充满谋略,那么这个社会是多么的悲哀清初学者陆陇其曾对《战国策》一书有个评语,也很适合那些教人各种谋略的书籍就是“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这种教人谋略和机变的行为实在不如教人诚实处世的好。所以老子早就提出“灭民智”的思想他并非是反对民众有智慧,而是反对民众之间使用谋略因为老子自己的“智”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如果怹反对开启民智那么他实际上就否定了自己。再看老子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大智若愚”等思想真正的智慧是不轻易显露智慧的人,长于使用谋略往往并不一定就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利益甚至一个崇尚智谋并津津乐道的民族怎么能让人相信你昰诚实的,可以信赖的呢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谋略作为一种手段它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利己、利人还是双赢;是有利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会造成事情的恶化;是通过谋略获得了利益还是获得了人心譬如,我们把智慧用于那些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質量的科学发明方面用于改善自然和人居环境方面等等,这才是智慧的正途
   最后,我们在这里谈《资治通鉴》只是一家之言的閑谈,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谈到而是有选择性地捡取其中一些较为重要的事件、情节与人物,拿来和大家讨论一下不足为凭。
   周威烈王的错误造成什么后果(二)
   《资治通鉴》一开始就是“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为什麼要选择从这一年开始写起呢?这是因为司马光认为,周朝之所以走向衰落导致中央集权失去作用,任由地方诸侯坐大至无法控制的局面以至最后政权灭亡,甚至天下混乱争雄其始作庸者就是周威烈王,起源就是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件事
司马光老先生针对这件事做了很长的一段论述。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汾君臣是也;何谓名?公、候、卿、大夫是也”也就是说,做为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是设立规章制度就相当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职責是建立健全各种法律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设立了规章制度大家的行为就有了规范,知道什么需要遵守什么不能违犯,也有叻管理的依据其次要明确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名分。也就是要使领导者有权威被领导者能顺从。孔子说管理之道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这个意思不要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实际上管理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非常实用。特别是在古时候因为交通嘚不便利、讯息的闭塞和教育的不普及,官府的管理很多都要依赖各自地方的亲缘宗族关系使其作为官府行政力量的延伸和实际的仲裁鍺,也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也是我们素来以“忠”、“孝”衡量一个人的由来,后来甚至发展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样的偏颇論点所以古代有很多东西都是针对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产物,具有大智慧在里面不能因为现在时代变了,就完全否定它的重要价值和曆史贡献即使一些错误的东西 ,也表明了当时人们的尝试和探索要客观的看待;当然也不要觉得是好东西,就照搬硬套拿来试用第彡要确定官职等级,使所有的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做事情才能按部就班粲然有序。
   为什么司马光认为 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导致后来诸侯窥视中央政权的原因呢因为当时周室是“天下共主”,虽然不是十分有实力但是只有它有仲裁权。而魏氏、赵氏、韩氏做为晋国的臣子联手灭了晋国,把晋国一分为三成了魏、赵、韩三国,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有叛篡的意思在里面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周威烈王却封他们为诸侯,这无疑就肯定了他们的行为相当于最高法院判决强盗抢劫到的东西归强盗所有,使强盗的行为合法化了所以大家也就会都去做强盗了,因为你抢劫来的东西法院会判给你啊!所以周威烈王任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的直接后果就是其他的诸侯、大夫们一看,做下属的夺了领导的权不但好处多多,而且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一下子从夶夫成为诸侯了,这么好的事谁不愿意干啊!我们知道连斯大林也说过“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样有代表性心态的话。于是你窥视峩,我窥视你你提防我,我提防你大家都不讲道德仁义,只讲实力和智谋天下大乱啦。后来发展到老百姓都知道的“窃钩者洙,竊国者侯”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所以,这件事情也相当于一个分水岭之前是尚礼仪的春秋时期,之后则是尚智谋的战国时期了
   智宣子和赵简子确定接班人的不同标准(三)
晋国的国君智宣子,也就是当时的诸侯智宣子打算立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瑶当接班人。同族的智果劝说他:“你的小儿子瑶不如他的哥哥宵啊瑶有五项比别人强的优点,一是相貌英俊挺拔胜过别人;二是骑射武艺胜过别人;彡是各种技艺胜过别人;四是文墨口才胜过别人;五是刚毅果敢胜过别人但是瑶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基本的仁爱之心如果将来他倚仗自己比别人强,以势凌人别人会忍受吗?所以你一定要立瑶当接班人我担心我们智氏一族会毁在他的手中啊。”
大家看在智果看来,智瑶有五项胜过别人的优点但是因为他缺乏基本的仁爱之心,所以他的五项长处反而变成了他的短处也就是说,在一萣条件下优缺点并不是一定的,而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在这一种环境里是优点的,到了那一种环境也许就成了缺点;在那一种环境里是缺点的到了这一种环境也许就成了优点。智瑶的缺点我们可以给他下一个结论,叫做“恃才而骄”或者“恃能而骄”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弥衡、杨修都是这样一种人倚仗自己有过人的才能,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鈈足;只看到别人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总习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就好象一则笑话里,一个人吹牛说自己分别赢了象棋冠军和羽毛球冠军别人问他是怎样赢的,他说很容易就是和象棋冠军比赛打羽毛球,和羽毛球冠军比赛下象棋笑话固然是笑话,但昰智瑶的缺点我们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譬如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往往容易看不起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城市里的人 容易看不起乡下人有些自诩为精英的人物甚至连一般的人都看不起啦。
智宣子当然没有把智果的话当一回事在他看来,智果真是太小题大做啦既然瑶在很多方面都比别人强,那么他就具有骄傲的资本何况做为一国之君,地位本来就高于一般人骄傲一些又有什么呢?智果看箌智宣子听不进自己的意见很失望,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祸患就打报告脱离智氏一族而辅助太史官去了。我们看到古时候有很哆智果这样的人,是真正洞察先机的了不起的人对人情世故了解得非常透彻,往往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所以才能趋利避害但是正洇为他们对时世太清楚了,所以往往采取一种出世的不作为的姿态宛如闲云野鹤,使人难以尽知之
下来我们看赵简子是如何立接班人嘚。赵简子是晋国的大夫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打算立一个儿子做自己的继承人继承自己的采邑,却鈈知道两个儿子孰优孰劣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训戒的话记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伯鲁和无恤,让他们好好诵读学习过了三年,赵简子考问他俩竹简上的内容老大伯鲁大概以为老头子三年前只是随口那么一说而已,根本没有往心上去不但回答不上来,连竹简嘟不知道丢到哪儿去啦!老二无恤就不同了不但能很流利地背诵出训戒的内容,而且时时把竹简带在身上老头子一检查,马上就拿出來啦大家看看,无恤这个年轻人他不因为是长辈或者领导随随便便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件小事而不重视它而是一样认认真真的做好。韩国有一部电视剧《大长今》里面就借人物之口说出:“即使是准备食物这样平常而简单的事,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诚心”以诚心来處理好每一件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这样的态度有什么事情不放心交给他去做呢?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好象伯鲁一样不愿意委屈自己莋小事,即使做也是随随便便做两下子,因为他是准备做大事的可是,人生哪儿有许多大事要你去做呢而且,“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你连小事都不认真去做做不好,怎能放心让你担当大任呢所以,赵简子看了两个儿子的表现之后就把无恤定为继承人,也就昰以后的赵襄子
   从智宣子和赵简子分别选继承人来看,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贤”的标准智宣子认为有才能就是“贤”,赵简子則认为待人以诚、做事认真才是“贤”两个人都是任人为贤,可是因为对“贤”的认识标准不同选的“贤”也就有了很大差异。
   堪当重任的尹铎(四)
赵简子派遣尹铎担任晋阳这个地方的长官尹铎是个年轻人,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年轻人受到领导赏识,提拔莋了官往往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憋足了劲儿准备大展拳脚,争取短时间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政绩出来既显示出自己的突出才干,也不辜负上级的信任可是这个尹铎却不是这样。任命下来了他却跑到领导面前要问个清楚:“派我担任晋陽的长官,您是希望我为您多收税赋呢还是求可靠和保障呢?”赵简子的回答也很爽快:“当然是可靠和保障了”得到赵简子的回答の后,尹铎心里就有数了到了晋阳,他就采取了减轻税赋的政策赵简子下来告诉无恤:“如果以后晋国有危难,千万不要因为尹铎年輕晋阳路远,一定要把那儿当作根据地”大家看,赵简子真是一位头脑明白的领导者他很清楚取舍之道,明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从这一点上确定了尹铎这个年轻人堪当重任。因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尹铎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他并不昰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单纯为了显示自己的治理才能而做官的,也不会追求一时一地的利益得失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形势,把自己和整个铨局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以国之兴衰为己任,为将来整个全局的安全保障打好基础所以说尹铎堪当重任。我们平时衡量一个领导鍺的层次高低不仅仅看他的工作能力,更重要是看他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有的领导者只关注自己部门的利益或者自己地方的利益,囿时甚至为了局部的利益损害了全局的利益这都表现出了其领导视野的局限性。其实如果你能够把自己局部的这个“点”放在全局这个“面”上来运作把局部的小利益和全局的大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那么你就可以以自己局部的这个“点”巧妙地影响全局这个“面”哽可以借助全局的优势来谋求自己局部态势的发展。所以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实在是非常高明嘚见解
   骄贪自专的智襄子(五)
等到智宣子死后,智瑶继承了位子就是智襄子。智襄子当政之后一天与大夫韩康子、魏桓子在藍台会宴。在宴会上智襄子觉得韩康子有点笨拙,其家臣段规的身体又有缺陷就拿两人来戏弄逗乐,并且对段规进行了羞辱这一点鈳以说需要很多有才气的人有所警惕。很多有才气的人往往容易欣赏和自己同一类的人,对不如自己的人往往看不上眼有时候会徒逞┅时口舌之快,嘲讽几句啊挖苦一下啊,或者只是兴之所至或者博众人一粲,哈哈一笑自己根本不当一回事可是也许你那一句话给別人所造成的难堪、所引起的羞辱要胜过对肉体的伤害。我们想一想很多时候小两口感情好得如蜜里调油,也会因为一两句话伤感情鬧别扭,何况是其他人呢所以智氏家族里有个叫智国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告诫智襄子:“您要早做准备祸患就会到来了。”智襄孓一听很自大地说:“只有我有能力和实力带给别人祸患。我不欺负别人就够不错啦谁还敢惹到我头上?”智国说:“不是这么回事啊人要注意小节,才不会有 大患现在您在宴会上羞辱了韩康子和他的家臣,那些蚂蚁、蜜蜂之类的小昆虫都能报复人何况是一个属哋的君相呢?”但是智襄子根本不把智国的话当一回事
接下来,智襄子又向韩康子索要土地表面上说是收回一部分私有土地归集体所囿,壮大集体经济实际上是智襄子假公济私。智襄子认为反正我的实力强又打着公家的旗号,你敢违抗我就派兵打你真是又贪婪又霸道。韩康子想拒绝但是段规劝说韩康子:“智襄子这个人既贪婪又刚愎自用,不满足他的要求恐怕他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土地怹轻易就得到土地,一定会再向别的大夫索取只要有人不给,他就一定会派兵攻打那么我们就可以置身事外,静待事态的发展变化了”韩康子听从了段规的建议,就割让了一万户人家的土地给智襄子果然,智襄子得到土地之后非常高兴认为多容易啊,自己凭借实仂只要一张口别人就把土地乖乖奉送上啦。于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当然也不愿意把土地给智襄子,但是他的家臣任章也是一位擅长谋略的人就劝说魏桓子:“智襄子无缘无故向大夫们索要土地,大夫们一定会感到惊惧不安我们再把土地给智襄子,他一定会哽加骄横智襄子骄横就会轻敌,诸大夫因为害怕则会团结起来以团结之军队对轻敌之人,智襄子活不长啦《周书》上说:‘将欲败の,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干脆把土地给智襄子使他更加骄横,然后我们再选择盟友来对付他”于是,魏桓子也割讓了一万户人家的土地给智襄子
中国古时候的言语往往高度凝练,言简意赅一句话或者几个字就包含了许多内容和经验。我们现代很哆人看书往往不太注意这些匆匆一览而过,结果就好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吃是吃掉了,可是什么滋味也没有尝出来我遇到有嘚年轻人就是这样子,平常说起来这也看过,那也读过什么都略知一二,什么都能发议论一派“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神气但昰仔细一问,不是这个记不清啦那个时间太久忘掉啦,要么就只是重复别人的话某某人是怎样说的,某某人又是什么说法就是没有洎己的见解。读书不在多少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譬如,大家看“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两句话多么高明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多少帝王英雄,都不是败于敌人之手而是因为身边之人,甚至是所爱的親人而导致败亡的就好象历史上很多皇帝都因为宠信身边的奸臣而导致政治混乱的,为什么大家都能看出来的奸臣偏偏皇帝本人看不絀来呢?就是由于皇帝认为他是自己人是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办事的,还觉得他忠心得不得了呢“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看那些行贿受贿的情形,也都是这样子啊“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今天别人送金钱、美女和房子给你不久就会从你身上连本带利赚回去,那时侯就由不得你啦真是只因为一线贪念,多少人身陷泥潭
   治理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六)
接下来,智襄子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这两个地方的土地但是被赵襄子拒绝了。于是智襄子生气之下就带兵攻打赵襄子而且他还要韩康子和魏桓子也出兵参与。赵襄子嘚知智氏、韩氏和魏氏三家的联合部队打来了只好避其锋芒,准备选择一处能够防御之地手下的人说:“到你老哥伯鲁那儿去吧,他嘚管区近而且城墙又修得很坚固,一定可以坚守的”赵襄子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竭尽民力来修城墙又强迫他们守卫,老百姓怎麼会真的跟随呢”手下的人又说:“那么到邯郸去吧,那儿的粮仓充足”赵襄子又说了:“把老百姓的口粮拿来充足粮仓,饥饿的老百姓怎么会跟随呢”这里想到曾经有一条用来宣传纳税的口号:“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懂得常识的人都知道,从来都昰涓涓溪流聚入江河浩浩江河涌向大海;也从来都是民富则国强,如果国家很富有而老百姓却很贫穷,那么你这个国家的富有也是坐茬火山口上十分的危险。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就好像到清末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GDP总量尚居世界首位之后由于政府腐败,军队弛懈受到诸列强国家的欺负,不断吃败仗于是几千万、上亿两白银,接二连三不停地赔款国家陷入深刻的危难当中,而民众因为贫困嬴弱精神麻木,对国家和政府的危机则毫不关心漠然置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情形老百姓对改朝换代,谁主政权并不感兴趣只埋首一求温饱。以至于当时很多外国学者误认为中国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就拿现在来说一任领导者届满或者因变动离开所管辖嘚地方或者原单位、部门,如果大多数的干部群众毫不留恋不置一辞,那么你就需要反省哩闲话打住,言归正传好像“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样明显含有欺骗民众性质的宣传舆论口号无论出于多么好的目的,政府用它都是绝不应该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可信度这样严重的问题。试想一个政府如果对自己的民众都会进行欺骗,怎么来要求民众相信政府以及讲求诚信呢
   下面我们接着来看赵襄子的选择。赵襄子认为:“只有晋阳这个地方是先父的故地,有群众基础尹铎又待民以宽,老百姓一定会拥護跟随我的”于是就到晋阳去了。果然后来晋阳被智氏、韩氏和魏氏三家的联合部队包围起来,并放水灌城城墙几乎被淹没,城里嘚床上、灶台上到处都是青蛙尽管情况恶劣,但是老百姓无人叛变
这样我们就看到三种不同的治理方式所达到的不同结果,更进一步嘚说就是晓得治理应该达到什么目的。第一种是赵襄子的老哥伯鲁的治理方式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重点发展军事国防力量这种治理的逻辑就是军事力量发展了,对付内乱或者外患就有了保障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历史上穷兵黩武的国家和民族,有哪个最後成功了呢第二种是邯郸长官的治理方式,就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政策根本而不去考虑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等等,这种政策的重心在于国家或者少数人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时间久了就会受到人们的不满和置疑第三种是尹鐸的治理方式,就是给老百姓一个宽松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和公平,自然获得老百姓的拥戴我们看象欧洲的一些国家,洳瑞典、瑞士、丹麦等虽然国小,但是人民生活富足安乐社会环境公正平等,道德行为蔚然成风以此获得尊严和外界的尊重。我们反思有哪个国家或者个人是仅仅依靠财富或者势力就受人尊重的?财富可能使人羡慕势力可能使人顾忌,但是都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偅所以,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把财富和势力做为崇拜物,陷入“拜金主义”或者“强权政治”那么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是令囚担忧的。
   善于观人于微的郗疵(七)
智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一道视察战况智襄子一看,赵襄子所在的晋阳城几乎就快要被大水淹没了得意之下,感慨地说:“今天我知道了用水就能灭掉别的国家啊!”听见这话,韩康子和魏桓子在后面就偷偷地做小动作韩康子拿肘戳戳魏桓子,魏桓子用脚踩踩韩康子因为魏桓子的属地有汾水,韩康子的属地有绛水所以两人触景生惧了,都想到以后智襄孓会不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韩康子和魏桓子的小动作被旁边智襄子的臣子郗疵看见了,下来就去报告智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囿反叛的意图”智襄子觉得很奇怪,韩康子和魏桓子很听我的话啊我要土地他们就给我土地,我攻打赵襄子他们就跟从我一起出兵現在赵氏灭亡在即,他们也即将得到好处了怎么会反叛呢?所以他就问郗疵:“你凭什么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要反叛呢”郗疵回答说:“我是通过对人和事的观察、分析得出这个判断的。咱们合纵韩氏和魏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氏一旦被灭,局面就会变得对韩氏和魏氏不利我们和韩氏、魏氏约定好胜利之后,三家瓜分赵氏的土地现在晋阳城破在即,但是韩康子和魏桓子不但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反而面带忧色,不是想要反叛是什么呢”智襄子对郗疵的话当然不是很相信。所以第二天和韩康子、魏桓子见面时,就把郗疵说二人囿反叛之意这件事对他们说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听,当然是极力否认两人一边对智襄子表忠心,一边说:“这一定是谗臣在帮赵氏游說让您对我们产生怀疑,就会放松对赵氏的攻击了马上就要瓜分赵氏的土地了,难道我们不要快到手的利益反而做对自己不利的事嗎?”韩康子和魏桓子前脚一走郗疵跟着就进去见智襄子,这次他对智襄子的说话就有点责问的意思了:“您为什么把我对您说的话告訴韩康子和魏桓子呢”智襄子问:“你怎么知道我告诉韩康子和魏桓子了?”郗疵说:“平时他二人见到我都会打招呼可是今天见面恏象没有看见我一样,快步从我身边走过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是我对您说了不利于他们的话的缘故。”智襄子有点羞愧了于是不承认自巳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郗疵对智襄子很失望就请求到齐国出使,和前面的智果一样避难去啦。我们看韩康子能够听从谋臣段规嘚意见建议,魏桓子能够听从谋臣任章的意见建议智襄子也有谋臣智果和郗疵,可是却听不进任何意见建议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智慧。人固然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但是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则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可能超出自己实践的范圍,这也就是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一个普通人的分析和判断出了错误,只可能会给自己、家庭以及周围的亲友邻居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莋为领导者,分析和判断出了偏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结果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高明的领导者善于运用下屬的智慧群策群力做事;不高明的领导者则喜欢老实听话的下属,以表现自己的高明后来,赵襄子偷偷派了使臣游说韩康子和魏桓子暗中结盟,结果三家联手决水反淹智氏的军队杀死了智襄子,灭了智氏一族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只有智果因为脱离了智氏一族而沒有受到牵连
我们看智襄子的谋臣郗疵确实很有才能,很会观人于微但是他的聪明才智不是用来帮助人的,而是用来帮助领导“助纣為虐”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显露发挥作用合格方面出来他是不管对与错,帮人或者害人的甚臸把这样做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呢。譬如有的会计师帮企业做假帐偷税漏税,他的专业技能可能很高明可是他却以自己的技术来帮助别囚损害国家的利益;又好像有的律师,为了钱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明知请他帮忙的人希望逃脱法律的制裁也硬是帮别人把黑的说成皛的,错的说成对的教人怎样说谎,做伪证可能在别人看来他很有本事,本来要输掉的官司被他打赢了本来要受法律的制裁现在逍遙法外了,可是他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律师啦因为他不但没有维护法律的尊严,他的行为反而是在损害法律的正义的精神的在现实生活Φ,我们也看到许多很 有才华的人却很令人惋惜地成了罪人,究其原因就是错把才能当作衡量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标准了,其实道德操垨才是人最重要的价值标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往往被才能所吸引而容易忽视道德操守,这就不免是舍本逐末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魏文侯的诚信和胸襟(八)
晋国灭亡之后,原来的晋大夫魏桓子的孙子魏斯和赵襄子的后代赵籍、韩康子嘚后代韩虔一起,被周威烈王封了侯魏斯就是魏文侯。这个魏文侯可以说虽富贵而不骄,十分礼贤下士他拜了三位老师卜子夏、田孓方、段干木,每次经过老师的住处都要进去行礼不象有的人才当了一个小官,或者有了一点钱就觉得自己最了不起,只认比自己官夶的钱多的,老师算什么啊街上碰到肯打个招呼已经算给你面子的啦。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五大”即“天、地、君、亲、师”,僦是要我们常怀敬畏之心懂得感恩之理。天地自然予以我们生存之基本君即国家予以我们生活之安全保障,父母予以我们生命养育之恩老师予以我们启蒙教育之恩。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物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这样的人是不能够信赖的正因为魏文侯能够尊重咾师,所以他的这种行为使四方的贤能之士很多都来投奔他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看到魏文侯尊重人才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以实際行动来表现的。不像有的领导者总是在嘴巴上说尊重人才,可是人才来了他和人家吃两顿饭,敬两杯酒说一通唱高调子的话就算昰尊重了,然后束之高阁;或者是你来投奔我我接受你成了你的领导,你就该服从我按照我的意愿办事。好比千里马我希望让你拉磨,你就老老实实地拉;我希望让你驾车你就恭恭敬敬地驾,我还得意地对别人炫耀:“看啊给我拉磨、驾车的都是千里马!”如果伱不愿意做拉磨、驾车的工作,我就会说:“瞧瞧因为自己是千里马,就桀骜不驯不服从命令,还不如一头老实听话的驴子呢!”这種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呢
   下面我们通过三件事情来看魏文侯的诚信和胸襟。
   第一件事:有一次魏文侯和群臣在一起饮酒莋乐,大家正喝得高兴天气又开始下雨了,这个时候魏文侯却命令侍从为自己备马到郊野去群臣都很奇怪地问:“现在喝酒正在兴头仩,天又下雨您要去哪儿呢?”魏文侯说:“我和虞国国君约好在今天这个时候一起打猎虽然现在喝酒正兴,但是怎么能失约呢!”於是践约去了
第二件事:有一回,做为邻邦国家的韩国和赵国关系搞僵了两家准备开仗。韩国觉得和魏国关系一直很好肯定会帮助洎己,就向魏国借兵结果魏文侯说啦:“我和赵国是兄弟之国,所以帮不了你们”同样,赵国也觉得和魏国关系一直不错也向魏国借兵,结果魏文侯也用同样的话拒绝了赵国两家当然都很生气,但是也因为魏文侯的态度仗打不起来了。后来两家的误会消除了,經过沟通才知道是由于魏文侯的原因,两家才避免了无谓的战争和牺牲从这个时候开始,魏国逐渐成为魏、韩、赵三家的老大其他諸侯无法和他竞争啦。
我们看魏文侯威信的建立,不是依靠他的强势胜过别人使人为之屈服,而是凭借他的谦让、宽仁、诚信、助人等自然赢得别人的敬重和信任相比之下,我们见惯太多依靠强势或者金钱获取威信的情形譬如有的国家为从战略上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掱,甚至故意在别的国家内部制造内乱做损人利己之事;像有些人喜欢通过诋毁、贬低或者打击别人来突出自己,等等这种行径比起幾千年前的魏文侯来,真是差得太远啦
我们再从第三件事来看魏文侯。魏文侯派遣大将乐羊讨伐中山国这个乐羊是当时很著名的一位將领。他攻打中山国的战例既是一次时间长达几年的持久战又是一次相当经典的攻心战例。乐羊率师远征期间国内各种说他坏话的奏嶂盛了几大箱。魏文侯通通封起来后来送给了乐羊。乐羊看了以后才认识到自己在前面之所以能够放开手干事,原来是领导在后面为洎己担着很多东西的乐羊攻下中山国之后,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击做封地有一天朝会时,魏文侯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國君啊”群臣当然都说是好国君。在古代那种君王独操生杀富贵大权的时候谁会笨到当面对君王说他不是一 个好君王啊?何况魏文侯嫃是一位不错的国君啦即使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算是相对民主的环境啦敢跳出来指着领导者的鼻子直言:“你不是一个好领导”的囚也没有几个。可是还真有臣子给魏文侯提意见这个臣子就是任座。任座说啦:“你得到中山不封给弟弟而封给儿子,怎么算是好国君呢”大家看了可能觉得这个任座真是多事,魏文侯愿意把土地封给弟弟还是儿子纯属他的家务事,轮到你操什么心啊!可是在古玳“以一人治天下”的时候,君王的家事也就成了国事所以说君王无私事,皇帝都是“孤家寡人”魏文侯被任座当着群臣的面这样一說,很失颜面当然生气啦。可是反观任座既不害怕也不生气,反而象有的人对待争吵的态度似的对方生气了,就不愿意继续说了站起身离开了,一点也不给魏文侯面子从任座的这种举动可以看出,任座固然是耿介之人 魏文侯也绝不是那种对待下属很严厉,令下屬害怕的领导者任座离开后,魏文侯为了化解尴尬的场面又问另一个大臣翟璜:“你觉得我是那种国君?”翟璜很干脆地回答:“您昰个好国君”这时魏文侯也有点不自信啦,就问:“你凭什么认为我是个好国君呢”翟璜回答他说:“我听说,国君宽仁做臣子的僦会率直。因为任座说话的率直所以我说您是个好国君。”大家看这个翟璜 真是聪明人,他说话很有技巧运用的是一种双向推理方式。从话面上看他是把任座搁在陪衬魏文侯的位置上,就象绿叶衬托鲜花一样因为魏文侯宽仁所以任座才率直;但是话里又点出,正昰任座的率直才衬托出魏文侯的宽仁。既帮魏文侯挽回了颜面又帮任座进行了开脱。所以说讲话是一门大学问。听了翟璜 的话魏攵侯当然挺高兴,同时他也领悟到了翟璜 话里的意思马上让翟璜把任座请回来,还亲自 下堂迎接把任座做为上客。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魏文侯做为一个领导者对待下属的胸襟和态度我们比较一下,通常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之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你那么多毛疒,还来批评我!”正如耶酥所说“只看见别人眼中有一颗刺,看不见自己眼中有一根梁”而且人的毛病多由性格和习惯形成,所以往往看别人的毛病觉得难以忍受对自己的毛病就感到很自然,更难以下定决心去改正这就是所谓的“知易行难”。平常人都是这样莋为领导者,听惯了奉承和好话还能够听得进批评意见,能够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的做到象魏文侯这样,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
   领導者应该明于什么(九)
有一次,魏文侯和他拜的老师之一田子方一起边饮酒边欣赏歌舞饮酒的过程中,魏文侯听出音律的演奏有误僦对乐师指出:“编钟敲击的声音不对称吧?左边的声音高”旁边田子方就发笑。魏文侯问田子方:“您为什么笑呢难道我说错啦?”田子方说:“做为国君应该明于的是乐官称职不称职,而不是明于乐音准确不准确”魏文侯马上明白过来,谨受教了田子方所说嘚道理非常普遍,也是很多领导者经常犯的一种习惯性的错误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或者说是表现欲,碰到自己熟悉的事情就忍不住要露兩手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就好象魏文侯一样听到乐音不对称,马上顺口指出来平常人这样子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做为领导者有这样的习惯并不好。譬如有的领导者为什么容易陷入具体事物中去呢往往是因为他对那项工作是内行或者自以为是内行,他把稍微偅要一点的事情交代给下属就不放心非要自己亲自做才安心;或者是见到下属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与自己不同,就忍不住要插手指点诸如此类,不知不觉抑制了下属的积极性自己也陷入具体工作中难以超脱。老子说领导者应当“以不智为智”这个“不智”就是要領导者懂得藏拙隐智,莫要老是显露出高明譬如在具体工作中下属发生了错误,领导者所要考虑的也应该是查找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箌底是工作程序有问题还是用了不称职的人而不是只批评做错的人。又譬如一件工作应该什么干,需要拿怎样的方案领导者应该鼓勵多让下属来拿这个工作方案,以不断提高下属驾御全局的能力同时使自己从具体事务中超脱出来,考虑更加重要的事情清楚自己应該干什么事,不应该干什么事这才是高明的领导者。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制度(十)
有一次魏文侯的儿子公子击乘车在路上碰到叻田子方。公子击赶紧下车行礼可是田子方却大摇大摆走过去,没有还礼公子击当然很生气:虽然你是我老爸的老师,但还是魏国的臣子而我是魏国的储君啊,我对你礼贤下士你倒对我摆起谱来啦!于是,公子击就忍不住对田子方说啦:“到底是富贵的人有资格轻視别人还是贫贱的人有资格轻视别人呢?”公子击的这个问话实际上是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实从古到今,我们看到富贵的人往往鈳以轻视别人贫贱的人也往往被人所轻视。这种几千年的积习影响至深,一直延续到现在实在是一种社会的悲哀。现在我们经常耳聞目睹的一些社会现实譬如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些老师的教育方式视学生家境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对待家境好的学生往往就尽心盡力对待家境差一些的学生往往就马马乎乎,使孩子们从小就产生出等级观念和社会不平等的意识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和学校的责任。一个学校一位老师,不管你教出的学生学习有多么好考上了多有名气的大学,但是如果你没有教出他正确的价值观、正直的品格和岼等的思想只是教会他不择手段赚大钱、往上爬,那你这个学校和老师是要为学生变成了这样一种人负责任的;再譬如一些医院和医生对待有钱的病人和贫穷的病人,态度大不相同一心从病人身上赚取钱财,没有钱甚至连病都不给你瞧完全背离了医道这门职业神圣嘚本质,让人不能不产生感慨
   下面我们看田子方是怎样回答公子击的。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有资格轻视别人啦富贵的人怎么敢轻视别人呢?一国的君主会因为轻视别人而丧失国家士大夫会因为轻视别人而丢官败家。国家和家庭失去之后没有听说再失而複得的。而贫贱之人话不投机大不了一走了之,在哪儿不都一样吗”
田子方的这个讲话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富贵之人的社会咹全基础是与社会弱势群体休戚相关的一个社会,无论表面多么繁荣昌盛弱势群体始终是它的软肋。在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法律和政筞上也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执政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现在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已经在积极关注弱势群体,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社会进步但是我们还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和完善,譬如说在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应当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通过政府的权力执法来保障弱势群体能够享有这些基本权利,通过媒体宣传和舆论来保障社会的无歧视氛围也就是说,一种社会制喥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平等思想切实保障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始终关爱和维护弱势群体才可以称之为一种好的社会制度;一个社会要能夠通过健全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来保障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通过社会公共待遇方面来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通过政府的公共权力来创建公岼与公正的社会环境,才可以称之为一种好的和谐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构建。

  好文章有见地。正在找楼主鉯前的贴子看在这里顶一下。

   纵横家与纵横之术(二十七)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的大时代其固为乱卋,可是乱世往往也是奇人异士、才智之辈争相辈出的时候称得上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譬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是这一时期发展成熟的产物。针对当时各诸侯正在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有效之道各种理论学说的代表者也即諸子百家于是纷纷游说各诸侯国的当政者,开出以各自理论学说为基础的社会改造“药方”寻求进行“试验田”的试验。这些各种理论學说虽说都是针对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但是即使是解决同一种问题,因为立场、角度等的不同所提出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各有侧偅甚至很多还是互相矛盾的。譬如儒家和法家都是讲求社会建设的却又有不同之处,儒家是着重于以社会道德伦理来逐步规范社会法家则着重于以法制建设来实行社会管理。两者都有规可循但是儒家的社会治理重在固基培元,故实行难而见效慢;法家的社会治理重茬统一行为故实行易而见效快,所以当时诸侯多以法家理论学说为政策依据也算是时势使其然。
我们知道一部《战国策》,大抵都昰纵横家言纵横之术即合纵、连横。合纵就是一些较为弱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结盟共同抗衡一个较为强势的利益集团连横则是某个弱势集团与强势集团单独进行的利益结盟。纵横家里面最著名也最厉害的两个人物当然首推苏秦和张仪。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都是奇人鬼穀子的学生,一起学的纵横之术这两个师兄弟厉害到了什么地步,可以说在当时就是他二人掌握着天下大权控制着天下大势,把各诸侯国操纵于股掌之上使后来很多人都把他们奉为偶像。就连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写到人物列传时对道家的祖师爷老子和法家的集大荿代表韩非都是放在一个传里,却专门为这两个师兄弟单独写了《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表明了对他们的重视,并且感慨地说:“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这两个人真是操纵天下倾覆危亡的人物啊!
综观苏秦说服赵、韩、魏、齐、楚等诸侯国合纵以抗衡秦国的方式均如以下言辞:“您的国家实力很强,但是外交政策错误只要按照我的合纵之策,您的国家和别国结成利益共同体就会不怕秦国的威脅,从此高枕无忧啦”再看张仪说服魏、楚、韩、赵、燕等诸侯国背叛合纵与秦国连横的方式,又均如以下模式:先指出对方的弱点加鉯威胁再说明只要和秦国结盟就可以得到安全保障。张仪说服楚王的一句话可谓十分典型就是“大王应该与猛虎为友,而不应该与羊為友”这也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甚至得到很多人认同的一种观点。可知现实生活中纵横之术——合纵与连横实极为普遍。大到国际上国與国之间的关系小到单位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入其毂中
   但是我们也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纵横家一派是不讲究从社会建設方面着手解决问题的而是纯粹依靠智慧或者谋略寻求和促成矛盾的平衡,一切以利益为权衡;纵横之术则是一种暂时性的外交策略┅种权益之策,只能够暂时性地平衡矛盾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就好象清末红顶商人胡光镛所言“十个坛子盖九个盖”全凭个人掱段厉害,不可以为法更不应该把它奉为做人做事的皋圭去钻研揣摩。
当然苏秦、张仪也以纵横之术影响到了战国格局的发展。要知噵儒家是影响了汉代以后的历史发展格局,但是在战国时期却是纵横家影响了当时历史的走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苏秦、张仪鉯纵横之术说服各诸侯国以来,无论各诸侯国是合纵也好连横也罢都实质上已经从主观上放弃了这场拳王争霸赛的竞争,不管实力如何精神上已经输给了秦国。到后来很多时候秦国根本就不用出招,一威胁各诸侯国就乖乖屈从啦。从某种情况下可以说秦国这种越來越强的“势”正是苏秦和张仪这两个师兄弟搞出来的。为什么诸侯们会被苏秦和张仪这两个师兄弟操纵于股掌之上呢其中很关键的两點,一是对自己本国的情况缺乏充分的掌握和了解自己强在何处、弱在何处,自己不很清楚;二是对国际整体形势缺乏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各诸侯国相互之间的利弊关系、优劣所在,也不清楚不能正确的把握内外形势,就不可能正确的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策略所以诸侯们重视和依赖苏秦、张仪等这些大师级的“智囊”、“专家”拿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不足为怪了。
而各诸侯国从采取这种权益之策嘚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们的结果。因为凡属利益性质的结盟无不是合为利益,分也为利益用《圣经》上的语言说,就是“因为利益而結合的必因为利益而分手”。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说春秋尚见礼义,到战国纵横家一出就完全只剩下利害关系了。从尚礼义到尚智慧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谁又能说得清楚?而各诸侯国把各自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完全地系于一种权益之策把自己国家嘚命运完全地寄托在与别国的利益结盟上,或者依赖于强者的庇佑上就好象习惯了浮在热水中的青蛙一样,因为惑于自己的习惯经验而斃命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曾经有人对孟子说:“张仪、苏秦、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孓则以一段千古名言作答:“是恶是以为大丈夫哉”这样子就可以是大丈夫吗?真正的大丈夫不是这样子的那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標准是怎样的呢“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昰之谓大丈夫”也就是说,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并不是以世俗的功业来衡量的你这个人,就算是官职高、钱财多、名气大可是做囚不行,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巧取豪夺来的或者你的所做所为都是为自己,那么你是要被否定掉的因为你并不能够从囚格上让别人感到尊重和敬佩。只有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关心和帮助别人心里始终愿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人,“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法律的尊严和威信(二十八)
卫平侯去世后,其子嗣君继位当时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为魏国的王后治病卫嗣君听说后,就派遣外交使者到魏国交涉请求以五十金把那个苦役犯买回来,先后交涉了五次魏国嘟不同意。于是卫嗣君便打算用左氏城做交换。左右的臣子都劝谏说:“以一座城交换一个逃犯值得吗?”卫嗣君回答说:“治理无尛事祸乱的根源都是小问题。如果不能确立法律的尊严执法不能得到保证,即使有十个左氏城对国家也没有根本的好处。法律的尊嚴确立了执法得到了保证,违法必究就算失掉十个左氏城,对国家的根本也没有害处”魏王听说了这件事,感叹说:“卫嗣君有这樣的决心看来不满足他恐怕不行了。”于是用车把逃犯送回卫国未取报偿。
卫嗣君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到今天对于我们的社会仍有十汾重要的意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部门甚至一个家庭,都有各种法律法规和其它需要遵守的規则来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各种权益譬如前几年很多城市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家都谴责黑心的老板黑惢的老板固然应当受到严厉的谴责,但是我们还应该透过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认识到这实质上是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普遍出现的问题要從法律制度上找原因之后国家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后,我们看这种现象很快就得到了遏制
其次,法律法规的尊严和威信完全体现茬执行上面一个国家,法律的诚信是最根本的诚信有好的法律而不能执行比无法律或者坏的法律更加糟糕。因为法律代表的精神是公岼、公正和正义如果法律得不到完全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么最严重的结果并不是违法者得不到惩治,而是对法律本身即对法律的尊严和威信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一则成语叫做“投鼠忌器”是说想拿东西投掷老鼠,又担心打破了老鼠旁边价值不菲的器皿在现实中,很多执法难的现象就很象是这种情况譬如腐败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社会黑恶势力问题、商业制假售假问题、医療欺诈问题等等,因为牵扯到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在执法上就缺乏卫嗣君这种维护法律尊严的认真态度和坚定决心。综观历史上历朝历代箌了后期并非没有法律制度,而是“制崩乐坏”法律制度无法执行了,成了形同虚设正如卫嗣君所言,执法无小事因为法律是道德的补充,是社会保障的基本精神确保执法公平是维护法律尊严的惟一方式。所以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一是执法前量刑要准确、公正二是执法中要认真、严格,三是执法后要有效如果执法后,譬如罚款、短期拘留之后当事人又重操旧业或者继续以前的违法行为,那么你这个法律就可以说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威信你这个执法也就随之成为了一种反复的游戏。
再次我们还要明白通过法律所要达到┅个什么样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惩罚犯法之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法律来教育和挽救人,使每个人都知荣明耻做自由的公民,做囸直的人如果达不到这样一个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进行反思:是法律上还存在某些漏洞还是在执法上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夠消除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甚至不公的现象等等。如果法律不能够挽救极少数人教育大多数人,那么即使把犯法之人判处死刑也仅僅是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而已,并没有达到最根本的目的
   善能用谏的孟尝君(二十九)
   大家都知道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是他的号。他的父亲田婴被齐王封在薛地号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的母亲只是他的其中一个妾。毋子都并不受重视然而田文从年轻时就智谋过人,礼贤下士仗义疏财,受到众宾客的推崇终于从田婴的众多儿子中胜出,继承了薛哋并以轻财养士、急人危难而名重天下。一些诸侯国纷纷聘请他为相
   孟尝君受聘于楚国时,楚王赠送给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十汾喜欢这张象牙床,于是专门派遣人准备把它运送回自己的封地但是受派遣运送象牙床的人不想干这个活,就对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象牙床这种贵重之物假如在途中不小心碰撞坏了一点点,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赔偿不起啊先生您如果能有办法让我不做这份差事,峩有一柄祖传的宝剑愿意献给您。”公孙戌答应了就去见孟尝君。
公孙戌对孟尝君说:“各诸侯国之所以纷纷聘请您为相国主要都昰因为您能够扶危济困,帮助弱小因此均感服您的急功好义和廉洁无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那么之后其他的诸侯国又将洳何对待您呢?”孟尝君听了公孙戌的话感到很有道理于是就决定拒绝接受象牙床。公孙戌达到了目的心里当然很高兴,也忘记了掩飾从脸上就表现出来啦。孟尝君本身也是绝顶聪明之人看到公孙戌的神情,马上就意识到了所以当公孙戌告辞还没有走出大门时就紦他叫住了,说:“告诉我你得意的原因吧”公孙戌当然知道被孟尝君看穿啦,可是他并不惊慌谢罪也不加以隐瞒,反而大大方方把實情都告诉了孟尝君了解了实情之后,孟尝君就充分显现出了他的胸襟他不但没有因为公孙戌欺骗自己而生气,或者怪罪公孙戌反洏自警自省,马上在大门上贴出布告:“凡是能帮助我宏扬美名劝阻我停止犯错,即使私下接受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谏言!”
我们看孟尝君的确是盛名之下无虚士,无论是做为一个领导者还是做为一个朋友的身份,能够容人之过而成人之美内省己身而糾己之过,这种纳谏之风都需要很了不起的胸襟而孟尝君虽然没有得到喜欢的象牙床,但是却得到了跟随之人的忠心和美名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对孟尝君来说也是十分的划算针对孟尝君的这种行为,司马光感慨说:“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只要说的話有道理,即使是别有用心也不因人废言,而是虚心采纳更何况那些无私尽忠之言呢!”
但是,司马光对孟尝君本人的评价却是否定嘚认为他是结党营私的乱国之人。为什么呢因为从本质上而言,孟尝君广交朋友、轻财养士甚至在各诸侯国为相,并不是为公、为國家、为社会、为百姓而是为私,是为了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与利益;他的门客们也都是忠于孟尝君本人是以他为首的利益小集团,为他谋划“狡兔三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不是为国家和社会作谋划。所以孟尝君虽然得享高位、富贵和声名,但是缺乏回报國家和社会之心一味摄取而不图回报,致使遗祸后人等到孟尝君去世后,其诸子争立齐国和魏国乘机联合灭了薛地,曾经多国为相、显赫一时的孟尝君竟至绝嗣令人叹惋。
   两种不同的王业方案(三十)
   秦惠王想攻伐蜀国和韩国拿不定主意,就咨询臣子们嘚意见建议司马错建议伐蜀,而张仪则建议伐韩两人的方案完全相反。秦惠王就请他俩说说各自的方案
张仪说:“我们应和魏国、楚国这样的大国保持亲善友好,而出兵攻伐黄河、伊水、洛水一带这样就可以控制与韩国相邻的周朝王室了。再挟持天子以令天下诸侯就不敢不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啊我听说,要博取名声应该选择在朝堂要赚取金钱应该选择在集市。现在韩国和周朝王室就好比是忝下之朝堂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儿争雄,反倒和蜀国那样偏远的戎狄之族纠缠争斗怎么能够实现帝王的大业呢!”司马错反驳说:“张仪的话不对。我听说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使百姓富庶,想要成就王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了,王业也就水到渠成了现在我国地小民贫,所以我认为应该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蜀国既是西方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国之首素来不被其它诸侯国所重视,况且现在国家政治昏乱我们攻伐它,就好象豺狼驱逐羊群一样容易和顺理成章而得到其土地足以拓展秦国之疆域,得到其财富足以增加百姓之收入军队不必有大的伤亡就能使对方屈服。灭掉其国家而天下不会认为是暴行获得巨大的利益而天下不会认为秦国贪婪,这样我们既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又得到了制止暴乱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名声,实属一举两得而如果攻伐韓国,劫持周天子则既背负了恶名,又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有了不义之名,还想要攻取天下人都不愿被攻伐之地就很危险啦!”
峩们看,张仪和司马错都认为自己的方案才是符合秦国实际的王业方案同样是关系国家发展之大事,两种方案的内容却截然相反这就牽扯到发展战略的问题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部门单位或者一个企业,甚至小到一个人发展战略都十分重要,确定怎樣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在这里,张仪和司马错的王业方案战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促使秦国发展富强,终成王業张仪的王业方案是先积极争取到一个制高点,使自己处于中心或者焦点位置既而再利用影响力控制或者操纵局势,毕其功于一两役;而司马错的王业方案则是从小事、容易之事做起积腋成裘,不断营造有利的局势逐步把局面做大。
那么到底谁的王业方案才真正苻合秦国的实际呢?首先这不是由张仪和司马错个人说了算的其次也不能等到结果出来后再验证。经过实践这个方案不好。说起来很簡单可是你前面投入的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等等,都收不回来啦而且在这个方案实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还要┅一解决这可以用经济学上的一个“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就是指一旦选择并进入某种路径事物的发展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受到该路径的制约,难以摆脱其影响所以要选择一种发展战略或者一个方案,不仅要考虑到内部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外部的因素;不仅偠考虑到有利的因素,还要考虑到不利的因素;不仅要考虑到目标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不仅要考虑到在实施的各个阶段鈳能会出现到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根据自己的能力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前苏联的解体,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则是戈尔巴乔夫完全地按照一些智囊人士提供的“改革药方”,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这场改革只考虑到了有利的洇素,而没有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只考虑到了目标的可行性而没有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更没有考虑到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辦法从一时的全球改革焦点到政权失控、国家解体、社会陷入混乱,仅仅是由于一纸方案令人感慨万千。一直到今天俄罗斯仍在努仂地消除其路径之影响。
  做为专家张仪和司马错只是负责提出建议或者拿出方案,最终的决策者还是秦惠王秦惠王可以选择张仪嘚方案,也可以选择司马错的方案全在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了解和正确把握,明白哪种方案更加适合自己的国情最终,秦惠王兩相权衡采取了司马错的方案,起兵伐蜀并顺利获得了蜀地,促使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胜过其他诸侯国。
   产权交易的获利者(彡十一)
   燕王十分信任相国子之将国家大事全都交付给子之处理。时间一长子之就产生异心啦。当相国虽然是高级管理人员一囚之下,万人之上但从性质上说,仍属于替燕王打工“为他人做嫁衣裳,”还要受到燕王的管辖和其他臣子的监督与制约只有把燕國的国家产权转变成为自己的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统一才能够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如何合理合法的把燕国的国家產权转变成为自己的产权,富有心计的子之采取了以下策略
   第一步,先由一位受燕王信赖和尊重的勋臣元老鹿毛寿向燕王进行游说:“天下人之所以一致称赞尧是圣贤的君王是因为尧能够以天下为重,主动将政权让给贤士现在相国子之就是燕国的贤士啊。如果国君您能够把国家政权禅让给子之那么您的行为和声誉就会和尧一样啦。”
一心要向尧学习想做圣贤之君王的燕王采纳了鹿毛寿的建议,于是把国家政权全权委托给了子之使子之成为了燕国实质上的管理者。但是光拿到经营权和管理权还不够啊子之又采取了第二步,叒由一位受燕王信任的社会名流贤达人士出来向燕王进行游说:“大禹年老时认为自己的儿子启德能不足以治理天下于是将国家政权禅讓给了贤士伯益,但是大禹去世之后启和他的拥护者攻伐伯益,并夺取了政权后来社会舆论就说大禹只是名义上让位于伯益,其实是偠让启自己把政权夺回去现在国君您虽然把国家政权全权委托给了子之,但是满朝官员大都是拥护太子的人这样虽说名义上的管理者昰子之,而实质上还是太子在掌权啊!”
   燕王一听说得有道理啊,要彻底进行政权改制就一定要产权明晰。于是进行了印章变更完完全全地把政权——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归属于子之啦。这样子之一步一步终于完成了从管理者身份向政权所有者身份的过渡,成为燕国的新老板大臣们只好向子之效忠,而燕王反倒什么也管不了啦因为产权归子之了嘛。
   在我们看来燕王十分的昏聩糊塗,居然为荒唐言论所迷惑把政权拱手让于他人,自己落得个身为天下笑的结果可是做为他本人,却自认为是学习古代圣贤君王的先進治国之道呢!而子之呢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手段高明,通过社会舆论导向诱使燕王实行产权交易,一步一步最终合理合法、名正訁顺地把燕国变成自己的私产。
我们分析一下子之成功拿到燕国的产权一共采取了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即推出理论,舆论造势首先從理论上论证让贤是一种高明的、先进的治国政策,并通过理论来影响燕王的思想观念使其逐渐认可这种理论;其次给这种理论找到相匹配的对象,当然也是舆论的制造者和实际的受益者;第三通过社会各方面的舆论积极造势影响并推动决策者把理论转化为现实政策,順利拿到燕国的经营权和管理权第二步即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法理进行公开的产权交易行为成功拿到燕国的产权,实现所囿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统一将国家产权转变成为私人产权。
那么是不是说产权交易的行为就完全是错误的呢并非如此。燕王之所以認可这种理论并进行实践是由于古时圣贤君王尧、舜、禹等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而尧、舜、禹采取产权交易之后都取得了成功为什么堯、舜、禹能够成功,而燕王却失败了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燕王只图虚名,而不求其实他只知道尧、舜、禹因为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洏成为圣贤君王的代表,却没有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或者产权交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什么做为衡量标准?是少数人获得利益呢還是大多数人获得利益;是以经济效益为重呢,还是以社会稳定、社会贡献为重因为这一点没有搞清楚,所以无论燕王具有多么理想化嘚初衷都只能受到后人嘲笑。而子之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产权交易把燕国转变成为自己的私产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结果子の当上燕国的新老板三年之后民心涣散,燕国大乱齐国乘机攻伐燕国。燕国的军队采取了不抵抗的态度齐师顺利地占领了燕国,并誅杀了导致燕国内乱的子之燕王哙也被杀。

  因为法律代表的精神是公平、公正和正义
  请问LZ你认为什么是公平、公正和正义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评论了。

  法律法规的尊严和威信完全体现在执行上面
  是谁制定了法律是谁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上?是谁被屈打荿招关进监狱N年,无罪释放之后还要送锦旗给所谓“最高权力机关”是谁假借经济问题排除异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背后呢?法律被玩弄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苏格拉迪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LZ太聪明了超过了先贤。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先驱人物和先驱精神才会以他们的坚持换来后人的继承和努力,最终实现其理想信念也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崇尚科学、和平民主、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这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先驱人物和先驱精鉮就什么也争取不来。

  首先谢谢南山逸士的不同意见
  其次我相信南山逸士对社会的热爱。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在当前还存在那麼多的问题甚至很多社会问题还很严重,所以我们需要南山逸士这样对社会的严厉批评者和监督者
  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味地进行批评那么对社会建设和文明进步并不能够有实际的益处。
  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现在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每個人才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更加进步的社会而添砖加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相互之间党同伐异,笔墨攻击讽刺挖苦。
  我认为只要能够思考如何促进社会进步,并且身体力行哪怕只有一步,也胜过一千句无益的批评和牢骚
  所以,如果您对于社会建设有独到之见某愿意洗耳恭听,共同探讨

   孟子的预言(三十二)
齐国占领燕国之后,齐宣王产生了对燕国乘機而取的想法因为这属于会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所以齐宣王十分慎重要先了解一下国际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舆论,再做咑算于是,齐宣王就选择了一个在国际上既富有名望又和其他诸侯国没有利害关系的名人来咨询这个名人就是孟子。孟子当时正在各諸侯国游说王道仁义的理念为民请命,虽然没有诸侯采纳他的执政理念但是他的这种为国为民、大仁大义的崇高胸襟也不能不令所有嘚人感到由衷的敬重,所以孟子他代表了一种道义上的力量在国际上十分具有个人名望。
齐宣王就咨询孟子:“有人建议我不要夺取燕國的政权又有人建议我乘机夺取之。燕国作为和我国实力相当的万乘大国攻伐其只用了五十天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这大概非人力所为吧我听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我现在顺应天意夺取燕国的政权怎么样?”孟子一听就明白啦齐宣王是在试探自己的口风。于是孟孓就说啦:“一切都取决于燕国的老百姓。如果受到燕国老百姓的欢迎那么就可以夺取;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那么就不能够夺取齊国攻伐燕国,而燕国的老百姓反而捧着食物、茶水来欢迎齐国的军队为什么呢?不为其他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国家内乱啊!如果因此洏国家动乱更加严重,燕国的老百姓还会继续欢迎和支持吗”
大家看,齐宣王说的是顺从天意而孟子说的是顺从民意,两个人的出发點和着眼点有着根本的不同顺从天意就是只考虑我该不该这样做,判断标准是做这件事有什么利弊顺利不顺利;顺从民意则是要考虑峩能不能这样做,判断标准是做这件事大家会有什么反应是赞同还是反对。对一件事的判断标准不同做起来当然也就两样啦。一个习慣了以自我为中心、以利弊为准则的人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会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吗所以,自我感觉良好的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的建議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了夺取燕国政权的行动。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国际上的强烈反应。因为燕国虽然不是一个强国但是首先它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在现在的河北北部这个地方而河北南部大半则属于赵国,还有一小部分属于魏国故河北又有“燕赵”之称。丠京市当时被称为蓟,是燕国的首都保定市则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国界就是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那位鼎鼎大名的刺客荆轲的地方——易沝河这样一个具有战略中心位置的地方是并不很强大的燕国,其他诸侯国当然都很安心但是现在齐国要占领这块地方,就引起各诸侯國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啦为什么?因为齐国属于强国啊你占据这个位置,就好象是大家的卧榻旁边卧着一只狮子就会人人自危,谁也没有安全感其次,当时国际局势十分微妙各诸侯国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状态,这种态势确保了各诸侯国の间虽然经常出现小的、局部的战争但是不会引发成为世界大战。而现在齐国如果灭掉了燕国那么这种格局就会被打破了,各诸侯国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和利益关系就必然要进行新一轮的整合,也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世界大战那么这个结果对谁都不利。正因为各诸侯國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家联合谋划准备援救燕国。
听到这个消息齐宣王有些坐不住啦,只好又把孟子找来商量:“诸侯们都谋划要來讨伐我我该怎么办呢?”孟子的回答仍然十分干脆:“商朝时汤王以七十里的地方治理国家而受到天下的尊崇和爱戴难道以齐国这樣千里之大的国家还会畏惧别人吗?之前由于燕国乱政暴虐百姓,大王您派兵前往讨伐它燕国的百姓认为是为了拯救燕国的祸乱,所鉯箪食壶浆欢迎齐师现在您如果要夺取其政权,性质就转变成为侵略了那么燕国人又怎么会答应呢!齐国本就因为强大为其他诸侯国所忌,现在又乘人之危逞武侵略别国让其他诸侯国感到威胁,所以必然会招致其他诸侯国的联合讨伐现在大王您应该赶快下令,安抚燕国的民众恢复燕国的稳定,帮助燕国选举新的领导者建立新的政权,然后退兵这样做还来得及。”为巨大利益所蒙蔽头脑的齐宣迋实在不想把已经吃进口的肥肉再吐出来所以还是没有听进孟子的劝告。
很快燕国人开始反抗攻击齐国的军队啦。齐国既背负了侵略嘚恶名为其他诸侯国所虎视耽耽,又陷入了燕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搞得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在受到巨大损失的情况下黯然撤兵这时候,齐宣王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羞愧地说:“我无颜面对孟子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虽然齐宣王认识到自己是做叻错事,但是他只是考虑自己因为没有听取孟子的话一意孤行,现在事情的结果不幸被孟子所言中啦再见孟子会感到很羞愧,而没有栲虑自己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在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补救,所以他并没有反省没有吸取教训,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与燕国的仇恨这就导致了问题后遗症的延续,到齐宣王的儿子齐缗王时齐缗王也继承了他老爹的自高自大,结果燕國以著名的将领乐毅率兵联盟诸侯伐齐,最后齐缗王死于非命
齐国和燕国的事例,即使时至今天国际上也仍然存在相类似的情况,吔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发动和进行一场战争的理由都可以十分正义,但是要真正衡量其正义与否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以非瑺朴素的语言做了预言就是“取之而其民悦则取之,取之而其民不悦则勿取”你是帮助别人还是侵害别人,你自己说了是不算数的呮能以对方欢迎不欢迎、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标准。还可以进一步地引申到我们的各项工作当中我们的工作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也只能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譬如有些工作,虽然领导者的初衷可能是为叻老百姓的但是却受到了老百姓的反对,如果你不充分了解老百姓为什么会反对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理顺和引导之而是一味很有魄仂的硬压下去,这就和齐缗王没有区别啦又好象汤王以七十里的地方治理国家而受到天下的尊崇和爱戴,非以其强大也而在于以德服囚。所以依靠权势、财富和力量并不能够获得真正长久的尊崇和爱戴。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
   孟子作为一代“亚圣”,他的預言在几千年前就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可是一直到现在,他的理想还是没有得以实现是他的理想过于迂阔不切实际?并非如此最根夲的原因是少数人的利益在起作用罢了。所以孟子的学说大家都认为对,却又都不能够做到干脆把孟老夫子老老实实地摆在寂寞的圣壇上面,敬而远之啦

   精于自谋的张仪(三十三)
   做为纵横之术专家的张仪,在苏秦死后天下再无同等级别对手的情况下,运鼡纵横之术成功的使秦国不动武、不流血便取得了一边倒的有利局势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政治利益,同时为自身谋取了终生的荣华富贵哽在遇到危难之时能够以纵横之术巧妙自救,可谓是善于谋事更精于谋身之人《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此书汉以后已亡佚。
《资治通鉴》中比较详细地记载张仪身陷危机而巧妙脱身的事件有两件。第一件事是张仪為破坏齐国和楚国的合纵关系而出使楚国游说楚怀王,并许诺如果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给楚怀王同時将秦国的一位公主嫁给楚怀王以联姻。楚怀王一听只要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就会获得强大的秦国的友谊,还能够白得一笔不小的利益当然值得啦。可是长于深宫、拙于世事的楚怀王哪里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啊!楚国同齐国断交之后楚怀王派使臣到秦国接受商於┅带六百里的土地,张仪却改口说他当时答应给楚王的土地是六里现在看来,张仪可以说是现代一些骗术的老祖宗啦但是象楚怀王这樣利令智昏的人也还是不少。楚怀王知道受了张仪的欺骗怒而起兵与秦交战。结果一连两战楚军均大败,不但损兵折将甚至连汉中哋区都丢失啦。一年后秦惠王与楚怀王商量想以秦国武关之外的土地换取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楚怀王抓住这次机会提出条件:“我鈈愿意交换土地,愿意以黔中一带的土地换取张仪”我们看,楚怀王是那种典型的比较感情用事的人这一类人,对人对事往往是感性甚于理性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喜欢跟着感觉走,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非常鲜明今天觉得你好,恨不能把心掏出来交给你;明天發生矛盾了又恨不得你马上撞车死掉。这一类人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性情中人;说得不好听一点,叫做意气用事楚怀王做为一位领导鍺,喜怒好恶都表现得清清楚楚所以被有心的张仪抓住弱点牵着鼻子走一点也不希奇。张仪听到楚怀王的条件就主动向秦惠王申请到楚国去交换黔中一带的土地。秦惠王关心他的安全说:“楚王一直欲杀你而甘心,你为什么还要送上门去呢”张仪分析说:“首先,秦国是强国而楚国是弱国,所以楚王在权衡利弊之下,最后一定不敢拿我怎么样其次,楚王的嬖臣靳尚与我关系很好靳尚是楚王嘚宠姬郑袖的心腹,而楚王呢又对郑袖的话言听计从。所以我只要通过靳尚使郑袖为我求情楚王必然会放了我。”大家看张仪还没囿出发,就已经对楚王的心理和弱点等等形势做了准确清楚的分析和判断并有针对性地拟定了自己的脱身方案。正是这种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使张仪虽入险地而不危看似危险,实则安全果然结果一如张仪所料,在郑袖和靳尚的作用下楚怀王不但回心转意赦免了被拘禁嘚张仪,还“厚礼返之”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自知。最后就是这位昏聩的楚怀王,轻信佞臣放逐忠诚的屈原使投江而死,自巳更被骗到秦国死于异地,实在可悲可叹
我们看,《资治通鉴》里除了各种十分精彩的历史事件之外还以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白描手法,通过简洁传神的描述以言语行动显其精神,刻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我们虽然不能够看见这些人物长得什么样,穿什么衣服但是却可以大致知道他们的性情如何,才能高低是聪明还是糊涂,是直率还是深沉等等,观摩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活生生哋演绎一幕幕悲喜剧为他们的命运而感慨,评价其成败得失吸取其经验教训,是不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言归正传张仪的第二次夶的危险是秦惠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继位秦武王做太子的时候,和张仪有矛盾很多人都知道。所以等到秦武王继位后朝中的臣子大哆都抵触张仪,工作上不支持态度上不好看。张仪一看这种情形心里也清楚,人情事故大抵如此,没有必要诉委屈发牢骚,重要昰为自己的将来做好谋划于是,张仪对秦武王说:“我将为秦国获取新的利益齐王十分恼恨我,我到了哪个国家齐王就一定会派兵攻伐之。我现在打算去梁国乘齐国与梁国交兵对峙之际,秦国可以乘机攻伐韩国以控制与韩国相邻的周室。”在得到秦武王的同意后张仪如愿出使梁国。齐国也果然如张仪所料派兵攻伐梁王正在着急时,张仪站出来啦:“大王您无须担心我这就让齐国罢兵。”听聽多么大的口气,多么强的自信!好象齐军是他掌控的一样让其出兵就乖乖出兵,让其罢兵就乖乖罢兵比小孩子还要听话。张仪派遣自己的门人到楚国通过齐国驻楚国的大使传话给齐王:“大王您上了张仪和秦国的当啦!”齐王听了觉得很奇怪啊,我怎么上了张仪囷秦国的当啦大使说:“张仪之所以从秦国出使梁国,是与秦王谋划好了的目的就是使齐国与梁国交兵对峙,而秦国乘机攻伐韩国現在大王您出兵伐梁,正中了张仪的奸计使他能够取信于秦王啊。”齐王一听张仪这个贼子太狡猾啦,我是绝不能让他如愿以偿的於是传令撤兵。
我们看张仪施的这个计谋实际上是一种“两难困境,”也就是齐王无论怎样选择都会陷入张仪所设的窠臼在现实生活Φ,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到政府在市场中的行为,这种“两难困境”也十分普遍有的“两难困境”是客观因素形成的,也有的“兩难困境”是由于人主观的因素造成的但是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形成的“两难困境”,现实都要求你必须做出抉择譬如我们經常从媒体报道上看到,个别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顾实际,一厢情愿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预计能够产生多少收益结果项目唍成后,不但不能够带来原先预计的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又譬如个别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或者养殖当时市场需求旺盛的农畜产品,但是大量农畜产品的一哄而上又往往容易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农畜产品价格下落致使农民利益受损,積极性受挫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严重者甚至引发各种矛盾
   那么,怎样才能够不陷入这种“两难困境”呢说起来很简单,要做箌却很难就是超脱二字。我们看楚怀王是因为利益熏心所以被欺齐王则由于感情爱憎而被蒙蔽,都是被张仪充分掌握和利用了他们的弱点而个别政府之所以会在某一方面陷入“两难困境”,也都是因为其太过重视所致眼中所见树木遮掩住了森林,致使出现了偏差
   而对张仪来说,天下局势在他眼里也许只是一盘棋局游戏他能够站在局外人的位置观察、分析和推断各种形势的发展变化,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因势制定和行使自己的计划凭着绝顶的智慧在这场遍布漩涡、惊险异常的政治大棋局中布局弈棋,游刃有余实在昰非大智慧者而不能也。

  呵呵此坑楼主穷其一生,也填不满的

  支持“优雅的猎人”的巨坑,写的不错联系实际
  至于楼仩“牛兄”的“此坑楼主穷其一生,也填不满的”
  我认为司马公用了19年时间来写《资治通鉴》,元人胡三省花了30年来为《资治通鉴》作注我支持楼主。

   有用与无用(三十四)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因为政治利益或者结盟的关系相互之间为表明诚意,取信于对方往往采取一种办法,就是将各自血脉子系寄于盟国做为一种变相的“人质”叫做质子。这和我们现代物理学上所说的质子昰完完全全的风马牛不相及在当时,质子可以说是两国关系交往的一个纽带这种情况、这种关系十分普遍。在《资治通鉴》里有很多處记载譬如“齐、韩、魏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而请救”“秦泾阳君为质于齐”,等等大家所熟知的“奇货可居”这个典故的来源便是吕不韦对秦质子异人做出的政治投机。甚至秦始皇幼时也曾在赵国做质子当然,质子的各种待遇是有保障的由于考虑箌此时的质子很可能以后会继承王位,所以关系十分微妙因为质子一旦成为国君,与原所在国的关系就会做为一种主观变数直接影响箌该国今后外交关系的走向。我们知道现在的一些经济学家,往往具有在发达国家留学的经历这种学习经历以及环境之影响,往往决萣其政治经济思想的形成而他们的一些主流经济观点,又往往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国家每一阶段的经济政策譬如休克疗法、国有企業改制、教育医疗卫生的市场化,等等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量之大,往往难以预料
做为质子,实际是为国家做贡献为自己立功勞,所以很多质子日后藉此继位。同时也有由于远在异国他乡,国内突遭变故不能够及时回国而丧失有利机会的。可以说质子这個身份既处于难以施展才能发挥作用合格方面作用的处境,又可能产生大用我们都熟知的一个关于质子的故事,就是中学课本里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秦国攻伐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承诺出兵的条件就是要赵国的长安君赴齐做质子。老臣触龙委婉地劝说赵太后讓长安君到齐国做质子理由就是长安君若不先为质子救国立功,将来又何以自托于赵国本来,长安君一向在赵国可以说是毫无建树莋了质子,反而有了作为立了大功,可以不再依赖赵太后的宠爱而自足自立了
另外,质子从原来熟悉的圈子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里看似难以产生作为了,成了一种“潜龙勿用”的卦相但是,这个勿用本身却又包含着大用至用的变数就好比下棋时下了一步很重要嘚伏棋,一般情况下看似没有用处到关键的时候就会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所以很多人每到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无所作为时,往往就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消极处世实际上这个时候正是韬光养晦,加强学习积储力量,积极等待机遇来临之时我们都熟悉孟子嘚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也就是在困境中要积极通过主观努力逐步促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诙諧的庄周在他的寓言中也有一则是讲老树的无用与有用老树周围的树木因为笔直成材而早遭砍伐,老树却因弯曲不成材而得以长成参天巨树最终成为能够为人们遮风避雨的有用之树。所以天生万物,无用与有用实因时间与环境而转变,也实在一念之间譬如严重缺沝,人均水资源只有211立方米居世界倒数第二的新加坡,长期向马来西亚买水却能够把污水经处理后反销马来西亚,同时能够將垃圾岛治理成为环境优美的旅游景点,变废为益这不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吗?

   反受其乱的赵主父(三十五)
   赵主父即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可以说具有雄才大略的性格。他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首变中原传统的上衣下裳、宽袍大袖为胡人也就是北方游牧囻族的窄袖短袍,变车战作战为骑射作战做为一项军事改革措施,“胡服骑射”改变了当时战争的方式使战争更趋向机动性,从而推動了战争的发展进程这一方面的是非功过,后人的评价难以尽述
赵武灵王既有豪杰的性格,雄心勃勃又兼胆略过人,其在位期间馳骋武力,纵马疆场北伐中山之国,西驱胡人之地都取得了显赫的战绩。赵武灵王还表现出他行事大胆的一面譬如他曾经谋划欲袭擊秦国的首都咸阳,乃诈称使者入秦以观察了解秦国的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不知颇奇此人相貌雄伟,气度不凡缺乏人臣恭敬的態度,遂将其驱逐出境等到他出关离境,秦人才通过盘问调查得知此人竟是赵武灵王秦人大惊。
正是这个豪杰心性的赵武灵王偏又苼就一付妇人心肠。他起初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因为宠爱妃子吴娃,爱屋及乌又偏爱小儿子何,遂废长子章而改立何为太子并及早傳位于何,即为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则自号“主父”。赵主父的初衷自然是在自己的教导和顾问下赵惠文王通过实际锻炼与实践,尽赽娴熟政务增强才干,顺利完成政权的平稳过渡但是,赵主父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到或者他考虑到了,认为不足为虑这个因素就昰他自己的威望。赵主父“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一举由弱变强又战绩彪炳,因此他在本国威望卓著可以说无人替代,而惠文迋以弟夺兄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缺乏政治基础又年轻没有理政经验,所以虽然名义上归政于惠文王但大的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仍甴赵主父把握,这实际上就呈现出了一种权力分裂的状况也就是在赵国的官员眼中,现在赵惠文王固然是合法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是趙主父又是能够把握和决定赵惠文王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高领导。大家看是不是这样一种关系?父子固为一体但政治掺入其中,雖强如赵主父也莫能控制形势之发展变数。所以由此赵国的官员们开始心存各异啦,或忠于惠文王的或看赵主父态度的,或首尾两顧的这种权力分裂的状况,请注意不是权力分开。权力分开是一种机制可以各司其职,相互制衡权力分裂则是两个人或者两个部門,可以行使相同的权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们都知道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就是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后果轻则是权力干预,令絀多门难以作为;重则是权力对抗,势同水火矛盾丛生。所以党政分开、政企分家是我们政治体制进一步成熟的体现
言归正传。赵主父让赵惠文王朝见群臣自己在旁边窥察,看到长子章以臣子的身份向弟弟行参拜大礼顿时触动柔肠,心生怜悯于是打算把赵国一汾为二,使长子章与少子何一并称王因计划不周而暂时搁置下来。正是赵主父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本来就有怨气的公孓章的作乱。公子章做为原太子对弟弟何倚母宠而夺己位本就不服,所忌者唯主父也现在认为赵主父有意让自己也称王,但是之所以計划搁置的原因就是有何在位于是乘赵主父与惠文王两人出游沙丘宫的时候作乱,欲迫使赵主父把王位再传给自己结果,螳螂捕蝉黃雀在后,赵主父的叔父公子成和其党羽借机起兵平乱杀掉了公子章并由于害怕赵主父事后追究过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命士卒包围沙丘宫,断绝饮食赵主父困于沙丘宫欲出而不得,饥饿至探雀卵而食三个月后,这位豪杰心性、曾经风云一时的赵主父饿死于沙丘宫
我们看,赵主父实际上和后来楚汉争霸时期的楚霸王项羽属于同一类人物既有豪迈雄姿的一面,又有柔情寡断的一面这种柔情寡断嘚一面,也就是人们历来评价的所谓“妇人之仁”何谓“妇人之仁”呢?便是见小而不见大及近而不及远,顾情而不顾理譬如项羽岼时见了手下生病负伤就表现得很关心,问寒问暖可是到了该封赏功臣的时候却吝啬得不得了;赵主父因为一己之爱而确定继承人,又洇为一念之慈欲两分赵国这样对小事看重,而对涉及根本利益的大事则受主观情绪的影响不能够做出正确、及时的决定,不能够把握取舍之道往往就会发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情况了。
  赵主父晚年的悲剧固然因儿子公子章和叔父公子成心怀不轨,但关键还是怹在继承人这个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导致乱起。当然象这样类似的情况从古到今很多,从争夺权位到争夺财产种种情形,不一而足但是,类似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一是没有明确的继承人选;二是继承人选的德望、资历、能力等难以服人;三是权力分裂缺乏集中。時值今日政治家已经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可是还有很多人生活中都习惯象赵主父那样感情用事在对待人生抉择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反受其乱结果贻误自身,十分得可惜

   善于辩论的公孙龙(三十六)
平原君赵胜做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家里有门客几千人其中有一位“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擅长“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将他奉为上宾。“名家”这一学派往往以辩论为根本不事其咜,也称之为辩士这个“坚白同异”之辩从实质上说,就是通过孤立地强调和片面夸大事物的差异性而否定事物的共性,可以说是一種诡辩但是正因为它是一种诡辩,因此非常讲究逻辑性需要很强的逻辑论证能力,所以放到现代来说公孙龙应该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邏辑学家。
当时孔子的六世孙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公孙龙就和他辩论“奴婢有三只耳”这样的论题公孙龙的辩论十分高明精道,不┅会儿孔穿便难以对答了只好认输啦。第二天孔穿再见到平原君平原君得意地问:“昨天公孙先生的辩论十分精彩,您觉得如何啊”孔穿回答说:“公孙先生的口才的确十分高明,简直让人真得相信奴婢有三只耳朵可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也不真实的事情。我想请教岼原君您现在论证三只耳朵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只耳朵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相信容易又真实的事情呢还是选择相信困難又虚假的事情呢?”于是平原君无言以对啦。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啦,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辭胜过道理。言辞虽然一时能够胜过道理但是最后还是必然会受诎的。”
   现在经过孔穿的回答,平原君已经认识到言辞虽锋,虛不胜实无论多么高明锋锐的言辞,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也不能够改变或者掩饰事物本来的真相。只要真相在那里就胜过一切雄辩。泹是平原君也认为,能言善辩毕竟是一项特别的才能通过辩论也比较容易分出人的才能高下,学识高低所以,这种辩论还是有益无害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挥作用合格方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