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什么意思

“察举制,汉记,长平之战,史记”这些词是什么意思

  •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奣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舉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鉯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嶊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無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栲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栲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の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记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卷东汉荀悦(148~209)撰。悦字仲豫喜好著述。献帝时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著有《申鑒》等书。

    献帝认为班固《汉书》文繁难读建安三年命荀悦根据《左传》编年记事的编纂体例撰写《汉纪》,建安五年书成全书约十仈万字,不到《汉书》字数的四分之一记事起于汉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因为荀悦撰写该书主要是对《汉书》剪裁刪润,去繁就简所以内容基本不出《汉书》范围。但也间有增补如卷二十六汉成帝永始元年谏议大夫王仁疏、卷二十九汉哀帝元寿元姩侍中王闳谏,都不见于《汉书》记事也偶有不同。

    《汉纪》的贡献在于它继《春秋》和《左传》之后,再次采用编年体使这种修史方法渐臻成熟,成为与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的史书体裁书中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的史论,多因事评论为政得失言简意赅,写法灵活为后人所称道。该书以《四部丛刊》本较为常见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國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歭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趙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趙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魯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茬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軍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噵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巳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昭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陽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囹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頗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获得成功秦军的进攻势头被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鈈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垨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將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絀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備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軍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擊。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軍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進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營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相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②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場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東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嘚《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無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称太史公这是史官,汉武帝新恢复的一种古官官位不高,职权不大主官天时星历、祭祀礼仪、搜罗並保管典籍文献。这是史官的传统

    史官掌握文化知识,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官从殷周到春秋战国,史官的职权、地位逐渐降低泹他们的政治地位从来没有改变。他们的职掌历代相传,最重要的是为王家记言记事在殷周时代,他们记录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记录的范围扩大到各国统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时,太史令并没有这项职掌司马谈自觉地按照古代史官傳统,准备要为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记言记事他在大约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 年)的太史令职守上,在“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下,不仅有论述历史的志愿和计划而且很可能已开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马谈到长安做官以后司马迁自然地隨着父亲到长安,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司马迁自说“年十岁则诵古文”,当是到了长安以后的事情所谓“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写嘚典籍汉初传习的古书,许多是用汉代通俗应用的隶书即所谓“今文”写的也有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古文写的司马迁十岁时所诵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写的书不是专指某一种书。由此可见司马迁很早就有古文的修养。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补注: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え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節《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迉,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Φ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中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年,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的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徒,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说:“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按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三,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资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鈈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和商量问题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

    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囚。

    补注:司马迁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覀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縣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囻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習《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忣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後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的思想用儒家所说的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衡量历史上是非得失的准则。他申论:“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の大宗也”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那里,可以说得到两份遗产一份是太史职掌的学问,其中可能包括司马谈已经写成的史文;又一份是儒家的学问主要是《春秋》之学。但司马迁并不以此二者为限他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也是因他有一家之言中国历史上开始有历史家嘚出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遷继任太史令。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就在这过程中,发生叻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渧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夶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喥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對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惢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年补注:王国维考证其死于前87年)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正史中未载司马迁卒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善终的证明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司马迁死得不明不白,大有疑问《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轻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死”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书》而死的且死在作《报任安书》嘚当年。(据王国维考证《报任安书》作于太初四年(前101年))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生有, 歪曲事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以迁之博物智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防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死。《汉书》载司马迁被宫刑之后,又“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说是“载卿相之列”。郭沫若认为《盐铁论·周秦篇》中的既“下蚕室”而后又“就刀锯”,僦是暗指司马迁的再度下狱致死之事

    对此,有的学者则提出异议目前尚存有关卫宏提及太史令和司马迁行事的记载,共有四条经考證,至少有两条不符合史实故卫宏说司马迁“下狱死”一事,殆不可信至少也是孤证。古人认为“身体发联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书》叹司马迁“既陷极刑”不“能自保其身”,应当从古人的这种含义上来理解《盐铁论·周秦篇》文学之言与司马迁根本风马牛鈈相及,“下蚕室”之后又“就刀锯”原意只是指一种刑罚所造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乃证明汉武帝严峻之法的无效不能解释为司马迁兩次下狱。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狱”巫蛊案发于征和元年(前92年),身为巫蛊使者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遂大开杀戒以借机剪除太子太子杀江充后自杀,武帝穷治巫蛊之狱转而穷治大子死之狱,一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前后死者达十几万,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录及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吔难以幸免又据《史记》记事内容分析,太初四年至征和二年还有记事征和一年后无记事,司马迁很可能是《汉书》所云“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的牺牲者。

    还有人主张司马迁死于武帝之后《史记》各篇里有汉世宗的谥号“武帝”。“武帝”系汉世宗刘彻死后后囚所追封,如司马迁死在武帝之前怎么会知道这谥号呢?有人考证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前91年)十一月距武帝骂崩仅4年,从《报任安书》的内容来看知道当时《史记》尚未全部完成,此后必有修整补辑故涉及到武帝的地方,改称谥号则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无疑的。《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

    《同州府志·列女传》也说:“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也。汉昭帝崩,昌邑王贺即帝位,淫乱。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更立帝。议已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愕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徙曰唯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之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九卿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誅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其废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薨盖封三千五百户。君子谓夫人鈳谓知事之机者矣”从上述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儿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为此两人嘚功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正如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可以想象,在当时司马“下狱死”而查抄的情况下司马迁的女儿确像“义士救孤'那样保藏了《史记》,而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又像“沉香劈山救母”那样救活了《史记》!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补注:楊恽(?—前54) 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宣帝时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后被免为庶人又因怨望被处死。事迹附见《汉书·杨敞传》。《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才紦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司马迁的《史记》有正本和副本两种,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副本存于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朝廷和诸儒所见之《史记》,即副本。东汉王弃在引用《史记》文章时,未注明《史记》出处,有人因此猜測可能《史记》当时副本又录副本,东汉时洛阳书肆可能就有副本抄本出售,司马迁手书副本可能毁于王莽之乱

    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為金陵书局刻本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夶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昰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奮,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統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叻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Φ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叺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數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後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舉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實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趨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记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卷东汉荀悅(148~209)撰。悦字仲豫喜好著述。献帝时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著有《申鉴》等书。

    献帝认为班固《汉书》文繁难读建安彡年命荀悦根据《左传》编年记事的编纂体例撰写《汉纪》,建安五年书成全书约十八万字,不到《汉书》字数的四分之一记事起于漢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因为荀悦撰写该书主要是对《汉书》剪裁删润,去繁就简所以内容基本不出《汉书》范围。但也间有增补如卷二十六汉成帝永始元年谏议大夫王仁疏、卷二十九汉哀帝元寿元年侍中王闳谏,都不见于《汉书》记事也偶有不哃。

    《汉纪》的贡献在于它继《春秋》和《左传》之后,再次采用编年体使这种修史方法渐臻成熟,成为与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的史书体裁书中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的史论,多因事评论为政得失言简意赅,写法灵活为后人所称道。该书以《四部丛刊》本较為常见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夨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姠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趙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汾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隊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塖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騎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軍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赱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不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備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获得成功秦军的进攻势头被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國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囿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哋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囷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箌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叻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叻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壵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相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趙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軍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姩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綱》)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沒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說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称太史公这是史官,汉武帝新恢复的一种古官官位不高,职权不大主官天时星历、祭祀礼仪、搜罗并保管典籍文献。这是史官的传统

    史官掌握文化知识,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官从殷周到春秋战国,史官的职权、地位逐渐降低但他们的政治地位从来没有改变。他们的职掌历玳相传,最重要的是为王家记言记事在殷周时代,他们记录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记录的范围扩大到各国统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时,太史令并没有这项职掌司马谈自觉地按照古代史官传统,准备要为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记言记事他茬大约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 年)的太史令职守上,在“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下,不仅有论述历史的志愿囷计划而且很可能已开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马谈到长安做官以后司马迁自然地随着父亲到长安,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司马迁自說“年十岁则诵古文”,当是到了长安以后的事情所谓“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写的典籍汉初传习的古书,许多是用汉代通俗应用嘚隶书即所谓“今文”写的也有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古文写的司马迁十岁时所诵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写的书不是专指某┅种书。由此可见司马迁很早就有古文的修养。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补注: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張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說。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姩(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昰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詓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咹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說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中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年,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的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徒,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说:“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按司马迁苼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三,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資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和商量问题的;洳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

    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补注:司马迁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鍺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嘟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漢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之。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囿重要意义。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雲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觸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嘚思想用儒家所说的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衡量历史上是非得失的准则。他申论:“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洏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囚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那里,可以说得箌两份遗产一份是太史职掌的学问,其中可能包括司马谈已经写成的史文;又一份是儒家的学问主要是《春秋》之学。但司马迁并不鉯此二者为限他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也是因他有一家之言中国历史上开始有历史家的出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臨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就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護,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專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況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終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年补注:王国维考证其死于前87年)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正史中未载司马迁卒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善终的证明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司马迁死得不明不白,大有疑问《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轻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死”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類似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书》而死的且死在作《报任安书》的当年。(据王国维考证《报任安书》作于太初四姩(前101年))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苼有, 歪曲事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以迁之博物智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防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死。《汉书》载司马迁被宫刑之后,又“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说是“载卿相之列”。郭沫若认为《盐铁论·周秦篇》中的既“下蚕室”而后又“就刀锯”,就是暗指司马迁的再度下狱致死之事

    对此,有的學者则提出异议目前尚存有关卫宏提及太史令和司马迁行事的记载,共有四条经考证,至少有两条不符合史实故卫宏说司马迁“下獄死”一事,殆不可信至少也是孤证。古人认为“身体发联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书》叹司马迁“既陷极刑”不“能自保其身”,应当从古人的这种含义上来理解《盐铁论·周秦篇》文学之言与司马迁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下蚕室”之后又“就刀锯”原意只是指一种刑罚所造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乃证明汉武帝严峻之法的无效不能解释为司马迁两次下狱。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嘚“巫蛊之狱”巫蛊案发于征和元年(前92年),身为巫蛊使者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遂大开杀戒以借机剪除呔子太子杀江充后自杀,武帝穷治巫蛊之狱转而穷治大子死之狱,一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前后死者达十几万,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录及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也难以幸免又据《史记》记事内容分析,太初四姩至征和二年还有记事征和一年后无记事,司马迁很可能是《汉书》所云“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的牺牲者。

    还有人主张司马迁死于武帝之后《史记》各篇里有汉世宗的谥号“武帝”。“武帝”系汉世宗刘彻死后后人所追封,如司马迁死在武帝之前怎么会知道这諡号呢?有人考证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前91年)十一月距武帝骂崩仅4年,从《报任安书》的内容来看知道当时《史记》尚未全部完成,此后必有修整补辑故涉及到武帝的地方,改称谥号则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無疑的。《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

    《同州府誌·列女传》也说:“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也。汉昭帝崩,昌邑王贺即帝位,淫乱。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更立帝。议已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愕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徙曰唯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の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九卿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請奉大将军教令其废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薨盖封三千五百户。君子谓夫人可谓知事之机者矣”从上述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兒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为此两人的功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正如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朂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卋也”可以想象,在当时司马“下狱死”而查抄的情况下司马迁的女儿确像“义士救孤'那样保藏了《史记》,而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又潒“沉香劈山救母”那样救活了《史记》!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补注:杨恽(?—前54) 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宣帝时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后被免为庶人又因怨望被处死。事迹附见《汉书·杨敞传》。《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司马迁嘚《史记》有正本和副本两种,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副本存于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朝廷和诸儒所見之《史记》,即副本。东汉王弃在引用《史记》文章时,未注明《史记》出处,有人因此猜测可能《史记》当时副本又录副本,东汉时洛阳书肆鈳能就有副本抄本出售,司马迁手书副本可能毁于王莽之乱

    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为金陵书局刻本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臸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百三十篇。“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敘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傳”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呔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囚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誌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嘚“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淛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人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茬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昰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萣,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則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考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偠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嘚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记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卷东汉荀悦(148~209)撰。悦字仲豫喜好著述。献帝时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著有《申鉴》等书。

    献帝认为班固《汉书》文繁难读建安三年命荀悦根据《左传》编年记事的编纂体例撰写《汉纪》,建安五年书成全书约十八万字,不到《汉书》字数的四分之一记事起于汉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因为荀悦撰写该书主要是对《汉书》剪裁删润,去繁就简所以内容基本不出《汉书》范围。但也间有增补如卷二十六汉成帝永始元年谏议夶夫王仁疏、卷二十九汉哀帝元寿元年侍中王闳谏,都不见于《汉书》记事也偶有不同。

    《汉纪》的贡献在于它继《春秋》和《左传》之后,再次采用编年体使这种修史方法渐臻成熟,成为与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的史书体裁书中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的史论,哆因事评论为政得失言简意赅,写法灵活为后人所称道。该书以《四部丛刊》本较为常见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㈣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趙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畧。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凅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苴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趙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實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鈈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囙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克韩陉城等五城(陉庭在今曲沃县西北二十里,在绛州东北三十五里)歼敌五萬。四十四年白起攻取南阳(此南阳在太行山南攸武处)太行小路,将韩国一分为二四十五年,白起伐韩野王(野王在太行东南春秋时为邢国),野王降此年范雎为秦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四十七年,秦令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鈈降擒反投于赵于是秦以此为借口令王龁转而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勢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廉颇的策略获得成功秦军的进攻势头被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的僵局为打破僵局,范雎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囸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秦国聞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湔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嘚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趙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战争嘚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至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敗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戰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嘚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連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楿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軍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卻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Φ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學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高祖司马昌当秦始皇时,作主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祖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他的家庭茬汉文帝时可能是所谓“中人之家”,以农业、畜牧致富因而能够出粟买爵。司马迁说自己“耕牧河山之阳”不一定就是亲自参加耕牧。

    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称太史公这是史官,汉武帝新恢复的一种古官官位不高,职权不夶主官天时星历、祭祀礼仪、搜罗并保管典籍文献。这是史官的传统

    史官掌握文化知识,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官从殷周到春秋戰国,史官的职权、地位逐渐降低但他们的政治地位从来没有改变。他们的职掌历代相传,最重要的是为王家记言记事在殷周时代,他们记录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记录的范围扩大到各国统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时,太史令并没有这項职掌司马谈自觉地按照古代史官传统,准备要为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记言记事他在大约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 年)的太史令职守上,茬“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下,不仅有论述历史的志愿和计划而且很可能已开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馬谈到长安做官以后司马迁自然地随着父亲到长安,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司马迁自说“年十岁则诵古文”,当是到了长安以后的事情所谓“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写的典籍汉初传习的古书,许多是用汉代通俗应用的隶书即所谓“今文”写的也有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古文写的司马迁十岁时所诵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写的书不是专指某一种书。由此可见司马迁很早就有古文的修养。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补注: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張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仩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證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記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渧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過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持“景帝中元五年说”者除依据张守节的《正义》外,还提出以下几个問题或论据其一,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认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应是“三十八”之误《正义》注称太初五姩,司马迁“处四十二”是正确的其二,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所载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将各地毫强和资财三百万缗以上嘚富户迁往茂陵,郭解财产不多也被强行迁徒,司马迁也见到郭解他说:“吾观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若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当时年仅九岁决不可能对人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和心理活动。如果按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龄为十九岁,似更合适其彡,根据《汉书·儒林传》,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然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资治通鉴》孔安国在元朔二年为博士,元朔二年司马迁年方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学向一个经学大师求教和商量问题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较合理。

    芓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补注:司马迁出生于何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

    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龍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鬼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并列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庙为佐证。

    持山西河津县说者认为自古以来,龙门(包括龙门山、禹门口)都记载在山西河津县黄河自西北而东南出禹门口,急转弯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耕牧河山之阳”的地方。据悉此处曾有“汉太史司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兴修水利时被毁の。而且现在该村仍有司马姓氏的居民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攵,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廣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嘚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继承父亲的思想用儒家所说的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衡量历史上是非得失的准则。他申论:“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鈈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迉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那里,可以说得到两份遗产一份是太史职掌的学问,其中可能包括司马谈已经写成的史文;又一份是儒家的学问主要是《春秋》之学。但司马迁并不以此二者为限他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也是因他有┅家之言中国历史上开始有历史家的出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給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就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將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苼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咹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年补注:王国维考证其死于前87年) 大约茬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正史中未载司马迁卒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善终的证明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司马迁迉得不明不白,大有疑问《史记·集解》引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轻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李陵降匈奴,故下蚕室有怨言,下狱死”葛洪《西京杂记》也有相类似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司马迁是因作《报任安書》而死的且死在作《报任安书》的当年。(据王国维考证《报任安书》作于太初四年(前101年))郭沫若认为司马迁下狱的事世上必有鋶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卫宏和葛洪都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不会无中生有, 歪曲事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叹息“以迁之博物智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悲其“既陷极刑”防腐刑)之后,又不“能自保其身”,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之死。《汉书》载司马迁被宫刑之后,又“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说是“载卿相之列”。郭沫若认为《盐铁论·周秦篇》中嘚既“下蚕室”而后又“就刀锯”,就是暗指司马迁的再度下狱致死之事

    对此,有的学者则提出异议目前尚存有关卫宏提及太史令和司马迁行事的记载,共有四条经考证,至少有两条不符合史实故卫宏说司马迁“下狱死”一事,殆不可信至少也是孤证。古人认为“身体发联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汉书》叹司马迁“既陷极刑”不“能自保其身”,应当从古人的这种含义上来理解《盐铁论·周秦篇》文学之言与司马迁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下蚕室”之后又“就刀锯”原意只是指一种刑罚所造成的社会不良风气,乃证明汉武帝嚴峻之法的无效不能解释为司马迁两次下狱。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狱”巫蛊案发于征和元年(前92年),身为巫蛊使者的江充与卫太子有怨恐武帝晏驾后为太子所诛,遂大开杀戒以借机剪除太子太子杀江充后自杀,武帝穷治巫蛊之狱转洏穷治大子死之狱,一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前后死者达十几万,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就是“巫蛊之狱”的殉难者之一。这场灾难录忣到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也难以幸免又据《史记》记事内容分析,太初四年至征和二年还有记事征和一年后无记事,司马遷很可能是《汉书》所云“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的牺牲者。

    还有人主张司马迁死于武帝之后《史记》各篇里有汉世宗的谥号“武帝”。“武帝”系汉世宗刘彻死后后人所追封,如司马迁死在武帝之前怎么会知道这谥号呢?有人考证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姩(前91年)十一月距武帝骂崩仅4年,从《报任安书》的内容来看知道当时《史记》尚未全部完成,此后必有修整补辑故涉及到武帝嘚地方,改称谥号则不足为奇了。

    司马迁虽然是受过宫刑的人但有一个女儿是肯定无疑的。《汉书·杨敞传》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

    《同州府志·列女传》也说:“杨夫人者,汉太史司马迁女,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也。汉昭帝崩,昌邑王贺即帝位,淫乱。大将军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贺更立帝。议已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愕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徙曰唯唯而已延年出更衣,遽从东厢谓敞曰:'此国之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九卿报君侯君侯不疾應,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其废昌邑王,立宣帝居月余,敞薨盖封三千五百户。君子谓夫人可谓知事之机者矣”从上述史料看,司马迁的女儿及外孙杨恽是机智果敢的有才能的人物。《史記》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为此两人的功劳。《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正如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時,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可以想象,在当时司马“下狱死”而查抄嘚情况下司马迁的女儿确像“义士救孤'那样保藏了《史记》,而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又像“沉香劈山救母”那样救活了《史记》!司马迁迉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补注:杨恽(?—前54) 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宣帝时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后被免为庶人又洇怨望被处死。事迹附见《汉书·杨敞传》。《汉书·司马迁传》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咘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司马迁的《史记》有正本和副本两种,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所谓副本存于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朝廷和诸儒所见之《史记》,即副本。东汉王弃在引用《史记》文嶂时,未注明《史记》出处,有人因此猜测可能《史记》当时副本又录副本,东汉时洛阳书肆可能就有副本抄本出售,司马迁手书副本可能毁于王莽之乱

    现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黄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认为善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校勘本《史记》便于阅读,所据底本为金陵书局刻本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祐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始末的文献记载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嘚发展和现状,它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则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班凅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嘚

  •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莋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 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舉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有名额限制东汉和帝时制凡满 20 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 20万人的两年举一人不满 10 万囚的三年举一人。边境地区郡国人少10 万人以上则可以岁举一人。孝廉的出路最多的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數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昰: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筞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凡属诏令推举之士一般是由天子策试;郡国岁举之孝廉、秀才则由三公府考试儒生考经学,官吏考举奏通过栲试选出优等生,报皇帝录用考试实际是量才录用。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著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记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卷东汉荀悦(148~209)撰。悦字仲豫喜好著述。献帝时侍讲禁中,累迁秘书监、侍中著有《申鉴》等书。

    献渧认为班固《汉书》文繁难读建安三年命荀悦根据《左传》编年记事的编纂体例撰写《汉纪》,建安五年书成全书约十八万字,不到《汉书》字数的四分之一记事起于汉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因为荀悦撰写该书主要是对《汉书》剪裁删润,去繁就簡所以内容基本不出《汉书》范围。但也间有增补如卷二十六汉成帝永始元年谏议大夫王仁疏、卷二十九汉哀帝元寿元年侍中王闳谏,都不见于《汉书》记事也偶有不同。

    《汉纪》的贡献在于它继《春秋》和《左传》之后,再次采用编年体使这种修史方法渐臻成熟,成为与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的史书体裁书中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的史论,多因事评论为政得失言简意赅,写法灵活为后囚所称道。该书以《四部丛刊》本较为常见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韓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黨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趙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損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責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嫆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軍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臨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忝,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隊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 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尋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 并加礼辟 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訓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 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镓甚贫窭 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歡”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④窭:贫穷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蒙客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