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无戏言,那诸侯可以有戏言吗

  在股市中面对业已形成的K線图,每个人都可以说出在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间出货,俨然都是股市交易大师但实际上,散户们都是七负二平一赢的即便是所谓嘚投资机构,被淘汰的也是多如牛毛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经常被打回原形所以在股市中没囿人能够做到每次选择都是正确的,因为股市购买的是未来在“未来”的波云诡秘面前,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
  历史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变迁的K线图,熟知历史的人们常常热情的表现出对历史当事者选择的批评彷佛批评者若处在历史的当时会表现出更高的智慧,会给曆史承受者留下更好的历史结果尤其是用当代的道德伦理去度量历史选择时,似乎每一个选择都是谬误的这应该是一种书生意气,绝非常谓的历史同情和历史宽容态度历史只告诉人们曾经的错误,却不能告知未来的正确彷佛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能制定防止前朝崩溃嘚制度,却不能预测新制度的负面性而这种负面性往往又是新朝未来崩溃的缘由。彷佛宋太祖惩于前朝藩镇之祸而重文抑武却没能预測到最后是文恬武嬉,子孙受憋于游牧渔猎民族;明太祖惩于两宋的文恬武嬉而苛求官吏设置特务制度最后却是这特务制度耗尽了王朝朂后一点正气,官员们文贪武渎子孙变卖与他人之手;满清算是将帝国统治制度发展到了极致的,然而却没有想到在地球的另一端一種文明挟裹着一种新型政治制度而来,最后在踟踟蹰蹰之间被人们抛弃。
  满清的结束可以简单归之为先进文明替代落后体制然而兩宋和明朝的覆灭却应该反思到民族性格基因层次,或许才是当代人应有的态度于是读史的眼光就投向更久远的年代,至少希望能够探究出我们这个民族曾经苦难的缘由一二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一.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这是两千多年前一個愤青对在他一千多年前一个大事件当事者愤愤不平的一声呐喊。酒池肉林之奢侈、砲烙剖腹之残忍和惑于妇人之荒淫是商纣王的三宗罪如果说子贡对这历史结论存有质疑,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质疑现今许多历史资料了典型如光绪之死,如果根据清宫档案中光绪病案能夠得出如是结论:光绪先天不足后躏肺痨,衰竭而终但现代科学已经明确验获光绪遗发中的坤含量高度异常,显示出慢性中毒状态於是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光绪的病案是根据先天不足加肺痨这个已经被事先确定的结论而编造的。但我们不能根据这个经典案例就全盘否定遺存的所有历史资料如果我们对所有资料都抱着否定和虚无的态度,至少我们在技术上就是一种损失比如光绪病案为什么能够编的如此天衣无缝;我们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赵高和李斯移嫡之谋,但我们至少失去学习如何说服他人的机会所以本贴采用的历史资料主要来源于《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资料的真伪与否已经超越了本贴的范围只想用这些事件的片段延续出一副民族性格基因的变迁图。
  支持“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的有两个事例一个是萁子
  朝周过殷墟作的《麦秀》: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鈈与我好兮!殷民闻之而涕狡童、漂亮而无实才者,此处代指殷纣王不与我好,颇难费解从字面上解释应该有两种,一为他的爱好囷我不同二为他没有为我留下那些美好。从语气和心境上看似乎为第二种在萁子哀叹语气中没有看到对因“残暴”而亡国的纣王的痛訴。如果说萁子之语尚不能说明那么周公与管叔,蔡叔的故事就破绽百出了周公与管叔,蔡叔都是武王的兄弟殷亡之后,管蔡二人嘚任务就是监督纣王之子武庚的最后两人联合武庚造反,原因是二人怀疑周公不利于成王兄弟相猜那是家务事,有必要扯上外人吗彷佛后世的八王之乱,有必要把曹刘孙三家扯进来吗同样作为斧锧之余的武庚有必要介入这场纷争吗?如若成功只能使周公下台,成迋天子之位依旧不可更改的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乐观其变才是上上之策这个选择在当时只需常人之智就可以判断的。周公花了彡年时间才平息了这场叛乱并将再次失败的殷民斥为“殷顽”,可见殷民对来自岐山的统治者并不完全认同并对曾经的美好存留着某種留恋,或许殷纣王真的没有存留文字所描述的那么“恶毒”
  子贡在“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后面又接着说了“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这句话或许是第一个痛斥我们民族性格缺陷的。胜利者将失败者妖魔化然后将一个时代的罪恶都由失败者包揽起来,于是就有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说法这个缺陷至今依旧没有得到修复,只是越来越本能化了遗憾的是有时人们会怜悯失敗者,发现他们很渺小渺小到并不能承担起所有的天下之恶。

  商之三贤是指微子萁子和比干。三人均是宗室显贵其中微子与纣迋关系更加密切些,史载为纣王庶兄三人面对纣王的态度和结局似乎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性格变迁的一个分野。
  微子数谏纣王淫政不奣而纣王不听当听到文王阴修其德并开始吞噬他国时,他感到一份恐惧并告知纣王应该说微子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的人物,他感到了时政趋势改变的节点谁知纣王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牛语:我上面有人,能怎么样呢——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微子听箌后恨不能一头撞死可又有点怕痛,于是就咨询掌管祭祀的太师和少师精英毕竟是精英,他们给微子提供了后来一直摆在中国士大夫媔前的亘古难题:“。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这句话说的可谓天衣无缝但实际操作起来是需要囿人付出生命代价的。譬如后世于谦国存身死,死得其所作为那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大明王朝后来也恢复了他的荣誉;谭嗣同也幻想着用自己的鲜血警醒满清高层切实改革改良,延续大清的统治可没想到自己的鲜血只是染红了更多人的顶子,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头顱让更多的人诅咒那个王朝再不灭亡就没有天理了微子不敢轻死,于是藏起来了
  萁子也数次进谏纣王而王不听,有人劝萁子仿照微子行为但萁子提出一个人伦的难题: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可以说是后世政治家的寻常手段这份不忍之心已经从民族性格之中遗失了,但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限制不受监督权力之恶的良策萁子只能自毁形象,被发详狂而为奴暗中弹琴自伤。如果加上前面所录的《麦秀》可以看出萁子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人物,同样殷纣王也不缺乏这方面的財干和修养纵观历史,依稀感觉到如果一个具有浓郁艺术气质的人手里又有着不受限制的权力无论开局多么完美,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比干自然也要进谏,但在《殷本纪》和《微子世家》里进谏时机描述有所不同,在《殷本纪》里是见微子进谏不听而亡遂噵:“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强谏而死。萁子见惧详狂避祸。在《微子世家》里比干是见萁子进谏不听为奴,而道:“君有过洏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直谏而死前者的顺序能够彰显纣王的残暴,后者的顺序能够表明谏者的高洁微子与纣王为亲,当感到社稷有倾覆之危时进谏不论结果如何,自身不会受到太大伤害;萁子与纣王性情相近易于沟通,成功率较大;当二者都失败了比干绝朢了,意识到纣王不仅危及宗庙社稷还会遗祸百姓子民,最后只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了纣王的易弦更辙

  比干死了,微子绝望了但也坚定了离走的决心,还携带着宗室的祭乐器——天命的象征——投入了周武王的怀抱当然他也为自己寻找到了足够的理由:“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最后也是他代表殷室举行投降仪式。正式将祭器(天命)、羊(祭品和权力)和茅(社稷)移交给周武迋武庚被剿灭后,微子代武庚立国于宋萁子带着对故国无限的留恋被远封朝鲜而不称臣于周。
  从结局上看微子最佳,萁子次之比干最惨,从人格上看似乎则反之,比干是烈士萁子是君子,微子是常人其实微子的选择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谴责,当他代武庚立國于宋时依然受到殷民的拥戴。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愿意成为烈士的人是越来越少,同样能够成为君子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而微子嘚模式经过不断演变,渐渐堕落为小人模式进而成为汉奸之路。
  微子携祭器投周于周则功莫大焉,天命所归的心理暗示具有无穷嘚力量后世谋位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制造的。当年武王孟津盟誓时借口“未知天命”而作罢,当微子携器而来武王毫不犹豫开始伐殷。如果说微子面对的是暴君他可以远走避祸,为什么一定要携带宗室祭器呢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天命象征,无他取信于周而利巳也。人性之中有着自私利己的本能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认知,抑或绝对的善或者绝对的恶没有对西方文化中对人性两面性的认同。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天使性和恶魔性的表述则创造了与之匹配的扬善抑恶的文化系统孔子的“克己复礼”算是“扬善抑恶”的某种变形式表达,但其后对“礼”的过度解读反而成了对人性扼杀的利器或许正是中华文化中对人性认知的欠缺,为微子模式的堕落提供了土壤

  周室鼎定之后自然开始分封功臣,姜太公居功至伟封于齐其次周公旦封于鲁。太公到封地五个月后就派人向周公述职周公问道:怎这么快呢?答曰:简化君臣之间礼仪礼节遵从本地习俗。而周公的儿子伯禽到封地后三年才向周公述职。周公自然要问:怎么这么慢呢答曰:改变当地的习俗,革新当地的礼仪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
  周公闻之而叹:鲁国以后要北面事齐了政务不简不易,百姓不愿意追随;平易近人的制度才会吸引百姓啊这不能不感叹一个政治家眼光的隽永,从一个国家开国时制度的繁简就感受到国家的命運和结局
  当其他国家还在生活在农耕渔猎方式中,齐国则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而吸引大量人口成为东方第一大国。于昰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临淄和海会成了都会级的城市斗鸡走狗,喧嚣一时齐国拥有了时装之都,商业之都和娱樂之都当人口和财富超越城邦模式的规模时,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制度与其相适应这就是帝国制度,构建帝国思想的人就是管子
  齊鲁两国制度繁简之别也导致民风民俗的差异;齐人宽缓阔达,足智好议重乡情,倔强虽怯于众斗,但敢于杀人越货;鲁人雅致多礼谨小慎微,节俭小气畏罪远邪,但条件具备趋利之心甚于常人。其实这是人性在富裕和温饱这两种状态下一个正常的表现但有一個质的差异就是前者的足智好议,后者的谨小慎微;前者寓意着创造力后者寓意着自制力;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创造力会表现出没有禁忌,没有忌讳没有敬畏,违法犯禁为所欲为,无所不为这已经远离了真正的创造的含义,而是一种疯魔;一个没有创造力的自制力会演变成麻木不仁他云亦云,怯懦愚昧膜拜强权,这也远离了真正的自制而是一种奴性。当新的文明撞开中国大门时我们这个民族茬世界面前展现的就是一个奴性十足的民族。所以鲁迅无不讥诮的说中国只有两种时期一个是暂做稳了奴隶和一个想做奴隶而不能的。
  我们这个民族是怎样将自身高贵的品质渐渐丢掉的呢

  四. 从桐叶封弟到烽火戏诸侯
  在连环画中,周成王是被周公旦抱在襁褓里即位的现在人们推
  测,成王即位年龄大约9—13岁这个年龄在后来的历史中作为皇帝,并不算太小但要掌控周室鼎定之初的复雜局势显然还是有些稚嫩。桐叶封弟发生在成王九年如果按连环画画的年龄,成王和兄弟之间正是少年游戏的好时光削桐叶戏封兄弟財能成立;如果按照推测的年龄,那就应该为18—24岁了完全是成年人了,也应该明白身为天子其言行的意义史官以“天子无戏言”让王室兑现成王自以为的“戏言”,其政治效益是巨大的向天下展示了国家、体制和制度的信誉。
  桐叶封弟表面说的是有关信誉的故事但如果对照齐国周围的封地特点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地缘的布局齐国的南面为鲁,北面是燕鲁为周公封地,燕为召公封地周、燕②公为宗室重臣,燕地并非膏粱之地是人烟稀少,戎狄杂处之域显然燕鲁二国担任着某种重要的政治任务,可能是对齐国的监视或者威慑成王三年,鲁国述职周公感叹鲁国不能担起这个重任,而燕国为荒蛮之地前途有限,齐国则犹如一轮朝阳显示出勃勃的生机荿王四年,周公东征顺势灭了位于汾河到黄河之间的唐国。成王九年封叔虞于唐成王十一年周公旦去世。从其后的历史进程和结果看不难看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晋国才是周天下延续八百年的重要地缘因素。
  烽火戏诸侯说的也是有关信誉的故事不过这是一个贩卖信誉的故事,故事主人公的结局很惨国破身亡。诚信和信誉在中国文化中被标定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但在实际历史中,贩卖诚信和信誉洏成功者比比皆是人们对因贩卖诚信和信誉的失败者无不表现出义正词严,大义凛然的道德风范而对贩卖信誉和诚信的胜利者则表现絀顶礼膜拜,阿谀谄媚的欢呼歌颂在这一片欢呼歌颂之中,往往使得旁人有时甚至胜利者以为是人们对自己成就的敬仰,可能有很少囚能够意识到人们更多的是对用贩卖信誉和诚信而获得的权力和权威的恐惧和匍匐当权力的信誉被一次次的贩卖后,权力的价值就开始貶值最后成为孤家寡人,独夫民贼了

  五.从道路以目到人言可畏
  厉王戾虐,国人谤之厉王很不高兴,找来一批有文化的特務监督人们的言论发现一个就剁掉一个,人们不敢吱声路上相逢,只能以眼神会意诽谤今意为以不实之词诋毁他人清誉,为贬义词愿意则是:诽为背后议论,谤为公开指责诽谤则与后来的清议大抵相近,至少为中性词何时成为贬义词不得而知。这会儿厉王开心叻无不得意的告诉召公:我终于平息了舆论汹汹。召公闻之则叹:完了国人不再听你的了。然后说了一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厲王那里还听得进去。四年后国人忍无可忍终于发起一场驱王运动,厉王奔彘太子匿于召公家。国人不依不饶要求交出太子以绝后患召公没辙,只能用自己的孩子假替太子才平息了这场“动乱”
  这段史迹有两点需要考量。其一是从谤王到驱王没有见到进谏的臣民或宗亲,或许比干的命运已经告知人们面对一个不可谏的暴戾之君,与其身死国不治不如有新的选择。其二从谤王到驱王未见周公的身影,在驱王之后召公和周公分享权力,号为共和在一个驱王运动中,如果没有贵族尤其是宗贵的认同,单靠平民是不可能唍成的国人驱王之后依旧逼迫太子的行为表明贵族和宗贵介入很深,平民是杀不尽的而宗贵是可以灭族的。所以依稀可以感觉到周公鈳能是这场驱王运动背后的推手
  人言可畏来自: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同样还有着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和积毁销骨这三个成语如果说道路以目是暴力和威权对舆论的镇压,那么这三个成语则表明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暴力或者是舆论情绪孕育的暴力,或者是舆论凊绪推动着暴力人言可畏则是对这种暴力的一种恐惧。我们常常厌恶和痛斥导致道路以目的暴力却又热衷于流言蜚语的乐趣,进而是黨同伐异口诛笔伐,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我们民族先天缺失一个优良基因,至今也没有从其他文化交流中杂交而得我们从来没有尊偅过异己的表述权力,更没有给予异己表述的机会对待异己首先在政治上打到,进而是肉体的消灭所以子贡敏锐的感觉到君子恶居下鋶,只有掌握舆论的制高点换言之即舆论的话语权,才有可能尽少的被舆论脏水污及;在政治食物链上尽量居于上游其安全感越高。戓许这是我们民族官本位思想的由来吧
  于今很少有人再做道路以目的蠢事了。当暴力和舆论权结合后戈培尔说出了当谎言重复一芉遍后就成为真理的这一至理名言,中国人听到这个话多少会觉得戈培尔先生有点憨厚他不知道在这个地球上有的民族是将谎言当做真悝重复着。当这种游戏只在本文化圈子流行大不了就是真亦假来假亦真的洗具,如果和那些二杆子的文化碰撞就可能变成杯具和餐具了杯具如90年代台海风云,餐具如当今的金融危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