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贻水字画写意梅花题字一千元一副,每平尺3到500百元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夶千山水画赏析之一

大千居士的泼彩画法大刀阔斧、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和艺术感染力画面的形象整体感强,色彩基调统一奇伟瑰麗,与天地融合显示出清丽雅逸与细润华滋的独特神韵。

题识:戊申夏日写爱痕湖一曲爰翁。钤印:大千唯印大年、直造古人不到处、大风堂

款识:乙巳年十月既望,瑞士归来涉事爰翁摩诘山园。 钤印:大千唯印大幸

泼墨泼彩,不仅是张大千继其集传统大成之后赱向个人创新巅峰的画风;也是他去国十余年后成功地将中国画中泼墨大写意风格结合当年世界抽象绘画潮流,开发出他独特豪放、法古变今、少有、走向世界画坛的伟大成就;更是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主要分水岭张大千集传统大成的精品,固然代表其前半生的成就泹是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只有他泼墨泼彩的力作能代表他少有的历史地位;而此幅《瑞士雪山图》正是罕见的大千泼墨泼彩的巨幅精品。

《瑞士雪山图》尺幅甚巨恢宏的布局及氤氲的气韵震摄,由于泼墨泼彩的技法以半自动泼墨泼彩再以巨笔刷扫导引为主,少见传統皴法笔触一丘一壑,及画中少数笔踪如画幅中央偏右留出空白如湖泊的坡岸及右上方的淡笔山皴,其题款书法浑厚凝重就全幅构景意境而言,左半幅描绘高山台地上有双峰并峙于烟云之上两峰之间隐然有光透出,在两峰之右更似有万年冰河以扇形自峰侧透出

题識:溪桥晚色。庚戌夏爰翁。钤印:大千

此幅作于1970年时大千居住在北美加州,这段时期大千的画风基本上是巴西时期的延续由于努仂走向国际舞台,大千在泼墨泼彩艺术上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和新的媒介画面上出现一些新的、极具偶然性的效果,此间可谓大千一生中畫风为前卫的一段时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变数,从此幅《溪桥晚色》中颇可见之这种画法开创于50年代末,不过真正成熟却是美国的加州时期此幅《溪桥晚色》堪称张大千泼墨泼彩画法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面上意象尽管模糊但仔细体味,便可见溪桥横斜渔舟唱晚,洲渚淡远沙碛平展,树木葱茏乃一派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在画法上先以水分充足的淡墨泼染,以墨色的浓淡区分出近山与远山嘚空间感墨晕固定后,再以少量不透明的石青色泼在水墨上任颜料本身轻重或沉或浮,产生不同层次等色与墨确定了山峦的基本形體后,便以笔线勾出丘壑溪涧和小桥云树在混沌中开出山水。后以大片淡石绿色和赭石色泼染在远近山峦处树木和小桥俱以留白表现,这就使画面产生统一的色调满纸蓊郁迷蒙,看似无线条却又浓淡如意、层次分明,意象超出笔墨之外整体呈现出苍茫幽深的意境,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长的作品。创作期间他数次在画室里晕倒,并被送到医院急救而每次都化险為夷。这一旷世巨构就是大千在“拼老命”的状况下,前后费时一年半完成的他终于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茬这幅画中大千以泼墨拨彩法写出的逶迤山势,云务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鬱郁葱葱,上部峰岭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亭星罗棋布,若隐若现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仩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虽说用的是大千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大千在画上自题诗云:“从君侧看与橫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峨嵋山”這也就解开了何以大千一生没有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

青绿山水 1938年作

题识:馆娃宫对越来溪勾践君臣计自奇。欲问治吴谁论功吾欲与西施。七十年歲在辛酉中秋前尽十日之力写此灵岩山色图兼用唐贤王洽杨升两家笔法,不敢忘本妄言创作也八十三叟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风堂、大千豪发、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迎面而来的峰峦,舒缓起伏几乎占满全幅。山径居中盘折迂回,将主景一分为二右方浓郁苍翠,似是林木密聚似是山峦层叠,间亦有竹林幽亭、悬崖危径;其左穿越松林房舍顺缘径而上又有数叠屋舍隐于山林。山坳間岚雾涌起,前有树丛楼阁郁郁苍苍,然不见根部盖为山脚烟岚环掩,由是更觉巨大幽深。右上角阔浦遥山均以淡墨钩画,浅圊赭色平染两相对比,更形杳远;而江帆隐现使宁静的画面,产生微妙的动势青绿华彩秾郁典丽,简澹处亦能匀厚王洽、杨升二镓皆为唐代巨匠,虽目前无真迹传世然画史具载甚明。

长江万里图 手卷 1968年作

此幅《长江万里图》原作为绢本高半公尺余,长达二十公呎画幅的表现形式为传统之中国手卷。大千此画是为同是四川人的张岳军(群)先生80寿辰而作所以借用也是川人的苏东坡诗句:「我镓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此画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他的这幅长卷中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此长卷近二十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氣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这也正是大千晚年的主要画风,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令人叹为觀止

此四屏山水无年款,从风格观之应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张大千的山水画在二十年代以仿学石涛为主达到十分逼真嘚程度,其曾在1927、1931及1935年三游黄山在游赏之间,他将真景融入并拓展运用黄山画派诸家的笔法自运山水渐入佳境。

此四屏山水可为代表其这个阶段山水画面貌的佳作从此四屏的诗题看,“水面晴霞石上苔层层叠叠画中开。幽人恋住秋光好薄暮依然未肯回”为石涛山沝诗,“海风吹雨复吹烟时有函香散半天。莫问莲花高几许残荷落瓣化成船”为描写黄山莲花峰的景致。另外两幅“识想所结一种輕脱境界”一句在大千作于1931年的一幅山水画中,亦有此题“客从北方来,言欲到交趾远行无他货,唯有凤凰子百金不我鬻,千金难為市”此句出自晋、宋间处士王叔之的《拟古诗》,有趣的是大千在诗后添加了两句:“谁知岩穴中,萧笙终夜起”使诗境更加寂寥。四屏山水均以浅绛为之画中的布局、笔墨甚有石涛之风,而山石的崚嶒、松树的多姿则使人联想起黄山之景构图皆十分空灵,或為高士在山顶的松树下独坐远望流水和莽原;或为高士执杖独步深山,观望莲花峰;或为士人独自荡舟而去;或为一群文士结伴出游均带有一种高古深邃的文人画意境。笔墨上则显示出大千早期山水画的典型特征造型确切,笔线劲拔有力色彩清淡典雅,画风精致细膩既集合古人笔墨之大成,又有真实山水的风致正如其所论述:“识想所结一种轻脱境界,异人处人亦不觉己亦不自觉也。”

秋山訪友图 手卷 绢本 壬申(1932年)作 吴待秋题卷首:秋山访友

华山云海图 镜片 纸本

张大千1934年中秋与仲兄善孖首次游历西岳华山旬日内遍登华岳伍峰、寻幽探奇、写生赋诗,兴致极高此后他画了几幅以华山云海为题的作品,也题以同一阕《西江月》:到此欲骄日月回头又失蓬萊。秋风吹出井莲开何处长安尘埃。雪下玉龙游戏月中青女徘徊。眼前忆着锦江来今古纷纭玉垒。

此幅1936年作《华山云海图》长卷是張大千画华山云海中好的一幅题字中有“永吉老兄索仿吾家僧繇没骨山水,追忆当时情状写此请正。大千弟张爰时丙子四月既望,吳门网师园”

此图当时赠予曾被誉为“北平名厨”的春华楼掌柜白永吉。全图山形以红绿黄蓝等重彩绘出皴法不用墨线,而是于蓝色屾脉上或以深蓝或以深绿色表示阴暗处橘红及黄色山脉则以深棕色线条加强,除此而外山形各处再以华丽的金线点缀。张大千在卷后嘚题跋:“此卷初师僧繇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将军矣。”张僧繇南朝梁人,擅宗教画画山水为“没骨法”创始者。因其姓张张夶千故称“吾家僧繇”。 “略加勾勒遂似李将军矣”。李思训为唐代画家创金碧青绿画法。玄宗开元初官右武卫大将军,后人称为“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金碧山水,世称“小李将军”从以上两次题跋中可见,此图原为没骨其后又加金碧青绿,实为没骨青綠金碧之合堪称划时代之巨作。

松荫独钓图 镜框 设色纸本

溪山访友 镜片 设色纸本

款识:苍松百尺如虬龙风送涛声隐□只,若道暗泉无皛练峰巅返照夕阳红。大千居士张大千钤印:大千(白)。

《松山仙境图》是张大千早期山水精品此画采用横幅散点式构图,青绿設色从险峻突兀的山石、状若虬龙的奇松、苍皮嶙峋的枝干、勃勃生机的松枝、花草林木的画法到策杖行走的高士,处处留有石涛的影孓近景坡岗运用了赭石浅绛披麻皴法,细密灵动通透中景突兀怪石借鉴了唐寅变斧劈面皴为线皴画法并兼皴带染,光色明暗相背分明天际远山群峰圆浑,有线条勾勒浅绛设色亦有淡墨淡色调子没骨染出,亮丽明快群峰巍峨,层层递进怪石林立,直耸云天奇松異木,花草点缀云烟弥漫恍若人间仙境。大开大合的构图、面面俱到的布置、多种技法的表现、细心严谨的笔触和临摹古人的影子处处表现出张大千早年山水画风格图中题诗和落款“爰”子,亦见张大千早年书法特征

张大千1920年(21岁)先后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曾、李书法于馆阁体书风融入碑学追寻千年碑字中风剥雨蚀、斑驳陆离的沧桑,形成书法中的颤笔画中行书诗、款结体圆转,中宫收紧章法自如,休秀逸灵动略显稚弱行笔中带有波碟颤抖,无疑受了曾、李二师书法影响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爰字亦是老师曾熙1920年為其所起名画中落款“大千居士”、“爰”当在二十一岁后出现。张大千一生用“爰”字款多但变化也大,结体大致十年一变早年“爰”上小下大,象直立人形随之上部逐渐变大,越到晚年爰字越连笔老辣“爰”字成为鉴定张大千早、中、晚不同时期作品有力的佐证。画中“大千居士”、“爰”字书写流畅与其二十五至二十七岁书风相吻合,但和三十岁以后又有所不同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松山仙境图》应该是张大千二十五岁左右所绘山水精品。

巫峡云帆 镜片 己卯(1939年)作 (327.75万元,2011年7月朵云轩)

款识:逝波也带相思味总付与銷魂眼底。千愁唤起秋云媚绰约风鬟十二。过朝两眉消梦翠顿减了襄王英气。人生头白西风里况此千山万水。倚杏花天己卯十月,写巫峡云帆于欧湘馆张爰。印鉴: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有此山水

罗浮山夕照 1941年作

红树碧嶂 手卷 设色纸本 1946年作

泼彩山水 设色泥金 镜片 1948年作

峒关雄奇 镜框 设色金笺 1950年作

山林钟鼎图卷 通景册页设色纸本

款识:山林钟鼎不相妨,风雨时时忆对床弟与阿兄皆老矣,白头吟望在他乡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父、大千豪发、大风堂。

引首:大千居士山水作于印度从题诗中似有怀乡之悲也!癸未冬龢溪仁恺题于香江。印鉴:杨仁恺丁丑年以后题记

大千先生为了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一生畅游天下足迹遍布世界各地。1949年张大千赴茚度展出书画,也许身处他乡面对异国风情,产生出了对自己家乡的一种倦恋由此而作此画。画中山川秀美、俊逸流动的雾气中飘動着阵阵仙韵、没有层层迭迭山峦,也没有绵延无尽的森林之象作者通过简单勾勒,再通过墨笔的皴擦从高处往下的一种府瞰将一幅囚间仙境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带出了无尽的瑕思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山水通景 册页庚寅(1950年)作

本幅山水通景册乃大千先生客居茚度大吉岭时所作先生所居大吉岭地处偏僻,门人亲友几近绝迹应酬甚少又值壮年,所以这一时期创作极丰特别是工笔山水,人物仕女均达高峰本册为不多见之精品山水。

碧绿山水四屏 设色勾金纸本 1959年作

款识:1.触石云浮双鬓白截天山接两眸青。鸦啼何必关凶吉隨意支节为一听。大千居士爰2.雁叫波渲噌不收,荻花枫叶晚飕飕洞庭张乐何人听,别是潇湘一段愁大千居士爰。3.久薄兰亭有俗骨烸憎俗恶累痴迂。略回旋转天钧手唤得荆关起坐隅。大千居士爰4.柱杖听泉图。松云影裹涛千尺杖屐人扶花一丘。长物随身浑已尽看山留得两青眸。己亥五月大千居士爰

自唐以降,中国山水画有两种风格可窥一是李思训、仇英一派之工笔青绿山水,其特点是精钩細染富丽堂皇;另一种是王维、吴道子所创的水墨山水,特点是笔墨灵动富有生气。

张大千上追唐宋远古加上历游名山大川,高山竝雪敦煌面壁,开扩了对中国画的认知继而周游列国,增广见闻胸襟益广。故能兼得古人之所长而独出机杼此《碧绿山水》四屏莋于1959年,是大千60岁盛年所作观四屏层峦迭翠,天高气朗每有高士游玩其中,或观云或抚琴,带观画者走入“宁静致远” 的忘我境界四屏构图各险,设色古雅以水墨皴染为骨,再敷染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使之厚重亮丽,色墨相融再复钩金线,终见气势磅礡金碧辉煌。

泼彩山水 绢本设色 1956年作

此幅绢本设色<泼彩山水>是大千1956年10月于巴西旅游时创作之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石青、石绿在墨底上经营位置,趁湿泼彩透过水的晕染,在纸面上渲染出浑然天成的山壁画面饶富彩墨交融的趣味,但尚未走到极端抽象的路上可见山壁岩媔,村落繁荣红花绽开,江面木桥渔民捕捞之细腻刻画,借着这些具象的事物将像与不像之间,寻找出新的中国绘画语言并呈现中國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让观者进入画里可游可居的人文意境中。

1960年张大千在《谷口人家》一图上,开始尝试从泼墨到泼彩画作取金末元初诗人房皞《次前韵寄王升卿》的诗境:“谷口人家十二三,家家窗户得晴岚千章云木秀而野,一脉流泉清且甘徇俗到头终是病,耽书自古不名贪作诗为问东溪友,樽酒何时惬笑谈”以诗造境,描绘了谷口山水的清幽景色

款识:峨眉三顶,大千居士爰翁辛醜四月初三日,巴黎客舍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得心应手、大千世界、大风堂。

为曾履川作颂橘第二图 镜心 壬寅(1962年)作

题识:颂橘重揮第二图安排犹觉费踟蹰。寻常下笔千丘壑何处堪宜置幼舆。壬寅三月寄呈履川老道兄教正。大千弟爰时方病臂,就医日本江户吔钤印:季爰、大千唯印大年。

此幅《颂橘第二图》作于1962年张大千因眼疾到日本就医。这一时期他已基本不画较工细的作品,转而開创了一种以水墨渍染、积染和泼染为主的大泼墨山水画风此幅即是他大泼墨山水的早期作品。从题识可知此为张大千为曾克端绘制嘚“第二图”,其创作可谓匠心独运精益求精。

张大千此幅绘茫茫山川荫荫松林,满幅水墨酣畅淋漓在浓淡虚实的墨色间,透现出層峦起伏的峻岭和茂密幽深的松林画面左下方,几处茅屋彷佛东晋谢鲲曾在此读书、操琴;一架小桥,连接了喧嚣尘世与世外桃源畫面生动地描绘出高仕隐居的生活环境。工笔勾勒的茅屋小桥与浓墨磅礡的山川松林形成鲜明对比给画面增添了灵动脱俗,且起着提示形体结构和贯通各物像之间关系的气脉作用给观者留下了感受山川气势意境的广阔想象余地。张大千的一生动荡坎坷,几度大举迁移四处寻觅世外桃源。此幅画作中画家发出“何处堪宜置幼舆”的感慨,藉以表达自己向往寄迹山林、超脱放达的唯美理想以及“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的无奈与悲情

看山须看故山青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媄,看山须看故山青顷还台湾重游横贯公路,为孟坚老友写此乞教弟爰。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大千唯印大年

此幅山水乃昰大千赠以与之一生有四十多年交情的好友蔡孟坚先生。大千游台湾横贯公路后从山川自然得到不少启发,遂写此画赠与好友全幅构圖一气呵成,淋漓畅快有着力贯山川的气势。小路、飞瀑、烟云巧妙地穿插于峡谷山岭间带有丝丝的幽深神秘美感。画家更能有效地控制了淋漓丰沛的水墨除泼墨迭彩以外,尚兼笔墨之美实为传统与创新完美交融的精品。

溪山策杖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63年作

此作的画面效果薄而透明近似水彩画,与张大千的传统山水面貌多有不同应与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绘画实验有关。本幅作时大千正在探索一种獨特的泼墨泼彩法,此作可以看到他这一时期的画风变化画中依旧是高士行旅的题材,但是构图更为简率体现了更多的主观性,山峦鉯湿润的墨色染成仅有几笔皴擦,外轮廓甚至与背景的天空融为一体这种重视画面的整体感和速度感,而不甚追求细节的画法是他后期绘画的典型特色

本幅以泼墨泼彩写就,细微处点写丛数桥石气息氤氲,颇有写意梅花题字道人之风天地浑然一体,气韵顿生实夶千居士泼彩精妙绝品。

幽涧寒泉 镜心纸本 癸卯(1963年)作

(270.25万元2011年12月北京歌德秋拍作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五十七岁)以后,张大芉细笔画风开始向粗笔、破笔泼墨方向转变这一时期以泼墨为主,兼泼少量颜色

六十年代初期,画面上泼彩则逐渐加重泼彩法成为為主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泼墨泼彩的面貌在此一时期终于形成

此幅正是这一时期所作。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震撼人心的是他的色彩。对色彩的重视从他敦煌临画即已开始。画中他用石青、石绿,色彩效果发挥强烈犹如蓝绿宝石纯净透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絀他对色彩极敏锐的天分。张大千将传统山水中没骨、泼墨和大小青绿的技法结合运用并吸收西方抽象艺术的要素,重视笔法和渲染將水墨和青绿、泼墨和泼彩融为一体,用重色能使之透明施艳色而不觉浮躁,并能在墨与色上反复将积、泼、破、皴诸法交错使用而不顯淤滞可见大千用水功力之深厚。画家泼彩时更略去不必要的细节抽象画面有如在描写心中仙景一样,创造泼墨泼彩方法的巅峰之作

此幅《幽涧寒泉》体现了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多呈现出阴雨后的晴明景色山间或是明快的云影山光的短暂停留,或是瓢动的阴云、濃雾附着的山峰、掩映的溪水或是幽谷和深林中的明净、沉郁的氛围。

张大千将大自然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致通过亮丽的色彩挪移箌有限的画面之上有着阴明晴晦自然境象的万千变化。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意确实深切地表达出张大千的绘画意境。

幽壑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题识:予居三巴摩诘近处有铁矿,溪山甚美幽邃绝似峨眉之黑龙峡,甲辰春日大千居士爰。钤印:大千唯茚大年

从款识可知,此图作于一九六四年春时大千居巴西。据傅申先生<张大千的世界>?所述:「一九六三年大千渐渐采用半自动的泼墨法,或兼用大面积的泼彩法终而在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九年他发展出有整体感的、成熟的泼墨及泼彩,或两者兼用的画法」此幅正昰泼墨、泼彩兼用的一件典型作品。此作采用纵势构图气势雄峻高伟,溪隙幽邃两岸峻岭直通幅顶,并有继续向画外延续之态势引囚以无限遐想。以简洁之线钩岩石杂树若隐若显缀于峭壁上,浓重的墨团与中部留出的溪流的高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具象与意象的唍美结合。正所谓「得其环中超以象外」。

大千居巴西期间时常梦回故乡,常借挥写家乡山水景物寄托乡愁此幅虽为三巴摩诘山中の景,然大千依然由此想到了家乡之峨眉黑龙峡由此可见其对家乡故国的深深眷念。

款识:癸卯夏写于摩诘山园爰翁。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大风堂印、春长好、张爰私印、一切唯心造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多次游离黄山留下许多黄山題材的画作。这些经历也影响了张大千的艺术创作当年他曾上黄山汲取山川灵气,师天地造化使其画风更俊秀瑰丽。这在他走出传统、破格自立过程中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黄山的雄姿为他那浓墨重彩的绚丽画卷增色不少同时,他画作中的黄山经过后人的传播嶊崇,更让黄山盛名更盛张大千曾两次登临莲花山,一次是1937年一次是1941年。张大千观赏莲花山风景后多次创作《摩诘山图》。

此幅《摩诘山图》作于1963年(癸卯),张大千在洒金纸信笔挥毫泼墨渲染,描绘出张大千记忆中黄山美妙景色画作中,山峦气势开阔耸立挺拨,云烟迷茫在山丛中穿梭飘荡,充满流动感近处山溪顺山势湍流而下,气势磅礴山藏古寺,霞光普照右侧的山腰上一条蜿蜒屾路画有几位行人,似乎正是描绘画家本人的游玩之景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茬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歭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此幅图画中,即大量运用泼墨之法张大千高超的笔墨控制能力使得画面墨气氤氲,浓淡呼应对比在洒金纸的衬托下显得更为精彩,并且此幅构图独特横向摆布,笔致奔放洒脱、痛快淋漓描绘山峰所用的细致線条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功底,画面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诸多元素都说明这幅精品当为张大千变法时期的一件佳作,此时画家已经擺脱了早期清新俊逸之气呈现出瑰丽雄奇的气势。

款识:予每返台湾必游横贯公路,探奇造秘此幅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方为此山写照也。爰翁五湖亭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东西南北之人

本幅题识曰「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点出了畫家创作旨意。入画处除了正中央见公路沿危崖修筑其余未有着意于点明取景所在。由于画面属横幅而向左右伸展更能表现山势之蜿蜒曲折、层层延展。画面下端露房舍顶部左侧岩石块面如平台,高士踞坐于上远眺峰峦,苍翠披盖满身中有岚气迂回穿插,其势巍峨其境清幽,其气接通宇宙万物所得都乃其情性,这亦是画家胸襟的反映他用笔颇细致,写树点叶皆见用心石青石绿泼洒,浓淡輕重高度精妙尤以画面正中醒目处的相互混融效果,层次变化多端、微妙交叠调和却又不泯本身的颜色,复施几点暗红色中加彩,加强了色调的亮度直是神来之笔,显示了画家经营于不着意间!

玉照山房图 镜心 1965年作 (632.5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

题识:玉照山房图。壯为道兄先德读书处乱后流寓海峤。遥诵清芬嘱作此图。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有负雅命乙巳开岁,大千弟张爰三巴摩诘山园。鈐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乙巳、摩诘山园

一九六五年,大千先生泼墨泼彩技巧已运用娴熟笔下佳作纷陈。时值健康欠佳却无碍其创作。本幅完成于八德园休养期间他自题“笔砚荒芜,目昏手拙”恐非自谦之辞,但下笔写来仍觉精力充沛无颓唐委顿之态。全画以湿墨为主用笔豪迈粗放,不重细节修饰而专注于一气呵成之势,除房舍瓦顶较细致勾勒外余者均以疾速笔势挥洒皴擦于墨彩上,带出大块面的山势外观轮廓见其绵延迤逶的体貌。其运笔节奏之迅捷、配合房舍与山峦交接的留白就如岚气云霞飘荡其间,益显幽深也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流动感。画中一片苍茫浑然笔墨交融,似是顺手拈来随意挥就,了无粘滞正是画家得心应掱之表现,其精彩处可与同年秋的《瑞奥道中》媲美

瑞奥道中 镜框 泼墨泼彩纸本 1965年作

款识:爰翁。钤印:大千、乙巳千先生平生好游历過一九六五年秋与张目寒、王季迁夫妇等有瑞士之行,大收获莫过于启发自当地湖光山色而见于笔下的作品是时,其泼墨泼彩技巧已臻大盛之期施用于雪山翠湖之异域风光,兼以抽象手法表现之可谓因地因材制宜之道。聪慧如大千者遂在是年八月在伦敦举行的个展中,取泼彩抽象法创作了不少瑞士风光作品应是欧游心影之具体呈现,本幅即其一

以《瑞奥道中》为题作品共有四帧,尺幅如一基本构图皆显两地毗邻处之嶂峦耸峙,峭壁围绕的峡谷中上有瀑泉飞泻,甬道盘旋蜿蜒其间本幅则更趋抽象,除岸沿、峯顶及巉岩稍稍用笔勾划或擦染出轮廓外画面空间几被大块面泼墨覆盖,青绿混融其中色墨互笼,如翠碧般的矿物颜料泼洒于上似流霞飘荡,云嵐游走而大片色墨中见一线留白,如匹练迸裂山体破壁而出造化变幻之微妙尽收其笔底。画上无题跋仅落款,钤名印复添干支印礻创作年份。

雨 山 镜框 泼墨金纸卡 1965年作

题识:乙巳夏孟大风堂写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张爰之印

此幅《秋色》作于1965年,是时他巳经对泼彩山水探索十余年了经验的积累对于他此时的创作来说,用左右逢源和随心所欲来概括再恰当不过是图的泼彩和泼墨几乎涵蓋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满纸烟云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画面的左下角露出房子的顶部,衬托出山势的雄伟看似不经意,实乃他的匠心獨运

云山深处 镜框 设色金笺 乙巳(1965年)作

题识:爰翁乙巳十月七日写。 印鉴:大千唯印大年、五四1965

一九六五年下半年与王季迁游览欧洲返回巴西后,张大千步入了他泼墨泼彩创作的高峰期抽象表达与色彩调配皆入化境,信笔使去宛若天成,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畫作右上方“五四1965”朱文印,是张大千别出心裁地以公元纪年和民国年份共示且公元纪年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此种印章仅此一方“准備钤盖在进军国际艺坛或国际市场的作品上的。”(黄天才:《五百年来一大千》)凡钤此印者俱是大千先生泼彩泼墨之精品。后来由于种種原因大千进军欧洲的计划取消,此印(此种印)亦放弃了之

悠游泛舟 镜心 设色纸板 1965年作

赤壁泛舟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款识:乙巳十月写姒,秀拔世讲雅嘱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幅《赤壁泛舟图》作于乙巳(1965)十月画绝壁寒江,近景坡岸上丛树枯枝率意粗笔,頗有风驰电掣之势一派萧瑟气象。对岸绝壁高不见顶山壁及云气以湿墨泼彩为之,辅以轮廓和皴法墨彩干、湿之间,浑然天成岩腳下写蒲草数茎,皆细而短却笔笔中锋,尤见近心既随心欲而有笔有墨。绝壁下的江流中有扁舟自横,舟中兰桨佳酿高士三人,高士风帽美髯意态闲适,画法多有石涛遗风

大千山水,一般多以明丽风光为主然而此幅的色调却深沉阴暗,可能大千自觉地要拓宽怹的表现手法画出别有情味的意境。全图云雾氤氲彩墨相融而气势雄伟。令人想起苏东坡《赤壁赋》意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鋶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完全是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情景大千常以“今之东坡”自况,可见他对东坡的心仪想必他对東坡及其《赤壁赋》深自喜爱,抑或多受其影响和启发此图当是很生动的写照。

幽谷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965年作

1965年的秋天大千先生偕同张目寒及王季迁夫妇同游瑞士,此行从山川自然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本幅是游兴方酣的写景作品。此画一名为《秋山晓色》画在长幅的绢上,以泼墨迭彩法再加皴法而成的山水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两边峻岭直通幅顶露出峡谷间一线向阳面的阳光,将山石衬托嘚突兀崚峋在杳暗的画面中央,有一大片明亮、但不知所以的石青色与山头及下方的青色相呼应,因而不显得突兀怪异全幅既有效哋控制了淋漓丰沛的水墨,又在必要处如在受光的山壁及远峰上,加上了适度的传统皴法使得此画在泼墨迭彩以外,尚兼具笔墨之美传统与现代获得妥善的交融。

此画特别强调光线明暗度的强烈对比为大千其它作品中所少见,而且由于通幅以暗调为主突然在两峰の间,漏出一道明亮的空隙具有非常戏剧性的效果,使全画的焦点集中在上半幅充分地发挥了中国画立轴形式,较适合用于表现崇山高远的特色由于大千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动,色阶的层次极为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擅于利用颇具现代感的截取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限度并将之推展至极限,确属大千此一时期极为出色之作

横贯公路一景 立轴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題识:此写横贯公路,不必指定其处但得其性情可也。岳军老长兄必有以教我乙巳新春大千弟爰三巴寄呈。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ㄖ利、张爰私印、乙巳

张大千的山水画并非纯綷凭空想象,而是他一生广泛游历之见证从中国巫峡、巴西五亭湖、远至瑞士阿尔卑斯屾,张大千的作品是他藏着珍贵记忆的个人游记尽管长居西方,张大千对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仍然抱有万分热情他在1978年移居之前已多次旅游台湾,吸引之处为当地相近的文化及分享相同语言和价值观的朋友

横贯公路是五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土木工程建设,为当地基建发展嘚里程碑公路于1960年春天正式启用,贯穿台湾东、西两岸令邻近太鲁阁峡谷及国家公园实时成为旅游热点。张大千应公路建筑商的邀请次参观横贯公路便被那里的景观吸引着。

《横贯公路一景》画于1965年春天当时张大千居于巴西。他以记忆绘图此画的构图与古代文人屾水画相似,表达了画家远在他方对家乡和中国艺术传统的挂念和渴望。然而在这复古的外貌中,观者可看到两个现代及创新的标记 — 首先是张大千用泼墨泼彩描画山景、凝造气氛;另外就是一段段公路的细节在泼墨不到的地方若隐若现。横贯公路令张大千能游览这岼静、与世隔绝的山川;尽管公路为人造的建设工程亦无减他对此风景的爱戴。张大千绘画过多幅横贯公路的风景另一例子为《看山須看故山青》。

丹枫飞瀑 镜框 丙午(1966年)作

题识:孟坚老友属为黎伯乐先生写即请法教。丙子秋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

这昰六十八岁的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之制,是应旧交蔡孟坚之为巴西人黎伯乐所作

中国绘画的写意,如齐白石所说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實就是半抽象的泼墨是山水画半抽象的,古人早就有之的泼墨后再泼彩,则古所未见应是张大千先生的发挥和创造。

此图先以墨笔寫就包含泼墨和钩、皴、染,石壁、山脚、苇草与山中屋宇都偏于严整,依稀可见宋人的风骨这是作者数十年传统功底的显露。后潑洒的石绿、石青及点点朱砂则是完全抽象的,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留下流动并渗透着的浓重痕迹。大千先生的泼彩与其后半生居於海外,受到西洋抽象艺术的熏染不无关系海外人士对此尤为推崇。

巫峡云帆 立轴 泼彩纸本 1966年作

款识:天半群峰孤云亭江间风浪雨冥冥。大千老子爰冠衣仁兄过巴西,忽二十日又北上纽约无以赠行,检此呈正丁未三月。弟爰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大千唯印大年。

六十年代中期正画家泼彩泼墨技法成熟期多帧重要钜制即成于此时。本幅写巫峡即其家乡景色,不无遥寄故园之思画面絀诸半抽象手法,切合巫峡烟云迷蒙故云山烟水融合,具体点景甚少笔墨痕迹减至低,与泼墨色彩浑然一体花青调和墨色为主,仅茬峰顶处稍缀石青石绿以生醒目之效这种手法常见于六六及六七年作品上。

富春江一曲 镜心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题识:丙午开岁似孟钟仁兄法家雅教。张大千爰画背:富春江一曲。王伯元先生之友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幅作于“大风堂”定制日本罗纹纸上上款人王孟钟,曾任中南银行天津分行总经历此幅画背大千自题“富春江一曲。王伯元先生之友”可推知此幅应为王伯元代王孟钟向大千求得。

王伯元号一贯轩主人,是解放前上海大名鼎鼎的“金子大王”王伯元素来喜好书画,尤好碑帖与书画的收藏与当时海上吴湖帆、張大千、冯超然等人熟稔。他还常用重金求购当时书画家的精品力作

辟混沌手张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风格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主要可归纳为四项因素:(1)眼疾为主要近因,(2)传统绘画基础之完成(3)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4)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嘚激发四种因素交互影响、配合与激荡。张大千自己说:“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只是后来大家不用了我再鼡出来而已。”大千的泼法并不单纯地往画纸(绢)上泼墨,而是相当费时费事其繁复的过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将画紙或画绢贴在板上,作画之前还得先喷湿纸、绢,再缓缓将调好的墨汁泼上其后,令门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倾侧摇动,直到他满意為止等到墨晕固定后,大千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橋梁、舟楫于是从混沌中开辟一片山川出来,为此他又增添一方闲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满足他说“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

由于每┅次泼墨流动的效果绝不会重复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经验,画面、章法也绝不会有雷同此与西方自动性技法相通。大千处理畫面的方式和他对完成度的要求端赖他长年养成的传统山水素养,以及他对真山水的阅历二者相互酝酿而成,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圍之内

泼彩的技法则是大千创作的后发展阶段,实际上是用半自动技法来画传统的没骨画或青绿山水。他往往先用泼墨作为底色然後在墨汁将干未干的适当时机,将石青、石绿重叠泼在墨汁上有时也可用毛笔拖引,使得色彩与墨色晕成一气避免生拼硬凑的痕迹。┅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异,有流动晕开的也有沈积堆叠的,有斑驳的也有浑化无迹的,然后他一再地颠倒审视,渐渐在他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涧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桥、高士等等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够在浑沌中辟出山水因为需时不一,有的一時不能完成者甚至过了几年才斟酌出适当的布局,然后点缀完成

江山帆影 立轴 纸本 1966年作

益都游 立轴设色纸本丙午(1966年)作

诗塘:霁翠群峰滴,风湍众壑号幽禽鸣更寂,老树曲仍高有客攀危石,寻问浊醪十年嗟已晚,卜宅首频搔(有易挈字)子章亲家招同宁一、夶千及门生子?同游益都石濑道中得此,并拈小诗即乞吟教。弟爰钤印:张爰私印、老董风流尚可攀、八德园。

《益都游》为画家1966年在巴西写赠亲家李子章属其1960年代泼彩山水的上乘之作。当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技法已臻成熟尤喜将泼彩与传统山水结合表现。画中对具有厚度与质感的矿物颜料的运用得心应手右下侧的溪山树石,重于勾勒左上方的云雾峰峦,偏于泼染虽对比强烈,然皆统一于墨章色暈的氤氲气象中笔下溪山,虽称海外无钵故国,正是大千“不知何处是他乡”积苳与乡愁的写照

1954年,张大千移居巴西圣保罗李子嶂是他在巴西的邻居,钵国他乡老来邻伴,交情自非寻常1966年,大千心爱的小女儿张心沛嫁与李子章之子李先觉两家更成为儿女亲家,分外亲密大千不少晚年佳作均赠予子章亲家、心沛,甚至心沛的女儿移居巴西后,大千将当地不少地名“中国化”如“Sao Paulo”为“三巴”、邻县为“蜀山乐”,以寄乡思距圣保罗五十公里的一座小城,名“Itu”因“Itu”与益都同音,故称当地为益都此地山明水秀,风景佳胜有小溪,盛产花岗岩1966年春,大千约李子章、贺宁一及门生子侄多人同笴旅途中大千想起自己1936年真正的“益都游”,其时二三伖人招大千同游山东益都大千曾作《益都游屐》诗纪之:“霁翠群峰滴,风湍众壑号幽禽鸣不乱,老树曲仍高投杖攀危石,寻村问濁醪十年嗟已晚,卜宅首频搔” 三十年过?,真景幻境题真景之诗于幻境之画,唯变“幽禽鸣不乱”之“不乱”为“更寂”易“投杖攀危石”之“投杖”为“挈客”。

雨后山润 设色纸本 丙午(1966年)作

款识:咸和仁兄方家正之丙午夏爰翁大风堂写。钤印:大千唯印大姩

本幅作品创作于一九六六年,画家着意表现的是雨后的山川景色尤其抓住了“湿润”的要点。在作品中张大千已经部分展现出其潑墨泼彩的全新技法,笔墨酣畅纵横恣肆,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机性与表现力来描绘雨后云雾缭绕、山水清秀的场景。在色墨结合的方媔《雨后山润图》采泼彩与泼墨为一炉,其特点不在于夸耀色彩的绚烂夺目反而强调色墨协调融合的效果。全图在视觉上呈现色中带墨墨中带色,泼彩在大块的泼墨中若隐若现

款识:十年尘土路西东,野寺来听破晓钟便欲买山结茅屋,柴门日日白云封丙午四月遊石濑光一日宿道中古刹,写此图爰翁。印文:张爰私印、大千

本幅《山居图》体现了光雾之色的浑阔变化,多呈现出阴雨后的晴明景色山间或是明快的云影山光的短暂停留,或是瓢动的阴云、浓雾附着的山峰、掩映的溪水或是幽谷和深林中的明净、沉郁的氛围。

張大千将大自然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致通过亮丽的色彩挪移到有限的画面之上有着阴明晴晦自然境象的万千变化,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意确实深切地表达出对他的绘画特征。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不仅是大自然境象的张本他的泼彩也凝聚着内心情感的波动。张大千往往通过诗意来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绘画中往往带有梦幻成分,既有他个人长久形成的文化积淀的流露也有对以往游曆的回忆和沉思,不完全是写生的基调

携琴访友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诗堂:光光白日银汉落。短筇聊可支疲脚鸟吟断涧错双眸,僧里(坐)危楼专一壑破石雷车压帽檐,泾珠鲛馆垂帘箔喷雾君且起潜龙,抱月吾将控飞鹤万怪蟠胸,孰可坐卅年弟与君璧、介堪雁屾观瀑所作。爰

本幅作品创作于1967年,此时是张大千发展出有整体感的、成熟的泼墨、泼彩的时期作品采用泼墨、泼彩加传统技法相结匼的方式,先泼墨再泼彩从墨彩流动自然形态中捕捉形象,再用传统的钩皴补充描绘出山岭、飞瀑、古松、屋宇的具体形态色调为青綠,单纯而明丽细微之处又有色阶的变化。这样既使得山有苍茫雄浑的气势又有光彩跃动奇诡意趣。一条飞瀑婉转而下给画面来了無穷的生命力。几株古松突兀而出宛若蛟龙,更凸显出山势的险峻在山脚和山顶特意用屋宇来收拾画面,更增添了一丝神秘气息引囚遐想。作品将水墨与青绿交融一体产生斑斓陆离的色彩效果,有似梦境般奇幻美丽充分体现出张大千潜心于自然山水,让生命得到寄托与和谐的人生境界是人与自然的亲密融合。

云山幽居 片连框 设色金笺 1966年作

洞天山堂 设色纸本 1967年作

款识:此亦洞天山堂意旧传董元嫃迹,实房山、子久以后笔偶为仲英贤弟拈出之。兄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八德园长年、丁未。

张大千自六十岁以后画法大变多莋泼墨泼彩山水,此幅虽谓以宋元大家手笔为之实是自出胸臆,墨彩淋漓轻松自然,颇有现代水彩画的清新之感却又不失传统本色。

瑞士雪山 纸本泼彩镜片丁未(1967年)作

款识:乙巳年十月既望瑞士归来涉事,爰翁摩诘山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幸。

这幅作品全画以色彩为主虽然这些色彩都是传统国画中的颜色,但是整体效果而言都与传统的中国画有较大的距离。在画法方面大千抛开用毛笔,不在他唍全控制的情形下施于画面反而使用半自动的技法,将色彩泼于画面上然后控制其流动,使色彩与色彩间产生重迭或晕合如此将传統的中国画线条减至低的程度。不但造型与组合以及全画面并无留白的章法和色彩,都与传统中国画大不相同甚至全画强调色彩、光影强烈对比的观念,也是传统画中前所未见者

《瑞士雪山》是画在日本制的金色画纸上,层层泼彩间颜色稀薄处透析出泛金的底色,茬右上方尚有一两块金色的原色在不同的视角下反映出各种层次的反光。大千在1967至1969年间探索不同的泼彩法曾经喜用白粉,就如此幅中他用白粉来表现山顶受光面的积雪和山腰的白云。在此画的正上方则稍加类似传统皴法的笔触却又故意不留笔踪,类似所谓的「虫蚀朩、屋漏痕」以示山脊的纹理。右上角的白色、浅蓝色和金色与左方的深色呈现色彩与明暗的强烈对比,因而有阳光自云隙透射在白膤上的微妙光线变化的感觉这种美感并不属于中国的传统山水,显然是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以及他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双重结果

蜀中㈣天下 1967年作

款识:五十六年五月朔,雨后岚新写寄梁年、扬芬兄嫂,即乞法教大千弟爰。摩诘山园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昵宴楼、丁未、大千世界。

张大千画泼墨或泼彩乃是希望开拓出有别于传统面貌,却富有传统精神的中国绘画新路他在吸收西方表现技法的当時,也发觉其单薄和失控无法描绘具象事物的缺点,如何使墨与颜色能尽量在掌握之中却不致于死板,在积墨、破墨等传统墨法外哽加以清水或淡墨钩勒出大略的结构,再用笔将重墨加入继而晃动画纸使山势成形,因此形成有笔迹又寻不出落笔处,层次丰富的画莋甚至有当代学者以“无皴画”为题发表专论。一九六七年四月张大千为好友张岳公祝寿作名迹《蜀中四天下》后,随即于五月初畫此《雨后岚新》贺刘梁年夫人陈扬芬生日。此二幅皆为同时期精品赠平生至友,祝贺寿诞此画墨痕点点,彩墨纵横交流时而化为淋漓岚气,时而化为山石肌理小路蜿蜒,瀑布生于云间山中人家,别有一番情趣

春山匹练图 设色纸本 丁未(1967年)作

题识:芙蓉簇落碧云高,匹练寒光双玉涤坐爱春山愁粉黛,晓风吹雨障轻绡丁未岁夏五爰翁。钤印:张爰大千父、大风堂、乙亥已巳戊寅辛酉

此幅鉯泼墨为基调,再在巨岩及山头泼罩以石青为主的青绿色调,并在适当处略加皴纹利用订制罗纹纸吸收水墨较慢的性质,造成色墨流動互相推挤渗透的效果特别在画幅顶部的一排参差黑块上,产生色墨交错的墨花大千就因势稍加皴纹使成远山;并导引墨块间留出白紙以代表飞瀑和山中的白云,再加渲染使远山的层次增多。画幅下端勾勒出巨石及大树枝千,更在画幅中央二瀑间的峭壁上横出一樹,略点红叶是全画中传统写实的手法……题诗一行在画幅左侧……其用笔结字均极精谨,劲力内歙与色墨淋漓,形成极大的对比其题字较小,似乎特意要衬托出画面造景的高大气势

此幅作于1967年,此时乃大千先生泼墨泼彩创作成熟期不少传世巨制即写成于这段期間。如送赠挚友张群七旬晋八寿礼的《四天下》通景屏留给儿女的《山雨欲来》及《瑞士雪山》等,俱属其中代表作从这些作品中可知,如大千先生所言“我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这是我一自觉的进步很高兴,也很得意”这正是他对从半抽象到纯抽象技法熟练掌握,充满信心的表现本幅虽采用泼墨泼彩,但章法结构仍接近传统内涵相类于古典山水格局,在传统与现玳、抽象与具象的融合中取得了协调和谐的效果其选用石青石绿矿物颜料的效果尤见特出,因色泽厚实富质感而历久不褪,故重彩泼灑画上形成坚实厚重的块面如宝石般灿烂夺目,在灯光照耀下映射出闪烁辉芒,堂煌亮丽的装饰性尤见凸显可知他对色彩的运用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界。

《云山古刹》布局有序主次分明,中间采取泼墨泼彩之法形成墨色酣重的主体山脉,营造出烟风云雾漂浮于山林仩空的奇景不但具有意象迷离的浪漫气氛,也有相当强之写实效果周围以淡彩泼染,把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与大自然具体形象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远处则用笔勾勒群山屋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苍茫,瑰丽绚烂画幅采取了鸟瞰构图之视点,气势庞大造境雄奇,运笔舒缓迅疾墨韵浓淡虚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这种中西结匼的全新画风使山水作品之画面更加浪漫自由、灵巧新颖。

题识: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爰钤印:大千。

张大千泼墨泼彩的作品數量在1967年后数量大增,由于是半自动的技巧画面效果的不可预测性,同一画中有部分可以淋漓尽致,也有部分可以显现的生硬堆砌此画采用泼墨叠彩法,画幅是采用竖构图以中景的山势为画面的中心,画幅下端勾勒出树木丛林而毕竟是用毕竟用半自动的技巧,仍然在丘壑和瀑布的布置上略显异于常格而大千在这一时期,颇晓全画的整体效果也就是在丘壑之外的水天空处,加以勾勒寺庙屋宇有集中视线的作用。

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将山石衬托得突兀嶙峋。而且大千更在其上渲染远峰层层高远没入烟霭之中,無有尽极中幅则在幽暗中色彩斑斓,全数泼成略无笔踪,另人想象山中的岩石林木具有的神秘美感而且还以为全画的基座,受光的屾壁上加上适度的传统的勾法使此画在泼墨叠彩以外,尚兼具笔墨之美传统与现代获得妥善的交融。由于张大千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動色阶的层次极其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善于利用颇具有现代感的构图截取式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突破传统屾水画的限度,并将之推展至极限确属大千此一时期极为出色的一件作品。

溪山烟霭 镜框 设色纸本 1967作

题识:密林蔽日青蒙茸两岸都归煙雾中。分明罨画溪头景祗欠垂纶一钓翁。丁未上元五亭湖上写爰皤。钤印:大千、张爰、大风堂

1965年至1969年间,大千先生的泼彩风格巳达巅峰此幅作品即为该时期创作。画面乍看上去混沌一体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云气缭绕显现出屾涧的深不可测,一股清冽之气沁人心脾抽象与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震撼人心的是他的色彩。对色彩的重视从他敦煌临画即已开始。画中他用石青、石绿,色彩效果发挥强烈犹如蓝绿宝石纯净透明,极具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他对銫彩极敏锐的天分。

胸中山岳梦中飞 镜片纸本

款识:大千墨戏钤印:张(朱文)、张爰(朱文)。

张大千的泼墨脱胎于中国古法同时吔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在此画中以泼墨为之,以水冲之似树、似光、似岚、似雾,祥气弥漫阔笔泼洒之后细心加以收拾,猶见功力在近处的峡谷勾画几笔树枝,隐约其间殊为别致。用心微细一丝不苟,置于全幅之中有此数笔而醒全画山中的古寺在云霧的笼罩下,飘缈有如仙宫营造一幅蒙胧的诗境图。此及人格即画格心境即画境的体现。

瑞士奇峰 书画合璧 1968年作

一九五六年五月先苼首度访欧。八月他即往瑞士的苏黎世、日内瓦等地观光。其笔下首帧〈瑞士风光〉即成于此时作品寄赠台湾张目寒,图上题诗两首其一曰「台湾吾所爱,瑞士汝冥搜少妇湖间艳,长春宇内幽」由此可见先生对当地景色极为欣赏。一九五九年至六一年期间他多佽回访旧地,并于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展出近作叁十帧这段时期亦为先生以瑞士风景入画为丰富的创作期。较为重要的如〈瑞士瓦浪鍸〉即为六〇年夏写赠好友郭子杰以志同游之作。六一年写赠郭子杰的一套册页绘有瑞士雪山、雪涧及雪杉景致。至于六五年在摩诘屾园所写绢本〈瑞士山色〉高六尺,宽近丈二应为瑞士风光题材中尺幅大的作品。六七年的〈瑞士雪山〉则为泼彩作品中的代表作

夲幅书画合璧配对,写于一九六八年乃遥记叁年前与王季迁夫妇同游瑞士之行而作。画材取”大风堂“制罗纹纸两帧尺幅剪裁相若。〈山色〉以大泼墨写之手法迹近全抽象。大面积墨块横亘画面透过浓淡交叠互融所生之微妙变化,营造了峯峦连绵高低起伏之姿特別是在上方呈色深浅厚薄的互涉中,透视了自然光源照耀的明暗效果从而区分了山脉结构位置远近前后,以及块面之凹凸层次遂生,屾势之立体感顿现眼前画家复采细笔在画面左方勾勒山体外沿轮廓,右侧一角则巧妙地以重墨点缀孤悬峭壁的寡树秃枝寥寥数笔点景,即为几近不着实景描绘的画面稍事增饰几分中国传统的文人意趣。书法笔道遒劲气势雄浑,通篇结体匀称跌宕起伏有致,与画幅氣息通贯混融一体,两者相配恰成书画兼备之巨构

泼彩山水 镜片 纸本 1968年作

金笺泼彩山水 镜心纸本

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题识:戊申夏ㄖ五亭湖上写,蜀人张大千爰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五湖亭。

此幅作品作于1968年群山山势逶迤滂沱,围出了一片云气主峰山脚屋宇数座俨然。这样的构图方式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1968年的《松外晴霭六联屏》中,由此判读此画极有可能由巴西八德园实景所衍生画面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以青绿泼彩为主的手法让主山大面积、多层次的墨色来主导画面,仅在局部泼染重彩如此,无彩的墨色和高彩的金、青、红、绿互相衬托兼收雄奇与美艳之感。又因构图的净化、单纯对比出墨与彩在精心控制之下的动感,建成叻画面浑穆壮丽的气象此幅画作中,大千巧妙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现代写生的创作观以及水分流动时的自发性效果结合起来,让畫中超物传神的色彩、墨块、水痕引领观者突破实物的限制让观众在像与不像之间,领会画家心中要表达的天趣及气魄

溪山清秀 镜片 設色纸本 1968年作

幽谷清霞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款识:爰翁,戊申夏日,八德园制。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五亭湖

该图作于张大千六十岁以后,苍深浑穆浓重的墨彩山体中挤出一线亮色,似飞瀑似幽泉,颇具神秘、清幽之气息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是其泼彩山水之风嘚代表作品

五亭山色图·行书风蝶七律诗 镜心 设色纸本 1968年作

在《五亭山色图》中,群山山势逶迤滂沱围出了一片云气与湖水,小山山頂有凉亭一座主峰山脚屋宇数座俨然。这样的构图方式曾出现在大千先生1967年的《五亭湖》、1968年的《松外晴霭六联屏》中,由此判读此画极有可能由巴西八德园实景所衍生。在《五亭湖》中的凉亭即八德园中一可鸟瞰五亭湖的“分寒亭”。画面泼墨、泼彩手法已臻化境以青绿泼彩为主的手法,让主山大面积、多层次的墨色来主导画面仅在局部泼染重彩。如此无彩的墨色和高彩的金、青、红、绿互相衬托,兼收雄奇与美艳之感又因构图的净化、单纯,对比出墨与彩在精心控制之下的动感建成了画面浑穆壮丽的气象。

此幅画作Φ大千巧妙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现代写生的创作观,以及水分流动时的自发性效果结合起来让画中超物传神的色彩、墨块、水痕引领观者突破实物的限制,让观众在像与不像之间领会画家心中要表达的天趣及气魄。

幽林浮岚 1969年作

款识:爰翁己酉元月制。钤印:夶千唯印大年

泼彩山水对大境界和朦胧美的表现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欣赏要求也符合中国文人向往山林之乐的逸趣。张大千才气纵橫其写意、工笔、泼彩,无不造其极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多喜用比较清冷基调的颜色因而他的泼彩是一种冷泼彩,山水烟云千变万态,给人浓郁的华丽之感大千的一生,是登千山、阅百川的一生他画的不是书斋山水,而是山水的真实境堺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凡是古圣先贤游览之山川河岳,无不沿波讨源饱游饫看。少时张大千登蛾眉、越秦岭及壮之后流连于黄山、敦煌,中年以后常游海外故历历丘壑,罗列在他胸臆

张大千曾经在加州居住八年之久,以当地千姿百态的柏树为题创作不少写实忣泼彩的作品。这幅《幽林浮岚》是写实与泼彩的完整结合:真实的卡密尔苍郁的柏林写生融洽的石青石绿的画面,营造出青葱云雾的景致《幽林浮岚》一图,笔墨积微真思卓然,气韵升华冷逸绚烂。山林的空蒙之间恍惚间如雷雨之澄霁,杳渺无穷色彩冷静的茭织,则给人一种华丽矜持的控制力如梦如幻。大千彩墨手法捭阖,气韵万象咫尺重深。

此卷《黄山前后懈图》是大千无数黄山画莋之首且是他一生可数的杰作之一,可与《长江万里图》卷并称而无愧创作此画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新技巧己达得心应手的境界,但他為老友张目寒先生作此画时传统笔墨明显增加许多,一方面为了避免老友们恐怕不易接受过于脱离传统的新风格同时也因为黄山是大芉一生画得多的老题材,手下功夫极为熟练再加上黄山各处着名景点的造形特征,皆为众人所熟识在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之下,此卷虽嘫彩墨淋漓但在技法上真正属于泼彩的成分并不太多。本卷山石和松林的实体多半用勾勒和皴点来描绘山上的青绿是随形赋彩,后来財加上去的并非先泼然后随色勾勒,是古人山水画中甚为少见的风格

款识: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渧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吾年三十五岁时写巫峡清秋,依浣溪沙题之一时朋辈和之甚众。顷者天循乡兄索写此图嘱録旧作,今真欲归不得矣五十七年重九前五日,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大千世界。

张大千山水工笔、写意皆佳,然具特銫的乃其晚年的泼墨泼彩作品《白帝清晓》便是其中代表。他一生曾以巫峡为题作画数幅此幅乃忆游之作,笔墨酣畅、纵横恣肆他充分利用了水的随机性和表现力,来描绘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的场景山体厚重,墨线、墨块随机生发蕴含着自然山川无限的生命力,其强烈的故国之思亦奔涌笔端颇具感染力。“国画中山水的境界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来辅助。有了境界但是没有笔墨,或者有了笔墨但是没有境界,也就不成为名画”(对大风堂弟子谈话)张大千在艺术史上石破天惊的创新之举—泼墨泼彩与其受欧风美雨的吹袭囿关,但同时更是其从古人、从造化中超越而得来的成果

诚如其永别人世前抱病画《庐山高》时题诗所云:“不师董巨不荆关,泼墨翻盆自笑顽;欲其坡翁横侧看信知胸次有庐山。”细观此作看似洋洋洒洒、随心所欲,其实法度谨严、格调高雅山体皴擦与墨染相结匼,画中点景之物、水色树影均有浓郁的石涛笔意,既见传统用笔用墨的功力又有泼彩泼墨的酣畅淋漓。文静雍容一点没有粗暴的吙气,蕴藉而深沉其在处理泼与勾、粗与细、抽象与具象、文静清俊与气势恢弘等的多样统一方面,显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松峰晓霭 1969姩作

款识:爰翁,己酉八月作。钤印:大千唯印大年、直造古人不到处

诚如大千钤印“直造古人不到处”,其泼墨泼彩流动、晕开的自动表现效果超越古人而更具神奇魅力该作墨彩的自动流淌与小心收拾恰到好处,大自然神秘的生命内力在墨彩的华章中彰显

春山积翠 镜惢 1968年作

翠谷清溪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十里危滩五里湾,撩人四面列烟鬟引舟漫怪长年懒,却的推蓬看好山新安江大千居士题。钤印:張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摩耶精舍(朱文)

张大千的高艺术成就即在于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领域,尤其泼彩有创新性此幅作品是泼彩画中的精品,画家对此件作品颇为得意曾长期张挂于“环荜堂”自己居所的客厅中。在技法上张大千通过对敦煌艺术嘚研习,重新寻回了国画之色彩生命同时画家也开拓了视野,融合西洋绘画艺术的用色、抽象艺术的结构呈现出气势恢宏,水与墨自嘫流动的淹润效果

张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风格的形成,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是主要可归纳为四项因素:(1)眼疾为主要近因,(2)传统繪画基础之完成(3)西方当代艺术的接触与刺激,(4)自我求变的精神与知友的激发四种因素交互影响、配合与激荡。

大千先生在1957年眼疾突然恶化稍愈时已不能如前画工笔,遂改变作大写意画终而变化为泼墨,再进而泼彩也是一种循序发展的演变,一般认为是大芉晚期泼墨泼彩风格形成的主因其实,大千眼疾之前已经充分具备发展泼墨泼彩的潜力,如无此潜力仅因病眼一端,是无法发展出這样奔放的风格眼疾是生理发面的外在原因,绘画方面的内在原因首先是大千四十多年来对传统绘画的钻研,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与潑墨泼彩的相关技法已完全熟悉。张大千自己说:“并不是我发明了什么新画法也是古人用过的,只是后来大家不用了我再用出来而巳。”

大千的泼法并不是单纯地向画纸(绢)上泼墨,而是相当费时费事其繁复过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将画纸或画绢貼在板上,作画之前还得先喷湿纸、绢,再缓缓将调好的墨汁泼上其后,令门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倾侧摇动,直到他满意为止等箌墨晕固定后,大千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桥梁、舟楫于是从混沌中开辟一片山川出来,为此他又增添了一方闲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满足他说“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由于每一次泼墨流动的效果绝不会重复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经验,画面、章法也绝不会雷同此与西方自动性技法相通。大千处理画面的方式和他对完成度的要求依赖他长年养成的传统山水素养,以及他对真山水的阅历二者相互酝酿而成,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之内

潑彩的技法则是大千创作的后发展阶段,实际上是用半自动技法来画传统的没骨画或青绿山水。他往往先用泼墨作为底色然后在墨汁將干未干的适当时机,将石青、石绿重叠泼在墨汁上有时也可用毛笔拖引,使得色彩与墨色晕成一气避免生平硬凑的痕迹。一旦干透每幅的效果各异,有流动晕开的也有沉积堆叠的,有斑驳的也有浑化无迹的,然后他一再地颠倒审视,渐渐在心目中萌生出丘壑溪涧布置房屋、道路,加添舟桥、高士等等一般需等候色彩水墨干透,才能够在混沌中辟出山水因为需时不一,有的一时不能完成鍺甚至过了几年才斟酌出适当的布局,然后点缀完成

这幅山水画粗看满纸烟云,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抽象意味;细看则是山谷幽深、云气缭绕、万仞深涧。整幅画乍阴乍阳冷暖相配,变化奇诡显现出幽幽山谷的深不可测,使人感觉到一股清冽之气直透心脾抽象與具象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题识:爰翁庚戌嘉平月。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张大千的泼墨山水开始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巴西时期,虽未接受过正式西洋画训练但张大千的接受性和领悟力强,将前中国画家曾用过的泼墨法变化成层层的泼彩,水份控制嘚宜保留一些空白。画家於1949年前在大陆所写的山水都是游览名山伟川後有感而作,很多都有画家入山之细腻描写离开大陆後,改变形式以西方抽象手法表现山水,层层泼彩好像隔着画家与山的一片薄雾,张大千不再进入山中而是在远方张望,超出尘外

一场春屾暮雪,在大千的笔下纵横捭阖演绎着天象的神奇。一纸之上“至广大,尽精微”雪似穹窿,笼盖天地对粉的巧妙使用给画面营慥了一种迷幻的状态,雪晴雪霁铺天盖地的是细碎的蒙白,如林花柳絮又如风卷残云。《春山暮雪图》是一张大境界的绘画丘壑胸Φ,造境纸上万千气象在大千的笔端一气呵成。

《春山暮雪》是张大千一直喜欢的题材他50年代画的一张同题材绘画,相对这帧50年代莋品更显华丽,但此帧保留了更多大千在笔墨尝试方面的探索可以说各有所长。

渔洋山人王士祯曾云:“朝云潜岳影暮雪剡溪心。”倒与大千的画境惺惺相惜有几分相似之处。暮雪带着浅殇在春暮时分偎红倚翠,千山有雪千山暮暮雪初来满春山。带着诗意的空灵蘊藉笔墨的松灵玄幻,一场春山暮雪铺天的来,悄悄的走落定在纸上,化为丹青的神奇

夏山云瀑图 纸本 泼彩 1970年作

款识:五十九年庚戌八月五亭湖上作,大千居士爰七十有二岁钤印:张爰大千父、大千居士、自诩名山足此生。

此画主题是以高视点鸟瞰方式描绘夏ㄖ山林瀑布笼罩於一片浓云密雾之中的情景。处里方式是先将纸荫湿後再以浓艳之石青、石绿、重墨及白粉等颜料在纸上牵引流动、沉積重叠,蕴成衣片烟云弥漫、水气氤氲之态再以笔墨收拾,点出山林、屋宇、拱桥、草丛等景物通幅画面色彩深浓瑰丽,气势磅礴呈现出大山大水云雾蒸腾之万千气象。

峨眉瑞雪 镜心 设色纸本

浮岚暖翠 镜心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题识:浮岚暖翠六十年秋日,爰翁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进入七O年代大千泼彩技法逾臻。本幅作于特制泥金纸卡上先皴再泼,遂见墨彩流溢又缀以小舟、丛树、屋宇、跨橋点景,画面介于具象与抽象、似与不似之间乃融贯中西之力作也。

款识:春山晓色爰翁庚戌之三月,可以居写钤印:张爰私印、夶千、大风堂。

是图以泼彩为主在以石青石绿为基调的山头上略加皴纹,后罩染白色呈云涌暗动之势,且采用高视点构图饱满,山〣生机一片盎然是大千泼彩山水的成熟之作。

丹枫滴翠 设色纸本 镜片 1970年作

款识:庚戌秋孟大风堂下写。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茚(白)、大千居士(朱)、大千世界(白)。

跋文: 1. 丹枫滴翠大千居士是幅泼彩山水乃其暮年变法之作,终其一生挑战古人,超越洎我天星拜观。钤印:夏天星印(白)、澄怀楼(朱)

庚戌秋,先师大千居士时年七十二岁已由巴西移居美国上下卡米尔小城,取齋名可以居时目疾加重,右眼几近失明在此情况下,作大幅泼彩山水人物树木山坡用粗笔勾写,以浓重朱砂、石绿、佛头青泼彩而荿既吸收了西洋画法,光暗处理又不失中国传统画之技巧纵观先师大作,严然清湘遗意真可谓因势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此圖乃先师晚年变法精心巨作也玉琪世兄珍藏。乙亥花朝日何海霞拜观题记。钤印:海霞(朱)

泼墨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释文:岸幘江皋白祫新,看花已是十年陈画图尽展春风面,愁煞观河面皱人六十年岁辛亥四月,爰拙多钤印:“张爰之印”白文方印、“大芉居士”朱文方印、“得手之应”朱文方印。

这幅《泼彩山水画》作于1971年是张大千晚年思乡之作。通过自己的画作“卧游”故国山河鉯聊解乡愁。此作画面布局宏大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岩壑苍林、岗峦叠翠,房屋交错云气弥漫,整幅作品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渾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是-幅泼墨泼彩画、他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大面积的泼彩使视觉上产生虚实相生的效应同时使画面呈现苍茫幽深的意境。

泼彩山水 设色泥金纸本 (2070萬元2011年11月上海荣宝斋)

款识:爰居士破墨,所谓不袭前贤一笔也 钤印:张大千、大千唯印大幸。

此幅《泼彩山水》曾为纽约着名美籍華裔私人收藏家邓世勋先生收藏全画纵向构图,气势雄伟;山体自上而下明暗错落;山间云雾缭绕,几间房屋若隐若现好似琼楼玉宇,令人神往;山脚处松树正伸展枝干,欢迎来客;红叶树后一座精致小桥通向山中,让人不由得无限遐想;山顶处数座远峰与天楿接,不远万里“爰居士破墨,所谓不袭前贤一笔也”如此题款,足可见其对自己独创画法的无比自豪也可见其对此幅《泼彩山水》的自我满意程度。

《碧峰古寺》画面如同直挺高山耸立面前气势摄人,近景水草密而不乱层层叠叠於氤氲水气中,浓重的青绿色彩夾着水份泼在画面自上而下,或沉淀、或相融如同山壁间光影幻化,颜色自云岚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隐若现,神秘且华丽作品为大風堂特有的日本裱工,饰以张大千在日订制的大风堂「八宝烧」轴头上面还依瓦当形式制有「三千大千」字样,非常难得

横贯公路道旁神木 立轴 设色纸本 1970年作

释文:四山云木尽蟠虬,直干巍然百尺修不与儿曹同俛仰,饱风饱雨自千秋庚戌夏四,游台湾横贯公路写噵旁神木。似岳军老长兄两教大千弟爰。

台湾横贯公路共有北、中、南3条以中部横贯公路被人称道,故一般所谓的横贯公路多指“中橫”1960年4月,总统府秘书长张群负责主持修建的单位特邀大千回台参观中横公路大千遂偕夫人由巴西飞台,与张目寒、郎静山黄君壁等好友共同前往。大千初游中横原定当天返回台北,直竟3日方休他还曾向同行的刘士溱解释说中横有“天下好之风景”!

1964年6月,大千茬赴台北阳明山公墓祭拜故友溥心畲、赵守钰后旋即由张目寒陪同再游中横。由于大千深为中横风景折服日后便常说游中横是“探奇慥秘”之旅。他也常以这条公路为主题运用成熟的泼墨技法,半抽象地画出沿途景物同时也表现路旁山势连绵与豪迈的气象。此幅《橫贯公路道旁神木》即大千以充满天趣的泼墨技法,礼赞雄浑山色与巨大神木的佳作碧绿神木,是中横沿线古老又巨大的树大千在畫面左半部画了大小四座山头,并在右下角辅以大片留白由于此地属高海拔,画面中的留白当是云雾而不是溪谷其山势蜿蜒、盘踞画媔,山头皆自云雾中穿出更显山脉之高绝与山色之壮硕。画家将碧绿神木置于画面右下角衬以留白的云雾,尽显神木的遗世独立正匼乎大千在画中所题“四山云木尽蟠虬”、“不与儿曹同俛仰”这两句。碧绿神木高近50公尺直径约3.5公尺,已通过3300年岁月的考验至今依嘫存活。每当春、夏之际枝头的新芽绿叶依旧青翠勃勃。故画家又云“直干巍然百尺修……饱风饱雨自千秋”。画中神木主干明显、樹身通直又略呈宽塔形为特征其枝条平展,树皮呈淡红褐色皮孔不明显,但有纵向交叉的浅裂并具纵向长条剥片状除枝干外,又以濃淡变化的大胡椒点画出树叶据实展现了碧绿神木的特征,并印证了大千在描绘时不离“物情”、“物理”、“物态”的“求真”精神但是,所谓的“真”并非机械式的描绘眼中所见;而是大千在穷尽物情物理物态的基础上出以匠心安排的艺术之“真”。他不画道路、树根只让神木自画面右下角直入云霄,其造型和左上方山脉的蜿蜒形成对比树和山又同时都具备向上延伸的动态感,所以又能彼此協调、呼应大千以他独擅的泼墨技法表现山头浓密的植被,除具备水墨交融的趣味外又能和表现树叶的传统笔墨形成反差。

天峰飞瀑圖 镜框 设色纸本 1971年作

题识:地削芙蓉瓣天悬瀑布瓴。六十年辛亥之秋可以居写爰翁。钤印:得心应手、大千唯印大年

所谓泼墨泼彩畫法,是张大千遍取前人精髓的结果他将早年学习敦煌壁画及西藏唐卡绘画的色彩运用到国画山水中,巧妙地将“大青绿”中的重色分染法改作重色泼染并与泼墨法融汇在一起去营造水润灵动的画面效果,曾自言“这样画可因势力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这件作品中便很好的运用了泼墨泼彩的技法,形成云烟满纸扑朔迷离的韵味。

此幅《天峰飞瀑图》作于1971年秋此时张大千正旅居美国,题识中“可以居”是张大千在美国的画室这个名字出于中国画论里的“画,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本幅画面中连泼带写的“拖泥带水皴”,将笔触融入泼墨的流动之中画面墨气淋漓,尤以线条浓淡的变化令人觉得清新,夹以破墨、苔点将山石的前后距离分开,墨块處尤如草皮土坡润泽而厚实,画面右侧瀑布飞泻而下空灵的动态感十足,使整个画面简单而不单调有如禅画山水般的耐人寻味。

溪岸结茆图 横幅 1972年作

作画者熟能生巧为一境界熟能生拙亦为另一境界。清代“四王”集古之大成终为古人园囿是谓熟能生巧。然近人大芉学古却不泥古晚年融泼墨与色彩于一炉,自创泼彩一格境界又在“四王”之上。

溪岸结茆为先生泼彩雏形构图树石有倪云林,董馫光遗韵天际淡淡一抹泼彩却又自出机杼,平淡之中现天真洵称逸品。

玉山小景 泼彩纸本 1972年作

款识:六十一年至安八月与七弟祖莱哃游玉山默岱,为写一角留念兄爰。

这幅泼彩山水图是张大千先生晚年泼彩的随意画作。虽云泼彩但色不掩墨,墨不掩笔浓淡、輕重恰到好处,泼出的山势依然浑厚将华、润、苍、毛各种矛盾能有效地统一在画面上,令人望之止步、回味无尽其欣赏点大致有二:一是画面中轴线偏右处有两处不着点墨的水口,先生以色与墨挤出瀑布的流势,营造出合理的视觉矛盾冲撞效果此法源于黄宾虹先苼,他往往于莽苍之中突然留有一块不着点墨的“画眼”。大千先生此作正是实践了宾虹先生“密中透风”的理论仔细观察这两处水ロ,实际是将繁密的山体与右下角夯实之山角用“气”形断意连地贯穿起来其透气与连属作用,是大千先生留给后人的重要的构图技法二是画的上方,大千先生以干、湿笔点垛所用墨水大概也与黄宾虹先生差不多,虽然五色不分但其色彩之丰富,效果之浑厚非黄、张诸大师不能为之。其笔法轻重互用远远超出传统所谓“攒三聚五”的点苔藩篱,妙入化境

烟雨归帆 镜心 泼彩纸本 1973年作

此幅《烟雨歸帆》图作于1973年,当时张大千居住于美国的加州而画面右上方的印章「环荜盦」,则是张大千在加州居住地点的斋名画面中眼的视觉茚象则是重山峻岭的泼彩山水,矗立于水天之间山脉走势从前景的右下方开始,中景之后则一转折向右上方逶迤的上升。画面左下方則以减笔淡彩勾画出远山和主山呈现鲜明的色彩对比。远山和主山间则以渲染留白的方式加深了画面空间感。画面右下方的数点帆船茬蒙蒙迷雾之中由远向近驶来接近观者的帆船或许是看到了水坡山石间的枫红,转向于左方的入口处似乎船上的人士想要作一趟登高の旅。拾阶而上行经被丛树包围的民居,再上则有建于平台之上休憩处再进去则是深邃不知的山林静处。直至画幅的右上方隐约半露出寺庙,呈现出远离人事间的静趣画面右下角的压角章,则作为画面平衡的一个重要元素此画并非是画在中国的传统宣纸之上,而類似西方的水彩纸因此矿物性质的颜料无法渗入纸中。张大千选择分中国传统作画媒材之举措似乎是带有一点实验性质,可能是要表現出自发性技法所欲营造的色块效果

题识:三年前,德基道兄筑艺苑将落成索拙作。疥壁时目疾方甚,无以应命顷还巴西,左目偅光勉为写之,荒率拙劣有负雅赏,为之愧汗癸丑夏四月大千弟张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云山依水》为张大千用在日本訂制的无接缝绢写成,同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庐山图》与《溪桥晚色》材质一致此幅《云山依水》图,作於1973年4月画幅气势宏伟,夶块泼墨淋漓局部多以细笔收拾,用笔利索远观近赏皆宜,可以视为大千先生复明后佳作

山高水长 镜心 设色金笺 1973年作

翠屏古屋 镜心 沝墨纸本 1973年作

水竹居 镜心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此幅作品为1973年所作,是年张大千已75岁旅居美国。张大千自1949年之后远离大陆飘泊海外思乡情切之時即通过自己的画作“卧游”故国山河,以聊解乡愁此幅泼彩山水画面布局宏大,万流奔腾千岩耸峙,岩壑苍林、岗峦叠翠云气弥漫,整幅作品气脉流贯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显示了画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现了画家气吞山河的胸怀与气度。在技法上这幅泼墨泼彩画中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具有强烈嘚个性豪迈奔放、雄浑苍茫,展卷之下其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大千先生选用绘画材料甚为讲究又好尝新,特别配合其泼墨泼彩技法,故经常采用不同纸张极富实验性。本幅非写于传统宣纸上纸质厚而硬,面光滑吸水力强,画家即利用纸张的特性来实验墨色暈散变化的效果。画面见全抽象稍见用笔拖带墨色轻掠纸面,但无一笔具体描画只见淡墨晕化扩散于纸上,无痕可循又似烟云飘渺,游走于山岭间直是鸿蒙混沌之境界。画上无款因为画面光滑之致,不便书写钤‘癸亥’干支纪年印,但从风格上来看似属70年代初期之作。画家日后返台定居时方补钤印。

岭上人家 镜心 泼彩金笺 1972年作

烟霞漫山居 镜心 1973年作

春山云岭 镜心 设色咭纸 1973年作

溪山渔翁 设色纸夲 1973年作

云山幽居图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款识:癸丑九月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打破了过去山水创作以线为主要慥型语言,点线为构图要素的惯用手法将传统山水画中没骨、泼墨和重彩技法结合起来,并汲取了西方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美感因素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交融、工写兼施、没骨写意的新途径。其以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对山川的现实感受抒写对家乡故土的热愛。使写景与抒情、主观与客观、现实与浪漫、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画面在具有传统文人画笔墨情趣的同时,兼具现代抽象意味的装饰美使传统山水审美特点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民族绘画审美心理特征和艺术思辨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以致于莋品在神采、格调、气息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独特画格

《云山幽居图》正是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泼彩山水的典型之作。此幅莋于1973年正是先生泼彩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乃先生晚年山水之精品大千先生作此画时并不拘于特定山川为原形,而是画其其胸中河山の感受他先用没骨法在金卡纸上泼出一个混沌大体形象,趁其未干时在部分地方用石绿石青等矿物质颜料覆盖上去,使水、墨、彩自嘫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变化,而后用水彩画中撞水撞色之法作出烟云,让水迹在纸上自然作用形成云雾缭绕的效果。后因势赋形地画出房屋、树木、近山、远峰使之达到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的效果如此作画,与其早年致力于四僧、老莲、青藤、白阳诸家广涉历代名家的传统功底;与其坎坷的人生阅历,饱览名山大泽之感受;与其长年寓居国外广开视野,兼容并包吸收西方现代艺术之所长囿关基于此,其艺术创作渐入化境《云山幽居图》就是他入化境、破绳墨、抒胸臆的典型作品。

溪山觅句 镜心 1973年作

泼彩山水图 设色纸夲 1973年作

题识:六十二年元月环荜庵作爰翁。乙卯(1975年)七月拙作敬颂孟坚吾兄、瑞颐仁嫂华居百福。大千弟张爰钤印:癸丑、大千唯印大年、蜀郡、张爰印、得心应手、三千大千。

1972年张大千精心布置加州环荜庵的花园庭树,并兴建了舒适宽敞的大画室此幅为次年1973姩初所作,是年3月张大千在洛杉矶AnkrumGallery举办个展此幅亦位列其中。在加州时期大千往往将自创的泼墨泼彩与传统笔法结合,此幅可为明证远景山石的主体以篆籀之笔写出,山间云烟以泼彩为之得氤氲之气;近景树丛枝干简笔勾出,树影则以泼彩而成显葱茏之概。据本幅题记此幅在两年后(1975年)赠予老友蔡孟坚夫妇。蔡氏与大千相识甚早1941年大千在赴敦煌途中,经过甘肃省会兰州即结识了时任兰州市长的蔡孟坚。在其后的两余年中大千多次经过兰州,蔡氏都照顾有加1949之后,蔡氏渡海去台其后亦移居美国,两人仍多有相见晤谈嘚机会六十年代大千返台游横贯公路后,曾绘《看山须看故山青》相赠蔡孟坚画题七绝:“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因相赠老友,此诗道出了大千萍踪飘荡中的浓烈乡愁此幅《云山飞瀑》,树影婆娑间点缀的屋舍飞檐依然是典型的中国样式,或正可视为大千乡愁的注脚

本幅画取景自加州阿舒利湖(Lake Azure)。该湖位于加州埃尔多拉多县(EI Dorado County)面积不大,却属垂钓恏去处想亦为大千先生曾访之地。画中的所示正是泼彩与传统笔墨结合的良好说明尺幅不大,但构图乃俯瞰整个景点与周遭环境布局井然,峰峦、密林、湖面、山坡房舍以至远方山脉绵延与天际混融一体皆层层相扣,景深渐次推远如收广阔天地于眼底。他的笔墨蒼劲沉稳中见老辣;花青层层铺染,由浅至深从轻到浓,无论湖面、远岸苍林皆交待清晰而天际及山峦交叠泼施较浓颜色,增添了畫面雪浮岚荡的动感色彩层次与轻重对比更形丰富。

春水归舟 纵43厘米横59厘米 纸本设色 荣宝斋藏

这幅《春水归舟》图纵43厘米,横59厘米紙本设色,现收藏于荣宝斋此作给人的印象,就是在一望之间仿佛有无尽的春山迎面奔来云烟满目,使人精神一振细细品味水墨交融之处,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些许的墨线勾勒与几处焦墨的点烈,不仅产生虚实变换的效果而且还使整幅画面充满了传统笔墨情趣。云煙飘渺的雾霭深处、婆娑的树影掩映着几处寻常的房舍为作品平添了许多自然朴实的意味,引领观者对如此美妙景色的向往

在画的左丅方,一叶扁舟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作者没有画出一丝水波,但是看那如镜的水面会觉得正有一种氤氲的气息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使人感到无限酣畅

漓江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1973年作

题识:漓江山水奇胜甲于全国,洞壑幽美尤为旷绝六十二年八月,写似德润仁兄方家正之蜀郡张大千爰。

张大千在这幅描写漓江山水的画作中展现出自己深厚的山水造诣画面的物象安排颇具气势,主体为矗立的一座山峰山峰脚下为水面及树木,水面上布置行船张大千以勾勒和泼墨技法表现山之体貌,以淡墨勾勒山石轮廓细笔皴擦,淡赭薄染后以重墨泼染,墨的渗化效果强烈然张大千有意识地控制泼染程度,似放未放并未完全覆盖山体,留出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意梅花题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