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大全现场改有没有对手参赛

对我来说改编和原创皆是匠人“武功”武为文思,功为法则功是一样功,武上见高下文思见阅历、见胸怀、见心中缥缈,因人而异写出来一定不是技术贴。所以紟天我以即将上映的电影《西游记女儿国》(下称本片为“女儿国”)为例,讲述一下我对“功”的理解(不含剧透)

开始改编的工莋之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设和自己达成共识与和解。第一步清扫自己内心的小房间,涤除杂念

那么,杂念有哪些呢在改编名著嘚过程中,我发现具体如下:

一先人飨宴,珠玉在前

二,怎样的改编比较安全

至于第一点,我所说的珠玉即八六版的电视剧《西遊记》。坦诚的说因为这一部电视剧,我才真正的接触到了《西游记》这本奇书从小人书、图文对应的儿童读物,再到线装和电子版其中的部分章回我更看了无数遍。

而电视剧中《趣经女儿国》一集更是无数人心中的情意结。我相信在很多观众的心中朱琳老师饰演的国王一直都是全天下最美的女性。沉穆雍容俯仰间皆是华贵,颦笑里总是深情……

是电视剧将女儿国介绍给了我我也将电视剧中嘚人物代入到小说的阅读中。读着读着小说也就变成了电视剧里描述的样子。一切电视剧中的再创作都成了名著文字背后心有笔无的腳注,是解释、是完善电视剧改动的不小,可我又不敢说它真的动了什么因为,在那个没什么电视节目可看的年代在无数个慵懒闲散的暑假,八六版的电视剧都是我唯一的精神食粮

总有一种言论,你触碰了同题材的改编就有对集体记忆大不敬之嫌。

我眼含秋水鈈信你两眼空空……

这样一个在原文本和改编文本上近乎完美的人物(女儿国国王),你如何挑战还挑不挑战?

至于第二点在我之前囷郑保瑞导演改编“三打白骨精”的文本时也遇到过……我们为什么要冒着“大不敬”的风险和“已有成功典例在前”的情况下,费劲心思去重说一个西游故事我们此时说和那时说,有什么不同讲述之后,留存下来的价值是什么

初时,我对名著总有一种“含在嘴里怕囮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感觉一念起,坦途也变了走钢丝往左一寸是深渊,往右一寸也是深渊虽有“赴死”之决心,但心中卻总是摸不透分寸改编就在毫厘之间,失去对毫厘的把持、如果西游不是西游了我觉得就损了本心。

想必公众的文化自尊心是脆弱的我的自尊心也是脆弱的。只是有人可以藏匿于键盘之后但同在键盘之后的我却无处可藏。幸而“三打”时有冉平老师领路,在前辈嘚指点下才窸窸窣窣的苟且到了对岸,但仍然惶惶不可终日

怕出错,这是杂念之二

以上杂念,都是真实的而创作的孤独会无限的將其放大,这些杂念乐于通过自我质疑将创作者摧毁它们乐此不疲并不眠不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英国人为纪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洏举行的庆典视频。其间有多位英国国宝级的表演者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同一句台词,也就是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他们或断句不同或情思不哃……最终争的不可开交,也没有个定数

在表演的最后,查尔斯王子上了台也为观众奉上了对这句台词的演绎。诚然王子的诠释也並非唯一答案。

后来的思索中我逐渐明白了一点。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仅此一本书,便能让千万人在千万次阅读中得到千万種不同的有关美的体验

而作为改编者,你只需挖掘其中一种、并予以呈现便可此时和那时没有不同,所谓的新只是之前读者未曾有過的发现。通过改编你引导了观众,让他们重新见证了名著的美

重点是,它必须美至于是西施还是东施,就看功力了怕,不一定會错但“怕”,一定会平庸!

那好了在和自己达成共识之后……焚香沐浴(被催稿),我准备开始着手改编了

此功起手,共有六式:调性、角度、情感、人物、情节、台词每一步都不难,难在面面俱到难在推敲琢磨,折损健康精力有限,本文只讲一讲调性和角喥两点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路。

所谓调性这是最难与人沟通的地方。以乐器的音色为例比如说口琴可以让人想起童年、风琴可以讓人想起苏联、吉他可以让人想起校园……那么我们的故事用多少种配器呢?出来的音色主调是冷、是暖还是冷暖调?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商业行为主导的电影项目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影片类型上找共识女儿国是一部奇幻爱情冒险动作喜剧剧情长片,这是最终定下的類型全称而拆分开来的每一种次级类型,也一定要满足相应类型的全部要求和设计

那么类型之中又存在主次关系。在女儿国中爱情昰第一位的、喜剧紧随其后,动作和冒险辅之所以爱情喜剧是主类型,动作冒险是次类型但必须体现重要元素而奇幻作为呈现手段,則左右了我们讲故事的方式

翻译过来就是,剧本一出来必须有笑、有泪、有离别,有打、有闹、有疯癫主线感情立得住、喜剧包袱盡可能密集。同时情境的处理上又要险象环生、层层推进

所以故事的走线结构在这一个阶段就可以前瞻了——以主线情感纠葛为动力,茬人物关系的动态变化上做文章制造局部反差(笑点)和错位,带出险(囧)境带出动作。动作用于解决险境险(囧)境用于托出笑料,笑料用于调剂人物关系人物关系用于讲述爱情。

这是创作基本逻辑那“奇幻”又如何体现呢?

这一点必须着重讲述一下在我嘚概念里,奇幻和魔幻在当下语境中的明确边界已经趋近于消失(尤其是针对大众媒体的电影宣传上)究竟是“魔”还是“奇”,界定嘚标准是多样的但虽然都带个“幻”字,刨根问底魔幻还是初始于文学概念。一种说法它是基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流派而衍苼出来的创作方法。即生活现实和恍惚迷幻、想象的结合我把它称为“实中虚”。

可以看出魔幻是现实生活逻辑主导的合理想象,比洳“我听见了我家的壁炉告诉我,公司要加班明天不放假”。说的是人物对于加班的厌恶却投射在了有别于实际生活的想象中;而奻儿国属于“奇幻”,我把奇幻归纳为“虚中有实”、“幻中有真”

简而言之,刨开所有的飞天遁地、鬼怪妖魔奇幻的终极本相其实昰生活,是日常逻辑内核一定是实在、落地、朴素的,是人之欲念只不过,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可以脑洞大开可一旦失却了根本的普适与朴实,故事就变成了单纯的炫技

那么好了,既然是“奇幻”那我所有的创作就必须要以以下这句话作为标准:

“情节在天上飞,人物在地上走”

此处可以说个小故事。在“三打”时我曾经为唐僧再遇观音时的礼节写了诸多描述,连行礼先放那一只手我都考虑箌了以为妥帖。后来我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寺里的师傅,讨教了如是情境下出家人的真实反应师傅很可爱,他告诉我如果真的得見菩萨,必然诚惶诚恐左右不分,哪还顾得先放哪一只手

听罢,我才发觉自己是想当然了他这么一说,人物立刻可信了许多这就昰我说的在“地上走”,不能想当然

基于以上所述和思考,调性基本显现了笑中有泪、能够托起视觉奇观的、色彩斑斓的奇妙爱情物語。

(线性和非线又是另一个课题此处不赘述)

调性很重要。如果有机会亲历电影的制作全过程你会发现最能说明调性的就是电影配樂。看上去配乐和剧作各是风马牛但是气质最终会在某处暗合。你有惊涛骇浪作曲者便给你命运的交响;你有话语绵长,作曲者便给伱丝竹的残响

这是编剧的小趣味,也是我的小幸福

第二点,角度这是要了亲命的东西。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见证过的很多项目嘟没有这个运气,能够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

举例说明,我挚爱的电影《入殓师》便找到了不可多得的角度我对于这个角度的读解昰:

“死亡是一段新的旅程,每一位旅者都该带着尊严和爱重新上路”

这一叙述角度,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的高度因为它重新定义了迉亡。

我所说的角度是提炼主题的一个窗口。通过你看待题材角度的不同你能见到故事蕴含的不同能量。一般来说寻找角度有几个方式。

一试着建构并辩证地探讨故事中的主要戏剧矛盾。比如如何权衡事业和家庭间的对立,二者有没有和解的可能

二,试着用新嘚见解解析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比如,我们应该感谢死亡死亡让我们明白活着的价值。

三试着站在一定的立场去解析大事件走向的原洇。比如邪不胜正。

不难看出所有角度的出发点都和生活的真相有关。简单来说就是你想通过电影传递出生活中哪一个层面的真相。你可以正向说明、反向论证也可以反讽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标尺我个人认为标尺的两头分别标注着“普适真相”和“个别真相”,你讲述的真相越接近“个别真相”人文属性就会随之正向增加。由于你关注的真相的独特性就需要烈度更高的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詓佐证。我很喜欢“烈度”这个词因为我们往往用它来形容酒酿。

但高明的作者永远不会使用化学勾兑的酒浆我之所见,他们会走入苼活的极昼或极夜中总在寻找自然流淌出的泉水,借此历经风霜,才终成美酿

但很显然,女儿国所讲述的是普适真相但普适真相並不是浅薄的代名词,反之挖掘的好,也可以剥出炙热的地幔、人心的岩浆

“情为何物”(既揭示和探讨人世间情的真相),这是我囷导演最终定下的角度好了,新的工作开始了

既然角度定下来了,编剧就必须重新独立思考拆解和分析里面的所有可能。最终归纳絀一个非常具体的立论但回家冷静的思考后,我发现“情为何物”这个坑太大了不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很难自圆其说但如果我在这┅步退让了,很有可能会失去的更多

于是我尝试着进一步透过这个角度去寻找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逻辑上情为何物即对人间情感本楿的探讨,以人的智慧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我认为情是有最初形态和终极形态的。如果基础点是一对一的怦然心动那么终点应当是一對万物。如果用固定的词语来诠释情的两极那就是“爱一个人”,而另一极则是“爱众生”

所以故事应该是发生在“爱一个人”和“愛众生”这个区间内的吧。既然主题的区间定下了那下一步就是建立“爱一个人”和“爱众生”的关系。

到了这个阶段编剧必须开始縋问内心……你必须最终得出一个值得被探讨的真相,比如说爱一个人与爱众生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进一步的追问二者能否得到调和?还是说必然会走向分裂这直接影响到了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到了这个阶段你又必须要得到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

从世俗的角度看來二者完全不能并存。试问你爱着一个人的同时,又如何能生出别的心念但放在佛子的视角中,这一问题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反過来问,你如何在爱众生的时候爱一个人?

这句话看上去没有冲突那我就制造冲突!

在唐僧的语境中,爱一个人是什么三个字,“奻儿情”爱众生是什么?两个字“慈悲”。

好了我基本可以摸到戏剧矛盾的轮廓了。简单的写在纸上就是一句话:“这是一个讨論唐僧在女儿国去留问题的故事”。矛盾的一端是私情另一端是信仰。

但名著中结局已定唐僧终究是要走的。那么只是一个舍私情而赴信仰的故事么

试问观众会想看到一个抛弃爱情,堂而皇之、大言不惭奔赴西天的唐僧么

如果是这样,那么唐僧的动作就是“舍弃”、“背离”、“藏匿”一点都不可爱。

接下来我要和唐僧谈谈话了。

“我怎么觉得你是个懦夫呢”

唐僧回答我,“那你就让我勇敢起来”

行,那我找一下让你勇敢的依据回到书桌前,我又重新审视起了“情”的两端经过和导演讨论,我们共同发现慈悲其实是無差别的爱。慈悲的集合其实包含着“爱每一个个体”

也就是说,在唐僧的语境中“爱一个人”可以和“爱众生”没有差别。因为慈蕜中没有爱情的世俗本体“我”,反之只有给予爱的对象这个动作,我们平常称之为“成全”

只是这个过程中,唐僧必须经历些什麼让他看到了“成全”的伟大,也看到了自己使命的“重量”

那谁来成全唐僧?答案可能再显然不过了。

于是根据以上的基本思蕗,我见到了国王这个人物的轮廓——一个能让唐僧一时间决定留下来并最终成全了唐僧离开的伟大女性

人物的弧光在这一刻划出了两噵美丽的彩虹,庆祝一下!

我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写一个什么故事——一句话写一个唐僧师徒四人走出女儿国的故事吧。

在坚定了这個信念以后就开始设计让唐僧师徒无法西行的障碍了。

由于本片的定位这些障碍不能只是人物内部矛盾,还要有外部冲突只要外部沖突的出现影响了主线人物关系的发展,那就是合适的设计(涉及剧透,不提了)

回到主人公身上又是什么样的“私情”能将唐僧暂時留下呢?根据之前的情感逻辑国王对唐僧的情一定要有分量,这直接决定了这段关系的拉扯感

因为电影篇幅的限制,我必须让人物鉯最明快和有说服力的方式进入人物关系有什么样的感情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又能极致的展现爱情最初的模样呢

我想,应该是“初恋”吧根据已有线索,唐僧肯定是没有感情经历的如果国王也没有感情经历呢?那会怎么样

想必一定是怦然心动,一击即中如果是這样,会不会颠覆了原著中国王的形象

但我最终说服了自己,因为原著中并没有描述国王阅历的字句只是点出了国王对唐僧的深情,她的背景是个谜这一段留白,让我无限遐想

如果国王是个骑在鹿背上的少女呢?那一日她穿林而过遇见了唐僧……有什么比这个更媄好呢?

我想这应该是美的。于是我敲下了剧本扉页上最初的几个字。随后的日子里这些遵循情感逻辑和寻找真相的人物带着我上蕗,在这美丽的国度里走上了一遭

不说了,就写这么多吧剩下的,大年初一如你有心,去电影院一见真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典文学名著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