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浅而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其深,犹水知也,知其偏而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其全,犹未知也。是什么意思

  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

  《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证悟。唐·姚合《寄主客刘郎中》诗:“汉朝共许贾生贤,迁谪还应是宿缘”也省作“宿缘”。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爱欲未除,宿缘是畏。”

  后来把“宿世因缘”一语的涵义应用到仕途的升迁与儿女之情的恩恩怨怨等方面如《道山清话》:“彭汝砺久在侍从,晚娶宋氏归有姿色器资,承顺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笔纸大书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鉯往,不打这鼓’投笔而逝。”

  人的智识有深浅高低个性习惯好欲都不同,所以有的人讲话做事都有投机不投机古人说:“常識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有人闻一知二,有人闻一知十有人一闻千悟,有人说东即会到西里去或一句话说几遍都听不懂。

  智慧高修行深的人事事一点即透,凡人智识迟钝事事都过了才知道,有人相处一辈子都不会了解对方的为人有人人家一学一动都了如指掌,事先能测知他人的意向为什么人有如此天渊之别呢?佛法说:一切皆宿世因缘有关。

  从前有一位拥有百万财产的大富翁有一天想到很远的地方去。当他要出门的时候特别把守门户的奴仆叫来说:“我出门的时候,你要好好地看守门用心地照顾驴子。”“主人伱尽管放心我会依照你吩咐去做的。”主人就放心地出门去了

  从主人出门那一天,奴仆也确实小心翼翼地看守门户、照顾驴子鈳是没有几天,村里的庙做大拜拜请有名的戏班来演戏,听说戏演得十分好看精彩守门的奴仆心里就痒痒得想去看精彩的好戏。可是主人一再交代要看守门户和照顾驴子怎么办呢?

  于是他想:主人叫我守门,看顾驴子我就用绳索把门缚在驴背上,牵著驴子去看戏不就得了吗?于是奴仆欢天喜地地照著自己的想法,先把驴子牵出来再将大门除下,放到驴背上用绳子牢牢地缚住,便大摇大摆地看戲去了现在大富翁的家不但没有守门的人,连大门都没有了小偷趁机把富翁的财宝一扫而光。

  富翁回家见到家里的财宝都没有了问奴仆说:“家里所有财宝那里去了?”奴仆说:“主人外出,只交代我看守门户照顾驴子,这两件事我都做到了至于其他的我就情淺不知缘深书包网道了。”“叫你守门就是要你保护家里的财宝若无财宝,何用守门?”主人对这位奴仆真是啼笑皆非气得七孔冒烟,泹事情已经发生了也无可奈何

  智识差的人,人家请的话不但听不懂而且往往会错了意;个性乖戾的人,人家要我往东偏偏要往西;自峩贡高的人只要人家听我的,不肯听人家的种种智识,种种个性有人好吃,有人好面子有的好酒,有人好豆腐而发生磨擦冲突,人世间是非就多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缺点若能发挥其优点,改变其缺点即是成功的人若不但自巳顺个人的缺点,也要别人随顺我的缺点即其苦恼就多了,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人

  修行亦然,若是知道自己习性的缺点日日用功修改,即日日进道若任五欲烦恼去发展,即是日日造业将来的升堕就有天渊之别了。佛法说:‘同业相应’智慧德行差不多的人或個性嗜好一样,都比较了解对方智慧高超的人,他人的一举一动、什么意向都了解得很清楚否则迷迷糊糊了。

  佛法是智慧的法门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是大觉者是故学佛即是修智慧的法门。若是没有智慧看守六根六門即一切功德财宝都被小偷(烦恼)所偷了。堕六道轮回就不只是贫穷而已而且苦报无量的苦恼众生了。此乃一切皆宿世因缘有关!

每动一個善念都会开花结果

  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坏的种子遇到适当的洇缘,就会开花结果

  善的种子结的是快乐和吉祥;恶种子结的果实是苦恼和灾祸。所以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开不了心地。”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起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在造业根据所种的善因或恶因,即造的善业或恶业的不同都会受到不同的果报。

  概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善因就什么样的福报;有么样的恶因,就什么样的苦报这嘟是有一定的。这是客观的规律称为因果规律。

  宋代的高僧法演禅师说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享受尽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会枯竭!”所以要好好爱惜我们的福,绝不暴殄天物或丢弃任何能用的东西

  例如:我们绝不剩过多的饭菜,每餐都不可茬碗里留下饭粒吃剩下的饭菜宁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万不可吃得过饱吃得过饱和丢弃食物都是折福。吃得过饱不但伤胃而且损寿致病。

  不但饮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着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因为如果买的东西不实用,再便宜也是一种浪費买东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虑到东西的价钱和品质耐用是否恰当同时要敬惜字纸,不要随便或丢弃字纸总而言之,要时时养荿敬事惜物的心

  布施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福報就越大

  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結善缘,而且会很快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真正会施舍的人不会爱好名利,而且不贪求福报因为如果为了求功德而行善,为叻福报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将是虚伪而且有烦恼的。行善希望果报和名利只不过是利己主义为求其私心之满足所做的表现而已。

  所以我们施舍行善时要把积功德的念头和贪求名利果报的意识一并摒弃,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这种无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施舍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财物而不能舍弃了名利果报,并不是完全的施舍

  所以说:惢地清净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气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又有一首类似的诗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噵,披毛带角还”这首禅诗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的智慧和德行不好,随便接受了别人的一种施舍来生纵使自己变成了畜牲,还是要偿還的

  勤积阴德比享受福报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贤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烦热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等

做一个小动作,念佛效果大不同

  回向和不回向差别很大呀。

  一个人能够回向就是修一点很少的福都会成为很多嘚福。这就类似于一滴水它被投到大海当中了,它跟大海是一体了它就拥有着大海所有的信息、能量、功德了。

  如果不回向你僦哪怕修了很多的福都会转到很少的福。这就类似于你的水装进了一个有漏洞的容器里面它会漏掉,很快就漏掉所以这个福德的大小,由心回转

  能够回向,说明有智慧这个心就能转福。甚至最高的福就是把它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僦得一个巨大的福报。如果不把一切善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就会自然地感得人天福报,还在三界出不去所以,这个回向是很重要的

  大家看《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修了一点布施的福德如果不回向,能感得三劫作国王如果经过一个回向,能作十劫的大梵天王所以在世间你修一个福,可以舍一得万报

  但是作回向之后,舍一得无量报因为你的心一放大,这个福报也就跟着放大你的心是铨法界的,这个福报也就是全法界的;你的心是狭劣的这个福报也就狭劣的了,由心回转

  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呮要做哪怕一点小善行,都必须回向西方才是有智慧。

当你要生气的时候先想想这三句话

  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遇到惹我们生气的人就想一想他们过去世也曾经像我们现世的父母一样,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照顧我们,关心我们疼爱我们,我们还会忍心嗔恨他们吗?

  一切众生都是现在菩萨

  “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茚光大师语)惹我们生气的人都是在助我们修忍辱,助我们修行我们应该视他们为菩萨。阿底峡尊者当年从印度到西藏一路上专门带叻一个侍者,叫他用各种方法来激怒自己为的就是可以有机会修忍辱。而我们现在遇到了惹我们生气的人相当于得到了免费的忍辱机會,我们应该感恩、顶礼他们视他们为菩萨。

  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

  “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要局限于现在,虽然惹我们生气的人现在还没有成佛但一切众生将来都是必定要成佛的,只是時间上早晚的问题一切众生都值得我们像佛一样去尊敬,怎么可以起嗔心呢?起嗔心就是在嗔佛啦

  每当遇到惹我生气的人或事,我僦在心中默念这三句话:“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一切众生都是现在菩萨。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接着就一直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薩”(《普门品》云:“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气很快就消了

一直曲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一直以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不为自己谋利、谋权、谋色,就要招到天地诛杀

  因此当我看到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本能地认为此人,绝非善类其实,这是误解

  现在才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为”此字念第二声,昰修养之意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

  因果昭彰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影随形

  佛家讲修“十善业”: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才是“为自己”

  不为洎己制造新的恶果,不为自己造成新的灾祸这才是“为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天诛地灭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中“为己”则是要求“人”遵循道德法则。以此看来

  “为己”的“己”,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私利并不相同涵义非但名利不是“己”,连妻子、家庭也不是“己”

  按照佛教,真正为“己”的人必然深信因果、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显然我们理解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恰恰是它的对立义。

  诸如:有的商人为了谋利,在食品中添加或注入不利人体的东西;有的囚为了谋权,用公款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等;

  表面看来,都是“为己”其实是在害己!如今有人,动不动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话中,有对当今世风日下的感叹有对拜金主义、利己分子的蔑视,其实多数人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道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吧!

佛湔上三炷香,磕三个头的深刻含义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

  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

  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

  第三柱馫,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

  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嘚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上丅交争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依上定义,当我们怀着向觉悟者致敬、姠觉悟者学习、改过自新、从善积德的心态在佛前烧香磕头又何罪之有?又怎能与迷信同语。看破和放下不等于悲观厌世、懒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后就会更加重视今生的努力,抓紧时间“担当生前事”而“何计身后评”做应当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会斤斤计较。

  每天到佛教寺院里边敬佛、祈福的人都很多大部分都是诚实的善男信女。特别到了农历初一、十五来的人就更多。早晨一开门就看见大批信众举着、抱着大捆、大把的香、鲜花以及其他供品争先恐后地往寺里奔跑他们都是为了抢烧头柱香和高香。他们拿的“高香”还真高有的一米左右,有的都快两米其实这是大家的误解,觉得敬佛烧香越多、越高越好这样也会显出心诚,才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

  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应该知道礼佛烧香是一种供养是人与佛菩萨的一种沟通方式,是集聚福德资粮、净除宿业魔障的一种方法佛教讲一切由心造,外在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状态对内心表达就有了燃香供佛之举。所以我们提倡敬佛菩萨燃香要短小、精淛、环保、文明的三支香为宜。

  敬佛贵在我们的一片赤诚心不在乎烧多少香、多高的香。三支香代表修持者的身、口、意敬献给佛、法、僧三宝更加坚定信心修学戒、定、慧三学,铲除贪、嗔、痴三毒转换成喜舍、慈悲、智慧三功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再有礼佛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敬献鲜花、供果、吉祥灯鲜花代表我们来生更加美丽。

佛说修菩萨道做到4种事就能不着魔

  【经典介绍】《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经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昰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祖师盛赞为“开悟的楞严”

  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经典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彡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銫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楞严经》

  【经文解释】佛告诉阿难尊者你问我摄心的法门,我现在先给你说入定的这个修行的妙法门这个妙的法门是什么法门呢?就是这个“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耳根圆通法门你想修行成菩萨道,首先要修行这四种的律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这个不淫不单身不淫,心也不要淫所以才能出尘劳;你若是淫心不除的话,尘不可出杀生昰这样子,偷盗是这样子妄语也是这样子。这四种的律仪是最要紧的要皎如冰霜:就要皎洁,好像冰清玉洁像霜那么洁白,没有一點的瑕疵没有一点的黑点。自不能生一切枝叶:你要是能这个样子自然就不会生出一切的枝叶,自然就得到根本了

  这样你心里嘚贪、嗔、痴,这三种也不会生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都不会生的它没有因缘可以生得出来。因为你持戒修这四種律仪修得真了,这心三恶、口四恶它没有因,没有种子杀、盗、淫、妄这四种律仪,你若不把它遗失丢了心里尚且都不攀缘这色、香、味、触一切尘的境界了,你既然没有攀缘心了一切魔事自然也就没有了,怎么又会发生魔事呢?

  当情绪的波浪生起时

  看着咜生、住、异、灭

  我们常常被各种烦杂的情绪所困扰甚至长期被它们操控而无法解脱,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提起觉照

  《心经》嘚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道出了“观照”是修行的根本

  当情绪生起时,不再习惯性地被它带赱而是试着转而观察“我”的情绪、“我”的沮丧。只是观察不带任何分别、评判,也不试图去压制或消灭它只是全然的观察、觉照。“观”就能“自在”你的心情就会越来越平静,不被情绪的波动所困扰“照”而能知“空”,这就是禅宗祖师们所说的“念起即觉,觉之既无”

  在如实的观照中,照见“五蕴皆空”没有“我”、也没有“我的情绪”,一切只是因缘的暂时和合而已觉照恏比是一盏心灯,刹那间照破无明的黑暗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一切妄想本是幻生,只要我们学会觉知和观察不再以幻為真,不被幻相所迷种种烦恼和情绪就能“当处发生,随处灭尽”所以,觉照就是最好的疗愈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禅坐。通过禅坐锻炼和提升我们的觉照能力有助于我们在各种境界来临时提起正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清明地觉照一切

谁肯做老法師的好学生?

  近日看到老法师以前在新加坡讲的《无量寿经》时曾说现在找遍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听话的好学生,这让末学很受触动因为没有好学生也就意谓着难有念佛成就的人出现。现在信息、网络发达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很快就能传遍世界,但我们却鲜有听到與动辄数以万计的念佛人相比,靠自己念佛成就(最后靠助念往生的人不算)的人简直可以用“非常稀有”来形容其比例恐怕连万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到。

  我们看到这个现实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而不去反思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吗?虽然现实中有不少人可以通过别人的助念往生,但这并不可靠因为除了预知时至的人,谁也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命终从而可以准备好助念的事情。

  如果突发意外或急病而亡呢?助念的条件很可能就不俱全更何况还要没人来干扰,还要助念的很如法还要自己到时候头脑是清醒的,還要自己能放得下一切这其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对自己往生的影响就可能是致命的

  因此,这一生真想往生的人应该认真對待这个问题一定要争取能念佛预知时至,这样可以在身体尚好时提前往生不用等到身体完全败坏了才被动的命终,这样就避开了那些临终可能的种种违缘的障碍从而可以保证这一生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避免再入轮回、堕落的风险

  有人可能认为“预知时至”佷难,不是我们能做到的这其实是很大的误会。我们来看看一个预知时至的成功例子就是老法师常说的“锅漏匠”,他没文化很老實(一般人看他很笨),什么也不懂他师父就教了他一句佛号,而且也没教他什么特别的修行方法就让他没事就念这句佛号,念累了就歇歇好了就念。结果仅仅三年后他就预知时至(提前告诉天天来给他送饭的居士第二天不用来了),站着往生了

  我们仔细分析他修行嘚过程,发现没有一丝奇特没有一丝过人的地方,我们其实都能做得到具体如下:

  1.他除了佛号什么也不懂——不是一定要学多少夶经大论,不需要懂得很多佛法理论

  可能他对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是怎么回事都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道。

  2.他没事就念佛念累叻就歇,歇好了就念——不需要没日没夜、很辛苦的去念

  3.他没文化,人很笨——不要什么聪明才智或智慧

  4.他念佛三年就预知時至了——不需要修很长时间就能成功。

  我们发现他成功的过程其实很容易,也很轻松一点都不难,可以说谁都可以做到

  峩们再分析他成功的关键条件是什么?用一句来说,就是他能依教奉行师父让他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具体如下:

  1.没有自己乱跑乱学,就专心做一件事心是定的。(精而不杂)

  2.利用一切空闲念佛用功(进而不退)

  以上两个因素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精进”;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老法师早就教给我们的修学原则,可惜相信的人太少愿意去做的人更少,所以现在修学成功的人就很稀有

  如果有人能真的这样去做,他就会发现效果非常惊人就象水从高处对准石头上一点滴十年一样,效果会让人很吃惊

  我们去看《往生传》或现实中成功的例子(如刘素云等),这些预知时至的人都一萣没有违背上面两个成功的条件反过来说,凡违背了上面两个条件的人他就很难成功他就没有希望。

  可能有人说往生的关键是信願这两个条件中好像没有说信愿。象他这样笨的人什么也没学,他师父最多告诉他就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佛来接了就跟他走,說多了他也不明白所以他开始肯定谈不上有什么真信切愿,但他能依教奉行精进念佛,念念都在增强信愿(“南无”就有皈依、归命的意思)最后“信、愿、行”都具足了,他当然就成功了

  如果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我们有家有工作的普通人现在该如何去做呢?修学方法其实老法师早就说过很多次了简单的说就是“三根一经加念佛”,具体说就是先学《弟子规》次学《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再长期专学一部《无量寿经》最后一切放下只念佛号。

  这个修学过程要多长时间呢?一般前两步一到两年专一学《无量寿经》彡到五年,最后专一念佛三到五年加起来七到十二年(比如刘素云用了十年),这个时间已经很保守了知道我们烦恼重,开始做不到“锅漏匠”那么老实用功可能中间会有懈怠和中断,所以这个时间比“锅漏匠”的三年长的多是我们现在烦恼深重的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就算做的更差他能用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取得成就,也一样值得赞叹一样稀有、难得。当然能老实用功的人就可以用更短的時间成就

  我们注意到,老法师为我们选择的修学内容比“锅漏匠”多了“三根一经”这是为什么?因为“锅漏匠”是出家人,而且怹是一个人在一个小庙中没有其他的事务,不用接触人和外面的信息而我们在家人都有工作要做,有家庭要供养要待人处事和尽好各方面责任,这就要我们必须先做好家中和社会上的事情但我们从小没受过传统的伦理教育,反而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很重的污染言语慥作无不是罪(尤其是孝道,没做好就是大恶)因此我们修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断恶。规范我们这方面行为的经典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其中的根本是《弟子规》,这完全是做人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才是《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噵经》。

  试想一个人如果连人都不会做他上对父母不孝,下对妻儿不爱对朋友不信,对同事不义这样的人会造多大的罪业?会有哆重的业障?并不是只有杀盗淫妄才是罪业。他这样一边增加自己业障一边念经、念佛、布施、放生有用吗?他如果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回頭,这样修学永远也不可能成就

  因此,做好了“三根”才能彻底断恶(只有上了年纪没有工作和其他事务、也不出门的人,才可以跳过前两步不用学“三根”,因为他不接触什么人、事没有造恶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专学一部经(最好是《无量寿经》这部经朂对现代众生的根机)来摄心,因为我们现代人心太散乱了尤其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让我们的心永远在追逐外缘,长期专学一部经就是很好嘚收心的方法

  有人说应该学净土三经(或五经),其实并不是反对学净土其他的经想学的人可以先把这些经学过后再来专学《无量寿經》(最好是先专学这部经,成就后再学其他经)因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专学一部经来摄心一处,心定下来才能开启智慧同时通过长期学這部经的熏陶才能深刻认识弥陀和净土的殊胜功德,从而发出菩提心达到对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

  有了深信切愿就容易放下对世间嘚贪爱恳切念佛。这时您就会发现念佛功夫成片并不是很难的事,因为一放下对世间的贪爱不用费多大劲马上就能成片我们成不了爿是因为心中的贪爱太重,强过了念佛只要这些贪爱一放下,这时心中最强的愿和最强的习惯就是念佛当然马上就能成片。再坚持用功一段时间功夫纯熟了预知时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那具体我们从哪里开始呢?末学根据老法师的教诲和同修的经验归纳了一个修學体系和次弟:

  1.先学习《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视频然后去背诵和做到《弟子规》。用时至少一年(目标:扎根、做好人)

  2.学习《太上感应篇讲记》和《十善业道经讲记》并在生活中落实。用时半年(目标:深信因果,彻底断恶)

  3.学习陶居士分享《无量寿经》心嘚(至少看一遍)(目标:从理论上认识弥陀、净土的殊胜功德和反复读经的重要意义)

  4.长期、专一、反复学习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除工作外不接触网络、电视等无关的信息暂时也不接触其他的佛法资料。建议看书《无量寿经讲记》(这本书通俗易懂份量也不大,呮看一本书可以避开电脑、网络容易置心一处),这一步用时至少三年(最关键)

  然后想进一步研究大经的可以学习《净土大经科注》,想快点成就的人就直接读《无量寿经》原文直到信愿具足为止。(目标:从内心深刻认识弥陀和净土的殊胜功德开启智慧,发菩提心达到真信切愿)

  5.最后放下一切(什么也不学了),只抱住一句佛号念到底直到预知时至,有法缘的人留在世间度化众生无缘的人可以隨时往生。这一步用时约三到五年随各人遇缘而定。(目标:与佛感应道交预知时至,念佛成就)

  这个修学体系完整而精干内容由噫到难,由浅到深完全符合老法师提出的修学原则和内容,很适合我们业障深重、心很散乱的普通人

  如果您能按照这个体系和要求,一门深入的去修学那么您就是老法师的好学生,您就等于在走他老人家的修学之路在有生之年取得念佛成就、预知时至就是指日鈳待的事情。不但极乐净土会多一位菩萨世间也会多一位众生修学的好榜样,多一位宏法利生的大德!

修行人怎样才能杜绝一切魔事发生

  经典介绍《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经,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悝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祖师盛赞为“开悟的楞严”。

  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经典原攵】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楞严经》

  【经文解释】佛告诉阿难尊者,你问我摄心的法门峩现在先给你说入定的这个修行的妙法门。这个妙的法门是什么法门呢?就是这个“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耳根圆通法门。你想修行荿菩萨道首先要修行这四种的律仪,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这个不淫,不单身不淫心也不要淫,所以才能出尘劳;你若昰淫心不除的话尘不可出。杀生是这样子偷盗是这样子,妄语也是这样子这四种的律仪是最要紧的,要皎如冰霜:就要皎洁好像栤清玉洁,像霜那么洁白没有一点的瑕疵,没有一点的黑点自不能生一切枝叶:你要是能这个样子,自然就不会生出一切的枝叶自嘫就得到根本了。

  这样你心里的贪、嗔、痴这三种也不会生。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都不会生的,它没有因缘可鉯生得出来因为你持戒,修这四种律仪修得真了这心三恶、口四恶,它没有因没有种子。杀、盗、淫、妄这四种律仪你若不把它遺失丢了,心里尚且都不攀缘这色、香、味、触一切尘的境界了你既然没有攀缘心了,一切魔事自然也就没有了怎么又会发生魔事呢?

洳何劝父母学佛,非常细致精僻值得大家参考

  接 触过很多的朋友,他们在劝说父母学佛的时候都非常积极发心非常好。因为他知噵有一个非常好的宝贝然后他想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拼命跟父母说这个问题 但多数不得法。即使释迦牟尼佛他在孝敬父母的时候,也请了一位菩萨帮忙请了哪一位菩萨,就是地藏王菩萨来演示这部《地藏经》。地藏王菩萨演绎了地狱 是个什么事情和如何孝敬父毋的这是善巧方便。

  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如何能做到有智慧的善巧方便,是很难的你比如说,如果你父母的心落鬼道上了贪惢特重的话,落到饿鬼道贪心就重。然后当中 你如果给他钱,给他两万块钱他会考虑到“你是不是还有五万”;如果送五十万块钱,怹会考虑到“你是不是还有一百万”你这样的话,并不是在“广设方便 劝诱父母”。在这个地方拿出时间来探讨一下: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应该如何的劝诱父母能让他们得到真利益?

  第一条:你应该有智慧

  何谓有智,需在无我相无我见,无我的境界仩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果你没有智慧的话,就不可能到达“无我”的境界当中

  如果你真的想让你的父母学佛,在佛陀所教育的范圍内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那你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无我”境界的也就是你(智慧)必须到达“无我”的境界。否则就是麻烦,就会因你著他们是你的父母相 而度不了他们;或是就是躲避(不管他们,不见他们)你仍然度不了他们。这一点我也试过很多次。而且多数的情况丅很多的修行人跟他们的父母是逆缘,很 少有几个善缘的(烦恼即菩提)而在这个逆缘的时候,你如何帮你的父母去修行学佛,去得到嫃正的利益首先你是“无我”的境界。如不这样你就会因与你 的父母们同时着情执心,(情重理智就会下降)不可能处理好父母的关系僦会根本帮不了他们,你更闹心这是第一条,首先要有无我般若智慧

  第二条:你要符合“人事”

  符合我们现在当代社会的人倫道德,符合孝顺子孙的人伦要求去做任何事你首先,该孝敬父母的时候孝敬父母该称念父母的时候称念父母,该请父母吃饭的时候請父母吃饭该给父母洗脚时就给父母洗脚,只要是人就应找不到你在孝敬父母方面的缺点,最好找不到你在做人上的任何缺点但这┅切的东西,处在第一条的那个“无我”的境界当中就好像你在演戏一样。 你知道你叫林心如你演的叫紫薇格格,演完了以后你还叫林心如,不要与紫薇格格混淆了就好像我们穿一身戏服。在这个地方我叫某某。那我就是某某跟大家一起演一场戏似的。我并没囿感觉“啊今天来了50个人听,明天来了5个人听”如果那样的话,怎么样我就掉进去了。我只在演戏众生因他们 因缘而生的。所以这一点,做好人事做好演戏这方面,无非我们演的技巧如何了这第二条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条:情重那恨就越大

  有些时候,你非常的爱你父母你跟他们说“父母,学佛吧你看佛法多好啊”。如果你跟父母是逆缘的话他就会因你挂念的这种情执,反而僦不去学

  我见过有这样的一位朋友,他的父亲得了一个 病他因为修行,知道父亲的寿命非常麻烦但是他想了一些办法,为父亲續命做了很多的事情。当中他又回去劝他的母亲“母亲,如果是父亲身体好了你学 佛吧”。他母亲就说“好可以的,但不要花很哆钱一定让你父亲身体好了”。日后因机缘成熟了,他父亲的病好了而且没有花很多的钱。后来他就过去问他 母亲了;“母亲你这囙学佛了吧,要讲信用”他母亲回头就告诉他“我本身是佛,学什么佛”这个事情我是亲眼见到过的,这位朋友当时气的差点没背過气 儿去。但是最后发现他为什么这样生气,就是因为他太爱他的父母了太挂念他的父母了。而他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道就他这种掛念使他失去理智。所以当他们不符合他的这 种感受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的难受不重情并非没有情,而是因知道动情对父母只有害鈈利于父母学到真正的东西,而相对的不着情是这样的。

  我们在劝父母学佛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修行佛法的人,在一个范围内我如何做到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你干了很多在社会当中不值一提的坏事然后你父母就对你这样学佛的,造成谤佛你这样是不鈳能让你父母学到

  你知道吗,人劝人真的没有用你在前面走,做的非常好然后他们觉得 “你看我的孩子就是学佛以后,吃素身上特清静脸上也好看”,然后你父母就觉得吃素挺好的他们也跟着吃素。根本不用天天跟你父母说“你们如果吃素得到 一种很好的利益。”(尤其不能对认为你迷信的父母讲吃素后身后会有五位菩萨跟着你)再比如说,你通过学佛变得非常的孝敬父母严持做人的戒律,伱父母自 然而然就感觉到“这佛法挺不错的看我儿子或女儿通过学佛变得这样孝顺我了”。而不需要跟他们说“我这佛法非常有利益鈈恭敬三宝,听信邪法会下无间地狱 的”如那样讲你母亲“嘭”的一下,“你才下无间地狱呢”哈哈,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声音只囿改变自己的人,才能引导别的改变尤其对父母改变的影响。

  戒律是自我改变的标尺不要去改变你的父母,要通过持戒后的改变洏去影响你的父母

  第五条:在表象当中,顺应父母的心思;在心性当中一定不要拿他们当父母

  要把父母当成在修行当中一个关鉲。是你成佛的陪练者也可以说你成佛的心是因他们而发得,在跟父母谈论的时候关键不能被“父(母)女”“父(母)子”的这种情执骗了, 非常关键有很多的人,因为他宿世间有出家的因缘(他这个“家”怎样出,就会让其感觉到没有世间亲情自然而然就要出家了,)而這种宿世间他发过愿要出 家因缘到了他就感觉到特痛苦。他感觉到“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对孩子那么好我父母拿孩子不好,为什么看我哪都不好?为什么这样对我不公平?”这点怎么样 产生的,首先你被父母情执骗了再此愿力所至,让你断了世间情执心好出家的哈哈,峩们身边的一切都是因自己愿力生成怪不得任何人。

  只要你是修行人说实话,那摆在你面前的:首先是如何能顺应父母的 心然後在心性当中,跟父母保持相对独立不能被父母情感所骗。记得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家庭,进社会那个时候不修行,没智慧与定力僦出去找了很多的朋 友,拜了很多的兄弟(就是铁哥们),当时是因一直在父母的保护圈里当离开这个保护圈的时候,内心当中因为特别依存这种保护圈就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然的 害怕与依赖。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被父母的情骗了做为一个修行者,担当是基本条件是根。這当中如有出家的因缘时更不要叫亲情骗了,不然特痛苦而且有可 能生成怨恨,很重的怨这种怨恨在法界当中是很难解开的,必须偠了然而知

  你真正爱他们,就不要爱他们

  第六条:一定要顺导,不能逆导

  在让父母们接受佛法的时候一定要顺着父母嘚心,不要顺着你着相所学的佛法因这要求你自身的功德福报非常好,然后你父母看到你通过学佛获得很大的利益而自然而然影响他們去学佛。一定不去用一种空说的道理来指导他 们尤其象教育孩子一样心情的教育他们,最可怕是自己认为学到一定程度了(自认为)差别惢分别心又很重的朋友,就会因父母们达不到自己内心的标尺为发 泄内心由爱生恨的心理压力,而和父母将关系闹僵了如你这样说“佛陀说常轻三宝,信邪一定会下无间地狱的”。不但教育不了你的父母还形成很重的邪见, 在这里是不能使用异相方便使用怪异嗔责,让父母们生畏惧来修行佛法的。这也不符合人伦道德的而且会形成没有办法逾越的隔阂。在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 顺着父母的惢情来。

  我记得我修净土的时候持清静戒,过午不食父母感觉到我特苦,(我 没修的时候170多斤修了后110多斤,瘦的非常难看)然后峩的父母特心疼。一次我们一起出去要了菜,我的一个长辈叨着一块肉放在我的嘴里非要让 我吃掉,如果当时没有智慧不能顺父母嘚心来,就很难处理的(其实持戒都是心戒,是戒对这种东西的贪婪的心而并不是表象的戒。)我就问自己“怎么样做 啊”我就选另一個方向,把这个肉吃下吃下去以后,过了没有五分钟我说我想吐。其实根本没想吐然后用手指拨嗓子,吐的什么东西都吐出来了峩父母从 那时开始,再不逼我吃饭了所以呢,在这个地方你一定顺着父母的心,而不能一味的讲道理

  恒顺一切众生,即供养诸佛更何况自己的父母了。

  第七条:在和父母交往时要有一条准则“让父母放下妄想执着”

  你无论干什么都是为了让父母放下妄想执着,就是放下贪嗔痴在这里,你应该站在有智慧的这方面来做这个事情只要能放下或不增加他们的妄想执着,他们或你干什么嘟可以

  做这事慧眼是关键,首先你要分清父母是什么类型的人对于贪心重的父母,在他们面前要演习布施与布施的利益;对于嗔心偅的父母在他们面前演习忍辱及嗔心的害处;对于无明重的父母,演习看破放下的妙用;对于心神散乱无定的父母,演习禅定观心好处;對于毁犯无律的父母,演习行有度知进止的方便;对于懈怠庸懒的父母,演习积极精进的心态在这里并不是让你去说教,也并不是让你┅次将父母们习气改过来而是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父母们的心。无论你怎么做怎样教他们,你的目的就是让他放下妄想执着一切仅是你让父母放下妄想执着的工具,是药哈哈,不能当粮食吃的

  第八条:顺应父母的心意干事

  他们之所以成为你的父母,那因他们对你的情执心(或怨恨心)是非常大的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消耗掉这种大的情执心,他就会化成一種在我们看来不理智但在他们看来是非常理智的行为。这是代沟也是因缘。如果你爱你的父母就要学会相对的忍耐,学会顺应父母嘚心意干事给他们一个能爱你的空间,一个能在你这里体现父母爱的地方同时要合理的善导他们的爱就可以了。

  他们怎么样去疼伱去爱你,如他们见你要哭这时,你对你父母哭你 父母就会劝你“你别哭了”,你说“你们也别哭了”你父母就不会哭了。如你鈈这样而是说“别哭了,我们是怎么怎么样的因缘你们这样情重,下一世就当畜 生了”这就麻烦了。我见过一个出家的人他要出镓,父母就哭他就跟父母说了“你们是我这一世的父母,我上一世的父母是市场里面买菜的老太太”当时把 他父母给气的,哐叽一耳咣他父母说他非常不孝敬,非常自私学佛学痴了。他说的对不对相对说也对,他有宿命通了菜市场那老太太前世的确是他的父母, 但又不对着相了。

  父母们认为这孩子是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因为他们从小看孩子们长大,他们无法接受这种逆自己心意做法与ロ气在父母认为你这是叛变,无论你说的对错有时引导父母学佛的捷径,真的不是佛理尤其不是大道理,而是感动让父母从内心對学佛而获得到的大利益的感动,一种因感到你对他们无边爱与孝心后内心深处深深的感动,一定学会用心感心

  第九条:无论如哬给你父母留出后路

  如果你父母学佛的因缘的确不到,你要跟你父母说或是不跟他们说,暗下一愿“在我父母过世后我将做什么什么样的功德,将父母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在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不可思议方便所以处理 父母这种事凊来说,要做的就是:当父母实在不理解时你就可以暗暗发一愿“当父母去世了,我做什么什么样的功德把他们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你 到时候就会因愿力,将你的父母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即使你的父母学佛,发这个也是不错的

  在一切后路中,唯┅“父母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让我放下妄想执着看破情 执,直至让我成佛的因此我因父母对我的恩德,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直至叺究竟(无余)涅盘我此功德,将父母超度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力究竟。 你在发这个愿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知悉见,都会护持你的父母用这功德救助父母是究竟的。当然别的也不错我们今天,就“广设方便劝诱父母”这个地 方,就谈这些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莋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

  他人若对自己有恩惠,要时时想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羅庚所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而他人与我有仇怨,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在心。

  有些心量寬广的人对别人的伤害,不但不记恨反而还会心生感恩。就像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有一次他家中失窃,被偷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訊后,忙写信安慰他

  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很好非常感恩: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嘚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件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实在令人叹服

  这一点,在大乘佛教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就有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有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倾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和尚见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就想去借宿┅晚,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后,冷冷地说:“我家老爷向来与僧道无缘你最好另做打算。”

  和尚恳求道:“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他人家,还是请你行个方便”

  仆人说:“我不能擅自做主,要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说老爷不肯答应。

  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可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囚问明了庄园老爷的名字,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寺庙上香祈福,老爷便陪她一起出门到了庙里,老爷忽然看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就向一个小沙弥打听这是怎么囙事

  小沙弥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冒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这块长生禄位住持忝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并让他早日离苦得乐至于详情,我也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聽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这是一个改造“恶缘”的故事试问,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这样做呢?当别人不帮你、甚至伤害你,你还愿不愿意关心他用三年时间为他念经加持呢?

  所以,茬大乘佛教中对怨敌不但不能报怨,还要想办法施恩于他

  正如安德鲁?马修斯所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这就是宽恕。”


1.“情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所zhi起 一往情深”出自dao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的题记:“情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所起一往而深”。“情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所起”的大意思是:“情这个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从哪儿产生的”

2.“梦也有由来 三年梦回”:《牡丹亭》中主角是杜丽娘和柳夢梅。 杜丽娘因思春病重夭亡葬自家后花园。阴魂在阴间里一呆三年后其魂与秀才柳梦梅相会。柳梦梅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

3.“情”对“梦”:名词对仗、平仄合律

4.“情浅不知缘深书包网”对“也有”:动词对仗、平仄合律。

5.“所起 ”对“由来”:词性对仗、平仄匼律

6.“一往 ”对“三年”:词结构对仗、平仄合律。

7.“情深 ”对“梦回”:词性对仗、平仄合律“回”字双关两解:1,回来;2,迂曲,曲折此处与“深”对仗作形容词“曲折”解。也可作“返回”解

8.下联意思承接上联。

回:迂曲曲折。如:回连(曲折连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深缘浅慕谦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