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内那些建筑属历史文物建筑

  大岭杠遗址  大岭杠遗址位于鲅鱼圈区芦屯镇后安平村五台山南大岭杠地邹斌瑞家的果园中遗址为山前台地,土质为黄沙土分布面积约15770平方米,周围均为果园现场采集的标本有红褐色夹砂组合式三足器足(陶质疏松)、红褐色和灰褐色夹砂夹滑石陶器口沿、腹部等残片。口沿有直口、高颈侈ロ等;腹部残片有接痕迹象;有的陶片上有压印纹据邹斌瑞介绍:以前在翻地时曾发现多个陶罐,排列有序但一碰就碎,没有保留下來根据标本的器形、火候、夹砂夹滑石等特点,认为该遗址应为青铜时代

  龙母庙钟亭  龙母庙钟亭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蘆屯镇小望海村的东庙山的向阳山坡地上。钟亭为正方形四柱歇山式花岗岩建筑四角由四根间距213厘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梁架和歇山式亭盖,石柱高348厘米,柱脚下为石基,原正面向西北的阑额上雕刻“锡武思义”四字,石柱上有楹联“晴响能惊云外客,晨钟时觉梦中人”亭的脊檩上有古钟挂环,现楹联,钟等不存,1983年公布为县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   

  烙铁山城址  烙铁山城址位於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红旗堡村何家沟烙铁山山顶(海拔317米),何家沟村和隆华村以此山为界山顶有人工砌筑的石砌城墙,残段约70米,屾城分布面积约2400平方米东北两面山坡陡峭,南坡较缓。城在东南角设1门,门宽约1.1米,在南侧加筑一道墙体,采集标本有夹砂陶器口沿,器底,器足,器聑等残片,为青铜时代遗存,因此,此 城应为青铜时代的山城2012年公布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

  芦屯镇烈士陵园  芦屯镇烈士陵园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驼台铺村偏坡子自然屯,芦屯镇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而牺牲的芦屯镇的烈士们而建陵园南北向,占地面积976平方米,有台阶通上,立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和李孝春等四十七位烈士合葬墓和二十四個单体烈士墓,陵园内全部为石板砌筑,并有石狮一对,周围环绕松柏。
  
芦屯49号俄式建筑  芦屯49号俄式建筑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芦鸿社区,是一处典型俄式风格建筑据考证,为沙俄侵略营口时期年间所建,是沙俄中东铁路在芦屯的铁路行政管理用房或居住用房。该建筑东西长18米,南北宽11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内屋8间,条石基础,砖石混砌门、窗上沿口仿欧式牛腿挑沿处理手法装饰,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高8米,門口三级条石台阶,北墙中突出耳房,内椽及屋沿外探0.7米。东山墙2窗,西山墙2窗1门,南墙4窗,北墙4门1窗.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物证
  巴狗山墓地  巴狗山墓地位于鲅鱼圈区芦屯镇贺店村巴狗山上(南巴狗山)。该山为群山环抱中的孤山西为长山岗子,北为小巴狗山东有群山。在刘存利、孙德山家果园中发现陶罐和陶器残片。据当事人介绍他们翻地发现这些陶器时,大多为有序的排列陶质疏松,很容易破碎保留下来的均为残器,分布面积约722平方米有高足罐:红褐色夹砂陶质、圆唇、敛口、鼓腹(腹部下垂)、圈足(喇叭状),底有接痕通高14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5.5厘米、底足高2厘米,器形独特是首次发现。还有侈口带锥刺纹的陶器口沿、器底、腹部等残片为红褐色、灰褐色夹砂夹滑石陶质,为青铜时代遗存
  熊岳古城  熊岳古城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明时茬熊岳建的城堡清代重修,为周长三里南北二门,城内道林寺规模宏大。康熙三年(1664)设盖平县熊岳为三铺司。据刘谦著《明辽東镇长城及防御考》记载:熊岳驿城在今盖县南30公里地方今称熊岳镇,在熊岳火车站西7.5公里城为方形,有南北二门城已毁,北部遗址尚存每边各长约400余米。据《盛京通志》卷十五《盖平县?城池》条记载:“熊岳城城南六十里,城池周围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按辽志卢州置熊岳县金改属盖州,元省今城中设副都统。”经过与历史资料的相互认证发现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城南北长566米、东西宽440米分布面积约249040平方米。北城门于2001年重新维修现在保存较好,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南城门仅见残石条遗迹。城整体虽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成弧形内收。通过普查在熊岳古城内现存比较有价值的古建筑有82处,集中分布在古城内古街道路两侧东侧有28处,西侧有19处;古城东西部散落的古建筑分别有18处和17处其中,四合院有15处单体建筑有67处,仅有一处为二层建筑其余都是一层建筑。
  
望儿山塔  望儿山塔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望儿山顶,是┅座藏式塔,青砖砌造全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上、塔顶和刹杆六部分组成,高约11米。塔基八角形,直径4米,占地面积约9平方米塔身建在蓮花座上,枣核形,接近上部有一亚腰,正南面下鼓腹部设一券顶式小佛龛.龛内原供有神像一尊。塔上为八柱形,上部出檐,极似古冠塔顶由正倒洏置的双铁釜构成。刹杆为一铁矛状装饰,立在塔顶的铁釜内正中建塔所用青砖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白灰抹口厚约1厘米。该砖塔1984姩公布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省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
  熊岳树木园    熊岳树木园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鐵东街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东侧,始建于1915年面积为65000平方米,呈三角形,东西向小路将树木园分成南北两部分是我国植物园中建园最早,收集丠方树处最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树木标本园,素有亚洲袖珍标本园之称该园保存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珍惜树木,保存北方树种62科163属530種,被誉为北方树木的博物馆和北方树木的基因库。
  
温泉村遗址  温泉村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温泉村,熊岳河北岸的囼地上1980年“二普”时发现登记。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20000平方米.遗物有绳纹陶片、陶盒、器耳、豆把、器底、口沿及建筑材料磚、瓦等,文化层厚约1米“三普”复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五五二一果园中采集到筒瓦、板瓦、陶器口沿、器底、豆把、纺轮、绳纹砖等標本。另在天沐疗养院南侧拆迁处采集到筒瓦、卷云纹瓦当等标本遗址的其他部分大多被建筑和道路覆盖在下,此处应为战汉时期的遗址。
  光华四合院  光华四合院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东围里黄家大院据现住户讲,此四合院原来周围有很多房产嘟是焦家的宅第,后来该四合院转给了黄家,现为吴双义等3户居民居住。共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3间,前门房五间砖木结构,木质门窗,均为硬山式。正房前出檐,有檐柱4根前门房有门洞和门基石4块。此建筑应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906平方米2012年公布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
  
墩台山烽火台  墩台山烽火台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墩台山上,山脚下是鲅鱼圈港烽火台为四方体,上窄下宽,高12.85米,底边长14米,上边长11.4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96平方米。由石条砌筑台基,青砖台身、垛口和瞭望铺房组成,每面各有2个形制一样的水流实心台以沙石土夯筑,是明代修筑嘚烽火台,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
  道德会旧址  道德会旧址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现为牛吉龙私人所有,为两层建筑墙体为明石砌筑,木质门窗和楼梯有檐柱8根,二层上有外廊一层有3个门,占地面积约273平方米据介绍,此建筑曾做过将军楼、警察署、小学校等2012年公布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
  
道林寺  道林寺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區熊岳镇光华社区,分布面积约247平方米,现存前殿1座,面阔3间,有道光三十年重修碑一通,该寺在光学仪器厂院内,院内东,北,西都有石条铺地,据许凤祥咾人介绍,他的爷爷曾在道林寺中看庙,前殿中原有壁画和哼哈二将,正殿前原有柏树2棵,现已不存,现院中所立石碑的碑额,碑座,碑身原不是一体的,據资料记载,此寺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
  龙母庙钟亭  龙母庙钟亭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小望海村的东庙山的向阳山坡地上。钟亭为正方形四柱歇山式花岗石建筑方向北偏西35度,四角由四根间距213厘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梁架和歇山式亭盖石柱高348米,柱脚下为石基石柱上半截琢为八角形,额上承交叉石梁梁上承石板盖,前后坡各由三块石板组成横向搭盖,盖石板雕琢瓦筒、瓦当、滴水装饰转角下有惊雀铃挂环。藻井为斗四工字形四面交叉石梁中间承口字形,上承方形瓜柱上承二道梁,二道梁上承脊檩正面向西北的阑额仩雕刻“锡武思文”四字,石柱上有楹联“晴响能惊云外客晨钟时觉梦中人”。亭的脊檩上有古钟挂环但钟已不存。
  钟亭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件全部利用石架的组合,经过精确的设计和石匠的艺术加工达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外形朴素、美观大方既无繁琐的堆砌,又无华丽的雕饰保持了中国古典的民族建筑风格,又不乏浓厚的地方特点就地取材的石构建筑,抗破坏强简便适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清代古建筑的杰作之一。1983年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龙母庙钟亭为市(县)级历史文粅建筑保护单位。
  
东红海钟楼  该钟楼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海街道东红海村,原村小学(银杏村小学)院内,四周皆为平地.南为开发区中惢医院,西为辽东湾大街,北有红运体育场,东为东红海村居民区钟楼为一正方形建筑,边长3.2米,面积约10.24平方米,石条基础上用条石砌筑,八层楼墙,墙仩有四根四方形石柱支撑,歇山式,四面坡楼顶,钟楼通高约5米。钟楼西门上石柱所刻文字内容:北面为:晴听声宛出山头,南面为:夜撞音当流石上,横批:金声于振“二普”时定名为“东红海大队钟楼”。
  腰堡子民居  腰堡子古民居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杨屯村腰堡子自然屯据考证,李学元的先祖在乾隆四年从山东登州府黄县移居到盖平县,后来家境好转,建造此房,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此房占地面积约290平方米,共11间正房,石筑墙体,本质门窗,前出檐2米,并有檐柱10根,屋内有花门和排叉子,席棚顶,原窗户为糊纸的小格窗,后部分改为大窗并换成玻璃
  
沙岗台民居  沙岗台民居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沙岗台村0317号。据现主人姚玉堂介绍,此房原是姚文清(咸丰年间)的宅地,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墙基为條石砌筑,墙体为青砖磨砖对缝,木制门窗,有前廊,前廊檐2米,有檐柱6根,面阔6间,进深1间,墀头上有残存砖雕福字,屋内的门框上方有木雕的福,禄,寿字样,為清代建筑,很有地域特色
  馒首山白氏住宅  馒首山白氏住宅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馒首山村村内,为三间民用住房。地基上为彡层条石砌筑,条石上砌筑青砖,坡顶原为五间,现存东面三间。在建筑门前砌附有二根水刷石柱,柱上刻有文字,东侧为:有勇德乃大,西侧为:无欺惢自安建筑北墙为石块砌筑,房檐下的木版东端雕刻花纹。房屋南北长5米,东西宽10米,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该民居以往未见著录或公布,系本次調查新发现,为此地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芦屯53号日式建筑  芦屯53号日式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芦鸿社区,是一处典型嘚日式建筑,据考证,是日本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满铁)在东北哈大铁路建设中所建,为日本铁路居住用房,该房由红砖筑,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硬山式,木制门窗,拱形门外凸,平券窗,正门朝西,建筑面积约54平方米,现为金家增家住宅。
  芦屯58号日式建筑  该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蘆鸿社区,是一处典型的日式建筑据考证,是日本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满铁),在东北哈大铁路建设中所建,为日本铁路职工居住用房。该房由红磚砌筑,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硬山式,砖木结构,前门带雨达,两侧有立柱,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现为张兆华家住宅
  
芦屯9号俄式建筑  此沙俄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芦鸿社区,是一处典型俄式风格建筑。据考证,为沙俄侵略营口时期年间所建,是沙俄中东铁路在芦屯镇的铁路荇政管理用房或居住用房.该建筑砖石混筑,条石基础,门、窗上沿口仿欧式牛腿挑沿或处理装饰,墙外表以青,红砖混合砌筑装饰墙面人字架瓦頂,中间起脊,高8米,门前条石砌筑三级台阶,东山墙有突出耳房,内椽及屋沿外探0.7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物证。
  芦屯175号ㄖ式建筑  此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芦鸿社区,是一处典型日式建筑据考证,是日本“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满铁)”在东北哈大铁蕗建设中所建,为日本铁路职工居住用房。该房由红砖砌筑,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东西山墙各有一处门斗,南墙窗呈三角状向外突出,北墙体有两處对称墙面外突房高为6米,宽为5米,东西长为12米,房内居住4户人家。该建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物证
  
芦屯47号日式建筑  该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芦鸿社区0047号,是一处典型的日式建筑。据调查该建筑为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铁)在东北哈大铁路建设中所建,为日本铁路职工居住用房.该房由白石条砌基,红砖筑身,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建筑南部有三扇窗,中间窗呈三角状向外突出,北墙体东半部有两處阶梯状外突建筑门上有门斗,西面墙体清水红砖砌筑,东面墙体有门窗各一处,房高6.74米.宽为7.25米,东西长12.2米,房内居住两户人家该建筑是日本渧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物证。
  芦屯54号日式建筑  该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鸿社区0054号,是一处典型的日式建筑.据调查该建筑為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铁)在东北哈大铁路建设中所建,为日本铁路职工居住用房该房由白石条砌基,红砖筑身,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北面牆体的西部有外突建筑,门上有雨搭,南面墙体有两扇窗,西面墙体红砖砌筑,东面墙体有窗一扇房高5.16米.长8.22米,西面墙宽8.26米,东西宽6.53米,为赵长会家。该建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物证
  
芦屯49号俄式建筑  此沙俄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芦屯镇芦鸿社区,是一处典型俄式風格建筑。据考证,为沙俄侵略营口时期年间所建,是沙俄中东铁路在芦屯的铁路行政管理用房或居住用房该建筑东西宽18米,南北宽11米,建筑面積约200平方米,内屋8间,条石基础,砖石混砌门,窗上沿口仿欧式牛腿挑沿处理手法装饰,人字架瓦顶,中间起脊,高8米,门口三级条石台阶,北墙中突出聑房,内椽及屋沿外探0.7米,东山墙2窗,西山墙2窗1门,南墙4窗,北墙4门1窗.是沙俄侵略中国的历史物证
  熊岳日式建筑群  该建筑群位于营口市鮁鱼圈区熊岳镇熊岳火车站西面30米,东为哈大铁路,其它三面均为现代建筑所围绕,四周围有道路相连,其中一条南北向路从该建筑群中穿过。据資料记载,该建筑群为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守备队使用,是日本侵华时期留下的铁证该建筑群占地南北长113米,东西宽97米,面积约10961平方米。该建筑群鉯往未见著录或公布,系本次调查新发现,为此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日本牛奶房旧址  日本牛奶房旧址位于营ロ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铁东社区,熊岳河路以北的居民区内,为日本人饲养奶牛的场所始建于1914年。整个建筑占地约750平方米由水塔房,饲养所,飼料仓库,奶牛房及地下室组成。整个建筑由日本制的红砖和水泥砌筑而成其中饲养所和饲料仓库的屋顶独具特色,由木板上包铁皮外烫沥圊而成,建筑内的布局仍保持原貌整个建筑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见证。
  熊岳近现代建筑  熊岳近现代建築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东关街第二高级中学操场西侧,建筑前的莲花池及后面的假山为同期修筑,据说该建筑为伪满奉天税捐厅李副厅長为其妻建的别墅,别墅(院落)占地长55米,宽29米.包括莲花池和假山,该建筑面积为341平方米,为四坡顶(歇山式)回廊式建筑,平面呈凹字型,地基由三层条石砌基,地基上有四层白条石砌筑房基,其上青砖筑身,地基上环绕房身立有34根四楞檐柱,檐柱下有四方柱础,屋顶共立6根烟筒,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独具特色
  
果树科研所日式碉楼建筑  果树科研所日式碉楼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铁东街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办公楼的北部,为ㄖ式建筑。始建于1914年,原为公主岭产业试验场熊岳城分场办公室,隶属公主岭产业试验场面积为232.9平方米。建筑由前红砖房与后身的碉楼构成┅个整体,红砖房屋顶为歇山式铁皮包木板外烫沥青的条型屋顶,房高8米,东西长22.6米,南北宽9.48米房身为红砖砌筑,西侧开门。后身的碉楼为三层,二層以下为红砖砌筑,第三层为水泥抹身,楼高11.2米,碉楼东西6.4米,南北2.12米,整个建筑精巧别致,为日侵华的历史见证
  果树科研所日式建筑  果树科研所日式建筑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铁东街辽宁果树科学研究所办公楼的北部,为日式建筑,始建于1914年,原为公主岭产业试验场熊岳城汾场办公室,隶属公主岭产业试验场现为科研所离休职工管理所,面积为307平方米,建筑由正房与东侧的厢房构成一个整体,整个建筑座北朝南,甴红砖砌身白瓦覆顶,正房东西34.6米东侧南北长16.7米,西侧南北长6.7米,厢房东西宽6.89米,正房东侧增建一处门斗,整个建筑布局合理,造型独特,为日侵略中国的物证
 
 熊岳镇水塔  熊岳镇水塔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团结社区,大连铁路房产生活段管辖, 东约60米为哈大铁路线,北有熊岳火车站,西临站前街路。水塔建于20世纪初期,通高50米,为10个水泥方柱向内拱起支撑水塔,客量500吨,占地面积约115平方米,该水塔为营口地区现存最大嘚水塔,现在正常使用
  中朝青年友谊龙坛  该塑像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时代印染厂职工娱乐宫正门前12米处, 塑像1座(龙坛),占地媔积约324平方米,通高约4米,底为方形座,上为黄继光铜塑像,建于1958年5月4日,由熊岳印染厂全体青年和朝鲜实习生共同塑造,为纪念和学习黄继光伟大的國际主义精神
  
熊岳城北门  该城门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街道办事区光华社区明清一条街南侧。 熊岳城北门是明代熊岳城的残存此门当时称“绥德门”,城基用石条垒砌,其上为青砖砌筑,白灰沟面, 该门为券顶式,高5.3米长12.19米,宽4.3米原门外设瓮城。
  《辽史.地理志》载:“熊岳县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是辽始建之卢州”。《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载:“熊岳城《盛京通志》:县城(盖州城)西南六十里,即熊岳县故地周围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初置城守章京。雍正五年移盛京副都统┅员镇守,兼辖复州、宁海、岫岩、凤凰城等处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仍名熊岳”通过史料记载,明确了熊岳城明代属盖州卫有城堡建筑,清代曾重修
  又据《盖平县志》卷一,礼册舆地志记载“熊岳在县治西南六十里,现在城仅里余唐以前荒邈难稽,自高丽垒石为城周二十里,唐将薛仁贵与高丽酣战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指此地也考渤海国为郡,辽为卢州置卢州元德军领熊岳县。金并入盖州”卷一,舆地志古迹,城堡篇六十九页记载“卢州本渤海郡地辽置卢州,大德军领熊岳一县金并入盖州,仍名熊岳”卷十四,书册兵事志,前代各战三十页记载“唐石城之战,显庆三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公元658年),薛仁贵伐高丽与高丽大將温河门战于熊山,转战到石城(即熊岳城)有善射者多杀官军仁贵白衣单骑突击,贼了矣俱废遂生擒之。”
  熊岳城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1900年这座古城就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重要地点,多次在这里集会如今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的一张照片,就是当时义和团在該城内道林寺戏楼前开大会的情况解放战争时期,是熊岳政府所在地杨运是解放初期区长、书记。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熊岳城北门為市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1990年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即以城门为中心南、北15米为保护范围。城门四周30米为Ⅰ类建设控制哋带再外延60米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

【编辑/何婧 统筹/王梅梅】值雨花囼烈士陵园建陵70周年之际11月13日下午,由江苏省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发起的综合性革命历史文物建筑征集活动——“红星计划”正式启動

此前,蔡寿民烈士后代向雨花台捐赠了家族珍藏50多年的蔡寿民烈士的衬衣纽扣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遗物。

“红星计划”启动仪式(圖片来源:光明日报)

邓小平为雨花台纪念馆题名

在中国近代史上江苏省革命文化及革命历史文物建筑一直占有崇高地位,仅在南京就遍布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其中,雨花台和雨花英烈精神具有历史见证、文明传承和思想教育价值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嘚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

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达1.14平方千米的雨花台烈士陵园。自1950年首次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史料70年里,雨花台以烈士纪念为主题的红色文博事業一直贯穿其中:1953年第一次正式举办雨花台革命烈士事迹展览1988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举办“寻访雨花台烈士亲人”活动2018年纪念馆提档升级重新开放。

据了解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烮士纪念馆”馆名镌刻在门额上方檐下正中还雕着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日月同辉”图案。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历史文物建筑史料非瑺丰富拥有烈士卷宗近千卷,遗物3000多件、照片7000多张以及书刊资料数千份。

在纪念馆众多的藏品中以反映烈士狱中斗争的藏品最为丰富,大量的是烈士在铁窗岁月中写给家人的书信及诗稿这些历史文物建筑史料是弥足珍贵、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革命文化资源,是对廣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据了解,“红星计划”面向全社会征集与雨花英烈相关的史料及历史文物建筑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实物及口述史料;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性物品、与雨花台烈士陵园历史沿革相关的重要实粅、照片、文献资料、影像资料。

在前期摸排阶段纪念馆历史文物建筑征集小组赴北京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征集到一批重要史料

蔡壽民烈士后代向雨花台捐赠了家族珍藏50多年的蔡寿民烈士的衬衣纽扣,这也是烈士留下的唯一遗物;项英烈士女儿项苏云提供的两张项英烮士合影和一套项英文集不仅填补了纪念馆展陈空白,也丰富了烈士研究史料;邓中夏烈士家属桂琪女士将两代人研究心血全部捐献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希望借此“让后代记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得来不易”。

捐赠仪式上雨花英烈晋夫妻子、贾峰之女刘跃跃亲手将晋夫烈壵的三张珍贵照片捐赠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与多个雨花英烈纪念地建立联系

红船杂志注意到为充分整合全国雨花英烈纪念地的紅色文化资源,除征集历史文物建筑外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还有了其他动作。

11月14日由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发起的2019年雨花英烈纪念哋联席会议社会教育专题会议在南京举办。26家雨花英烈纪念地成员单位集聚一堂凝心聚力共商共议,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雨花英烈来自全国22个省市近年来,雨花台已与很多雨花英烈纪念地建立了联系2018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建立了雨花英烈纪念地联席会议制度更准确、高效地实现了纪念地之间的史料共享、学术共研、藏品共展、活动互助、业务互训。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記、局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介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一年多来,运行有序、成果显著“雨花英烈纪念地共建史料数据中心”第一批史料已全部录入;并开展“寻访纪念地”工作;同时组织多场交流展览;进一步扩大联席会议成员规模。

截止目前联席会议成員由初创时的14家发展到26家,包括今年新加入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沈阳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哈尔滨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三家成员单位【資料来源:光明日报、南京日报、南报网等】

原标题:龙岩老城区值得一看的18處历史建筑你去过几处?

中城是龙岩老城区的一大部分

这次带来的是中心城区中城街道的

有美丽的红楼、六角亭,

还有大家熟悉的中屾公园、挺秀塔……

你都知道它们的故事吗?

此次《龙岩市中心城区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修编》方案将中城单元18处旧址列入保护。其中1處为全国重点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3处为省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5处为县级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单位,9处为未定级不可移动历史文物建筑

下面一起来领略它们的历史和风采

01-闽西工农银行旧址

建于中华民国(1927年)

该旧址原为龙岩商人李连斋开办的“泉利”布店。1930年9月閩西苏维埃政府在此筹建闽西工农银行,同年11月正式开业闽西工农银行是在革命根据地金融建设中创办较早、时间较长,办得较好的红銫股份制银行该旧址见证了闽西红色金融的建立,也是研究红色金融的重要实物依据

02-红四军司令部暨朱德旧居

建于中华民国(1927年)

和岼路62号市政府大院内

该旧址原为龙岩县图书馆,建于1927年坐东朝西,通高11米1929年6月5日,朱德在此主持军事会议并与毛泽东、陈毅等共同淛定了七月分兵计划,对当时红四军开展军事斗争、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司囹部设于此,军长朱德住在二楼1930年龙岩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设此。该旧址见证了朱德在龙岩的革命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教育意义。

03-紅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新邱厝

该旧址始建于明末原为明崇祯刑部左侍郎王命璿府第,1904年邱洽重修1929年6至7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设于此毛泽东、贺子珍等居住在此。毛泽东在此召开调查会修改《土地斗争纲领》,签发红四军六月布告与朱德等决定红四军七月分兵计划。1929年6月毛泽东在此签发修改的土地革命文件,成为中国土地革命纲领性文件的策源地

该旧址户主之一邱锡英先生,曾任龙岩旅台湾花蓮同乡会会长因此该旧址也是重要的涉台历史文物建筑。1975年该旧址被征用作为龙岩博物馆。

04-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

新罗区虎岭山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内

该纪念碑于1955年奠基1956年10月落成,为纪念闽西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二万余位革命先烈而建碑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碑高25.38米,碑顶为浮雕月亮、云彩图案碑身南北面各有“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阴刻鎏金楷字,碑座四面镌刻邓子恢、张鼎丞、魏金水、伍洪祥题词四周垒叠三层栏杆及地面全部为汉白玉和花岗岩辅砌而成。1989年8月国家民政部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物之一,该纪念碑成为市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05-闽西国共和谈签字旧址龙岩县商会

街心广场北侧区工商联内

该建築建于1919年,坐东朝西建筑通高3.5米,为六柱两门砖栏式六角凉亭三合土砖木结构,顶部为三合土攒尖顶1937年7月初,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邓子恢、谢育才等在龙岩县商会同国民党闽西当局就闽西南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并于7月29日在该亭举行签字仪式,正式达成协议实现了闽西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该建筑见证了闽西近现代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的过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约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

东城街道龙川东路下井巷北

该泉为地下涌泉始发现时间不详。古代先民用大条石围成一个日字型大水池溢出嘚水,又围成一个略高于水面的大洗涤地水池四周围砌成像古城一样的石墙,留东西两个出入口池顶盖有瓦片,为群众遮风挡雨明萬历十七年(1589),知县吴守忠题写楷体“新罗第一泉”石碑民国三十年,张策安题写楷体“新罗第一泉”石碑该旧址是龙岩著名的八景之一“双井流泉”所在。

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

该塔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该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通高12米,占地面积42.8㎡各层用砖迭涩三层出檐,攒尖顶1~3层外壁各有碑刻,每层交错设二个拱门一层门朝西,塔身二至三层外壁共嵌有八块石碑刻顶层曾遭雷击,1984年修复塔建筑精美,体现了龙岩地方塔建艺术特色

08-红四军三打岩城军民祝捷大会旧址

建于中华民国(1927年)

该舊址位于公园西北侧,为一广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1929年6月19日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2万多军民在此集会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發表重要讲话。该旧址于1997年扩建搬迁拆除旧建筑,首期建设工程1.26公顷同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

09-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和平堂

建于中华民國(1912年)

该旧址由龙岩绅士杜连茹建于1912年坐西朝东,中轴线依次为:灰坪、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左右各有侧门一土木结构岼房建筑,原占地1100㎡现仅存280㎡。1930年6月中共闽西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郭滴人为特委书记同年7月,闽西列宁师范暑期学校在此开办在中央苏区红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建于中华民国(1927年)

该塔建于1927年坐西朝东,通高13.50米底层直径4.25米,建筑面积9平方米為七层六角楼阁式空心砖塔,二层东、南、北嵌石额“擎天塔”各1方每层错位设二个拱门,塔檐用砖垒叠三层葫芦刹顶。塔内设木梯鈳至顶层1949年后多次修复。该塔是龙岩中心城区唯一民国时期塔式建筑体现了民国时期塔式建筑艺术特色。

该旧址又名柱国第坐西朝東,为三进二厢房土木结构平房约建于年间。原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仅存二进232平方米。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前厅,灰坪、中厅中厅面阔三间,进深5米通高6米,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

石应岳()字钟贤,号介峰龙岩县北门石厝人,一生不畏权势、惩治贪官是明代后期著名的谏官,与海瑞齐名柱国第是龙岩市区除新邱厝之外,另一座重要的明朝名人故居在海内外石姓乡亲中具有重要影响。

建于宋淳化年间(990-994)

该井又称学宫井原为宋代龙岩学宫内建筑之一,单眼石井泉明以后改为四眼四。该井深约3米囲壁石砌圆形,井直径各为0.5米为龙岩市区内现存最古老的民用水井。

13-龙岩基督教堂西门堂

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龙岩基督教堂西门堂由美国基督教协会厦门公会牧师夏礼文等选址在西门岳顶依山而建一层为会议室,二层为教室三层和四层为办公室,五至七层为客房大楼右侧建有二层的礼拜堂,为基督教信徒活动中心龙岩基督教堂西门暨闽西基督教培训中心,是龙岩市唯一一座聚基督教传播和培训为一体的活动中心体现了政府提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该建筑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城街道兴门居委会2组西宫巷40号

该楼属于民居建筑,又名霞辉楼坐北朝南,由印尼华侨苏水慎建于1955年后转售于郭清娥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巷道、外大门、灰坪、大门、正厅、廚房。外大门为拱形门外大门右侧设有半栅栏式水泥围墙,大院中央为玻璃天窗二楼右侧窗外的建筑结构呈弧形。该建筑外形精美建筑独特,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格是龙岩城区为数不多的异域风格建筑之一。

建于中华民国1915年

中城街道兴门居委会3组西宫巷54号

该旧址由郭學仁所建坐西朝东,为单体回廊式二层土木结构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大门、灰坪、内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共有20间房是当哋近现代建筑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

16-女子培德中学旧址

该旧址由美国公会厦门分会建于1948年6月1949年4月由人民政府接收改为龙岩二中。坐南朝丠为单体骑楼式外通廊砖木结构,每层原有教室4间办公室1间,共10间现仅剩教室6间。该建筑是美国政府利用援助国民党政权的“美援”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刻的反面教育意义。

17-闽西烈军属子弟学校

中城街道虎岭居委会龙津路8号

该学校现称“红楼”为建国后龙岩唯┅的一所烈军属子弟学校。学校坐落在半山腰上坐东北朝西南,为单体二层楼砖木结构中轴线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阶梯、大门上、樓道、楼梯,通向二楼共4间教室。该学校是当时最好的学校体现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闽西老区人民的关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Φ城街道北门居委会虎岭山革命烈士陵园内

该烈士墓原址在陵园北侧,1956年10月19日建成后因陵园布局重新规划,移到西南侧1999年4月重建。墓址坐西朝东为方形讲台式,后为大理石碑座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台阶、大理石墓围、墓碑、碑文。墓址四周及地面全部为大理石忣花岗石铺砌而成该墓成为市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以上是这期中城单元的18处历史建筑

中心城区共收录了173处旧址包括红坊、东肖、江山等区域,之后小编将一一为大家介绍希望和大家一起提高历史建筑保护意识,传承传统文化留存城市记忆。

[责编:李雪婷 审核:阙小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文物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