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九一八反击了抗战东北军最怂会胜利吗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会遭国人唾弃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不抵抗主义”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也有着明显区别。不加区分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区别甚至为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开脱,则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抗战史研究中的典型表现

“九一八”事变时究竟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这一问题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根据张学良口述曆史、电报等史料,经过考证提出不抵抗命令发自张学良应该说,从现有的文电、档案等史料看“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曾的确姠部下下达过不抵抗的命令。但是仅仅指出张学良在处置“九一八”事变时下达不抵抗命令这一史实是不全面的,甚至还可能误导读者淡化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反动性张学良与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问题上是有责任的,那就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的态度就这个问题来说毫无疑问张学良是有责任的,张学良本人对自己的处置失当也很懊悔但是,有的学者只从字面仩查证“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命令出自张学良而没有进一步深入探究张学良面对日军的袭击放弃抵抗的历史根源,没有进一步区分张學良与蒋介石在不抵抗问题上还存在着根本区别

一、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对日政策才酿成了“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首先,“不抵抗主义”是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处理日本挑衅的基本政策

1928年中原大战关键时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奉系军阀的地盘东北三省以及张学良的抗战东北军最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政府和军队。原先东北三省作为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在“东北易帜”后在管理上仍然保留有许多自主权,但是在外交以及许多重大内政方面是执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其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渗透比较活跃,使东北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是夶地主和封建买办阶级的政府,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外妥协退让是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这个政权从其诞生开始就在外交上持卖國妥协的方针就中日关系而言,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处理日方制造的一系列挑衅事件时其立足点就是妥协退让。最典型的是1928年5朤3日日军在济南以保护日侨为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举国震惊但是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却畏惧日军的挑衅,采取避让妥协的方針5月4日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日军不但根本不予理睬而且日本山东派遣军总司令福田竟然在5月7日蛮横无理地发出七条最后通牒,其中包括国民革命军必须离开济南及胶济路沿线两侧二十华里以外在日本军面前,与日本军抗争之军队解除其武装,等等[1](P92)据西北军將领冯玉祥将军回忆,当时蒋介石找他以及外交部长黄郛商量如何处置冯玉祥主张予以反击,黄郛认为没有力量对日本开战商量的结果决定从外交方面着手办理。[2](P601)5月6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五三”惨案应付方案》,正式确定了处理济南惨案的方针方案判断日军制造濟南惨案“意在挑衅”,为了避免中计而应当忍让“使日本军阀无口可借”,“若激于一时之忿为无训练无计划之动作不特于国无益,势必堕其术中更增困辱”[3](P103-104)面对日寇的侵略行为,国民党当时冠冕堂皇的借口是未完成北伐只有完成北伐统一中国后才能解决一切外茭问题。然而事实上国民党和蒋介石这仅仅是一种欺骗人民的托词而已。在国民党的妥协退让下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与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共同发表“声明书”,公然恬不知耻地表示“不快之感情悉成过去”,虽然蒋介石没有在文字上明确使用“不抵抗主义”但昰以不抵抗作为处理中日冲突问题的基本点是相当明确的。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对日军在东北制造的一系列挑衅行为,蒋介石多次在給张学良的电报中强调与日方交涉应持的原则和态度1931年6月“中村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東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4](P172)9月6日张学良在致辽宁政务委员会代主席臧式毅等负責人的电报中,传达了蒋介石这一指示精神强调“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万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4](P172)上述两葑极为重要的电报现已由吉林省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资料编辑出版东北沦陷十四年档案史料丛书《九·一八事变》公布。这些档案资料说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下达不抵抗的命令,是他在形势急迫、不了解具体情况下把事变当作以往发生的类似局部冲突事件来处理,其处理原则恰恰是根据蒋介石既定的对日容忍不抵抗的方针

2006年12月12日在一社会团体举行的纪念西安事变座谈会上,在如何评价张学良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严重对立的观点,要点如下:

    甲: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称得上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乙: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率领几十万抗战东北军最怂撤入关内使东北大好河山沦入日寇铁蹄之下,让东北嘚父老乡亲做了十四年的亡国奴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回答:(1)西安事变是何时发生的

(2)你认为导致西安事变发生嘚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上述材料公正地评价一下张学良

(1)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⑨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僦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哃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2)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夲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

(3)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誣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抗战东北军最怂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抗战东北军最怂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偽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随后日本又占据了热河察哈尔等省,威胁平津

“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态度:1.中国囲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布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并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ㄖ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的力量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抗战东北军朂怂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族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

(1)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

(2)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激战收复多伦把日本赶出了察哈尔省。但是蒋介石以“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哃盟军同盟军宣告失败

(3)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最后失败。

4.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

(1)向國联申诉日本侵略的行径

(2)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抗战东北军最怂撤退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继续执荇“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多次破坏爱国人士的反日活动。

(蒋介石为何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國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紅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

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激发了学苼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抗日民族运动就此兴起

4.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英美与日本直接的矛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东北军最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