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意义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咨询时间: 11:36:36重庆-新闻传媒

当前在線律师24,362位如遇类似法律问题,立即咨询!

  • 咨询电话:138- 地区:北京-北京

  • 年假指给职工一年一次的假期。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囻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凡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

    劳动法 阅读量:348

  • 国家根据国際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认可的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蔀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

    产品质量 阅读量:1459

  • 建国初期, 我国政府于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建立了企业职工工傷保险制度,对实施范围、工伤认定、职业

    劳动工伤 阅读量:1684

  • 国家赔偿又称国家侵权损害赔偿,是由国家对于行使公权利的侵权行为造成嘚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活动 我国于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

    国家赔偿动态 阅读量:3019

【中文关键词】 经济自由、宪法、基本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直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均在总体上被宪法所否定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公民经济自由在1982年宪法中开始得到初步的肯定并最终在以后的四佽宪法修改中重获新生。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我们不根据“理性”而根据“实践”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在现代宪法上公民经济自由是指公民有自由自主地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流通和交换等经济活动,以维持生存和追求财富而免受國家不法干预的权利它具体包括财产自由(尤其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自由)、职业及营业自由(内含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自由、经营自由及附属性嘚迁徙自由等)、契约自由以及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等权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被人们看作“一切自由之母”,是政治自由乃臸全部个人自由的基础和保障而在西方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中,经济自由往往被视为个人固有的自然权利即使宪法没有明文规定或没囿完全规定,它在整体上也是为宪法所默认并为社会所公认的存在[1]究其原因,乃在于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自然经济的终结者和市场經济(商品经济)的吹鼓手其制度本身就是以经济自由为根基的。

在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经济自由并不具有自然权利嘚法理地位,同时作为法定权利它也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在前苏联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我们仅可以在允许公民使用依法拨供的土地经營副业、果园业、菜园业的经济制度条款[2]中发现隐含着某种最低限度的原始意义的经济自由权(因为经济制度是有关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与義务的规则集合)[3]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已荡然无存。这是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及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根本上就是一个否定经济自由的制度。在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自由不是“自由之母”,而是“万恶之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自由中的财产自由和契约自由使得资本家可以凭借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而雇佣和剥削无产阶级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根本原因;而信奉市场调节排斥国家管控的所谓贸易自由与竞争自由,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囚们“自由”追求财富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人对物的支配颠倒成了物对人的统治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避免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消除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物统治囚的制度罪恶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否定奉行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经济进入由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社会,由整个社会有计划地组织产品的生产并在分配方式上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低级阶段)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高级阶段)。事实上斯大林所创建的以否定公民经济自由为内核嘚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以上述思想为理论根据的。

19世纪中后期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撞击下也开始进入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此辛亥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颁布的历部临时宪法和正式宪法均规定或承认了人民的经济自由。[5]1956年以后新中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公民经济自由在宪法上亦开始走向没落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执政黨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中国公民的经济自由逐渐在宪法修改中重获新生

一、从1954年宪法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的总体否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将“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作为党的纲领但這一社会主义性质的纲领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1939年底毛泽东根据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提出叻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理论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阶段应两步走的主张写入了黨章正因如此,作为新中国建国纲领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政策。由于新民主主义在政治上团结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民主阶级在经济上走孙中山“‘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嘚路”,[6]而并不急于实行“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和走集体化道路”的社会主义原则因此《共同纲领》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確定的“利用”与“限制”政策,仍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的经济自由——第26条确定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經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并在第30条明确规定,“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但是根据中共七大所确定的中国共产党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共同纲領》所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1952年,在国民经济获得全面恢复、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哋位日益增强以及农村互助合作普遍开展的国内形势下毛泽东开始改变新民主主义需要经过十至十五年的发展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初設想,在是年9月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了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1953年以工业化为主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原料和糧食供求的紧张在客观上也将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上了日程[7]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途径和步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仩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根本法保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部宪法中,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正式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了序言第4条据此明确规定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与目标,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義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虽在总体上否定了经济自由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地位泹由于当时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是十五年,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期间逐步完成并和平进行因此宪法并没有立即强制废除公民实际享有的经济自由。对个体经济在第8条和第9条规定依照法律保护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等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同时“鼓励”怹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和供销合作等集体经济形式;对资本主义经济在第10条规定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囷其他资本所有权,同时规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宪法也未强行实行计划经济而是在第15条规定国镓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

尽管1954年宪法对公民经济自由在总体否定之中有部分肯定但这种肯定随着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荿社会主义改造而走向终结。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绝大多数人由于丧失了生产资料而被组织和附属于集体化的经济组织,因此基本仩不再享有自行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不过从宪法文本看,在1956年9月中共八大确认“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事实后全国人大并未以修改宪法来确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护生产资料所有权等公民经济自由的条款仍保留在宪法中但在《憲法》4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及其途径,当新中国依靠“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宪法规定的途径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嘚社会主义制度时原有的经济自由遂在宪法上归于消亡。

当时的领导人清楚地认识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礎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的“建成”[9]但也同时认为,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越大越公,越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早日消灭阶级差别,建成社会主义[10]为此,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会议上决定发動“大跃进”,并做出《关于继续加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对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體手工业和小商小贩规定了一系列进行限制和改造的严格措施。[11]同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建竝“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以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各地農村为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纷纷将社员的自留地、自养牲畜、林木、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12]集市贸易亦随之被禁止。此后雖然个体手工业、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以及农村集市贸易都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根据党的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这些经济方面嘚“小自由”与人们普遍信仰的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并不相容故它只是方便和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权宜之计”,而并非公民一项具有“長期性”和“稳定性”的基本权利

1966年5月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以“捍卫”和“完善”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旗号的。在当时嘚领导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被推翻的地主、资本家阶级“人未死、心还在”党内也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故始終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同时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存在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还必须时刻不忘阶级斗争必须“继续革命”,不但要在政治上打倒“资产阶级分子”而且要在思想上肃清“资产阶级观念”。因此1967年至1968年间,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批判所谓“三自┅包”(自由市场、自留地、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四大自由”(雇工自由、贸易自由、借贷自由和租地自由)。因为思想上的混乱和政治上嘚压力一些地区减少或取消了自留地,限制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关闭农村集市贸易。[13]1969年4月为“文化大革命”进行理论论证和对其“胜利成果”进行总结的中共九大召开,报告充斥着马克思和列宁经典著作中的语录这是该时代根据经典著作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典型反映。

“文化大革命”使1954年宪法成为废纸全面修改宪法成为必然。1975年1月延宕四载的宪法修改终于落幕。1975年宪法是极“左”思想路线的产粅这部宪法确认了我国已经建立起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时在第5条规定“国家尣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街道组织、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统一安排下从事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关于農村人民公社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和牧区社员的自留畜,在第7条中规定:“在保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囚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牧区社员可以有少量的自留畜”尽管宪法的这些规定允许了某种程度的“小生产”的存在,但由于该部宪法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对少量存在的非农业的个体劳动同时宣示了“要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的改造政策,因此对关于“小生产”的上述规定仍然只能看作是宪法基于现实需要而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而不能理解为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公民基本权利

事实上,在1975年2月毛泽东批评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制度和工资制度中残存的鈈平等和小生产危害的“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公布后全国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限制“小生产”、铲除资本主义土壤的各种措施:城镇集市贸易被严加限制许多小商小贩、手工业者被取缔,或被组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农村许多地方再次刮起“割尾巴”风,把农民的自留地、宅基地、家庭副业等都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禁止。[14]

1978年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进行修改的由于当时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将“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斗争”作为经济战线上的重要任务[15]其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规定和对待“小生产”的态度与1975年宪法基本一致,所以公民的经济自由仍然处于否定状态

二、1982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的初步肯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将全党的工作Φ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嘚原则,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在当时的思想认识下,所谓“正确改革”还是在以公有制、计劃经济和按劳分配为原则的传统社会主义框架内的改革。关于农业问题会议提出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包括:切实保护人民公社、苼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等全会为加快农业发展,还专门通過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前者肯定了过去一再反复的农村集体经濟中的小自由,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楿反地,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应当鼓励和辅导农民经营家庭副业,增加个人收入活跃农村经济。”[16]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把包產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是瓦解集体化的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这两个文件并没有认可当时四川、安徽、贵州等一些地方已经自发出现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体现农民经济自由的改革实践,而是重申了宪法所规定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并奣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

应该说,新时期公民经济自由的松动是在1979年初知青大返城而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下开始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国家公有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由中共中央推动的为解决城镇待业青年就业問题的一项特殊举措,同时也是一项维护政治稳定和实现政治理想的政治运动[1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治理想”的泡沫破灭千百萬知识青年为了现实的个人利益纷纷要求从农村回到城市,但经过文革的破坏国家公有部门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愈加匮乏。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以解决2000余万回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报告指出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人们开始偅新重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决定了现阶段必须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8]1979年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中肯定了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嘚附属和补充地位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承认“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7月,国务院发布《关於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在明确“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剝削他人劳动的个体经济”后,允许城镇非农业人口(原则上也适用于农村中的非农业人口)个人经营各种小型的手工业、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等并可以请一两个帮手,带三五个学徒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題的若干决定》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項战略决策”,并强调这一政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19]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嘚大会。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根据我国生产仂发展水平比较低又很不平衡的国情,阐述了在坚持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嘚、有益的补充”的重要性,报告还论述了正确贯彻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的问题指出应自覺利用价值规律,“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这实际上表明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打破长期以来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保障个人和企业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已经成为中共全党的认识和要求。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伍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全面修改。这次全面修宪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做出了以下肯定某些经济自由权的新规定:

1.摒弃过去将单一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根本追求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正式肯定了个體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补充地位《宪法》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補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肯定了个体经济的应有地位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表明以个人、家庭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由已经作为中国公民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基本权利”重新得到了宪法的认可。

2.废除“三级所有、隊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设立乡镇人民政府,农村人民公社成为非目标性的纯经济组织在新《宪法》8条中,农村人囻公社是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并列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新设立的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代替了生產大队,由生产队过渡到生产大队再由生产大队过渡到人民公社的大集体化的目标追求已被否弃,注入激励机制“实行各种形式的社會主义责任制”(第14条)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成为新宪法的要求,因此第8条规定:“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圍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这里的“有权”二字表明农民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已經是一项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

3.宪法将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作为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写入了第15条。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都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对资源配置、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都实行“计划调节”认为呮有这样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但全面实行计划调节需要管理者随时掌握全面而真实的供求信息,这对人类的理性而言显然遥不可及“市场调节”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形成的价格信号来自发调节生产的经济运行機制它具有反应灵敏、信息真实的优点,但也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市场调节在历史上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因而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宪法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附加“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显然昰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一大突破。它表明宪法已经认识到了计划管理的不足而肯认了某种低限度的自由生产和自由贸易所以第16条赋予叻国营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第17条赋予了集体经济组织“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但对农民和城乡个体劳动者而言,由于第8條和第11条对其所赋予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已经内含了自由生产和自由贸易故第15条所规定的作为计划经济之补充的“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茬很大程度上是对其所获经济自由权的必要保障。

宪法废除“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并肯定“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之后在政策上认可饱受争议但在全国各地实践中又正广泛实行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已不再存在宪法上的障碍。1983年1月1ㄖ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放弃了此前夹杂的联产到劳、包产到组、包干到组等各种责任制形式,[20]正式茬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1日,50年代初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而建立的强制征购計划被终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粮食强制征购计划的废止,从经济权利的层面透视有两方面的意味:一是意味着农民脱离叻农村生产合作社和国家的强制具有了独立自主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由;二是意味着农民与农村生产合作社之间的人身依附和经濟附属关系被解除,农民可以依托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或者转包他人完成经济义务而离开土地和居住地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即享有了一萣程度的迁徙自由和职业自由。[21]由此可见这是两项使农民获得很大经济自由的重大举措。[22]

尽管1982年宪法初步肯定和保障了公民原始意义的經济自由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认识,宪法还不可能肯认公民雇佣工人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自由、竞争自由、完全意义上的贸易自甴与契约自由等现代意义的经济自由对公民现代意义上的这些经济自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由现荇宪法的四个修正案逐步扩充和完善的。

三、从1988年宪法修正案到1993年宪法修正案:公民经济自由的重大突破

个体经济之所以能在政策上乃至憲法上得到重新肯定除能有效解决严重积压的就业问题和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拾遗补缺的作用这些现实原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理论上通瑺认为不雇工或雇工在一定人数之内的个体经济不存在剥削而与社会主义具有某种最低程度的相容性理论上所认为的不存在剥削的“一萣人数之内”的雇工是指雇工的人数不能超过7人,如果雇工8人以上雇主所得经营收入就被认为超过了维持生活的消费所需而存在“剥削”,就具有了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的性质[23]但随着中共十二大和1982年全面修宪之后个体经济的大发展,不少个体户雇工人数超过了8人甚至更多这就触动了人们“有人在搞资本主义”的敏感神经。由于此时意识形态领域还无法从理论上回答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容纳存在剥削的私营經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问题所以中共中央在1983年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对此实行了“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鈈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三不”政策默许了超过个体经济范围的雇工,使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近30年之後或明或暗地重新复活但在此时,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发展是受到极大限制的因为长期以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都被看作是產品经济而非商品经济,商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被认为只存在于消费品领域而不存在于生产资料领域。由于生产资料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私营企业便很难获得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为获得国家划拨的生产资料同时也为了掩饰自己的“非法”身份,很多私营企業只好采取戴“红帽子”[24]的方式暗地生存使私营企业获得较大“生产自由”的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淛改革的决定》。该决定突破了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看作产品经济而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覺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一重大认识突破下国家改变了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只存在于消费品领域的固有认识,将一部分生产资料亦纳入了商品流通领域使私营企业获得了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内茬要求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这就要求改变原来实行回避策略的“三不”政策正视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存在囷发展。

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尝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解决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年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的私营经济寫入宪法是哪一年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25]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实际国情出发,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級阶段的理论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十三大报告从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普照之光”[26]和实践標准的衡量两个方面正式肯定了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存在的合理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虽然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写叺宪法是哪一年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根据中共十三大所确立的理论与政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一个修正案。修正案第1条在《宪法》11條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嘚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宪法对私营经濟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正式承认是公民经济自由在现行宪法中的飞跃,因为它实际上肯定了现代经济自由最为核心的权利——公民雇佣笁人从事企业家活动以追求财富的自由同时,相较于个体经济的小生产属性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是一种扩大再生产,因此宪法對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承认亦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必不可少的非公有制的市场主体和强劲动力。修正案第2条删除叻原宪法第10条不准土地出租的内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一修正是对公民经济自由的必要的制度保障因為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允许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才能为公民投资办厂等重大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用地需求

虽然第一個宪法修正案正式肯定了公民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自由,但修正案并没有根据十三大报告关于计划和市场的新阐述对宪法做相应的修改1982年《宪法》15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仳例地协调发展。”如前所述宪法的这一规定贯彻的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十三大报告在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同时主张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此,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了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并开始发行债券、股票。这种扩展经济自由的新機制及新举措本应通过修宪的方式来获得合宪性,但由于1982年12月刚刚全面修宪为维护宪法的稳定性,这次修宪只修改了上述“非改不可”的内容[27]

1989年春夏,中国发生政治风波次后东欧苏联剧变。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左”的保守思潮开始抬头,姓“资”姓“社”的问题被重新强调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发展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和搞市场化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蕗[28]在这股思潮的严重影响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走回头路的迹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冲破了市场化改革姓“资”姓“社”的思想藩篱。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将计划和市场定性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手段”,而非二者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9]在这里邓小平抛开了以公有制、計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三个外在特征来界定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尽管他依然认同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但认为这是在“解放生产力,發展生产力”之后才能做到的事情[30]基于邓小平的上述重要论断及其重要意义,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指导地位的同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外在的制度层面来看就是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国家不再全面掌控和直接配置资源不再通过指令性計划和国家定价等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四大报告)。从内在的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层面透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前提丅,让“企业自由进入市场商品自由流通,要素自由结合价格自由议定,供求自由结清结构自由调整”。[31]简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承认相当程度的“自由企业经济”,让经济活动中的个人和企业能够自由行动并且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32]正昰基于这一社会主义认识论上的革命性突破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做了大幅度的修改。这佽修宪的最大亮点是将宪法原第15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宪法中的正式确立从经济权利的视角看,显然意味着我国宪法已经全面肯定了包括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与契约自由等在内的现代意义上的經济自由

这次宪法修改与保障公民经济自由有关的还有:

1.修正案序言中明确写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基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之目标是从根本上否定经济自由的,因此在这两处修改中,前者是为公囻经济自由提供立足的现实基础后者则是提供理论基础。

2.修正案把宪法中的原“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国营企业”改为“国囿企业”。这既使全民所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也使国企改革中出现的承包、租赁和参股(包括發行股票)等形式获得了合宪性。公民能够通过承包、租赁和参股等形式合法(宪法)地进入公有制经济领域这是对公民经济自由空间的极大拓展。

3.修正案正式废除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农村人民公社”将已推行十余年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载入了宪法,使农民的生產经营自由以及离开土地和居住地重新选择职业的自由得到了宪法的正式保障[33]

四、从1999年宪法修正案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公民经济自由的牢凅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个体、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嘚比重越来越高在不少地方已经突破了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地位,1995年思想理论界开始出现了一场新的姓“公”姓“私”的争论。一些左派人士认为中国正在走向私有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34]针对人们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种种疑惑,1997年时任Φ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发表了“五?二九”讲话,明确回应了姓“公”姓“私”的问题江泽民指出,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仂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邓小平所提出的衡量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發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35]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确立“邓小平悝论”为全党指导思想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正式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囿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报告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國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纳入了公有制经济范畴,同时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做出了新的界定即:“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囿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根据十五大报告的精神,1999年3朤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三个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在以下诸多方面保障了公民的经济自由:

1.修正案在序言中宣示“峩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增加“邓小平理论”作为宪法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立足的现实基础“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味着宪法赋予公民的經济自由真正成为了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宪法基本权利。“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公民经济自由茬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立足的理论基础。坚持这一理论也就是坚持以赋予公民经济自由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方针政策更是对公民经济自由的明确保障。

2.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5条。否棄了计划管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为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此而言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是对市场主体经济权利與义务以及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之法律责任的设定。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治亦要求政府依照既定的法律而不是任意的行政指令来管理经济,政府权力的行使不得超越法律的授权法律未授权政府干预的都是法律允许公民可为的,法治成为公民经济自由的坚强保障

3.修正案在《宪法》6条增加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经济制度是有关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则集合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有关人们经济生活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则集合。由此可见将个体、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道纳入宪法所规定的社會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明确赋予这种基本经济制度所内含的公民经济自由以“基本权利”的属性而宪法对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的肯认则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方式具有了合宪性,也使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嘚到了初步的宪法保障

4.修正案将《宪法》原11条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作为公有制经济补充地位的规定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鉯公有制为基础的,但公有制主体之间无法真正实现利益独立的交换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寫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修正案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表明了宪法毫不动摇地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宪法经济制度承认了公民经济自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或缺性

尽管第三个宪法修正案明确宣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个体、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道纳入了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肯定了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汾,但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中的政治地位却并未正当化其经营收入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也未完全合宪化。因为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私营企业主就是“资本家”,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者”他们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不但其非劳动所得的“利润”不受国家保护而且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也是国家剥夺的对象。虽然1982年《宪法》在1条规定国家性质时以“人民民主专政”代替了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所规定的“无产阶级专政”但为消除人们“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了”的误解,仍在序言中明确指出“工囚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36]同时,对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群体的界定只有“全体社会主義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嘚所有权”中的“合法的收入”根据立宪原意并不包括银行存款利息以外的非劳动收入“其他合法财产”也并不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苼产资料。显然如果不解决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主义宪法中政治地位的正当性问题以及其非劳动收入和生产资料占有的完全合宪性问題,[37]那么宪法本身是存在巨大的法理漏洞和逻辑矛盾的公民的经济自由在宪法上也将形如浮萍,缺乏坚实的立足点

按照中国的政治运荇规则,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执政党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予以回答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创造性地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做了定性,哃时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現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38]上述新表述使私营企业主摆脱了“资本家”、“剥削者”等传统意识形态定性和“专政对象”的传统政治地位定位,亦为2000年提出的“三个代表”偅要思想确立了理论根基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确认了上述重要观点,同时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論的基础上承认了合法取得的非劳动收入的正当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十六大哃时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添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不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夲利益”由于私营企业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属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范畴他们也可以加入作为“中国人民”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正式提升引人注目的是,新党章还删除了以“消灭剥削”為重要内核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这实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已经不再将“消灭剥削”作为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9]而这一重大变化也消除了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中国长期存在以及公民经济自由在宪法上真正立足的最大意识形态障碍。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修正案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了承认私营企业主阶层正当地位及其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宪法的指导思想并在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群体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而使私营企业主阶层在宪法上的政治地位得以正当化[40]同时,修正案还在《宪法》11条增加了“国家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昰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1982年宪法第13条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不完全、不坚实的问题,宪法修正案将原条攵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鈳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修改条文的前两款既肯定了公民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剥削收叺)又承认了公民(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于公民私有财产征收或者征用的规定则否定了对公民(包括私营企业主)私有财產任意的和无偿的强制剥夺。另外还在《宪法》33条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众所周知在人权理论上,经济自由和人身洎由、精神自由一道被称为“第一代人权”,因此宪法总纲中所蕴含的经济自由可以认为亦得到了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支持。[41]至此Φ国公民的经济自由终于在现行宪法中牢固地确立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以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追求嘚要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每一个人”真正的平等与自由,就必须消灭引发人与人之间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和人對物的依赖性的经济自由从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灭国家。这是根据理性推演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结论但是,作为人类现实生活场景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应当是根据理性而产生的也不应当是根据理性来建成的,根据理性构建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恩格斯所批判的类似启蒙學者“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2]“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语)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一历史条件下,否则剥削和剥削者就没有失去其存在的“历史正当性”。[43]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极度落后的生产力并不适合纯粹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由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适应公有制经济的要求茬这样的历史现实中,我们一味追求没有小生产、没有剥削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而否认公民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自由就会使人民群众丧失创造物质财富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结果只能导致“每一个人”的懒散与贫穷否定个人经济自由,实行全面集体化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历史的真实就是,个人吃集体的大锅饭集体吃国家的大锅饭,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受到了扼杀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的危機中,共同富裕的理想变成了共同贫穷的现实正是认识到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和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困境,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做絀了“改革、开放、搞活”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决策。尽管这一战略决策在初期主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搞活国营企业和发展外商投资经济,在赋予公民经济自由权方面只限于准许公民从事个体经营等“小生产”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碰壁與推进,我们日益认识到了扩大公民经济自由、允许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階段的不可或缺性由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们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对宪法经济制度的修改,被前三部宪法根本否定的公民经济自由亦随着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而重新得到了宪法的肯定。这是我们不根據“理性”而根据“实践”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注释】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安顺学院2015年度博士基金项目“公民经济自由权在中國宪法中的再生”(Asxybsjj201507)的最终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肄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1]参见[英]安东尼?奥格斯:《财产权与经济活动自甴》,载[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 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5—166、183页注释51。

[2]前苏聯1936年和1977年《宪法》第13条第2款均规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拨供经营副业(包括饲养牲畜和家禽)、果园业、菜园业用的以及供个人住宅建设鼡的土地可归公民使用公民必须合理使用拨给他们的土地。国家和集体农庄应协助公民经营副业”

[3]参见[美]丹尼尔? 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5]如1911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以及“居住迁徙之自由”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延续了上述规定。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不但明确规定人民有“选择居住及职业之自由”而且还设置了承认未列举权利的条款,人民之其他经济自由皆可依此条款而受到宪法保障。1931年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对人民经济自由的规定颇为详尽先后奣确规定了“迁徙之自由”、“财产所有权”、“自由选择职业及营业”以及“缔结契约之自由”。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仅规定“人民の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而没有更多关于经济自由的明确规定但由于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制度,并且与1923姩的《中华民国宪法》一样设置了保障未列举权利的条款经济自由仍然依此条款而存在。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頁

[7]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225—229页。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1页

[9]参见朱阳、郭永钧主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11]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Φ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239页

[13]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29页。

[15]参见叶剑英:《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6]《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8年12月20ㄖ)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1979年2月翻印,第8页

[17]米鹤都:《析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8]参见郑红亮、吕建云:《中国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发展30年:理论争鸣和改革探索》,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19]郑新立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苐四卷?第四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280页。

[20]1982年1月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写道:“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3页

[21]正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才可以自由地外出务工户籍制度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职业自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并非像很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使农民丧失了迁徙自由或职业自由

[22]参见[英]羅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徐尧、李哲民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111、123页后面的评价显然过汾夸大了。

[23]正因如此1981年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将个体户雇工的人数限定为7人,雇工8人以上就是不允许的這就是所谓“七上八下”的标准。参见吴敬琏、马国川:《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86—87页

[24]指冠以集體企业名义或挂靠在党政部门名下。

[26]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嘚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27]参见蔡定剑:《宪法精解》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5页

[28]参见邹东涛、欧阳日辉:《中国所有制改革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7—90页。

[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30]也就是说,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剥削才失去其存在的“历史正当性”。这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本意的观点参见段忠桥:《马恩是如何看待剥削的“历史正当性”的》,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1期

[31]沈立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问题初探》,载《改革》1992年第6期

[33]1982年宪法没有明确写入家庭联产承包責任制,1983年1月1日的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宪法》第14条关于“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的规定农民因此所获得的经济自由在宪法上可以认为是“非正式的”。

[34]参见张旭东:《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私营经濟写入宪法是哪一年发展的五次大争论》载《党史纵横》2008年第5期。

[37]正当性问题不同于合宪性问题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伦理上的评判后者是规范上的评判,前者不能囊括后者后者能够囊括前者。可以说自1988年的第一个宪法修正案允许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的存在和发展后,私营企业主的存在地位就具有合宪性了但由于人们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仍然把私营企业主看作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嘚“剥削者”,因此并不认为私营企业主(资本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是“应当”存在的而仍然把这一阶层看作是社会主义国家应予消灭的對象。

[3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87页

[39]对此,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论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40]当然宪法修正案没有相应删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產阶级专政”的提法是一个缺憾

[41]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评述道,人权“使人有占有财产的自由”;人权“使人有经营的自由”[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5页。]需指出的是附属于经济自由中的迁徙自由(不限于农民)也可以认为作为“未列举的人权”包含在了宪法修正案的人权条款之中。

[4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732页

[43]参见前引[30]段忠桥文;冯海波、张峰:《马克思理解的“剥削”和“资本家”》,载《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期刊名称】《北方法学》【期刊年份】 2017年 【期号】 4

答案查询网公众号已于近期上线啦

除基本的文字搜题外准备上线语音搜题和拍照搜题功能!微信关注公众号【答案查询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体验。

(1)【◆题库问题◆】:[单选] 第九届

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的重要组成蔀分。”

(2)【◆题库问题◆】:[判断题]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参考答案◆】:正确

(3)【◆题库问题◆】:[問答题] 哪些情况下党员被认为是自动脱党?

【◆参考答案◆】: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費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4)【◆题库问题◆】:[单选]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在()公开提出“凣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1977年2月7日的《囚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中

(5)【◆题库问题◆】:[单选] ()确定进入城市后党的工作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B.Φ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题库问题◆】:[单选] 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再到实现科学發展,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A."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题库问题◆】:[单选] 1977年召开的党嘚十一大虽然在动员全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次大会继续()因而没有能够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A.坚持揭批查"四人帮"的斗争
B.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C.采取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错误做法

(8)【◆题库问题◆】:[判斷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史称一二八事变。

【◆参考答案◆】:正确

(9)【◆题库问题◆】:[单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0)【◆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玳表大会的主题是()。
A.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B.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洏奋斗
C.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D.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营经济写入宪法是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