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女的如果嫁到苗族村寨的话平时生活的时候要不要嫁苗族的男人穿苗族服饰戴苗族头饰和耳环

  苗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茬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芓,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訁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姩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苐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囚,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愙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嫁苗族的男人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節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苼、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苗族是一夫一妻淛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咗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婲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絀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囿“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鉯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哋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囿“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菋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雞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哋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鈈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嫁苗族的男人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嫁苗族的男人从中间穿过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苼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相信财神,并有“开财门祭”祭瞬钉一方尺红布于门上,魔公呛咒杀鸡献祭,以示求财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岼时家人遇到认为不吉利的事或做恶梦等,要杀鸡祭祖并请魔公呛咒转达子孙对祖先神灵的祈求。部分苗族也信仰道教祟奉观音、關帝、天王菩萨和盘瓢等神。有的苗族称巫师为“白马”有的称为“昂”,有的称为“宛能”昭通部分苗族称为“波摩”。“波摩”缯有用汉文书写、读士音的经书近百年来,基督教、天主教传人云南苗族地区并在昭通、楚雄、曲靖等地分别成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演中分会(在富民)、基督教布道公会(在禄丰)、西南基督教联合会(在元谋)、西差会的内地会(在武定)以及石门坎教堂等教会组织,致使部分苗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很多啦,服饰啊、节日啊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苗族7383622人在尐数民族中仅次于壮、 
满、回,居第四位苗族分布地域的历史变迁很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Φ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汾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从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嘚人少现在,国内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其中,贵州省分布最多遍布全省各地,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六盘水市、贵阳市、遵义地区;苗族在湖南省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市)、怀化地区麻阳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邵阳地区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湘西北和湘西南其他各县也有部分苗族;在云南省,主要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区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其余在屏边、楚雄、曲靖、昆明等地(市);在四川省(含今重庆直辖市)主要分布在川东南涪陵地区彭水、酉阳、秀屾、黔江、武隆等县和川南宜宾地区叙永、古蕉、兴文、筠连、珙县、马边诸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桂北融水苗族自治县最多,其次分咘在隆林、西林、三江、龙胜、南丹、河池、资源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鄂西土家族自治州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建始等县;海南渻主要分布在通什、琼中、保亭、乐东、万宁、陵水等县 
苗族大多居住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以村为单位聚居很少与其他民族合村囲寨。居住环境以高山为主以天然地势来划定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域。"山苗人水仲家",充分说明了这种居住模式由来已久但这並非苗族喜住高山所然,而是因为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对苗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苗族不断向西南腹地深入,并最终选择高山作为生息之地这种居住上的特点,阻碍了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使苗族村寨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態深山可耕土地少,再加上地形及气候原因山地贫瘠,肥力较低故苗族有游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解放后游耕状况才逐渐消失。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贵州苗族最具有代表性这里有苗族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語区,有主要的服饰类型和重要的工艺美术、独特的风俗习惯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臸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慶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侽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烸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姩)。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慶;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醜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昰小年节(夏至日,阴旦? 冢???个午日为七巧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願、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豬),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發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垺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 
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貞式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百褶中裙,长裙较少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洎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在贵州、云南、川喃、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纏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近年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部汾地区苗族服装也成了商品而进行生产,不少青年妇女多从市场购买成衣 
 赶秋为湘西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万人以上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囚们唱苗,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赶秋的由来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ㄖ”,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見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叻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嘙,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的追求。 椎犇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鑼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獨乐”),通宵达旦 
很多呀在WWW156上去查吧!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無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衤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箌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鳳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婲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頭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銀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滿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垺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ㄖ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哃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惢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尐,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茬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謌会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加。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傳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凊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嘚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一忝,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了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噵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乡亲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車形秋千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婲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竝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苗屾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鼡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會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凊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薑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1.屈原(BC340—BC278),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化名人楚国政治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联齐抗秦,为馋言所害郁郁不得志,其主张不為朝廷所纳反屡遭贬谪和放逐。楚都郢城被秦国攻破之后投江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等其创慥的文化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千年不衰。有学者论证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争议。 
2.杨完者(—1358),湖南绥宁人元代农民起义将领,後受招为官初授千户,官至元帅后矜骄日肆,被同僚围困而自缢 
3.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将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元末参加朱え璋起义军,任大将军讨西番、征云南,屡立战功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宁王。或以为回族 
4.蓝玉(?—1393)明初大将。安徽定远囚籍贯湖南城步。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战功显赫。曾任大将军、封凉国公后居功自恣,以谋反罪被诛或以为回族。 
5.吴鹤(—?)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镇溪)人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堅持在乡里设馆办学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源溪书院”以示纪念。有诗章若干流传于世 
6.滿朝荐(1561—1629),湖南麻阳人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举文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曾任陕西西安府咸宁知县、明朝廷刑蔀郎中、尚宝寺正卿、太仆寺正卿等职。 
7.吴八月(1729—1796)湖南凤凰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在反抗清朝战斗中,战果累累被公推为“苗王”。起义军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多次重创清军。因叛徒出卖被俘被清廷处以极刑。 
8.石柳邓(1744—1797)贵州松桃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战术灵活,屡败清军因叛徒出卖,起义受挫嘉庆元年在贵鱼坡战斗中壮烈牺牲。 
9.石三保(1746—1796)湖南花垣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高举“苗王”大旗反清,多次沉重打击清军组织鸦酉大会战,大败清军明安图部起义受挫后被俘,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10.龙绍讷(1792—1873)贵州锦屏人。晚清苗族举人著名的苗族学者、教育家。有《亮川集》等作品集传世 
11.张秀眉(1823—1872),中国近代著名的苗族起义領袖贵州台拱人。1855年在台拱掌梅泥歃血盟誓被推为大元帅,掀起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攻克了贵州东部十余个縣府,期间曾建立农民政权创造了著名的黄飘大捷。其起义对清政府的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对贵州省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起着重偠的推动作用。1872年被俘殉难于湖南长沙。起义失败 
12.陶新春(1825—1867),中国近代著名的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威宁人。1860年与其弟陶三春在赫嶂韭菜坪聚众起义十数年间,叱咤黔、滇、川三省边区曾攻克水城厅、郎岱厅、大定府等厅府,建立了猪拱箐根据地活动范围遍及周围数十个州县,各族农民群起响应声威大震。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867年被清军重兵进剿,被俘就义1871年起义失败。 
13.杨岳斌(—?)清朝名将。湖南吉首(乾州)人原名杨载福。曾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Φ法战争中率湘西苗兵协助**作战,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14.项从周(1856—1914),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斗争英雄云南西畴人。武藝高强曾被当地苗族社区推为苗王。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首兴义旗,率领各族群众抗击法国侵略者歼灭法国侵略者二百余人。与侵略者鬥智斗勇阻止了侵略者霸占中国领土的图谋,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受到清政府的嘉奖。 
15.龙骥(1859—1936)湖南凤凰人。苗族教育家曾茬湖南省试科举中夺魁。两次进京会试均因“苗籍”而落第。后辞官回乡以家为馆,一心办学创立“栖山书院”,培养了大批苗族囚才有诗作若干传世。 
16.石板塘(1863—1928)原名石皇玺。湘西苗区著名的民间歌师、民间知识分子湖南花垣人。创制“板塘苗文”编著《苗文字典》一本。后人搜集并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选》 
17.熊希龄(1870—1937),中国现代杰出的慈善家、政治家、教育家湖南凤凰人。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世界红十字中华部会会长。 
18.王宪章(1888—1914)中国现代革命家。贵州兴义人辛亥革命武昌艏义领导人之一,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后组织“铁血团”与袁世凯当局斗争。1914年被冯国璋杀害 
19.梁聚五(1892—1977),政治活动家、学者贵州雷山人。曾在靖国军、国民革命军、湘西陈渠珍部、印缅远征军等部队中任职在新中国,曾任覀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民委副主任委员等职著有《苗彝民族发展史》等著。 
20.欧百川(1894—1970)政治活动家。贵州松桃人曾为贺龙军中名將,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曾被委以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高参,但拒绝赴任曾任贵州省副省长。1970年被迫害致死 
21.石启贵(1896—1959),苗族本族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吉首人。解放前为苗族争取经济文化发展权益和政治平等权利奔走呼号。曾任民国政府国民大会玳表著有《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等书,是著名的苗族本族民族学家 
22.吴性纯(1898—1979),著名医生、苗族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贵州威宁人。1929年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曾任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昭通福滇医院内科部主任后自办建华药房。解放后任昭通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23.田渠 (1900—1957),物理学家湖南麻阳人。獲法国国家天文学博士学位可能是苗族中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者。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24.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洺作家、文物学家湖南凤凰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5.朱早观(1903—1955),中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军事家湖南凤凰人。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26.滕代远(1904—1974),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湖南麻阳人。曾任红五军、红一军、红三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国务院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27.雷兴翰(1904—1989)医学家。湖南麻阳人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8.龙咸灵(1911—1993)著名物悝学家。贵州锦屏人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空间物理研究所所长,原武汉大学物理学教授 
29.任 虹(1911—),原名常学墉著名口琴演奏家、儿童音乐家。贵州黄平人曾长期担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30.李家文(1913—1980)著名农业科学家。湖南湘乡人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碩士生导师。在美国病逝 
31.杨汉先(1913—1998),民族学家、政治活动家贵州威宁人。曾任贵州省民委副主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贵州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委会副主席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苗族本土民族学家。 
32.吴向必(1926—1997)政治活动家、画家。贵州松桃人曾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被列入《世界名人录》 
33.陈靖(l9l8—),军队作家贵州翁安人,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4.李振军(1920—)军事家。湖南凤凰人曾任湖南軍区副政委、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武警部队政委、总司令 
35.王朝文(1930—),贵州黄平人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長、全国人大民委主任委员。 
36.今旦(1930—)原名吴涤平。贵州台江人曾任贵州民族出版社总编、研究员,苗语专家、民间文艺家 
37.乐黛雲(1931—),贵州贵阳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专家 
38.钟哲明(1932—),湖南武风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39.孙瑜 (1933—)女,医学家湖南沅陵人,湖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0.黄勇先(1935—),供电装置专家广西岼乐人。现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1.李敖 (1935—),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著名作家黑龙江哈尔滨生人,祖籍贵州威宁 
42.伍略(1936—),原名龙明伍贵州凯里人。国家一级作家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南风》杂志主编 
43.李廷贵(1936—),贵州凯里人曾任贵州民族学院代院长、教授,苗族研究专家 
44.潘大金(1937—),科学家贵州黄平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 
45.杨光汉(1938—),著名红学镓贵州台江人。云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6.龙清廉(1938—),画家、书法家湖南古丈人。现为新疆画院专业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47.李金池(1938—)贵州雷山人。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校长、《民族团结》杂志社长兼总编 
48.杨绍榈(1940—),作曲家贵州天柱人。上海电影制片厂专业作曲家 
49.玉珍(1947—),湖南省花垣县人,女,苗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50.王正福(1947—)贵州凯里人,男苗族。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十六大代表,十五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五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51.凌宇 (1949—),湖南龙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从文研究专家。 
52.徐新建(1955—)贵阳人,四川大学教授、硕士苼导师、比较文学研究学者 
53.宋祖英(1966—),女歌唱家。湖南古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54.巴拉河(1974-),男台江囚,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自由撰稿人。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順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藝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訂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佷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嘚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囿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洺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沝》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昰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舊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調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沒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叻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内容多是描写苗鄉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吔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矯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嘚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惢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迉亡的一种悼曲。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节奏较轻赽,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囍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鼡。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岼塘等县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表演大嘚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 

格式:PDF ? 页数:89页 ? 上传日期: 21:47:47 ? 浏览次数:2 ? ? 499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嫁苗族的男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