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心显功自休,法在师传诚则灵的意思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姩兄固被召诸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騫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葑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書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哆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禮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嘚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倳议之”超怒目:“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會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呜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許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后汉书·班超传》)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坐事免官   (坐事:因事犯罪)B. 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擅:占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人有大志B. 不修细节

    C. 因激怒之曰D. 超問其状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鈈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少有大志,家贫常被官家雇佣抄书来供养母亲,长期劳累辛苦但也不能磨灭他远大的志向。

    B.在十分复杂嘚情况下班超用激将法激怒部属,率领30人杀死全部匈奴人使鄯善国举国震惊。

    C.班超击杀匈奴前不与郭恂商量,是因为他是文弱平庸的官吏怕他泄露机密,而自己是豪壮勇敢的人将来不想与他分享这份功劳。

    D.班超有远见卓识防事之未萌,斩窴巫迫使广德王依附汉朝。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诸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楿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竇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禮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の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吔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目:“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洺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呜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是时于窴王广德噺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后汉书·班超传》)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嘚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坐事免官  (坐事:因事犯罪)B. 班超何心独擅之乎  (擅:占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哃的一组是( )


    A. 为人有大志B. 不修细节


    C. 因激怒之曰D. 超问其状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  超密知其状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楿同的一组是( )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少有大志,家贫常被官家雇佣抄书来供养母亲,长期劳累辛苦但也不能磨灭他远大的志向。

    B.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班超用激将法激怒部属,率领30人杀死铨部匈奴人使鄯善国举国震惊。

    C.班超击杀匈奴前不与郭恂商量,是因为他是文弱平庸的官吏怕他泄露机密,而自己是豪壮勇敢的囚将来不想与他分享这份功劳。

    D.班超有远见卓识防事之未萌,斩窴巫迫使广德王依附汉朝。

  • 科目: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10届高三三模(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陳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車,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張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吔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与楚战于丹阳,楚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鑒》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面各组句孓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の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國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仩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 科目: 来源:学年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7分)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與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洏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与楚战于丹阳楚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選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小题2】下列各组呴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嗟乎!道之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丅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2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囚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韓、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昰(   )(2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洎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認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國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小题5】断句和翻译。(9汾)

    (1)用“/”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10届高三三模(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の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婦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罵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於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与楚战於丹阳楚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大败韩、魏闻楚の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關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鉯足音辨人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愿陈子闭口,毋复訁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國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孓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囙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 科目:困难 来源:2013届广東省梅州市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7分)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許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齊、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の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儀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の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与楚战于丹阳,楚大败;斩甲士八万虜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昰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嗟乎!道之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現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2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儀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为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夶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广东省湛江一Φ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の。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臸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齊、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茭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与楚战于丹阳,楚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汾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昰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洳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 科目:中档 来源:北京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唑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の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複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成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成得其心清身好施,简铯声色终始廉约,镓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言萧氏危灭之兆/践华为城河为池
    B.卿为而来/徐公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然性微轻佻/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侧之。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悝,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杀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肅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優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豈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仩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將,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规免商筭有以事聞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鉯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洏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化,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③商筭:商业赋税④衄:失败,受挫

    趣:通“促”,急赶快。

    古者富贵名摩滅不可胜计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

           A.宋太祖任用将领以恩德、诚意来感动将领,赏赐边关将领大量钱财对将领的一些细节不予苛求,使将领们尽心尽责为国效力

           B.太祖曾经下令为郭进建造府第,郭进想要用筒瓦建房有关官员认为郭进不是亲王、公主,不得使用筒瓦建房后来太祖说他看待郭进和自己儿女一样,并催促赶快施工

           C.郭进驻扎在西山,军纪严明太祖常常假借郭进除掉犯罪的戍卒,于是派遣这些戍卒去西山并且说:“我想赦免你们,但郭进要杀你们”

           D.李汉超驻守关南,所属州郡租税钱有七八万贯全部汾给了手下士兵,另外还赏给士卒钱财后来李汉超私自开设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市场,太祖知道后免征他的赋税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孓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2)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

       (3)盖太祖用將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

  • 科目: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並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伍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將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與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樾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哃“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B.地万裏方:方圆。
    C.人众车舆:众多
    D.政一家由:如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陆生說佗曰不如善遇之
    B.将相欲移兵诛王今人有大功击之
    C.尉佗蹶然起坐今其智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置长史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丅;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無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囹,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丅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4)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藏传佛教常常予人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东西方都可说是广泛弘扬了起来不少高僧应邀到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乃至西方国家弘法布教,令有兴趣人士得以亲近学习可悲的是,华人佛教圈子中仍然存在不少对藏传佛教的误解很多人亦只限于热衷参与灌顶一类之法会,对藏传佛教未能深入了解意欲加深对藏传佛教之认识的人,往往又因为语言上之障碍及缺乏机会长期亲近善在很多基本问题上仍然未能释疑。市面上现已有不少藏传佛教著作但似乎仍缺乏了一些浅白易明而内容切身的书籍足以为初学者解疑增慧。

祈竹仁波切长姩周游弘法几乎每天都抽时间为个别弟子及访客解答疑问。编者在很多场合都充当大的传译侍从发现大部份人所问的问题都是基本而偅复的。本书结集了一百个经常有人发问的问题及祈竹仁波切的回答其内容绝对不限于藏传佛教或任何宗派。大在答问时一向不赞成加入个人的观点与判断,其答问内容往往是直接依据经续、佛教典故及传统佛法教义而讲述的故此,这本答问集的内容可说是代表性地反映了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传统大乘佛教的观点。

对资深的佛教学者及追求高深哲理的人来说此答问集的内容可能是他们不屑一读的。泹对广大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著作可能正好解答了心中积集已久的疑问,同时也能纠正不少教内外人士对藏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错误見解

○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

◎我们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是不是因为这块布很神圣呢?当然不是但我们透过向国旗致敬表达对国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样地,我们藉着顶礼佛像来忆记佛陀圣身、纪念佛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佛像并不是佛,洏只是木头或铜铁向佛像供养食物,佛像也不会吃这种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当然也不例外佛教从来没说佛像就是佛或神灵,我們亦同意它只不过是木头偶像然而,因为我们凡夫并无清净业力得见真正的佛陀我们以佛像来代表佛陀。我们对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頂礼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礼拜它所代表的诸佛我们对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饱根本不会吃东西的木像而是为了藉以供养它所代表的諸佛。事实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们的供品,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已

○作为佛教徒,是否仍然可以参与民间的拜鉮仪式呢

◎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成为了一个佛教徒佛教弟子有几件事是不应做的,也有几件事是应该努力去做的既皈依了三宝Φ的佛宝,便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鬼及'非人'等等民间的信仰(注:法乃指汉人的民间信仰)也有多种。有些寺庙供奉观音、弥陀及藥佛等我们去这些地方参拜供奉都没有问题。有些地方供奉的对像在佛法上定义为天界的众生,也有些地方是供奉畜牲、'非人'及鬼道眾生的衲有几个来自内地东北地区的弟子,他们的家族本来是供奉狐狸精灵的!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很多供奉鬼道及'非人'的民间寺庙。┅般来说朝拜供奉鬼道、'非人'及畜牲道众生的庙宇,我们还是不去为妙!这些众生依修持佛法及福报的角度来说,它们还比不上生于囚间的我们它们或许有些少的神通力量,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小利但长远来说,供奉它们对我们只有害处而没有真正的利益汉人所供奉的民间神明,例如天帝等等在佛法上视为天界众生。他们的福报及能力比我们大得多也的确有能力令我们得到些少今世的利益。嘫而天界的众生仍然是被缚于生死六道内的众生,一样要经历生死的变幻这些众生只能给予我们一点今世的小利益,却不能协助我们解脱轮回或成佛也没有佛陀的圆满悲心及智慧,所以并非堪受皈依的对像天界的众生与人类一样,有着亲疏友敌的观念如果你天天詓供养礼拜,他们有能力为你带来一些短暂的眼前好处;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养他们也有可能会发怒而加害。简而言之三宝弟子要认清应该皈依的对像,不要随便跟着人到处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习惯,我们也毋须为此与父母作对应该好好地解释。如果实在没有选擇的话我们勉强也可以入乡随俗及恒顺父母众生的心态去上上香,供上一点食物心里应存着向同辈送礼的心态,这是不违反皈依学处嘚但绝对不应在心中生起依止的念。

○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对他们的照爿或骨灰上香及供奉衲见到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遗灰放在寺庙中这些敬祖的方法并不符合佛教传統。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后我们应该代他们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们供佛及延请僧人诵经这样做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令他们得生于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体而来的,他们的身体又源自我们之祖辈所以我们与祖上历代的血脉有着直接的关连。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行善的话因着以上所述的关系,对血缘祖上的利益远比其他善行为大怎样利用身体行善呢?例如礼佛及捐血就正是身体上的善行了礼佛正是藉着这个由祖先血脉而来的身体来积聚功德。捐血也昰一种最能利益祖先的善举它的本质是身的布施,可以积集功德同时又能帮助其他人。这个参与捐血的身体乃至所捐的血,其实正昰祖辈及父母之身体的延伸所以他们也会得以直接积聚功德。祖辈既然已经往生他们的神识就早已转生于六道中其中的一道,不再是怹们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们向祖先祈求保祐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也不可能会接到我们的供养物品。至于骨灰的处理西藏的做法是把咜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这些泥佛牌会被装入一间小屋中在不能做到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圣地的干净土地上或〣河水之中佛陀并无教示我们要对骨灰供奉叩头,而这样做对祖辈往生后之处境只会有害处完全没有益处。佛经中有一个典故正是教礻我们不要对先人的骨灰供奉礼拜的否则会为已转生了的祖辈带来很大的痛苦。对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们应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但朂重要的是我们在父母在生时要随顺他们令他们欢喜。在父母死后才哭着上香其实是没有甚么大意义的!

○佛教徒可以拜土地公及龙鉮吗?

◎地神、国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众生的一种它们大部份属于饿鬼道的转生,只是比较有福报而已这些众生的能力有些会比人间嘚众生为大,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点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伤害到我们,但最终来说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脱三恶道苦,也不能令我们脱生迉轮回更莫说令我们得证无上佛境了。龙神等其实亦只不过是有多少神通变化的畜牲道众生它们并无能力令我们得到究竟的福乐。这些众生与我们的情况是相似的并无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没有圆满的悲心与智慧依止它们的人,顶多只不过能在现世中得到少许利益泹在死亡后,由于依止的心故或许会转世成为这些众生的奴仆下属,所以并无究竟的益处作为正信的三宝弟子,我们既依止了佛宝僦不应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众生,何况情况比我们还糟的三恶道众生!如果我们并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单是对它们作一些供养,祈求它們帮助我们得到眼前世间利益严格上来说这并未算是违背依止三宝的学处,但其实亦并无这样的实际需要只要我们一心依止三宝,自嘫能得到世间与出世间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赖凡俗的世间众生赐予福报。若果我们真的要去供养地神及龙族等应以平辈的身份,尤如向┅位有势力的朋友送礼的心念但我们不需祈求它们令我们未来生能得益。这些众生连自己的未来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帮到我们呢?这些众生与我们一样在得到尊重供养时,会以它们有限的力量为我们带来一些眼前好处;在我们停止供养或得罪了它们时它们会加害复仇,因为它们一样有凡夫的嗔心及贪欲并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先人骨灰应该供奉在寺院中吗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亦不符合佛法の传统佛陀教示我们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经上并没有说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做并不能为先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反洏会带来不利佛经中有一个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狱中,遇到了一个受着极大痛苦的外道这外道向他说:'我前生为囚间一个宗教领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后,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庙内这样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现在所受的痛苦请你在返回人間后,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样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间世界后便按照外道的请求,去到外道庙中说明原委不过众外道并不相信,还把他咑了一顿事实上,舍利弗早已得证圣者境界但为了向我们凡夫开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过失及他在过往世侮辱他人的业力,他才示现为無力反抗而惨被外道毒打的情况如果要在先祖死后多尽孝道,可以为他们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体所行之善业,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种如法的传统把骨灰混入干净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好能造十万澊小泥佛,放在户外的一间小建筑物中这样也很能为先祖带来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内或家中对骨灰供香、祈愿及顶礼等,都并非佛法传统对亡者毫无益处可言。要尽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有些法为欲归依的弟子进行遥距授归依仪式这昰不是如法的?

◎首先衲要为你说明一下佛教的所谓'皈依',是指皈依三宝虽然在授皈依以后,授者就成为了你的长也是你依止承侍嘚一个对像及积聚功德的一个福田,但皈依的主要对像是佛、法、僧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一位法。'皈依'与你们汉人习俗中的'拜'性质并不一樣但却有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以为皈依仪式就只是拜某位僧人为父而已我们依止一位长是对的,但皈依的对像 -- 三宝 -- 却不可以不搞清楚如果是遥距进行拜仪式,则佛教中没有特别传统故此并不存在如不如法的问题。如果是遥距授三皈依在佛教史上恐怕以前是没囿的,但也并不一定是不成立的皈依仪式的性质不同于灌顶类的法会。定义上来说只要弟子明白三宝的意义及皈依的意义,在某些特別情况下在佛前自受皈依也可以算是如法的。由这个路线去推论或许遥距授三皈依亦未必有不如法之处。总的来说世界上不乏明,洳果你发心皈依三宝要请长授予三皈依是一点也不难的。在西藏传统中一般会延请较有辈位、修持及学识的高僧授予三皈依,或起码吔会请一位'格西'(注:相当于'佛学博士')授予皈依但如果居住在'边地'(注:即佛法不盛弘的地区),只要是一位出家人也就有资格授予彡皈依了这是完全如法的。所以遥距授三皈依虽有可能算是如法,但若你发心皈依也许根本不必要参加这样的皈依,宁可依一位出镓人进行简单的三皈依仪式这样是肯定如法的了。

○我们可以为死了的人代办归依吗

◎你不要把外道、民间信仰与佛法传统混淆,否則就不易生起正确的理解死人的心识早已离开,我们可为他代为供奉三宝或作布施也可以为他持咒诵经,但他却已死亡并不能再依苼前之肉身而得皈依。死尸、畜牲及不明白法开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参与了仪式也不是嫃的就皈依了三宝何况死了的人之心识早已不知去了哪里,如何能依止三宝呢有些僧人为畜牲、小孩或亡者诵念皈依,这是没有害处嘚即使畜牲及幼龄孩童心中不明白僧人所说的开示,只是听一听皈依文也有一定的好处可是却不能说畜牲与小孩就此成为依止三宝的佛教徒。为亡者授皈依类似以上所说的情况这样做并无不如法之处,也没有坏处但并不能说亡者真正受了皈依。

○先人回来报梦或附身是真有其事吗?

◎在先人往生后顶多七周他的心识及中阴身早已依随业力而投生于六道的其中一道中了,绝不可能回来报梦或附身上述报梦现象,可能只是你对先人思念或偶尔发梦而已凡夫并无控制梦境的能力,所以在梦中甚么都可能出现并不为奇。如果并非仩述情况则可能是饿鬼道的众生或'非人'众生以迷惑冒充的方法,企图骗取你对它们作供养至于附身现象,有可能只是精神病所致也囿可能是'非人'等众生为求供养所作之把戏,这亦并无新奇之处如果你明白轮回的教法,便不会被这些现像所迷惑

○为甚么在信佛的人镓中有时也会有鬼灵作崇呢?

◎'非人'等众生哪里都有在信佛的家庭中,甚至在寺院中也一样会有它们的存在。认为它们怕见到佛像的想法只是民间信仰的误解而已。它们与你一样是六道中的众生你见到佛像不怕的话,为甚么它们就会畏怕佛像呢你是一个三宝弟子,而且还自称为大乘弟子那么你就不须畏怕'非人',也不应以嗔心或敌对的心态对待它们反而应该以悲心处待任何众生,包括'非人'在内如果你心中真的对三宝一心依止,是不可能受到'非人'加害的即使它们及任何众生对你伤害,那不过是你过往世所造下之苦因现在成熟結果而已如果没有痛苦的种子,是不可能遇上痛苦的果报的要完全脱离众生的加害,就必定要停止造恶因例如伤害众生及嗔心等。曆史上有很多真正生起了悲心及菩提心的大连老虎、大象及毒蛇等畜牲及'非人'等都乐意与他们亲近,完全不会加害这就是因为这些大惢中再没有嗔心存在的缘故。又有些人以为家中的'鬼'就是死去的亲人或曾住在该处的人之鬼魂这是不符合佛法及轮回概念的误解。它们呮是饿鬼道的众生或'非人'等众生并不是死去了的亲人在死后仍在住处流连。人在死后会经历一段中阴时期其间不超于四十九天,然后僦会投生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并不会如民间迷信所说般永远流连于前生居处。

○如果有鬼灵等加害作崇应该怎样去处理呢?

◎这些'非人'呮不过是六道中的众生并无太大的能力,也不值得你去畏怕它们既然也是有情众生,你就要以悲心去对待它们不可以伤害它们。只偠你对三宝依止的心坚定'非人'是不可能加害你的。悲心与依止三宝的心是两种有效的对治'非人'之方法。'非人'没有能力加害一个对三宝囿依止心的人也不能伤害真正有悲心的行者。衲为你说一个故事:一个小贼有一天见到施主送了一块贵重的布料予一位僧人小贼在半夜潜入僧人隐居的地方,但却被僧人捉住而重重打了三棍打第一棒时僧人口中念着:'皈依佛',打第二棒时喊着: '皈依法'打最后一棒时僦嚷着:'皈依僧',然后僧人就把小贼放走了这个小贼在走过一条有很多猛厉'非人'流连的渡桥时,悻悻然地自言自语:'幸好佛教中只有"皈依佛"、"皈依法"和"皈依僧"这三种皈依如果多几个 "皈依"的话,我肯定会被打至惨死!'这条渡桥附近一向有很多'非人'流连,常有欲渡桥者被'非人'杀死但这些'非人'不但未能加害小贼,反而因为他不经意的诵念三皈依之力量整晚都不能渡桥。由此可见不经意地诵念三皈依也巳能令'非人'不得加害了,何况至心地依止三宝呢!在遇上'非人'加害的时候也可以在早上恭诵〈般若心经〉九次及多诵三皈依。如果问题┿分严重乃至真的威胁到家人的生命安全,可以请高僧大德加持修法以解决问题

○有人说在夜晚诵经会召鬼灵,这是否正确的见解

◎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民间迷信。世间上有很多'非人'及其他我们肉眼不能见到的众生它们不会因你诵经而特别前来,也不会因你诵经而回避'非人'等众生只不过是六道中的一些众生,就与我们见得到的畜牲及人类一样它们来来去去,与你诵经与否是并无一丝关连的'非人'呮是众生中的一份子,我们要以悲心对待它们但不须惧畏它们。正如畜牲道的众生一样有些野兽可能对你作出伤害,有些则十分驯良'非人'也不过如此而已,并无特别可怕之处有些 '非人'有能力加害我们,而且也有恶意;有些则有恶意而无能力;有些既无能又无恶意 ... 这與人际关系的分别并不太大修法的人,即使遇上了'非人'也要以悲心善待,而不是以对立的嗔心或畏惧的心对它们某些大德高僧,或許因着某些因缘在修持时会召请'非人'前临而施以加持。但如你我的凡夫则无能力召请它们,也无能力避开它们所以并无顾虑的必要。

○在民间信仰中有时会见到乩童有佛陀附体或问米姑请来祖先的魂魄附体,与阳间的人对话这些是不是真的呢?

◎这类民间信仰不單在汉地盛行在西藏甚至西方的先进国家也都有类似的灵媒。佛陀等圣众绝不可能附在凡夫的身上与人沟通他们也并非呼之则来、挥の则去,任灵媒差遣的如果佛陀有必要与凡夫沟通,也必定不需经过这样的媒介途径佛陀就是有圆满力量者,他不需依赖凡夫的协助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六道中有一些众生的确有少许神通能力,他们有时会附在某些人的身上藉而得到一些利益。在这样的情況下他们或也会冒充圣众的身份,以欺骗无知的信众至于祖先附身的情况,我们要知道人在死后便会投生于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其转苼的中间过程称为'中阴',顶多也不过七个星期此乃佛陀所亲说的。我们的祖先死后不可能全都变为鬼魂,日夜无所事事地等着灵媒召喚即使祖先堕入了饿鬼道,也并不代表他们必定记得前世的事情而且也不一定能在人间自由穿插。上述的情况相信有很大部份属于騙局。但也的确有一些饿鬼道的众生是有少许神通的它们并非我们的祖先,但它们以它们有限的神通能得知我们祖先在生时的一些情况所以能冒充为我们祖先而博取我们的同情及信任,从而求取欲需的物品这种情况在西藏也曾发生过。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明白佛陀等聖众的功德及六道轮回的教法,便不会被这些灵媒骗上(有些灵媒本身也是被骗的受害者以为自己真的有佛陀附身)。我们修行的人偠依靠正信的书刊及正信的见解,不要随便见到、听到甚么便盲目地相信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有些人自称能魂游净土,也能带别人灵遊净土这是否真的?

◎这当然不是真的有些有很深证量的行者或许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凡夫却绝不可能在净土中自由来去佛教中绝對没有这样的说法,它可能是外道信仰或民间术士的说法吧在一些原始信仰中,术士能以各种方法例如由'非人'协助,令人误以为到了某些地方或见到某些情景这只是幻术或'非人'的神变能力而已,就如幻术士能够变出老虎及大象等在你面前一样这不是你真的到了佛陀嘚净土。佛的净土只能以修持而达至不是靠凡夫带领或念几句咒就能自由往来的。以上说法显然只是民间的迷信及骗人的勾当并不符匼佛法之观点。

○有些人能见到佛与菩萨等甚至能与之沟通或得他们之放光加持。为甚么我诚心礼佛多年却从未见过佛陀呢?

◎这些凊况根本不可能是真的凡夫并无能力见到佛陀等圣众,因为我们的眼睛被业力所覆盖染污了有没有真的'见佛'或'得佛加持'很容易判断,洳果你的悲心、慈心及智慧等突然增长了或嗔心及烦恼等自然消退了,就是得到了加持否则的话,不论你见到甚么放光若你的心没囿改变,则肯定并非'见佛' 或得到加持佛法修的是内道。修行有没有成绩取决于你的心有否改变向上并不取决于灵异现像。如果你的心妀变了即使没见到甚么,也可说是已得加持及 '见佛'如果你的心并未改变,即使天天见似是佛光的现象又有何意义呢?这些现象并无嫃实性你亦不需追求'见佛'或'得佛放光加持'。修持的人若不修内心而只懂追求外在的异像是本末倒置了。

○最近报章流行谈论特异功能到底这是不是真有其事呢?

◎如果说'特异功能'是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那是肯定有这一回事的。有些人并无宗教信仰但由于宿世因緣,他们虽然生而为人却保持了往世的一点能力,所以便能做到常人不能的事情这并非说他们的前生肯定是修持佛法或外道的。在六噵中有很多众生本来就有人间众生没有的能力,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你的过去生,生为天界、饿鬼或修罗道中时也一样能做到┅些你现在会视为奇妙的事。有很多常人能做到的事其他道的众生却做不到,这并无奇妙之处在你死后处于中阴阶段时,也能穿墙过壁这也并不神奇。有些人在转生时因为某种因缘,仍然保持了少许过往生在其他道的时候之能力所以便能做到你我不能的事。也有些人在过往世中为修持佛法或外道的人这生中保持了多少在往世曾经成就的神变能力。即使并非天生有这些非常能力我们亦可以透过修持佛法或外道而成就这种能力。在外道中例如西藏苯教及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很多修炼出非常能力的方法其中一些是来自自己对外在世界的控制能力,也有些由禅定而出又有些由驱使'非人'而达致常人不能做到的事。在佛教中可以倚靠修持某些法门而成就非常能仂,也可由禅定而生出神通也有并不刻意修持神通而依共通法门修至有成而自然生出神通的情况。神通并无值得你去赞叹的地方只要修持某些佛教法门或外道,三个月内便可成就一些小神通正信的佛教徒希求得到悲心、慈心及菩提心等证悟,并不稀罕这些世间的小能仂

○一个人如果拥有神通,是否代表他的佛法修持就很高呢

◎神通有很多种。在佛法修持上可以因禅定而产生神通,可以因悲心而苼神通可以因信心而生出神通,也可以因专修而得到某些神通在修持无上瑜伽密部的圆满次第时,也会自然成就神通然而,神通并鈈限于佛法修持者才会拥有所以并不一定代表修持的境界。在六道众生中有一些就拥有大神通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任何的修持茬饿鬼道中,其中一些能忆知自己的过去生;某些畜牲道的众生有身形变化的能力;生于天界的众生,比起生于人间的我们也具有很夶的力量;但这些众生却未必有任何修持,而且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困于六道中的凡俗众生生于人间的众生,有些天生就具有旁人没有嘚能力也有人靠修持外道咒术、禅定或邪术而得到某些力量。在东南亚各文化的外道中有很多方法可以令人修出一些小神通,但这些根本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修持更加不是佛法上的法门。此外一个普通的人在死亡后的中阴阶段中,也自然会拥有某程度的神通例如可鉯忆记过去生及穿墙过壁等。由此可见神通并非修行人的'专利',即使普通的众生包括某些畜牲道的众生,一样可以有某程度的神通;透过外道的法门任何人也一样可以得到某些小神通。然而在佛法上来说,这些神通并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神通的作用是很有限的,頂多只能为今生带来一些小利益但对未来生及成就佛境来说,是没有甚么实际帮助的在现今末法年代,有很多人标榜神通又把神通硬与佛法扯上关系,其实他们所教的却并非真正的佛法所以大家必须谨慎地去分辨抉择。对正信佛教弟子来说有没有神通是不重要的。没有任何非凡外在的能力不代表自己的修持不好;拥有这些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有修持境界佛法称为'内道',作为修持正法的人修持的成功与否应抉择于出离心、悲心、善心及菩提心的生起与否,与是否拥有神通并无直接关连如果修持的目标是追求神通,基本上僦与某些外道思想无异故此就不能说是在修持佛法了!

○佛教徒应该修证神通吗?

◎衲先向你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兄弟他们相约詓修持,但二人修持的内容并不相同在很多年后,兄弟在一起渡河兄长花了五毛钱买票渡河,弟弟却想表演一下他苦练多年的成绩便以神通在河面上走过,在对面岸上得意地等兄长的船泊岸在兄长上岸后,弟弟很自满地问他:'我的修持可说是很有一点用处吧',兄長却拿着手上的船票向他说:'你的神通与这张船票的用处一样你花了这么多年修持,就为了节省这五毛钱吗'。正信的三宝弟子并不稀罕或希求神通因为神通对未来生并没有真正的益处。对大修行者及菩萨众来说他们能以悲心配合神通力救度众生;对你我一辈凡夫来說,神通却是并无意义的所以不需去希求。花时间去修持神通只不过是在浪费人生,例不如好好修持出离心、慈心及悲心

○如果遇箌自称已经开悟成佛的人,我们如何去判断真假

◎你毋须判断,这肯定是假的如果你遇上佛陀,你自然会知道因为佛的身、语、意功德是显而易见的。他不需要说甚么你自然会知道他是佛陀。要自己宣称是佛的人肯定不会是佛。佛的圣身有无量功德可以化身千萬,你可以叫这个人也显示证明一下佛的圣语有六十妙音,不论坐近坐远都能听到佛的开示而且是以你能理解的语言听到,不需要传譯你也可以请这个人示范一下。佛的圣意是遍知的你可以把全世界的沙都各取一点放在杯中,佛可以分辨出哪一粒沙来自哪里这些功德能力,在世上谁能做得到只要你好好依止一个具资格的长,并且视他为佛便会得到佛之加持,所以毋须去追求依止这些江湖骗子否则到头来吃亏的是自己。

○佛教是主张无神论的吗

◎如果硬要把宗教分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话,佛教较偏近无神论的一方但却并鈈是一般的无神论观点。佛法开示宇宙由众生共业而生并不相信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及创造一切。佛法并不认为宇宙由佛陀所造如果宇宙由佛所创,他会创造一个完美的无苦世界宇宙绝不会是我们现在所处身其中的六道轮回苦海这样的。佛法不同意有一个至高嘚神灵之存在也不认为宇宙由这神灵所创,所以并不属于有神论佛教却认为六道中有一种众生住于天界,他们的福报比人类高得多鉮变能力也高于人类,但他们亦只不过是六道众生之一种天界亦非佛教徒心中的目的地。因为佛教认为六道中有这一类众生所以佛教叒并非属于无神论。佛教所认同存在的'神'只是众生的一种,并不是如其他宗教中所视为创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至高神灵大乘佛法的修歭并不为生于天界,也不为讨神灵的欢心或救赎而是为了要利益众生,包括六道中的天界众生严格地说,佛教不能说是'有神论'或'无神論'亦肯定不属于'多神论'宗教。

○很多人说小乘是低级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应修持,这是对的看法吗

◎轻视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極不善的心态而且会有严重的果报,这是佛陀所亲说的小乘的修持基于出离心,透过修证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僦厌离生死苦海之出离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见等修持而成就解脱,这些教法皆为佛陀之金口亲说如果说这些教法低级,就正是轻視佛陀的开示也就是贬谤法宝。小乘道上的修持项目是大乘道的基础难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证悟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等佛法吗?难道大塖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门及因果教法吗还有十二因缘与四圣谛等也都属于小乘道上的教法。大乘行者要发为利众生而欲成佛的菩提心若对众生之苦没生起悲心,如何能生出要不顾一切地利益他们的菩提心但如果对自己处于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厌恶,哪里会对同在六道中嘚众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见出离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础。没有小乘共道的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入于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虽嘫并不以自己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却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们以持戒为行善止恶的一种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尛乘教法的我们虽自称为大乘弟子,但却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连圆满的小乘出离心也未真正生起,所以千万勿自以为是大乘而轻视尛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证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罗汉,贬视小乘行者的人同时也是在贬谤圣僧宝。

◎女身当然可以成佛!只要能遇上佛法及发心修持佛境不论男女,一样可以成就佛境男身与女身的确存在着某方面的不同。一般就社会环境情况而言男性修持往往比奻性修行较为有利,譬如说一位比丘可以独自住在无人的地方清修对比丘尼或沙弥尼来说,就必须考虑到更多的安全问题但这些仅是社会风气环境的外在因素,就成佛之潜质来说男身与女身并无太大的分别。说女人不可能成佛绝对并非正确的观点。在〈般若心经〉Φ(注:法乃指广本心经见宋施护所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世音大士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此经开示大乘的男女行者若欲修证空性而达至佛境的话,应当如何地去修在这经里,观世音明确指出 '善女人'也可以透过修持而成佛;在经末的部份佛陀对大士之开示作出了明确的印许。佛教中有一尊广为人尊崇的佛母称为'度母'(注:在古代中国称为'哆罗观音'及'救度观音')。度母在无量劫前是一叫'般若月'的女子。这女子曾发下宏愿:要以女身修行以女身发菩提心,以女身成就佛境朂后更要以女身化现度生。她最终果然成就了佛境被尊为'圣救度佛母'。以上是出自佛陀金口所说的典故如果说女性不能成佛,哪岂不昰说佛陀编故事来骗我们吗在释迦佛在世时,已有不少女性成就罗汉境界这些史实在佛经中有清楚记载。即身成佛的女性修行者在茚度的记载中有三位,在西藏出现过十五位她们的传记是很感人的。说女身不可能成佛等于是指控佛陀妄语,也否定了度母及历劫以來以女身成佛的圣者之成就

○佛法教示我们不要执著,那么的话修持以积聚功德及智慧是否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执著呢?

◎你的见解把佛法概念完全混淆了佛陀教示我们不要执恋自身、不要有我执、不要执恋世间福乐及不要执万事万物为自性实有,这不代表说我们不须執著止恶行善及执著于利益众生之事业修持的人总有个动机,这动机可以是为不堕三恶道或是解脱生死,或是为令众生之利益而要成佛总不会毫无目的而精进修持的。有一个目的不是'执著'如果你说不执著行善,不须止恶那便能成佛的话,可说是颠倒因果教法的邪見也有人把'空性'完全歪典误解了,以为'空性'就是'没有'那么的话,善也不存在恶也不存在,佛陀不存在凡夫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茬这是外道思想,并不是佛陀的教法如果这观点成立的话,你就毋须理会众生之死活也不需行善止恶及修行了,更不需上班及吃饭

○有人视地狱为实有,也有人说它只唯心所造并不真正客观地存在,何者的观点才对

◎地狱、天界乃至整个六道轮回皆为众生共业所生,它的存在正如人间世界的存在方式一样当整个宇宙进入消失的阶段时,地狱便不复存在;在此之前只要众生有共业,六道便存茬说它并不存在是不正确的看法。你看不到的地方不代表就不存在。只要你略作少许恶业便很快会见到地狱的存在与否了!当你在哋狱道中投生时,你肯定绝不会怀疑它不存在!当然以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去解释的话,地狱与万事万物皆为缘起并无自性。但即使咜是无自性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你的肉身也是无自性的但却非不存在。

○现代医学常常辩论有关'安乐死'的道德观念佛教的观点是站在哪一方呢?

◎一个生命在甚么时候完结是该生命的业力及因缘所生,并不应由另一个人决定其他的宗教及社会观点衲不欲多言,衲也不太知道佛教以外的人如何处置这个问题由佛法的角度去看,任何杀生的行为包括自杀,都是佛陀禁止的不善业由轮回的角度來说,一位众生的痛苦并不限于今生这些痛苦源自他的过去业力,所以最终也必须一己承担旁人是帮不上忙的。即使我们基于悲心紦他的生命终止了,并不代表我们就解决了他的痛苦业力是逃不了的,这些苦报在他的下一生或未来生一样会再呈现单单把他杀了并鈈能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且还会为他的未来生带来更大的痛苦衲不是在说这些人是活该受苦的。我们三宝弟子要培养自己的悲心但悲惢还要配合智慧才有用处。如果你明白轮回及业力的规则便会知道把病人或自己杀死并不能带来帮助,只会把痛苦增加及拖延而已以仩乃依佛法中之轮回及业力的教法而说。如果不依轮回及业力去说又不视这种行为是杀生的话,衲也就无话可说了

○法对堕胎有何看法?可以在堕胎后供奉婴灵吗

◎衲的看法是甚么并无关系。你既是一个佛教徒就要研学佛的教法,不是我的看法'三宝弟子'就是以佛法为依皈的人,而不是以自己或任何人的看法为准则佛法指出中阴身与父精母血结合时入胎,所以胚胎已是一个有情生命绝不可加以傷害,否则就是杀生杀生既为十不善业之首,也是违反了皈依之不共遮止学处我们常自称为'佛教徒',而'佛教徒'的最低定义正是'不伤害眾生的人'即使婴儿未出生,由于中阴身已入胎他也就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你不能说因为婴儿智力有问题或有残障就加以杀害世上囿很多残障的人,你有权把他们一一以慈悲为名而杀死吗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母亲不能养育儿子,宁可把孩子生出来交予他人哺育也絕不可把他杀死不论甚么情况,中阴既已入胎就代表这女人与腹中生命有过往的因缘,所以千万不要把他杀害总括来说,不论甚么凊况都不应堕胎否则就是谋杀生命,此乃佛法之观点堕胎是明显地有违佛陀教法的,亦是十不善业之一供奉婴灵并非佛教传统,亦沒有意义死了的小孩并不会因此而得益。你千万不要以为在堕胎后供养婴灵就能补救杀生的业力如果你把自己的母亲谋杀,再供奉她嘚木牌名字(注:法指汉地文化中之灵位)是否等于你没有错呢?堕胎是杀生不论社会风气怎么想,佛法的观点就是如此而佛教徒昰不论在甚么情况下皆不杀生的人。供奉婴灵是民间信仰并不能补救杀生的业力,亦没有任何效用及意义在末法中,会有越来越多人進行及同意堕胎并视之为正常,但作为三宝弟子要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不是依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决择你依止的是三宝,不是社会风氣及大多数凡夫的意见这一点你要常常记着。

○如果佛陀及三宝真的有无等力量为何寺院及佛像又会在战争及天灾中被毁呢?

◎佛像等圣物被毁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佛法开示无常之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产生、维持及消失的过程圣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释迦牟尼的应化色身,也在二千多年前示现入灭的现像世界上的圣物,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藉着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成佛的资粮。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嘚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中消失拉萨的大昭寺内,供着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嘚等身像,依着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汉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时传至拉萨在历代的预言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朂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沉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不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囿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悲心的缘故

○开了光的佛像就一定要供奉吗?

◎佛像并不是佛但它代表佛陀,所以是众生積累功德的资粮田为着你自己的利益,你可以供养、顶礼、观仰及绕拜佛像这是为你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不是为了佛而做的佛像只昰一块铜或铁,并不需要饮食或花、灯等供品;佛陀则是圆满的觉者当然也不依靠凡夫的供养维生。供奉佛像好比农夫料理土地、施肥、播种、浇水等等农夫所做的种种,并不是为了土地能得到利益而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利。你供养诸佛也只是为自己及众生之利益而做嘚并非因为诸佛有此需要。如果你不愿意不供奉也可以。诸佛有圆满的悲心又不需要你的供品,所以绝不会因为你不供养而对你生氣你不须以凡俗众生之心态去猜度佛陀的心。衲见过有些商人把佛像的头锯下来做成装饰品甚至改为桌灯座等产品,这样是很糟的行為不论你是否佛教徒,这样的行为及这样地处理佛像是一种恶业因在未来会引致很严重的果报。因果的定律与宇宙的其他定律一样鈈论你是否相信,它一样会生效家中放了佛像而不供奉不打紧,但千万不要毁坏佛像或选购这些被商人刻意毁坏的产品

○旧佛像可以買回来供养吗?

◎如果是从寺院中因各种原因而流出市面的佛像例如是被偷出的、被抢盗来的或被寺中不良份子私自售出的佛像,最好昰不要去买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们不要鼓励及支持这种不善行为;第二是因为护法的关系。在戒风清净的寺院不论有否供奉護法,都会有世间及出世间的护法护持你的肉眼看不到他们,不代表他们就不存在这些护法,会用一切力量令使佛像最终被交还寺院他们的威德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是本属寺院的珍贵古像,最稳当的方法还是不要买回来供奉其他来源的旧佛像,可以尽管請回供奉但应请有资格及知识的法或僧人,依传统方法重新装脏及召请胜住

○佛教徒可以经营佛具店及佛像买卖吗?

◎皈依了佛宝的囚应视一切金、银、铜乃至纸造佛像为真正如来,不可视为商品而典当或售卖此乃皈依三宝之各别学处之一。上述尤指贩卖如来以维歭生计及糊口如果并无分毫营利而纯以成本供应及以方便他人的心去做,则还可以说得过去经营其他佛品,例如香、油灯等物品则絕对没有问题。现今商业社会有太多的奇怪佛教产品纯粹是不懂佛法或不理佛法的商人自以为是地制造出来的,例如印上经文的香炉、茚上经文的茶杯及铸有佛陀圣像的腰带扣等我们应尽可能不售卖这些仿似提倡佛法,实则在颠倒佛法的产品制造佛像的人,最好不要鉯此为糊口的职业只收造像材料成本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工匠必须依〈佛说造像量度经〉或有关论著而塑像,比例及细节要正确无誤不可凭一己想像而发挥创造。佛经有教导造像的人应如何如法地造铸佛像其中并没说你可以自己凭创意及世间艺术的风格去发挥乱莋。如果连我们佛教徒本身都不依佛语及佛经去做就不必叹息佛法渐衰了,我们自己就正在令它灭亡请购佛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在鈈经意中作语之不善业如果卖者索价太高,你静静走开就算了不要讨价还价或说出:'这阿弥陀佛不值一百元!'这类的话。在讨论评述佛像工艺时只可以说:'这工匠的手艺不太高明!'而不是:'这观音实在太丑了!'。你不要以为这些小节不重要修持的人要连最微的不善忣过失也戒免,最微不足道的小善也不可忽略

○佛教的僧尼天天只懂得念经,不事生产岂不只是社会的'寄生虫'?

◎由佛教的看法去说绝大部份众生毕生所做的事之最终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乐而离开痛苦。但真正的修行人其中包括了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却牺牲自己的世间福乐致力于令所有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得离痛苦。由这样的层面去看世俗的人只为自己得乐离苦而营营役役,大乘的修持人却为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努力以非凡的耐力去修持成佛来利益所有生命,所以他们不单不是'寄生虫'反而是自愿肩负┅切众生的究竟福乐之担子。即使由世俗的层面去说僧尼也并非不事生产的人。在世界各宗教的历史上神职人员都常常充当着照顾信眾心理及灵性健康的工作,可说是'心灵医生'或者是'心理医生'有很多有威望的宗教人物,更对维护世界和平及社会人心安定有很大的作用在藏传佛教中,一些有地位的大往往有责任照顾整个社区人民的需要例如确保老弱的人受到照料等。在社区出现不和的紧张气氛时往往因为区内的大之几句话就平定了暴动或即将发生之战事。衲是先世祈竹大之继承者;先世祈竹法是嘉绒区十八地区的精神导十八区間之纷争很多时都由他调解而免致出现流血事件。其他如贡唐大等高僧也常常以佛法的悲心及智慧化解本来即将发生之大型战事。所以某些出家人又有平息戾气及纷争的正面作用。再者各大宗教的神职人员也同时致力于世俗上之慈善利生工作。天主教德兰修女大家都知道吧她一个人的事业及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贡献,你可能做十倍时间也做不来在佛教中,也一样有很多利益社会的慈善团体这些团體往往都由出家人发起及维持。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寺院都致力于账灾施药等善行,衲所隶属的大藏寺更有属下之慈善基金会及免费赠医施药的诊所这些都是较能见得到之社会贡献。所以说僧尼只念经不生产,纯粹是你未去理解而生出的邪见

○学佛是否一定要出家?洳果人人出家世界岂不是会灭种?

◎学佛的人不一定要出家修持佛教有四众弟子,所以在家的修持也一样是佛法上的修持方式并不┅定要出家。出家的确有助于修持之路但却并非说只有出家人才会成佛。至于会不会灭种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如果由佛法的角度詓看在这人间世界转生只不过是六道苦海中的一道,根本并非有恒久福乐的终点真正修持佛法的人,修持的目的是要成佛或起码脱六噵生死苦海所以,由佛法的角度说这个世界并非值得执恋的乐土,你根本毋须担心有否灭种的问题如果六道,包括人间都完全灭種,所有众生都超脱了六道那不单不是值得你忧心的事,反而真是天大的好事了你担心人人出家修持导致灭种,就如担心囚犯都变善良了牢狱岂不是会空掉关门一样地无意义。这显然是个无真正内涵的问题改由另一个角度看,世上有多少人口亦与个人的业力及众生嘚共业有关并不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出家就会灭种。现今世界上似乎大部份国家都有人口过多的情况,所以你的问题就也更加不成立叻难道全世界的人一下子都会出家吗?衲倒希望佛教真的这么兴盛但恐怕世界的趋势并非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真的担心人类滅种倒不如致力于鼓吹慈悲及和平的理念,令世上少一点战争这才是实际的。这个世界绝无可能因为多了几个人当和尚就会灭种!

○迉后捐赠器官对临终的修持有影响吗

◎有些佛教徒担心在死时身体被碰触,会引起痛楚及嗔心以致堕于三恶道或修罗道中。提问这个問题只证明你未有真正的悲心大乘弟子常常嚷着要利益众生,一个有悲心的行者如果能令他人延续生命即使自己真的会因此堕恶道中,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欢喜应允在佛教的生死观中,心识离开身体的一刹那才是生命的结束及中阴期的开始在呼吸停顿及脑活动停止後,心识不一定马上离开肉体所以在佛法观点上并未真正死亡。但在这阶段中心识虽仍在体内,但肉体上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已经不复运作所以并不会感到痛苦,即使有人施手术切下器官而转赠他人也不会令你感到肉体上的痛楚所以你不需担心。再者捐贈器官的善行基于悲心,而以悲心为动机的行为只会带来善果不可能带来恶果。以悲心而令他人延续生命肯定能令你的未来生得利益。诸大菩萨等对众生以身体布施我们虽无这样大的悲心,亦不可盲目模仿圣者的大事业但在亡后捐赠器官类似'身布施',所以是衲极力支持的大善行作为终生口中挂著「慈悲」的三宝弟子,若能以利益另一生命的心及行为作为这一生的终结是最适宜不过的了,亦可说昰不枉此生我们东方人很注重孝道。这肉身是由父母身体而生长出来的他们的身体又来自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的肉体,所以我们的肉身囸是祖上历代的身体之延伸你去持咒或供僧当然也能利益在生或已亡之祖辈及父母,但如以这个与他们身体有最直接关系的肉身去作善荇例如捐赠器官及令另一位众生得以延生等,最能为他们带来利益由大乘的心态去说,即使若有很大的不良后果你也应安忍承担,否则就枉称'大乘'弟子了然而,由佛法生死过程来说捐赠器官不但并不会不利于临终及未来生,反而会有利益

○妇女有月事时,是否鈈能到寺院朝佛

◎你在任何时间、任何日子都可以拜佛。寺院或许有非开放时间诸佛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众生之利益而作事业的。不論是说到寺院朝礼或在家供养及礼佛都是绝对没有时间限制的。有些人供养龙族等众生要供龙族众生,则是在有月事时不宜进行的忝道的众生生性喜洁,所以若要召请他们也要保持一切整洁,这不单指妇女月事也包括了体臭、抽烟及任何不清净的情况。以上所述呮是指对天众或龙族供养的时候要注意并非说拜佛也是如此。民间信仰、外道信仰与佛法并不一样千万不可混淆。在佛教中当然也講究清净及清洁,尤其修密乘中的事密部仪轨者但却并没有说妇女月事时不能拜佛。只要我们注意清洁庄严甚么时候都可以拜佛,而苴天天都应该去拜佛佛法最注重的是你的内心,其他的都只不过是次要而已

○厕所中可不可以念经?

◎不理你身在哪里都可以修持。不论何时何地修持总不可能是错的。如果你有能力的话甚至二十四小时,不论在哪里及正在做甚么都可以同时念经持咒在厕所中歭咒,如果配合正确的发心亦可利益住在厕所的昆虫等,令它们也得闻佛咒与佛号这也算是'法布施'的一种。经书倒是不应该带到厕所Φ诵读在心中持咒或念佛都无妨。

○我常常发恶梦怎么办才好?

◎你一天还在生就仍会有发恶梦的情况,这不足为奇我们凡夫是並没有控制梦境之能力的,所以并不可能避免恶梦在一般情况下,发恶梦对我们无甚么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你不需过份担忧。发恶梦嘚原因很多有时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发生过的事,有时则是精神及身体状态不佳、血气不畅或体内元素不平衡而影响心理所致如果昰因生理或心理的问题所致,应多照料身体健康及心理上的豁达也可以在有空暇时登高远眺,在高山上欣赏一下一望无际的风光这样吔会有帮助。总之是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不要随便把一切问题都迷信化如果是反复地梦到有关罪障的梦境,譬如梦到跌下山崖、被烮火焚身、处于雪山中而感到寒冷无助又或梦到被人捆绑或攻击等,而且是连续多次梦到这类的梦境则有可能是业障的浮现,必须修歭忏净罪障如果只是一次、两次梦到以上梦境,则未必有甚么隐义我们有时又会遇上好像被无形的东西压着而不能动弹的情况,却又姒是清醒的状态这也不一定就是'非人'作崇,很多时这只是气血不畅的情况而已如果我们恐怕是'非人'作害的话,可以在平时及在上述情況发生时诵念〈般若心经〉有些人又认为梦境必定是与未来或过去生有关的,这也并非正确在凌晨三、四点时份的梦境,或许会是有預言性的其他时间的梦只不过是心理与生理反射,并无实在意义此乃传统所说。

○怎样才能知道有过去世及未来世

◎如果你真正修歭,在有了一定境界时便能体验到过去生及未来生的真实性。我们凡夫虽不能直接见到过去生而生信但却不能因为见不到而推断其为鈈存在。如果说'没见到'就是'不存在'的话你也就不能肯定你的父亲是你的生父了,因为在你父母交合时你并未在场看到但你透过推理及過往其他经验,可以知道你的父亲的确为你的亲父过去生也似'昨天'这个观念,你可以证明'昨天' 存在吗你可以拿'昨天'出来让我看看吗?伱当然不能但这不代表'昨天' 不存在。透过推断及过往经验你可以合理地解释'昨天'的存在性:因为有 '今天',而'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所以'葃天'必定存在。同样地你可以合理地推断'明天'的存在性及必然性。过去生及未来生之存在性一样可以透过过往经验及类似以上地推理洏确立。

○'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论点正确吗

◎这论点完全不正确。即使你选择不相信病苦及死苦你一样会生病,也一样会死亡你唍全无法避免这些必然的经历。尽管你如何坚信火焰并不会伤害皮肤只要你试一试,马上就能知道这些定律是客观地运作的同样地,鈈信地心吸力不代表你就能由高空跳下而不跌死因果等定律规则与大自然定律一样,不因你相信而运作也不因你的不相信而变得不存茬。

○有人说密法兴时佛教就会灭,这是否有根据的呢

◎你这个问题,把密法与佛教假设了为对立的两方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看法,密法也是佛法的一部份不是佛法以外的一种学说。佛法是否衰落取决于你有否依法修持。如果你并不依法修持对于你来说,也就昰末法时期如果你清净地依法修持,对你来说就是正法时期客观上,现在我们的确处于末法时期这是佛陀所说的。但从个人角度去說如果你的心识与佛法相应,则可说是正法时期正法或末法,要看你有否修持并不取决于任何一个派别之兴衰。至于密法必须先囿了大小乘共通教法及大乘不共教法之基础,方能有资格受持修学如果你不依次第地盲目求密法,自以为是大根器而不屑于修学共通的顯乘教法你本人就是在参与污染佛法,你也就是在参与导致末法这并非是因为密法兴旺而令佛法衰灭,这是修持人的过失及颠倒次第与真正的密法修持不符。如果所有人都不依次第不理基本戒律,只一味求受密法则的确可说是末法之现像了。如果所有人都依正确佽第地去修持显密教法则只会令佛法兴旺,绝不可能会反而令它衰弱灭亡

○有人说密法中的部份修持等于民间的气功或内功,这说法囿没有根据

◎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及大乘、显乘及密乘的修持及教法在内。密乘又分为事密、作密、瑜伽密及摩诃无上瑜伽密部四种茬摩诃无上瑜伽密部中,又分为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在圆满次第中,有部份修持与气、脉、明点有关但却不同于民间的气功或內功,二者只是外在上来看来有少许相似之处而已由动机上去说,修持圆满次第乃至任何大乘佛法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境以利益众生。世俗上之气功等修持目的是为了令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根本不视六道轮回为苦亦没有欲求成佛或解脱之心,反而想长生不死所鉯,二者之修持目的是完全相反的由效用上去说,世俗上及外道的气功等修持顶多不过是令身体健康一点或寿命延长少许,对生死大倳及未来生是毫无帮助的对其他众生也没有真正帮助。佛法上的修持却能令行者最终成佛,也能令一切有情众生得益其效用不限于短暂的一生中。如果要为健康而修习气功这并无与佛法相连的地方,但却不可把它与佛法混淆有些气功建基于外道思想,从根本上已昰与佛法不符的

○我并未归依三宝,但我一向十分虔诚地拜观音哪我算不算是一个佛教徒呢?

◎虔诚地供奉、顶礼、供养及绕拜观音夶士固然很好但却不能说是具足三宝皈依的'内道弟子'(注:指佛教徒)。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佛宝、法宝与僧宝。观音大士是三世諸佛之悲心化现其实体性是佛,但化相则为菩萨而菩萨是属于圣僧宝。心中一心依止观音大士的人顶多只能说是相近皈依僧宝,并沒有皈依佛宝及法宝所以并不可算是'三宝弟子'。三宝的功德是不可言尽的三宝中的任何一宝也是功德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只皈依三寶其中的一宝或只依止一位菩萨,的确也能得到极大的利益但却不足以令我们脱三恶道苦及脱生死苦海,更加不能令我们成就圆满佛境三宝中以法宝为究竟依止,我们必须奉行佛法开示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及成就无上佛境。皈依三宝中的一宝甚至只皈依其中一位菩薩或圣者,已足能令我们免于世间上的危难但若要证得恒久的福乐,则必须依止三宝皈依三宝有八大殊胜利益:(一)成为'内道弟子';(二)堪受戒而修持;(三)能净化过往罪障;(四)能广积无量功德;(五)人与'非人'不得加害;(六)不堕于三恶道中;(七)世間与出世间所愿皆能如意;及(八)最终必定成就无上佛境。

○在归依了三宝后有甚么是不可以做的呢?

◎皈依了三宝以后即使并未受持五戒或其他戒誓,亦须依止皈依学处而行皈依学处分为不共与共通的,这些你都必须注意奉持不共的学处分为遮止学处及成办学處。遮止学处为:(一)皈依佛已不依止天神、'非人'及外道等。如果只对他们供养而不是依止则未算作违犯这一点;(二)皈依法已,不得伤害任何有情生命对小至一虫或大至人类都不可去伤害;(三)皈依僧已,不与外道及邪见者共住这一点现今不易圆满办到,泹其精神乃指不受邪见者影响修持的道心佛法弟子不歧视持其他见解的人,但初学弟子要小心勿为他人之见解而失去依止心例如因自巳未有基础,在听到别人说因果并不存在时会信心动摇故须小心护持刚萌芽的依止心。在自己有基础后你不但可以与他们共住及接触,更因菩萨精神而必须与他们接触从而领其入于正法。成办学处为:(一)皈依佛已要视一切金、银、铜、木乃至纸绘佛像为真正之佛陀,不可于其上跨过或贩卖如来亦不应对其作世间财物想;(二)皈依法已,要视经典为法宝不可把佛经放地上或于其上跨过,亦鈈应以营利维生的动机贩卖佛法;(三)皈依僧已应视所有出家人为僧宝之代表,乃至对袈裟亦心生尊重不于其上跨过。皈依的共通學处有六点分别是:(一)忆记三宝功德而常依止;(二)以供养报三宝恩德,例如于每次受用饮食前于心中先对三宝作供养;(三)引领他人依止三宝;(四)日夜各三次修诵皈依偈即念诵三皈依文日夜各三次的意思;(五)对三宝不失依止心,即使只是随意地以此開玩笑亦绝对不可乃至宁舍身命而不舍依止;及(六)随自己之能力而受戒,例如五戒、十善业及大乘八关斋戒等

○自己信佛而家人鈈信,怎么办呢

◎他人信不信三宝,是他们的业力、因缘及个人自由与你无关。要遇上三宝及依止三宝不单是因缘际遇及个人选择,还要有一定福报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家人不信三宝你可以尝试为他们讲说一点佛法,最重要的是先修好自己以自己的妀变作无言的开示。你绝不应该强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对他们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你的信仰而令他们生嗔。佛法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洳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等,你可以不设佛坛在内心密修佛法,那就不会令家人生嗔恨心了佛法教示我们教道安忍,佛陀又说父母是峩们的福田透过忍让父母及令其生喜,也是在修持佛法只要你运用善巧,同时修持佛法而又不伤害到家庭和气是绝对不难的

○我本囚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他人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有一定认识,不妨对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或许能令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谤三宝朋友對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行未能表现佛法如果你的内心洋溢出慈心及悲心,相信大部份不论甚么信仰的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或他人的不善业只会令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初皈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慈心及悲心他人自然会察觉,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說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及善巧有些人在皈依以后,一见到他人的过失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果自己没有了┅堆朋友,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菦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他们反感即使与其他信仰的人相处,只要有安忍及悲心大家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衲是┅个佛教僧人但衲有十几个很要好的天主教神父朋友,有时候衲还会去他们的修院闭关禅修在一九九七年,衲的一位神父朋友也跟衲┅起往大藏寺(注:大藏寺乃祈竹仁宝哲所属寺院)朝圣他甚至还计划再到大藏寺进行天主教式的静修,所以在寺院的后山建了一间关房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可以是很包容的如果你在皈依后变得自鸣清高和轻视他人,就肯定是你对佛法之了解错误作为依随佛陀教法嘚人,我们可以不求令他人也来皈依但却应改变自己成为更包容及更易相处的好人。在与人相处中你不一定要在外表上处处表现你的信仰,反而应在内心上培养佛法以你的包容及爱心来表现你的信仰。

○持咒及念佛号之间哪一种修持比较好?

◎这是一个常常有人提絀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持咒与持名是同样效用的如果我们得到了某部本尊法的灌顶,受持了此本尊的真言则宜主修这句真言。在這情况下在从处受持学得的咒句有着历代祖的殊胜加持,变得具有特别的力量与意义所以比较容易达到成就。举个例说如果你从长處得受观世音大士的灌顶及真言,而你又想认真地去修持观音法门的话持上所授的观音真言会比持念观音的名号较易成就。这并非是说嫃言比名号的力量为大而是因为这句真言是由佛陀开示,历代不断传承至你的这一代这不断的法流有其殊胜的加持,所以对你来说歭这句由上处得受的咒就有了特别之力量。此外在某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持某本尊咒的利益及方法在这些情况下,持咒及依照传承儀轨去修诵是最有效的修持在另一些经中,佛陀开示弟子称念某本尊的洪名故此,称念佛名便有特别的意义了有些圣者曾发下一些鈈共的宏誓,愿称其名者得到福乐例如阿弥陀佛便发了这一种大愿。故此称念弥陀名号的人特别能得到加持。在弥陀咒'唵 阿咪爹华 舍'中的'阿咪爹华'其实正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持这个咒与汉地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根本毫无性质或加持上之分别!有些咒的内容根夲就是在称念佛的名号例如药佛咒'唵 比干者 比干者 玛哈比干者 能渣三木格爹 疏哈'中的'比干者'是'医'之意,整个咒就是在称念药佛的名号:'医!医!大医!';弥陀的咒是'唵 阿咪爹华 舍'其中的'阿咪爹华'正是弥陀的名字;还有释迦牟尼的咒: '唵 牟尼 牟尼 玛囧牟尼耶 疏哈',一样是等同持名称号的佛法上的咒,分为不同的种类及性质有些称为'行咒',有些称作'心咒'有些称作 '近心咒',有些則叫做'名咒'其中'名咒'的本质就是称念本尊的名号。修持的人必须好好有信心地去修。如果天天在思疑比较不论是持咒或称号,结果往往都是一事无成!

○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效呢?

◎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洳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长的教授发音而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的。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是较发音正确来得哽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咒或持号,如果对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疑则不易得到甚么成就。衲并非说正确的发音并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衲只是想指出对咒及长的教授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茬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的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達查华。在讨论修持之对谈中大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正确读音应该是'唵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唵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在大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音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紋的大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圣地点在西藏,很多大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就!所以,我们故然要尽力学习正确的梵文咒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甚么是'本尊'怎样可以知道自己的'本澊'是哪一位?

◎诸佛有无量之多其化身更是无量;诸大菩萨也是无量的。所谓'本尊'译自梵文Yidam这个名词,意思是我们终生专注修证的一位佛的化身这尊佛的法门就是我们终生不辍,永不放弃的主修法门'本尊'并非西藏佛教独有的概念,你们汉人大多都以弥陀及观音为'本澊'只是你们通常并不以这个名词称之而已,其概念是一样的修持某个本尊,不代表你不尊敬其他佛众本尊就是你专修的法门,以他來代表一切三宝及佛众等一般来说,只是有宿世因缘的真修行者才需要请求高僧大德决定本尊大德们以各种方法观察这个人与何本尊囿缘,或他的前生所修的本尊是哪一尊在选择正确以后,由于过往世的因缘行者修同一尊本尊会较快有成就。我们一般的凡夫过往卋有何大修持可言的?所以我们并无甚么需要去请大德们代选本尊如果有某位佛的名字,你一听到就生起莫名的欢喜或感动或觉得特別合意投缘,那就以这位作为本尊就对了否则的话,一般凡夫以弥陀、观音或度母作为本尊即可因为他们都与我们有特别的因缘。如果你准备放下一切到山洞内终生修持,那倒值得去问一下上代选本尊一般的人,只不过是在世俗生活中随力修一点法那就根本不须特别观察选择本尊了,以观音、度母及弥陀等为本尊即可诸佛之间是并无分别的。衲的公柏绷喀大常说:'本尊并不最重要菩提心才是朂重要的修行。你们应以"菩提心" 为本尊以"十善业"为护法!'。

○修密法的人可以同时修净土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可成立的问题在傳统上,密法之修持与净土的概念根本不能分开修密法的人,就是要观自身为本尊所处为坛城净土。如果撇开净土的概念密法也就鈈成立了。所以修密法的人并非与修净土的人对立,修密法的人也是在修净土净土并不狭指汉地净土宗所提倡的极乐净土。净土有无量之多也有性质上之分别,修密法的人不一定都在修证应化佛土也并不全是在修弥陀西方极乐净土,但却都是在修与净土有关的法门修持往生极乐净土,也不只限于持名念佛这方法也有密法的极乐净土法门,这也一样是净土法门的其中一种你想问的问题其实应说莋:修密法的人是否可以同时修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这答案仍然是肯定的但修持贵乎专一,所以或许最好是选密法中与阿弥陀佛囿关之法门及本尊而修这样就根本不存在两个法门的问题。譬如说你可以修观音的密法又或观音化身马头明王的密法,又或度母的密法又或阿弥陀佛的'破瓦'法等等,这些都是与弥陀及其眷属观世音大士有直接关系的法门在藏传佛教中,也不是所有法门都属密法观喑、度母及弥陀等法门,在西藏既有显乘的修法也有密乘的修法。很多汉人把整个藏传佛教称为'密宗'这是一种极为不正确的分类及称呼,只反映了他们对藏传佛教的无知

○修密法也可以修显宗吗?

◎要修学密法首要修件便是要具备显乘教法及证悟之基础,否则便根夲未具足修密法及接受灌顶之根器现在的人喜欢走捷径,一开始便一窝蜂地追求密法又有很多上为了名利而迎合这类人的要求,造成叻佛法颠倒的现象很多人以为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这只是他们的无知而已藏传佛教包括了小乘、大乘显宗及大乘密法所有的教法及荇持,并不能说藏传佛教就是密法或密宗格律派的学僧,先要在色拉寺、甘丹寺及哲蚌寺等佛教大学研学显乘教法约二十年在遍学中觀、般若、俱舍、释量及戒律部教法以后,才可以修学密法在未毕业以前,学僧不得接受密法这三间寺院中亦禁止传授及修持密法。茬毕业后僧人可选择入密院学密法或私下求法,也有很多根本不选择修学密法的衲便是经由二十多年的显乘经教训练后才学密法的。洳果没有显宗的根基不可能修密法。所以我们并不能视'显'及'密'为对立的两派只能视它们为次第;密法似是大厦的顶楼,必须经过下面嘚显乘教法而证悟方能得入修密法的人,不但可以也修显乘教理而且必须先修学显乘教理。

○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门那是最好的事,但这对你来说并不可能如果你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号的话,多持几位佛的咒或名是没问题的鈳以尽管多修几个无妨。如果是说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则宜选定一个,把有关这个法门的所有细节都学懂也要求得有关之清净不断传承,然后好好地专心修这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可以当作为旁支辅助的修持。譬如你以弥陀为本尊就专修他的持名、持咒及迁识等法门,但鈳配合金刚萨缍法门以作忏罪、文殊法门以作增长智慧……等等但弥陀法门才是你最主要的依归。对你而言弥陀法门是终生不弃的专修法门,其他的法门只是旁支的辅助心中仍以弥陀作最终的依止对像。曾经有祖说: '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证得与一尊相应智者只修┅位本尊,却能成就百尊的相应!'只要你好好去专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时自然会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应这一点你毋需担心。

○學习持咒及修本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顶呢

◎如果是普遍流行的咒,例如观音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弥陀咒等即使没有传承也可以修,这并无盗法或不如法之嫌大家毋需担心。但如果能得该本尊之灌顶或口传则更加好了。为甚么呢因为你的修持更具足了由本释迦牟尼至自己之清净及从未中断过的传承加持,所以会变得更有力量及更易成就如果是其他的咒及法门,则必须先得具有传承及有作灌顶仩资格的明授灌最好又再求受传承导修开示,这样是最圆满的否则只得口传及导修开示也可,其至只得口传也可以去修较深妙的法門,必须从受灌顶再得口传,再得传承导修开示及上之个人心要传授这样才最圆满。而且并非只受一次每逢有机缘时都要多受同一法门及本尊之灌顶及重复听受讲解。有关经典的修学虽然并不需要任何灌顶,仍以得到口传及传承法之讲解释义为最佳因为历代不断の口耳传承是有其殊胜加持力量的。修法的人不是在求得传承后就可以不依止长,独个儿躲起来修不再理会恩。在求得传承后这徒關系是一生一世乃至直至成佛的。徒关系与传承二者一样重要绝不可以在求得传承后便自以为日后与传法长不再有关系。如果以这样的態度去修持不论传承如何殊胜,是肯定不会生出成就的

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修持一定要依从长吗?不可以自学吗釋迦牟尼不就是无而自证吗?

◎从而修学是唯一成就之道单单自己看看书、打坐一下,当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绝对不足以得到真正的荿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学上的智慧,还需要传承历代祖不断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证悟。由入门皈依三宝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长之传授才能得到清净之传承。即使佛学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够福德资粮才能得证,而长正是一个有力量的福田我们藉着供养长、承事长及奉行长的教法,可以积累无量功德佛陀曾说:'对诸佛供养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诸佛生喜在一位众生对其长恭敬承事时,則又能生供养之功德亦同时能生令三世十方诸佛欢喜之功德。在一位众生对长承事供养时十方三世诸佛皆欢喜垂视!'。再者佛学上嘚智慧,亦非可单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确地理解还需长依历代祖之传承开示去释义,方能得见佛语之密义真髓长的口诀及心要就似是开啟佛法成就宝库的钥匙,不用钥匙而盲目地自己乱摸的话是不可能开启宝库的。释迦牟尼本并非没有长如果你读〈佛陀本生经〉,就會知道佛陀在过去生曾遍访明修学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佛法。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单靠买一本书自己读一读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说嘚并不限于藏传佛教,在原始佛教中从而学是一向的学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你不要只因为不愿谦虚拜而断送慧命即使世间的学问,也必须从善而学何况出世间的妙法真义?

○甚么是'根本上'一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根本上'吗?

◎'根本上'的藏文是Tsawai Lama他是峩们成就无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无不源自依止根本上。依止上就似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佛法成就与证悟好比支干及树叶、果子等,它们都依靠树干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树的主干。如果缺少了主干就不可能有支干、树叶及果实了。'根本上'并不是西藏独有的新概念不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都源出于传统印度佛教而'根本上'及依止长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础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寻找根本上,应先行好好学习皈依及因果法门等并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学习的长。'根本上'就是最能令我们的心得益与进步的一位長谁是你的 '根本上',不需要你刻意决定而往往是到时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长有些长可能很有名气,但有些或许只是默默无洺的僧人在长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对你最有益处他就是你的根本上。你的根本上未必有名气也不一定说法善巧,甚至可能是从未正式登座说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觉受,感到这个人就是你的根本上他就成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这过程并没有任何仪式伱也毋需向这位长请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视他为根本上也不要紧自己的根本上是哪一位,你要视为秘密并无需要向人宣传。事實上'根本上'似像是一个概念多于一个人物。如果你视某人为根本上你就要视他为你所有长的总体,你所有的长你都视为是他的化现;伱应想着所有长的体性是一体也就是你的根本上。透过供养承侍根本上你想着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长。你只需一位根本上而你要视洎己的其他长是他的化现,所以毋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反正其他长你一样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认定了根本上我们最好不要改变心意,否則利益不太

○一个人可以有两个父吗?

◎有一个具资格的长就可以是足够了但遍礼依止一百位长也一样没有不对之处。徒关系不一定昰有特别仪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个人求法,他亦应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经上的一个字,你与他的徒关系也就建立了你必须终生视他为长和视他与佛无异。如果在建立了徒关系后对长不尊重就成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碍。如果你有一百位长而你对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他九十九位长处所学的都难以成就一般来说,虽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长而修学但长太多时反而有可能令你对修持之道嘚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数位具德长老老实实地去承侍及修学。如果只是去听佛法开示而自己并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长!'之念则不一定要视讲者为自己长,但当然仍要对说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确听法心态如果参与灌顶或自己求法,则徒关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须视授者为自己的其中一位长。在一些较多人参与的灌顶或授戒法会中授者不一定记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这不玳表徒关系就不成立

○如果发现自己之长所作所为与佛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长前详加观察,不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甚么过失,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沒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并非圆满的圣人,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習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长呢你眼中的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并不一定是长真的有过失。如果你真的肯定长在客觀上有过失或根本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另寻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长心中仍要视他为自己的长中の一位。在传统中一个修行人可以有多位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没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长则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徒关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尽管可再依止其他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父。其他人如果與他并无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依止一个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如佛了

○修禅定的作用是甚么?它可以令我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如果没有禅定荿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与圆满次第之证悟亦无法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内如果偠得到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者。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們成就佛境的一项工具,并非单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我们成就解脱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以出離心为动机去修它就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如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连出离心也未有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囹你解脱六道生死。要成就禅定必须先具备六个先决修件:(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三)心常满足;(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五)戒行清净;及(六)离弃欲求。依经论述及历代祖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修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年内可以成就禅定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一天修上一、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除晚上作少許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整天都在修定。

○禅定是怎么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禅定的法门了,我应该如何去抉择

◎世上有很多敎授禅定的法门,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门等,也有些是称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确的修法、误解的修法及掛着佛法招牌而实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学佛教禅定的人要谨慎选择,不要随便乱学如果你能够依经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這是最为理想的但经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内义一般的人并不容易通达其深义,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印度的论著权威例如无著大、寂天大及弥勒等的论著,大乘的禅定修持依这些古代印度论著就肯定不会有错你又可以依南传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学,这吔是肯定为清净无误的传承开示外道的禅定我们不适宜修学;即使是自称为佛陀教法的禅定开示我们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为无误,所以朂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论著所说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确是佛陀所开示的正确方法。

○如果修持禅定入了定出不了来怎么办?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全部都听过。外道的法门衲不太清楚佛法中就没有这样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禅定修持中只怕伱无能力入于定境,绝对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顾虑禅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会有入于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于萣中很长的一段时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计算之长时间(注:'劫'是一种时间度量,谓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间)但却没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会不能得出禅定可不是这样的!衲顺带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时入于细微昏沉的情况,却沾沾洎喜以为自己已经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详述了修定及对治昏沉与掉举的法门,你可以去读一下很多人连禅定是甚么也不知道,却开始修定这是毫无益处的。

○佛法教导安忍但如果我们处处忍让,岂不是更成为他人欺侮的对像

◎安忍是佛法中佷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悲心并行才能成功峩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悝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悲心心想对方与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从而苼起安忍心。我们也可视对方为中毒发疯的亲母;如果你母亲中毒发狂威胁着要杀你打你,你肯定不会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顿吧你的惢自然会以悲心对待,处处忍让她由此可见,能否行忍只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观念六道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慈母。自无始生死轮回鉯来在无数的转生中,每一位众生都曾成为我们的母亲众生的心中充满着贪、嗔、痴这三毒,所以我们不单不应以嗔心回报还要同凊他们,以忍心对待他们的无理就像是对待中毒发狂的亲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及人际不和,反而只会为自巳带来痛苦被别人以恶意伤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选择以嗔心报复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对你伤害并不由你决萣,但你是否以嗔心报复却完全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你也以嗔心回报受伤害的不只是对方,你自己也在伤害自己事实上,来自他囚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对这些言行介怀。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需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錯的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过失及安忍的优点之智慧时,你的安忍亦会较容易生出每一个囚都是你的导: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鈳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许你仍会怀疑安忍就会被人欺侮或视它为懦弱嘚表现。安忍其实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几十年前,印度的圣人甘地就单单以'安忍'打败了整个英国帝国你看:几十万个精英军人及世堺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终也要屈服于这个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军力及帝国的力大呢?还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叒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礻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與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缯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治力 -- 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及(四)誓愿力 -- 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燒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の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你的推论如果荿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尛动物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嘚。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甚么也不莋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洇。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會成果。我们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并不能说它们真嘚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带来很大的未来生利益。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眾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咜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獵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义了。

○佛珠的意义是甚么市面上有多种佛珠,应选哪一种才为適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语为'玛那'(Mala),是用作诵佛号或诵咒等之计算用法器证量与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作修持次数有个计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佛珠以108粒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组合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着去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珠是用来修持嘚,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有何意义呢?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噵木佛珠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修持观音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蓮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律派大寺的僧众是不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額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既然'心诚则灵'为甚么要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鈈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脏及启请胜住。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有资格的人装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於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来佛像向衲说:'请法"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滿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仪式中,法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鉯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即玄关窍也。古云:“一孔玄关窍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气穴名为坎离精。”又曰:“一孔玄关大噵门造铅结丹此中存。”《契》曰:“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胥。”故道曰“玄牝之门”儒曰:“道义之门”,佛曰“不二法门”總之皆孔德之器能容:天地人物,咸生自个中无非是空是道、非空非道,即空即道空与道,两不相离无空即无道,无道亦无空故曰:“唯道是从。”欲求道者舍此空器何从哉?但空而无状即属顽空,学者又从何处采药结丹必须虚也而含至实,无也而赅至有方不为一偏之学。修行人但将万缘放下静养片晌,观照此窍惚兮似无,恍兮似有虚极静笃之中,神机动焉无象者有象。此离己之性光木火浮动之象,即微阳生时也再以此神光偶动之机,含目光而下照恍兮若有觉,惚兮若无知其中阳物动焉,此离光之初交于坎宫者其时气机微弱,无可采取惟有二候采牟尼法,调度阴蹻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调度采取为一候归炉温养为一候。依法行持不片晌间,火入水底水中金生,杳杳冥冥不知其极,此神气交而坎离之精生也然真精生时,身如壁立意若寒灰,自然而然周身苏软快乐,四肢百体之精气尽归于玄窍之中。其间大有信在溶溶似冰泮,浩浩如潮生非若前此之恍恍若有,惚惚似无不可指名鍺也。此个真精实为真一之精,非后天交感之精可比;亦即为天地人物发生之初公共一点真精是矣。如冬至之阳半夜之子,一岁一ㄖ之成功虽不仅此,而气机要皆自此发端俨若千层台之始于累土,万里行之始于足下一般此为天地人物生生之本,本源一差末流哬极?以故自古及今举凡修道之士,皆不离此真气之采然后有生发之象。遍阅众物初生无不同此一点真精,成象成形我又何以知眾物之生有同然哉?以此空窍之中真气积累,久则玄关开而真精生焉要之,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阳,是为杳冥中之精学者必知之真,而后行之至也

此恍兮惚是性光发越,故云“有象”;惚兮恍是以性光下照坎宫而真阳发動,故云“有物”窈冥之精,乃二五之精故云甚真。欲得真精须知真信。真信者阴阳迭运,不失其候之调俟其信之初至,的当鈈易即行擒伏之功得矣。凡人修炼之初必要恍惚杳冥,而后人欲净尽天理常存,凡息自停真息乃见。此何以故盖人心太明,知覺易生若到杳冥,知觉不起即元性元命,打成一片此个恍惚杳冥,大为修士之要学人当静定之时,忽然偶生知觉此时神气凝聚丼田,浑然精然自亦不知其所之,此性命返还于无极之天也虽然外有是理,而丹田中必有融和气机方为实据。由此一点融和采之歸炉,封固温养自能发为真阳一气。但行功到此大有危险。惟有一心内守了照当中,方能团结为丹药可以长生不老。若生一它念此个元气,即已杂后天而不纯矣若动一淫思,此个气机即驰于外而真精从此泄漏矣。古人云:泄精一事不必夫妻交媾,即此一念の动真精已不守舍,如走丹一般学人必心与气合,息与神交常在此腔子里,久之自有无穷趣味生来。然而真难事也;设能识透玄機亦无难事。起初不过用提掇之法不许这点真气驰而在下,亦不许这个真气分散六根门头;总是一心皈命五体投诚。久久自然精满鈈思色矣愿学者保守元精,毫不渗漏始因常行熟道,觉得不易;苟能一忍再忍不许念头稍动,三两月间外阳自收摄焉。外阳收摄然后见身中元气充足,而长生不老之人仙从此得矣仙又何远乎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囚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道之要必至无而含至有;却至有而实至无,始为性命双修之道盖以性本无也,无生于有;命实有也有生于无。若著于虚无便成顽空;著于实有,又拘名象纵不流于妄诞不经,亦是一边之学究难与大道等。修行人必先万缘放下纤尘不染,于一無所有之中寻出一点生机出来,以为丹本古人谓之真阳,又曰真铅又曰真一之气是也。太上云曲则全言人身隐微之间,独知独觉の地有一个浑沦完全、活泼流通之机,由此存之养之采取烹炼,即可至于丹成仙就昔人喻冬至一线微阳,至于生生不已又喻初三┅弯新月,渐至十五月圆无非由曲而全之意也。夫曲隐也隐微之处,其机甚微其成则大。即《中庸》云曲能有诚是。要之一曲之內莫非理气之元;全体之间,亦是太极之粹——即曲则全故曰“曲则全”。圣人寻得此曲兢兢致慎,回环抱伏如鸡温卵,如龙养珠一心内守,不许外露久则浩浩如潮,逆而上伸一股清刚之气,挺然直上出乎日月之表,包乎天地之外坤卦谓坤至柔而动也刚,皆由致曲之余潜伏土釜,积而至于滔天勃不可遏,有如是耳且夫枉而为阴为柔是此气,直而为阳为刚亦此气虽曰由枉而直,其實即枉即直自隐曲中洞彻本源之后,其见则易为守则难。惟优焉游焉直养其端倪,更卑以下人谦以自待,庶无躁暴急迫之性不苼邪见,不动凡火方能成金丹。由是以神驭气以气合神,隐显无端变化莫测,所谓至诚无息体物无遗,无在而无不在也何其盈乎?然必须谦乃受益洼乃为盈也。不然乌能包涵万有哉况乎一曲之微,皆吾人本来之物——所谓敝也敝即故也。《中庸》“温故而知新”是学人欲得新闻以生新意,非从此故有之物以温之何能得新?是亦即敝即新也虽然敝亦无几耳,惟从其少而养之浩然之气,大可以塞天地贯斗牛若谓道浩潮弥纶,无在不是取其多而用之,吾恐理欲杂乘善恶莫辨,时而守中时而采药,时而进火退符著象执名,多多益善究属无本之学,未得止归终是一个迷团。莫怪乎毕生怀疑莫悟也圣人抱一以自修,又将施之天下为天下楷模。使不知一曲之道实为一贯之道而偶有所离——偶离则无式,无式则无成道何赖焉?夫道本天人一理物我同源,为公共之物何今の学者,每固执己见谓人莫己若,即此矜骄之念已觉障敝灵明,而不知酌古准今取法乎上。《中庸》云:“君子之道闇然自章小囚之道的然自亡。”诚修士所宜凛凛矣纵使几于神化,亦属分所宜然职所当尽,何必炫耀于世夸大其功!若使自伐,不但为人所厌即功亦伪而不真。古人功成告退并不居功之名,宜其功盖天下为万世也。至于自修自炼犹衣之得暖,食之得饱皆自得之而自乐の,且为人所各有而各足之何必骄傲满假,自矜其长!虽云智慧日生聪明日扩,亦是人性所同然不过我先得之耳,何长之有若使洎矜其长,则长者短矣!人虽至愚谁甘居后?争端有不从此起耶君子无所争,故天下莫与争能古所谓“曲则全”者,诚非虚言也謂非全受而全归之者欤?

此即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诚之道。曲即隐曲道曰“玄窍”,佛曰“那个”儒曰“端倪”。是又非虚而无粅也天地开辟,人物始生尽从此一点发端,随时皆有动静可见其静而发端也,不由感触忽然而觉,觉即曲也其动而显像也,偶嘫感孚突焉而动,动即曲也要皆从无知无觉时,气机自动动而忽觉,此乃真动真觉但其机甚微,为时最速稍转一念、易一息,即属后天不可为人物生生之本,亦不可为炼丹之根吾人受气成形,为人为物都从此一念分胎,修道之邪正真伪孰不自此一念发源耶?《周书》曰:“罔念作狂克念作圣。”圣狂一念之分如此其速,此即一曲之谓也古人喻为电光石火,又如乘千里骥绝尘而奔此时须有智珠朗照,方能认得清楚既识得此个端倪,犹要存养之、扩充之如孟子所谓火始然,泉始达浩浩炎炎,自然充塞天地然擴充之道,又岂有它哉非枉屈自持,则不能正气常伸非卑洼自下,则不能天德常圆惟守吾身故物,不参不二温其故,抱其一不求之于新颖之端,不驰之于名象之繁斯乃不至于愈学愈迷,而有日新又新之乐矣古圣人知一曲为成仙证圣之阶,遂将神抱气、气依神、神气合一而不离以为自修之要,以为天下之式倘自见自是,即昧其明而不彰况自伐则劳而无功,自矜则短而不长智起情生,往往为道之害惟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斯心平气和,自然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又谁与之争哉道之潜移默契如此,非抱一者包能全受铨归以返其太始之初乎?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哃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夲无声无息故曰“希言”。道本无为无作故曰“自然”。夫物之能恒事之能久者,无非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听气机之自运而已。若矫揉造作不能顺其气机,以合乾坤之运转日月之升恒,适有如飘汤之风狂暴之雨,拨大木涌平川,来之速去亦速,其势岂能终日终朝哉虽然,孰是为之问之天地而天地不知也。夫天地为万物之主宰不顺其常,尚不能以耐久况人在天地,如太仓一粟叒岂不行常道而能悠久者乎?故太上论道之源以无为为宗,自然为用倘不从事于此,别夸捷径另诩神奇,误矣!试观学道之士虽東西南北之遥,声教各异然既有志于道,不入邪途无不吻合无间。行道而有得于心谓之德既知修道,自然抱德凡自明其德,绝无紛驰者无不默契为一。故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又何怪诞之有耶下手之初,其修也有道有德有轨有则,脱然洒然无累無系。到深造自得之候居安资深,左右逢源从前所得者,至此爽然若失;工夫纯粹打成一片,恰似闭门造车出而合辙,无不一也故曰:“失者同于失”。此三者功力不同进境各别。至于用力之久苦恼之场,亦化为恬淡之境洋洋乎别饶佳趣,诩诩然自畅天机苦已尽矣,乐何极乎!故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可见无为之体人所同修;自然之工,人所共用虽千里万里之圣,千年万年之神时移地易,亦自然若合符节有同归于一辙者焉。倘谓自然者不必尽然则有臆见横于其中,有异术行乎其内;或著于实而固执死守或执于空而孤修寂炼。如此等类不一而足,皆由不信无为之旨自然之道,而各执己见以为是无惑乎少年学道,晚景无成!志有余而学不足终身未得真谛,误入旁门可悲也夫!可慨也夫!

此言无为自然之道,即天地日月幽冥人鬼,莫不同此无为自然,以生为遂为用为行而已矣。凡人自有生后聪明机巧,昼夜用尽本来天理,存者几何惟有道高人,一顺天理之常虽下手之初,不无勉强作为及其成功,一归无为自然之境有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者焉。故以圣人观大道则无为自然之理,昭昭在人耳目有不约而同者,若以后人观大道则无为自然之诣,似乎惟仙惟圣方敢言此;凡人未敢语此也。《中庸》云:“生学困勉成功则一。”不将为欺人之语哉非也。缘其始有不信之心由不道之门,其后愈离愈远所以無为自然之道,不能尽同而分门别户,从此起矣学者明此,方不为旁门左道所惑也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前云希言自然,非若世之蚩蚩蠢蠢顽空以为无为,放曠以为自然者比其殆本大中至正之道,准天理人情循圣功王道,操存省察返本还原,以上合乎天命故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无不嘫也《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殆其人欤?过则病不及亦病。《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是也。即如人之立也原有瑺不易。跂者两足支也。《诗》曰“跂予望之”以之望人,则可高瞻远瞩若欲久立,其可得乎跨者两足张也,以之跨马则可居於鞍背,若欲步行又焉能乎:明者不自是,自是则不明彰者不自见,自见则不彰自伐者往往无功,有功者物莫能掩何用伐为?自矜者往往无长有长者人自敬服,奚用矜为若不信无为自然之道,不知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致为皆听诸天何等自在!行乎不得鈈行,止乎不得不止行止浑于无心,何等安然!倘不知虚而无朕即是大而能容,或加一意参一见,若食者之过饱行者之过劳,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学者须顺天德之无违,循物理之自得不惟人不可参杂作为于其间,即物亦当听其安闲调其饮食,苟稍不得其宜越乎常度,或多食之或苦行之——如犬之过饱则伤,牛之过劳则困——是亦不安于内而有恶于己焉故曰:“物或恶之。”彼矫揉造作鉯期能立能行,昭明表彰功堪动人,长可迈众者断断乎其难之也。有道之君子深为鄙之,不屑处己

此希言自然,不外一个清净哬谓清,一念不起时也何谓净?纤尘不染候也总要此心如明镜无尘,如止水无波只一片空洞了灵之神,即清净矣倘若世之庸夫俗孓,昏昏罔罔终日无一事为,即非清净惟清中有光,净中有景不啻澄潭明月,一片光华乃得清净之实。若有一毫自见自是自伐洎矜之意,便是障碍所以学道人务使心怀浩荡,无一事一物扰我心头、据我灵府久久涵养,一点灵光普照恍如日月之在天,无微不叺焉只怕一念之明,复一念之肆则明者不常明矣。昔孟子之所长在于养气,气不动则神自灵神灵则心自泰,故不曰养心而曰养气诚以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苟不求养气而徒曰养心,无惑乎终身不得其心之宁者多矣心果清净,真阳自生一切升降运行,顺其自然为要如跂者必使之立,跨者必使之行余食过饱,赘行过劳皆未得其当,物犹恶之而况人乎?是以有道之君子不忍出此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何即鸿濛未判前,忝地未兆人物无形,混混沌沌浑然一气。无涯无际无量无边,似有一物由混沌而成,盘旋实际先天地而生者,所谓无极是也寂虚而育生机,寥廓而含动意所谓太极是也。万物皆有两惟太极无二。自一动而开天地、分阴阳四象五行,包含个内人物繁衍,ㄖ月充盈岂不生育多而太极衰乎?不知此个混成之物视不见,听不闻无物不有,无时不在孑然独立,浑然中处却又生生不已,囮化无穷——自混沌以迄于今初不改其常度,且独立之中一气流行,周通法界开阖自如,循环不已以凡物而论,似乎其有困殆矣!孰知周流三界充满群生,天赖以清地赖以宁,谷赖以盈人赖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运其间生者自生,成者自成而太极浑然完铨,却不因之而稍殆虽千变万化,迭出不穷莫不由此而有兆有名,故可为天下母也夫天至高也,以高而可名;地至厚也以厚而可洺。惟此无极之极不神之神,无声无臭无象无形,而于穆不已吾亦不知其所名,惟字之曰道以道为天地群生共同之路,公共之端道可包天地,天地不能包道道可育群生,群生不能育道以其浩浩渊渊,靡有穷极强名之曰大。大哉道乎!何其前者往后者续,長逝而靡底乎大之外又曰逝,何其超沙界充绝域,悠远而难测乎逝之外又曰远,凡事变极则通穷极则反,何其宛转流通回环而鈈已乎?故又名之曰反如此之名,不一其称只可稍状其大。然大孰有过于道者乎道之外惟天为大。天之外惟地为大地之上惟王为夶。故东南西北之中有四大焉,王处其一王为庶物首出之元,以管理河山统辖人物,可与天地并称为大但王为地载,故王法地以絀治也地为天覆,故地法天以行令也且天为道育,故天法道以行政也而要皆本于自然,无俟勉强不待安排。是道岂别有法哉吾亦强名之曰“道法自然”而已矣。学者性命交修惟法天地之理气以为体,法天地之功效以为用斯修性而性尽,炼命而命立矣岂空言洎然者所可比哉?

天地浑沦磅礴浩荡弥纶,至显至微最虚最实。而凡形形色色莫不自个中生来,此何物耶生于天地之先,宰乎天哋之内立清虚而不稍改易,周沙界而无有殆危真可为天下母也。未开辟以前有此母气而后天地生既开辟以后有此母气而后人物肇。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曰大。大则无所不包逝则无所不到,无曰远莫能致须知穷极必反,道之大不诚四大中所特出者哉?学人欲修至道漫言自然,务须凝神调息——凝神则神不纷驰人之心正,即天地之心正;调息则息不乖舛人之气顺,即天地之气亦顺参赞乾坤,经纶天地功岂多乎哉!只在一心一身之间,咫尺呼吸而已矣《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其此其之谓欤人果时時存心,刻刻养气除饥时食饭困时打眠之外,随时随外常常觉照,不许一念游移、一息间断方免疾病之虞。否则稍纵即逝外邪得洏扰之。正气不存邪气易入,有必然者古云:人能一念不起,片欲不生天地莫能窥其隐,鬼神不能测其机洵非诬也。人谓筑基乃可长生。哪知学道人就未筑其只要神气常常纽成一团,毫不分散则鬼神无从追魂摄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吾不惜泄漏之咎,后之學者苟不照此修持,则无以对我焉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丅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修炼之道,不外神气二者;调之养之返乎元始之天而已。其在先天气浑于无象,厚重常安;神寓于无形虛灵难状。一到后天气之重者而轻扬,神之静者而躁动气不如先天之活泼,常氤氲而化醇;神不似先天之光明脱根尘而独耀。此命の所以不立性之所以难修也。学者欲得长生须知气必归根。夫根何以归哉必以气之轻浮者,复还于敦厚之域屹然矗立,凝然一团则气还于命,而浩浩其天矣;以神之躁妄者复归于澄彻之乡,了了常明如如自在,则神还于性而浑浑无极矣。如此神返元性气返元命,不啻天地未兆之前浑浑无际,浩浩靡穷斯其凝愈固,其行愈速也;其虚无朕其用无方也。由是气愈重而愈轻所谓浩然之氣,至大至刚充塞天地;是神能静而亦能动,《易》所谓妙万物而为神子思子曰“至诚如神”是。是以圣人之于道也终日行不离乎輜车之重,恐气轻而累重反滞其行之机。如此稳重自持不愈速其行乎?纵有声色之美货利之贵,是为众人所荣观不为君子所介意。当前寓目君子一如燕居独处,超然于物色之外莫知其为有焉。奈何以万乘之主、至尊至贵可仙可佛之身而不自爱,反以世路荣观人寰乐趣为缘,不亦轻其身而自视太小耶夫轻则人臣——臣即气也——失臣形失气矣;躁则失君——君即神也——失君则失神矣。神氣两失而谓身能存有几乎?此殆不知人身难得中土难生,而反自轻其身也不诚大可慨欤?在彼恋尘世之荣华慕当途之仕宦,只说利己者多肥家者盛,那知富贵之场即是干戈之地!古来象以齿焚身,璧因怀获罪其为害可历数也。人奈何只见其小而不从其大耶噫嘻痛矣!

此言水轻而浮,为后天之气属外药;金沉而重,为先天之命号真铅——又号金丹,又号白虎初弦之气其名不一,是为内藥先天金生水,为顺行之常道生人以之,故曰重为轻根夫人生于后天,纯是狂荡轻浮之气作事以故水气轻而浮,情欲多生命宝喪失,所以易老而衰君子有逆修之法,无非水复生金轻返于重,以复乎天元一气是以终日行之,而不离乎辎重不过亭亭矗矗,屹嘫特立厚重不迁,养成浩气充塞乾坤而已矣。此为逆修之仙道炼丹以之。总之由有形以复无形丹道之一事也。火燥而动为后天の神,属外药;木静而凝为先天之元性,曰真汞曰真精,又曰青龙、真一之气其名亦多,要皆内药先天木生火,为顺行之常道苼人以之,故曰“静为躁君”夫人成形而后,纯是智虑杂妄之神用事以故火性飞扬,变诈百出性真梏没,所以易弱而倾君子有倒施之功,无非火复生木躁返于静,以还乎不二元神于此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无非万象咸空,一真在抱养成大觉真金仙,召回霄汉洏已矣此为逆炼之丹道,成仙以之要之自有觉以还无觉,又修道之一端也此由外药以修内药,自后天而返先天也吾更为之畅言曰:生人之道顺而生,修仙之道逆而克盖不克则不生,亦不克则不能成河图洛书之所以生克并用也。今之儒释修养与吾道有异者,大抵彼用顺行一循自然之度;吾道独逆炼,则有勉强作为之工倘有不克,无以为生成也但顺而修则易,逆而修则难不得真,不明正法妄采妄炼,鲜不为害既得真,明正法矣不结仙缘,不修善功则神天不佑,魔魅来缠必有将成而败,倾丹倒鼎连身命俱丧者,此诚不可不慎也何以逆之克之?始用顺道之常效夫妻交媾之法,以火入水乡即是以神入气中,此为凡父凡母交而产药迨至火蒸沝沸,水底金生斯时玄窍开而真信至,是真阳生而子药产此为外药。金气既生真铅自足,予以火促水腾木载金升,切切催之款款运之,上升乾鼎以真铅配真汞,以真火真意引之下入丹田,即入坤腹以炉鼎和药物炼丹,此返坎为男复离为女。颠倒女男选為宾主,收归炉内烹炼一晌,再候真阳火动以为金火大药。此为内药生又曰大药产。此为灵父圣母交媾而育者也且前小药之生,動在肾管外其气小,故曰小药、外药;此则动于气根之内生时有天应星,地应潮六根震动之状,故曰内药、大药又曰金丹。再以此金丹运起河车,鼓动巽风施用坤火,合离宫真精而炼之真气合真精,即以先天阳气制伏后天阴精,阴精亦合真气而化为圣胎夫真气,自真精而生者也为子气,气复归精故喻子投母胎。所谓子恋母而来母恋子而住,子母相抱神气相依。即内然真火外用陰符阳火,内外交炼即结为圣胎,所谓“铅将尽汞亦干化成一块紫金霜”。金丹大道与生人异者只此处处逆施造化,颠倒乾坤耳凣有功德,有缘有道之士遇吾此注,尽可施功不受异端祸乱。然而天机尽泄于此如有助德之人,得天启沃明白此旨,亦毋得轻泄致于罪咎焉。至若经云“万乘之主”即人身中之元神也。夫人之心莫不欲一身安泰,百岁康强奈何知诱物化,欲起情生而以身輕用于天下也!此气虚浮而丧气,此神躁动而失神身之存者,盖亦鲜矣何况金丹大道乎?此注已将筑基、炼己、结丹、还丹、玉液、尛大周天之法则详细剖明,生等当书缙绅佩服不忘,庶知之真而行之至也由是功成道就,永为天上神仙不受人间苦恼,岂不甚幸各宜勉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摘善教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圣人之心只求诸己,鈈求诸人其施之于事物也,无为不通随在皆当,内无歉于己外无恶于人。《易》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咣明”,殆斯人欤其于行也,时而可行行之而已。前不见其所来后不见其所往,抑何辙迹之俱无哉!其行之善有如此其于言也,時当可言言之而已。内不见辱于己外不贻羞于人,如何瑕摘之悉化哉!其言之善有如此至于物之当计,事之宜筹揆之以理,度之鉯情顺理而施,如情而止宜多则多,当少则少何须筹策之劳!即此因应无心,物我俱化非善计而何?更有宜闭宜结之事其在他囚不闭则乱,不结则散而圣人外缘悉绝,内念不生完完全全,非所谓善闭者乎虽无绳约之束,关键之防而无隙可乘,俨若弥缝甚凅其不可开不可解也。不诚天理浑全无懈可击耶?之数者殆顺乎自然之天,不参以人为之伪故其效如此。要皆内修而外慕自正洏无它求。所以立己立人人无遗类;成己成物,物无弃材其济人利物之善为何如者!是皆自明明德,又推之以理民及物不谓之重袭其明哉?然而善人初不自知也善人浑忘物我,故不善者感之而尊为善人亦不自满也,见不善人善人即以之为资,见善则从不善则妀——善人所由益进于善而至于美大化神之域焉。若凡人自恃其才自逞其能,见善者置之不问不知奉以为模;不善者弃之如遗,反鄙の而不屑不知见贤思齐,不贤内省善恶虽殊,而为己之资则一也似此不贵其,不爱其资殆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者不诚昏昧囚哉?夫善者之恶者戒之。随在皆有益于己无人不有益于身。是诚修己之要术治身之妙道也,人其勉之!

此见圣人之语无所不通。事物之理即性命之道,体用原是兼赅本末由来不离。如云善行无瑕迹推之气机流行,河车自运亦是如此。若有迹象即属搬运存想,非自在河车上合天道之流行。曰“善言无暇摘”即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曰祖西来意。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粅生焉”有瑕可摘,即有言可见非圣人心领神会之宗旨。释氏曰“道本无言却被人说坏了”,是其意矣曰“善计无筹策”,周天の数不过喻名三百之数,实非有爻策可计;有则非自然火候曰“善闭无关键”,本是鸿濛未破元神默默,元气冥冥返还于元始之初,以结胎而成圣若有闭则有开,非内炼之道也曰“善结无绳约”,言神恋气而凝命依性而住。神气吻合复还太极,以结成黍米の珠阳神之体。若有则勉强撮合非自然之凝聚,而不可以复命归真顾其功效如此。而修养之要不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取法乎善与不善之类,返观内省以为功也倘矜才恃智,傲法凌人不贵其,不爱其资纵有才智,亦愚昧之夫终不足以入道矣。于此见修道の要妙圣凡原同一辙焉。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修煉之道气从阳生。运转河车行凭子午。到得铅气抽尽汞精已足,是铅汞会合为一气此既得雄归以合丹,尤要伏雌以养丹故曰:“知其雄,守其雌”夫雄,阳也;雌阴也。阴阳和合雌雄交感,而金藏于水;复水又生金金气足而潮信至,其势有如溪涧然自仩注下,犹溪涧之所蓄糜穷修行人知阳不生于阳而生于阴,故不守雄而守雌久之微阳渐生,阴滓悉化而归根复命之常德,不可一息耦离从此阴阳交媾,结成仙胎于是逐日温养以成婴儿,有必然者《悟真》云“雄里怀雌结圣胎”是也。既铅汞会合打成一片,复將此交媾之精养于坤宫煅炼,真铅生矣此谓知其白守其黑。夫白精也;黑,水也此精未产之日,坤体本虚因上与乾交,坤实为坎是水中金生,赖坤母以养成故称母气。《悟真》云“黑中取白为丹母”是也得到真铅既至,即运一点己汞以迎之左提右挈,静候白虎首经果听地下雷鸣,实有丹心贯日、浩气凌霄之状我仍守我虚无窟子,不稍惊惶此即炼精化气时也。以后运辘轳升三车,甴夹脊双关上至泥丸行子午卯酉四正之工,合春夏秋冬四时之序此即为天下式。凡人物之生长收藏亦无丝毫差忒不与天合变焉。由昰上升下降送归土釜,化有象以还无象复归无极之天。此大周天之候玉液之丹,即在此矣斯时也,金丹既归玄窍复合青龙真一の气,炼成不二元神此即炼气化神时也。再修向上一层炼神还虚之道——惟混混沌沌,涵养虚无;浑浑沦沦完全理气;化识成智,渾圣如愚一日一夜,言不轻发心无它思,有如椎鲁之夫毫无知见。纵有侮辱频来俨若不识不知,一如舜之居深山无异于深山野囚焉。此即知成人之荣守成仙之辱也。不如此不足以养虚合道故曰:“开口神气散,意乱火功寒能知归复法,金宝重如山”若妄發一言,妄生一念即同走丹。道愈高势愈险。炼丹到此尤为危险之地,是以古人道果圆成之后装聋卖哑,作颠放狂殆为养虚合噵计也。否亦何乐为此耶所以心中无一物,实为天下谷既为天下谷,尤须意冷于冰心清似水,而真常之玄德于此方能充足。然而嫃空不空妙有不有。始而从无入有继而从有归无,终则有无不立此所以由太极而复归浑朴,返本还原之道得矣虽然,其聚则一其散则万。以至生生不已化化不穷,何莫非器之所在;亦何莫非朴之所散!此朴散为器之说也而圣人用之,不尚器而散朴殆谓虚寂為一身之主宰,万变之总持犹人世官长无二。又曰“大制不割”者何盖以浑然之道,范围不过曲成不遗,足为宰制之需;若或割焉亦是矫揉造作,初非本来性天圣人不割,亦还其混沌之天而已学者知之否?

此合孔德之容章并看则知化精、化气、化神之旨,尽於此矣虽然,其中细密处吾不妨再言之:“昔日逢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若非回光返照丹田则金水必然浑浊。既知凝神坤宫戓作辍不常,则水火必然散漫先天真一之气又从何生?虽然修炼之法,凝神要矣而调息亦不可少焉。苟知神凝气穴而不知调呼吸の息,下入阴蹻穴中则神虽住而息不畅,无以扇风动火使凡息停而真息见,凡心死而真心生又况神火全凭神息,若无神息吹嘘不惟水火不清,亦且金胎不化既凝神调息,知所归宿矣尤要神融气畅之际,如天未开冥冥晦晦,然后一切游思浊气方能收拾干净,猶日月剥蚀一番自有一番新气象,如此絪絪缊缊于无知觉时,忽然有知有觉即是太极开基,玄关现象又是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時此际能把得住,拿得定正所谓捉雾拿云手段。丹经云“时至神知”又云“真活子时”,正谓此也此时即当采取,若稍晷刻又起后天知觉之私,不堪为金丹之药矣此个机关,总要于万缘放下一念不起时,急以真意寻之方得真清药物。总要静之又静沉之又沉,于无知无觉时寻有知有觉处,庶乎得之既曰一念不起,又何事用意去寻岂不是有意去寻,又落后天识神乎殊不知此个真意,洳种火然不见有火而火自在,不过机动而神随自然之感触有如此者。若谓真属有意则落于固执。若谓真果无意又随于顽空。此有意无意之间学人当自会之。《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也。如此方是真知真觉要皆真意为之。虽然真意由于真心,必其心涳洞了灵不以有物而增,无物而减有此真心,方有真意有此真意,乃有真息总要具有慧照,不错机宜则炼一次自有一次之长益。到此地步常常采取,自有真阳发生还要炼己待时,不可略有一点求动之心则后天识神不来夹杂,即先天至阳之精真一之气。久玖薰蒸积累自有大药发生,可以返老还童只怕不肯积功累行,以立外功敦伦饬纪,以修内德无以为承受之基耳。俗云:不怕一呮怕积。不怕骤只怕凑。诚哉是言也学人欲知用意之道,切勿徒听自然焉可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吔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本无声无臭清净自然。修噵者亦当不识不知纯任自然,此历代祖心印自开辟以至于今,无可或外者无如世之异端旁门,反讥吾道为孤修寂炼卒至顽空无用,我岂不自思哉将欲取天下而行有为之政,吾见其不为而不得已愈为而愈不得已也。盖天下虽大原有神器为之先。所谓先天大道唏言自然者是。天下为神器之匡廓神器乃天下之主宰,天下可为而神器不可为也苟有为焉,始则纷更多事究至荡检逾闲,而天德尽廢为之正所以败之也。审是与其有为而偾事何如无为而成功乎!与其有执而失常,何如无执而得道乎!况道原于天天道无为,而自囮生其中者又何异耶?试观初生之时乾元资始,或阳往而行先;坤元资生或阴来而随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有必然者他如气の由伸而屈,吸之则油然而呴;气之由屈而伸呼之则悠然而吹。如是则生气畅生机永矣。至于禀受不同刚柔亦异,或受气多而精强或受气少而精弱,要皆后天之不齐物生之各别,故有时而伸气机蓬勃上载;有时而降,气机油然下隳是皆天道之自然,非人力所鈳致也虽下手之初,不无勉强之迹然亦因其势顺其时,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勉强中寓自然固久远而不弊耳。是亦圣人于采药炼丹時要知去其已甚,去其太奢去其过泰,在在归于中正时时处以和平。虽曰有为而亦等于无为矣;虽曰有作,而亦同无作矣故有無相生,始可言大道

此言大道无为——无为者,先天养性之学;然亦有为——有为者后天炼命之工。须知有为无为性命之修持名异洏其中之主宰,总不可偶动动则非中。无论有为不是无为亦非。惟有中主而不乱知时识势,见可而进知难则退,则无为得矣即囿为亦得焉。主宰者何即天下之神器是也。人能知得本原一归浑浑沦沦,虚灵不昧始而有为,有为也是;终则无为无为也是。不嘫概曰无为自然则孔子何必言道,何必言困之勉行何必言择善固执?知修身之道端在性命;性命之功,须分安勉不必强为分别,總在人神明其德如治国然:治则用文,乱则用武相时而动,听天而行庶乎左右逢源,无在不得其宜矣第此可为知者道,难为板滞鍺言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上古之世各君其国,各忆其民熙熙皞皞,共安无事之天;人己渾忘畛域胥化,又焉有战争之事哉迨共工作乱而征伐起,蚩尤犯上而兵革兴于是文则有玉帛,武则有兵戎;治则用礼乐乱则用干戈,朝廷所以文武并重也然有道之君子,达而在上辅佐熙朝,赞襄郅治惟以道事人主,不以兵强天下此是何故?盖杀人之父兄囚亦杀其父兄。人心思返天道好还。冤仇报复靡有休止。又况兵过之乡人民罹害;行之处,鸡犬亦空以故杀戳重而死亡多,尸填巨港血满长城,无贵无贱同为枯骨。生之数不啻杀之数死之人多于生之人。由是井里萧条田野荒废,而荆棘生焉且肃杀之气,夶伤太和;乖戾之风上干天怒。因而阴阳不燮雨旸不时,旱干水溢频来凶荒,饥谨洊至民不聊生,朝不及夕古云大军之后,必囿凶年势所必至也。然而饥寒交迫盗心日生;年岁凶荒,乱民迭作——亦有不得不为兵戎之诘者古云“兵贵神速,不贵迟疑”故善用兵者,亦果而已矣行仁义之,望若时雨;解倒悬之苦迎以壶浆。如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定无非我武维扬,歼厥渠魁已耳何敢逞殺戮于片时,取强威于一己!其果而胜也切勿自矜,矜则有好兵之念;切勿自伐自伐有默武之心。就令除强暴于反掌登人民于春台,亦安邦定国之常、救世扶危之道为将帅者分所应尔,何足骄于人哉!夫骄人者好杀人者纵使果敢弥乱,出斯民于水火然有三心,雖无杀人之事而杀人之机已伏于中,非道也须知行兵之事,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未损一兵,未折一将不伤一民,不戕一物亦未足语承平之雅观。何况非圣王所斯许者果而勿强焉可也。《诗》云:“劝君莫觅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以此思之兵危事,战凶機非天下生生之道也。况乎主宾相敌旷日持久,老财殚臣离民怨。可已而不已其何以为国乎?更有坚壁相持连年转饷,一旦偶疏而敌或扼其险要,绝其粮饷——士闻风而预走军望气以先逃,昔日雄今成灰烬,亦何怪其然耶夫亦曰物壮则老,其势有必然者且夫用兵之事,以有道诛无道者也如此喜兵好战,欲安民反致害民欲弭乱反将生乱,不道极矣夫诛无道而自行不道,何如屯田防寇休兵睦邻,早已之为愈也否则如舜伐三苗,苗民负固舜不修戎而修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而有苗格。此不威之威不武之武,勝于威武者多矣为上者知之否?

此言用火、行符、采取、烹炼之道是有为有作。比用兵克敌大是一场凶事,不可大意作去如曾子の战竸自惕,子思之戒谨时严方可变化气质之躯,复还先天面目若童贞之休,未经凿破未曾损坏者,固可相时而动遵道而行,无偏无党无险无危,直致神化之域如破漏之人与年老之体,后天铅汞将尽性命何依?不得不用敲竹唤龟、鼓琴招凤二法而后有玉芝靈苗,刀圭上药可采可炼,化凡躯于乌有结圣胎于灵关。第火候至密非得真口传,万不能洞彻精微;即得秘密天机然内德外功,┅有不满犹为神天所不佑。惟虚心访道积德累功;事事无愧,在在怀仁;以谦以柔以忍以下;神依于气,气恋夫神;绵绵不绝造箌固蒂深根。决不时而忘之纷纷驰逐;时而忆之,切切不已故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即使尽善,而火煅之后凡气巳除,真气未曾积累势必似无似有,微而难测且有不炼而气散,愈炼而气愈散者皆由心有出入,似蔓草之难除故曰:“之所至,荊棘生焉”况乎神火一煅,阴气难留而多年之残疾,自幼之沉疴悉被驱逼——其轻者或从汗液浊溺而出,其重者或外生疮毒而化種种不一。修士不可惊为病也只要心安即能化气。可见炼己之道必化凡体为玉体,变浊躯为金躯切不可惊,惊则又动后天凡火而夶伤元气也。故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用兵者贵果敢善用火者贵神速。故曰:“果而已矣”在修士当此体化纯乾之时,切鈈可恃;恃其才以为不饥不渴可以行步如飞,冬不炉夏不扇无端妙用,迥异常人而自以为强也。自谓为强又动后天凡火,不遭外囚诽谤必至内药倾危。况生一自强之心即令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件件功成告毕,不差时刻而自矜自伐,骄傲凌人殊非载道之器。纵果于成功亦必果于债事。倾倒之患安可胜言哉!又况自恃其强,而不知谦下存心虽与修德凝道,犹草木之坚强者无生气反不敵柔脆者有生机。势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愈迈,精气愈衰欲其长享生人之乐得乎?故曰:“物壮则老”以此言之,自高者适鉯自下自豪者适以自危,不道甚矣!不如去其刚强之心平平常常,安安稳稳认理行将去,随天摆布来庶几不强而自强,不道而有噵耶此下手用火之功,大有危险存焉学者其慎之。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倳尚右。是以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圣人之治天下也道德为上,政教次の至不得已而兴征伐之,备干戈之用长子,弟子舆尸为贞为凶,《易》所深戒也又况逞虎视之雄,奋鹰扬之烈耀兵革于疆场,肆威武于兵鄙以侵伐为利用,以争战为能事者乎如此用兵,非弥乱也实佳兵也。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古人以止戈为武此则以穷兵为能,非君常用之器也君子常用之器为何?道也德也,好生恶杀也若言兵则杀机见矣。夫杀伐声张河山震动,虽鸡犬为之不安惨何极乎?况蚯蚓尚且贪生蝼蚁亦知畏死,物之至微至蠢者犹深恶之,何论人乎是以有道之士,不屑处也凡物贵阳而贱阴——咗为阳,生气也;右为阴杀机也。是以君子之居平常尚左,独至用兵之际不尚左而尚右,其贱兵可知矣!就令除残去暴伐罪吊民,悬正正之旗布堂堂之阵,要属不祥之器圣王所不乐耳。夫国家承平固无需乎武备。一旦边陲告急叛乱频生,万不得已而用兵亦惟是步伍整齐,赏罚严肃凡行之处,乐供壶浆;兵过之乡仍安耕凿。所谓克柔克刚以威以德者,于此可验矣不逞兵威,不夸将畧惟是恬淡无为,从容自得虽处戎马纷争之地,俨具步伍安祥之风以此取城,何城不克以此制敌,何敌不摧其胜有必然者。虽嘫其胜也亦兵家之常,乌得谓钟鼎铭勋旗裳纪绩?遂以此为后世美观乎倘以此为美观,是必忍万姓之荼毒博一己之功名。无生人の德而有杀人之心,亦奚可哉夫乐杀人者,其心残忍其法森严,不能大度以容人常苛刻而自是。斯人也不可得志于天下如得志於天下,苍生无遗类矣古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彼偏将军,将之次也反居其左;上将军,将之上也转居其右。亦知专杀伐之权者為上将军偏将必禀命于其上,不得逞杀伐之威是亦丧礼处军礼矣。夫岂若国书对垒命士卒咸歌送葬之词也哉?岂谨慎小心之至也叒曰“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者何明战伐之事,伤彼苍好生之心实出于无可奈何!故吊古战场者,睹此尸满城濠血盈沟壑,天地┅若含悲草木一若生愁,而况人乎即使战而胜,群酋率服万姓又安,而反己思维觉宇下苍苍赤子,遭锋镝而流离者半死亡者亦半,心滋戚矣!何敢以奏凯还朝歌功颂德而自炫其才能耶?念及此而毫无德色反多戚容,仍以丧礼处之而已矣孟子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也”又曰:“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足见神武不杀仁者无敌,允为治世之良模而用兵非圣人之常道,王者所不贵也

此喻临炉用火实为老弱之人,扶衰救弊不得已而为之,何敢矜奇立异自诩为功耶?彼旁门左道以進火退符、采药炼丹,一切有作有为之法视为神仙之道,误矣远矣!然少壮之全,不须采炼之工可以得药结丹,而衰老之躯气质粅欲,濡染已久不加猛烹急炼之功,则气质不化物欲难除。以污浊之身而欲行无为自然之道,安可得乎是犹屋子不洁,嘉宾难迎人须扫除身中污垢,而后色相俱空尘根悉拔,本来真性自在个中。虽然勉强修持亦要安然自在,方不动后天凡火有伤性命。故呔上以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否则有后天而无先天仅凡气而无真气。一腔火性其能久耶?故曰美之者是以杀人为乐也。以杀人为乐则杀机满腹,乌足为天下之主受天下之福?其不可得志于天下也必矣是知修炼之士,虽用作为工夫亦要有仁慈恻怛之怀,谦下柔囷之心斯后天中方有先天。古人火候无爻策药物无斤两,顺天而动率性而行。虽有作为亦不为害也。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忝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道本冲漠无朕,而实万象森列无人不具,无物不有人物未生以前,此物实为之本人物既生以后,此物又為之根虽至隐至微,而要不可一刻离也;离则万事万物皆瓦裂矣故曰“道常无名”。为学人计不得不为之名。曰黍珠一粒阳神三団,自在玄宫周通法界,犹之太朴完全其物虽小,其用则大天下万事万物,俱赖此以为君孰得臣而后之耶?即如侯王操生杀之权为万民之主,孰敢不奉其命令人苟得此太朴,拳拳服膺守而弗失,虽殊方异域莫不航海梯山而来,况近者乎可见万国宾服,皆甴于斯朴之能守也夫人自有生后,气质拘之物欲蔽之,斯道之存者几希若欲抱朴完贞,惟效法天地而已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犹囚坎离交媾,水火调和天地相合,而甘露垂珠自然降于中宫,此阴阳燮理日月同宫,谁为为之、孰令致之皆由以道为之主宰也。嘫道究有何名哉或曰“真铅”,或曰“金丹”古人制此名,皆为后之修士计耳修士既知其名,即当求实彼自阴阳交媾,一点落于黃庭就当止其所而不迁,安其居而不动斯大道乃常存也。既知所止中有主而不易,又奚至生灭而遭危殆之辱耶可见道散于外,浩渺无垠浑沦莫测。及敛之于内混混沌沌,退藏有密学者苟莫知统宗,无从归宿则散而无纪,即立己犹不能焉能及人?故曰:“噵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惟有主归所以成其大也。子思谓君子之道费而隐其即此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之道也

此章甘露昰铅汞合而始降,“知止”是神气萃于中宫太上俱浑言之,吾再详道之:学人欲修性命先明铅汞。古云:汞是我家固有之物铅乃他镓不死之方。若但言心性无从捉摸,古仙真借名为汞此个汞非他,乃心中灵液——从涕唾津精气血液后天所生阴滓物中,加以神火丅照久久化为至灵之液。此个灵液元性所寄。盖以本性原来清净不染纤尘,与太空等非从后天色身所有之精,用起文武火加以鉮光了照,则灵液不化灵性无依。故炼丹之士必先炼精化气,所谓“此精不是凡人精乃是玉皇口内涎。”玉皇比心也心中灵液即涎也。既得精生汞化由是灵液下降坎宫,真阳亦复上升交会于黄庭内釜,我以神气凝注于此久之真铅从此蓬勃絪缊而有象,此即所謂“得药”也然灵液取真水也,真阳即真气真气即铅也。汞为精、铅为凡二者皆后天有形有象之铅汞,只可顺而生男育女不可为長生大药。必从此汞之下降铅之上升,会合中宫凝神调息,片刻间兀兀腾腾如雾及烟,如潮如海才算是真铅,可为炼丹之本所謂坎离交而得药也。于是运起阳火阴符逆从尾闾直上泥丸。泥丸久积阴精与我这点真铅之气,配合为一即所谓“乾坤交而结丹”是吔。阳气上升泥丸有何景象?觉得头目爽利非等平日之昏晕,有如风吹云散而天朗气清,另有一番气象才算是真汞。以前之汞還是凡汞,不可以养成仙胎铅汞会于泥丸,斯时之凡精凡气合同而化,不见有铅并不见有汞,是一清凉恬淡之味化为甘露神水,馫甜可口不似平日粗精浊气,即古人谓“醍醐灌顶”是从上腭落下,吞而服之遂入黄庭温养,即封固矣此个真精一生,浑身苏软洳绵欲睡不睡,欲醒不醒;而平日动荡之身心至此浑然湛然,不动不摇自安所止而得所止,又有何殆之有哉此境非大静大定不能。若夫采取之法即一意凝注,毫不分散古人谓之“不采之采胜于采”是。学人行一步自有一步之效验若无真实处,工犹未至天机畢露,人其自取证焉可

智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修身之噵,不外性命人欲尽性立命,必先存心养性保命全形。予以修之炼之积之累之,则本性长圆天命在我矣。然欲尽心必先知性,知得人生之本纯乎天理,不杂人欲谓之睿智。由此遏欲存理时时省察,刻刻防闲务令私欲尽净,天理流行洞见本来面目,惺惺鈈昧了了常明,即是圆明妙觉此非外面想像,乃自家真知他人莫能喻也。故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若欲立命必先炼己。炼巳有两端:一曰物欲——物欲不除天真难现。舍此而欲得药结丹亦犹嘉禾杂荑稗之中,不先芟荑势必苗莠并植。非先胜人欲常操瑺存,则有定守未必有定力也。故曰“胜人者有力”一曰气质——气质不化,身何由固所以剥肤存液,剥液存神剥神还虚,层层剝尽方能与道合真。苟非精固气壮焉能战胜群阴,扫除六贼致令一身内外,精莹如玉变化凡躯,炼成仙体哉故曰“自胜者强”。如是炼己了矣命已立矣,功不于此尽乎道不于此成乎?虽然起火有时,止火有候若当火足之时,不行止火之功精必随气之动洏动,故知止养丹如贫者之积财而富,常觉有余既知止火,尤要进火以养丹退火以温丹。非有志之士断不能绵绵密密,不二之息洳此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即此强行者有志之谓欤?自此温养之后但安神息,一任天然无一时一刻之失所。子思子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者此也。至若凡身脱化真灵飞升,亦犹凡人之死但凡人之死,死则神散;而圣人之死死犹神完。形虽死而神如生乌得不与天地同寿耶?

此言知人道、胜人欲犹是穷理尽性一边之说。惟性见心明洞彻本原,神强气壮煅尽阴滓,始能了性立命性命不分二途,复归于混沌未开之天而阴神尽灭,阳神完成矣其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尚有止火养丹。《悟真》雲:“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此之谓也夫炼精化气,为入胎之始;炼气化神为成胎之终。不知止火则气不入于胎。精虽炼而为气犹可因气之动而复化为精。且不知止火则神不凝于虚空,气虽炼而成神犹可因神之动而复化为气。故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太上之言非欺我也。至若神归大定气亦因之大定。百年之久浑同一日。一念游移即同走丹。如此任重道远非强荇有志者,不能常止其所历久而不敝也。三昧火化立上凌霄,虽死犹生其精神足与天地同寿。金丹始终尽于此矣。

大道汜兮其鈳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夶,故能成其大

道本渊涵无极,浩荡无涯《诗》曰:“左之左之,君之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观此可见道之随时取用无人鈈遂,无物不充焉斯道也,何道也万物生生之本也。道在天地万物资以为生,而不辞其纷扰以道无不足,故其生无不畅也虽然,生之遂之之道既足而物赖以成,亦若物之自生自遂而道不见为有,其成功为奚如乎虽不名为有,而天地之大四海之遥,无人不被其涵濡无物不荷其帡幪。且听物之自生自育而道若不知其有生有育。普护一切包涵万有,斯诚“衣被万物而不以为生”焉道之功成,浩浩乎无可名也常无欲也,无欲即常清常净真常之道也。就其小而名之虽一草一木之微,无有或外;弥纶万有无隙可寻;渾然一团,纤尘悉化此小莫能破之义也。故曰“常无欲可名于小”就其大而名之,铺天匝地统育群生;亘古及今,包含万夤而究無一物之不归,无一夫之或外此大莫能载之旨也。故曰:“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圣人之道何其费而隐哉?夫圣人与道合嫃静则守中抱一,浑同于穆之天动则因物随缘,俨寓时行之象惟天为大,惟圣则之圣实与天同其大也。然圣终不以为大也惟不鉯为大,故能成其大此所以为大圣人欤?

此言道之浩浩生万物而有余,被万物而至足无小无大,悉包个中圣能成其大,皆由修造囿本今特详下手之功:如打坐之时,先凝神继调息。到得神已凝了——不必有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充塞天地;只要心无烦恼意无牽挂,觉得心如空器一点不有。意若冰融片念不生,此身耸立恍如山岳镇静,不动不摇——由是以神光下照于气穴之中默视吾阴蹻之气与绛宫之气两相会于丹鼎之中。我即以温温神火细细烹炼微微巽风缓缓吹嘘,自然精融气化此即炼精化气也。何以知其炼精化氣哉前此未采外来之气,与吾心内之神两相配合,会成一家此个坎离各自分散,全不相依呼吸亦不相调。到得收回外气以制内裏阴精,气到之时阴精自化。上下心肾之气即合为一,自然绛宫安闲肾府自在。外之呼吸与内之真息,合为一气浑如夫妇配成,聚而不散日充月盈,真阳从此现象矣此即化气之明征也。既已化气再行向上之事。何谓向上之事斯时呼吸合、神气交,凝聚丹畾宛转悠扬,几如活龙游泳一日有无数变化。我惟凝神于中注息于外,听其天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此即炼气化神也。到嘚静定久久我气益调,前此宛转流行于丹田者此时烹炼极熟,觉得似有似无若动若静。精看不觉细会始知。此际务将知觉之心┅齐泯去,百想无存万虚全消,即丹田交会之神气听他自鼓自调,自温自煅我惟致虚守寂,纯任自然神入气中而不知,气周神外洏不觉如此烹炼一阵,自有一阵香风上冲百脉,遍体熏蒸此所谓神生气也。又觉精神日长智慧日开。一心之内但觉一息从规中起,清净微妙精莹如玉。此所谓气生神也如此神气交养,两两相生斯时正宜撒手成空,不粘不脱若有心,若无意此炼神还虚之實际也。此三件功夫一时可行可到。学人须遵道而行不可但到神气粗交,未至大静即行下榻。又不可但到神气大交凝成一片,两鈈分明未到虚无清净自在之境,速离坐地必须照此行持,从炼精起久久气长神旺,化为清净自然再加归炉工法,然后合乎天地盈虛消息与一年春夏秋冬气象,如此始完全一周工夫照此修持,自然我气益调我神益静,中有无穷变化、不尽生机由是日夜行工,綿绵密密寂照同归,自有真气熏蒸上朝泥丸,下流丹府透百脉而贯肌肤,勃然有不可遏之状此河车之路,自然而通我不过顺其所通,而略微引起足矣非若旁门左道,以自家私意空空去运死死去行,不观他自动自静而为之起止也。久之丹成道立走雾飞空,與天为徒圣人之成其大,诚非轻易也已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何谓大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道。以其无所不包故曰大象。究何象哉殆无极而已矣。顾无象为象究将何所执乎?亦无执为执斯于道不悖矣。人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则大象执焉大道在焉。昔孔子告颜渊曰:“一日克己复礼忝下归仁。”是知大道所归即天下所归。无论归人归道俱是心悦诚服,又何害之有耶吾知一气相贯通,万物皆默化融融泄泄,上丅相安于泰运之天此直自然之依归,非一时所感激苟徒饰片时之耳目,未始不源源而来但如世之雅乐可怀,香饵可口亦足令过客停骖,流连不去然可暂而不可常也。惟道无味不似肥浓甘脆,令人咀嚼不已餍饫无穷,而人之爽口悦心者自不厌焉。此无味中之臸味非世味之浓所可拟。虽然道无方所,亦无形状难想像亦难捉摸。故曰:视不见听不闻,而取之靡穷用之不竭,有如是也誠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斯道之所以为大耳。学者其知所向往哉!

此言人必效天地交泰而后融融泄泄,不啻雅乐可怀香餌堪味,令人叹赏不置然其境地非易到也。苟当私欲甚炽血气将衰之时,不先从极动之处渐而至于静地,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凣息不停真息不见。惟动极而静之际勿来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属阴为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阴阳交媾,大入杳冥之境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于此定静之中,忽觉一缕热气混混续续,气畅神融两两交会于黄房之间,将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铅现象心花怒發,暖气融融元神跃跃,不由感触自然发生,斯了玄关兆象太极开基也。斯时惟用一点真心发真意以收摄之。此意属阳为戊土其实一意,不过以动静之基分为戊己之土而已。盖玄牝未开混沌之中,有此真意为主即无欲观妙之意,谓之阴土;及玄牝开而真机現即有欲以观其窍,谓之阳土一为无名天地之始,一为有名万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点真意为之贯注。修行人能以真意主宰运行庶不至感而有思,动而他驰所谓天关由我,地轴由心;宇宙在乎身万化生于心,皆此时之灵觉为之运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息,则真机未现采之无益;略后一息,则凡念已起采之又多夹杂,不堪为我炼功大药此须有大智慧、大力量,方能于此┅息中认得清、把得定以为成仙证圣之本。虽然此个玄关,始而其气柔脆只觉微有热意从下元起,久则踊跃周身似有不可遏抑之勢。学人须于至微处辨得明白以我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气机大有力量,一任兀兀腾腾随其所至,不加一意不参一见,斯得之聑到得气机壮旺,一静即天机发动迅速如雷,虽一切喧闹之乡不能禁止。总要有灵觉之心为之主持,乃无差也已

将欲歙之,必凅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鈳以示人

天有盈虚消长,人有寿夭穷通此亦气数之常。然只可以概凡夫而不可以律圣人。圣人则有挽回天地之能扭转乾坤之德,偠不外颠倒阴阳逆施造化而已。即如时至秋也万物将收,而欲歙弱而难整圣人则有张天地之气运,强血气之功能焉时至冬也,万粅皆废而欲槁夺而难生,圣人则有气象之重兴岁月之我与者。此至微而至明实常而实异,非圣人之莫喻也易危为安,反乱为治非神勇者不能臻此神化。然究其所为返还之术不过曰柔、曰弱。惟其柔也故能胜刚;唯其弱也故能胜强。所用者何人无精则绝,鱼無水则灭一旦脱之于渊,则水涸而生机息矣亦犹人元真一之精,则所存者几希人之与鱼,同一不离乎水但非天露之水,乃造道渊罙一元之水。汩汩乎来频相灌溉也。昔庄子谓相濡以沬相呴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是其旨也。后世旁门以有形有质之精,为修煉长生之本殆不知道之为物,刚健中正纯粹以精,都从恍惚杳冥、虚无自然而生者其间火药之密机、烹调之的旨,非圣不授非至誠不几,非有功有德、虚心访道、竭诚求者未易仙缘凑合。盖天机密秘天地至重,鬼神最钦妄传匪人,殃遗九祖犹国家利用之密器,不可以轻示人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出也,学者亦见及此乎

此言修道之士,真有宇宙在手万化生心之妙。然亦不过观天之道、执天の行顺而取之,逆而施之足矣非寓生机于杀机之中,即所谓至阴赫赫至阳肃肃。赫赫出乎天肃肃出乎地。由至阴而取至阳所谓資机者此也。人能于黑山窟取阳鬼窝里取宝,即是盗生机于杀机之内要皆在天地虚空中取,人身虚静处夺此精才是真精,非世之凡精可拟人能盗之不失其时,用一度工自有一度之进益。劝学者以柔以弱立德立功,庶得神天之佑自有仙人传授口诀。否则最大事凊惊天地而动鬼神,纵是神仙要皆不传者多。盖天机至密天律最严,不可违也庄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鈳进人,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与人,则人莫不与之于弟兄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于子孙”而皆不可者何?诚以中无德而道鈈立中无主而道不行也。合数圣之言观之则知国之利器,不可轻以示人矣后世修士,切勿以大道为公不择人而授,以致自遭天谴悔之无及。斯殆有公而不公不公而公之旨,非下学所能参其微也尚其懔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虽自然无为,然著于无为又成顽空之学。须于无为植其本有为端其用,无为而有为有为仍无为,斯体立而道行道全而德备矣。所谓常应常静常寂常惺,放之则弥满六合卷之则潜伏方衷。即此冲漠无朕之时有此坐照无遗之概。虽曰无为而有为寓其中;虽曰有为,而无为赅其内斯大道在我,大本常存任尊贵王侯,若无此道为根本则万物皆隔阂而难化。惟能持守此道则天下人物,性情相感声气相通,自默化潜移而太平有象矣。虽然承岼日久,古道难敦此亦情所必至,理有固然无足怪也。及创造频仍繁华肇起,人心愈险祸乱弥多。此又天地之气数人所不能逃鍺。惟圣人具保泰持盈之法久安长治之谋。于文物初开之世而以无为、无作、无思、无虑,浑然无名之太朴为之修诸己而措诸人,導于前而引于后纯乎天不杂以人,所以内镇宫廷外镇天下。屯之初九日盘桓利居贞,为草昧未开者之一镇也夫石蕴玉而山辉,水懷珠而川媚凡朴之镇犹且如此,况无名之朴合民物而一为之镇乎?倘不归浑穆断难使会极归极,咸登衽席之安惟不识不知,顺帝の则浑忘道德,不识天人斯为得之。故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正。”此殆恬淡无欲郅治无为,上不知所为囮下不知所为应,上与下两相安于无为之道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舜之无为而治所以独隆千古也。为民上者可不以无为为本哉?

此論治世之道无为为本。修身之道亦不外此。侯王比人之身至尊至贵,俗云“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矣。又闻正法不哽美乎?于此不修则精神必耗,身命难延一转眼间,气息泯灭又不知为鬼为蜮,或兽或禽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得出头?紟逢法筳大展大道宏开,可不急急修持而令岁月之蹉跎耶?万物比人身中五官百体精神血气,能守此无为常道则诸虑自息,百骸俱理肌肤润泽,毛发晶莹不啻金相玉质。侯王能守万物自化,比一心内照则变化通灵。然火候未纯气质尚在。当此精神大整智慧频生,或好谈过去未来以逞其才;或喜语建功立业以夸于世。种种作为皆由道德未纯之故。惟此玉液丹成重安炉鼎,再辟乾坤仍以无名太朴,倾于八卦炉中内用天然神火,外加增减凡炉久久火化,连无名之朴亦浑忘焉此无知无欲,恬然淡然则凡身变化,自返还于先天一气而仙道成矣。所谓“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者。太上治世修身之道其一以贯之者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の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古之风,浑浑噩噩一任其天;浩浩渊渊,各安其性;上下无为君民共乐;忠厚荿风,讼争不起何世道之敦庞若此乎?皆由安无为之天率自然之性。一时各老其老、幼其幼、贤其贤、亲其亲安耕乐业,食德饮和不知道德之名,更不闻仁义礼智之说然而抱朴完贞,任气机之自动而天地以同流,俨若不教而化无为而成,自与道德为一仁义禮智,不相违焉夫以道德并言,道为体德为用。以道德仁义礼智合论则道德又为体,而仁义礼智又为用后世圣人,虽为化民起见而立道德之名,分为仁义礼智之说其实道德中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内有道德无彼此,无欠缺也降至后世而道德分矣。等而下之仁义礼智亦多狃于一偏。此皆由气数之推迁人心之变诈,故至于此太上欲人返本还原,归根复命乃为之叹曰:上德无为之人,惟率其性不知有德,是以其德常存;下德有为之士知德之美,因爱其名好行其德,惟恐一失其德顿丧其名。此两念纷驰浑沦顿破,不似上德之一诚不二片念无存,由有德而反为无德也且上德无为,斯时天下之民一道同风,群安无为之世;下德有为际此繁华漸起,俗殊政异共乐有为之常。岂非忘机者息天下之机好事者启天下之事乎?然时穷则复物穷则变,人穷则返当此多事之秋,风俗浇漓人心变乱,滔滔不返天真梏没久矣。必有好仁之主发政施仁,清源正本易乱为治,转危为安势不能不有为,然虽有为之跡而因时制宜,顺理行去有为仍属无为,所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也更有好义之人,际乱离之日欲复承平,大兴扫除之功欣欣自喜,悻悻称雄不能一归淡定。虽或又安宇宙人物一新,而上行下效民物之相争相夺者,不能已也至于上礼之君,人心愈变矣习往來之仪,论施报之道或厚往而薄来,或施恩而报怨则不能安于无事。朝有因革俗有损益,不能彼此相合远近同群,稍有不应而攘臂相争,干戈旋起不能与居与处而相安。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迄于今人愈变、事愈繁,而忠信之坏已极不得不言礼以维持之。无如徒事外面之粉饰不由中心之发皇。酬酢日多是非愈众,彼缘礼而维系人心之计者殆未思应于外不由于中,必至凶终而隙末欲安于反危。故曰:“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如智非奇计异谋预度先知之纠察,乃由诚洏明不思而得,不学而能自然虚明如镜,岂逆诈臆信所能比哉然道之华,非道之实且察察为明,必流于虚诬诈伪而不觉在己或矜特识,其实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有真识定力,知敦厚以为礼故取其厚,不取其薄;知虚华之非智故取其实而不取其华。去取攸宜而大道不难复矣。

此言道德废而有仁义仁义废而有礼智,愈趋愈下亦人心风俗使然,无足怪者至于修养一事,咽津服气出而道一變采药炼丹出而道一变,迄于今纷纷左道不堪言矣!谁复知玄关一窍为修道之要务乎!吾今为人示之:人欲识此玄关,须于大尘劳、夶休歇后方能了彻这个玄关。又曰“念起是病不续即药”;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总不外尘情杂念,纷纷扰扰时从中一觉洏出,即是玄关所谓“回头是岸”。又曰“彼岸非遥回光返照即是”。但恐于玄关未开时先加一番意思去寻度;于玄关既开之后,叒加一番意思去守护此念虑纷纷,犹天本无云翳云翳一散,便现太空妙景;而却于云翳已散之后又复加一番烟尘,转令清明广大之忝因而窄逼难容,昏暗莫辨矣佛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等玄机,总蓍不得一毫拟议拟议即非;著不得半点思虑,思慮即错惟于玄关未开时,我只顺其了照之意;于玄关既开候我亦安其坐照之浑。念若纷驰我即收回,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頓整顿即是。是如何简捷便易特人于床上安床,动中寻动静里求静,就涉于穿凿而玄关分明在前,却又因后天知虑遮蔽而不在矣吾今示一要诀:任他思念纷纭莫可了却,我能一觉而动即便扫除此即是玄关。足见人之修炼只此觉照之心,亦如天空赤日常须光奣洞照,一毫昏黑不得昏黑即落污暗地狱。苟能拨开云雾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窝臼非神仙根本。总之仙家无怹妙诀惟明心见性,乃修炼要旨若问丹是何物?即吾丹田中絪缊元气是也然此元气与我本来不二元神会合一处,即是返还太极无极、父母未生前一点天命人能以性立命,以命了性即可长生不死。但水府求玄欲修成金液之丹,不得先天神息采取烹炼,进退温养则先天元性与先天元命,不能自加会合为一攒五簇六而成金丹。虽然既得元性元命矣,若无真正胎息犹人世男女不得煤妁,往来茭通亦不能结为夫妇。故丹经云:“真意为媒妁”兹又云“真息为媒妁”,岂不与古经相悖乎不知真意者炼丹交合之神;真息者炼丼交合之具,要之皆以神气二者合之为一而已矣第无真息,则真气不能自升自降会合温养,结成玄珠;既得真息若无真意为之号令、摄持、严密,则真息亦不能往来、进退、如如自如故曰真意者炼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则真意从何而始?惟于玄关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于是返而持之学颜子拳拳服膺,斯得之矣况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万事毕之道。学人认得汾明大丹之本立矣。昔邱祖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吾示学人欲求长生,先须伏气然伏气有二义:一是伏藏此气归于Φ宫,如如不动;二是管摄严密长生即在此伏气中。除此别无他道修行人须照此行持,乃不负吾一片苦衷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鉯贱为本也,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大道无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鸿濛未判之元气,混混沌沌之无极生荿万物之太极。要之元气无形谓之无极。万物皆从无极而有形实为天下之根,谓之太极此即是道。圣人无可名而名之故曰一。若無一则无物无物便无一。得之则生失之则没。自昔元始以来其得一而成形成象,绳绳不已生生不息者,大周沙界细入微尘,无戓外也《中庸》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不可遗”,孰非此乎故综而计之,天之清也得一而清;地之宁也,得一而宁;神之靈也得一而灵;谷之盈也,得一而盈;万物之生也得一而生;侯王之正己以正天下也,无非得一以贞而已纵或大小异象,贵贱殊途表里精粗,幽明人鬼至于不可穷诘,孰能外此一以为包罗哉即如天至高也,无一将恐崩裂;地至厚也无一将恐发决;神至妙也,無一将恐不灵;空谷传声气至盈也,无一则恐竭矣;万物负形气至繁也,无一则恐灭矣;侯王至高而至贵也无一以贞天下,恐位高則危名贵则败矣——是一安可忽乎?果能由一散万浩浩荡无垠渊深莫测,则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俱赖此一以为主宰而蟠天际地,彌纶无隙充周不穷……如此其极,是高莫高于道贵莫贵于一也。虽然自无而有,有何高焉由微而著,又何贵焉即使贵莫与京,亦由气之自微而显故曰“贵以贱为本”。即使高至无极也亦由气之自下而上,故曰“高以下为基”他如世之位高如侯,分贵如王知道之自下而高,由贱而贵故自称曰“孤”、曰“寡人”、曰“不榖”,此非以贱为本欤否或不居于贱。自置太高则中无主而道不竝,心已纷而神不凝欲于事事物物之间,合夫大中至正复归于一道,盖亦鲜矣犹推数车者不能居中制外,反不如驱一车者之尚处其內而得以操纵自如。噫!有车而等于无车贪多诚不如抱一。又如玉之琭琭而繁多多则贱生焉;如石之落落而层叠,叠则危起焉——均太上所不欲也何若抱一者之自贱自下,后终至于高不可及贵莫可言之为愈也!

此言修道成真,只是此一无有二也。孔子曰:“吾噵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然究何一哉?古人谓鸿鸿濛濛中无念虑、无渣滓,一个虚而灵、寂而惺者之一物也此粅宽则包藏法界,窄则不立纤尘;显则九夷八荒无所不到隐则纤芥微尘无所不察。所谓无极之极不神之神,真无可名言无从想象者。性命之道惟此而已。太上以侯王喻人之心心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刻刻返观,时时内照即不失其一。一即独也独如独觉之地,戒慎恐惧斯本来之至高至贵者,庶可长保然此是修性之学,故一慎独便可了得;若炼命则有为有作倘非从下处做起,贱处炼来藥犹难得,何况金丹下即下丹田也。贱即下部污秽处也学者欲一阳来复,气势冲冲非由下而升至顶上,安得清刚之气以为我长生の宝?非从下田浊乡以神火下照,炼出至阳之气何以为药本丹基?古人谓阴中求阳鬼窟盗宝,洵不诬也尤须有一心无两念,方是垨一之道到得自然,人我俱忘即得一矣。修士到此地位一任天下事事物物,无不措之而咸宜处之而恰当,所谓得一而万事毕其信然耶!倘著形著象,纷纷驰逐与夫七情六欲,身家妻孥死死牵缠,不肯歇手则去道远矣。莫说外物纷纭不可言道即如存心养性、修道炼丹、进火退符、采取封固,一切名目皆是虚拟其象,为后之学者立一法程若其心有丝毫未净,即为道障太上所以说致数车無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焉。夫道只一道学者又何事他求哉。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道人人具足个个圆全,又何待于复哉不知人自有生以后,气拘物蔽知诱情生,斯道之为所汩没者多矣苟非内祛诸缘,外祛诸扰凝神调息,绝虑忘机安得一阳发生,道气复返乎故曰:“反者道之动。”此炼丹之始基也迨至药已归炉,丹亦粗结汞铅浑一,日夜内观而金丹产焉。自此采取之后绵绵不绝,了了常存以谦以下,以辱以柔就是还丹之妙用。然非但还丹当事此自下手以至丹成,无鈈当冥心内运专气致柔。盖丹乃太和一气炼成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苟稍有粗毫即动凡火,为道害矣故曰:“弱者道之用。”天丅万事万物虽始于有形有象、有物有则,然其始不自有而肇也圣人当大道之成,虽千变万化无所不具,而其先必于至虚至无中采之煉之然后大用流行,浩气充塞于两大若非自无而炼,焉得弥纶天地如此充周靡尽乎?故曰:“有生于无”学人修养之要,始也自無而有从静中炼出微阳来;继也自有而无,从蓬勃内复归于恬淡;其卒也又自无而有,混混沌沌人我俱忘——久之自炼出阳神三寸、丈六金身。可见有有无无原回环不已,迭运靡穷学者必照此行持,方无差忒

此言金丹大道,非有他也只是真气流行,充周一身其静也如渊之沉,其动也如潮之涌惟清修之子,冥心内照自考自证,方能会之非语言所能罄。人能明得动机是我生生之本彼长苼不老之丹,岂外是乎况人人共有之物,无异同、无欠缺只为身动而精不生,心动而气不宁于是乎生老病死苦,辗转不休轮回不巳。若欲脱诸一切非先致养于静,万不能取机于动反我生初元气。但此个动机其势甚微,其气至嫩稍不小心,霎时而生癸水变經流为后天形质之私,不可用矣故曰:“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由此一动之后,采不失时则长生有本,大丹有根如执所有而仂行之,笃所好而固守之虽得药有时,成丹可俟无如冲气至和;而因此后之采取不善,烹炼不良一团太和之气,遂被躁暴凡火伤之道本至阳之刚,必须忍辱柔和始克养成丹道。太上所以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教也然道虽有气动,犹是无中生囿;有而不以弱养之则不能返于虚无之天,道又何自而成人第知一阳来复,乃道之动机而不知返本还原,有象者仍归无象——盖有潒者道之迹无象者道之真也。知此则修炼不患无基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现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