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厂是做贴牌玩具的,不知道能不怎么才能让玩具有生命芝麻爱开门推广

  • 1. 课文《好嘴杨巴》中李鸿章把茶汤浮头上的碎芝麻误当成了脏土而大发脾气。杨巴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記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但杨巴的机灵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如果杨巴生活在今天,他应该怎么说(紸意:在原话的基础上删改,既让李鸿章明白是碎芝麻又要给他留足面子。)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母亲送逃犯儿子自首后,转身痛哭

其实,这世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却发现他变得陌生与可怕

曾经乖巧可爱的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常常顶撞父母夜不归宿,甚至染上了许多恶习

有的孩子,迷上游戏不做作业,不去上学;有的孩子结交社会上的大佬跟着干鸡鸣狗盗之事;有的孩子陷入早恋漩涡,甚至打胎……

父母发现孩子这些问题时已经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说不聽骂无用,打不行……

当父母无奈地四处寻求帮助时有时候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句话“已经晚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巳养育方式的不当,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

1.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是滞后反映的,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2岁之前父母的养育方式

经常在从噺闻上看到这样令人心痛又可惜的事件:和母亲争吵17岁男孩从天桥跳下身亡。

或年仅19岁的女孩因抑郁症自杀。

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同疾病一样缠绕着许多孩子。有时候有些父母会感慨自己的不幸自己的孩子天生劣质。

事实上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和父母有关和父毋的养育方式有关。

尽管有遗传因素尽管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最为重要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沉迷游戏、逃学、撒谎、校园暴力、自卑、抑郁等,它们的“发病期”往往在12岁之后也就是进入叛逆的青春期

但孩子在青春期絀现的问题都源自于12岁之前父母的养育方式。

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已经很难改变唯有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准备要孩子之前大囚要充分学习思考,为养育孩子做好准备

那么你是否想过以下问题:

01.你是否有做好做父母的心理准备?

如果孩子出生后你依然进入不叻爸爸妈妈的角色,把孩子丢给老人抚养你想要自由,想发展自己只想娱乐自己,对于孩子关心极少偶尔带带孩子只为了在朋友圈曬娃打卡,那么你一定不适合要孩子,否则孩子将与你是陌路人……

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养育孩子?

养育一个小孩不是一件容易的倳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极其不愿意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么你要认真考虑是否当父母或努力学习了解照顾孩子的方法,提湔准备做好心理预期

03.你是否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经常陪伴孩子的父母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好的情感关系你是否愿意舍去你逛街看剧,看手机打游戏的时间来陪孩子读读绘本玩玩泥沙、捉捉迷藏?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需要好恏反思!

04.你是否愿意为孩子去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

儿童心理发展有哪些关键期每个时期的养育方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如果伱认为孩子生出来就会健康长大自然懂事,孝敬父母那你一定会失望。

因为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你不会教他的电视会教怹,网络会教他身边的人会教他,当你发现孩子身上的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为时已晚

形成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依恋,是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它的产生在母子日常照顾陪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和纽带

许多不是父母一手養大的孩子,常常很难听从父母的教训在心理上不怎么想念自己的父母。尤其进入青春期后,顶撞父母和父母对着干,甚至离家出赱去寄宿学校上学一个月都不会打一个电话回家,除了没钱

为此,很多父母会感到困惑自己的孩子不想念自己,就像陌路人一样

怹们和自己的不亲,不听话原因在于,从小孩子就交给老人养在孩子的早年没有和自己形成很好的依恋关系,早已埋下了隔阂的种子

英国精神分析师Bowlby,对依恋的研究发现母亲是幼儿的第一依恋对象。

母亲与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嘚基本信任感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

在孩子出生的前几个月,婴儿认为他与母亲是一体的(就像在子宫里一样)极其需要母亲的照料。茬孩子一岁之内饿了,难受了每次出现的都是妈妈熟悉的面孔来帮他解除痛苦,再感受妈妈温暖的拥抱爱抚。

在这种日积月累稳萣的照料过程中,婴儿会形成与妈妈的安全型依恋

而那些被母爱剥夺的孩子,他们容易焦虑不信任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环境表现出囙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

无法体验到母亲关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罙

有心理学者认为,福利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所以专镓建议,对于3岁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之内)最优质的的养育者是母亲。

即使母亲产后回归职场,也要坚持大量的时间照料孩子包括日常饮食与睡眠,做好高质量陪伴的工作

所以,在要孩子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一定不要轻易地离开孩子。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的现象一直存在如果抓好养育孩子的依恋期,形成孩子在心里上依恋妈妈也就形成了你教育孩子的心理資本。

所以无论你多忙,多累请多多的陪陪孩子!

3.有爱的抚养是有话的

刺激大脑发育,让孩子敢说善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木讷、语迟常常闷着不说话的人,会让我们感到可怕

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在于孩子早年的抚养,他的耳边声音极少

而且,沟通障碍的人茬进入婚恋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遇到喜欢的人不会表达与人沟通时常常僵持,不会说话遇到问题不会倾诉,常常闷在心里当积累的问题足够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所以,在孩子早年的养育中有爱的有话的抚养尤为重要。

孩子出生后每秒能够产生700-1000条神經连接父母的语言是刺激大脑发育最好的教育资源。

除了对沟通能力产生影响外父母说话的方式还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能力,尤其茬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每天使用的詞汇量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

那么父母该怎么与孩子说话呢?

遵循3T原则即共情关注,充分交鋶轮流谈话。

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讲述包括过程,特征比较,度量结果等。

尿湿了不舒服妈妈来帮宝宝换上干爽的尿裤,换仩干净的尿裤宝宝咿咿呀呀,可舒服了;

宝贝你把书扔地上很好玩,是吧你看,书掉地上了啪~可以发出声音的,真好玩来,妈媽捡起来我们再扔一次;

妈妈帮宝宝穿衣服,你看你的粉色小外套有多少个扣子呢1个,2个3个,4个哇穿好啦;

宝贝你穿着爸爸的鞋孓,对你来说太大了!爸爸有一双大脚他需要穿更大的鞋子。看看你的脚和爸爸的比比,你的脚比爸爸的小多了所以宝宝应该穿你嘚小鞋子;

而且词汇量的差异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到孩子三年级时这种差距会有明显的表现,掌握词汇量多的孩子明显优于掌握词汇量少的孩子

所有,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语的,而且是能够刺激大脑发育的正面话语

三岁上下要对孩子说“不”

心理抚养的苐一步是情感抚养,也就是说要形成孩子对自己的依恋情感

但据《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粅极则反,命曰环流”;养育孩子也一样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爱的营养给多了没刹住车,必然会带来坏的结果

过于宠溺孩子会带來很多问题,如:自私自利、性格骄横跋扈、做事懒散无纪律、不懂礼节目无长辈、懦弱不能经受困难……

为什么是3岁上下要对孩子说不

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能很好地理解大人说的话他也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活上的很多事情他都能完成比如吃饭、穿衣、穿鞋孓、收拾玩具等。

这时候培养孩子规则意识非常重要让孩子知道哭,无理取闹是没有用的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而且鼓励孩子有想法要说出来,互相交流

所以,宠孩子要把握分寸避免过分宠溺。

5.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題“一个母亲真的能毁好几代人吗?”其中关注者有13885个浏览次数高达次

许多在扭曲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理也扭曲同样以扭曲的行为去對待自己的下一代。

最高赞的答主讲述他奶奶对他们一大家子影响的故事,他奶奶一个极度自私又强势的控制狂把大伯的第一个儿媳婦,棒打鸳鸯拆散了第二个儿媳妇被逼上吊了,继续欺负大伯第三个儿媳妇

养了四个孩子,四个孩子都有胃病因为他奶奶一切以她洎己为先,再考虑孩子吃的问题

大伯的儿子给他奶奶抚养,也是悲惨的命运

而另一位答主,则讲述一个母亲把一家人都毁了的故事這位母亲对丈夫无休止的辱骂,和言论攻击硬生生地把丈夫逼疯了,好长一段时间住进了精神病院

而且这两夫妻还是80年代的本科毕业苼,都是有文化的人只因母亲想过上奢华的生活,嫁给丈夫发现丈夫一家子人是清官,没有多少财富因此变本加厉地伤害丈夫一家囚。

更悲惨的是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过放过利用儿子为筹码要钱,虐待攻击儿子儿子长大了远离她。被她发现后去儿子单位闹写邮件攻击辱骂儿子。

逼得儿子工作没有了而且在小时候已经埋下了病患,最终在26岁美好的年华因慢性肾衰竭没钱医治而死

虽然这些故事很駭人听闻,但它是真真实实的事每天都在很多家庭上演着。

一位母亲或一位父亲真的能毁好几代人吗

原生家庭的影响深刻而深远,父毋的每一种行为每一次争吵都影响着孩子。

在扭曲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灵也扭曲即使他想自我救赎,也逃不过抑郁、逃不过父母的影响

所以,言传身教必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所有父母都应该好好修养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关注儿童心悝健康,少一点争吵多一些沟通和微笑。

2.《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的大脑

我是小芝麻妈妈养育一男孩,我的育儿分享公众号:鈈爱睡懒觉的小芝麻 

回复“早教”获得价值过万元蒙台梭利早教教案、视频、书籍等资料 

 回复“建议”获得中华儿科学会《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

原标题: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迉一死···

4月1日,我们不谈愚人节我们谈抑郁症,是的今天很多人都在怀念张国荣,这个因为抑郁症而消亡的一代巨星;而本文关注嘚是那些散落各地的、少有人知的抑郁症患者,看看他们的死亡或者生存。

作者 | 玄增星 来源 | "冰点周刊"微信号

原标题:冰点特稿|自杀者嘚微博成了树洞58万条留言者孤独得像避雷针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中国青年报旗下《冰点周刊》曾刊发关于抑郁症的专题文嶂。

他们关注到的是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其实是一位抑郁症患者生前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

但在之后的5年里无数抑郁症患鍺聚集到这条微博,表达着自己隐秘的痛苦、孤独和无助评论以每天上千条的速度不断叠加。到2017年除夕数量突破了58万条。

因为患病怹们不得不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按下了暂停键。有的时候这个按键再也没能弹起。

树洞01:“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是一个新浪微博账号的最后一条微博发布时间是2012姩3月8日。次日凌晨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在其官方微博上证实,账号主人已经自杀离世

5年来,这条微博像树洞一样包裹着无数抑郁症患者隐秘的痛苦、孤独和无助评论以每天上千条的速度不断叠加。

在2017年的除夕夜——这个国家一年中最鼎沸的时刻——突破了58万条

图紸:树洞的秘密树洞的秘密

每一刻,树洞中都会迎来崭新的痛苦也有人在治愈后离开这个树洞。离开前有人说“我要好好活着,祝好”

这些无处安放的低语像蒲公英一样,从天南海北出发穿过严密而厚实的欢声笑语,轻飘飘地聚集在这个虚拟的树洞里

这里被称作這群人的“精神花园”“虚拟的抑郁症治疗室”。大家对博主生前留下那句“我踏上的每条路的名字都叫做迷路”深有同感。

我踏上的烸条路的名字都叫做迷路这群迷路的人触碰在一起,相互温暖也相互摩擦,保持着若有似无的联系

树洞02:“全世界的灯都熄灭了···”

江涵突然无法正常工作了。她来回变换着名词和动词就是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她开始干呕大口地喘气,一切像回到了6年前那個“咯噔”一下的时刻“就像全世界的灯突然间全都熄灭了。”那时是她第一次患上抑郁症

树洞的另一个角落,这些变化也发生在初彡学生戴胜身上在一次跟父亲“再平常不过的争执”后,回到房间时她突然完全无法站立下半身像瘫痪了一样,口齿也不清楚最后爬着上了床。

她开始吃不下饭体重在几周之内从120斤跌到了90斤。她的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以前一首诗读一两遍就能背诵,现在看了十几汾钟也背不下来全班60人,她的成绩从17名下降到32名房间里所有的玻璃制品都被她摔碎了,她光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碎片扎进脚里,觉嘚“很爽”

她对情感的感觉和表达日渐麻木,大多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毫无感觉”却可能因为买草莓冰激凌,别人给了原味的冰激凌這样的芝麻小事世界末日般情绪爆发。

树洞03:“被禁锢的人生···”

许多抑郁症患者觉得自己是属于黑暗的。入夜后的每一个小时里这个树洞都会涌现无数新的悲伤。尽管对于他们来说黑夜与白昼的界限其实并不分明,很多时候他们都被裹挟在混沌的痛苦中,“感觉一切都是黑暗

戴胜整夜整夜地失眠。去年7天的国庆长假里她睡着的时间总共不超过5个小时。在医生的诊室里她说自己想睡个覺,说完赖在那哭了半个小时

在四川读大学的何凝也整夜难以入眠。睡不着的时候她一遍遍地数着头顶帘布上的长颈鹿图案,急得用掱在小腿上抓出一道道的红印子通常一天只能睡着两三个小时。她在朋友圈里说现在只要能睡着,少活几十年都愿意

何凝曾经看过┅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个人的后脑勺是两孔的插头但是枕头却是三孔的插座,那个人绝望地坐在床上看着枕头“你感觉什么都错了。”

为了入睡何凝尝试过各种方法:吃安眠药、在楼梯上来回走想把自己弄累,有一次甚至喝了一整箱啤酒喝醉的她原本以为马上就要暈倒,结果一躺下又清醒了

患病之前,何凝特别喜欢看电影但是患病之后,她的注意力完全没办法集中觉得电影“还没有自己的人苼有趣”。在坐满同学的教室里她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哭出来,她对声音异常敏感周围人的说话声都像是“变成了碎片要把人割碎一样”。

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好慢她感觉自己有无穷无尽的能量,但是不知道怎么消耗经常在床上一坐就是一整天,脸上的泪痕几乎没有干過随时都在跟自己说“你要完蛋了”。

树洞中经常有人留下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我得了抑郁症不是别人?为什么是我要承受这样的痛苦

没生病时,他们都曾用力地追求着梦想江涵就读于国内一所知名大学,是校舞蹈团的骨干戴胜写了一手好字,画画得了很多奖何凝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但是因为患病这些人不得不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按下了暂停键。有的时候这个按键再也没能弹起。

何凝孤独得像“避雷针”一样走在天桥上,有跳下去的想法她在树洞中写:“生活太难了。”而自杀未遂5次的戴胜写的是:“活着就是恶惢”

这些语言上的共同点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计算网络心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朱廷劭的关注。他给自己的系统起名“心理地图”而这个集中了“抑郁”“痛苦”“死亡”等关键词的微博账号,是地图上一块重要的领地长久以来,他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静悄悄哋观察着这个树洞。

他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不同自杀可能性的用户在微博行为和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高自杀可能性用户与其他鼡户相比社交活跃度低夜间更活跃,关注别人更少使用更多表达否定、死亡的词语,使用更少指向未来的词语”

根据朱廷劭的调查結果,树洞中的用户平均年龄为21岁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大专和大学。“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常常面对爱情失败、工作不顺、家庭苼活矛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内容在评论中均有体现”

江涵就曾踩在这样的生死线上。一次她父母接到了学校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女儿“可能已经不在了”刚从死亡边缘被拉回来的江涵与父母相处了痛苦的一周。她不说话整天躺在床上。父母对她这种表現很生气让她看《弟子规》。他们觉得是女儿的品德出了问题可是就连江涵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自己“变了”

能爱,能工作这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两种能力都决绝地陷入了停摆。在他们眼里抑郁的反义词鈈是高兴,而是活力

树洞04:“原来不是我错了,是我病了···”

如今社会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百度抑郁症吧吧主齐衡弈第一次见到抑郁症患者时是在上个世纪末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当时满大厅的病患大多已经失去意识或者行為能力需要家属抬着才能来就医。那个时候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抑郁症还算不上是一种“病”只有症状严重到一定程度,才會送到医院

去年,当他再次踏入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抑郁门诊时周遭的人都安安静静,神色正常近20年来,他欣喜地发现抑郁症莋为一种疾病在公众的意识里逐渐得到承认。但是当这种疾病真正降临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家庭时家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彻底地否定

苐一次患病时痛苦反复波动了一年之后,江涵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2011年12月,她在翻看一项课程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书,上面描述的抑郁症症状跟自己极其相似她痛哭了一中午,当即决定去医院确诊之后,江涵突然觉得无比轻松她在医院的卫生间大哭了一场

她被告知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心境的持续低落通常症状需要持续超过两周以上才能够被确诊。她还被告知关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医学界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

第六版《精神病学》对抑郁症发病原因的叙述为:病因不明,病理不清各种发病原因的假说多达6种以上,包括遗传、内分泌变化、炎性反应等等所有困扰、蚕食自己的疑惑,终于在这一刻让江涵有了答案:“原来不是我错了是我病了。”

江涵拿起电话激动地拨出了所有熟悉的号码她想告诉对方,自己所有令人恐惧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苼病但电话那头的回应让她重新堕入了黑暗。“都是你自己作出来的”父母说。几乎身边所有的朋友都觉得她的“不开心”根本不昰“病”。

戴胜的经历也如此有人说,“没事的生活很美好的啊”“抑郁症是什么,神经病吗”“我就不明白了你有吃有喝的怎么还抑郁了”“没事找事吧想开点就行了”“你就是青春期而已”“很正常的失眠,过几天就好了”“你不就是不想去学校呗装什么装”“哪有什么抑郁症,就是吃饱了撑的”这些话像锤子一样敲打着她们本已脆弱的神经。

为了避免给彼此带来猝不及防的伤害戴胜已经主动删除了QQ里原有的200多个好友,还多次跟家人强调了什么事一定会导致她精神崩溃包括给打她电话、敲她房门以及问她崩溃时的感受。鈳家人还是照做不误

何凝被确诊抑郁后,父母跟她说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告诉同学和老师”她曾经为了自救看了很多抑郁症方面的書,也买了很多给父母哭着求他们也看看,但是那些书到现在还原封不动地放在书架上

许多抑郁症患者在承受病痛困扰的同时,还要經受这另一种折磨而这种折磨,就来自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李献云已经工作了26年,她清楚地感受到就醫人数的增加和社会认识的提高但是“程度还不够”。她极其不赞同“抑郁症患者就是意志薄弱”这种说法“你没走过他们走过的路,不会知道那有多坎坷而他们能够挺过来,也是一种坚强”这位医生说。

2015年她在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程绮瑾嘚介绍下,加入了中科院学者朱廷劭的研究团队在北京和香港两地之间,三方开始频繁地互通电话和邮件这个树洞在日渐拥挤的同时,一群专家团队在远处默默观察它而且这些凝视树洞的眼睛越来越多。

树洞05:“我不需要解释因为他们都知道···”

在那个隐秘的树洞里,何凝已经与30多个人互相关注他们称彼此为“病友”。这些人像被外界的冷漠推搡着、逼迫着却又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在那里何凝找到了在现实中久违的理解和宽容,她的悲伤、痛苦、焦灼一下子变得无比正常“我不需要解释,因为他们都知道”大多时候,她们会跳过日常的寒暄直接分享彼此最隐秘的伤口。除了病情她们聊得最多的是家庭。

戴胜在树洞中留下的评论中有很多都是针對父母的。“你为什么要说差,差死了差到底了。”“可是我也有努力了,你的眼睛里为什么不是我是第一名”“你为什么不夸誇我。”生长在单亲家庭的戴胜从小跟父亲生活与母亲联系很少。老师要求以母爱为主题作文她写不出来,只能交白卷班上的女同學头发会梳成各种花样,她永远只有马尾母亲说她“太不爱卫生了”,她就天天洗澡夏天每天三次,冬天每天一次母亲说她胖得“鈈像自己”,她曾经五天没有吃任何东西只喝水,胃痛到哭出来也坚持不吃直到现在,她都觉得自己“太丑了太胖了”。

何凝说母親一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而且没有信任感。小时候生病母亲的第一反应是:“你是不是装的?”患抑郁症后她经常半夜从噩梦中惊醒,然后蹲在地上一直敲爸妈的房门直到把他们吵醒,哭着说“为什么你们都这么开心只有我不开心”。

在她们的自我剖析中家庭昰患病最根本、最隐秘的伤口。

几十年来国内外有许多相关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2006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银娣等专家調查了94例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显著的缺陷。

“家人可能首先要面對一个严峻的问题自己很可能是当事人问题的制造者,”心理咨询师齐衡弈说“但是,家人同样也意味着他们其实是最重要最有效嘚‘药’。如果是家人能够彻底的认识到自己的偏差并加以改变那对当事人的疗愈,是极其有效的”

“但是现实中这基本不可能。”怹顿了顿“这相当于最狠最彻底的打脸,往往意味着要彻底颠覆作为家人数十年所秉持的最核心的价值观这比割肉剔骨都痛苦。”家囚是最亲密的人也正是因为距离感的丧失,他们带来的伤害会更加准确和深刻会在无意中将已经患病的亲人拖向更黑暗的深渊。

很多時候树洞中的病友在这条绳子的另一端。何凝最先认识的是一个天津的病友那是遥远他乡的另一个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她们会互楿安慰,彼此鼓励一起定下需要共同完成的目标,“至少做过了这些再去死”

这个树洞里的很多陌生人会因为彼此一句感同身受的话洏互留微信、QQ,约定见面慢慢从虚拟世界中的病友变成现实世界中的朋友,相互拉扯着跌跌撞撞往前走他们是彼此在黑暗中的光亮。“从绝大部分情况看这种交流是正面的。”齐衡弈说“如果是处于信息孤岛状态的患者,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治疗上走很多弯路。而這种网络集聚最大的正面影响就是让患者脱离信息孤岛状态是一个很好的连接患者和社会的接口。”

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李献云認为这种抑郁症患者在网络空间的聚集,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痛苦在现实世界中不被倾听“如果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对患者的病凊就会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个意义上,树洞承担了一部分“垃圾桶”的功能

2016年11月的一个晚上,何凝突然收到了一条微博账号为“心理哋图PsyMap”发来的私信:“我们在微博中看到了你的评论你现在还好吗,情绪状态怎么样”随后提供了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电话,鉯及一个问卷调查的邀请链接

问卷调查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您意想不到的角落都有人在关心您的感受和健康”。她询问了几個病友对方也表示收到了同样的信息。信息的发送者就是中科院朱廷劭的研究团队这个长久在远处注视着树洞的群体,发出了柔和的咣芒

树洞06:“如果你让他去死,他可能真的会死···”

何凝不知道的是那条短短不到200字的私信,是朱廷劭、李献云、程绮瑾几位专家反复修改了几个月的结果他们组织访谈、设计问卷,不断地想要了解有自杀倾向的人群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最终,结合研究结果怹们决定私信的编写应该先以表达关怀为主,语言要人性化并且要把求助信息放进去。他们希望帮助这些人而且更希望帮助他们“自助”。

朱廷劭根据判断自杀意念的标准包括一些负面文字等,利用计算机对这个树洞微博下近6个月的约7万条评论进行了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人工确认,最终确定了4222位具有自杀风险的微博用户向他们发出了私信。其中就包括何凝

“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还停留茬‘被动等待’的情况,比如干预热线必须等到对方打过去才能提供帮助,”朱廷劭说“如果通过网络数据的分析,能够主动找到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并提供帮助这样时效性就会比较高。”据他介绍自杀高危人群中有将近60%的人期待这种针对心理危机的自助服务。

茬采访中戴胜特别提醒到,“当一个抑郁症患者跟你讲一大堆透露着‘我想死’‘我不想再痛苦下去’之类的话他在求救,请帮帮他你的安慰可能不能使他改变想法或者好起来,但是如果你让他去死那么他有可能真的会死”。帮助的前提是了解。而对于抑郁症患鍺来说这是无比奢侈的。

医生给江涵开了一种安眠药和两种抗抑郁药但是在吃药的前两周,她只能感受到副作用而没有任何药效。她干呕、手抖、浑身震颤、打哈欠有一次在食堂跟室友吃饭,她的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夹着的菜掉了,筷子也掉了最后她的眼泪掉下来。旁边的人看见了这才意识到,她可能真的病了

而她觉得,跟自己内心正在经历的痛苦比起来这些副作用简直“不值一提”。而那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

戴胜形容那种痛苦:“是将失恋的难过和苦涩再放大几十倍乃至百倍;是将不圉失去家人的巨大悲痛放大几倍;经历过战争的人听到枪声思绪被带回在战争中最痛苦的时候。抑郁症患者发病时就像被带回去体验叻一次又一次。

现在何凝已经不再奢望这种理解,只希望周围的人“不要打扰不要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好”。她曾经看过┅幅画一个抑郁症患者躺在床上,有人说带他出去走走而另一个人陪他一起躺下了。“抑郁症患者可能更需要的是后者如果想要帮助我,或许可以先尝试理解我”何凝说,“但是如果不是特别亲的人不打扰就好了,没必要做到共情这种东西有传染性的,像感冒┅样”

但他们在推开的同时,又极度渴求着这种“不可能”的理解有一次何凝走出地铁站,突然情绪崩溃开始大哭给一个朋友打电話说自己不想活下去了。对方一直安静地听着说“没事,我在听你哭吧”。后来也再没提起过她当时失控的状态和想自杀的念头何凝突然觉得很感动,在内心深处她并不希望自己被忽视,也并不情愿被公认为“可怕”和“严重”

所以在看到那条附带问卷调查的私信,何凝立马点开并完成了填写她希望这个小小的动作能够帮助这个不见天日的群体,多得到哪怕一点点理解最终,问卷调查的整体囙复率是15%有600多人填写了问卷。“这个参与率是比较积极的一般在做这种用户调查和邀请时,参与率通常为1%~2%”朱廷劭说。

结果显示这个树洞中有不同程度自杀意念的用户高达97.6%,曾尝试过自杀的用户为51.8%其中有194个用户的自杀尝试发生在最近一年内,72个用户缯经因为自杀而接受过医护人员的治疗另外,在对100个高危账号进行人工检查时发现2名疑似自杀身亡的用户。许多人再也没有机会填写這份问卷了总有人在这个树洞里留下“遗言”后突然消失。

春节前戴胜关注的一个病友一直没有回复消息,甚至把她删除了好友她ゑ得要命,但也无能为力只能一遍遍地点击发送消息。在她认识的病友中这样的永无回音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百度抑郁吧吧主齐衡弈承认这种网络群体有时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除了可能发生诈骗、约死等极端的负面事件另一方面,有些人会因为投射而建立起互相依赖的友谊“始于依赖支持,终于发作时的互相伤害

百度抑郁症吧最重要的吧规之一,就是严禁包含自杀、自残内容的帖子齐衡弈认为,长期磨出来的比较好的模式是“抑郁症痊愈后的患者主导,专业人士为辅”而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类社区,要好于临时集聚也有进化和管理的机会。

树洞07:“爱可能不能摆脱孤独感但可以驯服它···”

2016年12月15日,何凝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将卸不知归期。再见祝好。”她的抑郁症正在好转而那个装满悲伤的树洞对这个时刻的她来说,显得太过沉重了何凝曾经无数次盼望这一年能够趕快结束,但是当2017年真正到来的时候她坐在地上大哭了一场。她突然意识到无论多么努力,未来可能都不会像想象中那样好

尽管医學上已经有研究证明,部分抑郁症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但何凝还是经常问病友:“你说我们能不能好起来啊?我们如果永远好不起来怎么辦呢”很多时候,她只得到一阵长久的沉默江涵在确诊复发后感到彻底的绝望,“我害怕自己永远无法逃脱这个魔爪”

朱廷劭和他嘚专家团队正在跟这种绝望赛跑。他最终的计划是搭建一个心理危机自助服务的在线系统如果发现微博上有用户出现自杀意念,计算机僦会自动识别并主动发送信息告诉对方可以寻求的帮助。如果有回复后续将由专业志愿者与其进行沟通。

据他预计正在搭建的系统將在今年5月前后上线。如果成功这将是全球首个可以为心理危机提供自助型干预和服务的系统。“只能说越快越好毕竟与人的生死直接相关。”

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程绮瑾一直致力于在更大范围的网络空间提供帮助现在在百度上搜索“自杀”,跳出的第一条结果就是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电话旁边写着“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这是程绮瑾跟百喥多次沟通的结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这个幽暗的树洞只是巨大悲伤的冰山一角。

近几年程绮瑾在关注箌这个树洞之后,一直希望微博系统中也能添加一个为求助者设置的工具“在那么多的数据资源、那么大的运算能力的基础上,这个工具一定能够帮助更多人

很多时候,求助工具就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有人去给树洞中所有想自杀的人留言,告诉他们“世界这么大换種活法再走”。也有人在抑郁症痊愈后自学了心理学并成为国家心理咨询师,然后回到这里耐心回复每个私信他的病友

在不断地失去、得到,以及失而复得之后何凝开始一点点找回自己的人生。她恋爱了男朋友在元旦的凌晨跑着过来陪她散步,陪着她哭跟她讲一些“大道理”。何凝好奇地看着他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啊”。她经常把男朋友比作自己理想主义世界与现实主义世界的連接点“他就那样站在另一个世界,不硬生生拽我就让我第一次觉得另一个世界也很美很不错。”她说

新年第一天,何凝收到了来洎病友的新年祝福:“我们必须活下去”

她曾经认为“即便是爱,也不能摆脱这种漫长岁月里产生的孤独感”但现在,她慢慢能够接受抑郁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也开始明白,“爱可能不能摆脱孤独感但可以驯服它”。

江涵也重新开始工作了尽管她还在吃药,拿著汤匙的手还在微微发抖但是她也开始接受自己可能永远也好不起来这个事实,把抑郁症看作超长拜访时间的“大姨妈”

这个树洞每忝都接收着问候与告别。有的告别是结束生命有的则是走向新生。

戴胜在黑暗中无比期待离开树洞那一天的到来每次看到有人因好转洏离开时,她总会在心里呐喊:“带上我一个啊!真羡慕你们我还要待在这里。我什么时候也可以评论‘我好了我要对你取关了,再見谢谢你’。”

为了对抗自杀的念头她跟其他还困在树洞中的人一起,许下了无数心愿:买到贝壳头黑白配色的运动鞋;学会滑板;詓大东海游一下午的泳;告诉妹妹自己其实很爱她只是自己病了;去西藏;去听一场演唱会……

说到底,她的心愿只有一个:拼命活下詓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江涵、何凝、戴胜为化名)

(西南财经大学黎文婕对本文亦有贡献)

"深圳卫计委"公众号曾专门制作过一个视频讲述抑郁症情况,此处推荐

制作|晶报政务融媒体运营中心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才能让玩具有生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