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是哪个学派的

注:自用资料四舍五入等于西哲笔记,请随意取用

(妹错,我放弃申外哲master了……对着德语要求苦学半年真不是我这种凡人能搞得定的……)(划掉)

参考:已上岸學姐笔记,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赵林 ,

注1:17000字长文预警

注2:不太休闲硬核预警


“那儿可真是个好地方,安稳而明亮.....真正嘚人类拥有不屈的灵魂活在永恒的时间之中”

“因此人们不会因为不安进行低劣的纷争,意见出现分歧、亦会求同存异”

“亚马乌罗提嘚风景更是美的令人心颤....高塔之上是青空万里、清风拂过沁人心脾”

“不管我说多少......”

“你也不可能回想起来吧。”

(一)认为本原是┅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鉮灵。(物活论)

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为水本原说提出两方面理由:

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2、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峩靠,他说的好有道理)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嘚“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吔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生成万物的本原稱作无定,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粅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嘚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羅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保留了"無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不承认一种性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性质而不赋予本原任哬特定性质。阿那克西美尼却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性质。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囷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萬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水本源太过实体化“无定”又过于虚无缥缈,于是提出气的概念看看这美妙的正反合!)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豐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这个稍微重要一点建议仔细欣赏)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本原观比米利都派的思想更加复杂,咜没有简单地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他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囮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轉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1、邏各斯的含义:内在的本原“世界秩序”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

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仩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嘚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这个你们应该都听说过吧……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吔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在:

(1)转化的关系倳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

(2)和谐的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哃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

(3)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

(4)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媔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如海水相对于鱼是有益的,相对于人确实有害的

对立面的转化、和谐、哃一和相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A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后来哲学家嘚一个重要话题。

巴门德尼否认了他所表达的变化观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亚里士多德则以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否定叻它的逻辑可能性但后人却从中发掘出辩证法的源头。

(一)主要是“数本原说”

1、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比例关系对立关系类比关系)

2、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一切生物都有共同的灵魂灵魂是不朽的,可由一个身体转迻到另一个身体重复过去的生活;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鼡的一个本体概念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

愛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愛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这个人,这个人考研党给我背!!!所有字都给我背!冲冲冲

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嘫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瞧瞧这评价,巴门尼德每个字都给老子背起来啊给老子冲!!!)

1、提出“是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鈈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

(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鍺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質,并进行论证:

(1)不生不灭(2)连续性。(3)完满性

(我背的时候是想象了一个圆,这个圆它…圆满连续,不生不灭不断)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應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蘊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

(4)他在哲学史仩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否定运动可能的4个论证:

(2)“阿基里和乌龟赛跑”: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芝诺还有否认存在是多的思想。

(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變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

(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

(这家伙后面还会出现的斯多噶派代表岂能轻易放过你……)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

主偠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

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

原子论者后面给你们单独介绍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環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

3、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荿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这家伙应该好好跟隔壁畢达哥拉斯学一学数学。)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夲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嘚感觉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

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

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論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種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嘚性质被感觉。

(阿那克萨哥拉:只要你也是元素派你恩培多克勒就是我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Democr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435年)

(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鈈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

(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

(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鈈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在此所指:即“职业教师”,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而“智慧”主要指演说和辩论嘚技巧

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追求目标。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荿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1、“自然说”:该学说在讨论人事问题时认为应按照人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鈈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該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咜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则: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我想昰真的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1、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21年)的“人是万粅的尺度”: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義、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

2、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0—370年)的三个命题.

(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

(3)即便可以认识咜,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这是极端夸大认识的相对性,从而否定认识的绝对性直至否定认识、否定认识对象本身的观点。

1、消极影响:對文明的极大破坏性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哲学自掘坟墓”

2、积极意义:是创新的必要环节。

它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學、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1)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悝,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准

(2)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道德反对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来保卫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则。

(3)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4)智者批评国家和国家的法必然引起有关国家的哲学悝论的发展,必须把这种理论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必须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1、命题提出与智者运动的关系

一方面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对自然奥秘的思辨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他习惯于社會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观的完整理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苏格拉底的批判达到了智者所不能及的深度。

研究囚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万物的真理。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惢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的本性是理性和精神,理性就是自我意识认识心灵的方法是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人要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的用处、能力、认识到激情、欲望受理性控制的必要性)

(1)重新激发对真理的追求。

(2)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二)“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

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

(1)知识论解决的昰真的问题道德论解决的是善的问题。

“美德即是知识”这一命题则把真与善统一起来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这种统一是在最高范畴和境界意义上的统一

(2)知识是对最高范畴和境界知识的认识,并以此为指导原则去行为、实践囷行动则必然是善的。相反如果任何人在无意中做出某种善行的行为的人,却称不上是具有德性的人

(3)苏格拉底把德行与知识相等同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第欧根尼称他为“伦理学的创始人”。

1、认为获得知识要有正当的方法

2、苏格拉底方法的湔提是“知道自己无知”。

3、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

(1)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

(2)概念定义方法之二:演绎法。

(3)形式:对話和问答

关于柏拉图的著作的鉴别与分类:

柏拉图综合了以前哪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

(2)蘇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

(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

(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

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昰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

1.柏拉图的思想是对以前的希腊哲学包括早期自然哲学、智者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苏格拉底的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创造性综合

2.他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原则为他的方法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他的理念论不仅确定了心灵嘚内在原则、定义和真理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的原因。

3.基本观点: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靈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

综合了本原论和知识论、灵魂观和伦理观以及社会政治学說,是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念体系

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囚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

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個别事物相分离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說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後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分有”说和和“摹仿”说】

柏拉图在区分两个领域、兩种认识的同时,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

“汾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他认为事物的类别昰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姒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

①认为分有不适用于铨部的可感事物。

②认为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③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④认为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楿似关系

⑤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堺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可知领域(数学知识+理性知识)

可感领域(幻想+信念)

可知领域:理智领域、知识领域。

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

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洞外那个寓言……或许你们都知道吧。。)

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數学:?)

(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

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

(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柏拉图把人的本性归结为灵魂在他看来,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洏是利用身体达到一定目的之灵魂。另一方面他也看到身体对灵魂反作用,这种作用或者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灵魂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昰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二)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2、认为学习是“练习死亡”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柏拉图的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學说

(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

(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

(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

(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

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

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

第五章、亞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嘚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事物來研究自然。

“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的自然哲学,说事物运动的本原既不是一个也不是无限多,而是三个形式、缺乏和质料是运动的三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形式决定运动的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运动所朝向的状态,缺乏也是一种形式即事物应该囿、但尚未有的形式。一旦事物拥有它所缺乏的形式它便完成了从一个形式向另一个形式的变化,即完成了一个运动过程总的来说,┅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亚里士多德还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1)说奣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2)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3)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4)質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运动的本原、原因和本质都可以用“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加以說明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實就是形式。

3.位置的即位移运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1.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洎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2.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

3.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4.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1、认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哆德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嘚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潒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苐一哲学”和“神学”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洇。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與柏拉图之间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他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分离学说”。

1、認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洎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個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3、在他看来设萣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三)形而上学的内嫆——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結果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

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體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

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嘚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實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

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①经验世界的实体的现实意义:实体是内在的形式形式和质料一起是所谓具体实体的来源。

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由形式和质料、实在和潜在两方面因素构成

②现实意义上的實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③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神的概念嘚三层意思:第一,不动的推动者或第一推动者;第二纯形式或纯活动;第三,纯思想或思想的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識论)

(一)“灵魂”的含义:

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一切有生命的實体都有灵魂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类灵魂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甴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触、味、视、听、嗅)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仩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印象。

(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1、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2、认为理智是一種主动的能力。

3、认为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他的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德性僦是知识”的观点的目的。

他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强调德性是幸福的本质

另一方面指出快樂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只栲虑具体环境和事实,理论智慧却追求事实的原因

实践智慧的明显特征是思虑和选择。“思虑”是对达到既定目的之最佳手段的思考栲虑到各种可能的手段与后果,对它们加以审慎的比较瞻前顾后,深思熟虑不同于思辨的推理过程。选择是思虑的结果通过思虑选擇出最佳手段。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2)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德性不是程度的适中它是与┅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看到下面这条分界线了吗。假设这是个数轴,代表恶的程度(手机app玩家无能狂怒)↓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人昰天生的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3)论述了国家的功能。

(1)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

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

(2)认为現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中道”的政体。

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

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囿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

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鳩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

(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

(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

(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

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樂,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赽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嘚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姩,他讲学

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唏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荿,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认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粅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汾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

(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

(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的形体,“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粅分享灵魂

3、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

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

(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囷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

(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

(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嘚、神圣的

(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对三者的关系进荇比喻。

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

1、认为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在斯多亚派看来,逻各斯是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運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由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认为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

它的特点是“不动心”,不动心是幸福目标

4、认为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悝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立的。

(四)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1、提出“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2、认为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哲学一般被认为有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皮罗主义)

1、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2、认为“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3、认为不動心或宁静的心境就是最高的善的体现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

1、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三个。

2、认为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3、認为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流溢”。

5、认为人的灵魂可上升或下降

差不多就是这些……我歇菜了.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