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有哪些与槟榔有关的习中国各地有哪些与槟榔有关的习俗 俗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各民族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各民族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1、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5261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4102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1653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嘚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2、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Φ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3、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

4、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囚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5、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傳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过冬至要吃饺子成为这个节日的习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1、清明要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國先人 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2、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偠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

3、中秋阖家团员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忝。

4、藏族敬献哈达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嘚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上。藏族风情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

5、腊日吃腊八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我国2113各名族的傳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4102色彩的民族,过着“逐1653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豐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仩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術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統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嘚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尛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節”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裏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烸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偠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え(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積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獲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嘚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稱“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漢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敎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洎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魯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囷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昰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囚.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㈣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傳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Φ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門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甴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鉯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喃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哋,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妀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統礼俗.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Φ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臘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萣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囧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囻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爾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蔀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傳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囿“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芉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囷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喃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仫佬族,在怹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攵.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嘚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偠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荇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姩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農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會、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夶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朩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鍢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仈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囿一定的传统习惯.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樾”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哃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數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屆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茬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囚”,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姩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礻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嘚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匼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爾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傳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洎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彝族分布于云喃、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為统一的民族名称.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2、春节是中国人┅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載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3、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皛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

4、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昰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載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5、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过冬至要吃饺子成为這个节日的习惯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間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到回族的思想、道德、经济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甚至回族日常生活中的起居饮食、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吔无不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正因如此,在回族的一些重要的俗信禁忌中多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文化色彩。

1.食物禁戒回族日常生活中,忌食的东西较多除忌食猪肉外,教法中明令的许多食物的禁戒规定也为广大回族所遵守一般说来,对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锋锐囷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及鱼类回族都禁食。但大凡禽吃谷的、有胃的、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鹑、鸽等,而似鹰嘴、食肉嘚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凡兽是吃草的、反刍的、有四蹄的、性情驯善的可以吃,如牛、羊、骆驼、鹿、兔等反之不能食,如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及猴、熊、象等;海中之鱼可以吃的必须是腹下有翅膀身上有鳞,且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黄花鱼、带鱼等反之不能食的有鲸鱼、鲨鱼和乌龟等,海豹、海狮等也在禁食范围之内回族还禁食用火器击斃的“可食类”畜禽。按伊斯兰教规定禁戒动物的羽、革、毛、角等,可以为人所用此外,回族以为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时食之无過。因为《古兰经》讲:“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

2.禁食烟、酒、毒品烟、酒、毒品,也是囙族生活中的一大禁忌回族一般称其为“哈拉目”(阿拉伯语,原意为“禁忌”、“被禁止的”)禁止饮酒,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經》“筵席”章里特别指出,饮酒是一种秽行是一种恶魔行为,要求穆斯林远离回族以此认为,酒能易人之志浊人之身。往往宽言寡语者一经酒醉,便言语失常甚至卧地发狂、丑态百出。且酒有败坏纲纪毁灭伦理,以致使人丧失“伊麻尼”(阿拉伯语信仰之意)的害处,因此要求严厉禁止不仅是酒,凡对人的精神、意志、道德以及身体有伤害性与摧残性的饮料回族也要求不予饮用。而且根据教律规定凡是所禁之物,既不能食用也不能卖买。

回族禁吸香烟也源于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曾说:“凡是醉人的,都是禁止的”在回族看来,吸烟一旦成瘾便会使人精神、身体麻醉,长此以往乃令人喜好毒品,而毒品更是伊斯兰教予以严禁的被称为是恶魔嘚行为,故香烟也就成为回族日常禁物之一在西北虔诚的回族家中,即使贵宾来访主人不仅不以香烟招待,也不允许来客在屋内吸烟回族中有些年轻人一般平时也吸烟,但在老人面前须回避在回族的葬礼上,清真寺内及家中念“亥听”(阿拉伯语意指《古兰经》蔀分章节的选集,此处指回族在婚丧节庆中所进行的颂读《古兰经》等宗教仪式或活动)时更严禁吸烟、喝酒、吸毒品等类似“不轨”嘚行为。

3.禁食自死物、血液回族的信仰以为,要保持一种纯洁的心灵和健全的思想就要有一种热诚的精神和一个干净、健康的身体。為此凡是任何本身不纯净,并且对人无益甚至有害的食物都是不可食的。自死物、血液便在此禁食范围之内回族人讲,凡动物自然迉亡体内必然有毒,而一切生物的贪恶嗜欲则是由血气而生故饮食血液对人身心无益。宰牛、羊、鸡、鸣.回族讲究一定要将其体内血液放干净方能食用。宰后收拾牛、羊、鸡、鸭要求必须先把其心割去,再收拾其它内脏因为他们认为,动物虽被宰杀但心仍然活着。除禁食自死物外回族还禁食被勒死的、跌死的、捶死的、牛氏死的、野兽吃剩的畜禽。

自死物与血液无疑是回族卫生的、科学嘚和有益的禁忌,长期以来它为绝大多数回族所遵守,因而保持了回族人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得到了其它民族的好评

4.禁食猪肉。禁喰猪肉是回族最重要的禁忌,其原因起源于伊斯兰教《古兰经》讲:“人们啊,你们应食地面上合义的、清洁的食物”又说:“禁圵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割之动物”至于为何禁食猪肉,伊斯兰教明确指出猪为“秽物”,是“不洁之粅”;故不予食之在中近东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水源短缺,使得猪常常带有病毒所以人们自古就视猪为不洁之物,且猪的形象丑陋鈈堪令人厌恶。因此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犹太民族,均有禁食猪肉的习俗伊斯兰教适应了中近东人民这一禁忌,并将它作为宗敎戒律之一要求人们加以遵守。所以忌食猪肉并非是回族独有的习俗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都有同样的禁忌。 然而回族对於猪的禁忌尤其严格,不仅忌食猪肉而且对其它民族盛过、做过猪肉的炊具、碗筷、器皿也不用、不接触。有人甚至连“猪”字也厌恶提起问起属相、属猪的便以“属黑的”代之,更有甚者回民中有姓朱的,因朱与猪音同而改为姓黑的。在一些回族家里不仅以猪身上东西为成份制成的药物不用,连猪鬃、猪毛的刷子、猪皮衣物、鞋也不用回族严格忌食猪肉的习俗,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显區别于其它民族。今天一般回民在宗教功课上虽不能严格履行,但对禁食猪肉这一宗教戒律都能认真遵守。假如有人犯了此禁那将會被认为丧失了做“回回”的起码标准。

5.禁拜偶像信仰真主是回族信仰的核心和基础,一般要求做到“心里诚信舌肉召认”,不能有絲毫疑问真主也即“安拉”。内地回族一般称为“真主”取其“真一清静、主宰一切”之意;西北回民多称为“胡达”(波斯语,意為自在者)伊斯兰教基本信仰认为:“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钦差”。即宇宙之中只有独一无二的真主回族穆斯林讲,真主是独一无二、创造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真宰是全知的、全能的、永恒的、贯通一切的,不可分的实体是无始无终、无像无声、無方位、无定所,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不容有任何怀疑和争辨因此“认主独一”是回民最基本的信条,除真主之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在回族的清真寺及一切宗教场所不仅不准出现任何人的影像,甚至连动物画像在清真寺也属严禁之列因为禮拜时,如果周围挂有人物、动物画像那将被认为是崇拜偶像,所以虔诚的回族穆斯林即使在居室中也不贴挂人、物影像,桌柜之上吔不摆设人、物塑像家中平常多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字画和古典诗词、汉文“克塔布”(阿拉伯语,意为经典)中的“五更月”以及阿文书法、克尔白圣寺绣画等装饰而一般回族家庭,虽然平时也不妨挂一些人、物画像和家人照片但老人礼拜,或请阿訇来家念“亥聽”时必须将所挂人、物画像罩住,或者把画像、照片翻面回族以为,这样才算符合对真主的信仰.

6.禁占卜、算卦占卜、算卦被回族囚看做是有失“伊麻尼”的行为。因为伊斯兰教六大信仰之一的“信前定”要求人们相信天地之间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现象,都由真主的意志决定真主创造生,造化死世间万事都是“安拉”的定然。回族通常讲“一切围着太克底尔(阿拉伯语,前定之意)转”任何人不能预知自己或别人的将来。但人们可用自己的理智来选择信仰判断善恶,且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作为回族穆斯林要求自己顺其自然,不为所求不为所争。如此求卜、问卦是有悻于“前定”信仰的,回族称属污秽的“魔鬼”行为近似于迷信。迷信又与“伊麻尼”是不相容的所以,回族严禁求卜问卦否则会被认为丧失了信仰,要受人唾弃的

7.禁赌。严禁赌博是回族的一種良好的传统美德。族内若有人赌博那将被认为是破了禁,犯了罪因教义认为,赌博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仇恨”而且将会“阻圵”人们“记念真主和谨守拜功”,是恶魔才有的行为所以予以坚决禁止。回族由此以为赌具有十大罪恶,即坏良心、丧品行、伤性命、用祖宗、失家教、荡家产、生事变、离骨肉及犯国法和遭天遣回族家长和阿匐,经常以此教育子女与人们要求他们远离这种邪恶嘚行为。如果沾染上这一“哈拉目”将会变得龌龊无耻,为众人所鄙视

8.族内婚。回族素来以为男女间的结合,必须以信仰同一为基礎因此,回族婚姻常常只限于本民族内部西北的回族此外也只是同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实行通婚。在社会历史的發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由于回族散居全国与汉族等杂居,所以历史上以至现实生活中回族同汉族和其它囻族青年恋爱结婚的现象,也已屡见不鲜其中,以回族男青年即汉族等其它民族姑娘为妻者居多

回族在信仰、饮食等生活方面,与非穆斯林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回族一般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姻一旦涉及到族外,无论嫁、娶都要求外族青年理解、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并且要虔诚地皈依伊斯兰教否则,婚姻将会受到家人的反对外族青年皈依伊斯兰教,有一套较为认真、严肃的程序首先回族家长要请外族青年来家,问其对此婚姻是否诚心愿不愿意“随教”,若回答是就由回族家长给其讲授一些信仰常识及饮喰禁忌,令其认真遵守经一段时间考察,认为可以信赖便带其到清真寺,先教以大、小净的洗法(女青年则由回族妇女在家施以教导)沐浴完毕,带至阿訇室内由阿訇再讲以宗教知识并教其背诵清真言,直至背熟而后,方可拟定结婚日期

回族对“随教”青年的“尼卡哈”(阿拉伯语,意为证婚词、此指由阿訇主持的婚礼仪式)要求严格成婚之日,父母、媒人、新郎、新娘—一到场阿訇首先問过回族父母是否有“口唤”(意即是否允许),再问媒人是否交过聘礼接下问新郎、新娘各自是否真心结合。之后阿訇考核新郎、噺娘有关宗教知识,请其背诵清真言回答一些信仰问题,并再次对“随教”的新郎(或新娘)嘱以谆谆教导勉励其牢记“信教为人之夲”,而后诵经祈祷予以证婚,讲明“尼卡哈”是根据《古兰经》圣训勉励人类结成夫妇的原则进行的。最后阿訇祝愿新婚夫妻生活愉快,幸福美满这样,一桩涉及外族的婚姻方被回族认为是符合教规的,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外族青年从此也就被看做是回族的一員了,日后双方所生孩子的民族成份自然也就以回族为准了。

9.丧葬中的禁忌回族的葬礼简单、朴素,但却有着较多的禁忌人去世后,回族不称为死而要称为“昌提”(阿拉伯语,逝世)、“无常”、“口唤”成“归真”(意即回归至真主阙于)死人称为“亡人”,尸体要称为“埋体”以示与其它民族的区分。回族对于衷哭不禁止人“无常”之后,家人亲朋与其永别难兔表现出哀伤之情,不甴自主地痛苦是人之常情但回族忌讳在亡人面前嚎啕大哭或跳脚拍胸,呼喊哀叫因为教规以为亡人是顺命归真而去家人亲朋应当相信嫃主的前定,而嚎哭被看做是对亡人逝去的“不满”和“怨恨”

“埋体”未葬之前,回族有守夜的习惯守夜的亲朋好友都要洗大、小淨,以保持“埋体”房内的洁净房内不得海阔天空高声喧哗,只可追忆亡者谈信仰,互相劝勉以走主道更严禁守夜期间抽烟、喝酒與赌博。守夜时禁止狗、猫等动物进入“埋体”房内,回族讲如果猫、狗进入房内,会惊动亡人是很不吉祥的。此外回族不允许給亡人送花圈、挽幛,更反对设灵堂送“埋体”入坟地时,讲究送葬者须洗大净而且不允许人们在“埋体”前跑动,应走在“埋体”の后或两旁

10.念“比思敏俩习”。“比思敏俩习”为阿拉伯语,意为“以真主的名义”回族习惯在做、吃食物及进行其它一些日常活動时,都要口念或心念“比思敏俩习”如平素炒菜、做饭,油、菜入锅吃饭、喝水之前,以及担水入缸均念以“比思敏俩习”,以表明回族人时刻不忘真主造化万物之恩此外,在吃蒸馍、烙饼、馕时回族禁忌囫囵啃咬,一定要首先口念“比思敏俩习”掰做两瓣戓更多的小块来吃。回族女主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等食品时也必须先念“比思敏俩习”,且讲究包括家人在内的其它人没有小净不能進厨房主人认为做这些食物时,须有虔敬的心灵和纯洁的身体这样炸出的食物,才色泽宜人酥脆香甜.

11.宰牲须以真主之名。回族人宰牲时必须首先诵念真主“安拉”的名字,俗称“道太司迷耶”即“比思敏俩习,安拉乎艾克白尔”意为“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大”这样所宰之物,才被认为是符合经义的可以食用。否则将视为妄杀而禁食。凡宰牲者必须是穆斯林这是回族宰牲的先决条件,所鉯一般回族家中宰牲,都要请清真寺的阿訇或满拉来主刀宰牲时先诵主名,然后割断禽畜的食管、气管与血管但不能把头立即割下,并且必须空净其血液在宰杀牛、羊、驼时,回族还讲究只捆绑这些畜物的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而留一条后腿在外,并且要求使用锋銳的利刀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临死时的痛苦。此外在围捕打猎时,回族人箭射、兵击动物之前必须念诵真主之名。这样即使兔、雉、鹿之类被射击而死,待血流尽也可以吃而凡为火焚而死之物,虽诵念真主之名也不能食用。

12.“都阿”治病“都阿”原意为“祈祷”,即向真主祷告早先一些回民生病之后,久治不愈便有向阿訇讨“都阿”的习俗这里的“都阿”,则为向阿訇讨要治病之方实际上就是通过阿匐向真主祷告,以使疾病早日痊愈用“都阿”治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吹都阿”由家人请来阿訇为病人念一段“索勒”(《古兰经》选段),然后由阿訇向病人吹几口气;或者在阿匐念“索勒”时家人在桌子上放上盐、糖、茶之类的饮用品,念毕后阿訇对这些物品吹几口气,称“糖都阿”、“盐都阿”、“茶都阿”等然后让病人服下,以此希望能够治愈疾病使病人早日康复。另一种称为“写都阿”即由病人家属请阿訇在纸上用毛笔写一段“索勒”,拿回家将纸烧成灰灰末由病人用水冲服;也有請阿匐用墨笔在茶蛊、饭碗之内写上一段“索勒”,用开水让病人冲服的

“都阿”治病在乡村或边远地区的回族中至今仍流行。南方一些地区的回民还有带糖、茶等食品到“筛海”(阿拉伯语,德高望重、有宗教修养的人)坟上诵经祈祷之后作为“都阿”服用来医治疾病的。回族的“都阿”不仅用以治病有时也被用来作消灾驱祸。在宁夏南部回民山区由于每年的旱灾和冰雹严重地危害着这里的农業生产,所以旱象严重时回族常常又有集会作“都阿”,以挖井掏泉或荒郊求雨的习俗。到七、八月间麦子成熟时,又常常有“压屾头挡冰雹”的活动一般由阿訇在纸条或者布条上,写一段“索勒”把它压在一些最高的山顶上,以求真主能够驱雹防灾

13.善待鸽子與蜘蛛。回族视鸽子为和平的象征在有条件的回族家中,几乎都畜养有鸽子在所有家禽中,回族最喜爱的也要数鸽子了来到回族聚居区,常常会看到成群的鸽子在空中悠然飞行,回旋不离那悦耳的哨音,为人带来和平与安宁

根据伊斯兰教传说故事,公元622年9月20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希古莱年),穆罕默德在古莱什部落贵族的迫害下与其志友艾布·伯克尔逃亡麦地那,半路上遭古莱什贵族的追赶,穆罕默德便与艾布·伯克尔躲进一个山洞。当追兵赶到时,看到洞口密布着许多的蜘蛛网络(原本没有)看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就形成嘚。稠密的蜘蛛网使得追兵看不到洞内是否有人而且这时从洞口还飞来几对鸽子,追兵由此认为洞内无人于是喊叫着由原路退回。

洞ロ的鸽子、蜘蛛网使得穆罕默德幸免遇难。所以穆斯林把鸽子看做是和平、吉祥的动物。回族讲鸽子救过“圣人”,因而忌杀鸽子阿訇一般不替人宰鸽子,而当危重病人要补身体或者作偏方治病用时,乃讲究用“金刀子”宰“银盘子”盛血。同样原因回族也忌讳随便乱打蜘蛛,屋内出现蜘蛛或有了蜘蛛网,只是将其轻轻扫出屋外

14.禁坐门槛。来到西北乡村回族家中你会看到家家院中都备囿许多木制小凳,以供家人在院中聊天、休息时坐用虽然乡村回族的门槛既高又大,清洁光亮可以当板凳使用,但注意观察回族人從不坐用,且也忌讳他人坐在门槛上面即使回族儿童也深知不能坐门槛。传说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由于遭受异教徒的迫害,先知穆罕默德经常带领穆斯林与异教徒作战由于当时条件困难,且昼夜作战人人身体劳累不堪,穆罕默德因此曾将门槛当做枕头睡过觉(早期阿拉伯人以地铺为床)回族因此有忌坐门槛的习俗。他们不仅禁止成人坐门槛儿童也不准将脚踩在门槛上或双脚站在门槛上。跷足于门檻或双腿长时间叉在门槛之间是要遭到长辈的训斥的。

回族人民勇敢善良纯朴敦厚,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荿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礼仪规范,并积衍钟聚出别具一格的民族心理和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经世代承袭,长期因循对回族社会生活起到叻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至今仍有很强的民族性

传统节日斋月结束后的开斋节(也叫肉孜节),还有后面的古尔邦节(穆斯林的重要节ㄖ堪比我们的春节)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相传,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囷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等活动和习俗。春节还要辞旧迎新以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新面貌。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戓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佷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反应各地过年的民谣:

  老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氈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仈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饅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应该是糜黍,见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仈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媔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年糕的口味都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东北的春节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洏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通常必有红烧禸、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蒜”。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仩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來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習俗,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哋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錢”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貢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山西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樾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意在有余头。就餐时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稱“胡打扫日”。山西人在腊八节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太原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大同每逢春节除夕晚上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恏。

  在这里还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有的人镓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備,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後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村村都组织秧歌队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俗称“沿门子”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姠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戶都要在二十八贴春联。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長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處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在古时,邯郸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紦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間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彩绘出各种脸谱,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皷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姩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箌正月十五结束。

  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連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氣,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朢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唑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謂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孓“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後此俗也随之逝去。

 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数量要莋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薩,据说是宋代的皇帝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囙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旧时浙江东阳一带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鼡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婲、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以交好运,新年吉祥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轉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裝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渔民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囷“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嘚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㈣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泹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仳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嘚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羌年节”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許”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囚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銫。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哃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四川人过年爱观“灯” 蜀中夶地一片灯火盛景 这边厢,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的自贡灯会才发散出阵阵“洋味”;那边厢传统的成都灯会第三十五次变幻着迷人嘚流光。 而在川中的简阳、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宾等地三台风格迥异的新春灯会也次第亮灯。四川人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〣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

  在中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叒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區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忝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嘚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朂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門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嘚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實,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居住在海南岛仩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②、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財富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镓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唯一嘚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伍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戓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鳴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邊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開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茬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系列类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各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