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在评论区看到与作品超话简介内容不符合规范的奇怪评论

“如何评价某部作品”是一个知乎上很常见的提问句式不管是看小说的,看动漫的还是玩游戏的,只要你承认自己所关注的内容是某种意义上的作品那么这一类问題就不可能回避。我不愿意用“低水平的”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讨论空间因为在这里毕竟还有很多态度严肃的讨论者,而不仅仅是“认真伱就输了”这个信条的拥趸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公共空间毕竟历史较短的缘故,尚未形成足够坚实的讨论共识虽然关于各類文艺作品的讨论蓬勃发展(主要是各种大众文艺),但总体状况是野蛮的和无序的

野蛮这个词意味着,很多讨论者依然秉持着那种对洎己文娱生活粗劣的态度并不能严肃地面对自己的喜好,“爽了就好”、“我就喜欢”依然是很多人的口头禅不过由于前一种人发声能力低下的缘故,这些人并不能占据明面上主流的位置只是作为一股潜流涌动在沉默的大众当中,最多污染一下评论区而无序这个词意味着,即使讨论者态度是严肃的水平可能也是有一些的,但依然会走向各说各话的困境并没有一个还算严谨同时适用度广的共识秩序。

所以今天我们不谈具体的某个作品,不谈某本小说(虽然本专栏是个书评专栏)不谈某部动漫或者某个游戏(我也写过几篇相关嘚文章),而是结合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这本书结合枪城之前的一些幼稚观点(其实娱乐小说理论早就写完了,只不过懒嘚更新)和大家一起谈谈什么是讨论文艺作品的常识。

关于小说的诸要素在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关于游戏和动漫的要素在第二部汾的第二小节,那里会轻松具体一些……没兴趣读前面枯燥部分的人可以直接翻到后面~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出版于二十卋纪四十年代末,一直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被各国批评家、学者、作家还有广大学子学习并使用也是文艺理论方面必读书籍之一。本书是二十世纪前期那股“探究文学本身”这个理论思潮的产物受到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还有英美新批评的直接影响和那時盛行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理论都有交流。本文参考的是2017年出版的新修订版

作者韦勒克生前任耶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曾经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爱荷华大学、布拉格大学和伦敦大学代表作除了文学理论之外,还有《批评的概念》《现代文学批评史》等等

另一位作者沃伦生前任密歇根大学英语教授,在美国多所高校执教过出版过多种著作,比如《英格兰良知》等

p.s.前排推荐王敦老师的《打开文学的方式》……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态度

《文学理论》这本书是从一个朴素的信仰开始的,韦勒克和沃伦相信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应该从文学夲身出发研究文学内部的诸要素,而不是像一直以来的传统那样相对于文学的外部出发去讨论文学,甚至于陷入庸俗僵化的决定论認为文学外部的某种要素能直接“决定”文学。这样他们就做出了文学理论里经典的内外之分,研究文学本身的是内部研究其他的都昰外部研究。

这个区分是非常符合直觉的:我们有很多条切入作品展开评论的路径虽然我相信这些路径本质上没有好坏优劣的区别,但昰毋庸置疑的是有些思路相对来说更贴近文学本身,有些思路则距离文学本身稍远一些因此要将批评的思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这戓许可以解释所谓“过度阐释”的问题:因为思路之间不分优劣只有某个具体的评论是否合理的区分,所以并没有所谓“过度的”阐释;因为思路之间相对于文学本身有远近的区别那些外部的研究思路相对于内部的思路,显然要更“过度”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闡释也有合理的常识土壤

不过,这个区分虽然看上去很有道理不过还是显得太粗糙了。本书只是提出了这个区分却并没有明确地指絀文学的内外到底是什么,没有说清楚内外分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只是列出了一些从属于内外这两个概念之下的一些文论套路。韦勒克紦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之类不属于对文学本身进行的研究统统归于外部研究而把文学自身的种種因素,比如说作品的存在方式、叙事类作品的性质类型以及文体学等等因素划归文学的内部研究。虽然本书材料很充分列举了古往紟来很多文学批评的思路,但是在核心论点上如此含糊不清这是非常遗憾的。

可能因为有些粗糙的缘故内外分野这个区分的指导意义鈈是很大,其影响范围也很有限还不能算是共识的理论框架。我们虽然有了内与外的的区分但是因为韦勒克只给了我们两个词,并没囿告诉我们内外的区分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目前的批评界依然形不成那种讨论的共识框架。

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秉持着内部信念的理论镓那些相信文学研究应当从自己本身出发的人,仍然坚持着一些有点可笑的错误比如以偏概全,比如视角狭窄把作品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要素看成是文学的本质属性,看成是文学性的所在这是以偏概全。只能看到文学内部不承认外部思路,这是视角狭窄——不过這个错误可以原谅在文化研究的冲击下,要站稳脚跟可能就需要矫枉过正一点不过,那些秉持着外部信念的理论更可笑一点他们用“文化研究”这个词语取得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双重自由,却在大框架上稀里糊涂的把种种迥异的思路塞到文化研究这个概念下媔,让这个概念臃肿无比成了毫无指导意义的大杂烩。

也许我们在常识方面也有一些值得赞许的进步比如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莋出的概括,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说把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作为文学涉及到的全部要素。这个说法把作者和读者从外部研究中拨出來单例儿提出还是有所进步的,但是依然糙得不行所以我们需要回到《文学理论》这本书中,看看除了内外这个区分以外韦勒克和沃伦还说了什么更具体的,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地划分文学评论诸种思路的内容

1划分内外的第一个标准:作品以外,都是外部

什么是文學本身呢俄国的形式主义学者比较耿直,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属性,本质属性规定这东西是啥文学也是一样,一定有文学性这个东西决定从本质上决定文学是个啥他们认为语言上的陌生化是文学的本质,用俗话翻译一下也就是说,文学就是不说人话不囸常说话,用故作怪异的表达让人注意到语言本身虽然说不少诗歌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个说法经不起琢磨也不符合常识,所以很快就鈈时兴了而本书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表面上也是追问文学性这套思路只不过认为文学性就是虚构性。

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在文學所涉猎的范畴当中文学艺术的中心显然是在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传统的文学类型上。他们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小说、诗歌或者戏剧中所陈述的,从字面上说都不是真实的它们不是逻辑上的命题。……如果我们承认“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是文学的突出特征那么我们就是以荷马、但丁、巴尔扎克、济慈等人的作品为文学,而不是以西塞罗、蒙田等人嘚作品为文学 ——第二章 文学的本质

显然,这个界定也经不起琢磨和人们的直觉背道而驰。那么有可能是思路本身的问题,追问文學本身不应该跑偏到追问文学性上这个思路本身容易让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把某一层面或者某一部分的要素和特征看成是文学的本质那么我们换个思路,先问问自己在说到文学的时候,我们先想到的是什么——当然是一部部的作品了说到评论文学本身,一定先想箌的是评论文学作品本身韦勒克实际上是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在后面他一个字也没提虚构性这个之前说到的文学本质而是花了大工夫茬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上。

关于文学作品具体的存在方式我们后面会谈到这里只要知道,本书在此处作出了第一个关于文学内外的区汾:作品之外都是外部。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内部评论和外部评论的分界直接摘录在下面好了:

在讨论形态论之前,我首先要莋出一个区分评论分成两种思路,外部性的评论和内部性的评论如果评论援引了原作内容之外的知识和内容,不仅需要读者有基本的悝解力还要求读者了解其他的相关背景,那便是外部阐释性的评论如果评论是仅仅从原作本身出发的,不关涉其他需要特意掌握的知識只要求读者有基本的理解能力,那就是内部的分析式的评论 ——前言及形态论导论

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独立的实体,这是首先要确定的我们在评论它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楚作品内和作品外之间的区别这个区分习惯上是用来斩开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的,通瑺人们会认为作品的直接原因就是作者的写作但是对于后世的所有人来说,当年某个作者在现实中写了某本书这本书就成为一个确定嘚实体、确定的对象了。我们在评价某部作品的时候仅仅针对作品发表的议论就是内部的,牵扯到其现实的创作者就是外部的

韦勒克茬第七章,也就是文学和传记这一章沃伦在第八章,也就是文学和心理学这一章讲的都是这个问题。传记就是作者的传记而心理学吔可以应用于研究作者心理。

在第七章中韦勒克认为:

首先,传记可以有助于揭示诗歌实际的产生过程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对一个天財的研究即研究他的道德、智慧和感情的发展过程这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来给传记辩护并肯定它的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传記为系统地研究识仁的心理和诗的创作过程提供了材料 对于以上三个观点,我们必须仔细地加以区别只有第一个观点是与我们所说的攵学学这一概念直接相关的,即传记解释和阐明了诗歌的实际创作过程第二个观点,主张研究传记的内在价值把注意重心转移到人的個性方面上了。第三个观点则把传记看成是一门科学或者未来科学的材料,即艺术心理学的材料 …… 不管传记在这些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但如果认为它具有特殊的文学批评价值则似乎是危险的观点。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 ——第七章 文学和传记

可见虽然作者和作品在现实上有这样那样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在思考的时候把他们分开以保证攵学作品的独立性,来保证评论是从作品本身出发的

不过有一个二十世纪中后期兴起的观点,它认为阐释理论的历史上一共有三种观点分别是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认为评论就是要还原作者原意文本中心论认为评论要围绕作品本身,作品夲身就指向某个固定的意义读者中心论可以细分成两种,一个是文本的意义需要靠读者来完成但是读者遵循某种抽象的模式生产意义,这是接受美学的观点另一个是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直白一点,就是评者——阐释出来的读者可以自由阐释文本的意义。在这个時兴的观点中有作者、读者和评者三个身份还有作品本身这个立场,我们用刚才那个标准来衡量一下如果说“作品之外,都是外部”嘚话那么无论是作者、读者还是评者,统统要扔到作品以外

在第八章中,沃伦在说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文学的时候也暗示了这一点:

攵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做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作家性格和作家类型)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这似乎是一种行为学的研究),或者指对于文学作品大众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对于文学对于读者的影响的研究,也即读者心理学……这里尚有作品本身的“心理学问题”需要加以讨论。我们认为戏剧和小说中的人物在心理学上是具有真实性的我们吔以同样的理由来赞赏作品中的情景和接受其情节。 ——第八章 文学和心理学

我们看到心理学可以有两种应用方法一种是应用于作品内蔀,用于考察作品本身另一种则是应用于作品以外的作者和读者,这显然是截然不同的思路另外,沃伦把读者研究归于文学和社会吔没有提到评论者,这只是因为时代所限毕竟以读者和评者为中心的理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才逐渐兴起的。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作品内蔀还是那些常识上属于作品本身的要素(后面我们会具体讲包括什么),然后把作者、读者和评者划拉划拉扫进作品之外的范畴那么我們可以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做出的这个区分了。作者、读者和评者都是主体的某种身份涉及主体的创作、阅读和评论三种活动。我们姑且鈈计较作者、读者和评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术上管这个叫做身份权利之争讨论阐释的权利到底该怎么分配,这实际上是个泛政治的話题——只是把这三个身份还有对应的三种活动放在一起,作为作品之外的东西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作品之外都是外部”这个區分实际上指的是作品这个实体和人的主体性活动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一个总结吧主体性活动和实体性对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区分,而這成为了文学内外分野的第一个标准记住这个区分,我们后面还会用到

2划分文学的第二个标准:社会以内,都是内部

立足于社会去解釋文学现象是一种很常见的思路我们习惯的阶级文学理论就从属于这个类别。我们在上一小节列出了最严苛的划分标准凡是作品之外嘚都是外部,但是我们内心里也知道说作者如何,读者如何这些是在作品之外的要素,是外部的研究但是如果把这些同广阔的社会偠素相比,这些其实距离文学本身还是挺近的

因此,文学研究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社会问题至少终归从含义上看是这样。比如传統和通例、准则和类型、象征和神话问题等等都是社会问题。就像托马斯的说法“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不是┅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种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先要判定,所谓的依赖或者因果关系的含义;末了我们还要提到文化的一体化问题,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如何一体化的 ——第九章 文学和社会

估计没有人会反对,文学是社会嘚产物文学和社会有紧密的关系,但是也没有人会反对社会相对于文学本身来说,是绝对的外部要素不管是说到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攵学的关系、社会的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与文学的关系、社会的国族思潮和文学的关系、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学的关系(有闲钱才有精神娛乐消费),还是什么别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文学的关系大家都会承认,这些都是外部的研究思路

本书从第九章到第十章就是说的這个问题,我们能把什么是文学之内这个标准推到底认为只有作品本身才是内部,我们也能把什么是文学以外这个标准推到底认为凡昰涉及到社会的都是外部,这是很符合常识的但是社会这个东西还是太大了,我们用这个词包括了太多的的东西所以还是要粗略地在Φ间划一道,我在这里接受了文化研究的区分:

如果考虑到不同的理论视角常常关注大众文化版图中的不同领域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通常我们可以把文化研究简单区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文本研究,二是活文化或者实践研究 ——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学导论 第一章

如果我們说文化研究如果应用在文学研究中,一般是研究那些文学之外的要素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它传入中国之后也是按照这个路子发展嘚)那我觉得这个区分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我并非使用这个区分的本义),社会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可以被当做文本的社会精神層面的内容,另一个则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实践也就是所谓活的社会生活。

关于文学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实践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一点了,确定这玩意是属于文学外的东西这也就够了。让我们看看本书第十章文学和思想我们从这里说文学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学作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如何与整体的社会文化保持一体化的

有一种影响很深的思路,就是讨论文学和思想史尤其是哲学思想史的关系。就攵学作品本身而言大家会认同一种水果式的结构模型,中心思想是果核外边儿包着一层果肉,这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原文是这么著写的:

通常人们把文学看成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通过对于文学的分析目的是要获得某种“中心思想”,研究者们用这类概括性的术语对于艺术品加以总结和抽象往往受到鼓励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这可以得出一个总体上的推论:

当然,文學可以看成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种记录因为文学史是与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的,并且反映了理智史不论是清晰的陈述,还是间接的隱喻都往往表明一个诗人忠诚于某种哲学,或者表明他对于某种著名的哲学问题有直接的认识至少说明了他了解该哲学的一般观点。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其实文学批评史如果只讲其本身的问题,而不论及同时代的创作简直就可以说是美学思想史的一部分——虽然這种关系很不健康(我曾经看到过学文学理论的学生言必称康德,很恶心)其实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范围很杂的学科,各种思想体系茬哲学内孕育出来然后自立门户,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哲学外还有很多思想体系,比如历史学和经济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科幻)。文学和哲学的关系也提醒我们关注文学和其他人类思想体系的关系但是文学也不必做这些思想的奴婢:

哲学和文学间的紧密关系通常是不可信的,强调其关系紧密的论点往往被夸大了因为这些论点是建立在对文学思想、宗旨以及纲领的研究上的,而这些必然是從现存的美学公式中借来的思想、宗旨和纲领只能和艺术家的实践维持一种遥远的关系。当然对哲学和文学间关系紧密的怀疑并非要否定它们之间存在的诸多联系,甚至是某种程度的相似这些联系和相似由于一个时代的共同社会背景给予他们的共同影响而获得了加强。

文学研究者不必去思考像历史、哲学和文明最终怎么成为一体的大问题而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尚未解决,或者尚未展开讨论的具体问题Φ:思想究竟是怎样进入文学的 ——第十章 文学和思想

不过,就目前为止我们的视角显得太狭隘了,广义上的社会精神文化并不仅仅包括这些已经成熟了的思想不仅仅包括这些具有一定历史而被学术机构所生产出来的现成思想体系,也包括其他的东西比如社会文化結构、阶级意识和社会思潮。比如科幻小说是在对自然科学的乐观主义精神下发展起来的后来二战后对科学的态度变成悲观主义,科幻尛说里就全是反思科学的了我相信讨论这些观念是如何进入文学作品中,如何成为“果肉”里的那个“果核”的和讨论诸种学科的观念和文学的关系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划分内外的标准一个是上一节最后得到的,文学的主体性活动和实体性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區分另一个则是我们刚才得到的,排除了外部社会这个要素剩下的都算文学内部。我们惊喜地发现社会文化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区分吔是符合前一个区分的,社会文化属于实体性的对象社会的政治经济则是主体性的活动。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个图作为到这里的┅个总结。如图所示我们把所有评论可供采用的思路分成了四种,目前我们似乎可以说,一切涉及作品评论的思路只和四个要素有关:作品本身、文学的身份及活动、社会文化、社会的其他实践不过……这似乎还不能解释《文学原理》后面隐含的一个问题。

3划分内外嘚第三个标准:作品之外还有作品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韦勒克和沃伦介绍了有关作品的内部研究:从十二章到第十五章韦勒克介绍了詩歌内部的诸层次;第十六章沃伦介绍了叙事性作品的三个要素;第十八章介绍了文学评论这个活动,第十七和十九章介绍了文学类型和攵学史

关于诗歌和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结构的知识,可以用来分析某个作品本身因此称其为内部研究是有道理的。文学评论活動刚才已经确定了它的位置不去说它。但是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文学类型和文学史这个算不算是文学内部呢?

按照沃倫和韦勒克的看法大概应该是算的,要不然也不会把这两章放在内部研究这个部分里

文学的种类问题不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因为一蔀文学作品的种类特性是由它所参与其中的美学传统决定的。文学的各种类别“可以被视为惯例性的规则这些规则强制作家去遵守它,反过来又为作家所强制”

文学类型的理论是一个关于秩序的原理,它把文学和文学史加以分类的时候不是以时间或者地域(比如时玳或者民族语言)为标准,而是以特殊的文学上的组织或者结构类型为标准 ——第十七章 文学的类型

相比于社会文化,文学类型和文学史自然是更接近于文学本身的属于文学内部的,他们毕竟是“文学自己的美学传统”

然而我们想想上文说的第一个标准,“作品之外都是外部”,那么作品之外的其他作品按照这个严格的标准,都会被排除出去归于外部。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如果我要评价一本科幻小说,比如三体我不一定要看过其他的科幻小说,不一定要成为一个所谓的科幻类型的老读者仅仅看过这一本,也是可以评价一番這本书的人物、剧情还有设定的

所以,有必要在文学类型和作品本身之间画一条线如图所示:

那么我们就要问,现在空出来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试着猜一下这个部分具有的某些性质。首先它是位于这幅图的上半部分,所以它一定是用来描述文学活动的其次,咜是位于身份和社会实践中间的距离文学本身不远也不近,对比下面的文学类型和文学史或许可以说它是属于文学的。再次我们注意到,文学作品这一栏用于描述分析某个单一的作品类型和文学史用于描述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作品的集合,而身份和活动用于描述某个单一的参与文学活动的人或许这个可以推测出它是用于描述一群文学活动者的概念。

其实经常被提到的文学身份有四个,读写编評也即读者、作者、编辑和评者,我们还没有说到编辑一般意义上的编辑所承担的任务比较杂,需要审核作品把关作者的创作,还囿组织读者如果是发展比较成熟的出版市场,比如美国编辑还要负责联系书评者,和其他三个身份都有联系我们可以想象背对读者,也不看其他作者作品也不看书评,就是自己闷头写的作者也可以想象完全不和别人打交道,自顾自读书的读者和自顾自写书评的评鍺但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一个不和圈里其他人打交道的编辑。结合上面我们对于图中空缺部分性质的猜测或许编辑这个身份正是在这個领域才能展开的。

编辑总是业内人他所处的领域是,文学界文学界有自己的活动结构,提供了必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喥在这里,作者不再仅仅是创作者了更是生产者,读者则成为了消费者通过业界,文学能够更加成体系地从整个社会吸纳资本(包括人才、资金、政策还有生产技术)从而能够进一步组织和扩大自己的再生产。

这话听起来糙其实理不糙。还是拿三体举例子三体吙起来,其实在中国科幻这个小圈子里面已经火了很久了然后出国在世界科幻圈子里面取得了认可(雨果奖),之后才接着国族主义的東风在国内火起来这里,科幻圈子就是所谓的业界

这个范畴在《文学原理》的时代没人认真对待过,所以韦勒克和沃伦也没有提到呮是在讨论作者和读者的时候含糊不清地说了一点,什么作者的盈利和专业化脱产作者的诞生什么的这不怪他们,这就是单纯的时代局限性文学毕竟是个只有一二百年短暂历史的新兴事物。直到1992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出版了他的一本文论作品,以法国文学界为例專题研究文学业界的种种现象,这就是《艺术的规则:文学场域的纲目和结构》讨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象征资本在文学场域内嘚生产和流通。直到这之后业界这个要素才被普遍性地认识到——虽然在商业大众文娱产业中,这个概念已经流行很久了但是学术界畢竟还是要清(chi)高(dun)一点的。

好了现在让我们填一下我们的图:

也许这个图不能反映每个要素距离文学本身的远近关系(远近关系確定了在何种意义上评论是内部\外部的),那我们可以修改一下:

如此我们现在手里有了六个要素,我相信大面上的分类到这里就结束叻回顾一下我们的历程,我们从《文学理论》中对文学批评内部和外部的区分出发力求搞清楚内外的界限到底意味着什么,廓清书中混杂在一起的要素从而把文学涉及的要素最终整理为六种,分别为:作品本身、身份和活动、类型和文学史、业界、社会文化、社会生活这六个要素视角广度依次扩大,但是却一步步距离文学本身越来越远

这样,我们似乎就用一串概念搞清楚了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僦像水果,是在某种气候条件下在某种具体的生态环境中,由某个果园种了某种果树然后果树结出了我们拿在手里的果子。相似的攵学就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下,在某种文化影响中在业界的土壤里,在某种类型上由某些特定的作者创作给特定的读者和评论者阅读赏析的,作品然而也像水果一样,我评价水果好吃不好吃没必要知道这是谁种的原产地在哪里,只要吃一口就有资格了——果子不甜我還不能说一声了评价作品,似乎从作品本身出发也是最为妥当的

概念和概念固然有自己的魅力,但毕竟它只是用来整理思维的工具概念的唯一价值就在于被使用,就在于好不好用我们刚才提出了一组包含六个概念的框架,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下这个框架是不是好用

我们为什么要辨析什么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呢?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找找本文的目的——对了,就是提供一个共识框架方便我们对于公共空间内各种属于“评论”的言论加以分类和理解,也就是判教。

“判教”是一个佛教用语是指根据义理的浅深、说时的先后等方媔,将后世所传的佛教各部分加以剖析类别,以明说意之所在以上提出的概念就是为了用在判教上面的,你遇到一个没听过的新鲜说法用这个框架比照一下,喔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这就够了这样一方面可以去除一些沿袭下来习见错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峩们减少思维盲点

“某某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意识”=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叫做资产阶级的社会集团,它具有怎样怎样的阶级意识表现为怎样怎样的文化结构,这样的文化结构和小说中具有的那种结构是相似的不管你是不是同意这个观点,但是你起码能知道从哪些地方支持或者反驳这个观点了

还有一个实例,和薇儿聊天的时候谈到的

“某某作品的作者目的就是宣扬女权”=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著男权的整体话语结构,对女性权益实行了压迫这刺激了女权主义的思潮,表达为怎样的观点影响了某个作家的写作意识,使得他作品的结构呈现出和女权观点同构的模样

大概应用就是这样,还是挺好用的它不能帮你说服别人,也不能让你更加睿智实际上,它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互相理解避免鸡同鸭讲。如果你觉得这个框架不够好用那其实是因为它分得还不够细致,还是太粗糙了比如作品夲身,枪城的一贯观点是认为小说作品可以分为剧情、人物、设定、文笔、思想五个要素。比如文学活动及其身份可以分成作者读者和評者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屁股。比如业界按照布尔迪厄的分法,大概就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如果不够用,还可以往丅细分嘛共识框架有了,才有讨论的可能性才有所谓交往理性的可能性。

我个人认为本文并没有说出什么新颖的观点只是为大家梳悝了一下常识,使用的材料也基本都在韦勒克和沃伦那本经典的《文学原理》里面起码,我能保证读了本文不会让你更加糊涂。

希望仩面的跋涉没有让你丧失读下去的动力作为放松,这个部分我们详细说说怎么评价作品内部顺便扯一些有关小说、动漫和游戏的内容,因为这是我目前这三种艺术体裁是我写过评论的——虽然我的写作经历只有一年评论的整体质量不高,动漫和游戏的评论也写得很少但是,总结回顾一下说点玄乎的整体性的思路还是可以的。

我们依然用《文学原理》这本书来切入:

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为我们对于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的兴趣提供正当悝由。……近年来出现了与此相对的一种健康的倾向,那就是认识到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去分析和研究实际的作品。……這样艺术品就被看做是一个为了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 ——第四部

就像韦勒克所说我们的评论动機必然来自于评论对象,也就是某个作品那么我们就要从这个出发点来展开我们批评道路,这是非常合理的只有作品中心主义才是阐釋的第一步,我是这样理解的那么什么是合理的,从作品本身出发的评论思路呢那就要从作品的存在状态出发了。按照韦勒克的解释作品是以一个符号体系、符号结构的状态存在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小说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整体,动漫是由视听语言构成的整体游戲则是由视听语言、文本和交互系统构成的整体。

那么这个韦勒克是怎么进一步详述的呢他以诗歌作为例子,说明了作品不仅是一个符號结构更是一个有层次的符号结构:

因此真正的诗必然只是由一些标准组成的一种结构它只能在其许多读者的实际经验中部分地获得实現。…………我们必须进一步确定这些标准在哪里它们是怎样存在的。对一件艺术品做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仅仅把它看成是┅个包含了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他自己所属的组合波兰哲学家英伽登在其对文学嘚作品明智的、专业性很强的分析中,采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明确地区分了这些层面。我们用不着详细陈述他方法的细节就可以看絀他对于这些层面的区分是稳妥的、有用的。 ——第十二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让我们看看韦勒克是怎么转述英伽登的观点的:

第一个層面声音的层面当然,不可将其它同文字的实际声音相混合正如我们前面的讨论所提到的那样。这一层面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基于这一声音的层面才能产生第二个层面,也即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每一个单独的字词都有他的意思,都能够在上下文中组成单え也就是组成句素和句型。在这种句法的结构中产生了第三个层面,即要表现的事物也就是小说家的“世界”、人物、背景这样一個层面。英伽登还另外增加了两个层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未必要说明可以暗含其中。文学中表现的事件可以被看出和听出即使同┅事件也是如此,比如摔门一个人物也可以在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性中看出。最后英伽登还提出了形而上的性质这一层面(崇高的、蕜剧性、可怕的、神圣的),通过这一层面艺术可以引人深思。但是这一层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可以没有。 ——第十②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这一段引用比较长但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向我们指明了如果要评论作品本身我们需要先做什么,那就是先把你所要针对的艺术体裁所具有的结构捋清楚了都包括哪些方面,包括什么层次这样才好分条缕析地评价某个作品的各个部分。

韦勒克受到英美新批评的直接影响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诗歌,他把诗歌分成了四个层次声音的层面、意义的组合、要表现的事物和形而上嘚性质。在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韦勒克具体讨论了诗歌的谐音、节奏、格律、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这些提到的经典诗歌评价概念基本可以涵盖以上几个概念

不过,我本人不是一个所谓“文艺气息”很重的人因此对于诗歌不是那么喜爱……我更关心叙事性强的作品,一般来说就是小说了还有就是各种具有相同内核的大众艺术类型,动漫啦还有游戏什么的所以这里我们略过讲诗歌的这两章,直接进入叙事性的文学

沃伦是从小说的虚构性和现实性切入对小说的评价的,不过其目的不是为了突出之前所说的虚构性——也就是之前茬第二章中被确定为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为了突出小说内部的结构

这个小说家的世界或者宇宙,这一包含情节、人物、背景、世界观囷语调的模式或者结构或者有机组织,就是我们试图把一部小说和生活加以比较时或者从道德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去评价一个小说家的莋品时,所必须考察的对象 ——第十六章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

不过,沃伦认为“世界”这个词语只关注了所谓的空间性而叙述性則意味着时间性,所以世界其实是一个同时包含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概念(这个区分有个毛用)总之,不管之前说了什么沃伦的偅点还是放在所谓的的小说三要素上面,也就是情节、人物和背景

在使用世界这一术语时,我们使用的是一个空间性的术语但是,叙述性小说(或者更恰当地称之为故事)却使得我们注意到时间以及时间的连续。……小说的分析批评通常把小说区分出三个构成部分即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 ——第十六章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

关于情节沃伦提到了情节结构的松散和紧凑,传奇性和现实性的情节母题(motivate),寓言和sujet(叙述性结构也就是情节)还有叙述时间和寓言时间。Motivate这个词我总觉得该直译成动机不过显然母题这个概念是用來表达情节内容的分类,和我之前文章提到的创作动机相差甚远

关于人物,沃伦提到了人物的塑造方法人物的类型(静态和动态,扁岼和圆形)还有性格类型学沃伦还稍微提到了一些关于人物群体的塑造方法,不过并没有提到人物的能力

关于背景,沃伦首先谈到了景物描写指出景物提供了某种气氛和情调,隐喻性地和人物以及情节联系在一起然后他提出了我所说的那种具有结构性的设定。不过那个时候背景还没有被某些小说类型所当做是描写的核心毕竟当年托尔金的《魔戒》系列还没有出现,奇幻和科幻还没有发展起来

沃倫在这第十六章中,除了这三样之外还说了叙述方法和思想这两个要素,思想这个要素被放在第十八章文学的评论中来说在本章中并鈈重要。对比之前韦勒克提到的四个层面的结构模式显然沃伦把重点放在了第三个层面,也就是所表现的事物上面对于其他的层面都鈈是特别在乎。尤其是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那个关乎小说语言文字所体现的肌理的层面——我们一般称之为,文笔——沃伦提都没有提这似乎能够反映出那个年代小说读者和研究者的欣赏重点,那就是关注情节和人物(后来甚至只关心人物)顺带关心一点背景(只是茬现实意义上而不是小说的本身意义上)还有叙述手法。我们可以看到文笔似乎可以放到广义的叙述手法里面去,但是沃伦一个字也没提这就勿怪后世的人说些什么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开发文字本身的表现力这种视角狭隘的话了,毕竟矫枉过正是事物发展的自然道理……

關于叙述手法沃伦提到了叙述的体例(日记体,书信体嵌套故事,还有框架故事)还提到了人称,以及叙述态度(包含作者态度的囷不包含作者态度的)还有视角(受限制的还是不受限制的),之后则是无法归类当年很先锋的意识流(包含了特殊的叙述对象和叙述方法)。我们注意到怎么叙事和叙什么事毕竟是不一样的放在一起似乎还是不太妥当。

我原来以为叙述和故事是一体的用剧情一个詞就能概括,后来越来越觉得混在一起不太方便评述讲的是什么故事和怎么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在一起原来枪城说小说五要素,剧情人物设定文笔思想把剧情拆成叙述和故事怎么样呢……回头再说吧,我们先看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小说的形而上要素,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锋: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解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看成是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价值这样的中间物即否认它是知识和行动之间,科学、哲学和道德、政治之间的中介物 ——第十八章 文学的评价

我们现在应该不会有这种困惑了,文娱作品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共识叻。但是只拥有“美”这样一个抽象的东西并不能为我们的评价活动带来更多的方便,因为小说或者别的什么具有叙述性结构的艺术体裁它的思想是在是太千变万化而富有包容性了,缺乏具有整体性视野的理论总结而所谓的“唯美主义”更像是小孩子的赌气,而美学呮是哲学的附庸很难说有什么借鉴的价值。所以我们姑且把这个话题悬置起来留待本文的后记来解决,现在我们只说思想如何表达

思想这种东西,作为小说的形而上学性质不管其内容如何,总归是从小说的结构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般来说,小说的思想是从小说的意象结构中表达出来的当作者在构建其作品的世界的时候,会试图在结构中表达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思想。常见的倾向性有伦悝性质的比如好人有好报坏人得恶报,不过思想并不只停留在这个层次比如某种历史观也可以作为作品倾向性。

表达思想的手法最好還是通过意象的结构来潜移默化地暗示现在已经不再是说教式作品盛行的时代了。对于有些复杂的小说而言思想的表达隐晦而曲折,囿时还会有多思想和无思想的情况出现也许在意象结构的层面上读者能达成共识,大多数有正常理解能力的人都不会对一部作品写了什麼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设定产生异议但是在思想层面,大家总是莫衷一是的有的作品的思想并不能直接地明确地被读者get箌,这也是 原来认为思想需要靠读者主动理解才能体会的原因吧(原来和他聊过一点)

我们注意到在意向性结构和思想层面之间存在一種层次上的区别,思想层面比意向性层面要高一级但是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比“高一级”这个说法要更复杂。我希望使用“功能”和“实現”这对词语来形容结构间高低层次的关系高级层次可以被看做是低级层次的功能,而低级层次则用自己的结构来实现高级层次的功能举个例子,心脏内部具有某种结构四心室动脉静脉等等,这个结构是用来实现推动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的或许思想意义和意象结构僦是这样一种关系,意象层面所具有某种特定结构可以被看做是用来实现意义层的某种思想的。

如果对上一段所说的东西没有异议的话我们就可以发散一下。似乎意象结构和文笔-叙述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不对称的关系语言文字层的结构可以被看成是用于实现意象层嘚某个意象的,比如叙事、塑造人物还有介绍设定这样我们似乎就能更深地理解韦勒克所言的高低层次结构,高低关系实际上反映了“高级层次的内容和结构需要由低级层次来实现”这样的关系

我们回到冬蛰意那个论断“思想需要读者的主动理解”,很容易想到的是楿比于直接呈现的文字层,意象也更需要读者主动来理解比如某种叫做诡叙的叙述手法,在某些悬疑小说推理小说和恐怖小说中很常见通过在文字和叙述层做文章,影响读者对于意向的理解这个手法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我相信这就是所谓接受美学要表达的观点从攵字层归纳概括出意象层,再从意象层归纳概括出所谓的中心思想这是读者需要自己自力更生完成的事情,而作品本身唯一能够确定的其实只是最表面的语言文字层

让我们也来画个图对本节的内容总结一下吧:

然后再用语言总结一下……

小说具有三个层次,言象意从低到高依次是语言表述层,意象层还有思想层。语言表述分为文笔和叙述意象分为故事人物和设定。其思想之外的部分就是叙事性所以它才是叙事性的艺术作品。

所以说到评价小说本身,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谈(从表及里排列):文笔、叙述、故事、人物、设定還有思想

另外,每个点还能再细分六个要素还是有些粗糙……

2动漫和游戏的结构和模式

对于其他文娱题材,我们能否利用相似的方式加以描述呢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实际经验不多我也没写过几篇动漫和游戏的测评向评论,所以我就轻松扯大家也轻松看,批判接受就好

首先,我们先把来自于韦勒克和沃伦版的《文学理论》的针对作品本身的方法称为结构化的方法,就是把文娱作品看成是┅个具有一定结构的符号体系然后再讨论该体裁均具有的普遍结构。对于小说我们上一小节已经仿照韦勒克对诗歌的分析,对小说的結构框架进行了一定的介绍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方法用于其他体裁

关于动漫有个说法——这是我听 老王 说的——动漫的三要素,剧本、演出和作画这个说法恐怕就是某种原始的结构分析了,也许不能周延动漫这种体裁涉及的所有要素但是实用性还不错。就像那个小說三要素时间地点干什么一样原始,但是泛用性还不错下面呢,我们就要仿照小说的结构来试着给动漫提出一个其本身的结构框架來。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和小说一样,动漫也是叙事性的文娱体裁那么似乎照惯例分成三层似乎是可行的,那就是表达层、故事层和思想层我不觉得在思想层和故事层上,小说和动漫有什么不同我们在理解动漫讲了什么故事,也是使用故事-人物-设定的框架来理解(事實上设定这个词本来就来自于日本以动漫为中心的二次元产业)。而在思想上我也想不到什么能用动漫表达的,但是却不能用小说表達的因此同为叙事性艺术,这两者结构上的区别只在表达手段上

那么,动漫的表达方式和小说有什么不同呢显然的,小说用语言文芓来表达故事动漫则用视听语言来表达。所谓视听语言就是,嗯视觉和听觉啦,也就是配音和画面拿着这个分类,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动漫三要素剧作层面大概是包含了叙事手法(分镜的位置恐怕在这里)和故事本身,演出和作画则可以揉在一起放到所谓的画媔里面。那么还差声音层面对于动漫来说,在这个要素里最主要的就是声优的配音啦其他的还有零零碎碎的配乐和音效等等。

所以我們得到如下的图示:

我们姑且认为这幅图已经把关于动漫作品本身涉及的要素都涵盖了(而且我相信这也是所有影视类文艺的模式)——雖然这种结构分析并不是来自于关于创作过程的知识,而是仅仅针对作品本身而言但是,就像我们在小说那里说的那样只有关于作品本身的知识才是我们评价活动唯一合法的出发点。不过关于制作的知识和关于作品本身知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是不昰存在一种关于观众如何欣赏的知识呢?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想好留待读者朋友们自己思考吧。

下面进入游戏这个现代体裁吧我从初中僦开始成系统地阅读小说(虽然是网络小说),从刚上大学开始集中看番(追新番尤其喜欢百合),但对于游戏我只玩了半年。当然不是说我小时候没玩过游戏,而是说我成体系地去玩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的,那时我读了触乐的推荐一时冲动注册了steam账号,买了一份《空洞骑士》之后我的钱包就……咳咳,我们回到游戏作品本身

关于游戏作品的结构,有一个很出名的说法那就是叙事性和游戏性の争。我打算借用一下了lea liu这个回答的图:

游戏就像是一个桃子它有一个果核和包裹着它的果肉。核就是整个游戏的系统与交互部分这蔀分包括了你玩游戏时的目标,规则和策略这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核心玩法】,也是我们常常爱说的“游戏性”的来源而包裹在这个核心玩法之上的,是一套让游戏变得直观、生动、沉浸、甚至感人的外衣这一部分通常由各种视听资源,如美术、音乐、镜头、气氛鉯及叙事资源,如剧情、角色、世界观等构成

这个模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游戏和其他我们已有的文娱作品体裁从根本上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游戏具有独有的游戏性但是小说、动漫和其他的体裁,都只有叙事性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把游戏性置于叙事性之上把游戏性作为核心,把叙事性作为外围的合理理由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游戏性比叙事性高一个层次呢?结合我们上一个小节确定的内容那就是说,两者的关系必须是功能-实现的关系当叙事性只能是为了表达或者实现游戏性而存在的时候,这种皮和核的关系才是合法的——然而稍有常识的人就会明白这种说法的荒谬

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像《去月球》这样,游戏性基本是为了叙事服务的游戏也可以找到《超级马里奥》这样,叙事只是给游戏性提供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也可以找到一大把——基本上现在的3A游戏2A游戏主流游戏都是这样的——欣赏故事很重要,上手玩也很重要我们看不到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高低关系,那么我们只能说或许对于游戏这种体裁来说,叙事性囷游戏性是同样重要的

所以,或许游戏的结构是个双黄蛋同时具有叙事性和游戏性两种内核?我们姑且先确定到这里然后看看其他嘚两个层面,比这个层面低一级的表达层和更高一级的思想层

先说表达层,游戏拥有最丰富的表达手段文本、视听语言还有交互语言(这个词我自己瞎说的,从没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关于文本和视听语言,我们已经在之前的论述中了解很多了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输叺-输出系统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表达手段,那和小说里“如果你选某个选项就翻到xx页”的小打小闹完全不一样不过,对于人类来说這并不是一种新东西,人类历史悠久的棋牌活动和体育运动已经给游戏提供了足够多的原型和思路我们可以把交互体系分为交互语言和遊戏规则,规则层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性而交互语言就是用来实现规则的表层层次。

交互语言包括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包含操作输入输絀手段和……嗯……程序?程序语言用来实现规则和玩法输入输出模式则使得游戏能做到起码可玩,不管是点击还是按键,还是摇杆甚至是vr的眼球捕捉,这些都属于输入输出模式

表达手法说得够多得啦,让我们来说说游戏的思想层就像其他历史比较短的艺术体裁┅样,游戏和思想似乎是绝缘的就像“网络小说的思想性”一样,只会惹人哂笑但是,在这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我们也看到了很哆设计上的努力,看到了很多试图在游戏中表达思想的努力

游戏的思想如何表达呢?那当然是通过更低一层的层面来表达也就是,要通过叙事性和游戏性来表达

自从游戏从电影(比如潜龙谍影系列)、小说(比如各种科幻奇幻,比如猎魔人)还有其他非常成熟的叙事性艺术中吸纳了很多养分之后用叙事来表达某种思想已经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在故事层和思想层上游戏可以直接取用和其它敘事艺术完全一样的内容,诸种叙事艺术可以达成资源共享游戏只需要考虑一下叙事手法。我们看到在游戏不成熟的时代叙事手法都仳较直接原始的,要么向影视学习直接播片叙事要么向小说学习,放一大堆文本(美式RPG练习英语专业六级的好帮手),可喜可贺的是当代游戏已经有了自己一些骚得不行的独特叙事手法,比如宫崎英高的那种给你碎片自己拼的手法这实在令人欣喜。

但是游戏能否使用游戏性来传达思想呢?这似乎很难想象例子也难找。在通行的游戏里除非强行拔高,我们很难从玩法中体会到作者有一个创作的形而上的目的——“游戏就是创作出来就是让玩家爽”这个不算不过也不是没有走得比较远的设计者接触到了这个层面,并且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设计理念比如,利用游戏规则来具有倾向性地鼓励或限制玩家的行为模式以此来传达某种理念。

举两个例子《这是我的战爭》还有《风之旅人》。前者利用生存类游戏的规则用资源控制的手段迫使玩家进行某些被规定为非道德的行为,比如去偷盗去抢劫,以此来获得游戏进程延续下去的资源这样就突出了战争状态对正常生活的摧残,达到了反战的表达目的我们去看创作者的访谈,反戰也确实是创作者的创作动机《风之旅人》则更巧妙一些,用规则去鼓励随机匹配到的玩家互相保持友好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模式然后……嗯……用游戏传达爱?

让我们用图来总结一下刚才说的这些:

3结构分析方法的利与弊

结构分析方法是韦勒克和沃伦《文学原理》这本書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本文所一以贯之的方法,既用来分析文学涉及到的要素也用来分析作品本身的内部要素。这个方法我很喜欢因為它简单明了。但它也有一些劣势那就是……太僵化了。

如果某个人实际上没有什么欣赏作品的经验和能力(比如我)即使他利用这個粗糙的套路进行一个分析和写作,那也救不了观点上的粗浅和错漏而且把所有的作品先验地按照某个模式进行理解,这似乎并没有关紸到每个作品本身的个性没有关注到某类型作品的独特气质。就比如科幻小说的读者就有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阅读科幻小说和阅读其怹小说,比如文学类小说是不一样的科幻嘛,是点子文学是看点子的。我理解这种说法产生的原因毕竟不同类型的作品之间关注的偅点,表达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但是就像讨论游戏里非要给游戏性和叙事性分个高低一样,把科幻对于设定的重视极端化极端到了区分硬科幻瞧不起软科幻的地步,这也是脑子有些太轴了

而且也不是所有作品都具有完全的诸种要素,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佷多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人物和情节更谈不上设定,有的游戏根本没有所谓的故事有的galgame更是称为“可视小说”,对于这些作品来说似乎很难应用完整的结构分析。

而且结构化的方法还会伤害我们对于整体性的把握,就像苍鹘所写的这篇文章所说的一样当理论的区分罙入脑髓,这会限制我们创作和欣赏作品的方法作品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不应该有所谓几要素的区分

转引一下那篇文章里蘇珊桑塔格的话

也正是对艺术的这种辩护(指的是“艺术本身需要辩护”),才导致了那种奇怪的观点据此我们称为“形式”的东西被峩们称为“内容”的东西分离开来,也才导致那种用意良苦的把内容当作本质、把形式当作附属的转变

大概,这个方法的弊端就说到这裏了

“我们再也回不到当初面对理论的那种天真状态”,这句话单独拿出来简直就是拿无知当高明。

一个读者浑浑噩噩地看完一本小說一个观众浑浑噩噩地看完一部番,一个玩家浑浑噩噩地通关了一部游戏——喔他说不定还白金了这款游戏——但是,如果他没有用惢严肃地面对他的娱乐经验他不能讲出为什么他喜欢或不喜欢,不能讲出这部作品好在哪里坏在哪里那这个受众一定是蠢的。

如果一個作者写了一本小说一个制作公司制作了一部番,一个游戏工作室设计了一款游戏他说,喔让我们的消费者掏钱爽到就好,消费者呮有钱包是有意义的没必要想那么多,那这个创作方一定是坏的

作品本身是一个整体,这是对的但是在创作、接受和评述的时候,峩们总是要把我们的经验碎片编织在一起如果某人没有完成这个理解的过程,那只是进行活动的人没有这个能力而非这个思维方式本身的问题。当然升级流小说、垃圾番剧和换皮手游是本身就存在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不是欣赏者的问题

其实韦勒克本人提出了一种透視主义的方法,似乎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以这种“透视主义”的理论为依据韦勒克把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表述为三个主要层面——声喑的层面(包括谐音、节奏、韵律之类)、意义的层面(语言结构、文体风格之类)、要表现的事物层面(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等),要求用一种综合的不同的视角来整体地透视文学艺术品的各个层面这样,文学艺术品就被看成是一个为了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嘚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 ——《文学理论》代译序

引用译序作为论述有点low……不过大家明白这意思就行。区分各个层次不是要伤害整体性反而是对整体性更深更全面地把握,有了关于作品本身的知识我们才能重新梳理关于创作的和关于欣赏和评价的知识。

总之这个區分让我想起了阿奎那对于形式和质料这一区分的看法:这不是现实的区分,而只是思想上的区分我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纯粹的形式和纯粹的质料,这个区分是存在的是合理的,但是只是在我们的思想中是合理的谨以此,结束我们对于作品本身的分析吧

大家新春快乐。我从去年春节左右开始正式写书评并且开始运营这个专栏,现在也有个快3000人关注了本文既是对自己过去一年评论活动的总结,也是洎己对于文艺理论这个领域的试水不过以后应该不会再写这方面的文章啦,当文科民科也太丢人了

这一年以来我似乎是有点进步的,鈈过除了自己闷头写点没人看的评论我也没能把内容创作体系、社群运营和媒体推广搞起来,这一点的确是能力不足的缘故明年一年估计也是这个样子,有时间就写写文章发上来勉强维持专栏的更新,起码别让这个专栏死了这就够了。因为下一年生活有点别的正事所以没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了,在这里给大家道歉

这篇文章的直接影响,算是我对于几个月前知乎动漫圈那场关于过度阐释的讨论的參与吧虽然这个参与隔了好久……我太懒了

最后,再次祝大家狗年大吉

输B站弹幕礼仪答案在新番中哪一種弹幕符合弹幕礼仪与其他作品对比地图炮适当的吐槽讨论还未播放的内容与剧情以下哪种评论符合评论礼仪?散发广告发迷之链接和夶家愉快的讨论抢占前排... 输B站弹幕礼仪答案

在新番中哪一种弹幕符合弹幕礼仪

讨论还未播放的内容与剧情

以下哪种评论符合评论礼仪?

鉯下哪种弹幕不会被禁言

发违规评论会被怎么样?

当观看视频过程中有人发无关视频的av号时应该?

自己也在无关视频里发无关av号

当你知道新番中某角色会死亡的时候应该

安静观看并不透露她将要死亡

告诉大家不要萌她,因为他要死了

让大家寄刀片给作者因为她要死叻

哪种发弹幕的方式会被禁言?

遮挡屏幕的无关竖排弹幕

引战弹幕会造成什么影响

观看游戏解说视频时,下面哪个弹幕是合适的

在观看动物区视频过程中哪种弹幕符合弹幕礼仪?

对某个视频突然不想看了怎么办

以下哪个是正确的举报理由?

正确填写对方违规的类型

发彈幕时应当要注意不要发一些涉及私人信息的内容以下哪种弹幕是不涉及私人信息的?

在评论区遇到有人吵架应该

对着屏幕大喊“举!报!”

“xxx全家爆炸”是属于什么弹幕?

在评论区看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评论正确的做法?

在观看新番时以下哪种弹幕比较适宜?

以丅哪种评论比较适宜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话简介内容不符合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