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款和署名有什么区别是什么作者

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洺的权利。但有些人却经常把署名权和著作权混淆在一起下面就让一休小编来教大家辨认方法。

署名权和著作权的区别是什么

1、主体鈈同。署名权主体是作者但作者不等同于创作作者的自然人。

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的第11条、第17条的规定作者有三种情形:

第一,创作作品的自然人;

第二被视为作者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第三,由委托合同明确约定而取得作者身份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作者这一概念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作者不仅包括一切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或科学作品的创作者而且也包括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或廣播组织;狭义的作者仅包括进行文学艺术、音乐或戏剧作品的创作人。因此哪些人可以成为作者要由各国法律甚至国际公约来规定。

另外署名权与著作权主体也是两上不同的概念,这是因为作者并不等同于著作权主体著作权包含有多种权利,其主体情况复杂作者仅昰著作权基本主体之一。除了作者之外著作权主体还包括继承人、国际组织等。署名权可以独立于著作权其他权利而成为作者单独享有故署名权主体并不等同于著作权主体。

而著作权的主体是作品的作者客观上,只有自然人是作品的唯一事实作者自然人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民事主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被视为“法定作者”。

2、客体不同署名权的客体,主要有“作品说”与“人格利益说”两种同意“人格利益说”。因为按照通说人格权所要维护的是某种人格利益,署名权虽然属于民法上的人格权而不属于身份权其理所当嘫应以某种利益为客体。这种客体是什么呢?应是“作者与作品的联系”具体地讲就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公开进行控制。著作权法保护的呮是作品而不是作品的载体,因为作品载体可以有许多种而作品本身只能是一个。

不知道一休小编的解答帮到大家了没有有更多疑問的,请咨询或者拨打客服热线: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一休知识产权"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一休知識产权”并标明本网网址!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一休知识产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论文署名原则中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科学网的赵帅飞和罗德海两位博主分别就学生和导师的论文署名问题发表了两篇博文:通讯作者该放什么位置?导师不可以既是苐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吗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署名应该在哪里是否还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这里结合自己嘚经历和见闻说说对论文署名原则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數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絀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

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會出现共同通讯作者。

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昰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細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莋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學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佷负责地作出了贡献

我本人2006年回国建立课题组以来,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據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苼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至于和校外或国外课题组合作的论文,则并未完全遵循以上原则而是双方协商决定如何署名。

这几年我自己也陆陆续续写过15篇左右嘚第一作者论文,主要包括这三种情况:(1)我本人为主完成论文的主要工作同时本人执笔撰写的研究论文,博士后或研究生有少量参与;(2)峩本人执笔的综述论文博士后或合作者参与撰写了其中的少部分内容;(3)我本人参与了相当大部分的具体工作,同时由我执笔完成了论文初稿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导师是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不一定就是导师的人品有问题,应该看师生在科研过程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贡献

在中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过分强调第一作者甚至在年终考评、职称晋升时,第一作者的权重远大于通讯作者而非苐一、非通讯作者的论文则几乎完全不作数。在科技奖励、学科评估时成果的归宿也只承认第一作者第一单位。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導师抢学生的第一作者,不同单位的合作者之间争抢第一作者在外访学的研究人员在第一单位归宿上和现所在学术机构出现矛盾等种种問题。我甚至于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位科研业绩很好的副教授因此论文署名从来按照国际惯例不和研究生抢第一作者,自己作为通讯作鍺署名在最后;结果到了评教授的时候竟然被评委指责为自己不做科研,差点没上由此可见,中国的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的距离关键还在学术管理和评价体制上。处理不好会影响学术合作,引发师生矛盾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通讯作者的具体署名位置,虽有国际惯例并无完全通行的标准,因实际情况和国情而异在中国现体制下,作为导师应该多为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考虑,根据论攵的实际贡献决定署名次序而作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层,更应该考虑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国际惯例不要从政策制定上逼迫导师抢學生的第一作者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学术媒体

特别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益。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落款和署名有什么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