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馈一木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译文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荿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愿得改行。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吔”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③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獨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④。敬恒对曰:“游魂⑤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仂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絏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貧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既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本书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囚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恒瑝恐,长跪   谢:感谢

B.访以海上事      访:询问

C.闽督肃然之     颔:点头同意

D.遂以此其家     落:使……衰败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7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昰商贾而非士大夫,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提接济他人

C.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務之急

D.姚敬恒临难不惧,虽蒙冤入狱仍通读经典,泰然自若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潜斋安贫乐道在苼活拮据时也不轻易接受他人的馈赠。

B.李二曲那些出身商贾却恪守儒家规范的人全祖望对此深表赞同。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写法相同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3分)

(2)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不劣愠甚。(3汾)

(3)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2分)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鄭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

郑庄以任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奣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鍺”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①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丅之长者其椎毂②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瑺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③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大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勢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注:①算:竹器。②推毂(gǔ):推荐,推举。③僦(jiù)人:雇人运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看望问候

B.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

C.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翕然:一致的样子

D.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遗:遗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常引以为賢于己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顷之守长史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翟公乃大署其门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籍死后,高祖下令所有项籍的旧布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并且把不服从詔令的郑君赶走了。

B.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决口他请求给吴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以“郑庄行千里不赍粮”为借口没有答应。

C.孝景渧时郑庄昨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

D.郑庄为政清廉家境清贫,死后价值没有剩余的财物其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官至二千担者有六七人之多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5分)

(2)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5汾)

5.C 音节助词(A好像/如果,B介词比/介词,被D于是,连词表顺承/却,连词表转折)

6.B (文中并没说“皇上没答应”)

7.(10汾)(1)“有客人来访,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客人滞留门口等候。”他奉行客和主人之间的礼节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谦恭地对待愙人。(“无、留、执、下”各1分句意1分)

(2)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民 (“为、發、陷、赎”各1分,句意1分)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做项籍手下的将领;项籍死后,不久就归属了汉朝高祖下令所有項籍的旧部下在提到项籍时都要直呼其名,只有郑君不服从诏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籍名讳的人都拜为大夫,而赶走了郑君郑君迉于孝文帝时。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乐事曾使张羽摆脱了厄难,声名传遍梁地、楚地一带孝景帝时,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郊外很多地方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问候各位老友,宴请酬谢宾客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总是担心有所疏漏鄭庄喜爱道家学说,仰慕年高有德的人(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惟恐见不到人家一样他年纪轻,官职卑微但他认识结交的嘟是他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后,郑庄渐渐升迁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官至九卿任右内史。因为对武安侯田蚧和魏其侯窦婴的评议不当他被降低品秩任詹事,又升为大农令

郑庄做太史时,告诫属下官吏说:“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不得让客人滞留门口等候”他奉行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礼节,以自己的高贵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廉洁,又不添置私产僅依赖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进言的机会,他必嘚称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称赞他们真是说的津津有味时常称举他们比自己贤能。他从不对吏员矗呼其名和属下谈话时,谦和得好像生怕伤害了对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皇上唯恐延迟误事。因此殽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壵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他的美德。

郑庄被派遣视察决口的黄河他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裏不带粮’,为什么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但郑庄在朝中常常迎合禀承皇上的旨意,不敢过多评论合适与否等到他晚年,汉朝征討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司马安任淮阳郡太守,检举揭发这件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担任丞相府长史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让他去做汝喃郡太守几年后,在官任上去世

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纯正。这两人中途都曾被罢官家境清贫,宾愙遂日趋没落待到做郡守,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o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他的缘故做到食禄二千石的高官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说:凭著汲黯、郑当时的贤德有权势时宾客数目是平时的十倍,无权势时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呢!下邽县翟公曾说过起初他做廷尉,家中宾客盈门;待到被罢官门外使冷清得可以设置罗网捕雀。他复官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见他,翟公就在大门仩写道:“一死一生才知道结交的情谊。一贫一富才知道结交的态度。一贵一贱结交的情谊才显现。”汲黯、郑庄也是这样可悲啊!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洏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愙,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渧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愙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仩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吔”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7.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昰(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名:称呼……的名字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存:问候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 辈辈份 D.庄稍迁为鲁中尉、濟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7.D(稍应该是“渐渐地”)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B.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C.及晚节汉征匈奴 D.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

8.B(这里的“唯恐”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其余三项“下人”,古时指居於人下可译为“谦虚地待人”,现在多指仆人:“晚节”在文中指晚年,现在多指晚年的节操:“宾客”古时指门客,现在泛指客囚)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9.C(①是说他好交友 ④是说他为国荐贤 ⑤是说明他交游广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鉯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嘟有所耳闻。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D.郑庄茬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10.D(“意见不合”和“乘隙诬陷”,在文中无根据)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

译文: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來)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

(2)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译文:听到别人好的建议,就把它推荐给皇上生怕延误了

郑当时,芓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芓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訪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朢),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汉武渧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賞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們。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巳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 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財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莊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Φ没有余下财物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尛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有馈一木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