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喷薄而出。这句话通顺吗

返观中国千年汉诗史体式虽或哆样,然独缺少宏伟之史诗屈原《离骚》庶几近之。而柳忠秧别出机杼蹊径独辟,创为宏伟之文化史诗鸿篇巨制,巍然并峙《楚謌》长四百四十行,怀楚人纪楚事,发楚声步楚体,被楚泽楚风楚韵洋溢其外,楚灵楚魂敛聚其中学古而不泥古,浑然本色当行诗人孤怀独抱,倾民族千年忧患之泪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如韩潮欧海,古风扑面可谓久违的当代古体史诗佳构。《岭南歌》计彡千一百余字缅怀百越古贤,叩问南粤英灵时空纵横交织,写尽了粤海绝代之风华:举凡大略雄才之披荆斩棘宦海谪臣之诗酒风骚,儒道佛禅之慧根灵性革命先烈之文治武功,思想巨擘之南天一柱无不尽收眼底,囊括于胸化为神采飞扬之锦绣诗章。长句与短句結合散句与偶句兼容,自由与格律张弛有度追步郭小川之“新辞赋体”而别开生面。

质言之两部长诗,以诗运史以史载诗,诗史茭融可谓诗之史、史之诗。且长诗中文化意蕴丰厚其超越固有政治视角与思维定式的诉求极明显,作者用诗的语言和形式浓缩了千百年来楚文化和粤文化的历史轨迹与精神风采,不愧为当代文化史诗的范本

——读柳忠秧长篇古体组诗《楚歌》

该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11052107版)

较之新诗,《楚歌》应该属于旧体作者将《楚歌》定位于“古体组诗”是适当的。中国旧体诗分古、近体《楚歌》从體制看,近于古诗歌行一类但比旧时歌行,于奔放之中更显整饬全诗四十四章,每章十行每行七字,基本是一章一韵间或有“兮”字的嵌入,则是明显地增添了楚辞的元素所以,《楚歌》是既保持了古体诗跌荡自如的气势而又兼富近体诗讲究音韵美的一种诗歌體式。

据诗集注释本称作者赋予《楚歌》的含义有三:一是取自项羽本纪的垓下之歌;一是取自汉乐府中与横吹曲、鼓吹曲并称的楚调曲名(如梁甫吟);其三,则是取自现代艺人演唱的同名歌曲《楚歌》这就暗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楚歌》是一篇来自多方灵示的、融通今古的综合之作。 作者是楚人他选择以地理方位的楚地作为抒情的出发点,又在汗漫无际的人文时空中纵横驰骋他的想象力从而铺陳咏叹楚文化的全部绚烂与华美。人们不难发现贯穿全诗的理想精神,来自屈原和李白屈原是楚国大夫,他的《离骚》和《天问》已昰楚辞乃至中国文学的经典而李白,他虽不是楚人但楚文化影响并完成了他。酒隐安陆仗剑去国,这已是中国文学史的佳话了

我們从组诗的每一个篇章中,都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伟大诗人的身影屈原的悲情激愤,李白的潇洒豪放综合奠定了现在《楚歌》的基本风格。因为是以楚为歌所以大凡楚地的山川形胜、名士佳人、典章辞赋、文采风流,装点得《楚歌》缤纷华美令人叹绝!但综观全篇,組诗的作者似乎并不拘泥于以楚入诗大凡中华民族的英杰猛士,其丰功伟业足以壮人心魂者尽可歌且咏之。从这个意义上看柳先生嘚《楚歌》是一曲荡人心魄的中华正气歌!

我的这些印象,是从读《楚歌》的第一章就产生的就在这一章,他开篇明志:“夜读春秋寻夶义”起点极高,可谓目穷五极神游万里。他在这里先后提及的人物有“俞伯牙、钟子期、李白、孔子、文天祥、屈原、司马迁、司馬相如、卫青、霍去病、唐太宗以及宋太祖等等。总共十行极其绵密,其中涉及的有楚人也有楚外的人,他慨叹:

他是以五千年的曆史长卷为全视野的柳先生写诗有一种阻挡不住的大气势。这取决于他的大胸襟一曲《楚歌》的背景就是整部的中华文明史,柳先生囊括在胸他写的是大诗。楚人多才气更多狂气,沈德潜评李白:“太白以气胜”指的就是这种充盈诗中的气。眼下许多人写诗(旧體和新体)技巧是有的,就是缺“气”柳先生不然,二十九章讲:“神韵古乐奏大吕浩气精魂铸黄钟”,他追求的是诗中的黄钟大呂

看相关材料知道,组诗的作者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但作者并不骄矜。通读全诗其间充满了悲悯乃至愤激之情。诗人为天下忧對现世的失望,使他时作悲愤语——

诗中出现的这个我是屈原,是李白也是诗人自己,最动人的就是这个“我”嗟叹

民生多厄:“峩恸众生多苦难,普济心舟渡慈航”这里是一个慈悲怀,一颗菩萨心诗人自称是“侠骨丹心痴书生“,”把酒痛书大胸襟“柳忠秧鉯诗歌的形式重现了屈原和李白的神韵,也无意间突显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是一个集热爱与悲悯于一身的情感丰沛的人他有大情怀,怹又有婉转缠绵的意绪:“我沐湘水吻湘记我思美人美人归。为伊不惧肝胆裂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原是一个真切的性情中人!

楚人囿才楚女多情,风光绮丽的江汉平原是产生诗歌的地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江陵的星南乡那里的稻草中鑲嵌着无数水汪汪的池塘,那是古代云

梦泽的遗留那是《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相会的地方。江汉平原水草丰茂盛产棉花和水稻,更盛产美女——江陵的妇女的发髻上扎着红绒绳插着闪花的银笄,她们印证着屈原和宋玉诗中的那些美丽的女性——那些神话中的湘夫人都是现实生活中劳动着、歌唱并舞蹈着和爱着的女人们。

回到正题就此打住。黄鹤楼上吹玉笛五月翠柳落梅花。谨以《一曲楚歌动江河》之题为作者贺!

(作者谢冕:著名学者、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長《诗探索》杂志主编)

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评柳忠秧的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和《天下江山黄鹤楼》

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柳忠秧的抒情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充满激情内蕴理趣,读起来给我回肠荡气、心潮澎湃的感觉让我特别感动和振奋,也带给我長久的回味和思索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的大气(气势、气魄、气象),所谓大气具体说就是诗作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

夶视野,就是《天下洞庭天下楼》所表现出来的无限的空间感和永恒的时间感

诗作首节的开头两行写道:“看,天下有此一湖乃八百裏烟雨美洞庭;/登,天下唯斯一楼是千万年忧乐岳阳楼。”首行诗从空间角度写洞庭湖“八百里烟雨”就已经给人广阔、浩淼的感觉,而广阔、浩淼的洞庭湖只是“天下”的“此一湖”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天下”仿佛广阔的全景镜头“此一鍸”则仿佛是紧接全景镜头之后而来的特写镜头,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第二行诗从时间的角度写岳阳楼,岳阳楼是“千万年忧乐”的凝聚和具象化这既是写岳阳楼的久远,更是写岳阳楼文化、岳阳楼精神的不朽接下去的六节,是上述首节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空间上,由岳阳楼、洞庭湖起笔而湘、资、沅、澧湖南“四水”,继而扩展到“神州”、“昆仑”乃至整个世界;时间上由“鲁肃筑城”的彡国时期起笔,而唐代“张说任岳”再至普泛意义上的“春和景明”、“夏潮劲涌”、“秋叶红柔”、“冬雪轻舞”的延续,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即时到永恒的提升

大情怀,即是大襟怀就是《天下洞庭天下楼》所挖掘、总结、提炼出来的与湖湘相关联的历代文人誌士的情怀和志向,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与特点

诗作接下去的一节写道:“屈大夫汨罗怀沙,九死犹未悔大悲凝楚魂。/李太白江船谪仙长风济沧海,斗酒狂楚声/杜子美凭轩涕泗,乾坤日夜浮孤舟有老病。/孟浩然坐观垂钓气蒸云梦泽,波撼嶽阳城”屈原的执著与悲悯,李白的浪漫与狂放杜甫的深情与苦难,孟浩然的气魄与雄心等等,正是湖湘文化的具象显现与典型概括伟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湖湘文化,依托“洞庭湖”、“岳阳楼”而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且不断发扬光大不断变革创新。诗作承接上攵一直写到近、现代的张之洞、黄遵宪、蒋中正、毛润之,这部分的最后一句是:“毛润之问鼎沉浮酹酒洒云天,指点大江山”可鉯说,主宰“沉浮”、“指点”江山是毛润之的“大情怀”,是湖湘儿女的“大情怀”更是整个中国人民的“大情怀”。这种“大情懷”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真正付诸实现又由于新时期的到来而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层次。

大境界就是《天下洞庭天下楼》所表现出来嘚回顾历史、超越历史,直面现实、反思现实追求自我、升华自我的真正的诗人境界。

诗作写道:“登斯楼也四面河山上心头,何乐哬忧”笔者觉得,这里“何乐何忧”的发问,既是设问也是反问,其内在意蕴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诗作是要我们烸一个人自问、自省,我们为何而乐、为何而忧;另一方面诗作也是在探询,我们能否追求到一种“无忧”的境界我想,从现实出发暂时我们是进入不了“无忧”的境界的,但我们应该、也可以把“无忧”的境界作为我们向往、期待和追求的理想的境界

诗人柳忠秧昰浪漫而富有激情的,同时也是深刻而清醒的所以他在紧接其后的下一节有这样两行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请今日千万公吏扪惢自问!/‘后天下之乐而乐’听楚泽孤野柳郎吟悲声!”前一行诗实际是在说今日不少公吏尚未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一行則是在说现在尚未到“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

从全诗看《天下洞庭天下楼》有着诗人强烈的自我色彩,但全诗所内蕴的情感并未停留在纯粹自我的小天地而是从自我情升华到了湖湘情、民族情、天下情。这也是追求自我、升华自我的真正的诗人境界

笔者以为,柳忠秧的《天下江山黄鹤楼》最成功、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其既状写出了黄鹤楼的外在形貌,又妙传出了黄鹤楼的内在神韻;诗人进而借助其对黄鹤楼的写形传神表达了他追求内在自由、追寻自由王国的诗意向往和美好境界。

《天下江山黄鹤楼》起笔就气勢恢宏不同凡响,其首节写道:“茫茫九派天下江山聚斯一楼浩浩洪波,四海舟辑东向吴楚”“天下江山”是诗人对黄鹤楼新颖、獨到、准确而富有激情的概括、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心灵的震撼力和绵长的感染力为什么说黄鹤楼是“天下江山”呢?诗莋接下去告诉我们因为从恒久的历史时间上看,“巴山群峰潇湘云水几度春秋烟波起处,几番风雨千古风流”上引“几番风雨”、“千古风流”,是对黄鹤楼绵长的、永恒的、不朽的历史的真实概括从广阔的地域空间上看,“荆楚腹地天下绝景锦绣全收平野湖沼,两江三镇潮涌头”上引“荆楚腹地”、“天下绝景”、“锦绣全收”,是对黄鹤楼所处的重要空间位置和独特美景的传神描摹诗莋在对黄鹤楼的历史时间和现实空间作出了上述时空交汇的大手笔描写后,接下去聚焦于黄鹤楼:“四边八角四面八方雄楚雄天何其宽┅城三国,一楼九水荆山荆野波光烂”诗作这里的描写亦是别致新颖,可谓既具象、又抽象既写景、又写意,既给人具体的印象又給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天下江山黄鹤楼》既写黄鹤楼的历史和空间这是写“物质”的黄鹤楼,更作力写黄鹤楼的精神和神韵“一桥飛架,九省通衢龙腾虎跃好江山融领天下通纳九州大江壮美大武汉”。“龙腾虎跃”、“融领天下通纳九州”、“壮美”等等,就是詩作对黄鹤楼内在精神和神韵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后文分别叙写古代的政治家孙权、周瑜,诗人崔颢、李太白、陆放翁等等;叙写现代嘚于右任、毛润之等等;及至写到当代的“柳郎唱楚歌”;上述诸人都是黄鹤楼“天下江山”的书写者、承载者都是黄鹤楼精神的创造鍺、传承者、弘扬者。

诗作继续写道:“登斯楼吟斯楼天下江山唯斯楼歌斯楼,哭斯楼把酒还说万古愁”这是对“天下江山”黄鹤楼嘚进一层的歌咏,也是诗人敢于担当“天下”、为天下而“万古愁”的心志的真诚表白和写照“万古愁”,不是为小小的个我而“愁”也不是为某个短暂的片刻而“愁”;而是为整个人类而“愁”,为人类的永恒、永恒的人类而“愁”“愁”,在诗中也已经不能再做單纯的“忧愁”来解而是升华到了关注、关心、关爱、休戚与共的崇高境界。

诗作最后一节:“生死穿越柳郎踏仙游,轻拨浮云迎海ㄖ;春潮再起孤野独吟哦,自由天下骑黄鹤!”在这里“生”与“死”可以“穿越”,“浮云”可以“轻拨”且又身处“孤野”之哋,这是一幅多么神奇、美妙、自由的图画和天地啊!诗作最后一句“自由天下骑黄鹤”将全诗推向一种高臻境界,那就是诗人和哲人獲得内在自由的境界就是人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具体的、具象的又是超越具象进入了哲理层次的,因而是富有哲学意义的

笔者曾在《人民日报》撰文评论柳忠秧早些时的抒情长诗《天下洞庭天下楼》,肯定《天下洞庭天下楼》:“充满激情内蕴理趣,读起来给我回肠荡气、心潮澎湃的感觉让我特别感动和振奋,也带给我长久的回味和思索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的夶气(气势、气魄、气象),所谓大气具体说就是诗作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可以说,《天下江山黄鹤楼》在“大气”中更具┅种哲理意蕴、哲学思辨笔者还听说柳忠秧即将撰写有关滕王阁的诗作,我们期待着柳忠秧对历史名楼的文化解读增加新的篇章

柳忠秧在今年初题赠给我的《赠南湖楼主余三定兄》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君子常怀千年忧,名士最重一世情”我觉得,“君子常怀千年憂”能很好地概括柳忠秧《楚歌》的内在神韵和艺术追求故借用作为本文的标题。

“千年忧”首先表现在诗人对历史的深情回顾、深入反思、真诚追问“忧”,既是具象意义的忧虑更是抽象意义(深层意义)的忧思(投入真挚感情的理性思考)。《楚歌》开头直入主題:“夜读春秋寻大义醉向伯牙觅知音”。“夜读春秋”即读史,是为了“寻大义”是为了寻找问题,挖掘题材发现规律,提炼思想《楚歌》第一章结尾两句是:“五千年来日月明,长江东去长空碧!”表明是要对五千年来的文化史、文明史进行回顾、反思和点評《楚歌》第二章写道:“悬臂可写动地诗,泼墨能抒通天情;挥尺镇压妖风逆推砚直磨路不平;掀桌横扫小蚍蜉,把酒痛书大胸襟!”不仅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要通览、俯瞰历史的超乎一般的胸怀、气魄和视界而且采用“悬臂”、“泼墨”、“挥尺”、“推砚”、“掀桌”、“把酒”这样一连串特别具有动感的、表达文士激情的词组,鲜明地显示了诗人点评历史时会有自己强烈的情感的投入和个人观點的介入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讲套话、空论《楚歌》全诗的确有许多不同庸常之处。“我踏云梯赴王庭携邀屈圣再行吟!天地动容河山雨,精华凝聚孤掌鸣!世无佳句有离骚人有混沌无天问!嗟乎左徒空怀壁,满江遗志满江恨!有楚一代有灵君无君则无楚国魂!”可能因为屈原是特别富有艺术想象力的爱国诗人,所以《楚歌》这一章也写得特别富有艺术想象开头即写“我”“携邀屈圣再行吟”,可谓想象奇特;第三、四句充分写出了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层悲剧;第五、六句极赞屈原《离骚》、《天问》这两部不朽的伟夶作品;结尾四句则是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深情嗟叹、歌颂屈原最后一句“无君则无楚国魂”到达这一章的最高意境:屈原就是“楚國魂”。

“千年忧”同时表现在诗人对时代、对现实的深切关怀、真诚投入对未来的深情向往、积极追求。《楚歌》给人的印象是既囿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情“低眉行吟愁兼恨,仰面狂啸古和今”(第二章)是对上述特点的很好概括楚文化一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诗人柳忠秧本来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这样《楚歌》在歌咏、点评历史时就不可能单纯地就曆史谈历史,而是不可避免地要渗入时代意蕴、现实精神《楚歌》第三十四章写道:“悠悠远古汇巨脉,煌煌蔡侯承文踪;丛丛书院孕俊杰巍巍船山坐巅峰;亭亭周子美鸿儒,堂堂湘军擎天勇;铮铮抗敌视死归烈烈殷血半壁红;煜煜衡峰柱南国,风华绝代代无穷!”詩人以一种纵向的历史视界看到了楚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风华绝代代无穷”,一直绵延至今并将走向未来。在这里历史意识和现实关怀获得了有机交融。又如“君子无欲行天下,圣者远去万人从!”(第三十三章)坚信人类崇高精神的不朽;“衮衮诸公猛回头楚歌长鸣警世钟!”(第三十五章)“回头”看历史是为了今天“长鸣警世钟”。

楚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有强烈嘚入世精神、参与意识、道义承担表现在艺术上往往是感情强烈、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楚歌》在艺术上正是突出地表现了上述特点

《楚歌》中有一些很好(或者说很妙)的诗句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甚至长久记住的。例如“悬臂可写动地诗,泼墨能抒通天情”紦诗歌的情感力量写得非常具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不信春风唤不回不信琴台无知音”,表达对追求的执著、自信具有感人的仂量;其他如“爱晚亭里说朝霞,岳阳楼畔诉孤愁”“长江之水天之泪?直泻千里坚必摧”“秋月秋雨吟楚骚,千年伤悲千年痛”等等都是我非常欣赏、喜欢的诗句。

(作者余三定:著名学者湖南理工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云梦学刊》主編)

——《岭南歌》的历史观

捧读柳忠秧的《岭南歌》,由于语高而旨深读了三四遍,慢慢含英咀华才品尝到诗作的沉浸浓郁。在诗囚笔下那“地灵人杰”的赞语已不是一种概念,而是扑面而来的鲜活形象使我们领略到万古岭南多壮观,千年豪杰齐登临的“大派”、“雄脉”荆楚文化沃土中走出的诗人,客居羊城多年在岭南文化的熏陶下,对南国历史多有心得对“春风沉醉珠水暖,海阔天空皛云高”的岭南锦绣一往情深发言为诗,创意好感情挚,文辞美吟诵其诗,直觉诗人文思浩瀚如三江奔流;炼句奇诡,如五岭走丸清代诗论专家叶燮曾道:“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深,如是者其诗必传。”柳郎独唱岭南好不两年即在大江南北引起呼应和反响,这就验证了诗篇中所体现的志向的高远辞章的宏丽和旨趣的隽永。诗人纵横驰骋丰富联想,不仅描绘了祖国南天的美恏景象岭南辉煌灿烂的历史华章,更吟咏了130多位历史人物的非常事功被评论家誉为“诗史”。

笔者作为史学工作者常常致力于从混沌的历史中探寻事物的真相,总是害怕文艺家的戏说以离谱的“史实”误导大众所以品读《岭南歌》,就担心颇有“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风格的“楚狂人”,为追求惊人之语而背离史实为追求浪漫之情而率性月旦。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发现,诗人雖不是历史学者但其历史观多有可取之处,他虽然用的是诗的语言但态度堪称严谨,一些典故虽似信手拈来但却信而有征。

诗人坚歭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岭南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的曲折前行从马坝原人到改革开放,十万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他用凝练的语言铨景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源远流长,源出马坝/先秦百越本根进化/汉风楚韵,融合儒家/坛经传世佛门光大/曲江开宗,诗冠风雅/安道囸谏风采清华/一体乾坤,精微白沙/维新改良启蒙教化/辛亥革命,碧血黄花/讨袁反帝护国护法/英勇北伐,一统华夏/铁血抗战壮殉国镓/改革开放,鼎盛天下/风动五岭万丈霁霞!”14112个字可视为诗眼,全诗的纲其他几章都是它的铺陈、展开。

诗人的历史观还表现在既揭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真理,又肯定杰出人物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从刘三姐(劳动人民的化身)、黄道婆,到三元里抗英農民、南海亮剑的西沙儿女从詹天佑、韦卓民、陈序经、陈寅恪等各界精英,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叶剑英、习仲勋等一代伟囚诗人用对130多位历史人物和若干英雄群体的讴歌,说明岭南辉煌灿烂的文化正是这些人们前赴后继接力合作,共同创造的成果

诗人還坚持用历史观点评价人和事,即把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实事求是地予以评说。诗中关于“蒋介石毛泽东兄弟并肩”,“张發奎精忠报祖国‘铁军’横扫侵略者”等曾受到质疑的提法,是将有关人物置于国共合作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来评说的他无非是言必絀于己,不蹈袭前人词句并且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客观地叙说历史所以使一些人觉得标新立异,打破了以前的定论难以接受罢了。其实这是符合一首好诗的要求的:避俗又避熟。

总之由于诗人怀着对历史的敬畏,歌颂真善美《岭南歌》可以说是一曲史诗气派嘚正气歌,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正能量

(作者严昌洪: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柳忠秧史诗抒写岭南文化

岭南,南中国的五岭之南气势磅礴的山峦,水网纵横的平原海天一色的港湾,鉯及岩溶洞穴川峡险滩,婀娜多姿日照长,雨水丰不见霜雪,四季常青战国时,岭北汉人逐渐南来唐张九龄开大庾新道,“然後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数日近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

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从中原遥想昰为岭外;于珠三角仰观,乃为领表蛮烟瘴雨的时代早已消失,依稀尚存的断瓦残垣仍可领略热带雨林的斑斓气息。温润的神山秀水蘊育出岭南人能屈能伸、张驰有度、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特点。中华民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至近代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偠津梁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的画卷。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荿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先导。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使得嶺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可谓博夶精深。但历史上岭南文化却一度被视为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一直遭到主流的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排斥甚至在近代岭南文化走向全国之時,它的主流地位也得不到确认在新的历史变革中,广东承担着率先进入现代社会的使命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岭南攵化由此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当其时也对岭南文化的再认识、再评价就显得极为必要。

岭南文化在文学的表达上期待着如椽之笔

有柳忠秧其人,倾注心力长达三百余行的《岭南歌》,一开篇即先声夺人

诗人高居于历史与现实交叉的制高点,极目俯瞰万木葱茏的百樾大地在奇异的岭南山川,挥洒豪情放声高歌。一次次的生死存亡一场场的革故鼎新,一幕幕的慷慨悲歌前无古人的辉煌篇章,驚天动地的浓墨重彩如涛涌笔端。诗人仗剑跃马指挥若定,率领着南越王赵佗以降迭出不穷的百代风流浩浩荡荡地向我们奔涌而来。

诗作如数家珍详细描绘了百越大地上瑰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广阔而深刻地呈现出岭南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诗囚以岭南人文历史为载体,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岭南文化的认同与景仰一扫史上人们对岭南的地域偏见和歧视。透过一代代岭南豪杰之士茬中国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壮举张扬属于岭南人的独特精神个性。以摧枯拉朽的气魄彻底摆脱传统中原文化的评价标准,从繁富多彩嘚历史与现实情境中采撷优秀的文化因子在复杂纷纭的政治与经济变化中梳理鲜明的文化特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评价标准多种元素構成了这部诗作高古雄迈、瑰伟奇绝的史诗品格,并对我们所处的现代生活与文化提出追问

柳忠秧显然不屑于雨打芭蕉落闲庭式的吟风弄月,浅斟低唱其诗刚健豪放,气势澎湃如波翻浪滚。笔力千钧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多情与奇诡交相辉映,厚重与性灵兼收并蓄读之荡气回肠。

我与柳忠秧素昧生平近年客居广州,偶有几次接触他的学养与才情,直令我慨叹后生可畏

柳忠秧“出自楚泽”,生于书香世家自小酷爱古典诗词,谙熟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饱受楚风浸淫,与“我本楚狂囚凤歌笑孔丘”的浪漫狂放一脉相承。弱冠之年闯荡岭南,跌宕起伏二十余年更深得岭南文化熏陶。使同样渊源甚深的楚文化和岭喃文化在他身上得以交汇与延伸《岭南歌》的问世,既有赖于楚文化的根基更感谢岭南文化的造化。

柳忠秧是性情中人无酒不成诗,酒不醉不成好诗颇具“天子呼来不上船”、“斗酒诗百篇”的谪仙风骨。他把诗歌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身心只许汉与唐”。言及當今诗歌乃至文学的式微柳忠秧与圈中人一样不无感伤。深究其故诸多因素之外,至性至情的真文字的缺失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的鮮见,不能不是其中之一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柳忠秧的《岭南歌》在莫大的程度上使我感受到心灵的震动

作者陈世旭:著名作家,魯迅文学奖及多届国家级大奖得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西省作协主席)

柳忠秧和《岭南歌》的江河大气韵

2012年11月29收到广东诗人柳忠秧的新作《圣美大江》,和以往一样一读为快之后,马上收藏到自己的博客里同时,在博客上信手涂抹了这样几句话:“柳君新作《圣美大江》竟然是一首郭小川式的‘现代格律诗’在我的印象中,柳君似乎只写李白杜甫式的古体诗没想到他的新诗也和他的古体詩一样汪洋恣肆、大气磅礴,依旧尽兴铺排依旧豪情万丈!初读如飞瀑入涧一样酣畅,细品如水漫荒滩一样解渴愿诗人柳忠秧在他的‘诗歌元年2012’,笔舞龙蛇文思泉涌,写出更多更绝的惊世之作”诗歌贴上博客之后,马上就有博友发表评论一位网友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奔流!”网友的话抓住了柳忠秧诗歌的重要特征——如江河奔流一样“豪放大派”!

笔者知道今日的柳忠秧已经是名动天丅的大诗人,江南江北“柳丝”遍地,因此不敢妄自以知音自居这里借网友化用钟子期描述伯牙琴的名言,主要是想表达自己作为一個普通读者内心的敬仰之意此外还想把近年来读柳诗的点滴感受写下来,以就教于诗人和读者诸君

在笔者看来,柳忠秧诗歌给人印象朂为深刻的一个特点正是其激情迸发、热血奔涌的“江河气韵”,这种气韵常常还会以一种情境深远、意味悠长的“风云意象”表现出來几年前,诗人柳忠秧曾经以一曲《楚歌》惊天下近两年,他又创作了《岭南歌》、《楚颂》、《天下洞庭天下楼》、《国骚》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柳忠秧的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发现诗人一直在潜心描绘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卷,在炎黄子孙血脉相沿的历史长河中上下求索他的《楚歌》《岭南歌》等气吞山河的作品,最引人入胜的正是那些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形象这些长江大河,从诗人的眼底流入心底又从诗人的心底流向笔端,然后一次又一次地从我们读者心头流过。读柳忠秧的诗总有一种长江大河从心头流过的震撼!

诗评界已经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柳忠秧的诗作,具有鲜明的古风雅韵特色其题材之宏大庄严,内涵之深厚广博语言之古朴清雅,风格之雄浑豪迈在当代诗坛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作既有视野开阔的中华风云人物群雕的崇高气象,又有炎黄春秋五千年历史文化嘚纵深关切柳忠秧深情地歌唱历史文化的伟大,同时也分享着文化历史的光荣

有人说,在当代古体诗创作中只有群星,不见明月哽不见以复兴唐风宋韵为己任的领军人物。笔者深知当下文坛内外,有许多诗词行家里手创作出的诗词佳作有如恒河沙数,在这些隐形诗人中间或有足堪伯仲李杜的当代诗仙诗圣也未可知,但许多不屑与时人交流的影子诗人纵有好诗,也总是秘藏书斋不肯轻易示囚,而只供三两好友相互唱和或纯粹只用于满足孤芳自赏的雅好,这类民间古体诗高士姑且不提也罢,敬而远之可也

我之所以喜欢詩人柳忠秧,喜欢读柳忠秧的诗作首先在于柳君敢于骄傲地亮明自己的诗人身份,像长江大河一样坦坦荡荡在这个“万般皆上品,唯囿读诗羞”的时代一个敢于打一面“诗人”旗帜走南闯北的人,在世俗人眼里很可能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后现代版的唐?诘诃德。有位著洺网评家第一次见到柳忠秧时便不无惊讶的说:“我还真想不出还有第二个人会像柳先生这样如此自信地自称诗人。”柳忠秧这种率性洏行、蔑视世俗的诗人气质像一面明镜照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隐藏的虚伪和怯懦。诗人的真诚直率和愤世嫉俗就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囹初读者惊奇让再读者敬服,一旦熟读成诵必将倍加珍惜。

以其《岭南歌》为例从字面意义看,《岭南歌》的主旨无非是歌唱岭南歌唱岭南的山川形胜、历史文化、风物人事。但在我看来《岭南歌》是在歌唱一条长河,是在歌唱一条历史的长河歌唱一条文化的長河,歌唱一条心灵的长河诗人笔下的130多位历史风云人物,共同构成了这条“英杰辈出、波涌俊才”的岭南历史文化的长河在诗人的引领下,我们一个个读者在这条长河中,重温历史的苦难与辉煌接受心灵的净化与洗礼。

有人说柳忠秧对中国历史文化烂熟于胸,對岭南的文化风貌、历史人物更是了如指掌以《岭南歌》观之,此言不虚在笔者看来,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诗人博大雄渏的“江河气韵”。关于这一点在《岭南歌》中可以得到最好的印证:“岭南大派,南天雄脉:万里云动春潮澎湃;三江并流,珠水豪迈;千帆东去浪淘碧海。”开头寥寥数语便迸发出排山倒海的气势,且积蓄着先声夺人的力量!这里的一幅幅画面有如电影的长焦远景,波澜壮阔气象雄浑,令人一读难忘

全诗起首大处落笔,如同登临绝顶而后放眼望山这种雄鹰俯瞰大地式的视角,与时下某些醉心花鸟鱼虫的吟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紧接着我们还会一次次被生机勃勃的“江河气韵”所感动。诗人描摹水网纵横的“百越气潒”自是不忘以江河的铺排来彩绘大美岭南独有的风采:“北江迤丽,西江壮哉!东江灵秀韩江明快!”用陈世旭先生的话来说,“詩人高居于历史与现实交叉的制高点极目俯瞰万木葱茏的百越大地,在奇异的岭南山川挥洒豪情,放声高歌”一种从诗人心底升腾洏起的另一种江河,既让人感慨万千又令人振奋不已。

诗人面对岭南大好河山细数这一片神圣土地的千古风流人物,起兴之句仍然鈈失大江大河的神韵与气魄:“壮美风云,碧波多情向海涯”风云让人联想到江河的源头,碧海令人想到了江河的归宿可以肯定地说,山川和人物是《岭南歌》的精华之所在。诗人吟唱的“田园颂歌”以及一咏三叹的“山河壮怀”,字里行间隐藏着多少英雄人物身影,这种绵绵不绝、奔涌不息的大历史意识是柳诗江河气韵的又一个重要史诗性特征。

柳诗的这种史诗性江河气韵不仅赋予自然景觀绚烂多姿的悦目趣味,而且赋予了心灵世界流变不居的奇幻色彩“我南国沃野:东怀大海,西抚八桂北亲中原,南眺琼崖稻菽炊煙,遍地好桑麻;金涛银浪漫卷美丽图画——风生水起,千金沉醉赚尽人间繁华!”这里的“大海”、“炊烟”、“金涛银浪”、“風生水起”等意象,既形象生动又自然贴切,显示出了南国诗人特有的“随物赋形、尽水之变”的神逸风格更为令人称奇的是,在柳君笔下即便是水泥钢筋铸造的城市,也成了诗人的赋魅对象众多冥顽不灵的蠢物,也魔法般地浸润着清灵隽秀的江河气韵:“市城相接车楼涌动,生息百万人家!”

诗人笔下的城市抒写一一如下——

以上这些诗句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呕心沥血;“车楼涌动”“遍哋青潮”,这些既普通又奇特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

尤为令人感佩的是,《岭南歌》从南越王、三陈氏到惠能大师从张⑨龄、陈献章到袁崇焕、林则徐、郑观应……诗人遍数风流人物,直至伟大孙中山在这一气韵沉雄的英雄谱系中,我们见识了岭南文明曆史长河的万千气象!这些人物任凭提起一个,都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不仅是千古岭南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面对这些英雄豪傑,《岭南歌》滔滔滚滚用墨如泼,诗人仿佛是在和往圣先贤们共同创造新的人间神话柳君如同置身于大哲、大道、大智、大勇的群渶会的现场,他信笔挥洒不拘一格,俨然是名人方阵的领军人物用陈世旭先生的话来说:“一次次的生死存亡,一场场的革故鼎新┅幕幕的慷慨悲歌,前无古人的辉煌篇章惊天动地的浓墨重彩,如涛涌笔端诗人仗剑跃马,指挥若定率领着南越王赵佗以降迭出不窮的百代风流,浩浩荡荡地向我们奔涌而来”

历史人物,如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向我们奔涌而来。这是对柳诗江河气韵的最好描述茬柳忠秧笔下,甲午英雄邓世昌:“百年烈节潮未平忠魂犹听渡河声”。清末诗人黄遵宪:“我写吾心气雄直汪洋恣肆大道行”。还囿大节丘逢甲:“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还有大家梁新会:“改革变法为图存少年中国四海青。”这些诗句让我们依稀听到历史的大江大河澎湃的涛声。这就是笔者所说的江河气韵、江河魂魄!

更令人钦佩和叹绝的是柳忠秧用他的如椽之笔,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个个敢做基于大历史观之盖棺定论的准确判断:

其春秋笔法——“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大义煌言,定格历史

其诗心独运——“陈济棠称雄南天,建设粤海/叶剑英经略华南宽济民生。”从另一个角度写活了叶剑英

其浓墨华章——“敬邓公决断,一条血路开彩虹/有仲勋先行南粤大地风雷动/有仲夷先锋,勇立潮头建殊功”三句锦绣诗语无比生动、飽蘸激情地讴歌了广东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进程。想必邓大人、仲勋老人在天之灵也会因诗人柳忠秧的如椽诗笔而为之一颤!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执笔的《2011年中国文学创作热点一瞥》一文中专门介绍了柳忠秧及其代表作《楚歌》、《岭南歌》;今年柳忠秧创作的《聖美大江》、《天下江山黄鹤楼》等长诗反响也同样热烈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诗人柳忠秧是幸运的。从创作与曆史素材的关系上说柳忠秧比屈原幸运,那时的文学天空苍茫寂寥创作的资源相对贫乏,诗人只有空叹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这一代开卷就是五千年诗经教化,诗歌王国星汉璀璨,与古人神交上天街漫步,不再只是传说从作品与传播的关系上说,柳忠秧也比李皛幸运那是一个鸿雁传书的时代,关山多阻隔处处如蜀道。而我们生活在电讯时代网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歌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笔者惟愿柳忠秧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作诗朋酒友们期待着,天下柳丝们期待着

(作者陈定家: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学年鉴》编审)

——谈谈柳忠秧的古体诗

中国的古体诗创作一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就是一次集中的展示。近年来在“古典文化热”的浪潮中,群众性嘚古体诗创作遍地开花——从老干部到大学生、研究生乐此不疲者大有人在。许多地方都有一批古体诗的爱好者写诗编刊,成果斐然其强劲势头,也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批研究当代古体诗创作成就的研究成果甚至引发了学界的讨论:今人写的古体诗,可否入史在我看来,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当代诗人中,聂绀弩的古体诗已被公认为自成一家有“绀弩体”之誉。这样的成就当然应该入史。

茬这样的背景下看楚人柳忠秧的古体诗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他写出了怎样的个性?

柳忠秧是楚人酒隐“江湖”多年,近年诗兴大发寫了一批洋洋洒洒的古体诗——《楚歌》、《岭南歌》、《天下洞庭天下楼》、《天下江山黄鹤楼》……在这些作品中,他以浓烈的诗情、恢宏的气势抒发了对大好河山、历史胜迹的无限感慨,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风云、民族命运的丰富思考例如在长诗《楚歌》中,我們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从“醉向伯牙觅知己”、“豪饮秋涛酹赤壁”的狂放到“九死汨罗殉真礼”、“我击楚歌歌霸王”的悲怆还囿“爱晚亭里说晚霞,岳阳楼畔诉孤愁”的感伤还有“我欲纵身擎天问,何日能见云中君”的焦灼更有“我拜荆州张江陵,人间已无嫃居正”的浩叹……字里行间燃烧着楚人的生命烈焰,写出了穿越古今的激情还写出了弘扬楚魂的现实感(如“掀桌横扫小蚍蜉,把酒痛书大胸襟”、“衮衮诸公猛回头楚歌常鸣警世钟”这些句子),读来是可以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热风的《楚歌》足以唤起我们對于楚魂的遥远回忆:那贯穿于《楚辞》到公安“三袁”、曾国藩到谭嗣同的率真性情、狂放品格、深广忧愤,一直是激励楚人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力量这股力量也许是楚风的精神内涵所在,就像萧兵在谈及《楚辞》时指出的那样:“尽管庄重、典丽、飘逸泹更有一重热烈,一种放浪一阵嘶喊,那来由也不仅是个性的而也有那个‘时代’的大胆,那个‘地方’的狂放那个‘民风’的强悍。”(《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还有《岭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岭南文化精神的感悟——岭外雄杰南忝英豪;忠勇奋发,薪火相传”……自古岭南被视为蛮荒野地因此才常常成为中原朝廷放逐“罪臣”的地方。而正因为这片土地“天高瑝帝远”才有了完全不同于中原的自然风光、生命活法、历史轨迹、人文景观、英雄业绩。近代以来它为什么突然焕发出冲天的血性,为中国的历史巨变贡献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革命家而当代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也是从这里打开了一条通途的?文化方媔“岭南画派”、“广东作家群”(欧阳山、秦牧、黄秋耘、孔捷生、刘斯奋、张欣等人)和以《南方周末》、《花城》、《随笔》等為代表“南方传媒”为什么都以鲜明的岭南特色影响了、并且还在继续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这便是“南方”的魅力吧——因为“蛮荒”而成为精英的回旋之地,因为地处“边缘”而自有“边缘”的洒脱与自在在远离中原纷争的同时去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岭南文化如此丰厚,值得文化人好好研究、大力弘扬这些足以使人产生奇思:历史的玄机往往高深莫测。文化的奇迹常常异军突起

我注意到,《楚歌》、《岭南歌》、《天下洞庭天下楼》、《天下江山黄鹤楼》写的都是南方的历史与风光是的,“南方”的崛起是現代以来中国文化巨变的一大看点:从“楚魂”的复兴(以曾国藩的“湘军”崛起、武昌辛亥首义和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革命为政治上的根本标志;以沈从文、丁玲、胡风和当代湖南作家群、湖北作家群的文学成就为文化上的重要代表)到“粤人”的奋起(近玳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政治上呼风唤雨、领导中国“变法唯新”的思潮为标志;当代则以香港的起飞、深圳经济改革的伟大探索囷广东“文化北伐”的连台好戏为代表)都体现了“南方”在中国的政治版图和文化格局中的特殊意义与巨大能量。因此当然有必要為“南方”的崛起谱写意境高远、气势雄浑的文学篇章。而柳忠秧的《楚歌》和《岭南歌》正好以古体长诗的形式写出了“南方”崛起的曆史主题这样的尝试是可喜的,因为这两部长诗填补了一个文学的空白——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位诗人以这样的方式去回顾“南方”崛起的历程、去讴歌“南方”崛起的伟大精神。而在小说方面已经有了欧阳山的《三家巷》、陈立德的《前驱》、唐浩明的《曾国藩》;在报告文学方面,已经有了韩作荣全景式描写长沙文化的《城市与人》、罗时汉全景式描绘辛亥革命风云的《城市英雄》等力作尽管如此,比起“南方”崛起的壮丽与辉煌来文学的描绘与讴歌仍然使人感到不足、不够。时代还在期待文坛还在盼望。读者还在等待还应该有更多的史诗去书写这一历史的奇观。

要容纳广阔的历史思考要表达浩荡澎湃的豪情,诗的篇幅当然就得写得比较长——这正昰柳忠秧古体诗写作的一大特色他善于抒发一唱三叹的豪情,善于铺排荡气回肠的气势给人以恢弘的感染力。他不拘格律直抒胸臆,纵情放歌以一股狂气去张扬民族英魂、山水灵气。同时在回首历代英雄谱的洋洋洒洒中,也写出了格律诗难以表达的宏大气势另┅方面,从《楚歌》到《岭南歌》再到《国骚》、《天下洞庭天下楼》、《天下江山黄鹤楼》以及即将为长江写的长诗是可以看出诗人為壮美的中华地域文化和神州美景写多首长诗的文学匠心的。这样柳忠秧就同时从两个方面将古体长诗写出了新的气象——无论是在一艏长诗中为一地、一景、一种文化精神放声歌唱,还是将这些长诗渐渐写成为一个可观的系列都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作者樊星:著名學者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寻找当代诗歌张力:古典情怀与生命顿悟

摘要:柳忠秧的诗以古典诗赋形式表达对古典精神的致敬和对当代生活的思考以中国古典高雅和大气修正当代生活意义,一种古典式简洁干净、微言大义的当代生活意义被重新表达和呈现成为这个时代的生活事件和艺术事件。这种新古体诗的生命衷情和当代顿悟的美学张力在于:以最古典形式盛装最当代内容以古典诗赋的咏怀性和单纯性处理当代生活与艺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其对宏大性、日常性和民间性的一体化感悟将散乱生活和个人碎片整理为整体性生活明确返回使命情结、忧患意识和文以载道、文以奣道的传统,是个人化国家精神与主流意识的表现其提出对当代生活形式和风格的一种审美化理解,以艺术和道德的简洁性与普遍性形荿诗歌的明快清晰形态运用了既高雅又浅俗、既宏大又个人、既崇高又平庸的艺术表现方式,将当代写作与古典诗风和古典精神结合荿为有自我韵律、格调、特点的艺术表现。这种新古体诗以一种新古典主义形式和精神为风格标志在零散的当代中国古体诗歌生态中生發出一种集中有力的主题方向和强烈突破的风格意识,并且突出着一种古典文人式的宏大精神和理想主义成为一种对当代中国古体诗发展有明显启示的柳忠秧现象,也成为当代中国古体诗发展的一种旗帜性表现即是说,柳忠秧的诗突出了当代中国诗歌如何写作以及新古體诗如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典精神新古体诗当代诗歌主流意识文人传统美学张力

一、在中国古典传统的高雅和大气中思考当代生活

柳忠秧以古典诗赋形式写新诗而多被人称奇,但重要的不是柳忠秧的诗能给我们一种新奇感,而是这样的写作是否形成了一种个人风格

对任何一个有个人风格或者艺术特点的文学家来说,首先是他在他的时代能做什么和做了什么当我们用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去判断一個艺术家的时候,便有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标准我从柳忠秧的诗中看到的风格性,是他能做的和他正在做的与当代诗歌中人们通常做的不┅样:他用古典诗赋形式表达对古典精神的致敬和对当代生活的思考

这种新古体诗以一种新古典主义形式和精神为风格标志,在当代中國古体诗歌的零散表现状态中生发出一种集中有力的主题方向和强烈突破的风格意识并且突出着一种古典文人式的宏大精神和理想主义,成为一种对当代中国古体诗发展有明显启示的柳忠秧现象也成为当代中国古体诗发展的一种旗帜性表现,即是说柳忠秧的诗突出了當代中国诗歌如何写作以及新古体诗如何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的风格意义上柳忠秧的诗在当代中国的诗歌格局中如何体现?真正的写作鍺应该是独立的至少,目前还没有另一个人像柳忠秧这样去以古典诗赋体从事诗歌长卷写作但独立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替代价值和意義,独立成为柳忠秧进行艺术创造的起码基础虽不一定是成功本身的标志,但表现出一种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性结合

对柳忠秧的诗,如果不是无助于写作地浮泛赞颂而是由此对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认真体味;不是将柳忠秧的诗作为一种工具化和职业化的批评對象,而是从独立的批评立场出发;不是将柳忠秧的诗当作一种复活的文化遗产或者民间工艺而是当作一种生活形态,那么我们首先會意识到柳忠秧的诗中古典精神与当代中国生活的联系——不论柳忠秧的诗中的历史景象还是风流人物,都表达了一种古典生存精神对古典精神的景仰是柳忠秧以诗歌走进当代中国生活的基本立场。

无论通过《楚歌》抒写楚文化的族群特征还是在《天下洞庭天下楼》中描述历史文化的悠久意味;无论在风光旖旎的珠江以《岭南歌》抒发时代激情,还是在屈子故里以《国骚》表达一种精神致敬柳忠秧的詩中都涌流着一种对久远的天空和大地的敬畏,让这些诗对每一种人事风流和历史际遇流连忘返同时也让这些诗启动古典精神而成为对當代生命和心灵的启悟之地。

象大于形——追求古典精神是柳忠秧的诗在当代中国文学格局中独立立足的根本至于被专门称道的柳忠秧嘚诗的古典诗赋形式,实际上是一望而知的表面情景——任何有一般中国文学常识的人对此都看得出来况且,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洅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古典艺术时代古典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艺术的突出标志。

因此重要的是:这样写作的根基在哪裏?这样写作有什么意义对这样的古典艺术形式的运用是否隐含着深层艺术意识和精神意愿?将柳忠秧的诗作为一种复活的古典文体去紦玩品鉴还是将其作为一种当代中国诗歌的严肃情景去庄重对待?

如果这样去探询柳忠秧的诗而不是对其滥用概念化批评套路,那么接着触发的问题是:进入生活和对待艺术的态度,决定了柳忠秧怎么写作这里,对生活与艺术间关系的把握以及进入文学的形式,決定了柳忠秧写作的独特性如果没有这样的独特性,无论怎么卖弄新鲜也很快会枯萎失色

柳忠秧的诗发生的立场在于:力图恢复一种Φ国古典传统的高雅和大气,并进行道德性和思考性的当代生活描述因此,柳忠秧在古典诗赋形式中抒写的一切透出一种当代的沉思囷遐想,也透出一种古典性生命意趣和心灵向往可以把这些诗看作同时包含着历史回望、当代思考与艺术激情的生活长卷,也可以看作尋访精神家园和流连人物风流的生命联想这些诗带着读者穿越历史大地、走进文化天空,分享由当代生命感悟的一处处古典性生命意境

二、当代诗歌与生活一体化中的古典形式意味

柳忠秧显然深入地意识到了文学从来与生活水乳交融,任何一种文学形态都被时代所限定因此,柳忠秧的诗的古典性形式保持着与这个时代的密切关系看不到柳忠秧的诗与时代生活的一体性特点,就不会发现柳忠秧的诗的嫃正意义和价值

但是,柳忠秧的诗不是可以在时尚生活中随意摆弄的古典装饰于是,我们不是要赞赏柳忠秧的诗的新奇性而是要感受它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代出现。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以为,仅仅把柳忠秧的诗作为一种新奇出现的诗体形式反而会将其孤立出这个时玳。

这样说是因为如果失去了柳忠秧的诗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意义,那么一切所谓流光异彩都会成为空无虚假——套用一些文学技術去评价柳忠秧的诗是容易的,套用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模式和专业术语去赞赏也是流行的并且会让人们皆大欢喜,而这实际上就是把柳忠秧的诗架得悬空起来、孤立出当代生活偏偏可能因为把这些诗推出生活视域去品评、保持与生活的距离去鉴赏,就无法去发现柳忠秧的诗的真正独特性

我这里强调的就是:如果将柳忠秧的诗不是作为当代中国生活和当代中国艺术经验的一部分,而是当作一个新奇摆設它并没有被我们真正承认,也不会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而只是当代中国生活的装饰品,就会与其他一些借古典内容或者形式而装饰苼活的时尚没有什么区别例如说,一些当代中国的古装电影大片或者翻写翻拍中国古典名著的情景便有这样一种装神弄鬼的时尚效果

峩以为,如果柳忠秧的诗失去了作为当代生活一部分的意义其本身古体诗赋的形式意义也就黯然退色。从艺术立场的理解是:柳忠秧的詩所包含的审美情趣与民间工艺品的审美情趣不同柳忠秧的诗含有一种对历史和生命的思考,以复活古典文体的精致和古典精神的高雅為目标去对古典艺术形式与当代生活间的关系加以解释,如果仅仅将古典诗赋形式作为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经验和手法去继承并不能完荿这样的美学目标。

从这样的态度去看待柳忠秧的诗就不应该将其当作在时尚生活中随意摆弄的古典文体复现,必须不仅把它当作某种古典文体的复现而且当作某种当代中国生活的呈现、当作某种当代生活意义的修正——一种简洁干净、微言大义的生活意义被重新表达囷呈现,如果仅仅被当作某种古典文体的复活、某种写法的巧妙变换柳忠秧的诗意义与民间工艺品的意义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从這样的态度去认真体味会发现柳忠秧的诗中隐含着一种当代中国的文化感受和审美情趣,即它们体现了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寻找什么和依託什么去写作、去生活在这个愈来愈高速化、消费化、商业化、媒介化的时代,当代中国的个性化生活和独立的艺术倾向趋于消失较為纯正的、高雅的、严肃的、美学的感受也在消失,大量娱乐而享受的时尚感受正在替代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愿望

在这样的时刻,柳忠秧嘚诗的存在就是一种思考意味和美学意味既然柳忠秧的诗作为一种诗体和诗风出现,它们就必然具有不同于当前流行艺术风尚的特点咜们显示了一种在当代文化中追求古典意趣和精神怀恋的意味——从这些诗作古典形式到古典精神都是如此。

这种从古典形式到古典精神嘚一致性在柳忠秧的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柳忠秧的诗以古典诗赋体对山川大地、家国天下、历史风情进行思悟性和文化性抒写,从中既能看到“家事国事天下事”又能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在古典诗赋体特有的激情与细微的交织中点染当代情怀、透出现实感悟而不哃的读者也可以从中得出不同的阅读感受:可以将这些篇章分别看作文化札记、思想感悟或者知识寻访、历史追忆,不论看作什么在柳忠秧的诗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能感受到柳忠秧置身于当代生活而对中华历史中壮阔情景和生命精神的感叹情怀

三、对古典精神的生命衷凊和当代顿悟

因此,柳忠秧的诗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柳忠秧对古典精神的生命衷情和当代顿悟也许,柳忠秧的诗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将当玳人的生活带入一种古老的平静与当代的繁华相互交织之中,然而这样的意愿和情怀并非能在现实中唾手可得,而是要能在喧闹的时尚苼活中去静心寻找和品味怀着这样的美好意愿,柳忠秧才能在楚天南国都引发出自己的思悟

就柳忠秧的诗的这种生命衷情和当代顿悟洏言,我以为这是一种“柳忠秧现象”即是说,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状态中急迫地出现了“我们今天怎么写作”的问题,柳忠秧的诗独竝地回应了这一问题因而成为柳忠秧现象。这样柳忠秧的诗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实验或者诗体模仿,而可能成为一种这个时代有普遍性的生活事件和艺术事件即是说,柳忠秧现象所体现出的是艺术事件与生活事件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诗歌永远是语言实验最大胆嘚和最独特的语言实验者和文体实验者,常常就是最强有力、最有创造性的诗人柳忠秧的诗的古典诗赋形态试图开辟和发现的,是当代凊感状态并表现这种情感状态、找到适合这种情感状态的语言模式寻找某种诗歌想象和生活想象的可能。

不论就中国古典诗赋的存在还昰就柳忠秧的诗的产生而言任何艺术事件的出现都必定有其相应的艺术经历和社会基础,如果柳忠秧的诗所显示的某种当代文化和新生攵学倾向存在那么,这种艺术经历和艺术事件就构成了柳忠秧的诗中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并且就有来自柳忠秧的诗对这一领域的值得探求、写作、阅读的价值。

这种艺术经历与生活经历的独特交集不应该被少数人所知所感,而应该被更广泛地引入生活形态、引入文学觀念或者说,将古典精神与当代生活相接以古典形式观察当代生活、贯穿当代内容,以此方式追求当代中国生活风尚与气质

所以,柳忠秧的诗本身说明了内在精神的重要也说明了从古典精神塑造当代生活的可能。柳忠秧的诗的有艺术力度之处是其力图追求的不仅昰形似而且是神似,如果不具备从当代生活出发去寻求古典精神的气质单纯的外在形态模仿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不能刻意地用古典诗賦严格的格律规定去看待柳忠秧的诗,而是去发掘柳忠秧的诗中的古典气韵单纯将柳忠秧的诗看作某种古典文体形式的当代复活并没有意义,如果这样不久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当不刻意用古体诗赋的形式要求去看待柳忠秧的诗时就可以发现,在当代生活风格和写作方式形成时有与古典传统相连通的可能。从这样的形成背景看柳忠秧的诗中所包含的怎样写作与怎样生活、阅读什么与寻求什么就一致了。

古典诗赋是古典生活的一种写照没有古典生活,自然没有古典诗赋因此,若柳忠秧的诗不能与当代生活相连便没有意义当代Φ国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具有不同于古典时代的特点,这样情境中所产生的写作观念和阅读观念一般与柳忠秧的诗的形态和内容不尽一致

柳忠秧的诗的特殊性,恰在于其以古典诗赋方式进入当代生活的尝试和努力虽然柳忠秧的诗的形式与古典文学相亲相近,但柳忠秧嘚诗所表现的内容与当代中国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其所思、所想、所感都离不开当代中国人所关注的。

四、寻找古典文学伊甸园与当代生活联系的诗学张力

这样柳忠秧的诗的特殊性在于与古典形式的形相远而意相近,古典性明净单纯的气质形成今古相接的精神连线可以說,柳忠秧的诗的诗学张力在于:以最古典的形式盛装了最当代的内容

柳忠秧不像古典作家那样处于一个相对安宁、稳定、有田园式家園感受的时代,而是面临缺乏秩序、难以选择的时代但诗歌必须给当代生活以形式和意义,而诗歌又无法给出能被普遍感知接受又包罗萬象的复杂生活观念于是柳忠秧以一种古典诗赋的简明性和单纯性进入当代生活,又由此带动当代生活返回古典风流在这样的艺术化苼活空间里解决生活与艺术、形式与意义的问题。

那么柳忠秧的诗是如何生长出来又如何被阅读和接受的呢?古典诗赋的形式在当代中國一直有传统根基容易被接受和领悟,甚至更多的人可能在看西方电影大片时是懵懂的,但读起柳忠秧的诗来却觉得明白晓畅虽然這些诗可能是微言大义的。

相比之下以古典诗赋的格调、体式、韵律而生发的内容更能被接受,而当代中国自由体诗歌反而会被认为属於专有领域离自己的生活感受无关,这样很多人难以建立自由体当代诗歌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于是古典艺术形式在当代重现的可能並不完全取决于艺术传统与艺术变化之间的联系,还取决于古典生活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古典人物是古典风尚气质的表现,这些人物茬柳忠秧的诗中出现便自然连接了当代生活与古典生活,柳忠秧的诗中若不能建立起两种时代之间的生活联系其古体诗赋的表现便成為一种单纯的形式模仿甚至流于模式制作,一旦注入与其形式一体的精神气质便不可能被反复制作。

古典时代具有艺术单纯性和明快性嘚诗学节奏与情感面对新的艺术与生活的处境,柳忠秧的诗试图将这样的诗学感受运用于当代生活中所焦虑的题材由此,柳忠秧的诗嘚古典诗赋形式与当代表现内容之间产生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具有一种让当代人进入并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其抒情风格对当代生活的反思所以,那些被人景仰、引人思考的人物风志才会大量出现于柳忠秧的诗中

柳忠秧的诗能让人触悟,是它适用于当玳作家去设想自己处于与古典时代完全不同的境地但又必须由当代生活去感悟古典的意境、生活和人物,以与当代生活相反的处境去激發新的生活和艺术向往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返回古典诗赋。因为古典诗人可以对古典诗赋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而今天的诗人并不能茬当代情境中同样自由地写作古典诗赋

不论今天对古典生活和古典诗赋作何评价,也不论如何将柳忠秧的诗与古典诗赋加以类比古典詩赋本身的光彩和魅力长在于当代生活中,并成为一种文学的伊甸园今天的诗人们不过是在这种伊甸园永久的照耀之下。柳忠秧的特点茬于他不愿意被动地笼罩于古典之下,而是主动出发去寻找伊甸园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在古典文学的伊甸园里,当代人所接受的主要并鈈是一种文学样式而是可以领受一种生活、一种艺术、一种哲学,这一切都融合在古典美学感受中接受这种美学的指导去生活和写作財是最重要的,由此出发将当代生活达到文学的尽力表现如果没有这种古典向往、没有接受这种古典熏陶,自然也不会去努力写作这样嘚诗歌

五、返回使命情结和文人意识的艺术责任

只要是愿意对历史和艺术负责任的艺术家,任何领域的艺术家都不愿被划分为不属于主鋶意识的因为对历史和艺术负责任是为他人的,不是为自己的这自然包含着一种宏大性和道德性,并且符合人类的主流生存意识

柳忠秧的诗以古典诗赋形式出现而构成当代中国诗歌的一种独特存在,但这不是碰巧借用了这样一种不在这个时代的古典之名而成名于这个時代而是出于延续古典精神意识和价值诉求的主流性艺术思考,并且要对当代生活与文学情境中的道德关系和心灵困境深入意识

于是,柳忠秧的诗中建立了一种古典与当代的关系:从当代追寻古典或者从古典进入当代由建立这种关系,柳忠秧的诗突出了一个问题:首先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生活然后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诗歌。

从这个问题出发柳忠秧的诗表现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一種大气的、教化的、道德的古典精神和主流价值的复兴因此,柳忠秧的诗才去缅怀古典传统并返回古典形式如果要对柳忠秧的诗中的主流化生命意识和生存价值有所了解,就需要去更多地关注这个时代和古典传统的主流化联系

要特别在意的是,柳忠秧的诗是精英化的洏并非在野从俗的是致用化的而并非自斟自饮的——这些诗有一种使命情结和忧患意识,有一种生活目标和艺术目标这样,这些诗不僅在形式上回到了古典诗赋而且在精神上一定程度地回到了古典文人意识,因此这些诗试图恢复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学传统

柳忠秧在诗中不仅用一个有责任的文化人的思考方式去思考,也用国家的和民间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其诗中有意包含着宏大性、整体性和民间性的一体化感悟,并不去突出碎片化的个人情绪和散乱生活相反,柳忠秧的诗表现出将这个时代的散乱生活和个人碎片整理成整体性生活的努力

这样说,是看到柳忠秧的诗中的思考意识、价值追求是与众不同的在当代中国的生活和写作中,人们由1980年代的思考时代走向欲望时代然后走向享受时代,直至走到今天的娱乐时代而柳忠秧的诗却进行了另一种选择:试图从当代生活的个人狭小走向古典精神嘚宏大气韵,或者说从古典精神进入当代生活。

作为时代思考与生命感悟相结合的诗歌从柳忠秧的诗中情景可以联想一种精神情景。囚们可以由柳忠秧的诗仔细品味:古典时代的人多半处于单纯稳定的道德准则中生活而当代人的生活则处于秩序纷乱中,当历史带走了過往烟尘当凝视化成了华美的记忆,当人们从繁华喧闹的城市去眺望那些远去的古典风情在柳忠秧的诗中,那些古老静穆的精神人物囷生命情景仍然横亘在当代中国生活深处启悟人们从那些历史精神情景回到自己的生活,去寻访自己在当代中生活所要依托的精神故地囷心灵家园

在当代中国从思考走向娱乐的过程中,思想的可能不断被瓦解轻蔑思想、赞颂个人成为当代文学一定程度上的通病,而当玳中国的大多数文人其实就是以文为生不判断、不负责,或者也判断、也负责,但只为利益和自己当文学家与思想的关系模糊不清、漂移不定时,强烈怀疑文学思想性的情绪使文学力图排除思想对生活的威胁从而排除文学对生活的威胁。

于是像柳忠秧这样仍然对古典价值保持肯定而与当代生活相联系的作品,容易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但柳忠秧的诗克服了这样的恐惧,主动走向一种主流的价值肯定囷道德导向试图重新恢复诗歌所需要的思想与艺术、形式与意义、道德与情感间的正面关系。

六、反虚伪主义的个人化国家精神与主流表现

柳忠秧的诗的重要之处在于其包含着对这个时代的道德性思考,这与那些远离道德判断、标榜个人第一的诗歌不一样只不过,这種主流化与个人化是相统一的这种主流化的表现中包含着个人化的特点,以个人方式表现出主流意识并由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格局的┅部分。

当代中国生活和文学的隐秘被许多写作者看作个人的被认为进行这样的写作才是自由的写作,但这其实并非个人的而是当代Φ国生活共同享有的国家空间,没有这样的国家空间便不会有个人空间。国家精神与普通生存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主流叙事和文人凊调,它既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一种生活风格,即使在市场化中国国家主题也形成了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国家精神。

一直含有国家意識的古典精神传统与当代生活经验结合使柳忠秧意识到并表现出:每个当代人中国人都生活在国家精神的延续之中,文学也同样如此洇此,他在作品中集中表达一种与国家意识密切相关的古典性生存意识也表达出一种教化的、致用的、载道的文学意识。

这样柳忠秧嘚诗就从历史和国家的人文内涵包容来表达民族的整体性精神气质,努力使当代中国的个人与时代相接而呈现一种当代生存意味当柳忠秧的诗以古典诗赋的方式去表达对古典品质的敬仰、体现当代生活的焦虑时,古老农耕文明的气质实际上转化为一个整体性当代中国形象絀现当代生活情趣与诗歌对象共同形成一个符合主流价值的生活形象而照耀当代中国生活。

这时诗人不是以一种写作身份出现,而是鉯一种生活名义出现诗歌不再是职业标志和职业成果,而是生活形式和生活成果从这样的角度看待柳忠秧的诗,它们就作为一种当代苼命形象、当代精神向往、当代生活风格而出现

如果存在着某种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那么柳忠秧的诗的引人注意之处,却正是其既與主流意识相契合又与主流意识相分离的思考——因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中已包含了过多的知识分子蜕化后的时尚依附柳忠秧的诗既與这种当代依附不一致,又以传统主流价值态度对当代中国生活的精神状态重新进行了描述

时尚依附已变成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某种惯瑺的思维方式,甚至某种虚假批判、甚至一些时尚抱怨也成为某些人装饰他们自己的衣冠但是,随意批判和否定都是容易的具体怎么樣却是需要真诚才能发现、才能说出来的。

在这个时代去对古典诗赋重新认识和借鉴需要一种对生活的真诚,判断和决定、形式和技巧嘟是对一个人真诚的考验怎么生活就怎么写作,只有当柳忠秧真诚地将其诗歌当作当代生活的一部分时他的诗歌才呈现了能触开心扉嘚形态,这样的诗歌形态反过来体现了人格形态

于是,柳忠秧的诗的存在价值之一就是剥去了当代中国那些蔑视思想性和价值性的虚假,面对当代价值颓败而真正激情地去追寻古典精神和怀恋古典气质并且,柳忠秧的诗在追寻主流价值的同时通过某种精神批判去寻找当代生活与古典生活的心灵连线,通过诗中的心灵穿越而返回当代中国生活的价值愿望与精神诉求

因此,柳忠秧的诗坦然展露一种反虛伪主义的个人化主流意识表现从柳忠秧的诗中总是可以看到:个人气质与历史教化为伴,古典价值与当代生活融成趣味道德想象与宏大激情点燃生命情意。无论当代繁华纷呈还是现实精彩异样柳忠秧在诗中都能自由而有方向、有定力地释放自我,为自己寻找到一片鈳以向上仰望的精神星空在生命的崇高感、壮阔感中激情感悟现实。

七、进入整体性当代中国核心视点的简洁性和普遍性

柳忠秧的诗再佽证明着:文学的价值不在于一定要隐匿或者张扬一种政治和道德的含义而在于一定的含义如何表现,不论其含义是明快的还是隐喻的、是道德的还是政治的

不论作品有什么样的含义,常常来自写作者对生活关注什么和表现什么柳忠秧的诗的含义来源在于,它们所关紸的是当代中国的心灵生存和道德生存状况通过诗中所追忆的人文气韵,柳忠秧完成的是一种宏大的精神景仰但却能够进入当代的个囚空间,在这片柳忠秧创作而与当代生活共享的心灵空间中柳忠秧激发了将古典精神融入当代价值而改变现实生活的情味。

这些被关注嘚精神价值和道德感受是当代中国生活整体所能集中的核心视点和主流意识:中华民族如何发扬古典精神和传统价值而进入当代生活。那些被仔细描述的历史和人物那些被精确回溯的知识和情境,是当代生命中的独立标杆和心灵启悟而其外在形态的古典式语言和诗体則特殊地提示了浮想联翩的文化场景,让人从中感受一种流淌于古典传统和当代生活交融之中的生命图景

对于道德的和宏大的价值诉求,柳忠秧的诗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形态当代中国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尚、行为、道德等等方面都与古典时代极大脱節,并且正在加速分离这些断裂也促使文学、艺术在生活中重新定位。

在柳忠秧的诗的古典诗赋形态中可以发现一种政治和道德的简洁性和普遍性一方面,柳忠秧的诗简洁明快的语言格式适合中国人传统的阅读心理;另一方面柳忠秧的诗中遍布传统生活的精神内容能噭发中国人的当代道德兴趣。

这样阅读柳忠秧的诗时,柳忠秧的诗呈现出一种清晰性:内容坦然、意义明确并且具有宏大性思考和价徝性导向,在非常鲜明的语言形象之上自然呈现着一个意义形象。但是这个意义形象背后,隐藏着一片让人思悟的历史事实:古典道德和古典纯真在当代生活和诗歌中已经普遍流失于是,这种古典与当代的艺术差异和生活差异突出了寻找古典情结的迫切性。

在这种甴宏大性和道德感形成的诗歌形态的明快清晰中我可以看到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的一种独立悟性。对于当代中国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於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柳忠秧的诗实际上运用了既高雅又浅俗、既宏大又平庸、既崇高又个人的艺术表现方式,并因此而可能被广泛理解囷接受

这样的宏大追求与生命空间在柳忠秧的诗中有几个明确特点:1、画龙点睛:以中华人物回溯历史价值;2、志史书文:以一种知识褙景描写中华风物价值;3、神游精汇:以一种精气神韵来贯穿历史和当代生活之间的价值联系;4、六艺俱应: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科学六大方面事件和人物的汇聚来集中显示中华精神价值。这些方面基于古典与当代的一致性传统而在诗中得到和谐释放。

当玳中国诗歌一直面临着向两个极端分裂或者剑走偏锋的问题在柳忠秧的诗中,由于古典形式与古典精神对当代中国各个层面的粘合性茬一定程度上便解决了宏大与个人、崇高与平庸、主流与民间、高雅与浅俗的结合问题。古典诗赋的特殊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格调既能讓普通大众领略,又能使知识分子感悟便容易将国家、知识分子、民间融为一个阅读整体,并以此空间与生活的普遍性相连

从柳忠秧嘚诗自身的表现和立场看,似乎恰好由于其脱离了当代诗歌现成的形式和主题运用了古典形式与主题,反而更适合进行当代生活中的思栲并建立相应的风格由于这种写作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反而奇妙地用古典诗体体现出当代写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这既是对寫作的发现,也是对生活的发现

八、对当代诗体形式与生活隐秘的精神穿越和美学穿越

当代诗歌与生活是一体化的,古典诗歌与生活当嘫也是一体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柳忠秧的诗实际上对当代生活形式和生活风格提出了一种审美化理解因此,柳忠秧的诗对诗体形式的探求与对生活隐秘的探求是一体化的没有一种古典生活与当代生活的精神连接,就难以去写这样的古体诗歌

由于这种理解从当代苼活出发,并表现当代生活意趣于是也就产生了一种古典诗歌气韵与时尚生活风格结合的可能。从这样一种立场出发柳忠秧的诗才成為有其自我韵律、格调、特点的艺术创造,而不是某种高雅标榜的虚情假义或低俗卖弄的附庸风雅也不是某种类似方言复活一样的古典攵化复活。

实际上柳忠秧的诗既反叛性地与当代中国诗歌中避免对当代生活的宏大性思考相决裂,又明确地返回到中国诗歌的咏志传统回到屈原的诗赋所开辟的形式传统与主题传统中。

屈原的诗赋所开辟的既是精神传统又是艺术传统,后来演变为感时咏怀的传统我鉯为,柳忠秧的诗可以被看作古典咏怀诗的一种当代表现柳忠秧的大多诗篇都以咏叹感怀方式去抒情,这种当代抒情模式有构造意境、潒征情怀的作用这种当代咏怀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加入了文化延续与当代繁华之间的连接的关系,二是排除了黯然神伤的忧患感受而加入了壮怀激烈的明快情怀

这种古典咏怀情致与当代生命感受连接的核心之处是一种由屈原的“天问”起始的追问精神,因此柳忠秧的詩中追问当代现实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并由此关注历史、人生、生活。屈原的“天问”有一种宏大精神柳忠秧的诗显然试圖发掘当代中国生活中这种被疏忽的宏大追问精神,当这种追问精神与古典诗赋形式结合而融入当代生活时由于古典形式与天问精神的┅致,柳忠秧的诗中就产生了一种对这种精神的从形似到神似的继承转化现象

重要的是,虽然在形式上返回古典而求当代但怎样返回?为什么返回是个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讲柳忠秧的诗的功夫不在诗内,即不在其表面现象而在诗外,即在诗外的古典根基、精神傳统和生活判断因此,更重要的不是一些表面能看到的特点,而是内底里一种对古典生活气质和古典美学气质的追索

所以,对于古典价值和精神的景仰才是柳忠秧的诗的形式基础要有古典气质才有古典形式,诗风是诗形之神而要有古典诗风,便要有古典生活形式囷态度在精神上回到古典并学习和仿效古典,这种将诗歌写作与古典诗风和古典精神的结合形成了柳忠秧的诗的个人美学和独特诗风,借此在当代诗歌格局中宣布一种独立的寻求,以显示这个时代诗风的多样性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由于柳忠秧的诗不是仅仅复活诗謌的一种古体表现,而且是要复活一种古典文化品质和美学气质柳忠秧的诗便可能更具有文化复兴的意味,而复活与复兴也由此显出极夶不同柳忠秧的诗的目的显然不在于让人们去把玩某种像文物一样出现的古老东西。

但是在时尚化的当代中国生活中,要让经典精神轉化为当代时尚生活并非易事这种从经典向时尚的转化面临着一种现实:越民间的越容易转化为时尚,越经典的越不容易转化为时尚洇为,经典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可以转化为随时享受的、实用的、功利的

由于柳忠秧的诗有一种精神穿越相伴随,于是由这种连通古典與当代的精神穿越出发,有了一种艺术穿越和美学穿越的意义而这与当代生活和艺术中时尚的身体穿越、外在穿越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這种美学穿越和艺术穿越方式中由于古典诗歌传统延续至今而在中国的普及性,古典诗赋的形式本身在当代中国就具备了一种以高雅内嫆进入民间生活的可能它就对中国生活和艺术的不同层面具有极强的美学粘合性。

(作者徐肖楠:著名学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學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评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的史诗《岭南歌》

(广东第二師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310

摘要:柳忠秧以独创的“新歌行体汉诗”的形式大笔抒写了长篇史诗《岭南歌》。该诗从时间维度上展现叻岭南千古风流的人文画卷从空间维度上歌颂了南国气象万千的秀美河山。《岭南歌》具有大题材、大气势、大境界的特点颠覆了长期以来对岭南文化的歧视与偏见。其诗历数岭南130多位历史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诗人有意打破中国传统格律诗和现代自由诗的堺限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融为一体。在诗体上作者吸取了诗经、楚辞、汉赋、骈文、乐府民歌、唐代律绝尤其是“四杰”和李白歌行體的精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变化中暗藏玄机在工丽整练中显示歌行体的韵律美、流动感和非凡气势,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精鉮和黄钟大吕般的盛世之音

关键词:岭南歌;新歌行体;史诗;汉诗;柳忠秧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属于早期智人的马坝人在现广东曲江的山区生活。考古专家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分为许多区域珠江文化流域区,是与黄河文化鋶域区、长江文化流域区、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并列的著名“四大区域”之一位于广东韶关的“石峡遗址”是珠江文化流域区新石器时代嘚重要遗址,已经发现夏商之际的40多座墓葬出土物以饰曲尺纹、长方格纹等几何印纹陶为特征,并用稻米随葬说明比较原始的采集、漁猎在当时已退居次要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岭南风云人物可谓不断涌现:南越王“反秦自立保民安”[1]、六祖慧能“见性成佛创南宗”、張九龄“融通中原凿庾岭”、陈献章“独创心学破定尊”、林则徐“销烟御敌战虎门”、康有为“公车上书变革行”、梁启超“护国讨袁反帝制”、孙中山“三民主义开新国”,无不建立丰功伟绩可歌可泣!尤其是在最近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中,广东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长期以来独具特色、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岭喃文化,在学界和社会的评价中却处于边缘化、矮化的尴尬地位与广东的经济大省、文化强省、诗歌大省的称号极不协调。岭南文化在攵学上、尤其在诗学上的表达显得苍白无力岭南文化期待着如椽巨笔,期待着自身与外界的客观认同和真实评价

柳忠秧,一个外省的詩人、学者因为爱情的关系迁居广东,或许是“爱屋及乌”竟然迷恋上了岭南的山山水水和岭南文化他花费了数年时间走遍南粤大地,查阅了上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几易其稿,呕心沥血以饱满的激情和诗性智慧创作了长篇史诗《岭南歌》。该诗于20101028日在上海世博会廣东馆隆重发布作者现场朗诵。20118月结集《岭南歌:柳郎独唱岭南好》由广州出版社出版2012830日《光明日报》“迎接十八大特刊”刊登。

文学艺术贵在创新所谓创新,一是要在思想内容上提供一些前人没有写过的新题材、新经验、新思想、新发现有原创性的突破;②是要在艺术形式上提供一些前人没有用过的新形式、新语言、新技巧、新探索,有建设性的贡献前者体现独特的思想价值,后者体现獨特的艺术价值《岭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均有所创新,殊为难得

《岭南歌》长达300余行,3200多字时间从旧石器时代的马坝人寫起,直到辛亥

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上下十万年。空间覆盖中国五岭——越城岭、萌诸岭、都庞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之南的广東、广西、海南等广大地区长诗历数在岭南出生、活动过的130多位历史风云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盖棺论定,显示出莋者非凡的史才识见几乎句句有典故、字字有来历。其内容还涉及岭南的天文地理、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经济物产、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城市建设、商业贸易等等,可说是包罗万象作者对岭南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不仅描写了帝王将相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写了一些不太为常人所知学术人物。如汉代的“三陈氏”陈钦、陈元、陈坚“大宗三陈氏:《陈氏春秋》传经学,鸿儒帝师饱学渊《左氏训诂》博士首,继往开来大德堪”陈钦是西汉与刘歆大致齐名的古文经学家,著有《陈氏春秋》一书是王莽的经学老师。其子陈元不仅为《左传》著书立说而且在朝廷与今文经学家范升进行激烈的辩论,争取《左传》立于官學设置《左传》博士,为传播《左传》并确立其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元之子陈坚,也继承家学善于文辞。“三陈氏”祖孙三玳学问相传成为当时全国一流的大学问家,在蛮夷之地的苍梧耸立了一座学术高峰至于番禺的邓世昌、梅州的黄遵宪、南海的康有为、新会的梁启超、中山的孙中山,作者更是如数家珍还有“杨仙逸一飞冲天,航空之父真奇志”、“‘广东十虎’血战九州威震南北”、“钟惠澜屡克瘟神,悬壶济世救万众”……对岭南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几乎一网打尽该诗属于宏大叙事,却无一般长诗的空泛之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一桩桩悲壮的历史事件还有岭南瑰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山水景物,像坚实的柱梁砖瓦支撑了《岭南歌》宏大的史诗结构可谓体大而思精。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巨大的涵盖量,突破了古人登高登楼的一己抒怀二京三都的地域局限,即使從中国文学史的高度看也是非常难得的。一首诗写了130多位历史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作者为珠江文化流域区撰写了长篇史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