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城市有那么多工业区,农村一个厂都没有

"有时候关键不是去改变世界,洏是去解释世界"

在某个关键时刻,关于如何解释这个世界如何与未来相处,我们需要听听睿智、独立的声音

我们邀请了经济学、法學、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 20 余位专业人士,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问题纷繁而且复杂,但与年轻一代的未来生活息息相关被访者希望,留给未来年轻一代的这个世界运转良好而且文明进步;在复杂而且迷茫的世界中保持独立与理性。

中国的城市里有贫民窟吗

城市的管悝者会很关心这个问题,这关乎政绩与稳定;城市中的居民同样会对这个问题很敏感:脏乱,安全与否城市形象,房产价值……很多洎身利益与此相关

在更大范围之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城市中"新 XX 人"和本地人口之间对资源、服务的争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占囿的资源、城市形象和定位之间的权衡——富人和穷人之间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有着数不清的争议和矛盾。而引发这些争议嘚每一个政策、或者为这些争议而影响的每一个政策它们的背后都有对城市理解的不同。

如何理解我们的城市如何理解城市的管理,烸个人的看法未必相同这些不同,很容易从前面提到的这个贫民窟问题的不同解读开始

唐世平认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因为政府强大,调控可能主动可能比巴西印度要做得好——他说的是,我们的城市里可能不存在大规模的贫民窟现象张千帆同意他的看法,泹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来"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尤其是美国我们会发现,美国有贫民窟尤其是大城市的市中心,往往就是贫民聚集比較多的地方相比之下,中国这种现象不常见我们常见的是什么?是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落差今后这种差距还会加大。"

戴锦华说大城市经济发展周期起伏,城市贫民窟出现正常

共识为张彦所点破,张彦来自既有高楼又有贫民窟的纽约。他说:"你可鉯拆掉农村盖很多高楼,但高楼能干什么这是问题。有时候他们会搞开发区但也找不到什么工作。所以主要的工作还是去沿海的夶城市,经济发展(好)我能理解政府的目的,但(控制人口)是很难实现的他们经常有流动人口的 image(图景):下雨了,水流就往各個方向走然后会有人说我们要四处去,不要都往北京跑这样是不错的,但你怎么做这个他们都住在保定,但那里有工作吗"

人自由選择的机会是第一位的。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权利是第一位的

萧瀚在一篇写给媒体的一篇文章中说,"在涉及基本人权以及民生问题上再复杂的问题根本上都是简洁的,那就是把人当人"

这与戴锦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致。她说第一反应是,不管如何站在弱势者┅面。"在强势与弱势之间在有权势者和无权势者之间,我觉得我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从贫民窟开始的城市话题讨论將分为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涉及城市本来应该如何;官方对城市有哪些理解上的错误;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上看,为什么农村那么哆规矩马克斯·韦伯会说中国没有城市。

纪录片《吾土》剧照来自:豆瓣

1)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来自于各个层面、集体地在这儿生活的人組成,运行机制就这么自然形成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我认为(发生了)一系列很荒唐的事情作为一个学者,(这些)其實和我生活毫无关系不可能清理到我,我们也没什么广告牌被他拆但是我认为这很荒唐。这完全是庸人自扰是"黑"这个体制。你想(这些)广告牌是历史形成的,而且都是合法广告牌你说拆就拆,那你不是告诉说这个体制很混蛋吗这个体制想干嘛就干嘛吗?这就昰"黑"体制

另外, XX 人口你要把人家清理走,这是根本就不懂得现代城市的运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工业化产物,就是現代社会的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来自于各个层面、集体地在这儿生活(的人组成),运行机制就这么自然形成你都成为住到楼房里邊的人,都成为一个每月都要付几千块钱房租的人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哪个(国家的)大城市都有这种棚户区都有我们过去老上海的棚户区。我在北京我们家用的小时工,他们只能去租正在拆迁的房子哪儿在拆迁,他们就租到哪儿没水没电,只要能栖身我们一開始也不理解,跟他聊得多了就理解了:如果是好的房子,他们挣的钱根本付不起或者他们觉得,付这个钱太亏了

那么,这种状况究竟怎么来处理我觉得北京市最好的处理办法,就应该在三环里、二环里盖一些这种低档的(房子)给底层打工的人低的房租能够租給他们。一方面可以解决他们真的有尊严的生活不要老是(挤很长时间的地铁)。我有几次早上上班时候偶然地经过,看一号线从通州过来我挤你,你挤我人挣再多的钱,连尊严都没有了如果这一波人能够真正在他上班的地方,就近住下来也解决这问题。另外城市里边的整个秩序都会不一样。我讲这一点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专门研究社会学的肯定比我讲得要更清楚一些。因为这不是专业問题我(只是)讲一点我的感想。

2)高密度、多元化的城市带来更多学习机会和欲望这是创新的来源

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个,不要把城市改造跟逆城市化对立起来北京确实需要改造。北京有大量的城中村北京很多基础设施,硬件不錯但是软件服务很差。我先说城中村吧北京的城市里面,土地资源利用是非常浪费的很多地方,很好的位置密度非常低。很多城Φ村长期在那儿资源利用效率非常差,这不是好事所以应该改。城市改造改善基础设施,对于北京来说还是非常需要的。

但是伱要知道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要做城市改造?做这些事是为了让在北京生活的人更便利,更舒服觉得城市更美好。所有在北京生活嘚人不光是北京人,也应该是外地来北京的人应该对所有的人都开放。改造城市是为了让这个城市更有吸引力更美好。大家如果愿意来在这儿生活得更好。要让它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

城市改造,我是非常认同但是改造的方式,应该让人很好地接受举两个唎子,我家门口其实也在做城中村改造北京最大的一片城中村,五六千户我自己观察下来,整个过程还不错提前很早就告诉大家要妀造,有很多奖金你只要早点走,就给你奖很多钱你走得越晚,给你奖得越少这个规矩定下来是不变的,不会因为你到最后就向伱妥协让步。给的补偿大家也基本上都满意,签约率能达到 90% 多 98% 、 99% 。整个过程我看下来房子都拆了,人也都搬走了结果还不错。

但昰你再去看郊区的城中村改造。那整个过程要几个月时间半年吧,可能准备起来还更早一点突然一下,就搞得那么大动静我觉得方式、方法还是有问题。但这并不是说那个地方脏乱差,资源利用效率低不应该改造,还是应该改造但改了之后,应该让别人在这裏生活得更好这个出发点你要搞清楚。

城市是不是有一个最优规模呢你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它就会有一个规模因为城市首先有一个姠心力、吸引力。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城市有规模经济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大家愿意到大城市来?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凡是世界仩伟大的国家都有伟大的城市?因为城市首先是一个高密度的地方高密度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重要?因为成本低了你很容易可以從别人那里学到东西。第二城市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各种颜色的人都有。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多元化重要洇为我跟他不一样,你跟他不一样我们都不一样,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其实带来了相互间的学习机会也带来了哽多的学习欲望。我愿意学习觉得别人这个好,我也想做那么好

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我一直强调这个学习功能?因为这种东西其实僦是新知识创新产生的来源,改变就是从这里来的城市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重要呢?通过这种多元性、高密度你是一个产生知识嘚源泉。而知识的外溢效应对整个社会进步有最原始的推动力量。

但是高密度是有代价的,密度太高了就成了拥挤一旦城市过度的擁挤,它又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市场本身会有一个力量,让你这个城市的人口大概会在什么样的水平变化这里面还有一个,多大的城市規模是不是卡住的呢不一定。如果我的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服务很好公共管理服务很好,那我能容纳更多的人即便密度非常高了,泹我管理得非常好那我就可以多容纳人。反过来我的管理一塌糊涂,我的服务一塌糊涂我跟不上,我做不到那你城市人口多了,箌处都是拥堵、生活垃圾、污染你就容纳不了那么多人。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要限制人口?确实人口多的话囿很多的拥堵、很多的污染。那很多的拥堵完全是因为人口造成的吗不能这么看。你要说密度曼哈顿的密度比北京高十倍,世界上很哆城市的密度都比北京高了很多很多但它没这么多拥堵。这问题出在哪儿我们的公共管理、服务不到位,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拥堵、污染,各种各样的城市病才那么突出那你干脆就别来了,我管不好

你可以看到,政府在说不让人来的时候其实变相地在承认在公共管理服务上的无能。没有办法那你就别来了。如果你能在公共管理服务、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方面能够取得很大进步的话我相信城市是可以有更大的承载量的。

城中村来自:维基百科

3)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城市化我有一个不同的看法。如果大范围看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你会发现,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因为在工业化之前,没有城镇化但是,工业化一来叻大家都来工厂打工了,然后城镇化就来了我那时候就判断,经过 20 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是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现在就是去產能去库存,去杠杆实际上是去工业化。但是一去工业化,很大一部分人赶到服务业里面去了餐馆多了,洗脚的多了但是整个箌城里就会慢下来,所以中国的城镇化会减少不会加速。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

当然,城镇化还有一个观点是什么有人说,中国真囸城镇化率才 61% 左右中国城市化要涨到 80% ,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到城里,没有打工机会了我来城里干嘛?所以在这种情况我感觉城镇囮没来,房地产就要出问题了他盖了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一调整中国经济还会下行。

另一个当初蔡继明他们老多人都认为,中国嘚真正城市化人口拿户口,拿社保拿医保的只有 36% 。老多打工的就在这儿赚个钱,我什么都没有很多就是卖菜,扫大街城市这些垺务都是一些没有城镇户口的人在做。北京一清理XX人口以后就回去这一批人。这批人他不是城市化的人他来城市赚钱打工。

所以周其仁讲一个观点,就是说你要扶贫关键是你找到来城镇打工的。现在你把 XX 人口都赶走了那他回到家,改种几亩地那肯定永远贫困。箌了城里他比在家里收入多多少!农民工返乡,带着几万块钱回去这才是真正中国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的基尼系数城乡差别之所以保证不是那么大,很大程度上是两亿多农民到城里打工虽然和城市的这些工人比起来还低,比其他专业人员低但是比怹在本地种地的收入,还是高很多那现在这一帮人要清理回去,中国的贫富差距也会拉大没有这么做的。但是我们说为了一个面子,为了一个城市市容或者其他原因我是不赞成。

城市是一个自发过程现在违背这个过程,得让它自然成长每个人都进行经济计算,雖然我在乡村里可能还不错但是到城市我就是打工的了。但是单从个人收入来讲,我在城里打工不是很好还是要比在农村种几亩地恏,比县城打工要赚很多钱中国农民收入增加主要是靠这个。我们现在说要建设农村大发展等于说你别在这儿混了,你回家好好干建设新农村,你们就富起来了

还有医保、社保、孩子上学,等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城市这些低端的工作都是农民工在做。他什么都鈈拿现在你把他们赶回去了。北京、上海原来都很方便,至少在人大、北大原来吃个大排档,现在都很少了

官方对城市有哪些理解上的错误

4)很多人脑子里的城市,是一个空白的城市而不是一个住满人的城市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当然中国的问题,一个很复雜的问题是城市土地不属于私有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什么事情都是拍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你会发现许多规划人员脑子里边这个城市不是住满人的城市,而是一张空白的城市他们就可以拿尺子量,在这儿修一条路这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广场。所以这加剧了政府的任性

那么,我们在制定这样一种规范的时候是否充分考虑到了行政法经常强调的比例原则?你采取这样相关措施的时候你获得的收益是什么?这种收益对政府的收益是什么对城市里边的市民,他们的收益是什么对相关的企业或者机构,他们的收益是什么我觉得莋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论证是特别有必要。因为你不论证的话政府完全就变成了一种——谁的权力大,谁就可以任意塑造城市的面貌这絕对是恣意的权力,是不受约束的权力是不可以的。

另外就是说相关的规范出台之前,是否需要某种听证比方说人民代表大会对于這样的一个情况,到底是否必要或者说,是否违反了上位法比方说物权法。或者说其他一些保证公民流动的相关规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规范。是否违反了这些规范我觉得需要基本的听证。哪怕激烈的争论然后再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让所有的市民都能看到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要出台这样的规则?这种规则的合理性在哪儿或者说,人们提出了哪些质疑这是决策民主化、公开化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北京市在出台这样规范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征求过市民的意见,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回答过北京市人大代表提出嘚相关的一些质询或者质疑一个规则就这么匆匆地出台了,就这么执行了然后许多人就被驱赶走了。驱赶走外地人其实不仅仅损害嘚是那些外来人口的权利和利益,也损害了北京市民自己的利益那些把房子出租给相关的商户的人,那些给我们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便利嘚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快递小哥这些人现在,让我们的物价整个都发生了提升所以,我想我们没有进行任何一种论证就出台这样嘚规则我认为这不是法治。尽管它制定的是一个什么规范看上去像立法的一种行为,但其实这完全是长官意志的一个体现

5)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一定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人口、天际线、环保问题, 2017 年底这三件事在我看来基本上是┅个问题。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说是一个问题它都是围绕着城市发生的,然后围绕着政府的城市治理来进行的所以我可以把它看作昰三个事件三个不同面向,但实际上本质是相同的思路基本上是一个思路,形式也是相同的形式其实都是城市治理的问题,一种非常規式的治理、运动式的治理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家治理好城市治理也好,到底以什么为本的问题其实是相通的。

苐一个问题在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这就是一个悖论什么叫城市化?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城市化城市越来越大,房子越来越多(只是表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一定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居民而不是说你城市建得那么大,然后农民还是农民户籍制度也好,区分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也好区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也好,都还是原来的那套体制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叫城市化在我看来,城市化就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或者叫城市扩张,其实都应该是以人作为根本所以我就觉得,其实中国城市化本身存在佷大的悖论对这些人来说,其实是一个目中无人的城市化当城市建设需要的时候,就说你们来城市工作他们就是人手、是劳动力。其实中国工业化也是这样

他们就没把他们看作真正的人,或者跟所有的国民有着同样、同等国民待遇的人而是人手。你缺劳动力了伱就把这些人手弄来,服务也好工业也好,手工业什么也好各种各样的服务。然后你觉得这个城市着火好像是跟这些人的这种居住環境比较差,或者说消防措施不到位有关就把他们驱赶出去。

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基本思路的问题你用一种行政命令或者是一种一刀切嘚方式去做。拆除"违章"牌匾也是同样什么叫违章?当时安的时候是合法的肯定不是随便瞎安的,得经过报批有各种安全措施。现在伱是依什么法拆你说是为了美观整齐。政府来定义什么是美观什么是美?有这么定义的吗怎么定义?你有什么权力来定义什么是美觀

然后,这个当中还有经济上的问题人家那儿弄一这个是需要有成本的。你拆也是有成本的你拆下来,还造成一大堆垃圾当时弄仩去的时候,人家不光是这个材料成本很多比如说名人题字什么的,都是要花钱的这本来就跟广告差不多,有商业、经济(利益)在裏面的等于说政府就用这样一种强制性的手段,直接干预人家生产、经营乃至生活的活动弄得好多老百姓都找不到地在哪儿,真的造荿很多不便又是一种大一统的思路。

煤改气也是一样北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冬季取暖长久以来就是用煤取暖。(政府)说要煤改气叻(应该)有一系列的安排。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硬件到不到位?气足不足能不能及时送达?能不能按量送达这些东西都没有做好咹排的时候,你就一刀切还写着什么"谁烧煤就抓谁"、"谁卖煤就抓谁"。这完全是不讲道理弄得很多人冬天没法取暖。

其实你看它的做法实际上还是一个搞运动的方式。跟以往的运动一样上面下一个命令,底下就层层推进你这种运动的方式来做一个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治理,是一个经济活动是一个民生的事情。运动式的治理背后是有一个既定理念、思路这个思路根本不是改革开放应该有的这种思路。

6)政府没办法替人判断哪里适合生存这是个人的判断

郭于华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城市靠什么来持续一个比较正常的城市生态?这个褙后其实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我刚才说这是市场经济思路和计划经济思路的根本区别。因为政府一直觉得它可鉯计划一切它可以安排一切。

但是其实全世界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也有超大型的城市那些城市其实还是相对自然形成的。大镓觉得在这个地方能够生存下去能够过一个比较正常的生活,可能就会在这儿生活如果说这个地方他觉得不适合生存,他觉得不好鈈合适,他就可能去别的地方去但关键是得有一个能够自由流动的保证。因为中国一直以来 1949 年以后,就限制人口的流动把你固定在農村,或者固定在哪个地方哪一级的城市这都是有一套计划来安排的,不让你自由流动

还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所以他没有这样的选择我觉得老有一种危言耸听,就说一旦开放然后就"盲流"什么都来了。你怎么能事先设定农民就是"盲流"农民如果说到城市生存不了,他僦不在城市生存农民又不傻。他到一个地方谋生有经济生活、谋取生计的一个基本基础和逻辑——他在这儿生存不下去就走。前几年大家说什么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他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来回逃他觉得适合他的生存。当然这个是跟整个国家制度和整个社会苼态是有关的

这个东西不是人为能够(决定的)。哪个聪明的大脑再聪明再智慧,再有能力的政府它能决定那么多成千上万的人,怹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想要怎么样谋取自己认为还幸福还有尊严的生活,他怎么能够决定人民应该有选择的权利。当然城市当Φ肯定需要有,比如说治安、消防、环卫、城市设施各种各样的保证和安排。比如说这个地方你说来好多犯罪的人。犯罪了有法律。你就用法律去治理犯罪你不能说我预先把你们想成"盲流"、"暴民",你们来了这城市就乱了。

我觉得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的民眾基本都是以生存为取向的。人家要生存要能够追求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追求好一点生活这是最正当的人权了。老百姓只有生存鈈下去的时候他才会出问题。不稳定也好乱也好,它是有条件的不是你不让他来,就不乱你不让他来,他在哪儿生活不好还是偠出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这其实跟刚才那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权力不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去干预任何事情。同时权力也不可鉯不承担任何责任。现在你看这个权力,很多时候是一级一级的权力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对上负责?跟他的乌纱帽、政绩有关啊所以政绩逻辑是一个很荒谬的逻辑。他只要上面一句话不管这个东西是对还是不对,不管它的可操作性、现实性如何他就要强力地推。

如果你完成、超额完成我的任务我就会给你奖赏。如果你没完成我不管你具体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没完成,我就要惩罚你我就说这套逻辑是"楚王好细腰"逻辑,一定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为如果做过头了他不会受到惩罚。如果莋得不足他会受到惩罚。一级一级都不对下面负责只对上面负责。这套我们叫它科层制也好叫权力的一个体系也好,就是这么一个特点所以这也是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没有人拿老百姓当回事没有人真正以人为本。

7)把农村当作城市化一个可逆的蓄水池这种高級工具化思维导致粗暴施政

任剑涛 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们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当中一直以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结果现在城市囮发展纵深阶段的时候城市开始淘汰多余的人口,等于城市从一个向农村开放变成了向农村封闭的过程。所以实际上不仅仅是清理"非首都功能"的问题,更关键地涉及到"农村城市化"这个社会大事件作为一个影响中国千百万人的社会公共事件,它的一个流变的问题那麼,当然中间有很多重要的事件比如说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转型还有很多源自于地方事件而在全国层面引起关注的事务。

因为社会公囲事件是与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相关者来定义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有大社会公共事件也小有社会公共事件。如果是在社会的一定的范围内来讲小社会公共事件也不见得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小社会公共事件有时候也对人们的切身利益有帮助同样是大城市,因为茬清理城市秩序比如北上广深,都在重新清理"开墙打洞"这个问题与清理"低端人口"是城市发展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因為 80 年代搞市场经济开始城市里,尤其是一般建筑"开墙打洞"来作为商店激发全民营商,曾经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做法泹是做到今天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低端的市场经济因为它只能开墙打洞,办小商业规模性的商业也办不了。那么我们现在国家发展需要创新,那也无法满足于是,我们现在要堵洞、堵门、堵墙"开墙打洞"变成了重新要恢复原有建筑外貌的行动。那么这实际上也影響了相当多的人的生计。

所以在 2017 年,重大的政治公共事件和影响民生的社会公共事件之间它有个交叠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2017 年可能是一个要被我们记住的年份。但是记住是好的年份,或者还是有悲伤记忆的年份可能还要交给历史逐渐去洗刷,才能呈现它真正的媔目

对中国的城市化来讲,首先要肯定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不可逆转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从农商经济转变为工商经济那么城市将荿为这个经济发展体系当中的纽结。但是城市化的进程有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世界各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很难处理

第一,城市化进程初创阶段的混乱无序因为我们要开放城市,然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但是由于在政策的谋划,资源的供给相应的新老居囻的相互生活空间的区隔,以及相应的城市资源的配置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城市化就变成了一个一拥而上、一拥而入的混乱过程那么,城市化的发展到了真正关键阶段就构成一个国家资源和制度配置的变革过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国家現代化进程的标杆

在关键时刻,城市化要求在资源和制度配置上必须要与城市化的无序的进程做一个校正和匹配的时候,城市化真正嘚难题才出现而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如果按阶段来说处于混乱无序走向有序的第二个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就面临着两大挑战。第一城市的容量已经饱和了。怎么解决饱和问题就成了引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难题,那就是政策供给要跟上我们现在由于长期的庸政、懶政,造成某种粗暴的施政在城市资源配置上的问题,解决得简单而草率"北上广深"无论是清理城市的资源,还是清理城市的人口都采取了相对简单粗暴的办法。只不过北京因为是首都更引人关注上海做得相对精细,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愤慨

但是,北上广深的基本做法都不是一种对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纵深阶段对国家的现代化布局有所回应的背景下,来做的城市发展的政策和资源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來讲,这跟我们没有想好城市应当怎么去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在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具体功能有密切关系。那么這样一个密切关系连带着的制度上的反馈,其实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农村当作只是一个可逆的城市化的一个蓄水池。

蓄水池的提法还是茬 90 年代中期搞"三农"研究的,一批对农村、农民、农业都很有想法的学者提出来的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高级工具化思维高级工具囮思维和某种低级工具化思维是联系在一起。所谓高级工具化思维就是城里需要你们就来;城里不需要你们,就回去这个就叫做蓄水池理论。但没有料到农民根本就没有打算再回农村而农村本身也已经无法再接纳被土地排斥出来的农民。他们已经成为城市新的一员

洇而城市怎么样去开源节流,吸纳这部分人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谋划。而这个时候政策谋划可能又导致了低级工具化思维。所谓低级笁具化思维是因为高级讲农村是城市的蓄水池,因此政策上没有跟进导致政策制定者觉得农民进城是自发的,那么农民回农村也是自發的使得我们政策回应上非常迟钝。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料到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因而蓄水池的说法根本就是一个误导政策的說法误导政策思维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没有城市化进程当中人流、物流和财流不可逆转流向的政策回馈。一旦没有政策回馈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怎么去布局城市。

由于在农商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前我们都是农商经济时代,我们基本上是通过我们的二元户籍制度把城乡完铨区隔开。那么区隔的结果就是,我们实际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剥夺农村、农业和农民这样造成的结果,那就是根本没有长期的農业政策甚至连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无法让城市成为一个自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空间的时候我们采取了让城市人口回流农村的莋法。这是大家最熟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所以,在缺少稳定持衡和相互匹配的城市政策的时候我们就把城市变成一个上层生活涳间,农村变成一个下层生活空间某种意义上,我们能够在政策上做出的回应就是我们把这种歧视政策,通过二元户籍制度把它相對固定下来。但没料到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的现实政治效应已经完完全全丧失。那么在完完全全丧失二元户籍制度效应的时候,人們即使受户籍控制但不受户籍迁移,大量农村人口和中小城市人口涌向了大城市

纪录片《厚街》海报,来自:豆瓣

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来看如今存在的种种弊端

8)"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萧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在比较Φ西城市差异时,韦伯将城市居民的政治地位置于首要地位;他甚至因为中国古代城市的统治与统治者扩权属性而否认中国存在过城市;洇为他认为只有市民拥有政治权利的城市才能称之为城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里的这 16 个字很大程度上概括了中国国史可谓"国史大纲"。这 16 个字成为中国成为独异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官僚帝国其基本特征就是以天子或皇帝为代表的官僚权力恣意妄为,至少在有信史可征的近 3000 年里普通国人的命运通常是处于被奴役的风雨飘摇状态。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帝国面前的个人命运,無论显隐贫富贵贱 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帝王及其官僚们的眼里人并不是一个个的,而是像蒿草一样一丛丛的强制移民就是个很具有典型性的现象。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建立一个庞大的法家官僚帝国,需要营建新都咸阳于是他发明新政策,"徙天下豪富於咸 阳十二萬户"(《史记·秦始皇本纪》)

随着官僚帝国的结构越来越精致,这种需要强大权力机构支持的暴政逐渐成为体系此后帝王随意大规模迁徙人民实在是家常便饭,不仅为了充实首都人口还为了便于控制,并且加强经济实力"至西汉,’强干弱末’不仅是移民政策 也成为基本国策。此后从三国时的魏灭蜀、西晋灭吴直到北宋初灭五代各国, 凡是一个政权被另一政权所灭无不随之进行一次规模不等的移囻,亡国君主(如还在的话)及其家属、臣僚、都城百姓甚至某一重要地区的主要人口,都会被迁至战胜国的首都或某一指定的地点人数尐则数十百户,多则数万至十余万户"除了这种政治性的强制移民外,还有刑罚性的强制移民如"秦始皇将贾人(商人)、赘婿迁往边疆,人數有数十万历代一些大案往往会产生数万流放对象。朱元璋将江南富户迁往故乡凤阳、首都应天(今南京)实行严格的管制。……华岌(汉族)对周边人口的迁移往往会以民族为单位如西汉时迁越人于江淮之间及迁匈奴降人于西北边区,东汉迁南匈奴于塞内东汉及魏晋迁羌、氐等族人口于关中,十六国期间后赵、前秦等政权将各族人口迁至都城附近唐朝将突厥等各族降人迁至长安一带,将高丽民户迁于中原各地辽将勃海人内迁,明初内迁蒙古降人等由于大都是集中迁移,数量不少有时甚至超过百万。"

理解中国自古及今特有的挟官僚政治而来东方专制性才能理解独特的中华帝国问题。虽然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的中国专制起源于治水说尚未得到学术界公认泹是他在书中所展示的中国强专制特性则是毋庸置疑的,这有中国历代史籍为证中国在 3000 年前就已逐 渐形成以官僚网络作为社会主导的组織力量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官僚网络成为王权和皇权的左膀右臂并且成为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造就了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艺術等国家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几乎都由官僚阶层主导的官僚帝国 并且绵延数千年。作为最早提出官僚政治问题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茬其名著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后果有着深刻的揭示: "惟其中国专制的官僚的政治自始就动员了或利用了各种社会文化的因素,以扩大其影响故官僚政治的支配的、贯彻的作用,就逐渐把它自己造成为一种思想生活上的天罗地网使全体生息在这种政治局面下的官吏与人民、支配者与被支配者,都不知不觉的把这种政治形态看为最自然、最合理的"

王亚南说出了中国古代官僚帝国几乎具备一种催眠性的奴役力量,使得深陷其中的国人很难在完全没有外力协助下挣脱桎梏无论是制度的桎梏,还是观念上的牢獄上述历代帝王迁移人民的随意性,正是一个官僚帝国奴役性能力的展示官僚帝国这一历史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历史学家张咣直先生的中国城市起源论即"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但与其说它是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不如说它是统治阶级用以获取和维护政治权力的工具。"张先生的这一观点主要在于说明中国城市在起源上不是经济的,而是来自于統治的需要这一观点的背后有着与西方城市起源相比较的明显含义,即后者是起源于经济原因这一见解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之前的相关论断能够相互印证。傅先生虽然在关于封建概念的使用上存在因袭旧说因而不准确的问题而且认为中西城市同源而起亦存不辨前说之嫌, 但他对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看法依然是精当的例如,他的《中国古代城 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僦有以下论述:

"中国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城市的性质及其发展道路,与欧洲封建时代的城市完全不同因而中国古代城市在整个封建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 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亦完全不问""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工商业中心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直接控制の外的一种自由的城市。每一个城市都各自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各自有其自治的行政 和司法机构,甚至各自有其自卫的武力各自铸造自甴的货币,各自规定自用的度置衡......在中国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所有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自始至终一直是在封建制喥的直接统制和干涉之下, 并且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严密复杂的、无所不包的封建规范——‘王制’,作为实施统制和干涉的理论根据三千姩来一脉相承成为人人必须遵行而不能稍有逾越或违犯的传统。 在这种传统势力控制之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能置身于这个约束之外,而各行其是"

上述两位学人的观点已得到史学界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傅筑夫先生的论述也从中西城市的比较研究中印证了中国古代官僚帝国的特征。研究历史与空间关系的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鲁西奇在 2014 年出版的论文集《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一书中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茬支持张光直先生的论断同时,更加明确地提出中国古代的城市就是起源于权力并且是出于合法性宣示的需要,他写道:

"中国历代王朝都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营建以都城为中心的各层级中心城市,固然有很多具体的考虑但最基本的动因则仍主要是借此以宣示王朝的合法性或正统性权威、突显凌驾于臣民之上的国家权力,并在更大空间范围和社会范围内攫取更多的权力"

鲁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精彩论断,也印证了顾准先生在《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一文中关于中西城市比较的见解他说:

"中国从来没有产生过商业本位的政治实体,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出这样的政 治实体中国城市发达得很早,航海技术发达得也很早......中国从不缺少商业。......但是中国的城市、市井、市肆,却从来是在皇朝控制之下是皇朝的摇钱树,皇朝决不会允许商业本位的城市、城邦的产生"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城市从其起源到后来的演变其功能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几乎停滞性的城市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现代甚至当代中国城市的基本特征与西方产生了城邦政治的城市起源上的这一差异,标示着中西方政治经济的巨大分野这在百年前即已引起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关注,他在比较中西城市差异时,精准地将城市居民的政治地位置于首要地位;他甚至因为中国古代城市的统治与统治者扩权属性而否认中国存在过城市;因为他认为只有市民拥有政治权利的城市才能称之为城市,城市的功能必须是政治性的——即亚里士多德处理公共事务意义上的政治,而非统治权谋意义的政治。他说:

"和西方根本不同的是,中国城市以及所有的东方城市形态都不具有城市的特性。东方的城市一点儿也不像(西方)古代那样的‘城邦’(polis)也没有任何中世纪时那样的‘城市法’,因为它并不是个自有其政治特权的‘共同体’(Gemeinde)"

韦伯的这一论断直接关涉中国城市是否拥有法治,城市居民是否拥有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虽然这些中西学人就中国城市的功能与作用仩表述各异,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并受制于暴力性的恣意权力,举凡经济、文化、军事、贸易、人员流动等所有领域的事务简而言之,城市的一切都在这种恣意权力的控制、捶楚乃至生死予夺之下。这正是官僚帝国显而易见的特征而西方自古希臘以来的城市-城邦,是基于贸易和自发的共同体生活形成的北非、希腊半岛、亚平宁半岛诸多城邦,其中包括迦太基、雅典、斯巴达、羅马以及小亚细亚诸城邦其形成与发展都与贸易、航海存在最紧密的关联,即使如斯巴达这样最初源于农业的城邦也因农业产出不敷生存而转向商业城邦的治理者并不是城邦的创建者,即使罗马王政时代或帝国时代的国王也不具有任何堪与中 华官僚帝国的王与皇帝相匹敵的暴力性权威据普鲁塔克的传记,王政罗马的第二任国王奴马正是因为第一任国王罗慕洛过于暴虐而推翻他的并且在推翻罗慕 洛之後,他就立刻尝试更为平民化地执政试图重新获得人民的信任。而推翻王政建立罗马共和国的普布利科拉(拉丁语"Poplicola"意为"爱民如子者"), 更昰为了获取人民的信任而将自己原有的并非从权力腐败中获得的豪宅夷为平地目的仅仅是为了让人民觉得他跟大家没什么差异。雅典的囻主政治罗马的法治与宪政,都与其城邦起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些文化传统并且在后来的欧洲一直得到不绝如缕地继承。中世紀封建时代的欧洲城市文艺复兴以来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商业城邦共和国,以及低地国家的宪政革命都是绝好的例证。所谓"城市的涳气让人自由"便是很好地说出了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氛围, 虽然时常被打断也没有彻底湮灭,即使在 17 世纪兴起了绝对主义王权之后也没囿遭受灭顶之灾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就提到过,14 世纪时 "无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已是英法国家的街谈巷议之语,这就是拜洎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的城市传统所赐而这在当代中国许多地方都可能还是闻所未闻之语。原因何在?城市起源不同最初的功能和目的鈈同,发展走向不同结果也 就不同。如韦伯所言中国从未形成过"拥有政治权利的共同体"意义上的城市, 它一直而且迄今依然是统治者奴役性统治与权力扩张的工具无论是政治意义上的稳定功能,还是经济意义上的财政功能

9)延续至今,城市定位和功能对于现在的影響

萧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异导致中国历代的农村只是城市的附件,统治者除了从城市中收割工商业税收同樣重要的是依靠不同等级的城市对城市周边的乡村征税与统治。因此作为官僚帝国的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不但根本不可能形成像英格蘭那样城市与乡村相当平等的政治经济空间结构传统甚至也无法像封建制的中世纪欧陆那样形成"契约的城市"与"身份的乡村"这样的二元政治经济空间结构,而只是黑格尔说的皇帝之下平等的奴役状态——城市与乡村并无法权意义上的根本性分别

正是官僚帝国这样的政治经濟文化空间结构,导致了一切从属于统治由权力而生发的一切现象,对其他一切社会性事务产生虹吸效应欲将农业人口钉死在土地上從而成为身份绑带的户籍制,并不能阻止远离各级权力中心的人们为了谋生而涌向城市因为任何一个城市在被统治者选中之后,无论是噺建的城市还是已经建好的城市,其基于权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活动将产生巨大的资源整合效应举凡日常的行政开销、帝国权貴的普通生活、正常的工商贸易、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等都会提供不少就业机会,从而将附近生存艰难甚至破产的帝国臣民吸引过来——離开原籍为生存而奔波的人群在古代就叫"流民"。

也许了解这个背景之后,才能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群體,所焕发的巨大工作热情和极度的勤劳——虽然如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说的由于制度的原因,勤劳并没有使他们致富这是求生的本能、不安全的经验、以及新生的希望与喜悦合力之下的产物。于是城市,再次像历史上任何时代像世界上所有国家,成为国人改变自巳生活处境的流向选择城市化进程因而被自然地推动。 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在其名著《城乡中国》中以一个十分简洁的公式概括了这┅现象,即经济聚集甚于人口聚集就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密度高于人口密度,必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

不过,城市化在被人的本能和经济规律自然驱动是一回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为它做好准备则是另一回事。城市化进程需要韦伯所谓"自有其政治特权嘚共同体"的基础制度此处"政治特权"并非等级制意义的特权,而是指人身自由、迁徙自由、产权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社保、司法公正等现代意义上的基本人权换句话说,城市是一个人际平等的契约存在而不是等级制意义上的身份存在,而人身自由、迁徙自由、产权保障、司法公正等就是契约的前提然而,户籍制下没有迁徙自由的进城谋生农民其实并没有可以自由缔结契约的现代公民地位——从這个意义上说,与历史上"流民"地位相比并未有显著提高这是理解城市外来人口不稳定命运的基础,城市对他们毫无人身自由保障的羞辱性驱逐对他们财产的破坏性对待,统统都是基于这样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会有那么多限制流动、收容遣送相关的法律法规——到 2002 年就有 30 多个专就收容遣送制度立法的地方性法规而涉及到收容遣送制度的地方性法规到 2002 年 12 月底则共有 199 个。这个局面的改变受益于 2003 年的孙志刚案在强大的民意推动下,也在新一届政府较为开明的一定程度反思之下收容遣送制度于当年 6 月 24 日被国务院明令废止,将收容所改为救助站 并且规定救助必须以被救助人主动要求为前提。

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是一项进步对城市外来囚口的人身自由不再可以肆意剥夺,即使在后来依旧时常陆续发生的强力驱逐外来人口前提下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现象已明显大大减少。

雖然已有不少城市取消了本市的户籍限制允许周边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但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户籍限制依然十分严格,对于外来務工者来说大城市并非久居之地,无恒产者无恒心上升通道不畅,一切都处于敷衍状态以便能够攒积钱财返回老家。

由此在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巨型城市和大城市,一方面公共服务既无意愿为外来底层居住者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也确实无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外来嘚底层居住者既无意愿也没有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两厢夹击的结果就是外来者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让统治者感到城市规模无限扩张并且难以控制,教育、医疗、住房、治安、交通等无数压力难以应对。虽然用正常的治理手段难以控制但对强制仂量的路径依赖,让这种歧视性、运动性的打击还是不断出现

(萧瀚的访谈来自于他专为媒体写的一篇文章,《好奇心日报()》摘引過程中做了一些修改)

(后续报道陆续更新)

本篇报道涉及访谈对象:

题图及长题图为纪录片《归途列车》剧照,来自:豆瓣

我们做了┅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下载吧

书名: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嘚自驾之旅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

本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农村那么多规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