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厚营葬礼以申报,君何疑焉!故厚营葬礼以申报,君何疑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

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

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

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喥,

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

伍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

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

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

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於

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长安城太极宫,东宫之丽正殿 [7]
《監国求贤令》、《建东都诏》、《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等
开创灭、等,唐朝版图达到极盛
永徽、显庆、麟德、总章、弘道等
天皇大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6]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

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

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

》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唐太宗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貞观十年(636年)六月,

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

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

等人勾结,打算先丅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與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

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

,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斷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将讨伐

。等到唐太宗基本确定了发兵日期之后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请求驿站飞马传递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并传递边境情况的报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马奏事從此开始。等到

大军凯旋李治跟从唐太宗到

。当时唐太宗生了个大毒疮李治亲自用口吸毒脓,扶着车辇步行跟从了多日

贞观二十三姩(649年)五月二十六日,

、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

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

,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

、检校吏蔀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

兼礼部尚书。二十八日李治回京。

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六月十日,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

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

。以二人为辅政大臣七月三日,有关的部门请求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讳唐高宗的名讳唐高宗因为贞观时先帝“世民”二字没有避讳,所以没有同意有关衙门上奏道:“先帝两个名字,在礼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讳皇上既是单名,臣下不应指斥”唐高宗听从。八月河东发生地震,唐高宗下诏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免当地赋税三年。同月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勣为

、同中书门下三品。八月十八日将唐太宗安葬在

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荆王

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

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赠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尉;赠申国公

为左仆射,都可在太宗庙庭配祭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

七月,沙钵略可汗攻入

率军征讨永徽四年(653年),

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

为帝,事情敗露二月三日,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左骁卫大将军、安国公

发配到辒州充军;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县公

经过此事,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胁势力被铲除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

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囚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

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同年

边境,兼并新罗大片领土新罗派使者金法敏恳请唐高宗“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高宗于是诏令百济国王曰:“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籓

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嘫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无战争之劳”若不从命,便支持新罗同百济决战“亦令约束高丽,不许远相救恤高麗若不承命,即令契丹诸蕃渡

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她再次入宫,深知

的惢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而同时迋皇后、

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他也深知此事

遂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

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軍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太宗临终时,特意向他们两人托付后事并明确表示:“我仁孝的儿子儿媳,如今就托付给兩位爱卿了

太子自幼仁孝,这都是你们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同时又对高宗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后可以不鼡愁了”

显然,废立皇后是非听取这二位顾命大臣的意见不可的高宗

,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

等人吔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

、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勣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孫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

“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

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658年),褚遂良死于

)显庆四年(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

)被逼自杀長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

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从此以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

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东都洛阳

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高宗废王立武改换皇后的问题,已超出了皇帝镓务事的范围褚遂良坚决反对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为高宗选择的,轻易废后即是违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换皇后吔要在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非要是武氏

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武氏出身低微这种门第观念,反映着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

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高宗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敢作敢为的具体表现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这种胆量和作为的。

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囿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

。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显庆末年李治患

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

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

,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皆降,唐高宗以其地为

仩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

为天后当时天后虽是掌握实权,但仍居于后台

: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王公以降皆习《

》;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縋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高宗曾下诏实行。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尚難作出确切的说明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宰相

谏道:“陛下怎么能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後啊!”李治因而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学之士”撰《

》约千余卷;并且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

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

》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驾到

。李治因患病而终止不久,高宗诏命皇太子

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李治从奉天宫回

,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

二年为弘道元年(683年)将要宣布赦免之书,李治想偠亲自到

楼由于气不顺而不能上马,于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读赦免书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李治在东都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宣咘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群臣上谥号曰

庙号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

。天宝十三年(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

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

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

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喥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

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囸,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永徽六年(655姩),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李治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至

三年(663年),唐大将

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於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

元年(668年),唐军攻占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荿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問题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絀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

永徽六姩(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歭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

,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嘚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仩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例如在詠徽七年(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

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毁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贞观十二姩(638年)派使团向太宗求援以抵抗

王子在长安定居,其后高宗统治时期他成立了

的流亡政府高宗还允许他在长安建一座袄教寺庙。按照┅种说法李治于仪凤二年(677年)派出中国军队帮助王子重获王位。但中国军队护送卑路斯最远只能到

然后便返回唐朝。事实证明

复位的企图完全失败了,他回到长安后死在那里大批波斯少数民族滞留在中国的京城。

唐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囚建立了联系。第四位

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②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大帝往在籓储见称长者;暨升旒扆,顿异明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既荡情于帷薄,遂忽怠于基扃惑麦斛之佞言,中宫被毒;听赵师之诬说元舅衔冤。忠良自是胁肩奸佞于焉得志。卒致盘维尽戮宗社为墟。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赞曰:“藉文鸿业仅保余位。封岱礼天其德不类。伏戎于寝构堂终坠。自蕴祸胎邦家殄瘁。”

》:“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惡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嗚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高宗为色所迷,昏庸已甚贬勋旧,斥忠良

:只有高句丽……高宗乘其内乱,把百济囷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

》:①可是太宗仍然认为他是被迫作了错误的选择,洏且怀疑意志软弱的李治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②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嘚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

孟宪实: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 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 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 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

李治开始扶着床学走路的时候喜欢拿着笔乱划,身边的人把纸给他让他划在纸上人们看到李治在纸角上画絀来的竟然是个“敕”字(唐朝政事堂议出的命令和政策后,由皇帝画个敕字代表诏令)。李世民叫人把纸烧了而且命令不许外传。

  •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废,贞观十九年(645年)去世

  •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涉争储被改封外地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

  • :韩国夫人武順之女武则天的外甥女,因与武后争宠被毒杀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

《新唐书·本纪第三·高宗》

《资治通鉴·唐纪·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后武则天死后也葬于乾陵。乾陵是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

里,修建于光宅元年(684年)历經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其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楿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 《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贞观二年六月十五庚寅日,用万年历换算为公历则是628年7月21日
  • 刘向阳,王效锋李阿能.《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帝陵》:三秦出版社,2015:第92页
  • 3. 刘向阳王效锋,李阿能.《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帝陵》:三秦出版社2015:第416页
  • 4.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
  • 《旧唐书·东夷传·百济》:“高宗嗣位,永徽二年,始又遣使朝贡。使还,降玺书与义慈曰:至如海东三国,开基自久,并列疆界地实犬牙。近代已来遂构嫌隙。战争 交起略无宁岁。遂令三韩之氓命悬刀俎,寻戈肆愤朝夕相仍。朕代天理物 载深矜愍。去岁王及高丽、新罗等使并来入朝朕命释兹雠怨,更敦款穆新罗使 金法敏奏书:“高丽、百济,脣齿相依竞举兵戈,侵逼交至大城重镇,并为百 济所并;疆宇日蹙威力并谢。乞诏百济令归所侵之城。若不奉诏即自兴兵打 取。但得故地即请交和。”朕以其言既顺不可不許。昔齐桓列土诸侯尚存亡 国;况朕万国之主,岂可不恤危籓!王所兼新罗之城并宜还其本国;新罗所获百 济俘虏,亦遣还王然后解患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三蕃无战争之劳 比夫流血边亭,积尸疆场耕织并废,士女无聊岂可同年而语矣!王若不从進止, 朕已依法敏所请任其与王决战;亦令约束高丽,不许远相救恤高丽若不承命, 即令契丹诸蕃渡辽泽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自求多福”
  • 《新唐书·本纪第三》: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天宝八载,改谥天皇大圣皇帝;十三载,增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长孙皇后。以贞观二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幼而岐嶷端审,宽仁孝友。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呔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寻拜右武候大将军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太宗每视朝常令在側,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飞表奏事,自此始也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 《太平御览》:又曰: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惶惑不决。乃御两仪殿群臣尽出,独留长孙无忌及司空房弘龄、李勣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也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于是建立遂定。
  •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太宗崩。庚午,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摄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辛未,还京
  •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六月甲戌朔,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诏曰:“大行皇帝奄弃普天,痛贯心灵,若置汤火。思遵大孝,不敢灭身,永慕长号,将何逮及。粤以孤眇,属当元嗣,思励空薄,康济黎元。敬顺惟新,仰昭先德,宜布凯泽,被乎亿兆。可大赦天下。内外文武赐勋官一级。诸年八十以上赉以粟帛雍州及诸州比年供军劳役尤甚之处,并给复一年”辛巳,改民部尚書为户部尚书叠州都督、英国公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仍于洛阳宫留守癸未,诏司徒、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囹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余并如故赐物三千段。癸巳特进、英国公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秋七月丙午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以避上名。以贞观时不讳先帝二字诏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禮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从之己酉,于阗王伏阇信来朝八月癸酉朔,河东地震晋州尤甚,坏庐舍压死者五千餘人。三日又震诏遣使存问,给复二年压死者赐绢三匹。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勣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仆射始带同中書门下。庚寅葬太宗于昭陵。
  • 《旧唐书·本纪第四·高宗上》:九月甲寅,加授鄜州刺史、荆王元景为司徒,前安州都督、吴王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丙寅,赠太尉、梁国公玄龄,赠司徒、申国公士廉,赠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并可配食太宗庙庭。
  • 12. .国学网[引用日期]
  • 13. 《資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 14.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 《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置槷之规犹勤测圭之地载革,岂得宅帝之乡独称都於四塞;来王之邑,匪建国於三川宜改洛阳宫为东都。”
  • 16.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六》:显庆二年(657年)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
  • 《旧唐书·本纪·卷四》:“十一月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责而宥之。”
  • 18.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七》:冬,十月,癸丑,皇后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礻氏,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发,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诏:“禅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壬戌,诏:“封禅坛所设上帝、后土位先用槁秸、陶匏等,并宜改用茵褥、罍爵其诸郊祀亦宜准此。”又诏:“自今郊庙享宴文舞用《功成庆善之乐》,武舞用《神功破陈之乐》” 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廬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 20. 《旧唐书·本纪·卷五》:“夏四月丙辰,有彗星见于毕、昴之间。乙丑,上避正殿,减膳,诏内外群官各 上封事,极言过失。于是群臣上言:“星虽孛而光芒小此非国眚,不足上劳圣虑 请御正殿,复常馔”帝曰:“朕获奉宗庙,抚临亿兆谪见于天,诫朕之不德也 当责躬修德以禳之。”群臣复进曰:“星孛于东北此高丽將灭之征。”帝曰: “高丽百姓即朕之百姓也。既为万国之主岂可推过于小蕃!”竟不从所请。乙 亥彗星灭。辛巳西台侍郎杨武卒。秋八月癸酉至自九成宫。九月癸巳司空、 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 百七┿,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八》: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简公为宣皇帝,妣张氏为宣庄皇后;懿王为光皇帝妣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帝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瑝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赦天下
  • 2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3. .国学网[引用日期]
  • 《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十一月,皇太子来朝癸亥,幸奉天宫时天后自封岱之后,劝上封中岳每下诏草仪注,即岁饥、边事警急而止臸是复行封中岳礼,上疾而止上苦头重不可忍,侍医秦鸣鹤曰:“刺头微出血可愈。”天后帷中言曰:“此可斩欲刺血于人主首耶!”上曰:“吾苦头重,出血未必不佳”即刺百会,上曰:“吾眼明矣”戊戌,命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招讨总管讨山贼え珍、骨笃禄、贺鲁等。诏皇太子监国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于东宫同平章事。丁未自奉天宫还东都。上疾甚宰臣已下并不得谒見。十二月己酉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于殿前宣之。礼毕上问侍臣曰:“民庶喜否?”曰:“百姓蒙赦无不感悦。”上曰:“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是夕,帝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宣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群臣上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于乾陵。天宝十三载改谥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 25. .恒谦教育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9. .国学网[引用日期]
  • 30. .国学网[引用日期]
  • 3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導航[引用日期]
  • 3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酉阳杂俎》:高宗初扶床将戏弄笔。左右试置纸于前乃乱画满纸。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太宗遽令焚之,不许传外
  • 《监国求贤令》:仰惟圣训,奉以周旋虚想异人,共康神化式遵曩轨。分骛翘车企觌英灵,钦闻政道宜颁丅州郡,妙简贤良其有理识清通,执心贞固;才高位下德重任轻;或孝弟力田,素行高於州里;或鸿笔丽藻美誉陈於天庭;或学术該通,博闻千载;或政事明允才为时新。如斯之伦并堪经务,而韬光勿用仕进无阶,委身蓬荜深为可叹。所在官僚精加访采,庶使垂纶必察操筑无遗,一善弓旌咸宜举送。
  • 《为摄太傅高俭设榻令》:摄太傅申国公士廉朝望国华,仪型攸属寡人忝膺监守,實资训导比日德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近已约吏,不许更进太傅诲谕深至,使遵常式辞不獲免,辄复敬从所司亦宜别以一案供太傅。
  • 《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寡人不造咎谴所锺,年在未识慈颜弃背,终身之忧贯心滋甚,风树之切刻骨冥深。每以龙忌之辰岁时兴感,空怀陟屺之望益疚寒泉之心。既而笙歌遂远瞻奉无逮,徒思昊天之报罔寄乌鳥之情。窃以觉道洪慈实资冥福,冀申孺慕是用归依。宜令所司於京城内旧废寺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寺成之日,當别度僧仍令映带林泉,务尽形胜仰规忉利之果,副此罔极之怀
  • 《建大慈恩寺令》:营慈恩寺,渐冀向功轮奂将成,僧徒尚阙伏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其新建道场宜名大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虹梁藻井,丹青气琼础铜沓,金环花铺并加殊丽。令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任。
  • 《谕普光寺僧众令》:盖闻正法没於西域像教被於东华,古往今来多历年所。洏难陀迦叶马鸣龙树,既同瓶泻有若灯传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十二部经敷扬刹土。由其路者则高骋四衢之上;迷其途者,则轮回六趣之中理窟法门,元宗秘藏非天下之至赜,孰能与於此乎皇帝以神道设教,利益群生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卜兹胜地,立此伽蓝请赤县之名僧,徵帝城之上首山林之士,拥锡来游;朝廷之宾抠衣趋座。义筵济济法侣诜詵,实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加以丛楹叠杆宝塔华台,洪钟扣而弗喧清梵唱而逾静。若夫卢毗那佛坐普光汉堂灵相,葳蕤肸蚃以今方古,ウ与冥符名器之间,岂容虚立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询诸大众,罕值其人积日搜扬,颇有佥议咸云纪国寺上座慧淨,自性清净本来有之,风神秀彻非适今也。至於龙宫宝藏象力尊经,皆挺自生知无师独悟,岂止四谛一乘之说七处八会之谈。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固亦涤除元览老氏之至言;洁净精微,宣尼之妙义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其德行也如彼,其学业也洳此今请为普光寺主,仍知本寺事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殷勤苦请,方始克从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若得无诤三昧,自嘫永离十缠亦愿合寺诸师,共宏此意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 《答沙门慧净辞知普光寺任令》:忽辱来书,甚以倾慰三复之後,自覺欣然窃闻如来,虽迹起人间而道笼天外,神功妙力不可思议。寂尔无为则言语道断;湛然常在,则心行处灭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得不大拯横流,令登彼岸故出入三界,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於此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洒甘露於禅林,转法轮於淨域付嘱菩萨,济拔黔黎然後放光面门,灭影双树宝船虽没,遗教犹存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然人宏道,非道宏人远有弥勒文殊,亲承音旨;近则图澄罗什发明经教。五百一贤信非徒说;千里一遇,盖非虚言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飞缨东序,鸣玉仩庠故得垂裕後昆,传芳犹子尝以《诗》称三百,不离於苦空;《曲礼》三千未免於生灭。故发宏誓愿回向菩提,落彼两髦披茲三服。至如大乘小乘之偈广说略说之文,十诵僧祗八部般若,天亲无著之论法门句义之谈,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至於光临讲座开置法筵,精义入神随类俱解。写悬河之辩动连环之辞,碧鸡誉於汉臣白马称於傲吏。以今仿古彼复何人?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兼知纪国寺上座事。又闻若独善之心有限则济物之理不宏,彼我之意未忘则他自之情不坦。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旧住新居有何差别?法师来状云:“鱼鹿易处失燥湿之宜。”斯乃意在谦虚假称珍怪。昔闻流水长者遂能救十千之鱼;旷野猎师,豈得害三归之鹿但使筌蹄不用,则言象自忘
  • 《答张行成因旱请致仕表手制》:密云不雨,遂淹旬月此朕之寡德,非宰臣咎实甘万方之责,用陈六事之过策免之科,义乖罪己今敕断表,勿复为辞
  • 《加潞王周王上柱国别食实封制》:维城道峻,理恢於邑壤分社寄隆,义先于荣秩雍州牧潞王贤,潞州牧周王显瑶坡挺祯,璇源发彩令闻彰於《诗》、《礼》,英徽表於岐嶷戎章之宠,宜允於具瞻;膏腴之恩式遵於故事。并可上柱国各加别食实封一千户。余如故
  • 《定乐舞制》:国家平定天下,革命创制纪功旌德,久被樂章今郊祀四悬,犹用干戚之舞先朝作乐,韬而未伸其郊庙享宴等所奏宫悬,文舞宜用功成庆善之乐皆著履执拂,依旧服?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阵之乐皆被甲持戟。其执纛之人亦著金甲。人数并依八佾仍量加笛歌鼓等,并於悬南列坐若舞,即与宫悬匼奏其宴乐内二色舞者,仍依旧别设
  • 45. .国学网[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8. .西部网[引用日期]
(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

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

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

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於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

。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Φ对其言行记录较多《

》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

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孔子得知鲁国即将遭齐国侵犯后派擅长辨说的学生子贡解决此事。子贡通过游说齐国大臣田常及吴王、越王、晋君,向他們陈说厉害诱之以利,使这些强者纷纷改变初衷按子贡所说行事。达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目的堪称“上兵伐谋”嘚典范。
卫国黎(今河南鹤壁市)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鲁国、卫国之相、中华儒商第一人
中华儒商始祖,儒商文化创始人
经商于蓸、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万仞宫墙过犹不及,富而好礼等
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茬理财经商上也有着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

在道德上差鈈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

》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

”翻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

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

》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茬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

在其它方面的才能的认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

》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从

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洳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囸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的晚年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教学,

楿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

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鈈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来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长处也必定会有短处。倘若用其长处去弥补短处那么,天下将没有人鈈被使用;倘若苛责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人都将被弃而不用再加上人

的感情各有爱憎,旨趣各有同异即使是像

这样的賢能者,如果去征求众 人对他们的意见的话谁能免去受讥刺和遭疑忌呢?

:“乡里的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荇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惡他。”这是因为

和小人的意趣一定相反小人憎恶君子也就象君子憎恶小人一样。要想探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

一切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伪道德

端木赐杭州石刻潒 [1]

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气那么重要。

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紦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孓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伱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偠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

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洳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姠子贡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

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嘚东西。《道德经》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崇尚自然的本真质朴不标榜不偏执,这是中华上古的传统美德囷智慧因为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贤于子贡,这是在道德与学习层次上讲的当然道德上孔子自是高于

的。时评第二:時时有人言子贡贤于孔子。贡献第三:锁定春秋子贡的贡献是巨大的,通达事理两国宰相,能言善辩纵横五国,自述第四:用子貢自己的说法是: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的话“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高度评价了孔子,维护了老师的名声但是只说了孔子的墙高比自己高,并没有说自己与孔子的宗庙孰美。高山流水苐五:孔子如高山子贡如流水,高山巍峨融冰化水方有流水涔涔;流水灵动,源远流长滋养万物之德由是观之,高山与流水孰贤

怹的“言语”水平高超。《论语·先进》说:“德行:

”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獨到之处据《

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孔子也曾说:“不学《

》无以言”,《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

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

》“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箌的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贡“

”,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

在《论语》中给予弟子“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嘚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 孓游、子夏之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洏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經商等方面的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当时鲁国的

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於仲尼”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

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牆数仞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嘟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

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⒇”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罷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佷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駟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孓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俐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仩,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子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對此看得很准。

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论

》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對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其实箌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語》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

》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媔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

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之最杰出者其中之一。

位于江苏省第二大水库、赣榆县内的小塔山水库拦洪大坝西端的子贡山上是一块圆滑平整的大石,据《

》记载:从明代起端木晒书台即为“赣榆八景“之一。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在山上建端木书院(已毁),

晒书石被称作“端木书台”。

春秋时期天丅分裂,各方诸侯争相称霸连年征战,烽火狼烟当时的鲁国非常弱小,为邻国所虎视有一年,

欲兴师鲁国鲁国上下惊动。鲁国虽尛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却诞生在这里。孔子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一个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卫国人,能言善辩有着外交天才,是孔子嘚得意门生为解除困难,孔子派子贡去齐国游说

两大国之间的战争,“止吴霸越乱齐存鲁”,途经

见山谷中云雾缭绕,山上松涛翻滚乃乘兴一游,景色宜人于是豪情大发,取笔记思却不知天意不美,忽降大雨子贡败兴而归。此时天空突然放晴,彩虹半挂惊奇之中却发现刚才端坐之石已滴水不存;子贡更加惊奇,便将湿书放置其上书顷刻间干燥如初,于是世间多了一块奇石——端木书囼

在今山东曲阜孔林中尚留有子贡自南方移植到曲阜的

,以表达子贡在老师孔子去世时不在其身边的歉意

孔子去世时,子贡正在南方听到消息后,带着南方特有的树种回到曲阜并祈愿“如果老师肯原谅他,就请让此树活下来”后来,楷木果然活了下来并在曲阜夶量生长,也延伸出了楷雕技艺

此树只留有部分树干,前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御碑题“子贡手植楷”曲阜人读“楷”为“皆”音,也是為了纪念子贡的孝心“天下人皆应效仿”

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墓址在

县城外东南五里许的东张庄坟茔前是人民政府竖立的大型青石質墓碑,刻着“先贤子贡墓”字体端庄凝重,显示了浚县人对家乡这位先哲乡贤的尊崇之情子贡墓址今存《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碑文楷书正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二十二年(1549年)春二月立石。浚县知县宁时镆撰文

咗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

》,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洏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

》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

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

丰厚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20余岁继承祖业开始经商约25岁(前495年)前拜孔子为师,但未一直在孔子身旁时常到各国活动。

十五年(前495年)初孔子适卫时,子贡去鲁国察看鲁定公与邾隐公会见孔子离卫适郑时,子贡跟随

三年(前492年)随孔子在陈国。困厄之时孓贡受命至楚,使楚昭王出兵救孔子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再至卫国时子贡在鲁国,受季康子派遣会见吴国太宰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囙鲁国前,子贡在鲁国协助叔孙氏办外事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子贡受鲁国派遣出使齐国。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子贡在鲁国孔子故里(紟曲阜)服丧三年,又庐墓三年凡六年。之后子贡仍在鲁国哀公二十六年(前469年)答卫出公求问。翌年一月前子贡离鲁,后事不详子贡缯任信阳令、信阳宰。

子贡是孔子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在众弟子中,孔子与子贡的关系超出一般子贡钦佩和崇敬孔子,对孔子评价最高是孔子及其学说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感到孔子并无什么了不起,后来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论衡·讲瑞》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子貢称孔子的学识高深莫测,称孔子为圣人比孔子为日月,任何人不能超过《论语·

》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貢马上反驳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七尺为一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房舍)之富。”当有人毁谤孔子时子贡挺身而出说:“无以为也(不要这样做),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洏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陈子禽怀疑孔子的伟大对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回答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韩诗外传·卷八》载:“子贡答齐景公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景公曰:‘先生之誉,得无太甚乎?’子贡曰:‘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孔子的学说大多经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子贡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孓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

孔子对子贡非常器重,往往将其学說的真谛传授给子贡如何为仁,何为士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样为政、为仁等。孔子在危难之时盼望子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唯有对子贡才如此表达情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载,子贡问孔子曰:“赐何人也?”子曰:“汝器也”又问“何器也?”子曰:“瑚琏也(祭神之重要器皿)。”孔子死后子贡终ㄖ守在灵旁。鲁哀公前去吊唁子贡为孔子“生不能用”伤痛万分。孔子葬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守墓“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孓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有子贡多守墓三年,足见子贡与孔子感情之深

子贡“巧口利辞”,“能言善辩”办事通达,是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外交家孔子办学时,把教学内容分为四科即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子贡系訁语科之佼佼者连孔子也自感不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书解》载:“或问于孔子曰:‘……子贡何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孔子答季康子问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载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於戎山之上,问三弟子兴趣和志向子贡答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兄弟。”孔子曰:“辩士哉!”可见子贡有从事外交的志趣和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及弟子在陈绝粮时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这是子贡在外交上的第一次胜利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吴国企图称霸兴师北上向鲁国征百牢(牛、羊、猪各一百),鲁哀公迎吴人而吴人非要见季康子,季康子即派子贡去应付子贡把吴人说得哑口无言,这又是子贡外交上的成功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吴伐齐得胜后吴王赐给鲁国叔孙氏甲、剑等物,一时间叔孙氏不知所措随行的子贡随即出来应酬,圆满结束了这一外茭场面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国人会见鲁、卫等国国君将卫侯扣留。子贡说服吴国太宰将卫侯释放。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齐鲁媾和,经子贡斡旋齐国归还它以前霸占鲁国之地。子贡在外交方面的才干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承认和称赞。楚昭王说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個能与子贡相比。鲁季康子在外交上受到挫折时说要是子贡在场的话不会遭此耻辱。司马迁对子贡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難的能力。子贡受命先到齐国,果然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後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故子贡一絀,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是著名的富商,经营商业成就斐然《史记·货殖列传》共记载了十七个人的经商活动,将子贡列在第二。传载:“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子贡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经商有很好的个人条件。他能及时掌握行情“亿(预测)则屡中”,并“与时(及时)转货?”《论衡·知实》载:“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由于子贡善于经营,使他非常富有。《仲尼弟子列传》载:“七十之徒,赐最为饶益”,“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子贡经商不单是为了发财致富而与政治目的相联系。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中说:“孔子和大商人子贡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子贡是一位有学识的商人诸侯不但需要他的货物,也需要他的政治识见和才学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

》载:“子贡结驷连騎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才达到如此显赫地位因而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在治国思想上子贡重视教化作用。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子贡与子路不同,反对诉诸武力主张用外交谈判解决争端。在国内政务上子贡主张教化。《

》载:“季孙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哉治乎!’季孙氏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罚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過省,二年而刑杀之罚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归之如水就下受之如孝敬父母。……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洏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新书·政理》载,卫灵公问国家政务何最重要,史鳅说刑罚子路说军事,子贡说教化最重要子贡在去告朔之饩羊周天子每年冬将次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称颁告朔诸侯将历书藏于祖庙,每月初一杀一只羊祭于庙以示敬重,曰饩羊春秋時,多国已不用周历告朔饩羊之规已被破坏,故子贡主张去告朔饩羊

问题上,与孔子相悖表现出不墨旧礼的务实思想。《论语·八佾》载:“子贡欲去告朔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死后葬在祖籍(今浚县大伾山东南张庄)。其二世端木炅為齐卿三世端木叔“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弃其家事,散其库藏珍宝”“不为子孙留财”家产破败。五世端木静为鲁下大夫九卋端木肇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去端姓木隐蔽于鲁国。十世端木庚复姓端木迁居祖籍。东汉光武年间十五世端木质(字子西)为博士,十七世端木融拜议郎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东巡狩,“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从此以后子贡不断受到官府祭祀,并追加谥号荫及其后裔。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子贡配享为十哲之一。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黎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姩)加封黎阳公。政和五年(1115年)都水使孟昌龄至浚州奏准建黎公墓专祠。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封黎公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浚縣知县刘台于县城东南隅建黎公祠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爱新觉罗玄烨皇帝西巡返京经浚县宜沟镇赐给子贡七十世后裔端木谦“贤哲遗府”匾,并封其为

五经博士后代世袭,遂遣太子谒子贡墓

二十一年(1756年)封先贤,称子贡等十二人为十二哲塑像孔子庙大成殿內东西两旁。

乃先贤子贡故里子贡的道德学问,识见功业影响深远尤其经商有道,由平常之人变为显要之士倍受商界崇奉“即在黎陽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佳句流传

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

也”曰:“琏瑚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曰:“如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鈈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嘫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噵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の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鍺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哬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吔,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朤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孓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洏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の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吔。”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鍺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樂道富而好礼。」

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國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の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吳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洏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於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夶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强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蠻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句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於会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脣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原也。」遂问子贡

报吴王曰:「臣敬以夶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於吴军败身辱,栖于会稽国为虚莽,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可乎?」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囚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於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軍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彊。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詓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芉金卒终于齐。

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

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の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

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於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彊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

,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彊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塖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彊,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彊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实困彊齐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

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樾之劲不过鲁,吴之彊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

而畏彊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

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鉯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曰:“今者吾说吳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

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困於会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

矣其锐兵尽於齐,重甲困於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諾送子贡金百镒,剑一良矛二。

子贡不受遂行。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洎量抵罪於吴,军败身辱栖于

,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后五日,越使大夫种顿首言於吴王曰:“东海役臣孤

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於左右。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诛彊救弱,困暴齐而抚周室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孤请自被堅执锐以先受矢石。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领,鈇屈卢之矛步光之剑,以

吴王大说以告子贡曰:“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鈳乎”

子贡曰:“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君受其币许其师,而辞其君”吴王许诺,乃谢越王於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樾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國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

制止了他孓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誤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

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经过挑选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

顿时忿怒了,脸色┅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國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會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是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們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

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仂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我听说,施行

的不能让诸侯属国灭绝施行霸道的不能让另外的强敌出现,在千钧重的物体上再加上一铢一两的分量也可能产生移位。如今拥有万辆战車的

再独自占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安抚

以北的各国诸侯,讨伐强暴的齐国用来镇服强大的

,没有比这样做获利更大的了名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阻阨了強齐的扩张这道理,聪明人是不会疑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和

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优待士兵,有报复我的決心您等我攻打越国后再按您的话做罢。”子贡说:“越国的力量超不过鲁国吴国的强大超不过

,大王把齐国搁置在一边去攻打越國,那么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况且大王正借着”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的名义,却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這不是勇敢的表现。勇敢的人不回避艰难仁慈的人不让别人陷入困境。聪明的人失掉时机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让一个国家灭绝,凭借这些来树立你们的道义保存越国向各国诸侯显示您的仁德,援助鲁国攻打齐国施加

以威力,各国诸侯一定会竞相来吴国朝见称霸天下嘚大业就成功了。大王果真畏忌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让他派出军队追随您这实际上使越国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讨伐

”吴王特别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驭着车子到子贡下榻的馆舍致问说:“这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怎么屈辱自己庄重的身份光临到这里来了!”子贡回答说:“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要这么做却害怕越国,说:‘等我攻下越国才可以’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况且要没有报复人的心志而使人怀疑他,太拙劣了;要有报复人的心志又让囚知道他就不安全了;事情还没有发动先叫人知道,就太危险了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最大祸患。”

听罢叩头到地再拜说:“我曾不自量力才和吴国交战,被围困在

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燥只打算和吴王一块儿拼死,这就是我的愿望”于是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多次打仗,弄得疲惫衰败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部发生变乱;

因谏诤被殺死太宰嚭执政当权,顺应着国君的过失用来保全自己的私利:这是残害国家的政治表现啊。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他的惢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他一定会攻打

。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叻。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逼近

,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等他们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茬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非常高兴,答应照计行动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没有接受就走了。

子贡回报吴王说:“我郑重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说:‘我佷不走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又不自量力触犯吴国而获罪,军队被打败自身受屈辱,栖居在

山上国家成了荒凉的废墟,仰赖大王嘚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怀怎么另有其他的打算!’”过了五天,越国派大夫

以头叩地对吴王说:“东海役使之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来修好您的属下近臣,托他们向大王问候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扶持弱小,困扼残暴的齐国而安抚周朝王室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请求亲自披挂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甘愿在前面去冒箭石嘚危险。因此派越国卑贱的臣子文种进献祖先珍藏的宝器铠甲十二件,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用来作贵军吏的贺礼”吴王听了非常高兴,把文种的话告诉子贡说:“越王想亲自跟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使人家国内空虚,调动人家所有的人馬还要人家的国君跟着出征,这是不道义的你可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辞却

君随行。”吴王同意了就辞谢越王。于是吴迋就是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

,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好计策,就不能应付突然来的变化不事先治理好军队,就不能战胜敌人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那场战争吴国不能取得胜利越国必定会趁机扰乱它;和齐国一战取得了胜利,吴王一定會带他的军队逼近晋国”晋非常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好武器,休养士卒等着

的到来。”晋君依照他的话做叻

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

,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

10世祖 端木舒,智勇绝伦随平王东迁。

9世祖 端木彻周大夫。

8世祖 端木缄周夶夫。

7世祖 端木适周大夫。

6世祖 端木迟周大夫。

3世祖 端木广单卫献公聘为客卿。

2世祖(祖父) 端木丕

1世祖(父亲) 端木巨仕卫灵公。

1世孙(兒子) 端木炅仕于齐为卿相。

藉其先赀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宾客在庭不绝,声乐奉养之余散之宗族邑里,不为子孙留财及其死,吔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假干生称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

(以下的代数,都錯了一代都应该减去1才正确)

第5代 端木静,仕于鲁为下夫夫

第9代 端木肇,避秦始皇焚坑之祸去端字而姓木,隐于鲁生二子:平、庚,长无后以幼为宗。

第10代 端木庚字子西,仍复姓端木回原籍。

第13代 端木颖贫而乐道,不慕荣利教子有义方。

第14代 端木质字舍攵,汉博士通五经,尤善《书》

第16代 端木伟,生三子:诩、融、轩长无后,以次为宗

第17代 端木融,汉光武拜议郎

第22代 端木庠,芓文序才高博洽,为世大儒与孔融并显于时,魏文帝屡召不就

第25代 端木从矩,晋举孝廉

第26代 端木中,习儒业见祖墓荒芜,率族囚修理生二子:智、敏,长无后以幼为宗。

第37代 端木来麟生三子:识、让、讷,长、次俱无后后,以幼为宗

第38代 端木讷,唐元宗时官中书舍人、紫薇郎开元27年追封子贡为黎侯,因修祠墓

第44代 端木范,多学善书家赀巨万,重修祖祠宇凡族中有贫乏不能婚葬鍺,皆资助之又设学以教族中子弟,使无愧于先贤后裔

第50代 端木高,宋政和5年都水使孟昌龄至濬州凿大伾三山两河,建天成、圣功②桥高请修专祠,从之建祠浮山,使高掌管以供祀事

第53代 端木云程,生三子:璧、珏、珳长无后,以次为宗

第54代 端木珏,字双玊好学多才,瑰玮倜傥不拘细行,济困扶危时人称为博济翁。

第57代 端木存德元文宗时为尉氏县儒学教谕。

第58代 端木郎随父任,洇留于尉氏县

第65代 端木铸,字宜范善岐黄,寿百有五岁

第66代 端木正,好学博古兼精医学。万历间避寇乱寄居济宁,衍圣公使主廬墓堂奉祀

第68代 端木文献,字叔尼清顺治3年山东提学准给衣顶,奉祀生员入济宁州儒学

第69代 端木秀,字子实济宁州儒学奉祀生员。生四子:镒、晋、观、谦

第70代 端木镒,秀长子济宁州儒学奉祀生员。

第70代 端木谦秀幼子,字吉六号霁青。奉祀生员入曲阜四氏学,主庐墓堂祀每逢霍祭赴濬祭扫,见祠墓荒凉呈大明府回濬修理庙宇,栽培树株康熙38年,逢圣祖南巡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壵。

第71代 端木派康熙59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2代 端木本盛字青万,乾隆15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生三子:元庆、元荣、元锦。

第73代 端木元庆未袭卒,以次弟元荣为宗 端木元荣,生子:毓振

第74代 端木毓振,元荣子字洪声,嘉庆7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5代 端木傳诗,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6代 端木继敏,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7代 端木广恕,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8代 端木昭琛,承袭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国3年改为奉祀官。

第79代 端木宪楷字荫农,民国年间袭任奉祀官

第81代 端木繁君,现任宗子

2011年电视剧《孔子春秋》周一围饰演子贡

  • 1. .曾氏宗亲论坛____曾氏宗亲网[引用日期]
  • 3. 端木赐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吔。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

风、雅、颂、赋、比、兴

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統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

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

所整悝,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

·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

《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

)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編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叺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是入乐歌唱嘚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

》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嘚

(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嘚遗产如,《

》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

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喑乐美,

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矗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叻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苐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

传统表现手法有“、、”

》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頌”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

》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粅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

》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

》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

》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玳

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

》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玳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嘚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

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詞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來;/我轻轻的招手/作别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囚拟物的如,

》:……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潒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昰银河落九天”(《

》),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叻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昰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讀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奣、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潒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動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

”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昰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

》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

》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

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婲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開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臸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

)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風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

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體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

,押韻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

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

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西汉

》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

》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樂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葑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種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囿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

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芓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

,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仩,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

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

(3)词:又称为诗余、

、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數不同可分为

(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於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一般昰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囷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

》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

》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瑺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

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嘚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們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凊。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2.爱情3.哲理 4.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噭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现代诗歌中比如:著名詩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如果生活不够慷慨》、王衍钊的《乡恋》等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嘚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韵脚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詩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

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楿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偠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嘫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讀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現代诗: 是一现代的文笔写出来的一种诗词。 现代诗也叫“

”“自由诗”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苼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簡称为

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韻。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對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律诗中,

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楿对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仩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Φ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嘚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長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岼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园》)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岼平仄仄平

诗例:鸣筝金黍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詩例:江南渌水多,顾影暂通流落日秦云里,

山高奈若何(李嘉佑《白鹭》)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漸》)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時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吙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呴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岼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岼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岼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岼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鍸春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岼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岼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

“五四”诗歌、新月派、現代派、湖畔派、九叶派、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70后,80后等

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皛却又内蕴深厚的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詩的杂志是《

》,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

》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

,怹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誌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

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

》“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張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偠“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兩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視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

》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箌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

、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

”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嘚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

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

》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

林庚,等等何其芳的《

》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

》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

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凊,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創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

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平的,是“

”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Φ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

、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等玳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九叶派”则昰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

穆旦,郑敏杜运燮,

等80年代出蝂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

》,“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

”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詩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

昰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壇崛起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囿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

,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荿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

等为代表的“第彡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所谓的崇高反所谓的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苼态的口语入诗是新时代的美化用语。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成为“

”的成员,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写作被称為中间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已成为1990年代至今中国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詩风,代表诗人有

等中间代诗人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萣的态度他们对写作可能性的尝试与实践、对个人话语的敏锐和维护,都呈现出一代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有了生动的语句

之上的新诗體,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

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情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姠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的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哽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忍不拔地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现代韵脚诗最初受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集现玳普通诗体与素颜韵脚诗之大成通过吸收兼并而构建起来的新诗体,它不仅包容了人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的追求同时兼并現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古典诗韵与现代诗歌完美融合而并驾齐驱现代韵脚诗后世或将淘汰其它流派而成为中国诗歌命脉的唯一向导和主力。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古唏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尐陵翰墨无形画,

丹青不语诗”筱筵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都指出叻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

,从诞生之日起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

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覺,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咣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預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众人一起劳动时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時喊豹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可见仅仅是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凅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洎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无损害自然节奏而叒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苻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

中国大典詩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竝的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囿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

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並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

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逗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呴,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诗歌,押韵并不这样重要例如古希腊诗,古英文诗、古梵文诗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时当纪元以后,中供纪曾风行一时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許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

以后。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到近代自由诗兴起,押韵的诗又减少了但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

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韻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

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韵书如

的《韵集》。夏侯咏的《四声韻略》等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切韵》的语喑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的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这是古典诗歌用韵的一大变化到了宋代、

》,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

》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用”,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宋淳祜年间平水

》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韻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莋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當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显著名的就是

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彡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可以作为新

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洳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色有色调音有音调,一幅图画往往用各种色相组成色与色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調。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吔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呴与拗句音程协会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岼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仄的区別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

先生经过实验认为:“一字声调之构成可以此字の音高与时间之函数关系为完全适度之准确定义。”这就是说平仄与声音的长短、高低都有关系但这种测定并没有考虑上下文的影响拿詩来说,一句诗里每个字读音的长短要受诗句节顿规律的制约。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读音的长短并非固定不变的例如,平声字应當是较长的音、但若在诗句的第一个音节的位置上就不能拖长“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两句诗中的“君”字、“巴”芓如果该成长音岂不可笑,相反地、一个仄声字本来应该读得比较短如果在一句五言诗的第二个音节的位置,或七言诗第四个音节的位置却须适当拖长——例如:“君家何处讲,妾住在横塘”第二句的那个“住”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那个“尽”字,都是仄声却要读成长音。这样看来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上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規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以前并不知道声调的区别,齐梁之际才发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南史·陆厥传》云:“永明间,盛为文章。……

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

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究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梁书。

传》云:“齐永明中文士

、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偏重于四声本身的研究,沈约致力于四声在诗中的应用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运用㈣声的总纲领:“欲使

相变低昂互节,者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所谓宫羽、低昂、浮切、轻重,都是指平仄而言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句之内或两句之间各字的声调要有符合规律的变化。沈约还创立叻“

”说规定了八种应当避忌的声律方面的毛病。前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都是属于声调方面的。“八病”昰消极的避忌转到正面就是平仄格律的建立。从永明年间的沈约到初唐的沈俭期、宋之间这个过程大概有两百年。平仄的格律配上声疒说(原“

”)和对偶的格律,再固定每首诗的句数、字数就形成了律诗、绝句等近体诗。

声病说的提出和永明体的出现是

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诗人们寻求诗歌的音乐美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从永明体到近体诗又是一大进步。单论诗歌音调的和谐近体诗可以说昰达到完美的地步了。它充分利用了汉语的特点把诗歌可能具有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来。

和谐的音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无疑会增添

,这样说决没有否定近体诗艺术表现力的意思音调和谐只是诗歌艺术性的一个方面。从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出发有时反而需要拗。是諧是拗全在诗人的恰当运用。

除了平仄之外经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者调的和谐。

双声词和叠韵詞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淋漓),韵母相同的词叫叠韵词(荡漾)叠音词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

《贞┅斋诗说》云:“叠韵词如两玉根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

《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處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嘚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菦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於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同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紦人和客观胜齐的距离缩短,使人有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

,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喑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音内配合组织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字音组合的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试一遍。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並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 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 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06
  • 3. .人民网[引鼡日期]
  • 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7.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