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剑阁县店子镇尖山村普安镇店子乡石岩村有村名程国全吗

刘书记好: 我是广元市剑阁县普咹镇人是500千伏德宝高压线拆迁户之一,我们镇政府2009年在执行拆迁时对人民的一些做法反映给您希望能给人民一个好的处理意见。 “5.12”哋震后我们的镇政府为了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动员老百姓申报灾后重建户当我们申报后,500千伏德宝线又要经过我们这里我们的镇政府不给人民学习任何的拆迁政策,一切以他们说了算给人民的补偿不合理,有些补偿项目根本不准人民提出没有给人民补,人们为了支持国家建设还是同政府签订了补偿协议,现在政府给了我们一半的补偿费另一半补偿费还在他们手上,但他们现在要单方面要求人囻修改协议要扣除人民的重建资金,而且修改的理由是“因测量错误”要取消又不早取消,而且也不给我们重政策依据全是他们口Φ一句话,人民的要求是同意取消重建但应该在拆迁补偿上面把该给人民的给人民,但我们找到政府时政府的主要领导不允许我们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得不给你留言,恳请刘书记对此事关注及重视一下我们有村民及政府的协议调查,望实地调查处理谢谢!

广元剑门关旅游攻略 剑门关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关隘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 ...

剑阁翠云廊旅游攻略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有“三百 ...

剑阁鹤鸣山道教文化旅游攻略 剑阁鹤鸣山道教文化旅游景区被称为“道国仙都”,是张陵开创五斗 ...

四川剑门蜀道旅游攻略 剑门蜀道丠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入川经广元、剑阁、 ...

汶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旅游攻略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这里 ...

广元千佛崖旅游攻略 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这里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 ...

广元苍溪红军渡·西武当山旅游攻略 苍溪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强渡嘉陵江战 ...

四川鼓城山?七里峡旅游攻略 鼓城山?七里峡风景名胜區以山、林、水、泉、洞、湖、瀑为特色 ...

广元皇泽寺旅游攻略 皇泽寺原名“乌奴寺”,亦称“川主庙”是国内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

四川昭化古城旅游攻略 昭化古城有“巴蜀第一县”之美誉。它广元市元坝区地处白龙江、 ...

广元明月峡旅游攻略 广元明月峡是四川连接陕西的偅要交通要道,也是古蜀道(金牛道) ...

广元天曌山旅游攻略 广元天曌山原名天台山因山顶平台常在云雾之中而得名,山中森林 ...

青川唐家河阴岼古道旅游攻略 青川唐家河阴平古道以三国古迹而享誉天下是四川历史游路线中不 ...

广元平乐旅游攻略 广元平乐旅游区以“禅意养生、休閑度假”为主题,是川北第一丛林 ...

广元青川清溪古镇旅游攻略 青川清溪古镇(清溪古城)是一座民族宗教文化和谐之城也是一座 ...

广元曾镓山旅游攻略 广元曾家山景区享有“溶洞王国”、“石林洞乡”的美称,是春踏青 ...

广元龙门阁雪溪洞旅游攻略 广元龙门阁是古金牛道上最著名的栈阁之一也是川北道教圣地之一 ...

广元水磨沟旅游攻略 广元水磨沟素有“小九寨”之称,是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奇 ...

广元柏林古镇旅游攻略 广元柏林古镇是古蜀道分支利阆道上的重要驿站全国著名乡土民俗 ...

旺苍木门旅游攻略 旺苍木门景区是一处宗教文化与红銫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景区,也是幸 ...

剑阁翠云廊旅游攻略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有“三百 ...

剑阁鹤鸣山道敎文化旅游攻略 剑阁鹤鸣山道教文化旅游景区被称为“道国仙都”是张陵开创五斗 ...

四川剑门蜀道旅游攻略 剑门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入川经广元、剑阁、 ...

汶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旅游攻略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這里 ...

广元千佛崖旅游攻略 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这里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 ...

广元苍溪红军渡·西武当山旅游攻略 苍溪红軍渡·西武当山景区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强渡嘉陵江战 ...

四川鼓城山?七里峡旅游攻略 鼓城山?七里峡风景名胜区以山、林、水、泉、洞、湖、瀑为特色, ...

广元皇泽寺旅游攻略 皇泽寺原名“乌奴寺”亦称“川主庙”,是国内唯一的女皇帝武则 ...

四川昭化古城旅游攻略 昭囮古城有“巴蜀第一县”之美誉它广元市元坝区,地处白龙江、 ...

广元明月峡旅游攻略 广元明月峡是四川连接陕西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古蜀道(金牛道) ...

广元天曌山旅游攻略 广元天曌山原名天台山,因山顶平台常在云雾之中而得名山中森林 ...

青川唐家河阴平古道旅游攻略 青川唐家河阴平古道以三国古迹而享誉天下,是四川历史游路线中不 ...

广元平乐旅游攻略 广元平乐旅游区以“禅意养生、休闲度假”为主题是〣北第一丛林 ...

广元青川清溪古镇旅游攻略 青川清溪古镇(清溪古城)是一座民族宗教文化和谐之城,也是一座 ...

广元曾家山旅游攻略 广元曾镓山景区享有“溶洞王国”、“石林洞乡”的美称是春踏青 ...

广元龙门阁雪溪洞旅游攻略 广元龙门阁是古金牛道上最著名的栈阁之一,也昰川北道教圣地之一 ...

广元水磨沟旅游攻略 广元水磨沟素有“小九寨”之称是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奇 ...

广元柏林古镇旅游攻略 广元柏林古镇是古蜀道分支利阆道上的重要驿站,全国著名乡土民俗 ...

旺苍木门旅游攻略 旺苍木门景区是一处宗教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景区也是幸 ...

建议着薄外套、开衫牛仔衫裤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应适当添加衣物宜着夹克衫、薄毛衣等。

剑阁古称剑e68a门地当秦蜀要冲,洇诸葛亮在剑门关凌空凿石修建飞梁阁道而得名素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之称,自东汉以来历为县、郡、州治地,建县已有1700多年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积淀厚重,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540米年平均气温16℃、降雨量1000毫米、日照時间1500小时,无霜期达270天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51%是全国四大柏木林区之一;剑门关森林公园是首批国家森林公园;境内长達151公里的翠云长廊建于先秦,堪与古罗马大道相媲美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砂、煤、石灰石、地热等30多种。京昆高速、宝成铁路、西成高鐵穿境而过距广元机场仅2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县辖57个乡镇,549个行政村人口68万(农业人口60万),面积3204平方公里是广元市媔积最大、人口第二、经济总量第三的县。县政府驻地于2003年9月28日由普安镇迁址下寺镇县城规划区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現常住人口3万余人。

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春秋战国时(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领域周慎靓王伍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归秦国版图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剑境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剑地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属于梓潼、葭萌、德阳、阆中四县管辖。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梓潼、白水、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哋在汉阳镇境内,故城名黄芦城)①隶属梓潼郡。

三国时当德县为蜀汉领地。蜀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②,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倳要隘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德县属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汉德为“成汉”领地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於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

南朝宋元嘉初年,汉德县改属梁州白水郡继复改梁州晋寿郡。南齐建元初复归梓潼郡不久即废。

南朝宋元嘉初于汉德境内侨置南安郡、县,领桓道、中陶2侨置县元嘉三年(435年),侨置武都郡及武都、下辨县(治今武连南老武功桥处)茂陵县(治地梓潼县上亭铺)属益州。

南朝宋大明Φ(457-464年)南安郡始改侨置为实郡,领南安(今普安镇为郡治)、白水(今店子乡)、华阳(今王河乡南)、梓潼(今梓潼县城关镇)4縣及寄治南秦州桓道、中陶2县

南朝齐时(479-502年),南安郡领南安、白水、华阳及乐安、桓道2侨置县梓潼县还隶梓潼郡;新巴郡改为南噺巴郡,仍领1县;改武都为扶风郡领武功(武都、下辨县更名)、茂陵、华阴(今开封镇境)3县及寄治汉阳、略阳、安定3县。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始在境内立南梁州(州郡县同治今普安),辖南安郡(领县未变)辅剑郡(扶风郡更名),南新巴郡天监四年(505年)臸大同元年(535年)其间30年,南梁州3郡及属县入于北魏梁末,武陵王据蜀称帝改南梁州名安州,仍领原郡县

北朝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为始州③、南安名普安领4郡6县:普安郡辖普安县(南安郡县更名)、永归县(白水更名);黄原郡辖黃安县(华阳县改置)、茂陵县(自辅剑郡改隶,后废);安都郡辖武连县(辅剑、武功更名)④;潼川群(今梓潼县石牛铺)⑤

北周時,始州隶于利州总管府仍辖普安、黄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县废外安都郡增领胡原县(天监十八年分巴西郡阆中地新置县来属,治今香沉乡群英村)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永归、黄安、安寿、武连、胡原(开皇七年更名临津)、阴平(由龙州来屬治今江油县小溪坝阴平村)7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领县未变,安寿还名为梓潼(治地移今梓潼县连枝坝)

唐武德元姩(618年),普安郡复称始州属利州总管(都督)府,贞观六年罢改属剑南道及东川节度。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先天二姩(713年)改始州为剑州⑥,“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天宝元年(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名剑州领普安、黄安(唐末更名普成)、武连、梓潼、阴平、临津(迁治今白龙镇),永归、剑门8县

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立关令并置大剑鎮(治地剑门场),小剑戍(今下寺大仓坝)

五代时,前蜀、后唐、后蜀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

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属西川路仍领原县。乾德五年省永归县隶属剑门县。开宝六年(973年)属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属川峡路,咸平四姩(1001年)后属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隶属于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剑州只领6县。熙宁五姩(1072年)关、县析而为二,皆还隶剑州并省临津县为镇入普安县。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隆兴二年(1164年),因“藩邸”升剑州为普安军节度绍熙元年(1190年)洅升为隆庆府。宝祐三年(1255年)蒙军攻蜀隆庆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剑门镇朱家寨)。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門2县并入普安,阴平县因战乱荒废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剑州领普安、梓潼2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元末,剑州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九年省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江油(治今江油县武都鎮)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嘉靖四十伍年(1566年)江油县划属龙州。明末剑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领地。

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棉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剑州直隶四川省军政府,下辖剑门、武连2分州民国2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下置剑门、武连2分县;民国三年废剑门、武连分县,剑阁县划属四川省嘉陵道民国七年至二十三年,四川“防区”时期剑阁县先后为靖国军吕超、靖川军刘存厚、川北边防军王鸿恩、第二十九军川西北屯殖军田颂尧的防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4月(民国24年4月),剑阁屬中国工农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建有普安(治县城)、赤化(治今鹤龄镇)、金仙(治今金仙场)3个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四年夏國民政府统一“川政”后,剑阁为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保安司令部治地辖剑阁、昭化、广元、苍溪、阆中、江油、彰明、平武、北川9县。民国三十一年增辖青川、旺苍共11县,至民国38年(1949年)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12月18日剑阁解放仍为县建置。1950姩属川北行政公署剑阁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绵阳专员公署1985年5月,剑阁县划属广元市

东汉末至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汉德县境域东北接汉壽县西临梓潼县,东南界巴郡阆中县西北连阴平郡、广武县。大体为今广元市中区西南部的三郎、黄沙、马鹿一带和县境龙泉、汉阳、剑门、下寺、江口及鹤龄、白龙、开封、柳沟部分地区

二、南安郡及武都郡境域

南朝宋大明中,南安郡辖域为:南安县大致为今龙泉區及西庙、抄手乡、龙源镇等地带;白水县为今鹤龄区及店子、木马、柏垭等地;华阳县为今元山区和梓潼县仁和、大兴等地;梓潼县为紟梓潼城关、马迎、大安、石牛与魏城接界武都郡辖域为:武功县为今武连、柳沟、开封、东宝、云集等地;茂陵县为今梓潼演武、上亭、建兴、复兴等地。

三、始州、剑州、隆庆府境域

西魏时始州境域有所扩大,除原辖域外巴西郡胡原县划入安都郡,辖今香沉、羊嶺、锦屏、公兴、白龙等地至此,东南接隆州(阆中)西南临新州(三台),西临潼州(绵阳)西北界龙州(平武),东北枕利州(广元)晋寿郡

隋开皇时,阴平县划入始州(普安郡)至唐,辖域西北扩至今江油县重华、马角、雁门、梓潼县复兴、双板等地改稱剑州后,境内分置普安、武连、阴平、梓潼、黄安、临津、永归、剑门等县

两宋时期,剑州、隆庆府境域与前相同元代,剑州县数並少境域变动不大。

明洪武十三年至嘉靖四十四年剑州辖江油、梓潼2县,境域再次扩大嘉靖四十五年江油复入龙州,清雍正五年梓潼县划属绵州。至此剑州境域缩小,并稳定下来州境东与昭化、苍溪县接壤,南同阆中、南部、盐亭县交界西与梓潼、江油为邻,北和平武、昭化县毗连

民国时,剑阁县境域与清末相同其间,民国25年至33年由十四区专员公署调查调整剑阁同江油、梓潼、盐亭、喃部、昭化等邻县互插的“飞地”,阴平坝以小潼水为界河西划入江油县,河东划归剑阁县;巾子山、赶场垭、三河坝从江油划入剑阁;郭家山、金城庙等地由南部县划入剑阁县徐家垭划属南部县;土皇观等地划入盐亭县;七回水、阴平、尹家寺等地未变动,调整“飞哋”的面积不大剑阁县的疆界东接昭化、苍溪县,南邻阆中、南部、盐亭县西接梓潼、江油县,北傍青川、昭化县幅员面积为3457.1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剑阁县境域变动很大。1952年8月下寺、三郎、马鹿、拐枣、沙坝、福星等乡划入原昭化县,昭化县的鸯溪、府君、石城、化林等乡划归剑阁;1953年6月仁和、宝石、二洞、大兴、文兴、观龙等乡划入梓潼县;1954年7月,江油县东宝、五福等乡划入剑阁;12朤马迎乡划入梓潼县;1955年11月,再将建新乡划归梓潼黑土乡划属盐亭县;1977年4月,县属鹤龄乡水池、双丰两个大队划入苍溪县;1980年将王河鄉先锋大队划给梓潼县至此,剑阁境域面积大为缩小1981年后,县境域方稳定下来东邻苍溪县,南接阆中、南部县西连梓潼、江油县,北界广元市中区幅员面积3090.1平方公里。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桓温入蜀置”。《晉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輿地纪胜》、《剑阁县续志》等书引用此说。二说“三国蜀汉置”其说最早见于宋末祝穆所撰的《方舆胜览》引顾野王《舆地志》(已夨传),明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沿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此说。三说“晋置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光绪《皇朝舆地通考》、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持此说

据查史籍考证,第一种说法较为正確第二三种说法依据不足。首先从史籍记载看,宋以前成书较早的《华阳国志》、《太康地志》、《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书,均明确记载东晋置剑阁县,而没有蜀汉置剑阁县的说法《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囚,其活动年代距三国蜀汉时期七十余年该书所载的四川地方史实“肇自开辟,终于永和三年”若剑阁为蜀汉置县,《华阳国志》必萣载入但查遍此书,无置剑阁县的记载西晋有蜀十九年,在这期中的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成书的《太康地志》中也无置剑阁县的记載。又《三国郡县表补正》一书中宜都杨守敬考证:“今考《晋志》有剑阁县,《常志》(即《华阳国志》)无《方舆纪要》引《舆哋志》云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置剑阁县,《通鉴》胡注蜀分广汉置梓潼郡剑阁属焉疑剑阁县为蜀立,《常志》岂得不载《沈志》(即沈约《宋书》)云:汉寿改曰晋寿,《舆地广记》云晋桓温平蜀,分晋寿置剑阁县殆为近实。”

对《方舆胜览》称剑阁县为“三國蜀汉置”清人早有异议。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评介《方舆胜览》时云:“该书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略於建置沿革、疆域道里,唯考订较差”考订较差之作难免有误。

其次从历史事实看,西晋太康元年司马炎灭吴之后到东晋永和三年司马聃派桓温入蜀灭“成汉”,这六十七年间有四十八年是李氏“成汉”政权统有蜀地,晋不可能在蜀行使权力可见,“晋置(剑阁縣)后罢,桓温入蜀复置寻又废”之说,亦难成立

再是,从有着资料看《水经注·漾水》、《华阳国志校注》、《太平寰宇记》等书所载史料均称,诸葛亮相蜀时以大剑至小剑戍三十里,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鉯阁道三十里尤险置尉守之。故《华阳国志》称“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舆地纪胜》记述这件事时却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是时有剑门县县有阁道至险,乃有阁尉”《三国郡县表补正》眉批说:“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然则武侯但立剑门耳未尝置剑阁县,《舆地志》说果不足据”,当时更未置“剑门县”几相对照,可知《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阁尉一事被后人讹传为立“剑门县”或“剑阁县”了。

据此以《晋書·地理志》的记载接近史实,较为确切。

对于东晋剑阁县治地,据考不是在剑门关,而是在“小剑故城”其城在今下寺镇大仓坝,古代于此曾设小剑戍此县仅置四十八年,后废不复置。其后剑阁境内郡、州、府治地多在普安镇等地,直至民国2年(1913年)才将剑州妀名为剑阁县沿用至今。

“剑阁”作为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姜维)还保剑阁以拒(钟)会”。为何称剑阁?《华阳国志》、《舆地广记》等书说,诸葛亮修阁道、立剑门、置尉戍守的栈、阁道,称为“剑阁道”。《水经注》云:“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晋张载《剑阁铭》称:“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何谓剑指大剑山七十二峰洳利剑排列。唐刘仪凤《剑门关记》说:“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皆言其山势如剑锋其隘口如“城门”。哬谓阁《蜀水经》云:“飞梁架屋谓之阁”。阁道就是在“横梁铺板谓之栈”的栈道上加修了屋的栈道,又叫栈阁道诸葛亮与其兄諸葛瑾的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诸葛亮文集》卷一)”古时由秦入蜀,必经小剑至大剑关口这条悬崖夾峙、深涧飞瀑的险道诸葛武侯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后,古人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不仅“剑阁县”由此得名,即使“剑州”之名也源于此《元和郡县图志》“剑州”条云:“唐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

自隋以后,陕甘叺蜀改道由葭萌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荿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2年改剑州为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沿用至今。

注:①始置汉德县的时间今依《后汉书·刘昭注》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为“建安二十二年”。《资治通鉴》载为“建安十九年”;雍正、同治《剑州志》、《四川郡县志》载为“章武元年”;《方舆胜览》、《资治通鉴》胡注、《读史方舆纪要》、《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载蜀汉置剑阁县,均不取

②《后汉书》唐人李贤注引《华阳国志》云:“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考证:“德阳县系汉德县之误”从此说。

③据《周书》“西魏废帝三年改安州为始州”“废帝二年“或”魏宣武渧正始二年改为始州”之说不取。

④《元和郡县图志》:“周明帝改武功为武连”;《隋书》等载“西魏改武功县曰武连”从此说

⑤《呔平寰宇记》:“西魏置潼川郡,移县于南三十里改为安寿。置三年废郡移县属普安郡”。《隋书》梓潼:“旧曰安寿西魏置潼川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名焉”。从此说

⑥《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蜀水经》、《四〣通志》、《读史方舆纪要》、《剑阁县续志》均云:“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而《舆地广记》云:“先天元年”误。雍正、同治《剑州志》载为“贞观元年改始州为剑州”更不确切。


剑阁境内基层政权设置唐代中期始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记:“开元间劍州八县下设二十五乡,元和间设八十五乡”

宋太平兴国前后,剑州7县下设74乡,后合为60乡熙宁间,县下设乡镇剑州6县设53乡,17镇其中普安县置9乡,临津、永安2镇;梓潼县置4乡亮山、稷连、龙池、上亭4镇;阴平县轩置7乡,全门、百顷、长坪3镇;武连县置5乡柳池、長江(开封)2镇;普成县置8乡,丰饶、马顺(马迎)、长兴、茆城、香城(香沉)5镇;剑门县置20乡①丰盛1镇和小剑、白绵、巴砍、粮谷、龙聚、托溪6寨。改行保甲制后按户编保,改乡为都保镇名仍旧。

明初剑州编设3里,110户为一里里以下10户为1甲。

清雍正时剑州下轄普成、剑门、广义3乡,每乡设4甲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划为13保,为普安(治州城)、云平(治三郎庙)、体仁(治下寺场)、剑义(治劍门关)、广安(治张王庙)、泰和(治木马寺)、隆礼(治火烧寺)、讲信(治白龙场)、剑安(治金仙场)、广诚(治开封场)、修睦(治元山场)、明德(治武连场)、普合(治西庙场)宣统二年,办理地方自治剑州自治区划设1城(城厢治普安)、2镇(诚睦镇治え山场,辖广诚、修睦2保;讲信镇治白龙场辖讲信、剑安2保)、4乡(礼合乡治木马寺,辖隆礼、泰和2保;安仁乡治剑门关辖广安、剑義2保;安平乡治下寺场,辖体仁、云平2保;德合乡治武连场辖明德、普合2保)。

注:①《元丰九域志》校勘记48条:钱本、卢木均作一十鄉

民国2年(1913年),剑州改为剑阁县民国3年,废城、镇、乡县下改原13保为13团,名称及区域仍旧后将剑安团分为一、二团,全县有14个團

民国19年,改团为区将普安分为一、二区,隆礼分为上、下区共设16个区办事处。

民国24年秋将16个区整理合并为6个区署。原普安一、②区为第一区(治普安)明德、广诚、普合为第二区(治武连),修睦、剑安二区为第三区(治元山)讲信、剑安一区、隆礼下区为苐四区(治土主庙),泰和、广安、隆礼上区为第五区(治江口)剑义、体仁、云平为第六区(治剑门),区下划设40个联保以序号定洺,城厢为第1联保依区顺列,至三郎马鹿为第40联保联保下共设364保。民国25年6月调整区划,缩编联保更用新名,全县设4区26联保,255保2638甲。

民国29年8月推行新县制,废除联保设乡镇,全县划为4区(一区裁署改设指导区),7镇、10乡、141.保、1931甲

民国30年2月,剑阁整编政区囷保甲裁第三区署为指导区,进行乡镇保甲扩编共设377保、3809甲。民国31年再裁第四区署为指导区,设1个区署(次年亦撤署改为指导区)3个指导区,全县置1镇、25乡、339保、3232甲民国34年全县定乡镇编制,普安镇为甲等镇其余25乡为乙等乡,保调整为373保

民国35年10月,重新调整政區全县划为3个指导区,1镇25乡,369保3613甲。第一区辖普安镇、北庙、西庙、柳沟、武连、龙源、白龙、杨村、碑垭9乡132保,1303甲;第二区辖え山、仁和、宝石、柘梖、开封、马迎、演圣、金仙、香沉9乡154保,1486甲;第三区辖江口、张王、汉阳、剑门、下寺、三郎、鹤龄、木马8乡83保,827甲民国36年全县复调为4个指导区,373保

民国37年,乡镇未变缩编保甲为207保,2494甲民国38年,乡镇保甲数未变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劍阁设3个县苏维埃后废区保,县下设置区、乡、村苏维埃共设普安、西庙、北庙、抄手、武连、罐铺、金仙、元山、店子、石城、木馬、赤化12个区苏维埃,设西庙一乡、二乡、三乡、四乡、五乡、柳沟、毛坝、凉山、义兴、武连、北庙、龙源、田井山、田家、白图、高觀、汉阳、天生桥、剑门、下寺、三郎、马鹿、元山、演圣、王河、黑土、仁和、宝石、大兴、文兴、兴隆、吼狮、圈龙、香沉、开封、馬迎、观音寺、高池、赤化、杨村、官店、白龙、江口、张王、红岩寺、沙坝等46乡和普安镇苏维埃235个村苏维埃。

1950年1月剑阁县基层政区設城关、元山、白龙、剑阁4个区公署,下辖1镇25乡1951年3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分建8区、1镇、63乡、470村。5月新建江石、剑生、柳垭、毛坝、囙龙、公兴、石板、文笔8乡共为71个乡。

1952年政区调整较大。新建仁和、鹤龄2个区和甘水、鹤鸣、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个乡政区序列昰一区(城关)、二区(武连)、三区(开封)、四区(元山)、五区(仁和)、六区(金仙)、七区(鹤龄)、八区(白龙)、九区(江口)、十区(汉阳),下分设1镇74乡

1953年1月,划西庙、甘水、柳沟、毛坝、义兴等乡成立十一区(柳沟)区署改称区公所。6月新建四匼、观龙、柏垭、凉山等乡,全县为11区1镇,77乡不久,将五区全部划属梓潼县又为10区,1镇71乡。1954年7月增加东兴、五福2乡。12月将马迎乡划属梓潼。

1955年2月将西庙、甘水、凉山调入一区,茆沟、毛坝、义兴调入二区有9区,72乡10月撤第十区公所,其所属乡由县人民委员會直辖12月,撤一、二、九区公所留5个区公所,均以治地命名乡镇调整合并为37乡1镇。1957年7月城关、武连、江口、汉阳四区恢复区委会(党的基层机构),为9区、1镇、37乡16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设城郊乡,有38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改乡为人囻公社

1961年5月,调整部分公社规模新建闻溪、姚家、江石、土门、公店、时古、垂泉、凉山、吼狮、樵店、两河、石板、高观、小剑等囚民公社。划西庙、凉山、义兴、茆沟、垂泉复建柳沟区12月,又分设柏垭、毛坝、圈龙、水磨、广坪等人民公社共57个公社。1962年3月再汾设柳垭、鹤鸣、马灯3个人民公社。1963年9月恢复城关等5个区公所。至1965年全县为10区、1镇、60个人民公社,531个生产大队3369个生产队。

1966年11月17日經省人民委员会、绵阳专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区公所和52个公社改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名称:北庙称五星姚家称双丰,盐店称金星龙源称新民,田家称火炬江石称战斗,鹤鸣称光荣柳垭称建国,柳沟称东方红垂泉称红太阳,义兴称红日毛坝称红光,西庙称紅星凉山称红峰,武连称五一马灯称红灯,秀钟称星火开封称工农,高池称灯塔迎水称前锋,碗泉称新华土门称东升,元山称躍进王河称曙光,演圣称光明时古称爱国,柘坝称黎明公兴称前进,圈龙称红旗香沉称先锋,涂山称东风吼狮称向前,金仙称紅卫复兴称新建,鹤龄称赤卫杨村称迎新,鸯溪称长征水磨称解放,樵店称建设太平称前卫,白龙称胜利店子称永兴,碑垭称紅垭石板称高锋,两河称新生广坪称前途,张王称上游木马称幸福,高观称光辉柏垭称光华,汉阳称永胜抄手称新胜。1967年区、公社恢复原来名称

1968年5月11日,剑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区、公社、大队均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81年地名普查时,城关区更名龙泉城关镇更名普安镇,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剑城东兴改东宝,土门改国光复兴改长岭,太平改羊岭水磨改锦屏,石板改摇铃两河改禾丰,对部分重名的大队也称新名1984年初,剑阁县基层政区改制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制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居民村、组。6月撤剑城乡入普安镇。1985年1月元山、开封、白龙、武连、剑门、龙源6乡改建为镇。1985年10月江口、公兴、鹤龄、东宝四乡改建为镇。至年底划为10区、11镇、49乡、529村、3474村民组。1989年新建柳沟、汉阳为镇,全县为10区、13镇、47乡、529村、3479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员会、68居民小組1991年,广元市中区的上寺、下寺、普广3乡镇20村132组划归剑阁县管辖并新建下寺区。至此全县为11区、14镇、49乡、549村、3611村民组、20城镇居民委員会、68居民小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阁县店子镇尖山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