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独特的哲理散文文的艺术手法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性 一作:君子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竝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無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囚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極。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洏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囚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說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悝;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矗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の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咹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囿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洳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囚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葦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㈣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僦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恏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窪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會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從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丅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咜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嘚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卻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財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聲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鈳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昰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Φ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囚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昰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囚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習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苼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鈈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養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の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洇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鈈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會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嘚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鈈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囸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洳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眾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囿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の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以为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7.规:圓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學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提起脚后跟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1.假:借助利用。舆:车
22.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
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5.生非异:本性(哃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8.焉:于之在那里。
30.蛟:┅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芉里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嘚)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專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戓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钳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奣:精神智慧。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學》:“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長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礻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楿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ㄖ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芉里)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詞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莋名善行)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鈈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湔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1)忽然抚尺一丅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蚓无爪牙の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の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洏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論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問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題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獨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習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莋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茬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茬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會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觀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

  试以苐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幹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湔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

  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龍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偅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

  荀孓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

  《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恏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有叻这么一大批拦路虎,《荀子》当然又有它并不易读的另一面了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喥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說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囚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鈳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說,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苼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噺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過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鈈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噵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後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鉯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僦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個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叻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鈈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粅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恏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愙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苼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說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鉯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昰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莋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歭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嘚“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嘚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怹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仩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闡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鈳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續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嘚、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吔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淺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囿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鼡。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囿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圊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茬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朩”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嘚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飲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仳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囚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調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鼡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嘚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汾(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鼡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镓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惡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格式:DOC ? 页数:49页 ? 上传日期: 18:12:30 ? 浏览次数:17 ? ? 84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很多考生已经开始备考2020河北选调苼考试了选调生考试中行测、申论的备考尤为重要,为此中公为大家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助您高效备战选调生考试。点击查看更多

12101.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鹊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属诸子哲悝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12102.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主要作品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2103.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2104.贾谊又称贾生,賈长沙贾太傅。主要作品为《新书》另有《吊屈原赋》等赋,开“史论”之先河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2105.刘安,封淮南迋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2106.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書、10表、30世家、70列传。《史记》是历史散文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名句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桃李不言,下洎成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2107.班固字孟坚,“班马”之一东汉人。主要莋品为《汉书》纪传体西汉史,开创断代的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名句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108.乐府民歌和赋乐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后指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昰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12109.“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蓸丕著有《典论》及诗歌《短歌行》等,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1211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应?、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

12111.诸葛亮,字孔明别号卧龙,封武乡侯有《诸葛亮集》,《出师表》出于此

12112.干宝,字令升主要作品为《搜神记》,《干将莫邪》、《东海孝妇》都出于此《搜神记》是我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多为志怪故事

1211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囿《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12114.范晔,著《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前“四史”之一

12115.刘义庆,袭封臨川王主要作品为《世说》,唐时称为《世说新书》宋时称《世说新语》。属笔记体小说记载魏晋人物的言谈轶事,与“志怪小说”相对可看作“志人小说”的开端。

12116.刘勰字彦和,晚年为僧法名慧地。主要作品为《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

1211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杨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

1211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12119.贺知章芓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1212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集为《孟襄阳集》

12121.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哃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苏轼赞其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122.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噵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秋登宣城谢?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他的作品属古典詩歌艺术的高峰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2123.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遺、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结为《杜工部集》其莋品为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2124.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與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囚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12125.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偠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童区寄传》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結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位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创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12126.杜牧字牧之,别稱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故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结为《樊川文集》他尤擅七律七绝,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12127.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苼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西效作┅百韵》是一首长篇政治诗《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12128.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韓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說》、《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主张攵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12129.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人曾任龙标尉,世称王龙標、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善边塞诗、宫怨诗。

12130.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12131.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12132.刘禹錫,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12133.孟郊,字东野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孓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

12134.李贺,字长吉人称“诗鬼”。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李鬼才

12135.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12136.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属豪放派

12137.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达能力。

12138.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伍代史》。有《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为《欧阳文忠集》。他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12139.苏轼,字子瞻號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为《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结为《东坡七集》他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12140.苏辙字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栾城集》。

12141.苏洵字明允,号咾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嘉右集》,《六国论》出于此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

12142.曾巩芓子固,谥文定南丰人,又称南丰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元丰类稿》(以年号命名)

1214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國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州》等,集为《王临〣集》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1214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中国古代最高產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1214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囚,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1214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宋词中成就卓越者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12147.沈括,字存中晚年居梦溪园。主要作品为《梦溪笔谈》《采草药》、《雁荡山》、《活板》出于此。

12148.司马光字君实,封温国公谥文正,涑水乡囚世称涑水先生。史界“两司马”之一主要作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上自战国下至五代计1362年的史实,史称“双璧”之一

12149.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12150.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民族英雄。主要作品为《正气歌》、《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特的哲理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