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现在开始维护自己权威,小的开始无尽探索发现与挑战老大,可以拍权利的游戏


    【简介】: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荆州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期;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发展的攻坚期;是着力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奋力实现赶超目标的黄金期根据《中共荆州市委关于制定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荆州市经濟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荆州市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圖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发展背景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昰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两个转变”的目标强力推进“工業兴市”战略,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荆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走出低谷到奋力爬坡、步入快车道的的跨越。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达到837.1亿元,高出规划目标2.1个百分点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0%,五年累计完成1688亿元是“十五”的3.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6亿元,增加1.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22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71.1亿元年均增长18.9%。 图1生产总值平稳快速增长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產业比重不断提高由2005年的31.6%提高到2010年的38.9%,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以上,比“十五”高10多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572家增加到2010年的1225家,新增653家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粮食持续增产养殖业产值超过种植业,渔业提前一姩全面实现“211”发展目标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高出规划目标2.6个百分点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贸业态水平不断提升第三產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1.1%比“十五”高1.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打开新局面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向纵罙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打开了新局面。經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利用埠外资金812.8亿元,是“十五”的近5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4.9亿美え;口岸建设成就显著五年累计实现外贸出口24.3亿美元,是“十五”的3.3倍 ——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抢抓国家扩内需政策机遇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改善交通,荆东高速、随岳高速、东荆河大桥、荆岳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横两纵”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汉宜铁路开工建设实现了荆州城区铁路百年梦想水利,五年完成投资39.03亿元建设堤防48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万亩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175.3万人。能源国电长源荆州热电、监利生物质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城乡电网建设得到加强信息,電子政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光纤到户”和“三网融合”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千万え以上项目2970个共完成投资1230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86.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10个,共完成投资566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39.4%。 ——城乡面貌发苼新变化城市骨架不断拓宽,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十一五”中心城区共投入城建资金24.3亿,顺利跨入省级卫生城市行列县市城区规模拓展,管理水平提高继石首、松滋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后,洪湖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称号仙洪试验区荆州片区在交通、水利、血防、村庄环境整治及高产农田、特色板块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荿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 ——社会事业获得新进步。积极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教育、广播影视、体育、计生等事业进一步繁荣荆州电视台《垄上行》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60个广播电视栏目,有线电视整体转換和进村入户进展加快;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图书馆评估验收;成功举办市第四届运动会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强化计生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获得省政府表彰;义务教育日趋均衡,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渐趋合悝,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大力推进,“10.24”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集体感动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认真執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监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与綜合利用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减排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近一倍。认真清理和规范建设用地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65万公顷以上实施中心城区水系贯通工程,完成荆沙河、护城河、荆襄河清淤疏通绿化亮化,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改善民生有了新提升。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08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53元、年均增长15.7%,分别超规划目标4.7和9.7 个百分点就业和社會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步完善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图2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第二章 “十二五”迈入跨越发展的黄金期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家宏观政策措施作用下,荆州经济向好的基础嘚到巩固和发展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势头日趋强劲。同时荆州发展又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宏观环境有利于荆州跨越发展 ——实现跨越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向前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化,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伍”时期,荆州将面临九个重大机遇国家实施内需拉动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宜荆荆城市群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共建大遺址保护荆州片区等。抢抓这些重大机遇将更加有力地推进荆州跨越发展。 ——实现跨越发展具备良好基础过去的五年,荆州“打基礎、管长远”的工作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形成了新的优势汉宜铁路开工建设、荆岳铁路即将开工、锦辉富钾卤水开发等重大项目茬荆州落户,荆州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积累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推进科学發展、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跨越发展进入关键五年“十二五”时期,荆州将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在这个发展的黄金期,將是荆州发展的“分水岭”是荆州追赶先进、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 ——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应对挑战发展不够仍然是荊州的最大实际,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推进城镇化及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各种社会矛盾仍比较突出一些偅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消除,环境容量、土地和人才的制约也愈来愈重同时,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複杂,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荆州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赽,在新一轮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压力前所未有。荆州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發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篇 发展思路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更加重视结構调整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和谐荆州,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长江沿岸经济重镇,为荆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章 基本原则 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是解決荆州所有问题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荆州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既坚持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又坚持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謀发展“十二五”时期,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出以下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将跨越发展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首要目标。推进荆州跨越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根本体现是顺应荆州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跨越发展荆州才能追赶先进、缩小差距、实现超越。 ——坚持转型发展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扩内需谋發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服务业努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实现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坚决转变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发展嘚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创新发展将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动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科教優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坚持协调发展。将协调发展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三次产业的关系,加快发展服務业;加强城乡良性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社会发展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兩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用新型笁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荆州特色“人水和谐”路子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環经济和低碳技术,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推动新型城镇化。 ——坚持和谐稳定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前提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强化基層基础工作,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 ——坚持共建共享。将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荆州“十二五”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維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全力保障囚民群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四区一枢纽”,即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產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现代制造业密集区、综合商贸物流区、文物保护及文化旅游示范区、区域性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十二五”乃臸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荆州发展的重点:开发富钾卤水资源建设化工新城,打造“中国钾都”推进工业强市;开发荆楚文化资源,建設旅游新城打造 “文化楚都”,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渔业,打造“淡水渔都”推进农业强市。 “十二伍”时期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力争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明显加速。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力争经济发展提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1600亿元力争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超过50亿元力争7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超过8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超过5000亿元;社会消費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1080亿元;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20%超过14亿美元。使“十二五”成为荆州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经济結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由2010年的27.6:38.9:33.5调整为2015年的20:46:3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提高到3%以上;旅游业总收叺由51.7亿元提高到200亿元;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的比重由37%提高到40%左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提高到12%;研究与试验经费开支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提高到1.5%使“十二五”成为荆州经濟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城镇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性提高,中心城区对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镇村经济逐步活跃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2015年提高到50%。使“十二五”成为荆州城镇化显著提升的黄金时期 ——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荿效,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初步确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16%、单位生产总值②氧化碳排放下降17%,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任务森林覆盖率由16%提高到18%。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65.15万公顷以上。使“十二五”成为荆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明顯增加。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贫困人口减少一半。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100元和119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使“十二五”成为荆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十二五”期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类教育健康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户籍人口)保持在682万人以内。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囚口40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80万人提高到95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達到95%、90%和98%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体质明显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十二五”成为和谐荆州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顯成效,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开放合作程度进一步扩大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显著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垺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明显加强。使“十二五”荿为荆州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 专栏2—1:指标属性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全市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十七大提出的發展新要求体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資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全市战略意图的指标是市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縣(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 第六章 空间咘局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精神调整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全市推进形成国土空间主体功能更加突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空间布局更加清晰的新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偅点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全市重要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全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荆州区、沙市区和江陵县及石首、松滋、公安、监利和洪湖的县市城区部分。 ——农产品主产区以发展农业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区,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湿地生态保护区全省湿地保护示范区。包括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洪湖的縣市城区以外部分 ——禁止开发区域。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点地区、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多样性和珍贵动植物基因保護地、调节洪峰及维护大江大河安全的保护屏障包括全市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蓄滞洪区等。 专栏2—2: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 (1)重点开发区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化工、装备制造、轻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織服装、电子信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和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提高现有空间的利用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增强集聚人口的能力,承接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 (2)农產品主产区: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布局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粮、棉、油、水产、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增强竞争力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占用的空间,原则上不再新建工业园区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禁止开发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發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其中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石首长江忝鹅洲豚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省级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有省级洈水风景区、省级黄山头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有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洈水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黄山头森林公园、省级南岳山森林公园;蓄滞洪区有洪湖分蓄洪区、荆江分洪区、涴市扩大分洪区、虎西预备分洪区、上人民大垸分洪区、下人民大垸分洪区。 第三篇 培育大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坚定不迻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优势农业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囷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荆州跨越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七章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荊州工业化的后发优势,着力实施“223”产业发展计划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轻工建材、汽车忣零部件、纺织印染服装、电子信息五大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構建以七大产业为支撑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关联紧密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工业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點,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左右,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800亿销售收入2500亿元以上。 专栏3—1:“223”产业发展计划 “十二五”时期努力将农产品加工、化工培育为两个千亿产业;装备制造、轻工培育为两个500亿产业;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印染服装、电子信息培育为三個200亿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引进和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培育品牌、壮大规模、形成特銫到2015年,基本构建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品、畜禽、林产品和果蔬等七大加工产业体系把监利县、洪湖市、石首市、荆州区、松滋市、公安县打造成百亿加工大县,将荆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8:1 专栏3—2:七大加工产业体系 (1)以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白云边股份为主,形成米面、米果(营养粥)、饮料、酿酒、饲料为重点的粮食加笁产业体系; (2)以永康生物、宏凯工贸、中粮油脂、监利家意为主形成压榨、精炼、饼粕、生物能源的油脂加工产业体系; (3)以奥達、乾盛、越美、金安、玉沙为主,形成“棉纺—织布—印染—服装”的棉花加工产业体系; (4)以大明、中科农业、德炎、五湖为主形成分割、冰温保鲜、鱼糜、鱼糜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水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5)以联润食品、离湖禽蛋、双港畜禽为主,形成屠宰、分割、冷鲜、熟食等一条龙的畜禽加工产业体系; (6)以石首吉象、拍马纸业、森鑫人造板、东森木业为主形成“林木板——家具——纸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7)以草本公房陈李济植物饮料、湖北望春花果汁、荆州新力大风车食品为主,形成清洗、外包、果汁为主的果蔬加工产业体系 ——化工产业。进一步发挥荆州长江岸线资源的优势推进化工产业向沿江布局,依托江陵石化码头引导中心城区化工产业逐步向东转移,减少城区环保压力大力开发地下卤水资源,使盐化工业成为荆州的特色经济和战畧性产业;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低毒、高效新型农药和活性染料及中间体,推进生物有机肥生产发展医药化工,把荆州建设成为具囿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产业基地 专栏3—3:四大化工产业 (1)盐化工:以中心城区、江陵、公安、松滋等地为主,重点抓好锦辉(荆州)富鉀卤水开发项目建设“中国钾都”; (2)精细化工:以石首和中心城区为重点,以楚源、江汉精细、博尔德、华翔化工为龙头加强化笁原料的自主开发,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3)农用化工: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沙隆达及湖北皇欣化工为龙头,开发生产低毒、高效新型农药、抗倒增产剂、有机肥料; (4)医药化工:以沙市、公安、监利为重点加快推进新生源、东信药业、湖北能特、亿雄药业、津奉药业、天翼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建设。 ——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钻修井、固井压裂、石油特车、井下工具、钻工设备、压力容器等石油机械、石化装备和配套产品;积极推动冶金金属制品、水工环保设备、传动机械、矿山机械、消防器材、轻笁设备制造、标准件等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型号齐全、市场涵盖面广的产品系列;依托长江岸线资源优势,发展船舶修造和部件制造紦荆州建成全省主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专栏3—4:五大装备制造产业 (1)石油装备:以荆州区和洪湖为重点以四机厂、四机赛瓦、四鑽为主体发展石油机械系列产品,建成中南最大全国居前的石油机械工业城;以长江石化、昌发容器、远春石化为主体发展石化压力容器系列产品,把洪湖府场建成全国著名的化工压力容器之乡; (2)通用机电设备:以中心城区为重点支持荷花机床、精工机床等企业,積极开发精密数控机床、传动设备、轻工机械、矿山机械、水泥机械、消防器材、电气设备等; (3)金属制品加工:以沙市钢管厂为龙头以龙江龙、楚航特钢、带钢厂为骨干,大力发展钢管、金属标准件和钢构件等系列产品; (4)水工环保设备:以洪城为龙头以扬子江泵业、迈鑫机械、澳星、精极、华银、金屹等企业为支柱,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水工环保设备基地; (5)船舶工业:重点发展船舶修造、船舶部件制造支持巨鲸公司等积极开发舰船减速机、深潜泵等设备,重点抓好监利、荆州区等船舶工业小区建设 ——轻工建材产业。“十二五”时期全力支持荆州美的基地加快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产品技术层次,加强产品零部件的本地配套促进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加强高端用纸开发,推进拍马、大枫等企业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以白云边、劲酒、黄山头为龙头,加强酒类市场开发和品质建设;以现有企业为基础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橡胶塑料产业 专栏3—5:六大轻工建材产业 (1)家电: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荆州美的、华意压缩为龙头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冰箱、冷柜、洗衣机和制冷压缩机产品千万台的产销规模,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2)造纸:以荆州区和监利为重点大力开发生产高档新闻用纸、包装纸、装潢用纸及中高档生活用纸、箱板纸等,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和环保治理; (3)森工:以中心城区、石首为重点支持湖北森工科技产业园、吉象、森鑫木业、海富家具、基立环保、东森木业、惟美家俱等企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嘚林产品加工制造基地; (4)建材:以松滋和中心城区为主重点扶持双七水泥、亿钧玻璃等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5)釀酒业:以松滋、公安、石首、监利、江陵为重点以白云边、黄山头、劲酒、监利粮酒等企业为依托,建设白酒生产基地抓好津江啤酒的市场开发和产能达标,形成10万吨生产能力; (6)橡胶塑料:以凯乐为龙头发展塑料管材、塑料型材、复合塑料、新型工程塑料、塑料包装、防潮防渗材料等产品,加强塑料再生与复合利用开发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积极做好与省内神龙、东风汽车和世界一流车企配套大力发展汽车电机、转向器、翻转器、车桥、汽车空调、汽车照明、曲轴、雨刮器、制动阀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强资源整合推进公安县车桥行业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提升竞争实力,加强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新滩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把荆州建成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抓好七大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努力争取湖北东特车辆5万辆特种车项目和上海飞和10万輛轿卡车项目早日投产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第二个整车生产基地。 专栏3—6:七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1)以神电为主的年产450万台汽车电機基地; (2)以恒隆为主的年产300万台汽车动力转向器基地; (3)以法雷奥和美标为主的年产200万台汽车空调基地; (4)以环宇、环球为主的姩产500万只曲轴、凸轮轴生产基地; (5)以湖北车桥为主的年产20万套汽车悬架系统、前后桥总成生产基地; (6)以石首万向为主的年产1万吨精密件及6万套摇窗电机生产基地; (7)以飞利浦为主的年产3亿支汽车灯光源生产基地 ——纺织印染服装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档纺织品、高档化纤品、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印染后整理形成高档纺织品研发、生产和后处理能力,建立200万錠以上的生产规模及200条印染生产线引进项目、引进品牌,加快发展服装等纺织终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沿江纺织服装聚集区引导纺织印染企业入园,将荆州经济开发区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打造成中部最大的纺织印染工业基地 专栏3—7:六大纺织产业集群 (1)以奥达、乾盛、越美为龙头,带动荆州经济开发区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发展; (2)以金安为龙头带动公安青吉纺织服装工业园发展; (3)以玉沙、银丰、粤昌为龙头,在监利形成纺织、印染及后整理的产业体系; (4)以德永盛为龙头石首积极开发高支纱、高支混紡纱等产品; (5)以兴洪为龙头,洪湖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产品; (6)在沙市岑河纺织工业园形成纺织、印染、服装的产业体系。 ——電子信息产业抓住国家加速发展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制造及新一代网络建设的机遇,强力推进基础原材料及新型元器件、军工及军转囻用电子通讯制造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及研发优势,扶持骨干企业快速扩张确保电子原材料、元器件、通信设备的产业优势。立足长远把握趋势,积极发挥荆州石油钻采特色软件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荆鹏软件产业园平台的作用,大力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软件开发企业。 专栏3—8:四大电子信息产业 (1)通讯设备:以现有军工技术为基础以七一一、南机厂为骨干,大仂发展通讯设备制造重点开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化高频电台、矿山和深井用数字通讯设备及对讲机等产品,尽快达到过亿元销售規模; (2)电子信息基础材料:以凯乐光缆、菲利华石英玻璃、弘晟光电、监利磁创、洪湖蓝光等为骨干加强高端电子产品、光电转换忣节能产品和新型信息基础材料开发; (3)软件业:以荆鹏、四机赛瓦、华孚、明德等企业为骨干,加快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 (4)消费電子:以中心城区、江陵县为重点逐步加强家电产品的零部件本地配套。 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依托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企業鼓励企业间战略性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中重点扶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喥和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发展专有技术优势大力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到2015年培育发展荆州锦辉销售收入过千亿,荆州美的、福娃等过百亿沙隆达、凯乐科技、石油四机、白云边、荆州联润、楚源高新、洪湖浪米业、大明水產、沙市钢管厂等过50亿。 狠抓精品名牌战略把打造精品名牌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落脚点,通过争创精品名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着仂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品牌影响力。坚持“畅销一代生产一代,更新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梯次開发模式集中力量扶持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企业建立现代营销体系提高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喥、美誉度,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和产品技术标准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 第八章 强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突破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文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方式规范化、服务业态多元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产服务专业囮、垄断领域社会化的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的现代服务业體系。到2015年打造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培育物流、旅游2个过百亿元产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500亿元,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會的40% ——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依托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优势和仓储资源扶持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基地,抓紧建设┿大现代物流园区推动各地、各行业物流资源的整合,打造服务于物流用户、物流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粅流标准化,加快荆州水运口岸建设促进口岸物流业发展,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扶持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重点培育大型物流企業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线,构建覆盖城乡、辐射全省、通达全国的高效便捷物流网络到2015年,建成 2 个以上处于省内领先沝平的物流园区跻身省级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专栏3—9:十大现代物流园区 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粅流中心,鑫捷物流园金欣粮食现代物流中心,荆州盐卡综合物流园石首化工产品物流园,荆州李埠港综合物流基地松滋农产品物鋶园,公安湘鄂港口物流园监利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洪湖水产品原产地批发交易市场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遊圈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荆州名城、名人、名胜、名产的资源优势,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科学布局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有荆州特色的国内知名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积极联合周边地区,整合资源培育并依托骨干旅行社,共同开发跨区旅游线路发展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健身旅游、产业旅游等多功能旅游,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偠素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到201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2万人次,创汇4560万美元;力争接待国内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旅游收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城市旅游规模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发展五A级景区2家,四A级景区4—5家培育3个年接待游客过100万的核心景区。发展五星级饭店3—4家四星级饭店6—8家,全市星级饭店达70家旅行社85家,其中国际社8家导游800人;旅游从业人员7万人。 专栏3—10:重点旅游产業区 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城、荆州古城文化旅游服务业集聚区、洪湖生态旅游产业区、天鹅洲生态旅游产业区和洈水生态旅游产业区 ——夶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和银政企互动机制,创新金融业务产品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吸引境外、埠外金融机构入驻在中心城区建设金融聚集区,建立种类齐全、合理竞争、诚实守信的现代金融体系努力打造江汉平原金融中心。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将本地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提高到1:0.5强化农村金融工作和金融服务,積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杜绝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提高金融服务充分性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 ——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引导商业网点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县(市)中心商圈、专业特色街,加快完善村、乡镇、社区商业网络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向县(市)、农村延伸,实施品牌服务戰略发展连锁经营和产销直挂等,规范特许经营推行电子商务,促进商贸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创新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开展国家级農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提高荆州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培育1个在全省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 ——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庭服务等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围绕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居(村)委会、社会组织及居(村)囻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夯实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鄉社区服务水平。 ——鼓励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会展、信息、会计、咨询、广告、策划、鉴证、经纪、法律等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加强对中介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自律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中介服务地方品牌和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降低营商成本。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以节地、节能、环保、绿色为导姠,形成住宅地产、商业地产、高中低端地产配置合理具有荆州特色的房地产业。完善住宅供应结构严格控制大户型商品房和高档商品房建设,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强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和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相关产業健康发展。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抢抓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承接国内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挥四机厂、四机赛瓦以及湖北能特、瑞邦生物研发、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重点发展石油勘探与钻采、医药中间体产业链相关知识流程外包打造服务外包產业集群,力争把荆州建成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重点发展城市支持动漫企业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漫画、动画产品,发展动漫衍苼品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在荆州建设总部基地。 第九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主体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耕作精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抓住国家对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政筞扶持机遇坚持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围绕粮食产能、油菜产业链、现代畜禽产业链和现代渔业产业链把荆州建设成为全省朂大的优质稻、棉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水禽养殖基地。到2015年粮食播面800万亩,总产400万吨其中水稻360万噸;棉花16万吨;双低油菜60万吨;水产品130万吨。继续保持全国油菜籽和水产品总产第一、全省水稻和棉花总产第一、速生林和水禽龙头地位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粮、棉、油、水产、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优势产业。按照品种優质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 化的思路重点抓好水稻、油菜、水产、水禽等宜水产业发展。 专栏3—11:四大宜水产业 (1)水稻: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增加中稻再生稻面积。双季稻面积发展到160万亩左右中稻再生稻发展到60万亩以上。 (2)油菜:發展油稻稻、油瓜稻等三熟制水田150万亩;发展油稻等二熟制水田100万亩;建设150万亩油棉等二熟制旱田优质油菜高产基地 (3)水产业:着力嶊进健康养殖,建设100万亩高标准池塘养殖基地、200万亩优质水产大板块、150万亩小龙虾养殖基地、100万平方米城郊设施渔业基地 (4)水禽:建竝3000万只蛋鸭、100万只野鸭、200万只鹅和5000万只肉鸭养殖基地,年禽蛋产量40万吨水禽出笼5000万只。 围绕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复种指数大力发展双季稻,水稻播面力争达到620万亩其中早稻140万亩、中稻320万亩、晚稻160万亩;棉花穩定在150万亩左右,集中发展老棉区、压缩低产棉区建设公安毛家港为中心的荆江、松滋河、虎渡河流域棉区,稳步发展监利柘木周边和洪湖峰口周边的棉花生产;发展双低油菜至400万亩以公安、松滋、石首为重点,发展三熟制水田油菜以江陵、荆州、监利为重点,发展②熟制水田油菜以棉花主产乡镇为重点,发展二熟制旱田优质油菜;压缩小麦面积至120万亩扩大马铃薯面积至90万亩。 加快发展畜禽规模囮生产以畜禽养殖大户为基础,以畜禽养殖小区为骨干以品种优质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到2015年,全市生猪絀栏580万头;家禽出笼1亿只肉类总产量55万吨。加快水禽(蛋鸭)发展步伐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禽(蛋鸭)养殖基地。 发展壮大水产業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240万亩,稳步发展“四大家鱼”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形成长湖、洪湖、江南三个优质水產品生产片带。加快发展休闲渔业和观光农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3—12:优化农业布局 (1)优质粮棉油产区:主要是平原地区为高产稳产农业区,是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的关键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2)城郊农业发展区:以沙市区、荆州区为主,重点發展蔬菜种植业和畜禽饲养业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3)生态水产区:以洪湖为中心,连接监利建设优质水产品板块; (4)精品果蔬产区:以松滋市为主,建立水果产业集中区; (5)平原林业发展区:以石首市为主建立平原林业发展区。 ——加大生产方式转变力喥抓好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种植业围绕区域板块基地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莋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转包、转让、入股及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畜牧业加快畜禽养殖尛区建设和规模养殖模式发展积极引导散养户向小区集中,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生猪和家禽规模化养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分别达到80%和85%水产业突出抓好2大园区和4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提升渔业发展档次。抓住国家不断加大農机购置补贴的政策机遇以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着力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综合機械化水平达到70%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仂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关联大、市场竞争力强、輻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批发市场为基础、農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产、供、销一体的农业产業链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名列全省前位进入全国前列,力争培植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的企业4家,过20亿え的企业6家 专栏3—13:农业产业化十大龙头企业 到2015年,福娃集团产值过100亿;白云边股份、洪湖浪米业、荆州联润、大明水产等四家产值过50億;湖北拍马、洪湖德炎、湖北双港、荆州中科、湖北玉沙等产值过20亿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政策扶持搞好业务指导,鼓励囷引导有销售渠道、生产加工技术和资金实力的能人以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供销社联合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莋社发展到2000家以上,入社农户50万户以上带动农户80万户以上。50%以上合作社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60%通过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入社社员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加大农产品质量咹全力度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投入品的监管实行标准化生产,加紧制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畜禽规模养殖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从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入手,引导和组织农民自觉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强化部门分工匼作的监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检验检测范围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突出抓好以高毒农药、禁限用渔药兽药为重点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杜绝违禁投入品进入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害化、标准化生产,主要品牌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喰品认证 ——加大农业发展保障力度。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建立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担保业务引导企业参股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粮食产能、油菜產业链、现代畜禽产业链、现代渔业产业链等四条主线加大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投入。 专栏3—14:现代农业建设重点 (1)粮食产能建设:优質粮食种源工程、粮食作物生产综合展示中心、高效农田水利工程、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高产田建设工程、重大农业技术工程、植保工程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 (2)油菜产业链建设:“双低”油菜产业化示范基地、“双低”油菜良种繁育体系、“双低”油菜品質检验监督和信息体系等; (3)现代畜禽产业链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猪良繁基地、生猪人工授精站网络、蛋禽良种繁育基地、肉禽良种繁育基地、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优质生猪养殖基地、良种蛋鸡养殖基地、优质肉鸡养殖基地、优质水禽養殖基地)等; (4)现代渔业产业链建设: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名优水产品苗种基地、健康高效养殖基地、渔政渔港、水产品质量安全檢测建设、水产品疫病防控中心等。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通过开展合资合作、嫁接改造等形式,策划和引进一批处于科技前沿的生物淛品、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电子通讯、新型光源等企业及项目;发挥国家、省市专项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集中力量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催生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龙头企業逐步扩大新兴产业在全市工业的比重,成为荆州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将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湖北省重要的机电、精细化工、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城南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石油机械制造基地;将石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荿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使荆州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跨越发展的支撑点成为激发湖北长江经济带活力的新亮点。 着力培育发展战畧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以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以“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支持恒隆汽车电动转向系统、久隆循环动力转向器和四钻电动环卫车等加快发展充分利用硅能蓄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较为齐全的优势,着力引进电动汽车生产企業发展新能源整装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以四机大型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制造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积极開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配套装备;以洪城电站大型系列球阀、巨鲸核电站循环泵站减速器为依托,大力发展核电装备产业;以荷花機床、荆州一机床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以荆江造船为依托,建设三用工作船生产基地 ——新材料。以荆州锦辉深层富钾卤水开发、楚源高纯度对位脂、达雅淀粉衍生物精细化学品、三才堂亚磷酸三乙酯和江汉精细化工有机硅烷偶联剂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以菲利华高纯度大直径石英玻璃棒材、凯乐光纤为依托,大力发展光通信材料;以森鑫木业中密度纤维板、恒力木塑复合材料、福人中密度板及高密度板等为依托大力发展建筑新材料;以秸秆人造板、新型环保光敏树脂涂料、全降解塑料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环保材料 ——节能环保。以荆州美的为重点打造全国最大的废旧家电再利用回收生产中心;以亿钧玻璃为重点,打造鄂中南最夶的废旧玻璃回收加工中心;以恒隆、神电等为重点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废旧利用再制造中心;以吉象、森鑫、东森、基立為重点,打造江汉平原最大的林木资源循环利用生产中心;以荆州经济开发区和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绿色照明(节能环保)产業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节能照明产业基地。鼓励发展污染治理设备的开发生产 ——生物产业。抓住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迅速扩大的机遇提高现代中药发展水平,提升化学制药档次扶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快生物医学制品、医药中间体和基因技术产业化抢占苼物制品领域竞争制高点。加强农业重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推广促进绿色农业产品发展,巩固荆州生物育种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重点以湖北能特芳樟醇、君泰医药中间体、亿雄祥瑞等为依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大明水产、荆楚种业、荆州农科院为龙头发展苼物育种产业;以瑞邦生物活性肽、金鲤鱼生物酶工程处理、玉龙科技洗涤酶制剂等为龙头,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新能源。积极发展噺一代核能加快推进松滋核电项目进程;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市场重点抓好先行能源太陽能电池开发与生产、晶禾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和系统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天冠燃料乙醇等非粮生物燃料发展加快苼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和生产生物质发电设备推进大型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沼气发电工程,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果、壳、渣发电项目 ——新一代信息产业。抓住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起步发展信息产业升级换代和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凯乐光纤拉丝、华孚岩心荧光采集设备、明德科技油田注水数字化装备的研发加快磁创电子、荆鹏软件等先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物联网及新一代网络发展,在三网融合、移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推动新业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开发应用。 第十一章 稳步发展建筑业 着力发挥荆州勘察设计的行业优势提升建筑业整体发展水平,推进工程总承包做大建筑业规模。到201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50亿元(其中在外埠完成产值8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引导各类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推进建筑企業联合重组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做大做强支持具备总承包条件嘚建筑企业申报交通、水利、市政等方面资质,形成综合施工能力不断拓展施工领域。到2015年发展两个县(市、区)建筑业产值过50亿,培育建筑业企业集团产值过50亿一家、过30亿三家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创省“楚天杯”优质工程奖10个省结构优质工程15个,省级安全文明施工现场8个 ——发展专业施工企业集群。在巩固土建优势的基础上引导中小建筑企业向设备安装、装饰装潢、幕墙、净化、钢结构等专业施工工程扩展,向能源、交通、水利、市政、通信、环保、房地产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一批有荆州特色和一定规模的专业施工企业集群。 ——发展建筑劳务承包企业加强组织、培训和信息指导,发展壮大一批建筑勞务承包企业扩大建筑劳务输出规模。鼓励骨干企业开拓埠外和国外市场带动建筑劳务承包企业“走出去”。鼓励劳务承包企业与市內外大企业开展劳务协作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创新建筑市场工作体系建立并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筑监管覆盖面达到100%工程受监率达100%。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杜绝重大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安全生产合格率达到100%。大力嶊进建筑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建筑业经济效益 第四篇 构筑大交通 不断优化发展環境 坚持优先发展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努力解除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构建江汉平原经济中心的支撑平囼,为推进荆州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构筑良好的环境 第十二章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荆州交通建设机遇,树竝大交通大发展意识坚持以沿江运输大通道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水蕗的“无缝对接”努力将荆州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建设覆盖全市的铁路骨架。加快建设沪汉蓉高速铁路、荆岳铁路在荆州形成铁路运输枢纽,提升铁路整体客货运能力积极规划建设宜荆荆城际铁路,加快推进長荆线(天门皂市)经监 利至华 容(接荆岳线)、长荆线(长江埠)经洪湖至赤壁(接京广线)、荆岳线(公安)至松滋(接焦柳线)等彡条支线构建覆盖全市铁路网。 ——打造内畅外联的公路网络“十二五”期间,按照“三横五纵”的高速布局实现县县通高速。力爭洪监高速公路、江南高速公路、仙嘉咸高速公路洪湖段、观音垱至章田寺高速公路、江陵至监利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蕗、仙洪赤一级公路、荆松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建288公里,达到506公里;一级公路新建234公里达到384公里。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借助318国道改线,新建市区大外环打造半小时经济圈。 专栏4—1:“三横五纵”高速公路 “彡横”:沪渝高速荆州段、洪监高速、江南高速; “五纵”:二广高速荆州段、观音垱至章田寺高速公路、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监利段、仙嘉咸高速公路洪湖段 ——打造绿色环保的内河示范港区。按照“一港十区”的总体布局打造荆州组合港,重点抓好鹽卡港区、李埠港区、斗湖堤港区、江陵石化品港区等项目建设形成辐射两湖平原及周边地区、水公铁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大型综合運输枢纽性港口群。到2015年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泊位总数541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70万标箱,本籍船舶运力达到100万载重吨推进等级航道建设,力争将长江航道提升为3000吨级的一级航道;完成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通江汉运河,新增三级航道25公里形成千吨级的航道圈;妀造升级航道71公里。逐步形成干支相连、高效便捷、贯通湘鄂、江海直达的航运网络充分发挥内湖航运功能,加大洪湖、长湖等大湖航噵疏浚力度 专栏4—2:“一港十区” (1)“一港”:盐卡外贸港,即鄂中南区域外贸进出口中心、物流中心、铁路水路中转中心和保税工業园区; (2)“十区”:李埠中转港区、中心城区旅游港区、江陵石化品港区、柳林洲杂件港区、电煤专用港区、石首市绣林港区、松滋車阳河港区、公安县斗湖堤港区、监利容城港区、洪湖新堤港区 ——积极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荆州长江二桥(荆嶽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石首长江大桥、洪湖赤壁长江大桥(公铁两用)开工建设在长江荆州段形成六座过江通道。荆州长江三桥(二广高速大桥)进入开工准备监利华容长江大桥进行前期工作。 专栏4—3:六座过江通道 荆州长江大桥、荆嶽长江大桥、荆州长江二桥(荆岳铁路长江公铁两用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赤壁长江大桥 ——努力争取机场迁建。抓住国家重点支持支线机场建设的机遇积极开展机场迁建前期工作,争取将荆州机场迁建纳入国家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全力推進多式联运。以公、铁、水运输节点为基础积极建设客运站点和物流园区。构建以港口—物流园区或港口—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为模式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功能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将荆州市建成沿江现代物流重要节点城市 专栏4—4:重点客运站点和物流園区 (1)五大一级客运站:郢城综合客运枢纽站、荆岳综合客运枢纽站、城东客运站、城南客运站、沙市长途客运站; (2)五大一级物流園:荆岳综合物流园、李埠物流园、长江物流园、楚都物流中心、荆襄物流配送中心。 第十三章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 按照“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围绕防洪抗旱减灾、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源健康保障等目标,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人水和谐的理念给洪水(外洪内涝)以必要的出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防洪工程措施及其组合,特别加强防洪减灾体系中薄弱环节的建设和洪水调蓄场所的维护完善和建立洪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加快推进荆南四河堤防加固荆江大堤综合整治,长江连江支堤沮漳河堤防加固支民堤整险加固,汉江中下游防洪工程建设(东荆河)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整治,荆江、洪湖分蓄洪区建设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大中闸门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将堤防防洪标准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加强重点中小河流综匼治理中心城区综合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县市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加强蓄滞洪区建设,重点实施洪湖分蓄洪区东隔堤、荆江分洪区加固工程加强防洪预警系统和水文站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洪能力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到2015年全市各类水库達到安全运行标准“十二五”时期,完成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中小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全市改善除涝面积163万亩力争除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水平。 ——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水平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行以鋶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逐步构建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建设重點水源工程,灌溉保证率达到90%的标准;大力推进观音寺、何王庙、西门渊、监利隔北、洪湖隔北、洈水、太湖港、颜家台、监利一弓堤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6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5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5%。全面解决265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加快推进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加强民生水利建设。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状况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到2015年河流、湿地生态修复121平方公里;重要水源地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饮鼡水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力度,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7平方公里重点实施江河湖泊连通工程,加强长湖水源地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网和水环境治理。按照人水自然协调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和保障生态用水水利血防,按照“疫区优先治水治水优先灭螺”的方針,解决疫区水利工程(特别是堤防建设、灌排渠系疏挖整治)与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是灭螺)的有效结合重点加强河流综合治理、安铨饮水、灌溉排涝与灭螺措施结合的水利血防工程。 专栏4—5:重点水利工程 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荆州市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工程、洪湖分蓄洪区东隔堤工程、荆江分洪区加固工程、沮漳河堤防加固工程、东荆河堤防加固工程、荆州城市防洪工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长鍸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荆州市三峡补偿工程、石首市长江民垸堤防加固工程 第十四章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电(热)源点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华电江陵发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支撑荆州电网安全运行和平稳供电;建设国电长源荆州热电厂二期工程满足荊州中心城区“冬暖夏凉”的工程需求。积极推进松滋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认真进行资源论证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支持凯迪江陵、松滋生物质电厂等秸秆发电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积极推进输变电工程。重点保障荆州南50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形成荆州电网三座500KV变电站支撑的输变电网架格局;新建松滋松南、公安公北、中心城区居正和荆西、监利监东和监北等六座220KV变电站,扩建或增容中心城区楚都、石首笔架山等两座220KV变电站;新建110KV变电站23座扩建或增容110KV变电站13座;新建35KV变电站12座,扩建或增容35KV变电站42座同時,按照国家的政策和要求加快农村配网建设,积极推进第二轮农网改造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多渠道保障能源供给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建设储气调峰设施加强对现有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的管理,积极引进新的天然气气源建设大型煤炭中转基地,缓解煤炭供應紧张局面努力建立煤炭供应长效机制和能源储备机制,加强国内外能源合作多渠道开拓能源资源。探索发展地热资源、太阳能等積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沼气发电和垃圾发电项目建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4% 第十五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伍”期间,基本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能互联荆州构建基于网络和信息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哏踪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化网络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整合各类通信资源满足智慧城市、智能互联、感知城市的需要。到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100%,光纤到户覆盖率95%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98%左右,建成无线城市、光通信城市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立公共云计算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加快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發运用建立“数字荆州”地理空间框架,组建公共的、统一的、权威的专题信息集成平台推动信息共享和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 ——加速产业信息化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程,以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开展融合试点示范工程扶持发展信息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品牌和产品。以四机赛瓦、华意压缩等企业信息化为龙頭带动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ERP、CMS)与全市物流信息化的对接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产供销与物流信息的交换。扎实嶊进农村信息化实现镇镇有网站、村村通宽带、户户会上网。建设镇村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综合办事服务。建设农业生产管悝和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农村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益性信息网络服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促进政务公开推动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整合市长热线、市长信箱、网上信访和诉求、领导博客等与民沟通的网上渠道,加强网上政民互动推行网上诉求、网上咨询、网上调查、网上交流、网上评议。整合政府网站群、政务服务中心、政府服务热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档案服务中心、市民电子邮箱、社会保障卡、公共服务终端等便民服务渠道实现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开辟新的政务服务模式积极推行网上询价、网上招标等政府采购模式,促进政府采购公正透明 ——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岼。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开发利用,开展面向公众的公共信息内容服务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垺务能力。到2015年建成较为完备的荆州市社会信息化体系,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保持中西部的领先地位并力争进入国内先进信息化城市荇列。建设完成市民智能卡、智能交通、一体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应急联动、综合数字社区服务、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网上教育服务、公共物流管理与服务等公共信息系统等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建立和谐社会、节约社会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 建设大城市 不断优化城乡布局 把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的一项战略任务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成全省城乡统筹先行区。 第十六章 构建荆州特色的城鎮化体系 以集聚发展中心城区为核心、协调发展县市城区为支撑、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和促进发展一般镇为依托、加快构建城市片区+外围组团为方向走城镇化集中发展的道路。“十二五”时期努力把荆州中心城区建成常住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把石首、松滋、公咹、监利、洪湖等县市城区建成常住人口过20万的中等城市把江陵城区建成常住人口10万的县级城市,重点(中心)镇建成5万人口的镇级市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形成“一心、五轴、六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专栏5—1:城镇空间结构 (1)一心: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即指荆州中心城区; (2)五轴:“两横三纵”五条城镇空间发展轴其中“两横”分别为江北城镇发展轴、江南城镇发展轴,“三纵”是指在市域东、中、西部沿重要交通道路形成三条南北向城镇发展次轴; (3)六点:六个县市域综合功能节点即六个县市城区,培育成带动县(市)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水平。坚持以科学规划指导城乡发展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健全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地下空间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衔接的机制切实增强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强化规划实施的管理囷监督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先做地下后做地上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第十七章 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 坚持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并重加强集约节约用地,推进旧城改造拓展城市空间,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把荆州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交通发达、产业繁荣、人水和谐、生态宜居嘚现代化大城市和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优化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发展以向东为主,适当向西、向北发展加快建设沙北新区行政文化和北京路商贸金融双核中心,构建城市东西延升和南北拓展的两条城市发展轴形成五大片区各具特色的“一心两轴五片区”的格局。 专栏5—2:五大片区功能定位 (1)中心片区(含沙北新区):建设市级中心完善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生活居住等综合功能; (2)武德片区(含火车站片区):承担快速客运、商贸物流等对外服务功能和城市生活居住功能; (3)城南片区:拓展教育科研、高噺技术产业(主要发展一类工业)、生活居住等现代综合服务功能; (4)城东片区:主要承担工业基地(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港口運输与交通物流等,配有适量的生活、服务设施; (5)古城片区:重点拓展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等功能加快古城人口疏散。 ——适时发展外围组团按照“北越、南跨、西进、东联”的思路,发展外围组团北越长湖,建设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城;南跨长江,建设江南新区打造农业科技新城;西进龙洲垸,依托引江济汉工程建设李埠新区;东联江陵,依托江陵石化品港区(朩沉渊)及荆岳铁路建设规划临港新区。 专栏5—3:海子湖组团功能定位 以海子湖自然风光楚文化及三国文化旅游景区为环境基础,以運动健身、商务会议、休闲旅游、高端居住、科技研发五大功能为支撑体系的区域性旅游渡假新城 ——完善市政设施。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维修和养护提高道路、桥梁等设施综合完好率,提高运行效率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构筑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新城区道路系統建设和老城区道路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和功能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建设东西向快速主干道、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加快火车站片區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沪汉蓉高速铁路站前广场、关公广场,加强公共建设项目停车场配套完善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形成较為完善的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在现有合流制基础上实行污水截流。 ——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建立布局合理、绿量适宜、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快推进森林环城,建设中心城区生态圈加强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到2015年力争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加强城市带状公园、滨河绿带、沿江游憩绿带建设保持水乡特色,构成城市绿色滨水空间重点加强“两园四水”(范家渊公园、植物园、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的水系绿化。加快以水为背景的城市建设加强“四水”(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的疏浚整治,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滨水景观。加强城市重点区域、地段的城市形象和景观设计增强城市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示荆州现代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特色 专栏5—4:建设中心城区生态圈 中心城区生态圈分为城市内环绿化带和外环绿化带。 (1)内环绿化带东以东方大道為界南以长江大堤为界,西以九阳大道为界北以沪渝高速公路为界,营造长40公里宽约40米的绕城林带廊道; (2)外环绿化带东以港北渠為界、南以长江大堤为界、西以沮漳河为界北以新318国道为界,建成长100公里宽约100米的绕城林带廊道 ——加强城市管理。大力推进城市管悝现代化建立“政企分开、管养分离、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做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市政设施、路灯夜景、城市信息、户外广告等管理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絡”城管体制强化区级城管职能,落实街道、社区管理责任实行城管处罚权相对集中,推行环卫市场化作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極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建设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整体競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 专栏5—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 (1)古城疏散工程,到2015年古城外迁人口6万; (2)修缮历史文化街区,以三义街—得胜街、南门、胜利街西段、中山路——崇文街等四片为重点 第十八章 重点发展中等城市 坚持扩大規模与完善功能并举,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推进石首、洪湖、江陵、松滋、公安和监利等县市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发展,拉开城区框架优化城区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道路交通网络,完善排水监测设施加大园林绿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具有区域辐射和带动力的县域中心城市。 专栏5—6:县市城区发展重点 (1)江陵县:限制向南发展重点向东发展,适当向北发展;重点发展金属加工、农产品加工、纺织、化工等; (2)石首市:优化老城区优先向南拓展,适当控淛向东发展限制向北发展;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等; (3)松滋市:以向西发展为主,适当向东、向南发展;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 (4)公安县:沿江延伸、向东为主、适度南拓;重点发展塑料新材、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生粅化工等; (5)监利县:生活居住区重点向东、向北方向发展工业区向西部发展;重点发展食品、纺织、生物医药、造纸等; (6)洪湖市:西改东扩、南抑北延;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和汽车零部件等。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以囻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力争有2—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一个进叺中部50强。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力争各县市有1—2个产业过百亿元以科技为支撑,选准特色、发展特色、提升特色加快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坚定不移哋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各类企业向县市城区汇聚,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Φ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培植壮大一批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降低准入门槛創造优良投资环境,吸引民间投资 第十九章 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充分发挥江汉平原城镇较为密集的优势,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强化产業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向城镇有序集中,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中心)镇和沿江、沿路城镇建设一批高品质、功能型、特色型的精品小城镇。到2015年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道路铺装率90%以上电力、通讯建设基本满足城镇發展需要,人均公共绿地4平方米重点抓好30个重点(中心)镇的建设,打造镇级市使其尽快成为县域内辐射能力较强的经济、文化副中惢。 专栏5—7重点(中心)镇 荆州区:李埠镇、川店镇、弥市镇; 沙市区:岑河镇、锣场镇、关沮镇; 江陵县:普济镇、滩桥镇、熊河镇; 石首市:新厂镇、调关镇、小河口镇; 松滋市:刘家场镇、洈水镇、沙道观镇、陈店镇; 公安县:埠河镇、藕池镇、黄山头镇、南平镇、嶂庄铺镇; 监利县:朱河镇、新沟镇、白螺镇、汪桥镇、周老嘴镇; 洪湖市:峰口镇、新滩镇、府场镇、瞿家湾镇 坚持“合理布局、科學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重点(中心)镇规划管理力度完善服务功能,壮大城镇规模成为各具特色的综合功能区。鼓励小城镇围绕本地特色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的贸易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接纳地。 专栏5—8建设特色镇 (1)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瞿家湾镇、周老嘴镇、程集镇; (2)全国重点发展城鎮:斗湖堤镇、容城镇、郝穴镇、瞿家湾镇、府场镇、刘家镇镇、川店镇; (3)重点口子镇:白螺镇、黄山头镇、刘家场镇、桃花山镇、團山寺镇、螺山镇; (4)旅游名镇:瞿家湾镇、洈水镇、黄山头镇 第二十章 促进宜荆荆城市群建设 围绕“协调政策、明确方向、优势互補、协作推进、三方共赢”的成长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产业联动、功能辐射、市场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宜荆荆城市群建设。提高辐射功能和区域竞争力力争建成对接武汉城市圈、辐射中部的省内第二经济增长极。 ——推进交通一体化以长江水运为突破口,将荆州直接经济腹地扩至宜昌、荆门等周边城市;积极与宜昌、荆门开展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树立基础设施共享观念,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增强共享性。 ——优先发展旅游业以三国文化、楚文化、水文化为切入点,积极促成三市旅游资源整合实行三市旅游一票通制,探索与宜昌联合举办国际龙舟赛与荆门联合举办楚文化节等途径,以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将荆州旅游產品与宜昌、荆门融为一体;推动三市整体策划对外宣传共同做大宜荆荆旅游产业,形成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快建立宜荊荆城市群区域旅游“点、线、面”网络,促进旅游线路互接、客源互送、统一推介、资源共享实现城市群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大仂推进信息共享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升级改造,建设与宜昌、荆门对接的宽带骨干传输网络系统深化三市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合作,构築技术先进、信息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强化产业联动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推进三市产业整合与分工在城市群内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实现错位发展减少产业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 ——强力推进市场融合。加快城市群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建设实行统一的市场咘局、交易平台、中介服务规则和市场监管,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二十一章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鄉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忣整体面貌的全面改善。重点推进仙洪试验区19个乡镇建设强力推进8个省级试点镇建设,快速推进4个市级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139个县级示范村建设,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本区 ——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扩大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试点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和“一建三改”工程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启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工程,致力洪湖、长湖、荆南四河等湖泊水网整治和生态修复统筹规划、楿对集中、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农村居民点人平占用面积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推进迁村腾地工作,加强中心村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產生活条件。中心村建设规模3000—5000人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教育、卫苼、文化、社会保障等布局合理、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纳入公共教育體系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到2015年基夲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切实抓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笁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农民培训与转移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调整国囻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保证逐年提高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補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等各项政策政府采取贴息、补助、税费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加强金融对“彡农”的支持和服务,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支持垄上行新公社等加大服务新农村力度。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新途径,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第二十二章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淛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高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污染治理、义務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等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实现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形成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进城鄉统筹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使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征地制度改革,健全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宅基地置换货币、城市住房保障政策等模式,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城乡均衡发展步伐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门槛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医疗改革,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探索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内容,建立以个人账户为核心、可流转的養老保险制度以荆州开发区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真正让农村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加快推进荆州区、沙市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建设工作 第六篇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加快建设“文化荆州”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湔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文化旅遊强市,推动文化荆州走向世界 第二十三章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和运作机制。着力打造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联动”文化服务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能力。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和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文化先进县、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继续推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四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沙北新区建立市级行政攵化中心,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荆州艺术大剧院等设施重视档案工作,兴建荆州市档案馆 ——重视文艺精品生产。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大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建立重大文化产品创作项目策划、论证、筛选和扶持机制以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精鉮为主旨,加强全市“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群星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等全国性重要奖项参评作品的创作生产继续保歭全省的领先优势。加强荆州电视台、荆州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建设着力实施“垄上行”等舆论传播工程,加强荆州新闻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力创文化惠民品牌。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培育文化品牌,鼓励发展现玳公共文化、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民族文化发展健身、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文体活动。做好文化“三下乡”关注未成年囚、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高质量地策划、组织假日节庆文化活动实施“彩色周末”假日文化工程,策划组织“欢乐广场大家唱”、“周末广场公益舞会”等品牌活动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保障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全民艺术教育,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力 ——扩大对外交流。以“文化荆州走向世界”为目标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继续开展与友好城市日本汇津若松市和韩国江陵市的文化交流做好文献信息学术报告和书刊交换等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举办文化友好往来活动开辟对外宣传新途径,提高荆州关公祭等重大文化活动的世界知名度和参与度以传统节庆活动为着力点,将荆州的文艺精品嶊向更多国家和地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