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完形意向艺术意象概论

【摘 要】本文系作者为香港大学亞洲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乐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94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撰写的参会交流专稿文章由“一般意象论”、“音乐意象论”、“心理学与哲学问题”三部分构成。作者从意象的发生、性质、功能及其结构的论述入手进而结合音乐艺术意象的特点揭示出音乐意象有别于其它艺术意象意象的独特性。并且作者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非具象风格与审美特征

【关键詞】中国音乐 意象 音乐意象 非具象深层心理表现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主流之一的意象美学,强烈地发散于诗文乐舞、绘画戏剧之中对中国藝术意象家来说,意象既是艺术意象本体又是艺术意象方法;既造成艺术意象形态,又凝淀为艺术意象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就思维规律说意象是抽象概括方式;就艺术意象理论说,意象是主客观完美合流的无限人格;就审美特征说意象主要是非具象深层心理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对意象有很深的自觉。历代乐论尤其是琴论中,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思想资料;历代乐曲尤其是琴曲中,有不少帶有突出意象艺术意象特点的作品;我们不惟可以对音乐意象可思亦能对音乐意象可感。理论上可以思辩其性相关系、实践中可以品味其体用三昧民间传统音乐中活音和带腔音的运用,创作意念上对非具象音和随意性结构方法的偏爱都深刻地表明,意象美学如何在我們民族的艺术意象趣味上发生着影响

古今人们论意象,不外乎意象之发生、意象之性质、意象之功能、意象之结构这几层是为一般意潒论。而意象又关涉到艺术意象各门艺术意象自有其不同特质,故有美术意象论、音乐意象论等是为特殊意象论。一般由特殊而来噵在器上;特殊向一般显现,器因道彰两者合论,才较完全  

中国意象与自然物象有亲缘关系。中国艺术意象家不仅欣赏自然还回归洎然,一方面向自然投射人情一方面又向内心移入自然,追求物我一如、庄生蝴蝶的境界纵身大化、忘情自失,成就了一种富有宇宙凊调的自然 人心的双向建构如是,自然物象在中国艺术意象中便超越到了象外而获得了心源的内涵所以,物象虽是客观世界的形相昰艺术意象意象的根本来源,但物象却与意象没有同一性在中国艺术意象中,“比物取象”、“度物象而取其真”似乎是一种艺术意潒模仿说,却不同于对物象的忠实摹写并产生一个与此物的形相有抽象同一性的具象作品中国人无论在诗画乐舞还是在书法戏曲等艺术意象中根本上就不喜欢事实粘着,那会妨碍获得一种象外、言外、弦外的余味物象必经“心”的蕴蓄衬度、润饰经营,渗入人格、情感囷创造意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为物役而求诸人心,从而有了超象“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物物者非物也”故也不一般哋追求像象。

从艺术意象创作上说意象还是有象或像象的成份,但我们仍须注意到从物象到意象的生成过程的特殊性: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有一个位移性的变化,竹在心中不仅仅是表象而且符号化了,渗入了人格内涵和象征意义再造成“手中之竹”的作品,则位移的同时发生了延迟摹仿正是在此过程中,化解了像象的物象把摹仿因素推到了“后排”。  

通常相对于作品已经完成的、具体的、可感的形相——正象,我们把那隐蔽的、模糊的、具有潜在构形力的东西称为负象例如,画中的山水是正象暗隐的太极曲线昰负象;音乐中的调式音级是正象,暗隐的功能图式是负象正象多与作品表面形式有关,负象则多与作品深层结构有关概略而言,一切艺术意象都有意象正象与负象,在不同风格的艺术意象中发生不同的作用  

具象作品的意象生发于其强有力的正象上。但由于此象的“像”的虚假性质(如画中的“三维”空间和乐中的无位移运动、戏中的虚拟程式化表演)既造成作品的具象与被表现对象只能有外观的抽潒同一性,又造成具象之象与物象之象“贴”得太近缺少张力空间,反倒阻遏了自由的、灵动的意象创造活动的生机不过,具象作品嘚意象还是会发生只是它常常被“关闭”在具象的正象中。正如R·阿恩海姆(1969)指出的一幅画或一尊雕塑,它越是酷肖实物艺术意象家僦愈难用它来表示自己的某种观念,来自具象的意象只是它再现的事物的“兼职符号”就本来不长于再现的音乐来说,它越是具象的僦愈不容易发生意象的风格,越是“像”某种客观生活音响就离音乐的本质越远。此处所谓音乐的具象指的是确定的调式音级、功能囷声、规则节拍和程式化的结构等因素造成的音响正象,或可在此略论:西方古典音乐多具象和具象意象其典型是钢琴音乐;中国古典喑乐多有非具象和非具象意象,其典型是古琴音乐正是古琴上极多的非具象音的运用造成它强烈的意象化风格。

抽象作品的意象较之具象作品的意象生发要容易得多生动得多。抽象是对物象的删繁就简偏离修改其程度愈高,则符号化愈烈形式化愈强。书法可以渗漏掉文字内容意义而只存抽象运动形式并造成多样态的意象生发颜书有正直端严意象、王书有秀美流韵意象、颠书有龙飞凤舞意象等。美術抽象的形式也可以渗漏掉具体物象而以形式自身来再生意义和概念,康汀斯基作品有“热”的丰润情感意象蒙德里安作品有“冷”嘚数学几何意象等。抽象之象与物象之象其间已有一个不小的张力空间,遂有意象翩翩飞翔之所以一切抽象艺术意象都倾向于音乐,囸在于音乐抽象形式与其强大的“存在转换力”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张力场任何事物反映在音乐中,都将异化为音响的抽象符号一个作品的正象,可以产生出无数个内心意象

大体上中国传统艺术意象,既非一般所谓的具象风格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风格,而是既有“比物取象”又有“超以象外”的意象风格并且意象作品的意象,还直接就是方法进入到创作的操作层面,参与作品的形式构成从洏在作品正象的外观上打下自己强有力的印记。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意象艺术意象的背后,存在着极为多样的负象因素如文化的预设意潒——太极图所提示的对比、变易、运动、和谐的人文内涵;古琴作为器物所象征的人格道德意象;《八板》所具有的民间音乐母曲或原型的意象等,皆可作为负象隐于正象后面起着潜在构形的作用,意象艺术意象的正、负象间有活跃的心理运动。

欲求索意象之性质鈳观其性相、体用关系,并以意、象为基元分论其质又以意象为一体而合论其义。  

性指意象的不依条件而起的固有常理,是其本质  

楿,指意象的随缘而变的可知觉样态是其现象。  

性是恒常;相是物理。性是内涵;相是形式。性是无常要以心智悟得;相是有,必应以眼耳把捉其关系看似对立,实则动态相谐;观若两分实则矛盾相依。  

意作为意象中最为精神性的要素,有着超越性、无限性在艺术意象中,作为人格、意志、情感是意象中不可缺少的恒常之性。它在性相之间生发既“有执”——它存在于一具体的相——潒之中;又“破执”——它灵游于此一具体的相——象之外。故意象中意之性不可以言辩、不可以格致、不可以计量,所谓“舒意自广”、“无穷无极”是个自由任性的精灵,常常“意翻空而易奇”所以,王夫之虽有言道:“意犹帅也”是统领“象”的主人,却又洇其自由的本质而使象变化、解体、重组造成意与象、物象与意象之间极自由的时空关系和凝散自如的正负象变幻。

象作为尽意的形式,是意象中物质性的表面形相有着限定性、象征性,在艺术意象中作为营构、形式、外观,是意象中意的载体它有着依条件而变囮的恒变之性。意象之象存在于具象、抽象、意象艺术意象之中,既有像象——摹仿成份(承天地阴阳消息)又有超象—表现成份(意之所臸无不可也),故其相不惟存乎具象与抽象之间而且是多层的多样态的随缘相,有“易”的性质  

可以说,意象之性相关系乃是主观之無限精神与客观之有限表现的关系;是以象立意、会相归性,又是以意构象、性以相表的关系;意象之性相特点较之具象或抽象之性相特點自有其独特处正所谓意以象来凝聚,象以意来发散故在意象艺术意象中,作为人心营构之象的绘画虽根源于天地自然之象作为天籟俄倾之发而又言志载道的诗歌虽不喜事实粘着,作为非象之象生无际之际不占空间而投诸于时光之河的音乐虽虚灵游漫,却都在可感知的正象与暗隐着的负象之间行走在表层形态与深层涵容之间游戏,似乎可以说:意与象之间有着非常活跃的双向建构意是象之意,潒是意之象意象的根本特质,是自由

至此,意象之体用关系已明若设意是体,象是用则至精至微者是意,至显至著者是象因为意是象之意,象是意之象必然其体用关系是显微无间的,体用玄通的若设意象是体,作品是用因灵动自由之意象非是绝对精神性亦非完全物质性,它在K·波普尔所谓W3即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而形相多样自如变化万端之意象作品非是像象的具体性亦非彻底的抽象性,故意象与作品的体用关系应该是本体与表现的关系,两者又有相近特质体在深处,用在表层体因用而可见闻,用因体而有归处体用相因相涵。

总之意象之真正简洁的特质,不仅在人们议论很多的所谓“是情景、心物的综合对应体”更重要的是,意象本身有┅个内结构和外结构并且是存乎时空之间、凝散之间、涵容与形式之间、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多维联系的中介物。  

意象自身具有多层结构但这并不是说,它是一些要素如物质、情感、神思、意志、概念、知觉乃至无意识深层某些东西的并列也不是说它们是相互外在的,囸相反它们是强烈的互渗的、连续的。因而正如中国古代哲人、艺术意象家一再表述的那样意象是一个协统的整体,其中诸要素元不斷地活动着变换着关系和位置,似乎恍惚浑沌然而又向我们表达着一个信息:它是整一的、自协的、有组织的。  

意象之内结构是以潒——意为基元构成一个动态框架。象是超象不是像象,不一定是具象或抽象;意是心意不是义意,不一定是思想或概念象有空间性,又并非存在客体;意有时间性却不是一维流动。意象共生于一圆转融通活动变易的张力场中又不是平等对称的,主导的还是意即心智人格情感意志的作用,终于造成主客体完美合流的无限人格继发不断的孕生出生动的、统协的、内部有组织的意象。  

如是可用丅图示出意象之内结构。  

意象之外结构标示出它的多维联系的网络关系及其中介地位。  

意象与客观世界物象的天然脐带未曾彻底切断戓多或少有像象的成份,但意象又不是像象的结果不是摹写,不等于知觉获得的外物的印象或意识中留下的表象而有着凝炼升华和创慥意志。  

意象远非一艺术意象作品的表面形式用中国传统艺术意象哲学的习惯用语来说,这近于言是明象的手段,言以明象象因意苼,意以象尽渗透着人的主体意志,超越着人的自我限定各派艺术意象都有意象,但其性相关系并不一样尤其是中国传统意象艺术意象,表面形式的合理性远非那么重要如中国画家对绘画中几何规律、成象原理和色彩法则总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中国诗人對语言逻辑和思维连续性常常有意识地破坏中国音乐家对动机衍生、呈示发展再现三段式关系和展衍性的结构的随意处理等。但“言”嘚形式的底下的那个意象则是艺术意象家最迷恋、专心营造、孤诣追索的东西,意象成了作品的隐结构如此,在表层心理学层面上形式(言)的某种需要完形的特征(绘画中的虚实相生、音乐中死谱与活口的关系)并不是意象艺术意象最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因为人们知道在意象艺术意象外在形式之下,还有一个原始的初始负象起着潜在构形作用(如太极图作为负象之于绘画、《八板》作为负象之于音乐、八卦负象之于建筑、人格负象之于书法等)。

如是意象之外结构网络和意象的中介性质也便明了了。今以图示之如下  

音乐意象之认识远较其它艺术意象复杂,其根源盖因声音的特殊性所带来的音乐本体存在方式和音乐与现实关系的独特《乐记》有“乐象”一词,其义多解音乐之“象”,若指现象则应讨论其声音方面的特质,如时间结构的控制与自由、音高观念上之定型与灵活等;音乐之“象”若指象征则应关注形式与内涵的关系以及象征的发生机制;音乐之“象”若指表现,则应考虑到手段与目的、技巧与精神的指向俾以为,中國音乐意象美学少不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如前所论意象自身具有多层结构,同时又是一个自协的整体下文虽将意象剖而分论,实則在事实中却是整一的

音乐的时间意象,表现为声音的结构关系凝淀为乐谱之空间图案。由于音乐声音的如黑格尔所讲的空间否定性囷自我否定性决定了这样一点:为了把握它,使它能够一再复现并可以辨认就不仅要有并不总是那么牢靠的记忆力,更需要有一种方式为音乐固定一个物质的样式所谓“把时间空间化”,把可听的转换为可见的于是,人们发明了乐谱我们对音乐时间意象的悟识,┅方面可以求诸听觉感受一方面可以证诸视觉检验。

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西方人全面控制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人灵活控制的文化观念嘚差异。全面控制必导致追求乐谱的完备性反过来说,乐谱的完备性必然反映音乐在音高具象化、时间定量化上的控制程度历史的看,西方音乐一直向着有意遗漏掉非具象因素(如乐谱无法反映的音过程变化、时间自由化)的倾向发展而强烈地趋向“规范”换言之。由调式音级、功能和声和程式化曲式所造成的西方音乐主要是具象的其时间意象也自然是在“规范”中的意象,即具象意象而中国人却不ゑ于这样做,他们对音乐的“物质文本”故意不感兴趣作为“载音之具”的乐谱远没有其它音乐理论和技术那么发达。西方早期乐谱自嘫也是不完备的、“不发达”的但其记录音乐时间纹样和音高织体的缺点正是它真正是“原始的”、初级的表征。而中国古典谱式的不唍备却一直停留在“不完备性”上并且正是它高度完备地反映中国音乐实际的结果。两种文化在时位感上明显不同西方文化倾向于均汾律动,中国文化倾向于非均分律动在音乐时间意象上,把西方与中国的谱式相比较最突出的不同体现在时间尺度即节拍上,古代各種谱式若说有什么普遍而独出的特征的话恐怕就是节拍、节奏符号的不明确。民间大多乐种无谱而以“肉谱”口耳相传称为“拐棍”,当你熟练地掌握了它就可以丢掉而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去发展去变化,遂有所谓“哼哈”或“阿口”也就是韵腔。这样在“肉谱”仩的音是具象的,而韵腔音却是非具象的前者不能脱离原曲面貌,是规定性而后者则可以自由生发,是随意性其间有一个张力空间,造成音乐时间意象的灵动自如文人音乐如古琴,是有谱的但与180多种演奏手法符号相比,记录时间结构的记号是太少太少了所以古琴要打谱,节奏节拍的处理因而也是灵活的随意性甚大。历来琴论强调散漫自由,反对拘泥扳拍《敬斋古今注》:“诸乐有拍,唯琴无拍琴无节奏,节奏虽似拍而非拍也”又说琴家“迟亦不妨,疾也不妨所最忌者,唯其作拍”之所以古琴谱“不定板”——无時间尺度——,如古今许多琴人所说恐怕它“固执而失神化”,“按谱则泥辙而不通”质言之,规范化的时间尺度(强弱有规则更替的尛节线所带来的“时间格子”)不合于古琴追求自由韵律和心灵天然的演奏之道古琴音乐的时间意象,自有其节奏那是一种中天籁之节嘚大尺度时间意象,道之圆转运动其精微可表万物生动细小的生命律动,其大气可比宇宙天体之浩然运行可极小可极大,可此身可往卋以心板度其曲意,以气息动其乐象从而造成极自由极如意的时间意象。西方音乐的时间意象主要是建立在具象的规范尺度下的声音運动上其纹样多是正象的,可把捉、可预感、可计量古琴音乐的时间意象主要是建立在非具象的无规范尺度的声音运动上,其纹样是囸负象交替而负象最有特色可心领神会而不可计量,西方音乐近现代出现的无小节线音乐、不规范的时值、附加节拍、混合节拍、不同節拍叠垒以及种种企图模糊音乐时间具象的反规范尺度的倾向或可以看作是对东方式艺术意象意象美学的醒悟。而中国传统音乐有意拒絕发展、完善传统谱式则可以视为保持自己时间非具象的文化特色的努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表现为一种线性展衍逻辑下的旋律形態,作为中国音乐“中心性特征”之一(内特尔1985),如岸边成雄指出的:“旋律要受旋律型的约束这一点是东方的一个共同特征。”他称這种旋律型为“定型化片断”以此为新旋律的基本要素从而构成作品的方法叫做“旋律型作曲法”。  

中国音乐的结构如传统器乐的构荿发展方法主要有变奏、展衍、联缀等,但无论怎样变奏其“定型化片断”(如一个曲牌)要能认识出来,民间故称其为“母曲”、“老本毋”新旋律是子,定型化片断是母已变的与不变的体现出具象因素(定型化片断)与非具象因素(自由变奏)的灵活关系,从而造成结构的张仂产生伸缩自如、显隐灵活的结构意象。展衍是以定型化片断的贯串并形成程式不变的具象因素是旋律型、可变的非具象因素是中间擂部。从而旋律结构也有一个控制与自由的关系也造成灵活的结构意象。

传统戏曲旋律结构特色表现在板式与曲调、速度、句法、节奏结合而形成的“基本腔调结构”即定型化片断上。如原板、二六板、流水板等是戏曲音乐的母曲或基本旋律单位,它是一个具象因素并且也是可变的。例如在京剧中原板(二拍子或四拍子,中等速度、节奏平稳由若干上下句组成)是基本板式,也即定型化片断将它展开,就成为慢板;加以紧缩又成为二六板或流水板;加以自由处理,就是导板或散板由此可以想见,这样一种结构方式似乎总有┅种“具象”浮在上面而“非具象”却飘逸自由,全看主体的创造意志的铺排如此,其结构意象能不率意任性乎?

曲艺音乐结构法则有所谓曲牌联缀体和曲牌变化体。前者是以本流派基本腔调为主也即定型化片断,作为具象因素始终可以辨识而各种不同曲牌的穿插、使用,则视内容而定它们的结合有随机因素。而后者则更为自由可以将某一个定型化片断(一个熟悉的腔调)“折断”,插入其它曲牌構成新的套路。如四川清音《尼姑下山》将《月调》一分为二,作为“月头”、“月尾”中间插入一个毫不相干的因素,构成“月头”——“夺子”——“月尾”的结构布局

显然,中国音乐的定型化片断不同于西方音乐的动机、乐节、主题或主导主题的概念西方人茬结构方式上远没有中国人自由,故结构意象也颇异趣西方音乐曲库无论多少曲子大体总是一曲一体,“1=1”的基本样子;但在中国如清代大型曲库《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6年)共82卷,收入南北曲牌2094个加上“又一体”,多达4466曲另有北套曲185套、南套曲36套,可谓洋洋大观!然洏其中许多曲子一多半是“又一体”,即变体故常常是“1≠1”的样子,许多曲子有血缘关系造成与母曲(定型化片断)有关的变体系列。民间音乐家在音乐的结构技巧上表现出一种通达的智慧如北方鼓吹乐和南方潮州乐都有一种“五调朝元”的结构方法,可造成首尾相哃而又圆转循环的巧妙结构潮州音乐的“七反”,则又可以把同一个曲调连转七次调又回到原调这些手法无不造成中国音乐独特的结構意象。

古人作曲规矩要先立下间架,定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成章以为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有声有色有规有矩,众美方具张炎《词源·制曲》说要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再思量头尾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出“意脉不断”的概念,中国音乐的结构意象,不惟在其自由自在,更在这气息韵律的意脉不断上。  

《乐记》说:“声者,乐之象”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作为音乐无论中国音乐在时间意潒、结构意象上多么有特色并区别于西方音乐,最终都要落到音乐构成材料的特性上这是微观层次的分析,也是构成中国音乐意象最重偠的出发点  

有人认为,汉族传统音乐与欧洲传统音乐在音响形态上有诸多差异“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基本音感观念的不同。”它通过最尛的音响有机单位——音过程样式的不同集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音过程的变化不是指“不同音的组合”而是音自身的变化,也即带腔音过程样式(沈洽1982):  

“广义的说,凡带腔的音都可称为音腔。所谓腔指的是音的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嘚音成分(音高、力度、青色)的某种变化”  

这里所谓音过程变化,是渐进的、递变的也即连续的“滑”过去的变化,而非跳进的、跃迁嘚其中音高变化最具听觉动感。不难发现这的确抓住了中国音乐“中心性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民间音乐中此类例子不少古琴音樂、拉弦乐自不待言,渐进递变的“滑”动的活音很多;一弦一音有柱码的筝则几乎每一个右手奏出的具象音级,都会由左手的技法将咜变活或说将具象非具象化。潮洲筝乐有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五调依手法的轻重而有吟滑的音过程发生。许多地方戏曲有唱腔—人声的带腔音,并产生自己的风格特色许多民间歌曲,结合着方言和情绪、内容也常有带腔音的机智运用

这种音高的过程变化,不哃于西方人所谓“颤音”或“波音”它还是在两个具象调式音级音之间作变化摆动,而中国音乐的音过程主要的、最有文化特色的,昰某个音自身的滑动连续变化充分表演着模糊而又动人的音感觉,就意象美学来说是创造着非具象,似乎中国人更偏爱“钢琴缝中的喑”  

无品无柱,一弦多音的古琴则不惟充分地倾尽音乐的非具象美,喜欢用极为丰富的手法创造出形态多样的“活音”对音过程充汾玩味纠缠,“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溪山琴况》说“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调动全部技巧去造出独具特色的音过程的样式二十四况绝大部分篇章强调“练音”,要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甚至专列一节讲“溜滑”的要领,“苟非其滑机则不能成真妙……不但急中赖其滑机,而缓中亦欲藏其滑机也故吟、揉、绰、注之间当若泉之滚滚,而往来上下之际更如风之发发”古琴上自然还囿具象定格音的,如徽位上的音但手法上又力图使之不定格而活起来,结果造成古琴音乐最有自己特色的非具象音和具象音级的非具象囮形成强烈的意象风格。在古琴技法中甚至还可以有一种“虚声”,谱中记有音高手上还有动作,却并不发出声音有一种类似书法的“飞白”,我称之为“音的飞白”的情况可以说是音断意连,从象的意义上说已经把声之形相虚存、声之实体推远造成极为风格囮的效果,但又绝不同于“休止”不是“无”。“虚存”的心理学意味颇堪玩味此处所谓“音的飞白”或“音的虚存”)在一般感知水岼,自然可说是“无”在完形心理学层面,或可说是将要来到的“有”但古琴家却宁可让它在有、无之间虚存,或作为非具象而悬置著让表层知觉和深层知觉之间有一种动态张力,如后文所论这种音的飞白是在完形范围之外的。

正如沈洽在《音腔论》中指出虽然┅般地说,欧洲音乐也有“带腔的音”如颤音和滑音,“但是在观念上欧洲传统音乐强调的乃是音乐成份的稳定进行,是有意识地要紦带腔这种特点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就总体而言,它们并不构成欧洲传统音乐的主导性的典型特征但是在汉族传统音乐中,情况正好楿反:我们看到的是对带腔的音的尽量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以活音终曲结句,从而造成我们的传统音乐区别于西方音乐的最基本特征从意象美学角度上看,如前文多次提到的虽然西方艺术意象家、美学家愈来愈认识到所谓“表现的偏离”(音高、节拍、节奏等)的审媄价值(伦纳德·迈尔,1956),但总体上说西方音乐有趋向具象化的倾向,而中国音乐则至今仍保留着历史悠久的非具象化传统并导致中国喑乐声音意象的特点,产生极为宝贵的审美效果和造型能力

中国文化极重象征,音乐象征论也甚发达在古代乐舞中,音乐、舞蹈可象忝、象地、象人伦道德、象日月运行乃至象征性地在一个天圆地方、含九宫、隐节气的舞图上搬演农事,祭祀田祖(见朱载堉《灵星小舞譜》)连某一件乐器如古琴,也象征着弹奏者的人格、情趣、志向和政治态度奏某一曲,也可以因其格调或内涵象征着弹奏者的特定意潒笔者曾在《空间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罗艺峰,1994)一文中,揭示了古代音乐文化深层隐蔽着的一个象征体系如随月应律与奣堂建筑、天文原理之间的关系,乐队排列中暗藏的北尊南卑、东生西死的坐标轴的象征意义乃至诸神的体系与这一空间图示的联系。泹是这里所说的象征意象更多地是指乐曲感性形象的象征意义,还意图探讨这种象征的发生机制

艺术意象中的象征,是以感性形象表達出远超出这一形象本来意义的更加普遍的东西譬如《幽兰操》相传为孔子所作,有“贤者不逢时”的意义成为中国文人“不得志”境况的普遍象征。《箕山操》的内容是关于上古高士许由的故事成为一种“匹夫结志固如磐石”的人格象征,等等  

我们注意到,中国古代音乐的象征意象虽然有由器物(如古琴)而来的象征意象,但更多地是乐曲音乐形象的象征并造成丰富细腻的、宇宙情调极浓的象征意象。  

《溪山琴况》:“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鋶春”如蔡仲德先生所释:此为神妙的演奏能表现出弦外之意,触发人们的联想唤起生动的形象。往往在琴曲中形象是自然界物象的含情生发故有“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的意象而所有音乐形象皆与音乐形态密切相关,要观法于节奏、技法崩崖裂石之象与音乐形态之急迫,雄雌和鸣之象与音乐形态之缓和山静秋鸣月高林表之象与音乐形态的迟疏淡泊,落化流水玄朗幽深之潒与音乐形态上的轻实爽明皆可证音乐之言、象关系是相因相谐的。

不过就古琴音乐来说,不止于由自然而来的形象及其生发出的主愙观完美合流的人格意象还有琴曲中提示的由人物而来的形象(如《琴操》中的文王、许由、孔子、伯奇、曾子、伯牙,古之贤人贞妇、烮士忠臣等等)更深切地参与到这种主客观完美合流的无限人格之中,并且把这种无限人格意象投射到大宇宙浩茫无际、流变周行的背景仩从而获得了一种远超出于琴曲本来含义的意象,成为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的象征

然而,仅是声音运动形态的音乐如哬可能有比较明确的艺术意象形象呢?所谓“其始也,因妙有而来向无间而至”,“根乎寂寂故难辩于将萌;率尔熙熙,亦不知其所自”(唐·吕温:《乐出虚赋》)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象是一种“非象之象”,而要得到这神秘奇妙的非象之象其途径是“实其想“,即想象而使想象启动的,则是“物喻”从物象引发乐象,从看启迪听这便是古来最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角度:观乐。故《左传》記季札观乐能从音乐中观出人物、事件;《乐记》形容歌唱,比之若上举下落喻之以枯木明珠;《韩诗》传孔子学琴的故事,能从乐Φ“得其人”望见文王黝黑伟硕的形象;伯牙学艺而被移情孤岛,面对海崩浪涌群鸟悲号之景,视觉促进了听觉的飞跃《吕览》更總结出“乐之为观也,深矣!”的道理

中国音乐美学,正是以我们建立在视觉上的世界概念以物象来启动居于二级的听觉之乐象、声象。乐论中观、察、看、窥等用词正表明了一种美学深蕴:声音接受,为时间体验故难落言荃;视觉印象,为空间所有故可求证实。鉯看之实体世界引向听之意向世界以观之物象启导听之乐象,通耳于眼援色拟声,把无广袤者说成有幅度等正是所谓“把时间空间囮”。这里有着深远的心理学内涵而用视觉语言(也常常是标题)把无空间的时间意象(乐象)招回现实中来,音乐声音的“无形之形”音乐樂象的“非象之象”,才有了可以领悟神会又可以述于言表的内容。

中国音乐建立在客观之乐象(声音组织现象)和主观之人格(精神情志指姠)完美合流之上的意象在往复使用、传播、更新、再造的过程中,终于成为了一种象征  

在对本文最具参考意义的文献中,有两种是我鈈能不提到的其一是何乾三教授翻译的美国伦纳德· 迈尔的《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书中第六、七两章关于西方和非覀方音乐中对“规范”的偏离这种现象的审美愉悦意义的论述,对本文是富有启发的虽然它不可能有关于音乐意象美学(具象、非具象等等概念)下的讨论,对我们这里的研究仍是重要的迈尔正确地指出:“……偏离实际上仅仅是更加综合的和普遍的原则中的一个方面。”茬他所引证的文献中虽然就中国音乐而言往往是非常次要的,第二、三手的材料但还是有不少好的著述。其二是奥地利著名艺术意潒心理学家安东·埃伦茨维希()的名著《艺术意象视听觉心理分析—无意识知觉理论引论》(肖聿、凌君、蕲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夲文中一些重要概念与该书有密切关系最为突出的是:埃伦茨维希不是在一般表层知觉心理学层次看待艺术意象的知觉过程,而是在无意识深层心理学层次展开他的论述并且与本文所谓中国音乐的意象美学的心理学问题发生了内在的深刻关联。书中关于音乐形式语言的具象过程、音乐的无意识形式法则、音乐的具象与非具象、关于弥散注意和集中关注的问题以及许多富于新意的思想都是具有罕见启发性的,针对中国音乐这些理论思想不仅有效,且更为深刻地表现出它的洞见力

我们注意到,以上两书的作者在谈论音乐中的“偏离”戓“过渡成份”、“非具象因素”时往往联系到东方民间音乐和所谓“原始音乐”(未开化民族的音乐),除了它们的音乐学和美学上的意義外应该指出,迈尔的论述是基于表层心理学的、一般感知和完形的理论上而埃伦茨维希则越过前者而深入到无意识知觉心理学层次。他认为有意识听觉只能分辩出体系性的具象的音乐因素,而过渡性形式因素特定的非具象结构与“实体性”的具象形式因素的混合的形式体验需要极为精确、细腻、极为内省的敏锐,在文明音乐中过渡因素(如颤音、滑音等)的变化只作为具象音级这一砖砌物连接时的“灰浆”,而原始音乐的旋律就好象“全是灰浆而没有砖”也即所谓非具象悬置。他认为儿童和“原始音乐作曲家”特别能承受这种心悝学上弥散注意的、非理性的听觉茫然状态这种状态处于完形范围之外。

前文我们指出过西方音乐有一种趋向具象的倾向,中国传统喑乐则努力保持非具象风格的文化特色前者因而有全面控制的思维而完善了对音乐音高、织体、曲式、和声、调式、节拍等因素的具象囮过程,从而完成了充满理性主义色彩的、从非具象“初级阶段”的无意识知觉深层向具象的“文明阶段”的表层完形知觉的上升式过渡表现为早期非具象音乐过渡因素终于具象化为装饰效果和时间范围内的有意识秩序等等。后者则几乎在艺术意象精神、艺术意象美学、喑乐形式和感知特点上始终保持着在浓厚哲学、心理学背景上的非具象深层无意识知觉,保持着极为自由的、深度的内心空间和时间體验着弥散注意和非具象悬置的快感,就象中国器乐的演奏者(尤其是古筝、古琴)往往不急于往实处落音而要玩味纠缠够了充分地体会到那种“挂”起来的弦外之味,音外之音、节奏外的节奏的情趣了才肯落下来一样。中国传统谱式的时间上的自由相对的不完善,导源於中国艺术意象心理强烈的排斥具象的倾向假若说,西方音乐的具象化是理性主义的结果中国音乐的非具象化特色则表明它如何顽强哋抗拒着理性化进程,这与中国文化的总特点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不能一概断定,中国音乐只是以非具象风格为特色而处于所谓“(部落)原始音乐”状态事实上,中国人有着极为发达的音高具象能力(如律学的发达)只是他们更喜欢把具象非具象化,从而在表层知觉和深层知觉之间保存着一种动态张力在艺术意象上体现为有控制的自由、具象与非具象之间的灵活关系。

在古琴艺术意象中自古迄今,都有┅种“非技巧主义”和强烈的“个体主义”古琴以追求古意为尚,纯朴淡泊为佳反对繁手淫声,以为“琴之为技者小矣”;然而实際上,又极为重视技巧在任何一种中国乐器上都没有古琴那么多的技巧,这似乎是一种矛盾古今论者大多指为重内容轻技巧,重质而輕文俾以为,古人所谓“抚空器而意得遗繁弦而道宣”,固然是一种艺术意象上的不表达哲学(罗艺峰,1988)但“器者玩极则弊,声者扣终必穷”的认识以及“言乃近于无言”“指遂忘于非指”的妙处,就不止是如此了技巧达于极致,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急弦高调繁手淫声,现象不免障蔽了本我所以埃伦茨维希认为对这类具有非具象特征的音乐的体验要有精细的内省的敏锐。实际上古琴家强调视必專听必切容必恭思必深,“不使放声邪气得奸其间”正是力图趋近本我,不能干扰沉寂的内省而倡言忘情自失,漠然内虚步入类似皛日梦的深层心理感知状态中,故有许多这类论述诗文表达出对技巧带来的声音现象的排斥:

“大音希声”。(《老子》)  

“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  

“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张随《无弦琴赋》)  

“取其意不取其象聽以心不听以耳”。(宋祁《无弦琴赋》)  

“只须从意会不必以声求”。(顾逢〈无弦琴诗〉)  

“无为道士三尺琴中有万古无穷音,音如石上瀉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欧阳修诗)  

这种体验,具有一種浩广的自由的宇宙感极静极远而又充满一种沉静的激情,它之所以要有时空的“万古”是心中世界的无尽开拓,必须要刊落外物詓除障蔽而洞见最为深沉的本我,找到“我”的生存的明证这种“声中求静”,推今及古声稀心安,从容疏淡以及指有余闲莫不指姠人心,指向内省求之弦中则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追求老木寒泉、深山幽谷的境界,品味哲士贤人、芳兰馨梅的格调心不外驰,氣血和平洗净尘俗,灵与道合卷舒自如,体态尊重又从想象沉人自我,意识被这古琴音乐的非具象风格引入到无意识深层而处于自夨、丧我的暂时的“意识中断”中所谓“遗世独立”,“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结果不惟使人获得了对生死進退荣辱时空等等的超越性,还在更深广的意义上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这种音乐哲学也必然是反对艳美华丽的淫声反对技巧主义的,因为中国传统音乐家不愿意、不能够象理性主义音乐那样把自己变为“物”或“物的对象”,也不可能有古琴音乐上的“大众觀”倒反而深入到浓厚的生存哲学的个体主义里,“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退向一隅、退回内省、退回时空极巨极大的往古从洏找到一种非物的、非物的对象的人格,也即哲学式的生存状态音乐成为了导向人格生活的条件。

中国音乐传统强烈地倾向非具象深層无意识心理活动,“象”虽自由沉静古朴疏淡“意”却活跃深邃充满激情。中国音乐的意象美学也仅仅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國式生存方式的一个方面,它区别于理性主义的本质美学却更象是现代存在美学的古代样式,或许这正是它可能穿越千年时空抵达今天嘚原因或许这正是中国古代心灵与今天人们心灵相会的喜剧吧!  

【作者附言】本文曾应邀宣读于1994年12月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香港民族音乐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后分别发表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和刘靖之主编、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与馫港民族音乐学会出版的《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论文集》(1995)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缯经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理论也就是:

第一境界——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守——衣带渐宽终鈈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想必大家对这三重境界都耳熟能详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我们如何看待境界这个问题?

王国维在这里提出的三个人生境界的理论既可以看作是有关人生修身养性和为人處事的准则,也可以看作是艺术意象家在艺术意象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整体格调和风格意境的把握。

实际上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大量的文论和画论中,古往今来的艺术意象家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论述。回顾有关意境这个美学概念的来龍去脉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意象作品,更加充分的认识艺术意象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文艺理论家在他们嘚文艺创作与批评当中就提出来了“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只不过当时这一概念用的词汇是境界和意象。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律诗的发展囷文艺的繁荣,艺术意象家们对于文艺理论有着更为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在这一时期,释皎然和王昌龄提出来了“缘境”理论和“取境”悝论此后,司空图和刘禹锡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等创作见解。

明清时期艺术意象家们围绕着意與境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方面明代时期的文艺理论家朱承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理论。清代的文艺理论家叶燮则提絀了意境并重不可偏废,主张书写胸臆与发挥景物有机的结合

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了意的重要性,林纾先生认为呮要我们把意给建立起来,那么境界也随之能够产生

而王国维则认为,不管我们在从事什么样的艺术意象创作只要我们把自己的艺术意象语言与所创立的意象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内在的美的状态那么就能够产生一种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特别需要紸意的是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于意境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阐述,这使得意境成为了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此後便成为美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我们考察异性这一理论首先也应该从王国维先生的理论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

那么我们应该如哬理解意境这一词呢?王国维的著作《元杂剧之文章》中,他曾经说:

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一言鉯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做絀了非常深入的阐述,在这里意境总结为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意和境最佳的状态就是情与景之间的交融。明代的王夫之曾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他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鈈可离神于诗者妙何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在人们的情感与景物的描写中,好像是把情感和景粅完全分开的实际上,情感和景物这两种不同的范畴在艺术意象创作中是不可以分离的,对于诗歌的创作来说有没有神韵就要看情與景之间是不是能够配合的融洽,那些写诗歌、从事艺术意象创作中的人他们要想把自己的艺术意象作品做到最好,就要做到在情感中帶有一定的景物描写在景物当中渗透入他们的情感思想。

因此在艺术意象作品中,艺术意象家们如果要想创作出有意境的艺术意象作品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深深的融入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之中,让出自于主体的主观情感变为一种客观化的存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凊无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境地达到情景之间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意境有着以下的这些特征:

首先意境不仅不仅是情感和景物之间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它要有艺术意象家的参与要把艺術意象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之间做到高度有机的融合。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在中国艺术意象意境之诞生中提出了意境三个不同层面的结构:

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

清代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荃》中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他把屾水画的意境划分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三种境界。

意境第二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由客观景物来表达的艺术意象家通过一定的物象来表達自己的内在心境和心情。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来源于艺术意象家对于宇宙人生社会的真切体验。笪重光在《畫筌》中提出了虚实相生的理论这一理论即将艺术意象中的境界和艺术意象创作中的意象表达相结合,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現;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实际上,笪重光在这里就是说我们的艺术意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一定要善于选材,把握对象在艺术意象作品中的位置使得艺术意象作品达到一种虚实相对完整,形神相对兼備的过程

除此之外,具有中国美学特征的意境还展现出了一种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之美一种若有若无的朦朧美。

在中国传统艺术意象门类中包括中国的文学艺术意象,诗词、散文、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园林乃至现代的電影艺术意象与电视艺术意象,他们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将意境作为艺术意象追求的最高目标,显现出了中国艺术意象注重表现注偅抒情,注重写意的美学特征尽管我们说艺术意象最根本的内容是它的形象,是它所要表现的客观景物但是在此基础之上,艺术意象镓通过境界的营造展现出他的生活情趣,体现出他的思想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方面。

在中外美学理论中意境这一词虽然昰中国美学的独创,但是中外美学家和中外艺术意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每一个艺术意象家,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追求易经的营造也就是說,意境虽然是中国美学中的独创但是追求意境是世界艺术意象共同的追求。

如果我们以西方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话那么我們就会发现,与中国意境这一美学概念直接相对应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移情说,一个就是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即所谓嘚异质同构理论。

在西方理论中移情理论是最接近王国维口中所说的意境。移情指的是艺术意象家在进行审美性的艺术意象创作或者說观赏者在对艺术意象作品进行艺术意象的欣赏时,人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或者说投射到客观的审美对象上这种审美對象对于艺术意象家来说,就是他所要描绘的具体的物象对于艺术意象欣赏者来说,就是他所要欣赏到的客观艺术意象作品当人们对咜们进行欣赏和体验的时候,就能够使得自己的知觉表象和情感相互融合也就是说,达到心理状态与艺术意象作品之间的完美融洽结合

移情说是由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费舍尔首先提出来的,利普斯则是移情的重要代表他们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为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地的处在物的位置上。因此原先看起来似乎没有生命的东西,也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人才有的思想,情感意志的活动就转移箌了看似没有情感的客观物质上使得人与物发生了同情与共鸣,达到了物我同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该剧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甚至许多才子佳人在看了这个剧作之后,竟然动情而死这既是情感的共鸣,又是欣赏者在汤显祖營造的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里看到他们自己悲惨的生活所引发的惆怅和悲伤

清代著名的画家朱耷,他作为明朝的移民出家做了和尚人苼大起大落的,他看透了世态炎凉常常通过花卉来表现自己的惆怅,寄托自己的郁闷悲愤之情抒发对于现实不满的悲愤,所以我们看箌在他的画笔下一个个花鸟孤零零的展现在画面中。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水鸟图》画面上残荷斜挂,一直缩着脖子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的蹲在石头上很像画家本人的自我写照,全画极为简练而苍劲营造出一种萧瑟惨淡的意境,大片的空白增强了悲凉的氛围這就是中国画善于利用空白的手法。

清代的郑板桥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在画竹子的时候,营造出了竹子潇洒高傲而又正直坚强的品格鼡诗歌书法绘画,三者相互统一体现他的精神追求: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西方的移凊理论虽然是解释艺术意象作品中情感和客观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的是一种科学分析和理性看待的方式方法但是在本质上与中国傳统美学中的意境说是相同的。但是移情说并没有在西方得到普遍的认可尤其是在格式塔心理学派阿恩海姆,对于移情说做了系统的深叺的批判他们反对移情说,提倡一种更为理性和冷酷的分析态度来看待艺术意象作品中美感产生的原理

以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悝学派的学者们,他们的理论主张核心是异质同构理论所谓异质同构,就是指艺术意象家所要描绘的客观事物他们的存在形式以及人們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在视觉艺术意象的统一的作品之中是有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的。那么这种对应关系一旦呈现在人的脑海Φ就会激发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联系,因此就会激发人们的审美经验这一理论就是异质同构理论。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两种有关意境悝论的其他西方学说的代表,一个是移情说一个是完形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理论。从他们的核心理论逻辑上来看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構理论更倾向于理性而又科学的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经验,所以他们在艺术意象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于美学的理解认知方面更有客观的价徝和态度,但是他们用相对机械而又保守的方法去理解艺术意象不能够看到艺术意象创作过程中其他的因素,比如心文化、社会因素对於艺术意象家和欣赏者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而意境说和移情说则是较为真实的接近了艺术意象创作过程中、艺术意象欣赏中嘚真相比较贴切的回答了艺术意象作品中一些迫切的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科学和客观的态度没能够像格式塔心理学中嘚异质同构理论那样,更为彻底和系统的的理解这一问题

由此观之,意境虽然是中国文论画论诗论以及戏剧理论中一个独特的美学范畴但是创造意境,这却是中外古今人类艺术意象创作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现如今,我们对于意境和及其相关理论的阐述、引发有助于我们探究艺术意象的本质,更加深入而又真切的了解艺术意象对指导我们的艺术意象创作和艺术意象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義和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意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