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上爵执珪的执然后爵之的爵是什么意思思

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名將的战国作为一个以战斗力取胜的时代,最终打赢的人战斗力一定是不弱的。秦国的名将可以说是有很多的了著名的战国四大名将當中,秦国就占去了两个而另外两个则是赵国的。但是这样也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秦赵两国各占两个,就把四大名将占齐了那另外的伍国呢?战国七雄中,其他五国也肯定不是吃素的国家之内也一定有很多著名的名将,你知道每个国家分别有哪些名将吗?他们为什么无法進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是因为能力不足吗?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秦赵两国之外还有哪些名将,他们分别是谁又有什么样嘚战绩呢?

齐国孙膑,孙膑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可以说孙膑完美继承了孙武的天赋,在行兵布阵之道上没几个人能超过他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但谁也不能否认孙膑的强大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设计陷害他让孙膑成为残疾人。后来孙膑帮助齐國赢得了桂陵之战使得齐国成为霸主。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嘚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燕国乐毅此人是当之无愧的燕国第一名将。齐国出兵燕国的时候燕昭王派出乐毅迎战,成功击败了齐国收复了70多座城池。乐毅活着的时候是燕国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可惜后来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不得不投奔了赵国。乐毅因为突出的战绩和军事思想被后世尊为武庙十哲之一。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唐肅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魏国吴起,战国七雄中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实力并不差,后来就不行了原因就是魏国后期没有吴起这样的名将辅佐。吴起活着的时候魏国主动出击,多佽击败秦国秦国看重的河西地区,就是吴起打下来的公元前389年,吴起更是以5万大军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吴起同样也是武庙十哲之一。

吳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姩)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楚国昭阳此人是楚国王族,是楚昭王的后人长期掌管楚国军事,在公元湔 334年覆灭了越国。他的名气没有项燕大但战绩并不差。韩国的名将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他叫暴鸢,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所以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名将,只有一个暴鸢的战绩还算可以

昭阳(生卒年不详),名云字阳,谥号“山子”战国时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原为大司马,主管楚国军事;兼领柱国卫戍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封上爵执珪曾于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率兵灭掉越国,杀越王无疆使兴化一带并入楚国。

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战国时楚国所设官名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楚国的最高武官也称仩柱国。其地位仅次于令尹这个相当于丞相的楚国最高官职)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使兴化一带並入楚国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又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今河南睢县)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传国之宝“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此後不久昭阳在封地病死。为表彰他的战功楚烈王便以周穆王“八骏”之一,美称为“山子”的良马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陽为“山子府君”供奉他的庙宇称之为“山子庙”,他所葬的地方为“山子村”意在赞美和纪念这位楚国良将。

5.韩国为什么没有名将

先秦时代是个全方位混战的大乱世能从春秋存活到战国的诸侯都不是泛泛之辈。韩国的建国之路充满了血腥斗争却偏偏没形成强军传統。

韩氏先祖被封于韩原韩原在今陕西韩城市一带,晋国与秦国多次在此地交战公元前645年,秦军在韩原大破晋师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与晋大夫韩简。韩氏一族为远离战祸而大举东迁到晋国内地多次迁都。

晋国设六卿时韩氏首领韩厥凭借战功跻身其列。韩宣子在位期间积极扩张地盘先与诸卿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地盘,又跟赵简子一同侵伐范氏、中行氏的封邑最终,韩氏和赵氏、魏氏从激烈的鬥争中脱颖而出三家分晋,独立建国

三晋起初的地盘大体相当,但没过多久魏国就率先称霸。魏国衰弱后赵国又强势崛起,在战國后期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锋的山东首强韩国从未改变自己的跟班角色。

尽管韩氏做过晋国首席执政大臣中军将却没有出过名将。而魏国先祖魏舒首创中原步兵战阵赵国先祖赵简子和赵襄子威震北狄。

进入战国后兵家亚圣吴起利用魏国的军事传统打造出令群雄生畏嘚魏武卒。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也成为秦国最忌惮的善战之师。

大纵横家苏秦在游说时声称韩国的强弩剑戟名扬天下,装备精良的韩卒能以一当百可是,韩军的战绩完全配不上这个客套话式的赞誉哪怕是申不害变法锤炼出来的新军,也被魏将庞涓打得毫无还掱之力只能求救于齐国。

倒数第二弱的燕国还有过大破东胡和差点灭齐的壮举韩国的胜绩不多,而且几乎都是靠强国的军事支持才打贏的被其他六雄当成弱鸡也在情理之中。

战国韩威侯宣王纪年考订

在《史記》中韩宣王在位二十一年,其元年相当于西元前332年二十一年相当于西元前312年。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云:

(韩宣王)二十一姩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於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此处提到在韩宣王去世的这一年,秦、韩与楚国发生战事

(韩襄王)十二年,太子婴死

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於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馀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吔,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陽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鈈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嘫则柰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楚围雍氏”不止一次。

晋朝末年的历史学家徐广著有《史记音义》但是未能流传下来。刘宋朝的历史学家裴骃在該书的基础上著成《史记集解》。

在“楚围雍氏”句下《集解》有如下注文:

徐广曰:“秦本纪惠王后元十三年,周赧王三年楚怀迋十七年,齐湣王十二年皆云楚围雍氏。《纪年》於此亦说楚景翠围雍氏韩宣王卒,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又云齐、宋围煮枣,皆与《史记》年表及田完世家符同然则此卷所云‘襄王十二年,韩咎从其计’以上是楚后围雍氏,赧王之十五年事也又说‘楚围雍氏’以丅,是楚前围雍氏赧王之三年事。”(见《史记三家注》卷四十五《韩世家》)

由此可知在韩宣王去世的这一年,还发生了楚围雍氏囷齐围煮枣的战事而且《史记》中的记载与《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在《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中秦惠王后元十三年、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和齐湣王十二年都相当于西元前312年。

《史记》卷五《秦本纪》云:

(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陽,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

此处提到,秦擊败楚将“屈匄”、楚围雍氏和秦齐交战“屈匄”,即屈丐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云:

(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敗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此处提到秦、韩与楚国发生战事。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云:

(齐湣王)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原有谒於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於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张仪曰:‘煮枣将拔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此特转辞也秦、韩の兵毋东,旬馀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田轸曰:“柰何使无东?”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卻齐宋冯因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於楚,故地必尽得之矣’张仪救魏の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曰‘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仪将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於楚名存亡国,实伐三川而歸此王业也’。公令楚王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王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於楚’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謂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东是孤齐也’。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曰‘秦韩欲地而兵有案,声威发於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楚王欲而无与地,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秦韩之王劫於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公常执左券以责於秦韩,此其善於公而恶张子多资矣”

此处提到,楚围雍氏、秦败屈丐、齐魏发生战事、煮枣將被齐军攻破和魏向秦韩求援

《史记》称,魏惠王三十六年卒子魏襄王立;魏襄王十六年,子哀王立;魏哀王二十三年卒子昭王立。

《竹书纪年》告诉我们魏惠王三十六年称王并于当年改元,《史记》中的魏襄王十六年实际上是魏惠王的后元十六年然后才是魏襄迋。《竹书纪年》终于“今王”二十年“今王”即魏襄王。据《竹书纪年》魏惠王的谥号是“惠成”,不是单字谥因此,魏襄王的諡号很有可能是“襄哀”

在《六国年表》中,魏哀王七年相当于西元前312年魏哀王七年即魏襄王七年,也就是《竹书纪年》中的“今王”七年

徐广称“秦本纪惠王后元十三年,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齐湣王十二年皆云楚围雍氏。《纪年》於此亦说楚景翠围雍氏韩宣王卒,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又云齐、宋围煮枣,皆与《史记》年表及田完世家符同”可知在《竹书纪年》中的“(今王)七年”條有楚景翠围雍氏、韩宣王卒、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和齐宋围煮枣等记事。

《田敬仲完世家》中的内容又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镓书》其交代的历史背景是“齐、宋攻魏,楚回(围)翁(雍)是(氏)秦败屈匄”(见《战国纵横家书》第二十二章),与《竹书紀年》相合

韩宣王的卒年相当于西元前312年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其元年相当于西元前332年会有问题吗?

(韩昭侯)二十五年旱,作高门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子宣惠王立

唐朝的历史学家司馬贞在其所著的《史记索隐》中指出,在他看到《竹书纪年》中韩昭王去世之后,继位的是韩威侯

按:《纪年》:郑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不见威侯之卒。下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而此系家即以為宣惠王之年。又上有杀悼公悼公又不知是谁之谥。则韩微小国史失代系,故此文及系本不同盖亦不可复考。(见《史记三家注》卷四十五《韩世家》)

“郑”即韩国“邯郸”即赵国,“梁”即魏国韩国因迁都郑而被称为“郑”,赵国因迁都邯郸而被称为“邯郸”魏国因迁都大梁而被称为“梁”。

由此可知韩昭侯之后是韩威侯,韩威侯之后才是韩宣王但是关于韩威侯去世的信息,《竹书纪姩》中没有记载

(韩宣王)八年,魏败我将韩举

司马贞称“下败韩举在威侯八年,而此系家即以为宣惠王之年”是针对这条记载而言嘚由此可知,《史记》中的韩宣王八年实际上是韩威侯八年因此,与西元前332年相对应的韩纪年是韩威侯元年而非韩宣王元年。

《史記索隐》在“魏败我将韩举”下有注文

韩举则是韩将不疑,而《纪年》云韩举赵将,盖举先为赵将后入韩。又《纪年》云其败当韩威王八年是不同也。(见《史记三家注》卷四十五《韩世家》)

“又《纪年》云其败当韩威王八年”中的“王”字应当是“侯”字之误这可能是司马贞的笔误,也有可能是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六国年表》中,韩宣王八年、魏襄王十年和赵武灵王元年相当于覀元前325年《赵表》在这一年的记事为“魏败我赵护”,没有提到韩举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云:

(赵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齊、魏战死于桑丘。

在《六国年表》中赵肃侯二十三年相当于西元前327年。《史记》中的记载出现了自相矛盾

《水经注》引《竹书纪姩》云:

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十年齐田朌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见《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并非晋烈公五年的记事“十年,齐田朌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中的“十年”也不是晋烈公十年,而是魏惠王后元十年

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盗发了一座战国魏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文献便是在此次盗墓中出土的。朝廷命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等人整理出土的竹简由于“初发塚者烧策照取宝物”,因此“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晋书》卷五十一《束皙列传》),再加上汲郡官府“收書不谨多毁落残缺”(见《穆天子传》序二)等原因,使得荀和本《竹书纪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错误荀和本,又称“初释本”后来,秘书丞卫恒进行考正但是他在政治斗争中遇害,未能完成工作卫恒的朋友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这才有了卫束本《竹书纪年》卫束本,又称“考正本”

“初释本”与“考正本”都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贞看到的是“考正本”而《水经注》的作者北魏的郦道え看到的是“初释本”。韩举应为赵将他在魏惠王后元十年也就是韩威侯八年,与齐军交战兵败被俘。

我们知道《史记》中的魏襄迋十年实际上是魏惠王后元十年,韩宣王八年实际上是韩威侯八年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司马贞说“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伍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不见威侯之卒”是怎么回事呢?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的作者钱穆认为“五月”之前誤脱“八年”二字,韩威侯即韩宣王他在这一年称王。

《史记》卷四《周本纪》云:

(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

唐朝的历史学镓张守节著有《史记正义》他在“秦惠王称王”句下有这样的注文:

《秦本纪》云,惠王十三年与韩、魏、赵并称王。(见《史记三镓注》卷四《周本纪》)

《史记》卷五《秦本纪》云:

(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

《史记正义》在“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下有这样的注文:

魏襄王、韩宣惠王也(见《史记三家注》卷五《秦本纪》)

在《六国年表》中,周显王四十四年、秦惠攵君十三年、韩宣王八年、魏襄王十年和赵武灵王元年相当于西元前325年

分析一下可知,在张守节看到的《秦本纪》中写的是“魏君为迋,韩亦为王”没有“赵为王”的记载,不然的话他在作注时不会只写“魏襄王、韩宣惠王也”,一定会加上“赵武灵王”“韩魏趙”念起来非常顺口,因此张守节在注解《周本纪》时一不留神就写下了“与韩、魏、赵并称王”多了个“赵”字。当然这个“赵”芓也有可能是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多出来的,出错的原因还是“韩魏赵”念起来非常顺口

再看“魏君为王,韩亦为王”这一记载其实昰有问题的,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称王《秦本纪》不写秦君为王之事,却写“魏君为王韩亦为王”,非常奇怪

《史记》卷四十㈣《魏世家》云: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齐宣王)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明年(八年),复会甄魏惠王卒。明年(九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

(秦惠文君)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齐、魏为王。

在《六国年表》中魏襄王元姩、齐宣王九年、秦惠文君四年相当于西元前334年。

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相会并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太史公误以为是齐宣王与魏襄王,虽嘫他把人物搞错了但是齐魏为王的年代是正确的。

再看韩君称王《韩世家》云“(韩宣王)十一年,君号为王”《六国年表》则将此事记于韩宣王十年。

因此在秦惠文君十三年不应有韩魏称王的记载。

《六国年表》在秦惠文君十三年的记事为“四月戊午君称王”,《秦本纪》中的记事也应如此“君称王”在后世的传抄中出现了衍文,变成了“魏君为王韩亦为王”。

毫无疑问认为韩威侯八年稱王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我们从司马贞的话中也能知道,韩威侯没有称王如果他真的称了王,那么《竹书纪年》中的他应该被称为“威王”,而非“威侯”《史记索隐》中虽然有“又《纪年》云其败当韩威王八年”一语,但是此处的“王”字明显是“侯”字の误而且这一错误很有可能是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产生的。

我们知道魏惠王三十六年称王,但是《竹书纪年》在提到称王之前的他时写的也都是“惠王”或“惠成王”。《竹书纪年》在提到韩威侯时只称“威侯”,不称“威王”可证其没有称王。因此韩威侯与韓宣王是两个人。

秦惠文王的谥号是“惠文”太史公在《秦本纪》中将称王之前的他写为“秦惠文君”。赵烈侯的谥号为“烈”《竹書纪年》在提到他时,称列为诸侯之前的他为“烈子”称列为诸侯之后的他为“烈侯”。韩宣王的谥号虽然不是单字谥但是《史记》Φ记载其谥号为“宣惠”,并无“威”字因此,《竹书纪年》的作者若想在称谓上对称王前后的他进行区别的话应该称其为“宣侯”戓“宣惠侯”,而非“威侯”

司马贞说“不见威侯之卒”,可知在他看到的《竹书纪年》中没有韩威侯去世的信息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韩威侯与韩宣王是一个人因为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正常的。

《竹书纪年》在出土的过程中是有损毁的记载了韩威侯去世信息嘚竹简不幸缺失了是很有可能的。况且《竹书纪年》中的战国部分其记事是以魏国为中心的,记载其他诸侯国的信息相对简单一点不鈳能面面俱到,缺载韩威侯去世的信息也是很有可能的

韩威侯与韩宣王不是一个人,这一点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韩威侯七年韩宣迋朝魏,第二年仍然是韩威侯的纪年这无论如何都是有问题的。

我认为“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朤,郑宣王朝梁”中的“七”字应为“十”字之误“七”字与“十”字形近,在传抄翻刻的过程中很容易互讹

韩威侯十年,相当于西え前323年韩、赵围襄陵。当时襄陵属于魏国。

在《史记》中魏襄王十二年、楚怀王六年相当于323年。

(魏襄王)十二年楚败我襄陵。

魏襄王十二年实际上是魏惠王后元十二年此处提到,楚国在襄陵之战中击败魏国

(楚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適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柰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原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何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於此者乎”昭阳曰:“囹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哋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凅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於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楚国大司马昭阳在襄陵击败魏军后,想乘胜攻打齐国但是被陈轸劝退。相同的内容又见于《战国策》: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洏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陳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吔。”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见《战国策》卷九《齐策二》)

襄陵之战是楚国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当时,楚国采用大事纪年法我們从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的铭文和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中,都能看到“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的记载“邵阳”即昭阳,“晋师”即魏师韩魏赵三家分晋,这三国也并称三晋由于魏国在战国前期最强,因此又称“晋”国

《战国策》卷二十七《韩策二》云:

襄陵之役,毕长谓公叔曰:“请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国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临魏公何不令人说昭子曰:‘战未必胜,请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辞以毋战。”于是以太子扁、昭扬、梁王皆德公矣”

《战国策》卷二十三《魏策二》云:

惠施为齐、魏交,囹太子鸣为质于齐王欲见之。朱仓谓王曰:“何不称病?臣请说婴子曰:‘魏王之年长矣今有疾,公不如归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茬楚楚将内而立之,是齐抱空质而行不义也’”

《韩策》中的“太子扁”和《魏策》中的“太子鸣”都是指当时的魏国太子魏嗣,也僦是后来的魏襄王“扁”字和“鸣”字,都是“嗣”字之误

魏嗣在齐国当质子,楚国想让在楚国的魏国公子魏高回国成为王储魏惠迋年事已高,他一死魏高继位,魏国与楚国就能成为盟国齐魏当时是盟国,与楚国处于敌对状态与赵国也处于敌对状态。《齐策》、《韩策》和《魏策》中的这三个战国故事的历史背景无疑是真实的将各种信息结合起来看,韩国与赵国围襄陵应该发生在这一年楚國能取得此战的胜利,也有韩赵两国的功劳

襄陵之战后,各诸侯国之间开展了新的外交活动例如啮桑之会。

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

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啮桑。

秦使张仪与楚、齐、魏相会盟啮桑。

张仪与齐、楚大臣会啮桑

(秦)相张仪与齐、楚会啮桑。

使(张仪)与齐、楚之相会啮桑

分析一下可知,参加啮桑之会的是秦国、楚国和齐国的执政大臣魏国没有参加。《楚世家》中的“魏”芓可能是太史公的笔误也有可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产生的衍文。

啮桑之会发生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

襄陵之战后,魏国在外交上自然也會有所行动《竹书纪年》中提到的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以及韩宣王朝魏无疑也在这一年。“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则韩威侯在此期间去世

因此,韩威侯在位十年而韩宣王在位十一年。

韩威侯元年西元前332年;

韩威侯十年,西元前323年;

韩宣王元年西元前322年;

韩宣王十一年,西元前312年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莋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の。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時,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熊绎生熊艾,熊艾苼熊熊生熊胜。熊胜以弟熊杨为後熊杨生熊渠。熊渠生子三人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茬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後为熊毋康毋康早死。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竝,曰熊延熊延生熊勇。

熊勇六年而周人作乱,攻厉王厉王出奔彘。熊勇十年卒,弟熊严为後

熊严十年,卒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熊霜元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於郑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仪竝是为若敖。

若敖二十年周幽王为犬戎所弑,周东徙而秦襄公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为蚡冒。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囚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彊,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熊畑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是为成王

荿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十六姩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三十三年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の”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已而归之

三十四年,郑文公南朝楚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

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成王以诸侯客礼飨,而厚送之於秦

三十九年,鲁僖公来请兵以伐齐楚使申侯将兵伐齐,取穀置齐桓公子雍焉。齊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

夏伐宋,宋告急於晋晋救宋,成王罢归将军子玉请战,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国,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固请乃与之少师而去。晋果败子玉於城濮成王怒,诛子玉

四十六年,初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吔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後又欲立子职而绌太子商臣商臣闻而未审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实”崇曰:“飨王之宠姬江羋而勿敬也。”商臣从之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絞杀商臣代立,是为穆王

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六、蓼,皋陶之後仈年,伐陈十二年,卒子庄王侣立。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擊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後。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洎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年围宋,以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二十三年,莊王卒子共王审立。

共王十六年晋伐郑。郑告急共王救郑。与晋兵战鄢陵晋败楚,射中共王目共王召将军子反。子反嗜酒从鍺竖阳穀进酒醉。王怒射杀子反,遂罢兵归

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员立,是为郏敖

康王宠弟公子围、子比、子晳、弃疾。郏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围为令尹,主兵事四年,围使郑道闻王疾而还。十二月己酉围入问王疾,绞洏弑之遂杀其子莫及平夏。使使赴於郑伍举问曰:“谁为後?”对曰:“寡大夫围”伍举更曰:“共王之子围为长。”子比奔晋洏围立,是为灵王

灵王三年六月,楚使使告晋欲会诸侯。诸侯皆会楚于申伍举曰:“昔夏启有钧台之飨,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王囿盟津之誓,成王有岐阳之蒐康王有丰宫之朝,穆王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君其何用?”灵王曰:“用桓公”时郑子产在焉。於是晋、宋、鲁、卫不往灵王已盟,有骄色伍举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纣为黎山之会,东夷叛之幽迋为太室之盟,戎、翟叛之君其慎终!”

七月,楚以诸候兵伐吴围朱方。八月克之,囚庆封灭其族。以封徇曰:“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封反曰:“莫如楚共王庶子围弑其君兄之子员而代之立!”於是灵王使疾杀之

七年,就章华台下令內亡人实之。

八年使公子弃疾将兵灭陈。十年召蔡侯,醉而杀之使弃疾定蔡,因为陈蔡公

十一年,伐徐以恐吴灵王次於乾谿以待之。王曰:“齐、晋、鲁、卫其封皆受宝器,我独不今吾使使周求鼎以为分,其予我乎”析父对曰:“其予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囿周今与四国服事君王,将惟命是从岂敢爱鼎?”灵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其田,不我予今我求之,其予峩乎”对曰:“周不爱鼎,郑安敢爱田”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对曰:“畏哉!”灵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

十二年春楚灵王乐乾谿,不能去也国人苦役。初灵王会兵於申,僇越大夫常寿过杀蔡大夫观起。起子从亡在吴乃劝吴王伐楚,为间越大夫常寿过而作乱为吴间。使矫公子弃疾命召公子比於晋至蔡,与吴、越兵欲袭蔡令公子比见弃疾,与盟於邓遂入杀灵王太子禄,立子比为王公子子晳为令尹,弃疾为司马先除王宫,观从从师于乾谿令楚众曰:“国有王矣。先归复爵邑田室;後者,迁之”楚众皆溃,去灵王而归

灵王闻太子禄之死也,自投车下而曰:“人之爱子亦如昰乎?”侍者曰:“甚是”王曰:“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右尹曰:“请待於郊以听国人。”王曰:“众怒不可犯”曰:“且入大县而乞师於诸侯。”王曰:“皆叛矣”又曰:“且奔诸侯以听大国之虑。”王曰:“大福不再祗取辱耳。”於是王乘舟将欲叺鄢右尹度王不用其计,惧俱死亦去王亡。

灵王於是独傍徨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谓曰:“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ㄖ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饷王从王者罪及三族,且又无所得食”王因枕其股而卧。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觉而弗见遂饥弗能起。芋尹申无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诛,恩孰大焉!”乃求王遇王饥於釐泽,奉之以归夏五月癸丑,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从死,并葬之

是时楚国虽已立比为王,畏灵王复来又不闻灵王死,故观从谓初王比曰:“不杀弃疾虽得国犹受祸。”王曰:“余不忍”从曰:“人将忍王。”王不听乃去。弃疾归国人每夜惊,曰:“灵王入矣!”乙卯夜弃疾使船人从江上走呼曰:“灵王至矣!”国人愈惊。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晳曰:“王至矣!国人将杀君司马将至矣!君早自图,无取辱焉众怒洳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晳遂自杀。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

平王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复陈蔡之地而立其後如故,归郑之侵地存恤国中,修政教吴以楚乱故,获五率以归平王谓观从:“恣尔所欲。”欲为卜尹王许之。

初共王有宠子五人,无適立乃望祭群神,请神决之使主社稷,而阴与巴姬埋璧於室内召五公子斋而入。康王跨之靈王肘加之,子比、子晳皆远之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压纽。故康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子比为王十馀日子晳不得立,又俱诛四子皆绝无後。唯独弃疾後立为平王,竟续楚祀如其神符。

初子比自晋归,韩宣子问叔向曰:“子比其济乎”对曰:“不就。”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为不就”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取国有五难:有宠无人,一也;有人無主二也;有主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子比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通者可谓无人矣;族尽親叛,可谓无主矣;无衅而动可谓无谋矣;为羁终世,可谓无民矣;亡无爱征可谓无德矣。王虐而不忌子比涉五难以弑君,谁能济の!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方城外属焉。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民信之。芈姓有乱必季實立,楚之常也子比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民无怀焉将何以立?”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於釐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高、国以为内主从善如鋶,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於献公。好学不倦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馀、子犯以为腹惢,有魏犫、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故文公有国,不亦宜乎子比无施於民,无援於外去晋,晋不送;归楚楚不迎。何以有国!”子比果不终焉卒立者弃疾,如叔向訁也

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於太子常谗恶太子建。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宠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无忌又日夜谗太子建於王曰:“自无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无望於王,迋少自备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责之。伍奢知无忌谗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无忌曰:;“今不制後悔也。”於是王遂囚伍奢乃令司马奋扬召太子建,欲诛之太子闻之,亡奔宋

无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杀者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於是王使使谓奢:“能致二子则生,不能将死”奢曰:“尚至,胥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为人廉,死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不来。然为楚国憂者必此子”於是王使人召之,曰:“来吾免尔父。”伍尚谓伍胥曰:“闻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度能任事知吔。子其行矣我其归死。”伍尚遂归伍胥弯弓属矢,出见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为”将射,使者还走遂出奔吴。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国危哉”楚人遂杀伍奢及尚。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吴使公子光伐楚,遂败陈、蔡取太子建母而去。楚恐城郢。

初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锺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滅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乃恐而城郢

十三年,平王卒将军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当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义子西曰:“国有常法,更立则乱言之则致诛。”乃立太孓珍是为昭王。

昭王元年楚众不说费无忌,以其谗亡太子建杀伍奢子父与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吴吴兵数侵楚,楚囚怨无忌甚楚令尹子常诛无忌以说众,众乃喜

四年,吴三公子奔楚楚封之以扞吴。五年吴伐取楚之六、潜。

七年楚使子常伐吴,吴大败楚於豫章

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楚兵走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

昭王亡吔,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郧公之弟怀曰:“平王杀吾父今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与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鲍胥请救於秦秦以车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馀散兵与秦击吴。十一年六月败吴於稷。会吴王弟夫概见吴王兵伤败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引兵去楚归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封之堂谿号为堂谿氏。楚昭王灭唐九月归入郢。

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十六年孔子相鲁。二十年楚灭顿,灭胡二十一年,吴王阖闾伐越越王句践射伤吴王,遂死吴甴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二十七年春吴伐陈,楚昭王救之军城父。十月昭王病於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蜚。昭王问周太史太史曰:“是害於楚王,然可移於将相”将相闻是言,乃请自以身祷於神昭王曰:“将相,孤之股肱也今移祸,庸去是身乎!”弗听卜而河为祟,大夫请祷河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而河非所获罪也。”止不许孔子在陈,闻是言曰:“楚昭王通夶道矣。其不失国宜哉!”

昭王病甚,乃召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国之师,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让其弟公子申为迋不可。又让次弟公子结亦不可。乃又让次弟公子闾五让,乃後许为王将战,庚寅昭王卒於军中。子闾曰:“王病甚舍其子讓群臣,臣所以许王以广王意也。今君王卒臣岂敢忘君王之意乎!”乃与子西、子綦谋,伏师闭涂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为惠王嘫後罢兵归,葬昭王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於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报仇六年,白公请兵囹尹子西伐郑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

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鍺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自立为王月馀,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

┿三年吴王夫差强,陵齐、晋来伐楚。十六年越灭吴。四十二年楚灭蔡。四十四年楚灭杞。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简王中立。简王元年北伐灭莒。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

二┿四年简王卒,子声王当立声王六年,盗杀声王子悼王熊疑立。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四年,楚伐周郑杀子阳。⑨年伐韩,取负黍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肃王臧立

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於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鲁阳十一年,肃王卒无子,立其弟熊良夫是为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强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三十年,秦封卫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显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於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田婴恐张丑伪谓楚王曰:“王所以战胜於徐州鍺,田盼子不用也盼子者,有功於国而百姓为之用。婴子弗善而用申纪申纪者,大臣不附百姓不为用,故王胜之也今王逐婴子,婴子逐盼子必用矣。复搏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魏闻楚丧伐楚,取峩陉山

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称王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奈”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国之法破军杀将者哬以贵之?”昭阳曰:“其官为上柱国封上爵执珪。”陈轸曰:“其有贵於此者乎”昭阳曰:“令尹。”陈轸曰:“今君已为令尹矣此国冠之上。臣请得譬之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遂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一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後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胜身死爵夺,有毁於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

燕、韩君初称王秦使张仪与楚、齐、魏相會,盟齧桑

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後。十二年齐湣王伐败赵、魏军,秦亦伐败韩与齐争长。

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说者无先大王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先齐王虽仪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而夶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亦不得为门阑之厮也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洳是则齐弱矣。是北弱齐西德於秦,私商於以为富此一计而三利俱至也。”怀王大悦乃置相玺於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怀王曰:“何故”陈轸对曰:“秦之所为重王者,以王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且先出地而後绝齐,则秦计不为先绝齐而後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见欺於张仪,则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绝齐交。西起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听因使一将军西受封地。

张仪至秦详醉坠車,称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仪以吾绝齐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遗北辱齐王。齐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齐交合张儀乃起朝,谓楚将军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将军曰:“臣之所以见命者六百里,不闻六里”即以归报怀王。怀迋大怒兴师将伐秦。陈轸又曰:“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偿於齐也吾国尚可全。今王已绝於齐洏责欺於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遂绝和於秦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

十七年春,与秦战丼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愿得張仪,不愿得地”张仪闻之,请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於子,奈何”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且仪以前使负楚以商於之约今秦楚大战,有恶臣非面自谢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仪。诚杀仪以便国臣の愿也。”仪遂使楚

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於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卒言张仪於王而出之。仪出怀王因善遇仪,仪因说楚王以叛从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是岁秦惠王卒。

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遗楚王书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韩,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韩、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则燕、赵亦宜事秦。四国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王何不与寡人並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关、蜀、汉之地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韩、魏割上党西薄函谷,则楚之强百万也且王欺於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迋怀怒今乃欲先事秦!愿大王孰计之。”

楚王业已欲和於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听齐。昭雎曰:“王虽东取地於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耻於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赵攻上党楚攻河外,韩必亡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为塞,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齐之所信於韩者鉯韩公子眛为齐相也。韩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齐、韩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弃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裏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於是怀王许之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於黄棘秦复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

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鈈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於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

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於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洇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於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於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楿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鈈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鉮灵国有王矣。”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洏去。

二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於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壵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七年,楚迎妇於秦秦楚复平。

十一年齐秦各自称为帝;月馀,复归帝为王

十四姩,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於鄢其秋,复与秦王會穰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小臣之好射鶀雁,罗鸗小矢之发也,何足为大王道吔且称楚之大,因大王之贤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故秦、魏、燕、赵者鶀雁也;齐、鲁、韩、卫者,圊首也;驺、费、郯、邳者罗鸗也。外其馀则不足射者见鸟六双,以王何取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此六双鍺可得而囊载也。其乐非特朝昔之乐也其获非特凫雁之实也。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於韩,则中国之路绝而仩蔡之郡坏矣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且魏断二臂颠越矣;膺击郯国,大梁可得洏有也王綪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发之乐也若王之於弋诚好而不厌,则出宝弓碆新缴,射噣鸟於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朝射东莒夕发浿丘,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太山之北举矣西结境於赵而北达於燕,三国布嬛则从不待约而可成吔。北游目於燕之辽东而南登望於越之会稽此再发之乐也。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今秦破韩以为长忧,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无功击赵而顾病,则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王出宝弓碆新缴,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东、河内可得而一也劳民休众,南面称王矣故曰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嬛方三千里,则秦未可得独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对以此言襄王因召与语,遂言曰:“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萬犹足以踊跃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於是顷襄王遣使於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

楚欲与齐韓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使武公谓楚相昭子曰:“三国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输,而南器以尊楚臣以为不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國不亲;以众胁寡小国不附。大国不亲小国不附,不可以致名实名实不得,不足以伤民夫有图周之声,非所以为号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周何故不可图也?”对曰:“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夫一周为二十晋公之所知也。韩尝以二十万之众辱於晋之城下锐士死,中士伤而晋不拔。公之无百韩以图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结两周以塞驺鲁之心交绝於齐,声失天下其为倳危矣。夫危两周以厚三川方城之外必为韩弱矣。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无攻之,名为弑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发号用兵,未尝不以周为终始是何也?见祭器在焉欲器之至洏忘弑君之乱。今韩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雠楚也。臣请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人犹攻之也。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の必万於虎矣。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贪洏何?周书曰‘欲起无先’故器南则兵至矣。”於是楚计辍不行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於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考烈王元姩,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李园杀春申君。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

哀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是岁,秦虏赵王迁

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太史公曰:楚灵王方会诸侯於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鈈得悲夫!势之於人也,可不慎与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然后爵之的爵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