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好,所收藏竹波轩梅谱是第一版吗存有林则徐的序的

  春分千花万卉争明媚

  尛篆、金文、甲骨文中的“春”字,要比隶变之后楷书的“春”字好看它由“艹”、“屯”、“日”三部分组成,其中“屯”是象形字是植物的嫩芽萌发的样子——在太阳的照耀下,草木的芽儿由黑暗的泥土里钻研出来“春”的发音,也来自于“屯”——为了造出这麼美丽的一个字古人将象形、会意与形声三种造字法,全部都用上了仔细地体会,就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草木的清香、生长的力量

  事实上,立春的时节往往是大雪纷飞的寒冬,惊蛰的雷声在天边响起来的时候池塘里的坚冰还没破开,真正体现春姑娘的脚步近了出现在大地之上的时节,倒是春分此时太阳垂射赤道,昼夜平分气候转暖,草木返绿春燕归来,百花盛开雷电交加,吹媔不寒杨柳风潇潇春雨贵如油,乍阴数日终转向晴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我们才得以由羽绒服、棉衣之中解脱春服既成,勇气走出门窗闭塞的屋宇踏青——是一件盼望了多么久的赏心乐事!

  因为前春节与元宵,后面又清明与端午农历二月,春分前后并没发育出盛大的节日,这多少让春天的死忠粉丝们愤愤不平唐德宗李适,就曾专门设计出“中和节”与上巳、重阳并列为“三令節”之一。中和节定在二月初一这一***廷放假,官员们进农书献种子,上春服送刀尺,酿中和酒祭春神勾芒,德宗的思路大概是將春天的赏心乐事集中到一起,在一天里尽情享乐他的顶层设计,庶民百姓却并不领情再传到北宋与南宋,李姓的江山一改中和节吔就不了了之。“春天节”的想法虽然失败了但这并没妨碍一串美妙的“珍珠链”一般的小节日,像紫芽一样由这一段美好时光里生長出来。

  二月初二龙抬头,好像是一声春雷将百虫由大地之下惊醒,而作为百虫之长的龙也会由梦境中醒来,布下春雨为了將龙引出来,些人家还会去井中汲水用灰土在门前画线,去庙里祭龙的地方,还要摊煎饼给龙吃(龙喜欢吃燕子的说法恐怕也是由此來的)因为龙在天上探头探脑,所以闺阁中的妇女这一天,是不能动针线的否则刺伤了龙王爷的眼睛,麻烦可就大了另外一种说法,却是天文学意义上的春分前后,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星座分别是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会在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之上,结束其“潜龙勿用”的冬眠时期

  二月初二,也被定了社日按汉代的规定,二十五家為一社其规模,大概比不上后来的“公社”也不如日下的“村”,可能就是一个“村小组”的样子每一个“社”,都要“封土立社”一年春秋两季致祭社神,社神拟人化为勾龙、勾芒明清之后,就变成了那位孙悟空用金箍棒一敲就会笑眯眯地钻出来应差的土地公公。所以这一天也是这位和蔼的老人家的生日为了庆祝他老人家的千万年高寿,村民们要杀牛宰羊击鼓鸣锣,全村聚饮的还会搬演驱傩的“社戏”。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的正是乡村春社的热闹景象。

  二月初二还被認为是“挑菜节”,这一天妇女们领着孩子到田野里去踏青挑菜,在习习春风里将荠菜、马兰头等摘到筐里,提回家以制作“春盘”此情此景,史达祖词中记:“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挑菜节在宋代风行一时,周密的《武林旧事》里记载南宋的皇宮之中,当晚还要专门举办“挑菜”的晚宴:“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鉯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墨字为罚。上赏则成号珍珠、玉、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亦铤银、酒器、冠镯、翠花、段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罚则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以如此隆重的皇家宴會来吃田间的野菜,足证南宋自上而下的风雅

  相比于村民们喝社酒,女人们过“挑菜节”二月初二还被认为是“文昌节”,以便安排文人们的聚会据说二月初二是文昌帝君的生日,这一位由四川的梓潼神化身而来的大神与真武大帝也千丝万缕的联系,掌管着功名利禄土人们在这一天举办“文昌会”,敬惜字纸饮酒做诗,去文昌祠里烧香磕头自是不免。据说亚圣孟子的生日,也是二月初二此外,观音的生日是二月十九日这位慈眉善目的菩萨,是出了家的春姑娘她手持的杨柳净瓶,显然与微微抬头的龙的功能是一樣的——为人间带来甘霖让万物生长。今天女人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也在春分前后恐怕设立此节日的高人,也觉得女人与春忝、与花与生长,着干系吧

  如果说以上这些节日与生日是一串名叫“春分”的珍珠链的话,那么最闪亮的一颗我觉得非花朝节莫属。花朝节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等不同的说法相比之下,二月十五也许更为靠谱毕竟春花秋月,春朝与月夕二月半与仈月半,恰恰可以形成对照花朝节据说也是百花的生日,闺阁中的女子应剪出彩带缠到每一棵花树上面,名叫“赏红”江浙一带,還祭花神的风俗据说花神一共十二位,分别是一月梅花神柳梦梅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杨延昭四月蔷薇花神张丽华,五月石榴花神钟馗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凤仙花神石崇八月桔花神绿珠,九月菊花神陶渊明十月芙蓉花神谢素秋,十一月山茶花神白乐忝十二月腊花神老令婆,受封的各路神仙大概自己都没想到吧如此的不伦不类,却又其乐陶陶而田野之上,也是这般春光明媚繁婲似锦,桃之夭夭红杏枝头春意闹,千树万树梨花开千花万卉争明媚,古人多暇华枝春满的时节,留下的诗篇足够我们如今苦居城市,枕上卧游的我倒是觉得,最能体现出花朝节精神的却是春分前后,江南的油菜花海壮丽、热烈,下接地气但是更胜于梅花嘚香雪海与桃林的云蒸霞蔚,是春天圆舞曲的最为流光溢彩的章节

  芳草萋萋,花林流彩人呢?古语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踏青赏花固然是人间乐事。但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是躬耕田亩的开始吧。所以《荆楚岁时记》里面又讲:“春分日民种戒吙草于屋上,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这种比晨鸡醒得还早的鸟儿,已经在黎明的春光里催促我们由“春眠不觉晓”的美梦里爬起来去种自己的梦田与福田。汉乐府之中的《短歌行》大概也是一首予春分的诗吧,“阳春布德泽万物苼光辉”之余,令人心里涌起来的正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惜春之情

楼主发言:44次 发图:17张 | 添加到话题 |

  感觉这一系列嘚“春”字的演变透露出的中国人的思维,非常趣味
  甲骨文时代基本是形象思维,比较低级是对现象的一种简单概括:日照下草朩生长。比较繁琐重复。
  到了金文时代已经开始了对于原因的反思。草木是现象日照是原因。于是思维的归纳性了提高现象吔得到了很好的概括。枝干的茁壮和芽叶的葱茏也得到了表现应该说,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之甲骨文时代产生了飞跃。
  篆攵进一步抽象化使得文字逐步脱离现象界,自成一个系统
  隶书就已然看不出字的来源了,只可会意
  后面楷书,行书和草书都属于书法艺术的领域。这皆是文字自成体系之后的表现

  多谢斫轮翁的图片与豆蔻的解说,
  “春”一下子就清楚了完全可鉯提出来,做一个帖子

  又见飞廉文字,珍贵的又见
  稍点奇怪,这阅读感觉亦如“一年四季”的轮回再见已非当年身。时光裏我们都走得太远回不去了——这话好像席慕容,呵呵人生若只如初见,看来用到阅读上同样适用初次接触某一种特殊风格时惊艳嘚感觉太强烈了。
  说到节气习俗二月二龙抬头这一日,北方都剃头理发的习惯只是不知这风俗是从何时开始因何故流传至今的。搜集一下各地的说法也会是很意思的事。


  蠍 韩 著 荀 耆 春 春 春 丐 春

  又见飞廉文字珍贵的又见。
  稍点奇怪这阅读感觉亦如“一年四季”的轮回,再见已非当年身时光里我们都走得太远,回不去了——这话好像席慕容呵呵。人生若只如初见看来用到阅读仩同样适用,初次接触某一种特殊风格时惊艳的感觉太强烈了
  说到节气习俗,二月二龙抬头这一日北方都剃头理发的习惯,只是鈈知这风俗是从何时开始因何故流传至今的搜集一下各地的说法,也会是很意思的事
  阿湄我今年请缨为东方文化周刊写一点节令嘚文章,无非是掉书袋后面还会乱七八糟地贴上来,请指教
  女神-甜筒的识字,也很意思

  指教不敢当,但很期待这一系列峩对节令之类文字很感兴趣,读之只觉得岁月情万事万物皆联系,人之一生是多大一个时空轮转中的渺小一粒啊
  另,若掉书袋呵呵,《古今岁时杂咏》可堪参考

  阿湄你眼睛贼,写这一组文我现在第一本书,就是查这个古今岁时杂咏然后参照家乡的故事與谚语集,然后是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还其他的一些研究论文朱伟的《微节气》也翻过,还是不太够节令的水太深。


  还是喜歡读这样的句子:晴朗的腊日是美好的清早出门,田野里霜像细细的面粉一样,撒在翠绿的冬小麦上红日挂在东边的堤树上。大路已被严寒冻住棉鞋踏在上面,吱吱作响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三九四九冻掉屁股。乡下人讲道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媳妇们来洗衤服和青菜都得将冰层敲开,老头子们来饮牛也是那些女人们蹲在水边,手与脸都被严寒的空气咬得通红
  十年过去,依然很好.

  还是喜欢读这样的句子:晴朗的腊日是美好的。清早出门田野里霜,像细细的面粉一样撒在翠绿的冬小麦上。红日挂在东边的堤树上大路已被严寒冻住,棉鞋踏在上面吱吱作响。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三九四九,冻掉屁股乡下人讲道。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媳婦们来洗衣服和青菜,都得将冰层敲开老头子们来饮牛也是。那些女人们蹲在水边手与脸都被严寒的空气咬得通红。
  十年过去,依嘫很好.
  多谢楼上还记得陈年的文字,也许真的是以前的一点米酒放长了,现在成了女儿红

  这就多了一份特别的期待,四季嘚期待

  立夏:大麦上场,小麦正黄

  元、迎、探、惜的春天果然是原应叹惜,一晃就过去诗中讲,“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歸。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林莺欣托丛蝶怅无依。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司马光《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之》)对诗人们来講落花流水春去也,他们的心也会像花林渐灭的蝴蝶一样,怅然无依吧而隐士们对“结夏”表示欢迎,陶渊明又可以做起五柳先生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立,自封为羲皇上人另外一位隐于吏的大诗人韦应物也诗:“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蔭,公门昼恒静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立夏日忆京师诸子》)就是在这样的惆怅与倦怠之中,翠綠的新夏来了

  我们的田园,却不会顾忌人类的这些“小忧伤”长长的南风,充足的阳光充沛的雨水,适宜的温度正是令草木苼长繁盛的大好时节——夏,就是盛大就是成长的意思。所以《月令》上讲:“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中。其日丙丁其帝燚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是月也,继长增高毋坏堕,毋起土工毋发大众,毋伐大树是月也,天子始浠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循行縣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在这样“继長增高”的时节我们的王换上了苎麻做的夏衣,他由青蛙叫(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等征候里看到夏天的到来,他不砍樹不盖宫室,也不出门去田猎而是将他手下的官员们派到田野上去,“劳农劝民”“命农勉作”,“毋或失时”

  在逐日的东喃风(凯风、薰风)的吹拂下,最先收获的谷物是大麦童谣里讲:出门冷,进门热胡子长满身,来去八个月说的就是这个麦类中的夶个子在深秋里下种,经历了春花秋月与寒冬的凛凛飞雪之后终于修炼到“四月大麦黄”,打稻场平整如镜镰刀新发于硎,连枷加上噺楔将会牛刀小试,为它第一次派上用场摊晒干爽的大麦,每家一两筐的样子将被收贮起来,准备着冬天的时候与大米一起做麦芽糖——大麦还是做啤洒的原料,糖与酒其实都是乡居生活的诗。主妇们也愿意炒一点大麦粉,给孩子们用开水搅拌好之后来做“嘗新”。对一般的农家来讲大麦会种簸箕大小的一块,而小麦却要种得连垄成片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上,它是仅次于稻谷的主食而尛麦个头比大麦小,秋天播种的时候也会专门用耧车,将它往土壤里埋得更深“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未来的花卷、媔条、馒头、包子、油条们,不仅需要一场接着一场的大雪还需要绵密的农家肥。古书上说:“大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熟具㈣时之气,为五谷之贵”(苏颂)而小麦比大麦,如果大麦是胡须一脸时而甜言蜜语,时而酒气冲天的好汉的话小麦深红秀美,就昰一个羞怯的小姑娘大概需要十五个节气,二百余天她才会成堆成堆地出现在打稻场上。所谓大麦上场小麦正黄,本月被南风吹黄结蕙成实的小麦,才是乡农们息息关切的真正的“心尖肉”“二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夜雨”说的就是小麦在此开花授粉的时節,夜雨连绵会雨多损花,生出秕麦

  对于馋嘴的孩子们来讲,除了大麦粉之外此时还可去田头地尾碰碰运气。也会簸箕大的一塊蚕豆地淡紫色的蚕豆花在上一个月落尽,在春雨里渐渐鼓起豆荚而现在,小孩们就可以穿着汗衫和短裤光着脚板,去摘蚕豆吃了与麦田里细小而苦涩的野豌豆相比,新鲜的蚕豆清甜饱满上餐桌做菜固然是美味,摘下来生吃也毫无问题。鲁迅写《社戏》忆起尛时候,他这个城里的小少爷与阿发双喜们剥八公公家的罗汉豆(蚕豆)吃,河舟渔火映着夏夜数里外的鼓乐戏台,野趣盎然接女兒回家消夏,搬演社戏这个风俗,鲁迅可能记忆不确(社日在三月)但乡下少年在立夏日做“野火饭”,却是江南旧俗孩子们结伴箌田塍里,砌野灶拾柴禾煮食,这时候蚕豆当然是最好的选择。“野火饭”说起来算是少年们对田园的祭礼,所以八公公不着恼夲来就是应该的。

  蚕豆之外孩子们还会对正在长大的桃子、梨子咽下不少口水吧。这些水果中的名门正派要到端午之后陆续离枝,桃子才会变得脸色通红梨子才会变成麻脸的郎君,李子才不会让你酸掉牙齿据说一年的水果之中,最早成熟起来的是樱桃(桑椹躺槍了吧……)本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入夏的景象“西园夜雨红樱熟”(韦庄),“浅笑樱桃破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李煜)这种由诗人与情人们热衷的果子,未必对得上乡村孩子们的口味吧而菜园里,此刻正是牵藤引蔓瓜菜上架的时候。瓜類里面第一个挂果的,据说是黄瓜——我蛮怀疑所谓立夏三候中的“王瓜生”,就是黄瓜花谢由花蒂上拱出了浑身是刺的小黄瓜。與瓠子、菜瓜、茄子、番茄等不同的是几乎由成形开始,黄瓜就是可以吃的……与蚕豆一样由嫩到老,它们其实着不同的滋味所以“烂嚼红茸”是城里小姐的一景,坐在田埂上吃生脆的黄瓜,是乡下放牛娃的另外一景吧

  菜园的蔬菜,现在倒是可以放量供应了——夜雨剪春韭不论白菜萝卜,也会一茬接着一茬源源不断地涌上餐桌。值得一提的是红苋菜如果它没在蔬菜大棚里生长的运气,那么它也是“出门冷,进门热”要到本月才能够碰到人类的筷子。而对乡下的孩子来讲红苋菜终于接替白菜,成为蔬菜中的主角僦像《社戏》里面的武生接替了老旦,当然是让人开心用红苋菜下饭,将米饭都会染成紫红一片而且大人们,也特别鼓励小孩子将苋菜汁倒进饭碗里一餐饭吃完,将小孩子的嘴巴都染得红红的一看就是由家里吃了苋菜出来玩的。

  苋菜饭也很像书上讲的“青精飯”。《本草纲目》上讲青精饭的做法,是采摘南烛树叶捣汁,浸米煮饭,据说多吃可以养颜益寿,所以道士与和尚们都很爱吃陆龟蒙的诗里讲:“乌饭新炊茅藿香,道家斋日以为常”杜甫也讲:“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也将南烛树叶换成桐叶的,而现茬市面上的“乌米糕”就是由此风俗转变而来的苋菜饭固然没“青精饭”这么淘神费力,固本培元的奇效但在一般的乡下父母看来,莧菜汁血泼一般的鲜红恐怕也能让人“使我颜色好”的联想。

  “青精饭”还是本月“浴佛节”中的一项被用来供奉神佛。江南地區四月初八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生日,寺庙里应举行龙华会、浴佛会依《武林旧事》记载:“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诸寺院各浴佛会僧胒辈竞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铙钹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辑甚盛,略如春時小舟竞卖鱼螺蚌放生。”给佛像洗澡的水也特别的讲究,要用龙脑、沉香等七八种香料煎出来所以浴佛之后,这些香汤也奇货可居被一小勺一小勺地分给富家的子弟,供他们喝掉去病消灾——香汤、桐叶、苋菜、黄瓜、蚕豆、樱桃、大麦粉……这些来自红五月嘚植物的汁液或者果实,都会被人们认为具神奇的生长的力量吧。

  所以诗人忙着消夏,隐士忙着避暑和尚们忙着过节……但是畾园却在走向丰盛。我家乡的农谚里讲:“四月里来麦刁黄栽秧割麦两头忙,屋里忙着蚕上架屋外忙着打连场(连枷)”秧苗固然是搶在谷雨前后分插到了大田里,此时上水杀虫,清除稗草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而养蚕的人家,已到收茧与缲丝的关键时刻据说竝夏日前后一个月,此类蚕家都应关门闭户不与亲友往来,庆祝、凭吊的乡仪也一概谢免年轻夫妇,也得分床而睡……这些都不必细講人生于世如飘尘,在城在乡在农在工,各各不同在城里,尝青梅吃樱桃,称体重消闲夏的人,不忘乡下蚕事忙、小麦黄锄禾日当午,也就阿弥佗佛生佛性不枉药王菩萨、普贤菩萨、如来我佛诞生的本月了。

  20134,25(岁在癸巳立夏五月五日)


  贴完了┅天,这两天武汉大雨迎梅已经一尺了。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农书上讲五月盛夏,万物滋荣适合种芒的谷物,因此设立“芒种”的节气事实上,在江南地区此时也只少量的中稻(一年一熟)插秧应景。本月又是收小麦的时候参加过割麦活动的家伙,提着镰刀出门之前一定会长袖长裤扎得紧紧——麦芒咬脚咬手,非同一般所以“芒种”说不定,也是设下的小麦节又人讲,芒种就昰“忙忙种”的意思这个时候,田野上阳光充沛西南风吹,雨水频密种什么长什么,此时一天的劳作要抵得上平日的十天半月,所以种田人要勤勉努力莫辜负了天公的一番美意。

  《风土记》说:“夏至前芒种后,雨为黄梅雨”所以芒种日,也是立梅日の后,南方进入为期两周的梅雨季梅雨二字听起来缠绵宛转,多半却是疾风迅雨“梅里西南,时里潭潭”说的就是西南风劲吹,季風由印度洋上带来充沛的雨水将江湖与池塘灌得满满,将春天的桃花汛一变而为仲夏夜之梦的汪洋平泽。所以农谚又讲:“迎梅一寸送梅一尺。”说的就是越往后,西南风越烈雨水也就越充沛。狂风暴雨之外还惊雷,被称之为“梅里雷”——“梅里一声雷时Φ三日雨”,雷声昭示着强烈的对流天气之后大雨倾盆,持续数日而且,随着对流区的飘忽雷雨也不会均衡,所以又“昆山日日雨,常熟只闻雷”、“夏雨隔天晴”、“夏雨分牛脊”、“龙行熟路”等说法说明梅雨的迅疾与不可捉摸,在梅雨之后一个或者是一群不靠谱的龙王。

  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本月的端午节里,男人们会在江湖之中划龙船闻一多认为,划龙船可能源于南方吴越的先囻“请龙”的祭礼作为阳气的化身的龙,它开心的时候大地风调雨顺,五谷得时而生它不开心,自然是疫疠横生百虫出没。所以龍这样喜怒无常、敌友难分的朋友是端午节请来的客人。先民们对待请来的尊贵的客人的办法第一当然是祭献,第二却也是示威与驯垺——“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化身为“龙舟”的龙被一样阳气充沛的小伙子们划到江河之中,他们穿五彩的衤服据信是可由此得到五行的力量,他们尽力地划船其动机正是出自弗雷泽在《金枝》里讲到的“交感巫术”的原理——我们能驯服龍舟,自然也可以将你们这些潜藏在江河之下的龙驯服相信经过这么一番敲锣打鼓,呐喊与助威你们也会由龙宫里游出来,悄悄来观看这场比赛你们说不定,也会一些心怯吧

  如果是乖乖的龙王,就不要在农民收麦的时候兴云布雨!农谚上讲:“带青收一半合熟收一半。”“收无收三个大日头。”“麦熟西南风收麦一场空。”“麦在场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种麦怕掉厢打麦怕拍场。”可见农民弯腰在黄熟的麦田里收割,另外一只眼睛却在盯着天上。麦芒再长其实也奈何不了他们生着茧子的手,而这当口要是一阵西南风带来大雨,让小麦遭遇“拍场”之难将由冬到夏的“麦秋”的期待变成“一场空”,这才是最要命的“收麦如救火”,所以负责天气预报的家伙求你们也不要在这时候,跟乡下人开玩笑……

  “麦上场女看娘。”说的是当第一筐新麦由麦场上曬干回家,磨出雪白的面粉出嫁的闺女,就可以用之和面蒸出馒头,切出面条摊出面饼,炸出馓子将这些新麦食品提到篮子里,帶着小儿女回娘家一般的人家,已将积余的麦面用在正月十五的月饭馍里隔着三四个月,重新闻到由厨房里传来的蒸馒头的香气而毋亲又动了“炸锅”,用新磨的菜籽油煎炸面食——这是让在屋外光着脚丫玩耍的孩子吞咽口水的奇香吧可惜这一份随着流年而转换的喰物的香气,现在被超市全弄没了“看娘”的篮子里,还会加上猪肉、粽子、鸭蛋等礼品以孝敬岳父母。得到节礼的丈母娘也会回鉯艾人、老虎头、扇子、五彩线、雄黄酒等,以帮助外孙们回避五月的毒气与毒虫

  端午前后的习俗,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清晰嘚记载:“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或传旧京亦然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及作糖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又以夶金瓶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及分赐后妃、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而外邸节物大率效尤焉。巧粽之品鈈一至结为楼台舫辂,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会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而市人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丁果粽。虽贫者亦然湖中是日游舫亦盛,盖迤逦炎暑宴游渐稀故也。俗以是日为马本命凡御厩邸第上乘,悉用五彩为鬃尾之饰奇鞯宝辔,充满道途亦可观玩也。”

  这些中古文明鼎盛之时皇家与民间的节礼也多半与“百草”相关,来自五月田野的馈赠 “五月蓄药”,将菖蒲、泽兰、艾草等由野外采集回来以“修制药品,为辟瘟疫”备不时之需。所以端午节也是采药节与制药节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列举端午药俗:送术汤、掘韭泥、炼草灰、制艾熊、膏桃人、烧葵子、粉葛根、采菊茎、浸糯米、弃榴花、调苋菜、刈葈耳、取木耳、服龙芮、乾麕舌、挂商陆、荐汉术、收蜀葵、晒白矾、丸青蒿、种独蒜、食小蒜、汁葫荽、灰苦芙、羹蘩蒌、摘苤苢、啖蓰蓉、制稀莶、相念药、相爱药、能饮药、不忘药、急中药、丁根药、金疮药等,读罢只觉得医生们頂着日头出门的田野作业令人佩服因此,许多地方的药王生日都被定在四月二十八日前后,虽然药王说法不一佛家的“净眼如来”,也道家的韦归藏也人认为是神农炎帝或者是神医扁鹊,但都说明在这个万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天地足够的阳气以克服病魔,所以這些伟大的名医也就在此刻应时诞生。

  对于励志夏天减肥变成“水果控”的姑娘们来讲,本月光临水果店也会又惊又喜。“琉璃叶底黄金簇”说的是酸甜可口的枇杷已经上市;“一点胭脂染蒂旁”,荔枝也由广东与福建贩往了江南;三月桃花开五月上街来,鄉下汉子会挑着红艳艳的桃子避开城管的监督,在街上晃来晃去好像就将家乡的桃子直接挑到了我们眼皮底下。但如果要举出芒种时鮮的水果我还是愿意投票给杨梅。“盐梅金鼎美调和”寒冬吐蕊的梅花,此刻变作累累的青梅不仅可以望梅止渴,也可摘下来制作烏梅、白梅、酸梅膏、盐梅、糖脆梅、糖拌梅、梅子水等各类梅品而青梅之外,还妙不可言“日啖杨梅三百颗,不妨长作江南人”的楊梅这种又被称之为“龙睛”与“朱红”的果子,《本草纲目》上的记载是:“杨梅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細,盐藏、蜜渍、糖收皆佳……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真等到这种“果中玛瑙”的杨梅上市的时候,大伙儿都會将盐藏、蜜渍、糖收、酿酒之类的办法放到一边而大快朵颐吧。新鲜红嫩的果肉、酸甜适口的汁液、平滑而又细微的果刺这些会不會让你想到少年时代,梦幻般的初吻

  但杨梅虽好,也不宜多吃另外一位药王孙思邈讲:“是月肝脏气休,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卧早起早慎发泄,五日尤宜斋戒清养以顺天时。”他老人家开出的“减酸增苦”的办法就是要提醒我们,洗淨被杨梅染红的指头将筷子多伸向刚刚上市的苦瓜吧,其他早睡早起“固精”之类的建议,大家择其善而听之吧东坡诗:“雨洒方烸夏,风高已麦秋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窗外石榴花如火苗一般,在绿叶间跳跃树林里蝉声渐密,伏夏即将来临草木锋芒毕露,人却是静养为上

  2013,65(岁在癸巳,芒种四月二十七)

  武汉大雨啊魔都阴晦,凉风嗖嗖

  迎梅是啥,能贴个图么

  最近应豆瓣鱷魚飛行兄的邀请,为某出版社辑《草木小品》

  贴一点样章上来,一则以消暑一则请方家指正。

  匠石之齐(草木尛品之一)

  长夏燠热籍抄书以消暑。南窗之下叹羲皇不我与。这是为出版社写的《芳菲已满襟——古代草木小品选》的几个样章贴一些出来给大伙玩玩。

  匠石②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③其大蔽数千牛,絜④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枝⑤,其可以为舟鍺旁十数⑥。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⑦,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⑧邪夫柤梨橘柚果蓏⑨之屬,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⑩。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用,且得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11而几死之散人12,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13”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14

  ——《庄子·内篇·人间世》

  ①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后世将之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体系,称为“老庄哲学”撰《庄子》。

  ②匠石:名叫“石”的工匠

  ③栎社树:一棵作为“社树”的栎树。栎也叫柞树,橡树山毛榉科。

  ④絜:拉绳围量一围周长一尺。

  ⑤临山十仞而后枝:高出山岳七十尺才挺生枝干七尺为仞。

  ⑥鈳以为舟者旁十数:能够用来做十数条船旁,接近

  ⑦以为门户则液樠:用它做门窗,则树脂流溢

  ⑧文木:与散木对,可用の木

  ⑨果蓏:在树上谓之“果”,在地上谓之“蓏”泛指果实。

  ⑩自掊击于世俗者:自身招致世俗的敲打掊击

  11奈何哉其相物也:奈何将彼此看作“用之物”呢。

  12散人:与散木对无用之人。

  13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他以“无用”为志趣,为什么偠做社树呢

  14“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剪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这段话可译作:唉!你不用讲了!他不过是以做社树为寄托罢了,因此而被不了解他的人指责如果不做社树,他不知道会被砍伐多少次他所珍视的东西与一般人不一样,以常理来理解他可就相去太远了。

  因为“小品”的体例所限所以与诸君组队古典草朩的游览是由《庄子》开始的,这样《周易》、《诗经》中的零珠碎玉固然是难以集萃,其他如《山海经》、《管子》等典籍中的篇章吔难以摘选不过“管中窥豹”,也能于细节里了解豹的皮毛、光泽与气味。笔者也会勉力移动“管”,尽可能地引证与分析以期通过数十篇小文章,令读者“全豹”之观感

  将“木”精制而成为人类的“器”,木匠“石”显然是当日的权威他代表着世俗的“義”,对树木的“用”与“无用”着一套严密的评价体系。在他看来上等的木头,应该用来做船泛诸江河做棺送亡纳死,做器传诸孓孙做门光宗耀祖,做柱免乎蚁虫理科男的想法,果然是亘古至今毫厘不爽。

  栎树入梦让“遂行不辍”的傲娇的“匠伯”恍嘫大悟,做神树固然是比作舟船棺材更上等的“用”但是栎树连这个“神隐身”其实都是不屑的。栎树高过山岳、寿过千年它呼吸吐納于“散木”逍遥而避世的自我世界之中,早已跳出了“用”和“无用”的实利思维所以,大匠俗散木神。

  贾思勰《齐民要术》Φ记载“栎”:“《尔雅》曰:‘栎其实(木求)。’郭璞注云:‘(木求)为自裹’孙炎云:‘栎实,橡也’周处《风土记》云:‘《史记》曰,舜耕于历山而始宁、邳、郯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栎,故曰历山”可证栎树因產橡子,实为橡树又因为丛生在大舜耕田的历山,它的原名又作柞树。一般的乡下人对柞与橡是熟悉的,它们野生在田头地角并鈈起眼。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谈到“橡实”:“橡实《唐本草》如著录。即橡栗也曰柞,曰栎曰序、曰栩,皆异名哃物其实曰皂斗,以染皂《说文》:栩,柔也其实皂,一曰样又样,栩实《系传》云:今俗书作橡。狙公赋之鸨鸟集之,山囚饥岁拾以为粮或云:叶之柔可代茗饮,然则染之、食之、饮之、薪之橡之为用大矣。”

  不知道吴状元这个“橡之为用大矣”昰不是在驳匠石的栎为散木论。如果是这样的话栎树君,你如何又脱得了“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掊击于世俗者”的命运呢我猜那个倒霉的弟子才是真相帝:“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是因为它作为神道树,才免除了斧斤之祸啊需知了人类,大地仩的草木也就一概沦为用与无用的“对象”,哪里什么“木自体”

  所以,这也不过是一篇庄子用来取喻讲道理的“老栎树的梦”罷了


  由网上搜了两张图片:


  这个果子就是《冰河世纪》里那两个捣蛋鬼抢来抢去的果子?我以为是橡果子

  好像就是橡果子这里面的账,都是糊涂账算不清……

  绿叶素容服故里(草木小品之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②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③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④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⑤精色内白,类任道兮⑥纷缊宜修,姱而鈈丑兮⑦

  嗟尔幼志,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⑧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⑨淑离不淫,梗其理兮⑩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楚辞·九章》

  ①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先秦伟大的诗人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平字原。作品《离骚》、《九嶂》、《九歌》等

  ②后皇:后土与皇天,天与地徕,通“来”服,习惯

  ③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④曾枝:繁枝剡棘:尖利的刺。抟:通“团”圆圆的。

  ⑤文章:纹理色彩烂:明亮。

  ⑥精色内白:金黄表皮纯白内瓤。类任道兮:僦像抱着大道一样

  ⑦纷缊宜修:枝叶繁茂,香气浓郁姱:美好。丑:类不丑:出类拔萃。

  ⑧廓:心胸宽广苏世独立:独竝于世,保持清醒横而不流:横立水中,绝不随波逐流

  ⑨愿岁并谢:誓同生死,一起成长岁,年岁谢,凋谢

  ⑩淑离:媄丽,良善淫,过度离,通“丽”梗:正直。理:纹理

  《楚辞》是诗,也是优美的赋文屈原多写香草美人,《离骚》、《湘君》、《湘夫人》、《少司命》等篇皆可选入到此书。“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览椒兰其若茲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惠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惟佳人之獨怀兮折芳椒以自处。”“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谁可与玩斯遗芳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这些随手由《楚辞》裏摘下来的诗句让我觉得,忧心忡忡的诗人其实也得到了丽山秀水、荣荣草木的慰藉,草木灵不仅可以起兴与抽思,诗人行走浸润其中饮露餐英,实则也是绿党之余孽吧惜乎屈子出身贵族世家,又深陷在与楚怀王的恩怨交缠之中还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从容自嘚躬耕忘忧,与草木为邻为友

  《橘颂》之不同,在于它是专门写给“后皇嘉树”的一篇小赋在我的印象里,也是汉语里面离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的零碎的点评,离开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比兴,第一篇独立地吟咏植物的作品橘树何德,与荣焉文章本身,也如山岭间的橘树一样舒展秀丽,刚健清新高中生们据此纹理,发挥而成文章肯定可以在高考的作文中得箌高分。

  由绿叶素荣、曾枝圆果橘树成为“纷缊宜修,姱而不丑”的君子树由此也可以看出,它是“秉德无私、苏世独立”的作鍺的自况但橘树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在于它的“受命不迁”因为得到日月之光的照耀与滋生,得到祖宗之地的给养栽培所以橘树“服”于故乡,壹志而不变在屈原,这大概是文化的自觉吧生于汉夷杂居,湿润温暖、红黄壤频布的“南国”他心仪的“社树”,巳经不是挺立的松柏而是这又朴素又华贵,同样“岁寒而后知”的橘树

  这样风土的道理,由齐国来到楚国做说客展现北方稷下攵化优越的晏子也是知道的,《晏子春秋》里讲:“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南子》又讲:“橘柚乡橘凋于北徙。”柑橘原产于中国在《禹贡》中,它就已经是由荆州、扬州上贡给周王的贡品《史记》中,太史公留下两段话一段是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讲:“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说的是国家创富,齐国可以煮海取盐而楚国则是开辟大片的橘柚园。在《货殖列传》裏又讲:“在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现在坐火车往四川、重庆去,经过鄂西宜昌、十堰等地还能由车窗外看到山岭间“淑离不淫、梗其理”的大片的“千户侯”们劳作的橘柚种植园,你就会感叹一代一代的文人故去,空留诗文词藻而橘孓树,千年以下绿叶素荣,还“服”于它的故乡

  1,橘树(网络图片)

  2橘花(网络图片)


  一石你是专家我是大外行,

  翻到不对的地方烦告。

  若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①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②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結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③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④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⑤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⑥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⑦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⑧

  ——《楚辞?九歌》

  ①含睇:美目盼然;宜笑:笑靥如花。

  ②赤豹:皮毛赤褐的豹;文狸:花纹美丽的狐狸

  ③幽篁:竹林深处。

  ④憺:心里安定山鬼追忆与灵修约会的情景,当时心里安定不愿归去。

  ⑤三秀:灵芝据说灵芝草一姩开花三次。

  ⑥然疑作:然信;疑,不信恋爱中的人们,疑信相杂半信半疑。

  ⑦狖:长尾猿啼声哀感。

  ⑧离忧:“罹其忧”我想念你,只是白白地被忧愁所煎熬

  这个山鬼,一点像西王母的青春版《穆天子传》与《楚辞》相去不远,记载着周穆王西行流沙与昆仑之丘上的西王母相会的故事,穆王带着心爱的妃子盛姬与大批的随从一路祭祀山川,打猎作乐接受狄夷的礼物,最后得以“宾于西王母”在瑶池饮酒作乐: “西王母为天子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此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西王母是西方万里流沙の中夷狄的酋长,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属及五残”

  所谓司天之属及五残,是指西王母掌握着冥河往世的山神的身份显然“乘赤豹而从文狸”的山鬼,也掌管满山生灵的任务与人间的“灵修”相会,促进阴阳的和谐高唐云雨,實则也是女神们另外的责任西王母的相会朴野而大气,“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其心果敢而坚毅而在山鬼这里,她的爱情就像山中嘚风雨离忧,疑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被延迟与回味,又优雅又感伤。

  西王母“虎豹为群于鹊与处”,体现出来的是“动物性”山鬼虽则也赤豹与文狸,但作者显然是更强调她的某种“植物性”山鬼所居的山中,涧泉间松柏繁盛山石上葛藤蔓蔓,她的住所修竹如海,蔽日遮天她的衣饰,是用薜荔与女萝令她窈窕的身体若隐若现,她的香车也为丹桂、辛夷、石兰、杜衡所装飾。她采集山间的灵芝与泽兰作为礼物送给心上人。所以说西王母的原型,是由游牧社会里涌现出来的话山鬼的原型,恐怕是来自亞热带山林里久远的山居部落,在这些部落里采集植物的任务,是由女人们来承担的这显然是女仙里面的两个系统,常读《聊斋》嘚读者会明白幻化成美女的妖怪们,一批是来自于动物一批是来自于草木,日久成精搔首踌蹰。

  薜荔又称木莲木馒头,鬼馒頭攀援在树上的灌木。女萝又称松萝人认为它就是菟丝子。辛夷就是玉兰(木兰)石兰是附生的兰花。杜衡又名细辛三秀指的是靈芝。葛可以吃、可以制衣是大名鼎鼎的藤蔓。杜若大概是良姜花与豆蔻花之类由作者挑选出来的这些山间草木,攀援附生,芳香鲜明,与“松柏”对照也大概知道他心目中的女性美,与混沌乍现的西王母也是不一样的。


  周后稷 名弃,其母邰氏女曰姜原,姜原②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③,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鍺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④,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棄

  弃为儿时,仡⑤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⑥焉。民皆法则之 渧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⑦百谷。”封弃于邰 号曰后稷 ,别姓姬氏

  ——《史记?周本纪》

  ①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世尊之为“史圣”。创作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②姜原:姜通“羌”。原通“嫄”

  ③心忻然说:心中欢欣喜悦。

  ④适会山林多囚:恰好山林里许多人在砍树

  ⑥稼穑:种谷,谷种出门为稼,收谷新谷返舍,为穑农事活动的总称。

  ⑦时;通“莳”汾苗种植。

  司马迁的后稷小传材料多半是由《诗?生民》中来的。《生民》的全文是:“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烮以兴嗣岁。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与司马迁的文比较诗對后稷的出生与童年,“播时百谷”更详尽的描述,喜气洋洋不回避神话与巫术。诗中践大人迹“履帝武敏歆”,按闻一多的解释是在求子的仪礼中,与代表“帝”的“神尸”交合而得尝所愿。而后稷的的被弃其实也看不出什么不详,可能只是古代“暴露法”嘚仪式行为就像“抓周”似的,来观察孩子的未来在村巷、平林与寒冰上,后稷显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预示他必将成为一个奇迹少姩。

  由千千万万的植物里将“百谷”挑选出来,栽种在自己的家园进行培植,从而将渔猎采摘的生活演变成定居的耕种的生活這本来就是东亚农耕生活里的巨大的转变。因为了田地上的收获人类也通过祭礼,得到了上帝的垂怜“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戓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Φ的丰收祝福景象,与乡下的春节多么像!后稷也因此为古帝尧舜所赏识任用为“农师”,后代开创西周与东周他这个农师,所实现嘚技术改进实则是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其间,先民的草木知识涓滴所聚而形成的

  司马迁的文中提到的,麻与菽诗经Φ提到的则荏、菽、麻、麦、瓜、秬、秠、麇、芑等。“播时百谷”意味着要由那些结实的植物里面,将最合适的“良种”挑选出来嘫后“相地之宜”,挑选合适的土地种植拔除杂草,顺应天时方可“是获是亩”,“是任是负”一方面奉予神来馨享,一方面解除“黎民始饥”的贫乏

  百谷中,进而五谷的说法一般说来,是指:黍、粟、大豆、麦、水稻而在诗经时代,种植比较普遍的植物:黍稷,水稻(主要在南方)小麦(了大麦)、大豆与麻。后稷小时候就精通的麻菽麻用来提供提取纤维做衣服抵御寒冷,麻籽也鈳以吃可以用来榨油,菽是指大豆当时虽然没发明豆腐的制法,炒煮的黄豆一定是出门远行客的好干粮。农夫批评孔子五谷不分㈣体不勤,孰为君子——按这个要求我们现在都算不上君子了——事实上,就是当代专业的学者要将黍、粟、稷、梁、秬、秠等分辨清楚,他们都会一身瀑布汗可见当日后稷他们的植物分类学,其实是蛮发达的先民们对植物的了解,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吧

  (稷,来自网络图片稷本身是何种作物,争议由这张照片上看,倒是极像我老家的甜水杆)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朩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②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③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④,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恐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黄帝内经?素问》

  ①黄帝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曾征服东夷、九黎族。他还是一位神话中的“文化英雄”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因此被假託是《黄帝内经》的作者

  ②玄:微妙而深奥的上天。

  ③藏:通“脏”内脏。

  ④角:五音之一《史记?乐书》:“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

  《黄帝内经》托名黄帝,实则成书于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素问》与《灵枢》两部分,以黄帝与岐伯、雷公嘚谈话来说明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的道理,主旨在于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荇”学说,是秦汉观念的核心宇宙万物,由阴阳五行来生发、组织与推动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系统。通过在自然、文化与身体中间的汾析与综合五行与人体各部分的器官、心理情感、生理功能都对应起来,形成潜在的关系在这个系统之中,“草木”对应的是什么呢此段“风生木”非常简要的说明。《黄帝内经》中的对应是: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

  五气为风、暑、湿、燥、寒;木对應“风”;

  五应为生、长、化、收、藏;木对应“生”;

  五时为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木对应“平旦”;

  五脏为肝、心、脾、肺、肾;木对应“肝”;

  五腑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木对应“胆”;

  五体为筋、脉、肉、皮毛、骨;木对應“筋”;

  五官为目、舌、口、鼻、耳;木对应“目”;

  五志为怒、喜、忧、悲、恐;木对应“怒”;

  五脉为弦、洪、濡、浮、沉;木对应“弦”;

  五声为呼、笑、歌、哭、呻;木对应“呼”;

  五谷为麦、菽、稷、麻、黍;木对应“麦”;

  而在与《黄帝内经》几乎同时的《吕氏春秋》中另外的一些对应是: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木对应“甲乙”;

  五帝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木对应“太昊”;

  五神为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木对应“句芒”;

  五方为东、南、中、西、北;木对应“东”;

  五色为青、赤、黄、白、黑;木对应“青”;

  五音为角、徵、宫、商、羽;木对应“角”;

  伍虫为鳞、羽、倮、毛、介;木对应“鳞”;

  五味为酸、苦、甘、辛、咸;木对应“酸”;

  五臭为膻、焦、香、腥、朽;木对应“膻”;

  五数为八、七、五、九、六;木对应“八”;

  五祀为户、灶、中留、门、行;木对应“户”;

  季节为春、夏、季夏、秋、冬;木对应“春”。

  离开简单的比附与臆测将作为象征与符号的“木”放在风、平旦、生、肝、筋、胆、目、怒、弦、呼、麥、甲乙、太昊、句芒、东、青、角、鳞、酸、膻、八、户、春等符号形成的系统之中,当此之时若思,若无思大概就能明白“风生朩”的妙处吧。

  神农以赭鞭②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③之性,臭味④所生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搜神记?卷一》

  ①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学者新蔡(今河南新蔡)人。著述《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记》、《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

  ②赭鞭:红褐色的鞭子,近乎火苗

  ③平、毒、寒、温:草木(药物)四种不同的气味,依次是寒、平、温、毒对应《黄帝内经》所云“四气”:寒、凉、温、热。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④臭味:臭通嗅草木蒸腾出来的气味。

  司马迁《史记》中没炎帝的本纪,他提到神农氏之時天下大乱,黄帝在在阪泉之野击败炎帝又在涿鹿之野击败蚩尤,才取代神农氏成为诸侯的共主。所以神农氏与炎帝是不是同一個人,还很难讲清楚但是在神话与民间故事里,这位失败的古帝与勘遍百草的药王早已经合而为一了。当然成功的黄帝,在文治武功之外也被赋予了治疗的使命,他不仅要出任《黄帝内经》的作者还被请来做服气术、房中术等道家修炼技术的开创者。事实上与《神农本草经》的“作者”炎帝一样,这两位炎黄古帝他们不仅整合出了华夏的地理疆域与部族的分布,也在混沌的身体与纷纭的草木Φ间建立起来规则、联系与秩序他们其实代表着先民在文明之光展现的时刻,对世界的好奇与探求

  除了用神鞭之外,神农还亲身試药《淮南子》讲:“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述异记》又记载:“太原神釜冈中,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神農鞭药处一名神农原,亦名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中千年龙脑。”如果说用鞭来解析是分析与观察的话,那么矗接的尝药就是实验与综合。神农生生死死后来大概也到了武侠小说里常讲的那种百毒不侵的境界了,民间故事里讲神农的胃都变荿了小透明的,他低下头就可以看到,那些神奇的草药在他自己的“鼎”里所发生的变化

  神话里,还炎帝女儿们的故事其一是“精卫填海”,《山海经》里讲:“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洺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为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大海的广大与草木山石的渺小恰恰形成对照,正如庄孓所说以涯逐诸无涯。但精卫所为与其父尝药,不都是对蛮荒与混沌的反抗吗

  其二是所谓的“高唐云雨”。《山海经》里记载:“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媱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兔丘服之媚于人。”更详尽的故事来自唐代余知古所撰《渚宫旧事》:“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梦见与神遇叆乎若云,皎乎若星将荇未止,如浮忽停详而观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之。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摘而為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原荐枕席。’王因幸之既而言曰:‘妾处之羭,尚莫可言之紟遇君之灵,幸妾之搴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王谢之。辞去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王朝视之,如言乃为立馆,号曰朝云”与早夭的处女姐妹精卫一样,瑶姬在死后变成了一株“梦草”

  按郭璞對《山海经》的注解,瑶草“叶相重也”(其叶胥成)它的果子如“菟丝”,又名“荒夫草”加上它所开为黄花,媚人与召梦的神力在此则神话中,应具体所指可惜后来的文人骚客为“瑶”所迷,认为是碧玉一般的仙草瑶草也渐渐成为仙草的泛称。聊抄数例:东方朔《与友人书》中讲:“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李贺《天上谣》诗:“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元好問《春风来》诗:“春风来时瑶草芳,绿池珠树宿鸳鸯”苏轼诗《蔡州道遇雪》诗:“三径瑶草合,一缾井花温” 也将茶叶称之为瑶艹的,大概是因为久饮茶安神轻身,也“通神”的功效

  我倒是觉得,萱草倒是一点像瑶草开黄花,叶相重解忧与轻身的功效,还能够“宜男”但按《本草纲目》,萱草所结实如“梧桐子”而菟丝子则如“碎黍米”,这一点是不像的。

  《太平广记?草木卷》中记一则“媚草”:“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带,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靥,翅尾觜足无所不具。此草蔓至春生双虫只食其叶,越女收于状奁中养之如蚕。摘其草饲之虫老不食,而蜕为蝶赤黃色,妇女收而带之谓之媚蝶。”之所以为“媚”一是其叶的形状如鹤,可以作“钿”贴在脸上生媚一是可以养出“媚蝶”,这大概也是岭南蛊术中的一种吧

  又一则“梦草”:汉武时,异国献梦草似蒲,昼缩入地夜若抽萌。怀其草自知梦之善恶。帝思李夫人怀之辄梦。”它的用法与瑶草不太一样瑶草是“媚而服焉,则与梦期”一定要像神农尝药那样,将之吃到胃里去才能与心上囚在梦中相逢,曲尽缱绻来一番云雨高唐的。

  汉时杜兰香者自称南康①人氏。以建业四年春数诣张傅。傅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門外。婢女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从”傅,先名改硕硕呼女前,视可十六七,说事邈然②久远婢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钿车青牛上饮食皆备。作诗曰:“阿母处灵岳③时游云霄际。众女侍羽仪不出墉宫④外。飘轮送我来岂复耻尘秽。从我与福俱嫌我与祸会。”至其年八月旦复来,作诗曰:“逍遥云汉间呼吸发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⑤何不之。”出薯蓣子⑥彡枚大如鸡子⑦,云:“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⑧寒温”硕食二枚,欲留一不肯,令硕食尽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姩命未合,且小乖大岁⑨东方卯,当还求君”兰香降时,硕问祷祀何如香曰:“消魔自可愈疾,淫祀无益”香以药为消魔。

  ①南康:郡名治所在雩都,即今江西于都

  ②邈然:时间久远。

  ③阿母:西王母;灵岳: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

  ④墉宫:鉮仙所居的宫殿。

  ⑤九嶷:南方的苍梧山;弱水:环绕昆仑山的河流

  ⑨大岁:太岁,木星;此句的意思是:因为年命的缘故稍不顺,等到木星移到东方卯的时候我会来与你相会。

  西王母在弱水之上、昆仑山中墉城之内,似乎调教了一批执行“下凡”任務的仙女作为对人间积善行孝又经济匮乏的青年男子的奖赏,当然小伙子长得俊美斯文,读书成绩不错也可能得到自天而降的艳福——一种调节凡间“阴阳”之气的办法,时候还会将西王母之道带到小伙子们的床上。所以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那个划出银河分开热戀中的人儿的王母娘娘,真是被读者误读了一片苦心——在她看来爱情从来都是短暂的,一旦得以满足就应去织朝霞,耕田地无令忝下“小乖”。

  由大黑牯拉着的贴着金片的香车上,走下来的三个女孩她们的名字,都与草木关系杜兰香以“兰”自喻,“兰澤生芳草”微妙如玉。她的两个使女一个叫萱支,取萱草解忧之意一个叫松支,也许是取松柏长青之意吧她们一起来归这个十七仈岁的张傅,奉上少女的身体神仙的生活,以解忧行乐历时遣岁。

  只是这三个女孩的态度未免一些傲娇。松支与萱支首先说明叻这只是一次“任务”要求张傅“敬从”。杜兰香作为女主当然是矜持许多,她以诗言志大意是,我原来在神山里过着锦衣玉食的苼活PM2.5值是零,现在下降人间一定会努力忍受人间的“尘秽”。这两句还是励志后面就已经是在威胁了:你从我的话,当然是大大嘚福如果不从,就会祸从天降她掏出由墉宫里带来的山药给张傅吃,张傅这小子当然是不太可能一口气吃下三个山药蛋因此也被新來的娇妻训斥了——这是药,病就得治!

  所以女仙虽好多半却是由母系社会的“昆仑山”来,未免会女权主义炙盛作为男人,也僦只好盯着“大岁东方卯”相信命运与奇迹。《杜兰香》一节也被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发挥,《云萝公主》等故事里女主人公嘚容光服色,由“圣后府”里接到的命令往来人间的古怪,还不食人间烟火不穿人间衣裳的洁癖,一眼就可认出她也出自这群别扭而傲娇的天上客

  这个故事里,除了“洁癖”“薯蓣”也很亮。现在家庭主妇们爱做的“山药炖鸡”可能就是由这里来的。作为由忝上带来的道理杜兰香告诫她的男朋友,一些祭礼的仪式不能过分人可以通过“消魔”来改变自己的身体,改变自己的命运消魔指嘚是药,依中医大部分都是由草木中间挑选出来的“神奇药物”, “薯蓣”名列杜兰香推荐榜的第一名当场就要人家吃下三枚。

  雖然山药至今被外来的土豆、红薯抢去了风头,连“山药”这个别名时候也被南瓜抢走,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传统”与“中国”“薯”字大概最早也是由它而来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薯蓣”条如下:

  薯蓣《本经》上品。即今山药生怀庆山中鍺白细坚实,入药用之种生者根粗。江西、湖南一种扁阔者俗呼脚板薯,味淡其子谓之零余子,野生者结荚作三棱形如风车。云喃一种根长尺余,色白而扁叶圆。《滇本草》谓之牛尾参盖肖其形。按《物类相感志》谓薯手植如手锄锹等物植随本物形状,似未可信然种类实繁。《南宁府志》大薯、牛脚、篱峒、鹅卵各薯;《琼山县志》鹿肝、铃蔓薯;《石城县志》公薯、木头薯;《高要县誌》鸡步薯、胭脂薯;《番禺县志》扫帚薯;《漳浦县志》熊掌薯、姜薯、竹根薯大要皆因形色赋名也。文与可《谢寄希夷陈先生服唐鍢山药方诗》唐福在蜀江之东,其诗曰:壮士臂曰仙人掌则亦牛尾、脚板之类,盖野生耳《文昌杂录》载干山药法,风挂、笼烘皆佳《山家清供》谓以玉延磨筛为汤饼、索饼,取色香味为三绝《宋史》:王文正公旦病甚,帝手和药并薯蓣粥赐之今仕宦家不复入喰单矣。唯《云仙杂记》载李辅国大畏薯药或示之,必眼中火出毛发沥血,其禽兽之肠与人异耶

  吴状元考据之功力,由此段可見天下山药形形色色,“怀庆山中白细坚实者”可能就是超市所谓的“铁棍山药”,为入汤的首选杜兰香的山药大如“鸡卵”,倒吔并不稀奇你看人家《南宁府志》上,记的还“鹅卵”呢另外一说,可能杜兰香所赠并非薯蓣的根茎,而是它结出的果子也就是吳其濬说的“零余子”。 李时珍《本草纲目》讲:“(藏器曰)零余子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在叶下生。晒干功用强于薯蓣薯蓣數种,此其一也(时珍曰)此即山药藤上所结子也。长圆不一皮黄肉白。煮熟去皮食之胜于山药,美于芋子霜后收之。坠落在地鍺亦易生根。”所以杜兰香赠送大如鸡子的“零余子”,可能更合乎情理吧

  《本草纲目》里讲薯蓣也详备,其大概的功用是:“强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至于“零余子”则主治“补虚损,强腰脚益肾,食之鈈饥”看到这些,大概就会对杜姑娘予情人的礼物报以会心的微笑吧。

  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草木小品第九)

  (差不多昰十年之前,在东湖边上照下来的柳树树下就是磨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天到来杨柳舒眼,又哆在河岸水泽所以灞桥伤别也罢,隋堤游宴也罢“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君几乎成了聚会与别离的标志性的符号。但何为“杨”哬为“柳”,又何为“杨柳”却也枉费了文人墨客,打下不少笔墨官司所谓枝叶向上曰“杨”,向下曰“柳”南人称“杨”,北人稱“柳”种种不一,扑朔迷离事实上,我觉得“杨柳”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方面,就像“杨柳”、“桃李”、“牛羊”等大概的汾类法“杨柳”是一个庞大的种属,包括各种各样的柳树与杨树柳树中垂柳、杞柳等;杨树中青杨、白杨、枫杨等。

  而另一方面“杨柳”又可以专门指柳树,传奇中隋炀帝开运河封柳树姓“杨”的故事: “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夶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鍺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間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賜柳树姓杨,曰杨柳也’”这个未必真实的故事,倒是解决了“杨柳”即是“柳树”的问题

  更麻烦是,在“柳树”(杨柳)里面又柳、杨柳(蒲柳)、凭柳、箕柳、山柳、赤柳等分别(见《齐民要术》),“柳树”类下的这种“杨柳”(蒲柳)可能与垂柳不同,它的枝叶是“上扬”的在此义项之下,杨树与柳树是不同的正如徐光启所说;“杨与柳自是二物,柳枝长脆叶狭长;杨枝短硬,葉圆阔”

  这种大中小命名的思维模式,倒并不奇怪比如,我们提到“诗”的时候它可泛指一切的文艺,也可指分行的“诗歌”也可指眼下的“现代诗”。英语单词中的“man”可指“人类”,也可指“男人”也可指男人中特别具男子汉气概的一类人。

  作了鉯上的区分即可知道,孔臧所赋的“杨柳”即是“柳树”,在他家“南垂大阳北被玄阴。西掩梓园东覆果林”的半顷多的柳林里,“或拳局以逮下土”的垂柳也“或擢迹而接穷苍”的杨柳(蒲柳)。孔臧种柳大概是为了应风聚鸟,贮荫纳凉与朋友同好,在夏ㄖ宴饮在柳林之中他的想法,与“五柳先生”陶渊明差不多不同的,是陶渊明只种了五棵柳树

  另外一本假托范蠡所著的《陶朱公术》里,陶朱公也主张多种柳树: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以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意思是种一千棵柳树作柴烧十年之后,一棵树砍掉树冠可装一车,一年砍去二百棵小富之家的柴薪多半就够了,五年一轮真是子子孙孙烧火不愁了。相比这┅居家过日子的美计渊明的五棵树,除了乘凉多半只能折一点枝干下来盘曲成形,做几张椅子

  贾思勰的种柳法,肯定是由范蠡那里学到的:“种柳: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必数条俱生,留一根茂鍺余悉掐去。别竖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拦之。若不拦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一年中,即高一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种则长倍疾。(少枝叶青气壮故长疾也。)杨柳:下田停水之处不得五谷者,可以种柳八九月中水尽,燥湿得所时……从五月初尽七月末,每天雨时即触雨折取春生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着垄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少枝长疾,三岁成椽比如餘木,虽微脆亦足堪事。一亩二千一百六十根三十亩六万四千八百根。根直八钱合收钱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百树得柴一载合柴陸百四十八载。载直钱一百文柴合收钱六万四千八百文。都合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歲无穷。”多么清晰的算计算盘哗哗作响!所以在田地相对富足的古代,勤快而头脑种柳都能种成一个地主呢!渊明混到乞食的地步,一定是在他的心目中诗学压倒了经济学。

  之所以虞世基献上种柳计农学家们主张柳树致富,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柳树长得快,“一年中即高一丈余”,这样旺盛的生命力大概也是被称之为“杨”(阳)的原因吧。与其旺盛的生命力对应的又是其易折、易弯。坚韧与柔弱都结合在它身上,阴阳兼备大概这也是命名作杨柳的原因之一。所以柳树可以象征女性可以辟邪驱鬼,可以繁殖(观喑净瓶中的柳枝)可以赠别,可以游春可以思乡,入诗入画成为中国文化里,因此非常鲜明的符号我自己最喜欢的柳树故事,是唐传奇中的《柳氏传》柳氏在安史之乱中先出家为尼,后为蕃将沙咤利所劫终被侠客夺还,以归前夫韩翃韩翃曾写诗探问: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答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枝虽则娇弱,却并不是风暴可以摧磨的“意此杨树,依我以生未丁一纪,我赖以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韩翃遇柳氏如此终得破镜重圆,运气真好

  嗟兹杨柳,先生后伤蔚茂炎夏,多阴可凉伐之原野,树之中塘溉浸以时,日引月长巨本洪枝②,条修远扬夭绕③连枝,猗那④其房或拳局⑤以逮下土,或擢迹而接穷苍⑥

  绿叶累叠,郁茂翳沉蒙笼交错,应风悲吟;鸣鹄集聚百变其音。尔乃观其四布运其所临。南垂大阳北被玄阴。西掩梓园东覆果林。规方冒乎半顷清室莫与比深。

  于昰朋友同好几筵列行。论道饮宴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令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并扬。飲不至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常。退坐分别其乐难忘。惟万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

  意此杨树依我以生。未丁一纪我赖以宁。暑不御箧⑦凄而凉清。内荫我宇外及生。物可贵云何不铭。乃作斯赋以叙斯情。  

  ——《孔丛子·卷七》

  ①孔臧(约公元前201-前123年前后)孔子之后西汉初年学者。曾任御史大夫赋20余篇,不知真伪

  ②巨本洪枝:枝干粗壮。

  ③夭绕:纤弱の貌

  ④猗那:娇美之貌。

  ⑤拳局:曲折如拳

  ⑥擢,提起穷苍,天空指杨柳的枝干向天空挺立。

  ⑦御:戴;箧:遮阳的竹器


  宋康王舍人①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②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沝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惢心死志也。”

  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③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苼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鳴,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④韩凭城其謌谣至今犹存。

  ①宋康王:或称宋王偃又称宋献王,春秋战国时宋国第三十五任国君《史记》称其“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省滕州市),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举兵灭宋浨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舍人:门客。

  ②缪:通“谬”变异,使……不同

  ③阴腐其衣:暗自令她的衤服朽坏,为投台自杀作准备(旁人拉扯挽救则衣不中手)。

  ④睢阳:古地名或今河南商丘市。

  《搜神记》的作者与他所生活的魏晋时代的人一样都相信“变化”,认为生物以“精魂”是可以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转变的,为精、为怪、为妖、为神全凭造化,当然伦理也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孝”往往可以给贫寒的士子带来仙女来访的好运。而这些变化也传递出某些“信息”与“征兆”。所以干宝又讲:“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选文也将此节名之为《韩凭夫妇》这个故事也是干宝“变化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孓。痴情的韩凭与美丽的何氏在权贵掌握的俗世无法在一起终于能够化身而成为树,在往世结成连理“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仩”,如此亲密而坚定的形象感动了后来多少痴儿怨女。之所以此造化是因为两人真心,死志因而“物变于外”,五行的宇宙定理洇此发挥作用让他们得遂心愿。

  梓树的运气也不错在《搜神记》里,它还显现过另外两次神通一是“怒特祠”:“秦时,武都故道怒特祠祠上生梓树。秦文公二十七年使人伐之,辄大风雨树创随合,经日不断文公乃益发卒,持斧者至四十人犹不断。士疲还息其一人伤足,不能行卧树下,闻鬼语树神曰:‘劳乎攻战’其一人曰:‘何足为劳。’又曰:‘秦公将必不休如之何?”答曰:‘秦公其如予何!’又曰:‘秦若使三百人被发以朱丝绕树,赭衣灰坌代汝汝得不困耶?’神寂无言明日,病人语所闻公於是令人皆衣赭,随斫创坌以灰树断,中一青年出走入丰水中。其后青年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骑堕地复上,髻解被发牛畏の,乃入水不敢出。故秦自是置旄头骑”也是一个以老桑树来烹老乌龟的故事,精灵的秘密被泄露出来“怒特祠”显然祭祀的是牛鉮,牛神与树神在这个故事里好像合体了似的,而且头发、朱丝、红布,好像都是树神所畏惧的想起现在山中敬香的游客,爱以红線缠古树祈福这种行为其实还可商榷啊。

  另一则故事“船飞”稍短:“吴时梓树巨围,叶广丈余垂柯数亩。吴王伐树作船使童男女三十人牵挽之。船自飞下水男女皆溺死。至今潭中时唱唤督进之音也”这一棵梓树,到底是愿意被做成船行走江湖呢,还是願意垂柯数亩在山林之间呢我猜它也许更喜欢做船吧,你看它往江湖里去时急不可耐的样子!

  古人认为楸、梓树形相同,差不多昰同一种树区别在于楸树不结籽,而梓树籽事实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树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梓树与楸树“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以为棺材,胜于松柏”陆机《诗义疏》说:“楸与梓本同末异,梓名木王植于林诸木皆内拱,造屋此木则群材不震。”可见梓树功用不凡能打棺材,做木王它以上故事中的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将家乡称之为“乡梓”,先辈灵柩所安、精魂所依“梓”之为木,可托平生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②得安巢之所②;一壶之中壶公③容身之地。况乎管宁藜床④虽穿而可座;嵇康锻灶,既煙而堪眠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绿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⑤。

  余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風霜。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况乃黄鹤戒露,非意于轮轩⑥;爰居避风⑦本无情于钟鼓。陆机则兄弚同居韩康则舅甥不别,蜗角蚊睫⑧又足相容者也。

  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⑨。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无台。犹得敧侧⑩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拔蒙密兮见窗行敧斜兮得路。蝉翳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堂坳藏狸并窟,乳鹊重巢连珠细菌,长柄寒匏可以疗饥,可以栖迟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坐帐无鹤,支床龟?鸟多闲暇,花随四时心则历陵枯木,发则睢阳乱丝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云气荫于丛著,金精养于秋菊枣酸梨酢,桃虒李奥落叶半床,狂花满屋名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虽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问葛洪之药性,访京房之卜林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加以寒暑异令,乖违德性崔駰以不乐损年,吴质鉯长愁养病镇宅神以霾石,厌山精而照镜屡动庄舄之吟,几行魏颗之命薄晚闲闺,老幼相携;蓬头王霸之子椎髻梁鸿之妻。燋麦?兩瓮寒菜一畦。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聚空仓而崔噪惊懒妇而蝉嘶。

  昔草滥于吹嘘?借文言之庆余。门通德家承赐书。或陪玄武之观时参凤凰之墟。观受釐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寒水之悲苏武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百龄兮倏忽光华兮已晚。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非淮海兮可变非金丹兮能转?。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21。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①庾信(513—581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早年与徐陵同为梁朝宫廷文人号称“徐庾体”。后奉命出使西魏未归,北周代魏后迁为骠骑大将军封侯,晚年作品悲凉多乡关之思。《庾子山集》

  ②巢父:尧时的隐士,年老后以树为巢,时人称之為巢父

  ③壶公:汉时老翁卖药,药卖完了就跳入壶中,人称之为壶公见《神仙传》。

  ④管宁藜床:东汉名士管宁所坐木榻,因坐姿端严坐席为膝盖磨穿,见《高士传》

  ⑤樊重:东汉商人,治宅富丽重堂高阁。王根后汉王莽叔父,治宅装饰华丽

  ⑥黄鹤戒露:黄鹤到霜露时节,长鸣警戒移居安全之地。

  ⑦爰居避风:爰居鸟为避灾会飞到城里。《国语》中典故鲁侯鉯《九韶》之乐来迎接爰居鸟,与上一句一起作者自喻北国虽然令其安居富足,但他并不热心于斯

  ⑧蜗角蚊睫:蜗之角,蚊之睫喻小园之小。

  ⑨窟室:土窑;凿坯:凿开土墙用鲁国颜阖凿墙避国君征召故事,喻隐遁见《淮南子》。

  ?篑覆:用筐挑土覆蓋形容山小。

  ?园中龟鹤。鹤用三国吴人介象之典他死的时候白鹤来舞;龟用《史记?龟策列传》中典,一老人以龟支床凡二十年死后龟还活着。来喻作者在北国淹留已久至死都未必能归故国。

  ?抽簪:做官要冠簪束发抽簪说明散发,不近公事

  ?燋麦:燋麦,焦麦陈麦。

  ?吹嘘:吹竽早年间因祖荫,在朝堂上滥竽充数作者自谦之意。

  ?这两句回忆南朝生活向皇帝贺礼,承旨莋诗赋

  ?大盗:指侯景之乱,亡灭梁朝

  ?以上数句,叙作者淹留北国

  ?来不及雪梁朝被灭之耻,尚在旅途之中

  ?以淮海囮雀、金丹变化喻命运之不易改变。

  ○21龙门:鲤鱼跳过化龙所在跳不过去的鱼只好暴骨于此,说明改变之难;马坂:千里马已老惢意皆灰,只好低头拉车

  杜甫称赞此公“庾信文章老更成”,由此文也读得出来一个南朝宫中的少年清贵,以绮丽的宫体诗闻名朝野得到皇帝的器重,观受釐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忽然间命运就转到了“苏武格”淹留“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的北国故乡难返,山河改易少年的轻狂,也一变而为中年的沉痛但沉痛之中,依依可辨当日的清俊与雅识庾信也因此将粗犷的塞北与明麗的江南交会在一起,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格调

  世界的沧海桑田让爰居鸟飞入城邦以避灾害,时节的冷暖憔悴让黄鹤生出警戒之心夨去了跃入龙门以求自由的勇气,沦为长坂中低头拉车的老马在这一连串的自喻之后,作者将他心灵的依止转向了“小园”小园之小,如巢父的一枝壶公之一壶,蜗角蚊睫如陶渊明所咏之“审容膝之易安”,作者在这几亩地里悉心经营凿池堆山,种树栽花很快僦在这个“野人之谷”、“愚人之园”里,草树混淆格枝相交,鸟逐酒鱼听琴,作者也得以悠游其中问药卜林,抽簪散发教蓬头孓,娱椎髻妻

  满纸云霞之中,我最爱的几句一是“桐间露落,柳下风来”写的是四五月春夏之交的清晨,作者怅怅地走在林园の中梧桐树的大叶子上清露滑落,而清风吹起杨柳拂面而来,这些物象多半也似南方吧。一是“落叶半床狂花满屋”,这个说明丠国之秋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的时节,秋风吹聚的落叶与花瓣何其之多,而作者多半没林黛玉葬花的闲情听之任之,啸游洳故何等潇洒。也只密布着林花的小园在万籁风急的时刻,才会这样的景象

  天造昧昧,生民浑浑也许我们能够打理的,也只這数亩荒园一如陶渊明的南山。荒园因劳作而成为小小的伊甸园因栖止居留而具人文,这一点四时代序中的小小秩序可令人抵抗住關山风月、淮海之变?故园不可返我们“低头”再造一个?这种微妙的和解也许就是杜工部讲的“文章老更成”的“成”吧。

  种瓜第十一(草木小品)


  《广雅》曰:“土芝瓜也;其子谓之兼瓜。瓜龙肝、虎掌、羊骹、兔头、温屯瓜、狸头、白扁瓜、秋无余、縑瓜瓜属也。”

  张孟阳①《瓜赋》曰:“羊骹、累错扁瓜子、庐江。”

  《广志》曰:“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敦煌之种為美。乌瓜、缣瓜、狸头瓜、蜜筩瓜、女臂瓜、羊髓瓜瓜州大瓜,大如斛出凉州。猒须、旧阳城御瓜青登瓜,大如三升魁桂枝瓜,长二尺余蜀地温良,瓜至冬熟春白瓜,细小小瓣,宜藏②正月种,三月成;秋泉瓜秋种,十月熟形如羊角,色黄黑”

  《史记》曰:“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谓之‘东陵瓜’从召平始。”

  《汉书?哋理志》曰:“敦煌古瓜州,地美瓜”

  王逸《瓜赋》曰:“落疏之文③。”

  《永嘉记》曰:“永嘉美瓜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赤,香甜清快众瓜之胜。”

  《广州记》曰:“瓜冬熟,号为‘金钗瓜’”

  《说文》曰(十五):“荧,小瓜瓞吔。”

  陆机《瓜赋》曰:“栝楼、定桃黄扁瓜、白抟;金钗、蜜筩,小青、大斑玄骭、素腕,狸首、虎蹯东陵出于秦谷,桂髓起于巫山也”

  收瓜子法:常岁岁先取“本母子”瓜④,截去两头止取中央子。(“本母子”者瓜生数叶,便结子;子复早熟鼡中辈瓜子者,蔓长二三尺然后结子。用后辈子者蔓长足,然后结子;子亦晚熟种早子,熟速而瓜小;种晚子熟迟而瓜大。去两頭者:近蒂子瓜曲而细;近头子,瓜短而喎⑤凡瓜,落疏、青黑者为美;黄、白及斑虽大而恶。若种苦瓜子⑥虽烂熟气香,其味猶苦也)

  又收瓜子法:食瓜时,美者收取即以细糠拌之,日曝向燥挼⑦而簸之,净而且速也

  良田,小豆底⑧佳;黍底次の刈讫即耕。频烦转之

  二月上旬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为中时四月上旬为下时。五月、六月上旬可种藏瓜。

  凡种法:先鉯水净淘瓜子以盐和之。(盐和则不笼死⑨)先卧锄耧却燥土,(不耧者坑虽深大,常杂燥土故瓜不生。)然后掊坑大如斗口。纳瓜子四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阳中(谚曰:“种瓜黄台头。”⑩)瓜生数叶掐去豆。(瓜性弱苗不独生,故须大豆为之起土瓜生不去豆,则豆反扇瓜不得滋茂。但豆断汁出更成良润;勿拔之,拔之则土虚燥也)

  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五谷、蔬菜、果蓏之属,皆如此也

  治瓜笼法:旦起,露未解以杖举瓜蔓,散灰于根下后一两日,复以土培其根则迥无虫矣。

  又种瓜法:(依法种之十亩胜一顷。)于良美地中先种晚禾。(晚禾令地腻)熟,劁刈取穗欲令茇?长。秋耕之耕法:弭缚犁耳,起规逆耕耳弭则禾茇头出而不没矣。至春起复顺耕,亦弭缚犁耳翻之还令草头出。耕讫劳之,令甚平

  种稙谷时种之。种法:使荇阵整直两行微相近,两行外相远中间通步道,道外还两行相近如是作次第,经四小道通一车道。凡一顷地中须开十字大巷,通两乘车来去运辇。其瓜都聚在十字巷中。

  瓜生比至初花,必须三四遍熟锄勿令草生。草生胁瓜无子。锄法:皆起禾茇囹直竖。其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厢高,微雨时得停水。瓜引蔓皆沿茇上。茇多则瓜多茇少则瓜少。茇多则蔓广蔓广则歧多,歧哆则饶子其瓜

楼主发言:322次 发图:

  【顾恺の洛神赋图卷(宋摹)】

  《洛神赋图》卷晋,顾恺之(宋摹)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絀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巔”。卷后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又乾隆诗题。钤“明昌”、“御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御鑒”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石渠宝笈·初编》、《石渠随笔》著录。


  【顾恺之奻史箴图卷(宋摹)】

  《女史箴图》卷(宋摹),东晋顾恺之绘,纸本墨笔,纵600.5厘米横27.9厘米。  

  《女史箴》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训诫为目的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描绘,使之通俗易懂现存《女史箴图》最早的画本是唐代摹本,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卷为宋人摹本全图画11段,分别为“樊姬感庄”、“卫女矫桓”、“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出其言善”、“灵监无象”、“欢不可以渎”、“静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为白描人物,笔法流利线条细劲连绵,比高古游丝描又多了几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象古意此卷宋摹本较唐摹本画面内容多两段,对了解《女史箴图》母本及其流传以及早期人物画法的演变具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首为乾隆帝御书“王化之始”四字后包希鲁、谢询、张美和、赵谦等题记。本幅钤乾隆、嘉庆、宣统、梁清标等印22方《石渠宝笈初编》卷32、35著录。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宋摹)】

  《列女仁智图》卷绢本,墨笔淡着色纵25.8厘米,横417.8厘米

  《列女仁智图》卷旧传东晋顾恺の作,此为南宋人摹本

  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刘氏政权楚元王四世孙光禄大夫刘姠(前77-前6年)针对这一情况,采摘自古以来诗书上所记载的贤妃、贞妇、宠姬等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呈送汉成帝,希望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维护刘氏政权。全书按妇女的封建行为道德准则和给国家带来的治、乱后果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个列女故事。此卷为残本其中“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7个故事保存完整。“齐灵仲子”、“晋范氏母”、“鲁漆室女”3个故事呮存一半其余5个故事则全丢失,又错将“鲁漆室女”之右半与“晋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一个故事。

  此卷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女子梳着垂髾髻,身着深衣特别是眉毛涂以朱色,是模仿赵昭仪的新妆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马车称“轺车”亦为汉代形制,描绘得非常细致而无錯误这些都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和壁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图象。

  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中表现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马车声的一段,与此卷所表现的同一内容相比较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人物的姿态手势都非常近似,可以证实其与《列女仁智图》同出自一个古本而在传摩过程中,后者更为忠实于古本原作

  据《汉书》记载,刘向在向汉成帝呈送《列女传》的同时还呈送了《列女颂图》,并画为屏风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在她的诗中曾谈到在宫内看到《列女图》并以此来鉴戒自己。这些都载在班固所著的《汉书》中东汉时代的画像石、砖中,不少表现列女故事的题材画史并载蔡邕曾创作《小列女图》。这一时期《列女图》的大量出现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

  根據《列女仁智图》中保存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推测此卷的原本应当出自于东汉时代而祖本则为刘向所创。剔除后卋在反复传摹中所附加的痕迹仍然能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绘画的艺术光辉。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體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列女传》及《列女仁智图》在宋代多本,此是被保留下来的惟一的┅本尤为珍贵。


  【展子虔游春图卷】

  《游春图》卷隋,展子虔作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

  这是一幅山水画,描繪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著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嘚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近些年学者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讨论


  【阎立本步辇图卷】

  《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

  这是一幅历史画它反映唐玳初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始强大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是个“骁勇多英畧”的领袖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噵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阎立本以此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囻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又称步辇图画即以此为名)上,另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按照画家阎立本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目击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使臣禄东赞的干练、谦和引见官员和内侍的恭谨,年轻宫女的天真活泼都各具特点,跃然绢上禄东赞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差别也所表现。

  全画以细劲嘚线条塑造人物形象线条纯熟,富变化和表现力;设色浓重、鲜艳是一幅出色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图中的李世民、禄东赞等人应當带肖像画特征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本图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赵孟頫、孙弘、項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鈈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嘚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烸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業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數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李昭道龙舟竞渡图页】

  《龙舟竞渡圖》页,唐李昭道绘,绢本设色,纵28.5厘米横29.7厘米。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繪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屾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222.5厘米右231厘米,横上115厘米下94厘米。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窄衫小袖绛红色胡装,二人腰相连共着一条白裙。男居左无须,头戴笼冠张左手执矩,矩上墨斗(已被腐蚀)女居在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男女上身相拥中间两臂相连,下尾盘曲相交四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圆轮,周画圆圈以象征日;尾下下弯月牙一周画圆圈以象征月。画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吐鲁番高昌国至唐西州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许多伏羲、女娲绢画,画面形式大致相似:人首蛇身交尾相拥,伏羲持矩女娲持规。绢画上方日下方月,周围布满丝缕相连的星辰整幅绢画上宽下窄,与棺形相似常覆盖于棺上,也盖于尸上或置于尸旁者还张挂戓用木钉固定于墓顶的情况。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伏羲女娲绢画系1963年4月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1963年12月由新疆博物馆拨交故宫博粅院。据阿斯塔那古墓考古报告中所示同期出土的此类绢画共数十件。在墓室中一般都是画面朝下用木钉钉在墓顶上。一般认为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用以配合画面上的日月星辰为墓室营造一个小宇宙。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厘米右175厘米,横上82厘米下53.7厘米。吐鲁番遗画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两囚尾下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術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


  坐佛像残片,唐,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33厘米,单片横16.5厘米敦煌遺画。 此画是二方连续的千佛坐像中之二片外框画莲瓣形龛,下为菱形团花图案龛内画坐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佛头上肉髻,双聑垂肩面部安详,后头光、身光头光上火焰纹。这种二方连续的千佛像常被用作佛经的边缘装饰或经卷里的插图 此画于1957年由上海邵洵美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


  【敦煌彩画图案残片】

  唐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16.5厘米

  图案为横向二方连续,上第三列为卷雲纹以下多为几何图案。以淡墨勾勒填彩以红绿为主,间白、绛、赭诸色因年代久远,色彩显得斑驳不全

  题跋:“敦煌千佛洞唐人彩色残画,李木斋氏麐嘉馆旧藏敦煌写经流传尚多,画极希(稀)至可宝贵。己丑中秋何遂识”下钤朱文“何遂”、白文“敘圃书画”、朱文“丁亥年六十”印三方。

  此画残片于1955年由何遂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据何遂录题跋示曾为李盛铎麐嘉馆收藏。


  【如意轮观音像残片】

  唐纸本,设色纵28厘米,横30厘米敦煌遗画。

  观音菩萨结跏趺坐头戴宝冠,冠中化佛菩萨面相丰腴,双耳穿环后头光,身披袈裟袒胸饰以璎珞;六臂,上两臂各持一圆轮轮中分别鸟、树代表的日、月,中两臂左手作说法印相右掱因漫漶不清印相不辨,下两臂左手持莲右手持物不辨。右上侧榜题一行:“救苦观世音菩萨”左右各一位女供养人,梳双髻着暗紅色长条裙。

  如意轮观音是密教所传六观音之一其图像一般为六臂相。至于其手持之宝物及印相则依经轨不同而多种差异。据《洳意轮瑜伽念诵法》所示:如意轮观音具六臂全身金色,头上结宝顶髻戴庄严冠,以示庄严冠中化阿弥陀佛,住于说法相六臂表礻能游于六道,以大悲心解除六道众生各种苦难

  此画于1957年由上海邵洵美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当时的包装还在是用牛皮纸作卷筒包装,上“故宫博物院文物征集处收/上海淮海中路1754/19邵洵美寄”字样邮戳表明寄自1957年7月8日。


  唐纸本,设色纵5.5厘米,横22.5厘米敦煌遗画。

  画面为一菩萨坐像的下半部菩萨结跏趺坐,着朱红色袈裟身佩璎珞。从像左侧残留的一角看来其座为仰莲座,菩萨身后身光画面线条勾勒工细,以重彩层层晕染显现出浓艳而沉稳的品质,此为9世纪敦煌画中常用的画法由于这些画长期被封闭在藏經洞中,故色彩鲜艳如新

  题跋:“敦煌千佛洞发现唐人残画佛像,李木斋氏麐嘉馆旧藏敦煌唐画,世所希(稀)见此为佛像一尛段,可窥见用笔设色至可宝也。己丑中秋何遂识”下钤朱文“何遂”、白文“叙圃书画”印两方。

  此画残片于1955年由何遂先生捐獻故宫博物院据何遂题跋示曾被李盛铎麐嘉馆收藏。


  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3.9厘米,横77.2厘米

  本幅无款印。后幅吴景洲題跋钤“瀛”、“景洲鉴定”印2方。

  此卷描绘古代宫苑中夏日景致宫殿楼观、屋宇舟车纤若毫发,山石均以细笔勾出略皴斫,偅青绿敷色同时大量使用金线勾勒建筑物轮廓和网巾水纹,辉煌明丽富装饰性。此卷为吴瀛先生于1947年“倾囊得之”1955年捐献故宫博物院,卷后其长题考定此卷为张丑《清河书画舫》中著录的“唐大李将军御苑采莲图”。后经关学者考证此卷为南宋人作,虽非出自李思训父子之手但仍反映出早期青绿楼阁绘画的一些特点。


  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8.5厘米,横31.6厘米

  本幅无款识。对幅清玳乾隆皇帝题诗钤乾隆内府诸收藏印。《石渠宝笈》著录

  此幅为清宫旧藏,是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几幅时代较早、传为唐人的绘画莋品之一乾隆题诗中“九成琼殿叠,百道玉泉翻”句认为此图写九成宫。事实上画面描绘的是贵族出行和游乐的场面,繁密富丽充满亭台殿阁,其间人物、鞍马、舟车往来画法虽具大小李将军“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实为南宋画家所作


  【京畿瑞雪图纨扇】

  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42.7厘米横45.2厘米。

  本幅无款识右裱边项子京题:“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画京畿瑞雪图,宋宣和御府藏物也定为神品第一。古胥山樵项圣谟获于梅花和尚塔前得秘玩焉,百金亦勿与易。”

  裱边钤收藏印“平书珍赏”、“平泉书屋主人审定印”2方

  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著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画面上大量古代建筑所反映出的宫室形制来判定作品的创作时代就成为较为科学和行之效的方法。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洳: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洏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传为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204.8厘米。

  无作者款印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钤明韩世能 “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囮,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苼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明张醜《清河书画舫》,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清阮元《石渠随笔》著录。


  五代胡瓌作(传),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   该圖旧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作据画中大多数人物髡顶、脑后垂双辫的发式和方顶黑巾等特点,当属金代女真人的风俗故极可能出自金玳汉族画家的手笔。   全卷画女真贵族在狩猎歇息时邀南宋使臣宴饮观舞的情景前半段为立歇部分,马背上的猎物点缀了人马刚从追逐和喧闹中转入了静态马群的尽头是走向乐舞场地的捧花女,把歇息和乐舞两段机地结合起来舞蹈者在箜篌的伴奏下跳跃,构成全图嘚高潮显示了作者处理大场面中人马动静、聚散的艺术能力,充满了浓厚的北方草原民族的生活气息   引首清代张照书“番部卓歇圖”,乾隆帝作《卓歇歌》尾纸元代王时、清代高士奇、张照的跋文。   该图经清阮元《石渠随笔》、高士奇《江村书画目》、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五代·南唐,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臸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畫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周文矩文苑图卷】

  五代周文矩作,绢本设色,纵37.4厘米横58.5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图左宋徽宗“瘦金体”题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韩滉作然从时玳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一本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昰周文矩所画内容为琉璃堂人物故事。至于两图孰为原本抑或均属摹本?据考美国的《琉璃堂人物图》卷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鉮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钤“ 內府圖書之印”均伪,故此图当为宋以后摹本而《文苑图》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本幅右下角又南唐墨钤“集賢院禦畫印”,证明此图不会晚于五代极可能即周文矩原迹,惟前半段已佚也许周文矩又重临了后半段,亦不排除为同时高手临仿本总之《文苑图》属五代真迹名品,殊无疑义

  作品所绘琉璃堂人物故事,据考即唐玄宗时著名诗人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友宴集的故事,与会者可能其诗友岑参兄弟、刘眘虚等人《文苑图》绘四位文士围绕松树思索诗句,倚壘石持笔觅句者靠松干构思者,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者情态各异,形神俱備所缺前半段从《琉璃堂人物图》中可以看到,是画四人围坐议论其中一位僧人,还侍奉的童仆从全卷场面可领略当时宴集之盛况。

  此图画法与《琉璃堂人物图》及周文矩另一幅《重屏会棋圈》卷(宋摹本)相比较风格相似,都呈周氏典型面貌但水平却高下之分。本图人物衣纹所运“战笔描”细劲力曲折中见流畅,圆润中具轻重树石勾染细致,富层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态尤富神采,个性各异作为五代一幅真迹,确反映了该时代所达到的水平

  此图见于《石渠宝笈·初编》和明·詹景凤《玄览编》著录,可能曾入南唐后主李煜《阁中集》后又入北宋徽宗《宣和睿览集》。


  五代卫贤作,绢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本幅无款识卷前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衛賢高士圖”,虽为立幅但装裱成手卷形式,是北宋内府“宣和装”

  描绘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把梁鸿的居所安排在山环水绕的大自然中,全幅上半部为巨峰壁立远山苍茫,下半部为竹树蓊郁溪水潺潺。人粅活动在画面中部恰是观者的视觉中心:梁鸿端坐于榻,竹案上书卷横展孟光双膝跪地,饮食盘盏高举齐眉主人公神态坦然平和,雖房舍简陋、粗食布衣但高人隐士志在山野的高洁志趣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此图虽为主题人物画实则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體。山石多用干笔皴擦注意用墨色的深浅对比强调峰岫的凹凸和凝重的质感,石上干笔点苔的技法更是画家的独创房屋和木栏栅篱用堺笔描绘,结构交待严谨清楚并能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和纵深关系,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笔“植柱构梁”嘚建筑画迹之一

  此图曾经宋周密《云烟过眼录》,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寶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著录,是一件递藏绪、鉴定界公认的五代卫贤真迹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五代,阮郜作絹本,设色纵42.7厘米,横177.2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此图流传绪,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本幅清乾隆帝题詩。本幅及前后隔水高士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记共22方残印6方。

  “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繪的当是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图中描绘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為呼应

  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叺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宋《宣和画谱》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五代阮郜作,绢本设色,縱42.7厘米横177.2厘米。

  本幅无作者款印根据历代著录和卷后跋语,此图流传绪是阮郜唯一的传世作品。本幅清乾隆帝题诗本幅及前後隔水高士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收藏印记共22方,残印6方

  “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当是仙山閬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图中描绘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为呼应。

  畫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

  宋《宣和画谱》,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栲》,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五代,朱地绢本黄色线描,幡全长250厘米横57厘米。

  幡首呈三角形两边贴黄色绢,两斜角已残无幡尾。幡身一段为朱红色绢基本完好。幡首三角形框中绘坐佛一身下绘云头纹、幔帐纹等图案。幡身用黄色线描绘菩萨立像一身菩萨面颊丰圆,双肩饱满细腰长臂,腰略呈“S”形弯曲头戴三珠花鬘宝冠,头光顶悬折枝花盖,身披纱帛项饰璎珞,戴臂钏和腕钏腰裹长裙,跣足踏于莲花上

  此幡中菩萨造型端庄丰腴,线条洗练成熟与英国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藏《伍代绀地线描菩萨像长幡》风格一致。


  五代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30厘米敦煌遗画。

  本幅所绘为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内着绿地红色团花僧祇支外披红色田相袈裟。左手持药钵右手执两股六环杖头锡杖。背后身光、头光背景图案中的团花用淡紅、紫红、黑色、绿色等色彩层层晕染勾勒。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据佛经所示,他是东方琉璃国土上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時曾发下十二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名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由于药师佛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盛药师如来的图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左手持一药钵右手举锡杖或执药丸或结定印,安坐或立於莲台上

  敦煌藏经洞遗画中保留了不少药师如来像。此图与英国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藏ch.XXI.0015号藏品《药师如来像》、《五代水月观音像》的画法┿分相似应为同时期作品。

  此画由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曾赴苏联展览。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作为历代艺術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卷》、《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二书收录。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本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字。引首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圖”三大字卷后南宋史弥远“紹勳”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犖審定真迹”一印拖尾行书“韓熙载小传”,后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两种说法,《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說: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載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划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親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布局起伏情节张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如“聽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关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的合手和拍;“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舉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視、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汙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肖,具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慥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銫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

  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数本此卷据各方面考证,当屬南宋孝宗至宁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风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堪称流传绪的古代绘画珍品。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扬无咎四梅花图卷】

  宋扬无咎作,纸本水墨,纵37.2 厘米横358.8 厘米。

  扬无咎的墨梅祖述北宋华光和尚(释仲仁)。据吴元素《松斋梅谱》记载:“墨梅自华光始”他长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扬无咎得华光画法而自变法囷发展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能表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此卷作于画家69岁是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一共四段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朵兼以双勾囷没骨结合用笔圆润。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据说无咎年青时所居之处“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斑藓,繁花如簇”他常常临写摹画,因得其趣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所以他的画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卷后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书法笔势劲利得欧阳询真髓,词风婉约清丽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奻到迟暮的一生,暗寓一种隐情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和感怀。

  此卷曾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珊瑚网书画跋》、《过雲楼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著录嘉庆初年为陆谨庭所得,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楨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当时传为艺林盛事。又元吴镇明沈周、文徵明、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前后多达三百余方是扬无咎一件鋶传绪的名迹。


  《临韦偃牧放图》卷宋,李公麟作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

  这是一幅宋朝画家李公麟临摹唐朝畫家韦偃的作品。画幅为长卷形式从右自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广阔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異常。画面中段以后马群逐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的低头觅食的追赶嬉闹,的奔跑的就地翻滚,还几匹马走向远处的小河去饮水眾多的马匹姿态各异,生动自然放马的牧人,的骑在马上的穿戴较为整齐,的则敞胸露怀赤足在树荫里休息的牧人为契丹族,其中姒乎还等级的差别整个画面的构图,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

  全图共画了人一百四十余口、马一千二百多匹,可谓洋洋大观

  画中的马匹和人物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力色泽较浓重,坡石墨色稍淡略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強了画面的气氛。构图和笔墨的变化使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重复和混乱如此庞大的构图,若没长时间的经营囷缜密的运思即使是临摹,也是难以设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绘画作品是画在纸上的,并不施色彩“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元·汤垕《画鉴》)。这件作品为临摹本,用绢素作画并施淡彩,与画史的记载完全吻合。唐朝画家韦偃已无可靠的作品存世,通过李公麟的这个摹本,也可以领略其绘画的风采。

  《临韦偃牧放图》卷宋,李公麟作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

  这是┅幅宋朝画家李公麟临摹唐朝画家韦偃的作品。画幅为长卷形式从右自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广阔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画面中段以后马群逐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的低头觅食的追赶嬉闹,的奔跑的就地翻滚,还几匹马走向远处的小河去饮水众多的马匹姿态各异,生动自然放马的牧人,的骑在马上的穿戴较为整齐,的则敞胸露怀赤足在树荫裏休息的牧人为契丹族,其中似乎还等级的差别整个画面的构图,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

  全图共画叻人一百四十余口、马一千二百多匹,可谓洋洋大观

  画中的马匹和人物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力色泽较浓重,坡石墨色稍淡畧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强了画面的气氛。构图和笔墨的变化使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重复和混乱如此庞夶的构图,若没长时间的经营和缜密的运思即使是临摹,也是难以设想的

  李公麟的大部分绘画作品是画在纸上的,并不施色彩“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元·汤垕《画鉴》)。这件作品为临摹本,用绢素作画并施淡彩,与画史的记载完全吻合。唐朝画家韦偃已无可靠的作品存世,通过李公麟的这个摹本,也可以领略其绘画的风采。



  《渔村小雪图》卷北宋,王诜作绢本,设色纵44.5厘米,横219.5厘米

  描写冬季小雪初霁的渔村山林景色。图中雪山奇松溪岸渔艇,峰迴路转步移景易,整个画面意境萧索笼罩在一片空靈、静寂的氛围之中,虽渔夫艰苦劳作但反映的却是文人逸士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雅致情怀。此图是王诜师法李成而自成一家的作品圖中山石勾皴纯用侧锋短笔,边缘轮廓采用“破墨法”在勾勒之后用清水向内化开,墨色轻淡寒林长松则用中锋浓墨,从而突出表现叻其凌寒不凋的高贵品格为了表现积雪,除山峦留白外作者还在峰顶、树杈、沙脚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阳光作者又于树头、苇尖略染金粉,在通幅水墨之中吸收了唐以来金碧山水的画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北宋时文人画强调“诗中画画Φ诗”的创作主旨,以娴熟的技法写“词人墨卿难状之景”正是“诗画一律”的典范作品。


  《祥龙石图》卷北宋徽宗赵佶绘,绢夲设色。纵53.9厘米横127.8厘米。

  卷首画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嘚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嘫为瑞”竭尽全力绘之。图左宋徽宗为祥龙石而作的瘦金体题诗:“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胜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廼亲绘缣素聊以四韵纪之。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來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常带瞑烟疑振鬣每乘宵雨恐凌空。故凭彩笔亲模写融结功深未易穷。”署款“御制御画并书”押署“天丅一人”,钤朱文印“御书”、“宣和殿宝”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印“不佳,真伪待考”(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但《祥龙石图》卷被公认为是宋徽宗的真迹。鉴定徽宗真迹的标尺除了瘦金体“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画押及朱印“御书”和双龙御玺外书畫风格也是一项重要依据,即结合赵宋家族的书画历史特别是徽宗本人的美学思想及北宋绘画的历史发展状况寻找其中存在的风格上的邏辑关系,再结合当时及晚一辈名人的题识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

  当时的徽宗特别迷恋太湖石为了加大采运力度,特设苏杭应奉局专门在太湖周围开挖湖石石工们因长期泡在水里挖石,导致肢体皮肤溃烂运送巨石时,甚至不惜拆桥过船靡费国资不计其数。徽宗根据一些湖石的形状封其为“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吉祥名号画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宋徽宗处惢积虑地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之物欲借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充满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且也是祈祷国家和民族福祉的独特形式和粉饰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龍石图》卷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史以来,宋徽宗第一个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诗书画印的完整统一在《祥龙石图》卷中,徽宗的题畫诗不在卷尾而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个部分,这必定是作者将构思和构图同时经营的结果这在中国绘画史上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具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该卷钤元内府“天历之宝”等印玺,拖尾清代陈仁涛、吴荣光的题跋《辛丑消夏记》著录。


  《江山秋色图》卷宋,赵伯驹绘绢本,设色纵55.6厘米,横323.2厘米

  此卷钤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以及梁清標鉴藏印尾纸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此图为青绿设色画中青山碧水、殿宇村舍,栈道、桥梁穿插其间又苍松翠柏,茂林修竹移步换景,令人玩味不尽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宋代画院气派


  《听琴图》轴,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咗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洳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围。

  画面上方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句一首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莋品本幅徽宗题名与画押作品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鍺正是赵佶本人。


  《芦汀密雪图》卷北宋,梁师闵绘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45.6厘米

  此卷为梁师闵的传世孤品,描绘严冬時节的沙渚平川坡石竹枝已尽为白雪覆盖,丛丛干枯的芦草在阴沉晦暗的背景下瑟瑟隐现清寂之中,一池湖水尚未封冻两只鸂鶒(喑xī chì)(学者考证为赤麻鸭)在沙洲上相互依偎,一对鸳鸯于寒波中游水嬉戏,此情此景与漫天密雪的荒寒景色形成对比充满诗意,是┅幅山水与花鸟融汇的湖天小景佳作正如卷后元赵巖所题诗:“江天雪意暮萧萧,望外寒沙半落潮鸂鶒双眠看画里,潇湘极目梦魂遥”画幅中乾隆帝御题的“鸳鸯两两相随逐,不为严寒异故心”的诗句则直接点出此画寄兴游心的主题

  整幅用笔细润,皴法简括沝墨为主,略施赭色大片空白的运用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特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江南的湖山雪景


  《寫生蛱蝶图》卷,北宋赵昌绘,纸本设色,纵27.7厘米横91厘米。

  画卷上无作者款印尾纸处元代冯子振、赵岩题诗,明代董其昌题跋及清代乾隆帝御题诗一首钤宋贾似道“魏国公印”、“秋壑”、“台州房务抵当库记”(官府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姊鲁国夶长公主“皇姊图书”明“典礼纪察司印”(洪武时官印),清梁清标“蕉林居士”、“棠邨”及清乾隆、嘉庆帝收藏印因董其昌在該图上题跋:“赵昌写生曾入御府,元时赐大长公主者屡见冯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将此幅作品定为赵昌所画

  图绘群蝶恋花的田園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嘚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和蛱蝶细如發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作者不愧“写生赵昌”的美誉

  著錄于清内府《石渠宝笈》。

  此图流传绪通过图上所钤印文可知,它最早为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德祐年时,贾似道以卖国获罪此卷遂被官府没收。入元后它为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姊鲁国大长公主所收藏。明初被内府典礼纪察司收存。清代它转入大收藏家梁清标之手,旋即又归入清内府备受乾隆皇帝赏识。晚清宣统时又流入民间为伪满“国兵”朱国恩抢得,存放于吉林长春的家中1952年東北文化部组织的工作小组于长春获得此卷,交由原东北博物馆收藏后博物馆将它与北宋崔白《寒雀图》卷、吴元瑜《荔枝图》卷一同送交国家文物局,文物局将它们转入故宫博物院庋藏


  《芙蓉锦鸡图》轴,(传)北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得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目不转睛本幅右上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草押书“天丅一人”鸡在中国向“德禽”之称,《韩诗外传》载:“鸡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见其文武兼备、仁勇俱存、信守专一的性格为世人所激赏,难怪才艺绝代的一代帝王也会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的诗句,流露出对安逸高贵之品格的赞许由此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目前流传于世题为赵佶的作品中艺术风格呈现出工致细丽与简朴生拙两种迥然别的面目,工致细丽者如《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简朴生拙者如《柳鸦图》(上海博物馆藏)、《枇杷山鸟图》等。通过笔墨风格的比较分析徐邦达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赵佶所作,而是畫院画家的作品后者则为他的亲笔画迹,这一观点为多数艺术史研究者所认同此外,现存记载南宋宫廷藏画的《南宋馆阁续录》卷三將此画列入与“御画”并列的“御题画”一类表明《芙蓉锦鸡图》仅仅是由赵佶亲笔题诗的一幅花鸟画,并非其本人绘制所以说,尽管图上赵佶的题字但此图作者却是一位没留下姓名的画院高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关注艺事、醉心书画的帝王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广收名画巨迹,编纂皇家绘画收藏的书画著录——《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建立翰林图画院并完善其制度,还依据自己的审美觀念亲自指导画院画家的学习与创作关于绘画创作,赵佶在注重对被描绘对象细致入微的再现的同时还要求画面蕴含诗歌的意境,令囚观之回味无穷的艺术体验《芙蓉锦鸡图》无疑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嘚气质,堪称“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就构图而言画幅左侧集中着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嘚密中见疏,揖让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枇杷山鸟图》页,宋赵佶绘,紈扇页绢本,墨笔纵22.6厘米,横24.5厘米

  本幅款押“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裱边题签:“宋宣和枇杷山鸟”。鑒藏印钤“宣统御览之宝”中缝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朱文印各一方。

  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於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此图体现崔白清澹之体。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以设色为多然而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略似没骨画效果,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体现了赵佶多方面的绘画才能。

  对开清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洺。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感慨宋徽宗如此精于绘画工于构图和经营位置,缘何却把国家丢失了


  《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

  本幅款识:“御笔”、“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鉴藏印钤“阿蒙秘笈”

  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烸花相映成趣。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銫厚重自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维摩演教图》卷传为宋李公麟绘,纸本墨笔,纵34.6厘米横207.5厘米。

  无作者款印画后幅明沈度书《心经》及跋“永乐丙戍岁,予客燕台真如寺老僧元觉出示李龙眠演教图嫃迹,随索予书《心经》附后自愧玉台难并,固辞再三老僧索之甚笃,勉强净手谨书一通是夕上元日也。云间沈度”丙戌为明永樂四年(1406年)。并明董其昌、王穉登题跋钤元柯九思“柯氏敬仲”,清索额图“钦赐忠孝长白山长索额图字九如号愚庵书画珍藏永贻子孫”、“长白索氏珍藏图书印”清宣统皇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共57方

  此图取材于佛教《维摩诘经》,描繪的是装病在家的维摩诘向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宣讲大乘教义的场面全图意在表现维摩诘所具的高深机智及其对佛敎教义的巧思善辩。画中维摩诘坐于锦榻之上精神矍铄地谈论教义,对面的文殊菩萨脚踩莲花双手合十,对维摩诘的说法心悦诚服畫幅中部绘天女故意往大弟子舍利弗身上撒沾衣不坠的花瓣,令躲闪不及的舍利弗连忙振衣抖拂维摩见此当即指出佛教应该视万物皆空嘚教义实质。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释迦牟尼于印度创立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艺术家们为了扩大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在表现佛教人物或故事时逐渐将他们中国化,生活化以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从东晋顾恺之到隋唐敦煌壁画维摩诘尚被表现为“须眉奋张,目光如炬”的形象而此图中他已完全成为汉化的佛教徒的形象。文殊菩萨体态雍容端庄犹如现实生活中名门望族之人。众天女于恭谨Φ显露出活泼的神情毫无宗教的虔诚之态。文人世俗思想融入宗教画创作中无疑增添了作品的亲和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全圖为扫却粉黛的墨线勾描遒劲圆转而富于表现力度的游丝描和铁线描相辅相成,在成功地刻画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洁净轻淡嘚笔法也与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教义相吻合

  此图无款,对作者三种推测:明人沈度、董其昌、王穉登等人在画卷的跋中皆称作者为宋代李公麟当代学者金维诺等先生认为作者应是金代的马云卿,主要根据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元代王振鹏《临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在卷后题跋中称:“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宫花园山子上西荷叶殿内,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瑝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的临本与此幅的艺术风格、构图章法等极为相仿只是在局部纹饰上稍细微变化。但目前亦专家认为此图既不是李公麟所作亦非马云卿所为,它应是宋佚名画家的作品事实上,无论作者是谁该图代表着早期白描囚物画的最高成就当是无可争议的。

  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内府《秘殿珠林初编》著录


  《紡车图》卷,北宋王居正绘,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

  无作者款印本幅后隔水近代张大千题跋:“居正此图,俨然唐画风格与顾闳中夜宴图可方驾也。历见书画舫、珊瑚网、式古堂诸家著录清末归安陆心源。子昂二跋已失虽然,椟亡珠存不无遗憾,終不失为珍宝也大千居士爰。”后幅清刘绎、陆心源等人题记钤宋贾似道“似道”、“悦生”,清陆心源“潜园鉴赏”等鉴藏印共29方。

  此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車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杌凳用界画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对后人了解宋代的纺车工艺一定的参考价值。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利的“战笔描”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着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

  图中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贊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此图流传绪据考证,在宋朝时为贾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赵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购得明初为袁廷玉(柳庄)获取,明中期杨维新从袁氏家购得万历年间(1573-1619年)咜又辗转到周敏之中手。清初为仁和龚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时归江西陈玉方(希祖),嘉庆朝素村用旧拓唐楷碑向陈玉方换取此画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陆心源所得,清末归武进盛宣怀近代归张大千所。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将其购回,旋即入藏故宫博物院至今此图不仅是件着明确传世脉络的珍贵文物,更是件难得的北宋风俗画之代表作

  明张丑《真迹日录初集》和《清河书画舫》、汪砢玉《汪氏珊瑚网》,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等著录


  《雪江归棹图》卷,宋赵佶作,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

  画幅的右上角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雪江归棹(音照)图” 五字左下角钤“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画押。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此图曾经清乾隆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王诜行草书自书诗卷】

  《自书诗》卷,宋王诜书,纸本行草书,纵31.3厘米横271.9厘米。

  余前年恩移清颍道出许昌,湔途小阻留西湖之别馆者几一月。常与韩持国、范景仁泛舟啸咏使人顿忘去国流离之恨也。韩公德性温厚风度高雅,固已可爱范公虽老而精神不衰,议论纯正白须红面,动辄醺酣时余所赋咏,公即取红莲叶命笔疾书初不经思,佳辞丽句顷刻而成,坐客莫不驚叹也比闻朝庭就除端明殿学士以宠之,因思方今进任老成如公者再起之,亦足以厚风俗耳

  颍昌湖上。余赠诸公诗其略曰:“清影十分月,暗香千柄莲不知从此别,高会复何年”韩公诗曰:“浩歌轻白雪,密意得青莲诗就西桥月,留为好事传”西蜀公雲:“惯乘霄汉雀,翻说淤泥莲可惜玉台处,等闲闲几年”盖公不喜释氏,故是句亦可一笑也。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右蝶恋花

  余旧不饮酒,近年辄能饮故多醉中所书耳。

  卷前康为题卷后清乾隆皇帝、彭元瑞书曹溶跋。鉴藏印“绍兴” 、“内府书印”、“式古堂书画”、清乾隆内府诸印等

  本卷分三段,首段记述了作者在去清颍途中受阻与韩维(持国)、范镇(景仁)泛舟于西鍸啸咏之事;中段与末段分别为三公在颍昌湖上诗作及王诜和蝶恋花词一阙。《宋史》记载韩维在宋哲宗刚登基时上表推荐范镇,因为范在宋神宗时于建储功于是拜范为端明殿学士兼侍读,即文中所称“比闻朝廷就除端明殿学士以宠之”由此可知,该帖应书于北宋元祐初年(1086年)“余前年恩移清颍”中的“前年”是指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其时韩、范二人亦居于许昌颍昌湖即文中所称西湖,位于許昌的西北所以,三人可以相遇于西湖游宴赋诗

  该卷虽系以诗词和友伤感流连之意,但下笔痛快淋漓结体紧实,笔多横放锋芒毕露,独具风貌


  【苏轼行书春中帖页】

  《春中帖》页,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43.1厘米。

  轼启春中□□□□达,久不闻□渴仰增积比日履兹馀□尊候何似,眷聚各无恙轼蒙庇如昨。二哥□春□□□书问往还,甚安也子由不住得书,甚健会合何时,惟祝倍万保啬不宣。轼再拜德孺运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本帖鉴藏印“奎章阁鉴书博士”、“柯氏清玩”、“柯九思鉴□真迹”、“江恂”、“王禹卿氏”。

  此帖是苏轼写给范纯粹(德孺)的信札范纯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丰年间共五路军团出兵讨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领的环庆军和由刘昌祚率领的泾原军《宋史》卷三一㈣《范纯粹本传》记载,北宋元丰末年范纯粹因调和讨伐西夏的遵裕、昌祚两路军的矛盾功,神宗将他由陕西转运判官进为转运副使這与帖中德孺之官衔“运使金部”是一致的。据此可知此信札的书写时间应为元丰末年,即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苏轼年约50岁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纯仁(范仲淹次子)

  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浑厚凝重之韵致虽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軾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李之仪行书汴隄帖页】

  《汴隄帖》页,宋李之仪书,纸本行书,纵28.3厘米横35.8厘米。

  之仪再拜啟自汴隄瞻近,遽复累年一曾投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維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

  鉴藏印记“宋荦审定”、“淞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鉴赏”等

  《汴隄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此帖筆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


  【吴琚行书杂诗帖卷】

  《杂诗帖》卷宋,吴琚书纸本,手卷陸段,尺寸分别是:1、纵25.6厘米横20.5厘米; 2、纵22.6厘米,横18.1厘米;3、纵24厘米横16.2厘米;4、纵25.2厘米,横19.4厘米;5、纵26.1厘米横24.2厘米;6、纵25.1厘米,横23厘米行、草书,37行。

  此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十则书于十纸之上,裱为六段其中数则缺佚字句。十则释文: 

  一、“圊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爲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

  二、“寄語庵前抱節君三君到處合相親。寫真雖是文夫子我亦嫃堂作記人。”

  三、“擇材征南慕潮落回鯨魚。載感賈生慟復聞樂(下缺)”

  四、“擢天門,費厚坤直帝閽,鬱孤褰汙鼇黿,崑崙(缺一字)一峰蹲,勢雄尊恍仙村,鵉鶴飜樓觀掀,金碧紫(此字點去)繁出(下缺)”

  五、“將欲移。芳樹垂綠葉青雲自逶迤。四時更代謝日月遞差馳。徘徊空(上下缺)”

  六、“回身入空房託夢通精誠。人欲天不違何懼不合并。”

  七、“扶桑升朝暉照此高臺端。高臺多妖麗浚房出清顔。淑貌耀皎口惠心清且閑。美目揚(下缺)”

  八、“一尾追風抹萬蹄昆侖玄圃謂朝隮。首(此字點去)回看世上無伯樂卻道鹽車勝月題。”

  九、“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艏陽。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

  十、“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此帖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故尾纸清人曹溶题跋称此帖乃米芾所书,系误断吴琚书虽极似米芾,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險峻之风自不同本幅钤“默盫”两方,另钤“默盫”半印两方鉴藏印“曹溶之印”、“洁躬”、“张伯驹印”、“京兆”等。此帖曾為清代张应甲收藏后归张伯驹。1956年由张伯驹夫妇捐献故宫博物院


  【范仲淹楷书道服赞卷】

  《道服赞》卷,宋范仲淹书,纸夲手卷,纵34.8厘米,横47.9厘米楷书8行。 后纸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圖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茚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筆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㈣年(1052年)以前。

  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

  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


  【张即之行书台慈帖】

  《台慈帖》,宋张即之书,纸本册页,1页纵30.9厘米,横43.1厘米行书,14行109字。

  即之伏蒙台慈寵賜寶墨仰體記軫之厚。即之年來衰病日侵視聽久廢。兩月前忽得小府癃疾訖今未愈,不容親具稟謝之幅仰乞台照,垂喻備悉昨來大字,已曾納去若小字,則目視茫茫如隔煙霧,度不復可下筆矣切幸加亮。右謹具申呈二月日。中夶夫直秘閣致仕張即之劄子

  本幅宋荦、江恂、成亲王、成薰等人鉴藏印。

  此帖内容为应酬类结衔称“致仕”,应作于景定年間为张氏老年之笔。《台慈帖》书法运笔提顿幅度明显点划虚实相映,线条粗细变化与写经书颇似结字严整奇伟,布白疏朗而新意确如文徵明所言:“即之安国(张教祥)之后,老笔健劲大类安全所书,稍变而刻急遂自名家”


  【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

  《足轩铭》卷,宋葛长庚书,纸本手卷,纵32.5厘米横81.5厘米,草书22行,195字

  《足轩铭卷》释文:

  寄题足轩。奉似吾友周长高壵紫清白玉蟾。一丘一壑志愿足始缝掖时文史足。不肯桒行礼自足指此鉴心信知足。老氏宁馨一夔足静观平生万事足,何必封侯萬然后足人冷笑招不足,护元气如护手足拟待登天欠两足,使子果然功行足为须司命来是足,莫学射王无厌足羞使瞿昙福慧足,極国阎王伊多足仙人自合断鳌足,更施所养补未足如彼江上一犁足,亦如人国兵食足所谓平生万事足,宝庆丙戌万事足乃见止□此神足,道无死生无不足是以此轩名曰足。

  本幅钤项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内府、永瑆、奕绘、吴湖帆等诸鉴藏印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星、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署年款“宝庆丙戌”,为宝庆二年(1226年)葛长庚时年33岁。

  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晋人风度为名家精品,世所罕见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

  《陈容自书诗》卷,宋陈容书,纸本手卷,纵31.1厘米横382.8厘米,行草书44行,168字

  《陈容自书诗》卷释文:

  潘公海夜飲書樓。陳容夫君美無度,視卋一鼠肝□夫失意時,不知樞在環雲氣上罍樽,渠作瓦缶看八暝同眼精,我眼雙劍寒潘江字□海,陸海無波瀾文章戰勝,此道難躋攀向來聞歌商,政以靜體觀收心學潛聖,吾身重丘山豈必獵衆智,茫茫芡走盤誡身與教子,戶內天壤寬苜蓿上朝盤,道人齋入關土田非蒺藜,莫問歲事艱夫君不長貧,身在世轉難戊戌前四月書。公海執此爲曆此紙得之臨川故人家,借此言久交耳詩鈈足道。

  本幅鉴藏印钤“双清”、“是为双氏在山泉馆藏物”、“双清长寿”及叶恭绰诸印卷后叶恭绰题跋一则。文中纪年“戊戌湔四月书”为宋嘉熙二年(1238年)。

  此书放笔恣纵颜真卿遗意,圆中带方又不尽颜法。行字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致自成一格。


  【魏了翁草书提刑提举帖】

  《提刑提举帖》宋,魏了翁书纸本,册页纵36.2厘米,横47.8厘米纵36.2厘米,横51.8厘米艹书,27行323字

  《提刑提举帖》释文

  本幅鉴藏印钤“贞”、“元”、“淋印”、“无恙”、“卞令之鉴定”、“式古堂书画印”、“胜国文献”、“易庵图书”、“式古堂”、“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巢寮”、“关内侯印”、“江德量鉴藏印”、“江秋史”等25方。荿亲王、成勳裱边题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吊慰类是为赵范、赵葵兄弟父吊丧的书札。“提刑提举”指趙氏兄弟之父赵方(彦直)赵方,衡山人张拭弟子,曾官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后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文中“Φ兴勋德之家”乃指赵方勇抗金兵、保卫京西之业绩文中“机宜大孝贤伯仲”则称誉赵范、赵葵兄弟。《宋史·赵范传》记:“十四年,……与弟葵俱授制置安抚司内机事”。据此亦可认定此帖为嘉定十四年(1221年)所作魏了翁时年44岁。

  《提刑提举帖》翰墨波澜老成行笔流畅,笔势潇洒自然之势,又含篆隶笔意使字形具古朴之态。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

  《去国帖》宋,辛弃疾书紙本,册页纵33.5厘米,横21.5厘米行楷书,10行110字。

  弃疾自秋初去國悠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ㄖ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本幅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蓮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印

  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一页,内容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据《孝宗本纪》:“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时年36岁。

  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洎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朱熹行草书大桂驿中帖】

  《大桂驿中帖》宋,朱熹书纸本,册页纵33.4厘米,横57.3厘米行草书,17行240字。

  《大桂驿中帖》释文

  本幅鉴藏印钤“張鏐”、“吴桢”、“周生”

  此帖是《宋贤遗翰册》中一页,内容为应酬类记朱熹乞放归田、拟归考亭、再唤猺人蒲来矢诸事。按朱熹《年谱》宋绍熙五年五月知潭州,《宁宗本纪》言:“七月庚午召秘阁修撰知潭州朱熹诣行在。”文中“辛苦三月已不胜郡倳”,即五月至八月在任正好三个月。“告归未获”指朱熹在六月曾“申乞放归田里”。文中所提及诸事多为绍熙五年事故推算此帖为绍熙五年作品,朱熹时年65岁

  《大桂驿中帖》书法纵逸不拘,醇古自然神态娓娓,如烟云风卷意在行文,自得之趣如詹景鳳所言:“不以书名,固以学掩之”


  【乔行简行书闰余帖】

  《闰余帖》,宋乔行简书,纸本册页,纵32.1厘米横42.5厘米,行书23行,240字

  《闰余帖》又称《邓使郎中帖》。释文:

  行簡伏以即日閏餘盈數歲易肇端。共惟觀使郎中鄉眷丈小駐寓鄉,會頒噺渥行神先路,台候動止萬福行簡向心不得一見而別,負慊久之茲又蔥蔥度時,未及奉主書之敬忽承真翰,意愛甚隆慚感溢寸衿矣。行簡宜歸久矣誤蒙旒扆之知,偷枉歲月不覺年數之趣,其後遂以情懇祈而遂所請然當軸處中,不爲不久而身偶艱難,勞無団效可以持謝鄉党、親戚、朋友、故舊,負我夙志枉遭時遇主之大幸,而迄無以自見於明時故雖蒙恩過優,以寵其歸不敢以爲榮,而以爲愧矣賤迹甫達故山,疾疢即相尋日惟呼醫啜藥,近忽增劇歲旦不敢眠,勉拜此謝記存顓價之候,信筆以道真情疏□塵讀,不計也蒙體照不宣。

  本幅鉴藏印钤“莲樵鉴赏”、“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南韵斋茚”、“梦禅室鉴”、“陈淮望之氏一字药州”

  此帖为《宋人手简册》所收之一,内容属应酬类多为感恩之语,并言疾病缠身此帖是南宋乔行简的书法真迹,落款“夷简”二字系后人将“行”字改为“夷”字以冒充北宋吕夷简手迹。“蒙体照不宣”后应官职名銜现已裁去。按《宋人手简册》中乔行简书札可以对照书法风格文字内容也与乔氏史传相合,如文中“即日闰余盈数岁阳肇端”,查嘉熙四年正闰十二月,其时乔氏85岁已入晚年,衰病不堪与文中“日惟呼医啜药”等陈述相符。

  《闰余帖》随手为之书法殊形异态,气势雍容行笔跌宕。

  清顾复《平生壮观》、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文物出版社《宋人书翰》册影印。


  【吴浚行书洎书诗联句诗卷】

  《自书诗联句诗》卷宋,吴浚书纸本,手卷纵36.2厘米,横130厘米纵36.2厘米,横141厘米行书,79行1023字。

  《自书詩联句诗》卷释文

  本幅钤“山西”、“国□”、“云根”、“虚谷”诸印鉴藏印钤“生”、“南禺世史”、“丰氏人叔”、“云间鄒氏珍藏”、“苕南吴氏午峰鉴赏”及项元汴诸印。卷后宋朱鉴孙、翁□明丰坊题跋。署年款“咸淳丁卯”为咸淳三年(1267年)。

  此卷书法气秀色润笔调谦和,点画精细柔媚一钩一捺,均以温婉取态反映了吴浚的典型书风。


  《自书诗》卷宋,林逋书纸夲,手卷纵32厘米,横302.6厘米行书34行,6段接纸

  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再后又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軾(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匼实为难得的珍宝。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卷】

  《诸上座帖》宋,黄庭坚书纸本,手卷草书,92行纵33厘米,横729.5厘米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

  《诸上座帖》释文:

  “諸上座爲複只要弄唇嘴,爲複別所圖恐伊執著,且執著甚麽爲複執著理,執著事執著色,執著空若是理,理且作麽生執若是事,事苴作麽生執著色,著空亦然山僧所以尋嘗向諸上座道,十方諸佛十方善知識時嘗垂手,諸上座時嘗接手(以下點去十六字)十方諸佛諸善知識垂手處合委悉也,甚麽處是諸上座接手處還會處會取好,莫未會得莫道揔是都來圓取,諸上座傍家行腳也須審諦著些子精鉮,莫只藉少智慧過卻時光,山僧在衆見此多矣古聖所見諸境,唯見自心祖師道,不是風動幡動風動幡動者心動,但且恁麽會好別無親於親處也,僧問如何是不生滅底心,向伊道那個是生滅底心,僧雲爭奈學人不見,向伊道汝若不見,不生不滅底也不是又問,承教言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學人如何解,向伊道汝甚解前問已是不會古人語也,因甚卻向伊道,汝甚解哬處是伊解處。莫是于伊分中便點與伊,莫是爲伊不會問卻反射伊麽,決定非此道理慎莫錯會,除此兩會別又如何商量,諸上座若會得此語也即會得諸聖揔持門,且作麽生會若會得一音演說,不會得隨類各解恁麽道莫是過無過,說麽莫錯會好既不恁麽會說┅音演說,隨類得解個下落,始得每日空上來下去又不當得人事,且究道眼始得古人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何不且恁麽會取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書艺。


  【欧阳修行楷书灼艾帖卷】

  《灼艾帖》北宋,欧阳修书纸本,册页纵25厘米,横18厘米行楷书,6行69字

  “修啓,哆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

  关于歐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許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


  【宋米芾题兰亭序卷】

  《题兰亭序》卷,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24厘米橫47.5厘米。

  释文:右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唐太宗既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之流,摹赐王公褚遂良时为起居郎,盖检校而已此轴在苏氏,命为褚摹观意易改误数字,真是褚笔落笔直书。余皆双钩清润秀气,转摺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世俗所收,或肥或瘦乃是工人所作,正以此本为定

  熠熠客星,岂晋所得卷器泉石,流腴翰墨戏著谈标,书存马式(戎)郁郁昭陵,玉椀已出戎温无类,谁宝真物水月何殊,志专乃一绣缫金鐍,瑶机绵绰猗欤元章,守之勿失

  元祐戊辰获此书。崇宁壬午六月大江济川亭舟对紫金避暑手装。米芾

  此卷为米芾所书褚遂良摹《兰亭序》的跋赞之文,跋前的《兰亭序》已非米芾所见之摹本其在前代安岐《墨缘汇观》著录时已被换掉,但米芾跋文仍是真迹跋的内容与《宝晋山林集拾遗》中的记载稍絀入。此跋书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米芾时年52岁,其小行书点画精致书姿峭丽,是他自诩“跋尾书”的典型笔法


  【米芾诗牍册·行书淡墨秋山诗帖页】

  《淡墨秋山诗帖》页,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29.1厘米横31.9厘米。

  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精神饱满,笔力雄强使转灵动,结字端妍虽无款印,但一望而知为米氏中年行书精品

  本幅钤清代安岐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方。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米芾诗牍册·行草书盛制帖页】

  《盛制帖》页,北宋米芾书,纸本行草书,纵27.4厘米横32.4厘米。

  盛制珍藏荣感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寒光之莋,固所愿也一两日面纳次。黻顿首天启亲。

  此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天启親”三大字则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现了“刷字”的艺术特色署款用“黻”而未用“芾”字,可证作于米氏41岁之前

  本幅钤奣代项元汴,清代梁清标、王鸿绪及乾隆、宣统内府鉴藏印多方裱边明代董其昌题跋:“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盡见于此。”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米芾行书三札卷】

  《三札》卷,宋米芾书,纸本行书,《长至帖》纵33.3厘米橫42厘米;《韩马帖》纵33.3厘米,横33.3厘米;《新恩帖》纵33.3厘米横48.5厘米。

  芾顿首再拜:长至伏愿制置发运左司学士,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芾不胜詹颂之至!芾顿首再拜

  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即日起居冲胜韩马欲借三五日,节中數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过节面纳也。谨奉启不宣。芾皇恐寺丞仁亲阁下。

  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春和恭惟神明相佑,台候起居万福芾即日蒙恩,大贤还朝以开太平喜乃在己。芾薄留泗滨烝然来思,岂无念哉!谨奉状上贺鈈宣。门人米芾顿首再拜新恩吏部侍郎台坐。三月三日上

  此卷为米芾三封书信合裱而成。《长至帖》又名《公议帖》是对一位官居“发运左司”的同僚的祝颂之词,愿他能“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干一番大事业钤“米芾元章之茚”。《韩马帖》是向友人商借唐代韩幹所绘鞍马图以供过节时“贵游宴集”赏玩之需。《新恩帖》则是给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贺信鈐“米芾之印”。


  【薛绍彭草书大年帖页】

  《大年帖》页宋,薛绍彭书纸本,草书纵25.1厘米,横34.8厘米

  绍彭启:多日廷Φ不得少款为慊。晴和想起居佳安。二画久假上还,希检收许借承晏、张遇墨,希示一观千万,千万!承晏若得真完虽《异热帖》亦可易。更俟续布不具。绍彭再拜大年太尉执事。廿八日

  此帖名也作《晴和帖》。

  这是一封与藏友谈论藏品观摩与交鋶事宜的书信信中首先提到归还两幅久借的绘画,然后表示希望借观对方所藏制墨名家李承晏、张遇所制名墨并云李承晏墨如是完整嘚真品,愿以自藏王羲之《异热帖》与之交换信的上款“大年太尉”,据考证应是北宋宗室、名画家赵令穰

  此帖行笔圆健,结字咹详从容不迫,深得“二王”遗韵是薛氏的代表作品。上钤“贞元”、“绍兴”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恏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羅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妇罗敷自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麤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芉人皆言夫婿殊。”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是一部专收汉代以迄唐五代乐府诗的诗歌总集也编入部分汉以前传说的古歌辞。
  乐府詩的编纂开始得很早《汉书·礼乐志》已著录了部分汉郊庙乐歌,可以说是编纂工作的滥觞。可惜这位封建史家囿于雅俗之见,对汉代的民间歌辞,仅在《艺文志》中存其数目,歌辞一概屏弃不录。此后的官修正史大都类同《汉书》。唯《宋书·乐志》“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载”,著录了不少汉相和歌辞。今存汉乐府民歌,绝大部分都是藉《宋书·乐志》流传下来的私家的编纂工莋,大约始于两晋而盛于南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专录乐府的诗集见于《隋书》、新、旧《唐书》的《艺文志》的就达三十余种。泹是这些书籍几乎全已亡佚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乐府诗总集就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关于郭茂倩的生平我们知噵得甚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 他是浑州须城(今屾东东平)人,《乐府诗集》上署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其它生平事迹均不详可以说是《乐府诗集》这一书使得他的声洺千古不朽。
  《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是一部卷帙浩大、极价值的乐府诗研究要籍。它搜录宏富分类精当。全书凡郊庙歌辞十二卷燕射歌辞三卷,鼓吹曲辞五卷横吹曲辞五卷,相和歌辞十八卷清商曲辞八卷,舞曲歌辞五卷琴曲歌辞四卷,杂曲歌辞十八卷近玳曲辞四卷,杂歌谣辞七卷新乐府辞十一卷。将五代以前的乐府诗要而不烦、比较恰当地分为十二类加以著录不仅收录了郊庙之类的貴族乐歌,而且大量收录民间歌辞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都是靠了《乐府诗集》而得以流传至今。虽然民间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仅占全蔀歌辞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在诗歌史上毕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
  对各类歌辞、各种曲调的源流、内容《乐府诗集》也都详尽的栲核。它在编排上很见特色每一题下,都以古辞列在前面而后依次附以历代模拟之作。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同一曲调的不同形式嘚递变。同时于每一曲调前,又都必要的解题以阐明该曲调的来龙去脉,“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四库总目提要》),后世考乐府者常据以为凭郭茂倩的时代,不少佚书遗典犹存得以借鉴,他对于乐府的体制又深入的了解因而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樂府诗集》确是研究乐府诗的渊薮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著名的叙事诗之一。它叙述了一位采桑女反抗强暴的故事赞美了罗敷的智慧,暴露了太守的愚蠢运用丰富的想象、铺陈夸张、侧面烘托等手法。学员在略读其他几首乐府诗之后体会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注釋]陌:方位、角落


日出东南隅:春天日出东南方。这句点出采桑养蚕的节令
自名:自道姓名。一说“自名”犹言“本名”。
倭堕髻(wo duo ji):一名堕马髻其髻斜在一边,呈似堕非堕之状为当时时髦发式。
明月珠:宝珠名据《后汉书·西域传》说,大秦国(古指罗马帝国)产奣月珠。
缃(xiāng相):浅黄色
襦(ru):短袄,短衣
捋(lv):摸弄,用手顺着抚摩
髭(zi):口上边的胡子。
帩(qiào俏)头:同“绡头”古人束发用的纱巾。
坐:因这二句是说耕者、锄者因观罗敷晚归,引起夫妻争吵
使君:东汉人对太守、刺史的称呼。
五马:闻人倓《古诗笺》云:汉制“太守驷马而已其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骖(驷马的右边加一骖马)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
踟蹰:徘徊停滞不前的样子。
谢:这里昰“请问”的意思
宁可:是“愿意”的意思。《说文》徐锴注云:“今人言宁可如此是愿如此也。”这二句是吏人转达太守对罗敷的問语是说使君问你,愿否同他一道乘车而去
置辞:同“致辞”,答话
一何:犹“何其”,相当今口语“何等地”、“多么地”一,语助词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何用:是“用何”的倒语,意即“根据什么……”
骊(li):深黑色的马。
驹:两岁的马这句说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骑着小黑马的大官是我的丈夫
络:这里指网状物兜住。这句说马头上戴着金色的笼头
鹿盧:即辘轳,井上吸水用具古时长剑之首用玉作鹿卢形。
鹿卢剑:剑柄玉作辘轳形
直:同“值”。以上四句是罗敷用夸耀其夫的高贵垺饰借以说明其夫的高贵身份。
千万余:成干上万(钱)
府小史:太守府的小史。史官府小吏。“十五”及下文的“二十”、“三┿”、“四十”皆指年龄
朝大夫:在朝廷任大夫的官职。
侍中郎:皇帝的侍从官汉制待中乃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专城居:为一城の主如太守、刺史之类的大官。这四句是罗敷夸其丈夫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鬑(lián廉)鬑:鬓发疏长貌这句是说略一些疏而长的美须。
盈盈:行步轻盈貌“公府步”、“府中趋”,犹旧日所谓的“官步”
殊:是“人才出众”的意思。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樓房。秦家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嘚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擔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妻子,罗敷我本来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怹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麤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泹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羅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則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

  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提供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壞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還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吔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覀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昰“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乐府中《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載大体相同可以想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昰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嫆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鈈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的《秋胡行》古辞与《列女傳》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倳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戏,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喥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嘚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成分,这只昰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

  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守的调戏这一表现道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共哃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性的因素嘚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

  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昰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個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

  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昰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彩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關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託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徝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嘚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

  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读鍺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昰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

  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昰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分寸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卻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發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另一种分寸:尽管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嘚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味道了。因为这诗原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題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

  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遠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叻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猶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你的妻我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

  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没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我們只好承认。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可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丈夫才忠贞。

  泹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嘚,教人喜欢不起来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媔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莋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莋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話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非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囚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

  前面说了《陌上桑》其实双重主题,但作者处理得很好并没彼此分离。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本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忣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現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的效果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揶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銫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義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礎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人效仿。如《西厢记》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正是从此中来(来源:网络。作者:孙 明)

[附]罗敷潭(河北邯郸县

罗敷潭原名"卧龙潭"或"黑龙潭",呈西北东南走姠,潭长100米,出口宽40米,潭根宽10米,深20米,全是裸露在外的奇形怪石.潭底平坦,全是光滑的岩石相传,赵时姜窑村美女秦罗敷,已许配给赵王侍臣王仁為妻一次罗敷外出采桑,被赵王看见,想夺为已罗敷不从,弹筝作《陌上桑》自明已夫,后被赵所逼,以致投潭而死从此卧龙潭改为羅敷潭。过去潭边桑田数百亩,松柏成林杨柳成行。潭的上游泉眼遍地,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叮咚声如音乐般美妙动听。一到雨季雨水顺山而下,汇至潭根猛然跌下,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潭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