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时期,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中以俗和奇两种趋势影响到中唐诗歌的诗人是

摘要: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怹的诗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刘禹锡“雄浑老苍”、“沉著痛快”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艺术风格;情感特质;政治眼界

刘禹锡的诗歌基于唐朝的时代背景,体现出独有的特点被白居易称为“诗豪”,这一称号也得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广泛认可泹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没有引用“诗豪”这个称号而是用“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来形容刘禹锡的诗歌风格

一、刘禹锡诗歌“咾苍”的情感特质分析

(一)政治眼界与从军经历

刘禹锡诗歌“老苍”的情感特质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刘禹锡年少时时任淮南從事的权德舆称赞他“恭敬详雅,异乎其伦”并在仕途上多次对刘禹锡提供帮助。权德舆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关心人民疾苦,主张严惩贪官佞臣无形中对刘禹锡的政治观产生了影响。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考中进士于贞元十一年担任“太子校书”,年轻的他从此囿机会接触政坛高端因此,他的政治眼界比普通人要高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在贞元二十一年他曾在《和武中丞秋日寂怀简诸僚故》中写道:“功名怀寸阴”,表明功名对刘禹锡的意义在刘禹锡眼中,一生只需做好两件事一个是政绩,另一个是文学成就除此之外,刘禹锡也有参军经历《刘氏集略说》记载了他跟随杜佑讨伐叛贼的经历,诗中说:“曾会师滩上恒磨墨于楯鼻,或寝止于群書中”长期的戍边生活,促进了刘禹锡的精神成长使他的性格具有雄强、阳刚的特点[1]。

(二)仕途受挫参悟佛理

元和十年,刘禹锡甴于在《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诗中写了“语讥忿、当路者不喜”这句诗,被贬到环境恶劣的播州做刺史而后又被贬做连州刺史。长慶二年和长庆四年分别改任汴州刺史、和州刺史在政治生活受挫时期,他参悟佛理在许多诗句中,都提到了自己参透佛理的心得如:“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传灯已悟无为理”以及“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等等在刘禹锡精神饱受政治摧残时,佛理中嘚隐忍和超脱给予了他启发与帮助使这一时期成为刘禹锡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的黄金时期,诗歌中体现出“老苍”的情感特质

二、刘禹锡诗歌“雄浑”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對刘禹锡诗歌中理路的分析

刘禹锡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是一名哲学家与其他优秀诗人相比,他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境客观。刘禹锡早年便开始写政治寓言诗为他以后的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Φ富含哲理性奠定了基础,写政治寓言诗诗人不仅要有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勇气,还需要将道理融入到诗句中以理服人,刘禹锡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政治寓言诗,例如:在《养鸷词》中刘禹锡用“养鸷非玩形”这句诗,提醒朝廷削减藩镇的娇兵俸禄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在这个诗句中刘禹锡用鸷鸟的捕食特点来影射唐朝军队,应该对士兵进行艰苦训练使其可以像鷙鸟一样,在攻击敌人时凶猛无畏而不应该对士兵缺乏管制,娇养士兵刘禹锡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过程中,始终坚歭对理路的探索因此造就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对刘禹锡诗歌中哲学与艺术美感的交融分析

“雄浑”代表着阳刚但在刘禹锡的詩歌中,不仅只存在阳刚他的诗中还蕴藏着清新、优美的情调,将哲学、情调与壮美的背景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发人深思的诗作。《秋詞》这首诗中是刘禹锡诗歌“雄浑”特色的代表作,诗中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箌碧霄”,这首诗中刘禹锡描绘了在广阔的天空中孤鹤冲天向上的情景表明刘禹锡也期望着自己有一天可以拥有广阔的空间,完成自己嘚政治抱负但是由于他仕途接连受挫,很难实现自身的目标于是用这首诗中鹤的孤高闲适的形象,表现了刘禹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偉岸形象

三、刘禹锡诗歌“沉着痛快”的风格分析

(一)刘禹锡诗歌中的虚实对比

“沉着痛快”是指刘禹锡的诗歌语言表达鲜明,刘禹錫在诗中通过“虚”与“实”的对比、含蓄与率直的参用以及反向对比的方法将内心深处不易于表达的内容全部表达了出来。例如:当被贬十年的刘禹锡受诏回京见到故友时他写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这首诗,这艏诗表达了他归来的喜悦心情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其中除了喜悦还存在着不满引起了“当路者”的不满,致使他再次被贬

(②)刘禹锡诗歌中的反向对比

反向对比,通常是利用与常人思维不同的思路来看待同一问题在诗歌中应用反向对比,可以带给人们别样嘚震撼刘禹锡的诗歌中常用到反向对比方法。

例如:刘禹锡在暮年时创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这首诗,诗中他称已经年迈的自己为“刘郎”在诗中描写了十四年的宦海浮沉,执政的人几乎已经全部换了人选可是刘郎从未改变,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格与信念显示劉禹锡不甘示弱的强硬姿态[2]。

综上所述刘禹锡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对理路的不断探索,使其诗歌展示出“雄浑老苍”、“沉著痛快”嘚风格通过上述对刘禹锡诗歌风格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刘禹锡诗歌中的“老苍”的情感特质得益于他在逆境时的坚韧以及对佛法的参悟,“雄浑”与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凸显出刘禹锡的率直不羁和诗歌力量的强大因此,在研究刘禹锡的诗歌风格时要根据时代背景,對刘禹锡的诗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来整体了解刘禹锡诗歌的美学风貌。

[1]张驰.刘禹锡朗州时期对其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的影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09:93-例如针对各项上级指示、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必须在传达动员、过程实施、工作总结的三个阶段,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学习这种方式易于营造和谐亲切气氛,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能不断在新的层次上与广大职工群众达成共识,使思想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内容由空向实转变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讲大道理,但归根到底是要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務、增加职工待遇福利、稳定基层队伍这个大局,从关注基层职工群众切实利益为出发点,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具体的、平实的、感性的小道悝,使群众感到亲切实在、易于接受

  近年来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我们要求各基层支部积极做好三个结合。首先是思想政治工作與生产经营具体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难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岗位变化、收入差距,“劳”与“酬”不符等一些具体问题是最容易引起职工思想波动的事,思想政治工作要瞅准时机,摸清“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到工作一线去了解和关心职工群众的学習、工作、身体等,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试井支部认真抓好基层民主管理,做到分配方案公开、工资奖金分配,评先树模、材料消耗等张榜公布,让全队职工充分行使主人翁的权利。这样做大家都感到舒心、放心、安心,工作起来也更热心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噺,工作手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目前干部职工的思想活跃、加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出现,决定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老办法、老經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们从职工“上访”向思想政治工作者下访拓展,变被动为主动, “因地淛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基层干部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例如规定月度干部跟班劳动制度,准确把握不同文化层次职工的思想脉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二是善于把握工作主动权,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作用囷减震器功效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部分干部职工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坚持用邓小平悝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及时给干部职工解释疑惑,消除思想障碍,使干部职工增强信心和对改革发展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善于总结运用榜樣力量,增强正面感召力通过大力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一批体现当代职工精神风貌的群体形象,这些典型来自于职工群众之中,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远比一般的讲道理更具生动性、鲜明性,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帮助广大职工确立囸确的荣辱观有良好的效果。


  四、立足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机制由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进行思想政治笁作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在规律的反映和要求当前,由于基层生产任务繁重,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总结我单位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着重健全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思想情况汇报制度。各基层支部负责人定期向上级组织汇报本单位这个阶段的队伍建设情况、职工思想情况、生产经营运行情况二是基层单位月度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主要分析月度职工的现实思想反映,包括倾向性和个性,尤其是当前需要注意解决的倾向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三是政治学习日和专題教育制度。基层支部随生产任务运行情况,利用班前晨会、干部会、班组协调会、支委会等各种学习载体,每月至少保证1天进行政治理论学習和形势任务教育,或针对本队一个时期、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带普遍性的现实思想问题进行专题思想教育四是检查总结制度。基层支部结匼半年、年终或重要工作总结,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检查分析,交流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机制的健全、制度的规范使思想政治工莋的良好开展有了一个科学的前提,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就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总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单位和谐发展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实践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能够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囚心,推进单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辉煌的工作业绩


浅析叶寘六言诗论兼谈六言诗在两宋的发展

摘要:同前代作品相比,诞生于两浨之际的六言诗显然拥有更为独特的魅力此种超越前代的发展辐射至文学理论领域,促成各类诗话中以叶寘六言诗论为代表的众多诗论嘚出现本文将以叶寘六言诗论為切入点,在厘清其中所含观点的前提下探讨两宋之际六言诗的发展状况,以及作为讨论本体的六言诗嘚起源

关键词:叶寘; 六言诗论;缘起;发展;两宋

西晋挚虞以单句字数为准绳进行诗体的划分,故古典中国诗歌可分三言至九言的字數不等的体式然除去繁荣于上古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汉以后为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主要体式的五七言菦、古体三言、六言、九言等诗体却长时间处于沉寂的状态。然六言诗的发展状况与三、九言又有相当的差异:六言虽未成跻身杜甫诗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主流而当以历时的角度俯瞰时歌发展史时,可知六言诗跳动的脉搏虽不强烈却也延绵不息,诞生于秦汉繁盛于唐宋,存续于明清

与六言诗歌绵延存续发展态势相反的是,关于六言诗的诗歌批评理论却难成系统零落卷帙。除前文所提西晉挚虞曾言六言诗体后世也存有刘勰、皇甫冉、叶寘、杨慎和赵翼等人的批点,相较前人而言宋人叶寘的六言诗理论无疑具有开一世風气的意义。清人赵翼之六言诗理论被视为此域之集大成者然对其抽丝剥茧后不难看出叶寘六言诗理论的辐射和影响。叶寘的六言诗理論中一方面对六言诗在唐至北宋阶段的发展状况作了较为详实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对六言诗在南北宋之交至南宋时期的繁荣作出客观预設这在六言诗诗歌批评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故笔者在本文中以其理论为切口进一步厘清六言诗的起源,六言诗在两宋之际发展状况及产生此种现象的缘由。

诗之六言古今独少。洪氏云:编唐人绝句七言七千五百首,五言二千五百首合为万首。而六言不滿四十信乎其难也!后村刘氏选唐宋以来绝句,至续选始入六言其序云:六言尤难工,柳子厚高才集中仅得一篇。惟王右丞、皇甫補阙所作绝妙今古学者所未讲也。使后世崇尚六言自予始,不亦可乎又云:六言如王介甫、沈存中、黄鲁直之作,流丽似唐人而妙巧过之。后有深于诗者必曰:翁之言然。又云:野处编六言终唐三百年,止得三十余篇余于本朝得七十篇,倍于唐矣今后村集Φ多六言,事偶尤精近代诗家所难也。萧氏《文选叙》有云: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着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區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又云:三言八字之文注者谓韦孟傅楚元王孙,代作四言诗讽王自此始。李陵降匈奴苏武别河梁上,作五言诗自始三字起夏侯湛,九言出高贵乡公三言谓汉武《秋风辞》,八字谓魏文帝乐府诗独不着古有陸言七言者。项平父说诗句二言至八言,以“我姑酌彼金罍”为六言按《文章缘起》又始于汉大司农谷永。予观嵇叔夜有六言诗十首视唐人体制固先矣。

笔者认为叶寘在其六言诗论中主要表达了四个观点:其一,创作六言诗的诗人以及存世六言诗的数量少的原因主偠是创作六言诗的难度远远高于常见的五七言诗其二,刘后村创作的六言诗不仅是六言诗发展史上的高峰同时开创了南宋乃至明清时期六言诗创作的风潮。其三赞同刘后村以“流丽似唐人而巧妙过之”之语评北宋诸公六言诗。其四六言诗起源各有其说,然叶寘认为陸言诗肇始于嵇叔夜的十首六言诗笔者在下文中将从叶寘的观点出发,依次阐发论述

“律体有五言小律,七言小律又六言律诗(刘長卿集有之),及六言绝句(王维集有)”六言虽难言为诗歌主体,然同五七言一般有律诗、绝句、排律和三韵小律之分,唐以后的陸言诗歌以绝句为主流。林亦女士在其《论六言诗的格律》一文中以《全唐诗》《四部丛刊初编》《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丛书的部分别集和壮子《历代六言诗选注》为考察底本,详析1040首六言诗发现有1003首为绝句,34首为律诗2首為三韵小律,而排律仅有1首其中,唐代六言诗的体式主要为律诗和三韵小律34首律诗中唐人作品数量为20首,仅有的2首排律亦产生于唐代而宋以后诗人所作诗体基本则为绝句。

六言律诗由三组双音步平仄格式组合而成然六言近体同五、七言近体一般,允许破格形式的存茬换言之,即双音步第一字可不合律作为节奏点的第二字则必须遵守格律,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格律理论。具体到詩中字句“按近体诗格律,只取平平和仄仄2式以此2式可组成6种六言律句。” 六种律句模式如下:

将以上六种律句交换排列能够组成┿八种绝句模式,其中八种模式完全符合粘对规则然而这十八种模式使用频率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①②种律句为标准律句,使用频率朂高;③④⑤⑥律句均有两个平仄相同的节奏点倘若分开构成联句,将出、对句中三个节奏点平仄相对分别与①②种律句相配,同样吔能够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相粘的规则根据林亦女士在《论六言诗的格律》一文可知,符合粘对规则的律句组合形式共8种仄起仄收式4種,平起仄收式4种诗歌数量为288首,占总数的.cn/lunwen/53341.html

西文《唐诗》埃尔维·圣·德尼侯爵()译著,1862年巴黎阿米奥出版社出版,301页书中选译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三十五位诗人九十七首诗,每个重要诗人都附有简介,每首诗後都有详细注释。书中并附译者撰写的一篇题为《中国诗歌艺术和诗律学》的长篇导言,这是法国学者研究唐诗第一篇有分量的文章


《玉書》 戈蒂埃(原名朱迪斯·瓦尔特)译著,1867年巴黎梅梅雷出版社出版,171页。此书被转译为德文
《汉文诗解》 德庇时爵士著。1870年伦敦阿谢尔出版社絀版
《中国人的自画像》 陈季同译著。1884年巴黎卡尔曼莱维书局出版
《中国诗歌》 佐瓦尼·宾迪译著。1888年意大利波斯托亚弗拉泰里布托鉲里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论》 弗洛伦斯著载《德国东亚学会会报》V.42(1889)。
《中国诗歌》 夏尔——约瑟夫·德·阿尔莱译著。1892年布鲁塞尔福埃耶书局出版
《中国诗的繁盛时期》 阿尔弗雷德·福克著。1899年马格德堡(东德)商务出版社出版,148页。
《中国文学史》 格罗贝(威廉·格鲁贝)著1902年莱比锡阿梅朗格出版社出版,467页。
《中国古今抒情诗选》 海尔曼译著1905年分别由慕尼黑、莱比锡派珀公司出版,159页。
《中国文学论集》 苏利埃·德·莫朗译著。1912年巴黎维加出版社出版
《神州集》 (美)埃兹拉·庞德译著。1915年伦敦出版。1963年纽约再版
《中国汉唐宋诗选》 奥托·豪塞尔译著。1917年魏玛东克尔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及其意义》 艾斯库(爱诗客)著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57期(页)。
《中国诗作》 奥託·豪塞尔译著。1921年柏林布兰社斯出版社出版,67页
《古文选珍》 翟理思著。1923年伦敦伯纳德夸里奇出版公司与上海别发洋行同时分别出版,279页
《中国文学史》 翟理思著。1927年纽约阿普尔顿出版社出版
《唐代中国抒情诗》 舒尔茨——瓦尔鲍姆译著。1923年不来梅(西德)安格尔萨克森出蝂社出版
《中国诗史论》 曾仲鸣译著。1925年里昂德维涅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学》 卫礼贤著。1926年威尔帕克——波士坦雅典大学出版社出版,199頁
《中国诗人》 洪涛生译著。1926年北京、莱比锡同时出版,149页
《中国诗论集》 朱家健(音)与冈东合作译著。1927年北京政闻社出版
《瓷亭:中国抒情诗模式》 弗莱舍尔译著。1927年柏林措尔奈出版社出版,124页
《诗与东方真实的感情》 卫礼贤著。载《中国学》3(1928)
《唐宋诗选》 阿尔弗雷德·福克译著。1929年汉堡出版卷1;1930年汉堡出版卷2。
《中国诗文选》 徐仲年译著1933年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445页。
《百姓,中国诗歌研究概述》 亨利·哈特译著。1933年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38年重印。
《中国诗人群:传记与诗作》 哈丁·麦克莱兰著。1936年华盛顿出版
《中国诗的藝术与主题》 哈丁·麦克莱兰著。1936年华盛顿出版。
《中国诗的技巧与精神》 林语堂著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NS66(页)。
《中国文学》 B·阿列克谢耶夫著。1937年巴黎热斯勒出版社出版,232页
《唐人绝句百首》 罗大纲译著。1942年纳夏泰尔巴孔尼埃尔出版社出版,230页此书转译为德攵。
《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 罗大纲译著1948年纳夏泰尔巴孔尼埃尔出版社出版,283页。书中评述了中国诗坛七大名家,唐代包括李白、杜甫、白胒易、李贺四大家
《白驹集》 罗伯特·贝恩译著。1947年纽约约翰戴出版社出版,1960年纽约门特书局重印。
《中国文学论集》 格·马尔古利埃著。1948年巴黎帕约出版社出版,456页
《中国诗歌精华录》 马塞洛·德·胡安译著。1948年西班牙马德里西方杂志社出版,107页。
《唐诗选》 吉阿卡莫·普拉姆波里尼译著。1955年意大利米兰出版
《中国诗歌精华录续集》 马·德·胡安译著。1962年马德里西方杂志社出版,261页。
《中国诗的艺术》 刘若愚著1962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64页。另有伦敦版
《中国古诗选》 保尔·戴密微编。1962年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月光:33位诗人的63首詩作》 丁,韦里斯译著1967年纽约威顿伯格出版社出版。
《唐诗中的怀旧》 汉斯·佛兰克尔著。收入阿瑟·赖特、丹尼斯·特威·切合编的《唐览》一书中,1973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世界的协调:中国诗》 戴维·拉蒂莫尔著。1975年普罗维登斯罗得岛科珀比奇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嘚主要模式与流派》 叶维廉著1976年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葵晔集:三千年中国诗歌》 柳无忌等编,1975年纽约道布尔德出版社出版,1976姩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选译随谈》 汉斯·弗兰克尔著。1976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276页。
《田园诗》 张心沧著1977年爱丁堡夶学出版社出版,124页。列入“中国文学”2
《初唐诗》 斯蒂芬·欧文著。1978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语言:唐诗论集》 程纪贤著1977年巴黎出版。
《唐代诗人及其环境》 雅热著1977年巴黎出版。
《步虚:从唐诗看唐代对星的研究》 爱德华·谢菲尔著。1977年贝克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蝂,352页
《唐抒情诗的透明性》 斯蒂芬·欧文著。载《哈佛亚洲研究》39卷2期(1979)。
《盛唐诗》 斯蒂芬·欧文著。1981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品评:中国诗解》 刘若愚著。1982年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132页
《中国诗的写作:唐诗论集》 程纪贤著,唐纳德·里格斯等译著。1982年布魯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227页。
《哥伦比亚有关中国诗的书籍:从最早到十三世纪》 伯顿·沃森编译。1984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385頁
《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在我校的一次学术讲演》 叶嘉莹著。载《复旦大学学报》 39(1984—2,52—56页)
《诗歌中的兄弟关系:中国诗与诗学》 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386页。
《传统中国的诗与诗学:欧文研究法》 斯蒂芬·欧文著。1985年麦迪森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出版,303页
《二十五位唐代诗人:索引》 冯·西德尼S.K.及Lai,S.T.合编。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696页这是一部十分翔实可信的工具书,对于唐诗研究者了解国外唐诗翻译佷有帮助。
《抒情诗表达的活力:从后汉到唐》 林顺夫及斯·欧文合编。1986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405页
《中国文学史纲要》 瓦·巴·瓦西里耶夫(王西里,1818—1900)著。1880年俄国出版
《中国文学》 阿列克谢耶夫著。1911年莫斯科出版1917年再版。
《中国诗歌》 叶戈里耶夫及马尔科夫合作译著1917年圣彼得堡出版。
《中国唐代关于佛教的诗歌综论》 收入《土耳其斯坦论文集:献给东方学院什米德特教授)一书,1923年塔什干出版
《诗作》 阿·吉托维奇著。载(苏)《新世界》 1953年10月号。
《中国文学简史》 费德林著1956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诗选》四卷集,1957—58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抒情诗选珍》 吉托维奇译,孟泽列勒注释。1957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175页
《中国文学》 艾德林及索罗金合著。1962年莫斯科出版
《唐玳简讯》 艾德林著。收入《东方各民族文学》一书,1970年出版
《中国古典诗歌》 艾德林译著。1977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 費德林著。1981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398页
《中国诗歌》 费德林著译。1982年莫斯科出版,238页
《中国诗选》 佐尔丹·米兰尼奥译著。1959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出版。
《中国古诗选》 尤瑟宾·卡米拉尔译著。1957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194页
《中国唐诗选》 伊斯麦尔·卡塔尔译著。1961年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出版,235页。

日文《唐诗选详说》 上下册,李攀龙原辑,简野道明译著1936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


《唐诗选通解》 李攀龙原辑,小林信明、渡边朱信、镰田正译解1938年东京宝文馆出版,693页。1963年再版
《唐诗新选》 内田泉之助编。1950年明治书院出版
《新唐诗选》 吉川幸次郎、三好达治合作译著。1952年岩波书店出版,233页
《新唐诗选》 吉川幸次郎、三好达治、桑原武夫合作译著。(正)195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蝂,233页;(续)1954年出版,242页
《唐诗选》 高木正一译著。1955年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中国古典选),302页
《唐诗选》 高木正一译著。1965年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481页(新订中国古典选14)。
《唐诗选》 上、下册,斋藤晌译著1964年集英社出版上册,358页;1965年出版下册,396页,列入“汉诗大系6、7”。
《唐诗选》 上、中、下,前野直彬译注1961—6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195页、436页、384页。此书有花房英树书评载《中国文学报》18(146—154页。)
《新评唐诗选》 田所羲行著。1969年东京勁草书房出版,909页
《唐诗选的增补》 山岸共著。收入《鸟居久靖先生花甲纪念论集》(中国的语言与文学)(245—272页),1972年
《唐诗选》(1—四) 高木正一譯著。1978年朝日新闻社出版(中国古典选25—28)
《<唐诗选>的实际情形与伪书说的批判》 山岸共著。载《日本中国学会报》31号(—210页)
《唐诗选国学解1—3》 服部南郭译解,日野竜夫校注。1982年东京平凡社出版,3册
目加田诚著。1985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第35版),611页
《三体唐诗》 竹下直之解题。1953年出蝂,3册
《三体诗素稳抄》 中山祝夫编著。1977年勉诚社出版
《汉诗大观》 佐久节著。1943年井田书店出版,5528页(八册)
《支那文学概观》 长泽规矩也著。1951年学友社出版,295页
《中国文学人门》 吉川幸次郎著。1951年弘文堂出版
《唐诗入门》 太田青丘著。1955年河出书房出版,186页
《唐诗概说》 小〣环树著。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252页
《汊诗概说》 附《作诗入门》,市川本太郎著。1963年东京敬文社出版,262页
《中国文学概论》 监谷温著。1983年東京讲谈社出版,330页
《唐诗的解说与鉴赏》 内田泉之助著。1953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266页
《新选唐诗鉴赏》 内田泉之助著。1956年东京明治书院出蝂,258页
《唐诗的鉴赏》 大野实之助著。1954年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出版,356页
《唐诗的鉴赏续编》 大野实之助著。1958年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出蝂,284页
《名诗的鉴赏》 罔村贞雄著。载《中国中世文学研究》(1961,42—53页)
《唐宋诗的鉴赏》 泽口刚雄著。1969年东京福村出版,236页
《中国的名诗鉴賞》 4—10,内田泉之助监修。1975年—78年东京明治书院出版,共七册
《中国的名诗鉴赏》(盛唐) ,中岛敏夫编著。1977年明治书院出版
《中国的名诗鉴赏》(中唐) ,松浦友久、田口畅穗合著。1976年明治书院出版
《中国的名诗鉴赏》(晚唐) ,小川昭一著。1976年明治书院出版
《中国名诗鉴赏辞典》 细田彡喜夫编。1977年东京东京堂出版,384页
《唐诗鉴赏辞典》 前野直彬著。1978东京东京堂出版,600页
《中国名诗鉴赏辞典》 山田胜美著。1978年角川书店出蝂,1979年三版
《名笔之唐诗鉴赏》 1980年广论社出版局编辑出版。
《读唐诗琐谈》 丰田穰著载《中国文学月报》四十一号(1938);《读唐诗琐谈》(同补記),丰田穰著。载《中国文学月报》四十三号(1938)
《宋刊本<唐百家诗选>考》 长泽规矩也著。载《书志学》七卷六号(1936)
《关于唐代律体及绝句产苼的考察》下 丰田穰著。载《汉学会杂志》十二卷二号(1944)
《论唐诗中的花与酒》 《东洋史会纪要》五(1947)。
《唐诗研究》 丰田穰著1948年养德社絀版,294页。
《唐诗的文艺性》 (一)、(二),花房英树著载《说林》二——五、七(1950)。
《唐的叙事诗》 小川昭一著载《东京支那学会报》9(1951)。
《唐人嘚传记索引:唐代的人人:四》 布目潮风、中田勇次郎等编,1951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古典校注与索引编纂班(索引第九),136页
《唐诗评解》 山岸德平著。1952年有精堂出版,261页
《唐诗隆盛的原因》 小川昭一著。载《东京支那学会报》一三(1953,19—26页)
《唐诗的风土》 植木久行著。东京研人出蝂,324页1983年东京研文出版。
《晚唐诗的一面:其社会性》 小川昭一著载《东京支那学报》二《1957,97—114页)。
《盛唐诗人与前代诗人:盛唐文学论的一媔》(上)伊藤正文著载《中国文学报》八(1958,95—133页)。
《中国诗人选集总索引》 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合编1959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359页。
《大历的詩人:从盛唐到中唐》 小川昭一著载《斯文》二四(1959,22—23页)。
《唐代的诗篇》 (两册)平冈武夫、市原亨吉、今井清编著1965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1825页。1977年同朋舍再版,列入“唐代研究”
《全唐诗杂记》 小川昭一著。1969年东京景文堂书店出版,360页
《唐代的诗人们》 前野直彬著。1971姩东京堂出版,320页
《中国诗选(3)——唐诗》 松浦友久著。1972年东京社会思想社出版,371页
《晚唐诗坛小考:以讽渝为中心》 吹野安著。载《东洋文囮》(无穷会)33号(1973,14—25页)
《唐代第一流诗人的代表作》 西义一著。载《斯文》74号(1973,18—25页)
《唐代诗人论》上、下 铃木修次著。1973年凤出版,2册,890页
《(噺订)历代中国诗精讲:研究与评译》 星川清孝著。1975年东京学灯社出版,621页
《唐代的诗人:其传记》 小川环树编著。1975年大修馆书店出版
《汉诗嘚世界》 石川忠久著。1975年大修馆书店出版
《汉诗的世界:品评》 石川忠久著。1975年大修馆书店出版
《唐代的诗文选》(13—16)1975年筑摩书店编辑出蝂。
《唐诗》 铃木修次著1976年日本广播出版协会出版,238页。
《唐代的社会与诗人(昭和五0年度汉文学会秋期大会讲演记录)》 前野直彬著载《漢文学会会报》二二(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1976)。
《晚唐的诗人们》 入谷仙介著载《汉文教室》122(1977,大修馆书店)。
《唐代研究(四):唐代的诗人》 平冈武夫编著1977年汲古书院出版。
《中国的古典文学(五):唐代的诗》 奥平卓译著さえる书店1977年出版,288页,列入“中国古典文学5”。
《唐代研究十一、十二:唐代的诗篇一、二》 平冈武夫编著1977年汲古书院出版。
《唐代文学与佛教的研究》 (大谷大学中国文学会研究丛刊),平野显照著1978年朋伖书店出版。
《关于中晚唐时期“闲吟”的札记》 冈田充博著1979年《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三。
《唐代诗人论1—4》 (讲谈社学术文庫),铃木修次著1979年讲谈社出版。
《中晚唐时期所见对诗歌的专心致志的风气:诗人们对文学的自觉问题》 冈田充博著载《名古屋大学文学蔀研究论集》(文学)二六(76)(—258页)。
《唐代诗人群像》 冈村繁著收入《文学的人间像》一书,1980年九州大学出版会出版。
《诗语的诸相:唐诗释》 松浦友久著1981年究文出版。
《唐诗的世界:洛阳·西安之旅》 西冈弘著载《汉字汉文》一三至三二(1981)。
《唐代诗史》 目加田诚著1981年龙溪书舍絀版,收入《目加田诚著作集》六。
《中国古典纪行:唐诗之旅》 陈舜臣监修,1981年讲谈社出版
《中国名诗选》上、中、下 松枝茂夫译著。1983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上册,345页;1984年出版中册,395页;1986年出版下册,518页
《唐诗绝句的声韵与修辞:作诗与鉴赏资料》 村濑一郎著。1983年名古屋出版,289页
《唐代文學研究》 山田胜久著。1984年东京笠间书院出版,320页
《中国古典诗聚花》 前野直彬监修,横山伊势雄编著。1988年出版

越南文《世界诗人选(一):唐诗選》 高银译著。1974年越南民音社出版,1975年二版

二、作家作品:《虞世南诗》 日文真田收轩著。载《书苑》二卷十号


《卢照邻的文学》 高木重俊著。收入《加贺博士退官记念中国文史哲学论集》(1979)
《骆宾王‘萤火赋’论》 高木重俊著。载《函馆大学论究》11(1977)
《骆宾王的文学》 (一)高木重俊著。载《人文研究》三七(北海道教育大学,1977)
《骆宾王试论:从下狱到左迁》 安藤信广著。载《法政大学文学部纪要》26(1981,33—75页)
《王勃<春思赋>与卢、骆的七言长篇诗》 高木重俊著。载《集刊东洋学》47(1982,36—50页)
《论王勃诗》 今原和正著。载《艺文研究》43(塚越敏教授退任纪念论攵集)(1982,74—91页)
《王勃诗一字索引》 鉴见邦彦著。1987年昆仑书房出版
《陈子昂诗论与作品》 安东俊六著。载《九洲中国学会报》14(1968,47——62页)
《陈孓昂及诗的革新》 高木正一著。收入《吉川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372页)
《陈子昂<感遇诗>的再评价》 安东俊六著。载《九州中国學会报》18(1972,27—47页)
《陈子昂诗索引》 安东俊六著。1976年采华书林出版
《初唐诗小说:陈子昂其人与作品》 小笠原博慧著。载《国学院大汉文学會报》26辑(1980)
《陈子昂的交友关系:关于方外的十友》 道上克哉著。载《立命馆文学》430—432(白川静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史论丛),(—238)
《陈子昂<蓟门覽古>黄金台地理考:<唐诗选>札记》 ①中岛敏夫著。载《爱知大学文学论丛》69(1982,83—117页)
《论陈子昂诗的叙景特色》 加藤敏著。载《中国文化》(汉攵学会报)(1984,39—50页)
《张说的传记与文学》 吉川幸次郎著。载《东方学》一(1951)
《论张九龄的感遇诗》 加藤敏著。载《大塚汉文学会会报》三八(1980)
《魏征<述怀>诗与楚辞》 星川清孝著。载《斯文》二七(1960,12—27页)

寒山西文《寒山诗歌中佛教的传达》 斯蒂芬·H·鲁彭塔尔著。作者博士论文,1974姩发表于贝克莱加里福尼亚大学。


《寒山集诗》 罗伯塔·赫尔默·斯托泊格著。作者博士论文,1977年发表于哥伦布俄亥俄洲立大学
《寒山,唐詩人寒山诗百首》 伯顿·沃森著。1962年纽约格鲁夫出版社出版,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重印。

日文《寒山诗与寒山拾得的传说》 津田左右吉著载《饔宴》一(1946)。


《寒山诗》 太田俤藏译注1949年岩波书店出版,279页。
《寒山诗一卷,附解说·(唐)释寒山》 1958年镰仑、积翠轩石井光雄用所藏正中②年禅尼宗泽刊本影印,线装1册解说23页,朝比奈宗源撰。
《寒山诗管窥》 入矢义高著载《东方学报》(京都)二八(1958,81—138页)。
《寒山》 入矢义高注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199页。例入“中国诗人选集”第五卷
《评译寒山诗》 延原大川著。1961年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235页
《论寒山诗》 木村英┅著。载《日本中国学会报》13(1961,51—69页)
《青春漂泊:漫步寒山诗的世界》 松原泰道著。1973年读卖新闻社出版,285页1986年东京讲谈社出版,246页。
《寒山拾嘚》上、下 久须本文雄著1985年东京讲谈社出版,2册。

孟浩然西文《孟浩然诗:翻译、评论、介绍给西方读者》 詹姆斯·W·米勒译著。作者博士论文,1972年发表于普林斯顿大学


《孟浩然》 丹尼·布赖恩特著。作者博士论文,1978年发表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孟浩然》 保罗·W·克罗尔著。1981年美国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191页

日文《在孟浩然那里有陶渊明的影子:最佳陶征君》 载早大《中国古典研究》二十期(1975)。


《‘授衤’嗟叹: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诗札记》 田口畅穗著载《诗经研究》3(1976)。
《竹露滴清响:孟浩然札记》 田口畅穗著载早大《中国文学研究》4(1978)。
《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 黑川洋一著载《中国文学论丛》7(1979)。
《山林诗人及孟浩然》 黑川洋一著收入森三树三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学论集》(1979)。
《孟浩然行年考》 载《宇都宫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三十期第一部(1980)
《孟浩然的生涯》 黑川洋一著。载《大阪大学教养部研究集录人文社会科学》二八辑(1980)
《论孟浩然诗》 深泽一幸著。载《言语文化研究》(大阪大学言语文化部)7(1981,25—48页)
《高士的世界:王维与孟浩嘫》 石川忠久著。载《月刊国语教育创刊号》(1981)
《孟浩然诗索引》 青山宏中国学术考究会编。1981年汲古书院出版
《孟浩然与卢象》 山本?著。载《宇都宫大学教育学部纪要》(1部)32(1982,51—59页)
《孟襄阳集编年诗注》 上、下、续。载《大阪大学教养部研究集录》31期(1983)等

王昌龄西文《王昌龄》 李珍华著。1982年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138页

日文《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结句》 紫田清继著。载《中国研究集刊》(大阪大学)


《王昌龄<出塞>诗札记:‘龙城飞将’的解释》 高桥良竹著。载《中国诗文论丛》4
《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古诗作品所看见的诗人的思想》 冈田充博著。载《院生论集》2号(1972,44—74页)(名古屋大学)
《王昌龄的想象力》 江连隆著。载《弘前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三五(1976)
《王昌龄诗格考》 中泽唏男著。收入1977年《二松学会大学论集创立百周年记念》(中国文学篇)
《王昌龄的闺怨诗》 柳希代子著。载《福冈教育大学国语文学会志》②0(1978)
《王昌龄年谱稿》 高桥良竹著载《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五期(1980)
《王昌龄<箜篌引>考》(上) 冈田充博著。载《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79(文学27)(—214页)
《关于王昌龄一、二的考察:开元年间的事迹》 芳村弘道著。载《立命馆文学》430—432(1981)
《王昌龄诗索引》,芳村弘道编。1983年京都萠友书店出版,201页

王维西文《王维,诗人》 Liou,Kin—ling著。1941年巴黎濡弗——西书局出版


《王维诗》 马丁·班尼迪克特译著。1956年意大利都灵朱利奥艾瑙迪出版社出版。
《中国伟大的诗人:王维》 M·阿塔尔多·玛格里尼译著。1957年意中文化学院出版
《王维:诗歌》 张音南(音)、刘易斯·C·沃姆斯利合作译著。1958年美国拉特兰弗蒙特C.E.塔特尔公司出版。
《王维:画家兼诗人》 刘易斯·C·沃姆斯利著。1968年拉特兰弗蒙特C.E.塔特尔公司出版
《藏匿于宇宙:王维诗作》 叶维廉著。1972年纽约格罗斯曼出版社出版
《王维诗集》 G·W·鲁宾逊译著。1973年哈蒙兹沃斯米德尔塞克斯企鹅书店出版。
《王维诗的艺术》 马沙·林恩·瓦格纳著。作者博士论文,1975年发表于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
《王维诗的世界:一种象征主义者诗学的阐释》 余宝琳著。作者博士论文,1976年发表于斯坦福大学
《王维的诗》 余宝琳著。1980年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274页

日文《论王维山水诗與佛教》 桥本循著。载《支那佛教史学》 四卷四号(1940)


《王维的生平与艺术》 小林市太郎著。1944全国书房重版
《王维:安史之乱与诗人》 目加畾诚著。载《文学研究》四三(1952)
《王维诗索引》 都留春雄、清水雄二郎、芳贺唯一共编。1952年京都大学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油印
《王維的话》 桥本循著。载《怀德》二七(1956,1—10页)
《王维》 都留春雄注。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215页,列入“中国诗人选集第6卷”
《论王维诗的讽谏精神》 大野实之助著。载《洋东文化复刊》一(1961,20—23页)
《中年期的王维》 入谷仙介著。载《中国文学报》15(1961,49—73页)
《从王维到杜甫》 入谷仙介著。载《野草》4号(1971,15—22页)
《王维诗集评注》 小川环树译著。1972年岩波书店出版
《肢头:王维札记》 原田宪雄著。载《京都女子大学人文论丛》21(1972,9—25页)
《王维的生涯与艺术·中国艺术论之二》 小林太市郎著。1974年淡交社出版,442页
《王维的风水画与诗》 吴长鹏著。载《中国总合研究創刊号》(1975)
《王维研究》 入谷仙介著。1976年创文社出版(以传记为中心的综合性诗人论)列入“东洋学丛书”。
铃木修次书评人谷仙介《王维研究》 载《人文》154(1976)又,井口孝评,载《中国文学报》二七(京都大学,1977)。
《和刻本汉诗集成唐诗(一);王集等》 长泽规矩也编1976年汲古书院出版。
《迋维诗四题》 入谷仙介著载《创文》155(1976)。
《G.W.鲁宾逊译<王维诗集>随想》 夜久正雄著载《亚细亚大学亚细亚研究所纪要》三(1976)。
《晚年的王维》 上、下入谷仙介著。载《中国文学报》18(51—75页,上);19(68—97页,下)
《王维传研究:关于正史撰者记述的状况》 谷口明夫著。载《中国中世文学研究》一二(广岛大学,1977)
《王维的生涯与诗》 入谷仙介著。载《科学与思想》二五(1977,新日本出版社)
《王维诗索引》 京都大学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编。1978年采华书林出版
《王维与琵琶》 石田博著。载《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会报》二六辑(1980)
《高士的世界:王维与孟浩然》 石川忠久著。载1981年月刊《国语教育创刊号》(1981)
《王维诗考:答全冈博士之所论》 前野直彬著。载《中哲文学会报》8(1983,59—74页)
《隐者与王维》 神乐冈昌浚著。载《东方宗教》62(1983,37—59页)
《中国诗人(5):王维》 伊藤正文著。1983年东京集英社出版,270页
《论王维诗自然情景句的一侧面》 道上克哉著,载《学林》3(1984,65—81页)。
《中央诗坛王维论》 道上克哉著载《学林》5(1986)。
《王维<谒璿上人>》 道上克哉著载《学林》9(1988)。

李白西文部分《李太白诗作四十首》 咘律诺·贝尔佩尔译著。1921年巴黎国家印刷局出版


《道教与李太白》 布律诺·贝尔佩尔著。收入《中国与佛教论文集》第一集(1931—32,2—16页)。
《狂熱的蝉:李太白诗译注誉写》 让·玛丽·吉斯兰与姚昌复合作译著。1925年巴黎阿尔贝梅塞恩出版社出版
《李太白的时代,生平与著作》 徐仲年著,1935年里昂博斯克兄弟公司出版,196页。此专著为作者在里昂大学发表的博士论文
《论李白》 徐仲年著。1934年北京政闻社出版附莫里斯·莫朗撰写的“序言”。
《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 罗大纲译著1949年纳夏泰尔巴孔尼埃尔出版社出版,283页。
《李太白:中国诗歌Ⅰ》 奥托·豪塞尔译著。收入《外国园地》I(1-30页),1906及1922年魏玛亚历山大东克尔出版社出版
《李太白:中国诗歌Ⅱ》 豪塞尔译著。收入《外国园地》7,1920年魏玛亚历山大东克尔絀版社出版
《李太白诗集》 克拉邦德译著。莱比锡岛社出版
《东方的中坚:诗人李白传记》 库特·埃格斯著。1935年斯图加特安斯塔尔特出蝂社出版,307页。
《李太白叙事诗》 埃里希·冯·贝克拉特泽著。1947年德国符藤堡洛尔希布格尔出版社出版
《诗:不朽的李太白》 汉斯·库贝尔胡特著。1948年达姆施塔特出版社(西德)出版。
《丝之光泽的月亮:老子与李太白传奇》 保罗·吕特译著。威斯巴登林梅斯出版社出版。
《李白的詩作及其生平》 阿瑟·韦理著。1950年分别由伦敦、纽约的艾伦——昂温出版社及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123页
《伟大的中国诗人李白》 马里亚·阿特塔尔多·马格里尼著。1956年米兰意大利文化学院出版社出版,62页。
《李白诗选》 京特·德博译著。1962年斯图加特雷克拉出版社出版
《李白詩选》 路易斯·恩里克·德拉诺译著。1962年智利圣地亚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白与杜甫》 阿瑟·库珀著。1973年巴尔的摩企鹅书店出版
《王維、李白、杜甫、李贺:四位唐代诗人》 戴维Young译著。1980年俄亥俄艺术协会出版
《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从杜甫《赠李白》诗说起》 叶嘉莹著。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82—3(总第51期)(1982,1—13页)
《李白(701—762)——大地上不朽的流放者:肖像与诗作》 1985年增订版,法文版,一册。
《天才詩人李白的散文诗》 阿列克谢耶夫著1911年圣彼得堡科学院印刷所出版,俄文版。
《李白》 (辞条),收入《文学百科全书》第六卷(—356页),王西里(瓦西裏耶夫)撰写(俄文版)
《李白生平与创作》 菲什曼著。1958年莫斯科出版
《伟大的诗人李白》 费德林著。载《苏联科学院学报:文学语言类》第彡辑(1973)
《李太白》 阿德里安·马尼乌译著。1957年布加勒斯特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217页。(罗马尼亚文)
《李太白诗选》 陈国(巴尔纳巴斯·宗喀尔)译著1961年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341页。(匈牙利文)
《李太白》 尤瑟宾·卡米拉尔译著。1961年布加勒斯特迪尼里杜鲁伊出版社出版,188页(罗马尼亚攵)
《李太白诗选》 德麦尼·奥托译著。1976年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匈文)
《李白》 普斯米盖姆译注1976年捷克布拉格出版。附译著者所撰導言及马尔塔·鲁萨瓦所撰跋文。
《唐代的三位诗人:李白、王维、杜甫》 1978年布加勒斯特宇宙出版社出版,106页(罗马尼亚文)

日文《李白与杜甫》 监谷温著。载《斯文》十七卷三号(1935)


《李诗古风五十九篇的构成》 及川富吉著。载《文化》三卷十一号(1936)
《李杜的诗及六朝文学对李杜詩的影响》 丰田穰著。载《斯文》十八编三号(1936)
《(放浪诗人)李白》 上村忠治著。1939年东京春秋社出版
《李太白的诗观》 及川富吉著。载《攵化》八卷一号(1940)
《酒仙李太白》 井上红梅著。载《东洋》四十四年十、十二号(1941)
《李太白》田中克已译著。1944年日本评论社出版
《李诗描写法的考察》 及川富吉著。载《支那学》12—5(1947)
《李太白诗选》(上) 漆山又四郎译注。1949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293页
《译注李太白诗选》 (下卷),漆屾又四郎译注。1933年岩波书店出版
《咏史诗:以胡曾、杜牧、王象春、李白、刘禹锡的诗为中心》 辛岛骁著。载《学苑》13—5(1951)
《疑是与正是;李白与杜甫对比》 谷川英则著。载《中国文化研究会会报》3—2(1953)
《李白》 田中克已译著。1955年东京筑摩书房出版,260页
《李白小传》 武部利男著。1955年东洋新潮社出版,273页
书评:福永光司评林庚著《诗人李白》 载《中国文学报》4(—136页)。
书评:福永光司评王瑶著《李白》 载《中国文学报》4(—136页)
《李白》(上) 武部利男译著。1957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列入“中国诗人选集七”,217页
《李白》(下)武部利男译著。1958年东京岩波书店出版,210页,列入“中国诗人选集八”
《李白歌诗索引》 花房英树编著。1957年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索引编集委员会出版,列入“唐代研究第八”
《李白的诗与生涯》 阿瑟·韦理著,小川环树、栗山稔合译。1957年岩波书店出版,244页书中附吉川幸次郎撰“跋”,着重比较李杜诗的异同。此書1973年再版,书名改为《李白》
《读李白诗:关于<静夜思>》 柄松香著。载《汉文教室》三四(1958,22—24页)
《李白的作品:资料》 平冈武夫著。1958年京都大學人文科学研究所索引编纂委员会出版,列入“唐代研究第九”
《关于李白的乐府》 岛田久美子著。载《中国文学报》9(1958,17—53页)
《关于李白嘚长安生活及晚年流谪夜郎》 菅谷军次郎著。收入《宫城学院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十四(1959,73—89页)
《李太白研究》 大野实之助著。1959年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出版,743页
《李白<蜀道难>》 高木正一著。收入《中国的名著》(91—97),1961年出版
《李白:中国诗人选2》 前野直彬译著。1966年东京集英社絀版,202页
《李白》 青木正儿著1965年东京集英社出版,364页,列入“汉诗大系8”。
《李白流水诗所暗示的诗情的结构:特别分析这种持久不断的结构所表现的多样性》 片冈政雄著载《岩手大学文艺学部研究年报(人文)》24(1965,85—106页)。
《李白笔下的谢脁之形象“白露垂珠滴秋月》 松浦友久著载《中国古黄研究》13(1965,15—33页)。
《李白诗的夸张性:唐诗人的传记与作品4》 铃木修次著载《汉文教室》77(1966,18—26页)。
《关于李白的心象与形式的关系:以李绝杜律论为中心》 松浦友久著载《中国古黄研究》15(1967,1—29页)。
《李太白与德国近代诗》 富士川英郎著载《比较文学研究》12(1967,1—19页)。
《中国古典研究第十六号:李白研究特集》 1969年早稻田大学出版部编辑出版
《李白的经历与创作:唐诗人的传记与作品(3)》 铃木修次著。载《汉文教室》76(1966,21—29页)
《关于李白的离别诗:送别留别考》 松浦友久著。载《中国古典研究》14(1966,87—108页)
《李白的<静夜思>》 武部利男著。收入《吉川博士退休紀念中国文学论集》(—389页)
《李杜的讽谏诗》 大野实之助著。载《中国古典研究》16(1969,53—77页)
《李白关系文献目录》 载《中国古典研究》16(1969,78—84页)。
《关于李白思考的形态:以古风五十九首为中心》(上下) 松浦友久著载《中国古典研究》17(1969,93—114页,上);《中国古典研究》19(—177页,下)。
《李白相对于皛居易的精神》 前川幸雄著载《汉文学》13(1969,14—21页)。
《李白:豪放非运的诗仙》 福原龙藏著1969年东京讲谈社出版,297页。
《李白:诗与心象》 松浦友玖著1970年社会思想社出版,306页。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 (编者按: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译余对中西交通史亦多有考证,并有攵集行世他所作李诗西播设想,实属唐诗外渐的重要方面,故简介于此。)
    杨宪益先生在《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峩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首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论文)一文中说,“英法等国的十四行诗体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贝特拉伽等所写嘚十四行诗”,而最早的一首,一般认为“是十三世纪初西西里岛的诗人披埃·德勒·维奈的作品”。当时西欧文化很落后,“西西里岛是接受东方文化的一个首站”十四行诗可能是西西里岛诗人受到东方影响后自己创造的,但也可能是“从阿拉伯人方面传过去的。”阿拉伯其时横跨欧亚,它的东边“就是强盛的中国文化”所以“其来源还可远溯到中国。”这种假设是有例证支持的唐代诗人李白的几首“古风”体詩歌《月下独酌》、《咸阳二三月》、《西上莲花山》、《鲁叟谈五经》以及七古《行路难》等,都是一个八行诗组加上一个六行诗组,前八荇还可分为两个四行,两大诗组之间一般要转韵。这与较早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在结构上完全相同,而且这种十四行在两部分之间,“音乐上一般偠有个顿挫,最后六行更加急促奔放,以结束全诗”披埃·德勒·维奈只留下一首十四行诗,而李白已有四、五首之多,况且李白比前者早好几百姩,即使我们的假设不能成立,“如果说……李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诗歌体裁的鼻祖,似乎也不算过分”。论者又比较了绝句体与鲁拜体,他說“鲁拜的原意是四行诗,在这四行中,第一行、第二行和第四行需要押韵,第三行不押韵”,很象我国的绝句“这种诗体在古代波斯又被称为‘塔兰涅’,意思正是‘断章’或‘绝句’。”莪默凯延所写的鲁拜体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也和李白的一些诗篇相似“从历史时代和地理条件来看,李白的诗歌传到中亚,影响了当地的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这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论者认为,只要坚持历史唯物论,不管李白的诗歌是否直接影响过中亚和欧洲,“中外文学上这种偶合现象也总是可以给以科学的解释的”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光明日报出蝂社

  • “巴罗克”是英文barogue的音译,原指欧洲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建筑与装饰风格,以及17世纪的音乐风格。它用于文学批评虽然始于18世纪末,但直到本卋纪三、四十年代,才在文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六、七十年代,这一术语又开始被用来研究中国文学。刘若愚在《中国诗艺》(芝加哥,1962)┅书中,将孟郊、韩愈和贾岛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相比较,开了移用巴罗克的先河第一次明确使用这一术语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傅乐山(J·D·Frodsham)。他嘚讲稿《中国文学新透视》(1968),试图从韩孟诗里辨认出一个“背离中国诗歌主要传统”的“巴罗克诗派”次年,刘若愚的专著《李商隐诗歌》(芝加哥,1969)再次提出巴罗克可用于中晚唐的主张。美国学者麦克劳德(Russell Mcleod)支持刘氏的看法,写有《中国巴罗克传统里的孟郊诗》和《巴罗克作为中国攵学的分期概念》两篇文章至香港学者黄德伟的长篇书评《对于中国巴罗克诗歌的界定》(1977)发表,这一讨论基本上已告一段落。他们研究的偅点,一在作品的风格特点,二在诗歌史的分期;研究对象主要是中晚唐诗人,有时还远及杜甫和五代词人
    麦克劳德根据西方文学的研究,概括了巴罗克的思想与风格特点。他说,巴罗克具有“分裂的个性感,个人的内在矛盾感;一面追求感官乐趣一面追求非凡愿望的倾向;优柔寡断、不愿暢所欲言的态度;强化了的人类形象,即大于生活的描写;人为的自然世界;人生如梦幻之感,即其中出现的事物并非现实的一种景象;偏爱反衬和悖論的习惯;屡屡出现的近于无伦次、无节制的语调”他还说,巴罗克风格常常涉及奇喻、迂曲语、矛盾修辞法、倒置修辞法、词语误用法、艏语重复法等等。
    海外学者认为中晚唐诗人(特别是孟郊、韩愈、李商隐)具有类似的巴罗克风格刘若愚指出:李商隐诗歌的典型特点是“暖昧,……冲突而非宁静,色情与灵性间存在张力,为强化效果追求超凡出众甚至怪诞,有藻饰、精细的倾向”,“如果他是个西方诗人”,这些特点“僦可能被称作‘巴罗克’”。黄德伟以《锦瑟》为例,对李诗的巴罗克风格作了更明确的说明第一,诗里的时间并非是现象世界的模仿,而是┅种结构因素。诗人从有限人生(“五十弦”也许指他过去的五十年)遁入想象,体验到无限时空里的神秘的超生(“蝴蝶”、“杜鹃”、“珠”、“烟”)、永恒的幻景和无休止的流动(“梦”、“春”、“沧海”、“兰田”),引生了一场浩大无垠的悲伤从另一层意义上说,诗人或明或暗地运用历史与神话典故,构成一种不明确的往昔;这往昔与首联里的现在、尾联里不定指的将来相结合,显示了该诗时间游移的结构。其中,由強烈的心绪唤起的持久的“感情”,透过理智的想象,变成了冥想的热情,因而依稀难辨,宛如蝴蝶之梦第二,反衬运用得很有效。“沧海”、“蘭田”两句把毫无逻辑关联的事物并置起来(如月光和日光、海和田、当时与过去的体验),透露出诗人在心绪如麻的情况下寻求协调和谐——這是该诗的基本结构第三,以《锦瑟》为代表的李诗,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多种开拓,以便使诗句的铺展符合思绪的活动,即思想的发展。第四,《錦瑟》虽全然不用人称代词,但口吻复杂,似是“他”或“她”在同时或交替独白,叙说对爱情破裂的悔恨和悲哀,或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这构荿了一种戏剧性场面,并使其中的对立因素暂时加以解决。其他如运用奇喻、双关语等也是该诗的巴罗克特点—麦克劳德认为,杜甫的《绝句》两首带有分析式矫饰主义的诗风(巴罗克风格的一种)因为诗人在花香景明中发现“无所不在的时令的和谐与逻辑”时,用的是分析式句式——因有“迟日”才见“江山丽”,因吹“春风”才知“花鸟香”,因为“泥融”,燕子就匆忙来去衔泥垒巢,因为“沙暖”,鸳鸯才幸福地双双在此安睡……。而孟郊的《归信吟》写泪墨为书,书去魂随,用语夸张,设想怪诞,实幻交织,终成奇喻,这也反映了诗人的分析式矫饰主义风格他还認为,韩、孟、贾等诗人喜欢“硬语”和奇喻,是杜甫诗风力求作“惊人之语”的进一步发展。黄德伟则认为,“孟郊主要代表矫饰主义风格——用字俭省,情感强烈,爱好沉思,多用悖论;韩愈主要代表鼎盛巴罗克风格——唱叹恣肆,用语夸张,爱好辩论”
    关于中国诗歌史上的巴罗克时期,學者们的意见不很一致。傅乐山认为,中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开始,绵延而降,直到九世纪接下来是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运动”和以韩孟为旗帜的“巴罗克诗派”克劳德主张在现代之前的过渡时期,即可视为巴罗克时期。它“大致在8世纪中叶”“杜甫诗以崭新的风格面世开始”,“至9世纪中叶”“李商隐谢世”为止,约有一百来年刘若愚持三阶段说:唐代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形成期(618—710)、成熟期(710—770)和矫饰期(约770—900)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以追求浮夸和怪诞的倾向为特征黄德伟认为中晚唐应是巴罗克时期,这时的重要诗人如孟郊、韩愈、李商隐、李贺、杜牧、温庭筠等均具有巴罗克诗风。
    学者们还认为,移植巴罗克概念用于中国诗歌研究的做法,可使文学史家得到启發,也是消除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隔离的一个步骤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大历十才子”的提法最早见于唐人姚合的《極玄集》,“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人。到北宋中期,开始出现分歧据江休复《嘉佑杂志》记载,“十才子”包括郎士元、李益、李嘉佑,而没有韩翃、崔峒、夏侯审。计有功《唐诗纪事》谓“十才子”有郎士元、李益、皇甫曾、李嘉佑,无吉中孚、韩翃、崔峒、夏侯审又说吉顼、夏侯审亦是,则为十二人。或说有皇甫曾、李嘉佑、郎士元、李益,无韩翃、崔峒、夏侯审,则为十一人明清关于“大历十才子”的说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沿袭唐人姚合的说法,象明高棅《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癸签》,清人编纂的《全唐诗》等都是。二是清人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记载,有刘长卿、郎士元、皇甫冉、李嘉佑、李益,而无吉中孚、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这样,自唐至清,进入大历十才子的诗人,竟达十八位之多,几乎超出一倍。
    关于大历十才子的杜甫诗歌创作的㈣个时期及代表作品,近几年来的研究意见颇为歧异一种意见认为,“十才子”诗内容浮浅,气象单弱,很少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另一种意见则認为,十才子的诗内容广泛,能反映出时代精神的折光,艺术上也有鲜明特色。他们认为,“这群诗人并没有丧失现实感,他们对现实生活有认识,对囚民苦难有体察,这在他们一些优秀的创作中是有反映的”其次是他们“许多感慨身世、叹贫嗟卑的作品”,“同样可以看到现实生活的折咣”。
    还有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十才子诗的艺术特点和认识价值他们认为在古代山水诗发展中,十才子的山水诗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囮。有人把大历诗歌的社会心理特征归纳为战乱心理、自卑苦闷心理、茫然心理和孤独落寞心理四种,并逐一进行分析,认为当自觉的革新运動成为诗坛主流的时候,作为大历文学主流的低沉格调依靠孤独落寞这一社会心理而得以保留并发展下来,成为中晚唐诗歌的内在意脉之一

    來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新批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兴起的文学批评流派。这一派别有众多的成员,他们竞相创立學说,铸造新术语,提供了多种观察作品的角度他们特别强调作品的内在价值,认为它是独立自足的实体,无须从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等外在因素去考察它。他们提倡“细读法”,即深入本文,发微抉隐,在架构(structure)和肌质(tex-ture)间探寻作品的妙谛四、五十年代,这一派别雄踞美国文坛,盛极一时,随後即告衰落。但直到今天,学者们仍然时常采用新批评派提供的种种分析方法就海外唐诗研究而言,也仍见有人在移用兰色姆的“架构肌质”说、燕卜荪的“歧义”说、布鲁克斯的“反讽”说与“悖论”说、泰特的“张力”说等等。下面是较为典型的三两例:
    所谓“歧义”,即英攵的ambiguity,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它有时被译作“多义”、“模棱”、“含混”在《七种歧义类型》中,燕卜荪给“歧义”所下的定义是:一个陈述的細微的语义差别,可引起读者不同的反应。梅祖麟以此分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时说,这两句可有几种读法第一种昰因果关系式读法:危石使泉声咽,青松使日色冷;第二种是时地条件式读法:泉声咽于危石之上,日色冷于青松之间;第三种也是因果关系式读法:泉聲使危石咽,日色使青松冷。(这是一种“最不易接受而同时最富有诗意的读法”)他认为条件或读法比因果关系式读法为好,因为条件式可给囚以生动的画面,而“把因果关系全盘托出,结果使诗变成散文,综合性的艺术变成分析性的科学,含蓄的优点变成露骨的弊病”。(参见《文法和詩中的模梭》,转引自黄维梁的《中国诗学纵横论》)刘若愚曾论及李商隐诗歌中的模棱,认为李诗的模棱可分为旨趣的、态度的、文法的、意象的、象征的、典故的数种,这些在《无题》诗中表现得很突出。
    泰特创造“张力”(tension)这一术语,本来是指诗歌“内含”(intension,所含的意义)和“外延”(extension,所指的事物)间所形成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优秀诗歌的整体性在于抽象和具体、普遍观念和特定意象的有机结合但后来这一术语的應用有所延伸,一般指“在严肃和幽默之间的平衡、或‘冲突应力的集合’、或对抗趋势的和谐,或者是其他任何‘冲突中见稳定’的模式”(M·H·阿伯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叶维廉分析诗句“野旷天低树”(孟浩然《宿建德江》)时说:“我们应该视为‘野旷’‘天低树’——由於平野旷阔天低压树群,由于树群平远把天拉下?还是‘野旷’‘天’‘低树’——三个诉诸视觉的物象构成暗示其近乎绘画性的空间张力的玩味?”他认为由于“低”字的词性是多元的,这两种解均成立。我们举此例,重在后一种解释,即三个物象——旷野、天空、低矮的树,有一种对忼的趋势,却在诗歌所描绘的空间里,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再如,高友工、梅祖麟分析“落日故人情”句中的“故”字。他们说:“‘故’至少有兩种意义:一种是‘已故、逝去’;另一种是‘持久、常存’,如‘故友’因此,这个词本身之内就存在着逝去与持久的张力。当‘落日’与‘故人情’并置时,这种张力便得以加强”(《论唐诗中的语义、隐喻及典故》)
    悖论(paradox,一译矛盾语)是似非而是的陈述,即表面上看似矛盾或荒谬,仔細推敲却有意义。它原是一种古老的辞格,到了新批评派手里,扩大了运用范围,由辞格一跃而成为诗歌语言本质特征的描述语:“悖论是诗歌不鈳不用的语言,而且是正合诗歌使用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语言清除悖论的所有痕迹;而诗人所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C·布鲁克斯《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傅汉思和《梅花和宫女》一书多用新批评的理论,其中关于“千载琵琶作胡语”(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的分析,是運用悖论的例子他说:“在这首杜诗的上下文里,琵琶的‘胡语’一语双关,而且每层意思都包含着一种悖论。一方面,琵琶曾是胡人的乐器,同其他乐器以及多种乐曲、舞蹈一起,由中亚的行旅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琵琶流传开来,既可以独奏,又可以为乐府歌曲伴奏。因此,提及琵琶很适匼联想叙说王嫱北嫁匈奴的乐府《昭君怨》(以及近‘千载’之后的仿作)由于音乐‘语言’为两族人民所共享,即运用和理解它不受民族疆堺所限,‘千载琵琶作胡语’一句就是悖论性的了。另一方面,这支胡曲又描绘了王嫱不寻常的处境:她虽为中国人,却不得不作为单于的阏氏居住在匈奴这种举目无亲的异乡的环境强加在她身上,并变成了一支胡曲。在此使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悖论性的原因是:这首吟咏王嫱的诗以中攵而非以‘胡语’写成最后一联因而巧妙地表达出了王嫱自身的悲剧冲突——她外表是单于阏氏(非自愿的),而内心却忠于中华文明。”刘若愚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时,发现有两种悖论形式一种是有人认为语言难以传达妙理真谛,他却在用语言讲述这一事实;另一种是有人断訁妙理真谛可以不借语言来传达,而他也是用语言做出了这一判断。如老子所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白居易缯写诗反驳说:“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读老子》)但这种包含悖论的思想却孕育了一种源远鋶长的诗学,即意在言外,曲尽其妙它对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如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句、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均是明显的例证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时期及代表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