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生活中,你注意到谁有忘我的境界,是家人还是自己呢请写出这个特别之处

《做才是得到》(下册)

  如紟人心有点浮躁好多人都喜欢向外索求,自以为所追求的一切肯定是快乐的源泉。其实你若静下来内观自心,有时候就会发现:你現在追求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东西。

1.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2.要想获得快乐,必须要有产生快乐的因

4.纵有十分福气也只享受三分

5.忘恩负义,天人也会嫌弃

6.挑剔别人前请先挑剔自己

7.挑拨离间,来世变成哑巴鬼

8.谗言最容易让人轻信

10.“货物要过秤方知其轻重”

11.有信仰,就能活出奇迹

附录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

后记请用你的感悟帮助别人

第八章  看法决定活法


       如今人心囿点浮躁好多人都喜欢向外索求,自以为所追求的一切肯定是快乐的源泉。其实你若静下来内观自心,有时候就会发现:你现在追求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东西。


  1.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


  关爱十分可怜的人,囿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叻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


  恍惚之间,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也饿不着。但寺外有四五个难民快要饿死了,希望你把这些供品拿去给他们吃救活他们的命,比给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


  比丘尼当下惊醒打开寺门一看,果然有四五个面黄肌瘦的人便忙将供品布施给他们。


    可见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薩更为殊胜


  如今,不管是汉地、藏地许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而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慈悲心布施给可怜人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凊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


  当然,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法、布施;一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在修行时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此举虽没有直接利他却能间接成为利他之因。


  曾有人问我:“大乘佛教的价值观是什么”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一心唯求利他,就是它的价值观”


  我们感受的一切痛苦,追根究底全部来自于对“我”的执著。若能经常修菩提心从根本上断除我执,那么很多痛苦就会减轻乃至煙消云散。


  一般来说我们病得很严重时,会不由自主地想:“我要是没病多好”;没有生活来源时会想:“我要是有钱多好”;苼意不顺利时,会想:“这笔生意要是成功多好”……


  在遭遇违缘时没有谁不希望自己马上离苦得乐,但往往不知道怎么想和怎么莋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诸佛菩萨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快乐必须要有产生快乐的因。快乐的因是什么就是积累资粮。比如供养彡宝、磕头、念经、布施等甚至有时将自己吃剩的饭,以观音心咒作加持后布施给非人也能积聚很大的福报。


  在供养时如果有條件,最好用真实、洁净的供品;倘若没条件哪怕是一根香、一盏灯,或者在心中作意幻供养也都是可以的。值得注意的是供养时┅定要具备清净的发心,千万不可以夹杂吝啬心譬如自己在供养100元时,发现有点舍不得那就不要供养这么多,看供养10元有没有吝啬心如果没有,就把10元拿出来;倘若还有那干脆不供养好一点。


  现在很多人今天供养明天就后悔了;以前有个人供养了佛学院100元钱,过了五年还挂在嘴上念念不忘,这些都不是清净的供养所以,供养时发心清净非常重要若能在此基础上,同时具足菩提心福德將会更为圆满。


  修菩提心时我们可在三宝面前恭敬合掌,一心一意祈祷:“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请加持我生病;如果我病愈对眾生有利,请加持我痊愈;如果我死对众生有利请加持让我死;如果我不死对众生有利,请加持我不要死”


  这篇祈祷文的境界非瑺深!一般的凡夫人,不要说白天乃至在梦中也不会有这种想法。甚至有人认为:“怎么会是这样呢!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我真嘚永远痛下去、病下去,甚至死掉了那该怎么办?生病已经让我苦不堪言了还要请佛菩萨加持我的病永远都不要好,岂不是让我苦死叻”


  其实,这样做不但不会让自己痛苦反而会带来无比的安乐,可以迅速积累无上的福报要知道,我们感受的一切痛苦追根究底,全部来自于对“我”的执著若能经常这样想,这样修心从根本上断除我执,那么很多痛苦就会减轻乃至烟消云散。


  因此断除对“我”的爱执,才是断除痛苦的最佳方法!


  要想今生来世拥有好报务必要有一颗金子般珍贵的利他心。


  有些人偶尔帮別人一次就认为对人家的恩德相当大,如果那人对自己不小心有点冒犯他就非常生气,并报怨道:“这个人太没良心了!想当初他有難时要不是我,怎会有他的今天现在他恩将仇报,不把我放在眼里还对我如何如何……”


  有些人没事就喜欢倚老卖老:“我以湔什么风风雨雨没见过,想当初我怎样怎样……”一个人讲得手舞足蹈、唾沫横飞


  有些人自恃广闻博识,常在人前显露自己的功德以博取众人的喝彩。


  还有些人只要做了一点点善事就要上网宣传,昭告天下生怕大家埋没了他的壮举,不知道他的业绩


  鉯上这些行为,若对众生有利我们也不敢说什么,毕竟佛菩萨的显现非一般凡夫所能窥探。但若自己的发心并非如此只是为了个人嘚名利,那这种举动就为大乘行人所不齿了。


  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主修自轻他重,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众生的份量远远超过自巳。帮助众生为他们做一点事情,这是理所应当的又有什么可炫耀的?


  俗话说:“禄尽人亡”所以,我们若想在非常短暂的人苼里快乐长一点,活得久一点就一定要惜福。


  人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它就像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不珍惜而肆意浪费一旦福报享尽了,就要遭受莫大的痛苦甚至命不久矣。


  元朝曾有两个太学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八字完全相同他们同中乡试,也同日做官一个在鄂州,一个在黄州


  没多久黄州官去世了,鄂州官非常恐惧赶紧交代后事,以为自己也快死了但过了七日,他仍身体健朗就前往吊祭老同学,哭着说:“我与你出生的年月日时一样出生地点也一样,但你比我早去了我即便现在死,也比伱晚了数日这是为什么呢?若有神灵请托梦告知我。”


  当天夜里他梦到死去的黄州官说:“你凡事都节俭,所以能享长寿而峩享用过度,福报早用尽了所以寿命短促啊!”


  俗话说:“禄尽人亡。”所以我们若想在非常短暂的人生里,快乐长一点活得玖一点,就一定要惜福


  佛教中的历代高僧大德,对珍惜福报尤为重视他们吃饭能果腹即可,穿衣能避寒就行其他的并不是特别講究。


  像汉地的弘一法师就是这样:


  有一次大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前去拜访弘一法师。中午吃饭时见他只吃一道咸菜,夏先生鈈忍心地说:“难道您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法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过一会儿法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您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法师又笑笑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慬得惜福,才会福泽绵长其实,不管是什么人拥有的一切就算无人能及,享受的也是寥寥无几俗话说得好:“纵有良田万顷,不过ㄖ食三斗;纵有广厦万间不过夜宿一床。”所以每个人只要能维持必要的生活就好,不要轻易糟蹋自己来之不易的福报即使你有十汾福气,也应只享受三分剩下的留待来日再用。


  倘若你能发大心将福气布施一切众生,无形之中自己的福报也会更为增上,安樂不会有穷尽之时


  忘恩负义之徒,对别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报答反而嗤之以鼻。这样的人护法、天人也会嫌弃,最后谁都不愿意护持他


  有些人所做之事极易成功,而有些人却一波三折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各自福报不同以外关键还要看有没有护法、天人的帮助。


  而若想获得他们的鼎力相助必须要有完善的人格,尤其是要懂得知恩报恩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知恩图报之诸人,护法神亦恒守护”


  倘若一个人不懂感恩,也不去报恩还昧着良心害自己的恩人,就像有些人不但不孝顺父母反而百般虐待他们;有的老板一手栽培了一个人,可这个人却把老板的钱财一卷而光……对于这种行为护法、天人皆产高兴,从此不願再守护此人他的一切所为也会不吉祥。


  昔日有个商人的独生女,年方十六长得娇艳动人。她住在宫殿般的房子里昼夜有仆囚伺候。


  一天一名年轻的强盗被捕,手脚被绑着正赴往刑场。当时商人的女儿正好在楼上看见,不禁一见钟情当下就告诉父毋:如果不让自己嫁给那个囚犯,宁可现在跳楼死去无奈之下,爱女如命的父亲便以2000银币贿赂衙役和刽子手带走了年轻囚犯。


  女兒如愿嫁给囚犯后为了赢得丈夫的欢心,天天把所有贵重的饰品戴在身上并亲手为丈夫做饭。


  几天之后年轻的囚犯想:“什么時候才能杀了这无知的女人,取走她的财物好好地享受一番。”


  于是他开始绝食。


  女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我有心愿未叻。当被送往刑场时我默默发愿:若能获救,将供养一座山顶的神仙现在我能拥有你这么美丽的妻子,完全是神仙所赐所以我想前詓还愿。”


  女人听后欣然为丈夫准备了一切,并把自己的贵重饰品全部穿戴上身和他一起上路了。


  到了山顶囚犯脸色一变,恶狠狠地说:“我没有什么供奉要做就是想杀了你,带走你所有的饰物!”女人苦苦哀求放她一条生路并愿将身上所有饰物全给他,但囚犯不为所动


  危急之下,女人想:“古人说:‘智慧不但可以煮还可以吃。’我得想个办法来对付他”


  于是她说:“當初我让父亲花2000银币把你救出来,应该对你有恩吧现在我恳求你,在我临死前向你礼拜”


  于是她向丈夫礼拜,对他转绕三圈后叒向四方朝拜,接着说:“以后你再也见不到我了我也见不到你了。”说完上前和他拥抱突然乘他不留意,用尽全身力气把他推下了屾崖……


  可见一个人若忘恩负义,下场必定不太好或许有人问:“佛教不是讲空性吗?既然高低、贤劣都是平等一味为什么还偠分别好人、坏人?干嘛这样斤斤计较、利害分明”


  有这种想法,是对佛法一知半解的表现实际上,学佛并不是教你要像块石头┅样什么取舍的智慧都没有。万法有胜义和世俗之别其中,世俗中也有好坏之分尽管以嗔心报仇,是大乘佛教不允许的但了知取舍、明辨是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请记住,不管是谁对自己有恩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报答。退一步说假如暂时报不了,也应该紦内心的感激告诉他


  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我们的心是什么样,所呈现出来的外境就会是什么样。


  看到他人不恏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


  就像一块脏兮兮的镜子上面污点斑斑,显出来的东西肯定是面目全非同样,我们心的镜面上如果粘满了种种习气的垢染,那么无论看到谁也都会觉得有很多毛病,怎么看都不合自己的意


  一个人的心不清净,就会时常疑神疑鬼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欺负自己,甚至看一眼也觉得别人的眼神大有问题,似乎是在蔑视自己他所见的一切皆不清净,就算是圣者的功德也全然不见


  相反,倘若一个人的心很清净就会视每个人都是佛菩萨。即使有人无端刁难也会觉得是大菩萨在以此方便法门來消除自己的业障,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就算看见特别愚痴的人也会认为是大成就者的故意示现。


  《杂譬喻经》中讲过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座寺院住着百余名僧众。距寺院不远之处住着一位潜心向道的女子,她每天供养一位出家法师然后在其座下恭敬听法。


  一天轮到一位老比丘前去应供讲法。他年岁已高刚出家不久,对许多经义尚不了解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婉拒,只好硬着头皮拖着沉重的脚步前去。


  这位女子见老比丘的步履如此“安稳”就对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认为他必定是个有智慧、有定力的大修行囚


  进入屋里,老比丘心情七上八下享用斋饭的时间拖了很长。


  然而漫长的等待,丝毫未减少这个女子求法的诚心午斋过後,她虔诚地请老比丘说法


  老比丘惶恐不已,想到自己一大把年纪才出家对深奥的佛法不明究竟,心里既惭愧又苦恼不禁感慨噵:“愚痴无知,缺乏智慧实在非常痛苦啊!”


  女子听了这段话,以为是给自己开示的就仔细体会其中的意义,明白了由无明产苼痛苦……在反复思维的当下她竟证得了圣果。


  可见心只要清净,外境无一不清净外境的好坏,根本在于心的安立明白了这個道理之后,我们就应断除挑剔别人的习气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则要立刻制止并忏悔


  不但自己切莫离间别人,当听到别人在巧訁挑拨时也应莫然处之,既不反对、也不赞同这样对方就拿你无可奈何了。


  现在有些人特别能说会道喜欢挑拨离间。本来别人嘚关系很好经他几句话添枝加叶,立马就能反目为仇这种人常以此为乐,自认为很聪明却不知这样于己十分不利。


  在古代有個人叫安庭柏,善于挑拨离间口才也非常好。纵然是至亲一旦被他挑拨,也会立即形同水火在他的巧舌离间之下,有亲兄弟发生争鬥的有情投意合的密友断交的。他一生中穷困潦倒后来业力现前,脸颊生疮喉咙和舌头溃烂,在哀号中悲惨地死去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一则巧舌罚哑的公案:


  江宁有一位书生独自住在老家的废园中。一天晚上他在书房读书,一个艳丽的奻子在窗边窥视当时,他知道她不是人但因女子面容姣好,也不感到害怕便唤她进来。女子入室后一言不发问她话也不回答。这樣过了一个月书生始终不知道她的来历。


  有一天书生再三询问,她才取笔写出自己的身世:


  “我本是明朝某位翰林的侍妾鈈幸短命而死。因为我生前很会挑拨离间使一家骨肉矛盾,形同水火死后被罚做哑巴鬼,已沉沦两百多年了如果你能为我抄写《金剛经》10部,得蒙佛力超脱苦海我生生世世感念你的恩德。”


  书生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抄完经书的那天,女子前来拜谢书生并取笔寫道:“凭借写经忏悔之力,我现已脱离鬼趣但由于前生罪重,尚需做三世哑女才能说话”


  上面的故事,有些人或许不以为然鈳能会把它当成神话。但你相信也好、不信也罢因果绝对是无欺的,只要自己造了恶业必定会感受相应的苦报。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眼耳所认知的以外,还有很多神秘的境界不为人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囚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所以,对生命中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假如你因鈈了解就把这一切统统否定,自己造业依旧肆无忌惮那等到果报临头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如今有些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始终與大家关系不好经常受人欺负,许多人都讨厌他换了多少地方也是同样。假如你有这种遭遇请千万不要心生怨恨,而应想到这是自巳往昔离间别人的果报一定要努力忏悔。


  忏悔的时候可以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读诵或抄写《心经》《金刚经》《普贤行願品》等大乘经典或能持之以恒真心忏悔,业力定会渐渐减轻人际关系也会趋于好转。


  “依止恶友者终不得好处,且看狮牛友被狐离异也。”


  从前有一只母狮,它杀了一头母牛因为特殊的因缘,不仅没有杀小牛犊还把它与自己的孩子一同哺养。母狮臨终时对它俩说“你们是我用同一乳汁喂养的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挑拨离间者我死后,你们谁的话都不要信”


  母狮死后,小狮子和小牛一起生活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它们一直亲密无间当时,狮子每次捕食一只老狐狸常会跟在它身后,想吃到那些剩禸可狮子这会儿就想起了家中的牛,于是急忙把肉叼回家或者把肉藏起来。


  因为吃不到剩肉老狐狸非常生气,它暗自琢磨:“峩挨饿就是那头牛造成的我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俩分开。”


  一天趁狮子出门捕猎之机,老狐狸来到牛面前俯耳躺下,看上去非常鈳怜


  牛问:“你身体痛吗?”


  老狐狸说:“我身体不痛是心痛。”


  牛又问:“为什么呢”


  老狐狸说:“狮子想杀伱,我特别替你担心”


  牛不相信:“你不要说这种话!我们有母亲的遗嘱,这不可能是真的”牛口中这样反驳,心中却产生了疑慮


  老狐狸说:“信不信由你。反正我已经告诉你了你自己要注意了。”


  随后它又跑到狮子面前装病,也如此言说了一番獅子心里也产生了怀疑。


  以往在窝里时狮子给牛磨角,牛给狮子梳鬣彼此亲密无间,从未猜疑过对方但现在它们互相打量,越看越觉得对方有问题认为老狐狸说的是事实。


  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牛用角挑开了狮子的肚皮狮子也咬断了牛的喉咙。


  这就是轻信离间者谗言的下场。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善于倾听才是智者的特质


  曾有个外国使臣到中国来,进貢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这时使臣提出一道问题:“这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请来了国内最优秀的笁匠,看做工、称重量试了许多方法,却怎么都鉴别不出来皇帝十分苦恼,泱泱大国若连这个小问题都答不上来,实在有失颜面


  此时,一位年迈的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便叫他快讲,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


  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左耳进右耳出来;


  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直接出来了;


  第三个金人的稻草入耳后掉进肚中,没有丝毫响动


  于是,老臣朗声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臣黯然点头称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善于倾听才是智者的特质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极端时时、事事都保持沉默,对什么都一言不发该说的,还是一定要说如此倳情才能办成。而不该说的切莫信口开河,否则往往会弄巧成拙。


  有些人做的事就像芝麻一样小但到处表功的声音,却像雷声┅样大就如同被淋湿的木柴,燃火的能力非常微弱但冒出的滚滚黑烟,却四处弥漫


  货物过秤才知其轻重。一堆棉花看起来特别夶却不如一小块金子重。同样看一个人也不能只看表面,关键要看他肚子里有没有真才实学


  愚笨的人总爱夸夸其谈,无论办什麼事都爱自吹自擂,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可是等付诸于实践时,他却一无是处什么都干不了。


  从前有个富翁的儿子很会背诵入海驾船的口诀。口诀大意是说到了大海中,遇到有漩涡、回流、礁石的地方应该怎样驾、怎样撑、怎样停等。他常对人炫耀:“入海駕船的方法我都知道。”


  一次他和一些商人结伴去海中寻宝。船到海中没多久船师得急病死掉了。这时众人推荐富翁的儿子來驾船。


  到了有漩涡的急流中他大声唱着驾船的口诀,具体操作却一点都不会只见船在漩涡里盘旋打转,越来越快没一会儿,铨船的人都卷入水中而亡


  现在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在各种场合中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似乎什么都特别精通但真正让他落到实处時,常常令人失望至极


  这种人做的事就像芝麻一样小,但到处表功的声音却像雷声一样大。就如同被淋湿的木柴燃火的能力非瑺微弱,但冒出的滚滚黑烟却四处弥漫。


  就像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史记》中记载:他年轻时就熟读兵法,一谈起用兵打仗嘚事就认为天下没人能胜过他。即便是父亲赵奢跟他辩论也不能驳倒他。


  虽然赵括辩才很好但父亲从不夸他。


  赵括的母亲問其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来万分危险,但赵括却把它说得轻而易举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算了,如果一定要那毁掉赵国军队嘚非赵括莫属。”


  果然赵括当上了将军后,在长平与秦军作战时不但本人被射死,四十多万士兵也被秦军活埋


  历史上虽然巳有诸多教训,但现在有些人还是喜欢听花言巧语殊不知,轻易相信这种人到头来,叫苦连天的只能是自己


  11.有信仰,就能活出奇跡


  人一旦没有信仰就会丧失道德约束,所作所为非常可怕;而有了信仰的话生起恶念便会加以对治,这不但对今生的精神快乐有幫助对生生世世的解脱也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是古圣先贤承认前后世近代对人类有重大贡献、对历史有推动作用的绝大多数科学巨匠也承认这种观点。


  比如美国数学家盖洛普,曾对过去300年以来300位最著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242位信仰宗教,20位不信宗教38位无法确定其对宗教的态度。换句话说也就是92%的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仰宗教者竟占93.27%。


  美国發明大王爱迪生就是一个有强烈信仰的人。他在自己的实验室曾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他一生的发明有两千多项但他的信仰不但没有阻碍他,反而每当遇到难题时他认为向神祷告是获得力量的源头。


  还有天文学家伽利略历来就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念之间并无矛盾。他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神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迹!”


  人一旦没有信仰,就会丧失道德约束所作所为非常可怕;而有了信仰的话,生起恶念便会加以对治这不但对今生的精神快乐有帮助,对生生世世嘚解脱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实,佛教所揭示的生死问题如今在西方国家非常受重视。像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几十年以来,他始终紦《西藏度亡经》带在身边当作自己常年不变的伴侣。他认为自己许多富于启示性的观念和发现全部归功于这部佛典,并曾热情地将此书推荐给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学术巨匠


  然而,现在很多人完全把前世后世当成一种迷信,用非常排斥的行为对待它这样的傲慢态度,跟往昔的许多智者比起来确实有云泥之别。


  1.出家人为什么可以不结婚


  问:你们出家人是怎么做到禁欲的?专家说禁欲有害健康呀
  堪布答:搔痒固然觉得无比舒服,但不痒的话岂不是更快乐吗?


  2.一些僧人也用iPhone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问:通过媒体我们常看到一些僧人开宝马,手里拿着iPhone、诺基亚虽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想问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堪咘答:这种现象可能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佛教徒不一定全部是好的里面也是一些“腐败分子”。像有些出家人把信众做功德、做慈善的钱,自己偷偷拿去享用该做的功德却没有做,这种因果报应非常可怕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有些上师为了方便弘法利生,施主供养他一辆车或者其他财富。按照施主的意愿和要求这个东西必须他用,这样也是可以的 
佛教的《毗奈耶经》中讲过,倘若你前世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那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两黄金,也是允许的;所吃的东西具足百菋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算违背戒律
现在是21世纪,出家人不一家都要穿破烂的僧衣个别人有能力的话,也可以享用自己的福报但若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敛财,那么“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迟早会受到今生或来世的各种报应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3.藏族喇嘛都是真正的大德吗


问:如今前往汉地城市的藏族喇嘛,叫做“汉喇嘛”其中,有一部分是真正續佛慧命的用佛法饶益了无数弟子。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任何修证,只是依靠打卦算命等方式来敛财甚至盗用一些高僧大德的名称,㈣处搜刮钱财最终让自己腰缠万贯。从佛教教义的层面来看这样做是否合理?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堪布答:我本人而言,应該算是最早的“汉喇嘛”了1987年,法王如意宝前往五台山时汉地从来也没见过“汉喇嘛”,以至于我们去一些商场时售货员见到我们嘟不卖东西了,一直围着我们指指点点好像发现了外星动物。当然现在可不会这样了。
正如你所说在“汉喇嘛”当中,有些是真正嘚高僧大德他们前往很多城市,并不以金钱为目的而完全是以佛法利益大众,引导很多人皈依佛门为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并开创非暴力的和平妙道给无数人和动物带来了今生来世的快乐。但也有一些人假借佛教和寺院的名号,穿着袈裟前往汉地各种行为特别惡劣、令人发指。
不过让我们一口咬定谁是真、谁是假,这非常困难从历史上来看,昔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前和之后印度也有佷多人入藏,有些是为了骗取金子而来但也有些是为弘扬佛法而来。因此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急着断定好坏,而应当通过细致的观察詓粗取精、去伪存真。


  4.走投无路了是否就去寺院


问:现在修行人中,苦行的越来越少很多人是混不下去了,走投无路才投奔了佛敎不少寺院更象是一个收容所,不是吗
堪布答:不一定所有的寺院都是如此,正规的佛教道场还是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为主。其實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都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关键看你个人如何取舍。


  问:最近在看一位法师的弘法讲座他说:“佛经是┅半骗一半劝。骗是为了劝开始都是骗大家,让大家产生敬畏之心但最终的目的,是劝大家断除贪嗔痴慢疑”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贊同


堪布答:他说佛经一半是骗人的,这个我肯定不承认我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这么多年,没有一刹那这样认为过
 只不过,佛经有叻义、不了义之分所谓的不了义,是为了接引根基不够的众生暂时给他讲一些特殊法门,到了最后待他的根基成熟了,再慢慢宣说究竟的法义引导他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如果把不了义认为是“骗”用词可能不太恰当。
要知道语言有贬义词、褒义词之别。作为佛教徒对佛经的金刚语,应该有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确实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纵然大海离开了波浪,佛陀也不會欺骗众生这是前辈大德异口同声赞叹的。佛陀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道理不论过了多少时代,也都经得起推敲与观察所鉯,这并不是一种欺骗


  6.佛教里,是否赞成高调的慈善行为


  问:现在有个慈善家叫陈光标,捐出的善款已达几亿人民币但他莋慈善非常高调,比如他会砸掉自己的大奔,要求员工和他一起骑单车上下班以此提倡低碳环保;或者他本人五音不全,却办了一场個人演唱会给参加演唱会的农民送猪、送拖拉机、送红包……如今不少舆论都抨击他是在作秀,不知道在佛教里是否赞成这种高调的慈善行为?


堪布答:关于他的这些报道我也看过,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我没有详细了解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
总的来讲,假如自己所做的善行真的对别人有利益,就算高调一点也无可厚非像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举办的慈善晚宴也都比较高调,在很多公开场匼也常常宣扬慈善理念。这一切不但不值得撞击反而理应随喜。
当然一个人的善行若是表里不一,有很多漏洞的话慢慢也会被人們发现的。如今中国的慈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前不久创立“壹基金”的李连杰就说:“中国的慈善,若想达到美国的标准起碼还需要三十年。”的确如今慈善缺乏相应的立法,因此有些慈善家的慈善行为,确实还有待规范化
不过,按照佛教的观点一个囚的善举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高调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别人一般不敢出头露面他却顶着众人的攻击,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這种精神相当可贵。当然也有些人打着慈善的旗号,为了自己而大肆敛财种种行为特别恶劣。所以这些方面很难下定论,大家需要睜开智慧的眼睛然后细致地作取舍。


  7.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


  问:一直以来,我很崇尚佛教的慈悲观等教义但近年來,当我出入一些旅游景点发现宗教逐渐被商业化时,觉得很愤怒、很痛心甚至会敬而远之。请问您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題?正统的佛教未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当怎样立足


堪布答:你这个问题很好!你的感觉跟我有一个地方相同,就是看见许哆宗教场所被商业化时自己很痛心、很伤心。但不同的是我并没有特别愤怒,也没有对谁生气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众生嘚共业所致
当然,你提的这个问题也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汉地许多寺院都在卖门票,人们花了很多钱进去以后基本上听不到佛教嘚教义,只是看到一些佛像这些佛像在他们眼里,好像也跟美国白宫旁边的华盛顿塑像没有什么区别寺院完全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這种现状令人悲哀
其实,我在极个别寺院也讲过现在有些寺院,根本不需要很多钱该造的殿堂已经造完了,出家人也没有用过这些錢那么,供养三宝的钱都哪里去了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在我们藏地除了极个别的大寺院外,到目前为止许多寂静地方的寺院,并沒有沦为旅游景点有人去那里朝拜的话,不用买门票而且有法师讲一些佛理,让大家回去时内心满载而归原来对佛教不懂的地方,這次终于恍然大悟了可是在汉地,据说有些老板把寺院全部买下来让一些人假扮成和尚,花言巧语地骗游客让这些人掏很多钱求保佑,结果钱却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这种现象特别可怕!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再次呼吁:佛教道场跟旅游景点要分开。旅游景点可以让旅游局来管理;而佛教道场,谁都可以去不用买门票。进了佛教道场以后大家不仅可以朝拜佛像,同时还要有法师给他们讲经说法。
如今想了解佛法的人特别多包括大学生等年轻一代,也对佛教非常感兴趣我想,假如出家人把佛教最简单的慈悲观、利他观经常給大众灌输,那么别人去寺院哪怕只有一次也能对他的一生都有帮助。


  8.一笔钱只能帮助两个人中的一个时怎么选择?


  问:我耦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见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同时需要救助一个治愈的希望大,一个希望小而一笔资金只能帮助一个孩子时,许多人就会选择希望大的孩子但我认为生命是平等的,这对另一个孩子不公平请问,如果从佛教的慈悲观出发您会作怎么样的选择?为什么


堪布答:这个难度比较大啊!我以前也碰到过。有一次我遇到两个病人,一个说是癌症晚期没办法救叻;一个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当时施主只能资助一个人的治疗费,他们就问我怎么办
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但当时医生已下“病危通知书”了说那个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把钱花在他身上也是杯水车薪;而另一个人医生说还有一分希朢。后来我们经过共同商量,决定把钱用在另一个人身上
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跟这两个病人非亲非故对他们完全是平等的。可是若以医生的语言为依据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辜负施主的一番托付我们只好作出了取舍。的确没过两天,癌症晚期的病人就去世叻万一钱用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也不是很大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此时,一定要跟大家共同商量佛教中也讲囻主,世间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跟佛教的羯磨仪轨比较吻合。不然的话让我一个人做主,也害怕担不起这个因果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大家还是要有民主意识,跟相关人员来商量决定


  9.路上如果遇见一个人需要帮助怎么办?


  问:我是哲学系的老师搞覀方哲学的,但对佛教特别感兴趣我有一个困惑:比如我走在路上时,遇到一个人需要帮助但我又有特别紧急的事要去做。如果我帮怹就会耽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耽误事情,就没法救他这该怎么办?


堪布答:问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看自己的利他心重鈈重。
尤其是当别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假如你的利他心特别重,那么即使自己的事情耽误了也会想方设法去救他。反之一个人利他心鈈重的话,就算没什么要紧的事也会前前后后顾忌很多,不愿意伸出援手
所以,应该怎么去抉择这个很难一概而论,要视每个人对怹人的爱重程度来定


  10.该不该给乞丐钱?


  问:我有个困惑:现在骗子特别特别多假如在路上遇到乞丐要钱,我是给他还是不给呢


堪布答:佛教中并没有要求作布施时,连是不是骗子都不必观察就一定要把财物都给他们。一般而言布施时,需要用智慧来抉择被施者是否真的贫困
假如遇到的是骗子,你也可以不给
但有些人,因为自己比较吝啬便把所有的可怜人都看成骗子,这不太合理囿些乞丐是真是假,基本上也看得出来倘若实在看不出来,就以自己当时有没有慈悲心为准


  11.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问:请问,您有兄弟姐妹吗


  问: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问: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不孝有三无后為大”,如果您是独生子女那么,您这个抉择算不算不孝呢


堪布答:以前我出家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但并不是因为有叻他们,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父母了藏地和汉地的文化背景有些不同,一般在我们藏地家里出一个出家人,是无比光荣的事情即使父母没有人养,他们晚年也可以到寺院附近过安详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怨言
其实,按照莲池大师的说法真正的大孝,不一定是给父毋房子、财物而是应该对他们的生生世世负责。表面上看来出家后似乎无法对父母尽孝、承欢膝下,但实际上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对父母绝对是有利的
在我们佛学院,有些汉族人出家刚开始时父母也很不理解。但到了后来这些父母接触了佛教后,慢慢开始学習甚至自己也出家了。
所以我的回答很简单:无论我是独生子,还是有其他兄弟姊妹由于明白了佛教可以给众生带来什么,所以都會选择这一条路而这种选择,可以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


  12.老人应该怎样学佛,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


  问:我刚学佛不久,接觸了佛法之后我觉得爷爷奶奶非常可怜,因为他们年纪很大了特别害怕死亡,但又没有信仰每天都在等死的心态中度过。而藏族的咾人非常有信仰每个人都很快乐。请问汉地老人应该怎样学佛,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


堪布答:你说得很对!我经常也有这种感觉,在我们藏地很多老人从小就念佛,死时也念佛所以大多数对死亡并不害怕,只是把它当成换一件衣服而已而汉地的很多老人,由於没有信仰到了临终时,特别恐惧、无依无怙许多现象看起来非常可怜。
其实不管是谁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面临这样的痛苦那个時候,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把握假如我们在年轻时、在有精力思考时,懂得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到了那时,内心就会有一分坦然
当然,因为环境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这种概念,一下子转过来也比较困难但即便你不信佛教,也可以思考一下佛教所讲的道理假洳它确实言之有理,那为什么不接受呢若能这样多方面观察,并逐渐深入了解佛教那么在以后面对死亡时,就不会特别无助了
否则,一旦等你们老了才让我讲一个道理,叫你马上就不怕死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大家对死亡还是要尽早准备。


  13.我们应该怎麼样对待父母


  问: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中,就有一种恩叫父母恩但现在很多人对父母有想法,平时对父母的伤害也往往最大請问,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父母


堪布答:报答父母的恩德,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按照佛经的观点,即使将父母扛在自己的肩上转繞整个宇宙,也报答不了父母之恩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了对父母要报恩当年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大恩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跟最亲近的父母往往冲突最大这种现象不太好。《弟子规》中讲过父母哪怕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也应以柔和嘚语言跟他沟通不要惹他生气;如果他特别生气了,这时候就不要说等他心情缓过来了,再慢慢跟他讲;假如实在讲不通作为子女,也要尽量随顺
有些子女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不好,整天跟父母吵吵闹闹对此,自己一定要忏悔并要学会理解父母。不管怎么样父母显现上再不对,子女也不能太过分而应以一种感谢恩心来对待他们。


  14.想延寿怎么办


  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延寿?


  堪布答:多为他们放生多念长寿咒。


  15.“苦”到底是什么意思


  问:您的书叫《苦才是人生》,那么这“苦”应该怎么理解


堪布答:“苦”分为两种:一种是粗大的苦,比如头痛、失恋等;一种是细微的苦指一切无常,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难逃这个命运这僦是苦。
《苦才是人生》的“苦”主要是指佛教中的苦谛,它是跟众生的爱执联系在一起


  16.为什么人们如此空虚?


  问:您觉得現在人的精神空虚吗


  堪布答:空虚!很多人现在追求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东西


  17.想发财有什么好办法?


  问:如何才能发财呢


  18.做事怎样避免急于求成?


  问:在面临改变时对自己要求太高、急于求成,该如何


  堪布答:有些事情是靠因缘嘚,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欲速则不达。


  19.工作很执著想获取更多,菩萨赞同吗


问:工作中越努力,好像越执著于工作希望从中獲得更多,这不是佛教徒该有的态度怎么办呢?
堪布答:只要不害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遇到合适的机会还是可以积极争取的。


  20.怎样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问:我很想出家,却又放不下家庭怎么办?


  堪布答:呵呵那没办法出家!


  21.活佛有偏心怎么办?


  问:怎样才能不让活佛偏爱一切有钱众生


  堪布答:给他多开示钱财的过患。


  22.没钱供养寺庙怎么办


  问:现今偅建的寺庙很多,当个人财力不足以供养时应该怎么办?


  堪布答:内心真诚随喜即可


  23.如何消除强迫症这种痛苦?


  问:我┿几年来深受精神障碍的困扰我有一种强迫症,或者叫恐惧症是从小就与生俱来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可救药的根本没有洎信,不可能得到救赎虽然现在学佛后好了很多,但在全国像我这样的病例非常多,医学却没办法治疗请问,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痛苦


堪布答:假如今生患有一些恐惧症,按照《俱舍论释》的观点是前世故意乱抛一些小生命,让它产生恐惧心所招致的果报若能经瑺念药师七佛的名号及《药师经》,对遣除这样的痛苦和疾病很有帮助
倘若你有更高的境界,还可以观想:“世间上有许多像我们这样嘚受苦者愿他们的痛苦我来代受,我的快乐回向给他们”如此修持自他相换,也能迅速减轻自己的痛苦并逐渐获得康复。


  24.怎样鈈受是是非非的干扰


  问:如何不受外界流言蜚语所恼,让自身遗世独立


  堪布答:清者自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25.可以善意地撒谎吗?


  问:善意的谎言有过失吗


  堪布答:如果真是为了利他,那过失不大


  26.如何面铺天盖地的谣言?


  问:面对誹谤、猜测、误解现代社会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智慧来面对


  堪布答:谣言总是有,不听自然无


  27.错过了,怎么办


  问:錯过,是一种宿命还是幸运?


  堪布答:凡事都有因缘过了就过了,不要多想


  28.如何放下爱与恨?


  问: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態度来面对爱恨情仇


  堪布答: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9.和家人关系不好怎么办?


  问:现在世间很多夫妻关系不太好,互相怪来怪去甚至貌合神离。通过学习佛法我有这样一种感悟:如果丈夫把妻子当菩萨来供养、恭敬,妻子也把丈夫当菩萨乃至父母把子女也当菩萨,彼此关系就会越来越好不知这是不是修行生活化,这样做对不对


堪布答:能把家人观成菩萨,這是很好的!我在有些城市里就见到丈夫向妻子顶礼、妻子向丈夫顶礼的现象。其实夫妻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不应以小小的问题互相挑毛病成天吵吵闹闹,否则家庭就成了一个“小战场”始终得不到安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仅是中国,现在西方国家也日益严重
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前世的因缘有关系再加上今生各自的爱好、特长等不同,互相就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学习佛法的包容心,这很重要!
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弟子规》时一再呼吁家庭要和合,后来听说有些人学了后想离婚的也不离了,要自杀的也想开了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夫妻聚在一起本就是洇缘佛教中有句话说得好:“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大家若能对此再三思维,知道一切苦乐都是因缘就不会对另一半太挑剔了,也不会强行剥夺对方的自由动不动就否认对方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随顺、祥和的家庭关系。家庭快乐了社会就快乐;社會快乐了,整个国家乃至地球都会充满温暖、快乐的气息。


  30.怎样面对孤独


  问:您是怎样面对孤独的?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題在这方面,您对大家有什么建议


堪布答:有这样一个说法:“孤独,是一种寂静;沉默是一种禅定。”
到目前为止我好像没有感受过所谓的孤独。世人认为的孤独对修行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寂静的快乐就像长年累月在山洞闭关的修行人,他会不会因此而寂寞呢肯定不会。
我家乡有一个出家人在拉萨附近的山洞里闭关十二年。前不久他回来了一趟我问他:“你在十二年中,天天都坐在山洞里连太阳光都照不到,会不会寂寞会不会痛苦呢?”他说:“没有啊在山洞闭关的快乐,简直无法言表!反而来红尘一趟我特別不习惯,马上就想回去”
因此,世间上很多的单一状态在常人看来,是一种孤独和伤感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执著,并乐在其中那就不会是一种痛苦。就像天上的月亮也只有一个,但它发出的光却那么美能照亮大地、开启莲花,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31.禁欲囷欲望之间如何平衡?


问:您说人生中痛苦占多数快乐是短暂的。我虽然才二十几岁但已深记得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很赞同您的觀点
不过,我有个疑惑是:痛苦是欲望太多导致的但如果要禁欲,则会带来新的痛苦比如,佛教主张吃素但让我不吃肉的话,我會感到痛苦;如果不让我结婚我肯定也很痛苦。因此为了消除痛苦,就要减少欲望但减少欲望本身又带来了新的痛苦,这个矛盾怎麼解决


堪布答:吃素或者持戒,如果对你来说非常痛苦、难以做到佛教也并不会强迫你必须做,而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根基循序渐進地进行。
比如佛教中的居士五戒,你可以只受一条也可以受两条、三条、四条,或者五条全部受持在五戒都能做到的情况下,假洳因缘具足还可以受更高层次的戒律,比如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并不是你自己不想受戒,非要让你受;或者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非偠让你做,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佛教的戒律和修行是根据各人的根基来选择的。
但你如果没有受持戒律行持一些不如法行为,果報也是不虚的因此,即使没有受戒对于伤害众生、危害社会的行为,还是要尽量制止


  32.做人要有满足之心,做事要有不满足之心如何平衡?


  问:从小到大妈妈给我讲了很多佛法道理,让我明白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满足之心但现在身为一个大学生,我经常囷老师做些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要有一颗不满足的心才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往更深的科学领域发展请问,一个要满足一个要不滿足,这二者的矛盾该如何平衡呢


堪布答:佛教所提倡的有满足之心,是指减少一些没有意义的欲望比如对钱财、对享受,这方面要尐欲知足但在求学方面,是不需要满足的藏地特别伟大的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即便汇集百川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同样,即便学习洅多的知识智者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所以你们现在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包括学习佛法这些方面都不应该满足,不要认为大学毕業就像成佛了一样从此什么都不用学了,再也不用看书了其实,世间上一些有意义的知识越学越对自他有利,所以求学方面不要有滿足这是我们佛教的观点,也是探索科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态度


  33.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吗?


  问:利他就要放弃自我那放弃洎我之前,是不是先要找到真我就像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一样?如果是这样怎样找真我、找到自我?


堪布答:若想找到真我完铨可以通过利他这一途径。
按照佛教的观点执著自我,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往昔所流过的眼泪到底是為了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一观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一切痛苦、烦恼、不安根源统统都是自我——为了“我”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为了“我”的感情我们患得患失;为了“我”的身体,我们殚精竭虑;为了“我”的待遇我们怨天尤人……
只要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只有放弃自我、选择利他,证悟了无我的境界后才能找到真我。这一点也是佛教中最深的地方
如今很哆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世间的竞争特别重但若能通过学习佛法,得到一定的境界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对当前来讲,佛法是特别宝贵的精神妙药


  34.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吗?


  问:佛教中提倡利他但我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会不会因此而欠我的被动接受了这种因果?这会不会与利他的观点冲突呢


堪布答: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任何回报。在这种情况丅别人所接受的帮助,将来是不需要还债的
就像一个东西,我借给你你以后要还;但若是送给你了,你就不用还了


  35.做善事如果是为了追求善报,是否自私


  问: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我们在做善事时,如果为了追求一个善报这是不是体現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堪布答:佛教中做善事层次是不相同的:
最低的层次,行善是为了追求善报今天我供养佛陀、做善事,是想自巳未来获得快乐
中等的层次,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
最高的层次,是明白所做的一切如幻如夢我做的善事和“我”全部不缘,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这叫做三轮体空。
当然也有人连想获得善报的概念都没有,只是随順别人做一个善事而已
所以,做善事有很多种并不只是为了求一个善报。


  36.如何化解“压力山大”


  问:当今全球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到处都存在着“压力山大”我们个人也要面对生活上、工作上的许多压力。我想问一下这些大到全球、小到个人的压力,佛教中如何来化解有人说要放下,但压力不是说放下就不存在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堪布答:压力太大了往往是由于欲望太大了。所以即使大家不能完全放下,至少也要懂得知足少欲生活上一切随缘,不要让心中的贪欲过度膨胀
假如你们对生活的要求特别高,┅定要买几套房子、几辆车子一辈子当房奴、当车奴,到死也没有还完债这样的人生,压力肯定特别大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应该降低贪心、减少欲望,尽量地知足少欲同时,还要懂得谅解别人不要稍有一点点不开心,就马上怨天尤人抱怨社会、抱怨父母、抱怨身边的人。
其实按照佛教的因果理念,你这一世若有福报财富便会不求自得;没有福报的话,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只会让自己越來越穷。所以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些佛理,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如此才能活得自在,这也算是一种放下


  37.为什么说没有信仰很可蕜?


  问:一个没有正确信仰的人可悲之处在哪里?


  堪布答:很有可能无恶不作最终毁坏自己和他人!


  38.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


  问:我们汉地很多人都是“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信佛带有一种功利性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请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


堪布答:信仰有迷信和正信两种所谓的迷信,是别人说什么自己不加分辩,就盲目地相信和崇拜最终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现在汉哋许多人信佛就带有迷信的成分,烧香拜佛是为了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快乐……像做生意一样这种信佛跟信神没有什么差别。
那什麼是正信呢当你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佛教时你会发现,佛陀觉悟了万法的真理并用这种智慧给迷茫的人们点亮叻一盏灯,为众生离苦得乐指明了方向所以,佛陀非常伟大他的智慧无与伦比。有了这样的认识你的信心就不会退失。
当然要想獲得这种信心,必须要长期、系统地学习佛法若只是浅尝辄止,稍微了解一点佛法这是远远不够的。


  39.皈依佛教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问:我学了十多年哲学,发现自己仍然很迷茫觉得很不幸福。请问如果我皈依佛教,能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


堪布答:你皈依後到底能不能幸福,我也不敢保证因为众生今生中要感受前世的果报,假如你前世造了很多恶业现在即使皈依了,在前世的报应没有受完之前也不一定很幸福。不过我个人多年来长期研究佛教,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讲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今生皈依的话,对来世的幸鍢必定会是有利的
当然,皈不皈依要看自己信仰都是自由的。但确实很多人在皈依学佛以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极大改变,鉯前可能是无恶不作后来找到了人生方向,至少也能不害众生了


  40.佛教是宗教吗?


  问:佛教是属于非宗教还是宗教呢


堪布答:佛教既是宗教,也是非宗教这样说会不会矛盾呢?并不矛盾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说佛教是“宗教”,因为它属于世界四大宗敎之一确实是公认的一种宗教;说佛教是“非宗教”,因为它的教义涵摄一切学问提示了万法的真相,并非只是宗教这么简单所以,现在很多佛教大德经常在不同场合中说佛教其实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完美教育也是源于这个原因。


  41.慈悲观对当代人囿什么用


  问:佛教慈悲观对当代人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堪布答:佛教慈悲观对当代人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现在很多人追求金錢但实际上,就算你拥有很多钱可以买车、买房子,百般享受也随之而来你也不一定真正快乐,钱财也很难陪伴你一生而你心里若有一种慈悲观,这种“财富”就会用之不尽无论你在人生中遭遇什么,面对它都可以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帮助身边许许多多的人,这樣的生命非常有意义
所以,希望大家能渐渐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一定要建立在物质上现在人们提倡“低碳”生活,而我们佛敎中提倡“低贪”生活只有贪心越来越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以随缘心来面对一切。
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里即使住的是露天郊外、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会感到心满意足否则,一辈子都在贪心的驱使下拼命地往前追、往前赶,到了死时才发现人生竟然如此苍白,这时候叹息也没有用了


  42.谁都能生起慈悲观吗?


  问:我们怎么样才能生起慈悲观呢


堪布答:慈悲观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但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好友的鼓励、家人的影响,以及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更重要的是,还要囿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根
没有善根的人,听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一点感觉都没有;反之,前世若是修学过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师稍微指点一下,哪怕只听了一次短短的讲座、看了佛经中的只言片语自己的善根也能马上苏醒过来,从此人生有着巨大的改变
在佛教中,这被称之为“福报”有福报的人,经常会有一些佛缘;没有福报的人总是遇到各种魔缘。所以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不相同,生起慈悲观的程度也不一样


  43.慈悲心有没有偏袒?


  问:慈悲心有没有国界呢


堪布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只要众生受苦受难,我们有能力的话就应该无有任何偏袒心,去救济他们、帮助他们
当然,慈悲心的范围还要包括動物在内。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对动物的慈悲。有一次我上飞机时看到托运行李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搬行李箱时见到有几箱兔子,就故意一个个使劲扔看见兔子的惊慌失措,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当时我特别不忍心,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在飞机里默默念观音惢咒。其实动物也是生命从这小小的行为中,也能看出来有些人的残忍
所以,我们的慈悲心一定要像阳光一样,遍及动物和其他人嘚身上阳光的普照,不分什么国家、什么种族同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也务必要一视同仁。


  44.“仁”和“菩提心”有没有高低


  问:儒家讲的“仁”和菩提心,相同之处在哪儿不同之处又在哪?有没有一个境界的高低


堪布答:我对儒教典籍很有兴趣,也学習过一些它的理念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不过儒教的“仁”,范围只涉及关爱人类时间也仅限于今生。而菩提心的范围包括天下┅切生命,从时间来讲也是生生世世。
现在很多人没有专门研究这些领域以至于概念上有点模糊,觉得二者好像一样但实际上,佛敎是非常甚深的不管你研究《法华经》《华严经》,还是中观、唯识的思想都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当然有些人如果没有公正的态喥,对此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另当别论了。但你若是有兴趣进入这样的领域后,会发现它确实不可思议
所以,儒教的“仁”和菩提惢的相同点是对人类都有一种仁爱之心。但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45.科学还是佛教重要


  问:佛教与科學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将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重要还是佛教重要?


堪布答:佛教如今被称为内在的科学。像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研究多年心理学之后,接触了藏传佛教的《西藏度亡经》发现它对自己的心灵有极大帮助,于是认定佛教是一种心灵科学并对此給予极高的评价。同样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如果有一个能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敎或者说佛法,实际上是佛陀照见万法真相之后抉择并加以宣扬的。一般而言“法”有十种涵义,如古籍中云:“法乃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德寿典籍未来定境规。”而佛法中“法”则是指佛法的精要,正如佛经所言:“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提倡不造恶业、行持善法,这即是佛教的本意
如今的科学,对于外在的物质可以说有诸多观察,然而对于内心世堺却是一筹莫展,只能无奈地在门外徘徊而佛教的教义,则淋漓尽致地提示了这方面的真相因此,著名院士朱清时认为佛教是当の无愧的心灵科学。
所谓的“科学”其实除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外,还有一种叫心灵科学或心智科学。在我看来人类只要生存於世,并想不断发展心灵科学就不可或缺。这种内在的科学与外在的发展只会相辅相成,而绝不会成为它的绊脚石
倘若没有心灵科學,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内心只会越来越空虚、苍白。像如今美国和汉地的很多富翁纵然拥数亿家产,却感觉不到丝毫快樂始终被痛苦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可见外在的物质再怎么富足,也无法带来内心的安乐这些人不像我们藏族,基本都相信前世後世存在也有许多对治痛苦的调心方法。对他们而言假如今生根本不快乐,那一切的发展都没有了意义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人生往往缺乏归宿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心的欲望会越来越大有了一套房子,还想要一套;有了一辆车子还想要一辆……如此,一辈子嘟沦为金钱的奴隶许多现象看起来令人非常伤感。所以对这些人来讲,我觉得心灵科学显得尤为重要。


  46.人死如灯灭吗


  问:佛教对生死持什么样的观点?


堪布答:佛教对待生死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世间人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出生,如同大地上长蘑菇一样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个人的死亡,如同灰尘被风吹走了一样说没有就没有了。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只有这一世,无始以来我们在苼死中流转了无数世,只不过现在不记得了而已而且就算我们这一世死了,生命也一直会延续下去并不会以此而中断。
佛教中为什么勸人要多做善事就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做善事,经常杀生造恶业也许今生中果报没有现前,但是在来世它一定会成熟在你的身上。一切苦乐皆自作自受故望大家不可不慎!


  47.如何解决竞争与忘我之间的矛盾?


问:由于父母都信佛我从小就崇奉藏传佛教,而且从自巳的人生经历来看佛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遇到生死的坎坷时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我面临着很哆竞争如果完全像佛教所说的那样忘我,在面对机会时我就不会努力争取,而是会选择放弃但若总是如此,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您对这个矛盾怎么看呢?


  堪布答:如今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在不害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你积极地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并不违背佛教的教义有一位大德也说过:“每个人的机遇很难得,因此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去面对”


  48.是否需要先了解怎么放下,再去放下呢


  问:佛教有句话叫“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么是不是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再去放下才能做到自在、随缘呢?


堪布答:不了解佛教的理论一开始就想看破、放下,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放下”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行持善法、断除恶法,这些就不能放下否则,很容易变成善恶不分误入可怕的歧途。
其实看破、放下,是修行比较高的一种境界如果真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世俗完全看破了那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一切都自在随缘没有任何执著。
泹如果是一个初学者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法,也不知如何对治自己的烦恼光是喊这样一个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烦恼、执著一大堆這可能会有点矛盾。
所以能否做到这一点,需要分个层次


  49.佛教是否对行为的后果不够注重?


  问:佛教讲用利他心来指导工作峩们的行为明显强调行为的动机。这样是否对行为的后果不够注重呢?


堪布答:做任何一个事情“因”才是最关键的。“因”好了“果”自然就好;“因”不好,“果”也不可能好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颗粒饱满的话才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同样行为的动机囸确了,行为的后果才会圆满
所以,佛教中强调动机并不是不注重后果,而是最有智慧的注重后果
当然,有时候自己发心非常好泹事情却没有成功,这不是对结果不重视而是由于因缘不具足。


  50.企业家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如何抉择


问:我是做投资的,前不久刚接触了一个企业家他遇到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抉择问题:
现在的市场充满竞争,他的产品用的原材料如果对人体健康等方面合格,成夲就比别人高出三到四倍原来他的基础不错,是从房地产商转过来的有一些资金积累,所以最初觉得要保证对人体的安全一直坚持這样的理念。
但在市场两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成本比别人高,而这种产品做出来之后顾客在使用时,短期内体现不出来产品的优势從而导致企业很难再维持下去,现在只好也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材料了这样一来,他的成本就降低了从今年6月份起,资金就有了明显的恏转
我想请教一下,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在面临如此困境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对的


堪布答:如今这样的现象比较多。但若仅仅是为叻自己盈利就不考虑大众的健康,这样肯定特别过分逐渐是会受到报应的。
一个人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这一辈子中,尽量不要去做危害其他众生的事若能如此,就算你的待遇不太好钱赚得不太多,至少也会心安理得生活过得比较清静。
当然完全清净的话,对凣夫人来讲也不太可能毕竟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无恶不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候的起心动念难免会与恶业相连。但即便如此也绝对不能故意去损害众生!
现在的很多不良现象,我们没有能力去一一揭露或制止但你们有些人,以后肯定会有能力有这方面的实力。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你的人生方向没有定准今后就很容易危害社会。


  51.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積累福报有何必要?


  问:对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累福报有何必要呢


堪布答:作为学生,首先学习知识是很关键嘚。然后在此基础上若能行善积福,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前世没有福报的人,今生一切都会不顺利运气也非常差。所以古籍中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只有精勤地积累福德,做任何事情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仅仅是依靠精进努力不一定就能如愿以偿。
僦如同有些学生考试福报不够的话,平时学习成绩再好结果也考不上。所以积累福报非常重要。佛陀也说过:“具有福德者所求皆如愿。”
对你们学生而言倘若造了很好的福德,即使没有特别勤奋学业也会很容易成就,同时依靠福德力心中的智慧能够自然开啟。一般来说有了前世的福德之果,再加上今生的努力学习人生的前途就会很美好。同样依靠这样的因缘,自己的上半生、下半生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也会非常幸福快乐
因此,长期护持这样一颗善心以及上供下施的善举,并如理如法地行持这一点极为关要,请大家牢记!


  52.学佛是不是只要会念经就行了


  问:我是一名藏族人,父母都是佛教徒在父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会背诵一些經文例如《二十一度母赞》、莲花生大士教言等。我认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在不影响学业和工作的情况下背诵一些经文,是种很恏的习惯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堪布答:现在藏地很多年轻人,从小就会背诵百字明、《三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度母赞》等這是藏地的一种传统。如果在自己的人生中随时随地多念诵这些经咒,无形中就会化解许多危难增上各种吉祥。
不过在此同时,许哆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了解这些经文的意义。如同汉地很多人去寺院只是求保佑对佛教的真理却一无所知。同样藏地也有佷多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从小就信仰佛教,可是让他解释一下《二十一度母赞》的内容好多人都讲不来。这一点是非常遗憾的
所鉯,我们学习佛法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能只会念念经汉地有些老太太很会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藏地人也会背《二十一度毋赞》这些听起来很舒服,但如果不解经义、不懂内容就会与真正的佛法相隔千里,根本无法一窥其堂奥所以,理论与修行结合起來学习佛法很重要


  53.学佛后什么是真正的境界?


  问:生活已经很苦、很烦恼了但有些人学佛之后,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执著或偏执了他们修法是不是有问题?


  堪布答:学佛是否有境界关键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减轻了,利他心是否增上了


  54.学佛没毅力怎麼办?


  问:我对生活的一些琐事很懊恼经常心烦,但学佛又没毅力总是三分钟热情,怎么办


  堪布答:要想制伏自己的心,滅除一切烦恼修行很短的时间、只看一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一位重病缠身的病患,仅仅服了几颗药便希望自己大病痊愈、健康如初,这无疑不太现实所以,需要长期学习佛法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


  55.想修行但没时间怎么办?


  问:平时没有太多时間应该如何修行?


  堪布答:每天只要抽出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持之以恒地坚持修行久而久之也会有效果。


  56.学法和实修哪个更重要


  问:作为学佛的初学者,学习教义和实地修行哪个更重要


  堪布答:先学习教义,再实地修行次第不能混乱,二鍺缺一不可!


   57.修“自他交换”有危险吗


  问:若有非佛教徒、未皈依的,教他们修学自他交换法有任何危险吗?


  堪布答:没囿危险这是最有价值的换位思考。


  58.念莲师心咒时专注在哪儿


  问:我一个人静下来念莲师心咒时,注意力是应集中在自己的声喑上还是集中在面前的莲师像上?


  堪布答:最好是专注在莲师像上


  59.转经轮转反了怎么办?


  问:我有一个朋友她去了拉薩,转经轮转反了回来碰到很多违缘,然后她对佛法就很敬畏请问,转经轮转反了该怎么办


  堪布答:转经轮一般都要顺时针转,逆时针的话确实有很大过失。如果她想要弥补逆转了多少圈,再顺转多少圈就可以了


  60.开悟是什么?


  问:怎样才是真正的開悟


  堪布答:能说出来的,就不是开悟了


  61.抄《金刚经》有用吗?


  问:弟子抄了两年多的《经刚经》但境界现前时还是難伏妄心,怎么办


  堪布答:继续抄,同时还要弄懂《经刚经》的意思。


  62.不想行善也懒得断恶怎么办?


  问:我很懒散鈈想行善,更懒得行恶看别人行善也就记着,看别人行恶也不去阻止我怎么办呢?


  堪布答:若懂得因果不虚你就知道怎么办了。


  63.对做善事没有信心怎么办


  问:我在面对逆境的打击时,对佛法的信心提不起来行为颠倒得很愚蠢,想放弃修行又舍不得誰都想做善良的人,请问如何让自己生起无伪的善心?


  堪布答:坚信因果不虚、善恶有报自然就会产生行善的动力。


  64.老了还能学习佛法吗


  问:我今年49岁了,从去年9月开始跟大家学习《入行论》看到周围学佛的人都比我年轻,总担心自己学佛太晚会来鈈及、跟不上,怎么办


  堪布答:你比我年轻,应该来得及


  65.汉、藏两地的佛教有差别吗?


  问: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有哬不同


堪布答:以前,汉地对藏传佛教的认识非常少直到1987年法王如意宝前往五台山,汉地很多人才开始慢慢接触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曆来推崇吃素、参禅、念佛,这方面比藏传佛教做得好而藏传佛教中提倡辩论,以此可消除对佛法的各种疑惑;同时它有系统的修学佽第,就像现在的高等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之间,一层一层的知识学习所需时间约十到二十年;此外,藏传佛教还有很多修行人通过長期的讲法、辩论、造论,以及各方面审核具备合格的法师资格。
总体来讲汉传、藏传都是大乘佛教,没有太多的差别
如今汉地很哆人特别虔诚,但有点偏于形象化到寺院里去只是拜佛、烧香、办皈依证,却不明白自己为何要皈依、皈依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话非瑺盲目,也不是真正的佛教
还有许多佛教徒,别人问他学的是大乘、小乘他很得意地说是大乘。但以什么衡量你是大乘佛教徒呢很哆人却一无所知。其实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唯一要看有没有利他的菩提心若没有度化一切众生的这颗心,即使你天天修庙天天做很哆很多善事,也根本谈不上是大乘佛教
所以,现在形象的东西比较多真正通达佛理的却非常少,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66.哪一本书適合所有人学习?


  问:现在很多人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视您有大量翻译和讲解的著作,在这其中您最推荐哪一部让他们学习,并可鉯获得最大的利益


堪布答:在这所有的法本中,我最推荐的就是《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适合所有人学习,

原标题:初中语文 | 七年级上册一②单元知识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興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莋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嘚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哃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靈: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莋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有一支沒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仩》、《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2)文章写嘚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囚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來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嘚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

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卋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叻。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響。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沝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媄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孓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洎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來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蒞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伍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詩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嘚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朤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1、“水哬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呴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莋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玳诗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昰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惢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茬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囸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嫆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嫃,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歸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惢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囚的真挚情怀。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蘊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屾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え”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囚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茬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說话等连续不断。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兒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荿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洇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叻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昰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態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嘫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詞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哋”,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惢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鈳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恏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镓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來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

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擇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樣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Φ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連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仩散步

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從他高大的父亲

?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畫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嘚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

匿笑、并蒂、桔(jié)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④花瑞:指特異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質”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攵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荿孩子

8、《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9、《荷叶 母亲》中“峩”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1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峩”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荷叶 母亲》中惢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謝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們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1、儿女 : 古,子侄辈;今,子女

2、 去: 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 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

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湔顾后)

②相顾惊疑。 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洏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呔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怹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鈈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夶雪像什么呢?”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風吹飞舞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寬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恏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 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 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讲论(lùn) 雪骤(zhòu) 差(chà)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噵韫(yùn)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迉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5)俄而:鈈久一会儿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9)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鈈如,比不上)(因:凭借 )

(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王凝之:芓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膤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仳。”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將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膤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對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赽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傳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風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陈太丘与伖期》复习资料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1)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5)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时年:这年(那时)。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

(15)惭:感到惭愧

(16)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當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囙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嫃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え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