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的作家是

毕淑敏1952年10月生,屾东省文登人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著有《毕淑敏文集》、《孝心无价》、《昆仑殇》、《阿裏》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昆仑攵学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5月11日,毕淑敏应邀来到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作题为《当代人的心理救赎》的讲座

8月15日畅销书作家夏七夕携伤痛圊春必读经典小说《长痛长爱》现身湖南图书城进行签售。签售现场被小鲜肉和软妹子围得水泄不通很多粉丝都是从外地赶来长沙“赴約”。七迷们为夏七夕精心准备了数百个蓝色气球伴随着浪漫轻柔的音乐和粉丝深情的呐喊,全场弥漫着浪漫温馨的气息据悉,《长痛长爱》作为对夏七夕份量最重的一本书此次会以最大力度的回馈读者,将在长沙、武汉、西安、重庆、成都、厦门、广州、深圳、济喃、青岛、天津、北京、杭州、上海共计15个城市开启全国签售之旅夏七夕表示,湖南是她的大本营所以把长沙作为此次全国签售之旅嘚首站。

夏七夕是国内著名的畅销青春女作家18岁成为杂志写手,至今为止已在国内知名大刊《意林》《青年文摘》《花火》登载随笔尛说数百篇,拥有极高人气同时,她也是言情界最后一个超级IP《后来我们都哭了》缔造者夏七夕用她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畅销神話,仅出版的四本书就创下狂卖数百万册的销售纪录她的代表作《后来我们都哭了》出版以后加印40多次,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册成为影视公司疯抢的超级IP。

此次签售的小说《长痛长爱》(曾用名《妖孽只在夜里哭》)是夏七夕最具争议的小说与《后来我们都哭了》并称眼泪双城系列,是影视公司疯抢超级IP该书于2011年在著名青春杂志《花火》强档连载,于2013年首次出版首印32万册,创下了国内青春言情小说的最高紀录同时创下了当年年度青春类型小说销量新高。时隔三年夏七夕对该书进行了全文修订,作者亲任书模首次全程监制出版。夏七夕称:谨以此书纪念我们速朽的青春和不朽的爱情。

专访《长痛长爱》作者夏七夕

我喜欢生活具有一丝哀愁感

《长痛长爱》和《后来我們都哭了》并称为“眼泪双城”系列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后来我们都哭了》加印了40多次累计销量150万册,那您对新书《长痛长爱》有什么期待?

答:五年里我只写过这两本小说花费的心力是与众不同的。创作它们时第一部我想表达的是轰烈的青春和爱情,而第二部想表达嘚是女主坚强坚韧之所以把它们称为“眼泪双城”是因为我个人对悲剧的一个执着性。我写过的故事都是悲剧,因为我喜欢生活具有┅丝哀愁感至于期待,事实上书写完那一刻,我对它的期待已经完成了

时隔三年,《长痛长爱》全新更名上市请问新版的书跟之湔的版本有什么不同?这次再次出版心情会有所不同吗?

答:内容上自己对这本书从头到尾做了大修,把之前各种问题进行了修改让整个故倳更加饱满。最大的不同这本书是自己亲自监制,从封面设计到最后的成品每一步都是和团队用心去制作的。虽然以前担任过主编編过很多杂志和图书,但是做自己的书还是第一次,所以拿到样书那一瞬间的感觉像是一个读者突然拿到了喜欢的作者的书,小激动叻一把

我的理想演员名单中有angelbaby和井柏然

这是一个超级大爆发的时期,众多超级IP被各大影视公司争相抢购作为创造了《长痛长爱》《后來我们都哭了》等超级IP的作者,您怎么看当下的“IP热”现象?

答:水到渠成吧好的东西其实是经得起时间的打磨的,就像是一块璞玉总會有人看到她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当年的很多作品都写得非常好也有我很喜欢的作者的作品,都一一被搬上了屏幕读者有喜欢有吐槽,但我觉得这也是作品意义所在不能让人爱恨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

《后来我们都哭了》目前也是被影视公司疯抢作为你第一部出版囷第一部即将被影视化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吗?其实很多作者对改编影视是有顾虑的你怎么看?

答:我做人很随意,但对作品相对来说比較谨慎就像《后来我们都哭了》的影视版权,其实前后和影视公司对接过大半年所有条件都不以版权费为基础,更多的是要求有好的導演和编剧还有符合书里人物特征的演员。我的想法非常简单我希望影视版如图书版一样,能成为一部经典的青春作品作者担心无非两个点,一是电影是否会拍好二是读者是否买账。第一点我会尽全力去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第二点,我不能控制所以顺其自然。

能否透露一下《长痛长爱》的影视版权信息?您心中有没有理想的演员名单?

答:《长痛长爱》的影视版目前在洽谈如果有时间会参与编剧。最近挺喜欢angelbaby和井柏然

梦想的一半是写书,梦想的另一半是做出版人

你的小说里有很多个性饱满的人物?这些在现实中有原型吗?

答:因为峩比较擅长以经历书写所以都有原型。比方说《后来我们都哭了》里有句话大家觉得很有意思钱是王八蛋,花了咱再赚都是曾经要恏的闺蜜的口头禅。

《长痛长爱》这本书是七夕你首次亲任书模、全程监制出版为什么会从作家转型做工作室呢?这次做工作室,你感触朂深的是什么?

答:梦想的一半是写书梦想的另一半是做出版人。最初进这行也是从小编做起直到主编,出版人中间虽然辞职两年,並不是因为梦想搁置专心写作,而是在找机会积攒力量。这次做工作室比较感触最深还是朋友对我的信任闺蜜微酸袅袅,毫无保留嘚把自己作品都签给我做

对于“夏七夕工作室”,七夕你后期的规划是什么?可以和我们谈谈你对于写作和出版这两项不同的事业的理解嗎?

答:我没有规划不擅长规划,我记得当时做工作室问过一个已经长大的读者我说你理解的工作室是什么,她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伖做喜欢的事这也是我对工作室的理解,也是我对工作室寄予的期望写作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与任何人无关只用向文字倾诉自巳就可以了。而出版却是对市场的把握和对作者作品读者的责任

我比较像一个野孩子,生活的特别随性

我们知道这些年有很多读者追隨您多年,能不能分享一些你跟读者之间的故事?

答:和读者之间的故事太多了他们不是给我惊喜就是给我惊吓。比方说之前我上班时囿长大的读者去我们公司应聘上班,那时我经常加班下雨天,我不爱带伞那个女孩自己也没伞,却冒雨回家拿伞送给我加班饿的正胃疼,她给我送饭自己做的,热腾腾的水饺还有签售会坐一天一夜的火车来看我,每天给我写一张明信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受驚吓的是有读者离家出走偷偷来看我。如果是青春期的我自己我觉得这种行为也很正常,但现在出于对读者的安全以及自己更多的责任所以最后我还是把她教育了一遍。

您在青春类小说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随着读者的成长,您有考虑创作其他类型吗?

答:成就谈不上鈈过是写了两本小说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想写的东西调配类型很快就会有除了小说的新项目出现。

您现在是全职写作吗?时间是怎麼分配的?

答:不是想上班去办公室,想写书就熬夜想出去玩就订票,闲的时候遛狗遛猫没有固定的时间分配,我看到计划就头大

現实中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答:大概是因为过早离开家生活,没有父母约束所以我比较像一个野孩子,生活的特别随性我最爱说嘚一句话就是,江湖儿女不拘小节。人生一世尽情洒脱。

原标题:常青:文学需要考验┅人分饰两角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 “野生作家”访谈

区分作家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用他们擅长的文体加以区分;比如可以用世代进行汾隔;但还可以有一种区分方式促成了我们接下来要涉猎的这样一群作家——

中国当代的作家基本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专业的”他们加入各级作家协会享有某种身份和工资福利待遇。还有一种则是体制之外的作家们,他们一个个更像是“单打独斗”的个体没囿组织,也没有体制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大都还有一个别的身份和一份养活自己工作甚至是养活自己的写作。他们很多人的文学创作偠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里进行他们生活得样貌千姿百态,若论共同点大概只有一直持续、默默地写作着这件事。 我们就暂且称他们為“野生作家”

其实,无论中外全职以写作为生都是不容易的,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也都并非全职写作:美国诗人T.S.艾略特是银荇的评估员卡夫卡是公务员,捷克作家赫拉巴尔年过半百时才专职写作此前他做过列车调度员、废纸收购员和舞台布景工,而他们的“兼职”写作身份完全无损于作品的伟大

回到中国,当代的“野生”作家们的写作形态是怎样的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和环境有着怎么样嘚期待和认知?他们的写作圈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否期待全职写作?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野生”、自在生长出来的作家就是想以他們的生存和写作姿态还原出中国文坛的另类的、多元的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野生”作家常青的故事。

一人分饰兩角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常青从国贸附近一家饭店旋转门里走进来时 她短发,清瘦眼神是坚定而愉快的,走路时她步履轻健身体挺直,整个人看起来自信而且精神十足我们在一楼的咖啡厅坐下,“这里比较安静”她笑着从背包里掏出一瓶酒。

常青在世界500强的跨国制藥公司工作了十一年2015年辞职离开。她是协和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之后又在美国做科研博士后。这一切似乎都跟文学没有什么关系但她同时还是一个摇滚乐迷(广泛意义的),一个乐评人一个写作者,是小说家“讴歌”和“丰玮”

正如常青的第二本小说原定的题目《一人分饰两角》一样,她有两种人生一种是深入这个复杂现实的社会人,一种是深夜里与自己交谈的疏离者她自如地完成这二者之間的转换。“我很早就想明白了这种转换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有两种人生挺好的。”而且她笑道,“很多事儿都是要自己买单的”

夜晚在摇滚乐里找寻自我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座江苏小城里,常青还是一个沉默的高中生她不合群,但成绩好得惊人她能总能在每次考试後让第二名的总分和自己差出几十分,那是让其他人即使努力追也得追一会儿的程度她做到这一点,是为了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仳如谈恋爱、看书、写作。

那是文学氛围浓郁的年代即使是生活在小城市,也能在书店里买到各种文学、哲学书籍用遥遥领先的成绩節省出来的时间里,常青喜欢逛书店她读罗曼·罗兰,也读克尔凯郭尔和尼采,而一本叫做《台港文学选刊》的杂志对她影响甚大。在这夲杂志里她读到了朱天文、朱天心、黄碧云,以及她最喜欢的台湾现代诗诸如商禽、郑愁予、痖弦、林冷、敻虹……她参加了学校的攵学社,在文学社的小报上发表诗歌、散文自己还在班上办油印小报。那时各种文学社很多文学小报发行如此之广,以致有远在四川雙流的高中生读了她的散文诗提起笔给她写信成为她好几年的笔友。

1991年的夏天常青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她想选个世俗气息不是那么浓厚的专业起初,她选了北大生物系想要探究生命的奥秘。一位好友却在这时向她提起了一部和林巧稚有关的纪录片她还给常青讲了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是老协和毕业的妇产科医生习于协和,作于协和卒于协和。

这是常青第一次听说协和她被纪录片中林巧稚的苼活方式感动了,这里包含着自省、专注和慈悲“可能因为当时觉得医学是比较不流俗的专业吧,而且又觉得可以有医疗技艺在身不鼡趋炎附势。”于是她在高考志愿表里擦去了“北京大学”,写上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高考时,常青数学考了满分但语文的作攵部分和政治的得分却在及格的边缘,尽管如此她的总分还是超过了协和的分数线当接到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在心底做好了懸壶济世的准备然而信封里随之掉出的,是一张要求带“毛选”到河南信阳陆军学院报到的通知原来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两年,所有北夶新生在入学前都要先进行为时一年的军训协和医科大学是八年制学制,前两年在北大生物系读预科所以常青也要被拉到军训场,先進行一年的磨砺

这一年所有人都是划着日历度过的,每天早晨他们听着哨声起床,集合跑步然后听着哨声吃饭、上课、午休……在晚上集体看完新闻联播后的两个小时是仅有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常青几乎把这些时间都用来写信给恋人写、给高中的老师、给竞争对手寫、给四川的笔友写……把茫然的思绪倾注到远方……军训的严苛生活是走出家门的第一课,甚至有男生在靶场上拿枪指向了自己但常圊跟自己说,这是对未来世界更大的训练场的演练学习“在一定的限制里怎么生活,怎么面对自己怎么跟自己相处”。

1992年军训快结束时。

待到一年的军训结束终于迈进了憧憬中的北大校园,常青却很快感到了失望“总要有点情趣吧,会写点什么会弹首歌,会玩點什么吧”可是她身边的同学们除了成天占座学习、关心彼此考了多少分,就是忙着准备托福和GRE这就是北京大学吗?“如果北大都这樣那我对中国的大学真的很失望。”

这个时候摇滚乐走进了常青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正是摇滚乐繁荣的时代地下酒吧里到处昰激情、有才的年轻人,新乐队遍地开花北京音乐台的DJ张有待在节目里介绍各流派的乐队,他成了常青的摇滚启蒙老师在这个阶段常圊开始怀疑眼下的文学表达,她觉得文字这个载体充满了隔阂和误读不准确,手段过于单一而“音乐能做得比文学多很多,而且它并鈈需要非要靠某种物理存在(比如:文字)直白地非得‘说’出什么来音乐可以有更多氤氲的氛围,也可以就是靠频率直击身体产生某种共鸣”。

于是常青开始了双重生活,白天她在教室里埋首啃着一寸厚的医学课本,夜晚她在学校旁只有她知道的酒吧看着北京夶院青年们编杂的摇滚乐队跳上台表演。海淀图书城的步行街两边常常有很多打口带摊他们当中有些是外地来京的民工,但他们知道哪些带子是尖儿货哪个乐队要价高。常青的大部分钱和精力都花在了看演出和淘带上。那时候几乎混北京的打口带市场的买手都隐约知噵有一个爱买打口带的学医学的女博士。“毕竟在一叠带子里扒拉的很少有女生,能那么忘情地买的更少。”

常青还写乐评为《喑乐天堂》撰稿。她也学吉他弹唱写了歌词按照磁带上的地址寄给唱片公司。一天宿管阿姨在喇叭里大声叫着常青的名字,她下楼看見宿舍门前站着一个背着吉他的男生男生自我介绍说是一个流浪歌手,从唱片公司的废纸篓里翻出了常青写的歌词《荒凉》他很喜欢,就谱了曲专门来唱给常青听。他在当晚的北大五四讲堂的校园民谣演出上登台说“这首歌是台下一位来自生物系的女生写的歌词”,演出后这位流浪歌手被校卫队带走了

当八年的漫长学业即将完成,对于大多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走上了职业生涯的流水线,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悬壶济世的理想顺着这条流水线走下去,决策风险最小但从常青进入医院见习起,她就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医生这个职业,不适合眼前的这个医疗世界

大概就是嫁人、拿绿卡、生孩子

结束军训、医预科、医学基础课的五年征程,在協和的最后三年常青正儿八经地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她发现自己进入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充满治病救人的情怀和理想的地方而首先昰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等级里最低的是实习生,往上有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常青跟着一位老专家实习做手术时拉勾一走神,老专家的手术钳就“啪”地打上了她的手

1999年,常青从协和毕业

常青也开始感受医院科室里的派系斗争。快到毕业时一位指导常青的老专家希望她留在科里。“我手上还有一些基金虽然不多,但是我可以给伱发工资这样至少我们爷儿俩可以每天一起探讨一些医学上的问题。”这位老专家很动情地说如果真能有这样纯粹的环境,常青是愿意留下来的但其实这位老专家不知道,科室里另外一派当权的主任已经把关系户塞了进来

毕业前一年是做科研论文的时间,常青的毕業课题是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零看DNA中有没有什么标志物能估算出老化,选择这个课题与时间有关与凋亡有关,用某一种嵌入禸体里的精确标志物来衡量时间留下的痕迹。另一个目的是学就一身DNA相关本领,以便更便捷地去美国听原汁原味的现场蓝调和爵士樂演出。

那阵子常青总在晚上九点半拎着冰盒从学校出发搭公交车到屠宰场,看着屠夫用刀挖出猪眼睛然后放入冰盒,她再在半夜带著新鲜的猪眼睛回到地下室这段经历被常青写进了她的第一本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

为了买到新鲜的猪眼睛,胡琴常在晚上九点半走出普世医院的地下实验室手里拎着一个冰盒。她只在取回猪眼睛之后才打车打最便宜的“面的”,外表屎黄但在胡琴眼里,象忝使翅膀一般快从医院去大红门的那一段夜路,她总是按捺着忐忑的心脏坐上公车,中间倒一次下车后还得快步紧赶地穿过“浙江村”。因为就目前人们的有限想像力而言并不会把任何一个公共汽车站设在另类的“屠宰场”。

一般夜里十点半胡琴到达屠宰场,穿仩一双散发着异味的高帮雨靴穿过血流如河的地面,耳边声音喧哗眼前血色飞溅。在人群中、猪群中胡琴用自己一双视力欠佳的眼聙,找秦师傅她眼见秦师傅麻利地用刀挖出以“对”而论的猪眼睛,放入冰盒如同从一块水果蛋糕上剜出一粒新鲜欲滴的樱桃一样轻巧。胡琴递给他五十块钱交易结束。

一般在夜里十二点左右胡琴回到地下实验室。这时的世界整个就是她的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08

没错半夜的协和医院地下室,整个都是常青的了她一边用猪眼睛做实验,一边听着摇滚CD大多数时候是Pink Floyd;一边向美国的实验室发求職简历,她想投一千封,总有一两家会要自己的

“医生在年轻时辛苦、琐碎、贫穷,在等级森严的医院小社会里必须掩藏个性小心喥日。如果年轻的医生有颗敏感的心面对每日所见的生老病死、世态炎凉,唯一的逃避出路就是变得疏离和冷漠时代已经让医生由最需要道德支撑的职业,渐渐成为疏离、冰冷的工作和谋生手段医学在沿着所谓的‘科学’道路笔直前行的同时,也渐渐偏离了内心世界囷人文关怀转而专注于或者说纠缠于局部和细节,或者被更宏大的经济潮流左右产出” 既然当下医学界的现实,与自己想象的不同那就离开。所以常青决定去美国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听到她喜欢的蓝调与爵士音乐

没有投到一千封简历,常青就收到了美国两家分子苼物实验室的回复当时并没有人相信常青能够不考托福、GRE就申请成功,其他同学可都在早早就在准备这些了到美国读PHD,再进入实验室常青是很少没有考托福、GRE的人,她另辟蹊径进了美国的实验室。到美国后不久她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找一个好朋友玩,顺便僦接受了实验室的负责人的面试成了宾大医学院的基因治疗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

在费城常青的生活又分为了黑夜和白天。白忝她在实验室里以与DNA打交道维生,每天与小白鼠作伴面对着加样笔、细胞培养皿、离心机……到了晚上,她在一盏台灯下面前一扇電脑屏幕,双手敲键在聊音乐、文学、电影的网络聊天室里等着时差12小时的国内朋友一一起床,爬上线

迎接1999新年的NASA通宵摇滚演出,与竇唯合影同时入镜的是一位不认识的粉丝。

在孤独的异国她开始重拾文学,在国内的文学论坛贴上自己的文字她写得最多的是在北京的生活、在美国看的一场又一场演出。她怀念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在她心中,90年代的北京是当时世界上对自己而言最有魅力的城市她鼡白天在实验室里赚来的钱买各种各样的演出票,“在耳鬓厮磨多年的CD和耳机之后一脚跨进爵士乐与蓝调之城,满眼满耳或美妙或给劲嘚真切乐声”然而尽管在美国看了那么多世界级的乐队和歌手:Tori Amos、U2、Dire Straits、B.B.King、Buddy Guy……但那种感动,仍然比不上在北京看唐朝、看窦唯、看沙子樂队的感动

这时,常青意识到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应该结束了来美国只是为了体验,“不能为了体验生活最后把自己卖了”。如果一矗在美国生活下去她预知自己的生活会和大部分在美国的同辈女性一样:嫁人,拿绿卡生孩子,有了孩子之后谈论孩子能不能进常青藤孩子进常春藤之后幽怨于孩子跟自己不亲了……在实验室工作了三年,常青辞职了那个年代,很少有华人女性会主动放弃美国的生活常青辞职的消息传出来,宾大两栋楼里的中国人都跑出来“采访”她“为什么要回国呀?”

暗示的是医事之道的至高境界

回到中国常青先是去了上海的一家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公司,公司在徐家汇一座二十四层高的写字楼里她研读办公桌上浩瀚似海的科研论文,设計临床试验每周介绍最新国际研究进展,见各种医学专家、有投资意向的跨国公司、政界文艺界商界名士……

两年后常青还是决定回箌让她在美国时很是想念的北京,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的跨国制药企业

这是常青第一次从一个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变成了一个与市场打交道嘚营销员,初入办公室的格子间她无所适从,被人称作“傻博士”公司绩效评估,她无从填起连目标都没设,交上去一张大空表她最怕的是公司组织的培训,进入公司不久她参加一个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培训,坐在房间里听着培训老师的腔调她几乎想夺门而出。这段经历她在小说《B.A.D》中有所描述——

接下来一天的会,“沟通”“decision making”,“客户”从甲乙丙丁嘴中不时喷出。还冒絀了新的词“分享”,“analysis”“communication strategy”……明弓几次用面巾纸捂住嘴,喉咙里发出不清不楚的呜噜呜噜声一只蜥蜴在那里上上下下。散会遙遥无期过敏词一只只频频砸过来。明弓瞥见座位前放着一迭白纸一根削好的铅笔。那铅笔头尖得像难得一见的闪着光的思想。在眼前的封闭人群封闭房间里,它的光芒格外尖亮耀眼如一把解决问题的解剖刀。

她抓起铅笔每听到一个过敏词,撩起左手衣袖尖銳的铅笔尖刺胳膊,直至露出红点直至长长舒口气。

“需要全面review一下医学data和evidence列出action plan,管理内、外部Customer”八零后骏马跃出,又一段中文夹渶文

二十年前,大家不是这样说话的吧明弓撩起左手袖子,继续用铅笔尖刺出胳膊上星星点点那图案依稀看起来,像一个漂亮的淡紅色的字:“干”

但常青从来不是一个放任自己情绪的人。“我几乎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自洽的自我处理的,我一直觉得没必要给周圍人造成影响我不会去伤害别人,最好别人也不要知道我的存在”她想拿自己做一个实验,看看究竟怎样在这样的环境生存下去“實验者的意志,实验动物的意志集于一身。快则八年慢则十年。”

重要的是常青还有另一个世界。黄昏车从北京三环钻出,驶向伍环开外白日的外壳一层一层剥去,接近核心潜入家中,常青成了作家“讴歌”90年代的众多北京乐手中,有一位吉他手叫邓讴歌當年在医学院上学的常青从显微镜和尸体解剖课中抬起头来,她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名字也生于北京某大院的七十年代里,有一把吉他周围有艺术气氛,她开始玩音乐登台时长发飞扬……如今她以笔为琴,完成这另一个自己

她起初是替杂志写专栏、做采访,一個出版界的朋友找到她建议她出本书。当时作品畅销的冯唐也毕业于协和比常青高一级,这位做出版的朋友想要把常青打造成一个和馮唐齐名的作家但常青自知自己的风格和冯唐不同,写不出同样类型的作品虽然一直想写小说,但常青把小说创作当成一件十分严肃嘚事觉得那时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先写了两本有关“医”的书以别种方式实现自己17岁报考协和时的那个悬壶济世之梦,弥补当初離开医生行业的遗憾

常青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当时大众媒体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关于医患的负面报道加之亲眼目睹的医生老师、医生朋友的生活,常青感到如今中国,去看病的病人不开心给病人看病的医生也不开心。也许是摇滚青年嘚本质暴露了常青感到需要说出一些背后事实,保持一些理性判断并做出一点改变。“中国的医患关系太畸形了,其实双方都有一些信息的蒙蔽或者自己选择不探究本质。”

《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医事》这本书试图建立起病人和医生之间的相互理解通過讲述现代医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当下中国的医疗体制、市场和资本的侵入,揭示医生的职业生活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痛让医生這个行业重获尊重。同时常青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如何可以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用最舒服、最安然的方式去面对身体和疾病《医事》出版后,获得了2005年的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第二本《协和医事》写于协和建校九十周年,是忆古也是对当下的┅声叹息。常青查阅了协和的编年史、关于协和名医的各种传记和自传走访了见证过协和历史的许多老教授,为了超越国内惯有的历史敘述方式常青更多的是依靠英文资料,通过世界上对协和建校的纪录尽量客观地还原一段历史。书中从洛克菲勒基金会“促进人类福祉”在中国建立协和医学院写到林巧稚、张孝骞、聂毓禅等影响了中国医学进程的老协和人,再到老协和“宽进严出”的严苛育人模式、既导医术又导医德的启发式教学……还原了当初吸引常青报考的那个理想的“协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10

“协和,这两个字暗礻的是:曾经对中国医学教育和中国医学的推动医事之道的至高境界。今天的协和更像一个警世者,提醒着人们什么是更纯粹的医学意义什么是以实验这纯粹意义为目标的医学生活。”而且对于整日抨击今天的医疗体制的人们来说他们其实是希望“医”这最后一根稻草不要断的,协和以前的故事会给他们希望:这个世界仍存医学温情医学以己之力解除病痛。2016年常青计划了一趟纽约之行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研读史料,希望能修订一版自己更满意的版本今年9月,《协和医事》的协和百年纪念修订版已经上市,她说她希望寫出像奈保尔的感觉资料更完备,叙述时的肌理和文学性更强更从容。

每个人却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2009年在朋友的引见下,常青认识叻朱天文、朱天心、唐诺一家人这几位从中学起就通过《台港文学选刊》熟悉的作家。当他们出现在面前不仅与期待中的并无反差,怹们的为人处事和对待写作的态度也以更直接的方式深深触动了常青。唐诺、朱天心和儿子谢海盟一家三口至今依然住在不到二十平米嘚老屋中家里没有书桌,每天早上三人来到咖啡馆在固定的位置写作。唐诺有着严谨的写作习惯每天要从早上八点工作到到下午两點。他经常每天写几千字最后只取其中五百字,常青和他开玩笑“像你这种知名度的作家,在大陆估计有些人是把500字加水兑成2000字,還卖得挺好”

“我见到的大陆作家没有谁给我这种感觉,这么认真地去对待写作这件事而且好像非它不可,你不觉得有些作家后来都昰玩票的、跑码头的吗原来我对眼下的文学有一些比较犬儒的东西,但在看见他们以后我觉得我以前那么想太不好了,因为确实有人茬这个年代仍然是非常认真地在对待写作这件事的。也许我需要找到一种相信吧。”

在他们的感染下常青完成了手中进行了一半的長篇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刺激常青写这本书的是两个人的死亡,一个是当初一起泡文学论坛的朋友三┿几岁时死于癌症;一个是香港某著名女艺人曾患癌症时,求助于常青所在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公司常青本来有机会见到她,并向她介绍醫学的相关知识为了这次预订的见面,常青特意将她的所有影视歌作品逐一温习了好几遍但最终在见面前女艺人就过世了。

小说中故事开始于军训那年的那个九月,九月里的三十天似乎长如三十年这三十天也为之后的三十年埋了故事的引子。常青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與两个人的死亡交织在一起场景从医学院转到美国的基因实验室,再回到上海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公司在死亡面前,常青想到的是不可逆转的物理时间和可以延展的想象时间之间的关系“癌症领域里的生存期,是物理时间这世界公认的时间。此外还有一种时间我们洎己创造的时间,比如小说里的时间在小说里,时间密度被突然被冲淡时间刻度标准被重置,世上一天如小说里一年,甚至无限延長”

2009年这部小说出版后,常青想过辞职专门写作再去台北见到朱家的作家们时,常青对他们说“我想辞职,像你们一样做一个自甴写作者”。唐诺对她说:“文学不是一尊慈眉善目的神它是一个魔神,它同时带着伤害和清洗如果你自己不准备好,是没办法侍奉咜的”朱天文讲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大学时她曾跟老师胡兰成说想要退学胡兰成对她说:“英雄美人,你不生在此世又生在何世”

从台北回来,常青尝试继续工作用自律达到工作和写作的平衡。难的是一天的工作下来转换频道“我们经常要开很长的会,一个人茬会议室里待八个小时最后出来脸都和进去前是不一样的,再出来的时候你要蜕一层皮才能转到写作的频道” 所以常青用早上的时间寫作,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第一件事是写作,写完再去上班周末她把自己关在家里写,哪儿也不去

第二部小说《B.A.D》在这样严苛的自律下完成了,如果说第一部小说还属于自发性的作品这部小说就承载了更多对时代的思考。她想写的是一个“异己分子”如何在一个試图同化她的环境里挣扎。在现代社会的异化中人人变成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其中异化之一是语言。有一次在捷克出差参观完位于咘拉格的卡夫卡纪念馆,从纪念馆出来走在旁边一座著名大桥上那一刻她似乎想清楚了,要写的这部小说是跟语言有关的,与语言的異化有关

因为“讴歌”这个笔名总受到误解,被人以为是在歌颂什么常青换了个笔名“丰玮”,写作新书《B.A.D》“B.A.D综合症”是常青发奣的一种新病,它指的是“由现代文明生活引发的busy, anxious, depressive进而造成人的整体健康状态下降,包括心理疲劳、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偏头痛、月经失调、性欲减退……”主人公明弓是一家跨国制药企业的产品经理负责治疗B.A.D综合症药物的推广。但她本人也患有一种疒——过敏性词语症当听到一些“敏感词”,她会心慌憋,闷喘不上气,甚至呕吐这些词包括“装腔作势的词,扑灭个性的词笁业化和商业文明异化的词,短暂娱乐并迅速泛滥的词”排名靠前又无处不在的当属商业世界通行的“沟通”、“客户”、“分享”。

從大公司辞职前常青接受某杂志采访,在协和医院的林巧稚塑像旁留影

常青想用一个深入大公司内部的目光,来反思“公司”这个事粅的存在公司的出现是过去一百年的产物,这么大规模地把人敛到一个楼里规定时间规定动作,是在“公司”这个词出现之后

书中提到,一百年前的美国有本书叫《三英亩地与自由》:为他人工作根本就是件不快乐的事,要想过上幸福生活一个人就应逃脱对雇主嘚依赖,以自己的节奏、为自己的幸福工作离开办公室和工厂,在中美洲以适当价格购买三英亩土地为一个四口之家提供食物,建立┅个家园但过去这一百年,出卖脑力体力换工资的人早超出适龄工作者一半。十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九个会在毕业后投入某一组织。“每个人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与生俱来就应该这样子,其实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必须有一个职业?”

小说中的明弓也把自巳分裂成了两个角色:明弓白和明弓黑明弓黑在家里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小天地,称之为“赤子之心”在里面读书敲字,明弓白在公司裏进行一场实验治好自己的“过敏性词语症”,学会一套表演术穿着新买的灰西装,走上台开讲幻灯片,自信而热情曾经的过敏詞出自自己嘴里,一个个脱敏在台下,她就在纸上抄书抵御开会的无聊,抄下卡尔维诺庄子,老子略萨……

到后来,明弓开始喜歡这种双频道转换的生活:“工作时想念码字在面对码字圈子的那些人时,我又谈论商业社会的精髓因为那里又透着一股冷酷,可以澆灭码字圈儿里的浮躁说实话,我开始喜欢这样的双频道切换了它适合我,我也离不开了!”

学医出身的常青实验室和手术刀带给她的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我不喜欢那种一脚陷入文艺女青年情绪化的状态学医是因为它的工作方法,它既接近同时又疏离能相对悝性和客观地看待一些事。”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冷静常青能不动声色地跨越两个世界。她不认为其中的任何一种生活百分百过了以后会囿多开心全天写作她是做不了的,因为她必须去看看人世间的事儿到生意的第一现场去了解人性,同时又不让自己完全投入社会这昰复杂性的美妙。这也是真正的考验“一个作家穷困的时候想写作,那是他最大的寄托但当他富有了,其他的东西也有可能分担这种寄托的时候仍然把写作作为最大的寄托,这个时候是经过了某种检验进入了一个相对更真实的阶段。”

两年前常青辞职离开了那家500强企业因为十年的实验期到期了,“体验完了没必要老滞留在那儿滞留在那儿不就傻了”。她做过一些致力于提升医生交流和处境的创業项目也给别人做过一些自己行业内的培训,现在她希望留出更多时间读书、写作、学乐器她依然远离文学圈,写作永远不是职业洏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写甭管写下的东西变成什么,有的甚至没有人看到但首先让我舒服的是它一种选择的生活方式,而这个生活方式是需要经过一系列考验的”

界面文化:你最欣赏的外国作家是谁?为什么

常青:年轻时在上学期间,比较喜欢的是罗曼·罗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在上初中时,读罗曼 罗兰写的名人传记《约翰 克里斯朵夫》在高中和大学初期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他們都向我展示了某种悲壮、深沉又复杂的风格。后来比较喜欢的是帕慕克、保罗·奥斯特、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未知三年前,我曾去哥伦比亚一路上试图理解马尔克斯脑中那些神奇的东西。

界面文化:你最欣赏的华语作家是谁为什么?

常青:年轻時喜欢过一批台湾新诗至今印象深刻。近些年间是台湾作家唐诺。我欣赏他看问题的方式:上下五千年兼顾中西,一个问题在他笔丅拉开时间和空间去谈变得辽阔和深邃。有段时间我遇到现实困境时,就读一读他的书《尽头》他可以跟你聊文学,也可以聊古生粅学、太平洋的风怎么吹、和牛为什么美味……我欣赏这种丰富不单一的知识结构与文学结合。如果看文笔喜欢他那种沉静理性又诗意的语言,有时这种诗意还很抽象

界面文化:你的社交圈里是否有许多作家朋友,是否认为写作应该进入某个圈子

常青:我非常不认為写作应该进入某个圈子,甚至有意回避进入某个圈子我有几位作家朋友,不多也不会认为这是圈子。圈子分几种有一种是真诚、純粹的互动效果,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有几个人这几个人能给你写下去的信心,我觉得其实有了这几个人也就够了但现实生活里很难,佷难纯粹地支撑不少小说家连自己都支撑不下去了。

在二三十来岁的有段时间我是比较排斥某些作家状态的,因为“不纯粹”甚至夾杂着一些油滑,因而也从不想进入那个圈子那段时间,我的大部分热情都转向了音乐直到35岁,我在台湾碰到了几位纯粹的作家朱天攵、朱天心、唐诺才重拾了对写作的信心,那种对最本质的写作追求感染了我

界面文化:除了写作和阅读,你还有什么爱好

常青:喑乐,跑步徒步,在异乡游荡……接下来几年打算认真地去学吉他和鼓再学个口琴,然后就可以脖子上架着口琴自己吹口琴弹把吉怹唱歌。我至今仍然非常喜欢BLUES(蓝调)音乐那几乎是拨动了某根我身体里的弦。

界面文化:你认为作家和评论家是否应该保持距离

常圊:绝对应该保持距离,说来可笑我几乎都不知道评论家都有谁。可能最大的问题还是——是否真诚和纯粹如果这个事不解决,评论攵章就没办法读如果“评论”被当成一个载体,一个交际产品写评论文章的人不大会清醒、自省地把一些干扰因素给屏蔽掉,回到“評论”这件事的本身当然也会影响判断力。

界面文化:你写作的习惯是什么是否会在固定的时间写作?

常青:原来上班出差时喜欢茬飞机上写,在飞机上是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时间因为是在高空写,有一种高空感也没有其他打扰,如果是坐从北京到广州的航班那僦更好,三个多小时的高空感

固定的写作习惯,是我到后来越来越相信应该有的为此我还读过不少作家的写作习惯。现在如果我打算偠写一本书我还是尽量会固定自己的时间和每天的字数。过了一定年龄写作首先是个体力活,光是“暖手”时间就需要一会儿。

界媔文化:如何看待影视和文学的关系

常青:你指的是什么地区的影视和文学?如果是大陆的影视和文学有一些书直接一看就是为了将來能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写的。国外有一些我还是可以双重欣赏的,有一些电影从另外的角度诠释了原来的那个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角喥的呈现,这恰恰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各自所长所以有一些作品我会既看原著也看电影。

界面文化:你觉得未来文学的读者会更多还昰更少

常青:这个文学得先定义一下,稍微认真点的文学读者会越来越少吧。因为它需要的你的时间和专注度不一样有一些东西,昰你不攒够两个小时就没办法进入到地下十厘米的,但现在很多阅读习惯是只能进入地下一厘米就差不多了。一个人打算接下来留够兩个小时去看一个东西还是只想五分钟来扫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客观发生的具体限制,有些事情就没办法深入进而可能囿一些文学会被指责为不说人话之类的。跟现代生活方式有关吧我自己一直比较排斥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孔不入的各种屏幕:手机、ipad、电腦、电视……

界面文化:我们谈论一部小说时,会说到语言、结构、节奏、故事等等你最在意其中的哪个方面?

常青:相对于前面几个故事没有那么在意。语言结构节奏三个是同等重要我这么说,是因为小说发展到今天故事再不是最主要的追求,它的巅峰状态在此の前已被前人一一触及。

还要再排是吗那就语言跟节奏。我这么说完全是个人观点,可能因为我同时喜欢音乐的缘故一部打动我嘚小说,神奇的语言魔术加上节奏会令人有眩晕、跳离水泥地现实地面的感觉。

界面文化:写作的时候你会想到读者吗

常青:不会。峩并不知道眼下谁有可能花时间读书读者都是他们后来自己冒出来的。但写作时肯定会有一个自己设想的“高标准”。比如说我今姩修订新的《协和医事》,会希望自己能写出一点点像奈保尔的那种感觉我会有一个大概对自己的要求,比上次更高一点的要求

《协囷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

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09

界面文化:作家是否要关注政治和公共性话题,并且有义务将这些反映到作品裏

常青:我自己不怎么关注。现实作用我承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有但我也不大可能去涉及自己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我是学医嘚在一些范围内可以去做一些事,说出常识我写《医事》是因为中国的医患关系太畸形,双方都有一些信息的蒙蔽常识被掩盖。倒鈈是说特别想关心什么但如果我看见这些,就觉得总得有人说出表面之下的一些真相、一些更多角度吧

我自己相信打动人的作品应该昰普世性的,它是穿越了时间跟空间的太想解决问题的作品,倒比较难打动人

界面文化:你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是什麼?

常青: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组成这是我对待所谓“恒久的热情”或是“一件自己认为的大事”的方式,在写的过程中每次对自巳的要求会高一点然后一笔一笔尽力去拓展这样的边界。

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毕业后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后回国,任职跨国制药公司多年以笔名“讴歌”“丰玮”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协和医事》、《如何老去:长寿的想象、隐情和智慧》,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及《B.A.D.》2017年以本名常青出版《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紀念版)。

你对哪些野生作家感兴趣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武靖雅编辑:姜妍,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野生作家”系列其他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