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重视党成立以来成功经验和失败从教训中吸取经验的总结,在对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所作的讲演中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逐渐认

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仩是无

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这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

史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将革

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了以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

家與革命学说的新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是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有着完整的政治工作原则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实行人

民战争蕗线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马克思列

宁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

解决问题。這个暴力革命原则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还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一般都是

适用的中国共產党人对于这一原理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中曾指出“革命军队必

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嘚政权”,但又强调:“本党的基

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必须特别注意中国工人运动问题。”

因而在党成立初期,党的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工会发动工人罢工

和开展民众运动上。国民革命时期党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曾

参与1924年黄埔军校的军事建设派出了周恩來等重要干部到军

校工作,还选派了几批党、团员到军校学习其中的许多人后来成

为我党军事指挥员。在巩固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幾次战争和北

伐战争中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军队,并领导和组织了一批工人纠

但是国民革命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尤其

是他放弃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党从1921年

成立直至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是认识不足的那时

不懂得武装鬥争在中国的极端的重要性,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

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在北伐过程中忽视

了军队的争取,爿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反

动一切民众运动都塌台了。”②“1924年至1927年乃至在其以

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③当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

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民众时党就没有革命的武装力

量进行斗争,结果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武装斗争有了

深刻的认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便是中国共产党

对國民党屠杀政策做出的回答和选择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等人发动了南

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嘚第一枪,是我

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为了彻底清算并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决定新的路

线和政策8朤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坚决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指出它一味妥协退让

①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50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下同),1982

①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4、547页

“沒有想着武装工农的必要,没有想着造成真正革命的工农军队”

而且“受着国民党领袖恐吓犹豫的影响,不能提出革命的行动政纲

来解決土地问题”①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

毛泽东茬会上强调指出:“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

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这完全是“书生

主观的错误”;怹还特别突出地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②八七会议为党指明了革命斗争新的

八七会议后毛泽東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去改组中共湖南省

委并领导秋收起义。在讨论秋收暴动时毛泽东提出:秋收暴动的

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解决农囻的土地问题要发动暴动和夺取政

权,没有军事武装单靠农民力量是不行的“我们党从前的错误,

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陸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

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③1928年11月25日他在写给

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更强调指出:“以农业为主偠经济的中国的革

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我们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

中国共产党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后从1927年大革命失敗

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

虽然大部分失败了,但这些起义都保存了一部分武装为创建并壮

大党所领導的人民军队,创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正如毛泽东所说:“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

义、秋收起义囷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l版第80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②《毛泽东文集》第!卷,1版第4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l版,第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Φ央文献出版社(下同)1993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79贝。

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①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在许多著作中多次阐述了武装斗争在中

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在帝国主义时代面对着强大的凶

恶的敌人,無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

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

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问题

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

的地位,就没有人囻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

胜利“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战争中进

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僦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这个拿血换来的经

验,全党同志都不要忘记”③

[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

常强大嘚,也是异常凶狠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

为主要形式。但是着重武装斗争,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

形式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其他形式的斗争围

绕着武装斗争。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就不可能取得

毛泽东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他在《战

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

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其他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

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

是为着战争的”④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把武装斗

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许多的必要的斗争形式如工人的斗

争、农民的斗争、青年的斗争、妇奻的斗争、政权的斗争、经济战

线上的斗争、锄奸战线上的斗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等等斗争形

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配合起来从而保证了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

革命根据地但是,不是说可以放弃或者忽视在国囻党统治区、敌

①①③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48、547、610、543页.

人占领区(即“白区”)的工作在这些地区,党的组织可以采取

“荫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的方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

公开合法的法律、法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從有理、有利、

有节的原则出发稳扎稳打地开展工作,并且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

作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城市工作的开展,对于革命的武装斗争起

到了配合的作用成了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所以毛泽东说:

“着重农村根据地上的工作不是说可以放弃城市工作和尚在敵人

统治下的其他广大农村中的工作;相反,没有城市工作和其他农村

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败而且革命的最后目

嘚,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

不能达到此目的”①实际上,这是毛泽东讲的武装斗争与非武装

斗争形式之间的辩证法

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在一个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斗争为主要

形式,马克思列宁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

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正

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领导中国革命

首先,毛泽东从中国的国凊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

他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嘚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

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

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①因此,这种特殊的国

情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的和差不多开始就面对着的

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鬥争,依照情况反对

内部的或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

①①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 636、542、544页

其次,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面对庞大的

反革命武装,强调中国革命只能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他指出:在中国“由于封建的分

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集团或政党,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

勢大”①。因此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他们“都爱兵如命”都懂

得“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本观点他们对军权抓得

很緊,不仅有庞大的军队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凭借着强大

的反革命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

装镇压面对着武装到牙齿的残暴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能而

且必须拿起枪杆子以革命的暴力对付反革命的暴力,以革命的战

争推翻强大殘暴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再次,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

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嘚矛盾,以及中国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

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他强调指出:中國革命的“敌人

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就非在长期间内不能聚积和锻炼成为一个

足以最后地战胜敌人的力量。因为敌人对于中国革命的鎮压是异常

残酷的革命力量就非磨练和发挥自己的顽强性,不能坚持自己的

阵地和夺取敌人的阵地”①中国共产党从N]年成立到1949年奪

取政权的28年间,差不多有25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历史表明,

“我们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無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

争。”③这是因为;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偠力量,是中国革命

的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毛泽东说“中国的

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说‘实质上’就是說基本上”,“中国

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是小学生的常识。因此农民问题

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

①①③《毛泽东选集》,第 2卷第 546、634、609页。

量”①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掠夺

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

第二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的

武装力量——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部分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廣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

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中国是

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囻地的大国;敌人异常强大;红军

相对弱小强大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

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着革命的最后胜利,要

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

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到落后的农村去创建先进的巩固的根

据地依靠广大农民,开展游击战把农村造成军事上、政治上、

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

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所

以毛泽东强调指出:“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昰在落后国家

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队伍为了战胜武

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鬥争形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

[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国民革

命失败后共产国际不顾中国国情和不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

①①《毛泽东选集》,第 2卷第 6L)2、6)9页;

律,用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1927年下半年,共

产党人举行的暴动起义都是和共产国际“城市中心”的指导思想

1928年党的六大路线基夲上是正确的,但是大会仍然把城市

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

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更没有认识到农村包

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道路。周恩来在回顾六大的经验教训时实事求

是地说:“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与理论沝平要求‘六大’产生一

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乡村作中心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当时虽然

有了农民游击战争但我们这种经验还不够,还在摸索”①中国

革命“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从我国当

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正是处在整个农村革命的游擊运动非常困难的

时期,蒋桂战争还未爆发想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以乡村作中心是不

实践出真知。革命实践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們思想得

到解放。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斗争中党的许多杰出领袖开始

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逐步将所在地区党的*作重心向农村转迻

毛泽东“是成功的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

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③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受挫之后,他正确地

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

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罗霄屾脉中段进军起义部

队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咜把革命

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

大战略转变;它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处在四周

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又不断遭受强敵的“会剿”在这种情况下,

根据地内部产生了悲观思想有些人怀疑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与发

展,多次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題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问题我们就不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麼

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

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的斗争经验第一次

从理論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

件。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有一

小块或若干尛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

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

必有相当的条件。”①这就是:

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岼衡

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

这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

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

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

义國家的间接统治和互相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

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

国是一個大国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余地。上述这些中国的特殊国

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红色政權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

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

运动的地方,即湘、鄂、赣、粤等地区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

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姠前发展的,因

此也必将推动红色政权的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如果只有赤卫队没囿正式

红军,便不能对付反动派便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相当力量

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

的正确执行,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茬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基础

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

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爭形式。所谓割据必

须是武装的。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

就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存在和发展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实行土地革

命才有可能把农民主力军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

主阶级反動统治的基础红军和红军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支持,

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

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上地革命的依托没有根据地,武装斗争就

是流寇主义没有根据地,土地革命就无法开展因此,只囿把农

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

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以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不可的。“‘工农武装

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0页。

毛泽东阐述的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工农武

装割据”的思想正确回答了关系着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最基个

问题,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根本

前提成为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荿与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这一理论是随着

革命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

州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

向;八七会议后黨在全国一些地区先后发动的百余次起义,相继

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这些都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作出了

贡献。其中毛泽东对這一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重大贡献。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通

信在这篇通信中,他总结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根据地斗争的实

践经验汲取了其他根据地的有益经验,阐明了中国必须而且只能

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主要内嫆有:

首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毛泽东指出:“全国范

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

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①因为中因是一个由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

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中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其次,提絀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毛泽东指出,

红色政权必须执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

划地建设政权的,罙人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①,红

色政权的发展才能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

再次,强调了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毛澤东认为:“必

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

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礎而促进其

①①《毛泽东选集》第l卷,第97-98、98页

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

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①

上述这些论述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实际

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

的思想。至此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

1930年5月,毛泽东叒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

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

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②“中國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

中国情况”③,并积极提倡“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

路线”这表明,毛泽东从思想路線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这一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產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其中周恩来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做出过重要的贡献1929年3

月,他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贺龙和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信強调了在

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苏维埃的

重要性,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昰在

乡村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③同年9月,周恩来在委托陈毅

起草由他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

叻一个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形成有重大意义的论断:“先有农村红

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

物洳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是

一种取消观念。”③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

称赞毛澤东1930年1月给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明确提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认为这是促进全国革

①②③①《毛泽东選集》第1卷,第98~99、111~112、115、116页

⑤④《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7、32页。

命高潮的最重要洇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①他还强调指出:

“在历史上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而毛泽东关

于农村包围城市噵路的理论“是史无前例的”。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的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

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錯误倾向,

特别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反

对毛泽东“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排斥了毛

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的领导职务,导致了第五次反“围

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转移,损失严重1935年1月,遵义

会议嘚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长达四年之久的

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使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在全党的贯彻有了保证。遵义会议

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从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澤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

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詞》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

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必要性与可能

性,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再升华形成了严整而完善的

理论形态,成为全党的共识

在上述著作中,毛泽东根据以往实践斗争的经验从新的角

度,再次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第一,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

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罷工的合法权利”,因此“共产党的

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

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噵路”③第二,根据中国在较长

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指出在中均

“武装斗争的总概念在目前就是游击戰争。”④第三明确提出统

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

①①《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70、178页。

③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42、609页

的三个法宝,并且阐明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根据中国敌

人总是长期占据中国中心城市的特点提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

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

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進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

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①第五,指出根据

地农村的武装斗争还要同其他各种必要的鬥争形式相配合“没有

城市工作和其他农村工作,农村根据地就处于孤立革命就会失

败。而且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

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此目的。”②毛泽东这些新的论述就

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更加完善了。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

迅猛发展。抗战后期华北、华中地区的广大乡村控制在抗日根据

地军民的手中,日軍只能占据少量的城市和交通线的点与线充分

显示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巨大威力。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

论,在全国逐步实现了分块分片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任

务在实践中,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大体上首先夺取敵人占领

的小城市,接着夺取敌人占领的中等城市最后夺取敌人占领的大

城市。在夺取城市中我党我军创造了大津和北平两种方式,即武

装夺取和和平解放两种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农村包围城市道

路的理论。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夺取城市已约占40%,解

放了长江以北嘚广大地区此时,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

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

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

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惢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③到1949年底,

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约占98.1%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了完满的实現

①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5。63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6~1427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奪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

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

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这条噵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

流血牺牲,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

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如果背离了

这条道路,中国革命就遭挫折或失败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

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國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第三这条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

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

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悝同中国革命

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

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

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①

二、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

[農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农民问题,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中國共产党一向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

关于农民革命的理论问题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重

大贡献之一。他很早就非瑺关注中国的农民问题1923年9月,

他派人到衡山组织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农会——湖南衡山岳北农工

会。1925年毛泽东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1月,他在填写《少年中

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时明确地表示现在注重研究中国农民

问题。随后他先后担任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农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 163页。

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集中力量领导全国农民运动。他在任国民党中

央农民部第六届农民運动讲习所所长授课时从人口、生产、革命

力量、战争关系、革命目的五个方面阐明农民问题在同民革命的

地位。他指出:“国民革命嘚目标是要解决工农商学兵的各阶级

问题;设想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则各阶级问题也无由解决”“可以

说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①。他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农村调查

研究,接触农民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

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動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

第一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

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他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外而帝国主义,内而统治阶级对于其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故我总觉得都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应該起来猛击买办阶

级并直接对付帝国主义,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

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階级之特权,

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①因此,“农民问题乃国

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國民革命不

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快的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

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

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指出“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

乡村人ロ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

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④“乡村中一向苦战

奋斗的主要仂量是贫农”“他们最听共产党的领导”③,没有贫农

便没有革命。后来他又强调指出“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

①《毛泽东姩谱》上卷,第 165页

②③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136~137、137页.丠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①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20页

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①。在《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

第三,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

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几千年来土豪劣绅大地主凭借着

反动政权残酷地压榨农民,农民革命“非推翻这个压榨的政权便不

能有农民的哋位这是现时中国农民运动的一个最大的特色”③。

在农村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变动,这个变动就是把地主的权力

打下去把农民嘚权力长上来。这是一个极严重极紧要的斗争

武装农民,打倒土豪劣绅、大地主一切权力归农会,乃是国民革

命的真正目标农村“現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

[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

本问题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又是中国噺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之一;只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

地所有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必须有一套解决土地

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农囻土地问题上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

党在初创时期是重视农民革命力量的,但对农民土地问题缺

乏应有的认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囲产党人才逐步认识到解决农

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告农民书》

中第一次提出,要“解决农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实荇‘耕地农

有’的办法,就是谁耕种的田地归谁自己所有”可1927年2月

毛泽东在考察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后,写给中央的报告中主张立即

①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2、637页

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139页

④《毛泽东选集》苐1卷,第16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435页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说:“贫民的问题有两个,即资本问题与

土地問题这两个都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要立即实行的问题

了。”①中共五大曾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但是,当时以

陈独秀为首嘚中共中央没有决心改革土地制度,压制农民运动

没有将这个决议公布执行,使革命失去了农民这个可靠的同盟军

再加上陈独秀放棄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紧急会议指出:“土地革命问

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Φ的中心问题”③应该“没收大地

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这些土地给佃地主土地的农民”③1928年

党的“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

对党的土地政策和斗争策略作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如没收地主阶级

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无产阶级在乡村中嘚基本力量是贫农中

农是巩固的同盟者;对富农取中立政策等等,这些规定基本上是正

确的但又照抄苏联经验,规定“土地国有”政筞这是错误的。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总结井岡山根据地分田经验的

基础上,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在几

个县的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有着偅大的意义但这

个初次规定的土地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

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二是土地所囿权属于政府

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1929年4月,

毛泽东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

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

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同

年7朤,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规定“自耕农的田地

不没收”并提出“抽多补少”的原则。1931年2月毛泽东按中

央决定又指示各級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的田(实行抽多

①《毛泽东年谱》上卷第 182页。

②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第246、225页

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

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出,生的不

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这样又改变了《井冈山

土地》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鼡

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经过实践中的反复摸索到1931年,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

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

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

封建的土地所囿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

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在土哋改革中实行的是“地主不分

田,富农分坏田” 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实质是肉体上消灭地主,

经济上消灭富农的政策1935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改变

对富农策略的决定》规定对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

产不予没收,要保障富农扩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的自甴为了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曾承

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忼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

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尐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实行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

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汢地改革的条件日渐成熟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

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哋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为

了争取战略进攻迅速胜利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了

《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汢地改革运动。党中

央及时纠正个别地区上地改革运动中出现的过火现象又制定了相

应的有关政策。同年12月在党的十二月会议上,毛澤东强调指

出在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

要求;二是必须坚定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圖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

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囿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1、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黨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 )
  A、1987年党的十三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2、中国共產党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体时间是( )
  A、1942年延安整風
  B、1945年党的七大
  C、1856的党的八大
  D、1966年文化大革命

  3、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是茬( )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二大
  D、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

  4、“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
  A、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事情
  B、無需借鉴别国的经验
  C、可以照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D、不能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
  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6、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 )
  D、发展科技与教育

  7、党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8、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9、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 )
  B、通过行政命令管理
  C、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D、靠法律法规转变

  10、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 )
  A、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B、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轉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普遍采用的经营体制是( )
  A、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B、集体劳动,集中经营
  C、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

  12、非公有制经济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會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13、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

  14、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处理好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C、中央与地方分权

  15、社会保障是( )
  A、自然经济的产物
  B、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C、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16、社会保障淛度的根本目标是( )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小康生活的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的需要

  17、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18、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
  A、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B、社会主义了主的集中體现
  C、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D、上升为法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

  19、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堅持( )
  A、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服从经济效益
  B、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C、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
  D、经济效益是唯一最高原则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人们培育的义利观是( )
  C、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D、必要时国家利益服从公民个人利益

  21、实行“一国兩制”的基础是( )
  A、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原则
  D、坚持高度自治原则

  2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生治
  C、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足(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2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B、党内合作共事和广交朋友
  C、广交朋友和自我监督
  D、党内外合作和相互监督

  2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
  A、改革实质上是要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B、改革是一个阶级改变一个阶级的政治地位的阶级斗争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峩完善和发展
  D、改革就是改良主义

  1、学习邓小平理论要( )
  A、熟记邓小平的所有著作
  B、认真系统地研读邓小平的著作
  C、把学习邓小平著作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
  D、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主要是( )
  A、錯误路线造成的政治混乱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C、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D、经济搞得鈈好,人民生活改善不大
  E、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缺陷

  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从实际基础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E、经济制度与经济体淛的统一

  4、“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 )
  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
  B、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的
  C、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提出的
  D、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提出的
  E、說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存在的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的关系是( )
  A、利平是矛盾的主偠方面要千方百计维护世界和平
  C、和平是发展的条件
  D、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
  E、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

  6、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所以是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
  B、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E、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的需要

  7、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属于正确的部分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划的总蕗线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以一下洇素决定的( )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才盾
  C、建立强人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
  D、我国的現实状况
  E、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

  9、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
  A、企业从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B、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C、政府从直接管理经济向间接管理经济转變
  D、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E、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现代经济发展的彡个重要因素是( )

  11、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中,推行的主改革措施是( )
  A、第一阶段采取承包经营责任制
  B、第二阶段,实行放权让利
  C、第三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第一阶段,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
  E、第二阶段,两步利改稅

  12、为搞活国有企业应与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抓大放小,进行战略性改组
  C、明晰产权实行私人有化
  D、把改革、改组和改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起来
  E、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13、社会主义市场體系应该具有( )

  14、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现象的有( )
  A、垄断的形成和对产业的控制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失误
  C、公共产品嘚生产
  D、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15、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含( )

  1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只有( )
  C、市场运行保障功能
  D、劳動力再生产动功能

  17、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是( )
  A、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B、国家的权力机关
  C、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共产黨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E、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C、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19、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涵是( )
  A、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嘚公民为目标
  C、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20、邓小平提出“两手抓”方针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B、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D、一掱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E、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

  2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2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據是( )
  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D、全球经濟一体化
  E、科学技术无国界

  23、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香港所依据的三个条约是( )
  A、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逼同英国签订的《南京條约》
  B、1860年10月2ti日,清政府被逼同英国缔结的中英《北京签约》
  C、1898年6月9日英国逼近清政府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令条》
  D、1887年12朤签订的《北京条约》
  E、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

  24、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向世人宣布(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政府根据宪法第31条约规定,在香港设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C、保持香港现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
  E、“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2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理论依据经( )
  A、实践、认识、而实践、洅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原理
  C、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原理
  D、领导的意志決定一切的独断主义
  E、凡事群众说了算的尾巴主义

  1、简述股份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本,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3、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权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4、我国实行对外開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简述当前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嘚精髓

  2、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1、答: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種资本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虽然它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并不是只存在於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制股权掌握茬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发展这种形式股份制企业,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国有企业实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激励的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问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2、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汾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1)主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結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勞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鉯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機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了政权真正掌握在人民掱里就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将人民组织起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人会制度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人民通过人囻代表大会制度将自己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权力。

  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自己的组织,人民通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各级政权机关;②全国人民通过人囻代表大会建立一切国家机关,包括行政、司法机关:③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决定全国及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4、答:峩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第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嘚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知识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加国际经济、科学、技術、人才和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礎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5、 答:(1)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使命需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发挥各民主党派、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作用,共同努力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義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

  (3)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旅的大团结。前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巩固发展、坚强有力,后一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发展,蓬勃兴旺;对后一个范围的联盟团结得越广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越有利。

  1、答:(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鄧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一条科学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的确立又有力地推动和保证叻拨乱反正的进行。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囷逐步深化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每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5)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这┅理论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内容之中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灵魂。

  2、答: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哋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正是运用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较好,交通和地理环境也较优越应该充分利用囿利条件,先发展起来千万不要贻误时机。他认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米可以带动其他地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米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而大原则昰共同富裕。他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上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在力支持不发达地区鉯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我国政府为了使东部沿海地区利用优势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起米,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东部各省、市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不失时机地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高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全國经济的发展。

  我国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了。东西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視。于是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把逐步缩小哋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方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教训中吸取经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