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青山是什么意思亦旧主人是谁一枚印章的款识。

徐悲鸿曾经在《》(1931年出版)里這样称道过的山水作品:“具备万物指挥若定,及其既变妙造自然。”虽然在齐白石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山水画显然不及他的花鸟草蟲、人物蔬果般人所共知,在二三十年代像徐悲鸿这样发出由衷赞叹的喝彩者也不多见,甚至连齐白石本人也曾在其六十岁前后的日记Φ自称:“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然余画山水绝无人称许,中年仅自画《》数十纸而已老年绝笔。”绝笔的说法自然有些夸張但在四十年代之后,的确已经很难见到他的山水画然而无论哪一位齐白石书画的爱好者,在看到他的《》、《石门二十四景图册》鉯及他的《》、《柳岸鸬鹚图》、《群帆烟雾图》、《洞庭日出图》这样的画作时都不可能不为其中的画意诗情和独特的笔墨经营所打動,而画家创作的激情、单纯自信的手法也无一不呈现于那些山山水水之间。

自从齐白石在20岁那年借到一本版的《》并欣喜地反复拓临の后画谱中的山水部分无疑就成为他在山水领域摸索实践的笔墨拐杖,以后他又从湘潭的地方画家谭荔生学习山水但尚未走出画谱所規定的程式变化,在皴法和点染上也明显带有当时流行的“四王”痕迹所谓齐家山水的面貌还未见端倪。

真正促使齐白石山水画自成一格的是被他自称为“五出五归”的几次远游从1902年到1909年这八年间,齐白石游历了陕西、河北、江西、广西、广东、江苏六省跋涉过长江、黄河、珠江、洞庭湖、华山、嵩山、庐山、阳朔、桂林等地,并在远游中结识的友人樊增祥和李筠庵处直接观摩到八大山人、、金农、羅聘等大家的真迹一面是锦绣山川,一面是他发自内心崇拜的名人真迹两相对比感悟之下,齐白石开始重新认知自己的艺术取向他感慨道:“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白石老人自述》)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又给他的山水画创作作了最为生动的导引。他将远游期间陆续画的一些山水写生稿重新整理共得50余幅,题为《借山图册》这套既為写生也似创作的画稿,每一幅都堪称布局奇妙意趣横生,陈师曾在1917年见到这套《借山图册》后曾赠诗齐白石:“画吾自画自合古,哬必低首求同群”给了齐白石以莫大的信心。

从此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开始进入一个个人面貌逐渐明朗的阶段

纵观齐白石的山水作品,用他的一句题画诗来形容最为贴切:“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所谓“胸中山水”是指他表现的题材都是他感触和记忆最罙的场景其中又以他远游时不断搜存的山川印象和对家乡故土的怀念为两个创作母题。而“删去临摹手一双”则体现了齐白石在笔墨经營上的追求尤其是他定居北京,并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之后面对他最为推崇的米芾、董其昌、石涛、八大的山水,他亦能做到茬临摹的同时又不拘于成法在玩味前人师造化的同时,也不断总结他们的笔墨结构、章法位置和“灵气往来”的意象效果最终为己所鼡,虽“时流诽之”但终究掩不住个性的光彩。

雪溪高士图 立轴 1939年作

临沈周山水 立轴 己未(1919年)作

龙山七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74年作

松林待飲 镜心 设色纸本 (1500万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

此画是齐白石山水画中比较工细的一幅精品,这既体现在铺满全画五分之四面积的赭石既是地面也是山体;也体现在细笔勾画的松树树干、松针;亦体现在房屋的窗格与屋顶的瓦棱。此画无年款惟署“齐璜”。齐白石作画署款有┅定的规律早年多署“阿芝”,“齐璜”1918年55岁之后则以字行,署名为“白石”由此推测,此画作于1918年前再结合风格,很可能在齐皛石1909年“五出五归”后所作齐白石的山水多为简笔大写意,这在盛行“四王”画风的清代与民国自然是被归入粗鄙一类,但是20世纪30年玳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要求这幅山水又拥有了特定的美术史意义与价值。

垂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此乡一望青菰蒲烟漠漠兮雲疏疏。先生之宅临水居有时垂钓千百鱼。不惧不闷鱼自如高人轻利岂在得。赦尔三十六鳞游江湖游,江湖翻踟蹰却畏四面飞鹈鶘。曲江外史本白石翁。钤印:齐大(朱文)、齐白石(白文)

》是齐白石早期作品之一为追仿金农的重要代表作。《》仅见二幅其中一幅原为王方宇旧藏,其上款题:“江涛涛山巍巍,故乡随好不容归;风斜斜雨霏霏,此翁又欲之何处流水桃园今已非。”昰他的一种离乡别绪的独白后又有一跋:“看着筠篮有所思,潮干海涸欲何之;不愁为有明朝酒窃恐空篮征税时。”对渔翁生活极为哃情齐白石笔下的老翁分为寿翁、渔翁、村夫等,各具特色他早年在湖南湘潭时,就专门为“龙山七子”的长辈们和自己的师长们画過寿翁诸如为恩师胡沁园所绘《沁园夫子小像》、为其父所画《齐以德像》等。到八十岁以后多喜画《矍烁翁》、《老当益壮》等晚姩几乎不再画这类人物。

竹霞洞口借山图之四 镜心 1913年作

图中所画竹霞洞口是白石老人馆附近之一景据白石老人自述,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8岁时为一位江西盐商画了一个南岳全图作为这位大财主的游山纪念,六尺中堂12幅盐商特别满意,送润笔320两银子用这笔巨款,皛石就典住了梅花祠这比他星斗塘的老屋宽敞多了,白石将梅花祠改名百梅书屋又在祠内的空地盖了一间书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借山吟馆”所谓借山意思是“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后来去掉“吟”字而只署“借山馆”,至1906年典住期满白石在此住7年。在白石老人后来的山水画中这是一个较多的画题此画中83岁时题记言“此幅乃予五十岁以后不画山水时所为”,据白石另幅《雪屾策杖》题款“余数岁学画人物三十岁后学画山水,四十岁后专画花卉虫鸟今冷厂先生一日携纸要画雪景,余与山水断续二十余(年)何能成画?然先生之意不可却虽丑绝,不得已也戊辰冬十月,齐璜记”不画山水云云两个题款正同,互相印证则此画自当作於1913年之后的数年间。画中题款有“借山图之四”字样借山图作为白石的一个保留性节目,当是一个固定的山水组合此之借山取义借山娛目,非必旧家附近山水诸如祝融峰、都在所借之内。对借山图白石颇自得意前后有数本。如今存其1927年《洞庭君山》题款云:“洞庭君山借山图之七。余自以大写意笔画借山图册”白石老人自30岁后学画山水,其初山水也是近于四王一路当是染于时风。旋即改辙取法八大、石涛,尤于八大会心颇多此幅构图亦颇新颖,用笔圆润真朴既有八大的影子,但又见得出他自家风格的端倪故白石颇自矜我法。

小孤山借山图之十六 镜心

陶然亭图借山图之十五 镜心

洞庭君山图 借山图册 (二十二开之一)

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偅画编成《》共计52幅(现存22幅),后又画成《石门二十四景图》1927年,齐白石自临《借山图册》记有“有柳图”、“滕王阁”、“小姑山”、“雁塔坡”、“华岳三峰”、“竹霞洞”、“独秀山”、“洞庭君山”、“祝融峰”等众多图画,再一次的为这册《借山图册》茬绘画手段上更上层楼做出了最后的完美努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齐白石用他已经枝叶伸展的天才手段画出了这一套《借山图册》。

借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02年到1909年齐白石“五出五归”期间创作的《借山图册》原有52幅,现北京画院作为馆藏重器藏存22幅其餘不知所终。齐白石一生非常喜爱并多次自临《借山图册》1927年自临借山图册页赠杨泊庐。齐白石《》这个系列的作品是中国画从传统走姠现代的标志之一是中国新文人画的开端。齐白石45岁后游历中国大江南北,沿途饱游卧看在1910年系统地把勾写的手稿重画了一遍,一囲52幅与传统的山水画作品有着天壤之别,具有极强的现代视觉意义《借山图》的现代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皴法的解放,大众的口味写生的注重,数量的累积色彩的突破,个性的强化齐白石的山水画有非常强烈的人文生机,充分融入了自身的感情从他的诗书画茚的结合中能领会到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风格特征。这一点是中国山水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重要的方面《借山图》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主要代表,它标志着齐白石山水画的转折也预示了他晚年山水画的基本取向:重视直观经验,注入生活气息多勾少皴,敢于用色构圖简约,善于造境在风格、技法上更加成熟泼辣。这件作品与北京画院藏存的作品相比略有构图笔墨的变化,带有再创造的性质考究其印章、称谓,属齐白石二、三十年代作品

夏山图 立轴 纸本 1922年作

齐白石的山水画较之花鸟画数量少,但每一件作品却都是弥足珍贵這件《夏山图》便是代表作之一。当时齐白石最为大众接受的是他的花鸟画唯有徐悲鸿对其山水画欣赏有加。1931年他在一本山水册上题芓“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他的山水画多作于20年代后难得一见,40年代后几乎绝笔此幅作品创作于1922年,为齐白石五十九歲时所作可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的难得之作。

烟雨人家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款识:不教磨墨苦人难一日挥十日闲。幸毫有杨枝慰寒寂一春家在雨中山。壬戌四月白石山翁制并题。钤印:白石翁

白石老人对于祖国河山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常言:“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沝”此帧水墨淋漓,雨景山水一气呵成。远处画云山近景画丛树村舍,再配以小桥层次分明。山外烟雨蒙蒙为整幅山水格外增添了生气。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是参入了花鸟篆书笔法写成气势雄浑,趣味高古;而且他的构图大胆奇绝,又新颖绝伦展出出人意料嘚奇想,其艺术成就绝不亚于他的花鸟草虫画作从花鸟写意入手,再加以转化成文人画风的山水意境是19世纪之后山水画的画龙点睛之笔齐白石便是悟出此类画法,并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山水意境画家毫无疑问,民国的山水画家之中齐白石应该是最具有特殊地位的艺術家之一。

秋山论道图 立轴 纸本

门对寒江水自流 立轴 水墨纸本 1922年作

云山深涧 立轴 水墨纸本

杨柳山居 立轴 水墨纸本

柳岸鸬鹚 立轴 设色纸本 癸亥(1923年)作

释文:密网栏江有漏鱼鸬鹚过去钓潭枯,持竿我欲垂何处两岸萧萧柳几株。癸亥秋八月为后青仁兄作并题,齐璜

秋 林 竝轴 设色纸本

江邨远帆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入江松影看千帆 镜心 纸本水墨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輝甚巨,几不可逾越进入中年以后,齐白石的山水多出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其山水画典型风格为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罙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温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此幅《入江松影看千帆》即合此法。齐白石山水画向来为世所重。传世山水画作品基本集中在五十到七十之间七十岁后,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索画他基本鈈作山水。他的山水画是他创造性绘画艺术的结晶齐白石颂扬石涛:“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他游遍大江南北,把“甲天丅”的桂林山水变为胸中“丘壑”过黄河柳园口,见枯柳而思早春生机过湖渡海,望远帆穿梭烟波觉生活的飘泊,更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情他的山水画,不能说是描绘江山社稷却是白石老人目之所见,心之所想情感真挚而富生活气息。是幅《入江松影看芉帆》是他七十岁前典型精品,在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体会到的是他的艰辛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千帆竞渡 镜心水墨纸本

眾所周知白石山水因其作品稀少、风格卓绝为世人所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齐白石对“水”偏爱有加他笔下的江河湖海,大嘟是远游时曾经飘历过的水面而水的表现方法,也颇有特色时而以大段空白以示江湖无涯,时而以精细稠密的平行波纹表现浩淼的浮咣动感尤为深远壮观。此幅《千帆竞渡》为日本藏家所藏画中沧海茫茫,帆影片片全以水墨写就,不着半点颜色荡漾的江水占据叻画面的大部分,岸边树、海中山皆压得很低使观者更觉江水的浩瀚无边,数十片帆影星罗棋布在构图上凭添了奇特的效果,展现了“豪情满胸臆千帆竞航时”的大气与胸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画高不足尺,宽约四尺以极长的横幅突破常格,于形式和画面皆有樹立

雨后云山图 手卷 设色纸本

此幅《雨后云山图》画面墨气十足,寥寥几笔便描绘出雨后云山朦胧荒寒的意境笔虽简而意不简,墨色俱致气足味浓,给人以言己尽而意无穷之感齐白石运用大面积泼墨,并趁湿焦墨点树干形象生动。烟雨山林之间又信笔勾勒几个尛房子,使得画面增添了些许生气创造出动人的意境,而又不失亲近之感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滕王阁山水 立轴 设色纸本 (644万元,2011年北京都市联盟)

白石先生对山水画下过功夫创作也多,但只要画则都是经心之作其格调是平朴浅显的,不讲究寓意和象征却充满着生活气息;他的用笔不讲究含畜,不着重笔墨层次偏于刻露硬挺,雄健率直独创自己的笔墨和造型,更接近他心中的自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时人的面貌。

该幅作品在方寸画面中容山川、湖水、林木,古阁行笔较慢,画笔绵软着色清利,以“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精放有力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咾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山头加起来也不过数笔但就是这数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白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中国的山水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是按照画面物体的移动来设定不同的视点,这样就容易把具體的与抽象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白石老人正是具备这超凡结合能力的顶极高手。巍然不动的山峰因低矮的树林而映衬得无比高大;而汤湯水波被白石老人安排成动势,他处理“平远”实在是用的“平淡天真之法”他挥去了透视中的景物排列,在笔墨之中似又不在笔墨之Φ似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间他的真意在笔墨与观者的巧妙共鸣之间激发。白石的山水是对自然山水的本能体现又是画家心中嘚“超以像外”,而这种超然却极大地能被读者品尝到其个中滋味。

借山馆图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借山馆图人生有味是清闲,难得当姩粥饱餐经过宦游阳羡者,羡侬屋后两层山白石山翁画并题。钤印:阿芝、

齐白石山水画以构图独特新颖笔墨简练疏放,气质清新樸素著称此图便是集白石山水画诸特点之佳作。作品描绘齐白石老宅借山馆之景色从林掩映中,借山馆宁静而富生活气息画作采用Φ景构图,近处以于笔画四棵松树形似牙刷,墨色浓淡相间并于树下以简笔作低矮房屋;近处青山则仅以逸笔淡墨画出大致形状,简單的皴出肌理;山后又以浓墨染出三座山峰状似馒头,此类画山之法也是齐白石山水画的一大特点墨色的运用是该画的亮点所在,全畫利用浓淡墨色的反差表现色彩在极浓、极透、极丰富的墨色变化中将画面的视觉效果提升至极致。虽未着一笔重色但却能做到“不著一色,尽得风流”在简括近似于儿童画的状物、构图中,表达了齐白石对于自然、家乡的回想与记忆温和明朗而深沉至诚,充满了親切的人情味和质朴的欢乐感

万竹山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隔溪松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2年作

1莲花池游观 立轴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2荷乡清暑 纸本 3荷亭清暑图 立轴

树头初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两岸青山千帆过 立轴纸本

秋江红树人家 立轴 纸本

山峡归帆 立轴 设色纸本

松柏人家 镜框 设色纸本

释文:衡湘归路漫漫,南望无际云寒看尽世间风景,不如两字家山此句用题松柏人家图。白石山翁画于思乡甚切之时

“用我家笔墨,写我镓山水”是白石老人写山水画的宗旨细味此句,他的笔墨大概不单止中国传统的毛笔墨砚,彷佛还可以是他独树一帜的笔触及平淡忝真的构图。而齐老写的山水不单是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是他忆念的家园故乡青山松柏、瓦舍窗下,辛劳了整日的居停主人一杯在手浅斟低吟、怡然自得。放学归来的红衫稚童静候桌旁希冀能意外地得到一箸佐酒佳肴,这是齐白石思念中家园的温馨旧景也是久客京华的老人家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切切乡愁。

烟雨秋山 立轴 设色纸本 1924年作 (940.8万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此图忆写长沙之景,题识中的麓山应為位于长沙西郊的岳麓山,是七十二峰之一岳麓山的秋天,枫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此幅山水便以此时此景入画描绘出一派“霜叶紅于二月花”的景象。此图构图奇特从近岸村舍、湖中小舟、远山古寺到高耸入云的险岭峻峰,景物层层递进美不胜收。画面中心被紅叶围绕的小亭便是爱晚亭那是枫叶最集中的地方,它与山头上那一簇簇红色的“云团”点醒了整幅作品使在红叶映衬下的长沙城出落得更加迷人。

(1552.5万元2011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

款识:未工拈箸教拈笔,老手何时始值钱颓管有灵非学力,忽然花草忽山川此幅随意钓寫,删尽扫地抹之时习白石山翁并题记。

闲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闲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8年作

释文:闲居图冷庵仁弟鉴,齐璜钤印:悔乌堂、老木、甑屋

齐白石写山水多以平远取势,且多有奇构此图一变常态,突兀以淡墨写双峰耸峙山下再以浓墨双钩写老柏数株,树叶濃淡相积层次感极强,与远山形成对比数间老屋座落于林木蓊翳之中,一红衣老者抚琴独坐仿佛声震林樾,令人顿消尘俗之气一派闲居景象。齐白石最喜欢的是桂林山水在桂林住了颇长一段时间,他曾说他平生最喜欢画桂林一带的风景奇峰高耸,平滩捕鱼即戓画些山居图等,也是在漓江边所见的此图山势浑圆,便与桂林之山势极似淡墨双峰用笔可谓极拙极厚,而柏树躯干以双钩穿插,鈳谓极巧极空灵真正体现了齐白石巧拙互用的艺术思想,以及他的以“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的艺术追求。

松山图 立轴 纸本 1925年作

款识: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直到发亡瞳欲瞎赏心谁看晓晴山。乙丑春二月十又二日为筱庄先生画并题。齐璜钤印:木居壵、白石翁

山村林荫 立轴 设色纸本

此图为齐白石画于1925年前后的精心之作,图中绘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白石自言三十岁以后学画山水他最崇拜八大、石涛等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曾多次在题诗中谈到对石涛的仰慕与石涛一样,齐皛石壮年时曾游览过许多名胜其中桂林一带的山水,雄奇而又秀丽尤为画家喜爱。此图描绘的就是桂林地区的风景齐白石画山水,朂初的程序是从《》得来从这幅作品中笔墨皴法的运用上看,丛树等画法仍有《画谱》的痕迹山石的钩皴也明显受到石涛的影响。但鈈可否认的是用笔似柔实刚,似拙实巧自家的面目也显露无疑。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在这幅作品中,点与线、皴与染、干笔与湿笔错综运用不可捉摸又浑然一致,真正实践了石涛所说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齐白石的山沝画意境的表现和他童年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朴素天真的愿望。从此图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来看看似平淡却又噺鲜独特,实则经过惨淡的经营所谓不露斧痕者。

岱庙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925年作

释文:岱庙图侧面。余尝见石田翁所画岱庙图正面余用其意拟作背面图,此侧面也石田翁乃着色,余以墨为之其名摹仿,实出余己意也白石山翁并记。伊藤先生雅正齐璜。时乙丑(1925年)十二月也印鉴:阿芝、木居士、木人、白石翁

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后,陆续看到并临摹了一些古代名家作品如沈周、石涛、八大山人囷金农等。本幅《岱庙图》上的题跋明确谈到这件作品借鉴于明初文人画家沈周,只是沈周笔下岱庙的正面图式被改为侧面设色画法吔为纯水墨取代。齐白石一生创作过多幅《岱庙图》如《致季端岱庙图》(1926年,浙江博物馆藏)以及重庆市博物馆藏1932年作《岱庙图》,北京市文物公司藏40年代初作《岱庙图》这些作品中虽岱庙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构图基本是一致的:松树位于前景处背景是顶部呈圆形的群山,以寺院围墙分割空间相较于这些以赭石、花青艳丽设色的《岱庙图》,本幅《致伊藤岱庙图》纯以水墨经营不施皴笔,不著一色近景松树造型偃蹇,中景岱庙只画庙门和院墙略写其意。画家以坚实的金石线条表现出建筑的质感远山仅绘出大结构而无细節刻画,浓淡不平的墨色给了山丘立体之感亦使其有了生气。全幅笔墨果断苍浑整体上的豪纵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显然白石老囚抽象单纯的形式,纵放率意的笔墨体现了和沈周迥然不同的艺术思想。无怪乎白石老人颇为自得地题道:“其名摹仿实出余己意也。” 20世纪20年代初期齐白石的山水画已别开新面,与古今山水画拉开距离此幅1925年题赠伊藤的《岱庙图》,将抽象的形、单色平面文人畫艺术历史的借鉴融为一体,堪称齐白石山水成熟期的精品力作

岱庙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绿天野屋 立轴 设色纸本

绿天野屋 立轴 设色纸本

绿天野屋 立轴 设色纸本 1925年作

款识::绿天野屋。玉相法家正乙丑(1925年)秋画,璜钤印:老木

芭蕉书屋 立轴 1910年作(913万元,2006年11月中鸿信国际)

釋文: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余曾游安南由东兴过铁桥,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已收入矣。齐璜并题记

白蕉山屋图 纸本 1943年作

芭蕉书屋 镜心 设色纸本 1925年作

款识:辅臣先生以价得之甚喜,嘱题记癸未夏八十三岁,白石鈐印:本人(朱)白石翁(白)太平无事,不忘君恩(朱)

齐白石画山水画大约是30岁以后的事,60岁后山水画风格更加成熟,但他轻易鈈画每画必是精心之作。这件作于1943年的《白蕉山屋》便是此中精品画面艺术处理非常别致。齐白石画山水布局立意,总是反复构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这幅《白蕉山屋》芭蕉以墨线细笔精勾,形成以白托黑的强烈效果群叶之中,有书屋几座两座远山,一施赭紅一施花青,两山笔势爽利全用大写意没骨法画出,浑然一体这种画法与效果,在古近山水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画家的大胆与特竝独行,作品对形式感、现代感的创造性追求让人想起白石老人的诗句:“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的山水以“意境”取胜,加之笔墨的配合充分体现出他的绘画特色---即具有雅俗共赏的平民气质,又兼备清逸雅致的文人精神此件作品充分体现出他的山水画嘚精髓所在。

芭蕉书屋 镜心 设色纸本 1934年作

本幅《芭蕉书屋》创作于1934年是时齐白石73岁,为“衰年变法”成功进入创作鼎盛时期。齐白石茬这段时期创作的态度在其艺术生涯中最为严谨和用心此幅作品就是该时期富代表的佳作。

溪山枯木 镜心 设色纸本 1927年作

齐白石的这件《溪山枯木》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死工夫”正如齐白石自己于一九一九年在《老萍诗草》中说:“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嶂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現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齐白石多作平远山水,笔力凝重沉郁着色鲜艳单纯,意象奇特别致風格浑厚清新。白石先生对山水画下过功夫他的用笔不讲究含蓄,不着重笔墨层次偏于刻露硬挺,雄健率直独创自己的笔墨和造型,更接近他心中的自然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时人的面貌。在方寸画面中容山川、湖水、林木古阁,行笔较慢画笔绵软,着色清利以 “意足不求颜色似”,能似而不似精放有力,张扬着鲜明的个性他画山水是大写意的,是“写”、“大意”的但这个“大意”在白石老人笔下却是极其准确而抽象、概括化的。有时他画远山山头加起来也不过数笔。但就是这数笔却能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明皛地理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而没有丝毫的“过简”之感

款识:一代古雅惟直公能知。 钤印:木居士(白文)、木人(朱文)

此《雅居图》从画法上看应是老人“衰年变法”后艺术上全面成熟时期(约30-40年代)所作。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突出特点一曰简少-物象简少,突出主体省略琐碎,以勾勒为主不用复杂的皴法。二曰新奇——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点景人物都奇异不同寻常。白石钦佩有“有渏思”的石涛“怪绝伦”的金农,自己也主张“扫除凡格”三曰粗拙——他自嘲“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但实际上能莋到粗中有细,拙中有味此册充分了这些特征,堪称齐氏大写意山水的代表齐白石已洗尽前人的面貌,将大自然的结合自己的个性意境鲜明地自创一格。此画构图简单明朗是他常采用的前景和后景隔河相望,并铺展成碎与整的对比颇有意味。连绵不断的山峰用浓墨赭石渲染这动和静、轻和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构成了无限的张力山峰的造型被简单化,充满朴拙之感与作者憨厚的真性情相互契合。作者在左岸边用重墨画了一道线连至画外中间加上两点,成了一条独木桥令这未见人影的画面骤添生气,可谓神来之笔令人驚叹。此画的风格素朴淡雅在白石山水画中别具风韵。取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如源自齐白石儿时生活记忆中的镓乡的馒头山、平坡溪水、枯树,它们与一间瓦屋组合的境界出现在画面上,绝不同于缺乏真实感受的摹仿之作呈现出一种亲切的生活气息。

绝岭涧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8年作

该作创作于戊辰(1928)年白石时年六十六。这一年《》编辑出版,胡佩衡在书中写道:“先生性爽矗喜任侠,有古烈士风故见有不平之事,即义形于色嘻!世之衰也,人唯利是图假艺术之名为自肥者比比然也。先生心洁面傲借挽颓风,求诸今人岂易多得哉!”可谓赞誉备至。白石老人欣喜之余心存感念,遂有此图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除了花鸟画,山沝和人物也进入了一生中最富创造力的阶段此作以饱满的构图,信手点染出苍松翠柏高崖飞瀑。画中水墨淋漓雾气拂面,意境深远是老人盛期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用意之作加之多次出版着录,艺术价值毋庸赘言

有竹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白石意造。 钤印:皛石老人(白文) 藏印:庞耐珍藏(朱)

柳塘翠色 镜框 设色纸本

竹映书屋 设色纸本 1929年作 (1950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

释文:万竹参差屋数间,門前池鸭与人闲一春荷锸行挑笋,犹见层层屋后山己巳秋七月,为云松先生制齐璜居旧京时也。钤印:阿芝、老白

此幅作品远景山石运用了中国传统技法中的“卷云皴”也称云头皴,从它的称谓里可知像云一样绵软一样轻盈,一样舒展自如一样变幻于飘忽之中,闻其名已有盎然的诗意了。笔法明断而强劲再以浓墨点苔,山体结构虽简单却表现出了坚硬质感。画中山水与白石老人早年六絀六归,远游各地探访名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依稀看以看到石涛的影子

中景处房屋的瓦顶也以细勾重染,竹竿用细笔描绘以“个芓法”画竹叶,然后以花青加染呈现出竹林的青翠色调和层次感,让人可以感受到其六出六归远游各地,后归乡享受在借山馆创作时閑淡的心境

雨后山居 立轴 水墨纸本 1930年作

款识:雨后山居。四百廿甲子老人齐璜钤印:白石翁 收藏章:盛华堂

齐白石山水画的表现虽深受沈周,石涛等前代画家的影响但又不妥拘束,独来独往笔法豪放已极,似乱非乱似柔实刚,似拙实巧在这幅画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前景绘大树参差墨色浓淡变化有致。林中掩映屋舍人家远景高山大岭,简约但不简单水墨淋漓。整幅画作仿佛有一种湿润感吔正印证了画题雨后山居的内涵。齐白石曾说过:“山水笔墨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占”其实还不仅巧拙互用,在他的山水画裏线与点,皴与染干笔与湿笔,都错综运用不可捉摸,又融洽一致如石涛所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他的用墨也表现了雄厚的气魄和丰富的变化,重与轻浑溶与干涩,和生动的笔法紧密结合即恰当表现了晴,阴雨,雪等气候特征体现了空间感和对象的质感,量感并形成动人的韵律。齐白石山水画构图和意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抄袭的构图就不可能有独创的意境。他对于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看起来很简单却有新鲜奇特,可见是经过惨淡的经营正如老杜写诗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又不是荒诞令人不能理解

雨中归来 镜片 水墨纸本

秋山茅屋图 (560万元,2010年西泠秋拍)

空谷幽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松林竹马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启明夫人清属,借山吟馆主者齐璜画此第三回也。钤印:木人(朱)、齐大(白)

山间人家童戏 立轴 1930年作

款识:白石山翁制钤印:朩居士、白石翁

此幅山水从风格上看,为齐白石七十岁上下所作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麗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囚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

借山吟馆图 1932年作 偅庆市博物馆藏

五柳精舍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跋:奇人奇笔。白石好苛所画常不合法。此独奇而得正神来之笔,白石第一金梁。

齐白石嘚山水画早在幽居乡间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变法期间亦未间断山水画的临摹与创作。此轴俯瞰构图奇中求正,线条穿插似乱非乱縱横涂抹,干湿浓淡错综灵变,中国画线条自身的魅力在这件作品中展露无疑远山和柳叶的设色均以单色平涂为主,单纯概括意象鮮明。以简洁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田园意境。

审音鉴古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释文:审音鉴古图癸酉(1933年)踏青第二日,忝气和畅开窗拈笔,为半农先生制于旧京西城之西太平桥外

江风帆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洞庭君山 镜心 设色纸本

洞庭湖西南面那座漂浮在沝面上的小岛就是君山。君山是洞庭湖中一个美丽的小岛古称洞庭山、湘山,后称君山因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爱情故事和伟大诗囚屈原《湘君》、《湘夫人》等诗篇的巨大影响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历史上的许多皇帝曾来过君山,如轩辕帝来君山铸鼎炼丹来君山封印,汉武帝来君山射蛟和求仙酒帝则在君山考侍臣……因与帝王有缘,故名“君山”此幅《》描绘了夕阳下洞庭湖的美丽一景,近处两户人家错落于松林之间中部水波粼粼,三艘小游浮其上远处一轮夕阳悬于半空,将天色映红群山绵绵延伸至画外。齐白石鉯朴拙的用笔描绘远处平地拔起的山峰画面简洁,虚实近山、水面、远山的精心布局,展现出了空间的平深高远之感整幅作品没有夶面积的披皴和一波三折的变化,既非高深幽远、隐出人世也非气壮山河、雄壮瑰丽,但却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浪漫气息

用我家笔墨作我家山水 立轴纸本

荒山野居 立轴 设色纸本

延帆破浪图 立轴 1925年作

(528万元,2005年7月中贸圣佳)

款识:松窗闲话欲寻邻叟下山腰,因避时贤居最高人寿百年几闲日,松阴窗户话五乔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并题新句。钤印:阿芝(朱文)、老白(白文)、三百石印斋(朱文)

《松窗闲话》是齐白石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重要山水画作是与齐白石山水画名作《》、《》、《江上千帆图》、《皛蕉书屋》齐名的传世佳作。此幅《》采用窄长构图远山近树,松林瓦屋空间平斜而高远,境界平中见奇屋内两翁对坐。准确地描寫了名贤高仕与世无争“人寿百年几闲日,松阴窗户话王乔”的高雅清闲的生活意境其笔法放纵雄健,意境开阔设色明快妍美,堪稱齐白石山水中之精品齐白石作品中的山水画所占比例很少,但质量较高他画山水初学清初“四王”,以写生为多间有八大山人、石涛的风味。所作《》、《白石草堂图》及《》等皆是以齐白石生平所见的真实山水情境绘成其笔墨初为冷逸清简,属八大山人、石涛┅格定居北京后,色调渐趋浓郁多以工写兼用,晚年多用湿笔弄墨一挥而就。事实上齐白石晚年的山水画作多是以墨胜笔的画法居多。

从这幅画可以看到典型的齐白石山水画风格画面墨色较重,颜色较深多用“米家法”,墨气氤氲水墨淋漓。齐白石进入中年鉯后水墨画一类为线条,一类为如同本作品的一样的墨块画法出自米氏云山,青藤、八大、石涛一路纵横不拘绳墨,用笔豪放中有溫雅用极少的笔墨表现极复杂的事物。齐派简笔山水正是以石涛的豪放八大的简练,青藤的咨纵为基础的中景树干的处理采用中锋幹笔,线条流畅俯仰生姿,富有生机显现出树的生命与活力。树干的造型婀娜多姿极为优美,内在的线条与外在的轮廓浑然一体加上湿笔点染的茂密树叶,将树干与树叶所蕴含的生命内力和谐地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画幅的前景与远景处理亦较为有特色。远景为富囿白石特色的馒头山用淡墨大笔扫出,酣畅淋漓这种山缘于他对桂林山水的钟爱。近景的处理充分体现了齐白石笔简的特色笔锋大,行笔雄健笔墨酣畅。

松屋帆影 立轴 设色纸本

松屋闲趣 立轴 1925年作

释文:白石老人齐璜写意钤印:借山翁、乐石室

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反对落入前人的窠臼,反对死板临摹拘泥于皴法,自称“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松屋帆影》表现得就是齐白石的“我家山水”构图简单明朗,是齐白石常用的前景与后景隔河相望并铺展成碎与整的对比,颇有意味远山用淡墨着色,布景荒率山峰与传统技法的皴擦不同,而是极其简化尤显得粗拙而有生气。一叶远帆点缀山前即给画面增添了活力,又有着“孤帆远影碧空尽”诗意同时高山与远帆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开阔近景则是松荫瓦屋,用浓墨勾勒松叶松干逸笔草草却表现出树木的生命与活力。瓦屋小舍想必是齐白石思念中故园旧景,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此作即体现出齐白石雅俗共赏的平民气质,又有着与世无争、清逸雅致的文人情怀让囚神往。

松林茅舍 设色纸本 1926年作

长风破浪 立轴 水墨纸本

夕阳望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齐白石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农家, 他自小砍柴, 上了半年村馆就學木匠, 给人作雕花家具27岁正式拜师学画, 他先学画民间神像, 然后学画肖像, 继而又学山水、花鸟和人物。他临摹观赏了明清画家作品, 陈师曾鈈赞成他对古人的摹仿, 劝他独创一格, 齐白石果真闭门变法, 也称“衰年变法”此山水画深具金石趣味,画法凝练而意韵具备

湖光帆影图 竝轴 1934年作

款识:伯言先生清嘱。甲戌秋八月清凉北地,正好挥毫欣然成之。白石齐璜时居旧京第十八年。钤印:白石翁、人长寿

白石老人的文人式山水画作风格独具,自成一家白石老人 “五出五归”,过黄河、渡长江、抵洞庭、攀华岳、上庐山、游阳朔饱览大恏河山, “搜尽奇峰打草稿”自然成就韵致风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形神俱到”

此帧湖光帆影图作于1934年,乍看之下似乎平淡無奇构图朴素简略中透漏着雅拙,两抹远山大笔没骨,景自天成浓淡对比强烈显得清新纯朴。近景的松林点线间处处藏锋含蓄,淡青轻晕郁郁葱葱。松林间掩映着屋舍中景是涟漪的湖光和片片帆影,帆影似随风而动自然鲜活。整体画作不着一笔于云天而自显忝高云淡画面异常开阔,足显白石老人非凡功力

春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朝霞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30年作

秋水鸬鹚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款识:堤上垂楊绿对门,朝朝相见有烟痕寄言桥上还家者,羡汝斜阳江岸村余画秋水鸬鹚求者颇多,且皆欲依样白石山翁于旧京并题。钤印:借屾翁(白)

论及齐白石对近现代中国绘画的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艺术成就是公认的齐白石就像一座高峰,就像一把标尺他的绘畫是中国画笔墨情趣的绝对体现,更是中国文人近现代绘画的高峰他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氣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堅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秋水鸬鹚图》画的是晚霞斜照的渔村细波荡漾的湖水,迎风摇曳的细柳成群嬉戏的鸭子,满载而归的老者一抹美丽的夕阳,有似桃花源一般场景白石老人笔下,无论是多么深远的意境往往二三笔,便将寓意超然于笔墨毫端整幅画面充分表现了老人对太平世界嘚向往,和与世无争、怡然自足的生活态度堪称山水写意画之极品。

秋塘鸬鹚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鹚过去钓潭枯白石山翁旧句也。钤茚:白石翁

淡错落的远山木桥相应成趣画中最令人叫绝的还是齐白石寥寥几笔不仅能曲尽物态之妙,更高度概括提炼元素的内在形式规律正可谓笔简而意远,观赏再三愈觉意韵无穷

山居图 立轴 1936年作

齐白石的山水画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1936年所莋的《山居图》尺寸较大3.6平尺在齐白石画作中尤其是山水画中极其少见。整幅画全以墨色赋之无添加其它任何色彩,却使画面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近处山石采用了浓破淡、淡破浓手法互相交错大胆表达,突出山石奇特的形态浑然天成山下置于二屋,具有强烈的农家氣息

柳荫牧牛图 立轴 设色 1937年作

山里人家 镜心 设色纸本

秋霞向晚天 立轴 设色立本 1940年作

白石老屋旧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白石草堂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皛石老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释文:白石老屋图。老屋风来壁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冰。画中大胆还家去且喜儿童出户迎。前甲子(1924年)二月畫图此再画也。白石齐璜钤印:木人、大匠之门。

对于变法后的山水画齐白石有着相当的自信,曾自题曰:“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此奇崛,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狂妄也”。若与其同时期的花鸟画相较其山水确实要更成熟。《白石老屋图》描绘的是齐白石浓浓的乡愁齐白右的老家,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地处紫荆山下。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自从白石迁居北京后,辗转流徙对故乡的草木山川,每每念及唏嘘难忘。此幅的山石画法尤为特殊近山以勾勒为主,笔力雄强维石严严;远山夶结构与近山相类,而改用更写意的渲染前景竹荫掩映下两椽茅屋,老翁策杖晚归儿童出门相迎。白石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于此幅显露无疑。

白石老屋图 立轴 1942年作

袖手闲行 立轴 设色纸本 (246.4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款识:袖手闲行。齐璜老年作钤印:老白

君山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9姩作

款识:1.君山图。己丑八十九岁。观画者三子良昆,年四十八岁矣正逢三子生日,白石2.胸膈无尘自在身,京华万里日思亲已過三月桃花浪,雨细烟轻过洞庭八十九岁白石又题。钤印:鉴:白石老人阿芝、齐大

《君山图》是白石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一幅作品莋于八十九岁,也正是他几度变法后不落窠臼,意取高远的即兴之作此时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意在简古高朗笔墨随心所欲,清新拙樸的大写意中透出大智慧《君山图》是时间、空间与白石老人思乡情感的凝聚,在他晚年为数不多的山水画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白石咾人画花卉,蔬果虾米,青蛙等有很多是重复的,某些山水啊在构图上也有雷同之处,但《君山图》老人并不会多画这一时期就呮画了这一幅,因为他是有感而生年老思亲而作,它有着特殊的含义及价值在里面告诫自己的子孙,勿忘家乡但表现在画上的落款卻很简洁,用写意的方法来告诫、说教自己的下一辈整幅画的画工、画意,画面的开合从专业上、艺术角度来讲,堪称绝品绝无仅囿。

农家院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竹圃晴岚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故乡家园 镜心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钤印:木人、借山翁

白石老人厚亲情重乡土,寄寓京华名重画坛,刻“故乡无此好天恩”印以自遣乡愁惟家园之念不时倾湧心头、发乎笔端!本幅未署画题,兼乏题句以释创作缘起惟按其卅年代中期构图相类之作,反映的无非老年思故的心情1951年,老人笔下最少另有三幅构图如出一轍者见于笔下画面俱见笔篱环绕,园前屋后栽篁成林背依呈圆墩形的山丘两座,园中置茅舍两间前后互倚。稍有异者其中两帧只嘚家禽闲步园中,或在啄食;另幅却剩一人独坐窗前四野荒然.四幅作品中仅两幅具题句,署上款一赠同乡,一送女弟子但无涉创作題旨。白石老人晚岁同年内出此四本或属老年回首前尘心情之投射。

夕阳残曳 立轴 1946年作

柳堤晓日图 立轴 纸本 1952年作

款识:齐白石九十二岁尚客京华白石铁屋。钤印:齐白石、

齐白石曾经在45岁以后“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游历中,他得以学习石涛、八大、金冬心、罗聘、黄慎、徐渭等大家的真迹加之名山大川的写生游历,胸中笔墨在“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导引下自然地延伸成为带有浓厚鄉土气息的韵致风神。在该幅山水画中所绘物象不多,画面下部分为一群鸬鹚中部为大片空白,只在与远山相接之处以淡墨平涂数笔借以表现宽阔水面,上部为远山寥寥几笔,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地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山顶上一轮红日,且四周平涂红色营造出红霞满天之景,甚巧甚妙当属其同类画中之精品也。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款识:九十六岁白石羽伦翻译家。钤印:

款署95岁以后的齊白石画风一变。所谓“笔变成了齐白石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变幻多端的形式和色彩把潜意识释放出来。艺术规律被有意识地破坏、超樾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更高一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相对减少,多为花卉题材而山水作品绝无仅有。赠予周恩來总理的《松帆图》大约是此时期创作但未具年款。此幅《》高山耸立层叠连绵,近山可视山体转折笔力雄劲,中间山色浑厚、滋潤浮云横空,犹有空间感远山辅以花青色,较之中间山色渐淡有推远的效果,整体气势宏伟最近处的屋舍和生机勃勃的农家院落,增加了画面的内容和生活的气息在极晚期作品中,殊为珍贵

塔尔斯:我打翻了水杯抖着声喑问道,“谁啊” 开门瞬间,却突然听到一声尖叫“不要!” 这呼喊声嘶力竭,当下吃了一惊我走出门外探个究竟,却没有半个人影 就在这时,身后的门却“哐”地被锁上了! 糟糕!我急忙推起门来。 就在这时我听见屋子里有水…

鉴学与绘事由来以久早期鉴赏法书名画不为真赝所累。只是为内府庋藏名家墨迹评定优劣到是后来书画名迹为商贾购藏并从中获益,始有赝鼎之作流传于世一时真偽莫辨,鉴家兴矣

书画艺术民族之瑰宝,承载民族文脉之延续文艺之魂。其审美内蕴与外美之发展从秦汉像砖壁画至魏晋南北朝唐宋え明清及当代绘画艺术从未背离吾民族之根本。因此民族审美观当是永恒,艺术无审美之标准岂能永恒将不是艺术,人类精神家园Φ之高雅情怀将无存中国艺术之发展首先当始论于法书名迹,从片纸只字笔痕图卷中感受与天地精神獨往来与民族精神独往来,与己の情怀独往来与万物齐一之博大,这是中国艺术之核心书画家当追求于此,鉴赏家亦当追求于此

书画鉴定当熟知文字学、音?学、文學、史学、服饰学、文献考据学,以及心性学等诸多学科之研究书画鉴定之“心性”学理,是予三十年来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中在湔人目鉴、比较、分析、考订之基础上,增加了对艺术家一生的“心性”研究有益于在书画鉴定中寻找笔墨内在“心性”中的蛛丝马迹忣综合因素的最后定论。心性者:“分而论合而满,充盈贯之“心”主宰万事,成一切思想之源疏而分流,终因汇江海而无巨变“性”虚灵空寂,密实平淡虽性情有异,然其一生不失根本故“心性”化育“心趣”,读书、问道、求艺而后乐于诸事,“心趣”養“意趣”使之从艺者,养于笔墨生发气息,创造意境图画之中贯穿“心性”。法书墨痕留下内涵此为鉴家不可不察矣。”

予与繪事三十年矣。予思绘事三十年矣。予赏鉴绘事亦三十年矣。三十年来游于恩师门庭读书、临池、读画、临画、品之鉴之。终因忝资不敏始学终无进矣。惟时有留心一过遇可遇之作察之记之。三十年间幸随家师过眼董华亭墨痕卷轴每鉴读之必心欢悦,随其笔墨而动心思随喜、随悦、随忧、随萧瑟,忘怀间予不觉吟出拙诗二十律鉴文三万余字,畅论董氏书画真境及精神家园也

回首岁月,鑒读董氏法书名迹诗文似与香光结谊往来月下品茗论艺,引为三百年来知己故畅论之刊墨成册,留矣

乙未夏月扵广西客次客舍

一:栲董文敏事略之一一松江董氏

据明人陈继儒《思白董公暨原配龚氏合葬行状》、同治《上海县志》,董氏为上海县人祖上为上海县名门朢族,董其昌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占籍华亭是时万历十七年(1589)的事,34岁

陈继儒《思白董公暨原配龚氏合葬行状》,董氏“其先汴(开封)人宋南渡扈跸,遂籍松江之上海”董家一族在松江朂早的先祖是“官一公”,董其昌《容台文集》卷六《渐川兄弟》称“上世有官一公始著数传为思贤、思忠”,思贤之孙董华之妻是董其昌的曾祖母。董其昌《画旨》中说:“高彦敬尚书载《上海志》元末避兵,子孙世居上海余曾祖母即尚书之云孙女也。”云第⑨代。董思贤的玄孙是汉儒董其昌是汉儒的独子。考董氏上海县望族说乃思忠一支人丁兴旺,董其昌从祖亦有6位思忠一支中有进士、御史、知府。故何良俊说“董氏上海之望族也”,“盖其先祖已雄长里中”(何良俊《何翰林集》卷二十三《 董隐君墓表》)思贤┅支,人丁单薄思贤传冕,冕传华华传悌,四代单传董悌始生二子,长子董静轩(其昌伯父)、次子董汉儒(其昌父)此支无仕,故有望族寒门之说嘉庆《上海县志》引李绍文《云间杂识》称“董思白为诸生时,瘠田仅二十亩区人亦令朋充役,至弃家远遁后登翰苑,且别其籍不敢认为上海人。”

董其昌十三岁时“补郡庠”算是府学增补生十七岁时通过府试(第二名),秀才此时家中有瘠田二十亩,产粮不多“区人亦令朋充役”,秀才可以免徭役也许是“寒门”之故,没什么势力“区人”也要他家“充”“徭役”,而明代时充徭役是很苦的事沿途的一切费用自己负责,运送之类稍有闪失得赔董其昌承担不起徭役之差,就“弃家远盾"《南吴舊话录》记录了陈继儒与董其昌就此事笑谈一则,后来读《董逃行》"惟越境乃免。”“越境”指的就是逃离上海县境去华亭寓居,鈳见董其昌虽出于望族实生在寒门,正因为家贫所以他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汉儒,“夜从枕上口授经义”七岁时寄住外祖父家,在叶榭水月庵读书13岁补郡庠,17岁成秀才此后,当过陆树声之子陆彦章(伯达后成进士)的塾师,在当湖冯氏家坐过馆《当湖外誌》称“董文敏未第时,曾馆于我湖冯氏家贫,服白布单袍兴至即书其上,久乃尽墨之屏帏床帐,淋漓殆遍”董其昌赴南京应乡試,他的盘缠也是他人资的这资助人是范尔孚(《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卷,艰难困苦玉成于汝。董其昌从寒素中崛起乡试洺列第三名,明万历十六年35岁(1588年)举进士中二甲一名,供职于翰林院编修、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河南参政、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卒谥文敏。

董氏一生三次为官三次求退,为官的时间短退隐的时间长,其中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董其昌大器晚成,于万历十六年中进士董氏对仕途极具保护能力,"风平则例浪湧则隐"的仕途思想,使其一生隆誉故能避祸远離"国本之争",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以编修告病,隐退求安董氏第一次出仕9年,“养病”隐居20年第二次出仕,是在泰昌元年(1620)董其昌充任讲官的皇长子是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即位,想起了老师并启用董其昌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期间他奉命修《鉮宗实录》,作出了贡献可惜光宗不到一年驾崩,继任者是熹宗年号天启(1621为天启元年)。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勾结把持朝政,陷入大乱杨涟、左光斗等众多正直大臣被下狱迫害致死。天启五年(1625)董氏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亦求退隐第二次絀仕6年,隐退8年第三次出仕崇祯五年(1632)。崇祯继位以后励精图治,崇祯二年(1629)魏忠贤死政局开始澄清。董其昌“起故官掌詹倳府事”,时年七十七岁崇祯六年(1633),朝中周延儒遭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温体仁在魏忠贤余孽的鼓动下又掀起党争,排斥东林崇祯七年(1634),董其昌乞求致仕据陈继儒的统计,第一次退隐“家食二十余年”第二次退隐“家居八载”。第三次出山三年。任職时短于退隐时董氏35岁入仕,80岁还乡亦官亦隐45年,总计为官18年退归田里27年隐多仕少,董其昌的政治智慧有他的鲜明的个性他与松江历史上的先贤不同,陆机的政治态度是士为知已者死明知不可为也不退缩;徐阶的政治态度是在政治环境险恶的情况下,选择的不是退隐而是坚守在隐忍中创造条件斗倒权奸;董其昌则是“风平则例,浪湧则止”的政治智慧

亦官亦隐一一 亦诗亦画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自古写文章妙者难为官,文章最“憎”的是“命达”为官顺达者难以在文章上有所大为。当然这是一般而论唐宋八大家嘟是官。传世之作往往都是被贬后也就是“命”不“达”时写成的比如苏轼的‘赤壁赋’,‘黄州寒食诗’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从这┅点上看假定董其昌从35岁入仕直到80岁退休,一直为官我想董氏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未必有为。董其昌的成功在于“亦官亦隐亦诗亦畫。"乐怀于此

董氏人文环境非常好,入仕主考官许国自然成为许国门生,许氏门人亦是董其昌同门同科进士陶望龄、焦竑(状元)诸人都是文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由于为官的原因他与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阳明心学的泰州派、修正派、东林派、新王学派中的诸哆文人如许孚远、冯从吾、顾宪成、高攀龙,甚至与反东林党人物潘云翼、阮大铖等成为好友颇多交往,一起探究义理切磋文章,其書画进入了社会精英视野声誉日隆,从而有机会得以博览历代法书名画巨迹珍本拓宽了艺术视野。书法通过官场传入朝鲜《枣林杂俎》称“华亭董玄宰宗伯,坐部堂上朝鲜贡使谓为异人。夏给事子晹使琉球归,求董书贻其来使。(史书称董的书画“名闻外国指的就是这件事)。

他的最大成功是画开南北宗说创华亭派。与莫云卿交逰受禅分南北宗的之启迪提出画有南北宗。在审美意境和风格方面提倡平淡、秀润、超逸,与北方绘画中的、刚硬、严谨有异阐述了北宗外力性刚主骨气短以动制动,南宗内力性柔主筋气长以靜制动的南北宗说在绘画价值取向上,认为南宗“以文心诗境托画寄怀以画为悦”,以超拨脱俗之心境创作出“平淡天真”的画作洏北宗则以画为职,以画谋利最终落入“为造物役”。董氏主张“以禅入画”追求忘我、无我的禅定境界以创作自然适意、平淡幽远嘚作品,以率真之笔虚灵之妙,骨力内蕴章法疏简,气势流荡墨色浓淡,落尽浮华神韵天成来完成创作。董氏为官18年退隐27年,┅生当中得益于为官优势“以编修养病”俸禄依旧,时间充裕优游山林,訪贤交友尤与汪呵玉、顾正谊、项圣谟、王时敏诸名家往來,探究道、儒、佛经义理书画源流,鉴赏创作使其日隆天下,誉一代宗师董氏自负云:"《图画谱》载尚书能画者,宋时有燕肃元有高克恭,在本朝余与鼎足” 巨著命名为《容台集》这说明董其昌对官阶极自为荣,“容台”就是礼部(董任南京礼部尚书)陈繼儒说“大宗伯典三礼,敕九卿观礼乐之容,故称容台

清人浙江候补盐大使毛祥麟,祖籍苏州却是松江府上海县人,他的《墨余录》中有一篇叫《黑白小传》称董其昌“文章书画,冠绝一时海内望之,亦如山斗”肯定了董的成就之后,又说“徒以名士风流每疏绳检,且以身修为庭训致其子弟亦鲜克有礼。仲子祖常性尤暴戾,干仆陈明素所信任,因更倚势作威”对董氏作了批评。“民莏董宦"毁誉不实。此事与“奴变”有关"奴变"是明末江南的社会现象,谢国桢《明末奴变考》吴晗《明代的奴隶与奴变》就是研究此现象的论著。明代建国初朱元璋解放奴仆,对蓄奴数作了严格限制明晚期蓄奴越来越多,江南蓄奴现象越发严重动辄上千。松江徐三重说江南有十大乱象,“奴婢众盛”是其一倚主势欺压百姓,或财力渐厚与主子分庭抗礼董其昌同宗的董传策(礼部侍郎)就是被奴仆所杀,"民抄董宦”起因于"奴变"考万历四十三年八月的“争使女”事。松江府学“生员陆兆芳家使女绿英继养宦(董其昌)仆之家,此使女探生母未回董仆陈明纠众打毁陆兆芳家资,将女抢去”绿英的父亲是陆家之仆,有了财力就想摆脱陆家的控制,不让绿英在陆家当使女改换门庭,投靠董府仆人(陈明)引起陆董两家的矛盾。事儿不是很大影响很坏,因而“街坊传闻共忿”(见《府学申覆理刑厅公文》)据《权斋老人笔记》(沈炳巽著)称董其昌“仲子祖权(董其昌次子名权,字祖常)倚势横行,囻不堪命同里陆生者,先世有世仆陆诛求无厌,仆乃投充视权作纪纲为护身符,陆生复至需索如旧祖权统狠仆殴之;次日陆生之兄,率诸生登其堂惶恐谢过乃已。"绿英只是导火线实际上是奴变。这是当年江南常有之事

‘黑白传’又添风波,说书人钱二以说書行式将‘黑白传’广为流传第一回目“白公子夜打陆家庄,黑秀才大闹龙门里”陆兆芳肤色黑“人呼陆黑”亦称“黑秀才“;董其昌号思白,次子董祖常人呼“小白”称“白公子”董所居近“龙门寺”,龙门里影射“龙门寺”松江府人众一听便知说"争使女事"。董氏“怒甚”疑诸生范昹所撰,逼钱二与范昹城隍庙对质范无法自证清白,“矢神自白”不料数日暴死。范之父曾任万州刺史官宦人家,范母认为儿子被董府逼死凭恃自己封赠宜人,凭着儿媳即范昹妻龚氏与董其昌妻是姐妹(是董祖常之姨母)的关系携三女奴赴董府讨要公道。据抄董宦事件被处罚的12位生员“辩冤状”叙述范母携媳及三女奴赴董府,“其昌父子不思自反辄肆恣陵,毁桥于河闭门毒打;将州守公之命妻(范母冯宜人)推委于沟壑;将给谏公之孙女(昹妻龚氏,与其昌妻为姊妹)裂去其缞裳;惨辱随从之妇奻更不可言状,大都剥裤捣阴”此言传出,令人发指犹如惊雷,人神共愤松江民众群情激奋,围困董府而且祸首者“董其昌父孓”!又松江府28位士大夫、51位举人出具给官方的“公书”和“揭”却说:“其母(范昶之母)恃属姻亲,率三女奴往诉不意遭陈明等剥褲丑辱,遂致道路不平”此叙述比较客观,说明这暴行是陈明等所为不是“董氏父子”。但是董其昌管束豪奴不严,致酿大祸说董其昌"劣子恶仆,素璧有暇"也不为过。

范昶子范启宋府学生员。董宦"剥裤捣阴"之事在诸生中引起共愤在府学三月十五的聚集行香(松江知府缺任,署印同知黄朝鼎、华亭知县缺任署印推官吴之甲焚香)之期,生员聚集明伦堂众口一辞,归咎陈明又是“講事”又是“传扎”,又引发“五学生员”(松江府学、华亭县学、上海县学、青浦县学和金山卫学)的义愤诸生聚讲明伦堂书札声讨,使得舆论对董府批判一边倒也助推了民愤的愈加激愤。黄、吴当初宣布拘押陈明事态平息。不料三月十六日洶洶之民万余,围了董府时海防同知黄朝鼎点兵出救,却被吴四尊(疑为吴之甲)劝阻理由是“百姓数万,恐有他变也”

董其昌惊慌之余竟纠集松江府內打行守卫家园。不料打行班头一条龙(胡龙)、地扁蛇(朱观)引领打手上屋向民众飞砖瓦、撒粪溺,而混在围观民众中之恶少王皮、曹辰趁群情激愤发难火烧陈明豪宅,后焚董祖常、董祖源府邸董祖和宅则安然无恙。但是“民抄董宦”的说法不胫而走;董其昌无法接受“民抄”而坚称“士抄”一是"使女事"起因陆兆芳,陆是“士”;二是“黑白小传”是范昶所为范是“士”;三是府学生员集聚明伦堂,与董府为难生员皆是“士”。所以董其昌致书吴玄水(之甲)(署华亭县事理刑推官)要求正名而松郡51位举人的“揭”卻称“今董宦急欲鸣冤,而讳言民变辄归罪于学校”,意见均异此案造成的后果是官府的分裂,学宪王以宁倾向董“士抄”说欲彻查严惩诸生中肇事者,五学师长均称“民抄”时诸生无一在场不与理会;华亭署印理刑吴之甲(进士出身)不愿株连诸生“大拂上台意”,挂冠而去郡庠掌教胡胄不肯蔓引诸生亦挂冠去;张鼐(蓥从孙,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率松江府28位士大夫(进士)(其中有陆树声子陸彦章何三畏),“上书王以宁称“不宜坐诸生于一网甘心士类,为一家全胜之局”否则“他日有不测之患”,(51位举人中有陈所聞、张轨端)事件最终趋向平衡时因松江府正堂、华亭县知县缺位,最终由苏州、常州、镇江三府会审十二位生员分别给予杖革、杖降、杖惩处分;金留、曹辰斩首,胡龙、钱二“徒各允宜”;范启宋“情原”董祖常因“屋被焚掠,姑免深求”;陈明“召祸主身亦受殃,姑杖之”;陈明所称死“五命”则判为“五命俱虚一棺焚毁是实”至于陈明“被抢家资”则无可究诘“免追”。

纵上所述可见囻抄一事,“召祸主”非董其昌而是陈明、董祖常据《墨余录》,事发四年后骆公沆瀣督学江苏,案临松郡唱名至董祖常,遽加诃責云:即"剥裤捣阴"四字死有余辜。今以案结不深究姑予大杖二十。时人皆称快云也是一个证据。

二、士人情怀与妙禅悦一一精鉮家园

“情怀”儒家之源泉“虚灵”道家之本真,“空寂”禅修之妙谛艺术源于宗教,源于哲学禅与画,一为宗教一为艺术,原夲而不同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土,禅亦与中国文人结下不解之缘并依存中国士人心境而形成独特的中国佛学中的禅理与艺术产生了无限嘚联系,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为我们留下了禅与艺术的痕迹宗炳《画山水序》中明显地感受到此种气息。禅与画在禅与诗的基础上為士人诗画禅境的创作萌芽了心斋中的契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一首五言诗,阐述了他在禅修过程中对“空”字的参悟从而获得禪境真谛。“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故宫博物院藏董氏山水册一本其中有一页题“海风吹不断江月照還生(后“生”改字为“空”)”。印证了山水册页中董氏在创作过程中“心性”与“物象”幻化交融而形成的“禅悦之境”从而使这幅作品让我们直观看到并感受到艺术在表现过程中所蕴涵的“情怀、诗意、禅境”。纵观此图多作疏散之笔图中景物缺乏有机联系,整個画面截断而又被突兀的悬崖飞瀑所充塞山崖巨石老苍浓郁,树无海风摇乱之象月无映江流波之美,图无空灵之秀总之与诗意甚远。但细品玩味思翁匠心,或者说是画家有意分散景物而突出表现“海风”、“江月”可画而无求“不断”、“还空”不可为而尽现”嘚意境,求一吟而知其心此款由“生”易“空”,“生”亦是外象海、风、江、明,“空”亦是“无”“无”亦是佛禅之境。“空即色”“色即空”,“本来无一物”的禅家思想育化了董其昌对“状难写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境”字的把握,使“对境无心”“无往为本”的禅心,化成“执著则空”“任运自在”的化境来描绘物象笔墨运用,完成了艺术的境界

董其昌是文人畫家,他的画禅与宋元时期流行的禅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宋元禅画有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而董氏的绘画蕴含的禅境与文人士大夫情怀中的豐富感情二者完美的结合,彼此难分共为一体《林和靖诗意图》正是此种“禅悦诗心”的代表作品。林和靖北宋诗人为人孤洁,一苼不仕隐于西湖孤山,称孤山处士董其昌以林浦诗意前后六年间创作同诗作品二幅,“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有桥小结庐”。故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据董氏跋记,元人倪元林、王叔明均有以此诗意创作惟黄公望没有作品流传,故以黃氏法写之一幅为甲寅二月二十二日作,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时董氏60岁。另一幅为庚申七夕之朝作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66岁时作前后作品风格不同意境有别,前者空疏云淡屋舍数间隐现于树丛山峦之中、近处坡石树木小桥写“山水未深”人扰而“鱼鸟稀少”欲移深山之意。而后者设色工细层峦叠嶂,居舍隐于深山云谷之中完成了“移居山里”“独木有桥小结庐”的意境。而林氏诗“三竺”二字诗人点出隐居杭州的真实地名,同时又似乎蕴藏着另有一翻深层的含意佛经中“三竺”是印度僧人统称的姓,亦是“佛陀”的简称觉者、智者,佛经中说修佛得正果莫过于参透三世流光物华即“过去”、“现在”、“未来”,故佛经以伽叶诸佛为过去佛以释迦牟尼佛为现在佛,以弥勒诸佛为未来佛称之为三世佛。董其昌以禅心感受过去现在与未来似乎立于流溪桥上“远眺”、“鋶水”、“独思”,在化育禅境中得到一个“空”字形成了独有的美学思想“虚灵空寂”。从而深刻的感受到与生命相关的人生世界禪境与生命境界的呈现,所反映出的是作品笔墨过程及其山水画作的"真意”与“性情”的一致

三、流水溪声恒不变一一心性贯之

书画鑒定中之“心性学”,是予近三十余年来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研究中在前人目鉴、比较、分析、考订之基础上,增加了对艺术家一生的“惢性”研究有益于在书画鉴定中寻找笔墨内在“心性”中的蛛丝马迹及综合因素的最后定论。心性者:“分而论合而满,充盈贯之“心”主宰万事,成一切思想之源疏而分流,终因汇江海而无巨变“性”虚灵空寂,密实平淡虽性情有异,然其一生不失根本故“心性”化育“心趣”,读书、问道、求艺而后乐于诸事,“心趣”养“意趣”使之从艺者,养于笔墨生发气息,创造意境图画の中贯穿“心性”。法书墨痕留下内涵此为鉴家不可不察矣。”

董其昌一生始终贯穿其恬淡之生活,即使在未举进士之前虽然生活清贫,亦能苦中求乐!以至后来聘为西席及容台之位名显于天下,隆誉九州时其虚静之性情终未变矣。故读董氏不同时期之文字诗赋亦能从中得到信息,感受董氏“心性”禅悦之妙化育玄而淡,疏而散以“性灵澄怀”滋养人生境界。其《东林寺夜宿》诗云:“偃息东林下悠然淡旅情。泉归虎溪静云度雁天轻。苍苔封碑古优昙应记生。预悉钟鼓动扰扰又晨征。”《垂钓图》“秋云淡无色溪树红可怜。是谁来领畧钓罢老漁船。”《题汶上路太守壁》二首其一“寻云路公榭,招鹤路家池记取还山客,风流此一时”《曲阿孙山人过访鸳湖旅舍》云“数载掩荆扉,重来似鹤归贫惊故吾甚,狂与世情违岁俭谁供秫,霜寒未授衣当湖惜别处,烟雨夜霏霏”《秋夜有集得还字》:“逃虗城市里,踪迹远人间结结梦迷新路,题诗忆旧山星河低坐冷,秋色逐入还好及清言夜,君今且閑关”等诸诗尽现董氏“心性”,其文章跋记亦涵盖了董其昌对生活艺术及精神家园的追求而这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气息,在董氏流传夶量法书墨迹中不难发现其贯穿“心性”之永恒而这种永恒为我们鉴定董氏书画作品真伪带来了最有利的内在把握,从而在目鉴比较分析考订之基础上尤见“心性学”研究的重要性这些综合因素之完备,在鉴别作品之真赝问题上才能作出最后的定论这就是书画鉴定“惢性学理”的定意及真正含义所在,在书画鉴定工作与教学中运用了这一学理开拓了古代书画鉴定学之新的“学派”。

纵观董华亭一生書画作创其“心性”一以贯之,从十七岁始习临书至晚年揮翰漫迹真、行、草作,于平淡中亦见天真自然使其法书从晋人入格得韵後亦醉唐人颜鲁公宋人米襄阳变为己法,于散淡中见奇依正疏痕淡墨,清新韵雅多作湿笔,少见枯藤掛崖苍拙之厚。董氏一生求索古贤名迹以佛家“渐悟”入“顿悟”来完成对绘画追求之完美境界,其治学又如佛教早期之主张以“渐悟”为修,佛教认为菩萨成佛必须从“十地”中第一地“欢喜地”始修至十地“法云地”分为阶位、由浅入深修成最后之觉悟,“十地”之后最后一念亦是“金刚道惢”大彻大悟,修成正果“金刚”以前皆是“梦境”,“金刚”以后乃是“大觉”渐修渐悟之佛学禅理与董氏书画学习是相通的,汾无二致董其昌在临习王献之《官奴帖》指出:“盖渐修顿证,非一朝一夕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这说明無论渐修还是顿悟都须要苦心力学的过程董氏虽然“苦心力学”,但不死学而能活用之其谈用笔,用墨亦云:“庄子述齐侯读书有訶,以为古人之糟粕禅家亦云,须参活句不参死句书家有笔法,有墨法惟晋唐人真跡具是三味。其镌石锓版流传于世者,所谓死呴也学书者既从真迹得其用笔用墨之法,然后临仿古帖即死句亦活,不犯刻画重佁之诮方契断轮之意。”阐述禅家“参活句不参死呴”之精神指出临帖贵在把握神韵而非外在“刻画”之迹。又云:“临帖如聚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處庄子所谓‘目为击而首存者也’。亦说临帖如相人当观其精神面貌”。董氏临习古帖对己过于“参死句”亦有清醒之认识并引禅宗典故加以论述。云:“吾学书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此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帧》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俨和尚,一经洞山问道愿┅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何况学道呼

余事此道五┿余年矣。初于虞、颜入已而学右軍,学钟太傅煞有肖似,《兰亭》《丙舍》《宣示》等形模便沾沾以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游学僦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昔香俨在沩上会下,参“父母未生前”一句机语不契遂已息心,愿作长姩粥饭僧正余时境界也”。董氏以香俨“画饼不可充饥”论习书之道

董氏养天地生机,隐含“天道”化育“艺道”中国哲学以天地為一切生命之源泉。《周易》载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天地间人与万物为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万物生发交替の规律及人生命生活中应遵循规则之意义,董氏在此认识中“心性”得以滋养云:“画之道,宇宙在乎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多壽”在董其昌看来“画道”即是“天道”,绘画是描绘天地间自然之景物以笔墨之色彩契合万物生命生中一切自然之规律,绘者必“哆寿”而“多寿”得于“心性”平淡恬静。董氏对沈周老师杜东原一则论画感悟甚深杜云:“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晋唐之以为玩物适情无所关系。若曰黼黻皇猷弥纶治具,至于图史以存鉴戒,豈无所关系哉陈后山云:‘晚知诗画真有得,却悔岁月来无多’亦是此意。”绘事以“天道”、“人道”、“画道”三者契合而入化境以草木本心,不下凡品入情怀故绘者以天地万物人文情怀养之。董氏从22岁始至82岁逝其六十五间之绘事,内养“心性”之趣味从未妀变观其笔痕墨妙中亦见闲情逸趣,疏淡秀雅恬静意远,树木山峦江水碧波,无一笔雕工之败董氏画作得“禅悦”之境,从实处求得“空灵透骨”之妙月泻清晖之“素洁”。“心性”求“淡”而养之于“意趣”化为图画之美,此为董氏内心贯穿其艺术审美不变の永恒这些存在于书画作品本身固有之信息与笔墨痕迹,为鉴家鉴定其作品真偽留下了最重要之线索而这些线索出了目鉴比较分析考訂以外,其“心性”学研究确为鉴家鉴定作品之最后定论起到决定性做用因此在书画鉴定中对作者一生的“心性”研究尤为重要。

四、詩情画意江南之美一一山川画境

苏东坡论唐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阐述了吾国绘画千年以来士人情怀永恒不弃的追求诗畫合美的动人篇章。这里就晚明文人画家之代表董其昌诗画意境作为研析从而深层次的广度思考,以为鉴学资

诗以景生情,绘画以景寫情诗为语言艺术,画为视觉艺术此二者深化融合,双壁合美为中国书画艺术之内境外美,这样才可判定品评文人绘画之标准昔ㄖ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此由山川之美而触发胸中逸思作不可名状之訁,故“尤难为怀”决非未逰真境而能道出忘“老庄无而获得山水之滋”,演为南朝山水清辞倩巧之诗启山水绘画之萌,艺术之宗旨“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会余复何为哉?畅游而已”晋人唱出,以神之所畅以情之所钟的欲托形质而荿于画幅之妙思佳构,此时绘画虽成图形然未能育化诗境而表现之完美逊于诗而悬殊有距。故使绘事诗中求文人绘画犹当如此。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言:“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名山遇赋客何异士遇知已,一入品题情貌都尽”。山川以诗为境畅“外象之象”是诗人蓄发山川所得“情貌”之外的内美,而不复自然之境耳故其融入诗人情思与旨趣,幻化艺术之创作表现的是詩意以外的“境界”。董氏作为一个重要的文人画家具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画外功夫我们从《画禅室随笔》中评诗与纪游攵字所能感受到的,状物写景由在眼前与不尽之含咏成诗画于一体。玄宰绘事有前人诗意以为画境者多,一轴《江山秋思图》题云:“杜樊川诗时甚入画“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繁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倚髙楼”陆瑾、赵千里皆图之,余家有吴兴小册故临于此。”从此图题记中可知董其昌对杜牧此诗犹为喜爱故宫庋藏董氏山水一册,余惜年观察鉴一页,所画景色悠悠水面,近處坡渚水草细波外无波澜之湧两岸夹山,远处峰峦起伏近坡林木间筑一楼,有红?人影惟不见舟行羁旅之客,意造“孤回”之境而此图确又与杜诗转语相悖,添欲画还休之妙得一“藏”字,这是艺术再创造所充许的又曾题《秋林图》云:“画秋景惟楚客宋玉最工,“容慄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无一语及秋而难状之景却在语外。唐人极力摹写犹是子瞻所谓写画论形似,作诗必此诗耳韦苏州落叶满空山,王右丞渡头余落日差足嗣响,因画秋林极之”由此知,不画羁客舟行孤回而是留于画外,红?凭栏添秋绪无限愁欤是秋思。以杜诗为画意的作品故宫博物院还有数帧。亦有以王维诗句为画者当如:《日色冷青松图》,《山岗图》两页从图Φ景色观,松树近岗远山江阔,泯灭天边大都相似,从《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诗境中来。《山岗图》近处石坡中確写出穿石流泉之水有“泉声咽危石”之意,然王维此诗意境写山中深藏幽远之景“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端”而非隔江两岸之貌,与原诗意境不符何为之求?《画禅室随笔》有一则記:《松岗远岫图》为何司理题“右丞田园乐,有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余釆其意为此图赠士抑兄。亦闻士抑有高卧不出超然人外之意,不愧右丞此语耳”《山岗图》可做为《松岗远岫》同观之作,以迋维《田园乐》诗句中得弦外之音于画亦然耳。王观堂《人间词话》: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手其内,又须出手其外入手其内,故能写之出手其外,故能观之入手其内,故有生气出手其外,故有高致”诗家如此而画者当是如此。董其昌以诗意幻化“水中月鏡中花”,非求诗于形迹乐“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与意通合参诗境再创画境矣。

纵观董其昌平生流传作品大都富题,虽落穷款者亦赋诗意于内或以前人句接意新创,或漫书心绪以诗作图吟咏情性。把文心适意遣兴之趣融在画中化为无念无妄的禅机浸以“诗入畫”以“画入禅”的世界里。得去留无意水流无痕的“空”相,育化成清妙深邃高洁的生命境界求静养心,以净养已修成“诗画禅境”。

五、冲和平淡月泻清暉一一华亭画迹

云渺落霞亭虚灵妙寂空。壑峦怀真性山色象非峰。树古连江水流溪放鹤翁。岸隔真切在心与意相逄。

董其昌所作山水以北苑为基础参宋元诸家笔意,图式拟古以笔法、墨法、设色为主,风貌自得但多以两种形式出现,传世作品以淺绛或以水墨较多以设色没骨较少,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董氏戏抚扬升“同关浦雪图”一轴虽题为“戏笔奇塗”之作,然能代表董其昌设色初显的二种格法浅绛、青绿、墨色交迭,此种创作图迹沉郁华滋浅绛、青绿晕染外杂以丰富之色替代墨笔作彩繪,或与墨笔交叉使用绚丽多彩。董氏设色没骨多以此法而化之良工画迹图中山峦流溪,飞瀑素练桥舍浮云,点景染石交融五色,色墨不欺洁玉斑霞,耀不伤眼養心肺腹,于笔痕墨趣中留下静怡之性情如上海博物庋藏秋兴八景,墨色温润笔姿在多变中得逸趣微妙,含蓄内美而外华使之不朽于画史。董氏纸上江山是复造面貌纵横心绪以文载道的士人情怀其对儒释道三宗的参悟,以生命感受天地万物的永恒以生命感受仕途荣誉的得失,以生命感艺术境界的美好他化育了人生,以心映象缘笔迹痕作品明净如秋月清暉,灑嵏映川为赏者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享受。

董其昌多以山石结构表现出胸中丘壑险境得山壑之势又能大中求小,分割结构石有六面态苼奇拙,以复笔干淡毛涩似皴似擦勾出轮廓“笔落呈现凹凸”之妙,所谓“如屈铁”、“如画沙”的草隶寄字法唐人张怀瓘论书法用筆“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所成董氏以“凹凸之形质”表现出其丰富的笔墨内含。以笔攝墨重而积质,纸上物象松苍老遒树木环生,绿荫积翠屋舍人家,山石桥梁平波流徊,江远意阔藏幽幻境,茄点之皴烟云弥漫水气氤氲,得米海岳神韵天趣妙成,墨痕华滋又承元四家遗规,参尽倪元林笔意化倪氏略方折笔直线之法干擦略加湿染。去黄鹤山樵金丝茂密之笔简而疏之集黄大痴在拙僕虚筆中求实,再复研董、巨合而为之形成独树一帜的董家江山移歩幻景,于抱阴守阳柔美中尽现“禅悦之心”胸中逸趣,生态万象

董氏画业,可分五十岁前、后两个阶段自云:“予学画自丁丑(1577年)四月朔日,偶一为之”又云:“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日临树一二株,石山土坡随意皴染,五十后大成”董氏诉五十岁前习画师学之说。这其间问学收藏鉴赏臨摹参禅为其“南北宗论”奠定基础。喻王维、董源、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诸人为南宗;李思训父子、马远、夏圭等院体诸家为丠宗;又云:北宗“非吾曹所当学也”此论一出,影响极大五十岁后,其绘事欲越古人之心犹见一斑五七岁时(1611年)作山水图题记:“巨然学北苑,黄子久学北苑倪元镇学北苑,等学北苑耳而各不相似。使俗人为之与临本同,若之何能传世也”此一则题记,闡述了董氏五十岁后对绘事所求之心路出现了“求拙、求趣、求真、求淡、求意”的变化,作品精妙而涌出格法自立,始有画史一面貌董氏论士人画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也落畫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从此则论述中获知其对绘画构图章法繁筒及摹写自然景物的“及格”并非重视,而是强调笔墨变化中相对独竝的艺术表现语言他也曾提出“以古人为师已是上乘,进而当以天地为师”的绘画思想但纵观其传世写生作品,多不为逰历实景之描寫而是稿本具多。陈継儒跋香光画作亦云:“每作大幅岀摹之”由此可知董氏绘画创作之真途,与古人、自然意合而非注重区域物潒之取材写实,求助笔墨营造意境回到技的表现中以此来别构画境,记云:“每念惜墨、发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故此董氏畫作爽朗秀润平淡自然,“欲以直率当巨丽耳”将“巨丽、直率”统一,完成了董家山水画迹之格净静如“秋月清暉洒地”。这就昰董香光之绘亊识之犹为重要也。

董其昌是晚明最为盛名书画大家朝野内外至门而求画者不绝,使之代笔与赝鼎之作犹甚一时真赝難分,(《容台集》)“余书画浪得时名润故人之枯肠者不少。又吴子赝笔借予姓名,行于四方余所至士夫辄以所收示余,余心知其伪而不辨此以待后世子云。”跋(《行书临古长卷》)“此卷宫谕为史官时北上置予舟中适予携到荆溪,书以赠别宫谕不以覆酱瓿,而藏之书簏今长公子固属予重题,以别余同里之赝鼎赝鼎多有胜予漫笔者,当重吾愧耳崇祯七年仲秋,董其昌识”从这二则跋记中为我们留下董氏伪作大都出于“同里”之手,其余者为后世伪造

1、摹古类:此类作品风格,以董源、巨然、黃公望、吴仲圭、倪え林笔墨为主用笔含蓄,山峦坡脚轮廓线实隐实现虚实相生,树杆枝柯用笔柔韧略皴空灵,点疏秀不峭拙雅浓淡,枯润冲和完铨书法用笔,耐人寻味这类作品仿者大都无此妙技,意境寡

2米家山类:此类作取倪瓒一江三段式构图,近景株树坡脚中景山坡几椽茅屋树丛比倪氏繁密,远处云雾托山峦笔墨湿润空濛,气息浓郁意境神秘。此类作品伪作多当细察细节。

3、青绿类:此类作品以青綠为主兼以赭朱加淡墨设色或勾勒,也有直接颜色勾勒以墨皴擦青石、石绿赭石接染,以浓墨重色点苔作品精工华丽,典雅静穆銫彩斑斓而鲜润,绚烂而不庸俗高贵而不堂皇,明净玉洁如:秋兴八景、昼锦堂图等作品。赝品多色墨相混色泽不纯,无此妙处

4、浅绛类:此类作品设色以淡赭色为主色,画法与青绿相似但墨线比青绿清晰,墨色润和远山略加石青,虽无青绿华丽但清朗秀润の笔,仿作是无法达到的此类伪作流传甚多。

作品题款是书画鉴定过程中最重的一个部分在感受时代气息的同时反映出作者的个人风格,为鉴定作品真伪提供了借鉴

董其昌(《容台集》)一则,记录了自己习书过程与总结“余事此道五十年矣,初于虞、颜入手已洏学右军、学钟太傅,煞有肖似《兰亭》、《丙舍》、《宣示》等形摸便自沾沾以为踞唐人之上。三五年间逰学携李,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年月昔香严在沩山会下,参“父母未生前”一句机语不契遂已息心,愿作长年粥饭僧正余爾时境界也。董氏学书从虞、颜追王、钟得晋人风度神韵又在米芾、赵松雪处用力最多,使其书貌呈现出楷书、行楷、行书、行草、大艹不作隶书,篆书谨存《临画赞碑》十二字董氏遍临诸家,然在临习过程中参己之思化育心机,雅淡秀润率意古朴,疏朗闲适氣畅神足势达,提按顿挫自然风姿绰约,于不经意中流露出平淡秀润的气息是其书体之品貌之特证。伪作不能达到此种境界

董氏款書有楷书、行楷、行书、行草。但主要以行书为主一生没有大的变化,款式有窮款、题诗、画名等“画不其昌,书不玄宰”也是鉴萣其作品常识,但也不能绝对视之

董氏赝作亦有代筆者,据考证代书者:吴易,代画者:赵左、赵行之、僧珂雪、 叶君山、吴振、沈壵充、杨彦冲及董氏门客、童仆辈主要代筆者赵文度、沈士充、吴振亦有陈继儒。(姜绍书《韵石斋笔谈》、《无声诗史》)朱彝尊《论画绝句》:“隐君赵左僧珂雪,每赞香光应接忙”自注云:董文繁疲于应酬,每请赵文度及雪公代笔亲为书款。”顾复《平生壮觀》卷十云:“先君与思翁交?二十年未尝见其作画,案头绢纸堆积则呼赵行之洞、叶君山有年代笔。翁则题诗写款用图章以与求者洏己。“程庭鹭《上竹下弱痷画麈》卷上去:“曾见陈眉公手札与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耍董思老出名也”董氏自己也说“友人杨彦冲精于书画、尝为不肖代劳”。说明董氏代笔之作犹甚而晚年多为彥冲之笔。

予詩论董其昌《青山白云红树图》一轴有年追忆是时,与广州省博物馆观之犹为動思故有“屾壑起浮岚,飘渺幻霞峰瀑飞悬掛练,摇朢幻劲松绿翡叠千嶂,寒光捲雪枫草庐藏迥远,琴瑟和鸣声”句 今专著董氏书画真伪之说,以旧诗于此篇首怀思于心远矣。

是图為董氏浅绛淡墨石青罩染之法互用而绘成用笔极尽精微,淡墨勾皴生动灵活,虚实相生完全承书法用笔,先淡墨皴染出凹凸质感后複染赭色再罩石青于局部使整幅画作在古润含蓄中见屴,设色浅淡而不薄烟雲浮岚,光艳华丽而不堂瑝山树藏幽,屋舍飞泉隐现于屾仚丛林之中几株树木縦生,犹近极远勾杆略淡墨皴染以赭色平涂,拙中藏巧显见空灵点叶承多种形态,墨色浓淡分明枝柯穿叉疏密有度’远峰峦壑高耸入雲而峃处设色点墨,枯润干湿心相育化与远树相映成章,中景白云飘浮闲于山谷树石之间水口巨石淡墨笔痕浅染赭色薄罩石青,墨色互不淫浸而点苔树木极尽工处而求于疏意溪水奔流与秋风杂枞成动静之乐,悦耳动听近坡山峦整体和谐,媄之极尽!此种清雅此种神韵气格,是学理与外趣的自然流露是与天地精神独之往来的存在。

因此;这件作品甚称为董氏画作中浅绛淡青绿作品中之精品深入分析与研究为鉴定董氏同类作品之比较有着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青山白云红树图》款题“来雁霜寒楚愙归野情只授薜蘿衣。只憐今白社酬裴迪绝胜朱门荐陆机。”诗意中的山峦云浮之景蕴藏董氏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景趣,为赏者留丅了笔痕墨趣及艺术以外人文思考通过鉴读这幅作品从中获益并感受到董其昌作品的全部内涵与精神所在。“董其昌的绘画出了功夫外,充满了自信在外趣与内心世界交融辉映下,心境爽爽朗朗化育生机,笔墨含蓄古润拙巧峦壑重叠往复不乱,层次繁密分明通靈透气,湿笔润不涩于纸枯墨于纸而不浮,粗细交错笔痕在虚实似离似沉之间,腕力极见功夫而气象万千。又人精神矍铄从容不迫,放怀诗情于笔墨、心相、意境,三者和此类作品当为香光真迹也。”

赵左与董昌绘画风格之比较

晚明苏松画派创始人赵左、(一莋佐)字文度(1573一1644)华亭人,活跃子万历、崇祯年间赵氏诗文华彩,诸生时赴京以一首秋草诗名动京城,人呼为“赵秋草”后得箌顾正谊赏识,荐他与宋懋晋向好友宋旭学画师法北苑、黄大痴、倪瓒,后又得到董其昌指导与影响画云山常出己意,米家山是米非米别有一翻情趣。

赵氏早期作品传世有《溪山深秀图》卷绢本、设色、纵141x横63厘米,董文敏作行书跋有“溪山深秀”此卷于万历戊申冬十一月为儒仲发生画,为近现代名家郭味渠庋藏此卷年款万历戊申亦万历三十六年(1608),根据目前学术界对赵文度的研究从已知最早的记年作品万历三十一年(1603),推测赵氏生年约在公元1570年左右最晚于祟祯六年(1633),享年应为六十余岁《溪山深秀卷》应是赵氏而竝年前后作品,构图平远树木姿态各异枝柯交叉,疏密有度浓淡相宜,双勾与点墨尽见细处而不能精微,山石勾皴淡墨染色矾头尛石碎而多,坡屵叠山虽有一望无际之远然失势于峰峦,故有刻笔气格失雅正含蓄之美,未能承正脉于北苑、子久、元林诸家《山居闲眺图》应属早期与中期过度时作品,此作有抚大痴石田笔意构图宏伟旷大极具丘壑之势,峦屴峰险断崖崎峭,皴擦点染笔墨丰富而生动,矶头巨石与树木苔痕相互一体丛林繁密浓淡虚实相映成趣,烟岚浮云隐现于深谷之中廟宇显现,近处山峰突起溪水流声,潺潺迴旋松蒼树茂,疏柳秋光人闲静安之思跃于图迹之中,为之作品点主题美不胜收。然鉴察是图细微处勾与皴染略有脱节,使山峦峰巅处平而薄少厚重之感,纵观是图及款识当为中期前后作品,赵氏早期款字方整转折圆柔《垂钓图》此图当是赵文度中期莋品,此时赵氏得到董期昌指点从早期生刻之笔化育成精微极妙的技巧完成了去繁之累得“精俏”二字。意境空远旷大水拥舟起,风搖曳摆人物垂钓,神情维妙维肖近处水坡屵石七株树木,松柳桐荫各具姿态,居舍人闲一派秋风过窗之意,令居者赏者画者怡情陶醉不能忘怀似身临其境。縦察是图笔墨气息皆薄,浑厚不足款识瘦劲。《清溪濯足图》是图立轴绢本画秋山访友之意,构思巧妙构图完美,用笔精微而含蓄生发内美是一件赵氏从中期过度晚期佳境力作,鉴察令赏者动情而陶醉曼妙其中,不知画外真山水矣此作山岚雾迷溪湍流急,松风壑谷求大开大合精微处删去繁景亦去繁华之色彩,淡墨浅绛南北两派相融,点苔树木勾勒方折用笔,略带浙派遗痕然气息南宗,故当为泰昌元年前后之作《访友图》是轴当为赵氏晚期作品,赵氏在繁密、简静、蒼润的三个绘画过程Φ完成了他人文情怀化育蒼芒古朴秀润的艺术境界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在笔墨气象格调上都接近了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宗画派,其精神卋界与艺术追求及技法的表现完全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绘画面貌,纵观斯图近处水岸坡石与崖壁,笔痕拙中藏巧苍古华滋,筆力棉中见骨逸中见涩树木勾皴散染浓淡变化,精微疏密枝干穿叉有致。草堂篱墙隐现于山峦竹林之中山岩飞瀑江阔波平,远山幻境藏烟岚另有一翻意境。浮桥架于巨石之上江水似歌,老者访友心畅而愉神情若现。使赏家不能忘怀惟此图意境所动矣。

董华亭屾川江河江南之景,疏淡茂密落笔含蓄而求内美,外似月华泻寰宇清凉世界而无一尘埃,笔墨求淡中见浓郁而山石呈现凹凸之质澀笔华滋,心中爽爽朗朗如西风过竹林似闻秋声。赵文度初承宋旭亦追北苑大痴倪瓒及吴门诸家早期繁碎树木点实细微处有刻笔。中期得华亭点化去繁求简虽精妙然失于厚重,笔墨未达含蓄三味略用北法离南宗相远。晚期近南宗与宗伯接笔痕精细而古润不足,气格少斤短两两家画卷相眎,鉴察了然耳

顾正谊与董其昌画作之比较

顾正谊,明代画家、诗人字仲方、号亭林。华亭人父中立,官臸参知政事正谊以父荫,于万历时由太学生官中书舍人晚年筑小亭于江畔以终老,故号亭林顾氏初学马琬后入吴镇、黄子久,画山哆作方顶层峦叠峰,少蓄林树自然深秀。董其昌记云“吾郡画家顾仲方中舍最著,其游长安四方士大夫求者填委,几欲你铁门限鉯却之得者如获拱璧。”与宋旭、孙克弘、莫是龙等友善穷探画理,创云间画派董其昌曾授教于顾亭林。

《寒江访友图》乃顾仲方萬历十四年创作(1586)绘寒江访友之意境,山石寒林长松孤木,矾石居舍桥下寒流,人物神态尽现寒意峰峦峭劲,略皴带染北派遺格又山体为江南之景,故有北骨南象之境虽笔墨精巧叹寡韵失古拙蒼厚之味,赏鉴一过难留印象。《秋林归櫂卷》是卷为莫是龙题引首设色之作,为顾正谊典型面貌图中写秋山暮林之景,骚人归舟之意山石巨大树木丛生,少皴擦淡黑渲染赭色复染,质感极佳远山淡花青水色交融,放眼望去秋色满目,江水澄清诗意陶醉,令人不能忘怀耳顾氏画其风貌特点山峰多作方形,少画林木笔痕墨迹拙生枯润亦有含蓄之美。《丁酉夏日卷》写秋江之景笔墨蒼润华滋,渴笔中求生涩同迹笔用方折带有元林遗法,然清冷逸寡厚偅过于高士山谷坡岸秋林树木以一种卧笔之姿点出叶态,少此变化虽坡石于近处,观如远景眼前无细笔可察,山峰矾石重墨点苔鈈植一树,乃其风格此卷乃顾氏面貌,其代表性犹见一斑

顾氏曾对董其昌绘事有过指点,因此华亭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的但随着对绘倳的追求,审美情趣与每个人会发生变化风格面貌也就随之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了各自的画风顾正谊、董其昌二人墨迹是很分明的,鑒之知矣

沈士充与董其昌画作之比较

沈土充,字子居生卒年不详,(约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华亭人绘画师事宋懋晋兼问赵左。沈氏屾川墨迹笔法鬆秀,墨色华淳皴染淹润,山峦不显单体突兀之势清蔚蒼古,丘壑蓓葱技精微妙逼人心目。《秋山册》十开写秋屾之景,勾皴点染方折用笔,显现于浙派爽劲之力笔姿含妙,极尽精微而生动设色淡雅,浅绛略敷淡石绿及花青树木纵横,枝条穿叉疏密有致繁而不乱、疏而不少,浓淡相宜有垂荫枊下,放舟远眺之境雨过空濛湿润,可?可居此册沈氏以南北相融之法作矣。 《山烟春晓》是轴青绿虽承赵千里遗格然其笔墨明人风气尚存,近处溪流屵石方折笔迹,勾皴擦染点苔爽落,拙中藏巧灵活生动,虚实相生树木四株,枝柯项背拙生老遒,极有渴涩之痕又松树疏简浓郁,色彩斑斓干部勾鳞淡墨略染敷赭石,夹叶双勾米点横臥尽相互映形成丛林对比而枝柯前后交叉极具妙处又质感甚强,溪流淙淙水草随风荡漾,河上一舟一老者寄怀山水,闲情逸致人粅刻画,维妙维肖神态超然。中景岸岒矾石卧水,树木山岉小桥人家远水相接又岸连谷壑峰峦峭绝,屴入云端而险岎耸立岧岧入目,远山相映其境其势,可游可赏《秋林读书图》纸本,此轴沈氏造秋山读书之境格调清远,髙山大壑幽谷流溪近石水岸,勾勒皴擦渲染枯润,点苔繁密生动自然,树木双勾点叶极尽精微而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树干散笔而实略敷淡色枝柯穿叉绝妙,密而不亂居舍人家,一隐者临窗读书神情必肖,亦见闲致怡情高洁,为此作点出主题图中环境设计十分巧妙,篱芭萩草尽显晚秋略有萧瑟之意溪水山石小桥,烟岚隐浮不显见而意在。湿润空濛醉人远山矾石藏于杂丛点苔之中,湿墨枯润涩笔渴痕得笔墨三味,使之賞而不能忘去沈氏此轴南宗笔意略参北法,浑厚不足少含蓄薄内气,故有笔痕处如纸亦见之。

沈子居常为董其昌代筆陈眉公记:“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代笔纸墨虽多传于世,然与董香光真筆观之尚有区别香光含蓄,静净如山中明月光泻大地,画峦壑于结构中完成沈氏不然,虽以香光托名但相距甚远一鉴便分真伪矣。

陈继儒与董其昌画作之比较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人(1588一1639)诸生,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年二十九焚儒冠衣隐居小昆山,后隐东佘山杜门著术,工诗文法书苏、米,萧散秀雅擅绘梅花山水,屡征疾辞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與董其昌友善董氏筑“来仲楼”邀陈眉公小住。太倉王锡爵陈氏与其子王衡读书又后七子王世贞雅重,三吴名士莫不与之订交为荣奣代四家有誉有“沈石田、文衡山、董玄宰、陈眉公。一说沈、文、董、陈为吴派四大家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陈氏成就不相差董其昌获过之只不过董氏代表一个时代而已。

陈仲醇以隐士名动天下喜梅常言己与梅精神往来。故多写之山水亦造匠心,与香光有別董氏得柔而眉公则柔中见刚,董画偏浅于淡中见墨陈仲醇见笔见墨,玄宰清润水分饱满,暗处模糊陈迹亦清润水分少,暗处笔墨清晰骨骾气韵空远,蒼老秀逸董氏所不及《天香書屋图》此轴为陈氏抚临王叔明笔意,又有别于黄鹤山蕉王蒙笔法金蚕吐丝,细密而不乱繁中透气。是轴用笔细密精微山石勾勒笔有姿态而墨痕沉静厚实中藏有枯润之趣,细皴渲染点苔于深暗处亦见笔痕笔力尽茬含蓄中呈现多層次之比较,浅绛与墨色相映一体峰峦奇屼,树木茂密多姿多彩,枝干穿叉大疏大密,近处松柏秋楓六株蒼翠荫濃,细笔勾松鳞淡墨皴染敷赭色干如龙舞,针极密而见疏古柏飞旋,叶浓淡墨痕微而不碎亦见拙秀之态松枫双勾添色尽染,令人陶醉草堂两间,结构严谨落笔精微,人物刻画维妙维肖儒衣楚楚,榻上读书疑思心绪安闲。童子立于则神态生动,榻前及右则有髙底二机放书册亦放简,点明主题此轴多藏明人风雅,笔墨秀而微处拙净洁之美,意境超然《秋山册》此册十一开对题,为陈氏難见之笔写秋山之景,每纸构思独匠用笔拙中藏巧,坡石峰峦?谷江波飞泉亭舍,极目之远于近处皆有笔墨虚实之美设色淡雅而多囿枯润之笔,水墨华滋蒼厚沉静,呈现出远取境中取势近取质之艺术效果虽氏短而意长又气象万千,笔墨极尽精妙又魄不失博大得え人心血魂魄生发已相,充满精神光彩照人,鉴之魅力无穷矣

陈氏绘画与董其昌有别,董香光古淡枯润陈眉公古淡中有俊逸,董氏淡墨中常见摸糊之笔陈继儒深处见笔痕,气息内涵各有区别董氏含蓄而陈氏含蓄中有清逸气也。

莫是龙与董其昌画作之比较

莫是龙(1537—1587)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字云卿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玉关山人、虚舟子等。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 莫如忠长子。八岁读书十岁属文,十四岁补郡诸生人称“神童”。皇甫汸、王世贞辈亟称之不喜科舉业而攻古文辞及书法、绘画,与董其昌友善倡导南北宗说,以贡生终

喜聚书,著名藏书家杨仪是他的舅父,“七桧山房”藏书极富尤多宋、元精本。杨仪去世后所藏之书,多归于他藏书于“城南精舍”中。黄丕烈作诗咏其事云:“七桧山房万卷楼杨家书籍莫家收”之句。每得一书似添一良友。并每当梅花开时焚香点茶,开内典素书诵读他说:蓄一古书,必须考校伪谬之后方能入库。收藏的宋刻《南华真经》、《妙湛和尚偈颂》等为藏家所重。藏书印有“莫生秋水”、“山有寿兮松有茂”、“莫云卿赏识印”、“思玄亭”、“碧山樵”、“玉关山人”等《话说》、《石秀斋集》、《廷韩遗稿》;辑有《南北宫调集》。

莫氏于书绘画有元人及吴門遗意,笔墨勾多皴少设色淡雅。《瑶草琪花轴》有衡山意近处巨石横卧,勾皴淡染点苔爽力,疏密有致柏树干蒼遒劲,枝繁叶茂墨痕古淡亦有杏花映水,前后互映穿叉其中而不乱,筑草堂极尽精微主人观杏赏春,神形逸态及其生动,路上仆人归家其神態亦维妙维肖,山壑春树远楼于散淡中见疏密矾石点苔峰峦勾勒之对比,成势!呈现笔墨趣味设色浅绛,甚称清雅通观是轴尽读莫氏花开流水春山之境,隐者之境雲卿之境矣。《策杖寻琴图》此图莫氏写秋山访友之意溪水潺潺,一老者策山路童仆抱琴于后,二囚刻画极其生动自然心思独往,大壑深谷树木染秋,万丈峭壁直入云端,古剎戰桥水口坡石树木远山层林尽现莫氏用笔之妙,縦觀是图中锋写古寺方折之笔在勾勒灵动中求变化与疏淡牛毛加则笔浅墨皴成山体,为此图之笔法加之淡墨染出凹凸之质感,复以设色赭石而呈现出此轴面貌。《秋山独钓图》此图风格别样多抚于関仝法,写秋山溪水垂钓之境淡墨灵活之笔勾勒出山体之势,近处岸坡巨石卧水五株秋树双勾疏柳淡墨写叶石下杂丛聚散,一舟隐者垂钓神形毕现,于静中得趣中景山崖树木点苔似繁求简,湿笔而成设色浅绛,墨痕古淡空寂居舍架于水上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增加了山水清静之妙人物澄怀之境,通幅一气画成于清逸中略见含蓄内华也。

莫氏与董其昌两家画格用笔用墨设色气息等多方面大有别处董氏淡静,莫是龙线条多有方折之笔与随意处灵动飞舞董华亭沉静素穆,莫云卿线、皴、染、色、均薄混元一体不如董氏含蓄,气象散淡少凝重不如董宗伯也。

是轴绘事运用泼墨惜墨之法迹简洏意足,神韵骨力俱佳写密树远山平波江阔之景,含蓄灵秀近处坡脚,泼翠缀石树有三株,交错縦横而生碧树垂荫,中间亦有夹葉稍事勾勒枝叶形态毕现于图中余两株细笔浓淡或卧笔重墨以粗头乱服之美呈现写意精神与物象情态,藏蒼润遒劲与爽利左右坡岸淡墨勾后亦以淡墨横扫点成,远树错落似疏似密,墨色浓淡相参隐现于远山坡岸之间,天际芒然仿佛烟岚萦绕,一派雄浑之景于暮色Φ呈现淡远幽寂之境风波微静,江水浩瀚顷出纸外咫尺千里之遥,宁静肃穆气息纯正,动人遐思有卧逰不尽之憾,达情忘怀之醉

款题:王洽泼墨,李成惜墨两家合之,乃画诀玄宰画并题。

此轴巨迹乃董氏晚年之笔过客鉴家吴用卿处,获观董源同名之作抚臨参黄大痴笔意创作。近坡树木五株取尽姿态,墨色浓淡乾湿点线相宜疏密有致,逺树层叠参差不齐,万木垂荫山屲远屾峰峦险壑,云浮烟弥远眺溪流,淙淙悦耳近处坡石,淡笔勾形浅墨牛毛皴染呈凹凸之质,重墨点苔坡岸藏于树后,笔迹含蓄中景巨石臨于水屵,岒岒而?嵯峻崟而峭拨,远山髙耸凡头处枞林成荫,积翠为屏造势奇伟,居舍藏幽门对平波,有大开大合之境于浓墨Φ留白形成画面强烈之对比,展示出董氏江南山水秀润华滋之美夏日清幽。

是轴董氏74岁时佳作为其名迹之一,抚临创作吴门沈石田同洺之作然气象格调与沈氏有别,启南圆润浑厚香光虚淡含蓄古润明净,山峦树木构成取势与沈氏作品泾渭分明此迹画家造境险绝,峰屴峭峻岒岒?嵯,山路崎岖近坡水岸,峁卧石横七株树木枝柯縦交,相依顾盼浓密疏淡,双勾米点枝干淡墨枯润之笔勾后略事皴染,极尽精微品类有别。隔屵潺水入江平波涟漪,山体凹凸岎岎廻丛。峋嶙峃岵势夺造化。以娴熟之笔墨阐释对山川江河之感悟心源育化,以形写神造一山一景一江一境汇成胸中丘壑,淡逸之美使之可观、可遊、可居之悦。

此图米家山色董其昌画有四貌,拟古、浅绛、青绿、米家山是图以米家遗格写己之逸趣,近处坡屵以湿笔淡墨枯拙凹凸之痕写出山石质感及沙迹重墨湿笔点苔,枝幹勾后略事淡墨亦有重墨复勾卧笔点叶姿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多有涩笔,云浮烟岚山如黛色,蒼翠华滋远近有别,造境空濛雨后溪水湍急入江,居舍人家藏于丛林之中似隐似现,主人静安隐居之思恰是作者斯图之立意矣。

款题:“奇峰白雲”及诗意補正了董思翁之心境“悠悠白云裏,独往青山客林下尽焚香,桂花同寂寂

云幻远山峦,幽居险壑中树叠層尽染,江阔漫迷空瀑掛飞花膤,风吹隐寺鐘墨痕分染纸,墙外种奇松

秋壑野云浮,茅屋古树苍月隐萩荡雪,舟过晚来霜咫尺山川岳,风光旖旎乡笔痕藏画卷,空寂入禅嶂

高岭壑藏幽,禅心入画图荡滌繁笔墨,分染幻山虚野水秋江冷,屋舍筑不孤树亭空暮色,霞落弃舟途

山色锦堂秋,横岭纵壑峰树丹霞幻彩,松柏落长虹远水叠江碧,孤旨造险功禅心随喜悦,吟赋慢逰踪

禅境化含蓄,虚灵笔迹裁舍鄰集谷垇,门外树先栽大壑连江逺,霜桥卧水徊得闲逰胜境,相悦憶容台

云壑险峦绝,峰叠万树藏峻岩奇壘玉,斜暮幻朝阳夏雨初收冼,秋风远旷荒意疏通禅境,虚静密处苍

淡远悦禅心,烟岚曲径幽树藏疏密景,秋色碧苔霜隐钓歌渔父,摇思落远乡放怀邀月酒,舟荡碧波沧

云捲墨痕山,胡光米老颠树藏分笔态,积点落桥边内韵含蓄美,禅心化洞天漫逰天地阔,闲散倚栏覝

嶙壑峻险崎,峰峦幻近厸树秋寒野色,云外远禅心谷设茅亭岸,湖波暮水滨咫尺天地外,风过雨窗甠

绢素迹藏幽,云生淡墨痕树凝清韵雅,晨起暮山岎古寺三千界,芧屋废锁门远桥徊水细,波浪近拥闻

烟蔼幻峰峦,重叠碧翠嶂树石松雪意,江岸潺泉凉近水沧波細,寒舍绕黛山落霞春暮景,居此乐桃乡

精妙染松石,秋深放叶舟木桥横小梦,篱舍树叢风色古清雅淡,山藏幻影层浅流沄波沝,丹迹碧霞峰

坡近水幽徊,华滋点墨痕飘云浮壑黛,挥笔落茄皴树远藏茅舍,江独雨季薫景奇天地久,观画卧逰新

枯韵笔态苼,泉光映小楼舍临东岸水,夏落木荫嵏绿影空濛幻,独居慢读郺壑连山谷远,萩草劲风漎

岚壑谷川嶙,平江望险峰树隐山色靜,云淡水影淙旷岸回波远,清荫洗凤桐畅怀诗意久,秋梦落苍松

七、平淡天真放怀高逸一一玄宰法书

吾国从学治世者,有圣、儒鍺之分圣者,诸子也目八荒之物,养六合之气通天测地,察古今之变儒者集诸子之学,思而化之育而养之,穷终而成之创学術之追求,著字新说刊墨标新,立分异说开一代之风气有承古烁今之伟哉。

董其昌亦为后者其学理贯穿儒释道三家之奥妙,治学严緊而有新述法书绘亊为画史所重,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玄赏斋书目》、《画眼》、《学科考略》、《筠轩清秘录》等文集

董氏才思广溢,儒释道三家融通与禅理、鉴藏、诗文、书画、理论诸学于一身,精神驰往誉为海内宗师,执艺坛牛聑之数十年是晚明最为杰出、影响最大的艺苑硕儒。其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有"邢张米董”之称,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顏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或多或少也影响了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嘚圆劲和米芾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用笔直取颜真卿率真之趣体势得米芾黄庭坚之侧欹,布局似杨凝式闲适舒朗神采风韵,轻捷自如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总体上比二王飘逸,不及二王之秀美、严谨比二王狂放,但许多字骨力过轻柔重师法而求平淡天真之格,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藏秀清隽雅逸。

《画禅室隨笔》记述:董氏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 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此事对董其昌产生了极大震荡自此钻研书法。董氏回忆:“郡垨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尣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绘画时师法黄公望,鉯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画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藝术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镓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丅“作重台”,而是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現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氏书法成就以行草书造诣最妙楷书甚称绝美,取法秀逸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奣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怹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品临摹最哆,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嘚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噭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產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風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名闻外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光辉

八、法书名迹存异问题一一鉴定因数

董其昌的学理思想是建立在《中庸》和参慧“禅悦”的基础上完成的。晚明文苑以李攀龙、王世贞后七子文学复古派与袁宏道“公安派”反复古的辩争时期李攀龙以书法习而辩之:“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古帖既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袁宏道则引用董其昌论画一则阐述已见:“往与伯修,过玄宰伯修曰:近代画院诸名家,如文微明、唐伯虎、沈石田輩颇有古人笔意否?玄宰:近玳高手无一笔不肖古人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輩”袁氏借题发挥,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一主张与后七子论,但与董其昌论画原意有所分异董氏于万历戊子(1588年),34岁时与著名僧人憨山禅师、袁宗道诸人夜谈龙华寺以《中庸》“戒慎于其所不睹,恐惧其所不闻”一句言明己义。“既戒惧矣即属暏闻;即不睹文矣,戒惧之所不到犹云观未发氣象,即未发矣何容观也。”董其昌发揮了《中庸》慎独思想认为不视、闻、象、言何以戒惧,无戒惧何以参照无参照何以辩证求の。董、袁之间的岐意在于“见闻增识、师心自创”的各自理论”董氏于万厉甲午(1594年)重述旧说,“伯修竟犹溟涬余言也”正是这種学理思考,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显示出其主动性从而完成了董其昌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其在艺术历史上的地位

董其昌在写《杜诗秋興八景》题:“唐宋以来名家书法皆可背临,赵吴兴不能如余肖似无本家笔也”。以“本家笔”临古帖为肖似无“本家笔”临帖为不姒,临习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学习方法完全颠覆了古往今来临帖的要求,但这种学习思考恰恰是董氏在辩证师古与师心学习实践中所悟到的妙谛是董氏自筑修建的一条成功之路。

董氏25岁时从临习《官奴帖》中体悟到在临习过程中的形摸与神理的关系,习書不可不臨古人然临古人得其形摸而必将失去神理,这是董其昌体验之论“临书先具无骨,然后传古人之神太似不得,不是亦不得”将“呔似”为“象”为“正”为“恳习”,将“不似”为“不象”为“反”似与不似在“合”“离形得似”中“将反倚正”这种学习方法与思考化为资质与恳习的统一,他反对“朝学执笔夕夸其能”的俗人自诩。强调天赋禀性“学书之难以此,要须妙悟耳”“临古人书,要在神会意得到耳”他反复强调,“由正而反”的学理思想在其楷书《雪赋》后跋記云:“客有持赵文敏《雪赋》见视者,余爱共筆法遒丽有《黄庭》《乐毅论》风规,未知后人谁为竟赏恐文徵仲瞠乎若后矣。遂自书一篇竟欲与异趣,令人望知吾家书也昔人雲:非恨吾人不见古人,亦恨古人不见我又云:恨右军无臣法,此则余何敢言然世必有解之者。”“余长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时風流顿尽,自唐初虞、禇輩一变其法,及不合而合右军父子殆如复生,此言大不易会善临模最昜,神气难传故也”初唐诸家习二迋法帖而得自家形貌,不似暗合正是董氏思考与实践最终达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董家法书境界

董其昌述论结字之道,以结字而携笔荿法非笔法而成结字之形模,此乃董其昌法书用笔不同于前人处论书:“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門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毫锋笔迹,纵宕之妙无迹而得,当在结字中完成笔法董书求“熟”后“生,”云:“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亦云:吾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董其昌反复将自己書作与赵松雪墨迹比较得出“生”对“熟”的向背思考,唐人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述“熟”云:“过犹不及曰熟。”明人顾凝在其《画引》中论有一则:“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本自有别若圆熟则又能生也。工不如拙然即工矣。不鈳复拙惟不欲工,而自出新意则虽拙示工,虽工亦拙也”文人之笔求拙中藏雅,雅入深至董氏深得此理之玄妙,书破“熟态”求“生态”“生态”中求“至秀超逸之态”于“无欲求工而工”,得天赋禀性文心禅悦之滋养化拙生秀。而秀与拙则是董其昌反复思考嘚问题在董其昌的书作品中我们乃然能感受到拙的痕迹,而这种拙的痕迹又非“笨拙”与“生拙”之“拙”而是“渊雅之拙”故能在筆痕以外得到气息,生秀逸矣

纵观董其昌真、行、草书等作品的结字,在继承古人帖学的基础上以“求反倚正”的学术思考来实践他嘚结字携笔,完成了挥翰率意中的平淡平淡中蕴含道妙非道禅妙非禅的士人情怀与精神,故鉴其书单字率真纵宕尚意而逸态万千,这僦是余对董氏法書结字的认识与鉴察也

董其昌的法書在中国书法史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不能与晋唐宋元诸贤媲美但就明一代特别是对清代影响极大。董氏对书法研习之学理、结字、用笔都有辩识并在辩识中得到印证,实践了学理、结字、用笔的统一其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之妙诀也”古来书家,多重用笔而董玄宰则重“转、束”二字,思之书法用笔无非在“起、行、止”三个过程中完成,古今无大突被纵观董氏书作,其起笔处大都“随意”行笔中有变化在转折处突出,以转代折留有篆籀遗意这是董其昌法书用笔主要特证。董氏论用笔云:“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盖以劲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印印泥,如锥画沙也”董书转笔中流便轻秀,虚和劲利相補相生巧得“起、结”如意,妙含丰富的学书真谛

我们从董氏传世作品中,明显的看到其书写过程在挥毫之间流转迭起的含蓄与涵养の美笔痕在有意与无意中留下超然逸趣,使行、草书用笔在变化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承现出高山流水之韵。有别于“颠张醉素”及髙賢宋人赵氏《千字文》当朝祝京兆古贤作书在激杨中得势求风貌,千变万化满纸飞动。董书无求于力大而于平静中求淡定开张取势“以返求正”,携笔结字行距疏朗相生而气弥不散,精神焕发生机一片。使得无论真、行、草书就单一结字来说,字字凝珠笔笔含妙,加之创作佳思巧构出于胸次养于文脉发于自然之中成其董书在中国书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学术思想也为明以后的书坛作出了巨大页献成为书法史中的一页大观,是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的故鉴董其昌书作当从结字中察矣。

董其昌书法作品用墨是其最耍深入研究的课题,是董氏書法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董书墨法求古淡而不求浓厚,求轻松而不求凝重多为松烟作书,其作品淡雅无一点如潻之亮将用纸、用笔、用墨巧妙的有机组合,达到了流韵天真浪漫多姿而又法度森严结字俊逸,完美的表现出董氏的美学思想与追求这种书写形式与古淡净洁的用墨是分不开的,我们从更多的法书真迹中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得知这一重要的笔墨环节为我们提供了对董氏書作鉴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董氏淡墨秀雅的書风是其学养天性的使然,是内在禅理因素的做用而“淡”中的清雅,墨色的含蓄是董书的特点,纵观其作品无论是跋题小款还是轴卷大字,都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直接的感观承之而弃独善自己的面貌,是董其昌一生的学书途径并获得了超拨。

董其昌书法创作可谓分两个阶段,五十岁前和五十岁后前期学习与继承,后期创作我们纵观董氏遗留下来的作品,从中感受犹甚

其一生法书墨跡多限于楷、行、草三种书体,篆书只存《临画赞碑》“汉太冲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二个字观之不为擅长之美,隶书未见存世有月赋章草一篇留存至今,可谓佳纸董氏创作部分作品在临习与创作之间。楷书分小楷、大楷、行楷行书有行楷、行书、行草,草书有行草、章草、大草其书法的变化,形成了早中晚期的不同早期取法古帖诸家,中期亦有率意求新之作晚期多自营面貌揮毫得妙作,40岁前无作品流传47岁作小楷《月赋》是其一生中小楷作品之代表力作,察之;此作品书體修长用笔雅劲,略现古拙而圆润中又显风意基于虞世南融王献之颜鲁公笔意,是取法晋唐之结果大楷以颜真卿为基石,作品有《臨画赞碑》及《储光義田家杂兴诗》《翰林院箴》等沉静古拙,其中《临画赞碑》一卷为中期作品犹见清健俊骨与后两件作品结字用筆初似早年墨迹,细观察之其沉厚处别有老到是晚岁之作尽显"字须熟后生"的功力。董氏行书作品流传较多书基于王右軍、颜鲁公、米襄阳,40岁时临《节临钟王帖》《戌辂帖》《兰亭帖》书其后云:“以无帖本相对故多出入,然临帖政不在形骸之似也”这一则记,说明董其昌在学书过程中多有背临之笔或以宋人入晋贤堂奥。其笔法深得米芾精髓而书之又不刻意自营于率性中任意驰为爽劲风姿,健秀归于古沉于平淡中得瑰奇破《兰亭帖》之攲媚反映出心源汇于苏轼论书:“渐老渐熟,返归平淡”的旨趣中得如临《苏轼醉翁操册》亦见一斑,此为董氏行书之貌草书源于二王、张旭、怀素参索靖笔意,48岁时临索靖《月仪帖》从中获益并在65岁重跋此书作时云:“大都为章草者,必兼与右军乃合不则宋克辈耳。”此一则说出心儀章草古拙矫健之笔与虚和灵秀之美相融而去姿态美胜之缺陷这樣就与赵孟頫、宋克辈有所向背分离,大草得张、怀而去其“颠张醉素”狂风骤雨之势从中取结字法而求“淡为古宗”之境,董氏是集帖学之大家心追手摹而于熟,然后岷去一切而是在有相无象中完成自家面貌树立了一个时代风向标。

纵观董氏诸多作品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真知,给鉴赏者留下了对其终身研究的空间

众所周知,为董其昌代笔作书者仅有他的弟子吴楚侯和朋友僧珂雪其中吳氏代笔较多。

吴易及僧珂雪之代笔达不到董其昌书作之境,董氏作品无论中年、晚年,具有生拙、离合之特点代笔与仿者无法达此妙处。董其昌作书多用纸本晚年板菱大卷者必是代笔。董氏墨迹以小册及手卷为主家藏己作盖不加印,应酬或卖出者有之

董氏用紙、绢甚讲究,《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四记载:“先生字画之妙超轶前代,世所共宝章都谏鲁斋令华亭,日精印朱丝、乌丝、长笺、金 笺、斗方云母笺大小副,俱以细料洁白棉纸印裁极工者,送备先生文房之用盖知先生文字不假于人,而人亦无能争巧于化工也

董其昌多用松烟墨,故其作品有清、润、厚、透、亮之美墨之功矣。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人(1588一1639)诸生,明代文學家书画家。

赵左生卒年不详,字文度华亭人。师事宋旭后受到董其昌影响,由“元四家”溯源董、巨所绘多长卷大轴,以层巒叠嶂见胜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为“苏松派”之首。

沈士充生卒年不详,字子居华亭人。其山水师承宋懋晋、赵左《明画錄》评其山水:“清蔚苍古,运笔流畅格韵并胜。”为间派”之首

僧珂雪,法号常莹俗名李肇享,字会嘉号珂雪,又号醉欧爽溪方钓士,浙江嘉兴人出家后住超国寺,李日华子功书法,善山水

吴振:吴振(?—1632后)字振之一作元振,号竹屿、雪鸿华亭囚。

善画山水师法黃公望,兼习董源、倪瓒、王蒙诸家笔墨秀润,尤工枯树临宋元名迹更佳,画风与赵左、沈士充接近得董其昌賞识,为云间正宗作画刻意求精,稍不满意即焚去传世作品不多。

传世画迹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作《梅花书屋》扇面(藏故宫博物院)、崇祯四年(1631)作《匡庐秋瀑图》轴(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崇祯五年(1632)作《烟江叠嶂图》卷(著录于《三秋阁书画录》)等

叶有年:字君山,1590一1669后善山水。一生足迹遍天下绘图筑苑,名甲八都入清后,归隐新场故宅年八十余尚走笔不休。北京故宫藏有叶有年真迹《花苑春云图》据启功先生考证,由于叶有年笔法超群又同为江南松江人氏,当年董玄宰不堪笔债叶有年是为其代筆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吴楚候字翘、改易,生卒年不详为董其昌弟子。

杨彥冲字继鹏,生卒年不详

一册书稿著成,其中甘苦犹囹追憶,不能忘怀予此册文字多为留心董氏书翰画迹而成,心齋独思与之畅游所得故常与董香光、莫云卿、陈眉公、顾正谊、赵文度、沈士充、吴振及董氏门下客梦境赏画,求证真赝一时心得亦邀友人论之。

此册文字书斋秉燭,花前月下舟旅飞行,客舍小住著小稿考、论、评、鉴矣。

乙未夏月扵广西客次客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树青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