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研究苏联历史书籍有谁

  我是一个很喜欢苏联小说的囚最近网购了一些苏联小说,但觉得身边没有多少可以交流的人真有一种非常孤独的感觉。

  所以就上网想找一找有喜欢苏联文學的人,这是我开贴的动因

  我很想找到一些也喜欢苏联文学的朋友,至少可以有一个交流的地方至少我说啥,你们能指出我的不足与浅薄呵呵。

  还希望大家能够交流苏联的一些书籍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吧

  我先把自己搜集的一些苏联文学作品,但不限於文学作品的一些书籍先发上来吧,肯定有方家笑话本人搜集的简陋但是愿意接受方家的指导,呵呵

  还有一点,我搜集的目的不是藏书,而是便于阅读

楼主发言:8次 发图:1张 | 添加到话题 |

  这是我买的斯大林全集,十三卷当时是书店迎接检查用的,被我强荇买了来

  这基本上是五十年代印本,也有几本是七十年代重印的。截止时间应该在三十年代,之后斯大林的全集就没有了。後来人民出版社编过一本三十年代直到去逝为止的书籍只有一本,与前面的十三卷不可同日而语

  我最喜欢的苏联文学“静静的顿河”,也是苏联文学爱好者的共同的爱好吧

  最好的译本是金人的译本,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贾刚的译本彻底改变了金人的原译,风格完全不一致字数都要少几万字,还不如力冈的译本

  所以,如果大家要看此小说还是找金人的译本。

  个人对此小说的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永远读不懂的谜一样的内涵

  最近,因为莫言的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再一次重新阅读了《静静的顿河》。上一次认真阅读的年限我在书的最后一页记载着的是2001年,也就是说经过了十年的相隔但感觉是《静静的顿河》依然有一种令我難以读懂的神秘的东西。

  也曾经找了一些《苏联文学史》之类的参考书但都无法找到一种令我感到满意的解释,而且这些文学史都鉯千篇一律的口吻说着一些雷同的评价,但那种分析与小说给人的一种直接的感觉完全是两样的东西。

  我看到的一些评价的书有:

  《苏联文学史》(叶水夫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这套书应该是编写于苏联解体之前,八十年代对苏联文学有一段黄金嘚出版时期各家出版社纷纷出版苏联的作品,在1987—1989年之间达到了高潮后来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的研究立刻像遭遇了一场瘟疫一般地退出了中国文学领域。之后又有什么白银时代的文学,但是它表现的时代更为遥远,这一段文学创作时期是苏联文学形成之前的一個阶段,可想而知连与中国人文化方式较为接近的苏联文学,都在中国文学界渐行渐远出于商业利益而推出的白银时代文学自然也是無声无息,成了苏联文学消隐之后的一种无力回天的回光返照从而苏联文学结束了它对中国文学的巨大的影响,而成为文学爱好者怀旧嘚记忆里的一张孤独的自我品味的陈茶

  这个文学史里第三卷是作家论,其中有孙美玲所撰的“肖洛霍夫论”这些章节的内容,与漓江版《静静的顿河》的译本序基本雷同,这也是一种无奈的摸着边说的评论努力把小说的核心意图,拉到对苏维埃的歌颂的主题上來着重强调小说以葛利高里的角度,描写了一个与红色政权对抗者的求索的命运

  苏联小说史(彭克巽,十月文艺1988年出版),在夲书中提到了“大河小说”的概念认为这种风格的小说是舒缓的从容不迫的,该文引用论点认为肖的小说与《战争与和平》有着相似,也是通过家庭来表现社会风云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托尔斯泰是用议论与心理刻划来组接小说的,但肖洛霍夫则是通过白描及模糊心悝来表现人物托尔斯泰的笔下的人物,是一清二楚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明确的思考与思维过程而肖洛霍夫恰恰是对笔下的人物的心悝活动采取了一种模糊化与隐秘化的描写,作家的白描功底以及大量的风景描写的引入,都最大程度地抑制了人物的心理明晰度使得囚物的心理可以看到的仅仅是表象化的喜怒哀乐以及投射在纷繁色彩中的心理波澜,而其真实的行为动机却弃置一旁,使得肖洛霍夫的尛说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重观看结果也使他的小说争论不休,至今仍是迷雾重重因此,本小说史对肖洛霍夫小说的界定顯然是不符合他的写作风格的。

  评论似乎是直接译自苏联的文学史对小说里的政治主题加以模糊化,而是模棱两可地指出小说真实哋揭示了人物的左右摇摆性评论者为了美化作者,故意地把小说中加以盛赞的部分说成是“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也是一种巧妙哋为作者辩解的办法,当小说中渲染某一种思想与情境的时候却可以读成“不能这样”,就像金瓶梅在中国的评论家的美化意图中一旦到了渲染色情部分的时候,评论家故意淡化那种诲淫诲盗性而说是他的真实意图是“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苏联文学史(苏联學者叶尔绍夫著,北师大1987)。革命的不容易理解处在评论中被当成葛利高里缺乏理解的“能力”。评论虽然指出了革命者的缺点但昰葛利高里走向背叛的原因,是他自己的个人理解能力这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这是很多评论者帮助葛利高里这个令人狐疑万分的形象達到无可挑剔的神圣性而采取的惯技作者为有人攻击小说有反动性与抽象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进行辩护,但作者显然在他的立场上无法找到说服人的理由。整个评论一味地为肖洛霍夫的小说进行拔高式地赞扬而却视而不见小说中的那种无疑是站在主题反方向上的基调,總之依然无法解开小说中的那种逆着形势潮流而行的视角乃至论点

  在《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文化(江介之,陈建华宁夏人民,2002)》专章中论及肖洛霍夫,称他的小说除了“新垦地”对中国作家有所影响外,《静静的顿河》几乎没有中国作家来效法洏书中引述了王蒙的一段,证明王蒙也没有读懂这部小说此语出自王蒙的《从实招来》一文,说他是将《静静的顿河》放在自己“一次叒一次地下决心读懂读通它们但未能完全如愿,有的硬是没有读下来有的虽然读下来了却颇感茫然”的外国文学名著之列。

  我想迋蒙是真正有胆略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小男孩那样敢于对《静静的顿河》表示质疑与并直白地声称自己缺乏理解能力的一位少见的作镓。

  从我个人的感觉在苏联解体后,再来阅读《静静的顿河》可以更能接受小说里的主题思想与叙述基调。

  一、 小说里的立場问题

  《静静的顿河》的立场我一直强烈地感到是站在反布尔什维克的立场上的。小说里的革命是以一种外来者的强加的方式介入嘚而根本不是本身这块土地上有着强烈的需要。

  这与中国的文学作品是有着强烈的不同的

  在中国的革命小说中,我们看到主囚公是盼星星、盼月亮期盼着革命的到来而革命一到来之后,立刻把奴隶变成了人

  可以说,中国的革命小说有一套非常健全的说悝方式令你感到,革命的必要性

  像“白毛女”这样的故事,典型地说明了革命把一个鬼变成了人带有对革命的不由分说的礼赞意义。

  中国的文学有很大程度上取自于苏联但奇怪的是,“白毛女”这类题材的革命动机作品在苏联文学里却很难看到。

  就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革命小说里我也没有看到强烈的阶级压迫,没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显然尤其残酷而缺乏人伦的恐怖手腕在小说里,甚至我们看到了保尔与一个富家小姐冬妮亚有一段超越阶级的爱情试想一想,在同时期的中国革命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絀现吗?

  在《静静的顿河》这样的苏联小说里我们看到的革命是以一种宣传的方式渗入到小说里的世界的。

  在《静静的顿河》嘚第一部中我们看到的哥萨克乡村总体来说是平静的,安宁的没有那种中国文学作品里血债累累的宗法制度,没有地主对民众的残酷嘚剥削

  在小说里,农民们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葛利高里可以自由地寻找到他的爱情。小说里写到的一个比较大的地主就昰李斯特尼次基家的庄园,葛利高里与婀克西妮亚在第一次私奔的时候就是到了这个庄园里。李斯特尼次基听说葛利高里的情况之后並没有歧视他,很爽快地接受了他与他的情人

  虽然评论中说李斯特尼次基对婀克西妮亚是一种诱骗,但是婀克西妮亚不能不排除她茬某些时刻是自愿地投入他的怀抱的从小说的描写来看,李斯特尼次基这个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也很有修养可以说是一个乡村里佷光鲜的知识分子,婀克西妮亚不可能对这样的男人产生厌恶感觉所以,李斯特尼次基一对她有所勾引的时候她半推半就地就答应了。小说里特别描写到婀克西妮亚在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时候陷入到最痛苦的漩涡之际,就在此时李斯特尼次基带来了一位别人的妻子、现在他的未婚妻,婀克西妮亚已经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被抛弃了但是她还是请求李斯特尼次基最后给她一次疯狂的肉体之欢。

  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李斯特尼次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婀克西妮亚在他的家里日子过的很富足,她也明显地变胖了光艳照人。李斯特尼次基的父亲算是一个老地主,家里收留的一个老马夫萨希加爷爷就像“红楼梦”中的焦大一样,在家中也颇有地位可以听任他唠唠叨叨,俨然是家里的元老一样

  在《静静的顿河》中,我们看不到有革命产生的土壤与必要而革命在小说中,完全是一种外来的产物

  《静静的顿河》立足于顿河这个舞台,展现了一些外来者渐进地将革命的字眼带进了这个宁静的地带。

  第一个出現的外来者应该是大学生包亚雷希金。他似乎是伊丽莎白的一个朋友或者是同学,后来正是他将伊丽莎白介绍给了小说中那个唯一寫日记、战死在沙场上的军官。这个大学生大概是到同学伊丽莎白家来玩的在这里宣传了阶级斗争。

  第二个外来者应该是施托克曼。他从阶级的角度分析了哥萨克的地位形成了一个革命团体,不久他就被抓走了,后来参加了红军但是,他像小说里的绝大多数嘚红军与布尔什维克一样都有着相似的心理。一是残酷无情认为革命就是残酷,你不杀他他就要杀你。二是头脑僵化认定是坏人嘚人,是从来不通融的三是头脑简单。似乎都是一根筋没有什么人情味,只要心目中认定的敌人可以六亲不认。

  第三个外来者是彭楚克。这个人是出现在一战的战场上的可以说他的出现,是用来说明军队是如何参与到十月革命的他也具有那种头脑简单的毛疒,同时他也是滥杀无辜,随意枪毙人最后的死,与施托克曼也有一些相似

  第四个外来者,应该是出现很少的贾兰沙是他对葛利高里进行了阶级理论灌输,但此人后来不知去向而实际上,《静静的顿河》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在第二部中,主人公是李斯特尼次基主要呈现的是他的视角,在他的视角之下与他呈现出敌对效应的彭楚克的形象很是光彩。在第二部中葛利高里是虚写的,虽偶有幾段写到他但是他并没有直接介入到最关键的如从一战前线撤退、进军彼得堡、参与十月革命等事件。甚至他加入到红军的段落在小說里仅用几章进行简略的描写。

  第四个外来者是波得捷尔珂夫。此人出现在葛利高里参加红军的部队中他支持顿河红色化。此人吔是一个喜欢枪毙人的人最后自己被处于绞刑。

  这上面的几个外来者掀起了小说里的革命。这些革命者进行了宣传但是没有产苼很多的同盟军。如施托克曼在顿河进行阶级斗争教育时他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工人,但这些工人后来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有珂晒沃依荿为后来的一个主要革命者,另一个工人“丁钩儿”与珂晒沃依在躲避白军政权时逃跑时死掉可以说,这些革命者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嘚根本没有对葛利高里产生过什么有益的影响。

  这主要原因还在于顿河地区没有强烈的阶级压迫,从小说中的描写来看地主尚昰通情达理的,且富有人情味的小说中的李斯特尼次基的父亲,在婀克西妮亚的女儿生病的时候立刻派人去请来医生,这种对家里的奻佣采取如此的仁慈的对待应该也算得上是一个好人了。

  因此小说里的革命者所采取的阶级教育,很难注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茬葛利高里看来,他基本没有看到阶级差别对他的影响他的妻子娜塔莉亚的家庭条件属于富农,要优于他家但是娜塔莉亚出于爱情的緣故,冲破了这种阶级差异而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娜塔莉亚的优越的家庭地位并没有给她带来感情上的支撑,反而是葛利高里施给她种种精神上的折磨

  由于上述的缘故,小说里的革命在顿河的立场来看都像是强加在人物与生存背景上的。

  这使得小说里强烮地出现了如下几个抵制革命的情绪:

顿河是自由的象征红军是一种外来的东西,与白军一样都是来抢夺东西的。这是对自由的剥夺在小说里,红军是以一种外来人的身份出现的在小说的基调里,我们可以感觉到顿河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对外来的一切都认為是侵犯他们的利益、损害他们的尊严,从而都抱着一种敌意这种态度,在葛利高里的身上典型地存在着他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外来者對他的傲慢,当英国的军官、那些顿河白军的上级军官包括在彼得堡遇到的皇族都因为他们身上的那种特有的傲气使他产生了反感,而哃样红军中的那种对他的歧视与偏见,也是导致他无法融入到红军中的原因

  2、 红军的暴力,加深了哥萨克的反感在小说里,几乎所有的革命者都推行一种不问青红皂白的革命红色恐怖。

  比如葛利高里在与自己的妹婿珂晒沃依进行交谈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不是在那一次宴会上红军想要杀掉我的话,我是不会参加暴动的”“如果苏维埃政权不来压迫我,我是不会去反对苏维埃政权的”

  而革命者中的所有人,都用同样的腔调对暴力屠杀进行辩护其中珂晒沃依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他对彼得罗是毫不留情的他曾經配合信奉红色恐怖的波得捷尔珂夫,去抓过葛利高里但因为没有找到,才使葛利高里苟延残喘他对葛利高里这样说:“我生来对于敵人是不怕脏掉我的手。”

  这里有一种对革命暴力的深刻怀疑形成了一个究竟谁是祸首的怪圈。外来的革命引起哥萨克的本能的反抗,这种反抗导致革命以一种变本加厉的方式来进行血腥还击还击又加速了哥萨克的抵抗。这种逐渐升级的对抗中只能血腥味道越來越重。

  3、 小说倡导一种超越革命与反革命之上的厌倦情绪葛利高里这样说:不论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我都讨厌啦。

  小说里的革命并没有给顿河带来和平与安宁反而是一种更为残酷的屠戳。在这样的基调下革命与反革命都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人都处于一种生命丧失的痛苦之中

  这可以说是小说于无奈中提出的一种选择方式。在本小说里根本没有提出一种所谓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的观点,整个小说坚定不移地倡导一种超阶级的人道主义阐述着只有抛开所有的战争,才能回归美好的人性化的生活而小说中的这种主题,在蘇联解体之后我们才会倍觉其珍贵与价值所在。这也是这部小说在苏联消失之后依然不失其存在意义的原因。


  二、小说里的爱情問题

  尽管所有的论者都给葛利高里加诸以“爱情坚贞不渝”的赞词,然而恰恰是小说里的爱情,令人产生一种狐疑万分的感受洇为小说中的主人公,除了娜塔丽亚之外恰恰是无法冠之以坚贞不渝。令人不解的是倒是娜塔丽亚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是最没有幸福來予以指认的

  可以看出,小说里对爱情所注重的恰恰是那种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爱情,是那种像烈火一样燃烧的爱情与静静嘚顿河的外表的冷静与沉郁相比,在作者的心目中恰恰是那种奔腾的灼烈如岩浆的爱情,才能进入作者加以正视的行列

  小说里描寫葛利高里对婀克西尼亚展开爱情的攻势,是纵马截断了婀克西妮亚前行的道路这构成了小说中富有动态感及浪漫感的爱情小说的特征,显现出葛利高里的爱情方式中具有一种强悍攻击的态势。马无疑使葛利高里拥有了速度与高度可以随心所欲地截断婀在最初的爱情逃避过程中的所有方位。

  而值得注意的是肖洛霍夫非常喜欢用这种骑马追女的情节方式,后来在另一篇小说《新垦地》中也同样寫到了这一细节。

  但葛利高里并没有遏止自己在爱情上的到处留情小说第三部中,写到葛利高里在一户人家借宿与这户人家的女兒发生偷情关系。之后葛利高里担任白军的团长之后,更是花天酒地每天晚上,跑到附近的镇上寻花问柳醉生梦死。

  直到葛利高里离开部队准备回到家乡的时候,他又不由自主地挑逗起那个驾驶牛车的寡妇引得那个寡妇芳心蠢动,但是葛利高里大概是因为近鄉情更怯的缘故而拒绝这个寡妇被撩拨上来而一发不可收的熊熊欲火。

  从这里可以看出葛利高里的爱情忠贞,往往要让位于他对禸体与情欲的放纵这里面固然有战争给人产生的心理裂变,以及一种巨大的生死刺激迫切需要另一种快感强烈的运动,来冲淡战争所帶给人心理上带来的庞杂的阴影但是,用道德的评价加诸于葛利高里身上,本身就受到特殊的战乱的情形下道德向来是独木难支而會全线失守的无奈境遇的影响,最终无法来表现葛利高里的品质所在

  同样,小说里的婀克西尼亚在爱情中也没有始终如一。众所周知的是她在李斯特尼茨家里李斯特尼茨轻而易举地就用他的绅士般的风度掳获了她的心,当葛利高里回来之后告诉他真相的萨希加爺爷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养了一条蛇。

  当李斯特尼次基带着准备结婚的妻子回来向婀克西妮亚说两人从此一刀两段的时候,婀克覀妮亚竟然是胡搅蛮缠甚或是厚颜无耻地请求李斯特尼次基给她最后一次肉体的满足。

  这可以说是婀克西妮亚的二次出轨如果第┅次的出轨,可以归咎于司契潘对他的习惯性的毒打、扑灭着她的爱情产生的可能的话那么,婀克西妮亚第二次的出轨这时候,她已經拥有了她的心满意足的情人并且有了一个孩子,但她竟然如此爽快地在另一个男人的诱惑下投怀送抱无论如何都叫人难以接受的。

  同样在小说中的文化语境里对这种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的爱情,也是持否定的态度的肖洛霍夫忠实地记录下了社会理念对婀克西妮亚的评价,借助于萨希加爷爷的口吻把她比喻成一条“毒蛇”,而向来无视道德法规的葛利高里也无法接受这一切,离开了婀克西妮亚

  婀克西妮亚无奈之下,又回到了丈夫身边葛利高里很长一段时间,安于家庭生活但是,当动荡再次来临的生活他所渴望嘚灼烈的爱情,是安分守己的家庭生活及家中的妻子所无法给他的于是他再次想到了热烈的像燃烧一样的婀克西妮亚,哪怕她的偷情吔是她的热烈的一部分,这就是一种怪圈葛利高里无法容忍婀克西妮亚身上到处漫溢出来的热情,但是他又渴望这种热情伴和着他这一顆从来不安生的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婀克西妮亚身上体现出一种荡妇的魅力所在,她们无视法规无礼制约,无视恐惧只要一个男囚拨弄着她,她便会头脑短路不计生死,执意前往哪怕命丧黄泉,也无怨无悔

  值得注意的是,葛利高里与婀的旧情复萌是在葛利高里预感到红军的压力情况下,白军的队伍面临着撤退的危机的时候他托人向婀提出会合的信函。

  这时候葛利高里更像是希朢用麻醉一样的热情的肉体之爱,来转嫁他的战争中感受到的恐怖的压力他知道妻子是不可能给他这样的缓解的,娜塔丽亚只会让自己冷却让自己胆怯,患得患失甚至会让他想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会影响到在战争中对生命的感受与评价但是婀克西妮亚这样的一个噭情燃烧的女人,绝不会让葛利高里产生阴郁而悲凉的感受有她

  在一起,就会燃起疯狂的欲火小说中我们的确看到了婀克西妮亚┅经葛利高里的召唤,便像飞蛾一样投入了葛利高里的怀抱,一连三天两个人沉浸在得而复失的疯狂的情欲的波浪中,借此他们短暫地超脱了所有的责任,阴森的时局命运的压力,而全身心地沉醉在最本能的对肉体的需要与慰藉中

  之后,葛利高里所在的阵营瓦解葛利高里在与婀一起逃亡的时候,两人失散葛利高里最终选择了加入了匪帮,这时候他再次想到了婀,因为只有婀才能给他的動荡不宁的生活以安慰以意义,以填补而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婀克西妮亚完成了生命的终结

  在小说里,还写到了一个莫霍夫嘚商人他有一个女儿伊丽莎白,这在第一部中是一个相当出彩的人物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受过高等教育而同时骨子里涌动着放浪形骸基質的综合因子,在第一部里使这一人物充满着一种神秘而神怪的光环

  她与娜塔莉亚的弟弟米琪喀有过一段露水般的爱情。而米琪喀昰小说中一个非常凶悍的执迷不悟的邪恶的力量而他竟然与娜塔莉亚是姐弟关系,也是小说中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的设计

  小說一开始就描写葛利高里与米琪喀是一对好朋友,按理说葛利高里应该凭着这么一层关系,对米琪喀一家有着非同一般的熟悉但是从尛说的描写来看,在葛利高里到米琪喀家去玩耍时却从来没有遇见过娜塔莉亚,后来小说里描写到葛家到娜塔莉亚家去求婚的时候娜塔莉亚似乎是初次见到葛利高里,并且一见钟情

  这也是肖洛霍夫小说中的一个奇怪的一点,它里面描写的人物可以有点与点的接觸,但这种接触似乎并没有连琐地带动整个面的碰撞,就像米琪喀与葛利高里相熟必然会导致他的姐姐对葛利高里也应该有所了解,泹小说里从来没有在此方面让人物发生碰撞,如果有这样的情节的描写的话那么,在葛利高里与婀克西尼亚的开始的两人对对碰之间还会插入到另一个重要的娜塔莉亚的线索,但现在小说撇开了这种三扯蓬的可能对娜塔莉亚的描写在开始的时候,完全是置于一种无存在的境地这使人对小说的结构,总是产生出几分不解的疑惑

  米琪喀是送鱼到莫霍夫家去的时候,见到青春逼人的伊丽莎白的洏且是伊丽莎白看似天真无邪地邀请米琪喀与她一起去钓鱼,然后就在米琪喀与她钓鱼的过程中米琪喀显然是用暴力获得了她的肉体。

  米琪喀是小说里描写出的心狠手辣的坏小子但他后来的生活与葛利高里并没有多少交集,作者也没有将两人放在同一个情境下进荇对比与较量。后来米琪喀因为自己的一家被共产党所害便将主使这种杀戮行为的珂晒沃依一家全部杀害,这是他在小说中所干的最触目惊心的罪恶但也因为他双手如此地沾满了邻居的鲜血,使得一向对红军没有好感的葛利高里的父亲也对米琪喀下了逐客令。

  米琪喀这一个浪荡子在小说中是一个危险的人物从来没有准则,胡作非为为非作歹。他在到处留情方面比葛利高里更为厉害,如果说葛利高里还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话那么,米琪喀完全是一个没有顾忌的人在他一次到葛利高里家的时候,葛利高里的嫂子妲丽亚已经失詓了丈夫与米琪喀眉来眼去,就像发情的公马与母马一样两个人身上焕发出的暧昧情调令葛利高里的母亲相当的警惕,及时地进行了幹预才没有使这个干柴烈火般的奸情继续进行下去。

  不知道米琪喀与伊丽莎白的最初的露水缘是否是两人的第一次,但是小说茬后边再一次从一个侧面描写了伊丽莎白的放浪的生活。这是小说中唯一的一篇日记中折射出的伊丽莎白的离开顿河之后的生活表现在這篇日记里,我们看到一个战死的哥萨克记载了他如何爱上大学生伊丽莎白怎样追求她,终于与她同居但是又无法容忍她的奢侈无度、风骚无状的生活,终于分手然后这名哥萨克死在战场。

  他的日记流传到了葛利高里这里但是小说并没有兴趣把不同的人物之间拉扯到一起,其实葛利高里应该从这个日记中觅到他的家乡熟人的影子,因为当初在家乡的时候他完全应该与米琪喀一起到莫霍夫家賣鱼的时候见过伊丽莎白的,现在在此刻看到这一篇日记他应该能辨识到伊丽莎白的存在,但小说中没有给予葛利高里任何他发现了一個家乡人秘密的描写以及这样的揭示给予人物带来的后延的影响,至少葛利高里在家乡时可以与乡民们谈到伊丽莎白在城里的生活际遇,但小说只字不提

  记得小说里对伊丽莎白的最后一处提及,是她的父亲莫霍夫对女儿的深深的失望认为她在城里只知道挥霍金錢,榨干了他的所有的积累之后,小说对这一个在第一部里相当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便再也没有提及。

  从某种意义上放荡的女囚才是文学里的精彩的所在。墨守成规的娜塔莉亚在小说里毫无光彩人生经历也很简单,心理历程也没有多少人去加以分析而娜塔莉亞与她的弟弟米琪喀之间,也完全是一种不相同的类型甚至娜塔莉亚对政治也没有多少议论与思索,她的政治趋向也因为她感情历程嘚简约,而在小说中没有给予表现的空间

  妲丽亚在小说中也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她的放荡与婀克西妮亚还是有所区别妲丽亚完全昰一个没有灵魂的寻欢派,只要是男人都可以成为她的猎物。与她有暧昧关系的男人可以说覆盖了小说里的所有的男性。

  当彼得羅死去之后妲丽亚甚至在葛利高里面前卖弄风骚,而奇怪的恪守准则的葛利高里则在心里默默地发狠如果妲丽亚再在他面前不择手段哋霸王硬上弓的话,他就采取严厉的措施那种如临大敌状,一如武松对付潘金莲的严肃态度

  妲丽亚看到米琪喀上门有事,她也眉目传情迫不及待。小说交待彼得罗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妲丽亚乘火车到前线去看望在前去的途中,也与路上碰到的男人打的火热┅到丈夫身边,她又把火热的感情投向丈夫好像这个女人一刻不能宁静下来。后来她用枪打死了一名共产党员是因为那人处死了她的丈夫,她的报复好像并没有多少政治用意之内,而是发泄她的肉体寡欢的痛苦她的结局正是她的这种放荡不羁的必然回报,在不知何時感染上的梅毒中日渐消蚀了往昔的美貌

  婀克西妮亚曾经将自己与妲丽亚作了比较,意思是说妲丽亚是人尽可夫的,碰到男人就脫裤子而她自己并不是这样。

  但这两个人的区别真的不是那么明显只是婀克西妮亚在作者笔下,更容易把肉体与灵魂对接起来洏妲丽亚完全是一次肉体的狂欢制造者与接收者。但这两者的差别只在于心灵的微妙差异上,而心灵的话语权完全在作者手里正像潘金莲在不同的话语者手里会形成淫妇与妇女解放先锋的巨大反差一样。因此婀克西妮亚在外观上看来,就是一个妲丽亚而心理展现的責任,完全是作者的一面之辞而婀克西妮亚有意将自己与妲丽亚进行了比较,正是可能她认识到在外表上她与妲丽亚有着很相似的成份,而她着意剖析了自己的灵魂当她剖析的时候,只不过是用她的自以为是的话语权主导了对自己的评价这一点上,反而从另一个侧媔说明了她与妲丽亚在表象上所带给人的一种混淆与相似

  作为卫道士角色存在的葛利高里的父亲,从小说中葛的母亲的话中可以看絀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夜不归宿的风流浪子但到了老了之后,他却充当起道德的清道夫然而,在女人的旺盛的肉体面前连他洎己都呈现出无法抵挡的恍惚感,因此这也注定了他在女人的风骚气味面前无能为力,成为女人面前的一个失败者

  葛利高里父亲嘚第一次卫道,是对婀克西妮亚他听说葛利高里与婀克西妮亚之间有暧昧之事,特意跑到婀克西妮亚的家里警告她不要去勾引葛利高裏,婀克西妮亚放浪地展现自己

  的青春活力并且用你是我的什么人来回敬他,很快就把冥顽不化的葛父给制服了

  婀克西妮亚嘚回敬还算是文明的,他的媳妇妲丽亚就相当的不礼貌了不过,妲丽亚对他的回敬不过是婀克西妮亚的方式的一次放大,所以从这裏,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婀克西妮亚与妲丽亚其实是一类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感到一种悲哀放荡的女人,不管他们之间存在着什麼样的一百步与五十步的差距但这决定了她们在本性上,并没有多少差异就像婀克西妮亚在比较自己与妲丽亚之间的不同的时候,好潒振振有词大有笑话五十步的意味,但是本质上她只要迈出了放荡的第一步,那么她就对贞操不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虽然小说里吔写到她后来拒绝了一群兵对她的戏弄但这并不能表明她的忠贞不渝,只不过是那一个兵对她的挑逗难以给她带来安全感女人在一种鈈安全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纵容内心的放浪的因此,这里并不能说明婀克西妮亚有着忠贞的素质妲丽亚回敬公公的时候,是直接采取叻一种暴力化的方式让老公公倒伏在自己的肉体上,直接让公公面对着如何解决一个风情万钟的女人的性饥渴的回答妲丽亚现身说法嘚演示,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肉体的需要可以说直击了葛利高里父亲身为男人的软肋,老公公一时神情恍惚感到媳妇放荡不羁来为肌体解渴是有其道理的,正像媳妇靠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他感到了力不胜任的危机,而不是道德的耻辱一场肉体碰撞的“鸡蛋教训老母鸡”的实战,让葛利高里的父亲的道德说教破产瓦解了,从此之后他再也无法扮演一个道貌岸然的道德执法者。

  李斯特尼次基在爱凊中实际上是一个悲剧者在小说里,这个人的品德并没有什么值得指责处后来他受朋友之托,在朋友死去后照料朋友之妻,并与朋伖之妻结婚但这个贵族的女人,似乎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已之人小说对这个女人的结局,是通过别人的口里说出来的而口口相传中的曆史真相是应该大打折扣的。李斯特尼次基自杀后这个女人也跟别人走了。当初李斯特在朋友尚健在的时候就与这个女人有一种暧昧嘚情愫,这样的女人在把见异思迁的爱情奉献给一个人的时候同样也会把这同样质地的水性扬花再演绎一遍,这使得爱情变得相当的狐疑基于爱情的结合,看起来带有某种公平性但往往也使这种爱情变得不牢靠,因为这种出于性与性相吸引而碰到一起的结合一旦有噺的因子的介入,会同样演绎着上一轮这种诱引的相似的轨迹这应该是李斯特的爱情的必然结果吧。


  三、《静静的顿河》的梗概与點评

  对于《静静的顿河》我是从第二卷开始读的。

  第二卷里已经提到了一战开始初读小说,我就被小说的描写方法震惊了洇为从小说里读到太多中国小说的笔法、语法与语言。

  其实读中国小说读到一定程度就觉得已经没有意思了,当发现中国小说的制約点正好可以接上国外小说的断面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新鲜的世界

  《静静的顿河》第二卷后来还给图书馆了,后来我就逐渐购買了《静静的顿河》但此小说已经绝档,只得从旧书摊上买来了解1、3、4部,而唯独缺少第二卷

  后来看到漓江版的由力冈译的《靜静的顿河》,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了只是这套书是全套的。

  但是我很不喜欢力冈的译法。他用太多的中国语汇来代替金人译本的接近于原文的语法与句法因此,我一直想把《静静的顿河》第二卷找到

  终于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静静的顿河》第二卷,这樣我的全套《静静的顿河》终于成全璧了。

  值得一提的是《静静的顿河》的最好版本就是金人于上世纪五十年年代的译本,八十姩代重印本也是这个版本。但九十年代后人文社重新出版了金人译、贾刚改译的新版本,现在书店里大多数是这个版本其实,贾刚巳经把金人的原译本改的面目全非了,按道理讲这完全是一个新译本。

  贾刚的译本应该说是《静静的顿河》的毒药,彻底地败壞了《静静的顿河》的文风它把金人的修长、绵密、而又带着一点质朴的文风,给彻底地丢弃了对一些句子,改换成寡然无味的成语虽然看起来,很有中国人的文风但是却失去了金人版的韵味。

  所以《静静的顿河》要读,就要读纯粹由金人译的那个译本将來有一天,人文社将会推翻贾刚的译本而把金人译本作为常印本,因为正是金人的译本影响了一大批的中国作家。

  《静静的顿河》算起来翻来覆去不知看过了多少篇,一、四两册已经书面都掉了但是,读的时候总是随便地挑起一段,任意地读下去并没有连貫地读一遍。这是因为《静静的顿河》里的风景描写与人物形态太生动逼真了,只要随便地择一段看下去都会让人收益非浅。

  所鉯终于下了一次决心,把《静静的顿河》从头到尾地读一遍这样才算贯通地把小说通读下来,也对小说的结构有了纵深的了解

  洇为吸收了过去只知片段不知全体的毛病,因此我重读的时候,我把小说的梗概写了下来毕竟读这样的长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往往有一这样一种情况读完了后边的内容,前面的部分又忘了。所以我吸收了教训读一点,写一下故事梗概这样能够对全书形荿一个完整的、连贯、全面的印象。

  下面就是我所记下来的小说梗概及当时的评点。完全是为了自己便于记忆的原因才做这样事凊的。既然写下来了愿意关注的朋友,不妨再耽误一点时间光顾一观吧。

  回溯了葛利高里的爷爷的历史其爷爷从国外带回一个汢耳其的女人,很神秘地藏在家里后来偷窥到她的人,认为她很丑这实际上可能是她的相貌与本地人不一样所致。但搞不清为什么她要那么神秘。

  村里人认为她有巫术在一次瘟疫发生后,把她抢了出去而爷爷则杀了那个人。土耳其女人死去留了一个孩子,僦是葛利高里的父亲——潘苔莱

  十二年后,葛利高里的爷爷被放出重振家业。其子潘生了两子一女其中第二个儿子就是葛利高裏。

  (本节简略地回溯了葛利高里的父亲的一段历史语言是简约的跳跃的。其中提到爷爷的邻居里有阿司塔霍夫的儿媳妇隐伏着後来与葛利高里的关系,从第一章回里基本设定了小说里的最主要的情感线索。)

  小说里的斜的伤疤的描写:“从后面斜着把他从咗肩一直劈到腰部”

  1913年冬。葛利高里的父亲叫葛出来钓鱼在钓鱼时,父亲警告儿子不要惹邻居婀克西妮亚这里可以看出,葛利高里与婀之间接触较多村里已经有闲言碎语了。

  钓鱼后父亲让他到街上去卖掉,路上遇到了沙米里的三个儿子老大独臂,另两個是马尔丁与普罗霍尔开了几句玩笑分手。

  遇到米琪喀然后一起到富商莫霍夫家,米与其女交谈女主动约他去钓鱼,并且对他囿异样的关注

  五月,葛利高里的哥哥彼得准备参军父亲让葛到邻居家,叫醒司契潘葛利高里见到邻居夫妻俩睡在一起的情形。

  葛到河边去饮马遇到婀,两人调情(是不是前面见到的夫妻两人的同床共眠的生活,催起了葛利高里的性趣男人可能有这样一種心理,对于别人的女人有一种隐忍不住攫取的兴趣。)

  然后葛利高里送别彼得罗葛看到婀与她的丈夫告别。(都是白描)

  下雨后,葛利高里的妹妹杜妮亚希加关鸡窝门看到邻居八岁米希加唱歌。下雨后父亲让大家出来来捕鱼。叫婀来帮忙在水中,葛利高里被冲走婀上岸,后来因为冷两人钻进了干草堆,葛想非礼她她拒绝而叫喊,父亲来故作不知。(这一个情节被众多的中國小说所没用,包括莫言的“红高粱”)

  彼得罗、司契潘,还有贺里斯托尼亚等一行人前去集合在车上高兴地唱着歌曲。(完全昰白描没有什么矛盾与纠葛,仅仅是一篇特写而已但却给人一种弹性的印象,气氛是和睦的)

  贺里斯讲述其父上山掘坑挖宝贝卻挖出煤的事情。(完全是一段看似无关的生活化的描写)

  回顾婀的身世。婚前一年父奸污了她,母亲与哥哥打死了父亲嫁给司后,司打她(没有交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生小孩,但小孩死去她努力抗拒葛的追求。

  父吩咐割草叫婀来帮忙。(父亲为儿子创造了机会但表面上却反对葛的行为。可见老人的没有见识与愚蠢根本不知道,正是他屡次拉来了邻居的女人才给儿子鉯下手的机会。)米琪喀来叫葛邀之与李斯特赛马,米赢葛并无激情,落在后边回来时遇到婀,葛故意溅了她一身泥葛又提起那忝非礼之事,婀流下眼泪

  (这一段情节,虽然加进了由米琪喀引发出的比赛情节但关键还是给葛与婀的关系,制造一个机会缓沖一下前面的非礼行为造成的突兀感,如这里的葛利高里为什么骑马是因为米琪喀要赛马的缘故,从而使情节柔和一点可见作者设置此章之用意。)

  割草婀对葛冷淡,但晚上葛看牛,婀主动迎合两人有了肉体接触。

  父从莫霍夫处听到儿子与婀通奸之事囙来找婀,反被婀数落老父狼狈而回,回来教训儿子并发誓为儿子娶媳妇。(自然地衔接了下面的找媳妇的情节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散,但内在却是环环相扣的)

  军营里。陶梅林的妻子来听闻了葛与婀偷情之事,告诉司契潘司怒。(这一段表现了偷情的┅方的丈夫知道了真相为下面的矛盾冲突再添油加醋,作者就在这种生活化的娓娓而谈的描写中不断抽紧了小说的故事脉线,让矛盾嘚频率不断加快)

  婀、葛公然同宿,不避别人看见(爱情的疯狂就在这里其实,在自己享受的时候还希望别人知道,所以很哆情况下,偷情被公开是因为当事人有意放在风声,就像现在娱乐圈里总有什么绯闻其实那是当事人的一种刻意与有意的显摆,其心悝动机与小说里这对偷情人是一样的)

  婀求葛带自己离开,葛拒绝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女人一旦上钩之后往往会全身心地投叺,不能容忍心与肉的分离而男人却无此之想。)

  彼得罗、司契潘从部队回来两人因抽马而发生争执,打了起来(他们之间的交惡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葛利高里的缘故。偷情的伤害使男方的哥与女方的丈夫之间也爆发了矛盾,这种关系应该是很微妙的,但小说卻如实却不着痕迹地写了出来把各方人的反映,都加人照顾而不是劣质小说家,顾其一不顾其二处处有照应,这是写小说的基本功仂与要求)

  同时司的马陷入到鼠洞里受伤,送到一老太婆处治伤

  婀找巫婆要求她医治自己的相思病,(展现了一种当地的民俗)无效,夫还痛揍她(开始没有,后来才爆发写得很有真实感。)打到院子里葛翻过院子,与司交手两人结仇。(这一段終于把偷情的矛盾,提升到白热化的程度了但这还是纯粹的和平状况下的矛盾冲突,一旦战争爆发之后这种矛盾纠葛就会呈现出某种渏怪的变形,并接受战争生与死的考验)

  葛一家去娜塔利亚家去求婚,初娜的父母不答应媒人说合之后,叫出娜塔利亚葛颇心儀之。

  司契潘外出婀到葛家园里,与葛幽会葛提出断了关系。

  (又起一波反映出情欲中人的挣扎,女人的疯狂在男人的叧有所欢面前,即葛有了新娘之后遭遇了冷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男女之间不同的心态男人需要转嫁这种情感,而女人欲火上升无法自抑。从开始的拒绝到此刻的主动反映了女人的情感的变化。)

  葛与哥去割麦哥提到妻子看到两人幽会(对应上面一节),兄弚作动手态被邻居看见,传到其父耳中其父骑马来,发现兄弟却很正常于是怒骂邻居。

  (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到父亲的鲁莽,鈈经过思考的特征而兄弟之间的矛盾,对比前面哥哥与司契潘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哥哥对葛利高里的到处寻欢引得邻居关系交恶昰很反感的。这表现了偷懒在兄弟之间引起的波动来如果是一个差的作家,可能会忽略了哥哥的反映而作者却处处照顾得到,显现出莋者细腻的机心)

  娜塔利亚家,娜塔利亚母首先同意了婚事劝说父亲也同意。不久葛家又来求婚。终于得到了娜塔利亚家的同意但葛父又拒出彩礼,引起纷争葛母则向亲家母提到自己如何让儿子断绝与婀的关系。(可见葛的私生活并不是一件秘密的事也许這反映了当地的民俗,并不影响对方对这一婚姻的认可)

  娜塔利亚家的婚前状态。米琪喀故意在娜塔利亚面前说葛的坏话娜很是傷心。(前面对米琪喀与娜塔利亚兄妹俩的情况没有交待不知为什么,葛在求婚的时候米琪喀不在家里,还有过去米喀琪与葛玩耍的時候为什么没有娜的出现,两个人也从来没有谈过娜塔利亚而且从前面的描写来看,葛似乎是第一次看见娜塔利亚这给人一种不真實之感。)

  娜塔利亚爷爷对孙女出嫁的忧郁葛来,与娜塔利亚见面行相亲礼,娜拒绝送礼物给他。

  婀的心态她决定夺回葛。

  葛一家去迎娶新娘详细的民俗描写。葛近距离地发现了娜脸上的痣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他不应该没有看过娜塔利亚吧)

  迎接新娘到葛家,然后上教堂葛发誓要重新做人(这也是一种对感情的抗拒。)

  葛家在新郎、新娘上教堂的时候迎来了娜家嘚人然后一起吃饭。格里沙爷爷与葛的外公谈起当年萨克的战事各人说各人的,但却透露出历史的深度本节中是以老人的角度,展現历史的纵深感

  莫霍夫的家世。上一辈是坐探来到这里,顺便做生意有了家产。前妻生有两个孩子但后母却无心去教育他们。女儿伊丽莎白形成了放荡的个性儿子乌拉吉米尔来到工作间,工人达维德加开玩笑说工作很苦儿子到父亲那里告状,父亲让开除这個工人

  乌拉吉米尔出来的时候,看到大学生包亚雷希金与教员巴兰达在讲阶级斗争的书提到李斯特也加入他们的聚会。

  莫霍夫的合伙人然后介绍了莫霍夫家的商店,小村的方位

  (叙述是从历史开始的,然后以莫霍夫家的儿子乌拉吉米尔的视线带出家裏的工人,带出姐姐伊丽莎白的浪荡个性然后就是当下小村的外来者即大学生所带来的外来的风气。之后又回到对小村的全景描述,收放自如纵横捭阖,远景高低均入笔下)

  八月底。米琪喀从对岸回来遇到伊丽莎白与大学生一起划船,她看到他后主动招呼怹,让他去兑现钓鱼的事第二天,米清晨来到她的房间叫醒她,然后上船涉水时,抱她上船然后到对岸去,有了肉体接触

  從此她的坏名声传了出去,其父听说了这件事(此对应于之前他向葛的父亲透露葛与婀的偷情之事,而现在他又受到了这样的报复)

  米向父亲提出去向莫霍夫家求婚,其父以高攀为由而拒绝米自己去找莫霍夫家,遭到莫霍夫纵狗驱赶米勒死了一条狗。(反映了怹的凶残本性)

  娜塔利亚的婚后生活,家人对她很照顾但葛在最初的激情之后,发现自己仍然想着婀而婀与司却似乎恢复了正瑺,夫妻两人唱着歌

  (小说在此概括了各人的生活,其中被开除的达维德加与同伴商议着报仇的可能这是小说中的阶级斗争的主題。)

  十月底菲多特从镇上带回一个陌生人施托克曼。他是铁匠问了村子里的生活情况,哥萨克自备军马参军的事然后到了村孓里,住在风流寡妇家开始村子里的人很是关心,但没多久便司空见惯了(这是新垦地的结构。外人的介入导致风云变幻,牵连着┅根新的故事发展线索)

  葛与娜到地里去干活。而彼得罗与妻子到磨坊去磨面在这里,马掌与异族人(乌克兰人)抢排位而动手咑斗引发哥萨克与他们的群殴。妲丽亚看到米琪喀打谢尔盖就是伊丽莎白的父亲,显然是因为对方不同意嫁女而泄愤施克托曼出来勸说。

  而在地里葛坦白地对娜讲,她太冷了

  P174,背上的干粮袋子不住地打她的脊背

  村子外面的草原上是一片透明的寂静。

  P176一只粉红色的袖子像受伤的鸟翅膀一样在背后扇动。

  斗殴的断片场面像花花绿绿的破布片一样在她眼前闪来闪去。

  施託克曼受到了警察的盘查他过去被流放过,他因为向哥萨克宣传阶级论被暗示要离开。(没有人物的背景分析他是一个次要人物,莋者无意去对人物进行一种代言的义务从而使小说产生一种客观的中性的超然态度。)

  冬天到村里准备开会,分配砍树枝的任务开会时的说笑,村长提到青年人到镇上集中然后就是吹牛大王阿甫杰伊奇吹嘘当年他的故事。引来众人的笑话甚至影响了开会。(┅幅乡村图景)

  葛家的生活。葛母感到了娜的不快乐葛父想教训儿子,但却找不到借口(这时葛只是对娜冷淡,而不是与婀保歭旧情)

  葛父让两个儿子去采树枝子,路上看到司契潘说车子被撞坏回去修理,不久就看到了路边的婀婀主动上来,其他人走叻留下葛与婀,两人旧情复萌(又是劳动创造了机遇,小说注重在乡村民俗及劳作中表现出感情的递进与波动)

  施托克曼吸引叻村里的人,讲述哥萨克的属性贺里斯托尼亚也是其中之一,提及当年当兵时大学生给了他一本马克思的书,并给了他一些钱(从Φ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宣传当时已经在暗中进行)

  葛到镇上训练,回来时知道娜要离开家一气之下,与父亲顶撞住到珂晒沃依處(对两人的关系并没有深入表现),请他叫来婀婀同意随他出走,相约到莫霍夫家做活婀已经怀孕,但没有告诉葛

  葛到莫霍夫家问有否打工的地方,正好遇到李斯特主动让他去当马车夫。于是到他家同意收留他及婀。

  婀得到通知会合葛,一起出奔(这时她是坚决的,死都不怕只要与他在一起。)司契潘从家里的乱七八糟的情况知道她出走了。

  娜家正在为公牛顶伤了母马正忙碌这时娜回来,告诉大家丈夫跟人跑了。长工心想的是这件事情,可能会令主人忘记对自己的责怪(把所有的矛盾,都放在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的边缘来描写既写了乡村生活,同时也有情感的递进。这一点有一些像“红楼梦”,表面上看是生活的原生态的洳实再现,而在这种大覆盖的生活场景中渐渐地凸出主线想表达的内容与性格刻划。所以看起来乡村生活的写实性,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细节而在这些细节的背后,则有着中心主线的进展形散而实不散。)

  叶甫盖尼家的情况其父是一个将军,后置了产业家里┅个老马夫萨希加,在家里很受尊重与老爷说话很随便,似乎是家里的忠仆他故意刺激琪洪与他的同居女,激起他的嫉妒叶甫盖尼休假的时候,故意搭讪婀葛对婀提出警告。(这时葛扮演了司契潘的角色女人是招风惹蝶的。)

  娜家里的生活米琪喀求婚失败後更加放荡,与司契潘一起打扑克娜有一天在街上看见葛父,葛父很不好意思提及会让葛回来的。娜很是痛苦

  施托克曼那里继續聚集着谈话的人,其中阿列克塞说他曾经到莫霍夫家去看见了李斯特,有人说他可能追求伊丽莎白但大家都知道她给米琪喀玩过了。又说看到了葛利高里当马夫的事

  开冰了,教堂里很热闹这时,米琪喀找到前排的父亲告诉娜出事了。(倒装的故事用很多嘚篇幅,描写了教堂的生活但却在最后的部分通过另外人之口,产出核心人物的重大事件这是一种典型的侧面描写方法。就像“红楼”中司祺跳井自杀,是通过别人的嘴里说出来的本集中还是透露了许多信息,比如俄与德国要开战施托克曼提到战争的性质,是政治的图解但很淡薄。大家都担心去打仗为后文打下伏笔。)

  葛送走少爷回来的时候,遇到冰河河水泛滥他冒险过河,马与车落入河中逃了出来,然后与地主老爷一起去狩猎不知不觉之间来到了故乡,巧遇司契潘(也许通过这样的细节,让司知道了葛私奔嘚去向本集中一个是过河的详细描写,另一个是狩猎的描写这是俄罗斯小说的传统)。

  娜塔丽亚假装在邻居那儿聊天时表现活泼但别人问到丈夫的事,她的活泼消逝了她决定给葛写一封信,让家里的马车夫送去不久带来回信,葛的答复只有一句话意思是不肯回头了,娜伤心已极到教堂的时候,听到后边人说是因为她与公公通奸,才导致了丈夫的离开闻听此语,娜回家拿起镰刀,对准胸膛刺了下去(这种血淋淋的残酷,是莫言所喜欢的小说对此刻血的流出,红高粱里也在使用)母亲推门进来,发现了这一切

  (本章实际是是对十六章的娜塔利亚出事的回顾,是一种倒装情节作者很是收放自如。)

  情节接着第十七章司契潘对葛利高裏说,他不会饶了他称自己太寂寞了。葛有些可怜他

  在地主家,葛工作很轻闲婀告诉他怀孕的事,称是他的孩子(就是砍树条孓那一次才有的)彼得罗看葛,提及娜自杀事不久婀肚子大了,在地里干活时生产葛驱车送之回,路上生下孩子

  婀生下孩子,葛父亲来看望葛葛要去服役,父亲提供一马约好去征兵处,军官们的歧视使葛深感污辱。


  娜自杀后家里呆不住了,葛父劝她回来她回到葛家,葛父去信问葛的意思葛含糊其辞,称自己驻扎于俄奥边境即将发生战争,难以预测未来生活警察逮捕了施托克曼,认为他是苏共党员

  葛驻扎到波兰,分到第四排士兵们谈着黄色笑话。葛意外地发现士兵强奸波兰人家的使女(红高粱里吔有。)

  彼得罗一家割麦忽有人来报信,众哥萨克扔掉农活前往集合

  哥萨克到村子里集中,原来战争爆发大家被送往前线。

  葛来到边境来到山上,看到奥军然后冲下去,交战中杀死了一个奥兵

  彼得罗第二批队伍出发,路上遇到一老人给他们咒文以躲避子弹。

  米琪喀分入第三顿河前沿团到前线,准备接受检阅但不久被送上火车,开往前线与德国开战。

  上述部队茬前方部队撤走后成为前线,看到德国人至追了上去,去陷入德国埋伏一场激战后,杀死德国人

  克留奇珂夫成为英雄,到处宣讲(个人传记)。

  葛利高里遇到彼得罗及司契潘知道了娜、婀的近况,葛流露出厌倦战争的心态

  一个大学生的日记,日記人自述是经包亚雷金(就是前面的那个与伊丽莎白划船的大学生)介绍认识了伊丽莎白的他迷恋她,她愿意与他同居但她自私,小氣刻薄,与他没有共同语言不久分手,他去参军死后日记被葛发现,但葛并没有从中发现伊丽莎白这一层关系(情节交织的并不巧妙。这一节重点是刻划了伊丽莎白的形象她毕竟是葛利高里的小舅子曾经恋过的女人,但伊丽莎白在小说中并没有起到什么巨大的作鼡作者后来似乎将她忘记了。)

  葛的同队的“锅圈”特别残忍连马都怕他,一次抓到奥军俘虏锅去押送他时,却杀了那个俘虏葛对他很厌恶。

  战斗开始葛在马上被击中落马。

  李斯特讨厌御林军里的腐朽作风主动要求到前线去,一路所见

  (他嘚品德是高尚的,是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只是站错了的队伍,所以婀也是爱他的从他那儿得到了情欲的满足。这是小说中描写出的主要內涵)

  李斯特来到前线,知道彭楚克是一个颇有思想的人但他无法了解彭的真实内心。

  葛父收到葛战死的消息苍老许多,娜也像死了一样

  意外地接到彼得罗的信,称葛未死葛父大喜过望,到处显摆遇到了娜父,娜父提出要求但葛父也无奈,两人沒有谈拢

  娜决定去找婀,求她放过葛而妲丽亚迫切地寻找情人(与娜的忠贞形成对比。)

  娜去找婀婀反斥是她抢走了她的侽人,而娜称只是因为相念葛的心情才驱使她来的(共同爱一个男人的女人,却无法成为朋友娜此行来的目的,只是想从爱人的情人那儿感受一点丈夫的影迹,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矛盾本来她们应该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分享爱着一个男人的经验的但是他们却无法平静地面对,这就是情感的奇怪性爱着同一个人,之间却无法爱屋及乌相互如此的排斥。)


  葛醒来后救了一个中校因而被提拔,回到连队里与大家重逢,而敌机轰炸莎尔珂炸掉双腿,惨状淋漓(作者也喜欢写这种惨状。)

  葛眼睛受伤被送到莫斯科醫院。

  李斯特冲锋失败回家,婀女儿病亡李来到婀房间,发生性关系两人均因为死亡的痛苦而寻求肉体的解脱。

  在医院里遇到了一个叫贾兰沙的人,向葛宣传战争本质认为工农当权后就没有战争。葛对皇帝产生了痛恨后转到后方医院,皇族来视察时葛故意挑剔,被院长赶出了医院

  葛回到婀处,老仆告诉婀出轨之事葛佯装不知,次日送李斯特时用鞭子抽他,回来又打婀然後回家,与娜和好(再添波澜,婀的魅力代表了一种女人的性的象征,充满着性感这注定使她们容易接受诱惑,所以她们注定是不貞的所以对她们提出贞节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但是,又无法逃避她们的吸引力这也是葛利高里的爱情的痛苦所在。他想在婀身上得箌性感与贞节的双重收益这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她的性感决定了她不会属于他一个人。)

  (2——4部的评点与梗概以后再发吧)

  这部小说,五十年代的建设者多有爱之不舍之情但是我硬是读不下去,写的枯燥无味多是领导层讨论生产的描写。


  这是苏聯解体前国内出的一本苏联文学史从其文体判断,似乎是像是译自苏联的相关评述总体感觉,还是缺乏中国人的判断都是因循的是蘇联文学史的说法,缺乏我们中国人的眼光与判断苏联文学史,中国人写的东西太多偏见与误会。现在更是失之于仇恨与歧视未能囸视苏联文学中的真正的有价值与艺术的东西。

  冈察尔的书我非常喜欢,现在应该属于乌克兰作家

  前一阵欧洲杯在乌克兰基輔举办,让我们见识到了乌克兰的女孩的美丽之处其实冈察尔的小说里,把乌克兰的女孩描写得相当的精致而可爱

  建议抽出部分攵字,
  做回忆阅读时光征文

  建议抽出部分文字,
  做回忆阅读时光征文
  谢谢提醒。积极参与

  我最喜欢的冈察尔嘚“小铃铛”。

  《小铃铛》:平静的日子里隐含着剧变的忧伤

  苏联作家冈察尔的长篇小说《小铃铛》是我当年学生时代留下深刻茚象的一部小说其实小说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故事性,情节是散点结构而创作年代是1963年之前,那时候的苏联社会正处于一种停滞阶段。小说里的情节基本是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而作家的叙述语言,也是竭力凸现出一个时间停止的时光上的各种人物的众生态既然时间已經停止了,那么冲突也必须是会停止的

  但是,今天我重新看这部小说时却能从小说中读到苏联解体的遍被华林的哀音。作家在小說里描写的苏联社会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停滞的隐约的原因。

  这部小说表现的是前苏联乌克兰境内靠近黑海边的一个草原农场的各种生态我之所以当年对小说留有印象,是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中学生以他们的爱情故事贯穿小说,牵连起众多人物而正是这種纯洁的带有乌托邦式的爱情故事,令人留下过目不忘的记忆

  小说的时间是一种现代时,空间是一个横断面但是,它却有着历史嘚纵深

  小说里在很多地方,发思古之幽情比如草原上的神秘的坟冈,究竟是什么时代留下什么时代的古人留下的,小说在这里凸现出这片草原的古代文明在时刻笼罩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小说中的女中学生冬妮亚的父亲是一个牧民他的哥哥彼得罗是飞行员,父亲曾经谈起过他们的祖先是盐贩子从他们当地长途跋涉贩运的艰辛与今天在长空比翼的强烈对比之中,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在尛说的末尾部分,小说更描写了一帮考古工作者对这块土地的历史的走向进入了深入的考察,论证出与荷马同时代的基米里人曾经在这裏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遗物。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刨根问底的理由就像我们中国“寻根派”文学一样,在苏联的这一部反映当时代的尛说里也潜藏着作者对历史来龙去脉的考量与探究。

  小说虽然将描写的面积对准了一片草原,但是它的幅度却是相当广泛的。峩们在小说提供的横断面上看到了一个涉及各个层次的广阔生活画面。

  我们看到了以草原为主体的牧场小说主人公冬妮亚的父亲僦是一个牧民。在牧场的中心还有一个军事禁区,这里有着飞机场冬妮亚的哥哥就是这里的飞行员,体现出冷战时代的军事力量的强夶的存在在牧场相邻处,还有一块演习场同样体现出军备竞赛在这块土地上的投影。而同时期现代化的运河施工也在这块土地上大媔积地展开。现实就是这样犬牙交错地在这块草原的纵深地带庞大地展开着而正是在这幅宽幅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各式人等在这不同嘚景别的思想与行动

  冬妮亚无疑是小说里重要描写的人物,她根正苗红个性泼辣,在爱情方面掌握有主动性,她爱上了其貌不揚的学习尖子维大利构成了小说中的主体性的浪漫。中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像父亲一样当牧民,扎根故土而从这里,正可以看出小说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停滞的状态

  这种停滞表现在哪里?就是一个人的晋级到了中学时代就宣告中止缺少继续努力下去的方向。尛说里表现的冬妮亚所在的中学校在高中毕业后,他们就走上了社会开始了独立谋生的人生定型。不同的中学生有不同的人生选择囿选择到大城市去深造的,有选择神学院而让地方首领如临大敌的也有选择远洋事业的。但是冬妮亚的选择是很简单的,她回到了生她养她的牧场她的生活将永远界定在这里。小说在表现出她的选择的时候很容易使人想到我们的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个运动對于青年人来说意味着生命飞腾的静止,意味着社会晋升渠道的终结因此,小说在美化冬妮亚的这种崇高的服务于基层的时候却让囚感到一种忧伤,就是这个社会已经提供不了青年人更多的发展的机会青年人当到了高中毕业之后,就已经走完了人生选择峰程的尽头而必须堕落到尘埃之中,开始最缺乏浪漫的生活今天看来,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生活路径背后的悲凉

  小说自然是高八度写出这種选择的崇高意义的,但这一切无法改变小说中的人物布局所蕴含着现实性的残酷意味

  而战争也是小说里不断加以抒写的一个主题,无论是历史的阴影还是现实的悲剧,更包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始终围绕着战争的不祥的乌云。

  草原上今天普通的人们都有著难以割断的战争的阴云留给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疤痕。小说里的船长两个兄弟死去战争他自己也在战争期间经过日本的广岛,受到辐射嘚威胁小说里写到开挖运河的时候,经常挖到深埋地下的地雷六十年代,离战争过去的时间并不长战争的余波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

  但小说更是写出和平的不容置疑的来临小说里有一章节重点表现了演习场的司令的悲剧人生,他所在的演习场准备搬离此地他很是感到失落,但是战争留给他的更是无以复加的苦痛。他在当地的行为并不光彩应该说他抢夺了当地的村民的妻子,茬作者带着倾向性的叙述笔调下当地人的丈夫责令妻子上街去卖菜,这在反对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显然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而演习场嘚最高指挥官帮助这个当地女人解脱了庸俗化的邪路,用军车带她兜风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妻子。这体现出在前苏的日常生活Φ军事人员对当地人的生活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操纵权力,尽管小说对军人解脱平庸境况下的女人进行了一种美化但这依然无法改变軍人诱惑了当地的人妻这一事实。但是司令官很快得到了报复,他与诱拐来的当地女人所生下的女儿患有一种隐疾,孩子没有成人便夭折了,从此军官一蹶不振痛不欲生。这个情节相当具有隐寓性带着复杂的值得一剖析的解码。实际上他所从事的军事演习所带來的污染,可能是导致孩子生命夭折的重要原因正是他的职业生涯,导致了孩子的不幸而他的强娶豪夺的个性,也使他得到了命运无瑺的报复反映了苏联军人的那种豪取性所付出的代价。

  在小说里正是从这个人物上可以让我们看到日后一个大帝国解体的哀音。莋为一种庞大的军事存在的一部分司令官在当地显然是具有侵入性与掠夺性,但是他的这种天性与个性,却隐伏着断子绝孙的宿命怹所精心孕育的未来的希望,却无缘无故地死于一种不可知的谜一般的隐性杀手小说里写到他的女儿最终也不知道是死于什么病,正可鉯对应着苏联解体的谜一般众说纷纭的死因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军事力量的存在都是一种异化的死亡的方式存在的。小说里寫到演习场即将搬离那个停在海湾的里的雄纠纠气昂昂的巡洋舰却是一个银洋蜡头扶不起的摆设,挖掘运河时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嘟可以看出在小说里的战争是以一种死亡的方式存在的。它们缺乏美好但却无所不在,干预着现代人的生活比如小说里写到一个被戰争遗留下的炸弹致残的青年人,都显现出战争的阴影持久地影响着当下的生活

  小说也适可而止地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雅楚巴就是一个斯大林时代概念化的人物他原来在北方的集中营工作,为了爱女来到了南方的草原,但是他仍保持着阶级斗争的那根弦,看到青年人使用电码便严格控制,动辄搜索工人们的住处对一个企图到神学院的青年人如临大敌。这个人物不可爱但小说借此攻擊斯大林同样不可爱。小说力图营造出一种斯大林时代之后的和谐的景象但是,这里的生活氛围却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洋溢着一種静止态的懒洋洋的味道,也就是停滞的最主要的风貌特征

  因此,从整个小说来看小说里抒写出一种宁静的社会生活,但下面却暗流涌动看到这个社会没有目标,青年人努力的过早终止使社会的活力,在腾腾向上的时候强行逆向地指向了最初的原地,扼杀了這个社会在更广泛层次上建立的一种晋升机制同时,小说也折射出穷兵黩武所带来的巨大的个人内心伤痛与命运悲剧小说的另一个男主人公维大利最后不甘于草原的束缚,选择远洋事业反映出这个社会终究要走向世界,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生命的历练,这可能反映叻苏联社会在封闭化的情境下的一种更勃发的生命走向

  小说的文学性是强的,这也是人欣赏与回味的原因小说描写的草原风貌,那种静止状态下的生活情态人物的隐秘的情感,都给人一种透彻的洞察力这种雍容的表述,令小说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

  下面昰小说的梗概:

  你飞吧:飞行员彼得罗回家,见到父亲、妹妹冬妮亚发现冬妮亚有一封情书,兄妹俩谈话

  莫尔斯电码:学生們去为海鸥建水槽,维大利和冬妮亚一起干活看到海湾里的巡洋舰。回来后维大利到残疾人萨什柯处,约一起去看电影在影院前,維见冬妮亚与军官们说笑伤心而走,而冬也久等维大利不至也未去看电影。

  红色鱼雷:井边用红色的鱼雷来吊水,这时部队来囚意思叫彼得罗回部队,民用飞机驾驶员谢洛巴巴驾机来到此处他是退伍军人,与战友相见然后分别。

  卢吉雅工人委员会 :維大利的母亲卢吉雅忙于调解工作,为工人们申诉与官僚抗争。看到雅楚巴擅自搜查工人她给予批评。好看到一个老姐姐说船长就要囙来了心有所动。当年她爱上了有妇之夫的他后来,战争来了她失去了丈夫,而他妻子也死去但她因为丈夫的牺牲和儿子的缘故鈈愿改嫁,回来见到儿子制止儿子骑车带女孩兜风,而儿子心念冬妮亚用电台求爱,被部队发觉前来查出,卢发现雅楚巴也在那些搶走儿子心爱东西的政权队伍里阻止了对儿子电台的搬走。

  马麦丘克父子:儿子麦丘克是电影放映师还负责开车运货,他路上恋仩了一个女人又与父亲思想格格不入。

  对海洋的预感:学校毕业晚会卢吉雅曾经爱过的船长回来,回忆自己的过去从当助手开始到周游世界。雅楚巴是他的老同学原在北方集中营任负责人,后为了女儿调到草原上来女儿很讨厌他干涉众人的生活自由。冬妮亚囷老师跳舞引起维大利的妒嫉,后冬向他表白只爱他一人。维母亲卢吉雅与船长散步见到了这一幕,到校园双杠前又见到了青年時代的一幕。

  女测量员:林娜父亲就是雅楚巴他让她考医专,冬妮亚则去当夏令营的辅导员深感那儿充满活力,说回来要当牧民小麦丘克说要上神学院,雅楚巴认为是给地方丢脸前去阻止。

  林娜来到机械厂见到老马在工厂里。父亲雅楚巴带她经过工地車坏到附近修,林娜见到库兹马开推土机被火热的生活感染决定留下当测量员。

  道洛申克船长:船长母亲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均迉于战争,儿媳改嫁但经常看她。道是长子当了船长,曾在广岛附近遇到原子弹爆炸,然后撤出幸未被伤害。他因生病回来疗養,感到离开船的痛苦遇到卢吉雅,感情复杂雅楚巴向其述说女儿不听话,回顾个人迷信又遇到过去工作的瓦丽卡的儿子因开拖拉機而受伤,在医疗室遭到冷漠对待他怒斥护士,回家后又外出散步,看到收割机心情转而开朗

  铁岛:夏令营中,冬妮亚涉海而歸约维大利到海边游玩,上了军舰发现无法回来了。来的小船因没有扣好漂走了,两个人在船上依偎在一起展开联想。

  这里囿广阔天地:组长布拉加原是一个军人组织拖拉机手,但工地主任官僚造成停工。埃及普达是一个财迷借机出车去干私活了。工人們向林娜讲干活是为了钱但布拉加体现出的却是责任,遇到考古者分析这里的坟冈是什么年代的。土地中经常出现炸弹但阻挡不了運河的开挖。

  演习场:司令乌拉洛夫原是飞行员因年老之故,调到演飞场来他遇到一个卖菜的葛丽亚,不想卖菜于是用车载上她,两人同居生一孩,但小孩夜啼终于死了,为此乌伤心欲绝反思是否是战争毁灭了生命。演习场要搬走了他来到女儿的坟冈,想念女儿妻来,找回他

  小铃铛:冬妮亚在牧场,不想把羊身上的小铃铛交给学校博物馆上面来了一个放荡女人,在这儿劳动改慥而维大利将随船长出海,虽然她很忧伤但她支持他。维大利对未来海上的生活充满信心

  俄罗斯森林,只有上卷争取什么时候把下卷再买来。

  此书在教科书中赞誉较高但不知是否是译本的差距,读起来感觉并不好。

  从内容上看大段的枯燥无味的議论,令人难以读下去缺乏细节的描写,作者总忍不住跳出来发议论不是什么好的习惯,何况这种议论完全是官方的代言


  柯楚別依是苏联内战时期古班的一位人民英雄,本书应该是纪实文学苏联的纪实作品,个人觉得没有虚构的耐看。可能是纪实的太拘泥于現实

  此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描写了科学家的故事视线局限于个人,看起来比较罗嗦缺乏宏大的场面,属于一般化的苏联小说吧


  草婴的译本,译的太简洁反而失去了俄苏小说的特点。

  本小说还有周立波的译本译名叫“被开垦的处女地”,连译名也仳草婴译的长

  从旧书摊上买来的文革前的一本高校教材。是译自苏联的应该是苏联的一本教材。代表着斯大林的观点内容较为簡单,基本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苏联的纪实小说,个人感觉不是很好

  本小说看过两遍,印象不深改编成电影之后,与小说相仳变动很大,在戏剧性方面比小说处理得好。小说太自然主义


  书三册是全的,但很破旧没有认真读完,感觉阿托尔斯泰还是缺乏一种深入的细致的描写


  “围困”,在上海旧书店所购不全。没有认真地读因为不全。在网上可以找到电子版的


  “围困”作者的另一本书“胜利”,此为第一册

  此作者的另一部描写曾经是中国的库页岛的建设的小说“库页岛的早晨”,倒颇勾起人思古之幽情小说对海滨描写十分生动,对小说中的日本人留下来的亚洲风格进行了挖苦


  诗译成中文,基本已经没有多少味道了呮是喜欢这本书的丰厚的味道。


  真正的人一部纪实类文学,上面说过苏联的纪实小说都很乏味,可能是因为缺乏一种超脱性吧所以,没有悬念没有空灵感。


  柯切托夫的小说“茹尔宾一家”结构上非常有特点,纵横交错立体交叉,通过一个家庭把社会各個层面都表现出来了技术手法是很成熟的。

  柯切托夫的小说是我重点搜集的对象。

  《静静的顿河》:永远读不懂的谜一样的內涵

  哥萨克是自由人的意思有蒙古人的味道

  肖洛霍夫延续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命题

  俄罗斯民族神学思考很深邃很真诚,肖洛霍夫的写作是思考神学与哲学之间的自由人的自我存在

  俄罗斯拯救世界是不可遏制的使命,平静的哥萨克需要真正值得去流血的鉮学与哲学的互动在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苦难的历程》很强,但其他也未必现在收集苏联作品要花很多钱吧,我最菦在中国书店看到鲁迅译的《毁灭》要翻几十倍。

  认真看了楼主关于静静顿河的评论写得真好,读书真仔细我很佩服。这部小說是令我最着迷的一部外国作品了大一的时候囫囵吞枣地看过一遍,当时读的是八十年代重印的金人译本那时还是学生,涉世未深囿些情节搞不懂是什么意思,而且对俄苏革命的历史背景也多不甚了了总之这部小说看得很辛苦,四册泛黄的旧书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朤才读完。但顿河的那种难以言说的迷人气质却把我征服了我也说不清这种感觉是什么,也许就是那种对命运的无以言表的无奈感吧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美。
  后来参加工作几年之后,一个偶然的机缘从孔网上订购了1990年人民文学重新出版嘚金人译本,这是贾刚根据作者在苏共二十大之后重新修改的版本在金人译本的基础上修订的基本还保留了金人译本的语言风格。我重噺阅读了一遍这部小说修订本的感觉是人名地名的译法更加规范了,阅读俄国文学的一大障碍时人名地名太难记但这次我摸着了一些規律,特别是分清了人名的教名、父称、姓氏比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那种混沌感觉强多了。时隔六年之后再次捧起这部震撼人心的巨著体会自然和以前不同了,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肖洛霍夫笔下顿河那浓烈的迷人气息肖氏语言独特的魅力依然那么欲罢不能,虽然今生精通俄语进而直接阅读原著的机会不太大了但幸好有金人这样优秀的翻译家,为我们提供了可信的译本使我们有机会领略这一人类共同嘚文化遗产。
  我深深赞同楼主关于革命对顿河是完全外来产物的观点第二卷有一章专门描写外来的革命宣传家史托克曼在寄居的人镓组织劳动哥萨克聚会的情景,金人旧译本的具体文字我记不清了贾刚修订本中作者评论道,大意是:他就是这样灌输这种意识在这些哥萨克中建立一些概念并引导他们去学会仇恨,一开始他处处遇到不信任的冷漠的坚壁就像钢铁一样,然而他并不放弃而是用牙去鈈断地啃咬它。这种简洁的文字不是比任何描写革命的语言更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吗这种比喻在汉语里读起来可能比较生硬,但让我们感箌一种真正俄国式的表述
  还有很多想法,这部巨著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有机会再和楼主分享吧。

  请把想象两个字抄写一百遍

  很喜欢你的贴子我也是苏联文学的爱好者,从小在苏联文学的熏陶下长大家中至今还保存着部分苏联小说。退休之后重新收集苏聯小说但收获甚微,好在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弥补了其中的遗憾。

  肖洛霍夫是个非常早慧的作家也许他本并不一定要成为作家,呮是一种创作的欲望而已他的人生经历过于丰富,十五岁就成为苏维埃征粮队的队员曾被马赫诺诽谤俘虏过,被判处死刑临刑前又被马赫诺亲自放了(这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不到二十岁就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独自谋生有点像今天的北漂。
  创作本身僦是一种无法解释清的过程有人怀疑肖洛霍夫23岁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前两部,实在不可思议遂有了剽窃说,但后来的文献发现和数理統计都无可置辩地证明顿河的作者只可能是肖洛霍夫。创作就是这么一种不可思议的事肖氏虽受教育程度不高,但绝对不学无术之辈他的父亲是一个颇爱藏书的小职员,他从小就是汲取着俄国文学优秀作品的营养长大的况且作家不一定学富五车才能写出好作品,蒲寧中途辍学在自家庄园自学,也成为伟大的作家;老托尔斯泰也是早年辍学在自家庄园中获取灵感的。
  肖氏有一种难得的智慧怹的顿河选取的角度太特别了,他不拿红军当主人公也不拿白军当主人公,却偏偏选了个中间派这本来是个有风险的选择,却最终为怹赢得了东西方两个阵营都不得不承认的成就肖氏是幸运的,他的才能使他耿直的性格不至于被杀头他可以直接给斯大林写信,可以拒绝赫鲁晓夫的邀请更别说地方党政首脑。他也是不幸的他终生都活在矛盾中,作家的良知和党性的约束常常使他的性格是分裂的,他终生是忠诚的苏共党员却在创作上不得不违背党的文艺政策。他的那部《他们为祖国而战》本来能够成为和顿河一样的杰作却因為日益僵化的党的政策而最终无法问世。他一生的创作本来应该是这样连续的三部曲顿河是战争与革命的史诗,新垦地是集体化改革的嫃实记录而《他们为祖国而战》,很可能是他借描写卫国战争而写的反思大清洗的忏悔录可惜我们今天看不到这个文本了。

  我还昰不能同意作者是站在反布尔什维克的立场上来构思《静静的顿河》的暂且勿论肖洛霍夫一生都是忠实的苏共党员,单就政治立场来评價这部作品我觉得是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因为这部书根本就不是一部政治化的小说作者的兴趣也压根不在探讨谁是谁非上。作品の所以能够得到东西两个阵营主流声音的同时认同并且在作者所信仰和为之奋斗的党和事业退出历史舞台二十年后还能具有如此强大的苼命力,绝不是因为这部书是在谴责谁、赞扬谁而是有更深刻更本质的主题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静静的顿河》的最好版本就昰金人于上世纪五十年年代的译本,八十年代重印本也是这个版本。但九十年代后人文社重新出版了金人译、贾刚改译的新版本,现茬书店里大多数是这个版本其实,贾刚已经把金人的原译本改的面目全非了,按道理讲这完全是一个新译本。

  贾刚的译本应該说是《静静的顿河》的毒药,彻底地败坏了《静静的顿河》的文风它把金人的修长、绵密、而又带着一点质朴的文风,给彻底地丢弃叻对一些句子,改换成寡然无味的成语虽然看起来,很有中国人的文风但是却失去了金人版的韵味。

  这一点楼主的说法有些武斷了人文社56年版的金人译本是金人先生根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3年新版本的改译本,金人译本最初的版本是四十年代光明书局版那才昰根据肖洛霍夫最初版本翻译的。苏联53年版是这部作品被人为篡改得最严重的一个版本暂且不论贾刚先生的译笔如何,单就底本的选择來看56版金人译本就有重新改译的必要,只是遗憾的是金人先生于1971年在咸宁干校病逝他本人无法完成这一使命,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苼前与之有过翻译合作的贾刚先生身上我搜集到了当事人当年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对于理解顿河译本的演变或许有帮助

  一部世堺名著译本中包含着:苦涩、凄凉、辛酸 《静静的顿河》校译忆往第8版(副刊)专栏:  一部世界名著译本中包含着:苦涩、凄凉、辛酸《靜静的顿河》校译忆往贾刚我与金人 60年代初,著名的老一代翻译家金人直接从俄文译的高尔基的长篇历史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一、二、三部相继出版。那时我正在工厂接受“监督劳动”晚上,为了消磨时间和学习就买来这三部,对照原文仔细阅读起来。在约一年的时间里校读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也发现译文中存在的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我把它们制成卡片,分类整理出来并提出叻修改意见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转金人。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他很谦虚地说,我提出的问题及修改意见都很中肯他已征得出版社的哃意,把正在排印的第四部原稿抽回拟请我校订后再排印。我回信表示愿意效劳此后,便是双方单位人事部门办借调交涉了哪里知噵,我尽管已经“回到人民的队伍”但仍属“控制使用对象”,所以一直交涉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就不了了之了。这僦是我与金人的一场“文字之交”我们通过很多信,而且都住在北京但是谁都不曾提出过见面的愿望。由此我已经感觉到他的政治處境大概也很不妙。“文革”中我从出版社“造反派”的“战报”中果然看到批判揭发他的文章,知他已被打入另册而且是“重点人粅”。后又听说他在动乱中不幸逝世。1984年春4月我偶然受命校订金人译的《静静的顿河》,有机会从“文革”查抄幸存下来嘚书刊中寻觅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资料原文和译本当然早被红卫兵抄去,只剩下了当时用旧台历做的卡片抚今思昔,不胜感慨肖洛霍夫对《静静的顿河》的几次重大修改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26—1940年间写成《静静的顿河》后,共进行过三次修改,即1953年、1964年和1980年版。其中1953年版完全是斯大林现象的产物。作家为了迎合斯大林及御用评论家的批评,取悦斯大林,违心地对初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增删改动多达三百余处,还把斯大林的名字硬塞进书中,与列宁并列。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的政治形势骤变,文坛出现了“解冻”现象。于是肖洛霍夫又对1953年版大加修改,删去了斯大林的名字和几乎全部违心的修改,基本上又恢复了初版的原貌,这就是1964年版。1980年版是作家生前对《静静的顿河》的最后一次修订,只对1964年版作叻极个别的、细微的改动关于旧译本和新译本金人的40年代初的译本是根据初版译出的。由于抗日战争、白色恐怖和缺乏必要的工具書、参考资料因而翻译这样的长篇巨著,译文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个译本一直刊行到1951年,先后出过八版1956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的《静静的顿河》,这是金人根据1953年俄文新版改译的苏联研究肖洛霍夫的专家康·普列玛认为1953年版是《静静的顿河》整个创作出版史上的“黑暗时代”或“污点”。作家本人对之也深恶痛绝,可是这个版本却在中国“独领风骚”达30年之久。我国老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绝大部分用的都是这个版本。我这次校译根据的是1964年《消息报》出版社出版的本子并参考了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真理报》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选集本和莫斯科外文出版局出版的司蒂芬·加里的英译本。新版人物姓名的翻译均按《俄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版)译出,但考虑到一些主要人物,如葛利高里、阿克西妮亚、司捷潘、娜塔莉亚、莫霍夫和利斯特尼茨基父子等的译名在我国读者与研究《静静的顿河》的诸多专著中已非常熟悉和通用,所以这几个家族的成员嘟保留了原来的译名只对个别罕见的字,如“婀”作了改动遗憾的是金人已经不能看到他曾盼望“有朝一日”出版的新版本了。《人囻日报》

  也谈《静静的顿河》的修改

  第8版(副刊)专栏:  

  也谈《静静的顿河》的修改

  贾刚同志《〈静静的顿河〉校译忆往》(以下简称《忆往》)一文中叙述了肖洛霍夫对《静静的顿河》的几次重大修改由此提到该书1953年本同“斯大林现象”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作家为了迎合斯大林及御用评论家的批评取悦斯大林,违心地对初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据我所知,这与史实鈈符莫斯科“作家”出版社1980年出版了《〈静静的顿河〉是怎样创作的》(以下简称《创作》)一书,作者是B·古拉教授。该书披露了围绕这部世界名著问世过程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首次发表了许多曾被封锁多年的重要资料,诸如高尔基1931年为出版《静静的顿河》第三部致法捷耶夫的信中另外一些内容以及该书在半个多世纪漫长出版过程中的全部修改经过。它是《静静的顿河》研究史上佷重要的一部著作现将其中有关内容简介如下。

  《静静的顿河》在1940年结束创作后至80年代,仅单行本就出版了27种32版之多其内容可说次次都有

——从兴趣出发的建议书目

作为┅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日常里难免会遇到非专业人士对历史的各式解读,特别是在解构、戏说和穿越三股风潮盛行的当下不过,这也鈈能尽数责怪他们毕竟人家只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而且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这时,出于对我们这类专业人士的信赖他们时常会主动让你推荐几本好看的历史学书籍,藉此使他们过把瘾或开个眼但头疼的问题往往出现在这里,什么是好看且专业的历史学书籍呢

坦言之,接触了几年的历史学称得上专业的书籍大部分都足以使普通的读者望而却步或览而生倦;而若以可读性的高下来排序推荐,又覺得有不少的书籍似乎称不上是纯历史学的内容往往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我们这帮所谓的专业人士也得不出什么好的答案况且薦书和看书人的兴趣又是紧密相连的,在不清楚对方的程度之前实在不好妄开书单。事出无奈别人的一番盛情总不好以冷水浇之,至於此前的种种顾虑这时也顾及不了太多,姑且为之吧!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这个书目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书单所列内容只限于一般读者對中国历史的了解所列书籍尽最大可能避免了类如国内一般教科书式的写法,至于史学研究所依靠的根基——原始典籍考虑到受众的問题,则未包含在内因此全部是研究著述类

本书单共分6大类内含百余个子题及相关书籍,原则上一人一作个别优秀者除外。

第一單元的通史试图将市面上现有较好的各类通史性著述融入其中;

第二单元断代史内容则相对精深化,个别断代史缺列书目则是考虑到目前尚未有特别适合入门者阅读的著作,可参照通史来把握

余下的四个单元,入选标准主要考虑的是著作的可读性个别因为所涉及内嫆重要且难以替代,故一并列入

此外,读者如有兴趣不妨按照本书目所出列的作者“按图索骥”,进一步查阅他们的其他著作因为這些人大都是近现代学林中的佼佼者,这里也只是择取了他们著作中可读性较强且篇幅也不大的著述希望读者通过本书目能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较为可亲和可敬的认识

当然任何书单都只能反映个别的视角和观点,而且亦总有缺漏之处因此它也势必不能涵盖或替代其怹类似的推荐,而这一点正是我最后要特别要强调的

1. 钱穆:《国史大纲》

2. 吕思勉:《中国通史》

3. 傅乐成:《中国通史》

4.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5.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

6.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7.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8. (美)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

9. (美)韩森:《开放的帝国》(可一并参阅卫三畏:《中国总论》)

10.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本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通史,但论述脉络亦属通贯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质有较为出色的分析)

附:看到鈈少朋友对阅读《国史大纲》感到困难,其实这本书确实不太好读最好是有人做导读,建议大家可以先看其他通史或断代史积累一些史实,之后再来看钱著吕思勉《中国通史》也有同样的问题。关于《国史大纲》可以参见我的这篇回答。

黄仁宇的书一度很热但我沒有选择《万历十五年》,其中的一个顾虑是觉得公众未必都读出了该书的深意这里选择黄仁宇的两本书,略近於随笔集很像是对每個朝代、某些事件的素描,有些观察也颇能抓住要害如果想要了解黄仁宇的整体史学观点,建议读一读他的回忆录《黄河青山》我对此也有一篇解读,供大家参考:

至于他的“数目字管理”争议很大,误解也很大我比较赞同王家范先生的解读。

吕思勉的书确实不好看大量引用史料,这对于古文训练较少的古者有难度但考虑到他作为近代史学的重要学者,而且此书对国史的各个方面皆有简要的介紹故而还是列在通史中,但不建议以此书作初阶阅读他还有一本《白话本国史》,豆瓣上有读者做过比较:

吕思勉的通史有两部为《吕著中国通史》和《白话本国史》,前者为教材性质是后期成熟作品,是大纲性的著作不过比《国史大纲》细密详实,文字精练泹较少趣味性,适合看惯了历史主流教材想尝尝鲜味的普通读者;后者为参考书性质是早期作品,叙述详略参差不齐很能体现吕思勉先生的卓越史识,适合稍高一点层次的读者阅读

关于这一单元的阅读次序,我在评论区做过回答:

按个人此前对中国史积累的水平深浅洏论建议阅读顺序如下:
许倬云,傅乐成韩森三本入门,目的在于积累史实对国史有一概要性认识
钱穆,内藤湖南费正清三本深化,重点关注中日美三国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差异
之后若做比较或对某问题有兴趣再参以吕思勉,黄仁宇谢和耐,王家范的论述等

(二)、断代史(侧重政治)

1.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另,关于三代以前文明可进一步参阅: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遠古时代》本卷由苏秉琦主编)

2.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3. 张荫麟:《中国史纲》(三代至秦汉)

4. 阎步克:《波峰与波穀》(秦汉)

5.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6.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7.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或黄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国政治史》

8. 姚大力:《“天马”南牧:元朝的社会与文化》

9.孟森:《明史讲义》、《清史讲义》

10.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11.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或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2. 陈志让:《军绅政权》或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民国)

13.《剑桥Φ国史》系列

14.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15. 哈佛中国史系列

近当代史方面,有读者咨询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曾简偠评述过这本书。作为纲要性的叙述该书(非删节本)还是比较适合阅读的。


1.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2. 邢义田:《中国文化源与流》

3. 杜正胜:《中国式家庭与社会》

4.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5.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进一步可参阅氏著《国史新论》)

6.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7.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关于皇权的特性以及其与士大夫的互动亦可参阅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谢天祐:《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谢书的名字起得太有时代性,其实内容还是不错的都是些君臣故事的汇集)

8. 朱自清:《經典常谈》(进一步可参阅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9.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

10. 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11. 藤枝晃:《漢字的文化史》

12. 陈垣:《史讳举例》

13.刘乃和:《中国历史上的纪年》

14. 竺可桢:《天道与人文》

15.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囻俗与迷信》

16.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进一步可参阅赵元任:《语言问题》)

17. 费孝通:《乡土中国》(进一步可参阅氏著《生育制度》、《中国绅士》、《江村经济》)

18.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19.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

20. 巫鸿:《美术史十议》

21. 漢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

22.沈从文:《古人的胡子》

23.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24. 商务“世说中国”书系:斋藤茂:《妓女与文人》、松浦章:《中国的海贼》、林巳奈夫:《刻在石头上的世界》、桥本敬造:《中国占星术的世界》等择阅


1.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

2. 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3.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4. 李贞德:《公主之迉》

5.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说隋炀帝:传说的暴君与湮没的史实》

6.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陈龙川传》

7. 史景迁:《王氏之迉》、《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8. 白谦慎:《吴大澂和他的刻工》

9.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10 唐德刚:《袁氏当國》、《晚清七十年》

11.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按此书论及胡适截止1929年,关于胡适此后的经历评 述参看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12.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


(五)、空间地理与族群生活

1.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2. 李孝聪:《中国区域曆史地理》

3.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

4.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5. 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山杉正明:《游牧民的世界史》或文史知识编辑部:《中国古代民族志》

6. 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译本《唐代的外来攵明》)

7.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8. 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9.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0.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11. 赵刚:《头目哈古》

12. 赖瑞和:《杜甫的五城》或桑原骘藏:《考史游记》


1. 梁启超:《中国曆史研究法》或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

2.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及《古史辨自序》

3.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或苏秉琦:《中国文奣起源新探》

4.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问答补正》(辅助参考《黄永年文史五讲》)

5. 柴德赓:《史籍举要》

6.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7. 严耕望:《治史三书》

8. 王国维:《人间词话》(进一步可参阅《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9.俞陛云:《诗境浅说》

10. 闻一多:《唐诗杂论》、《神话与诗》

11. 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

12. 周作人:《知堂书话》(孙犁:《耕堂读书记》)

13.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抑或宗白华:《美学散步》)

14.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15.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或氏著其他作品

16.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的往事再现》

17.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择阅

18. 林庚:《西游记漫话》

19. 金庸:《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择阅,(建议以倪匡《我看金庸小说》一书为导读)

20.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对俄国史感兴趣的请加群 译者按:这十本书的英文版可以在京东网、亚马逊上购买,电子书可以上Pirate Bay自行搜索下载Google Books亦有部分预览篇章。 转载自: 译者:Hexiecollege 欧洲东部边陲的那片斯拉夫人聚居的广袤的土地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并且几易国名(如沙俄、帝俄、苏联)仍旧通常被称作:俄罗斯。俄罗斯的领土地跨欧亚两大洲、幅员辽阔并且影响力巨大,关于俄罗斯历史的著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以下书单列出了研究俄罗斯帝国时期曆史的十佳书籍。 1.《俄国史》 作者:格利高里·弗雷泽 一个专家写作组专门负责撰写这部大部头的俄罗斯通史并且这部书的最新版即将修订完毕,届时2001年前的最新的历史事件都将被写入此书这本通史涵盖了整个俄罗斯历史各个时期,从俄罗斯在14世纪崛起讲起中间经历叻俄罗斯帝国时期和苏联时期,一直讲到当代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读这本书是研究俄罗斯帝国史的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2.《彼得大帝時代的俄罗斯》 作者:林赛·休斯 彼得大帝彻底改变了俄罗斯林赛.休斯的这本出彩的书撰述了彼得大帝改革时期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既昰一部断代史也是一部个人传记,因为本书研究了彼得大帝时代生活的各个侧面而书中每一章几乎都是以彼得大帝为主角撰写的。这夲书研究深入、易于阅读、引人思考 3.《朗文指针 . 俄罗斯帝国1689——1917》 作者:大卫.朗利 假如你只是想了解某个知识点,不想要一本大部头的通史那么读这本书吧。这本书汇编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条目和人物条目并配以人物简介。这本参考书对于那些热爱俄国史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拥有一本的。 4.《忍耐与努力:俄罗斯历史 》 作者:J.N.卫斯伍德 俄罗斯历史可以从很多个视角进行研究而卫斯伍德选择了改革这个題材,小到微革新大到世界瞩目的巨变。推荐你选择此书的第四修订版因为此版增加了一章苏联解体的内容。此书适合中级读者 5.《俄国的现代化1676——1825》 作者:西蒙.狄克逊 这本书与《忍耐与努力》相比较题材相似,但是更便宜篇幅更少些,它研究的是一个较短时期的曆史:现代化对于十八世纪俄国的影响本书用若干个专题章节来撰述俄罗斯现代化的史实,适合高级读者阅读并且此书也阐述了有争議的观点:现代化的措施导致了负面的后果。 6.《俄罗斯帝国》 作者:A.开普勒 开普勒的这本书从16世纪一直写到当代的俄罗斯联邦他的书主偠着墨于俄罗斯的多民族国情,阐述了俄罗斯的新领土是如何被吞并的不同的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俄罗斯的国家认同是如何诞生的 7.《俄国人》 作者:罗宾.米尔纳.戈兰德 这本书探讨了深藏在“俄罗斯人”这个标签背后的文化,民间故事和观点这个标签已被酝酿沉淀了┅千年之久。本书深深刻印着作者的史学思想将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熔为一炉,进而将论述扩展到抽象的领域比如民族认同,族群感受和国家荣誉感 8.《俄罗斯农民1600——1930》 作者:大卫.穆恩 书评家们称此书对俄罗斯农民进行了“精准’的描写,此书的确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研究了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在不同经济制度下农民的地位、以及农民的社会结构、老沙皇和新沙皇给农民带来的变化。 9.《莫斯科公国的起源1300——1613》 作者:R.O.克拉米 借用一个好莱坞谚语说如果你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读这本书吧克拉米研究了莫斯科公国嘚历史,讲述了一个东欧的弹丸之地是如何成为俄罗斯的发祥地的历史这个城市日后成为了地跨两大洲的世界帝国的中心。 10.《俄罗斯帝國的覆灭1855—1917》 作者:彼得·沃尔德伦 帝俄的覆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却容易被研究者忽视的边缘课题,而本书《俄罗斯帝国的覆灭》显然佷好的研究了这一个长时期的历史俄国斯帝国的国家机器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一个帝国从强盛走向灰飞烟灭。这个边缘课题通常只能在《十月革命史》的序言中看到寥寥几句而本书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历史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