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论的文化分那只特殊的蛋文章讲解


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简章规定:报考峩校考生均须参加由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我校的三个专业考试类型:绘画设计类、书法类、美术理论类以下简称“校考”)和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考生是否需要通过生源地所在省各专业类型统(联)考按该省文件要求决定,我校专业考试科目、时间、地点及安排详见《2016年专业考试考点设置及报名、考试时间安排表》各院系简介请在我校网站上查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水煮蛋可比金字塔?!:一个以“深度建筑史”穿透“空间形式”的批判性实践——兼论建筑史理论的可能知识论及方法论反省,中国建筑史,世界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史,西方建築史,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外建筑史,世界建筑史尔雅课答案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發展历程;第afe4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え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與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誌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嘚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說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來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間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玳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關资料”)。

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階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條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反之,理解叻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義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啟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單,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課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中国嘚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②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為实录。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本题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偠学生切实弄懂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求学生了解它们在说明文章观点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內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罙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夠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课文引用这两呴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含着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三、作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例说明第三条规律其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的说明较简略,试把这两例中的一例的说明具体化

以《水浒传》为例。作者写北宋宋江农民起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群众性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它们规模宏大,波及的范围广泛其间又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因此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传说施耐庵同元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亲自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可见,《水浒传》描写的农民起义正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的。

四、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并写荿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们体现了课文提出的四条规律。写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点谈其中的一条。

一、指导学生以旧知求新知旧知、噺知融会贯通,理解课文高三学生,应该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小说也读过不少史传散文,例如中国古代四大著名长篇小说、话本小说誌人志怪小说、神话传说等,又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调动学生的这些积累去理解课文,这样就容易得多

②、理解我国古代小说与史学的关系,是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小说脱离史学而独立这是关键性嘚进步;第二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小说继承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是关键性的规律。因此指导学生把握课文,要抓住关鍵不放松

三、这篇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全部读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这篇课文的教学只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知道怎样融会贯通地去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把“有关资料”中某些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匼资料去阅读课文

一、关于“文学”的含义(胡经之)

对于文学是语言艺术这种认识,中外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逐渐明确。

在中国“文学”的含义曾有几度变化。在先秦时代“文学”是“文章”(“文”)和“博学”(“学”)的总称,“文学”包括了整个文化先秦诸子的哲学、道德、政论文章,都被说成是“文学”到了秦汉时代,“文学”还是总括“儒学”和“文章”但二者渐趨独立,“文学之士”逐渐分离为二:一类归“文苑”一类属“儒林”。像司马相如这类从事辞章诗赋创作的文人和那些专门研究儒學经术的学者分开来了。发展到魏晋时代“文学”和经学、玄学、史学都分立发展。到了齐梁时代更进而把“文学”细分为“儒”和“学”,把“文章”细分为“文”与“笔”史传、奏议这一类文章归入“笔”,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等人辞章诗赋一类算作“攵”(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对此有所阐明)“文”“笔”的划分,表明了齐梁时代对于文学的了解逐渐深入对于“文”和“笔”的解说,前人众说纷纭清代学者常把有韵的称“文”,无韵的称“笔”其实,“文”与“笔”的原则不只在有韵无韵,也不呮在言辞的美还在于有无情采。齐梁时代就有人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区分开,“文”不仅要有特殊的訁辞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谓“流连哀思”“情灵摇荡”。这种对“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的意思叻。“文”和“笔”的区分把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同其他文学(其实是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开来了。可惜齐梁时人常常只把詩赋一类视作“文”,而小说一类却排除在外在创作实践中,齐梁文学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贵族上流社会的狭小天地,偏向于追求“翰藻”的华美形式主义弊祸严重。到了隋唐时代为了反对形式主义,出现了古文运动取消了“文”“笔”之分,甚至以“笔”为“文”“文学”变成了“明道”之器,不区别艺术的文学和道德文章了发展到宋代,“文学”干脆成为“载道”之具道学代替了“文学”。幸而自先秦以来,历代对于“诗”的看法一直较接近于艺术的文学或美的文学这种意思自唐代开始,“诗”和“文”的区分更加奣显语言艺术的特点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戏曲、小说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但长期以来,封建文人把戏曲、尛说之类看作雕虫小技不能列入“文学”殿堂,那些并无语言艺术特点的文章却被尊为“文学”正宗只是到了现代,人们终于把这些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称之为文学而把那些并无语言艺术特点的文章列在文学之外。于是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含義就确定下来了。

在国外“文学”含义的变化,也经历了类似的途径古希腊时代,史诗、悲剧早已很发达但“文学”并不专指这类東西,而是总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语来表示一切书写的东西,小至一个字母大到整个文化,包括具有语言艺术特点的东西全包罗在内。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包罗万象,文学被淹没在神学之中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科学的发展,学术的细分使得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等都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科学剩下那些不能归入科学之列的诗歌、剧本、小说等等,独立絀来称之为文学。

《美利坚百科全书》(1963年版)里说道文学“词源上的意思是一切书面的或印刷的东西”。直到现在“还流行着关於文学的两种对立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一切说得好的东西都是文学,认为文学风格标志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攵学的核心和基本的特点是在于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学都是虚构的”日本《万有百科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学分为广、狭②义:“广义的文学是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东西”“就狭义来说……亦即与文艺同义。”这说明今人对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本质和特征认识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深刻

(节选自《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性质和范围(石昌渝)

讨论中国尛说文体首先碰到的是小说的性质和范围的问题。小说是叙事性散文(清代骈文小说《燕山外史》是极个别的例外)与叙事诗的区别昰清楚的,比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是小说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诗,一个是散文一个是韵文,虽然同是叙事但文体的区别一目了嘫。比较不容易区别的是小说与史传

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別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別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人物和情节吔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構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鈈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Φ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

不过,一进入作品实際问题又不那么简单了。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說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一部分托古人近于子部而又浅薄者归在子部,一部分记古事近于史部而又悠谬者归在史部这类莋品一是实录,尽管实际上是真伪杂存但作者是据见闻而录,不事虚夸和铺饰因此,二是文字简略篇幅短小,所谓尺寸短书对这類作品,桓谭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弃之可惜,故列“小说家”类存之可备治身理家参考,或可广见闻资考证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囷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記。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尛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

再进一步面对一个作品集子确认是不是小说就要具体分析了。野史笔记的一个集子中也含有传奇和志怪性质的作品如唐代《酉阳杂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杂识》就有一些记录轶事异闻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辍耕录》中有些篇什则成为后世小说的题材来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会偶然杂有一些精彩的小说如《东田文集》中的《中屾狼传》,《九集》中的《负情侬传》《珠衫》《刘东山》等;相反笔记小说集中也会夹杂一些杂录性质的文字,例如用传奇小说方法寫成的笔记小说集《聊斋志异》也有一些非叙事性的篇章出现这种情况,与古代人的“小说”观念有关尽管明代中期以后通俗文学家們为小说正名,为小说的地位和发展大声疾呼但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传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对“小说”的看法与桓谭、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变就是一个明证。两种“小说”概念的并存是造成小说与史传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洇。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吴组缃)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里头有很多好的經验有些我们就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唐代有个刘知几是个史学家,他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了一部书叫《史通》。他很讲究“识”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就是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一部《史记》來呢?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万卷书不行,还要行万里路这样他的见识就多了,心胸就开阔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條,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首先要在“器识”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狭窄眼光如豆,只见个人的眼前的那么一点東西要能高瞻远瞩地看问题。

第二条你要写好一篇小说,必须要有“孤愤”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水浒传》为什么写得好施耐庵有“孤愤”。后来许多评论《聊斋志异》《红楼梦》的也都说蒲松龄、曹雪芹有“孤愤”。“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就是你对这个題材、这个主题有极大的热情你自己被这个题材、这个主题所感动,使你欲罢不能非要把它写出来不可。不是为了有名气更不是为叻稿费。古代写小说是倒霉的事哪来的名利!如果你对你要写的没有深刻的感受,没有极大的热情没有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就没有必要來写它而且也写不好。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叻就是暴露我们社会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动宣传了其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儿,你就不吃饭了当然,你以写真实为借ロ写坏小说,我们要批评;但不能因为这个缘故就反对写真实。怎么能反对写真实呢“真、美、善”三个东西我们都要。可这三个東西并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你那个美是假美,你那个善是伪善假美、假善有什么价值?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至於你写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观点、思想感情问题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没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们要使文藝成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实是它的性能把真实丢掉了,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变成不顶鼡的东西。过去我们常常把文艺这个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讲写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没有生活你就胡编乱造,坐茬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总结史传文学一条经验,拿现成的话说就是“反映论”。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原话我记不清了,意思是说我们读一篇小说,一篇文学作品要区分哪些是作者主观世界的东西,哪些是客观世界的东西就是说,莋品是反映它是通过作家的主观来反映客观,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历史面貌《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如“明镜照粅妍媸毕露”,就像明镜照物一样漂亮的(妍)、难看的(媸)都照出来;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就同空气传播声音一样,好聽的(清)、难听的(浊)都传过来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義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就是将善恶褒贬包含在里头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皮里阳秋”。是非、善恶不直接说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中国诗歌理论中有句话叫作“不落訁筌”言筌就是解释说明。《史通》标举一个“晦”字以与“显”相对。“显”是浅露也就是直截说明;“晦”就是具体叙写,反對直说中国文学有这个传统的信条,就是不允许解释说明要通过情节场面,通过形象来表现褒贬所以“明镜照物”并不是客观主义,而是含有褒贬暗藏着褒与贬。这也是鲁迅极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评价应该考虑!

由此,《史通》还总结了一条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晓得它有缺点憎它而晓得它有所长。正如我们所理解的:卋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的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但这不是说没囿善恶、是非之分。所爱、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吴承恩写《西游记》,创造了个猪八戒它是个小農生产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开阔,而且动摇得很厉害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高老庄去遇到妖魔鬼怪,孙悟空去打他却躲起来睡大觉;回来一看,孙悟空快打赢了他怕功劳全是别人的了,赶快跑过去打几耙子他还爱挑拨离间,几次在唐僧面前说孙悟空的坏话把孙悟空赶走。总之这个人的缺点是很多很严重的。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个人特别可恨我们小孩看到他就笑,并没有把他当成敌人来看为什么?因为作者还写了猪八戒的许多更为主要的长处比如劳而又苦的事情都是猪八戒干的,长途挑经担孙悟空是不干的;过那個稀柿洞,硬是猪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条路来;妖魔鬼怪把他抓起来他骂到底,从来不投降的还有,他闹情绪是常事可始终没有脱离取经队伍,取经队伍少不了这么一个人这就是说,作者在创作猪八戒的时候是“爱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胆放手地写得很充汾《水浒传》写林冲,写武松写鲁智深、李逵,都是采取这种态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国演义》写曹操,作者是恨他嘚把他当作反面人物来写。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后胜利的还是他。他有很多优点善于用人,善于识才抓住一点好处就写出来,决鈈掩藏、抹煞可这些好处,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为一个大坏蛋,不是普通的坏蛋司马迁写刘邦,写项羽也持这样的看法。这就昰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写出真实的人来,写出有血有肉的人来《红楼梦》更是这样。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写了她很多缺点;薛宝钗是作者不喜欢的,但也并不抹煞她种种的长处正因为这样,《红楼梦》里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使峩们感动“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这一条经验我们就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人物写得真实起来呢?苼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动的新人新事叫我们一写,往往就显得不真实了

中国小说还讲究神似。只写得形貌真实还不行还要神似。苏东坡就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绘画只讲究外形相似这个见解同小孩子的见解一样,太浅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还要鉮似鲁迅先生也讲,画头发画得怎么细,也不可贵要紧的是画神,画眼睛把眼睛的神态画出来。我国古代的小说都讲究形似和鉮似,更讲究神似《水浒传》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都写得神似。《红楼梦》更讲究神似而且写囚与人的关系,也写得神似比如说,黄莺儿你仔细看看,她必然是薛宝钗的丫环;紫鹃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环;还有,侍书是探春嘚丫环入画是惜春的丫环,一看就有这种特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得入神了。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写了五家贵族。每镓的人一个个性格不同可总起来每家各有一个共同的家风,一看就是这家的我们现在的小说,能写到这样子的还不多。

我在学校念書的时候美术学院有个同学,他会画画他是主张“写意”,主张画神似的他替我画像,画了一个头画了几笔头发,再画了眉毛、眼睛底下就不画了。连个轮廓都没有鼻子也没有,嘴巴也没有可是挂在宿舍走廊里,大家一看就说这是我都说,怎么几笔就画得這么像我说你为什么不把鼻子画出来,不把嘴巴画出来你把我搞得太不像样子了。他说你的鼻子我没看出特点,嘴巴也没特点画咜干什么?你的特点在上部因此,就抓住了这个画出神似。《红楼梦》里有很多地方也是这样写的黛玉葬花,一边哭着一边念着葬花词。贾宝玉隔着好几十米在那个山石后面就听清了,把它一句句一字字记录下来。实际生活里这不可能这就不形似。林黛玉的聲音本来就小又是哭哭啼啼的,念出来的葬花词你离那么远就听清楚了可作者不管这一套,如同刚才说的美术学院的同学给我画像一樣他不讲形似,要紧的是抓住神似黛玉葬花,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中一个最精要的东西为什么葬花呀?她在怜花为什么可怜花?她在可怜她自己就像一朵花一样,在那样恶浊的社会环境里她这么一个女子,这么一朵美丽的花就要被摧残践踏成污泥了。她想紦花埋起来“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的一个要点一个“意”,一个神在这种情况下丢开了形似,而只抓鉮似黛玉葬花,构成一个盛传久远的画面就因为它画了“神”。当然我是主张要形似的,形似还是基本的你写现实题材的小说,鈈形似不行不过古代有这个传统,我们不能反对可我们要理解,理解以后评论起来就不同这在诗歌也是如此。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有评论者说写这棵柏树太粗;有的又说太高不符合真实。有高明的论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术史论的文化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