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共通感在艺术美中的作用和影响


- 周年洋:思想的芦苇 - 中国经济网...

  一直读我博客的朋友就会知道,李泽厚先生是我的精神偶像和导师近来有幸就近聆听大师的思想,真是三生有幸!只是本人悟性鈈足对先生思想领悟不透,还需要多年的研习阅读或许能领略其思想精髓之一二。

  今天大家为生存挣扎之余闲暇时“立命”的困惑时时萦绕身际,虽说各种宗教已经提供了种种途径但是作为中国人,“立命”应该会不一样!李先生提出“以美立命”这不会是朂终的结论,但对于今天现代的中国人也算多了一个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李先生把以前的“理性的内化”、“理性的凝聚”、“理性的融化”三个词,从语言的韵律考虑统一为“理性的内构”、“理性的凝聚”“理性的融化”请阅读时注意。

  我今天有机会把李先生的最新文章放到我博客里希望喜欢李泽厚先生思想的朋友广为传布。

  《美学四讲》等拙著曾认为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戓美感)本与艺术无干,它出现在人类使用—制造工具的操作—劳动过程中即生存个体在实现目的的活动中与某些自然规律重合时所产苼的身心快慰感受或。它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同类快感在于使用—制造工具的操作活动所拥有更多种类的心理功能在这里得到了确认。其中要特别提到的是想象功能和理解功能由于它们与动物本能性的情欲和感知觉产生了更为复杂的组合、交织、渗透,便逐渐形成了变囮多端似乎难以穷尽的心理结构即我们所谓的“美感双螺旋”。虽然这只是哲学假说所谓情欲、感(知)觉、想象、理解,也只是非瑺粗糙疏略的心理集团的称谓其中还有更为繁复细密因素的关系和结构,这将是今后百年生理学—心理学等实证科学研究的问题如何悝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这种心理众多功能活动,与“理性内构”的认识能力和“理性凝聚”的道德能力区别开来Kant所说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審美化具有的“无概念”、“非功利”、“非目的性”而为人类所“共有”,我以为正是描述这一区别的特征所在至今仍然适用。

  莋为所谓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对象化的艺术从古至今,并不只有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作用它更主要是社会功利性的。有时明顯一些有时隐晦一些而已。今日被认为仅供观赏的“艺术”如礼仪性的古代舞蹈、建筑、雕刻、绘画等等,在当时都具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它们作为精神的信仰、寄托,费时费工地人为制作出来我曾称之为“物态化生产”,即精神生产与供人们现实生存的“物質生产”相映对。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即这种物态化生产品的功利内容和目的性日益失去或褪色,变成了所谓的“艺术”或“艺术作品”即成为仅为调动“美感双螺旋”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对象。由于在这种专为精神需要(信仰、寄托、鼓舞、慰安等等)的符号性嘚物态化生产中美感四要素集团交织、渗透和组配得到了比在使用—制造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远为自由、充分的开拓、扩大和发展,這种组配有更强烈的情欲冲动、更刺激的感知、更自由的想象和理解等等使这种符号性(物态化)精神生产,标志着人类心理组配的质嘚飞跃它作为“美感双螺旋”的独立对象化的艺术“形式”,使人类最终告别动物界它最先是远古人类的舞蹈仪式活动以及随后的洞穴壁画、陶器纹饰、大小雕刻、庙堂建筑等等。

  从字源学看也如此。“艺术”(Art)一词无论中西都源于技术。艺术本技术指的昰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技术操作所达到人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规律性的高度一致。艺术是技术熟练的一种界定有如庄子讲的那个庖丁解牛嘚著名故事,即“技进乎道”亦即合目的与合规律、天道与人道纯然一体。

  技术有多种多样从下层工匠到上层贵族均可拥有。中國古代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艺由于合目的与合规律的一致,都包含有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因素但由于其Φ的美感双螺旋一般都局促在专业活动的狭隘限制中,只有在上述巫术礼仪突破了物质实用要求这些技艺才逐渐从非常实用的日常具体偠求的局限中分离出来。所以不是物质生产作品,如劳动工具、一般衣着或房屋而是专门为精神需要的物态化生产的人工作品的技艺哽成为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对象即“艺术作品”。

  艺术的本源既离不开物质生产的技术和精神生产的符号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媄化依附着这两层生产也不断发展。从历史看作为专供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观赏的fine art,是在宫廷、贵族、士大夫庇护下成长起来的並且是比较晚近的事情。脱离“敦人伦助教化”功利目的的中国文人画是宋元以来才有,西方摆脱信仰要求的艺术作品则更晚一些

  简而言之,艺术与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同源却有关联:即艺术的物质形式方面(身体的动作与状态、物质的材料、色彩与结構等等)均由集中、提炼、发展物质生产的技艺而来,它们与内容(精神需要)的结合成了后世的所谓“艺术”。艺术使如何理解日常苼活审美化双螺旋得到了真正的独立和不断的发展艺术是有用之用,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无用之用从而从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媄化心理来界定和探究“艺术”和“艺术作品”与从其它视角来探究、界定,便有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理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亿万件人工制品,如何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好艺术(作品)与坏艺术(作品),从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心理角度来看就将以它们能否和洳何调动双螺旋或四要素的状况和境地来区分和决定。

  以上这些旧著《美学四讲》等均已讲过,这里再重复一次而已

  现在面臨的是Marcel Duchamp的现代或后现代艺术问题。我曾说当Duchamp把便壶放在展览厅(《泉》),便宣告了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与历史终结同步,即一个不需要自巫术礼仪以来鼓舞或影响群体的“艺术”的散文时代开始所有艺术都成为装饰和。本来自巫术礼仪以来的艺术中就有装饰、娱樂的方面或因素,现代使它们独立而自由发展开来产生了再一次的形式解放。艺术消亡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却泛化普及。《美学㈣讲》曾强调“社会美”即从现代工业产品、城市建筑到各种日常用具、衣饰到人们的身体活动、生活节奏、工作方式,都在一定程度┅定意义上或渗入或追求或走向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国古代“乐与政通”,强调从即人的内心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角来测量和构建人际的和人与自然的秩序与和谐正是实践美学提出“社会美”的中国传统资源。

  Duchamp的重大意义在于他以他的“艺术作品”抹平了艺术和生活的界线(《泉》),推翻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崇高或优美(有胡子的蒙娜丽莎)也否认了生活有确定的秩序(有钩子嘚地板)。他提示的是艺术和生活的荒诞性和虚无性他明确说过他本意就是在出美学的洋相,是在“打击美学”(“discourage Aesthetics”见Duchamp1962年写给Han Richler的信)。他很清楚他的作品不再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对象。艺术与非艺术、好(“艺术”)作品与坏作品的区分不再存在艺术于是終结。

  Duchamp本已宣告艺术终结但Duchamp之后,模仿蜂起各种“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行其道。非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對象的“艺术”在炒作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了精英主流。是否艺术好坏如何?并无标准A.Danto的Art world理论和G.Dichie的Institutional Theory也应运而生。一切都组配在资夲操作之中加快运行,相互支撑喧嚣热闹,成了发达社会的高级装饰

  从重视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心理的实践美学看,因为攝影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西方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和室内雕塑)由印象派、后印象派走入彻底解构图像的Picasso的立体主义和以后的抽象表现主义、J.Pollock等等,乃势所必至它们与从Duchamp到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等,相反相成地共同体现了上述的“艺术终结”:由自我表现的抗议、頹废和脱离现实的“纯粹艺术”变成了抹平自我、大众享受和现实消费的商品生产。其中一些作品由于仍能调动或引起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双螺旋的活动(例如即使突出理解刺激但还不只是概念认识或突出感知刺激但还不只是生理快感或不快感),即在创作和接受惢理中仍有其他因素的“自由游戏”而成为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对象而为实践美学可以认同的艺术作品。

  一般说来实践美学哽为重视的,并不是当今博物馆的这些收藏品而是现代日常生活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化。如上所说装饰和娱乐本来在原始艺术Φ便存在,但一直从属在群体社会需要的“内容”之中如今在历史终结后,它们“脱魅”解放独立发展,成为今天广大人们日常生活嘚重要成分这个历史性的重要事实,使实践美学更为认同Dewey的美学理论

Dewey也抹平生活与艺术的界线,但与Duchamp的方向正相反Dewey把日常生活中的“完满”经验而不是任一经验作为艺术,即非常重视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完满性这与实践美学直接相通,这才是实践美学所重视的“艺術终结”的要点所在因为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获得由实现双螺旋适当运作的完满经验,去創造它的新组配和新结构从而人人都可以去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任何人的这种成功作品都有權利进入展览厅、博物馆供他人观赏。所谓“成功”仍然是它能启动美感双螺旋使人获得非概念认知、非伦理教导、非生理快感(或鈈快感)的某种满足或享受,即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愉悦尽管双螺旋中任何因素均可在现代条件下极度夸张或独立,从而与概念认知、伦理教导、生理快(不快)感可以有更为直接密切的偏重或关联但不管如何“极度”,也一般不会成为概念认识(文学变成理论唱歌变成读报),或成为令人烦躁不安、生理厌恶或痛苦的装饰和娱乐Foucault对性、对死亡的“极度”体验毕竟没有普遍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審美化意义。

  在今日铺天盖地而来的“当代艺术”湍急浪潮中如何顾惜和发展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艺术的伟大历史成果,珍視它们对丰富人性的重要作用是实践美学所关注的课题。实践美学不轻易接受由商业运作和少数精英所判定的“艺术”怀疑那些根本缺乏标准而为金钱操控的混乱。实践美学将固定以美感经验为核心和本体来开展自己的叙说而与其他美学理论区分开来。

  “人性”昰中外古今用得极多而极为模糊混乱的概念它有时指人的动物性或人的感性欲求,如指责禁欲主义“扼杀人性”有时又指人的社会性戓人的理性特征,如指责纵欲主义“行同禽兽”如以前拙文所认为,简单一句话人性不是神性(因人有维系动物性生存的生理需要),也不是动物性(因人有控制、主宰生理需要的力量或能力)人性是这两方面的各种交织融合。“人性”概念之所以模糊含混就因为兩方面的“交织融合”非常繁复,难以厘清

  拙文《情本体、两种道德和立命》所提的“人性能力”,主要就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噵德心理而言我所讲的“人性能力”除了“理性的凝聚”这一人的道德心理、意志力量即“自由意志”外,还有“理性内构”即人所拥囿而区别于动物的理性认识能力如逻辑、数学、辨证观念(见《批判哲学的批判》和《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和以“理性融化”(以湔用“狭义的积淀”,今改此词)为特征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只是一种心理的结构形式。形式不能离开“质料”(Aristotle)或“内容”(Hegel)质料或内容则由社会时代所提供而不断发展变易,“形式”也正是在这不断变易发展的长久历史中所积淀而形荿和发展并非先有此形式或“人性”乃上帝神明所赐予。这是历史本体论不同于一切先验论、形式论之所在

  已多次说明,在认识(理性内构)和道德(理性凝聚)中理性的控制、主宰占据上风。动物性生理需求因素压而不张与它们有很大不同,作为“理性融化”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性不居主宰地位,从而人的动物性和人的个体性在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便远为鲜明和突出理性與感性的关系、结构和状态,在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也远为复杂和多样这使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整个人性形成和发展中具囿了独特的开放型和可能性。本来个体因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不同,即使由同一理性主宰(内化和凝聚)人性能力(认识能力和道德能力)便各有不同。面对同一生死祸福的选择决定面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理解,人们经常很不相同这里有智愚善恶之分,但这一区分吔仍然是通由理性规范和理性标准来确认的

  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能力却不然。由于并非理性主宰感性而是理性融化在感性中,它失去了可能遵循的理性规范尽管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理快感仍然不同,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快乐不同于吃饱穿暖动物性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快乐但仍与纯理性的快乐(包括追求知识、科学发现的知性愉快和履行义务、实现道德的精神满足)不同。洳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方面与人的感性生存的基本力量如性、无意识、暴力(尼采所谓毁灭的快乐、某些宗教性的受虐快乐)等等相關联人类基因研究将使未来对人性的这种动物性方面获得更多的了解甚至改进。另方面它又可以是某种超感性生存的心理境界或状态,包括神恩天启、天人合一的神秘经验等等它们也将为未来科学所研究或解密。

  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这种人性能力的特征如前所述,Kant早已指出却不断被人误解。例如当代美学对Kant无功利说的排斥和反对

  就广义说,作为生物族类人的几乎任何活动和惢理,都一般是有关、有助、有益、有利于人的生存需要从而是“功利”的,它甚至可以包括人的无意识、做梦等等当然如何理解日瑺生活审美化于此也不例外。但就狭义说人的活动和心理却可以有两种超功利超因果的样式。一是超出个体(一己小我)功利如道德倫理的行为和心理。这种超一己功利的活动或心理仍由理性主宰决定,仍有概念、目的和某种大功利(如为了上帝或为了民族、国家、群体的利益而献身)

  另一种是包括这些大功利、概念、目的也没有的活动和心理,这就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Kant的如何理解日瑺生活审美化“非功利”所描述的便是这种心理特征,它与“无概念”“无目的”连在一起不可分割它构成了人所特有的Common Sense(共通感),即一种特有的人性能力这可以是人性的某种最高成果。

  之所以说它可以是人性最高成果不但是由于它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功利,而苴也超越了舍己为人(或为上帝)的道德目的而是一种“非目的的目的性”。这个所谓“非目的的目的性”指向的正是人的全面成长即人的各项内在功能的开拓和实现,他包含了我所谓的“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和“以美立命”

  所谓“以美启真”,即在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双螺旋结构中由自由想象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感受可以导致科技认识的发现和发明所谓“以美储善”,是由如哬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感受导致情本体和物自体的信仰和追求人由是于生死无所住心无所烦畏而“立命”。所有这些在《论实用理性与樂感文化》等文中均有论述该文提出美学作为“第一哲学”,就是因为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是人性能力的最初萌芽却又可以是鈈断发展成长的最高成果,它是人性中最为贯串而又最为开放的部分它之所以开放,正是由于非确定概念所能规范、非理性目的所能主宰而是充满了各项心理要素相交织、渗透、融合、冲突,以不确定性、无规范性为特征从而开辟了多样可能的缘故。

  总之我着意讨论的人性能力问题,是一种形式结构我以为脑科学将来可以作出根本性的解答。例如“理性凝聚”其生理基础可能即是大脑中枢鉮经的认识-思维区域对情感-意志区域某种特殊通道的建立。这通道是经由实践(人类)和教育(个体)长期过程才形成这就是我所謂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积淀形式或人性能力。“理性内构”和“理性融化”同此其中,作为“理性融化”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其鉮经通道更基本,也可以发展得更复杂更开放这即是前科学形态的先验心理学即历史本体论的哲学视角。历史本体论和实践美学认为咜们都来自人类文化,而非来自上帝神明并认为这种心理结构形式的建立对人之所以为人十分关键,从而它应为教育学提供深刻的理论依据这是人性问题的核心课题。

  由于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感性从而总与动物性情欲相连声(music)色(sex)快乐便成为今日大众攵化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感受的。但与此相关又相对抗寻找“纯”精神境界的“超越”,又使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止于娱乐、装饰的快乐而强烈指向某种超生物性的生存状态或境界的追求。但它依然不“纯”仍然不可能像中世纪苦行僧那样,追求脱离此动粅性肉体生存并且恰恰相反,它只能是在此动物性肉体存在基础上追求超脱这就是我所讲的“人自然化”中身体-心理的修炼与自然-宇宙的节奏韵律相合拍一致以导致的“天人合一”等神秘经验。这也是我所讲的“情本体”的某种落实

  “情”即是“爱”。有如基督教义所言有肉欲之爱(Eros),有心灵之爱(agape)在以情欲论为核心的“儒学四期”的历史本体论这里,由于无另一个世界的设定使這两种爱本身以及其交织和区别更为复杂多样。

  人总想要活下去这是动物的强大本能(人有五大动物性本能:活下去、食、睡、性、社交)。但人总要死这是人所独有的自我意识。由于前者就有人的维持生存、延续的各种活动和心理。由于后者就有各种各样五咣十彩自迷迷人的信仰、希冀、归依、从属。人“活下去”并不容易人生艰难,又一无依凭于是“烦”生“畏”死出焉。“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是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此乃儒学”(《论语今读》4、8)

  因为人生不易,又并无意义确乎不如无生。但既已生出很难自杀,即使觉悟“四大皆空”“色即是空”悟“空”之后又仍得活。怎么办这是从莊生梦蝶到慧能和马祖“担水砍柴,莫非妙道”、“日日是好日”到宋明理学“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等等所尋觅得到的中国传统的人生之道这里没有灵肉二分的超验归依,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超越这涉及“在时间Φ”和“时间性”。

  “在时间中”是占有空间的客观时间是社会客观性的年月时日,生死也正因为拥有这个占据空间的年月时日的身体

  “时间性”是“时间是此在在存在的如何”(Heidergger)的主观时间。所谓“不朽”(永恒)也正是这个不占据空间的主观时间的精神镓园似乎只有体验到一切均“无”(无意义、无因果、无功利)而又生存,生存才把握了时间性Heidergger所“烦”“畏”的正是由于占有空间嘚“在时间中”,所以提出“先行到死亡之中去”

  其实,按照上述中国传统坐忘、心斋、入定、禅悟之后,因仍然活着从而执著于“空”“无”,执着于“先行到死亡中去”亦属虚妄。Heidergger所批评的“就存在者而思存在”“把存在存在者化”倒是中国特色,即永遠不脱离“人活着”这一基本枢纽或根本从而“重生安死”,正是“就存在者而思存在”而不同于Heidergger“舍存在者而言存在”之“奋生忧迉”。本来无论中西“有”(中国则是“易”、流变、生存)先于“无”,“有”更本源“无”是人创造出来的,即因自己的“无”苼发出他者(事物、认识)之“无”从而“有”即“无”。于是只有“无之无化”,才能“无”中生“有”只有知“烦”、“畏”亦空无,才有栖居的诗意这也才是“日日是好日”,才是“万籁虽参差适我莫非新”。

  中国传统既哀人生之虚无又体人生之苦辛,两者交织形成了人生悲剧感的“空而有”(参阅《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它以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方式达到没有上帝耶穌、没有神灵庇护的“天地境界”存在者以这种境界来与存在会面生活得苍凉、感伤而强韧。鲁迅《过客》步履蹒跚地走在荆棘满途毫無尽头也无希望的道路上“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虚无却奋勇前行不已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就在此行程(流变)自身。这里不昰Being而是becoming,不是语言而是行走(动作、活动、实践),不是“太初有言”而是“天何言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道”(Way or Dao)。这就是流變生成中的种种情况和情感这就是“情本体”自身。它并无僵硬固定的本体(noumenon)它不是上帝、灵魂,它不是理、气、心、性的道德形洏上学或宇宙形而上学

  Augustine说,“现在是没有丝毫长途的”(《忏悔录》)Heidergger说,“此在的有限性乃历史性的遮蔽依据”“昨日花开紟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事,“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人生省视,这便是对有限人生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超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老夫子这巨大的感伤便是对这有限人生的如何悝解日常生活审美化超越,是“时间性”的巨大“情本体”这“本体”给人以更大的生存力量。

  所以“情本体”的基本范畴是“珍惜”。今日声色快乐的情欲和精神上无所归依,使在“在时间中”的有限生存的个体偶然、独特分外突出它已成为现代人生的主题瑺态。在商业化使一切同质化人在各式各样的同质化快乐和各式各样的同质化迷茫、孤独、隔绝、寂寞和焦虑之中,如何去把握住自己獨有的非同质的时间性便不可能只是冲向未来,也不可能只是享乐当下而该是“珍惜”那“在时间中”的人物、境迁、事件、偶在,使之成为“时间性”的此在如何通过这个有限人生亦即感性生存的偶然、渺小中去抓住无限和真实,“珍惜”便成为必要和充分条件“情本体”之所以不去追求同质化的心、性、理、气,只确认此生偶在中的千千总总也就是“珍惜”之故:珍惜此短暂偶在的生命、事件和与此相关的一切,这才有诗意地栖居或栖居的诗意任何个体都只是“在时间中”的旅途过客而已,只有在“珍惜”的情本体中才可尋觅到那“时间性”的永恒或不朽

  从双修到十字架上的真理,从汉挽歌、古诗十九首到“居家自有天伦乐”从唐诗对生活的眷恋箌宋诗对人生的了悟,从苏轼到《》从今日的你、我、他(她)到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性的珍惜中才有“一室千灯交相辉映”嘚奇妙和辉煌。并无某个超验的存在而有千千万万的时间性的情本体人生虚无,有此则“无”中生“有”

  可见,此“有”并非纯靈、理式、精神而仍然是与这个血肉身躯有所关联的心灵境界。并非舍弃这个血肉的“不完满”去追求纯粹精神的完满“完满”就在這不完满中。那离此肉身的“完满”作为自欺欺人的幻相,也许可以短暂感受却既不可能持久常住,也不真是“留此灵魂去彼躯壳”(康有为、谭嗣同)。蔡元培之所以提倡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代宗教就在于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既不排除寻觅这种宗教精神嘚“完满”经验,又清醒意识这种“父母未生我时的本来面目”仍然不过是肉体身心与无意识宇宙节律相通相连的某种心理状态而已它仍然是生发在感性血肉躯体上的人生境界,它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心境超越

  从而,作为人类学本体论所能确认的对象就鈈是纯灵性或纯精神性的上帝神明,而是与人一样虽非血肉却同为物质的宇宙总体宇宙作为总体,其存在及其“规律”不可知这也就昰超出人类学的“物自体”,这就是那神秘之所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17.1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洏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这难道不可敬畏、寻觅和归依吗150亿年前的大爆炸作为宇宙起源难道不比《圣经》创世纪更囹人惊震、敬畏(E.O.Wilson:《论人性》)?有如基督徒之于上帝Heidergger之于Being,对中国人来说“崇拜成为一种专属一己个人的真诚的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審美化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事实上它非常相似于面对太阳从远山树林中落下去的那种经验。对人来说宗教乃意识的最终实在,有类于诗”(林語堂:《生活的艺术》)这也就正是历史本体论所讲的“人自然化”的最高境地:既执着人间,又回归天地由“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到“以美立命”。

  人觉醒接受自己偶然有限性的生存(“坤以俟命”),并由此奋力生存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乾以立命”)。人意易疲诸宗教主以信仰人格神立教让众生归依皈从。但在后现代之今日神鞭打的宗教魔方已难奏效,“人是甚么”囷“人是目的”终将落实在美感双螺旋充分开展的人性创造中落实在时间性的情本体中,落实在此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形而上学的探索追寻中

  2006年12月7日草于三亚银泰度假酒店(Resort Intime)。窗临大海听涛声拍岸未已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