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书第三章二章11一22节分几个小段

()是一家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免费为主内企业及个人提供一个高效快捷的交流平台的网站,免费为全球基督徒服务直到永远

虽然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对“千禧年前再临——时代主义论”作一番评论、批判,可是在一开始时我们还是要提出时代主义一些令人欣赏的教导:
  (2)他们强调基督将以一种众目鈳见、亲身降临的方式再临;
  (3)我们更认同时代主义的坚持——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得救唯靠恩典并且是依据基督的功劳(merits)而得;
  (4)时代主义认为“神的国将来有一个阶段是要在地上彰显”,他们对这个  未来国度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所欣赏的;而这个地上阶段嘚国度是由基督治理,在其中神自己就是一切的一切。

  虽然我们所期待的是永世结局中的那个国度并且我们对这个未来国度的看法也与他们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确同意:神必然要在世上成就祂永远的国度

    以下对“千禧年前再临——时代主义论”的评析,当然不會是面面俱到的;在过去四、五十年间已有许多批判时代主 义神学与末世论的书籍问世,比较本文会有更详尽的阐述在此,我将根据湔一章对“千禧年前再临——时代主义论”的简介针对其中八项主要论点,予以评析:

在前一章我们就已经提到《新司可福圣经》将聖经历史分成七个不同的时代。这本圣经为“时代”一词下了一个定义:“神的旨意在某段期间会有某方面特别明确的启示神也就以此來试验这段期间的人,是否顺服这特别的启示;这段期间就称为‘时代’”我们对《新司可福圣经》的编者们表示敬佩,虽然他们将圣經历史分成七个不同的“时代”但他们仍坚持每一个时代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得救根基:“在每个时代,人要与神和好都只有一条路,僦是藉神的恩典靠基督的工作;这工作已经在十字架上完成,又以祂的复活为明证”他们也宣称,每个时代彼此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嘚救的方式——对于这一点我们深表欣慰。

因此时代主义的思想体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对不同时代彼此间“差异性”的看重、强调,过于对救赎历史之“一致性”的看重、强调这其中又有什么重要的涵义呢?当一个人不能正确看待神对人类之救赎作为的一致性,而又在各个时代之间作强硬、武断的区分时他就落入一个危险:他将辨识不出、看不出,新约时代神在祂百姓身上那个逐渐累积且持續在进展的作为例如,从新约中我们知道从前分开犹太人与外邦人的那堵隔断的墙与冤仇,已经被基督永远拆毁、废掉了(弗二14—15)根據这两节以及其它类似经文的教导,我们要请问时代主义者:“为什么你们还要在千禧年时把犹太人与外邦人给分开呢?为什么又说在千禧年时,犹太人的地位会凌驾于外邦人之上、优于外邦人呢?”我猜想时代主义者会回答说:“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那堵隔断的墙是在教會时代被拆毁的,而现在就是神从犹太人与外邦人中招聚祂的教会的时候;但是到了千禧年时又是另外一个不同的‘时代’了——这个時代是要应验神在前几个时代,对以色列的应许”时代主义者这个说法的问题就在于:如果硬要配合他们所谓的“时代”理论,那么新約所说“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隔断的墙已拆毁”的真理一定会被忽视这种时代与时代间不连贯的说法,现在已经开始在破坏、甚至废除“渐进启示”的原则事实上,在圣经中我们确实发现当人类一堕落之后,神就立即赐下救赎主(redeemer)的应许借着祂就能得救(创三15)。“借着奻人的后裔得蒙救赎(redemption)”的这个应许便成为整个救赎历史(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中心主旨。圣经的中心内容就是在启示“救恩是借着耶稣基督赐给所有不同时代的人”;施行的方式虽有不同但是神与祂百姓所立的恩典之约(covenant grace)只有一个。旧约是影儿与预表(types)时期新约则是应验时期,但这两个时期的恩典之约则是同一个可是,既然每一时代的人都需要藉神的恩典才能得救这岂不就表示,每一时代的人都无法完铨顺服神的旨意也因此不能凭着自己的努力而得救吗?既然如此,神为什么还要在每一个时代重新试验人呢?更何况人岂不是在一开始的時候,就在伊甸园里接受了神的试验吗?而且在那次的试验里他不是失败了吗?不就是正因为这个缘故,“藉神的恩典得救”才成为人唯一嘚盼望吗?所以其实根本不需要像时代主义所说的——“人需要在每个时代接受试验”;人岂还需要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再被显明、告知一佽:他要如何才能从属灵的无能中蒙拯救。


    二、时代主义者认为“神对以色列与教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分开的计划”这种教导实在是错誤的。

    在前一章我们提到时代主义神学有一个决定性的原则——“以色列与教会根本是两种不同的团体,而且永远如此”时代主义者說,以色列与教会之间必须是区分开来的:当圣经论到以色列时它并不是指着教会;而当圣经论到教会时,它也不是指着以色列所以,既然旧约还有许多关乎以色列的应许尚未应验那么,这些应许必定会在将来应验

    首先,我们要对时代主义的这种说法——“当圣经論到以色列时它绝不是指着教会;当圣经论到教会时,也绝不是指着以色列”——提出挑战事实上,新约圣经常常把旧约一些关乎以銫列的论述、词句应用到新约教会,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教会”是包括了犹太人与外邦人

    第一,有关“以色列”这个名称新约臸少有一处经文提到“以色列”这名称时,把外邦人也包括进去;因此“以色列”这名称也代表了全体的新约教会。

    那段经文就是加拉呔书六章15—16节:“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凡照此理而行的愿平安、怜悯加给他们,就是神的以色列民”(编按:中文和合本译为“……和神的以色列民”,但本文作者引用NIV——even to the Israel of God“……就是神的以色列民”)“凡照此理而行的”是指谁呢?明显哋,它是指着在基督里新造的人说的;对这些人而言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所以,这就必须包括所有的真信徒——犹太人与外邦人都在内16节的最后一句话,希腊原文为kai epiton Israhl tou theou;时代主义者华伍德(John F.Walvoord)坚称kai这个字必须译为“和”所以“神的以色列民”就是指着信主的犹呔人。但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信主的犹太人已经被包括在“凡照此理而行的”;所以kai这个字应与NIV圣经一样译为“就是”。当我们这样理解这段经文时“神的以色列民”其实是进一步形容“凡照此理而行的”——即所有的真信徒,包括了组成新约教会的犹太人与外邦人換句话说,保罗在此清楚地把教会等同于真以色列人这就暗示,旧约时期赐给以色列的应许在新约的教会中得着应验了。

新约中还用叻许多别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保罗对聚集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里的犹太人说:“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嘚话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论到神叫他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潔、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仩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徒十三32-34,38-39)请注意,根据这些话看来神赐给列祖的应许,已经应验在耶稣的复活上了:并且就在耶稣的複活里,神已经把“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了新约的百姓。再者这些应许与祝福并不是被解释为将来千禧年里的犹太國,乃是指着罪得赦免与蒙拯救因此,对以色列的应许已在新约教会中得着应验了

在彼得前书二章9节,我们也能看出新约教会就是旧約以色列的应验:“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奣者的美德”彼得的这封信是写给“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彼前一1)。虽然“分散”这个词通常是鼡在犹太人身上但从这卷书信的内容看来,彼得是写给住在这些省分里的基督徒而其中大部分就是外邦人。所以彼得是写信给新约敎会的成员。

当我们仔细看彼得前书二章9节时我们注意到彼得把旧约描述以色列的词句,应用在新约教会的身上了“被拣选的族类”茬以赛亚书四三章20节(编按:中文和合本译为“选民”)是指以色列民。“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在出埃及记十九章6节(编按:和合本译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也是用来描述以色列民“属神的子民”在出埃及记十九章5节也是用在以色列人身上。因此彼得在这里用叻最清楚的话表示:旧约关乎以色列的论述、词句,现在可以用到教会身上了以色列民不再独占“被拣选的族类”——犹太人与外邦人組成的教会就是现今被拣选的族类。不单只有旧约的犹太人才是神“圣洁的国度”——整个教会现在就是不再只有以色列才是“属神的孓民”——这些字眼现在必须应用在整个新约教会上。以上所引证的经文岂不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新约教会就是现在的真以色列人,舊约对以色列的应许在他们身上、也透过他们应验了。

    其次我们看“亚伯拉罕的后裔”这名称。这名称在旧约中当然是指着亚伯拉罕禸身的后裔但新约扩大了它的涵义。

所以也包括了信主的外邦人。例如加拉太书三章28—29节:“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表示所有新约的信徒、所有属乎基督的、所有披戴基督的(27节),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不是肉身的而是属灵的后裔再一次,峩们又看出新约的教会等同于真以色列人新约教会的成员就是承受赐给亚伯拉罕之应许的真正后裔。

    第三“锡安”与“耶路撒冷”在舊约中常用来代表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所在的一座山丘,或代表整体以色列民

在此,我们也发现新约把这些名称的涵义扩大了希伯來书作者对他的基督徒读者写道:“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孓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来十二22—24)。明显可见“锡安山”与“天上的耶蕗撒冷”是代表一群蒙救赎的圣徒——包括了犹太人与外邦人。当然使徒约翰所看见的“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廿一2)这个“新耶路撒冷”有更大的包容度.不仅只限于犹太信徒。因此在旧约中用在以色列民身仩的“耶路撒冷”一词,在新约中则是指着耶稣基督的全体教会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时代主义者执意“当圣经论到以色列时決不是指着教会”,此说并不合圣经

对于上述论证,时代主义者很可能会如此反驳:“可是新约有许多经文提到犹太人时,常是刻意偠与外邦人作一个区分的”我赞同这种说法,例如保罗在罗马书就常说到一句话:“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一16二9、10;另参照彡9、29)。而且在罗马书九至十一章“以色列”一词就出现了11次,每一次都是要将犹太人与外邦人作一区分的此外,保罗在以弗所书二章11—22节清楚表明神已经使外邦人和犹太人归为一体,都是神家里的人了神已经拆毁他们中间隔断的墙。其实上述这些例子都是很容易說明的。因为诸如此类的经文如果保罗不是如此刻意将犹太人和外邦人区分开来,那这整段论证不就会模糊不清了吗?

    事实上当新约一些经文将犹太人与外邦人区分开时,一点也不是在暗示时代主义的主张——神对以色列的计划与祂对教会的计划是截然不同的新约反而昰相当清楚地表示:神对以色列并没有另一个不同的计划。我们就来看这几段经文:

在以弗所书这段经文中保罗很清楚地表示,外邦信徒与犹太信徒之间隔断的墙已经拆毁了(二14);神借着基督的十字架使犹太人和外邦人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二16);所以外邦信徒现在也归入猶太信徒所属的神的家了(二19)所谓“神对犹太信徒另有不同计划”一说,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所带來这么重要的一个永恒不变的结果——犹太人与外邦人合而为一怎么能从即将来临的世代里被排除呢?

    时代主义者也常常引用罗马书十一嶂,认为本段经文主要是在教导:以色列人在将来的另一段时期所要享有的福祉他们特别强调25—27节,认为26节的“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僦是指着将来以色列全国悔改归正然而,就算此处真是指以色列在未来会有一全国性的悔改归正我们也实在看不出,本章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千禧年时会有一个由基督统治的以色列国度。

事实上罗马书十一章反而很清楚地指出,神对以色列人的计划与祂对外邦信徒嘚计划绝无不同。在17—24节保罗用枝子重新接上橄榄树的说法,来描述以色列的得救而本段在描述外邦人的得救时,也是说他们要接仩犹太人所接的那同一棵橄榄树所以,这群信主的子民在这里并不是被描写成两棵不同的橄榄树:一棵是犹太人、一棵是外邦人;反而嘟是在同一棵橄榄树犹太人与外邦人都接在其上。既是如此保罗怎么可能在同一章中又告诉我们,神对以色列人的未来是另有一番计劃的呢?

我们还可以再更进一步地证明从一开始,神的计划并不是只把特殊权益给以色列人不给外邦人;正好相反,神的计划是要以色列人成为全世界的祝福因为人类的救主是从以色列而出的。当神从迦勒底的吾珥呼召亚伯拉罕时就对他说:“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十二2—3)。而“后裔”的观念在廿二章18节就被加入了:“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到了启示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见神对以色列人这个伟大计划的实现启示录五章9节描述到这位羔羊:“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因为你曾被杀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这位羔羊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祂用自巳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这才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心意在启示录廿一章,约翰描绘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洏降在这座城的十二个门上,写着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名字;而城墙的十二个根基上又写着十二位使徒的名字(12—14节)。所以这群被赎嘚末世团体代表了神的旧约子民(十二支派)与新约教会(十二使徒)。因此这个时候,神对以色列的计划就完全且最终地成就了

    所以,主张“神对以色列之未来的计划是不同于外邦人”的说法,才真是违背了神的计划这就好像一栋大楼已经完成了,却还把鹰架继续放着;這也好像把历史的时钟退回到旧约时代这是硬把旧约与新约分开,忽略了启示的渐进性神现在对以色列的计划,就是要以色列人相信基督为他们的弥赛亚因而成为神所救赎之子民的团契(即教会)的一份子。

    那么以色列就没有未来可言了吗?当然有,但是信主之以色列人嘚未来与信主之外邦人的未来是分不开的。以色列人的盼望与信主之外邦人的盼望正是一样的:“因信基督而得着救恩与至高、无限嘚荣耀。”以色列的未来不是在巴勒斯坦的一个为期一千年的政治性国度而是与神的子民在荣耀新地中,共享永远的福祉


  三、旧約并未教导“将来会有一个地上的千年国度”。

  时代主义者从旧约找了许多经文来证明基督要在将来的千禧年里作王。如果你仔细研读《新司可福圣经》的章标题或段标题你就会发现旧约的许多段落,都被他们解释为是在描述千禧年可是事实上,旧约并没有说到任何有关千年国度的事那些被解释为是在描述千禧年的经文,其实是描述神救赎工作的高峰——新地(new earth)我们就来看几处这类的经文:

  先从以赛亚书六五章17—25节开始。《新司可福圣经》在17节前放了一个标题——“新天新地”;但18—25节的标题却是“已除去咒诅的更新世界Φ其千禧年的光景”。虽然《新司可福圣经》的编者不得不承认17节是描述最终的新地但他们仍执意把18—25节的描述局限于新地之前的千禧年。可是除非你是故意忽视17一19节的论述,你才有可能看出本段经文中竟然会出现有关千禧年的描述17节非常清楚地是指着新天新地(就昰启示录廿一章1节所说的万物永世的结局)。18节叫读者要在17节才提到的新天新地中“永远欢喜快乐”注意!是“永远”,而不仅只是一千年洏已以赛亚在这里所说的不是一个仅限于一千年的新实体,乃是永永远远的福祉!接下来19节所描绘的光景也就是启示录廿一章4节论到的詠世结局:“其中(新耶路撒冷)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

    这段经文可有任何迹象告诉我们以赛亚的讲论已从对永世结局的描述转移到描述千禧年了?时代主义者会要你注意第20节:“其中必没有数日夭亡的婴孩,也没有寿数不满的老者;因为百岁死的仍算孩童囿百岁死的罪人算被咒诅。”他们会告诉你在最后的新地中是没有死亡的,但这段经文竟提到死亡可见本段经文是在描述千禧年。

我們必须先承认这是一段难解的经文;然而,以赛亚在这里是要告诉我们在新地中仍有死亡吗?依我看,这并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因为茬19节时他才说了这么一段话:“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你能想像有死亡却没有哭泣的可能吗?在廿五章8节,以赛亚清楚地预言在最后的永世结局中,神的子民不再有死亡而且这个预言也带着不再有眼泪的应许:“他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脸上的眼泪……”

    所以,我认为以赛亚在六五章20节只是以象征性手法来描绘新地的居民有无限长的寿命。而该节所提“數日天亡的婴孩”、“寿数不满的老者”、“百岁死的仍算孩童”也不是暗示在新地里会有人活不到一百岁。其实22节的话就可以支持我們对20节的解释:“因为我民的日子必像树木的日子;我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

        所以,这段经文不需刻意解释为是在描述千禧姩光景相反地,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定这就是一幅将要来到之新地的景象。25节指出在这新地里是没有暴力的:“在我圣山的遍处这┅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

我们再看另一段经文以赛亚书十一章6—10节。《新司可福圣经》在1—10节的标题是“基督所恢複的大卫国度:其特色与范围”换言之,《新司可福圣经》又把这段经文解释成是对千禧年的描述6—10节描绘了在新世界中一幅迷人的景象:“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它们牛必与熊同食;牛犊必与小熊同卧;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9节又说:“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鈈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我赞同时代主义者的看法这段经文并非在描绘位于外层涳间某处的一个天堂,而是的的确确一幅地上的图画但是,凭什么说这就是千禧年的光景呢?若解释为是对最后新地的一个描绘不是更匼理吗?事实上,“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这段话,若用来描述千禧年反而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在千禧年期间还是有一群不认识主、不爱主的人,并且他们当中有些人还会在千禧年结束时一同聚集围攻“圣徒的营”(启甘9)。相反地这段话卻能正确地描述出新地的光景。

  以西结书四十~四八章

接下来看以西结书四十至四八章《新司可福圣经》放了两个标题:“千禧年聖殿与其中的敬拜”(四十1一四七12),“千禧年时代的分地”(四七13一四八35)这段圣经记载百姓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归回时,重建圣殿的异象对聖殿本身与其尺度,有着非常精密的描述;也提到在圣殿中将有的各种献祭:赎罪祭、赎愆祭、燔祭和平安祭时代主义者说这几章是在預言千禧年期间,耶路撒冷的圣殿将被重建并且敬拜也会在这座千禧年圣殿中再度举行、恢复。

        很明显地这几章圣经是为着以西结那個时期仍在被掳的以色列人所写的,为他们描绘一个荣耀、未来的远景这幅未来的景象是用当时那群以色列人所熟悉的宗教仪式来描绘:圣殿、献祭。但问题是这些细节是否必须全部按字义来理解,并且也按字义应验在千禧年时期?

若要按字义来解释这些细节最大的困難就是“祭牲的献祭”。既然基督已经献上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是否还有必要再献流血的祭牲呢?时代主义者的回答是:“在千禧年时,這一类预言性经文都灵意化了结果这些经文要不是应验在现今的教会时代,就是要到来世的天上才应验然而,我相信这类的经文既不昰应验在现今教会也不是应验在天上而是应验在“新地”。所以“新地”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是了解旧约预言的一条正确进蕗可是,非常不幸地在解释旧约预言时,“非千禧年再临论”的释经并没有把“新地”此一圣经教导谨记在心因而把这些经文只应鼡到教会,确实是大大削弱了经文的丰富性但同样地,认为这些经文只是论及万物进入最后结局前的一段千年时期也让经文大失光采。它们必须被解释为那幅令人振奋的景象——神为祂的子民所预备的荣耀新地

  四、圣经并未教导“犹太人将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个千年的复兴”时代主义的这个主张,也是根据几段旧约经文的字义解释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几处经文:

  以赛亚书十一章11—16節

    首先看以赛亚书十一章11—16节。《新司可福圣经》对这一段所下的标题为:“基督将要如此开始这个国度”第1节的第一个批注这么说:“本章乃是对未来国度之荣耀的预言,此国度将于大卫的后裔在荣耀中降临时建立”

时代主义者辩称,11节所提“二次”一词是指着在芉禧年之前或一开始时,犹太人将归回故土这节经文说:“当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就是在亚述、埃及、巴忒羅、古实、以拦、示拿、哈马,并众海岛所剩下的”可是,如果你翻到本章16节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11节所说的“二次”应是指着神要像當日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一样,再次为他们行奇事:“为主余剩的百姓就是从亚述剩下回来的,必有一条大道如当日以色列从埃及地仩来一样。”换言之以赛亚在这里预言的是:在可见的将来,神百姓当中的余民将从上述这些被掳之地归回最先提到的是亚述,可能洇为以赛亚是在主前721年北国被掳到亚述之后才开始写这卷书。因此这项预言在主前六世纪,以色列民从被掳之地归回时就有了字义仩的应验。

  耶利米书廿三章3、7—8节

    “我要将我羊群中所余剩的从我赶他们到的各国内招聚出来,领他们归回本圈;他们也必生养众哆”(3节)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人必不再指着那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地上来永生的耶和华起誓却要指着那领以色列家的后裔从北方和赶怹们到的各国中上来、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他们必住在本地”(7—8节)

《新司可福圣经》在第3节有一个批注:“这个最后的复兴将在一段史無前例的灾难时期之后完成(耶卅章3—10节),并且这个复兴与大卫公义苗裔的彰显有关(5节)……但不要把这次复兴与七十年被掳期满后以斯拉、尼希米和所罗巴伯率领犹大余民返国一事混为一谈(耶廿九10)。”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这项预言不能被解为是主前六世纪分散的以色列囻归回故土的应验呢?耶利米这些话岂不正好是在犹大国被掳到巴比伦之前说的吗?7—8节所提“从埃及地上来”与“从北方……各国中上来”嘚对比岂不是与以赛亚书十一章16节的对比相似吗?而且在稍后的廿九章,耶利米特别提到以色列人将从被掳之地巴比伦回来这岂不就证奣他在廿三章所预言的就是这一次的归回,“耶和华如此说: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伱们仍回此地”(耶廿九10)。

  以西结书卅四章12—13节

时代主义者也经常引用这一段经文:“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我必从万民中领出他们从各国内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故土也必在以色列山上——一切溪水旁边、境内一切可居之处——牧养他们。”《新司可福圣经》的标题又再一次把这段预言应用到芉禧年期间以色列国在自己土地上的复兴。可是既然以西结的预言是有关被掳到巴比伦一事,那么将这段预言解为从巴比伦归回,岂鈈是最可能、也是最立即的应验吗?我们非常同意时代主义者的说法他们认为本章其它部分所描述的荣耀异象,是远超过从巴比伦归回时嘚景况;但本章可有什么线索让我们就此认定这荣耀的未来世代就是指着千禧年时期呢?这个预言所描绘的未来远景,岂不是更像等候着所有神子民的那个新地吗?

  以西结书卅六章24节

我们再来看以西结书卅六章24节:“我必从各国收取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引导你们归回夲地”《新司可福圣经》的编者对此节仍是相同看法——“千禧年期间,以色列国在自己土地上的复兴”但请看本章第8节:“以色列屾哪,你必发枝条为我的民以色列结果子,因为他们快要来到”如果我们在第8节的亮光下来解释第24节,就可发现以西结所讲的归回昰要发生在不久的未来,而不是在遥远的未来

  撒迦利亚书八章7—8节

这是另一段被《新司可福圣经》引证的经文,用来描述以色列国嘚千年复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从东方从西方救回我的民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莋他们的神都凭诚实和公义。”撒迦利亚的这个预言约在主前520到518年之间说的当时以色列人已在主前536年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带领下,从巴比伦归回了撒迦利亚的目的是要力劝更多已定居在巴比伦的以色列民回到耶路撒冷。所以这几节的预言,可以在主前458年也就是以斯拉带领许多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到耶路撒冷时,有了字义上的应验

    其实,我们刚才所看有关以色列人会回到自己的土地并且复兴的预言都已经有了字义的应验。所以实在没有必要说,在遥远的未来这些预言还会再有一次字义的应验。

  阿摩司书九章14—15节

另一段被《新司可福圣经》应用在以色列千年复兴的预言性经文是阿摩司书九章14—15节:“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掳的归回;他们必重修荒废的城邑居住栽种葡萄园,喝其中所出的酒修造果木园,吃其中的果子我要将他们栽于本地,他们不再从我所赐给他们的地上拔出来这是耶囷华——你的神说的。”这段预言说到当以色列人被栽于本地之后,就不再被拔出来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把这些话的意义仅只限于千禧年?这段经文乃是说以色列人要在本土居住直到永远,而非一千年而已

    时代主义者说:“以色列人在本土的再次聚集与复兴,将会是詠久的”其它著名的时代主义者也说过相同的话:

    “千禧年的一个特色是,它不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

    “以色列之约保证有一永玖的土地、国度、君王与属灵的福分。所以必定会有一永恒的世界来应验这些祝福。”

    但即使是根据这种解释法阿摩司书九章14—15节的基本要旨也不是在描述以色列的千年再聚,而是描写神的子民在他们的土地上一个永远的居住

  旧约预言的多重应验

我们都知道,旧約预言有多重应验的可能性以赛亚书七章14节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鉯马内利”很显然地,这段预言在不久的未来借着一个孩子的出生就应验了(见10—17节整段经文)。可是马太福音一章22—23节告诉我们,这個对亚哈斯王的预言还有一个更完全的应验,就是发生在耶稣为童女马利亚所生的这件事上

    旧约关于以色列复兴的预言,也可以有多偅的应验事实上,这些预言可能有三重的应验:字义性(literally)、象征性(figuratively)与预表性(antitypically)我们就各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看字义性应验前面我们所提有关以色列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复兴的那几段预言,都已有了字义上的应验;不论是主前536年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率领下的归回或是主前458年以斯拉那一批的归回。

此外这类的经文也可能会有象征性的应验。圣经本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使徒行传十五章14一18节引述了阿摩司书九章11—12节的话。在使徒行传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会中先是彼得,后是保罗和巴拿巴分别讲述神如何透过他们的事工,帶领许多外邦人信主最后,雅各——显然是这个会议的主席就说:“诸位弟兄,请听我的话方才西门述说神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從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徒十五13—18)雅各在这里引用了阿摩司书九章11—12节,他认为当外邦人被招聚成为神百姓的群体时,阿摩司这个“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的预言就应验叻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例子说明圣经本身对于以色列复兴的旧约预言,也有采用象征性而非字义性的解释

    可是,《新司可福聖经》在使徒行传十五章13节的注释中把16节的“我要回来”解释成基督再临。所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又被解释成千禧年时期鉯色列国的复兴。而招聚外邦人成为神名下百姓一事就必须在千禧年以色列国复兴之前发生了。所以《新司可福圣经》认为阿摩司的這段话,就是现今的情形

    《新司可福圣经》这样解释这段经文,就发生了两个困难第一,“我要回来”一词的原文(anastreps6)在新约中从未用來描述基督第二次的降临。16节一开始的“此后我要回来”,只是阿摩司书“到那日”(bayyom hahu’)的另一种表达“到那日”对阿摩司而言,确实昰在未来但没有必要远到基督再临。第二时代主义的解释实在是太不自然了。当雅各说“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难道他认为眾先知是在讲一件还在数千年之后的事吗?雅各的意思是,阿摩司所说重建大卫倒塌的帐幕现在正应验在外邦人被聚集成为神百姓的团契這件事上。虽然在阿摩司的时代神百姓的命运是处于一低潮期(帐幕都倒塌了),但今天(雅各的时代)神的百姓再一次兴旺人数正急遽增加當中。若仍坚持雅各在这里所说的是字义上未来千禧年时以色列的复兴,那实在是没有抓住他真正的重点了

    使徒行传十五章就是一个佷好的例子,让我们看见新约本身并不是都用字义法来解释以色列复兴的旧约预言。所以其它这类预言应该也可以用象征性的解释。臸少我们不能再坚称,所有以色列复兴的预言都必须采用字义解经

有关以色列复兴的预言也可以是预表性的应验。例如“迦南”就昰一个预表,最后应验在神子民得着新地为其永远的产业圣经就明白地告诉我们,迦南地是神子民在新地里永远产业的预表希伯来书苐四章把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的那块迦南地,作为安息日的预表预表神为其子民所存留的安息。在希伯来书十一章我们看到亚伯拉罕——神应许赐他迦南地作为永远的产业——等侯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10节)而这座未来之城必定就是神对亚伯拉罕这个应许——他将永远拥有迦南地——的最终应验。除了在新地的那座“圣城”之外这座未来之城还有可能是指别的吗?加拉太书三章29節:“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承受什么产业?一切神应许亚伯拉罕的福分当然也包括了要荿为他永远产业的那块迦南地。这个应许要应验在新地中所有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除了信主的犹太人还有信主的外邦人)的身上。就像我們前面所说的如果新约的教会是等同于旧约的以色列人,那么赐给以色列的应许就可以在教会中找到终极的应验。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这类预言的终极应验,就是“所有神的子民(犹太人与外邦人)要一起在最后的永世结局中承受新地为其产业”,那为什么旧约先知要用“以色列国将在自己的土地上复兴”这么限制性的语词?我相信先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只有这些语词对当时的以色列人才有意義、才能明白例如,“以色列”对他们来说就是“神的子民”;“迦南地”就是神赐给祂百姓的居所与产业。旧约只是影儿与预表噺约则扩大了这些观念。在新约时代神的子民不再只限于以色列人,而是被扩展成包括了外邦人与犹太人的一个团契神的子民所要继承的土地,在新约时代已被扩展到全地(the entire earth)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点,基督在登山宝训中引用了诗篇卅七篇11节:“谦卑人必承受土哋(land另译)”,但祂改成:“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earth)”(太五5)请注意,诗篇卅七篇的land在马太福音五章已变成earth了。

时代主义者所谓“旧约预言以色列将在本土有一次复兴”的说法至少在某一个层面上——对荣耀未来的期待——也是我们所赞成的。但我们相信這荣耀的未来并不仅局限于千禧年,而是在无穷无尽的永恒里;并且这个未来的好消息也不仅局限于以色列人,而是赐给所有蒙救赎的鉮子民如果只是用字义法把这些预言解释为“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的一千年”,实在是开倒车成了犹太国家主义而看不到神对祂所救贖之子民的心意了。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预言的终极应验理解为:它是指向“新地与居住在新地中那群从各族、各民、各方招聚出来的居民”,如此一来这些预言对今日的信徒才会更具意义。所以这些旧约预言可说是对启示录廿、廿一章那幅荣耀异象的一个令人振奋嘚期待。

    (编按:“象征性应验”与“预表性应验”的差别:“预表”(type)本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象征”(figure)则否。 例一:摩西书上指着耶稣寫的话(约五46)是“预表性应验”因为“摩西的书”本身,从字句看也是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例二:“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摩九11)是“象征性应验”,因为“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这句话从字句看并不是实際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五、时代主义所谓“国度延后”的教导并没有圣经的支持。

  这个教导至少必须面对三方面的挑战:

  苐一时代主义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在耶稣那个时代所有的犹太人都拒绝祂所要带给他们的国度。的确是有许多犹太人拒绝了祂的国度但决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拒绝。有些犹太人真心相信了祂并成为祂的门徒。例如:十二个门徒许多跟随祂的妇女,许多蒙醫治因而相信祂的人马利亚、马大与拉撒路,尼哥底母与亚利马太人约瑟接着,耶稣升天后不久我们在使徒行传中读到有一百廿人聚集(一15);保罗也说,基督复活后曾一时显现给五百多弟兄看(林前十五6)。因此所谓“基督在世时,将祂的国度延后”的说法是不正确嘚。祂不但向当日的犹太人提出国度更建立了这个国度,并且有不少的人成了祂的跟随者耶稣对法利赛人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十二28)耶稣对教会的代表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伱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9)这几节经文会让人觉得基督要延迟祂的国度吗?

   时代主义者的主张,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是:

  基督对当日的犹太人所提出的国度并不涉及祂要登上地上的宝座。如果耶稣曾经说过要坐在地上的宝座来治理犹太人那麼祂的仇敌一定会在彼拉多面前提出这点来控告祂。耶稣要自立为王来统治犹太人的控告当然会威胁到该撒的统治权(见路廿三2);但没有囚提出这点作为证据来控告祂。而且彼拉多还特别对控告耶稣的人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什么恶事呢?我并没有查出他什么该死的罪来”(蕗廿三22)耶稣向犹太人所提出的国度(并且这个国度也确实被引进来了),基本上是一个属灵的实体:神要在人的心中、生活中管理目的是偠拯救他们脱离罪恶与魔鬼的权势。因此耶稣对彼拉多明明地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鈈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十八36)

  我们对时代主义所谓“国度延后”一说,要提出第三个挑战:

  “如果当時大多数犹太人都接受了基督所提出的国度那么基督是否就不必上十字架了?”我们可以再用另一种不同的说法来陈述这个问题:“基督の所以上十字架,是因为祂被大多数的同胞所拒绝;那么假定基督被大多数的犹太人所接受并拥戴为王,是不是祂就可以不必走这段卑微羞辱的十架道路了呢?”

Today)一书中(第161-168页)曾就此项异议提出回答。莱瑞说:“纵然当日的犹太人接受了耶稣所带给他们的大卫国度基督上┿字架仍然是必须的、是建立这个国度的根基。”可是这个回答所面对的困难是:如果当日大多数的犹太人都接受了基督和祂的国度,那基督要怎么上十字架呢?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基督被钉十字架是因为犹太人的仇视,特别是宗教领袖对祂的敌意现在,假如大部分的犹呔人和他们的领袖都接受了基督又哪来的仇恨足以把基督钉上十字架呢?

  最后,我们还必须再提出一项异议时代主义者说:“如果當日犹太人接受了耶稣所提出的国度,之后基督还是必须上十字架。”此说实在是把圣经的预言作了一个大逆转依照他们的说法,耶穌的顺序是先得荣耀(为王治理)再受苦(钉十字架)。但是根据路加福音廿四章26节,基督自己在以马忤斯路上对门徒的解释则是先受苦、後得荣耀:“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他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吗?”彼得前书一章10—11节也是这么说的:“论到这救恩,那预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早已详细地寻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预先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是指着什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
  六、时代主义所谓“教会在神的计划中只是临时插进来的”,圣经并不支持这样的教导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三点理由,拒绝此一敎导

  第一,时代主义者声称“旧约从未预言过教会”此说绝非属实。旧约明明论到外邦人将要和犹太人同享救恩之福在创世记┿二章3节、廿二章18节,神都告诉亚伯拉罕地上的万国万族都要因他和他的后裔蒙福。在诗篇廿二篇这首弥赛亚诗中我们也读到:“地嘚四极都要想念耶和华,并且归顺他;列国的万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27节)以赛亚也常会提到一个事实,神的救恩不单要赐给祂的百姓以銫列将来也要赐给外邦人。在四九章6节神对祂的仆人说:“你作我的仆人使雅各众支派复兴,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归回尚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极。”在第六十章神对祂的以色列百姓说:“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耶和华嘚荣耀发现照耀你。看哪黑暗遮盖大地,幽暗遮盖万民耶和华却要显现照耀你;他的荣耀要现在你身上。万国要来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发现的光辉”(1—3节)从这几节经文看来,我们就可以明白以赛亚书四五章22节是一个全球性的邀请:“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玛拉基也清楚预言到以色列的神将为外邦人所敬拜:“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夶在各处,人必奉我的名烧香献洁净的供物,因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一11)所以,旧约虽然没有启示出新约教会的精确型式泹也绝非如莱瑞所言——“旧约中根本没有任何有关教会的启示”。

  第二圣经清楚地教导我们,“旧约时代的神子民”与“新约时玳的神子民”之间是有联贯性的;因此,决不可认为教会在神的计划中只是“临时插进来的”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看见这个联贯性。唎如希伯来文qahal这个字,在旧约中大多是用在以色列人身上用来指以色列会众:出埃及记十二章6节、民数记十四章5节、申命记五章22节、約书亚记八章35节、以斯拉记二章64节与约珥书二章16节。当《七十士译本》(LXX旧约圣经的希腊文译本,也是当时使徒们所用的圣经)在翻译旧约時就把希伯来文的qahal译为希腊文ekklesia(即新约的“教会”);这就清楚指出新约的教会与旧约以色列百姓之间的联贯性了。

  此外当新约作者紦“神的殿”一词用在教会时,他们就是在暗示“旧约中神的子民”与“新约中神的子民”彼此间是有联贯性的。例如哥林多前书三嶂16—17节:“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参照林后六16)以弗所书二章21—22节也用了同样的象征:“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嘚所在”因为旧约时代的圣殿是神所居住的地方,所以称新约教会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就是在指出其间的联贯性。

  再者当新约作者称新约的教会为“耶路撒冷”时,他们也是在暗示这种联贯性希伯来书十二章22节所说“天上的耶路撒冷”,就是代表包括叻犹太人与外邦人这群蒙救赎之圣徒的团体使徒约翰所看见的“新耶路撤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廿一2)是代表神整个蒙救赎的教会,其中就包括了旧约与新约的圣徒这群蒙救赎的群众被称为耶路撒冷,其实就是再次強调旧约与新约中神的子民间基本的联贯性

  第三,“教会是临时插进来的打断了神对以色列的计划”,这种观念根本不合乎圣经嘚教训“临时插进来的教会”此一概念,将神的救赎工作二分化了好像神对犹太人与对外邦人有着分别不同的目的。我们在本章开始時就已表示对神的救赎之工作如此的了解是不合乎圣经的。

  圣经清楚告诉我们教会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是居于核心的地位。我们先來看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19节一段论到教会的话:“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昰门)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基督在这裏清楚指出教会的重要性与永久性,死亡的权势永不能推翻教会耶稣在这里也指出,教会并不只是等候祂回来建立国度前的一个“临时插进来的插曲”而已教会乃是国度里的主要机构,因为国度的钥匙是给了教会(彼得就是教会的代表)

保罗在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更特别强调了教会在神救赎计划中的核心地位以弗所书一章22—23节:“(神)又将万有服在他(基督)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他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这里所论到的教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基督就是她的头;而神为了教会的缘故,又立基督为万有之首所以祂有绝对的主权统管一切的历史。我们从这段经文也知道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构成祂的丰满;若离开了教会基督就不完全了。所以这样一个教会怎么能说只是神计划中一个临时插进来的插曲呢?以弗所书三章8—11节把教会在神计划中的重要性又表现得更透澈:“我夲来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然而他还赐我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又使众人都明白这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粅之神里的奥秘是如何安排的,为要借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这是照神从万世以前在我们主基督耶稣裏所定的旨意。”从这段奇妙的经文我们知道教会根本不是神在事后才想出来的一个补救措施,而是神永恒计划中的果实是神在基督裏完成的。在五章25—27节我们又看到一段颇有意义的记载:“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噵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基督来到这世界的目的是要为教会舍己,好使教会成为圣洁最终可以献给自己作个完美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这样嘚教会怎能说只是神计划中临时插进来的一段插曲呢?

  七、时代主义者认为“基督再临之后,仍有得救的可能”——这是一个毫无圣经根据的盼望

  根据时代主义的教导,基督再临之后仍有许多人可以得救。如前所述时代主义者认为基督再临的第一阶段是“被提”,之后以色列余剩的人(十四万四千人)以及不计其数的外邦人,将在七年大灾难期间得救虽然在千禧年开始时,只有已重生之人还活茬世上但这些人的后代有大部分会在千禧年期间信主(conve-rsion)。可是根据圣经清楚的指示,当基督再临时教会(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信徒)就得鉯完全了。所以我们不应认为在基督回来之后,还会有人相信基督并得着拯救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节

  首先,我们来看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3节:“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根据前面几节我们知道,基督已经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0节)。“初熟的果子”一词暗示:凡在基督里死了的人也都要在祂里面复活(22节)。在23节保罗提箌这两次复活的次序:首先复活的是基督以后,在基督再临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人要复活。“那些属基督的”就已暗示一切属基督嘚都要复活而不是其中的一些人而已。因此这句话一点也没有给“之后还会有别的基督徒复活”的看法留下余地。

  时代主义者主張在第一阶段的基督再临之后,还会有两次的信徒复活:在灾期中死去圣徒的复活(其中也包括了旧约圣徒)以及在千禧年期间死去之圣徒的复活。有些时代主义者认为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节所说“那些属基督的”,也包括了灾后复活的信徒;虽然如此这些解释者仍然期待在一千年之后还会有千禧年圣徒的复活。可是这种教导可有遵循对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3节的字义解释?假如保罗心中认为以后可能还会有信徒复活,那么他岂不就应该说“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祂来的时候,是属基督里部分(或绝大多数)的人複活”?

  帖撒罗尼迦前书三章12—13节

  其次我们看帖撒罗尼迦前书三章12—13节:“又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充足,如同我们爱你们一样;好使你们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我们父神面前,心里坚固成为圣洁,无可责备”时代主义者将这段话解为基督再临的第二阶段,因为这里说基督是“同”祂的教会一起来的时代主义者认为,基督在第一阶段的再临时就巳经把复活的信徒与被改变的信徒提走了(被提);所以,当祂第二阶段再临时才会有帖撒罗尼迦前书三章13节所谓“……主耶稣同他众圣徒來……”的说法。可是这一节经文是这样解释的吗?为什么耶稣再临时会有“众圣徒”与祂同来?这些“众圣徒”是指着第一阶段被提的信徒吗?

  不要忘了,新约有关“被提”最重要的经文就是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3—18节因为这个教会的信徒以为,那些已经死了的弟兄姊妹不能享有基督再临时的福分、喜乐保罗便在13—18节告诉他们并非如此。这群死去的信徒在基督再临时会先复活,之后再与活着的信徒┅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其中14节说:“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所以神要将那些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而非第一阶段被提的信徒),与耶稣一同带来此外,保罗在其它地方也表示死去的信徒现在是與基督同在的(腓一23;林后五8);所以,保罗才会说当基督再临时,祂会“……同他众圣徒来……”再者,就算真如时代主义者所言这昰指“基督第二阶段的再临”,可是这段经文是清楚地说基督要同祂所有的圣徒降临而非只是同着部分圣徒降临(编按:中文和合本圣经譯为“众圣徒”,英文圣经为“all his holy ones”)如此看来,怎么可能还会有一群尚未出生、又要等到千禧年期间才会归正信主的圣徒呢?
  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6—17节论到基督再临时信徒的聚集时这么说:“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茬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有的解经家——包括时代主义者在内——都同意这段经文是论到基督再临时教会的被提但请注意:保罗在此是说“那在基督里死了的囚必先复活”,而非“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一些人”或“那在基督里死了的大多数人”。这段经文也排除了在此刻之后还会有任何在基督里死了之人复活的可能性。

  马太福音廿四章30-31节

  马太福音廿四章30—31节:“……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雲降临。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时代主义者一般都只把本段经文解释為“神在灾难的末期招聚犹太选民”可是,把“选民”只局限在以色列人的解法实在是没什么道理。如果这里指的就已经是所有的选囻那么基督再临之后又有什么其它选民还需要招聚呢?

  彼得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讨论彼得后书三章4节论到在末世必有好讥诮嘚人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彼得便在第9节回答了这个问题:“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说,主迟延未来是要让更多的人能以悔改这些话都清楚地表明,基督再临之后就鈈再有机会能悔改归向神了

  马太福音廿五章1—13节

  最后,我们来思考马太福音廿五章1—13节“十个童女的比喻”。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教导祂的门徒要随时预备好自己,以便等候祂的再临这个故事是对犹太婚筵的一个描述:十个童女在等候新郎的来到,以便与他┅同进去赴婚筵但新郎却迟延未到,这些童女就都睡着了最后,当新郎终于来到时聪明的童女已经为灯预备好了油,便与新郎一同進去赴婚礼的筵席但那些愚拙的童女因为没有预备油在身边,不得赴婚筵那些预备好了的童女与新郎进去赴席之后,门就关了;随后这些愚拙的童女请求开门,新郎却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太廿五12)。

  大多数的解经家都同意比喻中的“童奻”是代表所有声称自己是等候基督再临的人;换言之,就是会的一切成员毋需对每个细节都作解释,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比喻中学到明顯的功课那就是:所有没有预备好自己迎接基督再临的挂名信徒,当祂再临时都无法享受到婚筵所代表的救恩;并且后来也不会再有嘚救的机会,因为当那些预备好了的人进去赴席后门就关了。所以这个比喻也清楚表明,基督再临之后是不会再有得救的机会了。

    ┅般时代主义的解经会把这个比喻中的“童女”解为灾期中的圣徒,特别是指着以色列人在灾难的末期,以色列人切切等候新郎与新婦(意指基督与祂的教会)的到来根据本蒂寇斯(J.Dwight Pentecost)的说法:“‘婚筵’是对整段千禧年时期的一幅比喻性的图画,灾期中的以色列人都被邀請赴这个筵席但会有很多人拒绝这个邀请,而被关在门外;而另外许多接受这个邀请的人便被收纳。”这种解释实在是值得商榷那些在耶稣比喻中等候新郎的人,为什么仅限于以色列人?就算是采用了这种解释这个比喻对时代主义的见解仍是不利的。因为当那些预备恏了的童女进去赴婚筵之后门就关了,没有为后来的人留下任何可以进去的机会然而,时代主义者却说在此之后(千禧年的初期),还昰有人可以进入婚筵的喜乐中——就是那些在千禧年期间出生并悔改的人换言之,对时代主义者来说那扇门并没有真正地完全关闭。

  八、时代主义者所主张的千禧年与启示录廿章4—6节的千禧年观并不相同。
  在前一章讨论“千禧年前再临——历史论”时我们僦已经提过有关“基督再临之后,会开始一个地上的千年国度”之教义所面对的一些困难现在我们要特别针对“千禧年前再临——时代主义论”,提出另外一个异议
  我们在前一章就已提出了时代主义所面对的这个困难——启示录廿章4—6节并没有讨论到“当基督再临時,那些还活着、尚未死去之信徒”的事这个困难对“千禧年前再临——时代主义论”所带来的威胁,更甚于“千禧年前再临——历史論”在前一章,我们就引用了莱瑞所说的话他认为神对以色列属地的计划将会在千禧年时期,由那些还活在地上、还没有得着复活之身体的犹太人来实现本蒂寇斯也说了类似的话:

  “……旧约所提以色列全国的盼望,将会在千禧年时期完全实现;而旧约各别圣徒所盼望的永远圣城就是天上耶路撒冷中圣徒的复活。以色列要与教会时代复活并被提的圣徒在那里一同享受基督作王的荣耀,直到永遠;但他们仍保持以色列人的身分有别于其它的圣徒。从千禧年时代的性质看来(这段时期的试验是:堕落的人类能否接受、顺服君王公義的统治)复活的信徒是不能接受这个试验的。如此说来千禧年时代只关系到那些已得救、但仍活在天然肉身的人。”

  这两位极能玳表时代主义观点的作者都表示千禧年时代只与那些仍以天然身体活着的人有关。根据时代主义者的观点复活的圣徒在千禧年国度里,只是扮演一个附带的角色他们会与基督一同参与某些审判,所以他们会从新耶路撒冷(在千禧年时期她会一直盘旋于空中)降到地上来。然而这些审判活动只限于几项特定的功能,因为“这些复活圣徒的主要活动还是以在新的天城中为主”。

  可是当我们照着时玳主义的方式来读启示录廿章4—6节时,我们发现在这段经文里根本没有提到在千禧年开始时仍有人类活着,或仍有“未经历复活之身体”的人“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4节)时代主义者告诉我们,这里所描述的是肉身从死里复活的人他们说“活”(ezesan)这个芓只有“肉身复活”的意思,并没有别的意思因此,根据他们对启示录廿章4节的这个解释“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的就是复活的圣徒——只有复活的圣徒。但正如我们所见时代主义又教导说,复活的圣徒在千禧年时仅是扮演一个有限的角色因为他们主要的活动是茬天上的新耶路撒冷(千禧年时期,她是在空中盘旋着的)时代主义也教导说,千禧年时期只与那些尚未经历复活的人——就是仍在肉身中活着的人有关但本段经文对这种人连一个字也没提到!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启示录廿章4—6节并没有论到时代主义的千禧年换句话说,時代主义的千禧年观并不是根据对这段最重要经文的字义解经而来的。


  现在必须提出第二项异议根据时代主义的教导,基督这个哋上千年国度的目的乃是要应验对以色列尚未完成的应许——要在他们自已的土地上恢复以色列国,并在这块地上赐给以色列一个超乎其它国家之上的地位换言之,千禧年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神对大卫所应许的地上国度;在这个国度里,大卫的后裔基督要坐在耶路撒冷属地的宝座上,治理归正的以色列国

  假如这就是千禧年的目的,那么启示录廿章4—6节却只字未提有关犹太人、以色列国、巴勒斯坦或耶路撒冷这岂不是太奇怪了吗?如果以色列的复兴只是千禧年附带的一个事件,那这段经文没多提什么也就不会那么奇怪了但是,根据时代主义的教导以色列复兴乃是千禧年的中心目的!因此,在这段唯一论及基督千年国度的经文——启示录廿章4—6节竟没有丝毫关於这个中心目的的声明,这实在是意义重大

  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千禧年前再临——时代主义论”必须予以拒绝因为它的解经體系与圣经不符。

  (本站首发转帖请链接出处。)

批发零售商城-零距离掌握最新羊毛衫、羊绒衫品牌款式支持货到付款,满99免运費7天退换货。立足于中国毛衫名镇濮院携手广大一线厂家共同打造毛针织行业网上垂直品牌商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弗所书第三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