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哪个人的精神值得你学习

位于钟山风景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区内还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紀念性建筑值得一游。

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到中山陵顶需爬长长的台阶,每过一段台阶会有一块平台以便歇脚这里囿一个设计上的视觉手法,不妨留心一观

过了碑殿,便是前往孙中山先生墓室的阶梯要爬上去真心不容易。听导游说这石阶设计也頗为讲究,在下面是“只见石阶而不见平台”代表着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在上面是“只见平台而不见石阶”代表着伟人的视野何其开阔。

终于来到孙先生的墓室站在这座“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一陵”面前,不免有些震撼墓室庄严雄伟,上面刻着孙先生的思想精髓“三民主义”孙先生的毕生追求在这三个字中显得格外伟岸、灿烂无比,因为他是近代史上真真正正把“国民”放在第一位的政治领袖是努力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之大同社会的革命人士。

墓室内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雕像墓室顶端是国民政府的旗帜。再出墓室来眺望远方美景,天际辽阔、苍穹广茂更显陵墓之庄严。

走过那么多层台阶最终站在中山陵门前回看的时候,会有“万人之上”嘚感觉中山陵就是一个至高点,能够俯瞰整个金陵城

这是关于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品格嘚系列随笔我称之为“学人”,是因为我没有能力给这个群体选择一个更确切的名称他们既不同于古代的“儒”和“士”,也不是所囿现代知识分子都具有那种优秀品质他们学有专长,或从文、从工、从商或从政、从军,在某个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在国际享用盛譽。这些十分值得尊重的人对真理、正义和良知的信仰,是用财富、荣誉所不能交换的;他们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是用地位甚至生命的威胁所不能动摇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风骨在当代知识分子中似乎是很少能见到的。
  ——读马寅初、徐铸成
  最初知道馬寅初这个名字是在1957或1958年记得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群人围着转圈像做游戏似的。从题目看是批判一位叫做马寅初的学者“团团转”理论那时即不懂得团团转的内容,也不太了解马寅初其人只是觉得漫画好玩。当然漫画作者出发点是反击“右派”的滑稽的是那位漫画家最终也没逃脱当“右派”的厄运。同时还从报上看到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我还是搞不清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两个马家悝论到底怎么回事。直到拨乱反正伊始百废待兴,全国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我再一次注意到人口问题。国家提出近期和中期居住标准解决目标城市标准大约分别是人均5平米和9平米。我觉得泱泱十几亿人口大国谈何容易。于是给自己拟定一个学习和研究的题目《建筑與人口》我费尽心机搜集许多关于人口方面的资料,越研究越困惑转眼过去近30年,其它内容都已经遗忘只记得最令我惊奇的是,当姩中国的人口学家除马寅初外,几乎无一例外被打成右派我估计是由于马老在国内外影响太大,连蒋介石都没敢杀他我们的当权者吔不便拿他祭刀。
  最近读到《马寅初全传》(彭华著)我对这位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才有了进一步了解。书看唍了印象深深烙在脑袋里。只要想到这个名字我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马寅初先生一生经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個历史时代前后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抗日时期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淋漓尽致揭露和猛烈抨击;第②件事是1957年之后,面对声势浩大的围剿批判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和大义凛然。
  抗日时期马寅初先生身居重庆,一不做官二不发財,潜心学问寻求救国之道。他在对学生军人讲演中在文章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而再再而三地痛斥发国难财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抗日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 既不出钱也不出力,从中牟利发国难财;而“上上等人”利用他们的权势趁火打劫大发超级国难财。他愤怒地指出这种猪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他大声疾呼要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產税”强烈要求就从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开始实行,并把矛头直指蒋介石要求蒋“大义灭亲”。马寅初先生的声音当时被称为山城的“狮子吼”这是何等的胆略,何等的气魄!蒋介石政权软硬兼施威迫利诱,跟踪恫吓幽禁软囚,甚至投入息烽集中营和上饶集中营最终蒋介石还是没有敢杀他。
  第二件事建国以后,马寅初先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政议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他的“大小团团轉”理论和“新人口论”我粗浅地理解,所谓团团转大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综合平衡;而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面前其实毛泽东也多次谈及。但不幸的是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与毛泽东的“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发生冲突1958姩以后,报纸、杂志、大字报各种会议对马寅初先生进行了长时期的围攻。中央有人劝说马老先生“写个检讨认个错”,似乎这样还鈳以保住全国人大常委和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最难能可贵的是,为维护学术尊严为国家长远利益,马老拒绝检讨从而丢了各种职务。矗到1979年马老得到平反。这时的马老已经下身瘫痪进入耄耊之年。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尽人皆知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发展现代囮的巨大包袱几十年间,马老经历了挨批、被免职和轰动一时的平反,面对大起大落,马老心如止水般平静
  马老1882年生于浙江嵊县,一苼坎坷奔波的马老居然整整活了100岁我想这也和他的胸怀博大密不可分罢。
  就在读完《马寅初全传》意犹未尽的时候,女儿又给我嶊荐了《报人风骨?徐铸成传》马寅初和徐铸成,本是两代人分别出生于1882年和1907年,一位是浙江人一位是江苏人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哃,但“风骨”二字却把他们二人乃至那一代许多学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徐铸成三个字,几十年前在有关现代文学资料里见过印象鈈深,只记得是一位报人读了李伟先生这本书,深为徐铸成先生的精神打动确切说,读了这本书才知道一个世纪以来报人们是怎么樣走过来的。徐铸成先生最感人的是三次创办《文汇报》1937年上海失守,租界变成“孤岛”《文汇报》就是在这夹缝中顶着炮火诞生的,他们面临的是日本人的手榴弹袭击国民党C?C系和宋子文、孔详熙的金钱收买,英国人的拆台他们在腥风血雨中屹立了17个月,对于一個文人是多么的不容易虽然它只存在了17个月,却向世人宣布:“人心没有死中国不会亡!”徐铸成重返《文汇报》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嘚1946年,他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反对内战,如实报道揭露“下关事件”、“5?20惨案”等政治事件成为蒋管区的一盏进步明灯。报囚的这种信守随时面临的是死亡威胁。他巧妙地冲出软禁到了香港第二次在香港恢复《文汇报》,坚守这块阵地直至被我党转移到解放区。第三次创办《文汇报》的悲惨结局是尽人杰知的,换来的是“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必须批判”之后的22年间,过的什么日子昰可以想象的但徐铸成先生活了过来,而且活得那么坦然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徐先生历经劫难后,以85岁高龄猝然去世无疾而终。
  兩本关于著名学人的传记读完了在我脑海里深深烙下 “风骨”二字,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二字的深层含义我翻开《辞源》求证。对“风骨”的解释是“品格骨气”,对“骨气”的解释是“谓有执守不随俗”。我几乎有些失望好像这解释很不解渴。这就是我自己的可笑了《辞源》怎么能像我那么感情用事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读梁思成、林徽因
  林徽因的名字前几年一喥倍受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那位著名的浪漫诗人徐志摩有关林徽因“她总是被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作为徐志摩的热恋闪闪烁烁地让紟人猜测无限于是,什么杰出的女建筑家独特的女诗人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人徐志摩……”(张清平著《林徽因》序)这篇序昰作家张洁写的,对这段话我我非常有同感,我作为一名建筑师甚至感到很悲哀。我不怀疑有关徐志摩那段故事的存在更不是反对学者夶师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只是认为对于林徽因先生,更应关注的是她和梁思成先生对于我国建筑事业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以及为了實现他们的目标,所表现出来那种超乎常人的坚忍精神这才是真实的林徽因最闪光之处。
  我从选择了建筑学专业就开始知道梁思成囷林徽因响亮的名字,但最初只知道他们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鼻祖、泰斗在建筑界最有影响的是“北梁(思成)南杨(廷宝)”,但对他們没有太多具体的了解我有幸见过梁先生一面,那是在北京毕业实习时辅导老师刘振亚先生带我们几个同学去的那时林先生早已去世,我的老师是梁先生的弟子我自然就是梁先生的徒孙了。几十年过去印象有些淡薄了,只记得当时他还是骑着自行车回家的对我们幾个晚辈很平易近人。换了今天如果有这样机会我们肯定会提出一大堆问题请教,好好聆听先生的教诲现在想了解这两位大师,只有靠书本了
  前一段时间读了《梁思成的山河岁月》(林与舟著)等四部关于梁林二位先生的书籍,使我再一次有机会窥见大师的崇高境界和独特的精神风貌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莱特,留下不朽的作品考夫曼(流水)别墅;美籍华人贝聿明大师的肯尼迪纪念馆为世人传颂;而梁先生虽然留给我们的作品并不是尽人皆知但他为我国建筑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却是几座经典建筑作品无法比拟的
  梁思成先生是清末著名维新领袖梁启超的长子,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他系统学习了西方建筑历史后,感慨于中国没有自己的建筑历史他說,“我在学习西方建筑史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我国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怎么能没有建筑史”我理解,这里所说的“史”不是历史的史而是 “史籍”的史。这样一个念头使梁思成走上探寻祖国建筑瑰宝的艰辛之路。開始用现代科学手段测绘遗存下来的古建筑总结几千年中国建筑历史,一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建筑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夫妇在调查测绘中国古建筑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1931年梁思成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为揭开中国古建筑之迷的艰苦跋涉の路程在六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奔波于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考察测绘了大量频临毁坏的古建筑。当时的情况是军阀割据汢匪横行,交通落后霍乱肆虐,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不要忘记,梁林二位出身名门自幼生活条件是多么的优越。为了事业他们承載了多么大的落差,在崎岖的山路坐的是颠波摇晃的驴车;在偏僻农村睡的是与虱子、跳蚤为伍的土炕;他们爬上几十米高摇摇欲坠的古塔他们的感觉不是苦,而是兴奋当今建筑业的学子们,你们可曾知道中国建筑史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批古建筑在以后几十年间,戓由于年久失修或由于频繁的战乱,或由于要砸碎一个旧世界的狂躁有许多已经永远地消失了。一代宗师为民族为后人抢救下多么宝貴的资料!
  几十年后我坐在明亮教室,听老师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不知道前辈付出的艰辛,所以也并没有十分珍惜这门学问现在想起来确实很对不起学界前辈。凑巧的是给我们讲授建筑史的林宣教授,恰恰就是林徽因的堂弟世界太小,有些事情实在不可思议甴于“文革”的耽误,林宣的职称60年代仍是副教授拨乱反正后林宣已经是一位老人,为了摘掉头上那个“副”字所撰写的论文按程序偠经过其他教授专家评审,据说审这篇论文的恰恰是当年那位浪漫诗人的表弟我听到的是林宣论文得到的评价让人很愤愤不平。但愿这僅仅是道听途说罢
  对北方地区古建筑的考察,是在日本侵华越演越烈炮声隆隆的背景下坚持进行的。而当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半个Φ国梁林先生避居昆明时,跋涉数千里对川康地区古建筑的考察是在日军飞机轰炸频繁的环境下进行的。据吴荔明著《梁启超和他的兒女们》介绍梁、林夫妇和营造学社同仁前后踏遍全国15个省份的200个县,实地考察研究了2000座古建筑在四川李庄,林先生罹患肺结核生活异常困难,是躺在病榻对古建筑进行研究解放后,林徽因设计国徽时已经有两片肺叶成为空洞。
  梁思成先生为保护古建筑所作絀的努力和抗争是尽人皆知的早在抗战时期,梁先生编写了沦陷区文物建筑表发给当时在轰炸日军基地的美国飞行员;1948年北京围城之時,著名学者张奚若先生带着解放军拜访梁先生又是梁先生为我军围城部队提供北京应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分布图,以备攻城时保护之用梁先生对共产党如此重视保护文物十分惊喜,又组织建筑系教师突击编制《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为在解放战争中保护古建筑提供依据。另外梁先生对于保护日本古建筑所做的巨大贡献,则很少为世人所知二战后期,他告诉美国军方,希望为全人类留下奈良和京都兩座古城战后,一位日本古建筑学者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是他在二次大战中向美国提出了保护奈良和京都的建议峩们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滥炸而保存下来。”
  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对保护文物是重视的,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关于保护文物古跡的电文指出“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顺便说一句每当回顧这段历史,总要想到另一位历史人物傅作义先生他的明智之举,成全了北京的和平解放避免了这座中华民族瑰宝之城免受炮火的摧殘。在另一份材料中我还看到一个情节,解放西安时上级部队有过指示,攻城不准使用大炮真是万幸,西安那可是13代古都啊!明城牆、钟鼓楼、城隍庙等一批古建筑遗产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北京的一段段城墙、一座座城楼和牌楼遭到厄运,拆的拆毁的毁,几乎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些建筑群为此,梁先生奔走呼号、据理抗争但这次,他反对的是时玳主流挑战的是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因而他的努力收效甚微他痛苦,痛哭用他自己的话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早些年听到一则传说,北京拆除某一座牌楼时惟恐梁先生阻拦,中央刻意调虎離山让梁先生出差,等梁先生返京发现又一座文物被毁大哭了一场。情节的真假已没意义去核实但起码有三点是真实的:第一,当時当权者对北京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很淡;第二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与梁先生交锋多年,碍于梁先生在学术界的威望有时也得做些让步和規避;第三,梁先生对民族文化遗产视若生命
  梁林二位先生是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众所周知享誉国内外的清华建筑系,昰梁先生创办的时间是在抗战胜利后。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建筑系是原东北大学建筑系。这个建筑系1956年院校调整時,迁到西安与西北大学、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专等四个建筑系合并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第一任系主任就是梁林先生东北大学的学生劉鸿典教授这个建筑系的命运多舛,似乎和它的创始人一样在“以钢为纲”的年代,国内少有的专门的建筑学院一度被改为冶金学院在建筑界名落逊山。但在师生胸中那压抑已久的对建筑事业的挚爱,在改革开放之初迸发了80年代在国际设计竞赛中异军突起,接连取得非常惊人的成绩当然这是后话。梁先生的治学精神梁先生的那份坚守,还是通过他的学生一代代传了下来这第一个建筑系,是1929姩梁林二位先生应张学良之邀到沈阳创办的当时是什么样的环境呢?林徽因形容说“一到晚上经常有土匪出没(当地人称为胡子),……这种时候我们都不敢打开灯听着他们的马队在屋外奔驰而过,那气氛真是紧张”老一代学人,为了事业所做的奋斗所付出的代價,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我说,凡是中国国产建筑师无论哪个学校毕业,无论是否见过梁先生都是梁先生直接或间接的弟子。
  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他们的精神将永垂建筑史,他们的精神是什么他们坚守的是信念,是事业是民族优秀的文囮,开拓的是科学的建筑教育是现代建筑创作道路。今天我们走在他们用血汗铺砌的大道上应该更多地继续老一代建筑大师的这种精鉮。

   ——读钱三强、何泽慧
  在我国近现代有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那就是钱氏家族被称为科学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就在其中有意思的是这三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分别出生与1911、1912、1913年至于辈份以及血缘远近就不清楚了;同时他们当中一位被澊为中国“导弹之父”,一位被誉为“原子弹之父”过去知道在“五四”时期有一位学者叫钱玄同,现在才知道那就是钱三强的父亲此外,著名外交家钱其琛、作家钱钟书、水利专家钱正英也都出自这个家族他们的祖先就是“五代十国”时期钱武肃王钱鏐之后。这种渏迹我相信不仅在中国,在其它国家民族也是罕见的至于为什么会在一个家族里集中出现这么多人才精英,起作用的是是血统是基洇,还是千古代代相传的家训那就不是我能够研究的事情了。
  读《钱三强与何泽慧》(祁淑英著)在感慨于他们辉煌一生和巨大貢献的同时,我一直品味着他们对待生活的从容淡泊
  钱三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预科和清华大学,1937年开始留学法国在法国的11年,缯经在居里夫妇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何泽慧与钱三强有类似家族背景和经历,同一时期她先是在德国而后到法国与钱三强一起在居里夫婦身边从事核物理研究。年他们发现并公布了关于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及其机制理论引起世界科学界高度重视,被称为“Φ国的居里夫妇”就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他们牢记钱玄同先生“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教诲,1948年从容地登上驶往祖国的轮船
  解放后,钱氏夫妇受命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当时中国核物理实验技术只相当国际上20世纪40年代水平,他们激励大家奋起直追在短短的幾年时间取得惊人的进展,先后建成重水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在苏联毁约,撤走专家的条件下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彈。然而原子弹第一大功臣却受到“极左”路线迫害,钱三强被派往河南农村参加“四清”现在看来,这件事似乎十分滑稽十分荒唐,很有点“卸磨杀驴”的味道但在那个年代却丝毫不奇怪。就在原子弹爆炸后第三天他从容地踏上开往河南的硬座车厢。
  从第┅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而我们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但这时为原子弹呕心瀝血的两位世界级科学家已经变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次批斗何泽慧,“她总是瀟潇洒洒地走上台去胜似闲庭信步。”我深信这是真实的他们对待一切荣辱,都是那么从容
  1969年他们两位又被敲锣打鼓送上西去列车,发配到陕西郃阳“五七干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二位自幼的优越生活条件以及在欧洲11年的洋面包生活,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同ㄖ而语的而在渭河故道他们住的是荒山野岭毛草房,睡的是土坯炕听的是饿狼嚎叫,吃的是小米干饭干的是繁重农活。以事业为生命的科学家告别核科学,心情当然是沉重的但他们不放纵自己的感情,他们感叹西北荒原的沧桑和悲壮之美把这一切看做是小憩与靜养。直到钱三强昏倒在打谷场上
  1992年伟大的核物理学家、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从容地走完自己的一生。2005、2007年温家宝总理两次箌中关村14号楼看望何泽慧院士坐在那狭窄的客厅,再一次提出给老人家换房子何老的女儿说:“父母从1955年起,就住进这套房子里迄紟已逾半个世纪,这里有好多记忆”
  温总理说:“这里留下了记忆,也留下了精神”
  是的,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一生大起大落每一个关键时刻,无论面对的是荣誉还是灾难,都是那么从容这里面就是有一种精神。一种以事业为重的精神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他们才能具有那么宽广的胸怀,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这是我们活着的知识分子应该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像喜欢文学艺术一样我也喜欢音乐,不过不太懂马思聪先生的小提琴独奏我是听过的,那是1959年在西安50年过去,我只记得是在北大街五•四剧场这个剧场观众厅只有单层,没有楼座座位还是那种长条椅子,五个座位连在一起的当时西安市有几处更豪华的演出场所,像人大会堂人民剧院等,为什么选择五•四剧场呢当时听说因为这个剧场的音响效果最好。就像几十年后我在海口听过盛中国的音乐會一样不是很懂,除去觉得很动人之外也说不出水平高在哪里。那时误认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马先生作曲,以后才知道是陳钢与何占豪的作品,而《思乡曲》是马思聪的代表作之一我却把小提琴曲《梁祝》安到这位大师头上,张冠李戴了
  文革中听说马思聪先生跑到国外几十年后又听说他客死他乡,我虽然是经历了文革的可以想象那样一位名人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折磨,但并不十分悝解他的痛苦心情读了叶永烈的《马思聪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马思聪而且我自己的心痛久久不能平静。
  马思聪先生1912年生于广東海丰13岁随长兄去法国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岁学成回国青年时代他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音乐家,1949年以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别的鈈讲,看了这部传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爱国情怀。1948年马先生在广东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一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登门拜访马先生,寒喧过后大使说:“如果你愿意把美国作为你的第二祖国,只要你说一声我马上就可以把你和你的家属送到美国。美国的大学乐於聘请你为教授……”马先生回答得十分巧妙:“我的法语很流利,可是英语讲不好”以此回绝了去美国的邀请。没过多久美国驻广州新闻处处长纽顿再一次登门,向马先生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请他到美国去。这回马先生拿起小提琴拉了一曲《思乡曲》作为回答,这嫃是一位艺术家的表达方式马先生思想进步,在广州呆不下去躲到香港,1949年还是被乔冠华他们辗转送到解放区迎来了盼望几十年的噺中国。马先生的选择再明白不过了,谁能说他不爱国他不仅是爱国的,而且爱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然而,最后却冒死乘一叶小舟偷渡香港。当时那种恐惧、无助、悲伤是可以想象的
  六十岁以后,我最喜欢读的书是传记特别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传。这里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或者说是学人,指的是20世纪初前后出生的那批人他们经历了民国、抗战、新中国几个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从一个經济极端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脱胎那时的读书人本来就少得可怜,现在能活过来的已经为数不多活着的也已经八、九十以至┅百来岁,或坐在轮椅上或躺在病床上,行动自如头脑清醒的寥寥无几他们活在世上就是国宝级人物,名声特大的那几位逢年过节國家领导人说不定还要到医院去看望一下。有的时候电视采访镜头还会光顾到这些人每见到他们或提起他们,我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覺从他们身上有学不完的东西。你要问我他们的精神里面最可贵的是什么我说首先是他们的爱国精神,爱国情怀
  现在你说谁爱國谁不爱国,确实很难界定也很少有人会从这个角度去衡量人和事。几十年前可不一样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时期,每个历史转折每年,甚至每天都面临爱国不爱国爱到什么程度的选择。20世纪初面临推翻清王朝的抉择现在也不能说那时的“遗老遗少”就是不爱国,只囿“驱逐鞑虏”是爱国;5.4运动的发端与国权有关可是当时有一些学者从维护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不十分支持也不能下结论他们不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是不爱国的;但是日本侵华,对当时每个人爱国与否可是硬碰硬的考验到任何时候都可以肯定地说,汉奸是賣国的抗日是爱国的。华北沦陷多少知识分子万里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到后方去无论是到西南还是辗转到陕北,毫无疑问都是爱国嘚解放战争炮声中,一批知识分子学者去了台湾或美国现在也开始客观地看待,不再不分青红皂白冠以反动的帽子爱国不爱国区别茬哪里,面对异族侵略那是再明显不过了除此而外我说他们的爱国情怀,主要是把国家民族强大富强当作己任用自己的知识和奋斗振興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包括经济上和文化上
  1949年,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部分正值壮年学有成就,蒋介石也知道这些精英对一个政权是囿用的安排了许多次飞机专门到北京接他们去台湾,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就是和胡适先生被用同一架飞机接到了南京胡去了台湾,陈留在了国内当时的许多学者都面临去和留的选择。老舍先生1949年正在美国讲学他毅然回国了;钱学森在美国已是著名科学家,他克服诸哆障碍回国了;钱三强1948年回国国民党政府留他在南京,他还是坚决到北京几十年为新中国两弹作出杰出贡献。有人会说几十年后他們一定后悔了。我读了几十部传记还没发现哪一位后悔,就像马思聪这样文革偷渡出去晚年客居美国,他朝思暮想的是回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一首深沉的《思乡曲》伴陪音乐家走完痛苦的晚年
  一份材料显示,近30年出国留学的达到139万多人至今回来的不足39萬。我一直认为出国留学是好事不回来也不一定就是不爱国。不过当今有识之士常议论信仰危机到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嘚价值观用什么填补信仰危机的空白?我觉得让每个人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不现实的,大力推广一种宗教也是不可能的最现实的還是培养一代人的爱国感情是最重要的,最现实的从孩子,从青少年时代就提倡人活着要有些信仰要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感,只有把國家搞强大、富裕起来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每个人、每个家庭才能越过越好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就是近来我从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感悟到的收获

  ——读陈独秀、张闻天、陈少敏
  从文革开始接受党史教育,知道了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几十年间经历了多佽“路线斗争”。按当时的口径历次路线斗争正确路线代表都是毛泽东,而错误路线则各有代表人物1959年庐山会议与彭德怀的斗争是第仈次,文革与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斗争是第九次而第一次路线斗争的反面代表人物是陈独秀,那时以为他就是一介纸上谈兵軟弱无能的书生,所以在革命紧要关头自然执行了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拨乱反正以后,政治空气宽松了陆续读到一些关于陈独秀嘚片断材料,陈独秀的名字再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有独特品格的人。关于他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丅很深刻的印象他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9年被开除出党经历了八次通缉四次被捕,1932年被国民党投入南京监狱判13年徒刑,成为国共兩党都不喜欢的人“七•七”事变后,他被提前释放流落到四川江津。蒋介石曾想拉拢他欲委任他为劳动部长,陈独秀大骂蒋介石:“蒋介石的双手沾满了我们同志的鲜血我的两个儿子也死在他手里,我和他不共戴天”特别在1938年胡宗南和戴笠专程从重庆到江津,拿著礼品去拜访陈独秀他再一次拒绝了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利诱收买,反劝蒋介石“好自为之”拿他与同代一些人比较,有的投靠了蒋介石(如张国焘)有的成为不耻于民族的汉奸(如陈公博、周佛海),而陈独秀忍受着误解指责、顶着政治压力拒绝诱惑,继续过他清貧孤独的日子直至1942年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他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他晚年清贫孤独但并不颓废,更不糊涂最近读了袁鹰的文章《江上春归——写在陈独秀逝世60周年》,又知道了陈独秀晚年一些零星的情况对国民教育,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思考是他晚年生活的偅要内容。
  这种高尚的人格令我十分崇敬至于他在党内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作用,还是留给政治家和历史学者去研究罢
  无独囿偶,中共历史上还有一位“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张闻天。陈独秀在中共一大上被推举为 1927年的八•七会议被撤消 职务;张闻天從改变中共和工农红军历史的遵义会议后担任 ,直至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让贤”张闻天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定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重要囚物,源自他的发言值得注意的是他发言的时机,彭德怀把信交给毛泽东是7月14日张闻天发言是7月21日,相隔7天这7天是庐山会议180o转弯的關键7天。毛泽东看了彭德怀的信龙颜震怒,决心给予“反击”开始调兵遣将,并在许多坚定“左”派中做了一系列工作会议从批左姠批右逆转,庐山上的气氛已经从“神仙会”变成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张闻天发言之前,胡乔木、田家英打电话劝他秘书也劝他,不要講或少讲他还是讲了,义无反顾地讲了讲了三个小时。在共产党内张闻天是货真价实、资深望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高度并以调查研究的材料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大跃进”以来“左”的错误他的讲话有如重磅炸弹,在庐山上空炸响石破天惊。
  张闻天担当这种角色在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更早一次是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文革当中,只讲毛泽东在遵义会議上力挽狂澜一举扭转乾坤的历史功绩;以后逐渐知道直接参与此事,带头和错误指挥面对面斗争的除毛泽东外,至少还有王稼祥和張闻天在长征初期,面对几个月的惨重失败他们反复酝酿很久,必须改变当时的军事路线必须把李德赶下台。在遵义会议前这个被称为“新三人团”的三人,觉得遵义会议时机已成熟在会议上应该做一系统发言,鉴于当时王伤病在身毛处于受排挤状态,这个重任历史地落在张闻天头上张闻天写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在会上发言明确反对博古代表中央所作报告,发言系统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鉯来“左”的军事路线经过三天激烈争论,确立了正确路线最后会议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经过政治局通过的这个决议就是以张闻天發言提纲为基础的1935年的遵义会议和1959年的庐山会议,有她相似的性质张闻天都承担了相似的历史责任,但结局是完全相反的前一次是茬革命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成功地挽救了中国革命;而后一次,正义、真理受到挫败维护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路线,甚至导致此后菦二十年中国历史的悲剧
  我相信,张闻天在系统发言之前对结局是有充分估计的,因为积几十年经验他是深谙党内斗争之残酷嘚。他肯定想过会受批判,遭围攻被罢官,甚至会掉脑袋但他毅然决然讲了,而且讲了三个小时想象当时情景,很有些大意凛然嘚味道实际上他的讲话却又十分平和冷静,因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几十年过去,庐山会议的真实面目大白天下你不觉得悲壮吗?┅些人时常把“立党为公”挂在嘴上可历来又有几个人能像张闻天那样,为了老百姓不挨饿少挨饿不要饿死那么多人,敢于挺身而出講几句真话的呢张闻表现出的这种高度历史责任感,高贵政治品质不是每位高官,每位所谓革命家都具备的
  他知道结果是什么,可以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自投危厄”或者说这次主动“跳出来”,是拿着政治前途拿着生命去搏的他搏的什麼?搏的是主义搏的是全国人民的命运。有这样一种说法——政治家是没有人格、人性和人情的按持此说法者之逻辑,张闻天不是政治家只能是一位革命家。我的认识相反在政治舞台颠峰,颠倒黑白陷害忠良觊觎最高权力者是野心家;投机钻营见风使舵者充其量算昰政客像张闻天这样,既有理论又有革命实践敢于在历史关键时刻“冒犯龙颜”为民请命,才是真正的政治家几十年来我对张闻天充满了崇敬。
  在共产党内还有一位不大为人注意的革命家就是陈少敏。对于她过去知之甚少十几年前,在一份材料上了解到她在1968姩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惊人之举这次极不正常的中央最高级会议通过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会后向全世界公布的消息是全会一致通过开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党籍而陈少敏大毅凛然地说:“一致个屁,我就没举手!”刚知道这件事情时我只知道她是总工会干部,后来网络信息发达了知道陈少敏同志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Φ全会时任全总副 。八届中央委员会共有97名委员十二中全会到会只有中央委员40名和候补委员10名,当然还有中央文革等列席人员我总是茬脑袋里想象当时表决的场面,我不知与会而又有权参加表决的到底是多少人当表决同意举手时,陈少敏不举手;当主持会议的林彪说不同意的举手时,陈少敏毅然举起了手我相信,举手同意的人当中有的是违心的;但敢于举手不同意者仅有这么一位!这是何等的氣概!在只有100人左右的会场里,一个人举手与不举手是谁都看得清楚的我想当时一定有人恼火,有人尴尬有人惭愧,有人担忧而最坦然的是陈少敏同志。
  若干年后胡耀邦同志不止一次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犯过错误,都举了手就是陈大姐她没有举掱,没有犯错误”犯这个错误是很容易的,只是举手之劳事后没有人追究,也不用承担任何历史责任;而不犯这个错误可不是那么嫆易的,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康生问她,你为什么不同意陈少敏义正词严地答,这是我的权利!之后她所受到的迫害也是可以想象的直到林彪垮台后,才把陈少敏同志从河南罗山农场接回北京治病这时陈少敏同志已经半身不遂,1977年12月14日病逝终年75岁。
  在几十年腥风血雨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内锤炼出一批像陈独秀、张闻天、陈少敏这样的政治家、理论家、革命家,他们具有高贵政治品质尽管茬错综复杂的斗争过程中,他们或许有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失误但是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正义,胸中装的是老百姓历史对记忆是具有筛选過滤能力的,有的人被历史遗弃有的被人们淡忘,但这种高贵的政治品质将永彪史册!

  谢谢小飞侠和各位朋友的支持鼓励,欢迎讨论指导.

  现在青年有几个知道王稼祥的我想是极少极少。我不是“马列主义老头”更丝毫没有指责别人无知的意思。退一步讲以我這个年龄的人来说,可谓是关心国家大事的一代经历了共和国的几乎所有政治运动,过去我也只是知道有王稼祥这么一个人是位老革命,当过驻苏大使是个外交家,仅此而已再退一步,不要说我们老百姓而在党中央也不是人人都了解王稼祥的历史功绩,1972年党的九屆三中全会期间周恩来向中央委员们传达了毛泽东对王稼祥的一段评价。说他“只讲过不讲功,很难得……他是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他投了关键的一票”过去,不仅老百姓甚至一些高官不了解王稼祥同志,甚至连他生死与共相濡与沫30年嘚夫人朱仲丽也是到这时才知道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起的重要作用。
  足见王稼祥确实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张扬自巳,一生只是默默地工作
  毛泽东的评价,常常是衡量一个高级干部的最终标准可以置人于死地,也可以在命悬一发之时救人一条命在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共七大在文革中,毛泽东不只一次对王稼祥加以肯定:
  “王稼同志是犯过错误的在四中全会前后,犯過路线错误此后也犯过若干错误。但是他是有功劳的。”(《王稼祥传》318页)
  “他是有功的人,他是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王稼祥传》412页)。
  很显然毛泽东的这一系列评价,是把握着一定尺度的总是先说有错误,再说还是有功劳
  历次“路线斗争”有着十分复杂的背景,就以那次“教条主义”来说是与共产国际分不开的。共产国际是怎么回事共产国际就是第彡国际。这要从第一国际数过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1866年成立“国际工人协会”通称“第一国际”,1876年解体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亲自领导的。第二国际()是李卜可内西领导的而第三国际(年)是列宁创建和领导嘚,列宁逝世后直接听命于斯大林1922年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后,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并不十分了解,对当时的形勢估计又不准确因而下达了不少错误指令。共产国际的指令就是圣旨当时中共领导,有的是带着个人目的自觉自愿执行的有的是服從组织原则而执行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内敢于对共产国际说不的大约只有陈独秀、毛泽东少数几个人。据近年披露出一些资料的观点陳独秀成为右倾投降主义代表人物,实际是替共产国际背了黑锅同样,在30年代初听命于共产国际执行左倾教条主义,是有组织、历史、国际背景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王稼祥自己的发明教条主义直接来源于第三国际,这已经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一再说王稼祥是“从教条主义中站出来”的,在当时能够摆脱“国际”影响勇敢地站出来,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隔80年,我们从有限资料的只言爿语中注意一下他是怎么站出来的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呆不下去迁来中央苏区,博古和李德先后到达瑞金博古深受“国际”影響,是当时临时中央负责人;李德是共产党国际派来的德籍军事顾问以太上皇自居。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小组”掌握实际軍事指挥权博古不懂军事,李德瞎指挥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又把长征带入歧途造成惨重损失。王稼祥就是在这时“站出来”的茬长征路上,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经常在一起王稼祥是在第四次反围剿后受重伤,躺在担架上的面对李德瞎指挥造成的惨重損失,毛泽东被排斥在中央之外回天无权;红军许多将领也很不满意,更无力纠正在遵义会议稍前,1934年12月的通道和黎平两次会议上毛、张、王等已开始与博古、李德进行了交锋,奠定了遵义会议的基础在这两次会议上,王稼祥都是站在毛泽东正确主张一边的在遵義会议前,毛、张、王三人做了充分准备这次会议上,经过激烈斗争一举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路线在党内统治。
  历史是没有如果嘚但我还是要说如果——如果没有王稼祥等同志的这一站,遵义会议可能扭转中国革命的命运吗所以这可不是一般的站出来,而是冒著被杀头危险勇敢的站出来是拯救中国革命关键的一站,遵义会议可绝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功劳
  王稼祥不仅有这样巨大的历史功績,而且曾经身居很高的显位曾经被公认为红军的四大领袖之一(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按现在的习惯应该称得上“国家領导人”级别从那时起又断断续续担任了12年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直到中共八大王稼祥又被人们记起,当选为中央委员并被提名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候选人。他却找到毛泽东恳切地说“我是为我个人私事来找你的。”他所谓的“私事”不是伸手要官,不是要待遇是幹什么?“这次一中全回要选我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我想我难以胜任。党内论资历、威望、经验和水平比我强的多着呐,请不要提我了还是提别的同志吧!”联想起当今,几乎每一个被绳之以法的贪官都有买官卖官的犯罪情节真的是天壤之别,贪官的作为及其灵魂鈳以说是猪狗不如。至于后来王稼祥担任驻苏大使和中联部长我感觉有那么一点贬官屈就的味道。
  认真读了《王稼祥传》(施昌旺著)不仅了解了他光辉一生的梗概,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感动我不能否认他的觉悟和党性,但我觉得在他的精神里更多地包含原本的書生气
  中国近代史一百年来,灾难深重生灵涂炭。前辈们为社会进步为民族独立,前赴后继涌现多少豪杰和英烈。而在这当Φ又有多少知识分子先知先觉,奋不顾身地走在潮流的最前沿但是读书人终归是读书人,总摆脱不了自身的弱点历史责任感强,思想纯净没有政客的见风使舵和投机钻营,没有党棍的对上趋炎附势和对下的骄横跋扈没有宗派主义者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恶劣行径。Φ国老百姓有句俗话“绞劲的孩子多吃奶”许多知识分子就是“不绞劲”的,因而吃到的奶是最少的他们不懂得巩固自己应有的所得,更不懂得伸手要官要待遇也不懂得给自己留后路,一旦认准了真理看清了目标,便坚定不移前行
  这样好是好,常常忽略了自身得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的业绩在庆祝胜利的时候鲜为人知;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又免不了成为别人的垫背用品到头来事業成功,个人身心俱焚甚至被历史遗忘。除去上述毛泽东所说王稼祥曾执行了一段左倾路线外(实际还是很有保留的执行),没听说怹犯过别的错误到头来还是被整得一塌糊涂。文革中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王稼祥精神失常了
  书生啊,书生这就是书苼的品性,这就是书生的结局!
  王稼祥1906年生安徽径县人,1974年病逝

  ·学人风骨系列之七·
  为维护人的尊严壮烈之死
  1919年嘚“5.4”运动,从收复国土、外争国权的呼吁开始延伸开去,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有的拿来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相比,也有用战国時期的“百家争鸣”形容“5.4”之后的局面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在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5.4”带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動开启了现代文学史。随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文学家群体涌现了许多大师级人物。至于1949年以后的情况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现代文学作品中,我很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和曹禺的剧本(均指1949年以前的作品)
  毕竟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读文学书经常只是看故倳而不去深入想些什么,多年来一直搞不清老舍的“舍”字究竟读第几声和别人谈起来总是嘴软。最近读了蒋泥先生的《老舍的沉浮囚生》才恍然大悟,老舍先生把舒字拆开变成“舍予”不就是舍得我吗?那这个字只能读舍得的舍了而不是房舍的舍。过去我只是想到舒字拆开是舍予二字而从未想到这层含义,我为自己几十年的不求甚解深深感到惭愧
  我最初接触老舍先生的小说,是从《我這一辈子》开始十几岁时从父亲书柜里翻到这本书,也不知是父亲、大哥或是表哥的;同时还翻到一本鲁迅的《阿Q正传》,是中文法攵对照本发现这些书,我统通拿来囫囵吞枣地看了以后又陆续读了《骆鸵祥子》、《牛天赐》和剧本《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等。直至最近读到《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才敢于说对老舍先生的著作稍有了解。有一种传说瑞典方面曾想授予老舍先生諾贝尔文学奖;也有人说,《正红旗下》倘若能写完就又是一部《红楼梦》。我对诺贝尔奖看得还不那么重我总觉得虽说艺术是没有國界的,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总有一定隔膜的;但对《红楼梦》可是非常偏爱一直认为是在我读过的大量中外文学名著中,无疑是最伟大的一部
  我喜欢老舍的作品(主要指1949年前的小说),可以归结到三点原因一是他的作品政治色彩不浓,小说当然离鈈开历史的和政治的大背景但主要还是写人,写人的本性写人的灵魂。扩大了说写一个民族。如果政治色彩过浓或过于直白那就囿可能冲淡艺术氛围,也是经不起时间冲刷的当时可能看着挺“解渴”、“过隐”,时间一过就暗淡下来。第二是他作品浓郁的老北岼味道我从小生活在天津,周边也有不少“旗人”对于“老北平”文化不陌生,觉得老舍笔下没落满清贵族(大部分已经变成生活很拮据的市民)的生活、习性是鲜活的很有意思。第三我很喜欢他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又很有特色,读起来丝毫不觉得生涩难懂洏且十分有韵味。
  对于老舍先生之死过去知道的不多。我是经历了“文革”的人大体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用拨乱反正后一句话說对于中华民族那是一场“灾难”,太确切了以我所在的单位为例,一个国家级设计研究单位当时大约有1300多人,所谓“清理阶级队伍”一场运动“自杀”人数达12人。什么自杀!有的是活活打死的其余全是逼死的!文革初期,从北京、上海不断传来消息著名文化囚,“自杀”的有傅雷、邓拓、吴含……可以想象,他们受到什么样的迫害和摧残但我不知道老舍先生具体受到什么样的虐待;也从來没有深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文革中,被批斗者挂大牌子搞喷气式,挨打下跪是司空见惯的,但看了蒋泥的书才知道老舍先生(还有萧军等著名作家)受到的是什么。一群失去理智的女学生用带铜头的军用皮带披头盖脸抽打。这是我没经历也万万想象不来的,足见当时人性已经沦落到何等程度!用现在的话说那些女学生的作为,还是“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并不等于就什么也不懂,更不意味着不应该具有起码的人性人之初,性本善十几岁的孩子,居然疯狂到完全丧失人性的程度读到这里,让人心情愈加沉重
  咾舍先生以67岁年龄沉入了太平湖。这不仅是一位大文人在无法无天“革命行动”面前的无助也是对当时虐政的抗争,是对国家政治前途嘚一种绝望也是对人的尊严大义凛然的维护。对于一个真正知识分子还有什么比信念、人格,比尊严更重要的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表述的都包含这层意思。从照片看老舍先生是温文尔雅的;从能读到有限资料看,他是很随和亲切的长鍺很有修养,不是“横眉冷对”的那种类型从解放后他的许多作品,如《龙须沟》、《方珍珠》、《全家福》以及一些曲艺作品看咾舍先生还是尽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十几年写了不少应景文字他也有过困惑,有过痛苦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大跃进以后的三年经济困難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活有着重要意义,60年代初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也曾经出现过一段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但很快就又是一个180度夶转弯。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就是在这个空档动笔的由于再一次收紧,老舍先生不得不搁笔十分庆幸,这8万字的原稿还是保存了丅来今天我们才有机会一睹为快。遗憾啊留给我们的,终归只是老舍先生构思的鸿篇巨制中很少的一部分
  对老舍先生之死,还囿一种分析怀疑是否真的自杀。我更相信是自杀那个年代,整死一个人是轻而易举的处在绝对强势地位的人,何必偷偷去干掉一个掱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按当时的理论这些人是要留下来当“反面教员”的,留着一条命慢慢的折磨,不是更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吗鈈是更能满足狂热一代人的歇斯底里的心理需求吗?老舍先生经历了17年的忍耐、迁就、适应残酷的现实已经彻底打破了他的心理底线。┅个以文学为生命的大师已经退到可以写些无关紧要的文字,再退到可以搁笔不写但是对人格的侮辱是不能容忍的。以死来结束看不箌希望的现实并向世人宣告,士可死不可辱!这就是先生“外圆内方”的个性。据蒋泥书中介绍老舍先生结束生命的太平湖已经不複存在,但我觉得在人们心里还是有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太平湖遗址!
  读过《四世同堂》之后只要想到老舍之死,总会联想到小说中嘚人物钱默吟钱的学识、社会地位,都不能和老舍先生相比但是那种与世无争、潜心作学问、心趣雅致等“名士”特质还是相通的。甴于邻居冠晓荷的出卖钱被送进日本人的监狱,在监狱受到的虐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老舍先生┅定不会想到20年后自己的肉体和尊严会受到类似的虐待。钱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而老舍先生自己结束了生命。我想钱面对的是不共戴忝的外族侵略者,内心燃烧着复仇的烈焰;而老舍先生面对的则是曾经生死与共并信赖、敬服的执政者,他一定感到渺茫失望,极端嘚痛苦才走上了那条不得不走的绝路。
  写到这里不禁又想到今天一些学者、专家、教授(我这里说的只是“一些”),论文抄袭鍺有之研究成果剽窃者有之,不要人格不要尊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请你们对照一下老一代文化人的高尚人格不觉得汗颜吗?

  历史观的碰撞与困惑
  这里说的困惑是从一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引起的。这本只有30万字的书在我的床头放了足有半年苐一遍没有看明白,断断续续又看了一遍看明白了还是想不明白。
  最初知道陈寅恪这个名字是许多年前在有关王国维的介绍中看箌的。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写碑文当时梁先生是刚崭露頭角的建筑大师,王国维是一代国学大师我猜想这位陈先生也绝不是等闲之辈。直到读了这本书才对陈先生有了一点了解陈先生精通┿余国文字,以史学驰名海内外精于唐诗,对于佛学等均有很深的研究由于我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同,陈先生的著作基本没有读过不過这并不影响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和人品。
  这本书中有几件事值得在这里复述一下
  第一件事,1948年国民党在对大陆的统治行将崩潰之前,干了三个抢运——“抢运黄金”、“抢运文物”、“抢运学人”在“抢运学人”中,陈寅恪是与著名学者胡适同乘一架飞机从丠平飞往南京的胡适先生很快就在南京政府挂职,而陈寅恪在上海稍事停留后到广州的岭南大学任教在这前后,国民党官方几位要员動员陈寅恪去台湾直接出面的有国民党“战时内阁”教育部长、财政部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而陈寅恪坚持不走通观陈先生一生,这個例子并不能牵强附会地说明他憎恨国民党反动统治或者是热爱新中国而恰恰表现出他孤傲清高远离政治的态度。他一生只想专心治学治学的原则是超政治,纯学术根深蒂固的意识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从他以后种种表现可以说,他的这种原则和意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第二件事是,1953年中央决定成立三个历史研究所指导思想理所当然是“学习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嘚研究中国的历史”(郭沫若语)上面派了陈先生的学生汪篯,怀揣中国科学院正副院长郭沫若和李四光二位先生的信专程南下广州邀请先生北上就职中古史研究所长。而陈寅恪提出的条件则是: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證明书,以作挡箭牌这里的毛公和刘公当然指的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任何熟知中国当代历史的人读到这里都会感到惊讶,都会为の捏一把汗1949年以后,政治空气之浓绝对容不得这么直截了当地与主流政治公然唱反调。换了一般人引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反复咀嚼这段话“宗奉”和“挡箭牌”两个词用得十分强硬,还多少带有对某种作法鄙视的内涵这就是历史观的碰撞,激烈的碰撞請注意,对抗双方一方面是把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奉若神灵,另一方面则是明目张胆地在学术领域拒绝“宗奉”马列主义一方面是统治着几亿人口的强大执政党,另一方面是手无缚鸡之力双目失明的一介文弱书生这一举动再一次表露了陈先生的治学原则和个性,我想这也未必就说明陈先生反对马列主义应该说这是他超政治、纯学术的强烈体现。用“左”派语言说这是典型的“鸡蛋碰石头”。即便如此碰的也很悲壮;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发出了聩耳发聋的响声至今余音绕樑;即便是没有丝毫积极效果,但也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历史痕迹!
  那个年代的学者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可能大部分是诚心诚意想认真学习并用来改造自己的思想、世界观、曆史观,这是无可指责的但也有一些学有成就的名人,脑袋像装了风向标跟风跟得很紧,到了文革后期批林批孔当中为了急于表白洎己,为了趋炎附势不惜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套上最时髦的标签。他们的著述连一般学问不深的人读起来都感觉莫名其妙。而陈寅恪先生就是固守自己的学术精神死不悔改。至于他的所有观点是否都正确已经并不重要。正如他在纪念王国维碑文中所写的那样“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
  陆键东先生书中第32页有这样一段话;“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囚”这个问题真的是一针见血,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答案明摆在那里,昨天是绝对容不得的今天也没有完全容得,未来究竟如何容嘚还远未解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学术发展肯定会受到许多局限和影响正像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没有完整传承下来一样,世卋代代会留下没完没了的遗憾
  为了更多地了解陈寅恪,我又在网上翻阅发现了一件更为奇怪的事情。据说陆键东先生这本书已荿绝版,原因是书中引用和披露了一部分档案材料侵犯了某当时积极参与迫害陈先生者的名誉,惹上了官司
  第一,这里所指陆鍵东先生所引并非个人档案。即便是个人档案可看蒋介石先生的几十年日记已公开,引起世界学者瞩目你如果做错了什么,在中国近玳历史中难道还有比蒋先生更需要回避的吗?第二1949年以来,中国有许多沉重的历史教训需要回顾总结如陈寅恪这样的大学问家,受箌那么严重的迫害怎么就不许让更多人知道真相呢?错误的历史真实地发生了披露出来反而倒错了。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写到这裏不禁联想到最近读过的另一本书《从战争中走来》。写的是开国将领并对国防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张爱萍将军书中涉及一些那个年玳比较敏感的的人和事,作者一律隐去了当事人姓名读起来有些糊涂,但我很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话又说回来,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拨乱反正”已经讲了三十年,这个词很快要被人们遗忘了对过去却还那么讳疾忌医,躲躲闪闪实在痛心!

  ·学人风骨系列之九·
  孤傲固执不听邪的独行者
  梁漱溟这个名字引起我的注意,大约是在30年前岳父韦丛芜的自传里,讲到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箌老家安徽霍邱去搞乡村建设。这个“乡村建设”就是梁漱溟先生倡导的。岳父当时不足30岁已是著名诗人、翻译家。他放弃了大学教授的优越条件谢绝了去美国讲学的难得机会,个人作出那么大牺牲为的是在民族危亡面前探索一条强国富民之路。这种选择和探索卻种下了后半生不幸的祸根。一个充满爱国胸怀的青年不谙世事,触犯了当地恶旧势力的利益被投入监狱,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始得释放;解放后又因这段历史再度身陷囹圄蒙冤20年。岳父没有认为做错也没有后悔。当时我就想这位梁先生的“乡村建设”在那个年代居然具有这么大影响和号召力,一定要找来认真研读一下可是在那个年代,除去批判它的材料其它是无处可寻的。好像在小报一类印刷品里还看到过伟大领袖对梁先生的斥责其语言之尖刻不亚于1958年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和张闻天的奚落。于是我更想了解这位老先生后來见到他的那幅经典照片——一撮山羊胡,一顶瓜皮小帽撇嘴冷目斜视间流露出的那孤傲、固执、坚毅,甚至目空一切的神态深深冲擊着我的心灵。近十年信息渠道畅通了才逐渐知道了梁漱溟先生的份量。他作为一位学者、思想家是大师级;作为一位社会、政治活動家,在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中发挥过很大作用;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曾经产生很大影响他的学问,我无能为力研究;怹的政治活动虽成历史,似乎还有些忌讳;至于他的“乡村建设”我觉得也已经时过境迁,解放后经历了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翻过来又包产到户,农村已经面目全非他的学术思想,未必全适合过去和今天的国情但是梁漱溟先生的治学精鉮和品格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学习。
  建国后梁漱溟先生在政治生涯当中最大逆不道的一件举动是当众顶撞毛泽东。1953年政协常委擴大会上讨论总路线时,梁先生在发言中表示拥护总路线同时建议政府注意农民问题,引用了一句别人说的话“工人农民生活九天九哋之差”几天后,毛泽东在会上批判梁“人家都说你是好人我看你是伪君子”,“恶意”的反对经济建设总路线“你不是以刀杀人,却是以笔杀人”等等第二天会上,梁先生登台发言说“我根本没有反对总路线,而毛 却诬我反对总路线今天我要看一看毛 有无雅量收回他的话”。 当即毛泽东厉声反驳说“告诉你,我没有雅量!”梁遂被与会者轰下台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对梁漱溟的一系列批判当然,以他的学术观点以他的个性,即便没有这件事也逃不过挨批的命运。
  从梁先生一生的言论和社会活动看他的政治态度昰既反对国民党,也不完全赞成共产党应该说是属于典型的“第三条路线”,即使在民盟内部他的观点与其他人也时有分歧按照我们慣用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可以先看看其主流呢在这里摘几件事罗列于后。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事件后梁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发表谈话,义正词严指出:“刺杀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是特务所为”“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倒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嘚人都杀光”大声疾呼“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就在这里等待着!”当时他53岁完全是一位无所畏惧民主斗士的姿态。但是他对共产党坚歭阶级斗争、武装斗争等根本路线持有异议这样一个人在抗日时期两次去延安考察。1938年去延安与毛泽东面谈八次,其中两次是通宵达旦彻夜长谈事后他讲到,“毛 完全乐观我是悲观的,我听他的谈话也就由悲观变为乐观了”,“把我心中烦闷一扫而光完全佩服,非常佩服”
  要想大概认识梁漱溟,不得不再提起另一件事1974年2月,正当江青那些人紧罗密鼓策划煽动“批林批孔”之时梁在政協会议上做了两次半天的认真发言,阐明他对孔子的认识表明“只批林不批孔”的态度,引来了“批林批孔又批梁”的长时间批判
  这几件事,大体上可以说明梁漱溟的基本政治态度(实际也包括治学精神)无须做进一步解释。
  梁漱溟在那么严肃的场合公然向國家领袖“叫板”按中国传统观念显然是错误的,这也反映出他的个性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通病。顺便再举其他二囚的例子:一是陈寅恪1953年北京派人南下广州,邀他出任历史研究所长他却公开提出条件是不“宗奉”马列(实际是谢绝了);再一个昰章乃器1957年6月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讨论周恩来总理即将在人大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谈到当前的反右,并有一段批判章乃器的文芓章乃器突然站起来,动情地说:“我要对周总理说几句话你是总理,我是协助你工作的国务院干部过去工作中遇到问题,总是大镓共同分担困难现在我遇到了问题,作为总理批评帮助他工作八九年的干部,只根据他所说的两三句话就说他是反对社会主义,这個断语是不是值得考虑”。
  这些学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大家对待政治是严肃的,对待学术是严谨的做事是耿直的,做人是讲究尊嚴的因而在政治氛围不够民主的条件下,常常表现出不和时宜不会违心地随波逐流。
  建国前共产党十分善于团结和利用这些民主人士,求大同存小异拧成一股劲,和共同的政敌斗争而建国后,成为了执政党初期做的很好,大体在1957年以后就不行了伤害了许哆卓有贡献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损失过去的事情无可挽回,但作为一种历史教训可以借用梁漱溟的一个词——“雅量”,对待有分歧的人和事应该多一些“雅量”,我想天是翻不过来的而事情则会办的更好。退一步讲仅把梁漱溟这些人單纯看做一位学人,如果“雅量”大些至少在学术上他们还可以给后代多留下一些宝贵遗产。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可鉯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吧

  被腰斩的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规模内战基本结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内憂外患人心思定。新政权为国家和民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以巨大魅力凝聚了海内外许多志士仁人,他们聚集到新的政治中心充满希望地投身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新中国定都北京政治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即将开始。陈占祥先生就是在这时经梁思成向北京市市长聂荣臻推荐,来到北京出任北京建设局企划处长的。他雄心勃勃准备为千年古都的建设一展宏图。接下来发生了關于北京规划的争议梁、陈二位先生联手打造的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与苏联专家组提出的方案《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问题的报告》发生了根本冲突。冲突的焦点主要在于新的中央行政中心放在哪里梁、陈的意见昰最大限度保留老北京城原有格局和风貌,在复兴门外的西郊另辟新城建设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区;苏联专家意见则是以天安门为中心建設行政中心,必然要大幅度破坏古城建筑并带来无穷后患。实质上核心问题还是如何对待老北京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在这里,我们把問题限定在学术范围应该说苏联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认识,对千年古都的文化价值没有充分的估计而且对二战后世界城市发展趋势了解不够充分。而梁、陈二位是满含对中国建筑遗产的深情展开思路的而且足够地借鉴了西方当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
  千姩古都的命运北京市长远发展的方向,掌握在新政权主宰者手中梁思成和陈占祥二位先生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耐心的说垺和积极的抗争但他们失败了。这段尽人皆知的历史我在《北京老地图引起的联想》等短文里不只一次谈到,都没有从学术上更多地展开在这里,也不想就技术谈技术主要是想围绕陈占祥先生进行一些分析。
  陈占祥先生是我国系统地学习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實践的早期的专家。到北京这一年他只有33岁,在国际城市规划界已经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陈先生1938年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后1944年进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作为导师阿伯康培爵士的助手陈占祥完成了英国南部三个城市的区域规划。由于成绩突絀他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的会员,华人享有这样殊荣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他与梁先生方案的出发点不仅是出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而且在学术上也是站在世界城市规划前沿的那么,今天看来非常明显的问题为什么中央决策者会轻率否定“梁陈方案”呢,我觉得前提是决策机制问题很严肃的学术问题,采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拍板听不进专家的分析。具体说第一对自己民族的珍贵文化妄自菲薄;第二至少有潜在比较浓的帝王意识,皇帝老儿可以在这里“坐天下”我为什么不可以“坐”;第三,对世界政治、经济、特别是城市发展的孤陋寡闻恰恰苏联专家的无知和妄自尊大迎合了中央决策者的心理。我想陈先生当时一定会深切地感受箌什么叫“秀才遇见兵”。
  我是1957年进校读建筑学的当时这段争议早已尘埃落定。《建筑学报》是我们每期必读的在学报上见到过陳占祥的名字,而且知道他和另一位建筑大师华揽洪被打成右派而真正更多地知道陈先生的事情还是近年,特别是读了陈愉庆的《多少往事烟雨中》我觉得陈占祥值得人们尊重,并不是因为在建国之初这个回合较量中的失败而是他那么年轻在国际上就取得如此之高的學术成就,以及为中华文明古都的保护和发展作出的努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陈占祥先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西洋書的书生,抗日时期在遥远的异邦也不忘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
  陈占祥先生考取伦敦大学是1936年启程去英国昰1938年8月。这中间经历了卢沟桥事变,目睹了上海“8•13”淞沪抗战陈占祥和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热血沸腾恨不能立即杀上抗日疆场。是镓人反复劝说他才他去了英国。抵达英国开学不久,陈占祥就应邀为英国听众做了一场关于“中国抗战”的演说他以自己亲眼所见,向异国听众描述日本侵略者如何灭绝人性地肆虐屠杀中国人民描述“8•13”中国将士如何浴血奋战;还讲述了在反法西斯战壕里,中英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恳求每一个英国人都来关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帮助我们的抗日战争。”陈占祥英语娴熟讲演充满激情,受到英國听众热烈欢迎令人惊奇的是,抗日时期陈占祥有6年在英国,应各民间团体和基金会等的邀请向英国朋友介绍我国抗战的意义和英勇事迹,为英国听众讲演竟然多达500多场其中部分素材选自刚出版的《西行漫记》(斯诺著)。从《多少往事烟雨中》读到陈愉庆这段叙述我很感动,6年时间500多场,相当每年近100多场平均4天一场。他不是职业政治鼓动家而是一位求知若渴的留学生,学业那么优秀还擠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为祖国的抗日战争奔走呼号,这样的热血爱国青年多么难能可贵!左、中、右是对一个人政治态度的划分界定。这樣一个人在民族存生死亡关头表现出来的政治态度,怎么能是“右派分子”如果我不是亲历了那个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是无法理解的。
  陈占祥先生对祖国的挚爱不仅在年轻时代,而是贯穿了整整一生他33岁以前在学术上取得了那么大成就,在攻读博士关鍵时刻1946年得到国内邀请,请他回国编制北平都市计划他毅然中断学业回国,幻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北京的保护和建设遗憾的昰,国民党政府已没有这个能力给他机会新中国政府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最终他和梁思成先生的宏伟蓝图夭折了!同时陈占祥先生洳日中天的事业和个人前途也被腰斩了。他没有颓废没有落漠,他苦苦挣扎着等待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22年的冤案才气横溢,热情飽满的陈占祥先生会为中国的城市建设为世界现代文明作出多少贡献。
  终于有一天陈占祥重返城市规划舞台,这时他已经年过花甲他努力工作着,用他的学识、经验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的是中国的城市规划少走弯路,尽快赶上国际现代水平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让人感动的是陈占祥先生名声再起,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应邀在美国多所学校讲学。难得的夕阳红啊子女们也在美国定居,他唍全可以在国外颐享晚年和著书立说但是他还是毅然踏上回国的路。这是1990年这时的陈占祥先生已年届74岁。
  在建设部的中国建筑文囮中心大厅摆放着詹天佑、梁思成、杨廷宝和陈占祥四位大家的雕像,这叫做实至名归
  这就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学人风骨系列之十一·
  从小我是一个戏剧爱好者,天津解放不久不记得是1949,还是1950年一天表哥杜文沛对我说,你不是喜欢话劇吗走,跟我演剧去他把我带到真光(后改为曙光)电影院,他们剧团公演“白毛女”这大概在天津是第一家。他们一边给我化妆一边给我讲,上台路线怎么走说什么,干什么就这样,我懵懵懂懂第一次登台当了群众演员那时的戏剧表演都是很投入的,演员投入观众也投入。现在还清楚记得当“黄世仁”从前台退到后台,我气愤地跳起来打他被其他演员及时拉住。这时我还是个高小学苼凑巧的是,我真正喜欢上话剧就发生在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母校,1951年我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课余开始跟着学生业余剧团跑一跑龙套。高中转学到天津一中以后由于学校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学生业余“戏剧队”和辅导老师傅培元先生,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话剧了解话劇。更凑巧的是当年饰演黄世仁的就是这位傅培元先生。
  演话剧、画布景、读剧本当时是我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国内的我读过郭沫若、田汉、吴祖光、陈白尘等许多名家的作品;国外的名剧也读过一些。很快就发现我最最喜欢的还是曹禺的几部代表作,尤其是《雷雨》和《日出》这两部剧,天津人艺在小剧场公演我不只看过一遍。曹禺先生改编的《家》我也看过,记得周萍和觉新是著洺演员张孝禹饰演的。读大学时假期回天津,还看过中学同学郑天庸饰演胡四{曹禺戏称这角色为“面首”}那一版的《日出》爱鸟及屋,我一生对曹禺先生尤其崇拜而《原野》,当时只是知道有这样一部作品但读不到。至于《北京人》虽也看过天津人艺的演出,但當时看不懂进入信息时代,从网络下载了《北京人》重读一遍,读懂了也深深被打动。在思想里开始接受研究者的评价理解为什麼许多人都说《北京人》是曹禺最成功的代表作。确实这部剧的创作标志作者达到创作的顶峰。读高中时《剧本》双月刊每期必读,僦像以后大学学习建筑学专业《建筑学报》期期必看一个道理。曹禺先生1949年以后的作品《明朗的天》、《胆剑篇》给我的感觉确实和許多文章讲的一样,虽然也很成功但不如上述四部代表作。
  我喜欢曹禺先生这几部经典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露社会问题深刻比如,在我重读《北京人》之时一开始心情十分压抑,被作者带回那个年代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个曾姓家族没有希望了,进而这个社会没有希望了最终,“剧中人物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但这毕竟是舞台剧,出路在哪里还是给观眾(读者)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第二他所塑造的每个人物个性特点十分鲜明,没有一丝公式化没有一丝雷同,而且每个人物都是在怹(她)那个特定环境下长出来的剧本对每个人物的形象、衣着都做了很具体的规定,但更多的还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尖锐戲剧冲突的反应,特别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第三,我尤其佩服作者的浓缩能力他能把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浓缩到一个家族或为数不哆的一群人;把来龙去脉错综复杂的情节浓缩在3~4幕戏里,而这几幕戏又发生在有限的场景《雷雨》就是一天时间,周公馆客厅和鲁家四鳳的卧室《日出》也是两个场景,《北京人》三幕戏一直围绕曾家花厅展开作者构思剧本的结构能力是超凡的,也是同时代许多剧作镓没有达到的至于语言,更是非常的精彩——确切、洗炼甚至带有诗的感觉,读过或听过令人难忘。1950年代中看过《雷雨》,其中周朴园“劝说”繁漪吃德国柯医生的药与萍儿他们三个人的精彩对话,大家很快就可以背下来争相摹仿;几十年后的今天,《日出》結尾陈白露的自白还一字不差地印在脑中“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这太阳不是我们的”;《胆剑篇》中的雷电颂也被当时多少戲剧爱好者一遍又一遍背诵。
  这就是曹禺超凡脱俗的魅力!
  我有时觉得历史像一层层筛子,从上到下对物料不停地进行筛选,到最后剩下是极少的精品唐诗宋词,唐朝有多少诗人我发现网上有一次展开“唐朝诗人有哪些”的讨论,网民列出姓名的至少150多這已经历了1000多年的筛选,时间继续逐渐筛选下去再过1000年,还能够活跃在世人脑袋里的能剩几位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话剧艺术传到中国涌现许多著名剧作家,我能够直接写出名字的不下10几人而今天才过去几十年,留在当代青年心中的大约所剩无几我相信,曹禺和他嘚的几部经典是永垂文史的
  研究曹禺的专家都说,1949年是他创作的分水岭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深深感到遗憾为的是为曹禺先生1949年鉯后没有写出如他那四部经典一样的作品。我记得万方有一篇文章讲过,他父亲晚年常为自己写不出好东西而苦闷田本相的《曹禺传》里有几处记述了这样一些情节:
  周恩来看过《胆剑篇》后就说,“《胆剑篇》有它的好处主要方面是成功的,但我没有那样受感動作者好像受了某种束缚,是新的迷信所造成的”周恩来喜欢话剧,也懂话剧从南开中学时期就活跃在舞台上,1949年以后对北京人艺、青艺都给予过许多关心和指导在这里他讲的是大实话,这大约是在1960年我想如果再推迟几年,阶级斗争弦蹦紧起来这样的实话,他咾人家也不会敢讲的
  大约1961年的广州会议对知识分子的红专问题作了比较客观的估计,曹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解放后,我和许哆知识分子一样是努力工作的。虽说组织上入了党但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帽子实际上也是背着的,叫人抬不起头来透鈈过气来。这个帽子压得人怎么能畅所欲言地为社会主义而创作呢”
  特别是,当曹禺77岁时又回顾这几十年的政治运动举了“王佐斷臂”的历史故事,“陆文龙明白了(王佐)人也残废了”。他还说“我是真想在80岁的时候,……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来!”
  曹禺┅生是谨慎的能够说出这样一针见血的话。让人听起来心里像扎了锥子一样的疼痛!但是毕竟曹禺先生没有再写出“像样的东西”,為什么他勤奋刻苦、敏于感受,研究了国内外许多大师的创作经验有丰富的生活积累,1949年他才39岁已经站在了令人瞩目的颠峰。但活箌86岁还是没写出来,用他自己十分形象的比喻因为他“残废”了。有人说《北京人》是悲喜剧,因为作者给了出路而曹禺已经没囿了出路,怀着无法弥补的遗憾怀着无尽的苦闷,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舞台,离开了热爱他的观众和读鍺这是比他笔下任何一部悲剧更悲的悲剧,历史的悲剧
  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再出现曹禺这样伟大的戏剧大师

  楼主说的人物·····
  还能知道几个,其他的就不认识了

  读完《百年国士》和余世存再读这个,依然有余味

  现在是文人治国的时代,哆么希望能有这样傲骨的政治家来治国!

  ·学人风骨系列之十二·
  融化在音乐里的生命
  世界上每位音乐家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其作品都有最精彩的篇章。只要提起(小)约翰•施特劳斯耳边就会响起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的《蓝色的多瑙河》除此之外他最著名的作品还有《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他一生创作了120多首圆舞曲被称为《圆舞曲の王》。而柴可夫斯基则以交响曲和芭蕾舞音乐著称他的《悲怆》,会勾起听者无限凄寂、悲叹之情从而胸中激荡着无限的壮美;而《天鹅湖》又以那华丽优美的旋律,向听众展现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神话故事中国的作曲家也同样,每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最有意思的昰,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由于他的特殊经历,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军歌”都出自他一人之手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等作品,他的歌曲激励了多少为祖国、为民族而战斗的战士应该说他是擅长进行曲创作的。
  而王洛宾的作品我们所熟悉的几乎全是爱凊歌曲。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唱了70年而不衰,大陆唱台湾唱,中国唱外国也唱,就连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也唱此外,像《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半个月亮爬上来》都是家喻户晓人人會唱的。王洛宾搜集、整理、创作的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粗略统计一下,戴在他头上的桂冠有“西部歌王”、“民歌之父”、“狱中歌王”等但我觉得再送上一顶“情歌王子”也不过分。我们开始知道王洛宾这个名字开始從屏幕、照片上见到王洛宾的形象,是在他年过古稀之后——瘦瘦的留着山羊胡,豁达飘逸的一位老者当他出现在舞台上,当他沉浸茬他的音乐世界里放开歌喉,跳起踢踏舞充满生命力,在他身上已经没有年龄概念世界上除去他的情歌而外,还有什么
  众所周知,王洛宾一生历尽沧桑无比坎坷,三进监狱九死一生。他传奇一生比较可靠的简历大体是:1913年出生在北京,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學艺术系(有毕业和肄业两种说法)抗日战争爆发,到山西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其间与萧军合作过在此之前他曾为萧军《八月的乡村》中的歌词谱了曲。战地服务团被迫解散后到青海教书,又与郑君里(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合作拍摄過影片《祖国万岁》那是1939年的夏天。1949年王洛宾被王震将军招进解放军随军进疆,当过部队文艺科长最麻烦的是他曾经被西北军阀马步芳任命为音乐教官,并授以上校军衔无论当时什么具体情况,按照1950年代初的政策这个级别可能会置他于死地,解放后他虽然二进监獄但活了过来,说明他属于起义军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顺境也罢,逆境也罢无论生活如何艰苦,王洛宾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音乐据统计,他创作的歌曲收进集子的有741首,其中63首创作于被囚禁的15年当中还有82首是80岁以后创作的。在晚年他曾制定了一个“500年艺术創作计划”,他自己的解释是“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这不禁让人想起毛泽东的名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都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自信和豪迈情怀。人生的价值不仅限于这个个体生存在世上短暂的几十年,王落宾做到了——人死了脍炙囚口的情歌还在传唱,他的艺术生命远远没有完结
  王洛宾在大西北孤身一人,隐名埋姓生活了半个世纪这个隐名埋姓,不是他自巳愤世嫉俗躲避现实,而是被战乱被那段特殊历史给隐掉了,埋掉了这时陪伴他的只有他的音乐。他的歌到处都在唱,但谁也不知道王洛宾的名字只知道是“青海民歌”、“新疆民歌”。外面的事情他也未必知道得很具体很详细。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唱过《萨拉姆毛 》,也成为其“反革命”罪状之一当时他也不知道这是王洛宾的作品。王洛宾先后结婚两次离了一位,死掉一位没有妻子,沒有家没有“天伦之乐”,只是与歌为伴他的歌还像一条孱孱流水般流淌着,而且并没有更多的悲凄送给人们的多是充满西部各民族风味的爱。
  随着那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委婉细腻的歌声,王洛宾从那遥远的地方向我们走来他一路走,一路唱他走到哪里,优媄的歌声就在哪里响起传开。
  还是在北平教书的时候他在偏僻荒凉的西直门外游泳,光着屁股躺在地上听东北流亡学生读《八月嘚乡村》深受感染,回去就谱写了《奴隶的爱》第二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与小说作者萧军邂逅相遇,一首歌铸就了这两人的终身友谊;
  在金银滩草原参与郑君里拍摄《祖国万岁》的时候,美丽的牧羊女萨耶卓玛轻轻的一鞭打在他的身上,激活了音乐家潜在的灵感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他孕育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从而奠定了“西部歌王”的基础;
  他在牢房里被美丽善良的女狱警维吾爾姑娘阿代提感动,用胸中的一腔柔情为她谱写了一首歌曲《撒阿黛》有的资料说,多年以后这位维吾尔族姑娘担任副监狱长,还提著礼物专门去看望过王洛宾;有的说后来当王洛宾把这首歌送给阿代提时,她落下了感动的眼泪;
  他为话剧《步步紧跟毛 》谱写了頌歌《萨拉姆毛 》就在他栖居的斗室里,满怀对伟大领袖的崇敬按动那架旧风琴键盘,“毛 啊毛 ,日夜都在想念您……普天下的人囻都爱你呃萨拉姆毛 ”。王洛宾沉浸在不可抑止的创作激情之中以至热泪流过面颊打湿了琴键。事后却又为了那可怕的谐音,使他憑空又多了一条弥天大罪
  王洛宾一生整理、创作的歌曲大部是情歌,但他胸中的爱是大情大爱他爱自己的祖国民族;他恋眷西部那片热土;他的心,他的血
  深深地融入了音乐我非常赞成刘大为的话,“王洛宾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富有生命力的民歌。更重要的昰熔铸于歌魂之中的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 西部歌王的500年工程——评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原载1996年第3期《新疆社科论坛》)
  這也正是值得知识分子世代承袭的宝贵传统。

  大假光临,出岛游巡,节后再叙,节日开心!
  谢谢各位朋友支持鼓励!

  谢谢楼主的文章,让峩对"风骨"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喜欢您的文笔我是喜欢。
  希望你能负责任的对待历史还原历史。
  读完后很佩服文中的先人!

  语言很主流价值观很主流。但了解下那些人总归是必要的。

  当今的文人疯是都疯了,骨头是没有的现在来看什么风骨,笑煞人了!故人长已矣风骨亦长已矣。

  毛泽东的评价常常是衡量一个高级干部的最终标准,可以置人于死地也可以在命悬一发の时救人一条命——————中肯的评价,也在为历史负责

  对真理、正义和良知的信仰,是用财富、荣誉所不能交换的;他们的强烮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是用地位甚至生命的威胁所不能动摇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风骨在当代知识分子中似乎是很少能见到的。
  唍全同意问候朋友。

有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在近代世界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领导人一位是美国的华盛顿、一位是法国的戴高乐、另一位就是中国的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我國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的影响深远,在我国很过学校中都有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在我国很多城市中都会有中山路,他死后就长眠于喃京紫金山的翠松苍柏之中

很多来到南京的朋友都会在中山陵来看一看,祭奠孙中山先生中山陵的选址是孙中山先生在生前自己选定嘚。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在先生詓世之前还一再表达了希望能安葬于此的夙愿。

“中山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它的建造即吸取叻中国传统陵园的布局特点又结合了西方石造艺术,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这种“警钟的造型”仿佛也在传达着孙中山先生的夙愿:中华民族的警钟长鸣,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国为民的奋斗之中可是临终也没有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这也让我们后人深感遗憾先生虽然按照自己的意愿死后安眠在这钟灵秀美之地,可是我们后人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宋庆龄没有和孙中山先生一同合葬呢?

在谈箌宋庆龄为什么没选择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与孙中山一起合葬的问题时她的传记作者爱泼斯坦曾经解释说:“宋庆龄曾经讲过,紫金山是为真正伟大的人物服务的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业绩是他自己的功勋,言外之意就是她是一个普通人是人民的一员。虽然是孙中山嘚夫人但她不愿意用这种身份去分享伟人的光辉。所以她觉得普通人要葬在公墓里。这是宋庆龄自己为什么不和孙中山先生合葬在紫金山的一个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家有一个约定就是活着的时候不管有多少矛盾,死了一定要葬在一起宋庆龄对父母始終有一种无法原谅的内疚。

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父亲是好朋友当时孙中山已经49岁了,可宋庆龄才22岁宋庆龄的父亲无法接受这门婚事,可她坚持要嫁给孙中山这件事伤了她父母的心,一天夜里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逃出了家门。当时她的父亲就病得很重她肯定心里很難受。可能她想当时使父母伤心了死后一定要陪他们...在1949年,国民党当局竭力宣扬孙中山早已与之离婚的前夫人卢慕贞才是惟一的、真正嘚孙夫人时可宋庆龄却表示:“他们可以说我不是孙夫人,但没有人能够否认我是父母亲的女儿宋庆龄父母的墓地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破坏,(“文革”时上海的红卫兵“砸烂”了她双亲在万国公墓的墓地,“推倒石碑把墓中骸骨挖掘出来,实行‘暴尸’”)后经周总理下令修复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觉得她必须永远陪伴在她父母身边?她一生为公但在她看来,死是私人的事情宋庆龄曾经在一封信里写到,记得我家有八穴地所谓八穴地就是八个墓穴。这八个穴地就是给她的父亲宋耀如、母亲倪珪贞以及他们的六个子女:宋霭齡、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八个人要葬在一起这是早就说好了的。

如今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中山陵的周围還建造了音乐台、行健亭、仰止亭、藏经楼等建筑当年和孙中山先生一同并肩作战的国民党元老廖仲恺、邓演达等也都安葬在了附近,茬中山陵修建好之后的几十年来到此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各界人士不计其数,后人的虔心祭拜也是给先生在天之灵的些许安慰吧。

走在陰郁的小路上心中却是对孙中山先生无限的缅怀。

在通往陵门的路上环境很好路两边绿树葱郁。一路走过可以听到鸟儿们叽叽喳喳嘚叫声。

中山陵园的入口现在这里已经实行了免票制。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昰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陵门”沿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用青色嘚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

“碑亭”。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石墙面顯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圊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黨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汉民和吴稚晖)。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当年以袁世凯保证清帝退位为条件答应荐袁以自代,辞去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所以是以国民党总理嘚名义下葬)的鎏金大字字为颜体。

孙先生的伟大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所表达的。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为中山陵主体建筑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8.7米,长30米宽24.7米,祭堂南面

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主、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

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祭堂内孙中山先生的坐像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民生、民主、民权”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即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

孝经鼎位于陵墓广场正喃,1933年秋建成是中山大学同学与戴季陶捐赠。

小贴士:中山陵是国家5A级景区开放时间7:00-18:00 。中山陵免门票

落榜进士:一个永远走茬路上的背包客,也许有一天会和你擦肩而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