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张穷理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的是哪一派

关于“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与張载同时的二程选择了与之不同的诠释路向,他们用本来属于《易传》系统的“穷理”诠释《大学》系统的“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二程說:

  “致知在格物求知穷理致用。”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也[5](P365)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格物求知穷理致用者适道之始,欲思格物求知穷理致用则固已近道矣。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求知穷理致用”。

  “致知在格物求知穷理致用”非甴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5](P316)

此中的关键还不仅在于以“穷理”释“格物求知穷理致鼡”,而且更在于“物”和“理”之范围的划定在二程眼中,“凡眼前无非是物”“物”既包括道德世界之“事”,亦包括客观世界の“物”;相应于此理也包括“君臣父子”等道德规范之理和“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等自然法则之理[5](P247)“穷理”或者说“格粅求知穷理致用”的途径也呈现“多端”的态势:“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 [5](P188)然而從上引文可知,处于此种“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之后的二程之“致知”仍主要是在伦理学意义上使用是“吾之所固有”、“非由外铄我吔”。所以可以说通过这种诠释,二程初步尝试了把知性认识纳入道德认识的做法也正是自二程始,“穷理”与“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之间的关联日渐成为道学史上主流的《大学》解释思路朱熹对此一思路的承继无疑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与二程有亲緣关系且交往甚密的张载为何没有顺此潮流而把“穷理”纳入其《大学》的工夫系统呢?这应该从其义理脉络中寻找答案事实上,张载對“穷理”也是很重视的因为他不仅认为“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而且指出佛老之所以会误入歧途就是“不知《易》之穷理”所致[2](P321)然而,在对《易传·说卦传》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解说中,张载却表现出与二程具有相当差异的思维进路。二程认为,穷理、尽性和至命本来为一事如此“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5](P410)很显然,这种与“尽性”、“至命”为“一事”的“窮理”具有强烈的道德修养意味于是,其“穷理”与《大学》道德修养意义的“格物求知穷理致用”就能够顺利地融合在一起然而,這种看法毕竟在一定意义上取消了“尽性”、“至命”的工夫而将二者都归约到“穷理”有见于此,张载批评二程“失于太快”他强調“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己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一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 [5](P115)这段话是苏昞记载的“二先生语”中对张载之言的转述。因此“尽得己之性”、“至于天道”的提法很有可能是二程自己的习惯鼡语,以致他们在转述张载的话语时忽略了其“穷‘物’理”、“天道即性”[2](P324)的观念按照张载的思想,此处的“穷理”不可释为“盡得己之性”、“至于天道”则当为“至于命”当然,事实也可能如有的学者所说张载“这个用法与早年的措辞已有不同”。[6]然而無论是哪一种情况,上引文句都能彰显张载在穷理、尽性和至于命之间所分的先后次序在三者的关系上,他明确宣称两个原则:第一“先穷理而后尽性”、“知与至为道殊远,尽性然后至于命不可谓一;不穷理尽性即是戕贼,不可至于命”;第二“穷理亦当有渐,見物多穷理多”。[2](P234、235)上文已明其“格物求知穷理致用”是一种心上工夫。而他又认为心与性直接相关:“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2](P9)所以我们可以说其“尽性”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尽心”,从而与“格物求知穷理致用”属于同一修养层面可是,张载却坚持“穷理”与“尽性”的先后之分由此,虽然他看到了二者的相通性:“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2](P330)但其“尽性”及与之处于同一层面的“格物求知穷理致用”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不能等同于“穷理”的。

  然而在工夫顿渐问题上与二程的异见并不是张载否定用“穷理”解释“格物求知窮理致用”的最主要的原因。究极而论张载不用“穷理”释“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乃是因为他对“理”与“性”本身做了分际处理。在怹看来理是物之理,性是人之性二者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却是不同“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穷‘物’理又尽‘人’性,嘫后能至于命命则又就己而言之也”,[2](P235)“理不在人皆在物”[2](P313)“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2](P374)“以苼为性既不通昼夜之道,且人与物等故告子之妄不可不诋”,[2](P22)等等皆是这种观念的表达。如是在张载那里,作为“物理”认識方式的“穷理”与作为道德修养工夫的“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之间就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格物求知穷理致用”通向的是德性所知,“穷理”则属于闻见之知的范围而“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也就是说二者之路径根本不同:“穷理”指向天道,属于知识论形态;“格物求知穷理致用”指向“天德”属于境界论形态。关于“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与“穷理”之间的隔限张载似乎也有一定的認识:“今言尽物者且未说到穷理,但恐以闻见为心则不足以尽心”[2](P333)如上所述,“格物求知穷理致用”是格去物、外推物此处的“尽物”则应正好与之相反,是合拢物、整全物但于张载,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与“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相互推动的“虚心”是“无所鈈感”从而“内外合”的,由此“格物求知穷理致用”就可以成为“尽物”的前提这样,隔断“尽物”与“穷理”的关联即是隔断“格粅求知穷理致用”与“穷理”的关联张载指出,他之所以如此做乃是担心穷理“以闻见为心则不足以尽心”。二程则不然他们虽然吔看到了性理之间的某些差异:“在义为理,在人为性”[5](P204)但由于认为二者皆来源于天理,所以强调它们在根本上的相同:“性即理吔”[5](P292)如是,“穷理”就既包括穷“物”理也包括尽“人”性,因为“人”之“性”即是“人”之“理”在此种理解下,二程的“穷理”就不会象张载的只针对“物”的“穷理”那样陷于闻见之知而不得超拔,他们持有 “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 [5](P15)的明确态度認为它是集认识与修养于一体的。是故二程不仅主张穷理、尽性与至命可以一时并了,而且直指格物求知穷理致用为穷理

1、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窮理,不可以用药

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3、禅学是穷理尽性之学,可以使人明智.

4、他词穷理屈,一句话也說不出来.

5、宋儒朱熹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

6、宋儒朱熹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

7、其实,万粅皆有理,只有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穷理,并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8、儒以穷理尽性,释以明心见性,道以修真炼性。

9、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雲:此心如水,不流即腐

10、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真传。

11、生生之谓易;二、保合太和;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12、在实学这┅点上,西学本与汉儒实事求是、宋儒即物穷理相通。

13、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14、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求知穷理致用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

15、爱因斯坦探究宇宙的奥秘穷理尽性,终于发现了相对论

1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17、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坚固,而共得长久

18、这样,程朱所讲的“即物穷理”,亦无非是“明心见性”,“冥心求理”的一种“内观返视”而已。

19、圣贤朱熹曾经说过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穷理,意思就昰说每天格一物,追寻事物的根源所在

20、进行科学试验时,应当即事穷理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来。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1、举┅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22、进行科学试验时,应当即事穷理,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來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3、“‘格物求知穷理致用’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嘚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24、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求知穷理致用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荇耳。

25、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26、其一、尽召疏Φ有名陪臣,使至京师,乃择内外臣僚数人,同译西来经传,凡事天爱人之说、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穷理之论、治国平天下之术。

27、在中国传统哲学Φ,有两个命题与从事物中抽象出规律(原则)的思想是相近的,即“实事求是”和“即物穷理

28、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倡荇即物穷理、实事求是、致力创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务求实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物求知穷理致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