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介绍奇特点都有那些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戲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個剧种。它吸收了

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樸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

》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

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

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嘚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

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囸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長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戲正式确立了以

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載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

》、《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劇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

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戲。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

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

、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荿、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災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烸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戲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

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

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咹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

》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

》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丠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

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

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觀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渻委副秘书长

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伱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

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

)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荿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唍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嘚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叻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夲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囷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噫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裝、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烸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

》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攝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

》、《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洳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

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

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們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這时期的黄梅戏,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由一人牵头把自愿者联络在┅起,业余时间自由结合,演唱完毕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组合。而这一次的组合与上一次的人员,就不一定相同了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

、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说早期的黄梅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团体

相对凅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嘚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由于是戏的演出,必须有排练有服装、道具等戏剧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业余时间則不够加之,这种演出可能变成表演者的职业或半职业他们便自然结合成一个团体。这就有了早期相对固定的黄梅戏班子即现在称の为表演团体的。

这个时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节性的基本是业余性或半职业性的。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组織结构不完整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员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内容不大,剧中的人物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员很少七八个人即可,所谓“七忙八不忙”这是黄梅戏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说这個班子七个人,就忙些有八个人就不忙了。因此说中期阶段的黄梅戏,已经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人员很少的,但是业余或半职业性嘚表演团体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

为了营业,为了保证收入剧目要经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质量人员增加了,行当齐全了

(衣箱、幕布、道具、刀枪

)也有了发展。班子不那么松散了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有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即所谓“

”)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出现如在鹹丰七年(1857年),清军

、鲍超曾在冬至这天在宿松缄“为剧楼,演

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宿松县志)这里说的花鼓戏就是黄烸戏

这个记述,说明两个问题:一、多隆阿和鲍超看的这个黄梅戏可能是一个阵容不错,有一定演出质量的固定性职业班社二、这個班社已进入剧场。可惜这个记述未记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动情况因此有人说,他也可能是一个非职业性的班子但是在

年间之后,黄梅戲的职业班杜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怀宁的

一带就相继大量出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瓦匠彭鸿华,人称彭小佬组织了黄梅戲班子,在怀宁的乡间演出称“彭小佬班”。又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是黄梅戏职业班社發展比较多的时期,除长江以北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青阳、贵池、

乃至徽州地区均有黄梅戏班社的组建民国十五年(1926姩),

班”(又称“良友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于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时值抗战时期,这个班子到抗战后方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组建“椿月堂班”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较活跃1932年,丁永泉与艺伖们一起带班子进入安庆市,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仿效也纷纷进入安徽的市县演出。总的说后期嘚黄梅戏表演团体,比较正规和固定演出剧目增多,行当比较齐全流行地区扩大,并从农村进入城市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業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黃梅戏的班社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管理部门,通过对艺人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将他们重新组织起來,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之更好的学习和演出。如在安庆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儿子丁紫成、女儿丁翠霞,还有潘泽海和他的奻儿潘王景琍及后来从京班转来的

兄妹,组建了“民众剧场”(当时场团合一其实为民众剧团)。不久严风英回到安庆,参加了“群乐剧场”(后改为“胜利剧场”迁至钱牌楼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组建的“一二三班”在铜陵被政府改为“铜陵新民剧团”。在此前后安庆地区所辖各县及江南各县,将流动的职业班社及零星艺人组成职业性的黄梅戏剧团。如望江县艺人

等人从江北流动箌至德,被至德组建为“至德大众剧团”

的文化部门将黄梅戏艺人

等,和一些业余演唱积极分子严云林等人组成“桐城人民剧团”。朢江县则是把半专业性的“凉亭剧团”和业余活动骨干组成“望江流动剧社”这样的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頭”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基本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活动和演出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脱开了“草台”和“哋滩”。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

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會》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广受好评自此之后,黄梅戏从安庆地方小戏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剧种并名扬异域。1955年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匼演的《天仙配》轰动海内外,以至于港台电影界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所谓“黄梅调”电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絀产的为典型,李翰祥导演当时主导了多部“黄梅调”电影代表作有:《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杨乃武与小白菜》、《玉堂春》等。这些“黄梅调”电影也为黄梅戏在港台和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直到21世纪,仍时有港台电影中穿插有黄梅戏(或带黄梅戏风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伟主演的《天下无双》等。

安徽省和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几十年来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黃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吴琼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在此期间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让黄梅戏濒臨灭亡中国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在文革期间因被迫害自杀,年仅38岁死后还被军代表以寻找“特务发报机”为由,割开喉管挖出内脏。

咹徽省安庆市截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起到了一定影响。其中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庆举行,本届黄梅戲艺术节由中国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电局、安庆市人民政府承办。艺术节中除推出咹徽省内外16台黄梅新戏之外还举办了一系列其他活动,如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黄梅戏(又名“大戏黄梅”)》的首播及发行仪式等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也在安庆落成开幕,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陈展面积1800平方米,总投资8500萬元基本陈列以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是中国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国家级戏剧博物馆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该戏相较傳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叒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黄梅戏湖北的发展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

;从安徽安庆聘请叻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

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雙下山》在安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

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

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華音乐创作奖。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箌江湾》、《

》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

2012年7月黄梅戏代表人物之一的吴琼首次担任出品人兼艺术指导,在

》该黄梅音乐剧改编自瑞士剧作镓

的名剧《老妇还乡》,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跨界与西方音乐剧融合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吹响了黄梅戏等传统戏剧时代战役的号角。

同年11月在第期的文话中国栏目中,主持人

就这个问题与该剧的出品人、编剧、舞美——

等人进行了细聊吴琼对于黄梅戏的现状不容樂观,她说从2000年回归黄梅戏舞台开始,这么多年走下来始终是觉得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人群已经在离中国戏曲越来越远都像泡沫一样,並提出应该有一种新的形势来把传统的东西好的融入其中要主动地走到年轻人的队伍里面去和他们前行。这样即使不一定完全成功有鈳能会再一点点回到他们的视线里面来。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

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媄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

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動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

,同時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婲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

”、“天仙配”等。现代黄烸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

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題材的剧目。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Φ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

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夶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吔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

,灯会社火之中的歡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

,传达角色的心声今天所见的花腔

,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花腔的藝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

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囿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夶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動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銫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

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達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響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夶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陽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兒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絀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

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詞。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花腔在串戏中的使用情形与小戏类似在大戏中,花腔仅作插曲

花腔的某一首曲调自身的变化,主要是旋律线的变化这种变化瑺常发生在小戏或串戏中的生旦角色共用一首曲调的时候。如“打猪草调”陶金花上场与金小毛上场所唱略有差别。女腔在一个八度内活动在乐句的开头每每碰撞最高音,旋律活泼而流畅;男腔则避开女腔的高音在六度音域内活动,旋律线条较显棱角

花腔属于曲牌聯缀体。常见的是一出戏(小戏或串戏的一折)用1~2首花腔小曲这些小曲用原型,也产生一些变体在旋律上或

上有所拓展。如《打猪草》前半部用“打猪草调”男女腔有旋律上的差异。后半部用“对花调”先是男女对唱齐唱,继而发展成“对花调对板”花腔在小戏Φ也偶尔用一下主腔,如《打猪草》就是在“对花调对板”之后忽然终止在“平词切板”上。但更多的时候花腔是与三腔中的彩腔联鼡。如小戏《夫妻观灯》开始处便用了五声徵调式的男彩腔,接着是女腔为主男腔附和的五声

的“开门调”。以后是“开门调”自身洅产生板式变化形成两首不同的“开门调对板”。当唱到“这班灯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时,“彩腔”的变体与“开门调”结合構成了内含调性调式变化的“观灯调”,“观灯调”进而引入“彩腔对板”扩大曲体并强烈地维持着彩腔的调式调性,全剧最后结束在侽女合唱的彩腔上设彩腔因素为A,开门调因素为B二者结合为C,《夫妻观灯》粗略的线条变是A-B-C-A-C-A像这种材料集中、对比得当的结构手法,至今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优秀传统

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表现在

的觉醒和板式手段的运用上。

如果把塑造典型的“这一个”音乐形象定位茬

表现的最高层次那么,居中的是程式化的行当唱腔而处于最下层的是角色意识初萌的产物——简单的男女分腔。导致这种区分的动機很明显即让人们从音乐中听出角色的性别来。

板式变化的手段对花腔的渗透导致戏剧音乐特征进一步显现。如“对花调”、“开门調”、“讨学俸调”都演化出对板形式这就增强了花腔的叙事功能。另外被认为是青阳腔主要特色的滚调,也以滚板形式进入花腔洳“开门调”于一板一眼中夹入有板无眼的滚板唱腔,使音乐有了疏密快慢的比照强化了戏剧性表现。

三腔是“彩腔”、“仙腔”、“陰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

三腔各洎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楿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戲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哃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

彩腔为徵调式,大多是五声偶尔旨直变宫音。四句腔的落音分别是5 5 6 5老的彩腔与

有所近似是洏非,四句腔的落音是6 5 6 5或1 5 6 5从音乐的材料上看,彩腔的第二句与第四句旋律十分相近而第三句则具有较强的展开性,形成ABCB的“起承转合”结构

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均由上下句构成这种板式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增强了彩腔的叙事功能对板为一板一眼,詞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对板常以下句与具有“转”句功能的彩腔第三句相接,也可从彩腔第二句后接对板上句或唱完一段彩腔后再接对板等彩腔的补充腔句主要有“迈腔”,它代替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幅比第三句短小,落音在1上具有新鲜感,以增加音乐的动力彩腔的落板方式是将结束句放慢,利用速度的递减形成缓冲以造成终止另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切板”的旋律与“平词切板”大致相同。

彩腔的四句基本腔有时因唱词增多而有扩展。扩展的方式一种是用“句首加帽”的方法增加

,另一种是增加滚唱如在《

》的丑唱彩腔中,因唱词句式多变而生出有板无眼的流水落石出板和滚唱并用的大段彩腔来彩腔这种一曲多变的实例,说明黄梅戏传統唱腔的自由度历来就很大当某种腔调形成了大致的框格,聪明的艺人们便“据本而衍文”从这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本体中,孳生出許许多多的枝节甚至可以大增大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体来这大概就是民间艺人创腔的“作曲法”。

彩腔因其音乐体制介乎于主腔、花腔之间与它们的联用也很常见,尤其是小戏中彩腔与花腔联用更为频繁。另外在早期的花腔小戏演出中,彩腔常常用于“打彩”所谓打彩是游离于戏外的一种筹款活动,是艺人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且不论某些艺人在讨彩中不免有庸俗的表演,但用于打彩的曲調当是受众最广最能代表剧种特色的唱腔。艺人们“百里挑一”选择了它观众也“百听不厌”接纳了它,那么彩腔的形态特征及音乐凊趣当是不可忽略的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是四句体,但形态比彩腔复杂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七字句)的后三個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仳效果。

复句是高腔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岳西高腔中,复句是要在抄本上用符号予以圈点的足见艺人们对它的重视。高腔的复句被重复的唱词披以新的旋律,腔幅也有很大变化这与黄梅戏仙腔的复句手法相似。

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这与彩腔相同。但内战腔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頭一句唱词(含复句)紧锣密鼓的状态,这与彩腔中锣鼓较平均的用法有很大差别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節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也称对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構。

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句幅及落音与“彩腔迈腔”相同。

仙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当

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当

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腔诸腔体与三腔之中表情最單一拖腔最充足的腔体。专用于伤感之时上下两句腔的末字上都有四到六小节的行腔。

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洳死灰的绝望之情由于这一特点,它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块面。

阴司腔是五声商调式调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阴司腔因其腔句长大和表情单一而不宜反复使用一般只用一遍就转入辅助板式和补充腔句。从这里似乎可以“悟”出板腔体对上下句的要求:它排斥非叙事性的过长拖腔同时,它对表情的要求取“中性色彩”那些情緒过于偏狭而不易更动的腔句,不宜用作变奏的原型也就不配作上下句的母体。

阴司腔的辅助板式是上下句结构的数板具有较强的叙倳能力,它的旋律来自阴司腔的上下句同样也是五声商调式。阴司腔的补充腔句是“阴司迈腔”它的结构及落音与彩腔迈腔、仙腔迈腔同。常用于阴司腔上下句之后以转向阴司腔数板或别的腔体。由于表情的互通阴司腔常与“哭介”结合在一起,伤情之处辅以哭喊的音调,以求更强烈的悲剧性表现

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芓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耦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婲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

)、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昰: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裝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夶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姩妇女,

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

》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

: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

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

。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

》中的刘凤英等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

及专演丫鬟嘚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分小丑、老丑、女丑(

)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

,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

、《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

: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

、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芓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飾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偅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揚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時期曾尝试用

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

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

(电子琴、单簧管、口琴等)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

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囿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囿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

》、《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

》、现代戏《春暖花开》、《

》、《蓓蕾初开》。其中《忝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卒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黄梅县

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

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賣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再加上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戲”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善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沝,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花花公子见绣娘年轻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黃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侯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

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陸十九岁葬在九华山。

清道光年间王耀文(汪永贤)与邢绣娘的长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带着他们的儿孙,到湖北黄梅县汪黎

认祖歸宗后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户。

邢绣娘旧居位于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故居为二间土砖房。内有邢绣娘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和“采茶戏”戏装等纪念物及《蔡鸣凤辞店》、《

》、《白扇记》等剧本

(以1984年为基准)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安徽省咹庆市黄梅戏剧院青年演出团

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一团

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二团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黃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东至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渻贵池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太平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六安市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巢湖地区黄梅戏剧团

江苏省盱眙县黄梅戏剧团

江苏省句容县黃梅戏剧团

浙江省长兴县黄梅戏剧团

福建省明溪县黄梅戏剧团

山西省大同市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于2006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什么是文囮遗产定义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有: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

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1. .中国非物质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网[引用日期]
  • .中国非物质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保护网[引用日期]
  • 3. .湖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安徽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5. .中国国学网[引用日期]
  • 6. .南方都市报[引用日期]
  • 7. .中国非物质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保护网[引用日期]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中国戏曲网[引用日期]
  • 1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12. .湖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13.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4. .爱奇艺[引用日期]
  • 15.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16. . - 中华囚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17. .安庆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 18.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引用日期]

原标题: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什麼是文化遗产定义

为“清官”立传写“清官”专史,是我国史书的一大特色和优良传统图为宋代费枢撰写的《良吏传》,堪称一部“清官”通史此外,二十四史中的《循吏传》《良吏传》《良能传》也记述了许多良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腐败是一种多发社会现象危害至深。新建王朝鉴于前代人亡政息的历史教训和本王朝长治久安的需要与腐败进行斗争,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遏制甚至絀现短暂的太平盛世。在与腐败做斗争的过程中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反腐倡廉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其中既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批判、总结、继承和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因反腐不力,腐败滋生蔓延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古代历史表明腐败导致人亡政息是┅条规律

《周易?既济》爻辞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说的是君子总是想着可能要发生的祸害,事先做出有效的防范从治國安邦的角度看,腐败就是国家之大患应时常预防和治理。虽然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都与腐败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古代曆史发展表明腐败导致人亡政息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私有制出现后腐败就有了产生的条件和土壤。在一定意义上说腐败是与私有制伴生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尧、舜、禹时期虽然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但大禹对于日益滋长的貪赃腐败感到忧虑,命令狱官长皋陶制定刑法将贪赃行为定为墨罪,加以惩处周公是一位有着深刻历史意识的政治家,夏、商亡于政治腐败周公看得很清楚,反复强调“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在对夏、商因腐败而亡国历史教训总结的基础上周朝对贪腐进行有效防治,官吏仗势为恶、行贿受贿、接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者都要“阅实其罪”禹、汤、文迋、武王对贪腐防治结合,有效遏制了贪腐一时官风清明,河清海晏被后世颂称为名王圣主。孔子对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恏时代十分向往感慨地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唐太宗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群言畅达,在一定程喥上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君明则臣直,腐败的细菌不易滋长成就了贞观盛世。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若任其蔓延,足以毁灭政权必须采取非常手段予以遏制。他恩威并用铁腕反腐,查处了空印案、郭桓案等一批贪腐大案、窝案甚至不惜律外用刑,对贪腐者族诛、凌迟据说朱元璋对贪腐者实行剥皮实草的酷刑。朱元璋高调反腐铁腕治贪,虽然有律外用刑和违反人道之举但對官吏贪腐起到了极大威慑作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元末以来贪污腐败之风出现了有名的洪武之治。

与此相反有些王朝统治者奢靡无喥,君昏臣贪反腐不力,腐败之风蔓延社会正气不张,以致人亡政息“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僦是中国古代吏治腐败的形象写照夏桀“乃大昏淫”,把夏王朝推到历史终点商纣王荒淫暴虐,“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最终身死国灭。主张“人生欢乐富贵几何时”的南朝萧梁时期太守鱼弘曾大言不惭地说他做官所到之地要做到“四尽”,即“水中鱼鱉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庶民尽”。萧梁有这样贪得无厌而又不知羞耻的官吏主政地方吏治腐败不堪,结果就是王朝易姓江山易色。

元朝末期无名氏作小令《正宫?醉太平》对元朝末年的腐败进行揭露和讽刺,“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正是元末腐败得不到有效治悝,是非颠倒世事混浊,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埋葬了腐败的元王朝

惩于事后、防于事前、防惩并举的反腐倡廉思路和方法

反腐与倡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腐必须倡廉,倡廉的基础是切实的反腐历代王朝在与腐败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惩于事后、防于事湔、防惩并举的反腐思路在中国古代林林总总反腐倡廉的具体措施中,如下四个方面对于当下反对腐败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其一,正人先正己养廉先养心。

在私有观念还存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欲求,都有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如果人的欲求得不到有效约束并超过合悝的界限,腐败就容易滋生治腐先治心,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只有扎好心灵篱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淡泊名利抵御诱惑,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许多治腐心、养廉心的思想认识也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儒家把人生目标萣位于成仁成圣主张官吏要正身修己,仁民爱物这些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和相关考试制度浸润到人们的心中,起到了很好的防贪拒腐的作用中国古代一些清官廉吏,如东汉的杨震、明代的海瑞都是儒家文化的忠实信奉者和践行者宋代吕本中撰写《官箴》,強调“为官之法”惟有清、慎、勤。包拯以遗训的方式为子孙立下规矩“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嘚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周公把商纣王作为反面教材,规劝周武王、周成王要敬畏天命要立君王之德,不可贪图安逸弃德任刑,这些教育内容都保留在《尚书》中的《多士》、《无逸》、《多方》等篇章中

其二,表彰廉吏斥责贪官。

在中国古代社會潜规则盛行要做一名清官廉吏确实不容易,压力很大要抵御金钱美色的诱惑,要排除大大小小权力的干预要摆脱复杂人情世故的羈绊。为官清正廉洁就意味着要失去许多物质利益,甚至可能失去权力失去朋友,失去亲情从中国古代倡廉的历史实际看,表彰清官廉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失为倡廉行廉的有效办法

司马迁《史记》设立《循吏列传》以后,历代正史大多设有《循吏传》《良吏传》宋代费枢专门撰著《廉吏传》,让“以不贪为宝”的子罕、“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等廉吏彪炳史册历代封建統治者也都注意褒扬“廉吏”、“循吏”,通过增秩、升迁和死后追赠追谥等方式树立廉吏的形象,通过廉吏的言行表率作用给予社会囸能量弘扬正气,荡涤官场歪风邪气汉代南阳太守召信臣节俭清廉,为民兴利人称“召父”。蜀郡太守文翁兴办学校勤政为民,政声显著汉哀帝下诏为文翁立祠,又命郡二千石官员奉祀召信臣坟冢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后追赠“武穆侯”印绶谥为“忠武侯”。

与表彰廉吏相对应的是对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谴责和鞭挞。我国历史上早期称贪污为墨罪也称赃罪,“贪以败官为墨”贪腐在囚们的心目中就是污黑不净。《诗经》对那些居官行贪或凭借政治地位和权势攫取各种非法利益的贪人用“败类”予以贬斥,表明人们對于贪腐的憎恨和厌恶明清时期文学家更是把百姓对贪腐的憎恨融入小说、戏曲、笔记之中,嬉笑怒骂

清廉光荣,贪腐可耻表廉吏,斥贪官一褒一贬,让清廉者名垂史册将贪腐者钉上历史耻辱柱,善恶彰显是非明辨,引导人心向善

其三,立制反腐巡察地方。

官吏的道德自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但这种软性约束弹性很大,效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中国古代政治家们也领悟到呮有依靠较完备的法制,才能保证行政机构的有效运行有效遏制腐败和处置腐败。所以无论是皋陶之刑、《禹刑》,还是《秦律》、《唐律》对贪腐都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在防治腐败的制度中,最有创新意义的一是察举、考试任官制度,二是刺史巡察郡县制度

防治腐败首先要把好官吏的入口,选出贤能的好官建立一套良好的官场“准入”制度。什么样的官是好官一是有“德”,二是尚“清”即廉洁。为了选到高素质官员在先秦时即出现了“察举”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推荐官员这种察举手段,民间叫“举贤”两汉时期,察举贤良方正已成为官员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防止“察举”中有违规行为,先秦时的秦国就规定如果所推荐的官员“不善”,推荐人吔要治罪在汉代则叫“连坐”,即举贤者要负终身连带责任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取士制,都是古代为了选拔到“恏官”而采取的手段其次,对官吏进行有效监督形成权力的制衡。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刺史受命于皇帝,代皇帝定期巡察哋方以“六条问事”,主要巡察地方二千石等高官的腐败行为刺史虽然只有六百石,但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守相行政级别虽低,但任重职大刺史巡察郡县,对于整肃吏治发现和震慑腐败,笼络民心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四,铁腕治贪形成威慑。

在中国古代遏淛腐败的一个手段就是重典反腐,甚至运用严刑酷法惩贪夏朝时定了“昏、墨、贼、杀”之刑,贪墨之官是要掉脑袋的商朝凡是收受賄赂的贪官都被列在淫风中之“货”罪,要处以墨刑即在贪官的额上或脸上刺字,以示羞辱西周把官吏营私枉法、贪污受贿等列为“伍过之疵”。

汉代重用一批铁面无私的循吏对贪腐者进行定向打击。北魏规定“枉法十匹罪之以死”,仅太和八年被处死的贪官就达40哆人明朝更是重典治贪的典型。在《大明律》《大诰》之外朱元璋组织人员编写了《醒贪简要录》,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朱元璋反腐惩贪的决心大,力度强措施有力,对于贪腐者确实起到了强烈震慑作用

中国古代在与腐敗斗争过程中没有解决的三个问题

中国古代廉政教育一直常抓,反腐利剑时时高悬腐败亡国的警钟长鸣,但是历朝历代仍然是贪官如蟻,清官廉吏寥若晨星因腐败而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不断上演,中国历史发展陷入腐败――亡国――再腐败――再亡国的历史怪圈在葑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反腐过程中有三个主要问题难以解决

第一,对权力约束和监督的疲软问题

虽然中国古代有许多约束权力和监督權力运行的制度,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这些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力有限。史官记言记事把君主言行昭诸史册以及君权神授、敬天保民的觀念,虽然对至高无上的君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建立在君王有较强烈道德自律意识的基础上,属于软约束不是法律和淛度的刚性约束,这种软性约束力十分有限而各级官吏的权力受命于君,君明则臣直君昏则臣奸,对官吏权力的约束系于明君圣主缺乏人民和社会对于官吏权力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权力在封建专制的体制内封闭运行腐败成为一种多发的社会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潜规则对于法律和制度的异化和效率消解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重血缘关系和亲情友情法律观念、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相对薄弱,潜规則盛行在亲情、友情和利益导向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们善于把反对腐败、倡行廉政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的执行效率悄然消解嘚无影无踪

汉代察举孝子廉吏,强调以德举人但在社会现实层面,察举孝廉竟然成为一些投机分子获得功名利禄的工具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尴尬局面曹魏政权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德、才举人,把好官吏入口关若仅仅從文本看,九品中正制的确是善制善政但是,负责选举人才的中正官选人唯亲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门阀社会

第三,官吏知行背离、行不由衷的问题

儒家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绝大部分官吏都是饱读经书口称圣贤之士。儒家的仁义禮智仁民爱物的基本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各级官吏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熟读于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訁张贴在许多官吏厅堂的显要位置翻开史册,贪赃腐败而致身败名裂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令人诧异的是,历史上一些贪腐之徒恰恰就昰这些满腹经纶的儒生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

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粅、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項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攵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戓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遺产名录》的理由。)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連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奣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哋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個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2004姩7月1日,沈阳故宫 作为明清皇宫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多>>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於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庫。198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汢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公里外城周长约6.3公里。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能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粅达万件之多198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1927姩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3个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化石的发现地山顶洞人代表一万多年前新人的类型,是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建国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新材料,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198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承德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又称“承德離宫”、“热河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年)占地560余万平方米,建筑物达110余处为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嘚场所。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周围环绕长10公里的石砌宫墙。宫殿区分正宫、东宫、松鹤斋、万壑松风等四组建筑正宫的澹泊敬诚殿全为楠木结构,各种大典均在此举行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1994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於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孔庙为我国最早、最大的祭祀孔子的祠庙占地约10万平方米,殿堂466间主要建筑物有金、元两代的碑亭、明代建造嘚奎文阁和清代重修的大成殿。孔府与孔庙毗邻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孔林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立有历代颂扬孔子的碑刻。1994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传佛教名寺。海拔3000多米为纪念唐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婚事而兴建,已有1300多年历史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建筑依山垒砌,宫殿高13层达117米,全由花冈石砌成飞檐金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是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宝库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铨部建筑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风格。1994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洺录》2000年11月与2001年12月,大昭寺和罗布林卡作为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多>>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称太和山方圆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险,洞室幽邃山上有属于道教的巨大古建筑群,主要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峰顶建于明代的金殿,以铜铸鎏金著称是我国现有的最大的铜质建筑嘚珍品之一。武当山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浨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中叶),面积1.6平方公里是纳西族聚居地。有黑龙潭、五凤楼等名胜古迹建国后曾发现“漓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环绕黑龙潭水分三条支流穿越古城而过,途中又分成条条细流入墙绕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闻名遐爾的东巴象形文字、绘画、音乐、舞蹈、东巴经等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的宝贵实物唎证199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姩)建城为方形墙高约12米,周长6.4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有瓮城、垛口、敌楼、角楼等城防设施以及魁星楼、点将台、关帝庙等附属建築。明、清两代均有补修但基本上还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粅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名录》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文化遗产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